《明史》列傳·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原文

  吴允诚(子克忠 孙瑾) 薛斌(子绶 弟贵 李贤) 吴成(滕定 金顺)金忠(蒋信) 李英(从子文) 毛胜 焦礼 毛忠(孙锐) 和勇 罗秉忠

  吴允诚,蒙古人。名把都帖木儿,居甘肃塞外塔沟地,官至平章。永乐三年,与其党伦都儿灰率妻子及部落五千、马驼万六千,因宋晟来归。帝以蒙古人多同名,当赐姓别之。尚书刘俊请如洪武故事,编为勘合。允诚得赐姓名,授右军都督佥事。伦都儿灰亦赐姓名柴秉诚,授后军都督佥事。余授官赐冠带,给畜产钞币有差。使领所部居凉州耕牧。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是降附者益众,边境日安,由允诚始。

  七年往亦集乃觇敌,擒哈剌等二十余人,进都督同知。明年从出塞,败本雅失里,进右都督。寻进左都督。与中官王安追阔脱赤,至把力河获之。封恭顺伯,食禄千二百石,予世券。允诚三子:答兰、管者、克勤。允诚与二子从军,留其妻及管者居凉州。番人虎保等诱胁允诚众,欲叛去。允诚妻与管者谋,召部将都指挥保住、卜颜不花等擒其党,诛之。帝喜,降敕奖之,赐缣钞羊米甚厚,授管者指挥佥事。保住赐姓名杨效诚,授指挥佥事。鞑靼可汗鬼力赤遇弑,其下多溃。答兰与别立哥请出塞自效,有功。别立哥者,秉诚子也。

  帝征瓦剌,允诚父子皆从。师还,命仍居凉州备边。允诚卒,赠国公,谥忠壮。

  命答兰更名克忠,袭其爵。再征阿鲁台,从行。三征阿鲁台,复从。兄弟皆有功。洪熙元年以戚里恩,克忠进侯。时管者已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亦封广义伯。克忠尝充副总兵巡边。正统九年统兵出喜峰口,征兀良哈,有功,加太子太保。

  土木之变,克忠与其弟都督克勤子瑾为后拒。寇突至,骤战不胜。敌兵据山上,飞矢石如雨,官军死伤略尽。克忠下马射,矢竭,犹杀数人,与克勤俱殁于阵。赠邠国公,谥忠勇。克勤赠遵化伯,谥僖敏。

  瑾被执,逃归,嗣侯。英宗尝欲使瑾守甘肃,辞曰:“臣,外人,若用臣守边,恐外裔轻中国。”帝善其言,乃止。曹钦反,瑾与从弟琮闻变,椎长安门上告。门闭,钦攻不得入,遂纵火。瑾将五六骑与钦力战死。赠凉国公,谥忠壮,予世券。

  三传至曾孙继爵。尝守备南京。传子汝胤孙惟英,与继爵皆总督京营戎政。崇祯末,都城陷,汝胤弟勋卫汝征偕妻女投缳死。

  管者卒,子玘嗣。管者妻早奴亦有智略,尝亲入朝献良马。朝廷多其忠。玘卒,管者弟克勤子琮嗣,镇守宁夏。成化四年,满四反。琮坐激变,且临阵先退,下狱论死。谪戍边,爵除。

  薛斌,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累官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斌嗣职,从起兵,累迁都督佥事。从北征有功,进都督同知。永乐十八年封永顺伯,禄九百石,世指挥使。

  斌卒,子寿童方五岁。从父贵引见仁宗,立命嗣伯,赐名绶。长,骁勇善战。正统十四年秋,与成国公朱勇等遇敌于鹞儿岭。军败,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谥武毅。子辅,孙勋,并得嗣伯。勋子玺乃嗣指挥使,如券文。

  贵,本名脱火赤,斌之弟。以舍人从燕王起兵,屡脱王于险。积官都指挥使。再从北征,进都督佥事。永乐二十年封安顺伯,禄九百石。宣德元年进侯,加禄三百石,予世券。卒,赠滨国公,谥忠勇。无子,从子山嗣为指挥使。天顺改元,以复辟恩,命山子忠嗣伯。卒,子瑶嗣。弘治中卒,子昂降袭指挥使。

  李贤,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洪武二十一年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侍燕世子最恭谨。“靖难”师起,有劳绩,累迁都指挥同知。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命贤译。贤亦屡陈所见,成祖皆采纳之。仁宗即位,念旧劳,进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寻召见,悯其病,封忠勤伯。食禄千一百石。寻卒。

  吴成,辽阳人,初名买驴。父通伯,元辽阳行省右丞。太祖时,观童来降,通伯父子与俱。买驴更今姓名,充总旗,数从大军出塞。建文元年授永平卫百户。降燕,从战皆有功,三迁都指挥佥事,始知名。南军闻吴买驴名,多于阵上指目之。设伏淝河,进兵小河,合战齐眉山,攻败灵璧军,皆殊死斗,功多。

  成祖即位,授都指挥使。从征本雅失里。疾战,本雅失里以七骑遁。从征阿鲁台,合朱荣兵为前锋,追至阔湾海。召还,进都督佥事。又三从出塞。洪熙元年进左都督。从阳武侯薛禄征大松岭,为前锋,有功,增禄米。宣宗初,以成尝宿卫东宫,录旧劳,封清平伯,禄千一百石,予世券。从征乐安,复与薛禄为前锋。事定,出守备兴和。成好畋猎而不修武备。寇伺其出猎,卒入城,掠其妻孥以去。帝闻之,置不罪。已而阿鲁台入贡,还其家口。三年,帝北征,从败贼于宽河,进侯,禄如故。八年卒。赠渠国公,谥壮勇。

  子忠前死,忠子英嗣伯。卒,子玺嗣。坐贪淫夺爵。久乃复之。卒,无子,从弟琮嗣。四传至玄孙遵周。崇祯末,京师陷,被杀。

  滕定,父瓒住,元枢密知院。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赐姓滕。从燕起兵,进燕山右卫指挥使。卒,定嗣官,屡从出塞,有功,进至都督佥事。宣德四年封奉化伯,禄八百石。正统初卒。子福嗣,为指挥使。

  金顺,本名阿鲁哥失里。永乐中来降,授大宁都指挥佥事。从败本雅失里,又败阿鲁台,累进都督佥事。宣德三年从巡北边,有斩捕功。明年封顺义伯,禄八百石。卒,子忠嗣,为指挥佥事。

  金忠者,蒙古王子也先土干也。素桀黠,为阿鲁台所忌。永乐二十一年,成祖亲征漠北,至上庄堡,率妻子部属来降。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赐姓名,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忠大喜过望。班师在道,忠骑从,数问寇中事,眷宠日隆。明年,忠请为前锋,讨阿鲁台自效。帝初不许。会大同、开平警报至,诸将请从忠言。帝复出塞,忠与陈懋为前锋。而阿鲁台闻王师复出,仓皇渡答兰纳木儿河遁去。忠、懋至河不见寇,抵白邙山,卒无所遇,乃班师。仁宗嗣位,加太子太保,并支二俸。

  宣德三年亲征兀良哈,败寇于宽河。忠与把台请自效,帝许之。或言不可遣,帝曰:“去留任所欲耳。朕有天下,独少此二人邪。”二人获数十人、马牛数百来献。帝喜,命中官酌以金卮,遂赐之。明年加太保。六年秋卒。命有司治丧葬。

  把台者,忠之甥,从忠来降,授都督佥事。宣德初,赐姓名蒋信。正统中,封忠勇伯。从驾陷土木,也先使隶赛罕王帐下。信虽居朔漠,志常在中国。每诣上皇所恸哭,拥卫颇至。已,竟从驾还,诏复给其禄。景泰五年卒。赠侯,谥僖顺。子也儿索忽袭爵。天顺初,更名善。弘治中卒。无子,爵绝。

  李英,西番人。父南哥,洪武中率众归附,授西宁州同知,累功进西宁卫指挥佥事。英嗣官。

  永乐十年,番酋老的罕叛,英击之。讨来川,俘斩三百六十人。夜雪,贼遁,追尽获之,进都指挥佥事。番僧张答里麻者,通译书。成祖授以左觉义。居西宁,恣甚。以计取西番贡使资,纳逋逃,交通外域,肆恶十余年。英发其事,磔死,籍其家。西陲快之。

  末年,中官乔来喜、邓诚等使西域,道安定、曲先,遇贼见杀,掠所赍金币。仁宗玺书谕赤斤、罕东及安定、曲先,诘贼主名。而敕英与土官指挥康寿等进讨。英诇知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即思实杀使者,遂率兵西入。贼惊走。追击,逾昆仑山,深入数百里。至雅令阔,与安定贼遇,大败之,俘斩千一百余人,获马牛杂畜十四万。曲先贼闻风远遁,安定王桑尔加失夹等惧,诣阙谢罪。宣宗嘉英功,遣使褒谕,宴劳之,令驰驿入朝。既至,擢右府左都督,赐赉加等。宣德二年封会宁伯,禄千一百石,并封南哥如子爵。

  英恃功而骄,所为多不法。宁夏总兵官史昭奏英父子有异志。南哥上章辩。赐敕慰谕之。英家西宁,招逋逃七百余户,置庄垦田,豪夺人产,复为兵部及言官所劾。帝宥英,追逃者入官。七年,西宁指挥祁震子成当袭父职。庶兄监藏,英甥也,欲夺之。成从祖太平携成赴京辩。英遣人篡取太平及其义儿杖之,义儿竟死。言官交劾,并及前罪,遂下英诏狱,夺爵论死。正统二年始释。后稍给其禄。寻卒。英宗复辟,官其子昶锦衣指挥同知。寻进都指挥使,用荐擢左军都督佥事,屡分典营务,以严慎称。

  英从子文,宣德间为陕西行都司都指挥佥事。西番思俄可尝盗他部善马,都指挥穆肃求不得。会思俄可以畜产鬻于边,肃诬以盗,收掠致死,番人惶骇思乱。文劾之,逮肃下吏,西陲以宁。累官都指挥使。

  天顺元年冒迎驾功,进都督佥事。未几,以右都督出镇大同。寇二千余骑犯威远,文率师败之,封高阳伯。石亨败,革夺门冒功者官。文自首,帝以守边不问。

  四年秋,孛来大举入寇,文按兵不战。遂入雁门,大掠忻、代诸州。京师震恐。寇退,征文下诏狱,论斩。帝宥文死,降都督佥事,立功延绥。既而进都督同知。成化中,哈密为土鲁番所并,求救于朝。诏文与右通政刘文往甘肃经略之,无功而还。弘治初卒。正德初赠高阳伯。

  毛胜,字用钦,初名福寿,元右丞相伯卜花之孙。伯父那海,洪武中归附,以“靖难”功至都指挥同知,无子。胜父安太嗣为羽林指挥使,传子济,无子,胜嗣。论济征北功,进都指挥使。尝逃归塞外,寻复自还。

  正统七年以征麓川功,擢都督佥事。靖远伯王骥请选在京番将舍人,捕苗云南。乃命胜与都督冉保统六百人往。已,再征麓川,即命二人充左右参将。贼平,进都督同知。

  十四年夏,也先谋入寇,胜偕平乡伯陈怀等率京军三万镇大同。怀遇寇战殁,胜脱还。以武清伯石亨荐,景帝进胜左都督,督三千营操练。

  贵州苗大扰,诏胜往讨。未行而也先逼京师。胜御之彰义门北,击退之。越二日,引兵西直门外,解都督孙镗围。明日,都督武兴战殁于彰义门,寇乘胜进。胜与都御史王竑急援之,寇遂引却。胜追袭至紫荆关,颇有斩获。事定,乃命以左副总兵统河间、东昌降夷赴贵州。贼首韦同烈据香垆山作乱,胜与总兵梁珤、右副总兵方瑛等从总督王来分道夹击。胜进自重安江,大破之。会师山下,环四面攻之。贼窘,缚同烈降。

  还讨湖广巴马诸处反贼,克二十余寨,擒贼首吴奉先等百四十人,斩首千余级,封南宁伯,予世券。疏请更名,从之。移镇腾冲。金齿芒市长官刀放革潜结麓川遗孽思卜发为变,胜设策擒之。

  巡按御史牟俸劾其贪暴不法数十事,且言胜本降人,狡猾难制,今又数通外夷,恐贻边患。诏巡抚覆实,卒置不问。天顺二年卒。赠侯,谥庄毅。

  子荣嗣。坐石亨党,发广西立功。成化初,镇贵州,寻移两广。卒,子文嗣。弘治初协守南京,传爵至明亡乃绝。

  焦礼,字尚节,蒙古人。父把思台,洪武中归附,为通州卫指挥佥事。子胜嗣,传至义荣,无子,以胜弟谦嗣,累功至都指挥同知。卒,子管失奴幼,谦弟礼借袭其职,备御辽东。

  宣德初,礼当还职。宣宗念礼守边劳,命居职如故,别授管失奴指挥使。礼寻以年劳,累进都指挥同知。正统中,积功至右都督。英宗北狩,景帝命充左副总兵,守宁远。未几,也先逼京城,诏礼率师入卫。寇退还镇。景泰四年,贼二千余骑犯兴水堡,礼击走之。玺书奖励,进左都督。

  英宗复辟,以礼守边有功,召入觐。封东宁伯,世袭,赐赉甚厚。遣还镇。兵部以礼年垂八十,不可独任,奏遣都指挥邓铎协同守备。居无何,礼奏铎欺侮,请更调。命都指挥张俊代铎。天顺七年卒于镇。赠侯,谥襄毅。

  礼有胆略,精骑射,善以少击众。守宁远三十余年,士卒乐为用,边陲宁谧。

  孙寿嗣爵。卒,无子,弟俊嗣。成化末,历镇甘肃、宁夏。弘治中,掌南京前府,兼督操江。出镇贵州、湖广。俊少事商贩,既贵,能下士,而折冲非所长。卒,子淇嗣。尝分典京营。正德中,贿刘瑾,出镇两广。逾年卒,弟洵嗣。洵虽嗣爵,先业尽为淇妻所有。生母卒,无以葬,哀愤得疾卒。无子,以再从子栋嗣。嘉靖中,提督五军营,兼掌中府。逾十年,改总兵湖广。卒,赠太子太保,谥庄僖。传爵至明亡乃绝。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殁。祖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殁。父宝以骁勇充总旗,至永昌百户。

  忠袭职时,年二十。膂力绝人,善骑射。常从太宗北征。宣德五年征曲先叛寇,有功。八年征亦不剌山,擒伪少师知院。九年出脱欢山,十年征黑山寇,皆擒其酋。各进一官,历指挥同知。

  正统三年,从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先登陷阵,大获,擢都指挥佥事。十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明年,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内,进都指挥使。十三年率师至罕东,生絷喃哥弟伪祁王锁南奔并其部众,擢都督佥事,始赐名忠。寻充右参将,协守甘肃。

  景泰初,侍郎李实使漠北,还言忠数遣使通瓦剌。诏执赴京。既至,兵部论其罪,请置大辟。景帝不许。请贬官,发福建立功。乃遣之福建,而官秩如故。令甘肃守臣徙其家属京师。初,忠之征沙漠也,获番僧加失领真以献。英宗赦不诛。后逃之瓦剌,为也先用。憾忠,欲陷之。遂宣言忠与也先交通,而朝廷不察也。英宗在塞外独知之,比复辟,即召还。而忠在福建亦屡有斩馘功,乃擢都督同知,充左副总兵,镇守甘肃。陛见,慰谕甚至,赐玉带、织金蟒衣。

  天顺二年,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忠鏖战一日夜,矢尽力疲。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忠意气弥厉,拊循将士,复殊死斗。贼见终不可胜,而援军亦至,遂解去。忠竟全师还。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外诸番屡为边患。忠与总兵官卫颖分讨之。忠先破巴哇诸大族。其昝咂、马吉思诸族,他将不能下者,忠复击破之。论功,忠止增禄百石,而颖乃得世券。忠以为言,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贼满四据石城反。诏忠移师讨之,与总督项忠等夹攻贼巢。忠由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斩获,贼稍却。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而项忠等军亦克山之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贼大窘,相对哭。忽昏雾起,他哨举烟掣军,贼遂并力攻忠。忠力战不已,为流矢所中,卒,年七十五。从子海、孙铠前救忠,亦死。

  忠为将严纪律,善抚士。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事闻,赠侯,谥武勇,予世券。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又从巡抚许进言,建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孙锐,袭伯爵。成化中,协守南京。弘治初,出镇湖广,改两广。平蛮贼,累有功,咸玺书奖励。九年以广西破贼,增岁禄二百石。言官劾锐广置邸舍,私造大舶以通番商。置不问。思恩土官岑浚反,与总督潘蕃讨平之。既又讨平贺县僮贼。加官至太子太傅。正德三年,刘瑾欲杀尚书刘大夏,坐以处置田州事失宜,并逮锐下诏狱。狱具,革其加官并岁禄五百石。已而贿瑾,起督漕运。逾年,瑾诛,被劾罢。六年,盗刘宸等扰畿甸,命锐与中官谷大用讨之。所统京军皆骄惰不习战。明年正月,遇贼于长垣,与战大败,身被伤,亡将印。会许泰援军至,仅免。言官交劾,乃召还。以与大用同事,竟不罪。世宗即位,复起镇湖广。居三年卒。赠太傅,谥威襄。

  传子江及汉。汉,嘉靖中掌南京左府,提督操江,改总督漕运。未上,给事中杨上林劾其所至贪墨,诏褫职逮问。卒,无子,从子桓嗣。卒,子登嗣。万历中,掌中军府事垂二十年。又再传而明亡。

  和勇,初名脱脱孛罗,和宁王阿鲁台孙也。阿鲁台既为瓦剌脱欢所杀,子阿卜只俺穷蹙,款塞来归。宣宗授以左都督,赐第京师。卒,勇袭指挥使,带俸锦衣卫,积功至都督佥事。天顺元年诏加同知,赐姓名。久之以两广多寇,命充游击将军,统降夷千人往讨。时总兵颜彪无将略,贼势愈炽。广西巡抚吴祯杀降冒功,得优赏。彪效之,亦杀平民报捷。朝廷进彪官,勇亦进右都督。既而师久无功,言官劾文武将吏之失事者。诏停勇俸,充为事官。

  成化初,赵辅、韩雍征大藤峡贼,诏勇以所部从征。其冬,贼大破,进左都督,增禄百石。三年召督效勇营训练。寻上言:“大藤峡之役,臣与赵辅同功。辅还京,余贼复叛。臣亲捣贼巢,絷其魁,诛其党,还被掠男女四千人。今辅已封伯,而臣止进秩,惟陛下怜察。”宪宗以勇再著战功,特封靖安伯。十年卒。谥武敏,世袭指挥使。

  勇性廉谨。在两广时,诸将多营私渔利,勇独无所取。时论称之。

  罗秉忠,初名克罗俄领占,沙州卫都督佥事困即来子也。兄喃哥既袭父职,英宗复命秉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既而喃哥率千二百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喃哥卒,秉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

  英宗北狩,塞上多警。朝议恐降人乘机为变,欲徙之南方。会贵州苗乱,都督毛福寿南征,即擢秉忠都督佥事,率所部援剿。积战功至左都督。天顺初,始赐姓名。曹钦之反,番官多从之者。秉忠亦坐下狱,籍其家。久之,上章自辩,乃得释。成化初,尚书程信讨山都掌蛮,秉忠以游击将军从。既抵永宁,分兵六道。秉忠由金鹅江进,大破之。论功,封顺义伯。十六年卒。谥荣壮,子孙世指挥使。

  赞曰: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德,多乐内附,赐姓名授官职者不可胜纪。继以成祖锐意远图,震耀威武,于是吴允诚、金忠之徒,率众来属,遂得列爵授任,比肩勋旧。或以战功自奋,锡券受封,传世不绝。视夫陆梁倔强者,顺逆殊异,不其昭欤!土木以还,势以不竞,边政日弛,火筛、俺答诸部骚动无宁岁。盛衰之故概可考焉。

卷四十四譯文

  吳允誠,蒙古人,名叫把都帖木兒,居住甘肅塞外一個名叫塔溝的地方,官任到平章。永樂三年,他與黨羽倫都兒灰率領妻兒以及部落五千、馬駝一萬六千匹,因宋晟的招安來歸附。皇上因蒙古人多同名,應賜給他們姓名以示區別。尚書劉俊請照洪武時期的慣例,把他們編為用勘合(符契)調遣的隊伍。允誠得賜給姓名,授予右軍都督僉事。倫都兒灰也被賜姓名為柴秉誠,授予後軍都督僉事。其他人或且授官,賜給冠帶,或且賜給畜產鈔幣不等,讓他們統領所部,居住在涼州遊牧。宋晟以招徠之功,被封為西寧侯。此後來降附的人更多,邊境日益安寧,這都是從吳允誠開始的。

  七年(1409),允誠往亦集乃偵察敵情,擒獲哈剌等二十餘人,進升為都督同知。第二年他隨從皇上出塞,擊敗本雅失裡,進升為右都督。不久進升為左都督。他與宦官王安追擊闊脫赤,到把力河時抓住了他。封他為恭順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予世襲誥券。

  允誠有三個兒子:答蘭、管者、克勤。允誠與兩個兒子從軍,留下妻子和管者住在涼州。番人虎保等人引誘脅迫允誠的部眾,想反叛而去。允誠的妻子和管者商定,召來部將都指揮保住、卜顏不花等人擒住了虎保的黨羽,將他們誅殺。皇上很高興,頒敕令嘉獎,賜給大量縑鈔羊米,授予管者為指揮僉事。保住賜姓名為楊效誠,授予指揮僉事。韃靼可汗鬼力赤遭弒殺,他的部下多潰散。答蘭與別立哥請出塞主動效力,有功。別立哥是柴秉誠的兒子。

  皇上征討瓦剌,允誠父子都從徵。回師後,仍命他居住在涼州防備邊境。允誠去世後,贈國公,諡忠壯。

  薛斌,蒙古人,本名脫歡。父薛臺,洪武年間歸附,賜姓薛,累任燕山右護衛指揮僉事。薛斌承襲父職,隨從成祖起兵,累升為都督僉事。後來隨從北征有功,升為都督同知。永樂十八年(1420),被封為永順伯,食祿九百石,世襲指揮使。

  薛斌死時,他的兒子壽童才五歲,叔父薛貴帶他去見仁宗,立即命他承襲伯爵,賜名為綬。他長大後,驍勇善戰。正統十四年(1449)秋,他與成國公朱勇等人在鷂兒嶺遇上敵人。部隊戰敗,他弓斷箭盡,但還持著空弓擊敵。敵人憤怒,將他肢解。過後知道他本是蒙古人,便說道:“這是我們同類,是應該這樣勇健。”為他相互哭泣。諡武毅。

  薛貴,本名脫火赤,薛斌的弟弟。他以舍人隨從成祖起兵,多次救成祖脫險,任到都指揮使。他又隨從皇上北征,進升為都督僉事。永樂二十年(1422)被封為安順伯,食祿九百石。宣德元年(1426)進封侯爵,加食祿三百石,給予世襲誥券。去世後,贈濱國公,諡忠勇。

  吳成,遼陽人,初名買驢。父親吳通伯,是元朝遼陽行省右丞。太祖時期,通伯父子隨觀童一起來歸降。買驢改為現名,充任總旗,多次隨從大軍出塞。建文元年(1399),他被授予永平衛百戶。後來投降燕王,隨從作戰,都有功,三次升級,任為都指揮僉事,從此開始出名。南軍一聽說吳買驢的名字,多在陣上用手指著他。他設伏兵於淝河、進兵小河、合戰齊眉山,擊敗靈璧的部隊,每一仗都是殊死拼殺,功勞很多。

  成祖即位後,他被授予都指揮使。他從徵本雅失裡時,速戰,本雅失裡率七名騎兵遁逃。從徵阿魯臺時,他聯合朱榮的部隊作為前鋒,追到闊灣海。他被召回,進升為都督僉事。此後他還三次隨從皇上出塞。洪熙元年(1425),他進升為左都督。隨從陽武侯薛祿征伐大松嶺時,他擔任前鋒,立有功勞,得以增加祿米。宣宗初年,因吳成曾保衛東宮,給他記舊勞,封為清平伯,食祿一千一百石,給予世襲誥券。隨從皇上徵樂安時,他又與薛祿擔任前鋒。事態平息後,他出去守備興和。吳成喜歡打獵而不修武備,敵寇趁他出去打獵時,闖進城中,將他的妻子兒女搶掠而去。皇上聽說後,不向他問罪。不久阿魯臺入京朝貢,把他的家人還了回來。三年(1428),皇上北征,他隨行,在寬河擊敗賊人,進封為侯爵,食祿不變。八年,他去世。贈渠國公,諡壯勇。

  金忠,也就是蒙古王子也先土幹。他素來狡猾,遭阿魯臺忌恨。永樂二十一年(1423),成祖親征漠北,到達上莊堡時,他率妻兒和部屬來歸降。當時六師深入,敵人已經遠逃,皇上正恥於此行無功,見他來歸順,非常高興,賜給姓名,封為忠勇王,賜給冠帶和織金襲衣,命他坐在列侯之下,還讓他到御座前來賜給他珍饈。金忠大喜過望。班師途中,金忠騎馬隨從,皇上多次問他敵寇那邊的事,對他的寵愛日隆。第二年,金忠請求任前鋒,討伐阿魯臺自效。皇上初時不允許,正好大同、開平警報傳到,將領們請求聽從金忠的意見。皇上又出塞,金忠與陳懋為前鋒,而阿魯臺聽說王師復出,倉皇渡過答蘭納木河逃走。金忠、陳懋到河邊時不見敵人,又進抵白邙山,仍沒有遇上敵人,便班師。仁宗繼位後,加封他為太子太保,支給二職俸祿。

  宣德三年(1428),皇上親征兀良哈,在寬河擊敗敵寇。金忠和把臺請求自效,皇上答應了。有人說不能派他們去,皇上說:“去留隨他們便吧。朕有天下,難道獨少了這兩人嗎?”兩人獲得數十人、馬牛數百來獻給皇上。皇上很高興,命宦官用金卮斟好酒,然後賜給他。第二年加封他為太保。六年秋,他去世。皇上命有關官員給他治喪葬。

  李英,西番人。父親南哥,洪武年間率領部眾來歸附,被授予西寧州同知,積功升為西寧衛指揮僉事。李英承襲該職。

  永樂十年,番人頭領老的罕反叛。李英攻打他,討伐來川,俘虜和斬殺三百六十人。晚上下雪,賊人逃走,李英追上去把他們都抓獲了,進升為都指揮僉事。番僧張答裡麻會譯書,成祖授予他左覺義。他住在西寧,很驕縱,用計騙取西番朝貢使者的錢財,收留逃亡之徒,交通外國,肆行作惡十餘年。李英揭發了他的行為,結果他被肢解,還被抄了家。西陲人心大快。

  永樂末年,宦官喬來喜、鄧誠等人出使西域,途經安定、曲先,遇賊被殺,所帶的金幣被搶。仁宗傳璽書諭告赤斤、罕東和安定、曲先等處,查問賊主姓名,而敕令李英和土官指揮康壽等人進兵討伐。李英探知安定指揮哈三孫散哥、曲先指揮散即思實是殺害使者的人,便率兵西進。他追擊賊人,越過崑崙山,深入數百里,到雅令闊時,與安定賊人相遇,把他們打得大敗,俘虜和斬獲一千一百餘人,獲得馬牛雜畜十四萬。曲先之賊聞風遠逃,安定王桑爾加失夾等人害怕了,上朝廷謝罪。宣宗嘉獎李英的功勞,設宴慰勞他,令他乘驛車入朝。李英到後,被升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賜予加等。宣德二年(1427),封他為會寧伯,食祿一千一百石,並封南哥為子爵。

  李英恃功驕橫,所作所為多不法。寧夏總兵官史昭上奏李英父子有異志。南哥上書辯解。皇上賜敕書安慰他。李英在西寧的家,招納逃亡者七百餘戶,設定莊院,開墾田地,豪奪他人財產,又被兵部和言官彈劾。皇上寬宥了李英,而將逃亡者追回,沒入官家。七年(1432),西寧指揮祁震的兒子祁成應當承襲父職,他的庶兄監藏,是李英的外甥,想奪取該職。祁成的從祖父祁太平帶著祁成赴京申辯。李英派人非法抓取太平和他的義子,進行杖打,他的義子竟被打死。言官紛紛彈劾李英,並提到他先前的罪行,於是將李英投進詔獄,削奪爵位,判了死罪。正統二年(1437),他才獲釋。後來又漸漸給他俸祿。不久他去世。

  毛勝,字用欽,初名福壽,元朝右丞相伯卜花之孫。伯父那海,洪武年間歸附,後來以參加“靖難”之功升到都指揮同知。他沒有兒子,毛勝的父親安太繼承為羽林指揮使,傳給兒子濟,濟沒有兒子,毛勝繼承他的職位。給濟記徵北之功時,毛勝進升為都指揮使。他曾逃回塞外,不久又自己回來了。

  正統七年(1442),他以征討麓川之功,升為都督僉事。靖遠伯王驥請挑選在京的番將和留居的番人,調他們到雲南去鎮壓苗人。皇上於是命毛勝和都督冉保統率六百人前往。後來,再徵麓川,即命兩人充任左右參將。賊亂被平息後,毛勝升為都督同知。

  十四年(1449)夏,也先圖謀入侵,毛勝偕同平鄉伯陳懷等率京軍三萬鎮守大同。陳懷在與敵人交戰中戰死,毛勝逃脫回來。後來因武清伯石亨的推薦,景帝升毛勝為左都督,總督三千營操練。

  貴州苗人嚴重騷擾,詔令毛勝前往討伐。他還沒有動身,也先已經逼近京師。毛勝在彰義門之北抵禦,擊退敵人。過了兩天,他領兵到西直門外,解除了都督孫鏜之圍。第二天,都督武興在彰義門戰死,敵寇乘勝推進。毛勝與都御史王..急忙趕去增援,敵寇於是退走。毛勝一直追擊到紫荊關,斬殺和俘虜不少。事態平息之後,便命他以左副總兵之職統率河間、東昌兩地投降的夷人赴貴州。賊人首領韋同烈佔據香壚山作亂,毛勝與總兵梁王缶、右副總兵方瑛等隨從總督王來分道夾擊。毛勝從重安江進兵,大破賊人。各路在山下會師,四面環攻。賊人勢窮,綁縛韋同烈出來投降。

  毛勝回來時又討伐湖廣巴馬等地的反賊,攻克二十餘寨,擒獲賊首吳奉先等一百四十人,斬首一千餘級,被封為南寧伯,給予世襲誥券。他上疏請求改名,皇上同意了。他移鎮騰衝,金齒芒市長官刀放革暗中勾結麓川遺孽思卜發作亂,毛勝用計擒住了他。

  巡按御史牟俸彈劾他貪婪殘暴等數十件不法事,並且說他本是投降過來的人,狡猾難制,現在又多次交通外夷,恐怕會貽患邊疆。皇上詔令巡撫核實,但最後並沒向他問罪。天順二年(1459),他去世。贈侯爵,諡莊毅。

  焦禮,字尚節,蒙古人。父親把思臺,洪武年間歸附,任通州衛指揮僉事。兒子勝承襲,傳到義榮,他沒有兒子,便以勝的弟弟謙承襲,積功升到都指揮同知。謙去世後,兒子管失奴年幼,他的弟弟焦禮借襲他的職位,備禦遼東。

  宣德初年,焦禮應當還職。宣宗念他守邊有勞,命他照舊留任,另任管失奴為指揮使。焦禮不久以長年勞累升為都指揮同知。正統年間,他積功任為右都督。英宗被俘時,景帝命他充任左副總兵,守寧遠。不久,也先逼近京城,詔令焦禮率部隊入京保守。敵寇退走後,他回到鎮守之地。景泰四年,賊人二千餘騎侵犯興水堡,焦禮將他們擊退。皇上頒璽書獎勵他,升他為左都督。

  英宗復辟後,因焦禮守邊有功,召他入京朝見,封他為東寧伯,世襲,賜予很豐厚,然後遣他回到鎮守之地。兵部因焦禮已年近八十,不能讓他獨任一方,便上奏派都指揮鄧鐸協同守備。沒多久,焦禮上奏說鄧鐸欺負和侮辱他,請求改調。皇上命都指揮張俊取代鄧鐸。天順七年(1463),他在駐鎮之地去世。贈侯爵,諡襄毅。

  焦禮有膽略,精於騎射,善於以少擊眾。他守寧遠三十餘年,士卒都樂於為他所用,因此邊陲得以安寧。

  毛忠,字允誠,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父哈喇歹,洪武初年歸附,從一名士卒升到千戶,後來戰死。祖父拜都從徵哈密時,也戰死。父親寶因驍勇而充任總旗,任到永昌百戶。

  毛忠襲職時,已經二十歲,臂力過人,善於騎射。他曾隨從太宗北征。宣德五年(1430),征討曲先叛寇時,有功。八年,征討亦不剌山,他擒獲偽少師知院。九年出兵脫歡山,十年征討黑山之寇,都擒獲了他們的首領。他先後各得升一官,歷任指揮同知。

  正統三年(1438),他隨從都督蔣貴徵討朵兒只伯,為首陷陣,俘獲極多,升為都指揮僉事。十年,他以守邊之勞,進升為同知,並得到皇上賜姓。第二年隨從總兵官任禮收捕沙洲衛都督喃哥的部落,將他們遷到塞內,毛忠進升為都指揮使。十三年他率兵到罕東,生擒喃哥的弟弟偽祁王鎖南奔和他的部眾,他被升為都督僉事,這時才得賜名為忠。不久他充任右參將,協助守甘肅。

  景泰初年,侍郎李實出使漠北,回來後說毛忠多次派使者交通瓦剌。詔令把他抓到京師。他到達後,兵部審判了他的罪行,請求處以大辟之刑。景帝不允許。兵部請將他貶官,發往福建立功。皇上於是遣他到福建,但他的官階照舊,令甘肅守臣將他的家屬遷到京師。當初毛忠從徵沙漠時,曾獲得番僧加失領真獻給朝廷,英宗赦免了他而不誅殺,後來他逃到瓦剌,為也先所用,恨毛忠,想陷害他,便宣傳說毛忠與也先交通,而朝廷不察,所以把他遣到福建。英宗在塞外卻知道此事,所以他復辟後,即把毛忠召回。而毛忠在福建也屢有斬首之功,於是升他為都督同知,充任左副總兵,鎮守甘肅。接見他時,對他安慰備至,賜給玉帶、織金蟒衣。

  天順二年(1458),賊寇大部隊入侵甘肅,巡撫芮釗上奏彈劾諸將領誤事之罪。部裡的意見認為毛忠功足以贖罪,對他置而不問。三年,他以在鎮番破賊之功,進升為左都督。五年,孛來以數萬騎兵分別搶掠西寧、莊浪、甘肅等道,進入涼州。毛忠鏖戰一晝夜,矢盡力疲,而敵人來得更多,軍中將士都失色。毛忠意志更堅,他安撫將士,又殊死搏鬥。賊寇見終不可勝,而官軍援軍也到了,便撤兵而去,毛忠竟得全師而還。七年,永昌、涼州、莊浪塞外各番人多次製造邊患,毛忠與總兵官衛穎分頭討伐。毛忠先擊破了巴哇等大族。昝咂、馬吉思等族,別的將領攻不下的,毛忠又將其擊破。論功時,毛忠只得增加祿米一百石,而衛穎卻得世襲誥券,毛忠向朝廷提出意見,遂得封為伏羌伯。

  成化四年(1468),固原賊人滿四佔據石城造反。詔令毛忠移師討伐,與總督項忠等人夾攻賊人巢穴。毛忠由木頭溝直抵炮架山下,多有斬殺和俘獲。賊人稍稍退卻,毛忠親冒矢石連奪山北、山西兩峰。而項忠等軍也攻克了山的東峰,進到石城的東、西二門。賊人處境非常窘迫,相對號哭。突然起了濃霧,別的哨點起煙火報警,牽制了毛忠的部隊,賊人於是併力攻擊毛忠。毛忠力戰不已,被流矢射中而死,終年七十五歲。從子海、孫子鎧前來救他,也死。

  毛忠為將嚴申紀律,善撫士卒。他死後,西陲人為他吊哭的相望於道。事情傳到朝廷,贈給他侯爵,諡武勇,給予世襲誥券。弘治年間,聽從有關官員的意見,在蘭州建忠義坊,以表彰他的故里。又因巡撫許進的建議,在甘州城東建武勇祠,春秋致祭。

  和勇,初名脫脫孛羅,和寧王阿魯臺之孫。阿魯臺被瓦剌部首領脫歡殺死後,他的兒子阿卜只俺勢窮,叩塞門前來歸附。宣宗任命他為左都督,並在京師賜給他宅第。他去世後,和勇承襲為指揮使,帶俸在錦衣衛,積功升到都督僉事。天順元年(1457),詔令加封他為同知,賜給姓名。後來因兩廣多寇,命他充任遊擊將軍,統領歸降的夷人一千名前征討伐。當時總兵顏彪沒有將略,賊勢更盛。廣西巡撫吳禎殺死投降的人來冒功,獲得優厚的賞賜。顏虎也仿效他,殺害平民來報捷。朝廷給顏彪升官,和勇也進升為右都督,後來師久無功,言官彈劾誤事的文武將吏。詔令停發和勇的俸祿,讓他充任事官。

  成化初年,趙輔、韓雍征討大藤峽之賊,詔令和勇率所部從徵。這年冬,賊人大敗,和勇進升為左都督,增加祿米一百石。三年(1467),召他回來總督效勇營訓練。不久他上書說:“大藤峽之戰,臣與趙輔同功。趙輔回京後,餘賊又叛。臣親搗賊人巢穴,抓獲其首領,誅其黨徒,奪回被掠去的男女四千人。現在趙輔已經封伯,而臣只得晉級,唯望陛下憐察。”憲宗因和勇再立戰功,特封他為靖安伯。十年,他去世。諡武敏,世襲指揮使。

  和勇個性廉潔恭謹。在兩廣時,將領們多營私漁利,唯有和勇一無所取。當時輿論多稱讚他。

  羅秉忠,初名克羅俄領佔,沙洲衛都督僉事困即來之子。哥哥喃哥承襲父職後,英宗又命秉忠為指揮使,協助處理衛事。後來喃哥率一千二百人內遷,詔令把他們安置在東昌、平山二衛,發給田舍什器,對他們的撫卹很豐厚。喃哥死後,秉忠為都指揮使,代領喃哥的部眾。

  英宗被俘時,邊塞多有警報。朝廷意見恐怕歸降的人趁機為變,想將他們遷到南方。正好貴州苗人作亂,都督毛福壽南征,便升秉忠為都督僉事,率領所部增援剿賊。秉忠積戰功升為左都督。天順初年,始賜給他姓名。曹欽反叛時,番官多追隨他。秉忠也被判入獄,抄了家。後來,他上書為自己辯解,這才獲釋。成化初年,尚書程信討伐山都掌蠻,秉忠以遊擊將軍身份隨行。抵達永寧後,分兵六路。秉忠由金鵝江進兵,大破敵人。論功,封他為順義伯。十六年(1480),他去世。諡榮壯,子孫世襲指揮使。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