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百零一

卷二百零一原文

  ◎云南土司

  明洪武十四年,大军至滇,梁王走死,遂置云南府。自是,诸郡以次来归,垂及累世,规制咸定。统而稽之,大理、临安以下,元江、永昌以上,皆府治也。孟艮、孟定等处则为司,新化、北胜等处则为州,或设流官,或仍土职。今以诸府州概列之土司者,从其始也。盖滇省所属,多蛮夷杂处,即正印为流官,亦必以土司佐之。而土司名目淆杂,难以缕析,故系之府州,以括其所辖。而于土司事迹,止摭其大纲有关乎治乱兴亡者载之,俾控驭者识所鉴焉。

  云南土司一

  云南 大理 临安 楚雄 澄江 景东 广南 广西 镇沅 永宁 顺宁蒙化 孟艮 孟定(耿马安抚司附) 曲靖

  云南,滇国也。汉武帝时始置益州郡。蜀汉置云南郡。隋置昆州,唐仍之。后为南诏蒙氏所据,改鄯阐府。历郑、赵、杨三氏,至大理段氏,以高智升领鄯阐牧,遂世其地。元初,置鄯阐万户府。既改置中庆路,封子忽哥为云南王镇之,仍录段氏子孙守其土。忽哥死,其子嗣封为梁王。

  洪武六年,遣翰林待制王祎等赍诏谕梁王,久留不遣,卒遇害。八年复遣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往,中途为梁使所害。十四年,征南将军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师至云南城,梁王赴滇池死,定其地。改中庆路为云南府,置都指挥使司,命都督佥事冯诚署司事。二月诏谕云南诸郡蛮。十五年,友德等分兵攻诸蛮寨之未服者,土官杨苴乘隙作乱,集蛮众二十余万攻云南城。时城中食少,士卒多病,寇至,都督谢熊、冯诚等撄城固守,贼不能攻,遂远营为久困计。时沐英方驻师乌撒,闻之,将骁骑还救。至曲靖,遣卒潜入报城中,为贼所得,绐之曰:“总兵官领三十万众至矣。”贼众惊愕,拔营宵遁,走安宁、罗次、邵甸、富民、普宁、大理、江川等处,复据险树栅,谋再寇。英分调将士剿降之,斩首六万余级,生擒四千余人,诸部悉定。二十五年,英卒,命其子春袭封西平侯,仍镇云南。

  自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每下片楮,诸番部具威仪出郭叩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家。每大征伐,辄以征南将军印授之,沐氏未尝不在行间。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自是,遂以公爵佩印,为故事。诸土司之进止予夺,皆咨禀。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土官复慢令玩法,无所忌惮;待其罪大恶极,然后兴兵征剿,致军民日困,地方日坏。大学士杨一清等因武定安铨之乱,痛切陈之。黔国公沐绍勋亦以为言。虽得旨允行,亦不能更革。驯至神宗之世,朝廷惰媮,封疆败坏日甚一日。缅、莽之叛,皆土官之失职者导之。虽稍奏肤功,而滇南丧败,卒由土官沙定洲之祸。

  沙定洲者,王弄山长官司沙源之子也。源骁勇有将材,万历中,数从征调有功,巡抚委以王弄副长官事。继以征建水功,以安南长官司废地畀之。后征东川、水西、马龙山等处,全云南会城,称首功,累加至宣抚使,时号沙兵。定洲,其仲子也。

  崇祯中,元谋土知州吾必奎叛。总兵官沐天波剿之,调定洲从征。定洲不欲行,出怨言。会奸徒饶希之、余锡朋者逋天波金,无以偿。锡朋常出入土司家,夸黔府富盛。定洲心动,阴结都司阮韵嘉诸人为内应。既定洲入城辞行,天波以家讳日不视事,定洲噪而入,焚劫其府。天波闻变,由小窦遁。时宁州土司禄永命在城,方巷战拒贼,从官周鼎止天波,留讨贼。天波疑鼎为定洲诱己,杀之,其母妻皆走城北自焚死。定洲据黔府,盘踞会城。劫巡抚吴兆元,使题请代天波镇滇,传檄州县,全滇震动。禄永命与石屏州龙在田俱引所部去。

  天波走楚雄,金沧副使杨畏知奉调驻城中,谓天波曰:“公何不走永昌,使楚得为备,而公在彼掎角,首尾牵制之,上策也。”天波从之。定洲至楚雄,城闭不得入,乃去。遣其党王翔、李日芳等,攻陷大理、蒙化。畏知乘间檄城外居民尽入城,筑陴浚隍,调土、汉兵守之。定洲闻禄永命等各固守,不敢至永昌,恐畏知截其归路,急还兵攻楚雄。畏知坐城楼,贼发巨炮击之,烟焰笼城橹,众谓畏知已死,而畏知端坐自如,贼相惊谓神。畏知伺贼间,辄出奇兵杀贼甚众。贼引去,攻石屏不下,还攻宁州,禄永命战死。贼计迤东稍稍定,乃复攻楚雄。分兵为七十二营,环城掘濠,为久困计。

  会张献忠死,其部将孙可望率余众由遵义入黔,称黔国焦夫人弟来复仇。民久困沙兵,喜其来,迎之。定洲解楚雄围,迎战于草泥关,大败,遁阿迷。可望破曲靖及交水,俱屠之。遂由陆凉、宜良入云南城,分遣李定国徇迤东诸府。而可望自率兵西出,畏知御于启明桥,兵败,被执。可望闻其名,不杀,语之曰:“吾与尔共讨贼,何如?”畏知要以三事:“不用献忠伪号,不杀百姓,不掳妇女,吾从尔。”可望皆许之。即折箭相誓,乃以书谕天波如畏知言,天波亦来归。而李定国之徇临安者,定洲部目李阿楚拒战甚力。定国穴地置炮,炮发城陷,遂入。驱城中官民于城外白场杀之,凡七万八千余人,斩获不与焉。当时皆意定国破临安,必袭阿迷,取定洲,乃仅掠临安子女而回,所过无不屠灭。迤西以畏知在军,得保全。

  始定洲归,屯兵洱革龙,且借安南援自固。会可望与定国不协,声其罪,杖之百,责以取定洲自赎。定国既至,定洲土目杨嘉方迎定洲就其营宴。定国侦知之,率兵围营,相拒数日,乃出降。遂械定洲及妻万氏数百人回云南,剥其皮市中。可望遂据滇,而天波卒走死于缅甸。

  大理,唐叶榆县境也。麟德初,置姚州都督府。开元末,蒙诏皮罗阁建都于此,为南诏,治太和城。至阁罗凤,号大蒙国,异牟寻改大礼国。其后,郑买赐、赵善政、杨干贞互篡夺,至五代晋时,段思平得之,更号大理国。元宪宗取云南,至大理,段智兴降附,乃设都元帅,封智兴为摩诃罗嵯,管领八方。又以刘时中为宣抚使,同智兴安辑其民。段氏有大理,传十世至宝。闻太祖开基江南,遣其叔段真由会川奉表归款。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傅友德克云南,授段明为宣慰使。明遣都使张元亨贻征南将军书曰:“大理乃唐交绥之外国,鄯阐实宋斧画之余邦,难列营屯,徒劳兵甲。请依唐、宋故事,宽我蒙、段,奉正朔,佩华篆,比年一小贡,三年一大贡。”友德怒,辱其使。明再贻书曰:“汉武习战,仅置益州。元祖亲征,祗缘鄯阐。乞赐班师。”友德答书曰:“大明龙飞淮甸,混一区宇。陋汉、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浅图。大兵所至,神龙助阵,天地应符。汝段氏接武蒙氏,运已绝于元代,宽延至今。我师已歼梁王,报汝世仇,不降何待?”

  十五年,征南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师攻大理。大理城倚点苍山,西临洱河为固。闻王师至,聚众扼下关。下关者,南诏皮罗阁所筑龙尾关也,号极险。玉等至品甸,遣定远侯王弼以兵由洱水东趋上关,为掎角势,自率众抵下关,造攻具。遣都督胡海洋由石门间道夜渡河,绕出点苍山后,攀木援崖而上,立旗帜。昧爽,军抵下关者望见,皆踊跃讙噪,蛮众惊乱。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遂斩关入。蛮兵溃,拔其城,酋长段世就擒。世与明皆段宝子也。至京师,帝传谕曰:“尔父宝曾有降表,朕不忍废。”赐长子名归仁,授永昌卫镇抚;次子名归义,授雁门镇抚。大理悉定,因改大理路为大理府,置卫,设指挥使司。

  十六年,品甸土酋杜惠来朝,命为千夫长。命六安侯王志、安庆侯仇成、凤翔侯张龙督兵往云南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邮传,安辑人民。十七年以土官阿这为邓川知州,阿散为太和府正千夫长,李朱为副千夫长,杨奴为云南县丞。十九年置云南洱海卫指挥使司,以赖镇为指挥佥事。洱海,本品甸也。兵燹后,人民流亡,室庐无复存者。镇至,复城池,建谯楼,治庐舍市里,修屯堡、堤防、斥堠,又开白盐井,民始安辑。二十年诏景川侯曹震及四川都司选精兵二万五千人,给军器农具,即云南品甸屯种,以俟征讨。永乐以后,云南诸土官州县,率按期入贡,进马及方物,朝廷赐予如制。嘉靖元年改十二关长官司于一泡江之西,从巡抚何孟春奏也。

  临安,古句町国。汉置县。唐为羁縻牁州地。天宝末,南诏蒙氏于此置通海郡。元时内附,置阿僰部万户府。至元中改临安路,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下云南,遣宣德侯金朝兴分道取临安。元右丞兀卜台、元帅完者都及土官杨政降,改路为府,废宣慰司,置临安卫指挥使司。十七年以土官和宁为阿迷知州,弄甥为宁州知州,陆羡为蒙自知县,普少为纳娄茶甸副长官;俱来朝贡,因给诰敕冠带以命之。十八年,临安府千户纳速丁等来朝,人赐米十石。

  永乐九年,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自恩来朝,贡马及金银器,赐赉如例。自恩因言:“本司岁纳海〈贝巴〉七万九千八百索,非土所产,乞准钞银为便。”户部以洪武中定额,难准折输。帝曰:“取有于无,适以厉民,况彼远夷,尤当宽恤,其除之。”

  宣德五年,中官云仙还自云南,奏设东山口巡检司,以故土官后普觉为巡检。八年,亏容甸长官司奏:“河底自洪武中官置渡船,路通车里、八百。近年军民有逃逸出境诈称使者,迫令乘载,往往被害,又沿河时有劫盗出没。乞置巡检司,以故把事袁凯之子瑀为巡检。”从之。嘉靖元年复设宁州流官知州,掌州事,土知州禄氏专职巡捕。宁州旧设流官,正德初,土官禄俸阴贿刘瑾罢之。遂交通弥勒州十八寨强贼为乱,为官军捕诛,其子禄世爵复以罪谕死。抚按请仍设流官,从之。初,临安阿迷州土官普柱,洪武中为土知州。后设流,录其后觉为东山巡检,既而以他事废。正德二年以广西维摩、王弄山与阿迷接壤,盗出没,仍令普觉后纳继前职。

  普维藩者,与宁州禄氏构兵,师歼焉。维藩子名声,幼育于官,既长,有司俾继父职。名声收拾旧部,勇于攻战,从讨奢安有功,仍授土知州,渐骄恣。崇祯五年,御史赵洪范按部,名声不出迎。已,出戈甲旗帜列数里。洪范大怒,谋之巡抚王伉,请讨,得旨。官军进围州城,名声恐,使人约降,而阴以重贿求援于元谋土官吾必奎。时官军已调必奎随征,必奎与名声战,兵始合,佯败走。官军望见,遂大溃,布政使周士昌战死。朝廷以起衅罪伉,逮治,而名声就抚。然骄恣益甚,当事者颇以为患。已而广西知府张继孟道出阿迷,以计毒杀之。必奎闻名声死,遂反,连陷武定、禄丰、楚雄诸城。宁州土官禄永命、石屏州土目龙在田,俱与必奎、名声从征著名,至是,黔国公沐天波檄之统兵,合剿擒必奎。名声妻万氏,本江西寄籍女,淫而狡。名声死后,改嫁王弄山副长官沙源之子定洲。名声有子曰服远,与万氏分寨居,定洲诱杀服远,并其地。天波檄定洲取必奎,定洲不欲行,遂反,详前传。

  临安领州四,县四。其长官司有九,曰纳楼茶甸,曰教化三部,曰溪处甸,曰左能寨,曰王弄山,曰亏容甸,曰思陀甸,曰落恐甸,曰安南,其地皆在郡东南。西平侯征安南,取道于此。莲花滩之外即交荒外,而临安无南面之虞者,以诸甸为之备也。但地多瘴,流官不欲入,诸长官亦不请代袭,自相冠带,日寻干戈。纳楼部内有矿场三,曰中场、鹅黄、摩诃。封闭已久,亡命多窃取之。其安南长官司,本阿僰蛮所居,旧名褒古,后名舍资。元为舍资千户所。以地近交址,改安南,属临安路。正德八年,蒙自土舍禄祥争袭父职,鸩杀其嫡兄禄仁,安南长官司土舍那代助之以兵,遂称乱,守臣讨平之。事闻,命革蒙自土官,改长官司为新安守御千户所,调临安卫中所官军戍之。

  楚雄,昔为威楚。元宪宗置威楚万户府。至元后,置威楚开南路宣抚司。洪武十五年,南雄侯赵庸取其地。十七年以土官高政为楚雄府同知,阿鲁为定边县丞。永乐元年,楚雄府言:“所属蛮民,不知礼义。惟僰种赋性温良,有读书识字者。府州已尝设学教养,其县学未设。县所辖六里,僰人过半,请立学置官训诲。”从之。

  宣德五年命故土知府高政女袭同知。政初为同知,永乐中来朝,时仁宗监国,嘉其勤诚,升知府,子孙仍袭同知。政卒,无子,妻袭。又卒,其女奏乞袭知府。帝曰:“皇考有成命。”令袭同知。

  八年升南安州琅井土巡检李保为州判官;以乡老言:“本州俱罗舞、和泥、乌蛮杂类,禀性顽犷,以无土官管束,多致流移,差役赋税,俱难理办。众尝推保署州事,抚绥得宜,民皆向服,流移复归,乞授本州土官。”吏部言:“南安旧无土官,难从其请。”帝以为治在顺民情,从之。九年,黔国公沐晟等奏:“楚雄所属黑石江及泥坎村银场,军民盗矿,千百为群,执兵攘夺。楚雄县贼首者些纠合武定贼者惟等,劫掠军民,杀巡检张祯。又定边县阿苴里诸处强贼,聚众抄掠景东等卫。大理、蒙化、楚雄、姚州皆有盗出没。”帝敕责晟等,期以三年,讨靖诸为乱者。

  嘉靖四十三年,楚雄叛蛮阿方等兵起,先攻易门所,流劫嶍峨、昆阳、新化各州县,僣称王,约土官王一心、王行道为援。一心后悔,诣军门请讨贼自效。巡抚吕光洵许之,招降数百人。官军分道进,擒获贼党。乘胜攻大、小木址二寨,克之,斩阿方首,余贼悉平。

  澄江,唐为南宁、昆二州地。天宝末,没于蛮,号罗伽甸。宋时,大理段氏号罗伽部。元置罗伽万户府。至元中,改澄江路。洪武十五年,云南平,澄江归附,改澄江府。地居滇省之中,山川明秀,蚕衣耕食,民安于业。近郡之罗罗,性虽顽狠,然恭敬上官。官至,争迎到家,刲羊击豕,罄所有以供之,妇女皆出罗拜,故于诸府独号安静云。

  景东,古柘南也,汉尚未有其地。唐南诏蒙氏始置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据。元中统三年讨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中,置开南州。洪武十五年平云南,景东先归附。土官俄陶献马百六十匹、银三千一百两、驯象二。诏置景东府,以俄陶知府事,赐以文绮袭衣。十八年,百夷思伦发叛,率众十余万攻景东之北吉寨。俄陶率众御之,为所败,率其民千余家避于大理府之白崖川。事闻,帝嘉其忠,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赍白金文绮赐之。二十三年,沐英讨平思伦发,复景东地,因奏景东百夷要冲,宜置卫。以锦衣卫佥事胡常守之,俄陶仍旧职。二十四年,帝以景东为云南要害,且多腴田,调白崖川军士屯守。二十六年命洱海卫指挥同知赖镇守景东,从沐春请也。

  宣德五年置孟缅长官司。时景东奏所辖孟缅、孟梳,地方遐远,屡被外寇侵扰。乞并孟梳于孟缅,设长官司,授把事姜嵩为长官,以隶景东,岁增贡银五十两。六年,大侯土知州刀奉汉侵据孟缅地,敕黔国公沐晟遣官抚谕。

  正统中,思任发叛,官军征麓川,知府陶瓒从征有功,进阶大中大夫。弘治十五年正月,景东卫云雾黑暗,昼夜不别者凡七日,巡抚陈金以闻。命廷臣议考察,以谢天变。南京刑部、都察院承旨,考黜文武官千二百员。嘉靖中,者东甸称乱,劫景东府印去。土舍陶金追斩其头目,夺印归。

  景东部皆僰种,性淳朴,习弩射,以象战。历讨铁索、米鲁、那鉴、安铨、凤继祖诸役,皆调其兵及战象。天启六年,贵州水西安邦彦反,率众二十万入滇境,至马龙后山,去会城十五里。总兵官调景东土舍陶明卿率兵伏路左。贼分道并至,官兵御之,贼拒战,势甚锐。明卿乃以象阵从左翼冲出横击,贼溃,追奔十余里。巡抚上功,推明卿第一。景东每调兵二千,必自效千余,饷士之费,未尝仰给公家,土司中最称恭顺。其府治东有邦泰山,颇险峻,土官陶姓所世居也。

  广南,宋时名特磨道。土酋侬姓,智高之裔也。元至元间,立广南西路宣抚司。初领路城等五州,后惟领安宁、富二州。洪武十五年归附,改广南府,以土官侬郎金为同知。十八年,郎金来朝,赐锦绮钞锭。二十八年,都指挥同知王俊奉命率云南后卫官军至广南,筑城建卫。郎金父贞佑不自安,结众据山寨拒守。俊遣人招之,不服,时伏草莽中劫掠,觇官军进退。俊乃遣指挥欧庆等分兵攻各寨,自将取贞佑;又以兵扼间道,绝其救援。诸寨悉破,众溃,贞佑穷促就擒,械送京师。降郎金为府通判。

  永乐六年,富州土知州沈弦经入贡,值仁孝皇后丧,弦经奉香币致祭。宣德元年,土官侬郎举来朝,贡马。正统六年,广南贼阿罗、阿思等劫掠,命总兵官沐昂等招抚之。时富州土官沈政与郎举互讦纠众侵地,帝命昂等勘处。七年,昂奏二人叛逆无实迹,因有隙相妄奏。兵部请治政等罪,帝以蛮人宥之。政、举相仇杀已十余年,时方征麓川,惮兵威不敢动。未几,郎举以从征功升同知,死无嗣,四门舍目共推侬文举署事,屡立战功。万历七年,实授同知。子应祖从征三乡,亲获贼首,诏赏银百两。播州之役,征其兵三千讨寻甸叛目,皆有功,赐四品服。

  侬氏自文举藉四门舍目推拥之力得授职,后侬氏袭替必因之。土官之政出于四门,租税仅取十之一。道险多瘴,知府不至其地,印以临安指挥一人署之。指挥出,印封一室,入取,必有瘟疠死亡。万历末,知府廖铉者,避瘴临安,以印付同知侬仕英子添寿。添寿死,家奴窃印并经历司印以逃,既而归印于其族叔侬仕祥。时仕英亲弟仕獬例得袭,索仕祥印,仕祥不与,遂献地与泗城土官岑接,与连婚构兵,灭仕獬家。及仕祥死,子琳以府印送接,而经历司印又为琳弟琼所有。巡抚王懋中调兵往问,琼惧,还印于通判周宪,接亦出府印献于官。时兵方调至境,遽遣归。廷议治铉擅离与守巡失抚之罪,琼、接已输服,勿问,诏可。未几,侬绍汤兄弟争袭,各纠交阯丘象,焚掠一空。

  广西,隋属牂州,后为东僰、乌蛮等部所居。唐隶黔州都督府。后师宗、弥勒二部浸盛,蒙、段皆莫能制。元宪宗时始内属。至元十二年籍二部为军,置广西路。洪武十四年归附,以土官普德署府事。二十年,普德及弥勒知州赤善、师宗知州阿的各遣人贡马,诏赐文绮钞锭。二十四年,布政使张紞奏:“维摩、云龙、永宁、浪渠、越顺等州县蛮民顽恶,不遵政教,宜置兵戍守,以控制之。”是后,朝贡赐予如制。

  正统六年,总兵官沐昂奏师宗州及广南府贼阿罗、阿思纠合为乱,命昂等招谕,未几平。成化中,土知府昂贵有罪,革其职,安置弥勒州,乃置流官,始筑土城。嘉靖元年设云南弥勒州十八寨守御千户所。其部众好掳掠,无纪律,至水西、乌撒用兵,始征调之。崇祯间,巡按御史傅宗龙由滇入黔,招普兵以行。时滇中最勍称沙普兵,亦曰昂兵。

  镇沅,古濮、洛杂蛮所居,《元史》谓是和泥、昔朴二蛮也。唐南诏蒙氏银生府地。其后,金齿僰蛮据之。元时为威远蛮棚府,属元江路总管。洪武十五年,总管刀平与兄那直归附,授千夫长。建文四年置镇沅州,以刀平为知州。永乐三年,刀平率其子来朝,贡方物,赐钞文绮。从征八百,又从攻石崖、者达寨外部。整线来降,入贡方物。升为府,以刀平为知府,置经历、知事各一员。贡赐皆如例。成化十七年,以地方未平,免镇沅诸土官朝觐。正统元年复免。

  嘉靖中征安铨,调镇沅兵千人,命刀宁息领之。复调其子刀仁,亦率兵千人,征那鉴,克鱼复寨。初,镇沅印为那氏所夺,至是得印以献,命给之。领长官司一,曰禄谷寨,永乐十年置。

  永宁,昔楼头〈目夹〉地,接吐蕃,又名答蓝。唐属南诏,后为麽些蛮所据。元宪宗时内附,至元间,置答蓝管民官,寻改永宁州,隶北胜府。洪武平云南时,属鹤庆府。二十九年,改属澜沧卫。十二月,土贼卜百如加劫杀军民,前军都督佥事何福遣指挥李荣等讨之。其子阿沙遁入革失瓦都寨,官军赍三日粮,深入追之,会天大雨,众饥疲,引还。

  永乐四年设四长官司,隶永宁土官,以土酋张首等为长官,各给印章,赐冠带彩币。寻升永宁为府,隶布政司,升土知州各吉八合知府,遣之赍敕往大西番抚谕蛮众。宣德四年,永宁蛮寨矢不剌非纠四川盐井卫土官马剌非杀各吉八合,官军抚定之。命卜撒袭知府,复为矢不剌非所杀。已,命卜撒之弟南八袭,马剌非又据永宁节卜、上、下三村,逐南八,大掠夜白、尖住、促卜瓦诸寨。事闻,帝命都督同知沐昂勒兵谕以祸福,并移檄四川行都司下盐井卫谕马剌非还所据村寨。正统二年,马剌非为南八所攻,拔乌节等寨,南八亦言马剌非杀害。诏镇巡官验问,令各归侵地,乃寝。

  永宁界,东至四川盐井卫十五里,西至丽江宝山州,南至浪渠州,北至西番。领长官司四,曰剌次和,曰瓦鲁之,曰革甸,曰香罗。

  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宋以前不通中国,虽蒙氏、段氏不能制。元泰定间始内附。天历初,置顺宁府并庆甸县,后省入府。洪武十五年,顺宁归附,以土酋阿悦贡署府事。十七年命阿日贡为顺宁知府。二十三年,土酋猛丘、土知府子丘等,不输征赋,自相仇杀。大理卫指挥郑祥征蒙化贼,移师至甸头,破其寨。猛丘请降输赋,乃还。猛丘死,把事阿罗等复起兵相攻击。二十九年,西平侯沐春遣郑祥与指挥李荣等,分道进讨,擒阿罗等诛之。后贡赐如制。

  顺宁与大侯接境。万历中,大侯土舍奉赦、奉学兄弟不相能。奉学倚妻父土知府猛廷瑞,与兄赦日构兵。巡抚陈用宾檄参将李先著、副使邵以仁勘处。以仁袭执廷瑞,因请改顺宁为流官。先著被檄,极言不可讨,被谤语,逮下狱庾死。然廷瑞实无反谋,以参将吴显忠觇其富,诬以助恶,索金不应,遂谗于巡按张应扬,转告巡抚陈用宾。廷瑞大恐,不得已斩奉学以献。显忠益诬其阴事,傅以反状,抚按会奏,得旨大剿。廷瑞出,献印献子以候命,不从。显忠帅兵入其寨,尽取猛氏十八代蓄赀数百万,诱廷瑞至会城执之,献捷于朝。于是所部十三寨尽愤,始聚兵反,官兵悉剿除之,并杀其子。以仁超擢右都御史,荫子。未几坐大辟,系狱,应扬亦病卒。人以为天道云。

  顺宁附境有猛猛、猛撒、猛缅,所谓三猛也。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其地田少箐多,射猎为业。猛缅地虽广,而人柔弱。部长赐冠带,最忠顺。猛撒微弱,后折入于耿马云。

  蒙化,唐属姚州都督府。蒙氏时,细奴逻筑城居之,号蒙舍诏。段氏改开南县。元为州,属大理。洪武十七年以土酋左禾为蒙化州判官、施生为正千夫长。二十三年,西平侯沐英以蒙化所属蛮火头字青等梗化不服,请置卫。命指挥佥事李聚守蒙化。贼高天惠作乱,大理卫指挥使郑祥捕斩之,传首云南。

  永乐九年,土知州左禾、正千夫长阿束来朝,贡马,赐予如例。既,左伽从征麓川,战于大侯,功第一,进秩临安知府,掌州事。正统中,升州为府,以左伽为知府,世袭。所部江内诸蛮,性柔,颇驯扰,江外数枝,以勇悍称。每应征调,多野战,无行伍。

  成化十七年,巡抚奏地方未宁,免蒙化土官明年朝贡。正统元年诏复免。万历四十八年,云龙土知州段龙死,子嘉龙立,养子进忠杀嘉龙争袭,流劫杀掠。官军进讨,进忠从间道欲趋大理,官军擒诛之,改设流官,授段氏世吏目一人。

  孟艮,蛮名孟掯,自古不通中国。永乐三年来归,设孟艮府,隶云南都司,以土酋刀哀为知府,给印诰冠带。时刀哀遣人来朝,请设治所,岁办差发黄金六十两。六年,土知府刀交遣弟刀哈哄贡象及金银器。礼部言:“刀交尝构兵攻劫邻境,诈谲不诚,宜却其贡。”帝曰:“蛮夷能悔过来朝,往事不足责。”命赐钞及绒锦绮帛。是后,贡赐皆如例。宣德六年,命内官杨琳赍彩币往赐孟艮知府刀光。正统间,孟艮地多为木邦所并。景泰中,入贡知府名庆马辣,不知于刀氏何属也。

  孟艮在姚关东南二千里外,沃野千里,最殷富。地多虎,农者于树杪结草楼以护稼。云南知府赵混一尝入其境,待之礼慢,后无复至者。

  孟定,蛮名景麻。至元中,立孟定路军民总管府,领二甸,隶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洪武十五年,土酋刀名扛来朝,贡方物,赐绮帛钞币,设孟定府,以刀浑立为知府。永乐二年,孟定土官刀景发遣人贡马,赐钞罗绮。遣使往赐印诰、冠带、袭衣,复颁信符、金字红牌。四年,帝以孟定道里险远,每岁朝贡不便,令自今三年一贡,如庆贺谢恩不拘例。

  初,孟琏与孟定皆麓川地,其土目皆故等夷,恶相属;后改孟琏隶云南,多以互侵土地仇杀。宣德六年,土知府罕颜法以为言,敕黔国公沐晟遣官抚谕,俾各归侵掠。正统中,麓川叛,孟定知府刀禄孟遁走。木邦土官罕葛从征有功,总督王骥奏令食孟定之土。嘉靖间,木邦罕烈据地夺印,令土舍罕庆守之,名为耿马;地之所入,悉归木邦。万历十二年,官兵取陇川,平孟定故地,以罕葛之后为知府。十五年颁孟定府印。崇祯末,孟定叛,降于缅甸。其地,自姚关南八日程,西接陇川,东连孟琏,南木邦,北镇康。土瘠人稀,有马援城在焉。领安抚司一,曰耿马。万历十二年置,以们罕为安抚使。与孟定隔喳哩江。孟定居南,耿马居北。罕死,弟们罕金护印,屡奉朝贡。时木邦思礼作乱,侵湾甸、镇康,倚罕金为声援。天启二年,缅人攻猛乃、孟艮,罕金欲救之。缅移兵攻金,金厚赂之,乃解。后与木邦罕正构难不绝云。

  曲靖,隋恭、协二州地。唐置南宁州,改恭州为曲州,分协州置靖州,至元初,置磨弥部万户,后改为曲靖路宣慰司。

  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下云南,元曲靖宣慰司征行元帅张麟、行省平章刘辉等来降。十五年改曲靖千户所为曲靖军民指挥使司,置曲靖军民府。十六年,沾益州土官安索叔、安磁等贡马及罗罗刀甲、毡衫、虎皮。诏赐磁、冠带、绮罗衣各一袭并文绮、钞锭。罗雄州土酋纳居来朝,赐钞币。十七年,亦佐县土酋安伯作乱,西平侯沐英发兵讨降之。

  二十年,越州土酋阿资与罗雄州营长发束等叛。阿资者,土官龙海子也。越州,蛮呼为苦麻部。元末,龙海居之,所属俱罗罗斯种。王师征南时,英驻兵其地之汤池山。龙海降,遂遣子入朝,诏以龙海为知州。寻为乱,英擒之,徙辽东,至盖州病死。阿资继其职,益桀骜,至是叛。帝命英会征南将军傅友德进讨。道过平夷,以其山险恶,宜驻兵屯守,遂迁其山民往居卑午村,留神策卫千户刘成等将千人置堡其地,后以为平夷千户所。阿资等率众寇普安,烧府治,大肆剽掠。友德率兵击之,斩其营长。二十二年,友德等进攻,土官普旦来降。阿资退屯普安,倚崖壁为寨。友德以精兵蹙之,蛮众皆缘壁攀崖,坠死者不可胜数,生擒一千三百余人,获马畜甚众。阿资遁还越州,复追击败之,斩其党五十余人。阿资穷蹙请降。初,阿资之遁也,扬言曰:“国家有万军之勇,我地有万山之险,岂能尽灭我辈。”英乃请置越州、马龙二卫,扼其险要,复分兵追捕,至是遂降。

  英等以陆凉西南要地,请设卫屯守。命洱海卫指挥佥事滕聚于古鲁昌筑城,置陆凉卫指挥使司。英又言:“曲靖指挥千户哈刺不花,乃故元守御陆凉千户。今陆凉置卫,宜调于本卫镇守,庶绝后患。”诏从之。帝以平夷尤当要冲,四面皆诸蛮部落,乃遣开国公常升往辰阳集民间丁壮五千人,统以右军都督佥事王成,即平夷千户所改置卫。二十三年置越州卫。二十四年徙越州卫于陆凉州;以英言云南诸蛮皆降,惟阿资恃险屡叛,宜徙卫军守御。已,阿资复叛。命都督佥事何福为平羌将军,率师进讨,屡败贼众。会连月淫雨水溢,阿资援绝,与其众降。福择旷地列栅,以置其众。西南有木蓉菁,贼常出没处,复调普安卫官军置宁越堡镇之,然阿资终不悛。

  二十七年,阿资复反。西平侯沐春及福率兵营于越州城北,遣壮士伏于岐路,而以兵挑战。蛮兵悉众出,伏起,大败之,阿资脱身遁。初,曲靖土军千户阿保、张琳所守地,与越州接壤,部众多相与贸易。春使人结阿保等,觇阿资所在及其经行地,星列守堡,绝其粮道,贼益困。二十八年,福潜引兵屯赤窝铺,遣百户张忠等捣贼巢,擒阿资,斩之,俘其党,越州乃平。自是以后,诸土官按期朝贡,西南晏然。

  正统二年,曲靖军民知府晏毅言四事:一,土官承袭,或子孙,或兄弟,或妻继夫,或妾继嫡,皆无豫定次序,致临袭争夺,仇杀连年。乞敕该部移文所司,豫为定序造册,土官有故,如序袭职。一,请恤阵亡子孙。一,请云南官俸,悉如四川之例。一,均户口田地。事下所司议行。毅复请设沾益州松韶巡检,从之。

  嘉靖中,罗雄知州者浚杀营长,夺其妻,生子继荣,稍长即持刀逐浚。浚欲置之死,以其母故不忍。及浚请老,以继荣代袭,继荣遂逐浚。浚诉之镇巡官,命迎浚归。继荣阳事之,实加禁锢。万历九年调罗雄兵征缅。继荣将行,恐留浚为难,遂弑浚。时沾益土知州安世鼎死,妻安素仪署州事,亦提兵赴调。继荣与之合营,通焉,且倚沾益兵力为助。师过越州,留土官资氏家,淫乐不进。知州越应奎白于兵备,将擒之,继荣走,遂聚众反。攻破陆凉鸭子塘、陡陂诸寨,筑石城于赤龙山,据龙潭为险,广六十里。名己所居曰“龙楼凤阁”,环以群寨,实诸军士妻女其中。十三年,巡抚刘世曾乃檄诸道进兵。适刘綎破缅解官回,世曾以兵属綎。綎遂驰赴普鲊营,直捣赤龙寨,斩贼渠帅,继荣遁去。綎复连破三寨,降其众一万七千人,追奔至阿拜江,斩继荣,贼平。世曾请筑城,改设流官,乃以何倓为知州,者继仁为巡检。未几,蛮寇必大反,杀继仁,执倓。参将蔡兆吉等讨定之,乃改罗雄州曰罗平,设千户所曰定雄。

  时沾益安素仪无子,以乌撒土官子安绍庆为嗣。庆死,孙安远袭。土妇设科作乱,逐安远,纠众焚掠沾益诸堡站,陷平夷卫。天启三年,官兵擒设科,诛之。五年,安边据沾益,从水西叛。事详《乌撒传》中。

  初,越州阿资罪诛,永乐间以其子禄宁为土县丞,与亦佐沙氏分土而居。其地南北一百二十里,士马精强,征调银至三千八百两。

  曲靖境内有交水,去平夷卫二舍,与黔接壤,滇师出上六卫必由之道。天启初,水西用兵,抚臣议:“曲靖锁钥全滇,交水当黔、滇之冲,乃厄塞要地。平夷右所宜移置交水,去险筑城,俾与平夷卫相望,互为声援,便。”报可。

卷二百零一譯文

  雲南,就是滇國。漢武帝時開始設定益州郡。三國的蜀漢設定雲南郡。隋唐兩朝設定昆州。後來被南詔的蒙氏所佔領,改為鄯闡府。該地經歷了鄭氏、趙氏、楊氏三大家族的統治,到大理的段氏時,高智升出任鄯闡牧,便世襲該地。元朝初年,該地設定了鄯闡萬戶府,不久又改為中慶路,封忽哥為雲南王鎮守該地。忽哥仍錄用段氏子孫守衛該地。忽哥死後,其兒子繼嗣,被封為梁王。

  洪武六年(1373),朝廷派翰林待制王礻韋等持詔書去見梁王,王礻韋被梁王久留而不予遣返,最終遇害。八年又派遣湖廣行省的參政吳雲去見梁王,行至中途被梁王的使者殺害。十四年,徵南將軍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軍隊到達雲南城,梁王自投滇池而死,於是該地平定。朝廷便將中慶路改為雲南府,設定都指揮使司,任命都督僉事馮誠掌管都指揮使司的事務。該年二月,皇帝給雲南各郡的蠻族發了詔諭。十五年,傅友德等人分兵攻打各蠻族中還未歸服明朝廷者,土官楊苴乘機作亂,糾集蠻族人二十多萬進攻雲南城。此時城內糧食很少,士兵又多病,蠻族人進犯到城下,都督謝熊、馮誠等靠城固守,叛賊攻不下來,便在雲南城外較遠處紮下軍營做長期圍困的打算。此時沐英正將軍隊駐紮在烏撒,聽到訊息後,帶領精銳騎兵回救雲南。到曲靖時,沐英派士卒偷偷地潛入城內報信,被叛賊抓獲,便騙他們說“:總兵官帶領三十萬人到了。”叛賊驚愕不已,連夜拔營而逃,逃到安寧、羅次、邵甸、富民、普寧、大理、江川等地後,又佔領險要之地樹起欄柵,圖謀再次進犯雲南城。沐英分別調遣將士進剿降服他們,共斬獲首級六萬多個,生捉俘虜四千多人,各部都被平定。二十五年,沐英逝世,朝廷命令他的兒子沐春繼嗣,封他為西平侯,仍派他鎮守雲南。

  自從沐英平定雲南、鎮守雲南的十年間,在蠻族人中巡視時恩威並用。每次一下小令,各番人部落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到城郭外叩頭迎接,澆水洗手之後才啟開來看,說:“這是令旨啊。”沐氏家庭也都能繼承沐英的功名。每次有大的征伐行動,朝廷總是把徵南將軍的印信授予他們,而出征的隊伍中也未嘗沒有沐氏家族的人。傳了幾代後,西平侯的後代子孫要繼承侯爵,當地守衛大臣說雲南人只知道有黔國公,不知道有西平侯。孝宗皇帝認為此話有理,便答應封沐英的後代為黔國公。從此以後,沐氏家族佩公爵印符,各土司的進退予奪,都要向他們諮詢。天下長久太平後,朝廷的文綱更加周密,皇帝有什麼事都必須與太監的撫、按和三司官員一起討論後才執行,行動多受掣肘,土官子孫有承襲了其父祖事務達二三十年還沒得到官職的。這樣一來,土官便又怠慢、玩弄法令,無所忌憚。等到他們罪大惡極時,朝廷便起兵征剿,致使軍民日益睏乏,地方秩序日益破壞。大學士楊一清等人因為武定安銓的叛亂,痛切地向朝廷陳述弊端。黔國公沐紹勳也為此向皇帝進言。雖然他們都得到聖旨允許按他們所說的那樣行動,但也不能更改制度。到神宗皇帝時,朝廷沉溺於享樂之中,封疆大吏的作風敗壞也一天比一天更甚。緬、莽的叛亂,都是因為土官的失職而引起的。雖然下面上報了一點小功,但在滇南喪師失地,最終導致了沙定洲這個大禍患。

  沙定洲,是王弄山長官司沙源的兒子。沙源驍勇善戰有將才,萬曆中年,數次跟隨官軍征討有功,巡撫便委任他為王弄山長官司的副長官。繼而又因征討建水有功,便將安南長官司的廢地付與他。後來他又參加了對東川、水西、馬龍山等地的征討,在保全雲南會城上立有首功,被累加提升為宣撫使。他率領的軍隊時常號稱沙兵。沙定洲,是沙源的二兒子。

  崇禎中年,元謀土知州吾必奎叛亂。總兵官沐天波前去進剿,徵調沙定洲從徵。沙定洲不願去,口出怨言。正好碰上奸猾之徒饒希之、餘錫朋拖欠沐天波的錢,無法償還。餘錫朋經常出入土司家,誇獎黔府的富盛。沙定洲聽了心動,暗地裡勾結都司阮韻嘉等人作為內應。不久沙定洲進入城內去向沐天波辭行,沐天波以當天是家諱日不視事為由謝絕會客。沙定洲吵嚷著衝了進去,將其府第焚燒搶劫一空。沐天波聽說發生變故,從小地道逃走。此時寧州土司祿永命在城內,正與賊人巷戰,他的副官周鼎將沐天波強留下來一起討伐賊人。沐天波懷疑周鼎在為沙定洲而誘騙自己,便殺了周鼎,周鼎的母親和妻子都逃向城北自焚而死。沙定洲佔領了黔府,盤踞在會城,劫持了巡撫吳兆元,讓他題詞請沙定洲代替沐天波鎮守雲南,並將該文告傳遞給各州縣,結果全雲南為之震動。祿永命與石屏州的龍在田都帶領自己的部下離去了。

  沐天波逃往楚雄,金滄副使楊畏知奉調駐守城中,他對沐天波說:“你何不逃往永昌,這樣可使楚雄有所準備,而你在永昌可與楚雄倚為犄角,這樣首尾互相牽制沙定洲,是上策啊。”沐天波同意了。沙定洲到楚雄,城門閉著無法進入,便離去了。他派其同黨王翔、李日芳等人,攻陷大理和蒙化。楊畏知乘機將城外的居民全遷入城中,然後修築城牆挖掘護城壕,調遣土兵漢兵一起守衛。沙定洲聽說祿永命等人各自固守,不敢到永昌,怕楊畏知截斷他的退路,便急忙回兵攻打楚雄。楊畏知坐在城樓上,賊人發巨炮打他,硝煙火焰籠罩了城中的望樓,眾人都說楊畏知已被打死,而楊畏知卻在那裡端坐自如,叛賊互相感到驚訝,說他是神。楊畏知乘賊人攻城的間歇,出奇兵襲擊賊人,殺死賊人甚多。賊人引退而去,進攻石屏,攻不下來,便回去進攻寧州,祿永命戰死。賊人考慮待往東的地方稍稍安定後,再進攻楚雄。於是他們將軍隊分為七十二個營,環著楚雄城挖掘戰壕,做長期圍困楚雄的準備。

  此時碰上張獻忠死亡,他的部將孫可望率領餘眾從遵義進入貴州,聲稱自己是黔國焦夫人的弟弟前來報仇。百姓長期被沙兵困擾,對孫可望的到來很高興,都跑去迎接他。沙定洲解除了對楚雄的包圍,在草泥關迎戰孫可望,被打敗後,逃往阿迷。孫可望攻破曲靖和交水,屠殺了那裡的人民,於是從陸涼、宜良進入雲南城,又派遣李定國去攻略往東方向的諸府。孫可望都自己率兵向西出發,楊畏知在啟明橋抵禦孫可望,打敗後被抓。孫可望聽說過楊畏知的名聲,不殺他,對他說:“我和你共同討伐賊人,怎麼樣?”楊畏知提出三個條件“:不使用張獻忠自封的國號,不殺百姓,不擄掠婦女。能做到這三點,我聽從你的安排。”孫可望都答應了他,於是兩人馬上折箭發誓。孫可望還寫了一封文書給沐天波,說對待他也和對待楊畏知一樣的條件,於是沐天波也來歸降孫可望。李定國去攻打臨安時,沙定洲的部目李阿楚抵抗甚為賣力。李定國便挖地置炮,炮一發城牆便塌陷,於是攻進城內。他們把臨安城中的官員和百姓都驅趕到城外的白場殺死,共七萬八千多人,而在戰鬥中斬殺的人還不算在內。當時都以為李定國攻破臨安後,一定會去襲擊阿迷,捉拿沙定洲,結果他僅僅是擄掠了臨安的男子和婦女便回去了,而他所經過的地方無不遭他屠殺滅絕。往西是因為有楊畏知在軍中,所以百姓得以保全。

  開始時沙定洲回來,屯兵在洱革龍,並借重安南的支援鞏固自己。碰上孫可望與李定國有矛盾,孫可望聲討了李定國的罪行,打了他一百杖,責成他捉拿沙定洲替自己贖罪。李定國到了後,沙定洲的土目楊嘉正迎接沙定洲到他的軍營中吃宴席。李定國偵察到這情況後,馬上率兵包圍了該軍營。雙方相持了幾天以後,沙定洲出來向李定國投降。李定國便將沙定洲和他的妻子萬氏等數百人戴上桎梏押回雲南,在鬧市中剝了沙定洲的皮。孫可望於是佔領了雲南,而沐天波最終逃到緬甸,死於當地。

  大理,唐朝時在葉榆縣境內。唐朝麟德初年,此地設定姚州都督府。唐朝開元末年,蒙詔的皮羅閣在此建都,稱為南詔,治所在太和城。到閣羅鳳時,號稱大蒙國,異牟尋又改為大禮國。其後,鄭買賜、趙善政、楊幹貞互相篡權奪位,到五代的後晉時期,段思平取得該地,改國號為大理國。元朝憲宗皇帝攻取雲南,到達大理,段智興降附元朝廷,元朝便在此設定都元帥,封段智興為摩訶羅嵯,管理統領八方。又任命劉時中為宣撫使,讓他與段智興一起安撫當地百姓。

  段氏佔據大理,傳了十代後到了段寶手上。段寶聽說明太祖是從江南開奠基業的,便派他的叔叔段真從會川奉表嚮明朝廷投誠。洪武十四年(1381),徵南將軍傅友德攻克雲南,授予段明宣慰使的職務。段明派都使張元亨給徵南將軍送一封書信,說:“大理是與唐朝相互交好的外國,鄯闡實際上也是宋朝的玉斧畫下來不要的國家。這兩個地方很難駐紮軍隊,動用武力也沒什麼用。請求你依照唐朝、宋朝的事例,允許我們蒙氏、段氏獨立成國,則我們會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佩戴印章向你們通好,每兩年嚮明朝廷獻小貢一次,每三年獻大貢一次。”傅友德看後很憤怒,羞辱了段明的使者。段明又送書信來說“:漢武帝大動干戈,僅僅設定了一個益州郡,元太祖親自出徵,也只是為了一個小小的鄯闡。請求你們還是班師回朝吧。”傅友德回書給段明說“:大明王朝是龍從淮河郊區起飛,統一海內。我們看不上漢朝、唐朝那些小小的智計,也看不起宋朝、元朝那些淺薄的圖謀。我們明朝大軍一到,神龍會來且助陣,天地也會與我們呼應。你們段氏承接了蒙氏的領地,運數在元代已經斷絕了,只不過是寬待你們而延續至今。我們的軍隊已經殲滅了梁王,替你們報了世代的怨仇,你們此時不向朝廷投降還等什麼?”

  十五年(1382),徵南左將軍藍玉、右將軍沐英率軍隊進攻大理。大理城靠著點蒼山,西臨洱河,地勢堅固。聽說朝廷的軍隊到了,他們便聚集眾人扼守下關。下關,是南詔的皮羅閣所修築的龍尾關,號稱極險之地。藍玉到達品甸後,派定遠侯王弼帶兵從洱水往東直趨上關,做犄角之勢;自己則率領軍隊抵達下關,製造攻關的工具。藍玉又派都督胡海洋從石門小道冒著夜色渡過河去,繞到點蒼山背後,攀援樹木從懸崖上去,插立了許多旗幟。黎明時分,抵達下關的大軍望見旗幟,都踴躍歡呼,蠻人看了後很驚亂。沐英身先士卒,策馬渡河,水深沒到馬腹,後面的將士都跟著沐英,於是便斬開關索殺了進去。蠻族軍隊潰散而逃,於是明軍攻拔了大理城,活捉了他們的酋長段世。段世和段明都是段寶的兒子。將段世解送到京城後,皇帝撫慰他說“:你的父親段寶曾有降表給我們,我不忍心撕毀這個降表。”於是皇帝便給段世的長子賜名叫歸仁,授予他永昌衛鎮撫的官職;給段世的次子賜名叫歸義,授予他雁門鎮撫的官職。大理都平定以後,朝廷就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建立了衛所,設立指揮使司。

  十六年(1383),品甸土酋長杜惠前來朝覲,皇帝任命他為千夫長。又命令六安侯王志、安慶侯仇成、鳳翔侯張龍帶兵前往雲南的品甸,修繕城池,建立屯堡,設定郵傳,安撫百姓。十七年任命土官阿這為鄧川知州,阿散為太和府正千夫長,李朱為副千夫長,楊奴為雲南縣的縣丞。十九年設定雲南洱海衛指揮使司,以賴鎮為指揮僉事。洱海,本來屬品甸。遭受兵災以後,百姓流亡,房屋都被破壞了。賴鎮到了以後,修復城池,建立譙樓,建設了房屋、市場和里巷,修築了屯堡、堤防、斥土侯,又開鑿了白鹽井,這樣百姓才開始安居下來。二十年,皇帝下詔給景川侯曹震和四川都司,讓他們挑選精兵二萬五千人,發給他們軍器和農具,讓他們到雲南品甸前去屯荒耕種,等待征討的詔令。

  永樂年間以後,雲南各土司地區州縣的土官,都按期向朝廷進貢,獻馬匹和土產,朝廷按制度都給予他們賞賜。嘉靖元年(1522),朝廷聽從巡撫何孟春的上奏,將十二關長官司改到一泡江的西面。

  臨安,就是古代的句田丁國。漢朝時在此地設縣。唐朝時在此設立羈縻性的..州。唐朝天寶末年,南詔的蒙氏在此設定通海郡。元朝內附朝廷,朝廷在此設定阿覺部萬戶府。元朝至元中年,將此地改為臨安路,隸屬於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

  洪武十四年(1381),徵南將軍攻下雲南,便派宣德侯金朝興分道攻取臨安。元朝的右丞相兀卜臺、元帥完者都以及土官楊政投降朝廷,朝廷將臨安路改為臨安府,廢除了宣慰司,設定臨安衛指揮使司。十七年,任命土官和寧為阿迷州的知州,弄甥為寧州的知州,陸羨為蒙自縣的知縣,普少為納婁茶甸的副長官。他們都來京城朝覲獻貢,皇帝就下詔給他們封這些職務,並給他們賞賜冠帶。十八年,臨安府的千戶納速丁等人前來朝貢,朝廷給他們每人賞賜米十石。

  永樂九年(1411),溪處甸長官司副長官自恩前來京城朝覲,向皇上進獻貢馬和金銀器,皇帝按慣例對他給予賞賜。自恩就對皇帝說“:本司每年向朝廷繳納海貝巴七萬九千八百索,我們那裡不出產海貝巴,請求皇上准許我們將海貝巴折算成銀錢上繳朝廷,這樣方便。”戶部認為這是洪武年間所定的數額,恐怕難以准許他們將此折算成銀錢輸送上來。皇帝說“:當地沒有這種物產,卻偏要從這個地方求取,這正會疏遠百姓的,何況他們又是遠方的夷族人,尤其應當寬待體恤他們,將他們的海貝巴稅免了吧。”

  宣德五年(1430),宮中的官員雲仙從雲南回來,上奏給皇帝,請求設定東山口巡檢司,任命已故土官的後代普覺為巡檢。八年,虧容甸長官司上奏說:“洪武年間宮中官員在河底設定渡船,這樣道路就通向車裡、八百等地。近年來有軍民逃出境外,謊稱自己是使者,強迫渡船乘載他們,結果又往往被害。同時沿河地區又時常有強盜出沒。請求朝廷在此設定巡檢司,任命已故的把事袁凱的兒子袁王禹為巡檢。”皇帝同意了。

  嘉靖元年(1522),又在寧州設流官做知州,掌管州里事務,土知州祿氏則專門負責巡捕事務。寧州原先也設流官,正德初年,土官祿俸暗地裡賄賂劉瑾,將流官罷免了。於是祿俸勾結彌勒州十八寨的強賊作亂,被官軍抓獲後誅殺,他的兒子祿世爵又因犯罪被處死。現撫按官請求朝廷在該地仍然設定流官,皇帝同意了。

  當初,臨安阿迷州土官普柱,在洪武中年當土知州。後來朝廷在當地設定流官,便錄用普柱的後代普覺為東山的巡檢,不久又因其他事將東山巡檢廢了。正德二年(1507),朝廷因為廣西的維摩、王弄山與阿迷接壤,有強盜出沒,便仍然讓普覺的後代普納繼任東山巡檢職務。

  有一個叫普維藩的人,與寧州的祿氏構兵動武,結果他的軍隊全被殲滅。普維藩有個兒子叫普名聲,從小在官府中撫養,長大成人後,有關官府讓他繼承其父親的職務。普名聲收拾起他父親的老部下,攻伐戰鬥中很勇敢,跟從官軍討伐奢安時立有功勞,朝廷便仍授予他土知州的職務,他便漸漸驕橫恣意起來。

  崇禎五年(1632),御史趙洪範出來巡察,普名聲不出來迎接。後來又將戈甲和旗幟排列出來長達數里。趙洪範大怒,與巡撫王伉策劃之後,向朝廷請求討伐普名聲,得到聖旨同意,官軍便圍困了州城。普名聲感到恐懼,便一面派人約定日期向官軍投降,一面又以重禮賄賂元謀土官吾必奎,向他求援。此時官軍已經調撥吾必奎隨軍征討普名聲,於是吾必奎與普名聲接戰,雙方軍隊剛一接觸,吾必奎便佯裝失敗而逃。官軍望見這個陣勢,便全部潰散,布政使周士昌為此戰死。朝廷以挑起事端罪逮捕了王伉,招撫了普名聲。此後普名聲驕橫恣意比以前更甚,當事者都覺得這是一個禍患。不久,廣西知府張繼孟將普名聲引出阿迷州,設計毒死了他。吾必奎聽說普名聲死了,便起來造反,連續攻陷了武定、祿豐、楚雄等城。寧州土官祿永命、石屏州土目龍在田都是與吾必奎、普名聲一樣跟隨官軍出征而著名的,至此,黔國公沐天波斌傳書給他們,要他們帶兵共同圍剿捉拿吾必奎。普名聲的妻子萬氏,是祖籍江西而寄籍於雲南人家的女兒,性情淫蕩狡猾。普名聲死後,她改嫁給王弄山副長官沙源的兒子沙定洲。普名聲有個兒子叫普服遠,與萬氏分寨而居,沙定洲誘殺了普服遠,吞併了他的領地。沐天波傳檄文給沙定洲,要他帶兵去捉拿吾必奎,沙定洲不想去,於是造反。此事前面已有詳細描述。

  臨安統領有四個州、四個縣,其下有九個長官司,分別稱為:納樓茶甸、教化三部、溪處甸、左能寨、王弄山、虧容甸、思陀甸、落恐甸、安南,這些長官司全都位於郡的東南方。西平侯征討安南時,即取道於此。蓮花灘之外就是荒灘。臨安南面之所以沒有危險,就是因為有上述備甸守衛的緣故。但是該地多瘴氣,流官不願進入該地區,各長官司長官也不請求朝廷批准誰代替或繼承長官職務,而是自己相互戴冠佩帶,每天都動干戈爭殺。在納樓部落內有三個礦場,分別稱為:中場、鵝黃、摩訶。這些礦場封閉已久,亡命之徒多竊為己有。那裡的安南長官司,本來是阿覺蠻人所居住,舊名叫褒古,後來叫舍資。元朝時設定了舍資千戶所。因該地靠近交趾,改名為安南,隸屬於臨安路。正德八年(1513),蒙自的土舍祿祥為爭奪其父職務的繼承權,殺死了嫡兄祿仁。安南長官司土舍那代以軍隊幫助祿祥,於是便作亂,守衛當地的大臣討伐平定了他們。此事上報朝廷後,朝廷命令革去蒙自土官職位,將原長官司改為新安守禦千戶所,調遣臨安衛中所的官軍前去戍守。

  廣南,宋朝時名叫特磨道。當地土著酋長姓儂,是儂智高的後裔。元朝至元年間,設立了廣南西路宣撫司。該司開初統領有路城等五個州,後來只統領安寧、富州兩個州。

  洪武十五年(1382),廣南西路宣撫司歸附朝廷,朝廷便將其改為廣南府,任命土官儂郎金為同知。十八年,儂郎金前來朝覲皇帝,皇帝賜給他錦綺和錢鈔。二十八年,都指揮同知王俊奉命率領雲南後衛的官軍到達廣南,築城牆建衛所。儂郎金的父親儂貞佑自己不安分,聚眾佔據山寨抗拒官軍的戍守。王俊派人招撫他,他不服從,時常埋伏在草莽中搶劫別人,並窺探官軍的進退行止。王俊便派遣指揮歐慶等人分兵攻打各村寨,自己準備去捉拿儂貞佑;同時他又派兵守住小道,以切斷有人對儂貞佑的救援。各寨子都被攻破後,眾人潰散,儂貞佑形勢窮促被擒。王俊將其戴上桎梏押送到京城。朝廷將儂郎金從同知降為通判。

  永樂六年(1408),富州的土知州沈糹玄經向朝廷入貢,正碰上仁孝皇后喪亡,沈糹玄經奉香幣向仁孝皇后致祭。宣德元年(1426),土官儂郎舉來京城朝覲皇帝,進獻貢馬。

  正統六年(1441),廣南賊人阿羅、阿思等行搶劫,朝廷命令總兵官沐昂等招撫他們。此時富州土官沈政與儂郎舉互相攻訐,各糾集眾人侵犯對方領地,皇帝命令沐昂等前去稽核處理。七年,沐昂上奏說,二人叛逆朝廷沒有事實根據,但二人有矛盾,相互妄向朝廷上奏攻訐對方才是實情。兵部請求追究沈政等人的罪行,皇帝認為他們是蠻族人而寬恕了他們。沈政與儂郎舉之間互相仇殺已有十多年了,此時官軍正在征討麓川,懾於兵威而不敢輕舉妄動。不久,儂郎舉因跟官軍從徵有功,升為同知。他死後沒有子嗣,四門的舍目便共同推舉儂文舉掌管同知事務。儂文舉也屢次立有戰功。萬曆七年(1579),授予儂文舉同知職位。儂文舉的兒子儂應祖在跟隨官軍征討三鄉的過程中,親自抓獲賊人首領,皇帝下詔賞賜給他白銀一百兩。播州之役,朝廷從儂文舉處徵調軍隊三千人去征討尋甸的叛目,父子倆都立有功勞,朝廷賜與他們四品官服。

  儂氏自從儂文舉依靠四門舍目的推舉和擁戴得以授受官職以來,後來儂氏的後人承襲或替代官職都必須依靠四門舍目。土官的政策出自四門舍目,而租稅僅取十分之一。此地道路險峻多瘴氣,知府又不到該地來,官印全由臨安指揮一個人掌管。指揮一出去,官印就封存在一個室內,一進去取印,則必有瘟疫死亡的事情發生。萬曆末年,知府廖鉉到臨安躲避瘴氣,將官印交付給同知儂仕英的兒子儂添壽。儂添壽死後,他的家奴將知府印和經歷司印竊取後逃走,不久這些印信全歸還到儂添壽的族叔儂仁祥的手上。這時儂仕英的親弟弟儂仕獬按慣例可以承襲其兄長的官職,於是儂仕獬去儂仕祥處索討官印。儂仕祥不給,將儂氏家族的領地獻給泗城土官岑接,並與岑接聯姻構兵消滅了儂仕獬一家。等到儂仕祥死後,他的兒子儂琳將知府印送給岑接,而經歷司印則被儂琳的弟弟儂瓊所佔有。巡撫王懋中調遣軍隊前去問罪,儂瓊害怕,將經歷司印交還給通判周憲,而岑接也將知府印拿出來獻給官府。此時軍隊剛到達廣南境界,聽到官印已經迴歸的訊息后王懋中便急忙將軍隊調遣回去。朝廷大臣討論後認為應治廖鉉擅離職守和守巡失撫之罪,而儂瓊、岑接已經表示服罪,就不再追究了。皇帝下詔認為這意見可行。不久,儂紹湯兄弟倆為爭奪官位的繼承權,各糾集交趾的軍隊和戰象將該地焚燒搶劫一空。

  曲靖,是隋朝時恭州和協州之地。唐朝設定南寧州,將恭州改為曲州,將協州分開設定靖州。元朝至元初年,設定磨彌部萬戶,後來改為曲靖路宣慰司。

  洪武十四年(1381),徵南將軍攻下雲南,元朝曲靖宣慰司徵行元帥張麟、行省平章劉輝等人前來投降。十五年朝廷將曲靖千戶所改為曲靖軍民指揮使司,設定曲靖軍民府。十六年,沾益州的土官安索叔、安磁等人向朝廷獻貢馬和羅羅族的刀甲、氈毛衫及虎皮,皇帝下詔給他們賞賜磁器、冠帶、綺衣羅衣各一襲以及有花紋的絲綢和錢鈔。羅雄州的土著酋長納居前來朝覲皇帝,皇帝賞賜錢鈔給他。十七年,亦佐縣的土著酋長安伯作亂,西平侯沐英發兵討伐並降服了他們。

  二十年(1387),越州土著酋長阿資與羅雄州營長髮束等人叛亂。阿資,是土官龍誨的兒子。越州,蠻族人稱呼為苦麻部。元朝末年,龍誨佔據了該地,其屬下全是羅羅斯族人。朝廷官軍征討南方時,沐英將軍隊駐紮在越州的湯池山。龍誨向沐英投降後,便派遣兒子入京城朝覲皇帝,皇帝下詔任命龍誨為越州的知州。不久龍誨作亂,沐英擒拿了龍誨,將他遷徙到遼東,到蓋州時龍誨病死了。阿資繼承了龍誨的官職,更加桀驁不馴,至此便反叛朝廷。皇帝命令沐英與徵南將軍傅友德一起會合後進剿討伐阿資。他們經過平夷時,發現該地山勢險惡,應駐兵屯守,於是便將平夷的山民遷往卑午村居住,留神策衛千戶劉成帶一千人在卑午村建城堡,後來這裡成了平夷千戶所。阿資等人率領手下部眾進犯普安,焚燒了普安府治,大肆搶劫。傅友德率兵攔擊他們,斬殺了他們的營長。二十二年,傅友德等人進攻阿資,土官普旦前來投降。阿資退守普安,倚著崖壁構築寨子。傅友德派精兵逼迫他們,蠻族人都緣壁攀崖而下,結果摔死的人不可勝數。官軍生擒了他們一千三百多人,繳獲馬和牲畜很多。阿資逃跑回到越州,官軍又追擊到越州將其擊敗,斬殺了他的同黨五十多人。阿資形勢日益窮蹙,走投無路,請求投降。當初,阿資逃跑時曾揚言:“國家有萬軍之勇,我那個地方有萬山之險,豈能將我輩全部消滅!”阿資投降後,沐英便請求朝廷設定越州、馬龍兩個衛所,守住其險要之地,又分兵追捕其他叛賊,至此其他叛賊也全部投降。

  沐英等人認為陸涼是西南地區的要地,請求朝廷在此設定衛所屯守該地。朝廷命令洱海衛指揮僉事滕聚在古魯昌築城牆,設定了陸涼衛指揮使司。沐英又上奏說:“曲靖的指揮千戶哈喇不花,是以前元朝時守衛陸涼的千戶。現今陸涼設定衛所,應將他調到本衛所來負責鎮守事務,以免除以後的禍患。”皇帝下詔同意了。皇帝認為平夷那個地方地位尤其重要,因為四面都是蠻族人部落,於是派遣開國公常升到辰陽集結民間的壯丁五千人遷到平夷,讓右軍都督僉事王成去統領他們,把平夷千戶所改為平夷衛。二十三年朝廷在此設定越州衛。二十四年,沐英上奏說現今各蠻族部落都已投降,只有阿資倚仗地勢險要屢次叛亂,應將衛所的軍隊遷到阿資所在地附近去守衛。朝廷便把越州衛遷到陸涼州。不久,阿資又叛亂。朝廷命令都督僉事何福擔任平羌將軍,率領軍隊前去進剿討伐,屢次打敗賊人。正好遇上兩個月天連降暴雨,河水漲溢,阿資糧盡援絕,便率眾人投降。何福選擇一塊空曠的地方樹起柵欄,安置這些投降的蠻人。在其西南有一個叫木蓉箐的地方,是賊人時常出沒之處。朝廷又將普安衛的官軍安排到甯越堡去鎮懾他們,但阿資最終仍不悔改。

  二十七年(1394),阿資又造反。西平侯沐春和何福率軍駐紮在越州城的北面,派遣強壯士兵埋伏在小路上,再派一些士兵去向阿資挑戰。蠻族軍隊全部出擊,官軍埋伏四起,大敗蠻軍,阿資脫身逃走。原先,曲靖的土軍千戶阿保、張琳所守衛的地方,與越州接壤,其手下的人與越州人大多都進行過買賣貿易。沐春派人與阿保等人接上頭,讓他窺探阿資的藏身之地以及經過的道路,沿途築修堡壘,斷絕阿資的運糧之道。賊人就更加困難。二十八年,何福悄悄地帶兵駐紮在赤窩鋪,派百戶張忠等人直搗賊人的巢穴,生擒並斬殺了阿資,俘獲他的同黨,越州才平定下來。從此以後,各土官都按期向朝廷獻貢,西南地區平安無事。

  正統二年(1437),曲靖軍民府的知府晏毅上奏朝廷談了四件事:其一,土官官位的承襲,可由子孫繼承,也可由兄弟繼承,也可由妻子繼承,還可由妾繼承,沒有一種預定的次序。所以一到官位的繼承時,就相互爭奪,造成連年仇殺。請求朝廷下詔文給有關官府機構,讓他們預先制定一個繼承官位者的名冊,一旦有土官亡故,便按先後秩序繼承。其二,請求朝廷對陣亡將士的子孫進行撫卹。其三,請求朝廷對雲南官員的俸祿按四川官員的標準發給。其四,將戶口、田地進行均衡。皇帝將這個奏章交有關機構討論執行。晏毅又請求設定沾益州的松韶巡檢,皇帝同意了。

  嘉靖中年,羅雄州的知州者鞼殺死手下的營長,奪取了他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繼榮。繼榮年紀稍長便持刀驅逐者鞼。者鞼想把繼榮置死,又因為繼榮的母親而不忍心這麼做。等到者鞼年紀老了,讓繼榮代理他的職務時,繼榮便驅趕者鞼。者鞼向鎮巡官投訴此事,鎮巡官便命令繼榮將者鞼接回來。繼榮將者鞼接回來後,表面上是服侍他,實際上是將他禁錮起來。萬曆九年(1581)朝廷徵調羅雄的軍隊出征緬甸,繼榮將出發時,怕留下者鞼作難,便殺死了者鞼。此時逖益州的土知州安世鼎死了,他的妻子安素儀在掌管州中的事務,也奉調帶兵出征。繼榮與安素儀的軍隊合在一起,兩人也相互私通,繼榮便倚仗逖益州的兵力做援助。他們帶兵經過越州,留宿在土官資氏家中,整天淫樂不再進兵。知州越應奎將此事告訴兵備,兵備將捉拿他們時,繼榮逃走便聚眾造反。他率兵攻破了陸涼州的鴨子塘、陡陂等寨子,在赤龍山修築石頭城,佔據了龍潭天險,地域廣達六十里。他還給自己的居所命名為“龍樓鳳閣”,在四周環建村寨,把各軍士兵的妻子兒女都遷到這裡來。十三年,巡撫劉世曾傳檄文給各道,讓他們進兵圍剿。此時正好劉糹廷攻破緬甸後解官回來,劉世曾便把軍隊交給劉糹廷指揮。劉糹廷便急忙趕赴普魚乍營,直搗赤龍寨,斬殺了賊人的渠帥、酋長,繼榮逃脫而去。劉糹廷又接連攻破三個寨子,降服了一萬七千人,追奔到阿拜江,斬殺了繼榮,賊人終於被平定。劉世曾請求朝廷在此修築城牆,改設流官統治。朝廷便任命何亻炎為知州,者繼仁為巡檢。不久,蠻族人必大造反,殺死了者繼仁,捆綁了何亻炎。參將蔡兆吉等將他們討伐平定。朝廷便將羅雄州改為羅平,設定一個千戶所叫定雄。

  此時逖益州的安素儀沒有兒子,就讓烏撒土官的兒子安紹慶繼承了她的官職。安紹慶死後,他的孫子安遠承襲了官職。當地有個名叫設科的婦女作亂,驅逐了安遠,糾集眾人焚燒搶劫了逖益州的各堡壘和驛站,攻陷平夷衛。天啟三年(1623),官軍生擒了設科,將她殺了。五年,安邊佔領逖益州,跟隨水西的蠻人反叛。此事在《烏撒傳》中有詳細記載。

  初時,越州的阿資因罪被殺,永樂年間讓他的兒子祿寧擔任土縣丞,與亦佐的沙氏分地而居。他所管轄的地方南北有一百二十里寬,兵馬強壯,每年從他那裡徵調銀子達三千八百兩。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