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原文

  蹇义 夏原吉(俞士吉 李文郁 邹师颜)

  蹇义,字宜之,巴人,初名瑢。洪武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奏事称旨。帝问:“汝蹇叔后乎?”瑢顿首不敢对。帝嘉其诚笃,为更名义,手书赐之。满三载当迁,特命满九载,曰:“朕且用义。”由是朝夕侍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忤色。惠帝既即位,推太祖意,超擢吏部右侍郎。是时齐泰、黄子澄当国,外兴大师,内改制度,义无所建明。国子博士王绅遗书责之,义不能答。

  燕师入,迎附,迁左侍郎。数月,进尚书。时方务反建文之政,所更易者悉罢之。义从容言曰:“损益贵适时宜。前改者固不当,今必欲尽复者,亦未悉当也。”因举数事陈说本末。帝称善,从其言。

  永乐二年兼太子詹事。帝有所传谕太子,辄遣义,能委曲导意。帝与太子俱爱重之。七年,帝巡北京,命辅皇太子监国。义熟典故,达治体,军国事皆倚办。时旧臣见亲用者,户部尚书夏原吉与义齐名,中外称曰“蹇、夏”。满三考,帝亲宴二人便殿,褒扬甚至。数奉命兼理他部事,职务填委,处之裕如。十七年以父丧归,帝及太子皆遣官赐祭。诏起复。十九年,三殿灾,敕廷臣二十六人巡行天下。义及给事中马俊分巡应天诸府,问军民疾苦,黜文武长吏扰民者数人,条兴革数十事奏行之。还治部事。明年,帝北征还,以太子曲宥吕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罪义不匡正,逮义系锦衣卫狱。又明年春得释。

  仁宗即位,义、原吉皆以元老为中外所信。帝又念义监国时旧劳,尤厚倚之。首进义少保,赐冠服、象笏、玉带,兼食二禄。历进少师,赐银章一,文曰“绳愆纠缪”。已,复赐玺书曰:“曩朕监国,卿以先朝旧臣,日侍左右。两京肇建,政务方殷,卿劳心焦思,不恤身家,二十余年,夷险一节。朕承大统,赞襄治理,不懈益恭。朕笃念不忘,兹以已意,创制‘蹇忠贞印’赐卿。俾藏于家,传之后世,知朕君臣共济艰难,相与有成也。”时惟杨士奇亦得赐“贞一”印及敕。寻命与英国公辅及原吉同监修《太宗实录》。义视原吉尤重厚,然过于周慎。士奇尝于帝前谓义曰:“何过虑?”义曰:“恐卤莽为后忧耳。”帝两是之。杨荣尝毁义。帝不直荣。义顿首言:“荣无他。即左右有谗荣者,愿陛下慎察。”帝笑曰:“吾固弗信也。”宣宗即位,委寄益重。时方修献陵,帝欲遵遗诏从俭约,以问义、原吉。二人力赞曰:“圣见高远,出于至孝,万世之利也。”帝亲为规画,三月而陵成,宏丽不及长陵,其后诸帝因以为制。迨世宗营永陵,始益崇侈云。

  帝征乐安,义、原吉及诸学士皆从,预军中机务,赐鞍马甲胄弓剑。及还,赉予甚厚。三年从巡边还。帝以义、原吉、士奇、荣四人者皆已老,赐玺书曰:“卿等皆祖宗遗老,畀辅朕躬。今黄发危齿,不宜复典冗剧,伤朝廷优老待贤之礼。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讨论至理,共宁邦家。官禄悉如旧。”明年,郭琎代为尚书。寻以胡濙言,命义等四人议天下官吏军民建言章奏。复赐义银章,文曰“忠厚宽宏”。七年诏有司为义营新第于文明门内。

  英宗即位,斋宿得疾。遣医往视,问所欲言。对曰:“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始终不渝耳。”遂卒,年七十三。赠太师,谥忠定。

  义为人质直孝友,善处僚友间,未尝一语伤物。士奇常言:“张咏之不饰玩好,傅尧俞之遇人以诚,范景仁之不设城府,义兼有之。”子英,有诗名,以荫为尚宝司丞,历官太常少卿。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擢户部主事。曹务丛脞,处之悉有条理,尚书郁新甚重之。有刘郎中者,忌其能。会新劾诸司怠事者。帝欲宥之,新持不可。帝怒,问:“谁教若?”新顿首曰:“堂后书算生。”帝乃下书算生于狱。刘郎中遂言:“教尚书者,原吉也。”帝曰:“原吉能佐尚书理部事,汝欲陷之耶!”刘郎中与书算生皆弃市。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成祖即位,或执原吉以献。帝释之,转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时用事,不可信。帝不听,与蹇义同进尚书。偕义等详定赋役诸制。建白三十余事,皆简便易遵守。曰:“行之而难继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寻命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少卿袁复为之副。已,复命陕西参政宋性佐之。九月工毕,水泄,苏、松农田大利。三年还。其夏,浙西大饥。命原吉率俞士吉、袁复及左通政赵居任往振,发粟三十万石,给牛种。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原吉驰疏止之。姚广孝还自浙西,称原吉曰:“古之遗爱也。”亡何,郁新卒,召还,理部事。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皆报可。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已,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六年命督军民输材北都,诏以锦衣官校从,治怠事者。原吉虑犯者众,告戒而后行,人皆感悦。

  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

  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十九年冬,帝将大举征沙漠。命原吉与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议,皆言兵不当出。未奏,会帝召宾,宾力言军兴费乏,帝不怿。召原吉问边储多寡,对曰:“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况圣躬少安,尚须调护,乞遣将往征,勿劳车驾。”帝怒,立命原吉出理开平粮储。而吴中入对如宾言,帝益怒。召原吉系之内官监,并系大理丞邹师颜,以尝署户部也。宾惧自杀。遂并籍原吉家,自赐钞外,惟布衣瓦器。明年北征,以粮尽引还。已,复连岁出塞,皆不见敌。还至榆木川,帝不豫,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崩闻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狱,与议丧礼,复问赦诏所宜。对以振饥、省赋役、罢西洋取宝船及云南、交阯采办诸道金银课。悉从之。

  仁宗即位,复其官。方原吉在狱,有母丧,至是乞归终制。帝曰:“卿老臣,当与朕共济艰难。卿有丧,朕独无丧乎?”厚赐之,令家人护丧,驰传归葬,有司治丧事。原吉不敢复言。寻加太子少傅。吕震以太子少师班原吉上,帝命鸿胪引震列其下。进少保,兼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食三禄。原吉固辞,乃听辞太子少傅禄。赐“绳愆纠缪”银章,建第于两京。

  已而仁宗崩,太子至自南京。原吉奉遗诏迎于卢沟桥。宣宗即位,以旧辅益亲重。明年,汉王高煦反,亦以“靖难”为辞,移檄罪状诸大臣,以原吉为首。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原吉曰:“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师还,赉予加等,赐阍者三人。原吉以无功辞。不听。

  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从阅武兔儿山,帝怒诸将慢,褫其衣。原吉曰:“将帅,国爪牙,奈何冻而毙之?”反覆力谏。帝曰:“为卿释之。”再与蹇义同赐银印,文曰:“含弘贞靖。”帝雅善绘事,尝亲画《寿星图》以赐。其他图画、服食、器用、银币、玩好之赐,无虚日。五年正月,两朝实录成,复赐金币、鞍马。旦入谢,归而卒,年六十五。赠太师,谥忠靖。敕户部复其家,世世无所与。

  原吉有雅景,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吉。震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爰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原吉与义皆起家太祖时。义秉铨政,原吉筦度支,皆二十七年,名位先于三杨。仁、宣之世,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政。义善谋,荣善断,而原吉与士奇尤持大体,有古大臣风烈。

  子瑄,以荫为尚宝司丞。喜谈兵。景泰时,数上章言兵事,有沮者,不获用。终南京太常少卿。

  俞士吉,字用贞,象山人。建文中,为衮州训导。上书言时政,擢御史。出按凤阳、徽州及湖广,能辨释冤狱。成祖即位,进佥都御史。奉诏以水利书赐原吉,因留督浙西农政。湖州逋粮至六十万石,同事者欲减其数以闻。士吉曰:“欺君病民,吾不为也。”具以实奏,悉得免。寻为都御史陈瑛所劾,与大理少卿袁复同系狱。复死狱中,士吉谪为事官,治水苏、松。既而复职,还上《圣孝瑞应颂》。帝曰:“尔为大臣,不言民间利病,乃献谀耶!”掷还之。宣德初,仕至南京刑部侍郎,致仕。

  李文郁,襄阳人。永乐初,以户部侍郎副原吉治水有劳。后坐事谪辽东二十年。仁宗即位,召还,为南京通政参议,致仕。

  邹师颜,宣都人。永乐初,为江西参政,坐事免。寻以荐擢御史,有直声。迁大理丞,署户部。与原吉同下狱。仁宗立,释为礼部侍郎。省墓归,还至通州,卒,贫不能归葬。尚书吕震闻于朝,宣宗命驿舟送之。诏京官卒者,皆给驿,著为令。

  赞曰:《书》曰“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蹇义、夏原吉自筮仕之初,即以诚笃干济受知太祖,至成祖,益任以繁剧。而二人实能通达政体,谙练章程,称股肱之任。仁、宣继体,委寄优隆,同德协心,匡翼令主。用使吏治修明,民风和乐,成绩懋著,蔚为宗臣。树人之效,远矣哉。

卷三十七譯文

  蹇義,字宜之,巴人,初名王容。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被授予中書舍人。他奏事很合皇上心意。皇上問道“:你是蹇叔的後代嗎?”蹇王容叩頭不敢回答。皇上很喜歡他的誠實,為他改名為義,並親手寫下蹇義之名賜給他。他任滿三年應當升遷,皇上特命滿九年後再升,說“:朕將要用蹇義。”因此他朝夕侍從皇上左右,小心敬慎,不曾觸怒皇上。惠帝即位後,推測太祖之意,超升蹇義為吏部右侍郎。當時齊泰、黃子澄當國,外興大師,內改制度,蹇義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國子博士王紳寫信去責問他,蹇義無法回答。

  燕王的軍隊入京,蹇義前去歸附,升為左侍郎。幾個月之後,升為尚書。當時正致力於糾正建文時期的政治,凡那時所更改的都全部廢除。蹇義從容說道“:增補貴在適合時宜。先前所改固然不適當,如今一定要全部改回,也未必全部合適。”隨即他舉幾件事為例加以說明。皇上很贊同,聽從了他的意見。

  永樂二年(1404)蹇義兼任太子詹事。皇上有什麼要傳諭太子,總是派蹇義去,蹇義總能準確地傳達皇上的意思。皇上和太子都愛重他。七年,皇上巡幸北京,命蹇義輔佐皇太子監國。蹇義熟悉典故,長於把握根本,軍國大事都倚仗他辦理。當時受到親用的前朝舊臣中,戶部尚書夏原吉和蹇義齊名,中外官民稱他們為“蹇、夏”。三年任滿後,皇上親自在便殿設宴招待他們,並高度讚揚了他們。蹇義多次奉命兼管其他部的事務,職務紛集,但他處之裕如。十七年因父親去世回家,皇上和太子都派官員賜祭。詔令他出來供職。十九年,三殿失火,敕令二十六名廷臣巡行天下。蹇義和給事中馬俊分巡應天等府,詢問軍民疾苦,廢黜了幾名騷擾百姓的文武長吏,還提出數十項應興革的事情,上奏實行。回來後他治理本部事務。第二年,皇上北征回來,因為太子曲意寬宥呂震的女婿主事張鶴參見失儀之過,便怪罪蹇義不進行匡正,將他逮捕,關進錦衣衛監獄。到第二年的春天蹇義才獲釋。

  仁宗即位後,蹇義、夏原吉都因是元老而為中外所信賴。皇上又念蹇義輔佐監國時的舊勞,對他尤為倚重。他首先進封蹇義為少保,賜給冠服、象笏、玉帶,並享受二職俸祿。蹇義又歷升為少師,受銀章一枚,上刻“繩愆糾繆”。其後,又賜給他璽書說:“先前朕監國時,卿以先朝舊臣,每天在左右侍候。兩京剛建,政務正繁,卿勞心焦思,不顧身家,前後二十餘年,多次挽救危難。朕繼承大統後,卿贊佐治理,毫不鬆懈,而且更加恭謹。這些朕都深念不忘,茲以自己之意,創制‘蹇忠貞印’一枚賜予愛卿,望卿藏於家中,傳給後世,知道朕君臣共濟艱難,共同做出了成就。”當時只有楊士奇也得賜給“貞一”印和敕書。不久命蹇義和英國公張輔以及夏原吉一同監修《太宗實錄》。蹇義比夏原吉尤為忠厚,但過於周慎。楊士奇曾在皇上面前對蹇義說“:為什麼過於憂慮?”蹇義說“:恐怕因為鹵莽而留有後患而已。”皇上對兩人的意見都贊同。楊榮曾詆譭蹇義。皇上覺得楊榮不正直。蹇義叩頭說道“:楊榮沒有別的意思。如果左右有誣陷楊榮的人,願陛下慎重考察。”皇上笑道“:我本不信他的話。”

  宣宗即位後,對蹇義的委寄更重。當時正修建獻陵,皇上想遵從遺詔要儉約,便問蹇義和夏原吉,兩人極力讚揚說“:聖見高遠,又出於至孝,此萬世之利也。”皇上親自規劃,三個月後陵墓建成,它不如長陵那麼宏麗,其後的各個皇帝都參照獻陵的規制。後來世宗營建永陵,才更加崇尚侈華。

  皇上徵樂安時,蹇義、夏原吉以及各個學士都隨從,參預軍中機務,被賜給鞍馬甲冑和弓劍。回來後,皇上賜予非常豐厚。三年(1428)蹇義隨從皇上巡邊回來。皇上因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四人都已老了,賜給他們璽書說:“卿等都是祖宗的遺老,輔佐朕躬。現在已是黃髮危齒,不宜再讓你們處理冗繁的事務,從而有傷朝廷優老待賢之禮。你們可以放下所管的事務,朝夕在朕左右討論至理,共同維持國家的安寧,官銜和俸祿都照舊。”第二年,郭..代蹇義任為尚書。不久因胡氵熒的建議,皇上命蹇義等四人討論天下官吏和軍民的章奏和建議。賜給蹇義銀章,上刻“忠厚寬宏”。七年詔令有關部門在文明門內為蹇義修建新的宅第。

  英宗即位後,蹇義因齋戒得病,皇上派醫生去探視,並問他有什麼話要說。蹇義說“:陛下剛繼承大位,惟望敬守祖宗成憲,始終不渝。”說完他便去世了,終年七十三歲。贈太師,諡忠定。

  蹇義為人質樸正直,仁孝並忠於朋友,善於處理與同僚朋友的關係,不曾一語傷人。楊士奇曾說:“張詠的不近玩好,傅堯俞的待人以誠,範景仁的不設城府,蹇義兼而有之。”

  夏原吉,字維吉吉,祖先是德興人。父親夏時敏,任湘陰縣教諭官,遂在那裡成家定居。原吉早年喪父,他致力於學問,以贍養母親。獲鄉薦進入太學,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原吉卻端坐不動。太祖看見後覺得他很不平凡。升任戶部主事。原吉所在的部門事務繁瑣,但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尚書鬱新很賞識他。有個劉郎中,忌妒他的才能。正好鬱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皇上想寬宥他們,鬱新堅持說不行。皇上火了,問道:“這是誰教你的?”鬱新叩頭說“:是堂後的書算生。”皇上於是將書算生逮進監獄。劉郎中便說“:教尚書的是夏原吉。”皇上說“:原吉能夠幫助尚書處理本部事務,你想陷害他嗎?”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處死,暴屍街頭。建文初年,升任戶部右侍郎。第二年充任採訪使。巡視福建時,所過郡縣鄉邑,都檢查吏治好壞,詢問百姓疾苦。人們都很高興和敬佩。不久,移駐蘄州。

  成祖即位後,有人抓住原吉獻給他。皇上將他釋放,轉任左侍郎。有人說原吉在建文帝時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聽,將他和蹇義一起升為尚書。原吉和蹇義等人詳細制定了賦稅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項建議,都簡便而容易遵守。他說“:政策頒行後如果難以繼續下去,將會加重人民的困苦。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永樂元年(1403)命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鬱做他的副手,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原吉請沿著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皇上聽從了。原吉動用十幾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說“: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第二年正月,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復做他的副手。不久,皇上又派陝西參政宋性輔助他。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三年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皇上命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大水退後的淤田,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回來,稱讚原吉說:“他真有上古仁愛之心。”

  沒多久,鬱新去世,原吉被召回,代理部事。他首先請裁減過多的供給,減輕賦稅徭役,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清理倉庫貨場,推廣屯田種養,以供給邊防,減輕人民負擔,同時也方便商人。答覆都說可行。凡各地的戶口、府庫、田稅增減的數目,他都用小本子記好,帶在身上,隨時查閱。一天,皇上問天下錢糧有多少,原吉回答得很詳盡,為此他更受器重。當時,戰爭剛剛結束,皇上給參加“靖難”的功臣封賞,分封藩王,增設武衛百司。不久又發兵八十萬向安南問罪,命宦官監造鉅艦通使海外各國,在北京大造宮室。這些事項,供應轉輸的財物都以數萬萬計,全由戶部支出。原吉都盡心籌劃,保證了國家各項開支。

  六年(1408),皇上命原吉監督軍民將木材運往北京,又派錦衣衛官校隨從,懲治怠工的人。原吉擔心違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誡他們,然後再出發,人們都非常感激他。

  七年(1409),皇上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禮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務。有兩個指揮冒領月薪,皇上想處死他們。原吉說“:這不合法,假如他們真的是盜賊,又將怎樣處理他們呢?”皇上這才罷了。

  八年(1410),皇上北征,原吉輔佐太孫留守北京,總管行在所九卿事務。當時各部門剛剛建立,每天早上,原吉進去輔佐太孫處理各項事務。退朝後,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圍上來請示。原吉一邊回答一邊手批,不動聲色。北自行在所,南達京師,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皇上回來後,賜給他鈔幣、鞍馬、牛酒,厚加慰勞,不久隨皇上回南京,受命侍從太孫周遊鄉里村落,考察民間疾苦。原吉拿了一些粘黃米粉進呈給太孫,說:“請殿下將它吃了,以瞭解百姓生活的艱辛。”九年任滿,皇上在便殿設宴,款待原吉和蹇義等人,皇上指著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賢才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此後原吉多次侍從太孫,往來於南北兩京,途中還隨事獻上忠言,使太孫獲得很多助益。

  十八年(1420),北京的宮室建成,皇上派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孫北上。回來後,原吉說:“經過多年營建,現在終於大功告成。應該安撫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項徵收,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從前的請求。皇上馬上命有關部門推行。當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詔求直言,群臣大都說遷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殺死主事蕭儀,說道:“當初要遷都時,曾與大臣們秘密討論過,很久才確定下來,並不是輕率決定的。”言官藉機彈劾大臣。皇上命他們都跪在午門外辯論。大臣們都罵言官,原吉卻唯獨上奏說:“他們響應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將雙方都寬恕了。有人指責原吉違背初衷。原吉說“:我們這些人任職很久了,雖然言語有失,僥倖皇上能夠原諒。如果言官得罪,那損失就不小了。”眾人這才佩服。

  原吉雖然任戶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皇上召去詳加議論。皇上每次御臨便殿門口,總是召原吉來談話,常常忘了時間,左右的人都不得聽聞。原吉退下後,總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麼都沒有參預一樣。討平交趾後,皇上問升官與賞賜哪樣便利。原吉回答說“:賞賜費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後的費用,則是無限的。”皇上聽從了。有西域法王來朝見,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勞他,原吉說不行。到法王入宮後,原吉見而不拜。皇上笑著說“:愛卿想效法韓愈嗎?”

  山東唐賽兒造反,被平定以後,有三千多脅從者被俘來京。原吉請求皇上,將他們全放了。谷王逪反叛,皇上懷疑長沙有人參與陰謀。原吉以全家一百條人命做擔保,這事才得以平息。

  十九年(1421)冬,皇上將要大舉遠征沙漠,命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討論,都說不宜出兵。他們還沒有上奏,正好皇上召見方賓,方賓極力說興兵的費用不足。皇上很不高興,召原吉來問邊防儲備情況,原吉回答說:“連年出兵,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損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髮生,現在已經內外交困了。況且您聖體欠安,還需要調養,就請遣將出徵,不要勞動車駕了。”皇上大怒,立即命令原吉出去治理開平的糧食儲備。而吳中進去所說的也和方賓一樣。皇上更加憤怒,將原吉召回,關進內官監,並將大理寺丞鄒師顏也關押起來,理由是他曾代理戶部事。方賓懼而自殺。皇上於是抄原吉的家,除賜給的鈔幣外全部沒收,只剩下布衣和罈罈罐罐。第二年皇上北征,因糧盡而返。其後,又連年出塞,但都不見敵人。在回到榆木川時,皇上病危,對左右的人說:“夏原吉愛護我。”皇上逝世的訊息傳到後三天,太子跑到關押原吉的地方,呼喊原吉,哭著告訴了他。原吉哭倒在地,許久不能起來。太子令他出獄,商議喪禮事宜,又問赦免詔書該寫些什麼。原吉回答說要賑濟饑民,減省賦役,停罷下西洋的取寶船以及向雲南、交趾地區各道採辦金銀。太子全聽從了。

  仁宗即位後,恢復原吉的官銜。當原吉還在獄中時,母親去世了,這時他請求回家守孝。皇上說:“您是老臣,應當與我共濟艱難。您有喪事,難道我就沒有嗎?”皇上給他優厚的賞賜,命他家人護喪,用驛車送回去下葬,又令有關官員治理喪事。原吉不敢再說什麼。不久加封為太子少傅。呂震是太子少師,朝拜班次在原吉之上,皇上命鴻臚寺將他列在原吉之下。進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書,享受三職俸祿。原吉極力推辭,皇上允許他辭去太子少傅俸祿。賜給“繩愆糾繆”銀章,並在南北兩京建府第給他。

  不久仁宗逝世,太子從南京北上。原吉奉遺詔到盧溝橋迎接。宣宗即位後,原吉作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第二年,漢王高煦造反,也以“靖難”作為藉口,檄文列舉了各大臣的罪狀,原吉排在第一個。皇上晚上召大臣們來商議。楊榮首先勸皇上親征。皇上很為難。原吉說“:您難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嗎?臣昨天見到所派遣的將領,命令才下臉色就變了,臨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貴神速,捲起盔甲,快步前進,正可以先聲奪人。楊榮的計策好。”皇上遂下了決心。回師後,皇上加倍賞賜,賜給守門人三名。原吉以無功推辭,皇上不聽。

  宣德三年(1428),原吉隨皇上北巡。皇上拿過原吉袋裡的乾糧嚐了嚐,笑著說“:怎麼這麼難吃?”原吉答道“:軍中還有捱餓的呢。”皇上命賜給他大官吃的美食,並犒賞將士。隨從皇上在兔兒山閱兵,將領們動作太慢,皇上大怒,脫下他們的衣服。原吉說:“將帥,是國家的棟樑,怎能將他們凍死?”他又反覆極力諫阻。皇上說:“看在您的面上將他們放了。”原吉又與蹇義一起獲賜銀印,上面刻著“含弘貞靖”。皇上雅善繪畫,曾親手畫了一幅《壽星圖》賜給原吉。皇上所賜的其他圖畫、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銀幣和玩好之物,幾乎每天都有。五年正月,兩朝《實錄》修成,皇上又賜給金幣、鞍馬。天明入宮謝恩,回來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贈太師,諡忠靖。敕令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

  原吉度量寬宏,人們都不能測其深淺。同事有好的建議,他馬上採納;別人有小錯,必定為之掩蓋。有個小吏曾把皇上賜給他的金絲衣服弄髒了,原吉說:“不要害怕,髒了可以洗嘛。”又有個小吏把一本精微文書弄汙損了,小吏叩頭請求將他處死。原吉卻不向他問罪,自己去見皇上,承認過錯,皇上命人給他換了一本。呂震曾經排擠原吉,後來呂震為兒子求官,原吉因他在“靖難”時守城有功,便幫他請官。平江伯陳蠧當初也不喜歡原吉,原吉卻常常稱讚他的才能。有人問原吉“:人的度量可以學嗎?”原吉說“:我小的時候,別人冒犯我,我未嘗沒有發怒過。後來先在外表上忍住不怒,再後來又在心裡忍住,久而久之就沒什麼要忍的了。”他曾在夜間批閱文書,撫案嘆息,執筆難下。妻子問他,他說“:這是年終大案的奏章。”與同事在外飲酒,晚上回來時正趕上下雪,經過禁門時,有的人不想下車。原吉說“:君子不以在冥冥之中降低做人的準則。”他就是這麼謹慎。

  原吉和蹇義都是在太祖時起家。蹇義主持選官,原吉掌管財政,都長達二十七年之久,名位早於三楊。仁宗和宣宗時期,他外兼臺省,內參館閣,與三楊一起同心輔政。蹇義長於出謀劃策,楊榮長於臨事果斷,而原吉與士奇尤長於顧全大局,具有古代大臣的作風和功績。

  兒子蠧,獲父蔭任為尚寶司丞。他喜好談兵,景泰時,曾多次上書論軍事,因有人反對,沒被採用。最後任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