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八十八

卷一百八十八原文

  ◎外戚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而高、文二后贤明,抑远外氏。太祖访得高后亲族,将授以官。后谢曰:“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且援前世外戚骄佚致祸为辞。帝善后言,赐金帛而已。定国之封,文皇后谓非己志,临终犹劝帝,毋骄畜外家。诒谋既远,宗社奠安,而椒房贵戚亦藉以保福庆逮子孙,所全不已多乎。惟英宗时,会昌侯孙继宗以夺门功,参议国是。自兹以下,其贤者类多谨身奉法,谦谦有儒者风。而一二怙恩负乘之徒,所好不过田宅、狗马、音乐,所狎不过俳优、伎妾,非有军国之权,宾客朋党之势。而在廷诸臣好为危言激论,汰如寿宁兄弟,庸驽如郑国泰,已逐影寻声,抨击不遗余力。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然而惠安、新乐,举宗殉国,呜呼卓矣!成祖后家,详《中山王传》,余采其行事可纪者,作《外戚传》。

  陈公 马公 吕本 马全 张麒(子昶 升等) 胡荣 孙忠(子继宗)吴安 钱贵 汪泉 杭昱 周能(子寿 彧) 王镇(子源等) 万贵邵喜张峦 夏儒 陈万言 方锐 陈景行 李伟 王伟 郑承宪 王昇 刘文炳(弟文翟等) 张国纪 周奎

  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扬王,媪为王夫人,立祠太庙东。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书省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世复。帝自制《扬王行实》,谕翰林学士宋濂文其碑,略曰:

  王姓陈氏,世维扬人,不知其讳。当宋季,名隶尺籍伍符中,从大将张世杰扈从祥兴。至元己卯春,世杰与元兵战,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与一二同行者,累石支破釜,煮遗粮以疗饥。已而绝粮,同行者闻山有死马,将其烹食之。王疲极昼睡,梦一白衣人来曰:“汝慎勿食马肉,今夜有舟来共载也。”王未之深信,俄又梦如初。至夜将半,梦中仿佛闻橹声,有衣紫衣者以杖触王胯曰:“舟至矣。”王惊寤,身已在舟上,见旧所事统领官。

  时统领已降于元将,元将令来附者辄掷弃水中。统领怜王,藏之艎板下,日取乾糇从板隙投之,王掬以食。复与王约,以足撼板,王即张口从板隙受浆。居数日,事泄,彷徨不自安。飓风吹舟,盘旋如转轮,久不能进,元将大恐。统领知王善巫术,遂白而出之。王仰天叩齿,若指麾鬼神状,风涛顿息。元将喜,因饮食之。至通州,送之登岸。

  王归维扬,不乐为军伍,避去盱眙津里镇,以巫术行。王无子,生二女,长适季氏,次即皇太后。晚以季氏长子为后,年九十九薨,遂葬焉,今墓是已。

  臣濂闻君子之制行,能感于人固难,而能通于神明为尤难。今当患难危急之时,神假梦寐,挟以升舟,非精诚上通于天,何以致神人之佑至于斯也。举此推之,则积德之深厚,断可信矣。是宜庆钟圣女,诞育皇上,以启亿万年无疆之基,于乎盛哉!

  臣濂既序其事,复再拜稽首而献铭曰:皇帝建国,克展孝思。疏封母族,自亲而推。锡爵维扬,地迩帝畿,立庙崇祀,玄冕衮衣。痛念宅兆,卜之何墟,闾师来告,今在盱眙。皇情悦豫,继以涕洟,即诏礼官,汝往葺治,毋俾荛竖,跳踉以嬉。惟我扬王,昔隶戎麾,狞风荡海,粮绝阻饥。天有显相,梦来紫衣,挟以登舟,神力所持,易死为生,寿跻期颐。积累深长,未究厥施,乃毓圣女,茂衍皇支。萝图肇开,鸿祚峨巍,日照月临,风行霆驰。自流徂源,功亦有归,无德弗酬,典礼可稽。聿昭化原,扶植政基,以广孝治,以惇民彝。津里之镇,王灵所依,于昭万年,视此铭诗。

  马公,逸其名,高皇后父也,宿州人。元末杀人,亡命定远。与郭子兴善,以季女属子兴,后归太祖,即高皇后也。

  公及妻郑媪皆前卒,洪武二年追封徐王,媪为王夫人,建祠太庙东。皇后亲奉安神主,祝文称“孝女皇后马氏,谨奉皇帝命致祭。”四年命礼部尚书陶凯即宿州茔次立庙,帝自为文以祭。

  文曰:“朕惟古者创业之君,必得贤后以为内助,共定大业。及天下已安,必追崇外家,以报其德。惟外舅、外姑实生贤女,正位中宫。朕既追封外舅为徐王,外姑为王夫人,以王无继嗣,立庙京师,岁时致祭。然稽之古典,于礼未安。又念人生其土,魂魄必游故乡,故即茔所立庙,俾有司春秋奉祀。兹择吉辰,遣礼官奉安神主于新庙,灵其昭格,尚鉴在兹。”

  二十五年设祠祭署,奉祀、祀丞各一人。王无后,以外亲武忠、武聚为之,置洒扫户九十三家。永乐七年北巡,亲谒祠下。守冢武戡为建阳卫镇抚,犯法,责而宥之。十五年,帝复亲祭,以戡为徐州卫指挥佥事。

  吕本,寿州人,懿文太子次妃父也。仕元,为元帅府都事。后归太祖,授中书省令史。洪武五年历官吏部尚书。六年改太常司卿。明年四月,御史台言:“本奉职不谨,郊坛牲角非茧栗,功臣庙坏不修。”诏免官,罚役功臣庙。已,释为北平按察司佥事。帝召本及同时被命杨基、答禄与权,谕之曰:“风宪之设,在肃纪纲,清吏治,非专理刑名。尔等往修厥职,务明大体,毋效俗吏拘绳墨。善虽小,为之不已,将成全德;过虽小,积之不已,将为大憝。不见干云之台,由寸土之积,燎原之火,由一爝之微,可不慎哉!”本等顿首受命,寻复累迁太常司卿。逾二年卒,无子,赐葬钟山之阴。

  马全,洪武中为光禄少卿。其女,乃惠帝后也。燕兵陷都城,全不知所终。

  张麒,永城人。洪武二十年以女为燕世子妃,授兵马副指挥。世子为太子,进京卫指挥使,寻卒。仁宗即位,追封彭城伯,谥恭靖,后进侯。二子昶、升,并昭皇后兄也。

  昶从成祖起兵取大宁,战郑村坝,俱有功,授义勇中卫指挥同知。已,援苏州,败辽东军,还佐世子守北平。永乐初,累官锦衣卫指挥使。昶尝有过,成祖戒之曰:“戚畹最当守法,否则罪倍常人。汝今富贵,能不忘贫贱,骄逸何自生。若奢傲放纵,陵虐下人,必不尔恕,慎之。”昶顿首谢。仁宗立,擢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俄封彭城伯,子孙世袭。洪熙改元,命掌五军右哨军马。英宗嗣位,年幼,太皇太后召昶兄弟诫谕之,凡朝政弗令预。昶兄弟素恭谨,因训饬益自敛。正统三年卒。

  长子辅病废,子瑾嗣。以伯爵封辅,命未下而辅卒。初,昶私蓄奄人,瑾匿不举。事发,下狱,已,获释。瑾从弟玘,天顺中,官锦衣卫副千户。饮千户吕宏家,醉抽刀刺宏死,法当斩,有司援议亲末灭。诏不从,迄如律。成化十六年,瑾卒,子信嗣。其后裔嗣封,见《世表》。

  升,字叔晖。成祖起兵,以舍人守北平有功,授千户,历官府军卫指挥佥事。永乐十二年从北征。仁宗即位,拜后府都督同知。宣德初,进左都督掌左府事。四年二月敕论升曰:“卿舅氏至亲,日理剧务,或以吏欺谩连,不问则废法,问则伤恩,其罢府事,朝朔望,官禄如旧,称朕优礼保全之意。”九年北征,命掌都督府事,留守京师。英宗立,太皇太后令勿预政。大学士杨士奇称升贤,宜加委任,终不许。正统五年,兄昶已前卒,太后念外氏惟升一人,封惠安伯,予世袭。明年卒。

  子沄早亡,孙琮嗣。琮卒,弟瑛嗣。瑛卒,无子,庶兄瓒嗣。瓒卒,子伟嗣。弘治十二年充陕西总兵官,镇守固原。明年五月,孝宗御平台,出兵部推举京营大将疏,历询大学士刘健等,佥称伟才。命提督神机营,御书敕以赐。正德元年令参英国公张懋、保国公朱晖提督团营。三年加太子太保。六年三月充总兵官,偕都御史马中锡督京兵讨流贼刘六等。朝议以伟拥兵自卫,责其玩寇殃民,召还。御史吴堂复劾其罪,兵部请逮伟及中锡,下狱论死。遇赦获释,停禄闲住。十年请给禄,诏给其半。十五年复督神机营。嘉靖初,兼提督团营。二年叙奉迎防守功,加太子太傅。十四年卒,赠太傅,谥康靖。

  子镧嗣。二十年,言官劾勋戚权豪家置店房、科私税诸罪,镧亦预,输赎还爵。二十七年掌后府事。居三年卒。子元善嗣。隆庆四年佥书后府事。万历三十七年卒。子庆臻嗣。四十八年掌左府事。崇祯元年七月命提督京营。庆臻私请内阁,于敕内增入兼管捕营。捕营提督郑其心讦庆臻侵职,帝怒,诘改敕故。大学士刘鸿训至遣戍,庆臻以世臣停禄三年。后复起,掌都督府。十七年,贼陷都城,庆臻召亲党尽散赀财,阖家自燔死。南渡时,赠太师、惠安侯,谥忠武,合祀旌忠祠。初,世宗嘉靖八年革外戚世爵,惟彭城、惠安获存,庆臻卒殉国难。

  胡荣,济宁人。洪武中,长女入宫为女官,授锦衣卫百户。永乐十五年将册其第三女为皇太孙妃,擢光禄寺卿,子安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专侍太孙,不莅事。后太孙践阼,妃为皇后,安亦屡进官。宣德三年,后废,胡氏遂不振。

  孙忠,字主敬,邹平人。初名愚,宣宗改曰忠。初,以永城主簿督夫营天寿山陵,有劳,迁鸿胪寺序班,选其女入皇太孙宫。宣宗即位,册贵妃,授忠中军都督佥事。三年,皇后胡氏废,贵妃为皇后,封忠会昌伯。尝谒告归里,御制诗赐之,命中官辅行。比还,帝后临幸慰劳。妻董夫人数召入宫,赐赍弗绝。正统中,皇后为皇太后。忠生日,太后使使赐其家。时王振专权,祭酒李时勉荷校国学门,忠附奏曰:“臣荷恩厚,愿赦李祭酒使为臣客。坐无祭酒,臣不欢。”太后立言之帝,时勉获释。忠家奴贷子钱于滨州民,规利数倍,有司望风奉行,民不堪,诉诸朝,言官交章劾之。命执家奴戍边,忠不问。景泰三年卒,年八十五,赠会昌侯,谥康靖。英宗复辟,加赠太傅、安国公,改谥恭宪。成化十五年再赠太师、左柱国。子五人:继宗、显宗、绍宗、续宗、纯宗。

  纯宗官锦衣卫指挥佥事,早卒。

  继宗,字光辅,章皇后兄也。宣德初,授府军前卫指挥使,改锦衣卫。景泰初,进都指挥佥事,寻袭父爵。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侯,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官都指挥佥事者,俱改锦衣卫。复自言:“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预夺门功,乞加恩命。”由是显宗进都指挥同知,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婿指挥使武忠进都指挥佥事,苍头辈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督五军营戎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

  左右又有为绍宗求官者,帝召李贤谓曰:“孙氏一门,长封侯,次皆显秩,子孙二十余人悉得官,足矣。今又请以为慰太后心,不知初官其子弟时,请于太后,数请始允,且不怿者累日,曰:‘何功于国,滥授此秩,物盛必衰,一旦有罪,吾不能庇矣。’太后意固如此。”贤稽首颂太后盛德,因从容言祖宗以来,外戚不典军政。帝曰:“初内侍言京营军非皇舅无可属,太后实悔至今。”贤曰:“侯幸淳谨,但后此不得为故事耳。”帝曰:“然。”已,锦衣逯杲奏英国公张懋、太平侯张瑾及继宗、绍宗并侵官地,立私庄。命各首实,懋等具服,乃宥之,典庄者悉逮问,还其地于官。石亨之获罪也,继宗为显宗、武忠及子孙、家人、军伴辞职,帝止革家人、军伴之授职者七人,余不问。五年,曹钦平,进太保。寻以疾奏解兵柄,辞太保,不允。

  宪宗嗣位,命继宗提督十二团营兼督五军营,知经筵事,监修《英宗实录》。朝有大议,必继宗为首。再核夺门功,惟继宗侯如故。乞休,优诏不许。三年八月,《实录》成,加太傅。十年,兵科给事中章镒疏言:“继宗久司兵柄,尸位固宠,亟宜罢退,以全终始。”于是继宗上疏恳辞,帝优诏许解营务,仍莅后府事,知经筵,预议大政。复辞,帝不许,免其奏事承旨。自景泰前,戚臣无典兵者,帝见石亨、张軏辈以营军夺门,故使外戚亲臣参之,非故事也。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郯国公,谥荣襄。再传至曾孙杲,详《世表》中。

  吴安,丹徒人。父彦名,有女入侍宣宗于东宫,生景帝。宣德三年册为贤妃,彦名已卒,授安锦衣卫百户。景帝嗣位,尊妃为皇太后,安进本卫指挥使。屡迁前府左都督,弟信亦屡擢都督佥事。景泰七年封安安平伯。信早亡,官其弟敬为南京前军左都督。英宗复辟,太后复称贤妃,降安为府军前卫指挥佥事。敬及其群从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智、府军前卫指挥同知喜山、指挥佥事广林、锦衣卫千户诚,俱革职原籍闲住。寻命安为锦衣卫指挥使,子孙世袭。

  钱贵,海州人,英宗睿皇后父也。祖整,从成祖起兵,为燕山护卫副千户。父通嗣职,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贵嗣祖职,数从成祖、宣宗北征,屡迁都指挥佥事。正统七年,后将正位中宫,擢贵中府都督同知。英宗数欲封之,后辄逊谢,故后家独不获封。

  贵卒,长子钦为锦衣卫指挥使,与弟钟俱殁于土木。钦无子,以钟遗腹子雄为后,年幼,以父锦衣故秩予优给。天顺改元,累擢都督同知。成化时,后崩。宪宗优生母外家周氏,而薄钱氏,故后家又不获封。雄卒,子承宗亦屡官锦衣卫都指挥使。弘治二年,承宗祖母王氏援宪宗外家王氏例,请封。乃封承宗安昌伯,世袭。先是,勋臣庄田租税皆有司代收,至是王氏乞自收,始命愿自收者听,而禁管庄者横肆。嘉靖五年,承宗卒,谥荣僖。子维圻嗣。寻卒,承宗母请以庶长子维垣嗣,诏授锦衣卫指挥使。已又请嗣伯爵。世宗以外戚世封非祖制,下廷臣议。八年十月上议曰:“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臣等谨议:魏、定二公虽系戚里,实佐命元勋,彭城、惠安二伯即以恩泽封,而军功参半。其余外戚恩封,毋得请袭。有出特恩一时宠锡者,量授指挥,千、百户之职,终其身。”制曰:“可。”命魏、定、彭城、惠安袭封如故,余止终本身,著为令。维垣遂不得袭,以锦衣终。

  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家京师。正统十年,其子瑛有女将册为郕王妃,授瑛为中城兵马司指挥,食禄不视事。妃正位中宫,进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带俸,瑛锦衣卫指挥使。寻并擢左都督,瑛弟亦授锦衣千户有差。英宗复位,泉仍居金吾旧职,瑛锦衣旧职,其四弟皆夺官还故里。寻命瑛锦衣指挥佥事,子孙世袭。

  杭昱,女为景帝妃,生子见济。景泰三年,帝欲废英宗子而立己子,乃废皇后汪氏,册妃为后。昱累官锦衣卫指挥使。兄聚授锦衣千户。聚寻卒,赐赙及祭葬。七年,后崩,官其弟敏锦衣百户。英宗复辟,尽夺景帝所授外亲官,尤恶杭氏,昱已前卒,敏削职还里。

  周能,字廷举,昌平人。女为英宗妃,生宪宗,是为孝肃皇太后。英宗复位,授能锦衣卫千户,赐赍甚渥。能卒,长子寿嗣职。宪宗践阼,擢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三年封庆云伯,赠能庆云侯。寿以太后弟,颇恣横。时方禁勋戚请乞庄田,寿独冒禁乞通州田六十二顷,不得已与之。尝奉使,道吕梁洪,多挟商艘。主事谢敬不可,寿与哄,且劾之,敬坐落阳。十七年进侯,子弟同日授锦衣官者七人,能追赠太傅、宁国公,谥荣靖。孝宗立,寿加太保。时寿所赐庄田甚多,其在宝坻者已五百顷,又欲得其余七百余顷,诡言以私财相易。部劾其贪求无厌,执不许,孝宗竟许之。又与建昌侯张延龄争田,两家奴相殴,交章上闻。又数挠盐法,侵公家利,有司厌苦之。十六年加太傅,弟长宁伯彧亦加太保,兄弟并为侯伯,位三公,前此未有也。武宗立,汰传奉官,寿子侄八人在汰中,寿上章乞留,从之。正德四年卒,赠宣国公,谥恭和。

  子瑛嗣,封殖过于父。嘉靖中,于河西务设肆邀商货,虐市民,亏国课,为巡按御史所劾,停禄三月。而瑛怙恶如故,又为主事翁万达所劾,诏革其廛肆,下家人于法司。时已革外戚世爵,瑛卒,遂不得嗣。

  彧,太后仲弟也。成化时,累官左府都督同知。二十一年封长宁伯,世袭。弘治中,外戚经营私利,彧与寿宁侯张鹤龄至聚众相斗,都下震骇。九年九月,尚书屠滽偕九卿上言:

  宪宗皇帝诏,勋戚之家,不得占据关津陂泽,设肆开廛,侵夺民利,违者许所在官司执治以闻。皇上践极,亦惟先帝之法是训是遵。而勋戚诸臣不能恪守先诏,纵家人列肆通衢,邀截商货,都城内外,所在有之。观永乐间榜例,王公仆从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今勋戚多者以百数,大乖旧制。其间多市井无赖,冒名罔利,利归群小,怨丛一身,非计之得。迩者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两家,以琐事忿争,喧传都邑,失戚里之观瞻,损朝廷之威重。伏望纶音戒谕,俾各修旧好。凡在店肆,悉皆停止。更敕都察院揭榜禁戒,扰商贾、夺民利者,听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有司执治。仍考永乐间榜例,裁定勋戚家人,不得滥收。

  科道亦以为言,帝嘉纳之。十八年进太保。彧求为侯,吏部言封爵出自朝廷,无请乞者,乃止。武宗立,悉擢彧子瑭等六人为锦衣官。彧寻卒。传子瑭,孙大经,及曾孙世臣,降授锦衣卫指挥同知。

  先是,孝肃有弟吉祥,儿时出游,去为僧,家人莫知所在,孝肃亦若忘之。一夕,梦伽蓝神来,言后弟今在某所,英宗亦同时梦。旦遣小黄门,以梦中言物色,得之报国寺伽蓝殿中,召入见。后且喜且泣,欲爵之不可,厚赐遣还。宪宗立,为建大慈仁寺,赐庄田数百顷。其后,周氏衰落,而慈仁寺庄田久犹存。

  王镇,字克安,上元人,宪宗纯皇后父也。成化初,授金吾左卫指挥使。未几,后将正位中宫,拜中军都督同知。四年进右都督。镇为人厚重清谨,虽荣宠,不改其素,有长者称。十年六月卒。弘治六年追封阜国公,谥康穆。子三人:源,清,浚。

  源,字宗本,后弟也。父卒,授锦衣卫都指挥使。外戚例有赐田,源家奴怙势,多侵静海县民业。十六年,给事中王垣等言:“永乐、宣德间,许畿辅八郡民尽力垦荒,永免其税,所以培国本重王畿也。外戚王源赐田,初止二十七顷,乃令其家奴别立四至,占夺民产至二千二百余顷。及贫民赴告,御史刘乔徇情曲奏,致源无忌惮,家奴益横。今户部郎中张祯叔等再按得实,乞自原额外悉还氏,并治乔罪。”帝不悦,切责之。后诏禁外戚侵民产,源悉归所占于民,人多其能改过。十八年擢中军都督同知。二十年封瑞安伯。弘治六年进侯。十六年加太保。武宗登极,进太傅,增禄至七百石。嘉靖三年卒,赠太师,谥荣靖。清,成化十八年授锦衣卫千户,累官中军都督同知。弘治十年封崇善伯。武宗嗣位,加太保。嘉靖十三年卒。浚,成化十八年授锦衣卫百户。兄清每迁职,辄以浚代,历官中军左都督。正德二年封安仁伯,逾月卒,赠侯。浚兄弟三人并贵显,皆谦慎守礼,在戚里中以贤称。源子桥、浚子桓,皆嗣伯。嘉靖中并清子极皆以例降革。

  万贵,宪宗万贵妃父也,历官锦衣卫指挥使。贵颇谨饬,每受赐,辄忧形于色曰:“吾起掾史,编尺伍,蒙天子恩,备戚属,子姓皆得官。福过灾生,未知所终矣。”时贵妃方擅宠,贵子喜为指挥使,与弟通、达等并骄横。贵每见诸子屑越赐物,辄戒曰:“官所赐,皆著籍。他日复宣索,汝曹将重得罪。”诸子笑以为迂。成化十年卒,赙赠祭葬有加。十四年进喜都指挥同知,通指挥使,达指挥佥事。通少贫贱,业贾。既骤贵,益贪黩无厌,造奇巧邀利。中官韦兴、梁芳等复为左右,每进一物,辄出内库偿,辇金钱络绎不绝。通妻王出入宫掖,大学士万安附通为同宗,婢仆朝夕至王所,谒起居。妖人李孜省辈皆缘喜进,朝野苦之。通死,帝眷万氏不已,迁喜都督同知,达指挥同知。通庶子方二岁,养子方四岁,俱授官。宪宗崩。言官劾其罪状。孝宗乃夺喜等官,而尽追封诰及内帑赐物,如贵言。

  邵喜,昌化人,世宗大母邵太后弟也。世宗立,封喜昌化伯,明年卒。子蕙嗣,嘉靖六年卒,无子,族人争嗣。初,太后入宫时,父林早殁。太后弟四人:宗、安、宣、喜。宗、宣无后,及蕙卒,帝令蕙弟萱嗣。蕙侄锦衣指挥辅、千户茂言,萱非嫡派,不当袭,蕙母争之,议久不决。大学士张璁等言:“邵氏子孙已绝,今其争者皆旁枝,不宜嗣。”时帝必欲为喜立后,乃以喜兄安之孙杰为昌化伯。明年,《明伦大典》成,命武定侯郭勋颁赐戚畹,弗及杰。杰自请之,帝诘勋。勋怒,录邵氏争袭章奏,讦杰实他姓,请覆勘,帝不听。会给事中陆粲论大学士桂萼受杰赂,使奴隶冒封爵。帝怒,下粲狱,而尽革外戚封,杰亦夺击。

  张峦,敬皇后父也。弘治四年封寿宁伯。立皇太子,进为侯。卒赠昌国公,子鹤龄嗣侯。十六年,其弟延龄亦由建昌伯进爵侯。峦起诸生,虽贵盛,能敬礼士大夫。

  鹤龄兄弟并骄肆,纵家奴夺民田庐,篡狱囚,数犯法。帝遣侍郎屠勋、太监萧敬按得实,坐奴如律。敬复命,皇后怒,帝亦佯怒。已而召敬曰:“汝言是也。”赐之金。给事中吴世忠、主事李梦阳皆以劾延龄几得罪。他日,帝游南宫,鹤龄兄弟入侍。酒半,皇后、皇太子及鹤龄母金夫人起更衣,因出游览。帝独召鹤龄语,左右莫得闻,遥见鹤龄免冠首触地,自是稍敛迹。正德中,鹤龄进太傅。世宗入继,鹤龄以定策功,进封昌国公。时敬皇后已改称皇伯母昭圣皇太后矣。帝以太后抑其母蒋太后故,衔张氏。嘉靖十二年,延龄有罪下狱,坐死,并革鹤龄爵,谪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太后为请不得。

  初,正德时,日者曹祖告其子鼎为延龄奴,与延龄谋不轨。武宗下之狱,将集群臣廷鞫之,祖仰药死。时颇以祖暴死疑延龄,而狱无左证,遂解。指挥司聪者,为延龄行钱,负其五百金。索之急,遂与天文生董昶子至谋讦祖前所首事,胁延龄贿。延龄执聪幽杀之,令聪子升焚其尸,而折所负券。升噤不敢言,常愤詈至。至虑事发,乃摭聪前奏上之。下刑部,逮延龄及诸奴杂治。延龄尝买没官第宅,造园池,僣侈逾制。又以私憾杀婢及僧,事并发觉。刑部治延龄谋不轨,无验,而违制杀人皆实,遂论死。系狱四年,狱囚刘东山发延龄手书讪上,东山得免戍,又阴构奸人刘琦诬延龄盗宫禁内帑,所告连数十百人。明年,奸人班期、于云鹤又告延龄兄弟挟左道祝诅,辞及太后。鹤龄自南京赴逮,瘐死,期、云鹤亦坐诬谪戍。又明年,东山以射父亡命,为御史陈让所捕获,复诬告延龄并构让及遂安伯陈鏸等数十人,冀以悦上意而脱己罪。奏入,下锦衣卫穷治,让狱中上疏言:“东山扇结奸党,图危宫禁。陛下有帝尧既睦之德,而东山敢为陛下言汉武巫蛊之祸。陛下有帝爵底豫之孝,而东山敢导陛下以暴秦迁母之谋。离间骨肉,背逆不道,义不可赦。”疏奏,帝颇悟。指挥王佐典其狱,钩得东山情,奏之。乃械死东山,赦让、鏸等,而延龄长系如故。太后崩之五年,延龄斩西市。

  夏儒,毅皇后父也。正德二年以后父封庆阳伯。为人长厚,父瑄疾,三年不去左右。既贵,服食如布衣时,见者不知为外戚也。十年以寿终,子臣嗣伯。嘉靖八年罢袭。

  陈万言,肃皇后父也,大名人,起家诸生。嘉靖元年授鸿胪卿,改都督同知,赐第黄华坊。明年诏复营第于西安门外,费帑金数十万。工商尚书赵璜以西安门近大内,治第毋过高。帝怒,逮营缮郎翟璘下狱。言官余瓒等谏,不省。寻封万言泰和伯,子绍祖授尚宝司丞。又明年,万言乞武清、东安地各千顷为庄田,诏户部勘闲地给之。给事中张汉卿言:“万言拔迹儒素,联婚天室,当躬自检饬,为戚里倡,而僣冒陈乞,违越法度。去岁深冬冱雪,急起大第,徒役疲劳,怨咨载道。方今灾沴相继,江、淮饿死之人,掘穴掩埋,动以万计。万言曾不动念,益请庄田。小民一廛一亩,终岁力作,犹不足于食,若又割而畀之贵戚,欲无流亡,不可得也。伏望割恩以义,杜渐以法,一切裁抑,令保延爵禄。”帝竟以八百顷给之。巡抚刘麟、御史任洛复言不宜夺民地,弗听。七年,皇后崩,万言亦绌。十四年卒,子不得嗣封。

  方锐,世宗孝烈皇后父也,应天人。后初为九嫔,锐授锦衣正千户。嘉靖十三年,张后废,后由妃册为皇后,迁锐都指挥使。扈跸南巡,道拜左都督。既封安平伯,寻进封侯。卒,子承裕嗣。隆庆元年用主事郭谏臣言,罢袭。

  陈景行,穆宗继后陈皇后父也。先世建昌人,高祖政以军功世袭百户,调通州右卫,遂家焉。景行故将门,独嗜学,弱冠试诸生高等。穆宗居裕邸,选其女为妃,授景行锦衣千户。隆庆元年封固安伯。景行素恭敬,每遇遣祀、册封诸典礼,必斋戒将事。家居,诫诸子以退让。万历中卒,太后、帝及中宫、潞王、公主赙赠优厚,人皆荣之。子昌言、嘉言、善言、名言,皆官锦衣。昌言先景行卒,其子承恩引李文全例,请袭祖封。帝曰:“承恩,孙,文全,子也,不可比。”以都督同知授之。

  李伟,字世奇,漷县人,神宗生母李太后父也。儿时嬉里中,有羽士过之,惊语人曰:“此儿骨相,当位极人臣。”嘉靖中,伟梦空中五色彩辇,旌幢鼓吹导之下寝所,已而生太后。避警,携家入京师。居久之,太后入裕邸,生神宗。隆庆改元,立皇太子,授伟都督同知。神宗立,封武清伯,再进武清侯。太后能约束其家,伟尝有过,太后召入宫切责之,不以父故骫祖宗法。以是,伟益小心畏慎,有贤声。万历十一年卒,赠安国公,谥庄简。子文全嗣侯,卒,子铭诚嗣。天启末,铭诚颂魏忠贤功德,建祠名鸿勋。庄烈帝定逆案,铭诚幸获免。久之,大学士薛国观请勒勋戚助军饷。时铭诚已卒,子国瑞当嗣爵,其庶兄国臣与争产,言父遗赀四十万,愿输以佐军兴。帝初不允,至是诏借饷如国臣言,国瑞不能应。帝怒,夺国瑞爵,遂悸死,有司复系其家人。国瑞女字嘉定伯周奎孙,奎请于庄烈后,后曰:“但迎女,秋毫无所取可也。”诸戚畹人人自危。会皇五子疾亟,李太后凭而言。帝惧,悉还李氏产,复武清爵,而皇五子竟殇。或云中人构乳媪,教皇五子言之也。未几,国观遂以事诛。

  王伟,神宗显皇后父也。万历五年授都督。寻封永年伯。帝欲加恩伟子栋及其弟俊,阁臣请俱授锦衣正千户。帝曰:“正德时,皇亲夏助等俱授锦衣指挥使,世袭,今何薄也?”大学士张居正等言:“正德时例,世宗悉已厘革,请授栋锦衣卫指挥佥事,俊千户,如前议。”帝意未慊,居正固奏,乃止。伟卒,传子栋及曾孙明辅,袭伯如制。

  郑承宪,神宗郑贵妃父也。贵妃有宠,郑氏父子、宗族并骄恣,帝悉不问。承宪累官至都督同知,卒。子国泰请袭,帝命授都指挥使。给事中张希皋言:“指挥使下都督一等,不宜授任子。妃家蒙恩如是,何以优后家。”不报。是时,廷臣疑贵妃谋夺嫡,群以为言。国泰不自安,上疏请立太子,其从子承恩亦言储位不宜久虚。大学士沈一贯左右于帝,弗听。诏夺国泰俸,而斥承恩为民,然言者终不息。万历二十六年,承恩复上疏劾给事中戴士衡、知县樊玉衡,妄造《忧危竑议》,离间骨肉,污蔑皇贵妃。帝怒。《忧危竑议》者,不知谁所作,中言侍郎吕坤构通宫掖,将与国泰等拥戴福王。而士衡前尝论坤与承恩相结,玉衡方抗言贵妃沮立太子,疏并留中,故承恩指两人。帝怒,士衡、玉衡皆永戍。廷臣益贫郑氏。久之,皇太子立。四十三年,男子张差持梃入东宫,被擒。言者皆言国泰谋刺皇太子。主事王之寀鞫差,差指贵妃宫监。主事陆大受、给事中何士晋遂直攻国泰。帝以贵妃故,不欲竟事,详之寀等传。国泰官左都督,病死,子养性袭职。天启初,光禄少卿高攀龙、御史陈必谦追论其罪,且言养性结白莲贼将为乱。诏勒养性出京师,随便居住。魏忠贤用事,宥还。

  王升,熹宗生母孝和太后弟也。父钺。天启元年封升新城伯。寻以皇子生,进俟。卒,子国兴嗣。崇祯十七年,京师陷,被杀。

  刘文炳,字淇筠,宛平人。祖应元,娶徐氏,生女,入宫,即庄烈帝生母孝纯皇太后也。应元早卒,帝即位,封太后弟效祖新乐伯,即文炳父也。崇祯八年卒,文炳嗣。是年,文炳大母徐年七十,赐宝钞、白金、文绮。帝谓内侍曰:“太夫人年老,犹聪明善饭,使太后在,不知若何称寿也。”因怆然泣下。九年进文炳为新乐侯,其祖、父世赠爵如之。

  十三年,宫中奉太后像,或曰未肖。帝不怿,遣司礼监太监王裕民同武英殿中书至文炳第,敕徐口授,绘像以进,左右咸惊曰:“肖。”帝大喜,命卜日具卤簿,帝俯伏归极门,迎入,安奉奉慈殿,朝夕上食如生。因追赠应元瀛国公,封徐氏瀛国太夫人,文炳晋少傅,叔继祖,弟文翟、文照俱晋爵有差。

  文炳母杜氏贤,每谓文炳等曰:“吾家无功德,直以太后故,受此大恩,当尽忠报天子。”帝遣文炳视凤阳祖陵,密谕有大事上闻。文炳归,奏史可法、张国维忠正有方略,宜久任,必能灭贼,后两人果殉国难。文炳谨厚不妄交,独与宛平太学生申湛然、布衣黄尼麓及驸马都尉巩永固善。时天下多故,流贼势益张,文炳与民麓等讲明忠义,为守御计。及李自成据三秦,破榆林,将犯京师。文炳知势不支,慷慨泣下,谓永固曰:“国事至此,我与公受国恩,当以死报。”

  十七年正月,帝召文炳、永固等回国事。二人请早建藩封,遣永、定二王之国。帝是之,以内帑乏,不果行。三月初一日,贼警益急,命文武勋戚分守京城。继祖守皇城东安门,文翟守永定门,永固守崇文门。文炳以继祖、文翟皆守城,故未有职事。十六日,贼攻西直门,势益急。尼麓踉跄至,谓文炳曰:“城将陷,君宜自为计。”文炳母杜氏闻之,即命侍婢简笥绦于楼上,作七八缳,命家僮积薪楼下,随遣老仆郑平迎李氏、吴氏二女归,曰:“吾母女同死此。”又念瀛国太夫人年笃老,不可俱烬,因与文炳计,匿之申湛然家。

  十八日,帝遣内使密召文炳、永固。文炳归白母曰:“有诏召儿,儿不能事母。”母拊文炳背曰:“太夫人既得所,我与若妻妹死耳,复何憾。”文炳偕永固谒帝,时外城已陷。帝曰:“二卿所纠家丁,能巷战否?”文炳以众寡不敌对,帝愕然。永固奏曰:“臣等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帝曰:“朕志决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两人皆涕泣誓效死,出驰至崇文门。须臾贼大至,永固射贼,文炳助之,杀数十人,各驰归第。

  十九日,文照方侍母饭,家人急入曰:“城陷矣!”文照碗脱地,直视母。母遽起登楼,文照及二女从之,文炳妻王氏亦登楼。悬孝纯皇太后像,母率众哭拜,各缢死。文照入缳堕,拊母背连呼曰:“儿不能死矣,从母命,留侍太夫人。”遂逃去。家人共焚楼。文炳归,火烈不得入,入后园,适湛然、尼麓至,曰:“巩都尉已焚府第,自刎矣。”文炳曰:“诺。”将投井,忽止曰:“戎服也,不可见皇帝。”湛然脱己帻冠之,遂投井死。继祖归,亦投井死。继祖妻左氏见大宅火,亟登楼自焚,妾董氏、李氏亦焚死。初,文翟见外城破,突出至浑河,闻内城破,复入,见第焚,大哭曰:“文翟未死,以君与母在。今至此,何生为!”遂觅文炳死所,大书版井旁曰“左都督刘文翟同兄文炳毕命报国处”,亦投井死,阖门死者四十二人。是时,惠安伯张庆臻集妻子同焚死。新城侯王国兴亦焚死。宣城伯卫时春怀铁券,阖门赴井死。与永固射贼杨光陛者,驸马都尉子也,被甲驰突左右射,与永固相失,矢尽,投观象台下井中死。而湛然以匿瀛国为贼所拷掠,终不言,体糜烂以死。福王时,谥文炳忠壮,文翟忠果。

  张国纪,祥符人,熹宗张皇后父也。天启初,封太康伯。魏忠贤与客氏忌皇后,因谋陷国纪,使其党刘志选、梁梦环先后劾国纪谋占宫婢韦氏,矫中宫旨鬻狱。忠贤将从中究其事,以撼后。大学士李国〈木普〉曰:“君后,犹父母也,安有劝父构母者?”国纪始放归故郡,忠贤犹欲掎之,庄烈帝立,乃得免。崇祯末,以输饷进爵为侯,旋死于贼。

  周奎,苏州人,庄烈帝周皇后父也。崇祯三年封嘉定伯,赐第于苏州之葑门。帝尝谕奎及田贵妃父弘遇、袁贵妃父祐,宜恪遵法度,为诸戚臣先。祐颇谨慎,惟弘遇骄纵,奎居外戚中,碌碌而已。李自成逼京师,帝遣内侍徐高密谕奎倡勋戚输饷,奎坚谢无有。高愤泣曰:“后父如此,国事去矣。”奎不得已奏捐万金,且乞皇后为助。及自成陷京师,掠其家得金数万计,人以是笑奎之愚云。

卷一百八十八譯文

  陳公,不知其名字,淳皇后的父親。洪武二年(1369)追封為揚王,其妻為揚王夫人,立祠於太廟東。洪武三年,有人說揚王墓在盱眙,中都臨濠府的守臣進行考察,認為可信。於是太祖命中書省在墓地立廟,設祠祭祀,奉祀一人,守墓戶二百一十家,他們世世代代免服勞役。太祖自做《揚王行實》一文,並令翰林學士宋濂撰寫碑文,大意是:

  “王,姓陳,世代為維揚人,不知其名字。宋代末期,名列軍籍,隨大將軍張世傑扈從宋衛王趙籨。至元十六年(1279)春,世傑與元兵戰,大敗,士卒多溺死,王幸能上岸,與一二同行者砌石支破釜,煮所剩無幾的糧食以充飢,不久糧絕,同行者聞山中有死馬,要去拖來煮食。王因極為疲勞,白晝入睡了。夢一白衣人來對他說‘:你切莫吃馬肉,今夜有船來把你們載走。’王不很相信,一會兒又有這樣的夢。快到半夜,夢中彷彿聽到櫓聲,有個穿紫衣的人用杖敲他的胯說‘:船來了。’王驚醒,身已在船上,並看到他原來的統領官。

  “這時統領官已降元,元將令他將來歸附的人都投入水中。統領憐惜王,把他藏在船板下面,每天從板縫投乾糧下去,王在下面捧著吃。統領又與王約定,用腳搖船板,王即下面張口,從板縫接飲湯水。過了幾天,被發覺了,王十分不安。這時遇到颶風,船盤旋不能前進,元將大恐。統領知王會巫術,向元將說明讓他出來。王對天叩頭,若指揮鬼神的樣子,風濤立即平息。元將大喜,給他飲食。到了通州,讓他登岸而去。

  “王回到維揚,不願再去當兵,避居於盱眙津裡鎮,以巫術謀生。王無子,生二女,長女嫁季家,次女即皇太后。晚年以季家的長子為自己的後代,終年九十九歲,葬於現今墓地。

  “臣濂聞君子的行為,能感動人固然難,而能感動神明尤其難。當他處於危難之時,神給他在夢中指點,並把他扶到船上,若非其精誠上通於天,何以使神如此地保佑他。由此推論,積德深厚可得好的報應,這是斷然可信的。應慶賀聖女生育了皇上,開拓億萬年無疆之基業,真盛世呀!

  “臣濂序完其事,再叩首奉獻銘文:‘皇帝建國,發揚孝道,誥封皇后家族,自親而疏。賜爵揚王,其封地靠近京畿,立廟祭祀,穿戴皇帝衣冠。皇帝思念揚王的墓在何地,家鄉守臣報告說在盱眙。皇上先是高興,後又哀悼,即詔禮官,前去修理,毋讓鄉間村夫破壞。我揚王昔在軍伍,遇颶風惡浪,又糧盡食絕,幸有天神託夢,又送到船上,依靠神力,死裡脫生,壽高年久,積德深遠,不知如何施恩人間,而生育聖女,繁衍皇族。開創鴻圖,國運昌盛,光同日月。溯流求源,功有所歸。皇上廣行孝治,以..化民情。津裡鎮為王靈所居之地,立碑以昭示萬年。’”

  呂本,鳳陽府壽州人,懿文太子次妃之父。曾在元朝為官,為元帥府都事。後投奔太祖,授中書省令史。洪武五年(1372)任吏部尚書。六年改為太常司卿。七年四月,御史臺奏稱他“奉職不勤謹”。於是下詔免其官爵,罰他到功臣廟去服勞役。其後赦免,調任北平按察司僉事。太祖召見本及同時受命的楊基、答祿與權,告諭他們說:“監察官之設,目的在整肅綱紀,澄清吏治,不是專門處理刑罰事務。爾等去要克盡職守,務要明白大體,不要像一般官吏那樣拘於執法行刑的具體事務。好事雖然小,若不斷做下去,將積成大德;犯的過失雖小,若長期犯過,將成為元兇。你難道沒看見上衝雲霄的樓臺是由寸土堆積而成,燎原之火由一個小火星燃起來的嗎?必須謹慎!”本等叩頭受命。不久又任本為太常司卿,兩年後去世,無子,賜葬於鐘山之後。

  孫忠,字主敬,山東鄒平人。初名愚,宣宗為他改名忠。起初任永城縣主簿,監督民工營建天壽山陵,有功升鴻臚寺序班,選其女入皇太孫宮中。宣宗即位,冊封忠之女為貴妃,授忠為中軍都督僉事。宣德三年(1428),皇后胡氏被廢,冊封孫貴妃為皇后,封忠為會昌伯。忠曾面向皇帝告假歸裡,宣宗恩准並賜送行,還命宦官陪伴。回朝後,皇帝皇后又親去慰勞。忠妻董夫人多次被召入宮,賞賜不斷。

  正統年間,皇后為皇太后。忠生日那天,太后派人將賞賜送到忠家裡。當時王振專權,祭酒李時勉被戴上枷鎖囚禁於國學之門。忠請使轉奏:“臣蒙厚恩,希望赦李祭酒,讓他為臣的上賓。座無祭酒,臣就不愉快。”太后立即奏告英宗,時勉因而得釋。忠家奴在濱州向百姓放高利貸,獲利數倍。當地官府為了討好,幫助家奴們放債,使百姓忍受不了,申訴於朝廷。諫官們紛紛上書彈劾,朝廷命執家奴送邊疆充軍,忠不過問。景泰三年(1452)卒,終年八十五歲。贈會昌侯,諡康靖。英宗復辟,加贈太傅、安國公,改諡恭憲。成化十五年(1479)再贈太師、左柱國。子五人:繼宗、顯宗、紹宗、續宗、純宗。

  繼宗字光輔,章皇后之兄。宣德初年授府軍前衛指揮使,後改錦衣衛指揮使。景泰初年進升都指揮僉事,隨即承襲父親爵位。天順元年(1457),發動奪門之變,使英宗復位,因功而進為侯爵,加號“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自身可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襲侯爵;諸弟為都指揮僉事者,都改為錦衣衛都指揮僉事。他自己又上書說:“臣與弟顯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參加奪門之變,有功,乞加恩寵。”於是顯宗進升為都指揮同知,子璉授錦衣衛指揮使,婿指揮使武忠進升都指揮僉事,家奴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繼宗督五軍營軍務兼掌後軍都督府事。

  皇帝左右侍臣又有人為紹宗求官,帝召李賢說“:孫氏一門,長子封侯,次者皆顯官,子孫二十餘人都為官,這就足夠了。今又有人請為紹宗求官以慰太后之心,不知其初封孫氏子弟為官時,多次請示太后才允許;太后多日來就不高興,曾說‘:何功於國,濫授這些官爵。物盛必衰,一旦獲罪,我也包庇不了。’太后的意思很清楚了。”賢叩頭歌頌太后盛德,從容地講述祖宗以來外戚不管軍政事務的規定。帝說“:以前內臣說京師軍務非皇舅掌管不可,為此太后至今還在後悔。”賢曰“:侯繼宗幸好還淳厚謹慎,但以後不得為例。”帝曰:“很好。”其後,錦衣逯杲奏陳英國公張懋、太平侯張瑾及繼宗、紹宗都侵佔了官地,建立私莊。皇帝命他各具實奏報。懋等服罪,予以寬大,只將管莊的人一律逮捕問罪,其地還官。此前,石亨獲罪,奏請盡削奪其弟侄官職。繼宗仿照石亨,為顯宗、武宗及子孫、家人、軍伴辭職。皇帝只革家人、軍伴之授職者七人,其餘不問。天順五年(1461),平定曹欽的反叛,進為太保。不久因病奏請解除兵權,辭去太保之職,皇帝不允。

  憲宗即位,命繼宗提督十二團營兼督五軍營,並管理為皇帝講學的事,監修《英宗實錄》。朝廷每有大事商議,必以繼宗為首。重新核實奪門之變之功勞,其他人有更改,只有繼宗如故。他請求退休,不許。成化三年(1467)八月,《英宗實錄》修成,繼宗加太傅。十年,兵科給事中章鎰上疏說:“繼宗久掌兵權,居其位而不盡職,確應罷退,以全其有始有終的名聲。”於是繼宗上疏懇求辭官,帝允許解軍務之職,但仍在後府視事,管理經筵,參預朝政。他再辭,帝還是不準,只免其奏事承旨。自景泰以前,外戚無掌兵權者,帝見石亨、張車兀以軍力完成奪門之變,故使外戚親臣參預軍務,此非原有成例。二十年去世,贈郯國公,諡榮襄。

  周壽、周彧,周能之子。周能,字廷舉,順天府昌平州人。其女為英宗妃子,生憲宗,是為孝肅皇太后。英宗復辟,授能為錦衣衛千戶。

  能卒,長子周壽繼承父親職位。憲宗登基,升壽為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三年(1467)封慶雲伯,贈能為慶雲侯。周壽因為是太后弟,恣意橫行。當時正禁止勳戚請乞莊田,而壽竟敢犯禁乞請涿州田六十二頃,不得已而賜給他。曾奉使出京,取道徐州呂梁洪,多帶商船。主事謝敬不準,壽與他爭論起來,上章彈劾,致使謝敬被撤職。十七年進侯爵,子弟同授錦衣衛官的七人,能追贈太傅、寧國公,諡崇靖。孝宗即位,加壽為太保。這時壽已受賜莊田甚多,其在寶坻者已有五百頃,還要得其餘七百餘頃,謊稱是以私人財產換來的。吏部劾奏壽貪求無厭,堅持不給,而孝宗終於給了他。又與建昌侯張延齡爭田,兩家奴僕毆鬥,都上章報告皇帝。又多次破壞鹽法,侵佔公利,地方官吏為此煩惱不堪。弘治十六年(1503),加壽為太傅,加其弟長寧伯周 彧為太保,兄弟都為侯伯,位在三公,這是前所未有之事。武宗即位,裁汰傳奉官,壽之子侄八人都在裁汰之列,壽上章請求留職,皇帝聽從。正德四年(1509)周壽死,贈宣國公,諡恭和。

  周 彧,太后之二弟。成化時官至左府都督同知。成化二十一年(1485)封長寧伯,子孫世襲。弘治中,外戚經營私利,彧與壽寧侯張鶴齡各聚眾相互毆鬥,震駭京都。弘治九年(1496)九月,尚書屠氵庸同九卿上書,其文大體是:

  “憲宗皇帝詔:勳戚之家,不得佔據關口、渡口、山坡、湖澤,不得開設店鋪商場,不得侵奪民利,違者許所在官府逮捕法辦。皇上即位,也是遵循先帝的法令和誡訓。但勳戚諸臣不能恭敬地遵守先帝的詔令,縱家人在街上開鋪設店,邀截商貨,都城內外,無處不有。觀永樂年間的榜文,王公的僕從二十人,一品官的僕從也不過十二人。今勳戚的僕從多者數以百計,大大違背原來的規定。其間許多市井無賴之徒,冒名謀利,利歸這些小人,而人民的怨怒集勳戚一身,此非良策。

  “近來長寧伯周 彧、壽寧侯張鶴齡,兩家以小事忿爭,弄得都市不安,失帝王姻戚之尊嚴,損朝廷之威信。伏望陛下詔令戒諭,使他各修舊好。他們所開設的店鋪,一律停止。更要令都察院榜示禁戒,凡擾商賈、奪民利者,聽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官府逮捕法辦。仍舊根據永樂年間的規定,裁定勳戚的家中奴僕,不準濫收。”

  科道官也有同樣的奏議,孝宗認為很好,加以採納。弘治十八年(1505),周 彧進為太保,還要求封為侯爵。吏部說封爵只有朝廷有權,這才了事。武宗立,將彧之子瑭等六人都升為錦衣衛官。不久彧逝。其子瑭、孫大經、曾孫世臣都降授錦衣衛指揮同知。

  張鶴齡、張延齡,張巒之子。張巒,孝宗敬皇后的父親。弘治四年(1491)封壽寧伯。皇太子立,進為侯。死後贈昌國公,其子鶴齡嗣侯爵位。弘治十六年,次子延齡也由建昌伯進為侯爵。

  鶴齡兄弟都非常驕橫,縱家奴強奪百姓田地房屋,劫獄,多次犯法。孝宗遣侍郎屠勳、太監肖敬審問屬實,依法懲辦這些家奴。敬將懲處結果奏報皇帝,皇后大怒,帝也假怒,而事後召敬安慰道:“你的話是對的。”賜他以金。給事中吳世忠、主事李夢陽均因劾奏延齡幾乎得罪。有天,帝遊南宮,鶴齡兄弟入宮侍奉。酒飲一半,皇后、皇太后及鶴齡母親金夫人起身更衣,隨即出去遊覽。帝獨召鶴齡談話,左右聽不到他們談些什麼,只遙見鶴齡脫帽,頭觸地。自此以後鶴齡兄弟的不法行為稍有收斂。正德年間,鶴齡進為太傅。世宗繼承皇位,鶴齡因定策有功而進封昌國公。這時,敬皇后已改稱皇伯母昭聖皇太后。世宗因太后壓制其母蔣太后,懷恨張氏家族。嘉靖十二年(1533),延齡有罪下獄,判處死刑,同時革除鶴齡爵位,貶為南京錦衣衛指揮同知,太后為之求情,不準。

  早在正德時期,算命卜卦者曹祖,報告朝廷說他的兒子曹鼎為延齡家奴,與延齡陰謀不軌。武宗將延齡下獄,準備召叢集臣共同審問,就在這時,曹祖服毒自殺。人們懷疑祖的突然死亡是延齡謀殺的,但無旁證證明延齡謀反,於是把他釋放了。指揮司聰欠延齡錢五百金,追還甚急,司聰與天文生董昶之子董至謀劃揭露曹祖前所告發的事,敲詐延齡的財物。延齡抓到了司聰將他暗殺,令聰子司升燒其屍,撕毀債券。升不敢言,常憤恨董至。董至收集司聰以前的奏疏上報朝廷。刑部逮捕了延齡及其家奴一同治罪。延齡曾買下沒收入官的第宅,建造園池,奢侈逾制。又因私仇而殺婢及僧。這些事都被揭發出來。刑部判延齡陰謀不軌,但無證據,而違制殺人皆是事實,判處死刑。

  延齡在獄中囚禁四年,同獄囚犯劉東山告發延齡譏笑皇帝。東山得免於罰戍邊疆。他又勾結奸人劉琦誣告延齡盜宮中的錢物,而且牽連數十百人。第二年,奸人班期、於雲鶴又告延齡兄弟以巫術咒罵朝廷和太后,鶴齡在南京被捕送京病死,而期與雲鶴也因系誣告而罰戍邊疆。太后死後五年,斬延齡於西市。

  陳萬言,世宗肅皇后的父親,大名府人,起家於生員。嘉靖元年(1522)授鴻臚卿,後改都督同知,賜府宅於黃華坊。第二年又詔令為他建府宅於西安門外,費金數十萬。工部尚書趙璜認為西安門靠近皇宮,建立萬言的宅第不要建得過高。世宗大怒,將營繕郎翟瞞逮捕下獄。言官餘瓚等勸諫,皇帝還是不準。不久,封萬言為泰和伯,其子陳紹祖授尚寶寺丞。

  第三年,萬言請求賜武清、東安兩地的田各千頃以為莊田。皇帝詔令戶部勘測閒田賜與。給事中張漢卿上書說“:萬言發跡於儒生,與皇室聯姻,應當自己檢點些才是,成為親戚鄰居表率。但是他不守本分,乞請無限,超越法度範圍。去年深冬大雪,天寒地凍,急著建造大廈,民工疲勞不堪,怨聲載道。如今災害相繼,江、淮一帶餓死的人,掘穴掩埋,動以萬計。萬言對此無動於衷,還要請求莊田,而小民只一間屋一畝田,終年勞作還衣食不足,若又分一些給貴戚,要他們不流亡異鄉是不可能的。伏望陛下少施恩多行義,以法來防微杜漸,將他的要求加以限制,這樣才能使他長期保留其爵祿。”世宗不聽,終究又賜給萬言田八百頃。巡撫劉麟、御史任洛又上書說,不能侵奪民田給勳戚,世宗還是不肯聽從。嘉靖七年(1528),皇后死,萬言也被貶退。十四年,陳萬言去世。

  鄭國泰,神宗鄭貴妃兄鄭承憲之子。貴妃受神宗寵愛,鄭氏父子、宗族恃勢驕橫,而神宗全不理會。承憲官至都督同知,死後其子鄭國泰請求承襲,皇帝則授他為都指揮使。給事中張希皋奏稱“:指揮使以下至都督等職,不宜授與承憲之子。若貴妃家族蒙如此厚恩,皇后家族又將如何優待。”但這奏章並未上報皇帝。

  這時,廷臣懷疑鄭貴妃有奪取皇后位置的意圖,都上書報告皇帝。國泰為此不安,忙上書請立太子。其侄子承恩也說皇太子之位不宜久空。大學士沈一貫也勸皇帝立太子。皇帝不聽,並下詔奪國泰俸祿,貶承恩為民,但關於議論鄭貴妃的話一直未息。

  萬曆二十六年(1598),承恩又上疏彈劾給事中戴士衡、知縣樊玉衡,說他們妄造《憂危..議》,離間骨肉,汙衊鄭貴妃。神宗大怒。《憂危..議》不知是何人所做,其中說到侍郎呂坤勾通宮廷中的人,將與國泰等擁戴福王。而且戴士衡曾說呂坤與承恩有勾結,樊玉衡也正反對貴妃阻撓立皇太子。這些就是承恩彈劾士衡與玉衡的緣故。神宗大怒,罰士衡、玉衡永遠戍邊。廷臣更加忿恨鄭氏家族。過了許久,才立皇太子。

  萬曆四十三年(1615),有一男子張差,持梃闖入東宮,被擒。人們都說是國泰派人來謀殺皇太子。主事王之肕審問張差。差說是受鄭貴妃宮的太監指使。主事陸大受、給事中何士晉都攻擊國泰。皇帝因貴妃的緣故,不願追究其事。這就是“梃擊案”。詳見之肕等人的傳中。國泰官至左都督,病死,子養性襲其職。

  劉文炳,字淇筠,宛平人。祖父劉應元,娶徐氏,生女,入宮,即莊烈帝生母孝純皇太后。應元早死,莊烈帝即位封太后弟劉效祖為新樂伯,這就是文炳的父親。效祖於崇禎八年(1635)去世,文炳襲新樂伯爵位。九年進為新樂伯。

  崇禎十三年(1640),宮中供奉太后遺像,有人說不大像太后,皇帝不高興,遣司禮監太監王裕民同武英殿中書,到文炳府第,據文炳的祖母徐氏口授而繪製皇太后遺像進呈,大家都說:“很像。”皇帝大喜,命選良辰吉日,由儀仗隊護送,皇帝在歸極門俯伏迎入,供奉於奉慈殿,早晚上食,如同生人一樣。追贈劉應元為瀛國公,封徐氏為瀛國太夫人,文炳晉升少傅,叔繼祖,弟文耀、文照都各晉官爵。

  文炳母親杜氏,為人賢惠,常對文炳說“:我們家本無功德,只是因為太后的緣故,才受此大恩,你應當盡忠報天子。”帝遣文炳去鳳陽視察祖陵情形,並秘密對他說,若有大事就奏報上來。文炳視察回來,陳奏史可法、張國維忠心正直,有謀略,應長期任用,他們必然滅賊。後兩人果為國殉難。文炳謹慎厚道,不隨便交結,只是與宛平太學生申湛然、平民黃尼麓及駙馬都尉鞏永固等人相好。當時天下多事,人民起義的勢力更加增大,文炳與尼麓等明忠義之道,定守禦之策。李自成佔有三秦,攻破榆林,進軍京師。文炳知明朝大勢已去,慷慨泣下,對鞏永固說“:國事到如此地步,我與公均受國恩,應以死報國。”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帝召見文炳、永固等,詢問國事。二人請早封王建藩,遣永、定二王去所封之地。帝表示同意,但因國庫空虛,這封王建藩的事沒有實現。

  三月初一,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的形勢日益急迫,朝廷命文武勳戚分守京城。繼祖守皇城東安門,文耀守永定門,永固守崇文門。文炳因繼祖、文耀都守城,故未有任務。十六日,農民軍攻西直門,形勢緊急。尼麓慌慌張張跑來對文炳說:“城將被攻陷,君最好自做打算。”文炳的母親杜氏聞知,即命侍女找一些絲繩在樓上做七八個環,命家僮在樓下堆積薪柴,隨即又派老僕鄭平去把李氏、吳氏二女接回來,對她們說:“我們母女同死於此。”念瀛國太夫人年歲已高,不與她們一同自焚,便與文炳商議,藏於申湛然家中。

  三月十八日,帝遣太監察召文炳、永固入宮。文炳先歸家對母親說“:有詔召兒,兒不能事奉母親。”母輕輕拍著文炳的肩說“:太夫人已安頓好了,我與你妻及妹死而無憾!”文炳與永固進見崇禎帝,這時外城已為農民軍所佔領。帝問他們“:二卿所集中的家丁能巷戰否?”文炳對帝說,寡不敵眾,崇禎帝驚惶不知所措。永固奏道:“臣等已將柴薪堆在家中,到時閉門自焚,以報皇上恩德。”崇禎帝說“:朕決心已下,朕不能守社稷,但能與社稷共存亡。”二人皆淚如雨下,誓死效忠,永固直奔崇文門。不一會兒,義軍入城,永固、文炳進行抵抗,殺數十人,各自趕緊歸家。

  十九日,文照正侍奉母親吃飯,家人急奔進來報告說“:城已陷落!”文照手中的碗跌在地上,兩眼直看著母親。母親立即起身上樓,文照及二女隨從,文炳妻王氏也上樓。掛上孝純皇太后的遺像,母親率眾哭拜於像前,然後都自縊而死。文照上吊時又跌了下來,撫著母親臂膀連聲叫道:“兒不能死了,聽從母命去奉侍太夫人。”隻身逃走了,家人點火焚燒了這棟樓。文炳趕回來時,火燒得正旺,從後園進入,遇到湛然、尼麓,都說:“恐都尉已燒了府第,自刎了。”文炳只說了聲“知道了”便去投井,但又忽然止步說:“我還穿著軍裝,不可見皇帝。”湛然把自己的頭巾取下給文炳戴上,文炳投井而死。繼祖歸家也投井自盡,其妻左氏見大宅著火,忙登樓自焚,妾董氏、李氏都自焚。文耀見外城已破,衝到渾河,聞內城也被攻破,再入城,見自家房屋已焚,大聲哭道:“文耀之所以不死,是因為有皇上和老母在。今已如此,我活著為了什麼!”找到文炳死難地方,在井邊石板上寫道“:左都督劉文耀同兄文炳畢命報國處。”投井自殺。鄭氏一家人死者達四十二。福王時,諡文炳忠壯,文耀忠果。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