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庸,不知何地人。洪武年間,累升至都指揮。建文初年,以參將的身份跟隨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後,他又隸屬李景隆。
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敗於白溝河,逃往濟南。燕兵跟隨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與參政鐵鉉全力固守,燕兵圍攻濟南三月不下。盛庸、鐵鉉乘夜出兵襲擊,燕兵大敗,解圍而去,盛庸等乘勝收復德州。九月論功時,盛庸被封為歷城侯,食祿一千石。盛庸隨即被命為平燕將軍,任總兵官。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鐵鉉進升為兵部尚書參贊軍務。
當時吳傑、平安防守定州,盛庸駐紮德州,徐凱屯於滄州,互為掎角。這年冬天,燕兵襲擊滄州,破擒徐凱,掠其輜重,進逼濟寧。盛庸率軍駐紮東昌進行攔擊,背城列陣。燕王率軍直逼盛庸軍的左翼,其軍不動。又衝其中堅,盛庸張開佇列放進燕王,再以兵包圍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燕王乘機突圍而出。但許多燕軍被火器所傷,大將軍張玉死於陣中。只有燕王以百名騎兵殿後,退至館陶。盛庸傳令命吳傑、平安從真定攔截燕軍歸路。第二年正月,吳傑、平安在深州之戰失利,燕軍才得以返回。在這次戰役中,燕軍精銳幾乎喪失殆盡,盛庸軍聲威大振,皇上為此祭廟告捷。
三月,燕兵又南出保定。盛庸軍紮營夾河。燕王率輕騎來探,掠陣而過。盛庸派遣千名騎兵追擊,被燕兵射箭擊退。交戰後,盛庸軍持盾而進。燕王命步兵先攻,騎兵則乘機迅速推進。盛庸率軍力戰,斬其大將譚淵。而朱能、張武等也率部殊死戰鬥,燕王以勁騎穿越陣地與朱能會合,盛庸的部將莊得、皂旗張等都戰死。這一天,燕軍幾乎失敗。第二天再戰,燕軍在東北,盛庸軍在西南,從早晨至下午,雙方互有勝負。兩軍都已疲憊,將士各自坐下休息。又開始交戰,忽然東北風大起,飛塵遮蔽天空。燕兵乘風大喊,左右橫擊。盛庸大敗,逃回德州,從此氣沮。不久燕將李遠在沛縣焚燬運糧船隻,盛庸軍於是缺乏糧餉。
第二年,靈璧戰敗,平安等被捉。盛庸獨自率軍向南,在淮水南岸排列戰艦。燕將丘福等偷偷渡過淮河,出現在盛庸軍之後。盛庸軍力不能支,只得退守長江。燕兵渡過淮水,由盱眙攻陷揚州。盛庸在六合及浦子口率軍抵禦,都失利。都督陳蠧率水師投降燕軍,燕兵乘勢渡江。盛庸倉促聚集海船出高資港迎戰,又敗,軍隊更加潰散。
成祖進入京城,盛庸率餘部投降,隨即奉命駐守淮安。不久成祖賜詔說“:以前山東未定,所以才命你鎮守淮安。現在鐵鉉被俘,諸郡全部平定。朕念山東久為兵亂所困,疲於轉輸之勞。你應當撫兵養民,以稱朕意。”永樂元年(1403),盛庸辭去官職。不久,千戶王欽揭發盛庸的罪狀,朝廷立即進升王欽為指揮同知。於是都御使陳瑛彈劾盛庸心存怨恨,圖謀不軌。盛庸因而自殺。
平安,滁陽人,小字保兒。父親平定,跟隨太祖起兵,任濟寧衛指揮僉事。隨常遇春攻下元都,戰死。平安初為太祖的養子,驍勇善戰,力大能舉數百斤。他承襲父職,遷升密雲指揮使,又進升右軍都督僉事。
建文元年(1399)伐燕,平安以列將身份隨軍出征。李景隆代為統軍後,命平安為先鋒。燕王將渡白溝河,平安在河邊埋伏萬名騎兵準備攔截。燕王說道“:平安這小子,往年隨我出塞,知道我怎麼用兵,現在應當先打敗他。”但雙方交戰後,燕軍未能挫敗平安。當時南軍六十萬列陣河上。燕王率將士突入陣中,戰至天黑,雙方互有死傷。及至深夜,才各自收兵。燕王迷了路,僅三名騎兵跟著他,下馬伏地根據河流分辨東西后,才找到營壘所在。第二天再戰,平安擊敗燕王部將房寬、陳亨。燕王見戰事危急,便親自上陣拼力戰鬥。可是馬傷箭盡,劍斷不能擊。他只得徒步登上堤上,舉起馬鞭佯裝招引後來的騎兵以迷惑敵人。正好高煦援兵趕到,他才得以倖免。那個時候,諸將中平安戰得最猛,燕王差一點被平安的長矛刺中。不久失敗,詳見《成祖傳》。
燕兵圍攻濟南。平安率軍紮營單家橋,計劃出兵御河奪取燕軍運餉船隻。又挑選五千名水性好計程車兵渡河,準備進攻德州,濟南城圍才得以解除。平安與吳傑進駐定州。第二年,燕兵在夾河擊敗盛庸,回軍與平安戰於單家橋,平安率軍奮擊,大敗燕兵,擒獲其將薛祿,不久,薛祿逃跑。雙方再戰於滹沱河,平安擊敗對手。平安在陣中架起木樓,高數丈。急戰時,他總要登樓眺望,以強弩射擊燕軍,死者甚多。忽然颳起了大風,掀屋拔樹,風聲如雷。都指揮鄧戩、陳鵬等陷入敵軍中,平安只得敗逃真定。燕王與南軍屢次大戰,每次都親自衝鋒陷陣,所向披靡,惟獨屢受平安與盛庸二軍所挫。滹沱之戰,射在燕王旗上的箭就像刺蝟的毛那樣多。燕王命人將此旗送回北平,讓世子小心收藏,以示後世。顧成已先被捉拿至燕,見到此旗後哭道:“臣自小從軍。現在已經老了,多次作戰,還從未見過像這樣的。”
一個月後,燕軍出兵大名。平安與盛庸及吳傑等分兵騷擾其運餉之路。燕王很擔心,便派指揮武勝上書朝廷,請求停戰,撤退平安等人,以此作為緩兵之計。皇上不許。燕王決計南下,派遣李遠等潛至沛縣,焚燬糧船,奪取彰德,攻破尾尖寨,招降林縣。當時平安駐在真定,估計北平空虛,便率萬名騎兵直奔北平。到達平村,在離北平城五十里之地紮營。燕王害怕了,命劉江等迅速回救。平安戰而不利,引軍返回。當時大同守將房昭率軍進入紫荊關,佔據易州西水寨以窺視北平,平安從真定供餉給他。八月,燕兵北歸。平安與燕將李彬戰於楊村,李彬戰敗。
建文四年(1402),燕兵重又南下,攻破蕭縣。平安率軍跟隨其後,到達氵肥河。燕王令白義、王真、劉江迎敵。平安轉戰,斬殺王真。王真是一名驍將,燕王曾說“:如果諸將都能像王真一樣勇猛,什麼事情辦不成呢?”這時王真卻為平安所殺。燕王不得不親自迎戰。平安的部將火耳灰手持長矛,大喊直向燕王刺去。但因戰馬突然摔倒而被擒,平安率軍稍退。不久,又進至小河,派出左右翼進擊燕軍,斬其大將陳文。隨後又移軍齊眉山,與諸將列陣大戰,從中午到下午,又敗燕軍。燕軍諸將建議北還,以圖後舉。燕王不聽。隨即何福軍也趕到,與平安會合。燕軍更為恐慌,燕王一連數日晝夜披甲在身。
何福想持久以拖垮燕軍,於是移駐靈璧,以深壕高壘自固,但糧運卻被燕兵所阻,不能運達。平安分兵去迎,燕王以精銳騎兵攔截平安軍,將其一分為二。何福開啟軍營的圍牆出來支援,被高煦所敗。諸將建議轉移到淮河去尋找糧食,於是當夜下令:聽到三聲炮響馬上出發。第二天,燕軍突然進逼營壘,發射三炮。軍中將士誤以為是自己的訊號,爭相奔往營門,於是營中大亂。燕兵乘機進攻,使南軍人馬墜落壕溝。何福獨自騎馬逃走,平安及陳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人都被捉拿。在軍中的文臣、宦官一百五十餘人被俘,這天是四月二十九日。平安久駐真定,屢敗燕兵,斬殺驍將數人,燕將中無人敢擋其鋒。這時平安被俘,燕軍中歡聲雷動:“我們現在安全了。”紛紛請求殺死平安。燕王愛惜他的才勇,便挑選精銳士兵將他護送到北平,命世子及郭資等善待他。
燕王即帝位後,以平安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即進升為行後府都督僉事。永樂七年(1409)三月,皇上巡幸北京。將到時,翻閱奏章見到平安的名字,向左右問道:“平保兒還在嗎?”平安聽說後,遂自殺。皇上下令將指揮使的俸祿傳給其兒子。
何福,鳳陽人。洪武初年,因功屢升為金吾後衛指揮同知。他跟隨傅友德征討雲南,被提升為都督僉事。又隨藍玉出塞,到達捕魚兒海。二十一年(1388),江陰侯吳高率迤北降人南征。抵達沅江時,部眾反叛,由思州出荊、樊,取道渭河,企圖逃回沙漠。第二年正月,何福與都督聶緯奉命追擊,追至..、延,將他們全部殲滅。然後移兵討平都勻蠻族,俘斬數以萬計。
二十四年(1391),何福被授為平羌將軍,征討越州叛蠻阿資,破降之。並選擇地方樹立柵欄安排其部眾,設定甯越堡。遂平定九名、九姓諸蠻。隨後與都督茅鼎會合攻戰於五開。還未出發,畢節諸蠻重又反叛,大肆搶掠屯堡,殺害官兵。何福命畢節諸衛嚴密防備,又召都督陶文等跟隨茅鼎直搗其巢穴。擒獲叛酋,將其處死,並分兵將諸蠻全部捕獲,建堡設衛之後,這才趕往五開。何福請求趁此用兵征討水西奢香。皇上不許。
三十年(1397)三月,水西蠻居宗必登作亂,何福會合顧成討平。這年冬天,他被授為徵虜左將軍,協助西平侯沐春征討麓川叛蠻刀幹孟。第二年,何福與都督瞿能越過高良公山,直搗南甸,擒獲其酋長刀名孟。然後回軍進攻景罕寨,不下。沐春率精銳部隊趕到,賊軍驚潰,幹孟害怕了,請求投降。不久沐春死去,蠻賊又心懷兩端。這時太祖已經去世,惠帝剛剛即位,授何福為徵虜將軍。何福遂破擒刀幹孟,降服其七萬部眾,並分兵攻下諸寨,麓川之地全部平定。建文元年(1399),何福返回京城,論功時進升為都督同知。後練兵於德州,進升左都督。又與盛庸、平安合兵伐燕,在淮北戰而不利,奔返。
成祖即位後,因何福是宿將,熟知兵事,而推誠任用,並將其外甥女徐氏聘為趙王妃。隨即又命何福佩帶徵虜將軍印,充任總兵官,鎮守寧夏,節制山、陝、河南諸軍。何福到寧夏後,宣佈聖恩,招來遠處之人,塞外諸部紛紛前來降附。邊陲無事,何福因此請求設立驛站,屯田積糧,制定賞罰標準,作為長遠之計。當時有人說他的壞話。皇上不聽,並降旨褒獎慰勞他。
永樂五年(1407)八月,何福移兵鎮守甘肅。何福治軍極嚴,許多部下不以為然。皇上暗裡命使臣告誡何福,要善於自衛,不要被小人中傷。六年,何福請求派京城蕃將統領迤北降人。皇上回答說“:你長期統率蕃、漢軍隊,惟恐勢眾而招來讒言。你是老將,朕推誠倚重,你不要有什麼顧慮。”隨後,何福請求用錢買馬,選出其中的良馬另外分群,設立官吏,發給印章,專門進行管理。於是馬匹大量增加。永昌苑牧馬自此開始。
第二年,本雅失裡糾集阿魯臺將入侵,為瓦剌所敗,逃往臚朐河,企圖聚集諸部潰兵窺視河西。皇上詔令何福嚴密防備。迤北王子、國公、司徒以下十餘人率所部駐紮亦集乃,請求內附。何福將此事上奏。皇上命庶子楊榮前去協助何福,其部眾全部投降。何福親自到亦集乃加以安撫,將其酋長送至京城。皇上稱讚何福有功,命楊榮前往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年祿一千石,並且詔令何福軍中之事可先行後奏。
八年(1410),皇上北征,召何福跟隨出塞。當初,皇上因何福富於才略,對他的寵信超過其他將領。何福也善於避嫌,遇事從不獨斷專行。他率軍鎮守時曾請求選在西平侯的家鄉鞏昌養馬,以充實畜牧。皇上回答說“:先皇時各顯貴親近之家大多允許養馬,以示共享富貴。你所奏固然是為了國家,但卻非待勳臣外戚之道。”因而沒有采納。其餘凡是何福的請求都下令執行,對他委任甚重。可當何福隨行北征時,屢次違反節度。群臣中有人揭發何福的罪狀,何福更加悶悶不樂,抱有怨言。回師之後,都御史陳瑛又彈劾他。何福很害怕,便自縊而死,封爵被除。而趙王妃也隨後被廢。
顧成,字景韶,其祖先是湘潭人。祖父以撐船為業,往來於江、淮之間,因此在江都安家。顧成年少魁梧,臂力絕人,善於騎馬、持矛,並紋身以使自己與眾不同。太祖渡江後,顧成前來投靠,因勇猛被選為帳前親兵。
有一次他隨太祖出行,船被泥沙所阻,顧成便背船而行。隨大軍攻鎮江時,顧成與十名勇士轉戰入城,被捉,十名勇士全部死去,顧成掙斷繩索,一躍而起,撲倒持刀者,逃脫而歸。並引軍攻城,攻克後,授為百戶。經歷大小數十戰,顧成都有功勞,晉升為堅城衛指揮僉事。隨軍伐蜀,進攻羅江,擒獲元帥以下二十餘人,進而降服漢州,四川平定,顧成改任成都後衛。洪武六年(1373),擒獲重慶妖賊王元保。
八年(1375),顧成調守貴州。當時群蠻時叛時從。顧成連年出兵,全部平定諸蠻。不久,他隨潁川侯傅友德征討雲南,為前鋒,首先攻克普定,顧成留下設柵而守。數萬蠻賊來攻,顧成躍出柵欄,親手殺死數十上百人,蠻賊退走。其他蠻賊仍在南城,顧成斬殺所俘蠻賊,而將一人放回,並對他說:“我今夜二更再來殺你。”當夜二更,吹角鳴炮。蠻賊聽後全部逃走,顧成獲得器械無數,進升為指揮使。隸屬普定的諸蠻亦全被平定。十七年,顧成平定阿黑、螺螄等十餘寨。第二年,顧成奏請取消普定府,將其地分為三州、六長官司,又進升為貴州都指揮同知。有人告發顧成受賄及僭用玉器等物,太祖因他長期的功勞而不予問罪。二十九年,顧成升為右軍都督僉事,佩帶徵南將軍印,會合何福征討水西蠻賊,斬殺其酋居宗必登。第二年,西堡、滄浪諸寨蠻族叛亂。顧成命指揮陸秉與其子陸統分道討平之。顧成在貴州共十餘年,討平諸苗洞寨數以百計,都只殺其首領,而安撫餘眾。大示恩德、信用,蠻人十分帖服。這年二月,顧成應詔回京。
建文元年(1399),顧成為左軍都督,隨耿炳文抵禦燕兵,戰於真定,被捉。燕王解開捆綁他的繩索,說道:“這是上天把你交給我。”然後將他送回北平,輔助世子留守。南軍圍城時,城中一切防禦、排程都聽從於顧成。燕王即位後,論功時,顧成被封為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並被授予世襲憑證,仍奉命鎮守貴州。
永樂元年(1403),顧成上書,請求在西北邊境嚴加防備,並及早修建東宮。皇上褒獎了他。六年三月,他應召至京,被賞賜黃金、布帛,又返回貴州。思州宣慰使田琛與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興兵,皇上詔令顧成率兵五萬壓境,田琛等被俘。於是在思州、思南分別改設州縣,遂設貴州布政司。這年八月,臺羅苗普亮等作亂,皇上詔令顧成率二都司三衛兵討平之。
顧成性情忠誠、謹慎,廣泛涉獵文史書籍。他開始住在北平,多為出謀劃策,但始終不肯統兵,賞賜兵器也不接受。後來鎮守貴州,屢次平定播州、都勻諸叛蠻,威震南中,土人為此設生祠祭祀他。他被召至京,受命輔佐太子監國。顧成叩首說道“:太子仁愛、英明,廷臣都很賢能,輔佐之事非愚臣所及,請求回去防備諸蠻。”當時群臣圖謀奪嫡立庶,太子心中不安。顧成到文華殿辭行,趁機安慰道“:殿下只須竭誠孝敬,體恤百姓,萬事在天,不必在意那些小人。”十二年(1414)五月,顧成去世,終年八十五歲。被追贈為夏國公,諡號武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