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烏撒、東川、芒部,是古代的竇地、的巴、東川、大雄各甸,都是唐朝烏蒙人的後裔。宋朝時,還有人被封為烏蒙王。元朝初年設定烏蒙路,便把東川、芒部隸屬於烏蒙、烏撒等地的宣慰司。在各部之中,數烏撒最富裕強盛,元朝時曾在該地設定軍民總管府,在東川則設定萬戶府。烏撒、東川都位於蜀的東南方,與滇、黔相接,地勢險惡,他們的聲音和教化都與中原不同。
明太祖平定蜀地後,想攻取雲南,便把大軍都集中到辰州、沅州,試圖削弱各蠻族的勢力以打通往蜀地的道路。洪武十年(1381)皇帝派宦官帶著詔書去見烏蒙、烏撒各部的酋長,說“:西南地區各部落,從古到今,無不向中國朝覲進貢。我接受天命成為天下的主人已經有十五年了,而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建昌各部落酋長還桀驁不馴,不來朝覲我。我已經派遣徵南將軍潁川侯、左副將軍永昌侯、右副將軍西平侯帶領軍隊前來征討。但怕你們各部的酋長還沒理解我的意思,所以再派遣宮中的大臣前來告訴你們。如果你們悔罪向我投誠,就應當立即親自來朝覲我,或者派人來向朝廷獻貢物,快點抒發投誠的意向,我就停止發兵,以便黎民百姓安生樂業。你們可以一起檢討一下這件事。”
此時,徵南將軍傅友德已經派遣都督胡海洋等人帶五萬軍隊,從永寧向烏撒進發;又親自率兵從曲靖沿著格孤山向南,與永寧的軍隊相通,直搗烏撒。這時,元朝的右丞相實卜聽到胡海洋的軍隊已到,便聚集軍隊到赤水河抵抗。又聽到明朝的大軍繼續開進來了,便都逃跑了。傅友德命令各軍修築城牆。待到剛剛收集到築牆用的夾板和閘時,蠻族人全集中起來並圍了過來。傅友德把軍隊安扎在山岡上,慎重地觀察著局勢。等了解到自己的土兵還有勇氣打仗時,便派軍隊與蠻族人接戰。有芒部的酋長率人來增援,實卜的軍隊與芒部酋長會合後,鋒頭很銳利。明朝大軍擂鼓吶喊著前進,蠻族的酋長多被長矛擊中墜馬而死。明朝大軍更加奮勇,蠻族人力不可支,大量逃散,明軍斬殺了三千敵人,繳獲馬匹六百。實卜率著眾人逃跑了。於是明軍便在烏撒築城,攻克七星關,打通通向畢節的道路;又攻克了可渡河。這樣東川、烏蒙、芒部的各蠻族都受到震懾,望風歸降。
洪武十五年(1382)設定東川、烏撒、烏蒙、芒部各衛指揮使司,皇帝下詔將此告訴各部落的人民。因為雲南已向朝廷投降歸附,所以應該更加順從朝廷,以便享受太平。不久,皇帝下詔書給各部酋長說:“現今我們設定的郵傳通向雲南,你們應該帶領當地人民,隨你們的疆界遠近開築道路。所開的道路要有十丈寬,以古法為準,每六十里設一個驛站。等到令符一到你們就開始築路。”給徵南將軍傅友德等人下詔說“: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各酋長雖然已經投降,但怕軍隊一撤回,他們又聚在一起叛亂。所以在令符到達的那天,你們全部護送他們的酋長進京城朝覲。”並又說“:貴州已經設定了都指揮使,但那裡地處偏遠,現今應該在原實卜居住的地方成立一個司,以便於控制,你們可仔細考慮此事。”
之後,烏撒各蠻族人又叛亂,皇帝對傅友德說“:烏撒各蠻族是看到官軍都分散駐紮了,才發生現在的變亂的。我以前曾考慮過這種情況,現今果然發生了。雲南之地如曲靖、普安、烏撒、建昌等,是一定要堅守的,而東川、芒部、烏蒙等地,不可慌忙地守。況且,只有把大軍留屯下來,掃蕩各蠻族,殺死他們的長官,才能分兵守衛。”於是便任命安陸侯吳復為總兵,平涼侯費聚為副總兵,征討烏撒、烏蒙等叛亂的蠻族。皇帝又告誡傅友德等不要與蠻族在關索嶺上戰鬥,應當分開兵力掩護襲擊,直搗他們的老巢,使他們各自奔回老家去救其家人,不敢顧及外面,這樣他們一定不敢出來抗擊明朝的大軍。等到三位將軍都到了,再攻破敵人防線,捉拿他們。該月,副將軍西平侯沐英從大理回師,與傅友德會合後襲擊烏撒,大敗敵人,斬殺敵人三萬多。繳獲馬、牛、羊數以萬計。其餘的敵人全都逃跑,明軍又追擊並打敗他們。皇帝告訴傅友德等人,在軍隊獲勝後,一定要殺其長官,使他們害怕,並搜尋餘黨,斷絕禍根,使他們智力窮盡而力量削弱,誠心誠意地投誠依附於朝廷,這樣才能留兵把守。又告訴他們應該乘著軍隊的勝勢修築道路,並讓當地酋長告訴當地百姓,每戶各輸送糧食一石給軍隊,作為長久的考慮。
洪武十六年(1383)將雲南所屬的烏撒、烏蒙、芒部三府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烏蒙、烏撒、東川、芒部各部落酋長一百二十人來京城朝覲皇上,貢獻土產。皇帝下詔各按他們的等級授以官銜、朝服、冠帶、錦綺和鈔錠。給烏撒部落的女酋長實卜,加賜珍珠翡翠。芒部的知府發紹、烏蒙的知府阿普病逝,皇帝下詔賜予綺衣和殮屍的棺木,派官員去致祭,並把他們的靈柩送到家。十七年割出雲南的東川府,使其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並把烏撒、烏蒙、芒部都改為軍民府,確定其賦稅定額。烏撒每年輸送糧食二萬石,氈毛制的衣衫一千五百領;烏蒙、東川、芒部都每年輸糧食八千石,氈毛衣衫八百領。又給上述四個軍民府確定茶、鹽、布匹與馬的交易數量,烏撒每年須交易馬六千五百匹,烏蒙、東川、芒部各四千匹。凡一匹馬,交易時給布三十匹,或給茶一百斤,給鹽也一樣。實卜又向朝廷貢獻馬匹,皇上賞賜給她綺衣和錢鈔。十八年,烏蒙知府亦德上奏說蠻族地區屬刀耕火種,連年遭受霜凍、乾旱和疾病的侵襲,百姓饑荒窮困,每歲必須輸送給朝廷的糧食無法徵收和繳納。皇帝下詔全給免除了。二十年徵調烏撒知府阿能到京城。
二十一年(1388)朝廷命令西平侯沐英征討南方。沐英說東川強盛,佔據烏山路進行叛亂,其罪狀已經顯著,可對東川先用兵。但是東川地勢上下有三百多里,都是崇山峻嶺,人跡少見的地方,必須以大軍壓境才行。皇帝便任命潁國公傅友德仍為徵南將軍,沐英和陳桓為左右副將軍,率領各路軍隊進剿討伐。皇帝還對傅友德等人說:“東川、芒部各蠻夷族人,都來源於羅羅人。後來各姓人口繁衍,便各立疆場,自稱為東川、烏撒、烏蒙、芒部、祿肇、水西。他們之間平時互起爭端,而一旦有事時則會互相救援。像唐朝時,閣羅鳳逃跑後居住在大理,唐朝的軍隊去追捕他,路過芒部等人的境內時,各蠻族都聚集起來佔據險要之地設下埋伏。唐軍將領沒有防備,於是中了對方的計謀,喪失軍隊達二十萬人。這都是因為唐軍將帥沒有謀劃的緣故。現今你們要預先設防,嚴格準備應付這種情況。”烏撒軍民府的葉原常向徵南將軍進獻馬三百匹、米四百石,給軍隊備用,並且願意收集土兵跟官軍一起出徵。沐英等將此事向朝廷上報,朝廷同意。又命令景川侯曹震、靖寧侯葉升等分別征討東川,平定了叛蠻,捕獲了叛亂的蠻族人五千五百三十八人。
二十三年(1390),烏撒土知府阿能,烏蒙、芒部的土官,各遣送子弟入國子監讀書。二十七年,烏撒知府卜穆上奏,說沾益州屢次侵奪他們的土地,皇上命令沐春去諭告他們。二十八年,戶部上奏說“:烏撒、烏蒙、芒部、東川每年的賦稅和氈毛衣衫上交不足數,皇上已下詔書免徵了。現今有關官府仍在追討,應該申明此事。”皇帝同意。二十九年,烏蒙軍民府知府實哲向朝廷進貢馬匹和氈毛衣衫。從此,這些土知府三年入朝廷獻貢物一次,成為常規,其間有人受到朝廷的恩賜,則會進獻馬匹和土產以表示謝恩。
宣德七年(1432),兵部侍郎王驥上奏說,烏蒙、烏撒的土官祿昭、尼祿等人,由於爭奪地盤互相仇殺,應派官員去巡察。八年派行人章聰、侯璉帶著皇帝的詔書前往當地,又讓巡按和三司官前去平息這種仇殺。同時設定烏蒙儒學教授一人、儒學訓導一人。又因當地的通判黃甫越上奏說,元朝時本軍民府一向有學校,現今文廟雖然還儲存著,但儒學教師沒有建立起來。乞求皇上除了選派教官外,還應選送有俊秀之才的子弟入學校讀書,以便推廣文治。皇帝同意。
正統七年(1442)裁減烏撒軍民府通判、推官、知事、檢校各一名。十一年裁減烏蒙、東川軍民府的知事、檢校各一名,並革除烏撒、烏蒙的遞適所。景泰元年(1450),皇帝下詔書給烏撒、烏蒙各軍民府的土官普茂等人,告訴他們貴州各地苗人叛亂,恐怕禍害會滋蔓到鄰近地區,要他們嚴加戒備防範,不要去聽叛亂賊人的誘惑。要是叛亂的賊人敢來進逼侵犯,應當剿滅殺死他們。此時烏撒向朝廷進獻萬壽表過了期,禮部討論應該追究罪責,而皇帝認為他們是邊遠之人,下詔寬恕了他們。此後,他們來朝覲進貢過了日期和應該上呈的表箋沒有呈上來,朝廷都以他們是土官從寬處理,而應該給的獎賞只給一半。天順元年(1457),鎮守四川的中官陳清等人上奏說,芒部所管轄的白江地區的蠻族有一千多人作亂,攻打包圍了筠連縣的縣治。皇帝讓御史項愫會同鎮巡官一起去捕獲。
成化十二年(1476),烏撒知府隴舊等人向朝廷上奏,說同知剛正按撫有方,蠻族人信服他,現今他九年的任期屆滿,我們乞求皇上給他留任三年,以安撫眾人。皇帝同意。弘治十四年(1501),烏撒軍民府所管轄的可渡河巡檢司上奏說“:從閏七月二十七日起,天降大雷雨不止,到二十九日,洪水暴漲,山崩地裂,山中有鳴叫聲像牛吼一樣,大地陷落湧出清泉水幾十脈,沖壞了房屋橋樑,壓死人口牲畜無數。本軍民府阿都這個地方,八月份也下暴風雨,田地淹沒達二百多處,死了三百多人。”
正德十五年(1520),討伐斬殺了芒部覺蠻人阿又磉等。當初,芒部土舍隴壽,與他的異母兄弟隴政和其兄長的妻子支祿爭奪官位繼承權而發生仇殺。其部下覺蠻人阿又磉等乘機支援作亂搶劫。該事上報朝廷後,朝廷命令鎮守中官會同撫按官一起去捕獲來治罪。這樣,貴州參政傅習、都指揮許詔、督永寧宣撫司女土官奢爵等人一起,討伐擒獲了阿又磉等四十三人,斬殺一百一十九人,這件事才平息。
嘉靖元年(1522)朝廷讓芒部護印土舍隴壽繼承知府職位,免於赴京城朝覲。按以前的慣例,土官達九品以上的,都要保送到京城才能繼承官位。此時因隴壽、隴政互相爭奪繼承權,所以不敢離開。朝廷因為隴壽是嫡出,所以讓隴壽繼承,但怕隴壽赴京城時隴政等人乘機作亂,所以才有上面免於赴京城朝覲的命令。但隴政和支祿依仗烏撒土舍安寧等人的兵力,依然像以前一樣仇殺。壩底參將何卿向巡撫許廷光請求發土兵二萬五千人,由貴州參將楊仁等率領,接受何卿的節制,相機進剿。隴政、支祿表面上聽從招撫,而暗地裡讓他們的同黨阿黑等人搶劫周泥站、七星關,又派遣阿核等人糾集各地苗人,剽竊搶劫畢節各地,殺傷官軍,毀壞官房民房很多。兵部認為賊人的氣勢很猖獗,應儘快征討。這樣,何卿等人便帶兵進剿,斬殺二百多人,俘虜二十多人,數百人投降。隴政失敗後逃到烏撒,何卿發文給烏撒土舍安寧、女首領奢勿,要他們將隴政抓起來。安寧表面上答應,但僅獻出阿核等人的屍體,拒不獻出隴政,官軍駐紮了很久也解不出來。都御史湯沐將此事上報朝廷,皇帝下詔責罰了各位將領和守巡官,革去了何卿的冠帶,令他剿滅賊人自己贖罪。
嘉靖四年(1525),隴政誘殺了隴壽,奪走了他的官印。巡撫王車兀、巡按劉黻各把此事呈報朝廷。劉黻上奏說不如順從蠻族人的情況,扶立支祿算了。而王車兀則認為隴政、支祿作惡多端,殘害朝廷任命的官吏,罪行不可赦免。於是朝廷便命令鎮巡官告訴安寧,讓他把隴政、支祿和其他助惡之人全都綁起來。此時隴政已在水西被官軍擒獲,追擊中繳獲了芒部的印信,前後共斬殺了敵人六百七十四人,生擒一百六十七人,招撫了白烏石等四十九個村寨,捷報傳到了朝廷。貴州巡撫劉廷..說“:烏撒所獻出來的阿核等人的屍體,還有在水西生擒的隴政,是真是假不好確定,恐怕首惡還在,不能沒有後慮,請求派人核實。”五年,兵部上奏說“:芒部的隴氏,家族內部挑起事端,其騷擾牽動了兩個省,朝廷大軍去進剿,才掃蕩平息。現今他們本宗支的親族已經斷絕了,沒有人可以繼承知府的官位,因此請求將芒部軍民府改為鎮雄府,設定流官知府來統領這個地方。把原屬芒部軍民府的夷良、毋響、落角利,分為懷德、歸化、威信、安靜四個長官司,讓隴氏的遠親阿濟、白壽、祖保、阿萬四個人來統領這四個長官司。就像程番府的情況一樣,讓他們三年入朝廷朝覲獻貢物一次,所獻的貢馬必須有十二匹,再讓通判程..,做試知府。”六年,芒部的賊人沙保等人密謀恢復隴氏家族的地位,擁戴隴壽的兒子隴勝,糾集眾人,攻陷鎮雄城,逮捕了程..,奪走了他的印信,殺傷了數百人,程..後來逃奔到畢節。此事上報後,兵科給事中鄭自壁等人上奏說:“鎮雄府剛設定流官,蠻族人沒服,而有關官府事先沒有防備,沒有搜尋隴氏遺留下來的後裔隴勝,卻讓沙保得以擁戴一個小孩子,致使他造成一方禍害。應該儘快派遣總兵何卿盡力進剿。”兵部對此的答覆是“:隴勝不是隴壽的真兒子,所以才討論說設定流官的。有關官司安撫失策,才發生叛亂。沙保罪該萬死,應當剿滅他。何卿剛剛守衛松潘,勢必很難增援,應該去請都御史王廷相,並讓總兵牛桓調兵快速進剿。”此時,沙保拿出鎮雄府的印信乞求投降,但他還保留了兩端印,像以前一樣想立土官。四川撫按認為沙保狡猾剽悍不可馴服,發文給瀘州守備丁勇,讓他帶兵打擊沙保;又派使者慰勞和賞賜芒部的撫夷卻良佐,讓他使計活捉沙保。沙保聽說後很惱怒,又叛亂。
嘉靖七年(1528),四川、貴州的各路軍隊會剿叛軍,打敗了沙保等人,擒獲斬殺了三百多人,招撫蠻族人男女數以千計。捷報傳到朝廷後,仍然設定鎮雄流官。芒部、烏撒、毋響的苗人、蠻族的隴革等又起來作亂,攻打和搶劫畢節的屯堡,殺死搶劫當地計程車民,這些情況紛紛上報上來。兵部尚書李承勳認為伍文定專主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是失策;而御史楊彝又說芒部改土官換流官不是長久之策,此時又碰上饑荒,小百姓救死都來不及,怎麼還有心思作戰呢。此時,皇帝亦輾轉思念災傷情況,命令不要對芒部用兵,等秋收以後再討論征討之事。於是四川巡撫唐鳳儀說“:烏蒙、烏撒、東川各地的土官,以前與芒部是唇齒關係。自從芒部改設流官,各部落內心不安,這樣起來造反的有好幾起。現今懷德長官阿濟等人雖然自己詭稱擒賊,內心還是希望隴勝得到一個官職,以儲存隴氏後代。我請求皇上像宣德中年恢復安南的事情一樣,順從輿論民心,這樣不用動兵而禍源就自己消了。”四川、貴州的巡按戴金、陳講等人給皇帝上奏,所說的意見與唐鳳儀一樣。戴金又提議說首惡之徒如毋響、祖保等,應該剿殺以折損他們的驕氣,再開始下招撫安置之令,讓他們答應獻出活的沙保,不處死阿濟,這樣之後再恢復隴勝以前的職位,或把他降為知州。他們的長官或者因襲原官職,或者革去官職,或者分開隸屬於別人。這些都應該操縱得當,恩威並用。這個奏章交給兵部,兵部答覆後,便革去了鎮雄的流官知府,封隴勝為通判,處理鎮雄府的事務。他三年之後果然能夠順從朝廷敬奉貢物,便准許他恢復知府的舊官銜。這時正是嘉靖九年四月。
嘉靖三十九年(1560)朝廷下令平定東川阿堂的叛亂。當初,東川土知府祿慶死,其兒子祿位年幼,便由其妻安氏攝理知府事務。其部下有營長阿得革擅權自用,想奪取土知府的官位。因而他就先向安氏求婚,安氏沒答應他,他就縱火焚燒了土兵知府官署,逃到武定州,結果被土官所殺。阿得革的兒子阿堂逃奔到水西,賄賂勾結烏撒土官安泰,帶兵進入東川,囚禁了安氏,奪走其土知府的印信。貴州宣慰安萬銓以前與祿慶家有姻親關係,便起兵攻打阿堂所居住的村寨,結果破寨而入。阿堂的妻子阿聚帶著小兒逃到沾益州的土官安九鼎那裡,安萬銓威脅安九鼎交出阿聚,殺死了阿聚和其小兒子。阿堂因此怨恨安九鼎,時常互相攻擊。阿堂帶兵侵擾到羅雄州境內時,安九鼎、祿位和羅雄州土官者浚等人,分別上書朝廷訴訟阿堂的罪行。皇帝下詔讓雲南、貴州、四川的撫按官一起去稽核此事。阿堂在車洪江上聽從朝廷官員的稽核,表示有罪,願意獻出自己所搶來的東川府土知府的印信,歸還擄掠來的沾益州、羅雄州的人口、牲畜和土地,乞求寬恕自己的死罪。
此時祿位和其弟弟祿..已經死了,官府就訊問祿氏家族中有誰可以繼承土知府官位,阿堂就以自己小兒子冒名祿哲報給官府。這樣阿堂就像以前一樣竊據了土知府的印信,又與安九鼎互相攻打起來。安九鼎就訴訟到雲南巡撫遊居敬那裡,說阿堂作亂,請求討伐他,並詭稱自己願意帶領部下作為討伐的前鋒,把阿堂捉來獻給遊居敬。遊居敬相信了他,便給朝廷上疏說阿堂舊惡不改,請求專心一意地去剿滅他,為地方上除害。皇帝同意兵部討論的結果,讓四川、貴州的撫按官一同去稽核清楚後上報情況。遊居敬便徵調土兵和漢族士兵五萬多人前去進剿。雲南已經安定了很長時間,一旦要動兵,費用不夠,於是賦斂百出。各軍衛和有關官府的土官土舍乘機撈取私利,結果弄得遠近騷動。巡撫王大任給皇帝上奏說“:逆賊阿堂竊奪印信謀取官位,按法律當殺。但是他借重朝廷的官印約束當地的蠻族,冒充祿氏的宗親以圖謀世代繼承官職,而四川的差役賦稅在他辦理下交納得及時,雲南、貴州與他相鄰的地方沒有發現他有侵越行為,這說明他不是背叛朝廷去作亂已經很明顯的了。至於阿堂與安九鼎之間帶兵互相攻擊,彼此雙方都有罪。遊居敬偏信一方的詭話,違反了皇上要我們一起稽核該事的聖旨,輕易地動用大軍,恐怕會生出意外的禍患來。而且外面議論紛紛,說遊居敬接受了安九鼎的大宗賄賂。為報怨仇而接受各土官的賄賂,使得偷盜橫生,這都有實跡可查。請求皇上趕快罷免遊居敬的官職,暫時停止征討進剿行為為好。”皇帝便下令逮捕遊居敬。此時阿堂聽說朝廷大軍到達東川,逃到深山躲起來了,各位將領分別帶兵到新舊各城裡去搜尋,卻沒有抓到他,而地方上的漢族和蠻族百姓卻遭到大的屠殺和搶劫。
嘉靖四十年(1561),營長者阿易與阿堂的心腹母勒阿濟等人密謀,在戛來矣石地區殺死阿堂,阿堂八歲的兒子阿哲被擒,此事雖然平定了,但土知府的官印不知在哪兒。於是安萬銓便取東川府以前所使用的印信,交給祿位的妻子寧著,讓她代理東川府事務,又把照磨印交給羅雄州土官者浚,讓寧著的女兒嫁給者浚的兒子為妻。安萬銓還將水西的兵馬三千人留在東川,以保衛寧著。水西與東川相鄰,安萬銓本來是水西的土官,所以有議論說安萬銓有陰謀佔據東川的志向。巡撫王大任把誅殺阿堂的事上報朝廷,並說:“東川這個地方受了殘害損傷,現今該府的三個印信都是土官自己交接部署的,請求朝廷讓四川、貴州的總督和鎮巡官去探究各土官私自擅立官署的罪行。並讓他們訪查祿氏支系宗親中有沒有可以繼承官位的人,以及處置阿哲事宜。”兵部答覆上報的意見可行。
嘉靖四十一年(1562)朝廷重新給四川東川府鑄造印信,當初之時,阿堂已經被殺,卻找不到土知府的印信,有人懷疑是被安萬銓藏起來了。等到屢次調查稽核,才知道印信實在是丟失了。祿位這一支的近親已經全部滅絕了,只有與他在七代以前是同一祖先的近親還有一個小男孩阿採。撫按官雷賀、陳瓚請求皇上讓阿採繼承祿位的職位,但暫時給他一個同知的官銜,讓寧著管理知府事務,以後要是果然能夠安撫籠絡住她屬下的百姓,則仍然讓她繼承土知府的職位。而給他們新鑄的印信,請改名稱,以防有人假騙假冒。皇帝下聖旨說印信就不要改名稱了,其餘的就照雷賀、陳瓚說的辦。在此之前,烏撒與永寧、烏蒙、沾益、水西各土官土壤相連,世代都是親戚,彼此親情濃厚。後來各土官各自親近包庇自己的近親,彼此構禍,向朝廷上奏時紛紛攻擊對方。這種情況在四川《永寧土司傳》中有詳細記載,當事人對此也頗為討厭和為難。萬曆六年(1578)朝廷還讓他們按照蠻族人習俗以罰牛來做處分,務必使他們悔過,停息紛爭,以保護境內百姓的平安,但最終也沒有徹底清除紛爭。
萬曆三十八年(1610)皇帝下詔讓東川土司聽從雲南的節制。當時巡按鄧氵美給皇帝上疏時稱:“四川的東川府,與雲南的武定、尋甸各郡緊挨著,它們之間只隔一個山嶺,早晨出發傍晚就能到達。東川的酋長祿壽、祿哲兩兄弟,沒有親情,每天都要動干戈相爭。他們的部落也是以搶劫殺戮為生,不從事耕作。四川距東川路途遙遠,法紀容易疏鬆。雲南雖距東川很近,但不屬其管轄範圍,所以號令也傳不過去。因此東川府的蠻族人驕橫成性,眼中沒有漢族的法律以約束自己。現今只有請皇上把東川府改由雲南巡撫去管制。”他還向皇帝陳述這樣做的三個有利因素,皇帝下詔書同意他的提議。
此前,四川的烏撒軍民府與雲南的沾益州,雖然各由四川和雲南管轄,但它們的人口族屬是同源的。明朝初年大軍南下時,女土官實卜與她丈夫的弟弟阿哥二人,率部下歸順明朝廷,朝廷授予實卜烏撒土知府的官銜,授予阿哥沾益土知州的官銜。此後,這一邊沒人了就由那一邊繼承,他們兩家就通為一家了。萬曆元年(1573),沾益州的女土官安素儀沒有後代,便上奏朝廷讓土知府祿墨的第二個兒子繼承本州土知州的職位,這就是安紹慶。後來祿墨及其長子安雲龍和兩個孫子都死了,安紹慶便上奏朝廷讓他的第二個兒子安效良歸還本宗,繼承土知府的職位。安雲龍的妻子隴氏,就是鎮雄州女土官者氏的女兒,雖然安雲龍死了,但還有遺孤,且依仗著外家的兵力,與安紹慶作對為敵。安紹慶則認為隴氏所生的子女,都不是安雲龍親生的為由,也倚仗沾益州的兵力,給隴氏難堪。兩家彼此間仇殺,一方受害。當地士民連名上奏,朝廷派兩省官員一同稽核,歷十四年之久還是沒有結果。這一年安雲翔上奏時聲稱“:隴氏有兒子名叫安官保,現已長大成人。安效良倚仗其父親的兵力,強行圖謀竊據官位,殺害無辜百姓。”因而他竭力上疏列舉了數件不能立安效良為土知府的事情。
萬曆三十九年(1611),朝廷大臣商議讓四川、貴州的大官去稽核事實後上報朝廷。貴州的撫按大臣認為土官是在雲南爭奪官職,但為害到了貴州和四川,必須三個省的官員一起稽核,才能定罪。皇帝命令快速稽核後,才任命隴鶴書繼承鎮雄州的土知府。隴鶴書,原名阿卜,從其始祖隴飛沙獻出土地歸順朝廷後,世代都被授予知府的職位,傳了五代到庶魯卜時,分出來居住在果利這個地方,又傳了四代到庶祿姑時,又分出來居住到夷良和七欠頭。庶祿姑之後又傳了五代,隴氏這一門的正宗子孫便斷絕了。水西的安堯臣入贅到了祿墨家,想佔有祿墨家的官職財產,大家感覺不平,才有驅逐安氏扶立隴氏的奏章,當地官員遵奉聖旨去察尋扶立隴氏的後代。女土官者氏就把阿固推薦出來。阿固,是庶魯卜的第六世孫,他改名為隴正名。這樣主張扶立阿固的,就先扶立了阿固的父親阿章。阿章不久病死,阿固又不為蠻族百姓所信服,朝廷又派官吏來來回回地考察稽核。者氏和當地的四十八目、十五火頭等頭領共同推舉阿卜。阿卜,是庶祿姑的第五世孫,大家都認為他是長輩而且很賢明,者氏還把官印都獻出來交給他了,於是就決定扶立阿卜,讓阿固充當管事。這是聽從了巡撫喬應星的建議的結果。
萬曆四十一年(1613),烏撒土舍安效良開始時與安雲翔爭奪繼承官位的權利,朝廷認為安效良是嫡系便扶立了安效良。這樣安雲翔便幾次作亂,圖謀趕走安效良,焚燒和搶劫烏撒。四川撫按把此事上報朝廷時說:安效良是安雲龍的親侄子,安雲翔則是他的堂弟,親疏關係是很分明的,安效良自然應當繼承官位。安雲翔騷擾為害於地方,欺騙矇蔽朝廷,其罪行原本是難以赦免的,但考慮到他是受奸人的指使才這樣做的,情有可原,暫且准許他恢復冠帶。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見。
萬曆四十三年(1615),雲南巡撫吳應琦給皇帝上奏說:“自東川的土官祿壽、祿哲爭奪繼承官位的權利以來,各自縱容其屬下的人越境搶劫。他們都擁有一千多人,搶劫兩府之地,十天之內,掃蕩了村屯,百姓所受的毒害還沒有像這樣嚴重過的。朝廷對他們或是招撫或是進剿,請儘快定奪,不要使禍害一天甚於一天。”皇帝把該提議交給有關官府去稽核後再上報。貴州巡按御史楊鶴說“:烏撒的土官,自從安雲龍亡故以後,安咀與安效良爭奪官位,互相仇殺已有二十年。當地百姓沒人統領,盜賊四起,村堡屯寨遭焚遭毀,行人商賈絕跡也有二十年了。這裡面,爭官奪位的是四川的土官,受蹂躪受破壞的是貴州的百姓。如果把烏撒改成隸屬於貴州,這樣彈壓就很方便,軍隊可隨時進剿。”他又說“:烏撒,是雲南、四川的咽喉要地。我從普安進入雲南,需要七天才能到達烏撒。看見安效良的父親安紹慶佔據沾益州,那是曲靖的門戶。安效良佔據烏撒,又卡住了雲南、四川的咽喉。他們父子倆各佔據一方,而且彼此的地壤互相連線,沒有其他郡縣把他們離開,也沒有別的上級官府鉗制他們,將來人們尾大不掉時,其情形就使人寒心了。只有貴州有鉗制他們的條件,可又沒有節制他們的名義。因此,我認為將烏撒隸屬於貴州最好。”皇帝命令有關官府儘快討論此事。
泰昌元年(1620),雲南撫按沈儆火介等人給皇帝上奏說:“四川的東川,我們已奉朝廷的命令參與節制,但事情與權利全沒有關係。祿千鍾、祿阿伽縱容賊人作亂,禍患不絕。這是因為東川雖然隸屬於四川,但兩者相距很遠,它雖然不隸屬於雲南,但禍患相連。因此應該特別諭告四川的撫按官,凡是碰到繼承或替代官位的事,務必要會合兩省的官員一同稽核。四川方面考察他們的世系秩序情況,而云南方面則考察他們有沒有侵犯行為,這樣做之後,才允許他們被起用,這也是統治約束以保持地方安靜太平的重要方法啊!”皇帝下詔交有關機關討論。
此時,各土司都桀驁不馴,難於節制。烏撒、東川、烏蒙、鎮雄各軍民府的地界交錯複雜地分佈於川、滇、黔、楚之間,分別統轄,權力不統一,往往一越出範圍就成為邊疆的禍患。所以邊疆的大臣紛紛向朝廷陳述情況,希望邊疆地區保持安定,而中央的大臣一動就推諉稽核上報以後再說。時間過去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最終也沒有決定,致使邊疆地區的事情一天比一天糟。播州剛剛平定,永寧又起來叛亂,水西又被煽動造反,東川、烏蒙、鎮雄等地都是騎牆觀望,胸懷二心的。這樣一來,安效良以烏撒首領的身份在邦彥依附於叛亂者,合力攻擊陸廣,又同沾益州的賊人一起包圍羅平,攻陷沾益,結果被雲南巡撫閔洪學所打敗。閔洪學因為兵力不足,就好言好語招撫了安效良,讓他擒拿賊人自己替自己贖罪。安效良表面上也裝得恭敬順從。不久,安效良又發現貴州的軍隊從陸廣出發,雲南的軍隊從沾益出發,水西、烏撒的叛亂已成騎虎難下之勢,就會合永寧、水西的各部三十六營叛軍,直接抵達沾益州,在城下與官軍對壘五天。副總兵袁善、宣撫使沙源等督促將士奮力戰鬥,出奇兵攻破叛軍,安效良失敗而死。安效良的妻子安氏沒有生兒子,他的妾名叫設白,生有安其爵、安其祿二個兒子。妻妾之間素來不和,安氏居住在鹽倉,設白母子居住在抱渡。安氏於是代替安效良成為土官,但是她也沒有拒絕與安其爵往來,安其爵也因為安氏是安位的姐姐,不敢有所違抗。
崇禎元年(1628),四川巡撫差官李友芝帶冠帶去獎賞安其爵母子,讓他們管理烏撒。安氏遂與安其爵交惡,斷絕與他往來。安其爵乘夜間襲擊安氏居住地鹽倉,沒有成功,便與設白、安其祿一起逃往東川,被東川拒絕了,而他們原來居住地抱渡也喪失了。李友芝為他們向制府請命,要求派三千滇兵去支援安其爵,雲南巡撫不答應。安氏害怕,圖謀與沾益州的土官安邊結婚,將烏撒交給安邊以抗拒安其爵。安邊也想與安氏結為配偶以抗拒安其祿,便以催糧食的名義到建昌。安氏於是將安邊迎到鹽倉成婚。一時間盛傳水西一定會糾集沾益州、烏撒府進犯內地。雲南巡撫謝存仁將此傳聞上報朝廷,並自己坐鎮到曲靖以觀察事情的變化。安邊、安氏請求朝廷恢復烏撒衛以贖自己的罪。
崇禎二年(1629),總督朱燮元調集了漢族兵和土兵,在沾益州前安扎下來,準備與雲南巡撫的兵馬會合後一起向烏撒境內進發。安邊、安氏逃到偏橋避難。大軍進入鹽倉後,救出難民一千多人。大軍撤回後,安邊、安氏又回到鹽倉,派人到官軍帳前,請求等他們拿下烏城後,一定會約束自身等待朝廷的命令再行動,實際上這是他們的緩兵之計。於是明軍又出發驅趕安邊和安氏,把鹽倉授予安其爵。
明軍到達望城坡時,碰到賊人望哨的騎兵一百多人,朱燮元指揮軍隊奮勇出擊,賊人全逃奔到竹林裡,於是又攻下了烏撒城。安邊駐紮在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帶兵到軍前要求求見總督朱燮元,朱燮元讓他把自己綁起來前來投降。安邊乘夜逃跑,放棄鹽倉,進入九龍囤。烏撒被賊人攻陷了八年,至此才開始收復。總督朱燮元便把安其爵招到鹽倉來,讓他約束當地的九頭目以守衛烏撒,並讓他籌劃把安邊、安氏捉住獻出來。安其爵認為鹽倉已經殘破,乞求允許他到烏撒城辦公,朱燮元同意了。此時,安其爵暫任烏撒知府,安其祿暫任沾益州知州。雖然他們都較稚嫩小心,但頗為忠心順從朝廷,他們的母親也頗能主持事務。因此他們都能得人心。
安邊屢次向總督朱燮元乞降,並藉水西的安位代申其意。安位認為安邊實際上是安紹慶的嫡系孫子,應該繼承知州的職位,請求總督責罰安其爵、安其祿。朱燮元從中委曲調停,想授職銜給安邊,把烏撒分開以安置安邊。雲南撫按堅決不同意,認為安邊讓其同黨停兵於野馬川,又以千金利誘安其爵手下的頭目,為他日併吞沾益州和烏撒做準備。萬一安其爵被安邊襲擊,則烏撒會失守,這樣就會前功盡棄。烏撒失守,沾益州就危險了,這樣整個雲南都會動搖,這不但會使鄰省震動,實際上乃是切膚之害。最後,總督朱燮元的意圖沒有執行。於是安邊就向安位借兵,把軍隊安在沾益州,驅逐了安其祿。此時安氏還在世。不久安氏死了,安位與安邊有了貳心,安其祿便假手於羅彩令者布向安邊發難,安邊一急之下死了。安其祿不久帶兵到沾益州,詭稱自己是為其叔叔報仇,土民全都歸附於他,於是安其祿又佔有了沾益州。而此時中原地區流寇作亂正急,朝廷已經沒能力再過問邊疆的事了。
建昌衛,是原來的邛都。漢朝武帝時期,此地設定了越..郡。隋唐兩朝此地都稱為..州。唐朝至德初年,該地被吐番所吞沒,貞元中年才收復回來。唐朝懿宗統治時期,該地被蒙詔所佔據,改成建昌府,把烏、白二個蠻族的人口充實到該地。元朝至元年間,該地設定了建昌路,同時又設立羅羅斯宣慰司以統管該地區。
明朝洪武五年(1372),羅羅斯宣慰安定前來朝覲皇帝,但建昌路還沒有歸附明朝。十四年,皇帝派宦官帶著皇帝的敕諭去見他們,建昌路才嚮明朝投降。十五年明朝廷在此設定建昌衛指揮使司。元朝的平章月魯帖木兒等人從雲南建昌來京城給朝廷獻貢馬一百八十匹,並上繳了元朝皇帝給他們所授的符印。明太祖下詔給月魯帖木兒賞賜了綺衣、金帶、靴襪,給他的家人賞賜了綿布一百六十匹,錢鈔二千四百四十錠。封月魯帖木兒為建昌衛指揮使,每月給他三品官才有的俸祿,讓他贍養家人。十六年,建昌衛的土官安配及當地的酋長阿派先後來朝覲皇帝,向皇帝進獻馬匹和土產,皇帝都給他們賞賜織金花紋的綺衣、帽子和靴襪。十八年,月魯帖木兒全家來朝覲,請求朝廷允許他選派兒子來入學,皇帝給他們的賞賜很豐厚。二十一年,建昌府已故土官安思正的妻子師克等人來朝覲,向皇帝獻貢馬九十九匹。皇帝下詔授師克知府職位並賞賜給她冠帶、官服、有花紋的綺衣和錢鈔,還命令師克討伐東川、芒部及赤水河等地叛亂的蠻族。二十三年,安配選派兒子安僧保等四十二人進國子監讀書。二十五年,已辭官的指揮安配向朝廷獻貢馬,皇帝下詔按等級差別給安配和他的把事五十三人賞賜錢鈔。
不久,月魯帖木兒造反,會合德昌、會川、迷易、柏興、邛部和西番的土軍一萬多人,殺死官軍男女二百多人,掠奪軍屯裡的牛,燒燬營房,劫奪軍糧,並帶人攻打城堡。指揮使安的帶領自己所屬的軍隊出戰,打敗了叛軍,斬殺敵人八十多人,生擒叛軍的同黨十多人。叛軍撤退駐紮到阿宜河,轉而進攻蘇州。指揮僉事魯毅率領精銳騎兵從西門出來攔擊敵人,叛軍集中起來對付魯毅,魯毅便且戰且退,又退入城中堅守拒敵。叛軍包圍了城市,魯毅乘間歇機會派遣壯士王旱突然衝入敵軍營中,砍殺敵人,叛軍受驚而逃。於是朝廷設定了建昌、蘇州二個軍民指揮使司,在會川設定一個軍民千戶所,調集京城的衛兵和陝西的軍隊一萬五千多人前去戍守。皇帝諭告各將士要互相響應支援,設埋伏出奇兵打擊敵人,並諭告若有人抓住叛軍首領來獻,則賞賜千金。他還諭告總兵官涼國公藍玉,說月魯帖木兒詭詐多計,不能完全相信他的投降,以致出師緩慢養成禍患。
四川都指揮使瞿能帶領各衛軍隊到達雙狼寨,活捉了偽千戶段太平等人,普通賊眾大多潰散,月魯帖木兒失敗後逃跑。瞿能督促軍隊追捕,攻下託落寨。又轉戰前進到打衝河三里所時,與月魯帖木兒相遇,又大敗他們,俘虜了他們五百多人,淹死叛軍一千多,繳獲牛、馬無數。官軍進入德昌後,瞿能調遣指揮同知徐凱分兵進入普濟州搜捕敵人;又在打衝河上架橋,派遣指揮李華率兵追擊託落寨內的殘餘叛軍。軍隊開到水西時,斬殺月魯帖木兒手下的把事七人,截路寨的蠻族人長沙、納的等都中箭而死。瞿能回師後又攻克天星、臥漂各寨,俘虜和殺死敵人一千八百多人。月魯帖木兒逃進柏興州。
皇帝派人給藍玉送諭告說“:月魯帖木兒信任他手下的同黨達達、楊把事等人,或者派遣他們先來投降,或者親自來試探我方情況,不可不嚴密防範。對柏興州賈哈喇境內的麼些人部落,更要留意。”賈哈喇,是麼些洞的當地酋長。原初時期官軍攻克建昌時,朝廷授以他指揮的職位,這次他跟隨月魯帖木兒叛亂。藍玉率兵到柏興州,派遣百戶毛海用計謀抓住月魯帖木兒及其兒子胖伯,降服了他們手下的眾人,把月魯帖木兒解送到京師,伏法誅殺。藍玉因此上奏皇帝:“四川地域廣闊山勢險要,能夠控制西番。松潘、茂州、碉門和黎州是吐番進出之地,馬湖、建昌、嘉定等地都是重要的通道,都應該增加屯兵守衛。”皇帝認為此議可行,命令藍玉班師回朝。
洪武二十七年(1394),麼些洞的蠻族人入侵打衝河的西守堡,都督徐凱將他們擊敗。二十九年,威龍土知州普習反叛。普習,是月魯帖木兒妻子的兄長。官軍去逮捕他時,普習被流箭射死。三十一年,徐凱等人平定了卜木瓦寨,逮住了賈哈喇,將其解送到京城,按法處決了。這個卜木瓦寨地勢險峻,三面都是陡沿絕壁,下面是大江,江水很急,無法行舟,只有一條路可以行人。官軍到達時,他們就從寨上向下擲石頭,官軍無法進入。徐凱便切斷了他們的取水之路,把他們圍困起來,等他們無法堅守而惶急時,徐凱便督促將士進抵該寨,奮力攻破他們的防守,於是生擒了賈哈喇。這樣一來,朝廷就把建昌路改為建昌衛,設定軍民指揮使司。讓安氏家族的人世襲指揮使職位,但不給他們印信,讓他們居住在建昌衛城東郭外一里遠的地方。建昌衛統屬有四十八個馬站,大頭土番、覺人子、白夷、麼些、亻各鹿、倮羅、韃靼、回紇等蠻族人都雜居在山谷之間。該衛北至大渡、南達金沙江,東抵烏蒙,西及鹽井,地域寬達一千多里。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統領昌州、普濟、威龍三個州的長官,下面有把事四人,世代管轄屬下的百姓。他們全都接受四川行都指揮使司的節制。西南地區的土官,安氏家族居首位。
安配的六世孫安忠沒有後嗣,其妻鳳氏便管理指揮使事務。鳳氏死後,安忠的族人安登繼承指揮使職位,他又沒有兒子,便由其妻瞿氏管理事務,後由族人安世隆繼承官職。安世隆又沒有兒子,便由他的後妻祿氏掌管指揮使事務。祿氏死後,讓安世隆的侄子安崇業繼承指揮使官位。安崇業原與祿氏不和,祿氏就收養那固為乾兒子,祿氏的家奴祿祈從中阿諛奉承挑撥那固與安崇業的關係,使得他們每年都互相仇殺。鎮巡官將此事審判定案,殺了那固,讓祿祈去戍守邊關,彼此間的仇殺才得以平息。
安氏家族所管轄的四個驛所,其名分別為祿馬、阿用、白水、瀘沽,各驛所之間相差有百里之遙。涼山地區的拖郎、桐槽、熱水等番族,以自己勢力的強弱,對明朝廷或歸附或背反。建昌衛所統領的昌州等三個長官司,都分佈在衛所東、西、南三面三百里的範圍內。洪武十八年(1385),土官盧尼姑、吉撒加、白氐等歸附朝廷,朝廷都讓他們世代相襲做知州。月魯帖木兒叛亂後,各州都被廢除。永樂元年(1403)又恢復建置,不過將原來的州全改為長官司,仍隸屬於建昌衛。建昌衛所轄的千戶所有三個:禮州,打衝河和德昌。禮州,是漢朝的蘇示縣;打衝河,是唐朝的沙野城;德昌,是元朝的定昌路。
茂州,就是古代的冉..國所在地。漢武帝時在該地設定汶山郡,漢宣帝時稱北部都尉。隋朝時稱為蜀州,不久改為會州。唐朝貞觀年間改為茂州。宋朝和元朝時仍為茂州,官府所在地是汶山縣。
洪武六年(1373),茂州的權知州楊者七及隴木頭、靜州、嶽希蓬等土官一起到京城來朝貢。十一年朝廷設定茂州衛指揮使司。此時,四川的都司派兵修築從灌縣到陶關的橋樑,汶川土著人的酋長孟道貴對此舉頗有疑忌,招集本部落人堵塞了陶關的道路。都司便派指揮胡淵、童勝等人帶兵分二路襲擊他們。一路從石泉出發,另一路從灌口出發。由灌口出發的軍隊前進駐紮在陶關時,蠻族人埋伏在兩山之間,向山崖下投擲石塊,軍隊無法前進。此時正好汶川的土官前來投降,提供了小路,陶關的官軍便挑選出勇士帶上旗幟和甲仗,乘著夜色悄悄地繞到兩山後面,天色未明時就在山頂上張開旗幟,點燃火炮,蠻族人都受驚而逃。軍隊開到雁門關時,道路險阻,蠻族人便又佔據了該地。官軍便駐紮在平地上,用小船渡過去,到龍止的鐵冶寨,擊破了蠻族人。從石泉出發的那一路軍隊駐紮在泥池,蠻族人集結起來抗拒官軍。千戶薛文帶人用弓箭把蠻族人射退後,士兵們奮勇出擊,大敗蠻族人。兩路軍隊於是在茂州會師,楊者七出來投降並迎接官軍,官軍便仍然讓楊者七統領該州事務。皇帝下詔書設立茂州衛,把指揮楚華留下,讓其帶三千人馬守衛茂州衛所。十五年,楊者七暗地裡勾結沒有順服朝廷的番族人,雙方約定好日期埋伏下兵力準備攻打城池。有小軍校將此訊息秘密地告訴了官府,官府便派兵捉拿並斬殺了楊者七。番族人沒有察覺事情有了變故,按期入侵,官軍便掩殺出去將番族人打敗。從此,官府便把羌族人全都遷到城外居住。
正德二年(1507),太監羅硜向朝廷上奏,說茂州所管轄的卜南村、曲山等村寨的人,都向官府要求做白人,願意向朝廷繳納糧稅和差役。那裡的習俗是以白為好,以黑為惡。禮部的答覆認為番族人嚮往漢化,就應該讓他們進獻貢物並給以獎賞。皇帝答應了。十四年,巡撫馬昊徵調松潘的軍隊去攻打小東路番族人的村寨,茂州核桃溝上關和下關的番族人感到害怕,於是便糾集白石、羅打鼓等村寨的沒有漢化的番族人進攻和包圍城堡,遊擊張傑率人抗擊,失敗了。十五年,巡撫盛應期上奏,說綽頭的番族人進犯松州,總兵張傑收復了松州;他們又進犯雄溪屯,指揮杜欽將他們打敗,煙崇等村寨的番族人都向官軍投降了。萬曆十九年(1591),威遠、茂州各地的番族人作亂,攻破了新橋,並乘勢包圍了普安等城堡。四川巡撫李尚忠傳檄文給各路兵馬,讓他們過河追擊和剿滅作亂的番族人,普安等城堡才得以保全。
茂州這個地方方圓有幾千裡,從唐朝武德年間改為會州郡後,統領有九個羈縻州,前後居住的都是蠻族人,向來沒有城郭。宋朝熙寧中年,範百常做茂州的知州,百姓請求修築城牆,蠻族人便來破壞。範百常便帶兵抗拒蠻族人,一邊戰鬥一邊修築,這樣城牆才建立起來。從宋朝到元朝,佔據這裡的都是羌族人,已有二百年沒在此設定州縣了。洪武十一年(1378)朝廷平定四川后,設定了迭溪右千戶所,隸屬於茂州衛。又設定威茂道,將府第設在茂州,分一名遊擊帶兵駐紮迭溪,這樣規防才開始確立。但是東路沒有漢化的羌族人、白草人最為強盛,他們又與松潘黃毛韃人相互勾通,經常出沒為盜,相沿成習無法斷絕。這裡通向西域的要道是桃坪,即古代的桃關,有繩索建成的橋樑可供渡江。守衛桃坪的,是隴木長官司。
茂州有三個長官司,分別是隴木、靜州、迭溪。隴木長官司的長官是隴木裡的人,洪武年間歸附朝廷,被授予承直郎,可世襲長官職位,每年向皇帝進獻貢馬二匹。其下屬玉亭、神溪等十二個村寨,居住的都是編入戶籍的百姓,由保長統領他們。
靜州長官司,是以前唐朝悉唐縣的所在地,其長官也是靜州里的人。他們繼承官位、進獻貢馬,與隴木相同。正德年間,他們與嶽希蓬、節孝一起作亂,攻打茂城,切斷了供水之道達七日之久。節孝的弟弟車勺偷偷地引水救濟明朝官軍。叛亂平息後,讓車勺繼承長官司長官的職位,管轄法虎、核桃溝八個村寨,把當地的百姓全編入戶籍,由保長來統領他們。
迭溪千戶所,是永樂四年設定的,統領有二個長官司:一個稱迭溪長官司,設定在千戶所所治北面一里遠的地方;另一個稱鬱即長官司,在所治西面十五里遠的地方。
迭溪的鬱氏,洪武十五年(1382)才歸附朝廷,朝廷授給官印,讓他們世襲為官,每三年向朝廷進貢馬四匹。迭溪長官司長官管轄河東漢化的八個村寨的番人和馬路、小關七個家族。那八個村寨漢化了的番人都是大姓人家。該長官司的土舍則管轄河西六個村寨的小姓人家。迭溪長官司土地廣闊,畜產富饒,青稞、麥子沿路相積。這裡的人都梟雄狡黠,名義上雖已是漢化了的番人,實際上與沒有漢化的番人是一樣的。
鬱即長官司的官名叫口敢保,萬曆十八年(1590)與黑水、松坪等地番族人一起舉兵,攻打新橋,第二年伏法被殺。漢關墩附近的各小姓人家,原先隸屬於鬱即,至此改為隸屬於迭溪。當初,都督方政平定歷日等村寨時,設定了長寧安撫司,隸屬於松潘。正統元年(1436),總兵蔣貴認為松潘地域太遼闊了不好統領,便將長寧安撫司改由迭溪守禦千戶來管轄。
松潘,是古代氐羌人的地方。西漢時期設定了護羌校尉。唐朝初年,此地設定松州都督,廣德初年被吐蕃攻陷。宋朝時期,吐蕃將領潘羅支統領該地,名為潘州。元朝在此設定吐蕃宣慰司。
洪武十二年(1379),朝廷命令平羌將軍御史大夫丁玉去平定該地區。皇帝對丁玉說:“松潘地方偏僻,處於萬山之中,與西戎之地接壤。我並不是想窮兵遠征,而是羌戎族人屢次侵犯我們的邊關,每次征討都沒有收穫,這次是不得已而為之。現今捷報傳來,知道松州已被你們攻克,你們應慢慢地將軍用物資和糧食儲存在容州,去攻打潘州。如果將三個州全部佔領,則對迭州不需要用兵,他們自己便會來投降的。你們應該挑選勇敢計程車卒守衛納都、迭溪兩路,其驛道沒有什麼阻遏,則不必守衛。凡來投降的各位戎族酋長,一定要把他們送到京城來朝覲,我將親自安撫他們。”於是便把潘州併入松州,設定松州衛指揮使司。丁玉派寧州衛指揮高顯在該地築起城牆。十三年,皇帝認為松州衛遠在山谷之中,軍隊駐紮和耕種不方便,糧餉難以解決,便下命令將松州衛罷了。不久,指揮耿忠來管理經營該地方,向朝廷上奏說松州是四川番族人的要害之地,不能罷,已命令將松州衛建置恢復了。
十四年(1381),設定了松潘等地的安撫司,以龍州的知州薛文勝為安撫使,官秩為從五品。又設定十三族長官司,其長官的官秩為正七品。這十三族長官司分別稱為:勒都、阿昔洞、北定、牟力結、蟲各匝、祈命、山洞、麥匝、者多、佔藏先結、包藏先結、班班、白馬路。後來又隸屬於松潘的長官司有四個:阿思、思囊兒、阿用、潘斡寨;安撫司也有四個:八朗、阿角寨、麻兒匝、芒兒者。後來又把思囊日安撫司附到松潘。各長官司每三年向朝廷進貢物一次,皇帝也按慣例給予賞賜。十五年,佔藏先結等地的土著酋長來京城朝覲,獻貢馬一百零三匹,皇帝下詔按他們的等級分別賞賜綺衣和錢鈔。十六年,耿忠向皇帝上奏說:“我所管轄的松潘等處安撫司所隸屬的各長官司,應該按他們所擁有的戶口數和百姓所能有的力量,每年讓他們繳納馬匹設定驛站,徵籍當地百姓為驛夫,提供徭役。”皇帝同意。不久,松潘的羌族百姓作亂,官兵討伐平定了叛亂,在松州和迭溪城內以磚修井。
十七年(1384),松潘八積族老虎等村寨的蠻族人作亂,官軍將亂軍擊破,繳獲馬匹一百二十匹,犏牛三百頭,犛牛五百九十頭。景川侯曹震請求朝廷允許他們挑選良馬獻到京城,其餘的馬分配給當地的官軍,至於犏牛、犛牛不是中原所能養的,可以讓當地蠻族人拿糧餉來換,以這糧餉犒賞軍隊。皇帝同意了。十八年,松州的羌族人造反,成都衛指揮成信等帶兵攻破了羌族人的牟力等村寨。回軍時,在路上與三千叛軍遭遇,又打敗他們,一直追擊到乞剌河才回師。
二十年(1387),將松州衛改為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將松潘安撫司改為龍州。二十一年,朵貢地區沒有漢化的番族人則路、南向等帶領草地地區沒有漢化的番族人一千多,搶劫了潘州的阿昔峒長官司,殺傷了不少人。指揮周助帶領騎兵和步兵會同松潘衛的軍隊一起前去討伐,搶劫了的番族人也率領眾人前來迎戰,千戶劉德攻破了番族人的陣營,斬獲首級三十四個,繳獲馬匹三十多匹。賊人潰散,渡過河逃了四十多里後,又收集起殘兵在一起屯駐。指揮周能帶兵追擊,斬殺了他們一百三十多人,繳獲馬匹六十餘匹,溺死的人馬很多,番族人因此逃得遠遠的。二十六年,西番的思曩日等家族前來歸附朝廷,向朝廷進獻馬三十匹,皇帝命令授給他們銅製的鍍金信符,賞賜給他們有花紋的綺衣官服。
宣德二年(1427),麻兒匝長官司順從朝廷逐漸漢化,喇嘛著八讓卜也前來歸附。朝廷就設定了麻兒匝安撫司,任命喇嘛著八讓卜為安撫。麻兒匝在阿樂境內,離松潘有七百多里。當初,著八讓卜時常侵犯邊境,掠奪邊境居民,並阻擋八郎安撫司前往朝廷獻貢。松潘衛指揮吳瑋派人前去招撫他,他就派他的侄子前來獻貢物,並說他統治的地區地廣人多,比八郎要大,請求設定宣撫司來管轄該地。皇帝命令設定安撫司,派人送詔書給他。
四川巡按等官員上奏皇帝,說松潘衛所管轄的阿用等村寨的蠻族人,擁有一萬多人,經常傷害打敗官軍,請求朝廷派兵征討他們。皇帝認為這種作亂一定是哪個邊關將領激起來的。不久四川都司的奏章傳到朝廷,說這並不是番族人入侵,而是千戶錢宏徵調松潘的官軍前去征討交..,大家都不願去,錢宏便詭稱番人已來入侵,應當派人追捕,希望免除徵調。接著他又帶領軍隊突然進入麥匝各大姓家族地區,強行從他們那兒索取牛馬,致使番族人忿怒怨恨。為此他又用大軍將出來討伐他們來威懾番族人,番族百姓驚慌而逃,便約黑水地區沒有漢化的番族人前來作亂。皇帝瞭解情況後,命令逮捕錢宏等人,責備各司怠慢邊關事務,翫忽職守,讓他們急速捕獲那些打傷官軍的人。接著朝廷派都指揮僉事蔣貴前往該地區,同松潘衛指揮吳瑋一起去招撫入侵的番族人,又命令附近各衛所調撥二萬軍隊跟隨他們行動。此時,作亂的賊人已包圍了松潘、迭溪、茂州,切斷繩索橋,官軍與他們接戰都失敗了。他們出來到綿竹各縣搶劫,官署和民居都被燒燬,鎮撫侯璉也以身殉職。蜀王派遣護衛官校七千人前來支援,命令都督陳懷與指揮蔣貴等將軍隊集中一起去征討,將錢宏在松潘斬首示眾,將各位將領中的貪淫者和翫忽職守者放逐。三年(1428),陳懷等人率領各軍在圪答壩、葉棠關等地屢次打敗賊人,奪取了永鎮等橋樑,收復迭溪,安撫平定了祁命等十大家族,又招降了渴卓等二十多個村寨,松潘的叛亂才平定下來。
八年(1433),八部安撫司和思囊兒等十四大姓家族的朝貢使者向皇帝告辭,皇帝讓他們帶敕書回去告訴他們的土官,要他們約束他們轄區內的蠻族百姓,安分守己遵循法理,不要去犯過錯以免獲罪。九年皇帝命令指揮僉事方政、蔣貴等去招撫和進剿松潘。方政等人到達後,張榜告訴百姓什麼是禍,什麼是福。威遠、茂州等衛所都聽從號令,惟有松潘、迭溪所轄的任昌、巴豬、黑虎等村寨頑固不化。方政命令指揮趙得、宮聚等按次序進兵,平定了龍溪等三十七個村寨,凱旋迴師。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蠻將軍的印,鎮守松潘。十年,蔣貴上奏章,說近來因為番族人作亂,松潘、迭溪各地倉庫裡的糧食已支銷一空,沒有儲存積蓄了。皇帝命令戶部從四川每年運送的糧食中,抽出二分來支援蔣貴。
正統三年(1438),巖州長官司的讓達作亂,侵犯雜道等邊關。雜道的長官安白向朝廷控訴此事。皇帝命四川的三個司前去勸諭他們,他們都歸順服從朝廷。四年,松潘的指揮趙得上奏說:“祁命族的番人商巴作亂,官軍已將其擒獲。商巴的弟弟小商巴又在浦江、新塘等關聚眾,據險搶劫,請求派大軍前來剿滅清除。”皇帝任命李安為總兵官,王翱為參贊軍務,徵調成都左衛的官軍及松潘計程車兵,合起來為二萬人前去征討。之後,王翱瞭解到商巴是被都指揮趙諒所陷害才作亂的,於是王翱便殺了趙諒,釋放了商巴等人,叛亂才平息。
正統九年(1444),松潘指揮僉事王杲上奏說:“近來,黑虎等村寨的番族人攻打椒園、松溪等地的關隘和城堡,打死打傷不少官民。我們想去進剿捉拿他們,又怕各村寨引起驚疑猜忌,希望朝廷諭告他們誰能擒拿叛賊就重賞誰。”朝廷認為此建議可行。十年,黑虎寨的叛賊首領多兒太伏法被殺。原先,多兒太搶劫茂州境內時被官軍抓獲,官軍將其訓誡一番後就釋放了。不久,他又糾集各寨的番族人進來搶劫。皇帝命令序班祁全前往該地諭告各寨,把多兒太擒拿到京城,斬首示眾。十一年任命寇深為僉都御史,負責松潘的軍事守備。此時松潘都已向化朝廷,只有歪地骨鹿族的二十個村寨不服,朝廷便命令高廣、王杲等人前去進剿。之後,設定思曩日安撫司,任命阿思觀為安撫使,隸屬於松潘衛。此前,阿思觀的父親端葛,在洪武中年歸順朝廷,朝廷授予他金牌,讓其招撫番族人。至阿思觀時又有能力招撫其眾,所以朝廷便任命他為安撫使。
景泰三年(1452),鎮守松潘的刑部左侍郎羅綺等人上奏說“:雪兒卜寨的賊人首領卓時芳,煙崇寨賊人首領阿兒結等人,連年糾集人在安化關搶劫。我們會合軍隊抵達他們的巢穴,斬殺敵人不計其數,活捉了卓時芳、阿兒結等人,將其斬首於鬧市之中示眾。”七年,松潘的提督羅綺又上奏說“:松潘當地的番族人王永,習性兇殘粗獷,曾殺死土官高茂林家的男女五百多口人,殺死已經亡故的土官董敏的兒子伯誥等二十多人。現今他又糾集番族中的蠻人,攻打、搶劫地方。我與指揮周貴等統領官軍,直接抵達桑坪,已將王永等人誅殺消滅了,這樣邊境地區已經肅清。”皇帝降旨褒獎他們。天順五年(1461),番族人進入龍安、石泉等地,騷擾運糧通道。六年,皇帝給松潘總兵許貴下令說“:敘州的蠻族賊人出沒為患,造成的禍害比松潘更厲害,你趕快帶兵前去會剿。”許貴聽到命令後,帶兵到敘州會合,追擊討伐昔乖件、莫洞、都夜三個寨子,把軍隊分成兩哨,攻克了四十多個防守堅固的寨子,斬殺敵人一千一百多人。
成化二年(1466),鎮守大監閻禮上奏說“:松潘、茂州、迭溪所管轄的白草壩等寨子,番族羌人聚集了五百人,越過龍州境出來剽劫。白草的番人,是唐朝吐蕃贊普的後裔,上下共有十八個寨子。他們的私兵素來強壯,倚仗他們的地勢險阻,往往劫奪百姓成為禍患。”四年,閻禮又上奏說“:白草等番族人糾集眾人進犯安縣、石泉等地,因為各軍都被徵調去討伐山都掌的蠻族人,致使指揮王瞡守備防衛無法嚴密。”朝廷便命令副總兵盧能前去進剿。盧能派指揮閻斌去巡邏邊境,到廟子溝時,番族賊人三百突然出現,雙方接戰後死傷相當。閻斌以失機罪被逮捕。九年,巡撫夏壎上奏說:“黑虎寨賊人首領夜合等搶劫和攻打關隘城堡,左參將宰用、兵備副使沈琮督促軍隊趕往松溪堡將賊人打敗,斬獲夜合等三十六人的首級。”松潘指揮僉事堯..也上奏朝廷“:我與兵備沈琮分別圍剿白馬路水土、茹兒等番族人的寨子,都將它們攻克了。”
弘治二年(1489),松潘的番族人殺傷了平夷堡的官軍,朝廷命令將指揮以下的各級官員都逮捕起來治罪。三年免除思曩日安撫等十六族第二年進京朝覲皇帝的任務,原因是當地的守衛大臣說當地遭受了災害損傷。七年,松潘空心寨的番族賊人侵犯邊境地區,都指揮僉事李鎬將他們擊敗。十三年,番族賊人侵犯松潘壩州的坡抵關,勢力猖獗。朝廷命令將指揮湯綱等人逮捕問罪,讓巡撫張瓚調集漢族和當地的官兵五萬人,從東南二路分別進剿,攻破了白羊嶺、鵝飲溪等三十一個寨子,斬殺敵人四百多名。商巴等二十六大姓家族全部投誠。十四年張瓚又向黃頭、青水等寨子發動攻擊,前後共殺死和俘虜男女七百多人,燒燬他們的碉堡房屋九百間,番族人中墜崖而死者無法統計。這樣,各地番族人才稍為安靜一些。
正德元年(1506),巡撫劉洪上奏說:“祈命族的八個長官司所統攝的番族人多達三十個寨子,最少也有二十多寨,成環形分佈在松潘兩條河上。那裡的土官已經亡故,其子孫自然應該繼承官職。現今應該去察看稽核,有原來投降時所授印信者,方可繼承官位。”朝廷認為可行。十六年,松潘衛已漢化的番族人八大禳等人作亂,同知杜欽將他們平定。
嘉靖五年(1526)朝廷命令都督僉事何卿去鎮守松潘。此時,黑虎五個寨子及烏都、鵓鴿等地各番族人叛亂,何卿率兵相繼平定,每天都有來降的人。何卿有威望,鎮守松潘十七年,該地一直很安寧。二十三年朝廷因北方邊疆吃緊,召走了何卿,繼任的是李爵、高岡鳳,不久他們都被巡撫彈劾罷免了。二十六年朝廷便又任命何卿去鎮守松潘。此時,白草的番族人作亂,何卿會同巡撫張時徹前去討伐,擒拿了首惡分子數人,俘虜和斬殺了九百七十多人,攻克營寨四十七個,搗毀碉堡四千八百個,繳獲馬、牛、器械和儲積物資無法計算。終嘉靖皇帝一世,松潘地區的鎮守官號令深得人心,邊境安寧如堵。
最初,龍州的薛文勝在洪武六年(1373)來投降時,朝廷仍然任命他做龍州知州。後來設定松潘安撫司,就任命薛文勝為安撫使。後又設定松州衛,松潘仍稱為龍州。宣德七年(1432)龍州升為宣撫司,任命土知州薛忠義為宣撫使。龍州,是漢朝時期的陰平道。宋朝景定年間,臨邛進士薛嚴來鎮守該州,在捍衛外敵時有功,便得以世襲官職。自從薛文勝歸附朝廷,他手下的部落酋長李仁廣、王祥等都因運輸糧餉有功,也得以世襲官職。等到宣德中年,他們又因征討松潘有功,龍州升為宣撫司時,薛忠義升任宣撫使,李仁廣升為副宣撫使,王祥升為僉事,並讓李仁廣和王祥二人各統領五百人馬世代鎮守白馬、白草、木瓜等番族人地區。
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宣撫使薛兆乾與副宣撫使李蕃有仇互相攻訐,薛兆乾便領手下人包圍了李蕃的家,將李蕃父子捆起來毆打致死。撫按傳書給兵備僉事趙教,要他審查這件事。薛兆乾感到害怕,便與其母親陳氏和手下的骨幹糾集白草的番族人數千,分別佔據各關隘,拒絕聽從朝廷的命令,並切斷松潘的輸餉糧道。他們又去脅迫僉事王華跟隨他們造反,沒有成功,便殺死王華全家人。該地居民被燒被劫者無以計數。該年春天,他們與官軍接戰,形勢不利,便轉向上下十八族的番族蠻人求救,沒人響應他們。薛兆乾便率其家人逃奔到石壩,官軍追趕上他們,將其活捉。四十五年,薛兆乾伏法被誅殺,其家產被朝廷籍沒,他的母親和同黨二十二人都以同謀罪被斬首,其餘黨徒全被平定。於是朝廷便將龍州宣撫司改為龍安府,像馬湖一樣,設立流官來管理該地,並將保寧的江油縣和成都的石泉縣分割出來隸屬於龍安府。
萬曆八年(1580),雪山的國師喇嘛率四十八個寨子的人馬,勾結北部邊疆的部落共同入侵。他們包圍了漳臘,守備張良賢將其擊敗。他仍又侵犯鎮虜,百戶杜世仁奮力迎戰,鎮虜城倒是得以保全,杜世仁卻戰死了。他們又侵犯制臺,張良賢將其擊敗,並追到思答弄,連續幾戰都將其打敗。敵人火落赤的侄子小王子也被打死。十九年,巡按李化龍說“:松潘是四川的屏障,迭溪、茂州是松潘的咽喉之地。番族人戎族人在此作亂,光靠松潘自身的防衛力量無法支撐,應將四川總兵移到松潘,以加強防禦。”此時迭溪、茂州各番族相互糾集起來作亂,鎮巡官帶兵前去進剿,俘獲敵人八百多人。番族人也將其部落酋長黑卜、白什等人斬首,以向官軍獻功贖罪。而松坪地區作亂的番族人,在大雪山的山頂上屯居,各位將士前去搜尋討伐,也有敵人被殺或被俘。該捷報傳到朝廷後,朝廷便在龍安府設定了一個平武縣。
松潘在邊疆地區是一座孤城,僅靠龍州的一條運糧道路與其相通,防衛很困難。洪武年間幾次都想放棄,只是因為其地勢險要,不能棄置,便在城內屯駐軍隊,在城外與羌族人、戎族人通和,因循當地人的習俗,挑選精明強幹的人前來治理,這樣番族百姓安寧了將近四十多年。等到宣德初年,官軍調兵挑起事端,以致大動干戈,駐紮重兵以彈壓當地蠻族,當地蠻族人也是時而順服時而叛亂。自漳臘以北的地方即是荒漠之地,這是籌劃邊疆治理者應急待考慮的事啊!
天全,是古代氐羌族人的居住地。五代的孟蜀時期,在此設定了碉門、黎州、雅州、長河西、魚通、寧遠六個軍民安撫司,宋朝因襲了五代孟蜀時期的設定,讓這六個安撫司隸屬於雅州。元朝也設定六個安撫司,隸屬於土番等處宣慰司,後來改為六番招討,又分別設定了天全招討司。明朝初年又將上述建置合併為天全六番招討司,隸屬於四川都司。
洪武六年(1373),天全六番招討使高英派遣兒子高敬嚴等人前來朝覲皇帝、進貢土產。皇帝賞賜給他們有龍紋的綺衣,任命高英為正招討,楊藏卜為副招討,官秩為從五品,每三年向朝廷進貢一次,皇帝都給他們很豐厚的賞賜。二十一年,楊藏卜來朝覲,向皇帝說種茶戶一向與西番人相互貿易,官府每年都徵收課稅。近年來茶葉由官府收買,課稅虧空,乞求朝廷還是隨百姓的便為好,容許民間買賣。皇帝同意了。此前,高敬嚴繼承了招討使的職務,和楊藏卜一起上奏朝廷,請求允許他們挑選當地百姓為兵,以守衛邊境,皇帝下詔同意了。高敬嚴等人於是招收挑選了當地的百姓,將打仗的陣法教給他們,這樣他們得到了騎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到這次楊藏卜前來朝覲時,向皇帝奏明該事,皇帝下詔將天全六番招討司改為武職,命令他們戍守邊疆,控制西番人。三十一年,皇帝告訴左都督徐增壽說“:以前因為碉門擋住了長河西的門口,道路又險又窄,以至於人員往來跋涉很艱難,故買賣馬匹很少。現今聽說從碉門出枯木任場有路直抵長河西的門口,通往雜道長官司,而且道路平坦,人員往來可直達,可馬上傳送檄文給有關機構,讓他們前去開拓此路,以便於人員往來。”
永樂二年(1404),高敬讓來朝覲,並祝賀皇帝立皇太子,還派其兒子高虎入國子監學習,皇帝將衣服和被子賞賜給他。十年,高敬讓派兒子高虎進京貢獻馬匹。當初,高虎進國子監讀書,因母親想念他而離去,現又回到國子監,皇太子命令禮部按以前的慣例給他賞賜禮物。
宣德五年(1430),六番招討司上奏說“:以前規定每年辦理烏茶五萬斤,二年一次運送到碉門付給茶馬司去交換馬匹。現今戶部又下令還要辦理芽茶二千二百斤,這裡是深山,土地貧瘠,採茶很艱難,請求朝廷減免該辦理的茶葉數量。”皇帝下令減免烏茶只辦理芽茶。十年,任命高鳳管理天全六番招討司的事務。此前,高敬讓因犯罪被投進監獄,死在獄中。至此,高敬讓的兒子高鳳乞求允許他繼承其父的官位。皇帝念他的祖先在撫綏番族人方面有功勞,就讓他暫時處理招討司事務。正統四年(1439),正式任命高鳳為招討司招討。
正德十五年(1520),招討高文林父子倆舉兵作亂,副招討楊世仁也幫助他們作惡。朝廷便命令四川撫按官前去討伐。當初之時,高文林與蘆山縣的百姓爭奪田地,挑起了爭端。蘆山縣的知縣處理問題不當,致使他們發生叛亂。過了一年,討伐的官軍斬殺了高文林,生擒了高文林的兒子高繼恩,在高氏宗族中選擇了一人來繼承官位。
早先,天全招討司的治所在碉門城,就是元朝時期的碉門安撫司,在雅州境內。明朝初年,宣慰餘恩聰、王德貴歸附朝廷,開始將安撫司降為州,設定雅州千戶所,在碉門設定百戶所,靠近天全六番的邊界。後又設定茶課司平衡相互間的貿易。這個地方是南詔的咽喉之地,三十六番人進京朝貢時出入的必經之路。
所謂的三十六番,都是西南地區各部落,洪武初年,先後到京城,被朝廷授予職務賜給官印。朝廷在他們中設立了二個都指揮使:烏斯藏和朵甘;設立三個宣慰司:朵甘、董卜韓胡和長河西境內魚通的寧遠;設立了六個招討司、四個萬戶府、十七個千戶所。這些合起來共三十六種,故稱三十六番。他們或者每隔三年,或者每隔五年進京朝貢一次,進京時都從雅州進入。此事詳見本書的《西番傳》。
黎州,是漢朝時的沈黎郡所在地。《史記》上說越..的東北方有十多個君長,其中的笮都最大。自從唐蒙與夜郎溝通後,邛都、笮都的君長都請求成為中央王朝的大臣,因而在該地設定了笮都縣,又稱旄牛縣。元鼎中年,成為沈黎郡。唐朝時,將雅州、..州割出來設定了黎州。天寶初年又將黎州改為洪源郡,不久又改為漢源。宋朝時該地隸屬於成都路,元朝時該地隸屬於上番等處宣慰司。
洪武八年(1375),在漢源縣設定黎州長官司,任命芍德為長官。芍德是雲南人,姓馬。他的祖上曾在元朝為官,世代承襲邛部州六番招討使的官職。明氏佔據四川后,芍德的兄長馬安又被任命為黎州招討使。明氏亡故後,蠻族百姓潰散,芍德帶著母親回到邛部居住。至此,四川布政司招撫他,芍德便前來朝覲進獻貢馬,請求朝廷設定長官司。皇帝下詔任命芍德為黎州的長官,賞賜給他官印和衣服絲帛。十一年,黎州升格為安撫司,芍德被任命為安撫使。十四年,芍德派使者進京貢獻馬匹。皇帝下詔賞賜給芍德錢鈔五十四錠、有花紋的絲綢七匹。從此,他便每隔三年進貢一次。弘治十四年(1501)朝廷命令將黎州安撫司隸屬於四川都司。
萬曆十九年(1591),安撫馬祥沒有後嗣,其妻瞿氏掌管安撫司事務,招了一個瞿姓的孩子來撫養,將另有所謀。居住在松坪的馬祥的侄子土舍便興兵攻城,奪走了官印,番族人便乘機搶劫。此時參將吳文傑正好有徵東的任務,便把軍隊帶過來將作亂的番族人剿滅平定。二十四年,朝廷將黎州安撫司降為千戶所,將千戶所的所治建在原安撫司南面三十里遠的大田山壩,並將原安撫司的編戶分成上下各七枝。上七枝的編戶隸屬於大渡河千戶所,下七枝的編戶仍由松坪的馬氏約束。松坪在原安撫司的東南面,從炒米城出來徑直與峨眉相連,高山峻嶺有三百多里,都是受招撫的番族人在那兒居住。
黎州、雅州的各蠻族,宋朝時屢屢成為邊疆的禍患。明朝建立後,認為散居在這二個州境內的蠻族人,都是天全六番的各部落,於是便在黎州設定安撫,在天全六番設定招討,對蠻族人實行羈縻政策。隸屬於雅州的蠻族人與天全六番招討司所管轄的蠻族人,因為彼此土地相連,時常發生爭訟。邊界之外的大木瓜、小木瓜地區的番族人可分為三支,其中的一支膩乃卜最為強大,世代居住在西河。早先他們歸馬湖的土官安氏管轄,自從馬湖改由流官治理後,大小木瓜的番族人叛亂,併入邛部,歸嶺氏管轄。他們盤踞在從西河到涼山、雪山之間的地域內。嘉靖末年,大小木瓜地區的畜牧繁盛,時常窺伺邊界地區,邛部的長官嶺柏無法制止他們,嘉、峨、犍為等邊關地區都受到他們的侵擾。鎮巡官督促邛部的軍隊去捕捉他們,大小木瓜的番族軍隊侵擾更為厲害。朝廷便決定大規模前去征討,於是大軍分建昌、越..、馬湖三路出發。大小木瓜地區的番族人開始惶恐駭怕,請求投降,願每年向朝廷貢獻馬匹和土產,這樣事情才平定下來。大小木瓜地區有四千八百四十多畝土地,每年徵收糧食四百四十多石,全輸送到峨眉縣。
明朝初年與安撫司一起設定的還有大渡河守禦千戶所。唐朝時,大渡河水流平廣,可通漕運,戍將一旦失守,則黎州、雅州、邛州、嘉州、成都都會動搖。宋朝建隆三年(962),王金斌平定四川,將圖獻給朝廷。有大臣提議乘著軍威收復越..,藝祖用玉斧畫圖說:“該地在境外,我們無法佔有。”從此之後,大渡河中的水流忽然下落了五六十丈,水流到此處時洶湧澎湃尤如從天而降,船和筏都無法通行,故名叫噎口。這大概是上天自動設定天險以區分境內境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