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一十八原文

  蔡时鼎 万国钦(王教) 饶伸(兄位 刘元震 元霖) 汤显祖(李琯)逯中立(卢明诹) 杨恂(冀体 朱爵) 姜士昌(宋焘) 马孟祯 汪若霖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略言:“比年天灾民困,纪纲紊斁,吏治混淆。陛下深居宫阙,臣民呼吁莫闻。然群工进言,犹蒙宽贷。乃辅臣时行则树党自坚,忌言益甚。不必明指其失,即意向稍左,亦辄中伤。或显斥于当时,或徐退于后日。致天下谀佞成风,正气消沮。方且内托之乎雅量,外托之乎清明,此圣贤所以重似是之防,严乱德之戒也。夫营私之念重,则奉公之意必衰;巧诈之机熟,则忠诚之节必退。自张居正物故,张四维忧去,时行即为首辅。惩前专擅,矫以谦退;鉴昔严苛,矫以宽平。非不欲示休休之量,养和平之福,无如患得患失之心胜,而不可则止之义微。貌退让而心贪竞,外包容而中忮刻。私伪萌生,欲盖弥著。夫居正之祸在徇私灭公,然其持法任事,犹足有补于国。今也改革其美,而绍述其私;尽去其维天下之心,而益巧其欺天下之术。徒思邀福一身,不顾国祸,若而人者,尚可俾相天下哉!”因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万国钦,字二愚,新建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婺源知县。征拜御史。言事慷慨,不避权贵。十八年,劾吏部尚书杨巍,被诘让。里居尚书董份,大学士申时行、王锡爵座主也,属浙江巡按御史奏请存问。国钦言份谄事严嵩,又娶尚书吴鹏已字子女,居乡无状,不宜加隆礼,事遂寝。

  初,吏部员外郎赵南星、户部主事姜士昌疏斥政府私人。给事中李春开以出位纠南星、士昌,而其党陈与郊为助。刑部主事吴正志上疏,言春开、与郊媚政府,干清议,且论御史林祖述保留大臣之非。于是御史赫瀛集诸御史于朝堂,议合疏纠正志,以台体为辞。国钦与周孔教独不署名。瀛大恚,盛气让国钦。国钦曰:“冠豸冠,服豸服,乃日以保留大臣倾善类为事,我不能苟同。”瀛气夺,疏不果上,而正志竟谪宜君典史。奄人袁进等殴杀平民,国钦再疏劾之。

  十八年夏,火落赤诸部频犯临洮、巩昌。七月,帝召见时行等于皇极门,咨以方略,言边备废弛,督抚乏调度,欲大有所振饬。时行以款贡足恃为言。帝曰:“款贡亦不足恃。若专务媚敌,使心骄意大,岂有餍足时?”时行等奉谕而退。未几,警报狎至,乃推郑洛为经略尚书行边,实用以主款议也。国钦抗疏劾时行,曰:“陛下以西事孔棘,特召辅臣议战守,而辅臣于召对时乃饰词欺罔。陛下怒贼侵轶,则以为攻抄熟番。临、巩果番地乎?陛下责督抚失机,则以为咎在武臣。封疆偾事,督抚果无与乎?陛下言款贡难恃,则云通贡二十年,活生灵百万。西宁之败,肃州之掠,独非生灵乎?是陛下意在战,时行必不欲战;陛下意在绝和,时行必欲与和。盖由九边将帅,岁馈金钱,漫无成画。寇已残城堡,杀吏民,犹谓计得。三边总督梅友松意专媚敌。前奏顺义谢恩西去矣,何又围我临、巩?后疏盛夸战绩矣,何景古城全军皆覆?甘肃巡抚李廷仪延贼入关,不闻奏报,反代请赎罪。计马牛布帛不及三十金,而杀掠何止万计!欲仍通市,臣不知于国法何如也。此三人皆时行私党,故敢朋奸误国乃尔。”因列上时行纳贿数事。帝谓其淆乱国事,诬污大臣,谪剑州判官。初,国钦疏上,座主许国责之曰:“若此举,为名节乎,为国家乎?”国钦曰:“何敢为名节,惟为国事耳。即言未当,死生利害听之。”国无以难。

  二十年,吏部尚书陆光祖拟量移国钦为建宁推官,饶伸为刑部主事。帝以二人皆特贬,不宜迁,切责光祖,而尽罢文选郎中王教、员外郎叶隆光、主事唐世尧、陈遴玮等。大学士赵志皋疏救,亦被谯责。国钦后历南京刑部郎中,卒。

  王教,淄川人。佐光祖澄清吏治。给事中胡汝宁承权要旨劾之,事旋白。竟坐推国钦、伸,斥为民。

  饶伸,字抑之,进贤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十六年,庶子黄洪宪典顺天试,大学士王锡爵子衡为举首,申时行婿李鸿亦预选。礼部主事于孔兼疑举人屠大壮及鸿有私。尚书朱赓、礼科都给事中苗朝阳欲寝其事。礼部郎中高桂遂发愤谪可疑者八人,并及衡,请得覆试。锡爵疏辨,与时行并乞罢。帝皆慰留之,而从桂请,命覆试。礼部侍郎于慎行以大壮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吴时来及朝阳不可。桂直前力争,乃如慎行议,列甲乙以上。时行、锡爵调旨尽留之,且夺桂俸二月。衡实有才名,锡爵大愤,复上疏极诋桂。伸乃抗疏言:“张居正三子连占高科,而辅臣子弟遂成故事。洪宪更谓一举不足重,居然置之选首。子不与试,则录其婿,其他私弊不乏闻。覆试之日,多有不能文者。时来罔分优劣,蒙面与桂力争,遂朦胧拟请。至锡爵讦桂一疏,剑戟森然,乖对君之体。锡爵柄用三年,放逐贤士,援引憸人。今又巧护己私,欺罔主上,势将为居正之续。时来附权蔑纪,不称宪长。请俱赐罢。”

  疏既入,锡爵、时行并杜门求去。而许国以典会试入场,阁中遂无一人。中官送章奏于时行私第,时行仍封还。帝惊曰:“阁中竟无人耶?”乃慰留时行等,而下伸诏狱。给事中胡汝宁、御史林祖述等复劾伸及桂,以媚执政。御史毛在又侵孔兼,谓桂疏其所使。孔兼奏辨求罢。于是诏诸司严约所属,毋出位沽名,而削伸籍,贬桂三秩,调边方,孔兼得免。伸既斥,朝士多咎锡爵。锡爵不自安,屡请叙用。起伸南京工部主事,改南京吏部。引疾归,遂不复出。熹宗即位,起南京光禄寺少卿。天启四年累官刑部左侍郎。魏忠贤乱政,请告归。所辑《学海》六百余卷,时称其浩博。

  兄位。累官工部右侍郎。母年百岁,与伸先后以侍养归。

  先是,任丘刘元震、元霖兄弟俱官九列,以母年近百岁,先后乞养亲归,与伸兄弟相类。一时皆以为荣。元震,字元东,隆庆五年进士。由庶吉士万历中历官吏部侍郎。天启中,赠礼部尚书,谥文庄。元霖,万历八年进士。历官工部尚书。福王开邸洛阳,有所营建。元霖执奏,罢之。卒,赠太子太保。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辅臣乃及其报命,擢首谏垣。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二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才、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才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琯,丰城人。万历五年进士。尝官御史。既斥归,家居三十年而卒。

  显祖子开远,自有传。

  逯中立,字与权,聊城人。万历十七年进士。由行人擢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行人高攀龙,御史吴弘济,南部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咸以争赵用贤之罢被斥,中立抗疏曰:“诸臣率好修士,使跧伏田野,诚可惜也。陛下怒言者,则曰‘出朕独断’,辅臣王锡爵亦曰‘至尊亲裁’。臣谓所斥者非正人也,则断自宸衷,固陛下去邪之明;即拟自辅臣,亦大臣为国之正。若所斥者果正人也,出于辅臣之调旨,而有心斥逐者为妒贤;即出于至尊之亲裁,而不能匡救者为窃位。大臣以人事君之道,当如是乎?陛下欲安辅臣,则罢言者;不知言者罢,辅臣益不自安。”疏入,忤旨,停俸一岁。

  寻进兵科右给事中。有诏修国史,锡爵举故詹事刘虞夔为总裁。虞夔,锡爵门生也,以拾遗劾罢。诸御史言不当召。而中立诋虞夔尤力,并侵锡爵,遂寝召命。未几,文选郎顾宪成等以会推阁臣事被斥,给事中卢明诹救之,亦贬秩。中立上言:“两年以来,铨臣相继屏斥。尚书孙鑨去矣,陈有年杜门求罢矣,文选一署空曹逐者至再三,而宪成又继之。臣恐今而后,非如王国光、杨巍,则不能一日为冢宰;非如徐一槚、谢廷寀、刘希孟,则不能一日为选郎。臧否混淆,举错倒置,使黜陟重典寄之权门,用舍斥罚视一时喜怒,公议壅阏,烦言滋起。此人才消长之机,理道废兴之渐,不可不深虑也。且会推阁臣,非自十九年始。皇祖二十八年廷推六员,而张治、李本二臣用;即今元辅锡爵之入阁,亦会推也。盖特简与廷推,祖宗并行已久。廷推必谐于佥议,特简或由于私援。今辅臣赵志皋等不稽故典,妄激圣怒,即揭救数语,譬之强笑,而神不偕来,欲以动听难矣。方今疆埸交耸,公私耗敝,群情思乱,识者怀忧。乃朝议纷纭若尔,岂得不长叹息哉!”帝怒,严旨责让,斥明诹为民,而贬中立陕西按察司知事。引疾归,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时,赠光禄少卿。

  卢明诹,黄岩人。万历十四年进士。

  杨恂,字伯纯,代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刑科给事中。锦衣冗官多至二千人,请大加裁汰,不用。累迁户科都给事中。朝鲜用兵,冒破帑金不赀。恂请严敕边臣,而劾武库郎刘黄裳侵耗罪。黄裳卒罢去。寻上节财四议,格不行。

  王锡爵谢政,赵志皋代为首辅。御史柳佐、章守诚劾之。志皋乞罢,不许。御史冀体极论志皋不可不去。帝怒,责对状。体抗辞不屈,贬三秩,出之外,以论救者众,竟斥为民。恂复论志皋,并及张位。其略曰:“今之议执政者,佥曰拟旨失当也,贪鄙无为也。是固可忧,而所忧有大于是者。许茂橓罢闲锦衣,厚赍金玉为奸,被人缉获。使大臣清节素孚,彼安敢冒昧如此!乃缉获者被责,而行贿者不问。欲天下澄清,其可得耶?可忧者一。杨应龙负固不服,执政贪其重饵,与之交通。如近日綦江捕获奸人,得所投本兵及提督巡捕私书。其余四缄及黄金五百、白金千、虎豹皮数十,不言所投。臣细询播人,始嗫嚅言曰‘求票拟耳’。夫票拟,辅臣事也,而使小丑得以利动哉?可忧者二。推升者,吏部职也。迩来创专擅之说以蛊惑圣聪,陛下入其言而疑之。于是内托上意,外诿廷推,或正或陪,惟意所欲。苟两者俱无当,则驳令更推;少不如意,谴谪加焉。倘谓简在帝心,非政府所预,何所用者非梓里姻亲,则门墙密契也?如是而犹曰吏部专擅乎?可忧者三。言官天子耳目,纠绳献纳,其职也。迩来进朋党之说以激圣怒,陛下纳其谮而恶之。于是假托天威,肆行胸臆。非显斥于建白之时,则阴中于迁除之日。倘谓断自宸衷,无可挽救,何所斥者非宿昔积怨,则近日深仇也?如是而犹谓言官结党乎?可忧者四。首辅志皋日薄西山,固无足责。位素负物望,乃所为若斯;且其机械独深,朋邪日众,将来之祸,更有难言者。请罢志皋而防位,严饬陈于陛、沈一贯,毋效二人所为。”疏入,忤旨。命镌一级,出之外。志皋、位疏辨,且乞宥恂,于陛、一贯亦论救。乃以原品调陕西按察经历。引疾归。久之,吏部尚书蔡国珍奉诏起废。及恂,未召卒。

  冀体,武安人。被废,累荐不起,卒于家。

  其时以论志皋获谴者又有朱爵,开州人。由茌平知县召为吏科给事中。尝论时政阙失,因疏志皋、位寝阁壅蔽罪,不报。寻切谏三王并封,且论救朱维京、王如坚等,复劾志皋、位私同年罗万化为吏部。坐谪山西按察知事,卒于家。天启中,赠太仆少卿。

  姜士昌,字仲文,丹阳人。父宝,字廷善。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编修。不附严嵩,出为四川提学佥事。再转福建提学副使,累迁南京国子监祭酒。请罢纳粟例,复积分法,又请令公侯伯子弟及举人尽入监肄业,诏皆从之。累官南京礼部尚书。尝割田千亩以赡宗族。

  士昌五岁受书,至“惟善为宝”,以父名辍读拱立。师大奇之。举万历八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进员外郎。请帝杜留中,录遗直,举召对,崇节俭。寻进郎中。以省亲去。还朝,言吏部侍郎徐显卿构陷张位,少詹事黄洪宪力挤赵用贤,宜黜之以警官邪;主事邹元标、参政吕坤、副使李三才素著直谠,宜拔擢以厉士节。又请复连坐之法,慎巡抚之选,旌苦节之士,重赃吏之罚。疏入,给事中李春开劾其出位。遂下诏禁诸司毋越职刺举。已,因风霾,请早建国本。贵妃父郑承宪乞改造父茔,诏与五千金。士昌言:“太后兄陈昌言止五百金,而妃家乃十之,何以示天下?”弗纳。稍迁陕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

  三十四年,大学士沈一贯、沈鲤相继去国。明年秋,士昌赍表入都,上疏曰:

  皇上听一贯、鲤并去,舆论无不快一贯而惜鲤。夫一贯招权罔利,大坏士风吏道,恐天下林居贞士与己龃龉,一切阻遏,以杜将来。即得罪张居正诸臣,皇上素知其忠义、注意拔擢者,皆摈不复用,甚则借他事处之。其直道左迁诸人、久经迁转在告者,一贯亦摈不复用。在廷守正不阿、魁磊老成之彦,小有同异,亦巧计罢之。且空部院以便于择所欲用,空言路以便于恣所欲为,空天下诸曹与部院、言路等,使人不疑。至于己所欲用所欲为者,又无不可置力而得志;所不欲者,辄流涕语人曰“吾力不能得之皇上”。善则归己,过则归君,人人知其不忠。

  夫鲤不肥身家,不择利便,惟以众贤效之君,较一贯忠邪远甚。一贯既归,货财如山,金玉堆积;鲤家徒壁立,贫无余赀,较一贯贪廉远甚。一贯患鲤邪正相形,借妖书事倾害,非皇上圣明,几至大误。臣以为辅臣若一贯憸邪异常,直合古今奸臣卢杞、章惇而三矣。然竟无一人以鲤、一贯之贤奸为皇上正言别白者,臣窃痛之。

  且一贯之用,由王锡爵所推毂。今一贯去,以锡爵代首揆,是一贯未尝去也。锡爵素有重名,非一贯比。然器量褊狭,嫉善如仇。高桂、赵南星、薛敷教、张纳陛、于孔兼、高攀龙、孙继有、安希范、谭一召、顾宪成、章嘉祯等一黜不复。顷闻锡爵有疏请录遗佚。谓宜如其所请,召还诸臣,然后敦趣就道,不然,恐锡爵无复出理也。至论劾一贯诸臣,如刘元珍、庞时雍、陈嘉训、朱吾弼,亦亟宜召复,以为尽忠发奸者之劝。至于他臣,以触忤被中伤异同致罢去者,请皆以次拂拭用之。

  说者谓皇上于诸臣,虽三下明诏,意若向用,实未欲用者,臣独以为不然。皇上初尝罢傅应祯、余懋学、邹元标、艾穆、沈思孝、吴中行、赵用贤、朱鸿谟、孟一脉、赵世卿、郭惟贤、王用汲等,后又尝谪魏允贞、李三才、黄道瞻、谭希恩、周弘禴、江东之、李植、曾乾亨、冯景隆、马应图、王德新、顾宪成、李懋桧、董基、张鸣冈、饶伸、郭实、诸寿贤、顾允成、彭遵古、薛敷教、吴正志、王之栋等,旋皆擢用。顷年改调铨曹邹观光、刘学曾、李复阳、罗朝国、赵邦柱、洪文衡等于南京,亦俱渐还清秩。而邹元标起自戍所,累蒙迁擢,其后未有一言忤主,而谓皇上忽复怒之,而调之南,而锢不复用,岂不厚诬皇上也哉。盖皇上本无不用诸臣之心,而辅臣实决不用诸臣之策也。说者谓俗流世坏,宜用洁清之臣表率之。然古今廉相,独推杨绾、杜黄裳,以其能推贤荐士耳。王安石亦有清名,乃用其学术驱斥诸贤,竟以祸宋。为辅臣者可不鉴于此哉。

  其意以阴讽李廷机。廷机大恚,疏辨曰:“人才起用,臣等不惟不敢干至尊之权,亦何敢侵吏部职。”士昌见疏,复贻书规之,廷机益不悦,然帝尚未有意罪士昌也。会朱赓亦疏辨如廷机指,帝乃下士昌疏,命罪之。吏部侍郎杨时乔、副都御史詹沂请薄罚,不许。诏镌三秩为广西佥事。御史宋焘论救,复诋一贯,刺廷机。帝益怒,谪焘平定判官,再谪士昌兴安典史。

  士昌好学,励名检。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故虽居散僚,数有论建,竟龃龉以终。士昌谪之明年,礼部主事郑振先劾赓等大罪十二,亦镌三秩,调边方用。

  宋焘,泰安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自庶吉士授御史,任气好搏击。出按应天诸府,疏斥首辅朱赓。廷臣继有请,皆责备辅臣,其端自焘发也。及坐谪,旋请假归。卒于家。天启初,赠士昌太常少卿,焘光禄少卿。

  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赵南星、王德完,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

  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

  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王邦才、满朝荐、李嗣善等之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张廷拱、旷鸣鸾、濮中玉,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

  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汪若霖,字时甫,光州人。父治,保定知府。若霖举万历二十年进士,授行人。三十三年,擢户科给事中。言“有司贪残,率从轻论,非律;边吏竭脂膏,外媚敌,内媚要津,而京军十万半虚冒,非计。”兵部尚书萧大亨被劾求去,吏部议留,若霖力诋部议。云南民变,杀税使杨荣,诏从巡抚陈用宾言,命四川丘乘云兼领。若霖言:“用宾养成荣恶,今不直请罢税,而倡议领于四川,负国甚。乞亟斥用宾,追寝前命。”皆不报。

  进礼科右给事中。自正月至四月不雨,若霖上疏曰:“臣稽《洪范传》,言之不从,是谓不晙,厥罚恒旸。今郊庙宜亲,朝会宜举,东宫讲习宜开,此下累言之,而上不从者也。又有上言之而中变者:税务归有司,权珰犹侵夺;起废有明诏,启事犹沉阁是也。有上屡言之而久不决、下数言之而上不断者:中外大僚之推补,被劾诸臣之进退是也。凡此皆言不从之类。积郁成灾,天人恒理。陛下安得漠然而已哉!”时南京户、工二部缺尚书,礼部缺侍郎,廷推故尚书徐元泰、贵州巡抚郭子章、故詹事范醇敬。若霖言:“三人不足任,且举者不能无私。请自今廷推勿以一人主持,众皆画诺。宜籍举主姓名,复祖宗连坐之法。”诏申饬如若霖言,所推悉报寝。兵部主事张汝霖,大学士朱赓婿也。典试山东,所取士有篇章不具者。若霖疏劾之,停其俸。中官杨致中枉法拷杀指挥郑光擢,若霖率同官列其十罪,不报。朱赓独相,朝事益弛。若霖言:“陛下独相一赓,而又画接无闻,补牍莫应,此最大患也。方今纪纲坏,政事壅,人才耗,庶职空,民力穷,边方废,宦竖横,盗贼繁,士大夫几忘廉耻礼义,而小民愁苦冤痛之声彻于宇内。辅臣宜慨然任天下重,收拾人心,以效之当宁。如徒谦让未遑,或以人言,轻怀去就,则陛下何赖焉?”赓乃缘若霖指,力请帝急行新政。帝亦不省。五月朔,大雨雹。若霖谓用人不广,大臣专权之象,具疏切言之。已而京师久雨,坏田庐。若霖复言大臣比周相倚,小臣趋风,其流益甚;意复诋赓及新辅李廷机辈也。三十六年,巡视库藏,见老库止银八万,而外库萧然,诸边军饷逋至百余万。疏请集议长策,亦留中。

  先是,吏部列上考选应授科道者,知县新建汪元功、进贤黄汝亨、南昌黄一腾与焉。赓党给事中陈治则推毂元功、汝亨。若霖劾二人嚣竞,吏部因改拟部曹。治则怒劾一腾交构。帝以言官纷争,留部疏。廷臣屡请乃下,而责若霖首昌烦言,并元功、汝亨、一腾各贬一级,出之外。廷臣论救,皆不省。若霖遂出为颍州判官,卒。

  赞曰:明至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击之丛,而国是淆矣。虽然,所言之是非,阁臣之贤否,黑白判然,固非私怨恶之所得而加,亦非可尽委之沽直好事,谓人言之不足恤也。

卷一百一十八譯文

  蔡時鼎,字臺甫,漳浦人。萬曆二年(1574)進士,歷任桐鄉、元城知縣,為官清廉。提升為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理守備之事,蔡時鼎認為不可,並談到田玉不守法紀的事。御史丁此呂因為彈劾高啟愚被貶,蔡時鼎為他爭辯,言語觸怒楊巍、申時行,被報復。不久,巡撫兩淮。將他結餘的錢都捐為開通淮河的費用,購買學田。

  回到朝廷,正好碰上因營求中舉卻未能如願的外戚子弟生事,誣陷順天考官張一桂私下照顧他的門客馮、章維寧和編修史鈳的兒子記純,又濫取假冒的五個人。皇上發怒,命逮捕馮詩、章維寧,解除張一桂、史鈳的官職。申時行為他們辯解,皇上更加不高興,奪去史鈳的職務,將馮詩、章維寧下獄。法司百般拷問也沒有得到證據,以違背聖旨斥責他們。官卒將兩人枷囚了一個月,而將張一桂調往南京。蔡時鼎認為事情揭發不是外廷,直接來自宮中,因此極力說小人在皇上面前上陳流言蜚語,此風不可以長,況且全部是懷疑大臣與御史有私情,則是皇上左右耳目都不可相信,可以相信的是哪些人呢?皇上發了脾氣,親筆寫詔書叫內閣治他的罪。那時,申時行和王錫爵在休假,許國、王家屏僅擬定停發他的俸祿,且請求稍為減少馮詩、章維寧枷鎖囚禁的時間,以保全他們的性命。皇上不聽,責備蔡時鼎懷疑、嘲諷皇上,降為最邊遠地方的小吏。又派人偵察,發現對那些冒籍者多較寬縱,責備府尹沈思孝報告詳情。許國、王家屏又上言說:“做皇帝的貴在明白事理而不在詳察。假如以自己所見所聞,猜忌防範苛刻,縱使對聽到的精心審查,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用呢?而且使奸臣乘機中傷忠臣,禍患怎麼能夠說呢?願陛下停止察訪而推崇大禮,寬容御史官以彰明皇上的氣度。”皇上不高興,下詔書責備他們。這一天,皇上想起申時行,遣宦官到他家慰問。許國等已經被責備,上疏謝罪,爭執如初。等到皇帝怒氣稍稍平息後,才批下奏疏說知道了。蔡時鼎竟然貶為馬邑典史,回家休假。過了二年,吏部擬定讓他按制度升遷,皇上不許。御史王世揚請如石星、海瑞、鄒元標的舊例,在列入罷免官員之名冊中啟用,沒有得到批覆。過了一些時候,起用為太平推官,升南京刑部主事,就近改為吏部。

  萬曆十八年(1590)冬,又上疏彈劾申時行,大意說:“近年天災,老百姓貧困,綱紀紊亂,吏治敗壞。陛下深居宮中,臣民的呼籲聲聽不到。群臣上言,還恩准得到寬赦。輔臣申時行拉幫結黨,更加憎恨言論。不必要明白地指出他們的過失,即使意見與他們稍有出入,就會遭到中傷,或者在當時就遭到嚴厲地斥責,或者在以後被慢慢地斥退。致使天下阿諛佞幸成風,正氣消失。內廷當託付雅量之人,外廷當託付給清正、廉潔之士,這是聖賢所以重防似是而非,嚴明亂德的懲戒。謀求私利的念頭重,則廉潔奉公的想法必然沒有;巧詐的機謀熟練,忠誠的氣節必然減退。自從張居正死去,張四維因喪事離職,申時行為首輔。懲治前任專權之人,矯正為謙虛退讓,鑑於前任嚴明苛刻,矯之以寬緩、平和的政策,並不是顯示寬容的氣度,培養和平的氣象,而是患得患失,逐漸失去不可則止的古義。貌似退讓而內心貪於升遷,外表寬容而內心嫉恨苛刻。私心假意萌發,欲蓋彌彰。張居正的害處在於徇私滅公,然而他執法、做事,還是對國家有所補益。現在將他好的一面予以改變革除,而繼承其徇私的一面;將他維護天下之心全部除掉,而增加他欺騙天下的權術。想把好處攬於一身,不顧國家,這樣的人,可以做天下人的宰相嗎?”因此歷數申時行的十條過失,勸他反省、改正。奏疏被留于禁中。不久,蔡時鼎提拔為南京禮部郎中,死於任上。他家因貧困不能買下棺木,士大夫們捐錢將他安葬。

  萬國欽,字二愚,新建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授職婺源知縣。徵召為御史。言事慷慨,不迴避權貴。十八年彈劾吏部尚書楊巍,被責備。居住鄉里的尚書董份是大學士申時行、王錫爵的座主,囑咐浙江巡按御史上奏請求問候。萬國欽說董份諂媚嚴嵩,又娶尚書吳鵬已嫁的女兒,居於鄉里多有不法行為,不應當予以加禮,事情於是停止。

  起初,吏部員外郎趙南星、戶部主事姜士昌上疏責備執掌朝政之人。給事中李春開越權檢舉趙南星、姜士昌,他的黨羽陳與郊幫助他。刑部主事吳正志上疏,說李春開、陳與郊諂媚當權,擾亂清議,而且還彈劾林祖述包庇大臣的過錯。於是御史赫瀛集合各位御史在朝堂上,商議合疏糾劾吳正志。說他不顧惜臺諫體統,萬國欽與周孔教沒有署名。赫瀛非常生氣,盛氣凌人地責備萬國欽。萬國欽說:“戴豸帽,穿豸服,於是以保留正直的大臣為己任,我不敢與你們苟同。”赫瀛洩了氣,奏疏果然沒呈上,可是吳正志竟然被貶為宜君典史。宦官袁進等打死平民,萬國欽再次上疏彈劾。

  萬曆十八年(1590)夏,火落赤各部頻頻進犯臨洮、鞏昌。七月,皇上在皇極門召見申時行等,諮詢策略,說:“邊境守備廢弛,督撫缺乏排程,想大力進行整頓。”申時行說和議通貢足夠了。皇上說:“和議通貢也不足以依靠。假若專門迎合敵人,使他更為驕傲自大,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申時行等聽令退下。未有多久,警報不斷傳來,於是推選鄭洛為經略尚書巡邊,實際上是使用通好的主張。萬國欽上疏彈劾申時行,說:“陛下以西邊的事棘手,特地召見輔臣討論戰守問題,而輔臣在召見時粉飾事情矇騙皇上。陛下對敵人的侵犯很憤怒,輔臣則認為攻打的是漢化番人居住之地,臨洮、鞏昌果然是番地嗎?陛下責備督撫喪失時機,輔臣則以為過錯在武臣。邊疆的事,督撫難道不參與嗎?陛下說和議通貢難以依靠,輔臣則說通貢二十年,使百萬生靈得以存活。西寧的失敗,肅州被搶掠,就不是生靈嗎?陛下的意思是戰,而申時行不想打仗;陛下的意思是斷絕往來,申時行想與他們講和。九邊將帥,每歲送的金錢,已不計其數。敵人已毀壞了城堡,殘殺官吏、百姓,還說計策已實現。三邊總督梅友松專門諛媚敵人,前次上奏說順義已謝恩西去,為什麼又包圍我臨洮、鞏昌呢?後又上疏極力誇耀戰績,為何景古城全軍覆沒呢?甘肅巡撫李廷議引賊入關,沒有聽說有奏疏報上,輔臣反代他求情請求寬恕罪過。統計馬牛布帛不到三十金,而被殺被掠何止萬計。還想讓他們互市,臣不知國法究竟怎樣了?這三個人都是申時行的死黨,所以敢於禍國殃民。”因此列上申時行接受賄賂的幾件事。皇上認為他混淆國事,誣陷大臣,將他貶為劍州判官。

  起初,萬國欽奏疏呈上,座師許國責備他說:“這個舉動,是為名節,還是為國家?”萬國欽說:“哪裡敢為名節,只是為了國家。即使言語不當,生死利害聽天由命。”許國無法難為他。

  萬曆二十年(1592),吏部尚書陸光祖擬將萬國欽改為建寧推官,饒伸為刑部主事。皇上以二人都是特地貶職的,不應當提升,嚴厲責備陸光祖,將文選郎王教,員外郎葉隆光,主事唐世堯、陳遴瑋等全部免了職。大學士趙志皋上疏申救,也遭到責備。萬國欽後任南京刑部郎中,死於任上。

  饒伸,字抑之,江西進賢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授職工部主事。十六年,庶子官黃洪憲主持順天府的考試,大學士王錫爵的兒子王衡考了第一,申時行的女婿李鴻也預選上了。禮部主事于孔兼懷疑舉人屠大壯和李鴻有私下交易。尚書朱賡、禮科都給事中苗朝陽想將此事壓下。禮部郎中高桂於是發憤質問有疑點的八人,其中牽涉到王衡,請求再考一次。王錫爵上疏申辯,與申時行一起乞求離職。皇上都一一加以勸慰,把他們留下,而又聽從高桂請求,命令再試一次。禮部侍郎于慎行以屠大壯的文章一個人特別壞,請將置於乙等。都御史吳時來和苗朝陽認為不可。高桂上前力爭,於是同意于慎行的議論,排列甲乙呈上。申時行、王錫爵調動聖旨全部留下,停發高桂俸祿二個月。王衡實有才學名氣,王錫爵特別惱火,再次上疏抨擊高桂。饒伸於是上疏說:“張居正三子連連中舉,而輔臣子弟遂成了舊例。洪憲更說是中舉不足為重,居然讓他成了第一。兒子不參加考試,則錄用女婿,其他的營私舞弊的事就不乏聽到。複試的那一天,很多人不能作文。吳時來不分優劣,掩著面孔與高桂力爭,於是朦朦朧朧地擬奏請求。至於王錫爵攻擊高桂的奏疏,劍拔弩張,違背君臣之體。王錫爵掌權三年,放逐賢士,任用小人。現在又花言巧語為自己私心辯護,欺君罔上,想做張居正第二。吳時來依附權貴蔑視法紀,不配做都御史,請將他們俱予罷免。”

  奏疏已經呈上,王錫爵、申時行一同閉門請求免職,而許國以主持會試進了考場,內閣遂沒有一個人了。中官將奏章送到申時行的家中,申時行仍原封不動地送回。皇上吃驚地說:“內閣竟然沒有人了?”於是勸慰留下申時行等,而將饒伸下獄。給事中胡汝寧、御史林祖述等再上疏彈劾饒伸和高桂,以諂媚權貴。御史毛在又提到孔兼,說高桂的上疏就是他指使的。孔兼上疏為自己辯護乞求離職。於是皇上下詔各部門嚴格約束部下,不要越權沽名釣譽,而將饒伸削去名籍,將高桂貶官三級,孔兼得以免除懲罰。

  饒伸遭到貶斥,朝廷人士多怪罪王錫爵。王錫爵自己很不安,屢屢請求任用他。艾穆被起用為南京工部主事,他改任南京吏部。稱病歸家,不再出來做官。熹宗即位,起用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天啟四年(1624)逐漸做到刑部左侍郎。魏忠賢擾亂朝政,請求回鄉。饒伸所輯錄的《學海》六百餘卷,時人稱讚它浩繁、博大。

  湯顯祖,字若士,江西臨川人。小時候善於作文,很有些名氣。張居正想讓他的兒子中進士,網羅海內名士誇獎他。聽說湯顯祖與沈懋學的名聲後,命令他的兒子們去請湯、沈二位。湯顯祖辭謝不肯前往,沈懋學於是與張居正的兒子嗣修一起進士及第。湯顯祖到萬曆十一年(1583)才中了進士。授職南京太常博士,就近升禮部主事。

  萬曆十八年(1590),皇上因為星象變化責備禦史官欺騙,停了他們一年的俸祿。湯顯祖上疏說:“御史官難道都不好?大概陛下的權力逐漸為輔臣所竊取,所以御史官的向背也逐漸潛移默化。御史丁此呂首先揭發科舉考場上的欺騙行為,申時行囑咐楊巍將他彈劾出去。御史萬國欽極力論證封疆大吏的欺詐,申時行煽動同官許國將他貶得遠遠的。只要有一句話觸怒了他們,就沒有不被趕出朝廷的。於是無恥之徒,僅僅知道巴結當權的人。所得的官職、俸祿,認為是當權者給予的。縱使以後保不住身名,現在已享受到富貴了。給事中楊文舉奉詔書治理賑濟百姓,徵收賄賂數萬。抵達杭州,日日宴遊西湖,收錢脫人於獄,受賄薦人以官,獲取厚利。輔臣等他報告上來,提拔他為諫垣負責人。給事中胡汝寧攻擊饒伸,不過是權門的爪牙,因為有私交而被任用。陛下方才責備禦史官欺騙,而輔臣欺詐到這樣的地步。今天下失於治理,我認為陛下有四點可惜。朝廷用爵位、俸祿是培養忠臣之士,今天成為私人培植黨羽的力量,爵位、俸祿為可惜。群臣折服於權臣,沒有廉恥,人才為可惜。輔臣不按慣例給予人以富貴,不見其恩德,法令為可惜。陛下統治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張居正強硬而多欲望,結黨營私,公然敗壞大政。後十年的政事,申時行軟弱而多欲望,結黨營私,悄悄敗壞了政治。這是聖政可惜。請求立即斥退楊文舉、胡汝寧,告誡輔臣,自省悔過。”皇上發了脾氣,將他貶為徐聞典史。逐漸升為遂昌知縣。二十六年在京師接受考核,被彈劾回家。第二年考核時,主持的人議論將他貶退。李維楨做監司,力爭沒有成功,他竟然被奪去官職。在家生活二十年後死去。

  湯顯祖意氣慷慨,與李化龍、李三才、梅國楨要好。後來他們都有顯赫的建樹,而湯顯祖遭遇挫折,一直到老都窮困。李三才管理淮河漕運時,曾送信迎接他,湯顯祖辭謝沒去。

  逯中立,字與權,聊城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由行人提為吏科給事中。遇事敢於發表意見。行人高攀龍,御史吳弘濟,南部郎譚一召、孫繼有、安希範都由於為趙用賢罷官辯護而遭到斥退,逯中立上疏說:“這些大臣都是修有德行的人士,使他們隱匿於田野,的確可惜。陛下對言官惱怒,則說:‘出於我的獨斷’,輔臣王錫爵也說:‘皇上親自裁定。’我認為所貶退的不是正直的人,判決來自陛下,是陛下去掉邪惡小人的證明,即使出自輔臣草擬,也是大臣為國的忠心。倘若所貶退的果然是正直的人,出於輔臣的慫恿而下的聖旨,有心要貶退的是遭嫉妒的賢正之人,假使出於皇上的親自裁定而輔臣不予救援的是不稱職。大臣以人臣侍奉君王的道理應當這樣嗎?陛下想安撫輔臣,則罷掉言官,不知道言官被罷,輔臣更加不安。”奏疏呈上,違背旨意,被停發俸祿一年。

  不久升兵科右給事中。皇上下詔編修國史,王錫爵推薦前任詹事劉虞夔為總裁。劉虞夔是王錫爵的門生,在補錄糾察過失時被彈劾罷官。各御史認為不應當徵召他。而逯中立詆譭虞夔尤其賣力,並提到王錫爵,皇上於是停止徵召的命令。沒有多久,文選郎顧憲成等因為推舉內閣大臣的事被貶,給事中盧明諏申救,也被貶官。逯中立對皇上說:“兩年以來,吏部大臣相繼被貶,尚書孫釒龍離職了,陳有年閉門請求罷官了,文選一職剛剛有人上任就被貶退,已經三次了,顧憲成又接著遭貶斥。臣恐怕今後,不像王國光、楊巍,則不能執掌朝政一天;不像徐一木賈、謝廷肕、劉希孟則不能擔任文選郎一天。好壞混淆,本末倒置,使考銓之權都寄於權貴,進用與貶退、斥責與處罰皆由一時喜怒決定,公正的言論被堵塞,繁瑣的言論四起。這是人才消亡或成長的時機、道理廢棄或興盛的開始,陛下不能不深深地考慮。況且朝臣一起推薦閣臣,不是從十九年開始,皇祖二十八年朝廷推薦了六人,任用張治、李本二人,即使現在的首輔王錫爵進入內閣,也是推薦的。特別選拔與朝廷推薦,祖宗二者都有實行。朝廷推選必定依據大家的意見,特別選拔有的由於私交。現在輔臣趙志皋等不考察舊典,妄自激起陛下發怒,即使有幾句救援顧憲成等人的話,也是強為笑容,並無誠心,想打動別人很難。現在戰場危急,公私耗散,群情思亂,有志之士很擔憂。而朝議紛紜,難道能不為此長長嘆息嗎!”皇上發了脾氣,下旨嚴厲責罵,貶盧明諏為平民,貶中立為陝西按察司知事。中立稱病回家,在家居住了二十年後死去。熹宗時,贈為光祿少卿。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