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四十

卷一百四十原文

  杨嗣昌 吴甡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三疏辞,不许。明年三月抵京,召对。嗣昌通籍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凤翼故柔靡,兵事无所区画。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嗣昌乃议大举平贼。请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福建巡抚熊文灿者,讨海贼有功,大言自诡足办贼。嗣昌闻而善之。会总督洪承畴、王家桢分驻陕西、河南。家桢故庸材,不足任,嗣昌乃荐文灿代之。因议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其措饷之策有四,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因粮者,因旧额之粮,量为加派,亩输粮六合,石折银八钱,伤地不与,岁得银百九十二万九千有奇;溢地者,民间土田溢原额者,核实输赋,岁得银四十万六千有奇;事例者,富民输资为监生,一岁而止;驿递者,前此邮驿裁省之银,以二十万充饷。议上,帝乃传谕:“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其改因粮为均输,布告天下,使知为民去害之意。”寻议诸州县练壮丁捍本土,诏抚按饬行。

  贼攻淅川,左良玉不救,城陷。山西总兵王忠援河南,称疾不进,兵噪而归。嗣昌请逮戮失事诸帅,以肃军令,遂逮忠及故总兵张全昌。良玉以六安功,落职戴罪自赎。

  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牴牾。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乃上疏曰:“网张十面,必以河南、陕西为杀贼之地。然陕有李自成、惠登相等,大部未能剿绝,法当驱关东贼不使合,而使陕抚断商、雒,郧抚断郧、襄,安抚断英、六,凤抚断亳、颍,而应抚之军出灵、陕,保抚之军渡延津。然后总理提边兵,监臣提禁旅,豫抚提陈永福诸军,并力合剿。若关中大贼逸出关东,则秦督提曹变蛟等出关协击。期三月尽诸剧寇。巡抚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简一监司代之;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一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则人人效力,何贼不平。”乃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

  是时,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议上,帝悉从之。

  嗣昌既终右文灿,而文灿实不知兵。既降国能、献忠,谓抚必可恃。嗣昌亦阴主之,所请无不曲徇,自是不复言“十面张网”之策矣。是月,帝御经筵毕,嗣昌奏对有“善战服上刑”等语,帝怫然,诘之曰:“今天下一统,非战国兵争比。小丑跳梁,不能伸大司马九伐之法,奈何为是言?”嗣昌惭。

  当是时,流贼既大炽,朝廷又有东顾忧,嗣昌复阴主互市策。适太阴掩荧惑,帝减膳修省,嗣昌则历引汉永平、唐元和、宋太平兴国事,盖为互市地云。给事中何楷疏驳之,给事中钱增、御史林兰友相继论列,帝不问。

  六月,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嗣昌既以夺情入政府,又夺情起陈新甲总督,于是楷、兰友及少詹事黄道周抗疏诋斥,修撰刘同升、编修越士春继之。帝怒,并镌三级,留翰林。刑部主事张若麒上疏丑诋道周,遂镌道周六级,并同升、士春皆谪外。已而南京御史成勇、兵部尚书范景文等言之,亦获谴。嗣昌自是益不理于人口。

  我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蓟辽保定总督吴阿衡方醉,不能军,败死。京城戒严,召卢象升帅师入卫。象升主战,嗣昌与监督中官高起潜主款,议不合,交恶。编修杨廷麟劾嗣昌误国,嗣昌怒,改廷麟职方主事监象升军,而戒诸将毋轻战。诸将本恇怯,率藉口持重观望,所在列城多破。嗣昌据军中报,请旨授方略。比下军前,则机宜已变,进止乖违,疆事益坏云。象升既阵亡,嗣昌亦贬三秩,戴罪视事。

  十二年正月,济南告陷,德王被执,游骑北抵兖州。二月,大清兵北旋,给事中李希沆言:“圣明御极以来,北兵三至。己巳之罪未正,致有丙子;丙子之罪未正,致有今日。”语侵嗣昌。御史王志举亦劾嗣昌误国四大罪,请用丁汝夔、袁崇焕故事。帝怒,希沆贬秩,志举夺官。初,帝以嗣昌才而用之,非廷臣意,知其必有言,言者辄斥。嗣昌既有罪,帝又数逐言官,中外益不平。嗣昌亦不自安,屡疏引罪,乃落职冠带视事。未几,以叙功复之。

  先是,京师被兵,枢臣皆坐罪。二年,王洽下狱死,复论大辟。九年,张凤翼出督师,服毒死,犹削籍。及是,亡七十余城,而帝眷嗣昌不衰。嗣昌乃荐四川巡抚傅宗龙自代。帝命嗣昌议文武诸臣失事罪,分五等:曰守边失机,曰残破城邑,曰失陷藩封,曰失亡主帅,曰纵敌出塞。于是中官则蓟镇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霖,巡抚则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总兵则蓟镇吴国俊、陈国威,山东倪宠,援剿祖宽、李重镇及他副将以下,至州县有司,凡三十六人,同日弃市。而嗣昌贬削不及,物议益哗。

  当戒严时,廷臣多请练边兵。嗣昌因定议: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十七万八千八百有奇,三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怀来,一万驻阳和,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兆五镇兵十五万五千七百有奇,五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固原,一万驻延安,东西策应。余授巡抚、副将以下分练。辽东、蓟镇兵二十四万有奇,五总兵各练万,总督练五万,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奇,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又以畿辅重地,议增监司四人。于是大名、广平、顺德增一人,真定、保定、河间各一人。蓟辽总督下增监军三人。议上,帝悉从之。嗣昌所议兵凡七十三万有奇,然民流饷绌,未尝有实也。

  帝又采副将杨德政议,府汰通判,设练备,秩次守备,州汰判官,县汰主簿,设练总,秩次把总,并受辖于正官,专练民兵。府千,州七百,县五百,捍乡土,不他调。嗣昌以势有缓急,请先行畿辅、山东、河南、山西,从之。于是有练饷之议。初,嗣昌增剿饷,期一年而止。后饷尽而贼未平,诏征其半。至是,督饷侍郎张伯鲸请全征。帝虑失信,嗣昌曰:“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大学士薛国观、程国祥皆赞之。于是剿饷外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论者谓:“九边自有额饷,概予新饷,则旧者安归?边兵多虚额,今指为实数,饷尽虚糜,而练数仍不足。且兵以分防不能常聚,故有抽练之议,抽练而其余遂不问。且抽练仍虚文,边防愈益弱。至州县民兵益无实,徒糜厚饷。”以嗣昌主之,事钜莫敢难也。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五月,熊文灿所抚贼张献忠反谷城,罗汝才等九营皆反。八月,傅宗龙抵京,嗣昌解部务,还内阁。未几,罗犭英山败书闻。帝大惊,诏逮文灿。特旨命嗣昌督师,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九月朔,召见平台。嗣昌曰:“君言不宿于家,臣朝受命,夕启行,军资甲仗望敕所司遄发。”帝悦,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翊日,赐白金百、大红絺丝四表里、斗牛衣一、赏功银四万、银牌千五百、币帛千。嗣昌条七事以献,悉报可。四日召见赐宴,手觞三爵,御制赠行诗一章。嗣昌跪诵,拜且泣。越二日,陛辞,赐膳。二十九日抵襄阳,入文灿军。文灿就逮,嗣昌犹为疏辩云。

  十月朔,嗣昌大誓三军,督理中官刘元斌,湖广巡抚方孔召,总兵官左良玉、陈洪范等毕会。贼贺一龙等掠叶,围沈丘,焚项城之郛,寇光山。副将张琮、刁明忠率京军逾山行九十里,及其巢。先驱射贼,殪绛袍而驰者二人,追奔四十里,斩首千七百五十。嗣昌称诏颁赐。十一月,兴世王王国宁以众千人来归,受之于襄阳,处其妻子樊城。表良玉平贼将军。诸将积骄玩,无斗志。献忠、罗汝才、惠登相等八营遁郧阳、兴安山间,掠南漳、谷城、房、竹山、竹溪。嗣昌鞭刁明忠,斩监军佥事殷大白以徇。檄巡抚方孔召遣杨世恩、罗万邦剿汝才、登相,全军覆于香油坪。嗣昌劾逮孔召,奏辟永州推官万元吉为军前监纪,从之。

  当是时,李自成潜伏陕右,贺一龙、左金王等四营跳梁汉东,嗣昌专剿献忠。献忠屡败于兴安,求抚,不许。其党托天王常国安、金翅鹏刘希原来降,献忠走入川,良玉追之。嗣昌牒令还,良玉不从。十三年二月七日,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献忠于玛瑙山,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其党扫地王曹威等授首,十反王杨友贤率众降。是月也,帝念嗣昌,发银万两犒师,赐斗牛衣、良马、金鞍各二。使者甫出国门,而玛瑙山之捷至,大悦,再发银五万,币帛千犒师。论功,加太子少保。而湖广将张应元、汪之凤败贼水石坝,获其军师。四川将张令、方国安败之千江河。李国奇、贺人龙等败之寒溪寺、盐井。川、陕、湖广诸将毕集,复连败之黄墩、木瓜溪,军声大振。汝才、登相求抚,献忠持之,敛兵南漳、远安间,杀安抚官姚宗中,走大宁、大昌,犯巫山,为川中患。献忠遁兴安、平利山中,良玉围而不攻,贼得收散亡,由兴安、房县走白羊山而西,与汝才等合。嗣昌以群贼合,其势复张,乃由襄阳赴夷陵,扼其要害。帝念嗣昌行间劳苦,赐敕发赏功银万,赐鞍马二。罢郧阳抚治王鳌永,诏废将猛如虎军前立功。黄得功、宋纪大破贼商城,贺一龙五大部降而复叛。郑嘉栋、贺人龙大破汝才、登相开县。汝才偕小秦王东奔,登相越开县而西,自是二贼始分。

  当是时,诸部士马居山谷,罹炎暑瘴毒,物故十二三。京兵之在荆门、云南兵之在简坪、湖广兵之在马蝗坡者,久屯思归,夜亡多。关河大旱,人相食,土寇蜂起,陕西窦开远、河南李际遇为之魁,饥民从之,所在告警。嗣昌以闻。帝发帑金五万,营医药,责诸将进兵。而陕之长武,川之新宁、大竹,湖广之罗田又相继报陷。嗣昌乃下招抚令,为谕帖万纸,散之贼中。七月,监军孔贞会等大破汝才丰邑坪。其党混世王、小秦王率其下降,贼魁整十万及登相、王光恩亦相继降,于是群贼尽萃于蜀中。嗣昌遂入川,以八月泛舟上,谓川地厄塞,诸军合而蹙之,可尽殄。而人龙以秦师自开县噪而西归,应元等败绩于夔之土地岭,献忠势复张,汝才与之合。闻督师西,遂急趋大昌,犯观音岩,守将邵仲光不能御,遂突净壁,陷大昌。嗣昌斩仲光,劾逮四川巡抚邵捷春。贼遂渡河至通江,嗣昌至万县。贼攻巴州不下,嗣昌至梁山,檄诸将分击。贼已陷剑州,趋保宁,将由间道入汉中。赵光远、贺人龙拒之,贼乃转掠,陷梓潼、昭化,抵绵州,将趋成都。十一月,嗣昌至重庆。贼攻罗江,不克,走绵竹。嗣昌至顺庆,诸将不会师。贼转掠至汉州,去中江百里,守将方国安避之去,贼遂纵掠什邡、绵竹、安县、德阳、金堂间,所至空城而遁,全蜀大震。贼遂由水道下简州、资阳。嗣昌征诸将合击,皆退缩。屡征良玉兵,又不至。贼遂陷荣昌、永川。十二月,陷泸州。

  自贼再入川,诸将无一邀击者。嗣昌虽屡檄,令不行。其在重庆也,下令赦汝才罪,降则授官,惟献忠不赦,擒斩者赉万金,爵侯。翌日,自堂皇至庖湢,遍题“有斩督师献者,赉白金三钱”,嗣昌骇愕,疑左右皆贼,勒三日进兵。会雨雪道断,复戒期。三檄人龙,不奉令。初,嗣昌表良玉平贼将军,良玉浸骄,欲贵人龙以抗之。既以玛瑙山功不果,人龙愠,反以情告良玉,良玉亦愠,语载良玉、人龙传。

  嗣昌虽有才,然好自用,躬亲簿书,过于繁碎。军行必自裁进止,千里待报,坐失机会。王鳌永尝谏之,不纳。及鳌永罢官,上书于朝曰:“嗣昌用师一年,荡平未奏,此非谋虑之不长,正由操心之太苦也。天下事,总挈大纲则易,独周万目则难。况贼情瞬息更变,今举数千里征伐机宜,尽出嗣昌一人,文牒往返,动逾旬月,坐失事机,无怪乎经年之不战也。其间能自出奇者,惟玛瑙山一役。若必遵督辅号令,良玉当退守兴安,无此捷矣。臣以为陛下之任嗣昌,不必令其与诸将同功罪,但责其提衡诸将之功罪。嗣昌之驭诸将,不必人人授以机宜,但核其机宜之当否,则嗣昌心有余闲,自能决奇制胜。何至久延岁月,老师糜饷为哉?”先是,嗣昌以诸将进止不一,纳幕下评事元吉言,用猛如虎为总统,张应元副之。比贼入泸州,如虎及贺人龙、赵光远军至,贼复渡南溪,越成都,走汉州、德阳、绵州、剑州、昭化至广元,又走巴州、达州。诸军疲极,惟如虎军蹑其后。十四年正月,嗣昌知贼必出川,遂统舟师下云阳,檄诸军陆行追贼。人龙军既噪而西,顿兵广元不进,所恃惟如虎。比与贼战开县、黄陵城,大败,将士死亡过半。如虎突围免,马骡关防尽为贼有。

  初,贼窜南溪,元吉欲从间道出梓潼,扼归路以待贼。嗣昌檄诸军蹑贼疾追,不得拒贼远,令他逸。诸将乃尽从泸州逐后尘。贼折而东返,归路尽空,不可复遏,嗣昌始悔不用元吉言。贼遂下夔门,抵兴山,攻当阳,犯荆门。嗣昌至夷陵,檄良玉兵,使十九返。良玉撤兴、房兵趋汉中,若相避然。贼所至,烧驿舍,杀塘卒,东西消息中断。郧阳抚治袁继咸闻贼至当阳,急谋发兵。献忠令汝才与相持,而自以轻骑一日夜驰三百里,杀督师使者于道,取军符。以二月十一日抵襄阳近郊,用二十八骑持军符先驰呼城门督师调兵,守者合符而信,入之。夜半从中起,城遂陷。

  献忠缚襄王置堂下,属之酒,曰:“吾欲断杨嗣昌头,嗣昌在远。今借王头,俾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努力尽此酒。”遂害之。未几,渡汉水,走河南,与贺一龙、左金王诸贼合。嗣昌初以襄阳重镇,仞深沟方洫而三环之,造飞梁,设横枑,陈利兵而讥诃,非符要合者不得渡。江、汉间列城数十,倚襄阳为天险,贼乃出不意而破之。嗣昌在夷陵,惊悸,上疏请死,下至荆州之沙市,闻洛阳已于正月被陷,福王遇害,益忧惧,遂不食。以三月朔日卒,年五十四。

  廷臣闻襄阳之变,交章论列,而嗣昌已死矣。继咸及河南巡按高名衡以自裁闻,其子则以病卒报,莫能明也。帝甚伤悼之,命丁启睿代督师。传谕廷臣:“辅臣二载辛劳,一朝毕命,然功不掩过,其议罪以闻。”定国公徐允祯等请以失陷城寨律议斩。上传制曰;“故辅嗣昌奉命督剿,无城守专责,乃诈城夜袭之檄,严饬再三,地方若罔闻知。及违制陷城,专罪督辅,非通论。且临戎二载,屡著捷功,尽瘁殒身,勤劳难泯。”乃昭雪嗣昌罪,赐祭,归其丧于武陵。嗣昌先以剿贼功进太子少傅,既死,论临、蓝平盗功,进太子太傅。廷臣犹追论不已,帝终念之。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吴甡,字鹿友,扬州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历知邵武、晋江、濰县。天启二年征授御史。初入台,赵南星拟以年例出之,甡乃荐方震孺等,而追论崔文升、李可灼罪,遂得留。后又谏内操宜罢,请召还邹元标、冯从吾、文震孟,乃积与魏忠贤忤。七年二月削其籍。

  崇祯改元,起故官。温体仁讦钱谦益,周延儒助之。甡恐帝即用二人,言枚卜大典当就廷推中简用,事乃止。时大治忠贤党,又值京察,甡言此辈罪恶非考功法所能尽,宜先定其罪,毋混察典。御史任赞化以劾体仁谪,甡论救,而力诋王永光媚珰,请罢黜。皆不纳。出按河南。妖人聚徒劫村落,甡遍捕贼魁诛之。奉命振延绥饥,因谕散贼党。帝闻,即命按陕西。劾大将杜文焕冒功,置之法。数为民请命,奏无不允。迁大理寺丞,进左通政。

  七年九月,超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甡历陈防御、边寇、练兵、恤民四难,及议兵、议将、议饷、议用人四事。每岁暮扼河防秦、豫贼,连三岁,无一贼潜渡,以闲修筑边墙。八年四月上疏言:“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计糊口;一苦追呼,无力输租;一苦杀掠,无策保全。由此悉为盗,请蠲最残破地十州县租。”帝即敕议行。户部请税间架,甡力争,弗听。其秋,我大清平察哈尔国,旋师略朔州,直抵忻、代,守将屡败。总督杨嗣昌遣副将自代州往侦,亦败走。甡镌五级,嗣昌及大同巡抚叶廷桂镌三级,俱戴罪视事。先是,定襄县地震者再,甡曰:“此必有东师也。”饬有司缮守具,已而果入。定襄以有备,独不被兵。山西大盗贺宗汉、刘浩然、高加计皆前巡抚戴君恩所抚,拥众自恣。甡阳为抚慰,而密令参将虎大威、刘光祚等图之,以次皆被歼。甡行军树二白旗,胁从及老弱妇女跪其下,即免死,全活甚众。在晋四年,军民戴若慈母。谢病归。

  十一年二月,起兵部左侍郎。其冬,尚书杨嗣昌言边关戒严,甡及添注侍郎惠世杨久不至,请改推。帝怒,落职闲住。十三年冬起故官,明年命协理戎政。帝尝问京营军何以使练者尽精,汰者不哗,甡对曰:“京营边勇营万二千专练骑射,壮丁二万专练火器,廪给厚而技与散兵无异。宜行分练法,技精者,散兵拔为边勇,否则边勇降为散兵,壮丁亦然。老弱者汰补,革弊当以渐,不可使知有汰兵意。”帝然之。又问别立战营,能得堪战者五万否,甡对:“京营兵合堪战。承平日久,发兵剿贼,辄沿途雇充。将领利月饷,游民利剽兑攵,归营则本军复充伍。今练兵法要在选将,有战将自有战兵,五万非难。但法忌纷更,不必别立战营也。”帝顾兵部尚书陈新甲,令速选将,而谕甡具疏以闻。赐果饵,拜谢出。

  十五年六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周延儒再相,冯铨力为多,延儒许复其冠带。铨果以捐资振饥属抚按题叙,延儒拟优旨下户部。公议大沸,延儒患之。冯元飙为甡谋,说延儒引甡共为铨地,延儒默援之,甡遂得柄用。及延儒语铨事,甡唯唯,退召户部尚书傅淑训,告以逆案不可翻,寝其疏不覆。延儒始悟为甡绐。延儒欲起张捷为南京右都御史,甡力尼之。甡居江北,延儒居江南,各树党。延儒引用锦衣都督骆养性,甡持不可。后帝论诸司弊窦,甡言锦衣尤甚,延儒亦言缇骑之害,帝并纳之。

  十六年三月,帝以襄阳、荆州、承天连陷,召对廷臣,陨涕谓甡曰:“卿向历岩疆,可往督湖广师。”甡具疏请得精兵三万,自金陵趋武昌,扼贼南下。帝方念湖北,览疏不悦,留中。甡请面对,帝御昭文阁,谕以所需兵多,猝难集。南京隔远,不必退守。甡奏:“左良玉跋扈甚,督师嗣昌九檄征兵,一旅不发。臣不如嗣昌,而良玉踞江、汉甚于曩时,臣节制不行,徒损威重。南京从襄阳顺流下,窥伺甚易,宜兼顾,非退守。”大学士陈演言:“督师出,则督、抚兵皆其兵。”甡言:“臣请兵,正为督、抚无兵耳。使臣束手待贼,事机一失,有不忍言者。”帝乃令兵部速议发兵。尚书张国维请以总兵唐通、马科及京营兵共一万畀甡,又言此兵方北征,俟敌退始可调。帝命姑俟之。甡屡请,帝曰:“徐之,敌退兵自集,卿独往何益?”逾月,延儒出督师,朝受命,夕启行。蒋德璟谓倪元璐曰:“上欲吴公速行,缓言相慰者,试之耳,观首辅疾趋可见。”甡卒迟回不肯行。部所拨唐通兵,演又请留,云关门不可无备。甡不得已,以五月辞朝。先一日出劳从骑,帝犹命中官赐银牌给赏,越宿忽下诏责其逗遛,命辍行入直。甡惶恐,两疏引罪,遂许致仕。既行,演及骆养性交构之,帝益怒。至七月,亲鞫吴昌时,作色曰:“两辅臣负朕,朕待延儒厚,乃纳贿行私,罔知国法。命甡督师,百方延缓,为委卸地。延儒被纠,甡何独无?”既而曰:“朕虽言,终必无纠者,锦衣卫可宣甡候旨。”甡入都,敕法司议罪。十一月,遣戍金齿。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驰疏救,不从。

  明年,行次南康,闻都城变。未几,福王立于南京,赦还,复故秩。吏部尚书张慎言议召用甡,为勋臣刘孔昭等所阻。国变后,久之,卒于家。

  赞曰: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于是嗣昌得以才显。然迄无成功者,得非功罪淆于爱憎,机宜失于遥制故耶?吴甡按山右有声,及为相,遂不能有为。进不以正,其能正邦乎?抑时势实难,非命世材,固罔知攸济也。

卷一百四十譯文

  楊嗣昌,字文弱,湖南武陵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改任杭州府教授,提升為南京國子監博士,逐漸官至戶部郎中。天啟初年,他稱病回家。

  崇禎元年(1628)起用為河南副使,加封為右參政,移居霸州。四年改派往山海關整頓軍備。父親楊鶴,總督陝西時被逮捕。楊嗣昌三次上疏請求代替父親受死,免除他父親的死刑。五年夏天,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等處。楊嗣昌父子不依附宦官,跟東林黨人沒有仇怨。侍郎遷安郭鞏因為逆案被貶職發配到廣西,他同鄉的人為他伸冤。楊嗣昌因為是本部人民的緣故,報告給朝廷知道,給事中姚思孝反駁他,從此跟東林黨人感情上產生裂痕。

  崇禎七年(1634)秋天,授職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事事務。這時中原發生饑荒,到處都發生暴亂。楊嗣昌請求開採金銀銅錫礦,以解散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陳述邊防事務,多有所規劃、謀議。皇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因為父親喪禮離職,又碰到繼母去世,因此在家鄉呆了一段時間。

  崇禎九年(1636)秋天,兵部尚書張鳳翼死,皇帝環顧廷臣沒有可以擔任此職的人,就起用在家居住的楊嗣昌。三次上疏推辭,皇帝不同意。第二年三月抵達北京,皇帝召見,問他對策。楊嗣昌回到原籍後,在鄉間居住了一年多,廣泛涉獵各種書籍,知道很多先朝的故事,工於文筆書札,有口才。皇帝跟他交談,十分信任喜愛他。張鳳翼本來柔弱無為,對軍事事務沒有計劃,無所建樹。楊嗣昌銳意改革,皇帝更加認為他有才能。每次對答必定在一個時辰以上,楊嗣昌的報告請求沒有不同意的,說:“遺憾的是沒有早點起用愛卿。”楊嗣昌於是建議大舉平定農民軍,請求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四地為主,四省巡撫分別圍剿而各自專門設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六地為輔,六地巡撫分別設防,協助圍剿。這就叫作“十面之網”。而總督、總理二臣,跟隨盜賊的去向,專門負責征伐。福建巡撫熊文燦,征伐海上盜賊有功,口出狂言說自己有辦法制服盜賊。楊嗣昌聽後認為是對的。正好總督洪承疇、王家禎分別駐紮在陝西、河南。王家禎本是庸才,不足以擔當大任,楊嗣昌於是推薦熊文燦代替他。並因此建議增加十二萬士兵,增加二百八十萬糧餉。他採集糧餉的計策有四條:一是“因糧”,二是“溢地”,三是“事例”,四是“驛遞”。所謂“因糧”,就是因襲原定數額的糧食數量,按照這數量增加徵派,每畝繳納糧食六合,每石折算為八錢銀子,受損害的土地不交納,一年可得銀子一百九十二萬九千多兩。所謂“溢地”,就是將民間超出原定數額的土地,一一核實繳納賦稅,一年可得銀子四十萬九千多兩。所謂“事例”,就是讓富裕的農民繳納資財可以做監生,以一年為限。所謂“驛遞”,就是將這之前裁省郵驛的銀子,拿二十萬兩充軍餉。奏議上報,皇帝於是傳出告示:“流寇到處蔓延,平民百姓的生命受到威脅,不徵集部隊不能夠平定流寇,不增賦稅不能夠提供軍餉。努力聽從朝廷的建議,暫且勞累我的臣民一年,消除這個心腹大患。改‘因糧’為‘均輸’,告訴天下人民,讓他們知道為民除害的心意。”不久討論各州縣操練壯丁捍衛本鄉本土,下詔撫按申飭執行。

  農民軍進攻淅川,左良玉不救援,淅川城失陷。山西總兵王忠增援河南,稱病不前進,士兵喧譁鬧事然後返回陝西。楊嗣昌請求逮捕殺死失責的各將帥,用以嚴肅軍紀,於是逮捕王忠及原總兵張全昌。左良玉因為六安的戰功,削職戴罪立功贖罪。

  楊嗣昌在上書以四地為主、六地為輔的“十面之網”的主張後,想專門將重要職位交給熊文燦。熊文燦卻主張招撫,跟前面的策略相矛盾。皇帝責怪熊文燦,楊嗣昌也在心裡埋怨他。但既然已經任用了他,就歪曲事實為他辯解。於是上疏說:“網開十面,一定用河南、陝西作為剿滅盜賊的地方,然而陝西有李自成、惠登相等人,大部分沒有剿滅乾淨,方法應當是驅趕關東的盜賊,不讓他們匯合在一起,而讓陝西巡撫截斷商州、洛南,鄖陽巡撫截斷鄖陽、襄陽,安慶巡撫截斷英山、六安,鳳陽巡撫截斷亳州、潁州,而讓應天巡撫的軍隊開到靈寶、陝州,保定巡撫的軍隊渡過延津。然後總理率領邊境部隊,監臣率領皇城禁衛軍,河南巡撫率領陳永福各軍,合力圍剿。假若關中大盜逃往關東,那麼陝西總督率曹變蛟等部出關協助攻擊。要求在三個月之內蕩平各大盜。巡撫不聽命令,立即解除他的兵權,選擇一名監司代替他。總兵不聽調遣,立即剝奪他的帥印,選擇一名副將代替他。監司、副將以下,全部用尚方寶劍自行處置。那麼人人都會盡力,有什麼盜賊不能平定的。”於是限定今年十二月到明年二月為消滅盜賊的期限,皇帝同意他的報告。

  這時,農民軍大批進入四川,朝臣們指責洪承疇放縱盜賊。楊嗣昌於是對皇帝說:“熊文燦上任只有三個月,洪承疇有七年還不見成效。議論的人對熊文燦的過失急於糾正,可是對於洪承疇放縱敵人卻沒有人說話。”皇帝知道楊嗣昌有意袒護他,發脾氣說:“總督、總理二臣只能責備他們及時平定盜賊,怎麼能拿時間的長短作為藉口!”楊嗣昌於是不敢說話。熊文燦既然主張招撫,追加的糧餉由皇帝派一名侍郎監督,本來是用來剿撫農民軍的,熊文燦全部將它用於招撫,皇帝既然不再斥責他,廷臣也就沒有人提這件事。

  到第二年二月,楊嗣昌因為消滅農民軍的期限已過,上疏承擔過錯,推薦別人代替自己。皇帝不答應,命令檢查行動,以查明功罪。於是上疏說:“洪承疇專門對付陝西盜賊。盜賊在陝西、四川之間往來自如,剿滅、招撫都沒有功勞,不能免除他的罪責。熊文燦同時對付江北、河南、湖廣的強盜,招撫劉國能、張獻忠,在舞陽、光山打仗,剿滅、招撫都有功績,應該免於處分。各巡撫之中,河南常道立、湖廣餘應桂有功績,陝西孫傳庭、山西宋賢、山東顏繼祖、保定張其平、江南張國維、江西解學龍、浙江喻思恂有功勞,鄖陽戴東..無功也無過,鳳陽朱大典、安慶史可法應該鞭策鼓勵他們立功。總兵裡面,河南左良玉有功,陝西曹變蛟、左光先沒有功,山西虎大威、山東倪寵、江北牟文綬、保定錢中選有勞無功,河南張任學、寧夏祖大弼沒有功也沒有過。洪承疇應該逮捕,因為軍民愛戴他,請求削去他宮保、尚書的官職,以侍郎的身份執行任務。曹變蛟、左光先降五級官,跟祖大弼一起以五個月為期,限定他們平定盜賊,超過期限連同洪承疇一起逮捕法辦。朱大典降三級官,史可法戴罪立功。”建議提交上去後,皇帝全都同意了。

  楊嗣昌既然自始至終袒護熊文燦。而熊文燦實際上並不懂軍事。招降劉國能、張獻忠之後,認為招撫一定可行。楊嗣昌也私下裡堅持這樣做,凡是有所請求沒有不曲意順從的,從此以後不再說“十面張網”的計策了。這個月,皇帝聽完講經後,楊嗣昌的奏對有“善戰服上刑”的話。皇帝很不高興,責問他說:“當今天下統一,不是戰國時各國交戰的局勢所能相比,對於這些跳樑小醜,不能運用大司馬制裁諸侯違犯王命行為的九種辦法,你怎麼說出這樣的話來?”楊嗣昌很慚愧。

  正在這個時候,農民軍的勢力已經日益昌盛,朝廷又有東顧之憂,楊嗣昌又暗中主張互相交易的計策。恰好月亮遮住了火星,皇帝減少飲食修身反省,楊嗣昌就一一援引漢代永平年間、唐代元和年間、宋代太平興國年間的事例,作為互相交易的例證。給事中何楷上疏反駁他,給事中錢增、御史林蘭友相繼列舉事例辯論,皇帝不過問。

  六月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予機要事務,仍然掌管兵部的事情。楊嗣昌已在沒服完喪期情況下進入政府,又將正在服喪的陳新甲起用為總督。於是何楷、林蘭友及少詹事黃道周上疏詆譭駁斥他,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跟著上疏。皇帝發怒,將他們降職三級,留任翰林。刑部主事張若麒上疏羞辱詆譭黃道周,於是降黃道周六級官,連同劉同升、趙士春一起都流發到外地。不久南京御史成勇、兵部尚書範景文等人說他的壞話,也都被譴責。楊嗣昌從此更加有恃無恐,不再理會別人對他的指責。

  我大清兵進入牆子嶺、青口山,薊、遼、保定總督吳阿衡正好喝醉了,不能指揮作戰,失敗陣亡。北京城戒嚴,召盧象升率領部隊回來保衛京城。盧象升主張作戰,楊嗣昌和監督宦官高起潛主張和議,意見不合,關係十分緊張。編修楊廷麟彈劾楊嗣昌誤國。楊嗣昌很惱怒,改派楊廷麟為職方主事以監督盧象升的軍隊,而告誡各將領不要輕易出戰。各將本來就膽怯,都以此為藉口擁兵觀望,駐守的列城都被攻破。楊嗣昌根據軍中的報告,請求傳旨授給方法謀略。等到聖旨傳到軍中,形勢已發生了變化,仍按計劃行事,一切都與實際不符,邊疆的形勢更加危急了。盧象升陣亡後,楊嗣昌也被降了三級官,讓他戴罪主持戰事。

  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濟南失陷,德王被活捉,騎兵先頭部隊直抵兗州。二月,大清兵勝利返回北方,給事中李希沆說:“皇上登位以來,北方軍隊三次進逼京城。己巳的罪過沒有得到糾正,所以有丙子的罪過。丙子的罪過沒有糾正,以致有今日。”言語涉及到楊嗣昌。御史王志舉也揭發楊嗣昌誤國的四大罪狀,請求按照丁汝夔、袁崇煥的先例辦理。皇帝發怒,李希沆貶職,王志舉被剝奪官職。當初,皇帝認為楊嗣昌有才就任用他,不是廷臣的意思。知道廷臣必然有話說,議論他的人都被排斥。楊嗣昌既然有罪,而皇帝又多次驅逐言官,朝廷內外更加憤憤不平。楊嗣昌自己也感到不安,多次上疏承擔罪責,於是撤銷職務冠帶,處理事情。沒有多久,因為追敘功績又官復原職。

  在這之前,北京城被圍困,樞臣都因此受連累。崇禎二年(1629),王洽下獄死,又追論判他大辟的刑罰。九年,張鳳翼出外督師,服毒自殺,還剝奪了他的官籍。到現在,被敵人佔領了七十多座城市。而皇帝仍然寵愛楊嗣昌不衰減。楊嗣昌於是推薦四川巡撫傅宗龍代替自己。皇帝命令楊嗣昌評議文武各臣失責的罪行,分為五等,一為守邊喪失時機,二為殘破城邑,三為失陷土地,四為主帥臨陣逃亡,五為縱敵出塞。於是宦官則有薊鎮總監鄧希詔、分監孫茂霖,巡撫則有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總兵則有薊鎮吳國俊、陳國威,山東倪寵,援剿祖寬、李重鎮以及其他副將以下,到各州縣的有關官員,一共三十六人,同一天被殺棄市。而楊嗣昌毫髮無損,議論更加譁然。

  正當京城戒嚴的時候,很多廷臣都請求操練邊境兵。楊嗣昌於是確定方案,宣府、大同、山西三鎮兵共有十七萬八千八百多人,三個總兵各練一萬兵,總督練三萬兵。用二萬兵駐守懷來,一萬兵駐守陽和,東西策應,其餘的交給鎮監、巡撫以下分別操練。延綏、寧夏、甘肅、固原、臨洮五鎮兵共有十五萬五千七百多人。五總兵各練一萬兵,總督練三萬兵。用二萬兵駐守固原,一萬兵駐守延安,東西策應。其餘的交給巡撫、副將以下分別操練。遼東、薊鎮兵共有二十四萬多人,五個總兵各練一萬兵,總督練五萬兵。外面起自錦州,裡面抵達居庸關,東西策應。其餘的交給鎮監、巡撫以下分別操練。廢除通州、昌平督治二個郡,增設保定總督,合併畿輔、山東、河北的兵力,共得十五萬七千多人,四總兵各練二萬,總督練三萬。北邊起自昌平,南邊抵達河北,聽到警報策應。其餘的交給巡撫以下分別操練,又因為畿輔地位重要,建議增加四名監司。於是大名、廣平、順德共增設一人,真定、保定、河間各增加一人。薊、遼東總督以下增設監軍三人。方案報上後,皇帝一切照準。楊嗣昌確立的方案共有七十三萬多。然而人員流失,軍餉不足,從來沒有達到過此數。

  皇帝又採納副將楊德政的建議,府廢除通判,增設練備,官級低於守備,州廢除判官,縣廢除主簿,增設練總,官級低於把總,一起受正官管轄,專門操練民兵。府一千人,州七百人,縣五百人,捍衛本鄉本土,不調往別處。楊嗣昌以為各地輕重緩急不同,請求先在畿輔、山東、河南、山西實行,皇帝同意了。於是有了練餉的議論。當初,楊嗣昌增派剿餉,以一年為限。後來糧餉用盡而強盜未平,下詔徵收原額的一半。到這時,督餉侍郎張伯鯨請求全部徵收。皇帝擔心失信於民,楊嗣昌說:“不要緊的,加派的賦稅來自土地,土地都被富家大戶佔領了,百畝土地增收三四錢銀子,還可以稍微壓抑土地兼併。”大學士薛國觀、程國祥都贊同他。於是在剿餉之外又增加練餉七百三十萬兩。有人說:“九邊原本有一定數額的軍餉,全部發給新增的軍餉,那麼原來的官餉到哪裡去了?邊境部隊多有虛額,現在都看作是足數,軍餉全都浪費了,而練兵的數量仍然不足。況且部隊因為分地設防不能經常聚集在一起,所以有抽練的議論,抽練了而其他事情又不管了。況且抽練又是虛文,邊防每況愈下了。至於州縣民兵更加名不符實,白白地浪費國家錢財。”因為是楊嗣昌主持的,事體太大沒有誰敢發難。神宗末年增加賦稅五百二十萬,崇禎初年再增加一百四十萬,一起稱作“遼餉”。到這時,又增派剿餉、練餉,規定的數目更加濫了,前後增加賦稅一千六百七十萬兩,民不聊生,更多的人揭竿而起成為盜賊了。

  五月,熊文燦招撫的強盜張獻忠在谷城反叛,羅汝才等九營都反了。八月,傅宗龍抵北京,楊嗣昌被解除部裡的職務,回到內閣,不久,羅犭英山失敗的訊息傳來。皇帝極為震驚,下詔逮捕熊文燦。特別降旨命令楊嗣昌統帥部隊,賜予尚方寶劍,相機實行賞與罰。九月初一,皇上在平臺召見他,楊嗣昌說:“皇上的話不留在家過夜,臣早晨接受命令,傍晚就出發,軍用物資器械希望皇上下令有關部門迅速發下來。”皇帝很高興,說:“愛卿能夠如此,朕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第二天,賞賜白金百兩,大紅..絲四套,鬥牛衣一件,銀子四萬兩,銀牌一千五百個,帛幣一千。楊嗣昌列舉七件事報告給皇帝,都同意了。四日召見他為他設宴餞行,皇帝親手進了三爵酒,御製贈行一章。楊嗣昌跪著朗誦,一邊拜一邊哭。過了二天,向皇帝辭行,賜給他用膳。二十九日抵達襄陽,進入熊文燦軍中,熊文燦被捕,楊嗣昌還在為他上疏辯解。

  十月初一日,楊嗣昌大誓三軍,督理宦官劉元斌,湖廣巡撫方孔火召,總兵官左良玉、陳洪範等人都到會。農民軍賀一龍等人奪取葉縣,包圍沈丘,放火燒了項城的外城,侵略光山。副將張瓊、刁明忠率領北京部隊翻山越嶺行軍九十里,到達敵人老巢。先驅趕射擊敵人,射死二個穿紅袍騎馬奔跑的人,追擊逃敵四十里,斬首一千七百五十。楊嗣昌舉詔書頒發賞賜。十一月,興世王王國寧率千人來歸附,在襄陽接受他,把他的妻子、兒女安排在樊城。表彰左良玉討平賊將軍。各將日益放縱而輕敵,喪失鬥志。張獻忠、羅汝才、惠登相等八營順著鄖陽、興安的山間小道,攻打南漳、谷城、房縣、竹山、竹溪。楊嗣昌鞭打刁明忠,殺死監軍僉事殷大白來示眾。釋出檄文給巡撫方孔火召,奏請懲辦永州推官萬元吉為軍前監督法紀,皇帝同意了。

  正在這時,李自成潛伏陝西,賀一龍、左金王等四營活躍在漢水以東地區。楊嗣昌專門圍剿張獻忠。張獻忠在興安多次被打敗,要求投降,不同意。他的同黨託天王常國安、金翅鵬劉希原來投降,張獻忠逃往四川,左良玉追擊他,楊嗣昌寫信命令他回師,左良玉不聽,崇禎十三年(1640)二月七日與陝西副將賀人龍、李國奇在瑪瑙山夾擊張獻忠,大敗張獻忠,斬首三千六百二十。掉下懸巖山谷死亡的不計其數。他的同黨掃地王曹威等人被殺,十反王楊友賢率眾人投降。這個月,皇帝惦念楊嗣昌,發放銀子萬兩犒勞軍隊,賜給他鬥牛衣、良馬、金鞍各二。使者剛出都城門,而瑪瑙山的捷報傳到。皇帝十分高興,再次撥給銀子五萬兩,帛幣一千犒勞部隊。論功行賞,加封太子少保。而湖廣將領張應元、汪之鳳在水右壩打敗敵人,抓獲了敵軍師。四川將領張令、方國安在千江河獲勝。李國奇、賀人龍等人在寒溪寺、鹽井獲勝。四川、陝西、湖廣各將領全部集中,又接連在黃墩、木瓜溪打了勝仗,軍隊聲威大振。羅汝才、惠登相請求招撫,張獻忠控制了他們,在南漳、遠安間收攏部隊,殺死安撫官姚宗中,跑到大寧、大昌,進犯巫山,成為四川一帶的災禍。張獻忠順著興安、平利山間行進,左良玉圍而不攻,敵人得以收拾失散逃亡的人,由興安、房縣直奔白羊山向西逃跑,跟羅汝才等人匯合。楊嗣昌認為群賊匯合在一起,他們的勢力一定又會強大起來,於是由襄陽趕往夷陵,控制要害地形。皇帝惦念楊嗣昌行軍勞苦,下令賜給他賞功銀一萬兩、鞍馬二匹。罷免鄖陽撫治王鰲永,下詔讓被廢除的將領猛如虎在軍前立功。黃得功、宋紀在商城大敗農民軍,賀一龍五大部投降之後又反叛了。鄭嘉棟、賀人龍在開縣大敗羅汝才、惠登相。羅汝才隨同小秦王一起向東逃跑,惠登相經過開縣向西退卻,從此二部農民軍才分開。

  這個時候,各部兵馬居山谷,遭遇酷暑瘴毒,死去的十分之二、三。北京部隊在荊門、雲南部隊在簡坪、湖广部隊在馬蝗坡,長期駐守都想回家,晚上逃跑的很多。關河大旱,人吃人,土寇蜂起,其中以陝西竇開運、河南李際遇最著名。飢餓的百姓都投奔他們,所到之處都報警告急,楊嗣昌向上面報告,皇帝發給國庫銀五萬兩,謀求醫藥,要求各將領進兵。而陝西的長武,四川的新寧、大竹,湖廣的羅田又相繼報告失陷。楊嗣昌於是下達招撫的命令,寫了上萬張告示,在農民軍中散發。七月,監軍孔貞會在豐邑坪大敗羅汝才。他的同黨混世王、小秦王率領部下投降,農民軍首領整十萬和惠登相、王光恩也相繼投降。於是農民軍集中到了四川。楊嗣昌於是進入四川,在八月份乘舟溯江而上,認為四川為四塞之地,各路大軍合圍困住他,可以全部殲滅。而賀人龍率陝西部隊從開縣叫嚷吵鬧著向西回去了。張應元等人在夔門土地嶺被打敗,張獻忠勢力又強盛起來,羅汝才跟他匯合。聽說官軍向西開拔,於是急忙向大昌進發,侵犯觀音巖,守將邵仲光抵擋不住,於是突擊淨壁,攻陷大昌。楊嗣昌將邵仲光斬首,彈劾逮捕四川巡撫邵捷春。農民軍於是渡河到通江,楊嗣昌到萬縣,農民軍攻巴州不下。楊嗣昌到梁山,傳令各將分兵出擊。農民軍已攻陷劍州,直奔保寧,準備由小路進入漢中。趙光遠、賀人龍抵抗,農民軍於是轉而搶劫,攻陷梓潼、昭化,到達綿州,準備奔向成都。十一月,楊嗣昌到達重慶,農民軍進攻羅江,沒有攻下,跑到綿竹。楊嗣昌到達順慶,各將不會師。農民軍轉攻到漢州,離中江一百里,守將方國安避敵離開,農民軍於是肆意搶掠於什邡、綿竹、安縣、德陽、金堂之間。所到之處將城市搶劫一空然後離去,整個四川都受到極大震動。農民軍於是由水路下簡州、資陽。楊嗣昌召集各將合擊,都退縮不前。多次徵召左良玉的部隊,又不到來。農民軍於是攻陷榮昌、永川。十二月,攻陷瀘州。

  自從農民軍第二次進入四川,各將沒有一個主動出擊的。楊嗣昌雖然多次傳佈檄文,命令得不到執行。當他在重慶時,下令赦免羅汝才的罪行,如果投降就授給他官職,只有張獻忠不赦免,將他活捉斬首的賞賜銀子一萬兩,封侯爵。第二天,從辦事的大廳到廚房角落到處都寫著:“有誰斬督師進獻的,賞給他白金三錢。”楊嗣昌感到很驚訝,懷疑左右的人都是盜賊,勒令三天內進兵。正好碰到下雪阻斷道路交通,又改變了日期。三次傳令賀人龍,賀人龍都不接受命令。當初,楊嗣昌表彰左良玉為平賊將軍,左良玉逐漸驕傲起來,楊嗣昌想抬高賀人龍來對抗左良玉。因為瑪瑙山的戰功沒有得到好的報答,賀人龍心懷怨恨,反而把楊嗣昌的想法告訴了左良玉,左良玉心裡也不高興。詳情參見《左良玉傳》、《賀人龍傳》。

  楊嗣昌雖然有才能,但喜歡剛愎自用。對於文書信札都親自過問,過於繁雜瑣碎。軍隊行動一定要自己決定前進或停留,千里等待報告,往往坐失良機。王鰲永曾規勸過他,他不採納。王鰲永罷官後向朝廷上書說:“楊嗣昌指揮作戰已有一年,還沒傳來蕩平盜賊的捷報,這並不是沒有謀略計劃,而正是由於操心太苦的緣故。天下大事,總領大綱就容易,一個人想面面俱到就困難。況且敵人的情況瞬息萬變,現在數千裡之間征伐的機宜,全出自楊嗣昌一人之手,文書往返,動不動就超過十天半月,坐失殲敵的時機,難怪過了年還找不到獲勝的戰鬥。在這期間能夠出奇制勝的,只有瑪瑙山一仗。假如一定要遵守督輔的號令,左良玉應當退守興安,就沒有這次勝利了。微臣以為陛下任命楊嗣昌,不一定讓他跟各將一樣,同等對待,只看他提拔衡量各將有沒有功罪。楊嗣昌駕馭各將,不一定要向每個人都傳授機宜,只檢查他們的計劃方案是不是適當。那麼楊嗣昌就不至於操勞過度,自然能夠出奇制勝了,何至於拖延時間,拖垮了軍隊又浪費糧餉啊!”

  在這之前,楊嗣昌因為各將行動不能統一,採納幕下評事元吉的建議,任用猛如虎為總統,張應元為副總統。等敵人進入瀘州,猛如虎和賀人龍、趙光遠的部隊到達,敵人又渡過南溪,經過成都,直奔漢州、德陽、綿州、劍州、昭化到達廣元,又奔向巴州、達州。各軍都很疲憊,只有猛如虎的部隊還悄悄地跟在後面。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楊嗣昌得知敵人一定會離開四川,於是率舟師到雲陽,傳令各軍從陸路追擊敵人。賀人龍部鼓譟著向西邊前進後,在廣元屯兵不前,楊嗣昌能夠依靠的只有猛如虎。等到在開縣、黃陵城同敵人交戰,被打得大敗,官兵死亡超過半數。猛如虎突圍出來免於一死,馬匹、物資、關防全部被叛賊佔有。

  當初,農民軍逃竄南溪,元吉想從小路出梓潼,控制回來的道路等待敵人。楊嗣昌傳令各軍跟在敵軍後面猛追,不能離敵人太遠,讓敵人從別處逃走了。各將於是全部從瀘州出發追趕敵人。敵人回過頭來向東逃跑,回來的路上全沒有設防,不能夠阻止住敵人,楊嗣昌這才後悔沒有采納元吉的建議,農民軍於是沿江下夔門,抵達興山,進攻當陽,侵犯荊門。楊嗣昌到夷陵,傳令左良玉出兵,使者往返有十九次之多。左良玉撤走興山、房縣部隊直奔漢中,好像有意避開敵軍的樣子。農民軍所到之處,燒旅館,殺死駐守堤防計程車兵,東西間的資訊中斷。鄖陽撫治袁繼鹹聽到農民軍到了當陽,趕忙想方設法派出軍隊。張獻忠命令羅汝才跟他糾纏,自己卻率領輕騎兵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里,在中途殺死督師的使者,拿走了軍符。在二月十一日抵達襄陽近郊,派二十八名騎兵拿著軍符先奔跑高喊著督師要調集部隊,守城計程車兵取過軍符與另一半相合就相信了他們,讓他們進入城內。到了半夜,在城中起事,襄陽城因此陷落了。

  張獻忠把襄王捆了丟在堂下,給他酒,說:“我想割楊嗣昌的人頭,楊嗣昌在遠處。現在借你襄王的頭,使楊嗣昌因為失陷封王的土地而伏法,襄王努力喝完這杯酒。”於是殺害了他。不久,渡過漢水,直奔河南,跟賀一龍、左金王各支農民軍匯合。楊嗣昌當初以為襄陽是軍事重鎮,環城挖了三條很深的護城河,造天橋,在城門前設定柵欄,佈置精銳士兵設防,進出都要傳呼口令,不是軍符相合的不能夠過橋進城。江、漢之間大小城市數十個,依靠襄陽為天險,敵人竟然出其不意地攻佔了它。楊嗣昌在夷陵,驚恐害怕,上疏請求賜死,走到荊州的沙市,聽說洛陽已在正月失陷,福王遇害,更加擔心害怕,於是不進食。死於三月初一日,終年五十四歲。

  廷臣聽到襄陽的變化,紛紛上疏列舉楊嗣昌的罪行,而楊嗣昌已經死了,袁繼咸和河南巡撫高名衡自殺了,他的兒子病死了,訊息傳來,不知道是真是假。皇帝很悲傷,命令丁睿代替他做督師。傳諭告廷臣:“輔臣二年辛勞,現在已死,然而功勞不能掩蓋罪過,討論他的罪過上報。”定國公徐允禎等人請求以失陷城寨的罪名將他斬首。皇上傳命令說:“原輔臣楊嗣昌奉命督剿,不負責專門防守一座城市,釋出檄文,再三告誡要防止敵人詐城夜襲,地方上置若罔聞。等到違抗命令失陷城市,卻專門怪罪督輔一人,這是不公平的。況且深入前線二年,多次獲得勝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生的勤勞是難以泯滅的。”於是恢復了楊嗣昌的名譽,賜祭,將他的屍體運回武陵埋葬。楊嗣昌先後因為剿賊有功,封太子少傅。死後,討論平定臨、藍盜匪的功勞,加封太子太傅。廷臣還在不停地追究,皇帝最終懷念他。後來張獻忠攻佔武陵,心中懷恨楊嗣昌。挖了他七代祖宗的墳墓,放火燒了楊嗣昌夫婦的棺材,割裂他的屍體還看得見血,他的子孫都身首異處改葬了。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