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十九

卷十九原文

  顾时 吴祯 薛显 郭兴 陈德 王志 梅思祖 金朝兴 唐胜宗 陆仲亨费聚 陆聚 郑遇春 黄彬 叶升

  顾时,字时举,濠人。倜傥好奇略。从太祖渡江,积功由百夫长授元帅。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擢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据濠州,时从平章韩政讨降之。攻张士诚升山水寨,引小舫绕敌舟,舟中多俯视而笑。时乘其懈,帅壮士数人,大呼跃入舟。众大乱,余舟竞进。五太子来援,薛显又败之,五太子等降。遂从大将军平吴,旋师取山东。

  洪武元年,拜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率府事。从大将军定河南北,浚闸以通舟师,自临清至通州。下元都,与诸将分逻古北诸隘口。从大军取平阳,克崞州,获逃将王信等四十六人。取兰州,围庆阳。张良臣耀兵城下,击败之,获其劲将九人。良臣乃不敢复出。庆阳平。徐达还京,令时将骑兵略静宁州,走贺宗哲。西边悉平。

  三年进大都督同知,封济宁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为左副将军,副傅友德帅河南、陕西步骑伐蜀。自兴元进克阶、文,败蜀兵于汉州,遂克成都。明年副李文忠北征,分道入沙漠。迷失道,粮且尽。遇寇,士疲不能战。时帅麾下数百人,跃马冲击。敌众引去,获其辎重粮畜以归,军声大振。六年从徐达镇北平。逾年,召还。八年复出镇。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

  时能以少击众,沉鸷不伐。帝甚重之。子敬,金吾卫镇抚,十五年嗣侯,为左副将军。平龙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敬坐死,爵除。

  吴祯,江国襄烈公良弟也。初名国宝,赐名祯。与良俱从克滁、和,渡江克采石,从定集庆。下镇江、广德、常州、宣城、江阴,皆有功。又从常遇春自铜陵取池州,以舟师毁其北门,入城。敌舰百余至,复大败之,遂克池州。积功,由帐前都先锋累迁为天兴翼副元帅。以千人助良守江阴,数败吴兵,破士诚水寨,擒其骁将朱定。授英武卫亲军指挥使。又大破吴兵于浮子门。从大将军徐达帅马步舟师取湖州,勒奇兵出旧馆,大捷。湖州平,遂戍之。从围平江,破葑、胥二门,进佥大都督府事,抚平江。寻副征南将军汤和讨方国珍,乘潮入曹娥江,毁坝通道,出不意直抵军厩。国珍亡入海。追及之盘屿,合战,自申至戌,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国珍降。复自海道进取福州,围其西、南、水部三门,一鼓克之。

  洪武元年,进兵破延平,擒陈友定。闽海悉平。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剿平之。兼率府副使。寻为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将军平陕西还,祯与副将军冯胜驻庆阳。三年讨平沂州答山贼。命为靖海将军,练军海上。其冬,封靖海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秦、晋二王傅金朝兴、汪兴祖并专傅王,解都督府事。仇成戍辽阳,命祯总舟师数万,由登州饷之。海道险远,经理有方,兵食无乏。完城练卒,尽收辽海未附之地,降平章高家奴等。坐事谪定辽卫指挥使,寻召还。七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

  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取太原,走扩廓,降豁鼻马。邀击贺宗哲于石州,拔白崖、桃花诸山寨。与大将军达会平阳,以降将杜旺等十一人见,遂从入关中。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紥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郭兴,一名子兴,濠人。滁阳王郭子兴据濠,称元帅,与隶麾下。太祖在甥馆,兴归心焉。军行,尝备宿卫,累功授管军总管,进统军元帅。围常州,昼夜不解甲者七月。城下,受上赏。从攻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皆下之。战于鄱阳,陈友谅连巨舰以进,我师屡却,兴献计以火攻之。友谅死。从征武昌,斩获多,进鹰扬卫指挥使。从徐达取庐州,援安丰,大败张士诚兵。平襄阳、衡、澧。还克高邮、淮安。转战湖州,围平江,军于娄门。吴平,擢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元年,从达取中原,克汴梁,守御河南。冯胜取陕州,请益兵守潼关。达曰:“无如兴者。”遂调守之。潼关,三秦门户,时哈麻图据奉元,李思齐、张思道等与为犄角,日窥伺欲东向。兴悉力捍御。王左丞来攻,大败之。从徐达帅轻骑直捣奉元。大军继进,遂克之。移镇巩昌,边境帖然。

  三年为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其冬,封功臣,兴以不守纪律,止封巩昌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伐蜀,克汉州、成都。六年从徐达镇北平,同陈德败元兵于答刺海口。十一年练兵临清。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兴女弟为宁妃,弟英武定侯。

  季弟德成,性通敏,嗜酒。两兄积功至列侯,而德成止骁骑舍人。太祖以宁妃故,欲贵显之。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尝侍宴后苑醉,匍匐脱冠谢。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薙始快。”帝默然。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后党事起,坐死者相属,德成竟得免。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子镛袭封。十六年为征南左副将军,讨平龙泉诸山寇。练兵汴梁。十九年与靖海侯吴祯城会州。二十年从冯胜征纳哈出,将至金山,与大军异道相失,败没。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王志,临淮人。以乡兵从太祖于濠,下滁、和。从渡江,屡腾栅先登,身冒矢石。授右副元帅。从取常州、宁国、江阴。复宜兴,攻高邮,捣九江,下黄梅,鏖战鄱阳。从平武昌,还克庐州,败张士诚兵,追奔四十里。以亲军卫指挥使改六安卫,守六安。从幸汴梁,渡河,取怀庆、泽、潞,留守平阳。大将军徐达西伐,会师克兴元。洪武三年,进同知都督府事,封六安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移守汉中,帅兵出察罕脑儿塞,还镇平阳。复从大将军征沙漠。其后用兵西南,皆以偏将军从,虽无首功,然持重,未尝败衄。其攻合肥,败楼儿张,擒吴副使,为战功第一。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帝称其处置得宜。十六年督兵往云南品甸。缮城池,立屯堡,置驿传,安辑其民。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

  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安南卫指挥使。卒,无子。弟琙嗣,改清平卫,世袭。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梅思祖,夏邑人。初为元义兵元帅,叛从刘福通。扩廓醢其父。寻弃福通,归张士诚,为中书左丞,守淮安。徐达兵至,迎降,并献四州。士诚杀其兄弟数人。太祖擢思祖大都督府副使。从大军伐吴,克升山水寨。下湖州,围平江,皆有功。吴平,迁浙江行省右丞。从大将军伐中原,克山东,取汴、洛,破陕州,下潼关。旋师徇河北,至卫辉。元平章龙二弃城走彰德,师从之。龙二复出走,遂降其城,守之。略定北平未下州郡。从大军平晋、冀,复从平陕西。别将克邠州,获元参政毛贵等三十人。从大将军破扩廓于定西。还自秦州,破略阳,入沔州,取兴元。洪武三年,论功封汝南侯,食禄九百石,予世券。四年伐蜀。五年征甘肃。还命巡视山、陕、辽东城池。十四年,四川水尽源、通塔平、散毛诸洞长官作乱,命思祖为征南副将云南军,与江夏侯周德兴帅兵讨平之。十五年复与傅友德平云南,置贵州都司,以思祖署都指挥使。寻署云南布政司事,与平章潘元明同守云南。思祖善抚辑,远人安之。是年卒,赐葬钟山之阴。

  子义,辽东都指挥使。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思祖从子殷,为驸马都尉,别有传。

  金朝兴,巢人。淮西乱,聚众结寨自保。俞通海等既归太祖,朝兴亦帅众来附。从渡江,征伐皆预,有功。克常州,为都先锋。复宜兴,为左翼副元帅。平武昌,进龙骧卫指挥同知。平吴,改镇武卫指挥使。克大同,改大同卫指挥使。取东胜州,获元平章刘麟等十八人。

  洪武三年,论功为都督佥事兼秦王左相。未几,解都督府事,专傅王。四年从大军伐蜀。七年帅师至黑城,获元太尉卢伯颜、平章帖儿不花并省院等官二十五人。遂从李文忠分领东道兵,取和林,语具文忠传。

  朝兴沉勇有智略,所至以偏师取胜,虽未为大帅,而功出诸将上。十一年从沐英西征,收纳邻七站地。明年论功封宣德侯,禄二千石,世袭指挥使。十五年从傅友德征云南,驻师临安,元右丞兀卜台、元帅完者都、土酋杨政等俱降。朝兴抚辑有方,军民咸悦。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

  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降镇平坝卫指挥使。从征有功,进都指挥使。其后世袭卫指挥使。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唐胜宗,濠人。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从渡江,积功为中翼元帅。从徐达克常州,进围宁国,扼险力战,败其援兵。城遂降。从征婺州,克之。从征池州,力战,败陈友谅兵,擢龙骧卫指挥佥事。从征友谅,至安庆,敌固守。胜宗为陆兵疑之,出不意,捣克其水寨。从下南昌,略定江西诸郡。援安丰,攻庐州,战鄱阳,邀击泾江口,皆有功。擢骠骑卫指挥同知。从定武昌,徇长沙、沅陵、澧阳。从徐达取江陵,还定淮东。穴城克安丰,追获元将忻都。为安丰卫指挥使守之。从大将军伐中原,克汴梁、归德、许州,辄留守。从大军克延安,进都督府同知。洪武三年冬封延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坐擅驰驿骑,夺爵,降指挥。捕代县反者。久之,复爵。

  十四年,浙东山寇叶丁香等作乱,命总兵讨之,擒贼首并其党三千余人。分兵平安福贼,至临安,降元右丞兀卜台等。十五年巡视陕西,督屯田,简军士。明年镇辽东,奉敕勿通高丽。高丽使至,察其奸,表闻。赐敕褒美,比魏田豫却乌桓赂,称名臣。在镇七年,威信大著。召还,帅师讨平贵州蛮。练兵黄平。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陆仲亨,濠人。归太祖,从征滁州,取大柳树诸寨。克和阳,击败元兵。逐青山群盗。从渡江,取太平,定集庆,从徐达下诸郡县。授左翼统军元帅。从征陈友谅,功多,进骠骑卫指挥使。从常遇春讨赣州,降熊天瑞,为赣州卫指挥使,节制岭南北新附诸郡。调兵克梅州、会昌、湘乡,悉平诸山寨。

  洪武元年,帅卫军与廖永忠等征广东,略定诸郡县,会永忠于广州,降元将卢左丞。广东平。改美东卫指挥使,擢江西行省平章,代邓愈镇襄阳,改同知都督府事。三年冬封吉安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与唐胜宗同坐事降指挥使。捕寇雁门,同复爵。

  十二年与周德兴、黄彬等从汤和练兵临清。未几,即军中逮三人至京,既而释之。移镇成都,平巨津州叛蛮。乌撒诸蛮复叛,从傅友德讨平之。

  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初,仲亨年十七,为乱兵所掠。父母兄弟俱亡,持一升麦伏草间。帝见之,呼曰“来”,遂从征伐,至封侯。帝尝曰:“此我初起时腹心股肱也。”竟诛死。

  费聚,字子英,五河人。父德兴,以材勇为游徼卒。聚少习技击。太祖遇于濠,伟其貌,深相结纳。

  定远张家堡有民兵,无所属,郭子兴欲招之,念无可使者。太祖力疾请行,偕聚骑而往,步卒九人俱。至宝公河,望其营甚整,弓弩皆外向。步卒惧,欲走。太祖曰:“彼以骑蹴我,走将安往?”遂前抵其营。招谕已定,约三日。太祖先归,留聚俟之。其帅欲他属,聚还报。太祖复偕聚以三百人往,计缚其帅,收卒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头八百余人,聚复招降之。遂从取灵璧,克泗、滁、和州。授承信校尉。

  既定江东,克长兴,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聚副耿炳文为元帅。张士诚入寇,击败之。召领宿卫。援安丰,两定江西,克武昌,皆从。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亲军指挥司,仍副炳文为指挥同知。士诚复入寇,获其帅宋兴祖,再败之。士诚夺气,不敢复窥长兴。随征淮安、湖州、平江,皆有功,进指挥使。汤和讨方国珍,聚以舟师从海道邀击。浙东平,复由海道取福州,破延平。归次昌国,剿海寇叶、陈二姓于兰秀山。至是,聚始独将。洪武二年会大军取西安,改西安卫指挥使,进都督府佥事。镇守平凉。三年封平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时诸将在边屯田募伍,岁有常课。聚颇耽酒色,无所事事。又以招降无功,召还,切责之。明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大战白石江,擒达里麻。云南平,进取大理。未几,诸蛮复叛,命副安陆侯吴复为总兵。授以方略,分攻关索岭及阿咱等寨,悉下之。蛮地始定。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以聚署司事。十八年命为总兵官,帅指挥丁忠等征广南,擒火立达,俘其众万人。还镇云南。二十三年召还。李善长败,语连聚。帝曰:“聚曩使姑苏不称旨,朕尝詈责,遂欲反耶!”竟坐党死,爵除。

  子超,征方国珍,没于阵。璿,以人材举官江西参政。孙宏,从征云南,积功为右卫指挥使。坐奏对不实,戍金齿。

  陆聚,不知何许人。元枢密院同知。脱脱败芝蔴李于徐州,彭大等奔濠。聚抚戢流亡,缮城保境,寇不敢犯。徐达经理江、淮,聚以徐、宿二州降。太祖尝诏谕:“二州,吾桑梓地,未忍加兵。”及归附,大悦。以聚为江南行省参政,仍守徐州。遣兵略定沛、鱼台、邳、萧、宿迁、睢宁。扩廓遣李左丞侵徐,驻陵子村。聚遣指挥傅友德击之,俘其众,擒李左丞。又败元兵于宿州,擒佥院邢端等。从定山东,平汴梁。还镇,改山东行省参政。从平元都,略大同、保定、真定。攻克车子山及凤山、城山、铁山诸寨,分守井陉故关,会师陕西,克承天寨。聚所部皆淮北劲卒,虽燕、赵精骑不及也。北征,沂、邳山民乘间作乱,召聚还,讨平之。洪武三年,封河南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八年,同卫国公愈屯田陕西,置卫戍守。十二年同信国公和练兵临清。寻理福建军务。召还,赐第凤阳。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郑遇春,濠人。与兄遇霖俱以勇力闻。遇霖与里人有郤,欲杀之,遇春力护,得解取。众皆畏遇霖,而以遇春为贤。太祖下滁州,遇霖为先锋。取铁佛冈、三郤河、大柳等寨,遇春亦累功至总管。攻芜湖,遇霖战死,遇春领其众。时诸将所部不过千人,遇春兼两队,而所部尤骁果。累战功多,授左翼元帅。从平陈友谅,身先士卒,未尝自言功,太祖异之。取六安,为六安卫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定山东、河南北,克朔州,改朔州卫指挥副使。

  洪武三年,进同知大都督府事,封荥阳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明年命驻临濠,开行大都督府。坐累夺爵。寻复之,复守朔州。从傅友德平云南,帅杨文等经略城池屯堡。还京,督金吾诸卫,造海船百八十艘,运饷辽东,籍陕西岷州诸卫官马。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黄彬,江夏人。从欧普祥攻陷袁、吉属县,徐寿辉以普祥守袁州。及陈友谅杀寿辉,僣伪号,彬言于普祥曰:“公与友谅比肩,奈何下之?友谅骄恣,非江东敌也。保境候东师,当不失富贵。”普祥遂遣使纳款。友谅遣弟友仁攻之。彬与普祥败其众,获友仁。友谅惧,约分界不相犯,乃释友仁。时江、楚诸郡皆为陈氏有,袁扼其要害,潭、岳、赣兵不得出。友谅势大蹙。太祖兵临之,遂弃江州,彬力也。太祖至龙兴,令普祥仍守袁州,而以彬为江西行省参政。未几,普祥死,彬领其众。普祥故残暴,彬尽反所为,民甚安之。从常遇春征赣州。饶鼎臣据吉安,为熊天瑞声援。遇春兵至,鼎臣走安福,彬以兵蹑之。鼎臣走茶陵,天瑞乃降。永新守将周安叛,彬从汤和执安,鼎臣亦殪。移镇袁州,招集诸山寨。江西悉定。进江淮行省中书左丞。洪武三年封宜春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四年,赣州上犹山寇叛,讨平之。五年,古州等洞蛮叛,以邓愈为征南将军,三道出师,彬与营阳侯璟出澧州。师还,赐第中都。明年从徐达镇北平,出练兵沂州、临清。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叶升,合肥人。左君弼据庐,升自拔来归。以右翼元帅从征江州,以指挥佥事从取吴,以府军卫指挥使从定明州。洪武三年论功,佥大都督府事。明年从征西将军汤和以舟师取蜀。越二年,出为都指挥使,镇守西安,讨平庆阳叛寇。十二年复佥大都督府事。西番叛,与都督王弼征之,降乞失迦,平其部落。复讨平延安伯颜帖木儿,擒洮州番酋。论功,封靖宁侯,岁禄二千石,世指挥使。镇辽东,修海、盖、复三城。在镇六年,边备修举,外寇不敢犯。发高丽赂遗,帝屡赐敕,与唐胜宗同褒。

  二十年,命同普定侯陈桓总制诸军于云南定边、姚安,立营、屯田,经理毕节卫。明年,东川、龙海诸蛮叛,升以参将从沐英讨平之。已而湖广安福所千户夏德忠诱九溪洞蛮为寇,升同胡海等讨之。潜兵出贼后,掩击,擒德忠。立永定、九溪二卫,因留屯襄阳。赣州山贼复结湖广峒蛮为寇。升为副将军,同胡海等讨平之,俘获万七千人。升凡三平叛蛮。再出练兵甘肃、河南。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云。

  赞曰:诸将当草昧之际,上观天命,委心明主,战胜攻取,克建殊勋,皆一时之智勇也。及海内宁谧,乃名隶党籍,或追论,或身坐,鲜有能自全者。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卷十九譯文

  顧時,字時舉,濠州人。風流倜儻,有膽略。跟從太祖渡江,積功從百夫長晉升為元帥。攻取安慶、南昌、廬州、泰州,晉升為天策衛指揮同知。李濟佔據濠州,顧時跟從平章韓政討伐,使之投降。進攻張士誠升山水寨,率小船繞過敵船,敵人在船上俯視譏笑。顧時乘敵人懈怠,率壯士數人,大呼躍入敵船中。敵人大亂,其餘的船隻爭相前進。五太子前來援助,又被薛顯打敗,五太子等人投降。於是跟從大將軍徐達平定吳地,攻取山東。

  洪武元年(1368),被任命為大都督府副使併兼同知率府事。跟從大將軍徐達平定黃河南北,使舟師得以從臨清到通州通行無阻。攻下元都,和諸將分守古北各個隘口。跟從大軍攻取平陽,攻克崞州,俘虜王信等四十六逃將。攻取蘭州,圍攻慶陽。張良臣在城下炫耀兵力,顧時將其擊敗,俘虜敵得力將領九人。於是張良臣不敢再出來挑戰。又平定了慶陽。徐達班師回京,命令顧時帶騎兵經略靜寧州,趕跑了賀宗哲。西邊得以全部平定。三年,晉升為大都督同知,賜封濟寧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憑證。

  四年,擔任左副將軍,協助傅友德率河南、陝西的步、騎兵討伐蜀地。顧時從興元進克階、文,在漢州打敗了蜀兵,於是攻克成都。第二年協助李文忠北征,分兵進入沙漠。迷失了方向,糧已盡,又遇敵人,士兵疲乏而不能作戰。顧時率麾下數百人,躍馬出擊。敵人退去,顧時繳獲其輜重、糧食、牲畜而歸,軍威大振。六年跟從徐達鎮守北平。過了一年,被召回。八年再次鎮守北平。十二年顧時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安葬於鐘山。追封為滕國公,諡號襄靖,牌位附祭功臣廟。

  顧時能以少勝多,沉鷙不伐,深得皇上器重。他的兒子顧敬,金吾衛鎮撫。十五年(1382)繼承侯位,擔任左副將軍,平定龍泉山寇有功。二十三年追查胡惟庸黨,榜列群臣,顧時名列榜首,顧敬受牽連而被殺,爵位被剝奪。

  吳禎,江國襄烈公吳良的弟弟。最初名叫國寶,賜名為禎。與吳良一起從大軍攻克滁州、和州,渡江攻克採石,又隨大軍定集慶,下鎮江、廣德、常州、宣城、江陰,都立有戰功。又跟從常遇春自銅陵攻取池州,用水師摧毀池州的北門,進入城中。敵艦百餘艘駛來,皆被打敗,於是攻克池州,積功由帳前都先鋒晉升為天興翼副元帥。帶領千人協助吳良鎮守江陰,多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攻破張士誠的水寨,活捉其猛將朱定。被授予英武衛親軍指揮使。於浮子門大破吳兵。跟從大將軍徐達率馬步舟師奪取湖州,指揮奇兵出舊館,大勝。平定湖州,並帶兵戍守。從大軍圍攻平江,攻破葑、胥二門,晉升為僉大都督府事,安撫平江。不久,又隨徵南將軍湯和討伐方國珍,乘漲潮進入曹娥江,毀壩通道,出其意外地抵達了敵營。方國珍逃入海上,追至盤嶼,會戰,從申時戰至戌時,打敗了方國珍,全部繳獲了其戰艦、輜重,俘其士兵,方國珍投降。再次從海道進攻福州,包圍了其西、南、水部三門,一舉攻克。

  洪武元年(1368),出兵攻佔延平,活捉了陳友定。福建沿海得以全部平定。回到昌國,正遇海盜在蘭秀山搶劫,於是剿平這股海盜。兼任率府副使,不久擔任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二年,大將軍平定陝西回來,吳禎與副將軍馮勝駐守慶陽。三年,討平沂州答山賊。任命為靖海將軍,在海上練兵。這年冬天,封為靖海侯,食祿為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與秦、晉二王教導金朝興、汪興祖,並專門輔佐二王,解除了都督府事的官職。

  仇成戍守遼東,命令吳禎總管數萬舟師,由登州供應糧餉。海道險遠,他經營有方,軍隊的糧草充足,同時修固城池,練習士兵,全部收復遼海未歸附的地方,使平章高家奴等人投降。因牽連被貶職為定遼衛指揮使,不久被召回。七年,海上有敵情,吳禎再次擔任總兵官,同都督僉事於顯統領江陰四衛的水師,出海追捕倭寇,到了琉球大洋,繳獲敵兵船,把俘獲物品呈獻京師。從此吳禎常常往來在海道上,總理軍務數年,海上無寇賊。

  十一年奉詔出師定遼,患病,乘車回到京師。第二年去世,追封為海國公,諡號襄毅,他和吳良的肖像均放在功臣廟裡。兒子吳忠繼承侯位。二十三年,追究吳禎是胡惟庸同黨,爵位被削去。

  薛顯,蕭人。趙均用據守徐州時,任命薛顯為元帥,鎮守泗州。趙均用死後,薛顯帶泗州地盤歸附太祖,被授予親軍指揮,從征討伐。平定南昌後,命薛顯隨從都督朱文正鎮守。陳友諒進犯南昌,薛顯守衛章江、新城二門。陳友諒進攻十分激烈。薛顯隨機應變,其間派出精兵與敵搏擊,斬敵平章劉進昭,活捉副將趙祥。固守南昌三個月,終於解圍。平定武昌,鄧仲謙佔據新淦不下,薛顯征討斬首,降服沒有歸附的郡縣。因功晉升為江西行省參政。跟從徐達等人收復淮東,討伐張士誠。隨常遇春攻打湖州,另派軍隊攻取德清,攻破升山水寨。張士誠遣五太子帶眾兵來援,常遇春與之交戰後稍微退卻,薛顯率水師奮擊,焚燒敵人的船隻,敵眾潰敗。五太子及朱暹、呂珍等人以舊館投降,俘敵兵六萬人。常遇春對薛顯說:“今日之戰,是將軍你的功勞,我遇春自嘆不如啊。”五太子等人已經投降,吳人十分震恐,湖州於是得以平定。進圍平江,和諸將分門而駐軍。平定吳後,薛顯晉升為行省右丞。

  太祖命薛顯跟從大將軍徐達攻取中原。臨行前太祖告諭諸將,說薛顯、傅友德最為勇敢和富有膽略,可以獨擋一面。進攻兗、沂、青、濟,攻取東昌、棣州、樂安。收復河南,直搗關、陝。渡過黃河,攻取衛輝、彰德、廣平、臨清。率馬步舟師攻取德州、長蘆,在河西務打敗元兵,又在通州再次打敗元兵,攻克元都城。分兵巡邏古北的各個隘口,進攻大同,俘喬右丞等三十四人。進而征討山西、保定,佔領七垛寨,追擊脫因帖木兒。與傅友德率騎兵三千人,掃平定西,佔領太原,趕走擴廓,降服豁鼻馬。在石州痛擊賀宗哲,攻破白崖、桃花諸山寨。和大將軍徐達在平陽會師,以降將杜旺等十一人為見面禮。於是進入關中,抵達臨洮。另派兵攻打馬鞍山西番寨,大獲敵牲畜財產,襲擊趕跑了元豫王,在寧夏打敗了擴廓,再與徐達會師後攻取平涼。張良臣偽稱以慶陽投降,薛顯前去受降。張良臣伏兵迎擊,趁黑夜襲擊薛顯的兵營,薛顯突圍。張良臣據城反叛,徐達圍攻。擴廓派韓扎兒進攻原州,以此來分散明軍的力量。薛顯駐兵靈州加以阻擊。張良臣斷絕了後援,於是被打敗。追擊賀宗哲到六盤山,把擴廓趕出塞外,於是陝西得以全部平定。

  洪武三年(1370)冬,大封功臣。因薛顯擅殺胥吏、獸醫、火者、馬軍及千戶吳富,當面數落其罪。賜封為永城侯,沒給予憑證,被貶居海南。把他的食祿一分為三:一份用以贍養他所殺的吳富及馬軍的家人,一份給他的母親和妻子,並命令功過不能相抵。薛顯居住海南過了一年,皇上十分想念他,把他召回,給予世襲的憑證,食祿一千五百石。再次從大將軍征討漠北。多次奉命巡視河南,在北平屯田,在山西練兵,跟從魏國公巡行北疆,跟從宋國公出師金山。二十年冬被召回,駐紮山海衛,不久,去世。賜封永國公,諡號桓襄。無子,弟弟薛綱年幼。二十三年追究薛顯為胡惟庸餘黨,因他已死而不予追究,爵位被削去。

  郭興,又名子興,濠州人。滁陽王郭子興佔據濠州,自稱元帥,統率部下。太祖在甥館時,郭興就歸附了,部隊前行,曾充任宿衛。累計功勞被授予管軍總管,晉升為統軍元帥。圍攻常州,郭興晝夜不解甲長達七個月。城被攻下,郭興受到皇上讚賞。從大軍攻寧國、江陰、宜興、婺州、安慶、衢州,都被攻下。交戰於鄱陽,陳友諒連線鉅艦進攻,太祖軍屢敗,郭興獻計用火攻。陳友諒死。又從大軍徵武昌,殺、俘敵兵許多,晉升為鷹揚衛指揮使。跟從徐達取廬州,支援安豐,大敗張士誠部隊。平定襄陽、衡、澧,攻克高郵、淮安,轉戰湖州,圍攻平江,在婁門駐軍。平定吳後,晉升為鎮國將軍、大都督府僉事。

  洪武元年(1368),跟從徐達攻取中原,攻克汴梁,守衛河南。馮勝佔領陝州後,請求派兵守衛潼關。徐達說:“沒有比郭興更合適的。”於是郭興被調守潼關。潼關是三秦的門戶,當時,哈麻圖據守奉元,李思齊、張思道等互為掎角,窺伺機會準備東犯,郭興全力守衛。王左丞進攻,被郭興擊敗。跟從徐達率輕騎直搗奉元。大軍繼進,終被攻克。郭興移鎮鞏昌,邊境安然。

  三年為秦王武傅,兼任陝西行都督府僉事。這年冬天,賜封功臣,郭興因以不守紀律的原因,只被封了個鞏昌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四年,討攻蜀地,攻克漢州、成都。六年,跟從徐達鎮守北平,和陳德於答剌海口打敗元的部隊。十一年在臨清練兵。十六年巡行北疆,被召回,過一年去世。封陝國公,諡號宣武。二十三年,追究胡惟庸黨,受牽連,取消爵位。

  郭興的女兒為寧妃,弟弟郭英為武定侯。

  陳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務農,勇敢有力氣。在定遠跟從太祖,擔任萬夫長,從戰皆立功,晉升為帳前都先鋒。和諸將一同攻取寧、徽、衢、婺諸城,晉升為元帥。李伯升侵犯長興,陳德支援,打敗李伯升。隨大軍支援南昌,大戰鄱陽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被擱淺,陳德奮力迎敵,身上中了九箭而不退縮。又從大軍平武昌,在舊館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晉升為天策衛親軍指揮使。平定吳地後,晉升為僉大都督府事。跟從大將軍徐達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陳德為府事,討伐平定群盜。征討山西,攻破澤州磨盤寨,俘虜參政喻仁,會同大軍攻克平陽、太原、大同。渡黃河攻取奉元、鳳翔,抵達秦州。元守將呂國公逃跑了,被追趕擒拿。徐達在慶陽圍攻張良臣,張良臣依恃其兄張思道為外援,派使者往來,陳德全部擒獲,慶陽於是被攻下。又在古城打敗擴廓,敵兵八萬投降。

  洪武三年(1370)賜封為臨江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第二年跟從潁川侯傅友德討伐蜀地,分道進入綿州,攻破友德,大敗吳友仁的部隊,乘勝攻佔了漢州。向大亨、戴壽等人逃到成都。陳德率兵追擊,與傅友德圍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賜給白金彩幣,再回到汴梁。五年擔任左副將軍,和馮勝征討漠北,在別篤山打敗敵兵,共殺敵、俘虜數以萬計。攻克甘肅,佔領亦集乃路,留下部隊扼守關口後回師。第二年再次帶兵出師朔方,在三岔山打敗敵人,活捉副樞失剌罕等七十多人。這年秋天,再次出戰答剌海口,殺敵六百人,俘虜同僉忻都等五十四人。三戰三捷。七年在北平練兵。十年回到鳳陽。十一年去世。追封為杞國公,諡號定襄。

  王志,臨淮人。帶領鄉兵自濠州跟從太祖。攻下滁州、和州。隨太祖渡江,冒著炮火,身先士卒,授予右副元帥。跟隨大軍攻取常州、寧國、江陰,回到宜興,攻佔高郵,搗毀九江,揮師攻下黃梅,激戰鄱陽。又隨大軍平武昌,攻克廬州,打敗張士誠部隊,追敵四十里。由親軍衛指揮使改任六安衛指揮使,鎮守六安。從皇上到汴梁,渡黃河,攻取懷慶、澤、潞,留守平陽。大將軍徐達西征,會師後攻克興元。

  洪武三年(1370),晉升為同知都督府事,封為六安侯,年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移守漢中,率兵出師察罕腦兒塞,回師鎮守平陽。又從大將軍徐達征討沙漠。這以後出兵西南,都是以偏將軍隨從。雖然沒有頭功,但也負責輜重,從來沒有失敗過。他攻打合肥時,打敗樓兒張,擒拿了吳副使,立下戰功第一。統管山西都司衛所軍務,皇上稱讚他處理得當。十六年,率部隊前往雲南品甸,修繕城池,建立屯堡,設定驛站,安撫百姓。十九年去世,追封為許國公,諡號襄簡。

  兒子王威,二十二年繼承侯位。第二年,犯罪被貶任安南衛指揮使。去世後,沒有兒子,由弟弟王王或繼承,改任清平衛,允准世襲。王志也被追究為胡惟庸同黨,因已去世而不追究。

  梅思祖,夏邑人。當初為元義兵元帥,後投靠了劉福通。擴廓於是殘酷地殺害了他的父親。不久他背棄了劉福通歸附張士誠,擔任中書左丞,鎮守淮安。徐達的軍隊打來,梅思祖迎降,並獻上泗州。張士誠殺了他兄弟幾人。太祖提拔梅思祖為大都督府副使。跟隨大軍討伐吳,攻克升山水寨,下湖州,圍攻平江,都立有戰功。平定吳地後,晉升為浙江行省右丞。跟從大將軍討伐中原,攻克山東,攻取汴、洛,佔領陝州,下潼關。凱旋迴師,巡視河北,抵達衛輝。元平章龍二棄城逃跑到彰德,派兵追擊。龍二再次逃跑,於是攻佔了彰德城,並派兵鎮守。平定了北平尚未攻下的州郡。跟從大軍平定晉、冀,又跟隨大軍平定陝西,另派部隊攻克..州,俘虜了元參政毛貴等三十人。跟從大軍在定西打敗擴廓。回到秦州,攻破略陽,進入沔州,佔領興元。

  洪武三年(1370),論功行賞被封為汝南侯,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四年,討伐蜀地。五年,征討甘肅。受命巡視山、陝、遼東城池。十四年,四川水盡源、通塔平、散毛諸洞的首領作亂,命令梅思祖為徵南副將軍,與江夏侯周德興率兵討伐平定了諸洞。十五年,再與傅友德平定雲南,設定貴州都司,任命梅思祖擔任都指揮使。不久擔任雲南布政司事,與平章潘元明共同守衛雲南。

  梅思祖善於安撫,使遠方的百姓能安居樂業。就在這一年,梅思祖去世,賜葬於鐘山之北。

  梅思祖的兒子梅義,遼東都指揮使。二十三年,追究為胡惟庸同黨,全家被殺。思祖的從子梅殷,為駙馬都尉,另有傳。

  金朝興,巢人。淮西戰亂,他聚眾結寨自保。俞通海等人已歸附太祖,金朝興也率部前來歸附。從太祖渡江,征伐各地,立下戰功。攻克常州,擔任都先鋒。收復宜興,擔任左翼副元帥。平定武昌,晉升為龍驤衛指揮同知。平定吳地,改任鎮武衛指揮使。攻克大同,改任大同衛指揮使。佔領東勝州,俘虜元平章劉麟等十八人。

  洪武三年(1370),論功行賞封為都督僉事,兼任秦王左相。沒多久,解除都督府事,專門輔佐秦王。四年,跟從大軍討伐蜀地。七年,統率軍隊打到黑城,俘虜元太尉盧伯顏、平章帖兒不花和省院等官二十五人。跟從李文忠統領東道兵,攻取和林,詳情記載在《李文忠傳》裡。

  金朝興沉著勇敢,足智多謀,所到之處常常以少勝多,雖沒擔任大帥,但功勞高出諸將士。十一年,跟從沐英西征,收復納鄰七站地。第二年論功賜封為宣德侯,食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十五年,跟從傅友德征討雲南,在臨安駐軍,元右丞兀卜臺、元帥完者都、土酋楊政等人都投降了。金朝興安撫有方,軍民都十分高興。進入會川后,不幸逝世,追封為沂國公,諡號武毅。十七年,論平定雲南功勞,變更賜世侯券,增加食祿五百石。

  唐勝宗,濠州人。太祖起兵時,唐勝宗才十八歲,前來歸附。從太祖渡江,積功被賜封為中翼元帥。跟從徐達攻克常州,進而圍攻寧國,扼守險關力戰,打敗了敵人的援兵,於是攻下寧國城。從徵婺州,力攻而克。從徵池州,力戰打敗陳友諒的部隊,提升為龍驤衛指揮僉事。從徵陳友諒,抵達安慶,敵人固守。唐勝宗以陸軍迷惑敵人,出其不意搗毀敵人水寨。從大軍下南昌,平定江西諸郡。援助安豐,攻打廬州,激戰鄱陽,攻擊涇江口,都立下戰功,晉升為驃騎衛指揮同知。從定武昌,巡行長沙、沅陵、澧陽。跟從徐達攻取江陵,回師平定淮東,用挖洞穴的方法攻克了安豐,追獲元將忻都,擔任安豐衛指揮使。跟從大將軍徐達討伐中原,攻克汴梁、歸德、許州,並留守。跟從大軍攻克延安,晉升為都督府同知。

  洪武三年(1370)冬,封為延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因擅馳驛騎,被削去爵位,降職為指揮。捕俘了代縣謀反之人。一段時間後,恢復了爵位。十四年,浙東山寇葉丁香等人作亂,受命統兵討伐,擒拿了賊首和同黨三千多人。分兵平定安福賊,抵達臨安,降服了元右丞兀卜臺等人。十五年巡視陝西,督促屯田,精簡軍隊。第二年鎮守遼東,奉敕令不與高麗往來。高麗使者來,觀其狡詐,趕緊上表報呈,受到皇上稱讚,將他比為魏國拒絕烏桓的賄賂的田豫,一時稱為名臣。在鎮七年,威信大增。被召回後,率兵討平了貴州蠻,在黃平練兵。二十三年,因是胡惟庸同黨而被殺,削去了爵位。

  陸仲亨,濠州人。歸附太祖,從徵滁州,攻取大柳樹諸寨。攻克和陽,擊敗元兵,趕跑青山群盜。從太祖渡江,攻取太平,平定集慶,跟從徐達攻下諸郡縣,授予左翼統軍元帥。從徵陳友諒,功勞較大,晉升為驃騎衛指揮使。跟從常遇春討伐贛州,降服熊天瑞,擔任贛州衛指揮使,節制嶺南北新歸附的諸郡。調兵攻克梅州、會昌、湘鄉,全部平定了諸山寨。洪武元年(1368),率衛軍與廖永忠等人征討廣東,平定諸郡縣,在廣州和廖永忠會師,降服元將盧左丞,平定廣東。改任美東衛指揮使,擔任江西省平章。代替鄧愈鎮守襄陽,改任同知都督府事。

  三年冬,封為吉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憑證。和唐勝宗同因犯事降為指揮使,在雁門捕抓寇賊,此後又與唐勝宗一同恢復爵位。十二年,與周德興、黃彬等人跟從湯和在臨清練兵。沒多久,逮捕軍中三人押送京城,不久又釋放了他們。移鎮成都,平定巨津州叛蠻。烏撒諸蠻再次叛亂,跟從傅友德前往平定。

  二十三年,懲治胡惟庸逆黨,家奴封帖木告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都和胡惟庸通謀,於是加以逼供,投入監獄。皇上說“:我常常責怪他身居貴位而面有憂色。”於是下令殺了陸仲亨,抄了他的家。

  最初,陸仲亨年方十七,被亂兵所掠,父母兄弟都死了,他手持一升麥伏在草中。太祖見到他,叫道,“來”,於是陸仲亨就跟隨太祖征伐,後來爵至封侯。太祖曾經說“:他是我最初起兵時的心腹助手啊。”竟然也被殺。

  費聚,字子英,五河人。父親叫費德興,因才智勇猛擔任遊徼卒。費聚年少時就操練擊技。和太祖相遇於濠州,因費聚相貌偉岸,深得太祖喜愛,被接納。定遠張家堡的民兵沒有歸屬,郭子興想招撫,但思慮著沒有使者。太祖立即請求前往,帶上了費聚和步兵九人。到了寶公河,看到民兵的兵營十分整齊,弓弩都向外。步卒害怕,想逃走。太祖說:“他們像坐騎一樣,如果踢我,又能逃到哪裡去?”於是抵達了民兵的軍營。招諭事宜已定,約定三天後,太祖先回去了,留下費聚等候。民兵的首領想另附他人,費聚回去報告。太祖和費聚帶領三百人再次前往,用計謀抓住了民兵的首領,收編了其部下三千人。豁鼻山有秦把頭八百多人,費聚再次招降了他們。於是從太祖取靈璧,攻克泗、滁、和州。授予承信校尉。

  平定江東後,攻克長興,設立永興翼元帥府,耿炳文為元帥,費聚為副。張士誠入侵,被打敗。召領宿衛。援助安豐,兩次平定江西,攻克武昌,費聚都從戰。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親軍指揮司,費聚仍協助耿炳文擔任指揮同知。張士誠再次入侵,費聚等俘虜其帥宋興祖,再次將其擊敗。張士誠元氣大傷,不敢再窺視長興。隨徵淮安、湖州、平江,都立有戰功,晉升為指揮使。湯和討伐方國珍,費聚率領舟師從海道襲擊。浙東平定了,費聚又從海道攻取福州,攻破延平。回到昌南,在蘭秀山圍剿葉、陳二姓海寇,至此,費聚開始獨立作戰了。

  洪武二年(1369),會同大軍攻取西安,改任西安衛指揮使,晉升為都督府僉事,鎮守平涼。三年,封為平涼侯,年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當時諸將在邊疆屯田招兵,每年都上繳常規的賦稅。費聚沉溺酒色,無所事事。又因招降無功,被召回,受到痛責。第二年跟從傅友德征討雲南,大戰白石江,活捉了達裡麻。雲南平定後,進而攻取大理。沒多久,諸蠻又叛亂,命安陸侯吳復擔任總兵,費聚協從,授以計策,分頭攻擊關索嶺和阿咱等寨,全部被攻下,蠻地最終得以平定。設定貴州都指揮使司,任命費聚擔任司事。十八年,受命擔任總兵官,率領指揮丁忠等人征討廣南,活捉了火立達,俘虜其部下上萬人。回守雲南。二十三年被召回。李善長事敗,供詞中牽連到費聚。太祖說“:費聚以前出使姑蘇不稱旨,我曾譴責他,於是他想造反了!”最終費聚坐胡惟庸黨而被殺,削去了爵位。

  陸聚,不知是哪裡人,元樞密院同知。脫脫在徐州打敗芝麻李,彭大等人逃奔濠州。陸聚招撫流亡,修繕城堡保衛境內,敵人不敢來犯。徐達治理江、淮,陸聚以徐、宿二州來降。太祖曾經詔諭“:二州是我的桑梓之地,不忍心派兵攻打。”聽到歸附的訊息,太祖十分高興,任命陸聚為江南行省參政,仍鎮守徐州,派兵平定沛、魚臺、邳、蕭、宿遷、睢寧等地。擴廓派李左丞進犯徐州,在陵子村駐兵。陸聚派指揮傅友德前去迎戰,俘虜許多敵軍,活捉了李左丞。又在宿州打敗了元兵,活捉僉院邢端等人。隨大軍定山東,攻取汴梁。回守徐州,改任山東行省參政。隨大軍平定元都,進攻大同、保定、真定,攻克車子山和鳳山、城山、鐵山諸寨,分兵鎮守井陘故關,在陝西會師,攻克承天寨。陸聚的部隊由淮北精銳士兵組成,燕、趙的精騎無與倫比。北征,沂、邳山民乘機作亂,召回陸聚,討伐平定了他們。

  洪武三年封為河南侯,年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八年,和衛國公鄧愈在陝西屯田,設定衛戍守。十二年,和信國公湯和在臨清練兵。不久負責福建的軍務。被召回,賜住宅於鳳陽。二十三年,因胡惟庸黨案牽連,被殺,削去爵位。

  鄭遇春,濠州人。和兄長鄭遇霖都以勇敢聞名。鄭遇霖和里人有矛盾,想殺了他們,鄭遇春極力調解並化解了矛盾。眾人都害怕鄭遇霖,而認為鄭遇春十分賢良。太祖攻下滁州,鄭遇霖擔任先鋒,攻取鐵佛岡、三汊河、大柳等寨,鄭遇春累計功勞被任命為總管。攻打蕪湖,鄭遇霖戰死,鄭遇春統率了他的部隊。當時諸將的部隊不過千人,而鄭遇春則兼任兩支部隊的首領,他的部下又十分驍勇,多次勇戰,功績卓著,授予左翼元帥。從大軍平定陳友諒,身先士卒,從不自誇其功。太祖認為他十分奇特。攻取六安,擔任六安衛指揮僉事。跟從大將軍平定山東、黃河南北,攻克朔州,改任朔州衛指揮副使。

  洪武三年(1370),晉升為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滎陽侯,年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第二年受命駐守臨濠,開行大都督府,因受到牽累而被削去爵位。不久得以恢復,再次鎮守朔州。跟從傅友德平定雲南,率楊文等人經略城池屯堡。回到京城,統率金吾諸衛,興造海船一百八十艘,運餉遼東,登記陝西岷州諸衛的官馬。二十三年(1390),受胡惟庸黨案牽連,被殺,削去爵位。

  黃彬,江夏人。跟從歐普祥攻陷袁、吉屬縣,徐壽輝任用歐普祥鎮守袁州。到了陳友諒殺害徐壽輝,僭稱偽號時,黃彬對歐普祥說:“您和陳友諒一樣高,為什麼矮他一等?陳友諒驕橫恣意,不是江東的對手。保衛境內,等候東面軍隊的到來,這樣才不失富貴。”歐普祥於是派使者前來歸附。陳友諒派其弟陳友仁進攻。黃彬和歐普祥打敗了來犯之敵,俘虜了陳友仁。陳友諒害怕了,相約分界互不侵犯,於是黃彬釋放了陳友仁。當時江、楚諸郡都被陳友諒佔據,袁處在其要害處,所以,潭、嶽、贛的部隊不敢出擊,陳友諒的勢力深感窘迫。太祖兵臨城下,陳友諒丟棄了江州,這是黃彬的功勞。

  太祖到了龍興,命令歐普祥仍鎮守袁州,而任命黃彬為江西行省參政。沒多久,歐普祥死了,黃彬統領了他的軍隊。歐普祥十分殘暴,而黃彬則完全相反,老百姓深感十分安寧。跟從常遇春征討贛州。饒鼎臣佔據吉安,熊天瑞聲援。常遇春的部隊來到,饒鼎臣逃至安福,黃彬帶兵跟蹤追擊。饒鼎臣逃到茶陵,熊天瑞投降。永新守將周安反叛,黃彬跟從湯和平定叛亂,饒鼎臣也被殺。移鎮袁州,招集諸山寨,江西全部得以平定。晉升為江淮行省中書左丞。

  洪武三年(1370),封為宜春侯,歲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四年,贛州上猶山寇叛亂,黃彬征討平定。古州等洞蠻叛,任命鄧愈為徵南將軍,分三路出兵,黃彬和營陽侯楊瞡出師澧州。回師後,賜房屋於中都。第二年,跟從徐達鎮守北平,在沂州、臨清練兵。二十三年,因胡惟庸黨案牽連,被殺,削去爵位。

  葉升,合肥人。左君弼佔據廬州,葉升前來歸附。以右翼元帥的身份從徵江州,以指揮僉事身份隨大軍攻取吳地,以府軍衛指揮使身份從定明州。洪武三年(1370)論功行賞,擔任大都督府事。第二年跟從徵西將軍湯和用水師攻取蜀地。再過二年,出任都指揮使,鎮守西安,討平慶陽叛敵。十二年,再任大都督府事。西番叛亂,與都督王弼一同率兵征討,降服了乞失迦,平定其部落。又討伐平定延安伯顏帖木兒,活捉洮州番酋。評論功勞,封其為靖寧侯,年食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鎮守遼東,修繕海、蓋、復三座城市。在鎮六年,邊防設施得到修繕,敵人不敢侵犯。發高麗賂遺,太祖多次賜敕,和唐勝宗一道得到褒獎。

  二十年,受命同普定侯陳桓在雲南定邊、姚安總制諸軍,設立軍營屯田,治理畢節衛。第二年,東川、龍海諸蠻叛亂,葉升以參將身份跟從沐英討伐平定諸蠻。不久,湖廣安福所千戶夏德忠引誘九溪洞蠻為寇賊,葉升同胡海等人討伐平定,派兵侵襲敵人後方,活捉了夏德忠,設立永定、九溪二衛,留兵屯守襄陽。贛州山賊又聯合湖廣洞蠻為敵。葉升為副將軍,同胡海等人討伐平定,俘虜敵人一萬七千人。葉升三次平定了蠻人的叛亂,又出師甘肅、河南練兵。二十五年八月,由於牽涉胡惟庸黨案,被殺。涼國公藍玉是葉升的姻親,藍玉失敗後,又牽連了葉升。

  葉升故名“兩黨”。所以,葉升屬於“兩黨”人物。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