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詔,大同人。他為人勇敢堅強而且有謀略。在遼東從軍,先後在熊廷弼、孫承宗手下做事。因多次立功升為遊擊將領。
崇禎二年(1629)冬天,跟隨袁崇煥入衛京城。第二年二月,總理馬世龍把皇上賜給他的尚方寶劍交給文詔,命令他率領參將王承胤、張叔嘉,都司左良玉等埋伏在玉田的枯樹和洪橋,因鏖戰有功升為參將。然後他從大塹山轉戰到遵化附近,又跟從世龍等攻下大安城以及鯰魚等關口。因為收復四城的功績,朝廷給他加官為都督僉事。七月,陝西的賊寇活動猖獗,朝廷提拔他做了延綏東路副總兵。
賊將王嘉胤長期佔據河曲。崇禎四年四月,文詔攻克了被佔據的城池,嘉胤逃跑了,輾轉搶劫到陽城的南山一帶。文詔追上他,嘉胤的部下殺了嘉胤,投降了文詔。文詔因這次戰功又被提升為臨洮總兵官。
點燈子從陝西進入山西。文詔追擊他們,追趕到稷山的時候,招安了七百名反賊。點燈子逃跑了,不久又被抓住,殺掉了。
李老柴、獨行狼佔據了中部,巡撫練國事、延綏總兵王承恩包圍了他們。五月,慶陽的賊寇郝臨庵、劉道江前去援助。恰巧曹文詔從西面凱旋,就同榆林參政張福臻聯合圍剿他們,殺死了李老柴及他的同黨一條龍,其他的同黨逃往摩雲谷,副將張弘業、遊擊將領李明輔戰死。文詔於是就同遊擊將領左光先、崔宗蔭、李國奇分別圍剿綏德、宜君、清澗、米脂等地的賊寇,分別在懷寧川、黑峪泉、封家溝、綿湖峪等地展開戰鬥,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掃地王被殺了頭。
紅軍友、李都司、杜三、楊老柴是神一魁的殘餘黨羽,他們屯兵鎮原,準備進犯平涼。練國事發布檄文要求甘肅總兵楊嘉謨、副將王性善扼住他們的攻勢,賊兵只好敗退到慶陽。文詔從..州的小路出發前來同嘉謨、性善會合。五年三月,在西濠展開大戰,斬獲賊兵千餘首級,活捉了杜三、楊老柴。他們的殘餘黨羽糾合另外的賊寇洗掠了武安監,佔領華亭,又在攻打莊浪。文詔、嘉謨趕到,賊寇屯兵張麻村,官軍直壓過去,合力打擊他們,賊寇逃往高山上了。遊擊將領曹變蛟、馮舉、劉成功、平安等人吶喊著衝了上去,賊寇又一次敗逃。曹變蛟是曹文詔的侄子。這時性善與甘肅副將李鴻嗣、參將莫與京等到來,他們一起戰鬥,斬獲了五百二十多個首級。他們乘勝追擊,先在咸寧關,又在關上鎮打敗了賊寇,追到隴安時,嘉謨和變蛟聯合夾攻,又打敗了他們。幾千名殘餘賊寇想逃往漢南,被遊擊將領趙光遠阻截,於是從長寧驛逃到了張家川。有一支從清水分出的賊寇力量較強,副將蔣一陽同他們相遇後戰敗,都司李宮用被捕了。文詔於是使用反間計,使它的黨羽上當,讓他們自己殺死了紅軍友,然後趕至水落城打敗了他們,追到靜寧州的時候,賊寇飛奔佔領了唐毛山,變蛟率先攻上山頭,全殲了這夥賊寇。
可天飛、郝臨庵、劉道江被王承恩打敗後,退保鐵角城。獨行狼、李都司趕去同他們會合,可天飛、劉道江於是就攜手圍攻合水。文詔前去援救。賊寇隱藏了自己的精銳部隊,只讓一千多騎兵出來迎戰,引誘官軍抵達南原時,伏兵大起。城上的人都說曹將軍已經死了。文詔拿著長矛來回衝擊,單槍匹馬被包圍在萬餘名敵兵中間。各軍見狀,就出兵夾擊援助,賊寇大敗,伏屍遍野,殘餘的賊寇逃往桐川橋去了。文詔率領變蛟、馮舉、嘉謨及其參將方茂功等追上他們,衝鋒陷陣,拼命廝殺,賊寇又大敗。不久文詔與寧夏總兵賀虎臣、固原總兵楊麒在甘泉虎兕凹打敗賊寇,都大獲全勝。總兵洪承疇在平涼斬了可天飛,降服其將領白廣恩,其餘的賊寇分路逃竄了。文詔趕到隴州、平涼、鳳翔之間追殲他們。在這年十月裡三次戰鬥三敗賊寇,接著就逼向耀州錐子山的賊寇,其黨羽殺死獨行狼、郝臨庵後投降了。承疇殺了其中四百多人,其餘的遣散回家。關中的巨賊大盜這下子略略被剿平了。
巡撫御史範復粹在遞給朝廷的奏章中總計歷次戰鬥中共獲首級三萬六千六百多,文詔的功勞第一,嘉謨第二,承恩、楊麒又在其次。文詔在陝西時,大小几十次戰鬥,立功最多,承疇卻沒有給他記功。巡按御史吳生生十分推重文詔,復粹也再次上書彙報,但兵部還是壓低他的功績,最後還是沒有給文詔論功行賞。
在這個時候,賊寇看到陝西兵力強盛,就大都流入山西,他們的首領紫金梁、混世王、姬關鎖、八大王、曹操、闖塌天、興加哈利分別統帥七大營部。每部人數多的有一萬人,少的也有五千人,在汾州、太原、平陽等地肆意活動。御史張宸極上書朝廷說:“賊寇是從陝西來的。陝西將領曹文詔素有威名,士紳百姓為他編歌謠稱讚說:‘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而且他曾經在山西立過功,陝西的賊寇已消滅殆盡,應該下令讓他進入山西幫助圍剿賊寇。”於是朝廷命令山西、陝西的各位將領一同受文詔指揮。
六年正月文詔抵達霍州,在汾河、盂縣打敗賊兵,又乘勝追擊到壽陽。巡撫許鼎臣派遣謀士張宰在大軍趕到之前先期嘗試著跟賊寇戰鬥,賊寇給驚退了。二月,文詔追擊他們,在碧霞村殺了混世王,剩餘的黨羽被猛如虎驅趕跑,在方山同文詔的軍隊相遇,又被打敗,五臺、盂縣、定襄、壽陽的賊寇都平定了。鼎臣命令文詔駐軍平定,防守太原的東部,命令張應昌駐軍汾州,防守太原西部。文詔接連又在太谷、範村、榆社等地打敗賊兵,太原的賊兵差不多被剿平了。
崇禎皇帝因為文詔立功最多,命令他所經過的地區多積攢糧草犒勞他的兵馬,並且敕令文詔儘快平定賊寇。山西監視軍情的宦官劉中允上書說文詔在徐溝、盂縣、定襄圍剿賊兵時,這些地方的主管部門不但不給他們稻米,反而用大炮打傷他們計程車兵。莊烈帝就把此事交給御史察問。三月,賊寇從河內登上太行山,文詔在澤州打敗了他們。賊兵逃往潞安,文詔到陽城遇到賊兵沒有打擊它,而是從沁水偷偷地出兵拐回來。在芹地、劉村寨襲擊他們,斬獲了千餘首級。四月,賊寇屯兵潤城,另外的隊伍又打下了平順,殺害了知縣徐明揚。文詔一到,賊寇就撤退了,於是文詔半夜裡襲擊潤城,斬獲敵軍一千五百人。紫金梁、老回回從榆社逃往武鄉,過天星逃往高澤山,文詔都趕去把他們打敗了。另外的賊兵圍攻涉縣,聽說文詔打下了黎城,就趕忙解圍離去。
五月,崇禎皇帝派宦官孫茂霖做文詔軍中的中軍官。賊兵進犯沁水,文詔把他們打得大敗,活捉了他們的首領大虎,又在遼城毛領山西面打敗了他們。賊兵在屢次戰敗的情況下,避開文詔的主力,大都流向黃河以北去了。崇禎皇帝於是命令文詔移兵前去討伐。而賊兵已在林縣打敗了鄧王己的軍隊,文詔率領五營兵力夜晚出襲,打敗了他們。七月又在柴陵村打敗了懷慶的賊寇,斬殺其首領滾地龍,又在林源追殺了老回回。
文詔在洪洞時,同當地休閒在家的御史劉令譽不和。到這個時候,劉令譽來按察河南。四川石石主土官馬鳳儀的軍隊在侯家莊被打敗,靠著文詔的快馬趕到才打退賊兵。戰鬥結束後文詔剛剛解甲休息,同令譽見了面,說話又不投機。文詔拂衣而起,當面斥責了他。劉令譽惱了,就把鳳儀的敗亡作為文詔的罪過。兵部認為文詔仗著打了幾回勝仗就驕傲起來了,於是把他調往大同。
七年七月,大清兵西征插漢,回師時就隨便進入了大同境內,攻佔了得勝堡,參將李全自殺身亡,於是就圍攻懷仁縣以及井坪堡、應州等地。文詔同總督張宗衡先駐紮在懷仁堅守。八月,懷仁解了圍,就移兵駐紮在鎮城,向大清兵挑戰,失敗而回。後來,靈丘以及其他屯兵的城堡大多失陷,大清兵就凱旋而回了。十一月朝廷評定各將的罪過,文詔、宗衡以及巡撫胡霑恩一同被定罪充軍到邊地的衛所。命令剛下達,山西巡撫吳生生就上書推薦文詔知兵善戰,請求把他安排到山西來。於是朝廷命令他做援剿總兵官,讓他立功贖罪。這個時候,河南的戰禍尤其厲害,崇禎皇帝本來已經同意了兵部的意見,又傳令讓文詔率兵緊急前往河南剿賊。吳生生又抗言上書力爭,請求讓文詔先平定山西的賊寇,然後進軍河南,崇禎皇帝沒有同意。然而,文詔因為吳生生對自己有恩,最後還是取道太原,被吳生生留住了。
這個時候,山西的賊首高加計已被殲滅,而鳳陽失陷了,文詔於是整頓軍隊南下,於八年三月同承疇在信陽相會。承疇非常高興,立即就讓他到隨州進攻賊寇,文詔追殺賊兵三百八十多人。四月,承疇駐紮在汝州,因為賊兵全跑到關中去了,決定回頭先剷除賊寇的老巢,於是分別命令各位將領把守要害,釋出檄文召文詔入關,文詔於是騎馬到靈寶拜見承疇。承疇認為敵軍在商州和雒南兩地,如果聽說官兵過去,一定會先逃往漢中,那時大軍由潼關進入漢中,反而會落在賊寇的後面。於是命令文詔從閿鄉取山路到商州和雒南,直搗賊窩,然後再從山陽、鎮安、洵陽等地趕到漢中來,阻止他們逃跑。並且對他說:“這次行軍,道路迂迴曲折,路程遙遠,將軍很辛苦,我聚集關中的兵力等待將軍的到來。”然後親切地拍著他的背為他送行,文詔二話沒說就前去了。五月五日文詔抵達商州。賊兵距城三十里,軍營的燈火遍山都是。文詔半夜率領侄子、參將變蛟,守備官鼎蛟,都司白廣恩等在深山老林中打敗了賊寇,追趕到金嶺川。賊寇仗著險要地勢以一千名騎兵出來迎戰,變蛟大聲呼叫著衝進敵陣,各路兵馬一同向前,賊寇又大敗逃亡。變蛟勇冠三軍,賊兵中一聽說大、小曹將軍,都怕得要死。
不多久闖王、八大王率領的各路賊兵進犯鳳翔,向..陽、隴州挺進,文詔從漢中奔赴前線。賊兵都奔向靜寧、泰安、清水、泰州一帶,兵力將近有二十萬人。承疇因為文詔的兵力同張全昌、張外嘉的兵力加在一起也只有六千人,與賊兵相比較懸殊太大,向朝廷告急,沒有得到任何指示。六月,官軍在亂馬川同賊兵相遇。前鋒中軍劉弘烈被抓獲,不久副將艾萬年、柳國鎮又戰死。文詔聽說後,瞪著眼睛大罵,立即趕到承疇那裡請求進軍作戰。承疇高興地說“:不是你曹將軍,沒人能消滅這股賊兵。但我的兵力已分派出去,沒法派出接應你的隊伍。將軍出發以後,我會從涇陽趕到淳化做你的後盾。”文詔於是率領三千人從寧州進軍,在鎮寧的秋頭鎮同賊兵相遇。變蛟率先登上城牆,斬首五百人,追敵三十里,文詔率領步兵跟在後面。賊兵埋伏下的數萬騎兵突然出來包圍了他們,箭像刺蝟的刺一樣密集。賊寇並不知道是文詔的軍隊,有一名小兵被俘後捆綁得心急了,大聲呼叫說:“將軍快來救我!”賊寇中間的叛兵認識文詔,指點給賊兵說“:這就是曹總兵。”賊寇高興起來,就更加緊了包圍圈。文詔左右跳蕩,親手殺了幾十個賊兵,輾轉拼戰了幾里路。最後體力不支,拔刀自殺而死。遊擊將領自平定以下死亡的有二十多人。承疇聽說這個訊息後捶胸痛哭,崇禎皇帝也為他痛心,追贈他為太子太保、左都督,賜予祭葬的卹典,讓他的子孫世襲指揮僉事的官職,並命令有關部門為他立了廟,每年春秋兩季予以祭奠。文詔的忠誠、勇武,世間無比,被稱為明末良將中的第一人。對於他的死,賊寇中相互慶賀。
周遇吉,錦州衛人。從小就膽大,有力氣,喜歡射殺鳥獸。後來參軍入伍,每次打仗都率先登上城牆,累積戰功做到京營的遊擊將領。京營中有很多高官、太監家的子弟,他們看遇吉為人質樸、粗魯,有點瞧不起他。遇吉說:“你們都是些紈礻誇子弟,怎能抵擋大敵。幹麼不在沒事的時候鍛鍊一下膽力,準備日後派個用場,卻在這裡浪費國家的糧食呢?”他的同事們都瞅著他傻笑。
崇禎九年(1636),都城受到軍隊攻擊,遇吉跟隨尚書張鳳翼幾次同敵人血戰,立了功,連升兩級,當上了前鋒營副將。第二年冬天,他又跟隨孫應元等人到河南討伐賊寇,在光山、固始作戰,都取得很大勝利。十一年班師以後,得到了提升和賞賜。第二年秋天,遇吉又出兵討賊,在淅川打敗了胡可受,收降了他的全部兵力。楊嗣昌出兵襄陽時,遇吉跟著宦官劉元斌前往會師。正好張獻忠快到了房縣,嗣昌料想他一定會偷渡鄖灘,派了遇吉去扼守槐樹關,張一龍駐兵光化,賊寇這下就沒敢來犯。十二月,獻忠在興安戰敗,打算逃到竹山、竹溪,遇吉又遵照嗣昌的軍令趕到花街、草店,把守那裡的要害地段,賊寇於是全部逃入四川境內。接著遇吉就跟隨元斌駐守荊門,專門守衛獻陵。第二年,他和孫應元等在豐邑坪大敗羅汝才。又過了一年和黃得功在鳳陽追敗賊寇。後來在回師途中,又在壽張打敗了另外一名賊將李青山,追趕到東平,差不多把他的人殲滅淨盡,於是青山投降了。經幾次晉升,遇吉做到了太子少保、左都督。
十五年(1642)冬天,山西總兵官許定國因罪被判處死刑,朝廷讓遇吉接任。他到任以後就裁汰老弱士兵,修造甲仗器械,操練勇敢作戰的兵馬,使得全軍極其精銳。第二年十二月,李自成攻佔了整個陝西,即將來犯山西。遇吉認為黃河沿岸有一千多里,賊寇處處都可以渡過來,就分派部隊搶守在上游,把下游蒲坂一帶交給巡撫蔡懋德防守,又向朝廷請求增兵。朝廷派副將熊通帶兩千人來增援。十七年正月,遇吉命令熊通防守黃河。正好當時平陽守將陳尚智已經派人去迎接賊寇,讓熊通回營勸說遇吉投降。遇吉喝斥道:“我蒙受國家的大恩,難道能跟著你背叛朝廷?而且你領兵兩千,不能殺賊,還要反過來給他們當說客!”立刻把他斬了,把他的人頭送往京師。到二月七日,太原失陷,懋德死於守城。賊寇於是打下忻州,包圍了代州。
遇吉開始在代州阻止賊寇北犯,一方面憑藉城牆堅守,一面偷偷出兵奮戰。連續幾天,殺了無數賊兵。當軍糧吃光,救援無望時,只好退保寧武。賊寇又緊跟著到了,大喊如果五天不投降就殺掉全城的軍民。遇吉朝四面八方發射大炮,打死了一萬賊兵,火藥就要用完了,城外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有人請說些好話把賊兵騙走算了,遇吉說:“你們太膽小了!現在如果我們能打勝,全軍都是忠臣義士;就是支援不住,把我綁了交給賊兵也就罷了。”於是在城內設下伏兵,派出弱卒誘引賊兵往城裡邊進攻,即刻放下閘門,殺死了先進來的幾千名賊兵。賊寇用大炮轟炸城牆,城牆兩次塌而強修,並且打傷了賊軍的四員猛將。自成怕了,想退兵,他的將領們說“:我們的兵力有他一百倍那麼多,只要用十個對付他一個,輪流攻打,沒有不能獲勝的道理。”自成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於是賊兵前隊死了,後邊跟上,不間斷地猛攻。官軍氣力用完了,城就被打了下來。遇吉跟賊兵展開巷戰,座下的戰馬倒在地上後,他徒步跳躍閃轉,親手殺死賊兵幾十個人。他的身上像刺蝟一樣被箭射中多處,最後被賊兵抓住,他大罵不屈。賊兵把他綁在很高的木柱上,用亂箭射死了,又一片一片割下了他的肉。寧武城中的百姓、士紳受到遇吉忠貞、義勇的感動,在小巷中跟賊兵廝殺,打死的賊兵不可勝計。遇吉家裡的孩子們開始跟隨遇吉在外邊跟賊兵搏鬥,死得差不多了。他的夫人劉氏一向勇猛,率領幾十名婦女守衛著山頂上的官署,她們登上屋頂射擊賊寇,每一支箭射死一名賊兵,賊寇不敢靠近她們,便點火焚燒,她們全家都被燒死了。
自成召集手下商量說“:寧武雖然打下了,我們的將士也死傷了很多。從這裡到京師,中間經過大同、陽和、宣府、居庸,都駐著重兵。如果都像寧武這個樣子,我們計程車兵還能剩幾個呢?不如先回陝西休息,以後再來打吧。”定好日子就要逃走,可是大同總兵姜王襄的使者、宣府總兵王承蔭的投降書也送到了,自成更加高興。於是決定長驅直入,經過大同、宣府到了居庸。太監杜文秩、總兵唐通開啟城門,引賊入城,京師就這樣失守了。賊寇後來經常對人說“:別的兵鎮再有一個周總兵,我們怎麼能有今天!”
福王在位時,追贈遇吉為太保,諡忠武,把他放在旌忠祠里加以祭祀。
黃得功,號虎山,開原衛人,他的祖先是從合肥遷移而來的。得功早年喪父,同母親徐氏生活在一起。他年少時就有無比的勇氣,謀略過人。十二歲那年,母親有一回釀好了酒,他偷偷地給喝完了。母親責怪他,他笑著說:“賠你很容易嘛。”當時遼地軍事很急,得功拿了一把刀混在官軍中,跑到戰場上就斬獲了敵人兩顆頭顱,中獎賞後大概得了五十兩白銀,回家獻給母親,說“:我用這錢來彌補偷喝的酒。”從這以後得功給經略當了親軍,積累戰功做到了遊擊。
崇禎九年(1636)得功升為副總兵官,分管京師的衛戍部隊。十一年率領禁軍跟從總管熊文燦到舞陽去打擊賊兵,鏖戰在光山和固始之間,戰功最顯著。八月又隨從文燦在浙江的吳村和王家寨打擊賊將馬光玉,獲得很大勝利。朝廷下詔加封他為太子太師,署總兵軍銜。十三年跟從太監盧九德在板石畈打敗賊軍,賊首革裡眼等五營兵投降了。十四年以總兵的身份同王憲分別護守鳳陽和泗州的皇陵,得功駐軍定遠。張獻忠攻佔桐城,挾持營將廖應登到城下誘降。得功與劉良佐聯合兵力在鮑家嶺攻打他們,賊兵失敗而逃,追到潛山,抓獲了賊兵將領闖世王馬武、三鷂子王興國,把他們殺掉了。三鷂子是張獻忠的養子,是賊寇中號稱最勇猛的將領。得功在戰鬥時中箭傷了臉,反而更加努力,同賊兵轉戰十多天,所殺傷的人數最多。第二年他移守廬州。
十七年(1644)得功被封為靖南伯,福王在江南登基後,得功被晉升為侯。不久受命同劉良佐、劉澤清、高傑一起開設了四大兵鎮。
起初,督輔史可法擔心高傑蠻橫無理,難以制服,所以讓得功駐軍儀真,暗中牽制高傑的勢力。恰好登萊總兵黃蜚即將前去上任。黃蜚與黃得功同姓,以兄弟相稱,所以他給黃得功寫信請為他派些兵防備意外。得功率領三百名騎兵從揚州出發到高郵迎接他,高傑的副將胡茂楨飛馬向高傑做了彙報。高傑一向忌恨得功,又懷疑他要算計自己。於是在途中埋伏了精兵阻擊他們。得功走到土橋正準備埋鍋造飯,高傑的伏兵出其不意地打來,得功上馬拿著鐵鞭準備戰鬥,飛來的箭像下雨一樣密集,得功的馬跌倒在地,他騎上別人的馬跑開了。有一名勇猛的騎兵揮舞著大槊向得功衝來,得功大呼一聲回頭來戰,抓住他的大槊往懷裡一拉,就把他連人帶馬一起拉倒在地。又殺了幾十個人,然後翻身跳進廢牆裡邊,他吼叫的聲音如雷鳴電閃,追趕他的人不敢上前來了,於是他騎馬飛奔,回到大部隊中。這邊正在戰鬥時,高傑又派了兵暗中去攻打儀真,得功計程車兵損傷得比較嚴重。而與他一同前往高郵的三百騎兵都戰死了。於是得功向朝廷做了上訴,並表示願意同高傑決一死戰。可法派監軍萬元吉前往替他們和解,得功不同意。恰好此時得功母親去世,可法來弔喪,對他說:“土橋那一仗,不管聰明人還是愚蠢人都知道是高傑不對。現在將軍因為國家的緣故壓住心中的火氣,讓高傑揹著罪名,這正是將軍在天下獲取大名的時候啊!”得功臉色漸漸地溫和了一些,終究還是因為自己人被殺死得太多而感到惱恨。可法命令高傑賠償他的戰馬,又拿出一千兩銀子作為得功母親辦喪事的費用。得功沒有辦法,只好聽從了可法的調解。
第二年,高傑想進兵河南,謀劃收復中原。朝廷詔令得功同劉良佐把守邳、徐兩地。高傑死後,得功回到了儀真。高傑一家人和他的將士還留在揚州,得功想襲擊他們。朝廷趕忙派遣盧九德去指示他停止報復,得功於是移駐廬州。四月,左良玉舉兵東來,以清除皇上身邊的壞人為名義造反,船行到九江就病死了,他的軍隊擁立了他的兒子夢庚。朝廷命令得功趕快到上江抵禦他們,駐軍荻港。得功在銅陵打敗了夢庚,解除了他們的包圍。後來朝廷又命令他攜家遷到太平鎮守,專門辦理剿賊的事務,評定功績加封他為左柱國。
這時清兵已經渡過長江,知道福王逃跑了,就兵分幾路襲擊太平。得功正收兵駐防蕪湖,福王偷偷地來到了他的軍營。得功驚訝地流著淚說“:陛下如果死死地把守京城,我們還能夠盡力抵抗,幹什麼聽信奸賊的話,匆匆忙忙來到這裡?況且我正在對敵作戰,怎麼能夠保護您的車駕?”福王說“:除了你我是無可依靠了。”得功流著淚說“:我願意為陛下您效死。”得功在荻港時,胳臂受傷差一點快要斷了,這時他身穿粗布衣裳,用布帶吊著胳臂,佩帶著腰刀坐在一隻小船上,指揮部下的八個總兵整裝待命,前去迎敵作戰。而劉良佐這時已經投降了,帶著大清軍在岸上打招呼要得功投降。得功憤怒地喝斥道“:你竟然會投降啊!”忽然一支箭飛來,射在他的咽喉偏左的地方。得功知道一切都算完了,就扔了刀,拾起剛才拔下來的箭刺喉而死。他的妻子聽說後,也自殺了。總兵翁之琪投江而死,中軍田雄於是就帶著福王投降了。
得功粗獷、勇猛,沒有文化。福王在江南剛剛登基,他的詔書和指示大多是一群小人搞的,得功有時接到詔書以後竟當著使臣的面罵罵咧咧把詔書撕毀。但是他的忠義出自天性,只要聽到別人拿國家大事來規勸他,他總是心服口服,立即改正。北來太子一案,得功曾抗言上書爭論說:“太子未必是假冒的,先帝的兒子也就是您的兒子,不是一點證據都沒有就能來胡亂假充的。我擔心在朝廷中的大臣們花言巧語奉承陛下您的人多,敢不看您的臉色直言進諫的人少,他們就是明白認出是太子,也不敢抗言上書,怕給自己惹禍啊!”當時太子的真假沒人敢斷定,可是得功敢於這樣忠憤直言,不阿諛奉承。得功每次打仗都喝下幾斗酒,酒酣以後氣力更加勇猛。他喜歡拿著鐵鞭打仗,每次戰後鞭出的血沾在手腕上,要用水泡很長時間才能洗淨,他的隊伍中人們都稱呼他是黃闖子。他起初做偏裨小將,跟著別的大將立功成名,不曾撞上過大敵。等自己領了一個兵鎮封為侯爵以後,不到一年多時間就南北轉移,主上逃跑,大將戰敗,沒機會施展自己的力量就束手就死,與國俱亡了。他的軍隊出外,紀律嚴明,部下不敢侵擾百姓,因此所到之處人們都感激他的好處。廬州、桐城、定遠當時都為他建立了生祠。他死後埋葬在儀真方山他母親的墓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