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三十九

卷三十九原文

  茹瑺 严震直 张紞(毛泰亨) 王钝 郑赐 郭资 吕震 李至刚方宾 吴中 刘观

  茹瑺,衡山人。洪武中,由监生除承敕郎,历通政使。勤于职,太祖贤之。二十三年拜右副都御史,又试兵部尚书,寻实授,加太子少保。及惠帝即位,改吏部,与黄子澄不相能,刑部尚书暴昭发其赃罪,出掌河南布政司事。寻复召为兵部尚书。

  燕兵至龙潭,帝遣瑺及曹国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诣燕军议和。瑺等见成祖,伏地流汗,不能发一言。成祖曰:“公等言即言耳,何惧至是。”久之,乃言奉诏割地讲和。成祖笑曰:“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藩。”瑺等唯唯顿首还。

  成祖入京师,召瑺。瑺首劝进。成祖既即位,下诏言景隆、瑺、佐及陈瑄事太祖忠,功甚重。封瑺忠诚伯,食禄一千石,终其身。仍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选其子鉴为秦府长安郡主仪宾。即命瑺出营郡主府第。

  还朝,坐不送赵王,遣归里。既而为家人所讼,逮至京。释还。过长沙不谒谷王,王以为言。时方重藩王礼,谷王又开金川门有功,帝意向之。陈瑛遂劾瑺违祖制,逮下锦衣狱。瑺知不免,命子铨市毒药,服之死。时永乐七年二月也。法司劾铨毒其父,请以谋杀父母论。后以铨实承父命,减死,与兄弟家属二十七人谪戍广西河池。仁宗立,释还。宣宗与所没田庐。

  瑺居官谨慎,谦和有容。其死也,人颇惜之。

  严震直,字子敏,乌程人。洪武时以富民择粮长,岁部粮万石至京师,无后期,帝才之。二十三年特授通政司参议,再迁为工部侍郎。二十六年六月进尚书。时朝廷事营建,集天下工匠于京师,凡二十余万户。震直请户役一人,书其姓名、所业于官,有役则按籍更番召之,役者称便。乡民诉其弟侄不法,帝付震直讯。具狱上,帝以为不欺,赦其弟侄。已,坐事降御史,数雪冤狱。

  二十八年讨龙州,使震直偕尚书任亨泰谕安南。还,条奏利病,称旨。寻命修广西兴安县灵渠。审度地势,导湘、漓二江,浚渠五千余丈,筑渼潭及龙母祠土堤百五十余丈,又增高中江石堤,建陡闸三十有六,凿去滩石之碍舟者,漕运悉通。归奏,帝称善。

  三十年二月疏言:“广东旧运盐八十五万余引于广西,召商中买。今终年所运,才十之一。请分三十万八千余引贮广东,别募商入粟广西之粮卫所,支盐广东,鬻之江西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四府便。”帝从之。广盐行于江西自此始。

  其年四月擢右都御史,寻复为工部尚书。建文中,尝督饷山东,已而致仕。成祖即位,召见,命以故官巡视山西。至泽州,病卒。

  张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举明经。为东宫侍书,累迁试左通政。十五年,云南平,出为左参政。陛辞,帝赋诗二章赐之。历左布政使。二十年春入觐,治行为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赐玺书曰:“曩者讨平西南,命官抚守,尔紞实先往,于今五年。诸蛮听服,诚信相孚,克恭乃职,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故嘉尔绩,命尔仍治滇南。往,钦哉。”紞在滇凡十七年,土地贡赋、法令条格皆所裁定。民间丧祭冠婚咸有定制,务变其俗。滇人遵用之。朝士董伦、王景辈谪其地,皆接以礼意。

  惠帝即位,召为吏部尚书。诏征遗逸士集阙下。紞所选用,皆当其才。会修《太祖实录》,命试翰林编纂官,紞奏杨士奇第一。士奇由是知名。

  成祖入京师,录中朝奸臣二十九人,紞与焉。以茹瑺言,宥仍故职。无何,帝临朝而叹,咎建文时之改官制者。乃令紞及户部尚书王钝解职务,月给半俸,居京师。紞惧,自经于吏部后堂,妻子相率投池中死。

  紞在吏部,值变官制,小吏张祖言曰:“高皇帝立法创制,规模甚远。今更之,未必胜,徒滋人口,愿公力持之。”紞不能用,然心贤祖,奏为京卫知事。后紞死,属吏无敢视者,唯祖经纪其丧。世传燕师入京,紞即自经死;严震直奉使至云南,遇建文君悲怆吞金死。考诸国史,非其实也。

  时有毛泰亨者,建文时为吏部侍郎,与紞同事。紞死,泰亨亦死。

  王钝,字士鲁,太康人。元末猗氏县尹。洪武中,征授礼部主事,历官福建参政,以廉慎闻。遣谕麓川,却其赠。或曰:“不受恐远人疑贰。”钝乃受之。还至云南,输之官库。二十三年迁浙江左布政使。在浙十年,名与张紞埒。帝尝称于朝,以劝庶僚。

  建文初,拜户部尚书。成祖入,逾城走,为逻卒所执。诏仍故官。未几,与紞俱罢。寻命同工部尚书严震直等分巡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又同新昌伯唐云经理北平屯种。承制再上疏言事,皆允行。永乐二年四月赐敕以布政使致仕。既归,郁郁死。

  子沦,永乐四年进士。仁宗时迁郑王府左长史,数以礼谏王。尝拟荀卿《成相篇》,撰十二章以献。语切,与王不合。召改户部郎中。英宗即位,擢户部右侍郎,巡抚浙江,有惠政。母丧起复,入觐,留摄部事。寻以老乞归,卒。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僣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郭资,武安人。洪武十八年进士。累官北平左布政使,阴附于成祖。及兵起,张昺等死,资与左参政孙瑜、按察司副使墨麟、佥事吕震率先降,呼万岁。成祖悦,命辅世子居守。

  成祖转战三年,资主给军饷。及即位,以资为户部尚书,掌北平布政司。北京建,改行部尚书,统六曹事。定都,仍改户部。时营城郭宫殿,置官吏及出塞北征,工役繁兴,资举职无废事。仁宗立,以旧劳兼太子宾客。寻以老病,加太子太师,赐敕致仕。宣德四年,复起户部尚书,奉职益勤。八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三。赠汤阴伯,谥忠襄。官其子佑户部主事。

  资治钱谷有能称,仁宗尝以问杨士奇。对曰:“资性强毅,人不能干以私。然蠲租诏数下不奉行,使陛下恩泽不流者,资也。”

  吕震,字克声,临潼人。洪武十九年以乡举入太学。时命太学生出稽郡邑壤地,以均贡赋。震承檄之两浙,还奏称旨,擢山东按察司试佥事。入为户部主事,迁北平按察司佥事。燕兵起,震降于成祖,命侍世子居守。永乐初,迁真定知府,入为大理寺少卿。三年迁刑部尚书。六年改礼部。皇太子监国,震婿主事张鹤朝参失仪,太子以震故宥之。帝闻之怒,下震及蹇义于锦衣卫狱。已,复职。仁宗即位,命兼太子少师,寻进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宣德元年四月卒。

  震尝三奉命省亲,两值关中饥,令所司出粟振之,还始以闻。然无学术,为礼官,不知大体。成祖崩,遗诏二十七日释縗服。及期,震建议群臣皆易乌纱帽,黑角带。近臣言:“仁孝皇后崩,既释縗服,太宗易素冠布腰绖。”震勃然变色,诋其异己。仁宗黜震议,易素冠布腰绖。洪熙元年,分遣群臣祀岳镇海渎及先代帝王陵,震乞祀周文、武、成、康。便道省母,私以妻丧柩与香帛同载。祀太庙致斋,饮酒西番僧舍,大醉归,一夕卒。

  震为人佞谀倾险。永乐时,曹县献驺虞,榜葛剌国、麻林国进麒麟,震请贺。帝曰:“天下治安,无麒麒何害?”贵州布政使蒋廷瓒言:“帝北征班师,诏至思南大岩山,有呼万岁者三。”震言:“此山川效灵。”帝曰:“山谷之声,空虚相应,理或有之。震为国大臣,不能辩其非,又欲因之进媚,岂君子事君之道?”郎中周讷请封禅,震力赞之,帝责其谬。震虽累受面斥,然终不能改。金水河、太液池冰,具楼阁龙凤花卉状。帝召群臣观之。震因请贺。不许。而隆平侯张信奏太和山五色云见,侍郎胡濙图上瑞光榔梅灵芝,震率群臣先后表贺云。

  成祖初巡北京,命定太子留守事宜。震请常事听太子处分,章奏分贮南京六科,回銮日通奏。报可。十一年、十四年,震再请如前制。十七年,帝在北京,因事索章奏,侍臣言留南京。帝忘震前请,曰:“章奏宜达行在,岂礼部别有议耶?”问震。震惧罪,曰:“无之,奏章当达行在。”三问,对如前。遂以擅留奏章,杀右给事中李能。众知能冤,畏震莫敢言。尹昌隆之祸,由震构之。事具《昌隆传》。夏原吉、方宾以言北征饷绌得罪,以震兼领户、兵部事。震亦自危。帝令官校十人随之,曰:“若震自尽,尔十人皆死。”

  震有精力,能强记,才足以济其为人。凡奏事,他尚书皆执副本,又与左右侍郎更进迭奏。震既兼三部,奏牍益多,皆自占奏,侍郎不与也。情状委曲,千绪万端,背诵如流,未尝有误。尝扈北狩,帝见碑立沙碛中,率从臣读其文。后一年,与诸文学臣语及碑,诏礼部遣官往录之。震言不须遣使,请笔札帝前疏之。帝密使人拓其本校之,无一字脱误者。

  子熊。宣宗初立,震数于帝前乞官,至流涕。帝不得已,授兵科给事中。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松江华亭人。洪武二十一年举明经。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坐累谪戍边,寻召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建文中,调湖广左参议,坐事系狱。

  成祖即位,左右称其才,遂以为右通政。与修《太祖实录》,朝夕在上左右,称说洪武中事,甚见亲信。寻进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讲筵,与解缙后先进讲。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仁宗即位,得释,复以为左通政。给事中梁盛等劾至刚辈十余人,当大行晏驾,不宿公署,饮酒食肉,恬无戚容。帝念至刚先朝旧人,出为兴化知府,时年已七十。再岁,殁于官。

  至刚为人敏给,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既得上心,务为佞谀。尝言太祖忌辰,宜效宋制,令僧道诵经。山东野蚕成茧,至刚请贺。陕西进瑞麦,至刚率百官贺。帝皆不听。中官使真腊,从者逃三人,国王以国中三人补之。帝令遣还,至刚言:“中国三人,安知非彼私匿?”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

  妻父丽重法,至刚为乞免。帝曰:“狱轻重,外人何以知之?”至刚曰:“都御史黄信为臣言。”帝怒,诛信。初,至刚与解缙交甚厚。帝书大臣姓名十人,命缙疏其人品,言至刚不端。缙谪广西,至刚遂奏其怨望,改谪交阯。

  方宾,钱塘人。洪武时由太学生试兵部郎中。建文中,署应天府事。坐罪戍广东。以茹瑺荐,召复官。成祖入京师,宾与侍郎刘俊等迎附,特见委用,进兵部侍郎。四年,俊以尚书出征黎利,宾理部事,有干才,应务不滞。性警敏,能揣上意,见知于帝,颇恃宠贪恣。七年进尚书,扈从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明年从北征,与学士胡广、金幼孜、杨荣,侍郎金纯并与机密。自后帝北巡,宾辄扈从。

  十九年,议亲征。尚书夏原吉、吴中、吕震与宾共议,宜且休兵养民。未奏,会帝召宾,宾言粮饷不足,召原吉,亦以不给对。帝怒,遣原吉视粮开平,旋召还下狱。宾方提调灵济宫。中使进香至,语宾以帝怒。宾惧,自缢死。帝实无意杀宾,闻宾死,乃益怒,戮其尸。

  吴中,字思正,武城人。洪武末,为营州后屯卫经历。成祖取大宁,迎降。以转饷捍御功,累迁至右都御史。永乐五年,改工部尚书。从北征,艰归。起复,改刑部。十九年,与夏原吉、方宾等同以言北征饷绌,忤旨系狱。仁宗即位,出之,复其官,兼詹事,加太子少保。宣德元年从征乐安。三年坐以官木石遗中官杨庆作宅,下狱,落宫保,夺禄一年。正统六年,殿工成,进少师。明年卒,年七十。追封茌平伯,谥荣襄。

  中勤敏多计算。先后在工部二十余年,北京宫殿,长、献、景三陵,皆中所营造。职务填委,规画井然。然不恤工匠,又湛于声色,时论鄙之。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以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为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其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之,今为甚耳。”荣曰:“永乐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

  赞曰:成祖封茹瑺,以事太祖有功。然考之,未有所表见,意史轶之欤?严震直之于广西,张紞之于云南,治效卓然。王钝、郑赐为方伯、监司,声绩颇著。至其晚节,皆不克自振,惜夫。郭资、吕震之徒,有干济才,而操行无取。李至刚之险,吴中、刘观之墨,又不足道矣。

卷三十九譯文

  茹瑺,衡山人。洪武年間,由監生被授予承敕郎,歷任通政使。他勤於職守,太祖覺得他有賢才。二十三年(1390)他任為右副都御史,又代理兵部尚書,不久任為正職,加封為太子少保。惠帝即位後,他改任吏部尚書,與黃子澄不相容。刑部尚書暴昭揭發他貪贓之罪,他被遣出京掌管河南布政司事務,不久又把他召回任兵部尚書。

  燕兵到龍潭時,皇上遣茹瑺和曹國公李景隆、都督同知王佐前往燕軍中議和。茹瑺等人見到成祖時,伏地流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成祖說“:公等要說什麼儘管說,何必怕成這樣?”過了很久,他們才說是奉皇上的詔令來割地求和。成祖笑道“:我無罪而被廢為庶人,現在是起來救死,並不是為了土地。而且皇考分封諸子時,已經都各有分地了。你們去將奸臣綁來,我就馬上解甲拜謁孝陵,然後回到封地北平。”茹瑺等人唯唯答應,叩頭而返。

  成祖入京師後,召見茹瑺。茹瑺首先勸成祖登基,成祖即位後,下詔說李景隆、茹瑺、王佐和陳蠧侍奉太祖很忠誠,功勞很重。封茹瑺為忠誠伯,食祿一千石,終其一生不改。仍任兵部尚書、太子少保。選他兒子茹鑑為秦府長安郡主儀賓。即命茹瑺出去營建郡主府第。

  回朝後,茹瑺因犯不送趙王罪,被遣回家鄉。隨後他被家人投訴,逮到京師,後被放回。經過長沙時他不拜謁谷王,谷王向皇上提到這事。當時正重藩王之禮,谷王又因開啟金川門有功,皇上心裡向著他。陳瑛便彈劾茹瑺違背祖制,茹瑺被逮入錦衣衛監獄。茹瑺知道罪不可免,使叫兒子茹銓在市場上買來毒藥,吃下去而死。當時是永樂七年(1409)二月。法司彈劾茹銓毒害他的父親,請以謀殺父母之律給他定罪。後來因為茹銓實是承父親之命,便減去死罪,將他和兄弟家屬共二十七人貶到廣西河池戍守。仁宗即位後,他們被放回。宣宗發回他們被沒收的田地房舍。

  茹瑺為官謹慎,謙和寬容。他的死,人們頗覺得惋惜。

  嚴震直,字子敏,烏程人。洪武時他以富民被選為糧長,每年安排將一萬石糧食運到京師,從沒有延期,皇上覺得他很有才幹。二十三年(1390)特任他為通政司參議,升為工部侍郎,二十六年(1393)六月進升為尚書。當時朝廷正進行工程建設,將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師,總數達二十餘萬戶。震直請每戶役使一人,把他的姓名和從事的職業登記於官,要役使時便按名冊輪番召喚,服役的人都說方便。鄉民投訴說他的弟侄不法,皇上交由震直審問。結案上呈後,皇上覺得不欺,赦免了他的弟侄。後來他因犯有過失被降為御史,任內他多次平反冤獄。

  二十八年(1395)討伐龍州,朝廷派震直偕同尚書任亨泰去諭告安南。回來後,震直上奏論利弊,很合皇上意旨。不久命他修廣西興安縣靈渠。震直審度地勢,疏導湘、漓二江,疏浚渠道五千餘丈,修築氵美潭和龍母祠一帶土堤一百五十餘丈又增高中江石堤,建三十六座陡閘,鑿擊妨礙行船的灘石,使漕運全部暢通。他回來後上奏,皇上稱善。

  三十年(1397)二月,震直上疏說:“廣東原來運鹽八十五萬餘引到廣西,招商轉賣。現在全年所運,才相當原來的十分之一。請分出三十萬八千餘引貯存於廣東,另招募商人輸運糧食到廣西缺乏糧食的衛所,據此領取鹽引,然後到廣東支鹽,賣到江西南安、贛州、吉安、臨江四府為便。”皇上聽從了。廣東鹽行銷江西即從此開始。

  這一年四月他升為右都御史,不久又重任工部尚書。建文年間,他曾到山東督糧餉,不久退休。成祖即位後,召見他,命他以原官巡視山西,行到澤州時,他病逝。

  張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年間,考中明經科。任東宮侍書,累升為代理左通政。十五年(1382),雲南平定,張紞出任左參政。向皇上辭行時,皇上賦兩首賜給他。歷任左布政使。二十八年春,張 紞入京朝見皇上,他的治績為天下第一,皇上特令吏部不用考查他。賜給他璽書說“:先前討平西南,派官去撫治,你張紞實是先往,至今五年。當地蠻夷聽服,相互敬誠守信,你克盡職守,不待考核朕已知道你的功績出其他十二位布政使之上。所以嘉獎你的業績,命你仍治理雲南。你去吧,欽哉。”張 紞在雲南前後十七年,凡土地貢賦、法令條例,都是他所裁定。民間的喪葬祭祀、加冠婚娶,都定有禮制,力圖改變當地風俗。雲南人民都遵照採用。朝廷官員董倫、王景等人被貶到雲南,張 紞都以禮接待。

  惠帝即位後,把他召回任吏部尚書。皇上下詔徵集隱逸之士到朝廷。張紞所選用的,都實有才幹。正值編修《太祖實錄》,命考試翰林編纂官,張 紞上奏楊士奇為第一名。楊士奇從此出名。

  成祖進入京師後,登記朝廷中奸臣二十九人。張紞也在其中。因茹王常的說明,成祖寬宥了張 紞,仍任原職。不久,皇上臨朝時發出嘆息,責怪建文時期改官制的人。於是令張紞和戶部尚書王鈍解除職務,每月給予一半俸祿,仍讓他們住在京師。張 紞害怕了,在吏部後堂上吊而死,他的妻兒也相繼投入池中而死。

  張紞在吏部時,正值變更官制。小吏張祖說:“高皇帝立法創制,設想很深遠。如今要加以改變,未必能勝過舊制,不過是徒增官員人數而已,願公努力反對。”張 紞無法採用他的建議,但心裡認為張祖很賢,把他上奏為京師某衛的知事。後來張紞死後,他的下屬中沒有一個敢去探視,只有張祖辦理了他的喪事。世人相傳燕王軍隊入京時,張 紞即上吊而死;嚴震直奉命出使到雲南,遇到建文君,因悲愴吞金而死。但考國史的記載,這些傳言都不真實。

  王鈍,字士魯,太康人。元朝末年任猗氏縣尹。洪武年間,徵召他為禮部主事,歷任福建參政,以廉潔謹慎而聞名。皇上派他諭告麓川,王鈍不接受當地的饋贈。有人說:“不接受,恐怕遠方之人會有疑慮。”王鈍這才收下。回到雲南時,他將所贈交給官庫。二十三年(1390),他升為浙江左布政使。在浙江十年,名氣與張..相當。皇上曾在朝廷上稱讚他,以勉勵百官。

  建文初年,他被任為戶部尚書。成祖入京後,他越過城牆而走,被巡邏兵抓住,詔令讓他仍任原職。不久,他與張..都被罷免。不久命他同工部尚書嚴震直等人分巡山西、河南、陝西、山東,又同新昌伯唐雲經理北平的屯田耕種。他奉令一再上疏提建議,都被允許實行。永樂二年(1404)四月,賜給他敕書,讓他以布政使之銜退休。回來後,他鬱郁而死。

  鄭賜,字彥嘉,建寧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後被授予監察御史。當時天下郡縣官員多因犯罪被貶戍,鄭賜曾奉命在龍江編組行伍,當時天氣酷熱,囚犯們都很疲憊,鄭賜給他們脫去刑具,讓他們租房休息,給他們接濟飲食,有病便請醫療治,使他們大都活了下來。任滿應當升遷,湖廣佈政司參議出缺,朝廷命鄭賜和檢討吳文擔任。兩人協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民族也都歸服。母親去世,鄭賜離去。守孝期滿後,他改任北平參議,侍奉成祖非常恭謹。後來他又因犯罪被貶戍安東屯。到惠帝即位後,成祖和楚王朱楨都舉薦鄭賜為長史。皇上不許,把他召回任工部尚書。燕王起兵時,他率領河南軍阻止燕兵。成祖入京師後,李景隆攻擊鄭賜,說他的罪僅次於齊泰和黃子澄。他被逮來時,皇上說“:我對你怎麼樣,為什麼要背棄我?”鄭賜說“:盡做臣的職責而已。”皇上笑著放了他,授予他為刑部尚書。

  永樂元年(1403),他彈劾都督孫嶽擅自毀掉太祖所建的寺,詔令將孫嶽安置於海南。孫嶽在建文時期守衛鳳陽,曾毀掉寺廟取木材,用來造戰艦以抵禦燕軍,燕軍知道他有防備,便取別的路南下,所以鄭賜彈劾孫嶽。二年,他彈劾孫嶽。三年,他彈劾李景隆暗中蓄養亡命之徒,圖謀不軌。他還與陳瑛一同彈劾耿炳文超越本份,耿炳文上吊而死。這都是他揣測皇上所厭惡的人。祁陽縣教諭康孔高上京師朝見後回去,繞道回家探視母親,正值母親有病,他留下侍奉達九個多月還不動身。鄭賜請逮捕康孔高問罪,論罪當杖打。皇上說:“母子分別數年,一旦相見難以馬上分離,何況又有病,值得同情。”命給他復官。

  三年(1405)秋,鄭賜取代李至剛任禮部尚書。四年正月西域進貢佛舍利,鄭賜便請釋放囚犯。皇上說:“梁武帝、元順帝都因迷信佛教,對有罪者也不加刑,導致紀綱大壞,這豈可仿效?”這一年六月初一,應有日食,但因陰雲看不見,鄭賜請祝賀,皇上不許。鄭賜說:“宋朝極盛時期曾這麼幹過。”皇上說“:天下大了,京師看不見日食,不能說天下都看不見。”皇上終於沒有答應。

  鄭賜為人頗為忠厚,但他不識大體,皇上很看不起他。他被同僚趙羽工所離間,六年(1408)六月,憂悸而死。皇上懷疑他自盡。楊士奇說:“鄭賜病了幾天,心裡害怕而不敢要求辭職。昨天他站在左順門,因力不支而倒地,口鼻有出氣而無入氣。”話沒說完,皇上說:“沒有你的話,朕幾乎誤疑了鄭賜。鄭賜固然是好人,可惜才華不足。”命給予祭葬。洪熙元年(1425),贈他為太子少保,諡號文安。

  郭資,武安人。洪武十八年中進士。累任北平左布政使,暗中依附於成祖。到起兵時,張籨等人死,郭資與左參政孫瑜、按察司副使墨麟、僉事呂震率先投降,高呼萬歲。成祖很高興,命輔佐世子居守北平。

  成祖轉戰三年,郭資負責供應軍餉。成祖即位後,以郭資為戶部尚書,掌北平布政司。修建北京時,郭資改任刑部尚書,統管六曹事務。定都北京後,他仍改任戶部尚書。當時營建城郭宮殿,設定官吏以及出塞北征,工役頻繁,郭資盡職盡責,從不誤事。仁宗即位後,郭資以舊勞被兼任太子賓客。不久他因老病,被加封為太子太師,賜給敕書讓他退休。宣德四年(1429),他又被起用為戶部尚書,奉職更勤。八年十二月他去世,終年七十三歲。贈給他湯陽伯,諡號忠襄,授予他的兒子郭佑為戶部主事。

  郭資治理錢糧事務,以有才能見稱,仁宗曾向楊士奇問起郭資其人。楊士奇回答說“:郭資個性剛毅,別人無法向他求私情。但減免租稅的詔書,多次下達卻不奉行,致使陛下的恩澤不流佈於天下的,也是郭資。”

  呂震,字克聲,臨潼人。洪武十九年(1386),他以鄉舉進入太學。當時皇上命太學生出去檢查各郡縣的土地肥瘠情況,以均攤貢賦。呂震受命前往兩浙,回來彙報時很合皇上心意,被升為山東按察司試僉事,後召入京任戶部主事,再升為北平按察司僉事。燕王起兵時,呂震向成祖投降,受命侍奉世子居守。永樂初年,他升為真定知府,又入京任大理寺少卿。三年(1405)升為刑部尚書。六年改任禮部尚書。皇太子監國時,呂震的女婿主事張鶴朝見時失儀,太子看在呂震的份上寬宥了他。皇上知道後很憤怒,將呂震和蹇義投進錦衣衛監獄,不久,給他們復職。仁宗即位後,命呂震兼任太子少師,不久進升為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宣德元年(1426)四月去世。

  呂震曾三次奉命省親,其中兩次正值關中鬧饑荒,呂震令有關官員出粟賑濟,回來後才上報皇上。但他沒有學術,任禮官卻不知大體。成祖去世時,遺詔說二十七日後便脫去喪服。到期時,呂震建議群臣都換上烏紗帽和黑角帶。近臣說“:仁孝皇后去世時,脫去喪服後,太宗是改換素冠和布腰帶。”呂震勃然變色,詆譭他反對自己的意見。仁宗不用呂震的建議,改換素冠和布腰帶。洪武元年,分遣群臣祭祀五嶽和鎮海瀆,以及先代帝王陵墓。呂震請祭祀周代文、武、成、康四王,順便回家探母,私下把妻子的喪柩和香帛同載在一輛車上。祭祀太廟時設齋,他在西番僧人住處飲酒,大醉而歸,當晚死去。

  呂震為人善於獻媚奉承而且陰險。永樂時期,曹縣進獻騶虞,榜葛剌國、麻林國進貢麒麟,呂震請祝賀。皇上說:“天下治安,沒有麒麟又有何損?”貴州布政使蔣廷瓚說:“皇上北征班師,詔書傳到思南大巖山時,山迥傳出三聲萬歲。”皇上說“:山谷之聲,空虛相應,依理或有可能。呂震身為國家大臣,不能辨別是非,還想借機獻媚,這豈是君子事君之道?”郎中周訥請求封禪,呂震極力贊成,皇上責備他荒謬。呂震雖然屢次當面受到斥責,但終不能改。金水河、太淮池結冰,,結出樓閣龍鳳花卉的形狀,皇上召群臣去觀看,呂震因請祝賀,皇上不許。而隆平侯張信上奏太和山出現五色雲,侍郎胡氵熒畫瑞光榔梅靈芝獻上,聽說呂震還率群臣先後上表祝賀。

  成祖最初巡視北京時,命呂震確定太子留守事宜。呂震請常事便聽任太子處理,章奏則分貯於南京六科,等聖上回來後再一齊上奏。回報說可行。十一年、十四年,呂震再請照前例辦。十七年,皇上在北京,因事索要章奏,侍臣說留在南京了。皇上忘了呂震先前的請求,說道:“章奏應該送達行在所,難道是禮部另有所議嗎?”便問呂震,呂震害怕得罪,說:“沒有,奏章應當送達行在所。”皇上再三詢問,呂震仍這麼說。皇上於是以擅留奏章之罪,殺右給事中李能。眾人知道李能冤枉,但因害怕呂震都不敢說。尹昌隆之禍,也是呂震製造的。事見《尹昌隆傳》。夏原吉、方賓因說北征軍餉短缺而得罪,皇上以呂震兼領戶部和兵部事務。呂震也自危。皇上令十名官校跟著呂震,說:“如果呂震自盡,你們十人都得死。”

  呂震有精力,能強記,才能足以補其為人之不足。每次奏事,別的尚書都手拿副本,又與左右侍郎輪番上奏。呂震既然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參予。情狀複雜,千頭萬緒,他都背誦如流,不曾有誤。他曾扈從皇上北狩,皇上見有石碑立在沙磧中,率群臣去讀碑文。過了一年,皇上與文學之臣談及該石碑,詔令禮部派官去錄回碑文。呂震說不用派,請備好筆紙在皇上面前寫出來。皇上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對,竟無一字脫誤。

  兒子呂熊。宣宗初即位,呂震多次在皇上面前為兒子求官,直至流涕。皇上不得已,授予他兵科給事中。

  李至剛,名鋼,以字行,松江華亭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中明經。被選去侍奉懿文太子,授予禮部郎中。後因犯罪被貶職戍邊,不久被召回任工部郎中,升為河南右參議。黃河汴堤決口,至剛建議借王府所存的木材,做筏築堤。建文年間,他任湖廣左參議,因犯過被關進監獄。

  成祖即位後,左右的人稱讚他有才幹,遂任他為右通政。他參與修撰《太祖實錄》,朝夕在皇上左右,論說洪武年間的事,很得皇上親信,不久進升為禮部尚書。永樂二年冊立皇太子,至剛兼任左春坊大學士,在東宮講筵當值,與解縉先後進講。後來,又因犯過入獄,不久獲釋,被降為禮部郎中。他恨解縉,中傷了他。解縉被投進監獄,供詞牽連到至剛,他也被判關了十餘年。仁宗即位後,他獲釋,又被任為左通政。給事中梁盛等人彈劾至剛之輩十餘人,說他們在先帝駕崩時,不宿在公署,飲酒吃肉,毫無哀痛之容。皇上念至剛是先朝舊人,把他派出任興化知府,當時他已七十歲。再過了一年,他在任上去世。

  至剛為人敏捷,能處理複雜棘手的事情,善於附會。他首先提出建都北平的建議,請禁止上奏言事的人挾私情,成祖聽從了。他既得皇上信任,便專務奉承獻媚。他曾說在太祖忌辰時,應仿效宋代制度,令僧道來誦經。山東野蠶成繭,至剛請祝賀。陝西進呈瑞夢,至剛率百官祝賀。皇上都不聽。宦官出使真臘,隨從人員有三人逃跑,真臘國王用三個本國人補上,皇上令將他們遣回。至剛說“:中國的三人,怎知道不是他們私自藏起來?”皇上說:“我以至誠對待內外,他們何心違逆欺詐?”至剛所提的意見,皇上多不採用。

  至剛的岳父犯了重法,至剛為他乞求免罪。皇上說:“定刑輕重,外面的人何以得知?”至剛說“:都御史黃信對臣說的。”皇上大怒,誅殺了黃信。當初,至剛與解縉私交甚厚,皇上寫出十個大臣的名字,命解縉評述他們的人品,解縉說志剛品行不端。解縉被貶去廣西,至剛於是上奏說解縉怨,望將他改貶到交趾。

  方賓,錢塘人。洪武時期由太學生試任兵部郎中。建文年間,代理應天府事務。因犯罪遣戍廣東,後因茹王常的推薦,被召回復官。成祖入京師時,方賓和侍郎劉俊等人迎接並歸附,特受委用,升為兵部侍郎。四年(1406),尚書劉俊出征黎利,方賓代理兵部事務。他有才幹把事務處理得很有條理。他個性警敏,能揣測到皇上心意,受到皇上信任,頗為恃寵貪恣。七年,他進升為尚書,扈從皇上到北京,兼掌行在吏部事務。第二年隨從北征,與學士胡廣、金幼孜、楊榮、侍郎金純一起參預機密。此後皇上北巡,方賓常常扈從。

  十九年,討論親征。尚書夏原吉、吳中、呂震和方賓一同商議,他們建議應該休兵養民。這意見還沒奏上去,正好皇上召見方賓,方賓說糧餉不足,皇上召夏原吉來問了也這麼說。皇上大怒,遣夏原吉到開平去檢查糧儲情況,不久把他召回,投進監獄。方賓正在提調靈濟宮,進香的宦官使者來到,對他說皇上很生氣。方賓害怕了,自縊而死。皇上實無意殺方賓,聽說方賓死了,便更加生氣,將他戮屍。

  吳中,字思正,武城人。洪武末年,他任營州後屯衛的經歷。成祖攻取大寧,吳中迎降。他以輸運糧餉和捍禦之功,累升為右都御史。永樂五年(1407),改任工部尚書。後隨從皇上北征,遭親喪回家。皇上令他出來任職,改任刑部尚書。十九年(1421),他與夏原吉、方賓等人一同說北征糧餉短缺,忤逆了皇上旨意而被關進監獄。仁宗即位後,把他放出來,恢復他的官職,兼任詹事,加封太子少保。宣德元年(1426),他從徵樂安。三年,他因把官家木材石料送給宦官楊太造房子而獲罪,被投進監獄,削去太子少保之職,奪去一年俸祿。正統六年(1441),宮殿工程完工,吳中進封為少師。第二年他去世,終年七十歲。追封茌平伯,諡號榮襄。

  吳中勤敏而多算計。他先後在工部二十餘年,北京的宮殿、長陵、獻陵和景陵,都是他所營造。儘管職務紛繁,他都規劃井然。但他不體恤工匠,又迷戀聲色,當時輿論都鄙視他。

  劉觀,雄縣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被授予太谷縣丞,因受推薦被升為監察御史。三十年,進升代理左僉都御史。後因犯過入獄,不久獲釋,派出任嘉興知府。遭父喪歸家。

  永樂元年(1403),他升為雲南按察使,還沒出發,改任戶部右侍郎。二年,調任左副都御史。當時左都御史陳瑛殘酷,右都御史吳中寬和,劉觀委蛇於兩人之間,專務取悅他們。四年,北京營造宮室,劉觀奉命到浙江採木,不久回來。第二年冬,皇上因山西旱災,命劉觀乘驛車前往,遣散採木的軍民。六年,鄭賜去世,劉觀升為禮部尚書。十二月他與刑部尚書呂震換職。因有過失受到皇太子譴責。皇上在北京聽到後,以大臣有小過,不應該即刻折辱,特賜信諭告太子。八年,都督僉事費王獻討伐涼州反叛的羌人,命劉觀贊佐軍事。回來後,因犯有過失,被貶為本部吏,十三年復職,改任左都御史。十五年他督管疏浚黃河漕運。十九年,受命巡按陝西,考察官吏。

  仁宗即位後,劉觀兼任太子賓客,不久加封為太子少保,支給二職俸祿。當時大理寺少卿弋謙多次上書提建議,皇上討厭他過於繁瑣。尚書呂震、大理寺卿虞謙投合皇上心意,上奏彈劾弋謙,劉觀又令十四道御史論奏弋謙欺騙皇上,他因此而被輿論所鄙。

  當時還沒有關於官妓的禁令。宣德初年,臣僚歡宴時,都以奢華相尚,歌妓佈滿席前。劉觀私下收取賄賂,而御史們也貪婪無忌。三年(1428)六月,罷朝後,皇上召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到文華門,對他們說:“祖宗時期,朝臣恭謹,近年以來卻貪汙成風,為什麼?”楊士奇回答說:“永樂末年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現在是更甚而已。”楊榮說:“永樂時期,沒有超過方賓的。”皇上問“:現在誰最嚴重?”楊榮回答說“:劉觀。”皇上又問“:誰可以取代他?”楊士奇、楊榮推薦通政使顧佐。皇上於是將劉觀派出視察河道,以顧佐為右都御史。於是御史張循理等人紛紛上書彈劾劉觀,以及他的兒子貪贓等不法之事。皇上大怒,逮捕了劉觀父子,把彈劾他的奉章拿給他看。劉觀上疏辯解。皇上更怒,出示廷臣先後的密奏,其中有的說他枉法受賄達千金的。劉觀這才伏罪,遂把他逮進錦衣衛監獄。第二年將要給他治以重罪。楊士奇、楊榮請求寬恕他的死罪。於是將劉輻貶戍遼東,而命劉觀隨同前往,劉觀竟客死他鄉。七年,楊士奇請求命監察官員考察因貪汙而被上奏罷免的有關官員,皇上說“:好。如果以前不罷免劉觀,監察部門怎得整肅?”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