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百零二

卷二百零二原文

  ◎云南土司二

  ○姚安 鹤庆 武定 寻甸 丽江 元江 永昌 新化 威远 北胜 湾甸镇康 大侯 澜沧卫 麓川

  姚安,本汉弄栋、蜻蛉二县地。唐置姚州都督府,以民多姚姓也。天宝间,南诏蒙氏改为弄栋府。宋时,段氏改姚州。元立统矢千户所,天历间,升姚安路。

  洪武十五年定云南,改为府。十六年,姚安土官自久作乱。官兵往讨,师次九十九庄,自久遁去。明年复寇品甸。西平侯沐英奏以土官高保为姚安府同知、高惠为姚安州同知。保、惠从英击自久,平之。二十年命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往云南总制诸军,于定边、姚安等处立营屯种。二十六年,保以袭职,遣其弟贡马谢恩。

  宣德九年,姚安土知府高贤遣使贡马。弘治中,土官高栋与普安叛贼战,死于板桥驿。嘉靖三十年,土官高鹄当元江之变布政司徐樾遇害,奋身赴救,死之。万历中,同知高金以征缅功,赐四品服。所属大姚县,有铁索箐者,本倮种。依山险,以剽掠为业,旁郡皆受其害。弘治间,稍有归命者,分隶于姚安、姚州。嘉靖中,乃专属姚安。其渠罗思者,有幻术,造伪印称乱。万历元年,巡抚邹应龙与总兵官沐昌祚讨平之,诸郡乃安。

  鹤庆,唐时名鹤川,南诏置谋统郡。元初,置鹤州。至元中,升鹤庆府,寻改为路。

  洪武中,大军平云南,分兵拔三营、万户砦,获伪参政宝山帖木儿等六十七人。置鹤庆府,以土官高隆署府事。十七年以董赐为知府、高仲为同知、赐子节为安宁知州、杨权为剑川知州。赐率其属来朝,贡马及方物,诏赐冠带并织金文绮、布帛、钞锭。十八年以赐为云南前卫世袭指挥佥事。赐,安宁州人,世为酋长。大军入滇,率众来降,复从军讨贼有功,故与子节并有世袭知府、知州之命。及赐来朝,以父子俱受显荣,无以仰报,子幼冲,不达政治,乞还父子所授官,而自为安宁知州。帝曰:“尔能绥靖边鄙,授尔官以酬尔勋。今辞尊居卑,奈何?”命颍国公傅友德及诸大臣议之。皆以赐既有功,不可听其辞,而节之官则可免。乃改赐明威将军云南前卫世袭指挥佥事,谕曰:“云南前卫密迩安宁,特命尔是职。尔其绥辑远人,以安边鄙,其毋再辞。”

  二十年,剑川土官杨奴叛。大理卫指挥郑祥讨之,斩八十余人,杨奴遁。未几,还剑川,复聚蛮为乱,祥复以兵击斩之。二十四年置鹤庆卫。三十年改鹤庆府为军民府。永乐十五年,顺州知州王义言:“沾被圣化三十余年,声教所郕,言语渐通,子弟亦有俊秀,请建学教育。”从之。

  正统二年,副使徐训奏鹤庆土知府高伦与弟纯屡逞凶恶,屠戮士庶,与母杨氏并叔宣互相贼害。敕黔国公沐昂谕使输款,如恃强不服,即调军擒捕。五年复敕昂等曰:“比闻土知府高伦妻刘氏同伦弟高昌等,纠集罗罗、麽些人众,肆行凶暴。事发,不从逮讯。敕至,即委官至彼勘实,量调官军擒捕首恶,并逮千户王蕙及高宣等至京质问。”八年,鹤庆民杨仕洁妻阿夜珠告伦谋杀其子,复命法司移文勘验。已而大理卫千户奏报,伦擅率军马欲谋害亲母,又称其母告伦不孝及私敛民财,多造兵器,杀戮军民,支解枭令等罪。遂敕黔国公沐晟等勘覆。及奏至,言伦所犯皆实,罪应死。伦复屡诉,因与叔宣争袭,又与千户王蕙争娶妾,以致挟仇诬陷。所勘杀死,皆病死及强盗拒捕之人。伦母杨亦诉伦无不孝,实由宣等陷害。复敕晟及御史严恭确访。既而奏当伦等皆伏诛。高氏族人无可继者,帝命于流官中择人,以绥远蛮。乃擢泸州知府林遒节为知府。鹤庆之改流官自此始。

  武定,南诏三十七部之一。宋淳熙间,大理段氏以阿历为罗武部长。三传至矣格,当元世祖时,为北部土官总管。至元七年改武定路,置南甸县。

  洪武十四年,云南下,武定女土官商胜首先归附。十五年改为武定军民府,以胜署府事。十六年,胜遣人来朝,贡马。诏赐胜诰命、朝服及锦币、钞锭。十七年以和曲土官豆派为知州。二十一年发内帑,令于武定、德昌、会川诸处,市马三千匹。宣德元年,元谋县故土知县吾忠子政来朝。

  正德二年四月,武定雨雹,溪水涨,决堤坏田,陨霜露杀麦。七月废武定所属之南甸县改隶和曲州,石旧县改隶禄劝州。三年,土知府凤英以从征功,进秩右参政,仍知府事,请赐金带,部议不可。帝以英有军功,给之。明年,英贡马谢恩,赐如例。

  嘉靖七年,土舍凤朝文作乱。杀同知以下官吏,劫州印,举兵与寻甸贼安铨合犯云南府,抚臣以闻。时安铨未平,朝文复起,滇中大扰。诏以右都御史伍文定为兵部尚书,提督云、贵、川、湖军务,调四镇土汉官军讨贼。五月,黔国公沐绍勋疏言:“臣奉命会同巡抚等调发官军,分道剿抚。诸贼抗逆,执留所遣官军二人,所调集各土舍,又重自疑畏。臣谨以便宜榜示,先给冠带,待后奏请承袭,众始感奋。于二月进兵,击斩强贼十余人,贼奔回武定。乞敕部授臣方略,俾获便宜行事,并宥各土舍往罪,凡有功者,俱许承袭,作其敌忾之气。”帝纳之,赐敕奖励。贼既败归,其党稍散。初,朝文绐其众,谓武定知府凤诏母子已戮,朝廷且尽剿武定蛮众。至是,凤诏同其母率众自会城往,蛮民相顾错愕,咸投凤诏降。朝文计无所出,绝普渡而走,官兵追及,复败之。朝文率家奴数人,取道沾益州,奔至东川之汤郎箐,为追兵所及,磔死。铨众犹盛,遁据寻甸故巢,列寨数十。官兵分哨夹攻之,诸寨先后破,乃并力攻拔其必古老巢。铨奔东川,入芒部,为土舍禄庆所执,贼平。是役也,生擒渠贼千余人,斩首二千九百余级,俘获男妇千二百余,抚散蛮党二万有奇,夺器械牛马无算。捷闻,铨、朝文皆枭示,籍其产,家属戍边。

  十六年命土知府瞿氏掌印。初,府印自洪武以来俱掌于土官,正德间有司议以畀流官同知,土知府职专巡捕、征粮而已。及凤诏死,瞿氏以母袭子官,所辖四十七马头阿台等,数请以印属瞿氏。吏部覆言,系旧例,宜如其请,从之。

  四十二年,瞿氏老,举凤诏妻索林自代。比索林袭,遂失事姑礼。瞿氏大恚,乃收异姓儿继祖入凤氏宗,挟其甥婿贵州水西土舍安国亨、四川建昌土官凤氏兵力,欲废索林,以继祖嗣。不克,乃具疏自称为索林囚禁,令继祖诣阙告之。继祖归,诈称受朝命袭职,驱目兵逼夺府印。索林抱印奔会城,抚按官谕解之。索林归武定,视事如故,而复听继祖留瞿氏所,于是妇姑嫌隙益甚。索林谋诛继祖,事泄,继祖遂大发兵围府,行劫和曲、禄劝等州县,杀伤调至土官王心一等兵。索林复抱印走云南,巡抚曹忭下令收印,逮其左右郑竤系狱,令瞿氏暂理府事;贷继祖,责其自新。

  四十四年添设府通判一员。四十五年筑武定新城成,巡抚吕光洵遣郑竤回府复业。郑竤者,前为索林谋杀继祖者也。继祖执而杀之,纠众攻新城。临安通判胡文显督百户李鳌、土舍王德隆往援,至鸡溪子隘,遇伏,鳌及德隆俱死。佥事张泽督寻甸兵二千余驰救,亦败,泽及千户刘裕被执。镇巡官促诸道兵并进,逼继祖东山寨,围之。继祖惧,携泽及索林走照姑。已,复杀泽。官军追之急,由直勒渡过江,趋四川,依东川妇家阿科等。巡按刘思问以状闻,敕云南、四川会兵讨贼。

  初,继祖之走东川也,土官凤氏与之通。已而见滇、蜀官军与土舍禄绍先等兵皆会,乃背继祖,发卒七千人来援,继祖益穷。贼帅者色赴绍先营降,斩继祖以献。姚县土官高继先复擒其余党,姚安府同知高钦及第钧,谋主赵士杰等皆伏诛。守臣议改设流官,犹不欲绝凤氏,授索林支属凤历子思尧经历,给庄百余。凤历以不得知府怨望,阴结四川七州及水西宣慰安国亨谋作乱。流官知府刘宗寅遣谕之,不听,遂聚众称思尧知府,夜袭府城。城中严备不能入,退屯鲁墟。宗寅夜出兵,砍其营,贼溃,追至马刺山,擒凤历,伏诛。

  万历三十五年,继祖侄阿克久徙金沙江外,贼党郑举等诱阿克作乱,阴结江外会川诸蛮,直陷武定,大肆劫掠。连破元谋、罗次诸城,索府印。会流官知府携印会城,不能得。贼以无印难号召,劫推官,请冠带、印信。镇抚以兵未集,惧,差人以府印授之。贼退入武定,立阿克为知府。镇抚调集土兵,分五路进剿,克复武定、元谋、罗次、禄丰、嵩明等州县,擒阿克及其党至京师,砾于市。武定平,遂悉置流官。

  寻甸,古滇国地,A1刺蛮居之,号仲紥溢源部,后为乌蛮裔斯丁所夺,号斯丁部。蒙氏为寻甸,至段氏,改仁德部。元初,置仁德万户,后改府。洪武十五年定云南,仁德土官阿孔等贡马及方物,改为寻甸军民府。十六年,土官安阳来朝,贡马及虎皮、毡衫等物,诏赐衣服、锦绮、钞锭。十七年以寻甸土官沙琛为知府。二十三年置木密关守御千户所于寻甸之甸头易龙驿,又置屯田所于甸头里果马里,联络耕种,以为边备。是后,土官皆按期入贡。

  成化十二年,兵部奏,土官舍人安宣聚众杀掠,命镇守官相机抚捕。十四年,土知府安晟死,兄弟争袭,遂改置流官。嘉靖六年,安铨作乱,乃土舍之失职者也,侵掠嵩明、木密、杨林等处。巡抚傅习檄守巡官讨之,大败,贼遂陷寻甸、嵩明,杀指挥王升、唐功等,知府马性鲁弃城走。时武定凤朝文叛,铨与之合,久之伏诛,事详前传。

  丽江,南诏蒙氏置丽水节度。宋时麽些蛮蒙醋据之。元初,置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中,改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后改宣抚司。洪武十五年置丽江府。十六年,蛮长木德来朝贡马,以木德为知府,罗克为兰州知州。十八年,巨津土酋阿奴聪叛,劫石门关,千户浦泉战死。吉安侯陆仲亨率指挥李荣、郑祥讨之,贼战败,遁入山谷,捕获诛之。时木德从征,又从西平侯沐英征景东、定边,皆有功,予世袭。二十四年,木德死,子初当袭。初守巨津州石门关,与西番接境。既袭职,英请以初弟亏为千夫长,代守石门,从之。二十六年十月,西平侯沐春奏,丽江土民每岁输白金七百六十两,皆麽些洞所产,民以马易金,不谙真伪,请令以马代输,从之。三十年改为丽江军民府,从春请也。永乐十六年,检校庞文郁言,本府及宝山、巨津、通安、兰州四州归化日久,请建学校,从之。

  宣德五年,丽江府奏浪沧江寨蛮者保等聚众劫掠。黔国公沐晟委官抚谕,不服,部议再行招抚。已,兰州土官罗牙等奏,者保拒命,请发兵讨之。帝命黔国公及云南三司相机行,勿缘细故激变蛮民。正统五年,赐知府木森诰命,加授大中大夫资治少尹,以征麓川功也。成化十一年,知府木嵚奏,鹤庆千夫长赵贤屡纠群贼越境杀掠,乞调旁卫官军擒剿,命移知守臣计画。嘉靖三十九年,知府木高进助殿工银二千八百两,诏加文职三品服色,给诰命。四十年又进木植银二千八百两,诏进一级,授亚中大夫,给诰命。

  万历三十一年,巡按御史宋兴祖奏:“税使内监杨荣欲责丽江土官退地,听采。窃以丽江自太祖令木氏世官,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藉为屏藩。今使退地听采,必失远蛮之心。即令听谕,已使国家岁岁有吐藩之防;倘或不听,岂独有伤国体。”疏上,事得寝。

  三十八年,知府木增以征蛮军兴,助饷银二万余两,乞比北胜土舍高光裕例,加级。部覆赐三品服色,巡按御史劾其违越,请夺新恩,从之。四十七年,增复输银一万助辽饷。泰昌元年,录增功,赏白金表里,其子懿及舍目各赏银币有差。天启二年,增以病告,加授左参政致仕。五年,特给增诰命,以旌其忠。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云。

  元江,古西南夷极边境,曰惠笼甸,又名因远部。南诏蒙氏以属银生节度,徙白蛮苏、张、周、段等十姓戍之。又开威远等处,置威远〈目夹〉。后和泥侵据其地。宋时,侬智高之党窜居于此,和泥又开罗槃甸居之,后为麽些、徒蛮、阿僰诸部所据。元时内附。至元中,置元江万户府。后于威远更置元江路,领罗槃、马笼等十二部,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洪武十五年改元江府。十七年,土官那直来朝贡象,以那直为元江知府,赐袭衣冠带。十八年置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隶之,以土酋白文玉为副长官。二十年遣经历杨大用往元江等府练兵,时百夷屡为边患,帝欲发兵平之故也。二十六年置元江府儒学。二十七年,知府那荣及白文玉等来朝贡。

  永乐三年,荣复入朝贡。帝厚加赐予,遂改为元江军民府,给之印信。荣请躬率兵及馈运,往攻八百,帝嘉劳之。元江府又奏,石屏州洛夹桥,每岁江水冲坏,止令本府修理,民不堪,乞命石屏州协治,从之。九年,那荣率头目人等来朝,贡马及金银器,赐予如例。十二年,故土知府那直子那邦入贡方物。

  宣德五年,黔国公沐晟奏,元江土知府那忠,被贼刀正、刀龙等焚其廨宇及经历印信。今获刀龙、刀洽赴京,乞如永乐故事,发辽东安置,以警边夷,从之。命礼部铸印给之。正统元年,因远罗必甸长官司遣人来朝贡马。正德二年以那端袭土知府。

  嘉靖二十五年,土舍那鉴杀其侄土知府那宪,夺其印,并收因远驿印记。巡抚应大猷以闻,命镇巡官发兵剿之。二十九年,那鉴惧,密约交蛮武文渊谋乱。抚按官胡奎、林应箕,总兵官沐朝弼以闻,请以副使李维、参政胡尧时督兵剿之,制可。那鉴益纵兵攻掠村寨。沐朝弼与巡抚石简调武定、北胜、亦佐等土、汉兵,分五哨。调兵既集,朝弼与简驻临安,分部进兵。破木龙寨,降甘庄,贼势渐蹙。那鉴遣经历张维及生儒数人诣南羡监督王养浩所乞降。时左布政徐樾以督饷至南羡,樾迂暗,闻维言,谓鉴诚计穷,乃约翼日今鉴面缚出城来降。左右咸谓夷诈不可信,樾不听,如期亲率百人往城下受降。鉴纵象马夷兵突出冲之,樾及左右皆死。巡按赵炳然以闻,并参朝弼、简及养浩等失事罪。帝降敕切责,褫简职,养浩等各住俸,克期捕贼赎罪。朝弼与简乃督集五哨兵,环元江而壁。令南羡哨督兵渡江攻城,选路通哨、甘庄哨各精卒二千佐之。那鉴知二哨精卒悉归南羡,潜遣兵象乘虚冲路通哨。官兵不意贼至,仓猝烧营走。监督郝维岳奔入甘庄哨,甘庄亦大溃,督哨李维亦遁,惟余南羡逼城而军。武定女土官瞿氏、宁州土舍禄绍先、广南侬兵头目陆友仁咸恨那鉴戕主夺嫡,誓死不退。督哨王养浩因激奖之,翼日鼓噪攻城,贼大败,闭门不出。官兵围之,鉴乞降。官兵惩徐樾之败,不应。城中析屋而爨,斗米银三四钱。时瘴毒起,大兵乃复撤,期秋末征之,朝弼以事闻。帝定二哨失事诸臣罪,行抚臣厚赏瞿氏、禄绍先、陆友仁等,敕朝弼会同新抚臣鲍象贤鸠兵讨贼。

  三十二年,象贤至镇,调集土、汉兵七万人,广集粮运,克期分哨进剿元江,为必取计。那鉴惧,伏药死。象贤檄百户汪辅入城,抚谕其众,擒其贼首,及戕土官那宪之阿捉,杀布政徐樾之光龙、光色等,皆斩首以献。鉴子恕输所占那旂、封銮等村寨,并出所掠镇沅府印,纳象十二只,输屡岁逋赋。象贤命官民推那氏当立者,众举前土官那端从孙从仁。象贤疏言其状,请废恕,贷其死,命从仁暂统其众,加汪辅以千户职,从之。万历十三年以元江土舍那恕招降车里功,许袭祖职,赏银币。领长官司一,曰因远罗必甸。

  永昌,古哀牢固。汉武帝时,置不韦县。东汉置澜沧郡,寻改永昌郡。唐属姚州,后为南诏蒙氏所据,历段氏、高氏皆为永昌府。元初,于永昌立三千户所,隶大理万户府。至元间置永昌州,寻为府,隶大理路,置金齿等处宣抚司治。洪武十五年定云南,立金齿卫。以元云南右丞观音保为金齿指挥使,赐姓名李观。十六年,永昌州土官申保来朝,诏赐锦二匹、织金文绮二匹、衣一袭及鈒花银带、鞾袜。十七年以申保为永昌府同知。四月,金齿土官段惠遣把事及其子弟来贡,赐绮帛钞有差。置施甸长官司,以土酋阿干为副长官,赐冠带。

  十八年置金齿卫指挥使司。二十年,遣使谕金齿卫指挥储杰、严武、李观曰:“金齿远在边徼,土民不遵礼法。尔指挥李观处事宽厚,名播蛮中,为诸蛮所爱。然其下多恃功放恣,有乖军律,故特命杰、武辅之。观之宽,可以绥远;杰、武之严,可以驭下。敕至,其整练诸军,以观外变。”

  二十三年罢永昌府,改金齿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时西平侯沐英言,永昌居民鲜少,宜以府卫合为军民使司,从之。置凤溪长官司,以永昌府通判阿凤为长官。二十四年置永平卫。永乐元年,赐金齿土官百户汪用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以西平侯沐晟遣用招安罕的法,故赏之。洪熙元年,金齿军民指挥司及腾冲守御千户所等土官贡马,赐钞币。

  宣德五年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腾冲州,置土知州一员。时腾冲守御所土官副千户张铭言,其地远在极边,麓川宣慰思任发不时侵扰,乞设州治。帝从之,即以铭为腾冲知州。八年置腾冲州库扛关、库刀关、库勒关、古涌二关。先是,腾冲州奏,本州路通麓川、缅甸诸处,人民逃徙者多,有误差发贡献。旧四百夫长隶腾冲千户所,其库扛关等五处,皆军民兼守。今四百夫已隶本州,止州民守之。乞于五处置巡检司,以土军尹黑、张保、李辅、郭节等为巡检。正统二年以非额革之。嘉靖元年复设永昌军民府。领州一、县二。其长官司二,曰施甸,曰凤溪。

  新化,本马龙、他郎二甸,阿僰诸部蛮据之。元宪宗时内附,立为二千户所,隶宁州万户府。至元间,以马龙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置司,隶元江路。洪武初,改名马龙他郎甸长官司,直隶云南布政司。后升为新化州。十七年以普赐为马龙他郎甸副长官。宣德八年,故长官普赐弟土舍普宁等来朝,贡马,赐钞币。八月,黔国公沐晟奏,摩沙勒寨万夫长刀瓮及弟刀眷纠蛮兵侵占马龙他郎甸长官司衙门,杀掠人民,请遣都督同知沐昂讨之。帝命遣人抚谕,但得刀瓮,毋扰平民。正统二年,晟等奏瓮不服招抚,请调附近官土兵,令都督昂剿捕。帝以蛮众仇杀乃其本性,可仍抚谕之,事遂不竟。其地有马龙诸山,居摩沙勒江右。两岸束隘如峡,地势极险,故改州以镇之。

  威远,唐南诏银生府地,旧为濮落杂蛮所居。大理时,为百夷所据。元至元中,置威远州。洪武十五年平云南后,改威远蛮棚府为威远州。三十五年,以土官刀算党为威远知州。永乐二年,算党为车里所掳,夺其地,命西平侯谕之,乃还算党并侵地。三年,算党进象马方物谢,颁降敕谕金字红牌,赐之金带、织金文绮、袭衣及银钞、锦币。二十二年,土官刀庆罕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庆罕钞八十锭,纻丝、罗纱,及头目以下,皆有加。

  宣德三年,刀庆罕遣头目招刚、刀著中等来贡,赐予如例,就令赍敕及织金纻丝、纱罗赐之,仍给信符、勘合底簿。八年,威远州奏其地与车里接境,累被各土官劫掠,播孟实当要冲,乞置巡检司,以把事刘禧为巡检,从之。

  正统二年,土知州刀盖罕遣人贡马及银器,赐彩币等物,并以新信符给之。正统六年给威远土知州刀盖罕金牌,命合兵剿麓川叛寇,以捷闻。敕曰:“叛寇思任发侵尔境土,胁尔从逆。尔母招曩猛能秉大义,效忠朝廷,悉出金赀,分赉头目。尔母子躬擐甲胄,贾勇杀贼,斩其头目派罕,追逐余贼过江,溺死数千,斩首数百,得其战舰战象,仍留兵守贼所据江口地。忠义卓然,深足嘉尚。今特升尔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修正庶尹,封尔母为太宜人,俱锡诰命、银带及彩币表里,酬尔母子勋劳。陶孟、刀孟经等亦赐赉有差。尔宜益勉忠义,以副朕怀。”

  时西南诸部多相仇杀,所给金牌、信符,烧毁不存。景泰六年,刀盖罕、随乃吾等来朝贡,因命其管属本州人民,复给与金牌、信符、织金文绮,赐敕谕遣之。成化元年,威远州土舍刀朔罕遣头目刀昔思贡象马并金银器,赐予如例。其俗勇健,男女走险如飞。境内有河,汲水练炭上即成盐。无秤斗,以篓计多寡量之。

  北胜,唐贞元中,南诏异牟寻始开其地,名北方〈目夹〉,徙瀰河白蛮及罗落、麽些诸蛮,以实其地,号成偈〈目夹〉,又改名善巨郡。宋时,大理段氏改为成纪镇。元初,内附。至元中,置施州,寻改北胜州。后为府,隶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洪武十五年改为州,隶鹤庆府,后属澜沧卫。永乐五年,土官百夫长杨克即牙旧来贡马,赐钞币。宣德四年,土判官高琳子瑛来贡方物,请袭父职。十年,土知府高瑛来朝贡,赐钞币。正统七年,以北胜州直隶云南布政司,设流官吏目一员,以州蛮苦于澜沧卫官军侵渔也。

  万历四十八年,北胜州土同知高世懋死,异母弟世昌袭。其族侄兰妄称世昌奸生,讼之官,不听。世昌惧逼,走丽江避之。寻还至澜沧,宿客舍,兰围而纵火,杀其家七十余人,发其祖父墓,自称钦授把总,大掠。丽江知府木增请讨之,谓法纪弁髦,尾大不掉,不治将有隐忧。上官嘉其义,调增率其部进剿,获兰枭之。

  湾甸,蛮名细〈目夹〉。元中统初,内附,属镇康路。洪武十七年置湾甸县。永乐元年三月设湾甸长官司,以西平侯沐晟奏地近麓川,地广人稠故也。寻仍改为湾甸州,以土官刀景发为知州,给印章、金牌并置流官吏目一员。四年,帝以湾甸道里险远,每岁朝贡,令自今三年一贡,著为令。如庆贺、谢恩之类,不拘此例。六年,刀景发遣人来朝,贡马及方物,赐钞币。七年,刀景发子景悬等来朝,贡马,赐予如例。宣德八年以土官刀景项弟景办法继兄职。州有流官吏目一员。州邻木邦、顺宁,日以侵削。成化五年,湾甸州土官舍人景拙法遣使刀胡猛等来朝,贡象马并金银器,赐宴并衣服彩币有差。

  万历十一年,土官景宗真率弟宗材导木邦叛贼罕虔入寇姚关,宗真死于阵,擒宗材斩之。景真子幼,贷死,降为州判官。后从讨猛廷瑞有功,复旧职。湾甸地多瘴。有黑泉,涨时,飞鸟过之辄堕。

  镇康,蛮名石〈目夹〉,本黑僰所居。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镇康路军民总管府,领三甸。洪武十五年,改为镇康府,十七年改为州。永乐二年遣官颁信符及金字红牌于镇康州。七年以湾甸同知曩光为知州。初,镇康地隶湾甸,曩光请增设署所,故有是命。九年以中官徐亮使西南蛮,曩光阻道,诏责之,至是,遣人来朝谢罪。十四年,镇康州长官司遣人贡马,赐钞币。二十一年,知府刀孟广来朝,贡马。宣德三年赐镇康州土目刀门渊等钞币有差。成化五年,知州刀门戛遣使贡马及金银器,赐予如例,及妻。

  镇康后亦为木邦、顺宁所侵削。隆庆间,知州闷坎者,罕虔妻以女,因附虔归缅。坎败死,其弟闷恩归义。恩死,子闷枳袭,木邦思礼诱之归缅,不从。天启二年,木邦兵据喳哩江,枳奔姚关,守备遣官抚之,乃退。

  大侯,蛮名孟祐,百夷所居。元中统初内附,属麓川路。洪武二十四年置大侯长官司。永乐二年颁给信符、金字红牌。三年,大侯长官司长官刀奉偶遣子刀奉董贡马及银器,赐钞币。六年,长官刀奉偶遣弟不纳狂来贡,赐予如例。

  宣德四年升大侯长官司为大侯州,以土官刀奉汉为知州。时刀奉汉奏:“大侯蛮民复业者多,岁纳差发银二百五十两。湾甸、镇康二长官民少,岁纳差发银各百两,永乐中俱升为州,乞援二州例。”帝谕吏部曰:“大侯民多复业,亦其长官善抚绥也,宜增秩旌之。”故有是命。八年,大侯州入贡,遣内官云仙往抚之,并赐锦绮有差。

  正统三年,土官刀奉汉子刀奉送来贡,命赍敕并织金文绮绒锦诸物,赐刀奉汉并及其妻。初,奉汉令把事傅永瑶来朝,贡马,奏欲与木邦宣慰罕门法共起土兵十万,协同征剿麓川,乞赐金牌、信符,以安民心。特赐之,复降敕嘉奖。七年,敕刀奉汉子刀奉送袭大侯知州,赐冠带、印章、彩段表里,以奉送能率土兵助讨麓川也。十一年,大侯知州奉外法等贡银器、象马,赐彩币、衣服有差。十二年敕赐大侯州奉敬法、刀奉送等并其妻彩币,命来使赍与之。

  万历中,土目奉学婿于顺宁知府猛廷瑞,后巡抚陈用宾诬奏廷瑞与学反状,廷瑞斩奉学首以献,学兄赦守大侯如故。子奉先与其族舍猛麻、奉恭争杀抗命,次年讨平之,改为云州,设流官。

  澜沧,元为北胜州地。洪武中,属鹤庆府。二十八年置澜沧卫。二十九年于州南筑城,置今卫司。领北胜、浪渠、永宁三州。永乐四年以永宁州升为府。正统七年以北胜州直隶布政司,今卫只领州一。弘治十一年,福建布政李韶以前任云南参议,知土俗事宜,上疏言四事。一谓澜沧卫与北胜州同一城,地域广远,与四川建昌西番野番相通。迩年西番土舍章輗等倚恃山险,招服野番千余家为庄户,遂致各番生拗,动辄杀人,州官无兵不能禁止。卫官大废军政,恬不加意。又姚安府、大罗卫、宾川州地方有贼穴六七,军民受害。请添设兵备副使于澜沧卫城,以姚安、大罗、宾川、鹤丽、大理、洱海、景东诸府州卫所,皆令属之。于野番则用抚流民法,于贼巢则用立保甲法,朝夕经理,则内外寇患皆可弭矣。因从其议,设兵备副使一员于澜沧城。

  麓川、平缅,元时皆属缅甸。缅甸,古朱波地也。宋宁宗时,缅甸、波斯等国进白象,缅甸之名自此始。缅在云南之西南,最穷远。与八百国、占城接境。有城郭室屋,人皆楼居,地产象马。元时最强盛。元尝遣使招之,始入贡。

  洪武六年遣使田俨、程斗南、张祎、钱允恭赍诏往谕。至安南,留二年,以道阻不通。有诏召之,惟俨还,余皆道卒。十五年,大兵下云南,进以大理,下金齿。平缅与金齿壤地相接,土蛮思伦发闻之惧,遂降。因置平缅宣慰使司,以纶发为宣慰使。十七年八月,伦发遣刀令孟献方物,并上元所授宣慰使司印。诏改平缅宣慰使为平缅军民宣慰使司,并赐伦发朝服、冠带及织金文绮、钞锭。寻改平缅军民宣慰使司为麓川平缅军民宣慰使司。麓川与平缅连境,元时分置两路以统其所部,至是以伦发遣使贡,命兼统麓川之地。

  十八年,伦发反,率众寇景东。都督冯诚率兵击之,值天大雾,猝遇寇,失利,千户王升战死。

  二十年,敕谕西平侯沐英等曰:“近御史李原名归自平缅,知蛮情诡谲,必为边患。符到,可即于金齿、楚雄、品甸及澜沧江中道,葺垒深池,以固营栅,多置火铳为守备。寇来。勿轻与战。又以往岁人至百夷,多贪其财货,不顾事理,贻笑诸蛮。继今不许一人往平缅,即文移亦慎答之,毋忽。”明年,伦发诱群蛮入寇马龙他郎甸之摩沙勒寨。英遣都督宁正击破之,斩首千五百余级。伦发悉举其众,号三十万,象百余,寇定边,欲报摩沙勒之役,新附诸蛮皆为尽力。英选师三万亟趋至,贼列象阵搏战。英列弩注射,突阵大呼,象多伤,其蛮亦多中矢毙,蛮气稍缩。次日,英率将士,益置火枪、神机箭,更番射,象奔,贼大败。捣其寨,斩首三万余级,降卒万余人。象死者半,生获三十有七。伦发遁,以捷闻。帝遣使谕英移师逼景东屯田,固垒以待大军集,勿轻受其降。

  二十二年,伦发遣把事招纲等来言:“往者逆谋,皆由把事刀厮郎、刀厮养所为。乞贷死,愿输贡赋。”云南守臣以闻。乃遣通政司经历杨大用赍敕往谕思伦发修臣礼,悉偿前日兵费,庶免问罪之师。伦发听命,遂以象、马、白金、方物入贡谢罪,大用并令献叛首刀厮郎等一百三十七人,平缅遂平。自是,三年每来朝贡。二十七年,伦发来朝,贡马、象、方物。已,遣京卫千户郭均英往赐思伦发公服、幞头、金带、象笏。

  二十八年,缅国王使来言,百夷屡以兵侵夺其境。明年,缅使复来诉。帝遣行人李思聪等使缅国及百夷。思伦发闻诏,俯伏谢罪,愿罢兵。适其部长刀干孟叛,思聪听朝廷威德谕其部众,叛者稍退。思伦发欲倚使者服其下,强留之,以象、马、金宝为赂,思聪谕却之。归述其山川、人物、风俗、道路之详,为《百夷传纪》以进,帝褒之。初,平缅俗不好佛。有僧至自云南,善为因果报应之说,伦发信之。又有金齿戍卒逃入其境,能为火硫、火炮之具,伦发喜其技能,俾系金带,与僧位诸部长上。刀干孟等不服,遂与其属叛,攻腾冲。伦发率其家走云南,西平侯沐春遣送至京师。帝悯之,命春为征南将军,何福、徐凯为副将军,率云南、四川诸卫兵往讨刀干孟。并遣伦发归,驻潞江上,招谕其部众。赐伦发黄金百两、白金百五十两、钞五百锭。又敕春曰:“思伦发穷而归我,当以兵送还。若至云南,先遣人往谕干孟毋怙终不臣,必归而主。倘不从,则声罪讨之。”

  时干孟既逐伦发,亦惧朝廷加兵,乃遣人诣西平侯请入贡,春以闻。三十一年奏:“干孟欲假朝廷威以拒忽都,其言入贡,未可信。”帝遣人谕春曰:“远蛮诡诈诚有之,姑从所请,审度其宜,毋失事机。”春以兵送伦发于金齿,使人谕刀干孟,干孟不从。遣左军都督何福、瞿能等,将兵五千讨之。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杀刀名孟,斩获甚众。回兵击景罕寨。寨凭高据险,坚守不下,官军粮械俱尽,贼势益张。福使告急于春,春率五百骑往救,乘夜至潞江,诘旦渡。率骑驰躏,扬尘蔽天。贼不意大军至,惊惧,遂破之。乘胜击崆峒寨,贼夜溃。干孟遣人乞降,事闻,朝廷以其狡诈,命春俟变讨之。春寻病卒,干孟竟不降。又命都督何福往讨,未几,擒干孟归,伦发始还平缅,逾年卒。

  永乐元年,思伦发子散朋来朝,贡马。赐绒锦、织金文绮、纱罗并傔从钞有差。二年遣内官张勤等颁赐麓川。麓川、平缅、木邦、孟养俱遣人来贡,各赐之钞币。时麓川平缅宣慰使思行发所遣头目刀门赖诉孟养、木邦数侵其地。礼部请以孟养、木邦朝贡使付法司,正其罪。帝谓蛮众攻夺常事,执一二人罪之,不足以革其俗,且曲直未明,遽罪其使,失远人心。命西平侯谕之,遣员外郎左缉使八百国,并使赐麓川平缅宣慰冠带、袭衣。

  五年,麓川平缅所隶孟外头目刀发孟来朝,贡象及金器,散朋亦贡马,各赐钞币。六年,思行发贡马、方物谢,赐金牌、信符。黔国公沐晟言:“麓川、平缅所隶孟外、陶孟,土官刀发孟之地,为头目刀薛孟侵据,请命思行发谕刀薛孟归侵地。”从之。七年,行发来贡,遣中官云仙等赍敕,赐金织文绮、纱罗。至麓川,行发失郊迎礼,仙责之。行发惶惧,九年遣刀门奈来贡谢罪。帝贷之,仍命宴劳其使,并遣赐行发文锦、金织纻丝纱罗。

  十一年,行发请以其弟思任发代职,从之。任发遣头目刀弄发贡象六、马百匹及金银器皿等物谢恩。二十年,任发遣使奉表来贡,并谢侵南甸州罪,遣中官云仙赍赐并敕戒之。洪熙元年遣内官段忠、徐亮以即位诏谕麓川。宣德元年遣使谕西南夷,赐麓川锦绮有差,以其勤修职贡也。时麓川、木邦争界,各诉于朝,就令使者谕解之,俾安分毋侵越。黔国公沐晟奏,麓川所属思陀甸火头曲比为乱,请发兵讨,帝命姑抚之。置麓川平缅宣慰司所辖大店地驿丞一员,以土人刀捧怯为之,从宣慰刀暗发奏也。

  三年,云南三司奏,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夺南甸州地,请发兵问罪。帝命晟同三司、巡抚详计以闻。敕任发保境安民,不得侵邻疆,陷恶逆,以滋罪咎。晟以任发侵夺南甸、腾冲之罪不可宥,请发官军五万及诸土兵讨之。帝以交址、四川方用兵,民劳未息,宜再行招谕。不得已,其调云南土官军及木邦宣慰诸蛮兵剿之。八年遣内官云仙赍敕至麓川,赐思任发币物,谕其勿与木邦争地抗杀。

  正统元年,免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所欠差发银二千五百两。以任发奏其地为木邦所侵,百姓希少,无从办纳。部执不可,帝特蠲之。初,洪武间,克平云南,惟百夷部长思伦发未服,后为头目刀干孟所逐,赴京陈诉。命为宣慰,回居麓川。分其地,设孟养、木邦、孟定三府,隶云南;设潞江、干崖、大侯、湾甸四长官司,隶金齿。永乐元年升孟养、木邦为宣慰司。孟养宣慰刀木旦与邻境仇杀而死,缅甸乘机并其地。未几,缅甸宣慰新加斯又为木邦宣慰所杀。时伦发已死,子行发袭,亦死。次子任发袭为麓川宣慰,狡狯愈于父兄,差发金银,不以时纳,朝廷稍优容之。会缅甸之危,任发侵有其地,遂欲尽复其故地,称兵扰边,侵孟定府及湾甸等州,杀掠人民。而南甸知州刀贡罕亦奏麓川夺其所辖罗卜思庄等二百七十八村。于是晟奏:“思任发连年累侵孟定、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处,自立头目刀珍罕、土官早亨等相助为暴,叛形已著。近又侵及金齿,势甚猖獗。已遣诸卫马步官军至金齿守御,乞调大兵进讨。”朝命选将,廷臣举右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往云南,协同镇守右都督昂率兵讨之。任发方修贡冀缓师,而晟遽信其降,无渡江意。任发乃遣众万余夺潞江,沿江造船三百艘,欲取云龙,又杀死甸顺、江东等处军余殆尽。帝以贼势日甚,责晟等玩寇养患。政亦至军,欲出战,晟不可。政造舟欲济师,晟又不许。政不胜愤,乃独率麾下与贼将缅简战,破贼旧大寨。贼奔景罕,指挥唐清复击破之。又追之高黎共山下,共斩三千余级。乘胜深入,逼任发上江。上江,贼重地也。政远攻疲甚,求援于晟,晟怒其违节制渡江,不遣。久之,以少兵往,至夹象石,又不进。政追至空泥,知晟不救,贼出象阵冲击,军歼,政死焉。晟闻败,乃请益军。帝遣使者责状,仍调湖广官军三万一千五百人、贵州一万人、四川八千五百人,令吴亮、马翔统之,至云南,听晟节制,仍敕晟豫筹粮糒。而晟惧罪,暴卒。

  时任发兵愈横,犯景东,剽孟定,杀大侯知州刀奉汉等千余人,破孟赖诸寨,孟琏长官司诸处皆降之。任发仍遣人以象马金银来修贡,复致番书于云南总兵官,谓:“始因潞江安抚司线旧法相邀报仇,其后线旧法乃诬己为入寇,致大军压境,惶恐无地。今欲遣使谢罪,乞为导奏。”帝降敕许赦其罪。时刑部侍郎何文渊疏请罢麓川师,命下廷臣议。于是行在兵部尚书王骥及英国公张辅等,皆以为“麓川负恩怙恶,在所必诛,须更选将练兵,以昭天讨。如思任发早自悔祸,缚诣军门,生全之恩,取自上裁。”帝然之。已而侍讲刘球复以息兵请如文渊议。部覆以麓川之征,已有成命,报闻。

  六年以定西伯蒋贵为平蛮将军,都督李安、刘聚副之,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云南军务,大会诸道兵十五万讨之。时任发遣贼将刀令道等十二人,率众三万余,象八十只,抵大侯州,欲夺景东、威远。而骥将抵金齿,任发遣人乞降,骥受之,密令诸将分道入。右参将冉保从东路攻细甸、湾甸水寨,入镇康,趋孟定。骥与贵由中路至上江,会腾冲。左参将宫聚自下江据夹象石。至期,合攻之。贼拒守严,铳弩飞石,交下如雨。次日,乘风焚其栅,火竟夜不息。官军力战,拔上江寨,斩刀放戛父子,擒刀孟项,前后斩馘五万余,以捷闻。

  七年,骥率兵渡下江,通高黎贡山道。至腾冲,留都督李安领兵提备。骥由南甸至罗卜思庄,前军抵杉木笼。时任发率众二万余据高山,立硬寨,连环七营,首尾相应。骥遣宫聚、刘聚分左右翼缘岭上,骥将中军横击之,贼遁。军进马鞍山,捣贼寨。寨两面拒江壁立,周回三十里皆立栅开堑,军不可进,而贼从间道潜师出马鞍山后。骥戒中军毋动,命指挥方瑛率精骑六千突入贼寨,斩首数百级,复诱败其象阵。而从东路者,合木邦人马,招降孟通诸寨。元江同知杜凯等亦率车里及大侯蛮兵五万,招降孟琏长官司并攻破乌木弄、戛邦等寨,斩首二千三百余级。齐集麓川,守西峨渡,就通木邦信息。百道环攻,复纵火焚其营,贼死不可胜算。任发父子三人并挈其妻孥数人,从间道渡江,奔孟养。搜获原给虎符、金牌、信符、宣慰司印及所掠腾冲千户等印三十二。麓川平。捷闻,命还师。时任发败走孟蒙,复为木邦宣慰所击,追过金沙江,走孟广。缅甸宣慰卜剌当亦起兵攻之。帝命木邦、缅甸能效命擒任发献者,即以麓川地与之。未几,任发为缅人擒,缅人挟之求地。其子思机发穷困,乞来朝谢罪,先遣其弟招赛入贡,帝命遣还云南安置。机发窥大兵归,图恢复,据麓川出兵侵扰。于是复命王骥、蒋贵等统大军再征麓川。骥率师至金齿,机发遣头目刀笼肘偕其子诣军门求降。骥遣人至缅甸索任发,缅佯诺不遣。骥至腾冲,与蒋贵、沐昂分五营进,缅人亦聚众待。骥欲乘大师攻之,见其众盛,未易拔,又恐多一麓川敌,乃宣言犒师,而命贵潜焚其舟数百艘,进师薄之。缅甸坚执前诏,必予地乃出任发,复诡以机发致仇为解。骥乃趋者蓝,捣机发巢,破之。机发脱走,俘其妻子部众,立陇川宣慰司而归。时思机发窃据孟养,负固不服,自如也。

  十一年,缅甸始以任发及其妻孥三十二人献至云南。任发于道中不食,垂死。千户王政斩之,函首京师。其子机发屡乞降,遣头目刀孟永等修朝贡,献金银。言蒙朝廷调兵征讨,无地逃死,乞贷余生,词甚哀。帝命受其贡,因敕总兵官沐斌及参赞军务侍郎杨宁等,以朝廷既贷思机发以不死,经画善后长策以闻,并赐敕谕思机发。十二年,总兵官黔国公沐斌奏:“臣遣千户明庸赍敕招谕思机发,以所遣弟招赛未归,疑惧不敢出。近缅甸以机发掠其牛马、金银,欲进兵攻取。臣等议遣人分谕木邦、缅甸诸宣慰司,令集蛮兵,克期过江,分道讨机发。臣等率官军万人驻腾冲,以助其势。贼四面受敌,必成擒矣。”从之。已,命授机发弟招赛为头目,给冠带、月粮、房屋,隶锦衣卫,其从人俱令于驯象所供役。先是,招赛安置云南,其党有欲称乱者,乃命招赛来京,且冀以招徕机发也。帝既命云南出兵剿机发,及沐斌等至腾冲,督诸军追捕,机发终不出,潜匿孟养,遣其徒来贡。许以恩贷,复不至。斌以春瘴作,江涨不可渡,粮亦乏,引兵还。帝以斌师出无功,复命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都督同知宫聚佩平蛮将军印,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土军十三万人往讨之。至是,骥凡三征麓川矣。帝密谕骥曰:“万一思机发远遁,则先擒刀变蛮,平其巢穴。或遁入缅地,缅人党蔽,亦相机擒之。庶蛮众知惧,大军不为徒出。”又敕谕斌,军事悉与骥会议而行。又敕谕木邦、缅甸、南甸、干崖、陇川等宣慰司罕盖发等,各整兵备船,积粮以俟调度。

  十四年,骥率诸将自腾冲会师,由干崖造舟,至南牙山舍舟陆行,抵沙坝,复造舟至金沙江。机发于西岸埋栅拒守。大军顺流下至管屯,适木邦、缅甸两宣慰兵十余万亦列于沿江两岸,缅甸备舟二百余为浮梁济师,并力攻破其栅寨,得积谷四十万余石。军饱,锐气增倍。贼领众至鬼哭山,筑大寨于两峰上,筑二寨为两翼,又筑七小寨,绵亘百余里。官军分道并进,皆攻拔之,斩获无算,而思机发、思卜发复奔遁。

  时王师逾孟养至孟那。孟养在金沙江西,去麓川千余里,诸部皆震詟曰:“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天威也。”骥还兵,其部众复拥任发少子思禄据孟养地为乱。骥等虑师老,度贼不可灭,乃与思禄约,许土目得部勒诸蛮,居孟养如故,立石金沙江为界,誓曰“石烂江枯,尔乃得渡”。思禄亦惧,听命,乃班师。捷闻,帝为告庙云。

  景泰元年,云南总兵官沐璘奏:“缅甸宣慰已擒获思机发,又将思卜发放归孟养,恐缅人复挟为奇货,不若缓之,听其自献便。”从之。五年,缅人索旧地,左参将胡志等谕以戛等处地方与之,乃送思机发及其妻孥六人至金沙江村,志等槛送京师。南宁伯毛福寿以闻,乃诛思机发于京师。七年,任发子思卜发奏:“臣父兄犯法,时臣幼无知。今不敢如父兄所为,甚畏朝廷法,谨备差发银五百两、象三、马六及方物等,遣使人入贡,惟天皇帝主哀怜。”因赐敕戒谕,并赉思卜发与妻锦币及其使钞币有差。

  成化元年,总兵官沐瓒等以思任发之孙思命发至京师,乃逆贼遗孽,不可留,请发沿海登州卫安置,月给米二石,从之。麓川亡。先是,麓川之初平也,分其地立陇川宣抚使司,因以恭项为宣抚使。恭项者,故麓川部长,首先归顺效力有功,因命于麓川故地开设宣抚。已,头目曩涣等复来归,愿捕贼自效。帝命还守本土,有功,即加叙。诸凡来归者视此例。遂以刀歪孟为本司同知,刀落曩为副使,陇帚为佥事,俱赐冠带,从宣抚恭项请也。恭项子恭立来贡,给赐如例,并授恭立为长史。未几,陇川宣抚失印,请再给。帝责恭项以不能宣扬国威,反失印,罪应不宥,姑从宽颁。时板蹇据者蓝寨,侵扰陇川,百夫长刀门线、刀木立进兵围之,斩板蹇等二十三人。命赐有功者皆为冠带把事,并赉织金文绮。

  正统十一年,木邦宣慰罕盖发来求麓川故地。有司以已设陇川宣抚司,建官分管,以孟止地予之,报可。十二年敕谕恭项,言:“比者,总兵奏尔与百夫长刀木立相仇杀,人民怀怨,欲谋害尔父子。今迁尔于云南,俾不失所,且遣官护尔家属完聚,其体悯恤,无怀疑惧。”既而总兵官言:“陇川致乱,皆由恭项暴杀无辜,刻虐蛮人。同知刀歪孟为蛮众信服,乞安置项于别卫,以刀歪孟代。”帝以恭项来归,屈法宥之,命于曲靖安置,并遣敕往谕。

  景泰七年,陇川宣抚多外闷遣人贡象、马及金银器皿、方物,赐彩币、袭衣如例。仍命赍敕赐之,以多外闷初修朝贡故也。成化十九年,以陇川宣抚司多歪孟子亨法代职。初,陇川与木邦相邻,争地仇杀,构兵不息。嘉靖中,土舍多鲸刃兄自袭,下镇巡官按问,伏辜,还职兄子多参。诏贳其罪,并戒木邦罕孟毋得复党鲸争职。

  万历初,缅甸莽瑞体叛,来招陇川宣抚多士宁,士宁不从。其记室岳凤者,江西抚州人,黠而多智,商于陇川,士宁信任之,妻以妹。凤曲媚士宁,阴夺其权,与三宣六慰各土舍罕拔等歃血盟,诱士宁往摆古,归附缅酋。阴使其子曩乌鸩士宁并杀其妻女,夺印投缅,受缅伪命,代士宁为宣抚。及瑞体死,子应里嗣,凤父子臣服之。诱败官军,献士宁母胡氏及亲族六百余人于应里,尽杀之,多氏之宗几尽。初,凤之附于缅也,为瑞体招诸部,拒中国,伤官军,逆势浸成,缅深倚之。久之,以缅不足恃。而邓川土知州何钰,凤友婿也,初使人招凤,凤执使献缅。及是,钰复开示百方,与之盟誓。时官军亦大集,诸将刘綎、邓子龙各率劲师至,环壁四面。凤惧,乃令妻子及部曲来降。綎责令献金牌、符印及蛮莫、猛密地。乃以送凤妻子还陇川为名,分兵趋沙木笼山,先据其险,而自领大兵驰入陇川。凤度无可脱,遂诣军门降。綎复率兵进缅,缅将先遁,留少兵陇川,綎攻之,凤子曩乌亦降,綎乃携凤父子往攻蛮莫,蛮莫贼知凤降,驰报应里,发兵图陇川。綎乘机掩杀,贼窘,乞降,缚缅人及象马来献。遂招抚孟养贼,贼将乘象走,追获之。复移师围孟琏,生擒其魁,陇川平。献俘于朝,帝为告谢郊庙,时万历十二年九月也。逾年复铸陇川宣抚司及孟定府印,升孟密安抚为宣抚司。添设安抚司二,曰蛮莫,曰耿马;长官司二,曰孟琏,曰孟养;千户所二,一居姚关,一居孟淋砦,皆名之曰镇安;并铸印记,建大将行署于蛮莫。从云南巡抚刘世曾之议也。于是,多士宁之子思顺袭陇川宣抚使。

  二十九年,莽应里分道入犯,一入遮放、芒市,一入腊撒蛮颡,一入杉木笼,并出陇川。多思顺不敌,奔猛卯。缅初以猛卯同知多俺为向导,寇东路。至是大军遣木邦罕钦擒多俺杀之。未几,思顺死,蛮莫思正乘丧袭陇川,据其妻罕氏。三十五年,思顺子安民以守将索赂,叛入缅。已而缅听抚,遣安民归。安民久据蛮湾,桀骜甚,署永腾参将周会遣二指挥袭之,败绩。王师亟讨,其族人挟其弟多安靖诛之以献。时安靖尚幼,势孤,诏俟其长给之印。安民弟安邦治亦附缅,后寄居蛮莫。其地有马安、摩黎、罗木等山,极险峻,麓川之所恃为巢穴者也。

卷二百零二譯文

  鶴慶,唐朝時名叫鶴川,南詔在此設定謀統郡。元朝初年,在此設定鶴州。至元中年,鶴州升為鶴慶府,不久改為鶴慶路。

  洪武中年,大軍平定雲南時,分兵攻拔了三營、萬戶砦,俘獲偽參政寶山帖木兒等六十七人。朝廷設定鶴慶府,派土官高隆掌管府中事務。十七年(1384)朝廷任命董賜為知府,高仲為同知,董賜的兒子董節為安寧的知州,楊奴為劍川知州。董賜率領其屬下前來京城朝覲,向皇帝貢獻馬和土產,皇帝下詔給他們賞賜冠帶、織金文綺、布帛和錢鈔。十八年朝廷任命董賜為雲南前衛的世襲指揮僉事。董賜,是安寧州人氏,世代都是當地的酋長。朝廷所派的大軍進入雲南後,他率領眾人前來投降,又跟隨官軍討伐賊人有功,所以朝廷任命他和他的兒子董節分別為世襲的知府、知州。等董賜前來朝覲時,認為自己父子倆都接受了顯著的榮耀,無以報答皇帝,自己的兒子年幼衝動,對政治不通達,所以請求將朝廷授予我們的官職歸還給皇上,自己去安寧州擔任知州。皇帝說“:你們有能力使邊疆地區安寧和睦,授予你們官職是對你們的功勳的酬謝。現今你們辭去尊貴的官位而甘願屈居卑下的職位,叫我怎麼辦呢?”命令潁國公傅友德及各位大臣討論這件事。大臣們都認為既然董賜有功勞,就不能聽任他辭去官職,至於董節的官職可以免去。於是皇帝便將對董賜的任命改為明威將軍雲南前衛世襲指揮僉事,並對董賜說:“雲南前衛與安寧最近,所以特地任命你這個職務。你應當綏撫邊遠地區的人民,使邊疆地區和睦、安寧,希望你不要再推辭了。”

  二十年(1387),劍川的土官楊奴反叛,大理衛的指揮鄭祥前去討伐,斬殺了八十多人,楊奴逃跑了。不久,楊奴回到劍川,又聚集蠻人作亂,鄭祥又帶兵出擊。二十四年朝廷設定了鶴慶衛。三十年將鶴慶府改為軍民府。永樂十五年(1417),順州的知州王義上奏說:“我們這裡接受朝廷的聖化已經有三十多年了,風聲教化所至,言語也漸漸通了,蠻族子弟中也開始有了俊秀之才,請求朝廷在此建立學校施行教育。”皇帝同意了。

  正統二年(1437),副使徐訓上奏說鶴慶土知府高倫與他的弟弟高純屢次逞兇屠殺百姓,與母親楊氏和叔叔高宣互相殘害。皇帝讓黔國公沐昂派人去說服他們接受官府的處理,如果恃強不服,則馬上調軍隊將他們逮捕。五年皇帝又對沐昂說“:近來聽說土知府高倫的妻子劉氏與高倫的弟弟高昌等人,糾集了羅羅人和麼些人,公開施行兇暴。事情被揭發後,他們不聽從官府對他們的審訊。我的敕諭一到,你可立即委派官員到他們那裡去調查稽核實際情況,適當調遣官軍逮捕首惡分子,並將千戶王蕙及高宣等逮到京城來接受質問。”八年,鶴慶的百姓楊仕潔的妻子阿夜珠控告高倫謀殺她的兒子,朝廷又命令司法機構下文調查該事。不久大理衛千戶上奏說,高倫擅自率領人馬想謀害親生母親,他的母親控告高倫犯有對母親不孝順、私自收斂百姓的財物、造了很多武器、屠殺軍士和百姓、曲意理解朝廷的命令等罪。皇帝於是命令黔國公沐晟等前去調查後申報情況上來。黔國公等人調查後上奏說高倫所犯的罪行都是事實,按法律應當處死。高倫又屢次上訴辯解說他是與叔叔高宣爭奪官位承襲權,又與千戶王蕙爭奪妾,以致他們挾仇誣陷他。黔國公調查的那些被殺死的人,都是病死或是他們做強盜又拒捕而被殺的。高倫的母親亦說所謂高倫不孝順,實際上是高宣等人的陷害。皇帝又讓沐晟和御史嚴恭前去確切調查此事。不久他們上奏說高倫等人都應當伏法被誅。高氏家族中沒有人可承襲官職,皇帝便讓當地官員在流官中挑選一個人來管理當地的事務,以便安撫邊遠地區的蠻族人。於是瀘州知府林遒節被提升為鶴慶府的知府。鶴慶由土官轉改為流官統治的歷史從此開始。

  武定,是南詔三十七部之一。宋朝淳熙年間,大理的段氏讓阿歷擔任羅武部的部長。阿歷的部長職務傳了三代到矣格時,正好是元朝元世祖當政,矣格被封為北部土官總管。元朝至元七年,此地改為武定路,設定了南甸縣。

  洪武十四年(1381),官軍進入雲南,武定的女土官商勝首先歸附朝廷。十五年武定路被改為武定軍民府,讓商勝掌管該府事務。十六年,商勝派人前來京城朝貢,向皇帝獻貢馬。皇帝下詔給商勝頒賜誥命和朝服,賞賜給她錦幣、錢鈔。十七年任命和曲土官豆派為知州。二十一年朝廷從國庫中拿出金帛,派人到武定、德昌、會川等地購買馬三千匹。宣德元年(1426),元謀縣已故土知縣吾忠的兒子吾政前來京城朝覲。

  正德二年(1507)四月,武定地區下雨降冰雹,溪水暴漲,沖決了堤壩毀壞了農田,天又降霜凍死了麥子。七月,朝廷將武定所屬的南甸縣改為隸屬於和曲州,石舊縣改為隸屬於祿勸州。三年,土知府鳳英因跟隨官軍從徵有功,進官秩為右參政,仍讓他掌管知府事務。他請求朝廷給他賞賜金腰帶,禮部討論認為不行。而皇帝認為鳳英有功勞,可以給。第二年,鳳英向皇帝進獻貢馬以感謝皇帝的恩典,皇帝又按慣例給他賞賜。

  嘉靖七年(1528),土舍鳳朝文叛亂,殺死了同知以下的官吏,搶劫走了州府的官印,帶兵與尋甸的賊人安銓一起侵犯雲南府。撫按大臣將此事報告朝廷。此時正好安銓之亂還未平息,鳳朝文又起來作亂,於是雲南大受騷擾。皇帝下詔任命右都御史伍文定為兵部尚書,領導監督雲南、貴州、四川、湖廣的軍務,調撥四鎮的土兵和漢兵討伐賊人。五月,黔國公沐紹勳上疏說“:我奉命與巡撫官等人調撥官軍,分路向叛賊進剿、招撫。叛賊違抗,扣留了我們所派去招撫他們的官軍二人,這樣,所調撥來的各土舍,又重新懷疑官軍的能力,畏懼叛賊。我小心地按照便宜行事的原則出示榜文,封給他們官職,發給他們冠帶,說待我上奏朝廷以後再讓他們正式承襲官位,眾人才開始振奮起來。於是我們二月進兵,攔擊斬殺了強敵十多人,叛賊逃回武定。請求皇上下詔給兵部,給我指明全盤的計劃和策略,允許我見機行事,並寬恕各土舍以往的罪行,凡是此次立有功勞的,都允許他們承襲官職,使他們對叛賊有共同的憤恨。”皇帝採納了沐紹勳的建議,下詔給剿賊的官軍給予獎勵。叛賊遭受失敗後,其黨徒稍有潰散。當初,鳳朝文欺騙他手下的眾人,說武定知府鳳詔母子倆都被朝廷殺戮了,朝廷還要全部剿滅武定的蠻族人。此時鳳詔和他的母親率領手下人從會城前往武定,蠻族百姓看見後都大為驚愕,全向鳳詔投降了。鳳朝文無計可施,穿過普渡逃走,官兵追上他,又將其打敗。鳳朝文率領家奴數人,經過逖益州,逃到東川的湯郎箐,被官兵追及,車裂而死。安銓的勢力還較盛,他逃跑到尋甸老巢,環列寨子數十個。官兵分成幾哨向他們夾破,先後攻破各寨,於是合力攻拔了安銓的老巢必古。安銓逃奔到東川,進入芒部,被土舍祿慶捆綁了起來,於是叛賊都被平定了。這一仗,官軍生擒了叛賊大小首領一千多人,斬殺了二千九百多人,俘虜了男女共一千二百多人,招撫蠻族黨徒二萬多,繳獲兵器、牛馬等無法計算。捷報傳到朝廷後,朝廷命令將安銓、鳳朝文斬首示眾,籍沒他們的家產,他們的家屬被髮配到邊疆去戍守邊關。

  十六年(1537),朝廷命令土知府瞿氏掌管武定府的官印。原先,府中的官印從洪武年間以來都掌管在土官手中,正德年間有關機構討論後將府中的官印交給流官同知掌管,土知府的職守就是專門負責巡捕和徵糧。待到鳳詔一死,瞿氏以鳳詔母親的身份承襲了兒子的官職,管轄四十七馬頭的阿臺等地,屢次請求朝廷將府中官印交由她掌管。吏部答覆說,按照洪武年間的舊例,應同意她的請求,皇帝就照辦了。

  四十二年(1563),瞿氏年老,自己推舉鳳詔的妻子索林代理自己的職務。等到索林承襲了官職以後,便對婆婆失禮。瞿氏大為憤怒,於是收留異姓兒子繼祖進入鳳氏家族,倚仗著她的外甥女婿貴州水西的土舍安國亨、四川建昌的土官鳳氏的兵力,想廢除索林,讓繼祖承襲官職,結果沒有成功。瞿氏便寫上疏章,自稱自己被索林所囚禁,讓繼祖到朝廷上告。繼祖回來後,施詐聲稱自己已經接受朝廷的任命,承襲了瞿氏的官職,帶兵去逼奪索林手中的府官印。索林抱著官印逃到會城,撫按官對她勸解了一番。索林回到武定後,依然照舊管理府中事務,又聽任繼祖留在瞿氏的家中,於是婆婆與媳婦之間的嫌隙就更深。索林密謀想誅殺繼祖,事情敗露後,繼祖便發大軍包圍了武定府,搶劫了和曲、祿勸等州縣,殺傷了調到這裡的土官王心一。索林又抱著府印逃到雲南,巡撫曹忭下令收繳她的府印,將她的左右手鄭立宏逮捕入獄,命令瞿氏暫時處理府中事務,寬恕了繼祖的罪行,責成他悔過自新。

  四十四年(1565),朝廷在武定府添設府通判一員。四十五年,修築了武定府新城,巡撫呂光洵派鄭立宏回武定府執掌舊業。鄭立宏,就是以前與索林一起想謀殺繼祖的那個人。他一回到武定,繼祖就將他捆綁起來殺了,並率領眾人攻打新城。臨安通判胡文顯督促百戶李鰲、土舍王德隆前去援救,到雞溪子隘時遭埋伏,李鰲、王德隆都戰死。僉事張澤也帶領尋甸的軍隊二千多人前去救援,亦被打敗,張澤和千戶劉裕被俘。鎮巡官敦促各道的軍隊一同進剿,將繼祖逼到東山寨包圍起來。繼祖害怕了,帶著張澤和索林逃到照姑,不久又殺死張澤。官軍追趕很急,繼祖便從真勒渡過江,奔向四川,投靠東川岳父母家。巡按劉思問聽到以上情況後,命令雲南、四川一起會兵討伐賊人。

  原先,繼祖之所以逃向東川,是因為土官鳳氏與他有往來。現在看到雲南、四川的官軍與土舍祿紹先等人的軍隊都會合在一起,鳳氏便背叛繼祖,發士兵七千人來支援官軍,繼祖的處境更加窮促。繼祖手下的首領者色跑到祿紹先的軍營裡投降,將繼祖的頭顱獻給官軍。姚縣的土官高繼先又擒捉了繼祖的餘黨,姚安府的同知高欽、高欽的弟弟高鈞以及主要謀士趙士傑等人都伏法被殺。守衛大臣討論是否在武定設流官統治,朝廷還不想斷絕鳳氏,給索林的支系親屬鳳歷的兒子鳳思堯授予經歷官職,讓他管轄一百多個村莊。鳳歷因朝廷沒授予他知府職位對朝廷產生怨恨情緒,暗地裡勾結四川七個州和水西的宣慰安國亨圖謀作亂。流官知府劉宗寅派人勸諭他,他不聽,還聚集眾人稱鳳思堯為知府,夜裡襲擊武定府的府城。他們看到城內嚴密防守不能進入時,便退兵駐紮在魯墟。劉宗寅夜間出兵,殺進敵人的軍營,亂賊潰逃。劉宗寅帶人追到馬剌山,活捉了鳳歷,將他按法處決。

  萬曆三十五年(1607),繼祖的侄子阿克長久遷居在金沙江外,賊人鄭舉等誘騙阿克作亂,暗地裡勾結金沙江外會川的各蠻族人,攻陷武定,大肆搶劫。他們還接連攻破元謀、羅次等城,索討武定府的官印。此時正好流官知府將官印帶到會城去了,得不到,他們便以沒有官印無法號召百姓為由,劫持推官,請求朝廷發給他們冠帶和印信。鎮撫官因為大軍沒有集結,害怕他們,便派人將武定府的官印授予他們。他們退入武定府,立阿克為知府。鎮撫官調集了土兵之後,分五路進剿,先後攻克了武定、元謀、羅次、祿豐、嵩明等州縣,將阿克及其同黨抓送到京城,在鬧市中將他們車裂而死。武定府平定之後,全都設定流官來統治該地區。

  麗江,南詔的蒙氏在此設定麗水節度。宋朝,麼些蠻人蒙醋佔領了該地。元朝初年,在此設定茶罕章宣慰司。至元中年,朝廷將茶罕章宣慰司改設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後來又改為宣撫司。

  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在此設定麗江府。十六年,蠻族酋長木德前來京城朝覲,向皇帝進獻貢馬。朝廷任命木德為知府,羅克為蘭州的知州。十八年,巨津的土著酋長阿奴聰叛亂,搶劫石門關,千戶浦泉戰死。吉安侯陸仲亨率指揮李榮、鄭祥前去討伐,叛賊戰敗後逃進山谷,官軍將他們捕獲後誅殺了。此時木德跟隨陸仲亨出征討伐阿奴聰,後又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討景東、定邊,都立有功勞,朝廷允許他的官職可以世襲。二十四年,木德死亡,他的兒子木初繼承其父的官職。木初原先守衛在巨津州的石門關,與西番的地境接壤。木初承襲其父親的職位後,沐英便請求朝廷任命木初的弟弟木虧為千夫長,代理木初守衛石門,皇帝同意了。

  二十六年(1393)十月,西平侯沐春上奏說,麗江的百姓每年向朝廷輸送白金七百六十兩,這些白金都是麼些洞出產的,當地百姓拿馬去換白金,不知道辨別真假,受騙上當了也不知道,所以請求朝廷允許當地百姓直接以馬匹輸送朝廷。皇帝同意。三十年朝廷聽從沐春的請求,將麗江府改為麗江軍民府。永樂十六年(1418),檢校龐文鬱上奏說,本軍民府與寶山、巨津、通安、蘭州四個州歸順朝廷接受中原的風聲教化已經很久了,請求朝廷在這些地方建立學校。皇帝也同意了。

  宣德五年(1430),麗江府上奏說瀾滄江寨子裡的蠻族人者保聚集眾人進行搶劫。黔國公沐晟委派官員前去招撫勸諭他們,他們不聽,兵部討論後讓他們再去招撫。不久,蘭州的土官羅牙等人上奏,說者保拒絕聽從朝廷的命令,請求發兵討伐他們。皇帝命令黔國公和雲南的三司相機行事,不要因一點小小的緣故造成蠻族人大批造反。正統五年(1440),皇帝對知府木森頒發封官的詔令,因他征討麓川有功另外授予他大中大夫資治少尹的官銜。成化十一年(1475),知府木風山欽上奏,說鶴慶的千夫長趙賢屢次糾集一大群賊人越過地界前來殺人搶劫,請求朝廷調遣旁邊衛所的官軍來擒拿進剿他們。朝廷命令將該奏章移交給當地的守衛大臣去計劃。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府木高向朝廷進獻助殿的工銀二千八百兩,皇帝下詔給他加賜文職三品官的官服,頒發誥命。四十年木高又向朝廷進獻賣樹木的銀子二千八百兩,皇帝下詔再給他進升一級官階,授予他亞中大夫的官銜,頒發誥命給他。

  萬曆三十一年(1603),巡按御史宋興祖上奏說“:稅使內監楊榮想責成麗江土官退出土地,聽憑官府的分封。我私下裡認為麗江自從明太祖讓木氏在此世代為官以來,他們守衛石門關斷絕了西域人的侵擾,守衛鐵橋隔斷了吐蕃人的掠奪,滇南全靠他們的守衛作為安全的屏障。現在讓他們退出土地聽憑官府的分封,必然會喪失邊遠地區蠻人對朝廷的忠心。退出土地之後,即使他們聽從朝廷的指令,國家每年都要防備吐蕃的侵擾,倘或不聽朝廷的指令,則不僅僅是對國體的一種損害了。”這個奏章上交朝廷後,退地之事就不再提了。

  三十八年(1610),知府木增因向征討蠻族的官軍支助餉銀二萬多兩,向朝廷請求按北勝土舍高光裕的例子,給他加封官級。兵部答覆賞賜給他三品官的官服。巡按御史彈劾他,說他有違越朝廷成命的行為,請求取消對他三品官官服的賞賜,朝廷同意了。四十七年,木增又向朝廷輸送銀子一萬兩,支助戍守遼陽的官軍購買糧餉。泰昌元年(1620),朝廷記錄下木增的功勞,給他賞賜白金制的表裡,還給他的兒子木懿和手下的舍目各按等級差別賞賜銀幣。天啟二年(1622),木增因病向朝廷告老,朝廷給他加授左參政的官銜後准許他辭官在家。五年,皇帝特地給木增頒佈誥命,以表揚他對朝廷的忠心。有人說雲南各土官中,既懂書又好守禮義的,以麗江木氏為第一位。

  元江,是古代西南夷所居的最邊遠之地,稱為惠籠甸,又叫因遠部。南詔的蒙氏將該地交給銀生節度管轄,把白蠻中的蘇、張、周、段等十大姓遷來戍守該地,還開拓了威遠等地,設定威遠目炎。後來和泥人侵擾並佔據了該地。宋朝時,儂智高的黨徒流竄到該地居住,和泥人又開放了羅..甸讓他們居住,後來,這些地方被麼些、徒蠻、阿覺等部落所佔據。

  元朝時,他們歸順元朝廷。至元年間,朝廷設定了元江萬戶府。後來在威遠改設為元江路,統領羅..、馬籠等十二個部落,隸屬於臨安、廣西、元江等地的宣慰司。

  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廷在此設定元江府。十七年,土官那直來朝覲時向皇帝貢獻大象,皇帝便任命那直為元江府知府,賞賜官服和冠帶給他。十八年又設因遠羅必甸長官司,讓其隸屬於元江府,任命當地的酋長白文玉為長官司副長官。二十年朝廷派遣經歷楊大用到元江等府去訓練軍隊,因為此時百夷族屢次在邊疆地區作亂,皇帝想發兵平定他們。二十六年朝廷在元江府設定儒學學校。二十七年,知府那榮和白文玉等人前來京城朝覲,向皇帝進貢。

  永樂三年(1405)那榮又來京城朝覲獻貢物。皇帝給予他優厚的賞賜,於是將元江府改為元江軍民府,授予他元江軍民府的印信。那榮請求皇帝允許他親自率領軍隊,裝載著糧食,前去攻打八百。皇帝嘉獎犒勞了他。元江府又上奏,說石屏州的洛夾橋,每年都被暴漲的江水沖壞,如果只讓本元江府獨自修理,恐怕百姓不堪負擔,請求朝廷命令石屏州協助我們一起治理。皇帝同意了。九年,那榮率領手下的頭目前來京城朝覲,向皇帝貢獻馬和金銀器,皇帝按以前的慣例給予他們賞賜。十二年,已故的土知府那直的兒子那邦也入京向朝廷貢獻土產。

  宣德五年(1430),黔國公沐晟上奏,說元江的土知府那忠的官邸房舍和經歷印信被賊人刀正、刀龍等焚燬了,現今刀龍、刀洽已被抓獲押送到京城,請求朝廷按永樂年間的處理方法,將他們發配安置到遼東,以警告邊疆地區的夷人。皇帝同意。朝廷又讓禮部重新將印信鑄好送給元江府的那忠。正統元年(1436),因遠羅必甸長官司派人來京城朝覲,向皇帝獻貢馬。正德二年(1507),那端承襲了土知府的職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土舍那鑑殺死了侄子土知府那憲,奪取了知府印,並沒收了因遠驛的印記。巡撫應大猷將此事上奏朝廷,朝廷命令鎮巡官發兵前去進剿。二十九年,那鑑有所畏懼,暗地裡約好交趾的蠻人武文淵圖謀叛亂。撫按官胡奎、林應箕和總兵官沐朝弼聯合向朝廷上奏此事,請求朝廷派副使李維、參政胡堯時督兵圍剿他們,朝廷下詔同意。那鑑益發縱容軍隊攻打搶劫元江府的村寨。沐朝弼和巡撫石簡調遣武定、北勝、亦佐的土兵和漢兵,分成五個哨。所調撥的軍隊集結以後,沐朝弼和石簡駐紮在臨安,分部進兵,攻破了木龍寨,降服了甘莊,賊人的氣勢才有所收斂。那鑑便派遣經歷張維和幾個儒生到南羨監督王養浩的居所,請求投降。此時左佈政徐木越因監督糧餉到達南羨。徐木越人比較迂拙,聽了張維的話後,認為那鑑已確實計窮,無地可走,便約定第二天讓那鑑自己反捆雙手出城投降。他的左右都說夷人奸詐不可輕信,但徐木越不聽,按期帶一百人到城下接受那鑑投降。那鑑便縱容大象、戰馬和夷人士兵衝出來廝殺,徐木越和他的左右都被襲擊而死。巡按趙炳然將此事上報朝廷,並彈劾沐朝弼、石簡和王養浩有失事之罪。皇帝降旨責究,褫奪了石簡的官職,王養浩等人停止給俸祿,要他們限期捕獲賊人贖罪。沐朝弼便與石簡集結了五哨軍隊,沿著元江駐紮,命令南羨哨督兵渡過江去攻城,又從路通哨、甘莊哨各挑選精兵二千人協助他們。那鑑瞭解到路通哨、甘莊哨的精兵都已調到南羨哨,便悄悄地派遣軍隊和戰象乘虛襲擊路通哨。官軍沒料到賊人會突然到來,倉猝燒燬營房而逃。監督郝維嶽逃進甘莊哨,甘莊也大潰,監督該哨的李維也逃跑了,只留下南羨哨在城前與賊人對陣。武定的女土官瞿氏、寧州土舍祿紹先、廣南儂人頭目陸友仁都痛恨那鑑殺死主人奪取嫡親的官位,誓死不退兵。督哨王養浩因此激勵他們,第二天他們敲著鼓大聲呼喊著攻城,賊人大敗,閉門不出戰。官軍將他們包圍起來,那鑑乞求投降,官軍吸取了徐木越的教訓,不答應他。城內的賊人將屋子拆了當柴燒,一斗米要賣三四錢銀子,物資已很缺乏。這時該地區的瘴氣已經起來,官軍為避瘴氣的侵染就撤兵了,約定秋末再來征討那鑑。沐朝弼將此事上奏朝廷,皇帝裁定了兩個哨失事各臣的罪責,派撫臣厚賞瞿氏、祿紹先、陸友仁等人,敕命沐朝弼會同新到任的撫臣鮑象賢聚兵討伐賊人。

  三十二年(1553),鮑象賢到達鎮所,調集土兵和漢兵七萬人,廣泛徵集糧餉,限期分哨進剿元江府,做必定取勝的打算。那鑑害怕了,喝藥自殺。鮑象賢便傳文書給百戶汪輔,讓他進城安撫百姓,捉拿賊人首領,將殺害土官那憲的阿提和殺死佈政徐木越的光龍、光色等人全部斬首。那鑑的兒子那恕將原先佔領的郡..、封鑾等村寨獻出來,將原先掠奪去的鎮沅府的府印也還回來,還交納大象十二隻,將幾年來拖欠的賦稅也全部交齊。鮑象賢命令當地的官員和百姓將那氏家族中可繼承官位的人推舉出來,眾人推舉了前土官那端的從孫那從仁。鮑象賢上疏說明了該地的情況,請求朝廷廢除那恕的官職,赦免他的死罪,讓那從仁暫時管理該地的事務,加封汪輔為千戶。皇帝都同意了。萬曆十三年(1585),因元江土舍那恕在招降車裡方面有功勞,朝廷允許他承襲祖先的官職,並賞賜給他銀幣。

  元江府統領有一個長官司,叫因遠羅必甸。

  麓川、平緬,元朝時全隸屬於緬甸。緬甸,是古代朱波的所在地。南宋寧宗時期,緬甸、波斯等國向朝廷進獻白象,從此才有了緬甸之名。緬甸在雲南的西南方,離京城最遠,與八百國、占城接壤。緬甸有城郭室屋,人都居住在樓上,該地盛產大象和馬。元朝時緬甸最為強盛。元朝曾派使者去招撫他們,他們開始向朝廷入貢。

  洪武六年(1373)朝廷派遣使者田儼、程斗南、張礻韋、錢允恭帶著皇帝的詔書去諭告他們。使者們到安南,呆了二年,因道路受阻不通,無法到達。皇帝下詔召他們回來,結果只有田儼回來了,其餘的都死在路途上。十五年,朝廷派大軍攻下雲南,進而又攻取大理和金齒。平緬與金齒兩地地境相連,當地蠻族人思倫發聽說明朝大軍還要南進,感到害怕,於是向朝廷投降。朝廷就在平緬設定宣慰使司,任命思倫發為宣慰使。十七年八月,思倫發派遣刀令孟向朝廷獻土產,並上繳元朝廷授予他的宣慰使司的官印。皇帝下詔將平緬宣慰使司改為平緬軍民宣慰使司,並賞賜給思倫發朝服、冠帶、織金文絲綢和錢鈔。不久又將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改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麓川與平緬境土相連,元朝時將兩地分別設定兩個路以統領當地的百姓,現在思倫發派使者向朝廷獻貢物,朝廷便命令思倫發兼而統領麓川之地。

  十八年(1385),思倫發造反,率領眾人侵犯景東。都督馮誠率兵攔擊,正好遇上天降大霧,突然與叛軍遭遇,雙方接戰官軍失利,千戶王升戰死。

  二十年(1387)皇帝下敕諭給西平侯沐英等人說“:近來御史李原名從平緬歸來,他說蠻族人情況詭譎莫辨,一定會成為邊疆的禍患。等到朝廷的令符一到,你們即可在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修築堡壘,深挖城池,加固營柵,多購置火銃做守衛的準備。敵人來,不要輕易與他們接戰。而且,以往每年有人到百夷族人地區去,大多貪圖他們的財物,不顧事理,結果被蠻族人笑話。從現在開始不允許一個人到平緬去,即使文書來往也要小心應對,不要疏忽。”第二年,思倫發誘騙各蠻族人入侵馬龍他郎甸的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寧正將他們擊敗,斬下敵人首級一千五百多個。思倫發便傾巢而出,號稱三十萬人,戰象百餘頭,進犯定邊府,想報摩沙勒寨之仇,而新近依附他的各蠻族都願為他出力。沐英挑選三萬軍隊急速趕到定邊府,賊人排列象陣與官軍搏鬥。沐英則排列弓弩手對準目標射擊,並派人突入陣中大聲呼叫。賊人的戰象大多受傷,蠻族人中也有較多人被箭矢射中而死,於是蠻族人的氣焰稍有收斂。第二天,沐英帶領將士,添置更多的火槍和神機箭,輪番射擊,戰象逃奔,賊人大敗。官軍直搗賊人屯駐的寨子,斬獲敵人首級三萬多個,降服士卒一萬多人。敵人的戰象射死了一半,活捉了三十七頭。思倫發逃走了。此捷報傳到朝廷後,皇帝派遣使者告訴沐英將軍隊移到景東附近駐紮下來屯田耕作,加固堡壘以等待大軍,不要輕易接受敵人的投降。

  二十二年(1389),思倫發派遣把事招綱等人來說:“以往叛逆的圖謀,都是由於把事刀廝郎、刀廝養鼓動的結果。現乞求朝廷赦免我的死罪,我們願意向朝廷輸送貢賦。”雲南地區的守衛大臣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便派遣通政司經歷楊大用帶著皇帝的敕諭去見思倫發,要他重修做臣子的禮節,全部償還前日開戰所消耗的軍費,才能免除問罪之師。思倫發聽從命令,以象、馬、白金、土產等物向朝廷入貢謝罪,楊大用還讓思倫發獻出叛逆首領刀廝郎等一百三十七人,於是平緬的叛亂平定了。從此,他們每三年來京城朝覲獻貢一次。二十七年思倫發來朝覲皇帝,進獻貢馬、象、土產。之後,皇帝派遣京衛千戶郭均英前往平緬,給思倫發賞賜公服、幞頭、金帶和象笏。

  二十八年(1395),緬國國王派使者來說,百夷族人屢次帶兵侵入他們的國境內掠奪財物。第二年,緬國使者又來訴說遭受百夷人入侵。皇帝派遣行人李思聰等出使到緬國和百夷。思倫發聽到皇帝的詔令,俯伏著謝罪,願意罷兵不再入侵鄰國。正好碰到他手下的部長刀幹孟叛亂,李思聰便以朝廷的威德勸諭他手下的部眾,叛亂者稍有退縮。思倫發想倚仗朝廷的使者來使他的部下順服,於是強行挽留李思聰,拿大象、馬、金寶來賄賂他。李思聰都勸說退了回去。李思聰回來後詳細敘述當地的山川、人物、風俗和道路,撰寫成《百夷傳記》進獻給皇帝,皇帝褒獎他。

  原先,平緬地區的習俗並不喜好佛教。有從雲南來的僧人到達該地後,善做因果報應之說,思倫發便信仰了佛教。又有金齒地區計程車卒逃過來,能造火硫、火炮,思倫發對他們的技能非常感興趣,幫他們繫上金帶,讓他們與僧人一樣,地位都高於各部落長。刀幹孟等人不服,於是率領屬下的人反叛,進攻騰衝。思倫發率其家人逃到雲南,西平侯沐春將他們遣送到京城。皇帝憐憫他,任命沐春為徵南將軍,何福、徐凱為副將軍,率領雲南、四川各衛所的軍隊前去討伐刀幹孟。皇帝又將思倫傳送回去,讓他駐紮在潞江上,招撫他手下的群眾,並賞賜給他黃金一百兩、白金一百五十兩、錢鈔五百錠。皇帝又對沐春說“:思倫發是走投無路才歸順於我明朝廷的,你應當用軍隊將他送回去。到雲南時,你可先派人去勸諭刀幹孟,讓他不要執迷不悟,還是罷兵將主人迎接回去好。倘或他不聽,則聲討他的罪行,討伐他。”

  此時的刀幹孟已經趕跑了思倫發後,也害怕朝廷對他用兵,於是派人到西平侯那裡,請求允許他向朝廷入貢。沐春將此上報朝廷。三十一年(1398),沐春上奏說“:刀幹孟想假借我朝廷的軍威來抵抗忽都,他所說的要向朝廷入貢不可相信。”皇帝派人告訴沐春說“:邊遠地區的蠻族人確實也有很詭詐的,不妨暫時同意他的請求,審度具體事宜,不要喪失時機。”沐春便把思倫傳送到金齒,派人去勸諭刀幹孟,讓他把主人接回去,刀幹孟不聽。沐春便派左軍都督何福、瞿能等人,帶五千人馬前去討伐。官軍翻過高良公山,直搗南甸,大破賊人,殺死刀名孟,斬殺許多敵人。回兵時又攻擊景罕寨。景罕寨憑藉地勢高險堅守,攻不下來,此時官軍的糧食和兵器都已用完,賊人的氣勢便更加囂張。何福派人向沐春告急,沐春率領五百騎兵前去救援,乘夜趕到潞江,在第二天天剛亮就去渡河。五百騎兵晝夜兼程,所經過的地方塵土蔽天。賊人沒料到大軍會突然到來,又驚又怕,於是被官軍攻入,大敗而逃。官軍又乘勝襲擊崆峒寨,賊人連夜逃走。刀幹孟派人來請求投降,朝廷認為他很狡詐,命令沐春等機會再征討他。不久沐春病亡,刀幹孟竟然不投降。朝廷又命令都督何福前去討伐,不久,活捉刀幹孟,將其帶到京城。思倫發至此才回到平緬,過了一年便死了。

  永樂元年(1403),思倫發的兒子散朋來京城朝覲,向皇帝獻貢馬。皇帝賞賜給他絨錦、織金文的絲綢、紗羅,給他的隨從賞賜錢鈔。二年皇帝又派遣宦官張勤等到麓川頒佈敕賜。麓川、平緬、木邦、孟養都派人前來朝貢,皇帝各給他們賞賜錢幣。此時麓川平緬宣慰使思行發派遣頭目刀門賴向朝廷訴說孟養、木邦屢次侵犯他們的地境。禮部請求將孟養、木邦派來向朝廷獻貢的使節交付司法機關,以正他們侵犯鄰境的罪行。皇帝認為蠻族人之間互相攻奪是常事,抓他們一二個人頂罪,也不足以革去他們的風俗,況且現在是非曲直還不明瞭,便急急忙忙抓其使節頂罪,會失去邊遠地區的人心。於是,皇帝便讓西平侯前去勸諭他們,再派遣員外郎左緝出使到八百國,又讓左緝給麓川平緬的宣慰頒賜冠帶和襲衣。

  永樂五年(1407),隸屬於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的孟外的頭目刀發孟前來朝覲,向皇帝進獻大象和金器,散朋也來進獻貢馬,皇帝分別給他們賞賜錢幣。六年,思行發向朝廷進獻貢馬和土產,向皇帝謝恩。皇帝給他賞賜金牌和信符。黔國公沐晟上奏說:“麓川、平緬所隸屬的孟外、陶孟,是土官刀發孟的領地,被頭目刀薛孟所侵佔,請求朝廷命令思行發勸諭刀薛孟歸還所侵之地。”皇帝同意了。七年,思行發前來進貢,皇帝派遣宦官雲仙等帶著皇帝的敕諭,給他賞賜織金文綺和紗羅。雲仙等人到麓川時,思行發沒有舉行郊迎禮,雲仙責備了他。思行發惶恐不安,於九年派遣刀門奈前來朝廷進貢謝罪。皇帝寬恕了他,仍命令設宴犒勞刀門奈,並派人給思行發賞賜文錦、織金..絲和紗羅。

  十一年,思行發請求讓他的弟弟思任發代理自己的官職,皇帝同意了。思任發派遣頭目刀弄發向朝廷貢獻六頭大象、一百匹馬和金銀器皿等物,感謝皇帝的恩德。二十年,思任發派遣使者奉表到朝廷獻貢,並替自己侵略南甸州的行為向朝廷謝罪。皇帝派遣宦官雲仙帶著賞賜品和敕諭去見思任發,勸戒思任發以後不要再侵略別人了。

  洪熙元年(1425),仁宗皇帝派宦官段忠、徐亮到麓川,告訴當地官員仁宗已經即皇帝位。

  宣德元年(1426),皇帝派使者諭告西南地區的夷族人,還因麓川土官忠於職守勤於向朝廷獻貢,分別按他們的級別等差賞賜錦綺。此時,麓川、木邦之間因爭奪地界,而各向朝廷訴說此事,皇帝派使者勸諭他們,讓他們各自安守本府地界,不要侵越出去。黔國公沐晟上奏說,麓川軍民宣慰使司屬下的思陀甸火頭曲此作亂,請求朝廷發兵討伐。皇帝命令暫時先招撫他們。朝廷又聽從宣慰刀暗發的上奏,在麓川平緬宣慰使司所管轄的大店地設定驛丞一員,讓土人刀捧怯擔任此職務。

  三年(1428),雲南的三司上奏,說麓川宣慰使思任發侵奪了南甸州的土地,請求朝廷發兵問罪。皇帝命令沐晟會同三司、巡撫將此事詳細上報朝廷,並敕諭思任發,要他保境安民,不得侵奪鄰近州府的疆土,陷於惡逆行為之中,否則以滋生惡逆罪追究。沐晟認為思任發侵奪南甸、騰衝疆土的罪行不可寬恕,請求調撥五萬官軍和諸土兵討伐他。皇帝認為交趾、四川正在用兵,百姓負擔很重,沒有得到休息,因此對思任發應再行招撫勸諭的辦法。實在不得已後,再調撥雲南的土官軍和木邦宣慰的諸蠻族軍隊進剿。八年皇帝派宦官雲仙帶著敕令到麓川,給思任發賞賜錢幣和物品,勸諭他不要與木邦再去爭奪地界、互相廝殺了。

  正統元年(1436),思任發上奏說他所管轄的地區,遭受木邦的侵擾,百姓稀少,無法籌集賦稅和差役銀錢。皇帝便免除了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所欠的差發銀子二千五百兩。戶部認為這樣做不妥,皇帝還是加以特別蠲免了。

  原先,洪武年間官軍攻克平定雲南,只有百夷部落的酋長思倫發沒有順服,後來他被手下的頭目所驅逐後,便跑到京城來訴說。朝廷任命他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的宣慰,讓他回麓川居住。後來將其地劃分出來,設定了孟養、木邦、孟定三個府,將它們隸屬於雲南;又設定潞江、幹崖、大侯、灣甸四個長官司,將它們歸屬於金齒。永樂元年(1403)將孟養、木邦兩個府升為宣慰司。孟養宣慰刀木旦與鄰境的人因仇殺而死,緬甸便乘機吞併了孟養。不久,緬甸宣慰新加斯又被木邦宣慰所殺。此時思倫發已死,他的兒子思行發襲承職位,不久也死了。思倫發的次子思任發承襲了麓川宣慰的官職。他比他的父兄更加狡猾,朝廷所徵收的差役金銀,他不按時繳納,朝廷還優加寬待他。碰上緬甸宣慰被人所殺時,思任發便乘機侵犯緬甸,想全部收復思氏家族原有的故地,於是舉兵侵擾邊境,侵略孟定府和灣甸等州,對當地人民進行燒殺掠奪。南甸的知州刀貢罕也上奏,說麓川侵奪了他所管轄的羅卜思莊等二百七十八個村子。在這種情況下,沐晟上奏說:“思任發幾年來連續侵奪了孟定、南甸、幹崖、騰衝、潞江、金齒等地的土地,擅自任命頭目刀珍罕、土官早亨等人,讓他們幫助他施行侵略,其背叛朝廷的形象已經頗為顯著。近來他又去侵略金齒,氣勢很猖獗。我們已派遣各衛所的騎兵和步兵到金齒去守衛。請求調遣大軍前去進剿討伐他們。”皇帝命令挑選將領,朝廷大臣推舉右都督方政、都督僉事張榮前往雲南,協同當地鎮守官右都督沐昂率兵討伐。思任發正向朝廷修貢,希望以此來緩和朝廷的大軍,沐晟居然相信了他,沒有率大軍渡江。思任發便派遣一萬多人奪取潞江,沿著江造船三百艘,想攻取雲龍,又將甸順、江東等處的殘餘守軍全部殺死。皇帝因賊人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大,責怪沐晟玩弄賊寇養成禍患。此時方政也到軍中報到,想出戰,沐晟不同意。方政造船想把軍隊渡過去,沐晟又不答應。方政對此不勝憤慨,便獨自率領自己的部隊與賊軍將領緬簡接戰,攻破賊人的舊大寨。賊人逃奔到景罕,指揮唐請又將賊人打敗。他們又追擊賊人到達高黎共山下,共斬殺賊人三千多。於是他們乘勝追擊,在上江逼住了思任發。上江,是賊軍駐紮的重地。方政長途攻戰,疲憊不堪,向沐晟求援。沐晟對方政不聽自己的節制而擅自渡江作戰很憤怒,不派兵支援方政。時間一長,又只派少量軍隊前往,並且這少量援軍到夾象石時又不前進了。方政他們追擊賊人到達空泥,才知道沐晟不來救援。賊人用象戰衝擊官軍,官軍被殲滅,方政戰死。沐晟聽到失敗的訊息後,請求朝廷再增添軍隊。皇帝派遣使者前來責備沐晟為何不進兵援救方政,同時又徵調湖廣的官軍三萬一千五百人、貴州的官軍一萬人、四川的官軍八千五百人,由吳亮、馬翔統領,到達雲南,聽從沐晟的節制,並敕令沐晟預先籌備糧食。沐晟對自己的罪過很害怕,不久便暴死了。

  此時,思任發便益發驕橫,進犯景東,剽掠孟定,殺死了大侯知州刀奉漢等一千多人,攻破孟賴等寨子,孟璉長官司等地都向他投降了。這樣,思任發便派人向朝廷進貢,獻上大象、馬、金銀器皿等,又致書給雲南的總兵官,說“:開始是潞江安撫司的線舊法邀我替他報仇,後來線舊法誣告我入侵他的轄地,致使朝廷大軍壓境,使我惶恐無地。現今我想派使者到朝廷謝罪,請求您替我奏報朝廷。”皇帝降敕答應赦免思任發的罪行。這時,刑部侍郎何文淵上疏,請求朝廷停止在麓川用兵,皇帝將該疏章交朝廷大臣討論。對此,皇帝身邊的兵部尚書王驥和英國公張輔等人,都認為“麓川背叛朝廷作惡,必須誅殺,應另外挑選將領,操練兵馬,討伐他們以昭示正義。如果思任發及早自己悔罪,應自己反綁雙手到軍門前投降,由朝廷來裁定他的生命安全。”皇帝同意這個意見。不久,侍講劉球又請求朝廷按何文淵的提議在麓川息兵。兵部答覆說征討麓川,朝廷已有成命,不能更改。並將此上報皇帝。

  正統六年(1441),朝廷任命定西伯蔣貴為平蠻將軍,都督李安、劉聚為副將軍,讓兵部尚書王驥總督雲南的軍事事務,集合了各道的軍隊十五萬人前去討伐思任發。此時思任發派賊軍將領刀令道等十二人,率領三萬多人馬,戰象八十頭,抵達大侯州,想奪取景東和威遠兩地。王驥將抵達金齒時,思任發派人向王驥請求投降。王驥接受了,暗地裡命令各位將領分路進兵。右參將冉保從東路攻打細甸、灣甸的水寨,進入鎮康,直奔孟定。王驥和蔣貴從中路到達上江,駐兵騰衝。左參將宮聚從下江佔領夾象石。到了約定的期限,官軍發起總攻。賊人嚴密防守,火銃、弓弩和飛石像雨點般落下來。第二天,官軍乘風焚燒賊人的寨柵,大火徹夜不息。官軍經過奮力戰鬥,攻下了上江寨,斬殺了刀放戛父子,生擒了刀孟項,前後共斬下敵人耳朵五萬多隻。捷報上奏給了皇帝。

  七年(1442),王驥率兵渡過下江,打通了高黎貢山的道路。到騰衝時,留下都督李安帶兵守衛。王驥從南甸出發到羅卜思莊,前軍抵達杉木籠。這時思任發率領兩萬多人佔領高山,設立堅固的村寨,把守軍連環成七個營,首尾互相呼應。王驥派宮聚、劉聚分左右兩翼攀緣到嶺上,王驥率領中軍從橫向攻擊賊人,賊人逃跑。官軍進駐馬鞍山,直搗賊人的寨子。賊人的寨子兩面靠江,周圍三十里全都立起了寨柵開鑿了戰塹,官軍無法進入,而賊人可從小道悄悄地出兵繞到馬鞍山後襲擊官軍。王驥告戒中軍不要動搖,命令指揮方瑛率領精銳騎兵六千突然殺入賊人的寨子,斬殺敵人數百,又將賊人的象陣誘入圈套打敗。而從東路出發的官軍,集合了木邦的人馬,招降了孟通各寨。元江的同知杜凱等人也率領車裡和大侯的蠻族軍隊五萬人,招降了孟璉長官司,並攻破烏木弄、戛邦等寨子,斬獲敵人首級二千三百多個。於是官軍一齊在麓川集結,守住西峨渡,百軍齊發,又放火焚燒敵人的營寨,賊人被打死燒死的不計其數。思任發父子三人帶著妻子兒女幾個人,從小路渡江,逃奔到孟養。官軍蒐集到了原先朝廷頒發給他們的虎符、金牌、信符、宣慰司印和他們掠奪來的騰衝千戶印等印信三十二枚。麓川平定了。捷報傳到朝廷,皇帝命令撤軍。

  此時的思任發敗逃到孟養,又遭木邦宣慰的襲擊,被追擊著過了金沙江,逃向孟廣。緬甸宣慰卜剌當也起兵攻擊思任發。皇帝下詔命給木邦、緬甸宣慰說,如果他們能捉住思任發,將他獻給朝廷,即將麓川之地交給他管轄。不久,思任發被緬甸人抓住,緬甸人以此向朝廷要地。思任發的兒子思機發窮困之至,請求來京城朝覲,向皇帝謝罪。他先派他的弟弟思招賽進京入貢,皇帝命令將他遣送回雲南安置。思機發窺探到朝廷大軍已經回去了,便想恢復對麓川的統治,佔據了麓川並出兵侵擾鄰府。於是皇帝又命令王驥、蔣貴等人統領大軍再次征討麓州。王驥率領軍隊到金齒,思機發派遣頭目刀籠肘帶著他的兒子一起到王驥的軍門前請求投降。王驥派人至緬甸索討思任發,緬甸佯裝答應而實際上並不遣送過來。王驥到騰衝,與蔣貴、沐昂將軍隊分成五個營進兵,緬甸人也集結了軍隊準備對付官軍。王驥本想乘大軍在此攻打他們,但一看到緬甸的軍隊人數多氣勢也盛,不容易攻下來,還可能多一個像麓川那樣的敵人,於是宣稱犒勞軍隊,命令蔣貴悄悄地將緬甸人的數百艘船焚燒掉,進而又進軍逼迫他們交出思任發。緬甸堅持要執行皇帝以前下達的詔令,一定要將麓川劃歸給他們才交出思任發。同時又以思機發已與他們為仇來替自己辯解。王驥便帶兵到者蘭,直搗思機發的巢穴。思機發逃走了,俘虜了他的妻子兒子和部屬,設立了隴川宣慰司之後,王驥就回去了。而此時思機發竊據了孟養,對朝廷頑固不服,一如既往。

  十一年(1446),緬甸才開始把思任發和他的妻子兒女三十二人送交到雲南。思任發在途中絕食,即將死亡。千戶王政便把他的首級斬下來,派人送往京城。他的兒子思機發屢次乞求投降,派頭目刀孟永等向朝廷獻貢物和金銀,說經過朝廷派兵征討,我們已沒有地方可逃避死亡了,乞求朝廷寬恕我們的餘生。其言詞很悲哀。皇帝命令接受他的貢物,對總兵官沐斌和參贊軍務侍郎楊寧等人說,朝廷已經寬免思機發不死,你們將今後怎樣治理麓川的長遠規劃上報上來。皇帝亦將寬免思機發不死之罪的決定通知了他本人。十二年,總兵官黔國公沐斌上奏說“:我派千戶明庸帶著皇上的敕令去招撫思機發,他因前番派去上貢的弟弟思招賽沒有回來,所以對朝廷有所疑懼,不敢出來。近來緬甸人因思機發掠奪他們的牛馬和金銀器,想進兵攻打麓川。我們討論後請求朝廷派人分別諭告木邦、緬甸各宣慰司,讓他們集結蠻族軍隊,限期過江,分道討伐思機發。我們則率領官軍一萬人駐紮在騰衝,以助長他們的聲勢。賊人四面受敵,則必被擒獲。”皇帝同意了。不久,朝廷任命思機發的弟弟思招賽為頭目,頒給他冠帶、每月的糧食和房屋,受錦衣衛管束,他手下的從人都讓他們馴養大象以供役使。此前,思招賽被安置在雲南,他的黨徒中有人想作亂,於是皇帝便把他安置在京城,希望以他來招徠思機發。皇帝既然已經命令雲南出兵進剿思機發,等到沐斌等人到達騰衝,監督各軍追捕思機發時,思機發最終還是不出來,悄悄地躲藏在孟養,派他的手下人前來進貢。朝廷答應他寬免他的死罪,他還是不出來。沐斌因春天瘴氣發作,江水上漲無法渡河,糧食也已缺乏,便帶兵回去了。

  皇帝因沐斌出師無功,便又命令兵部尚書靖遠伯王驥總督軍務,都督同知宮聚佩戴平蠻將軍印,率領南京、雲南、湖廣、四川、貴州的官軍和土軍共十三萬人前去討伐思機發。到此,王驥已是三徵麓川了。皇帝秘密地諭告王驥說“:萬一思機發遠逃,則先捉拿刀變蠻,掃平他們的巢穴。如果他們逃入緬甸,緬甸人庇護他們,也可相機擒拿他們。要讓蠻族人知道害怕,大軍不是白白出來的。”皇帝又敕諭沐斌,軍事上的事全要與王驥一同商量後再行動。皇帝又敕諭木邦、緬甸、南甸、幹崖、隴川等宣慰司,要他們整頓軍隊、準備好戰船、積聚糧草以等待朝廷的排程。

  十四年(1449),王驥率領各位將領在騰衝會師,在幹崖造船出發,到南牙山時棄舟步行,抵達沙壩,又造船從水路到金沙江。思機發在江的西岸埋下寨柵堅守。大軍順流下到管屯,碰到木邦、緬甸兩個宣慰帶兵十餘萬也排列在沿江兩岸,緬甸準備了二百多艘船做浮橋渡送軍隊,大家合力攻破了思機發的柵寨,繳獲了穀子四十多萬石。大軍吃飽以後,銳氣大增。思機發帶領手下眾人到達鬼哭山,在兩個山峰上修築大寨子,在兩翼修築兩個寨子,又築七個小寨,綿延達一百多里。官軍分路齊進,都將這些寨子攻克了,斬殺和俘虜了賊人無數。思機發、思卜發又逃奔了。

  此時朝廷的軍隊經過孟養到達孟那。孟養在金沙江西面,離麓川有一千多里遠,當地各部落對官軍的到來都很受震懾,說:“自古以來漢人沒有渡過金沙江的,現今朝廷的軍隊到達這裡,真是天朝的威風啊!”王驥回兵後,思機發的部下眾人又擁戴思任發的小兒子思祿,佔據孟養作亂。王驥等人考慮到軍隊連續作戰很疲勞,賊人又不可能一下子消滅,便與思祿訂約,允許土目管理當地各蠻族人,在孟養像以前一樣居住並統治該地,在金沙江上立石為界,發誓說“:只有等石頭爛了,江水枯了,你才能渡過江來。”思祿也畏懼朝廷的大軍,便聽從了王驥的安排,表示遵守誓約。於是大軍便班師回朝。捷報傳到朝廷,皇帝特地到宗廟裡去祝禱。

  景泰元年(1450),雲南總兵官沐瞞上奏說:“緬甸宣慰已經擒住了思機發,還把思卜發放回了孟養,恐怕緬甸人又會將思機發居為奇貨,向朝廷要挾。不如我們緩一緩此事,聽任他們自己將其獻出來為好。”皇帝同意。五年,緬甸人又來討索舊地,左參將胡志等諭告他們,將銀戛等處的土地劃歸他們。他們便將思機發和他的妻子兒女六人送到金沙江村子裡,胡志等人就把思機發等人用檻關著送到京城。南寧伯毛福壽將此上報給朝廷,朝廷便在京城裡誅殺了思機發。七年,思任發的兒子思卜發上奏說:“我的父兄犯法,而當時我年幼無知。現今不敢做父兄那樣違法的事,對朝廷的法律甚為畏懼。現準備了差發銀子五百兩、大象三頭、馬六匹和其他土產,派使者前來進貢,只希望天皇帝您能哀憐我們。”皇帝便給他敕諭,勸他不要學其父兄所為,並給他、他的妻子和使者各按等級賞賜錦幣和鈔幣。

  成化元年(1465),總兵官沐瓚等人認為思任發的孫子思命發到京城後不能讓他久留,因為他是叛逆賊人的遺孽,請求朝廷將他發配到沿海的登州衛去,每個月給他二石米。皇帝同意這個提議,於是麓川便滅亡了。

  在此之前,麓川初次被平定時,朝廷將其土地分出來設立了隴川宣撫使司,任命恭項為宣撫使。恭項,是以前麓川的部落酋長,因首先歸順朝廷並替朝廷效力,立有功勞,朝廷便命令在麓川的故地開設宣撫使司。不久,當地的頭目曩渙等人又來歸順朝廷,並表示願意替朝廷捕賊效力。朝廷命令他們回去守衛本土,一旦立有功勞,則立即加封。諸凡來歸順朝廷的蠻人都按此對待。於是朝廷聽從了宣撫恭項的請求,任命刀歪孟為本宣撫使司的同知,刀落曩為副使,隴吊為僉事,都給他們賜予冠帶。恭項的兒子恭立前來京城朝貢,皇帝也按慣例給以賞賜,並授予恭立為長史。不久,隴川宣撫將官印丟失了,請求朝廷再給一個。皇帝責備恭項不能以此宣揚國威,反而把官印給丟失了,此罪本來不應該寬恕,姑念他們是邊遠地區的蠻族人,所以從寬處理給他們再頒一個官印。此時板蹇佔領了者藍寨,侵擾隴川,百夫長刀門線、刀木立進兵包圍了者藍寨,斬殺了板蹇等二十三人。皇帝命令給有功的人都賜封冠帶把事,並賞賜給他們織金文綺。

  正統十一年(1446),木邦宣慰罕蓋發來索求麓川的故地。有關機構認為該地已經設定了隴川宣撫司,設立了官員分別管理,就不應當再全歸回去,將孟止那個地方劃歸木邦就可以了。該意見上報朝廷後,皇帝同意了。十二年,皇帝敕諭給恭項說:“近來,總兵上奏說你與百夫長刀木立互相仇殺,致使人民懷怨,想謀害你們父子。現今將你遷到雲南,不是讓你流離失所,還派官員護送你的家屬到雲南跟你團聚,完全是體恤憐憫你,你不要有疑忌猜懼。”不久總兵官上奏說“:隴川的動亂,完全是由於恭項殘暴地殺害無辜,刻意虐待蠻族人引起的。同知刀歪孟為蠻族群眾所信服,請求朝廷將恭項安置到別的衛所,讓刀歪孟代替恭項的職務。”皇帝認為恭項前來歸順朝廷,不能完全按法律來苛求他,應寬恕他,便命令將恭項安置到曲靖,並派遣使者到曲靖帶著敕諭去說明此事。

  景泰七年(1456),隴川宣撫多外悶派人向朝廷進獻大象、馬和金銀器皿、土產,皇帝按慣例給他賞賜採幣和襲衣。因為多外悶是第一次來向朝廷獻貢,所以皇帝還專門派人帶著敕諭到隴川去賞賜他。成化十九年(1483),隴川宣撫司多歪孟的兒子亨法代理了多外悶的職務。

  當初,隴川與木邦相鄰,兩地為爭奪土地而互相仇殺,構兵不息。嘉靖年間,土舍多鯨殺死了兄長自己承襲了官職。朝廷讓鎮巡官去調查審訊此事,多鯨伏罪,將官職還給了兄長的兒子多參。皇帝下詔赦免了多鯨的罪行,並敕諭給木邦的罕孟,告誡他不要再與多鯨結黨去爭奪職位了。

  萬曆初年,緬甸的莽端體背叛朝廷,前來招撫隴川宣撫多士寧,要多士寧與他一起叛亂。多士寧不願意。多士寧手下的記室名叫嶽鳳,是江西撫州人。他人很狡猾又足智多謀,在隴川經商,多士寧很信任他,將自己的妹妹嫁與他為妻。嶽鳳曲意討好多士寧,暗地裡在奪取多士寧的權力,與三宣六慰的各士舍罕拔等人歃血為盟,誘騙多士寧到擺古去歸附緬甸的酋長。暗地裡他又指使他的兒子曩烏用毒酒毒死多士寧並殺死多士寧的妻子兒女,奪取官印投奔緬甸,接受緬甸酋長的任命,代替多士寧為隴川宣撫。莽瑞體死後,他的兒子莽應裡即位,嶽鳳父子倆都以臣子的禮節服侍莽應裡。嶽鳳父子引誘並打敗前來討伐的官軍,把多士寧的母親胡氏和多氏的親族六百多人都綁去獻給應裡,且全部將他們殺死,多氏宗族幾乎被他們滅絕了。

  當初,嶽鳳歸附緬甸時,替莽端體招撫各部落,抗拒中央朝廷,傷害並打敗官軍,使叛逆局面終於形成並穩定下來,嶽鳳為此出了大力,緬甸人是很依賴他的。時間一長以後,他認為緬甸也不足以作為依靠。鄧川的土知州何鈺,是嶽鳳的連襟。他開始時派人去招撫嶽鳳,嶽鳳把該使者抓起來獻給了緬甸。到此,何鈺又將各方面的情況都開示給他,並與他盟誓。此時朝廷的大軍也已集結,各位將領劉糹廷、鄧子龍等也各率領精銳軍隊到達了,將隴川四面圍了起來。嶽鳳感到有所畏懼,便讓他的妻子兒女和手下人出來向官軍投降。劉糹廷責令他獻出以前朝廷給多士寧的金牌、符印和蠻莫、猛密兩個地方,並以護送嶽鳳的妻子兒女回隴川為名,分兵向沙木、籠山進發,首先佔據了險要之地,自己則率領大軍進入隴川。嶽鳳考慮之後覺得已無法逃脫,便到劉糹廷的軍門前投降。劉糹廷又帶兵向緬甸進軍,緬甸將領事先已經逃跑了,只留少量軍隊在隴川。劉糹廷一向緬軍進攻,嶽鳳的兒子曩烏也來投降。劉糹廷便催促嶽鳳父子倆去攻打蠻莫。蠻莫賊人知道嶽鳳已經投降官軍,飛馬報告給莽應裡,讓他出兵襲擊隴川。劉糹廷乘機掩殺進蠻莫,賊人處境困窘,請求投降,將緬甸人綁縛起來和大象、馬一起獻給官軍。官軍於是又招撫孟養的賊人。賊人的將領已乘著大象逃走,官軍追擊又將其抓獲。官軍又移師包圍了孟璉,活捉了孟璉賊人的魁首,於是隴川被平定了。劉糹廷等將俘虜獻給朝廷,皇帝為此特地到郊廟裡祝禱並感謝祖先。此時正是萬曆十二年(1584)九月。過了一年朝廷又重新鑄造隴川宣撫司和孟定府的官印,將孟密安撫司升為宣撫司。同時,朝廷又增設了蠻莫和耿馬兩個安撫司;增設了孟璉和孟養兩個長官司;增添了姚關和孟淋砦兩個千戶所,並命名為鎮安;在蠻莫建立大將行署。朝廷為這些新設機構都鑄造了印信和印記。這是聽從了雲南巡撫劉世曾的提議的結果。於是,多士寧的兒子多思順承襲了隴川宣撫使的官職。

  萬曆二十九年(1601),莽應裡分幾路進犯。一路進犯遮放、芒市;一路進犯臘撒的蠻桑頁;一路進犯杉木籠,並向隴川出擊。多思順不敵莽應裡,逃奔到猛卯。緬甸人開始時是以猛卯同知多俺為嚮導,向東路進犯的。多思順逃奔到猛卯後,官軍便派遣木邦的罕欽活捉了多俺,並將他殺了。不久,多思順死亡,莫的多思正乘著辦喪事之機襲擊隴川,佔有了多思順的妻子罕氏。三十五年,多思順的兒子多安民因是守將卻索取賄賂,結果背叛朝廷進入緬甸。不久緬甸又聽從了朝廷的招撫,把多安民遣送回來。多安民長期佔據蠻灣,性格異常桀驁不馴。官府命永騰參將週會派兩個指揮去襲擊他,都被他打敗。朝廷準備派大軍前去征討,多安民的族人要挾他的弟弟多安靖殺死他獻給官府。此時多安靖年紀尚幼小,勢力也很孤單。皇帝下詔說等多安靖長大了再將官印交給他。多安民的弟弟多安邦也依附於緬甸,後來寄居在蠻莫。蠻莫境內有馬安、摩黎、羅木等山,地勢極為險峻,是麓川人倚作巢穴的地方。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