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六十四

卷一百六十四原文

  朱大典(王道焜等) 张国维 张肯堂(李向中 吴钟峦 朱永佑等)曾樱 朱继祚(汤芬等) 余煌(陈函辉) 王瑞栴 路振飞 何楷(林兰友)熊汝霖 钱肃乐(刘中藻 郑遵谦) 沈宸荃(邑子履祥)

  朱大典,字延之,金华人。家世贫贱。大典始读书,为人豪迈。登万历四十四年进士,除章丘知县。天启二年擢兵科给事中。中官王体乾、魏忠贤等十二人及乳妪客氏,假保护功,荫锦衣世袭,大典抗疏力谏。五年出为福建副使,进右参政,以忧归。

  崇祯三年,起故官,莅山东,寻调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围莱州。山东巡抚徐从治中炮死,擢大典右佥都御史代之,诏驻青州,调度兵食。七月,登莱巡抚谢琏复陷于贼,总督刘宇烈被逮。乃罢总督及登莱巡抚不设,专任大典,督主、客兵数万及关外劲旅四千八百余人合剿之。以总兵金国奇将,率副将靳国臣、刘邦域,参将祖大弼、祖宽、张韬,游击柏永福及故总兵吴襄、襄子三桂等,以中官高起潜监护军饷,抵德州。贼复犯平度,副将牟文绶、何维忠等救之,杀贼魁陈有时,维忠亦被杀。八月,巡按监军御史谢三宾至昌邑,请斩王洪、刘国柱,诏逮治之。兵部尚书熊明遇亦坐主抚误国,罢去。三宾复抗疏请绝口勿言抚事。

  国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国奇等关外兵为前锋,邓玘步兵继之,从中路灰埠进。昌平总兵陈洪范,副将刘泽清、方登化,从南路平度进。参将王之富、王文纬等从北路海庙进。檄游击徐元亨等率莱阳师来会,以牟文绶守新河。诸军皆携三日粮,尽抵新河东岸,乱流以济。祖宽至沙河,有德迎战。宽先进,国臣继之,贼大败,诸军乘胜追至城下。贼夜半东遁,围始解。守者疑贼诱,炮拒之。起潜遣中使入谕,阖城相庆。明日,南路兵始至。国奇等遂击贼黄县,斩首万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坠海死者数万。

  贼窜归登州,国臣等筑长围守之。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墙三十里而遥,东西俱抵海。分番戍,贼不能出,发大炮,官军多死伤。李九成出战相当。十一月,九成搏战,降者泄其谋。官军合击之,馘于阵,贼乃晓夜哭。贼渠魁五,九成、有德、有时、耿仲明、毛承禄也,及是杀其二。帝嘉解围功,进大典右副都御史,将吏升赏有差。是月,国奇卒,以襄代。攻围既久,贼粮绝,恃水城可走,不降。及王之富、祖宽夺其水门外护墙,贼大惧。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载子女财帛出海。仲明以水城委副将王秉忠,已亦以单舸遁,官军遂入大城。攻水城,未下。游击刘良佐献轰城策,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药,发之,城崩,官军入。贼退保蓬莱阁,大典招降,始释甲,俘千余人,获秉忠及伪将七十五人,自缢及投海死者不可胜计,贼尽平。有德等走旅顺,岛帅黄龙邀击,生擒其党毛承禄、陈光福、苏有功,斩李应元。惟有德、仲明逸去。乃献承禄等于朝。磔之先一日,有功脱械走。帝震怒,斩监守官,刑部郎多获罪。未几被执,伏诛。叙功,进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荫锦衣百户,巡抚如故。

  八年二月,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总督杨一鹏被逮。诏大典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郡,移镇凤阳。时江北州县多陷。明年正月,贼围滁州,连营百余里,总兵祖宽大破之。大典会总理卢象升追袭,复破之。急还兵遏贼众于凤阳,贼始退。十一年,贼复入江北,谋窜茶山。大典与安庆巡抚史可法提兵遏之,贼乃西遁。大典先坐失州县,贬秩视事。是年四月以平贼逾期,再贬三秩。寻叙援剿及转漕功,尽复其秩。

  十三年,河南贼大入湖广。大典遣将救援,屡有功,进左侍郎。明年六月命大典总督江北及河南、湖广军务,仍镇凤阳,专办流贼,而以可法代督漕运。贼帅袁时中众数万,横颍、亳间。大典率总兵刘良佐等击破之,叙赉有差。大典有保障功,然不能持廉,屡为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等所劾,诏削籍侯勘。事未竟,而东阳许都事发。

  许都者,诸生,负气,愤县令苛敛,作乱,围金华。大典子万化募健儿御之,贼平而所募者不散。大典闻,急驰归。知县徐调元阅都兵籍有万化名,遂言大典纵子交贼。巡按御史左光先闻于朝,得旨逮治,籍其家充饷,且令督赋给事中韩如愈趣之。

  已而京师陷,福王立。有白其诬者,而大典亦自结于马士英、阮大铖,乃召为兵部左侍郎。逾月,进尚书,总督上江军务。左良玉兴兵,命监黄得功军御之。福王奔太平,大典与大铖入见舟中,誓力战。得功死,王被擒,两人遂走杭州。会潞王亦降,大典乃还乡郡,据城固守。唐王闻,就加东阁大学士,督师浙东。逾年,城破,阖门死之。

  其时浙东西郡县前后失守死事者,抗州则有同知王道焜、钱塘知县顾咸建、临安知县唐自彩,绍兴则有兵部主事高岱、叶汝厓,衢州则有巡按王景亮、知府伍经正、推官邓岩忠、江山知县方召。若夫诸生及布衣殉义者,会稽潘集、周卜年,山阴朱玮,诸暨傅日炯,鄞县赵景麟,浦江张君正,瑞安邹钦尧,永嘉邹之琦,其尤著云。

  王道焜,字昭平,钱塘人。以天启元年举于乡。崇祯时,为南平知县,迁南雄同知。会光泽寇发,其父老言非道焜不能平。抚按为请,诏改邵武同知,知光泽县事。抚剿兼施,境内底定。庄烈帝破格求贤,尽征天下贤能吏,抚按以道焜名闻。方待命而都城陷,微服南还。及杭州失守,遂投缳死。

  顾咸建,字汉石,昆山人,大学士鼎臣曾孙也。崇祯十六年进士。授钱塘知县。甫之官,闻京师陷,人情恟恟。咸建戢奸宄,严警备。巡按御史彭遇颽以贪残激变,赖咸建调护,事宁而民免株连。及南都失守,镇江守将郑彩等率众还闽,缘道劫掠。咸建出私财迎犒,乃敛威去。亡何,马士英拥兵至。顷之,大将方国安兵亦至。咸建谋于上官,先期遣使行赂,兵乃不入城。四乡多被淫掠,城中得无扰。时监司及郡县长吏悉逋窜,咸建散遣妻子,独守官不去。潞王既降,咸建不至。寻被执,死之。

  唐自彩,达州人。为临安知县。杭州失守,自彩与从子阶豫逃山中。有言其受鲁王敕,阴部署为变,遂被捕获。自彩麾阶豫走,不从,竟同死。

  高岱,字鲁瞻,会稽人。崇祯中,以武学生举顺天乡试,鲁王授为职方主事。及绍兴失守,即绝粒祈死。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跃入海中死。岱闻之曰:“儿果能先我乎!”自是不复言,数日亦卒。

  叶汝厓,字衡生,岱同邑人,由举人为兵部主事。闻变,与妻王氏出居桐坞墓所,并赴水死。

  王景亮,字武侯,吴江人。崇祯末登进士。仕福王为中书舍人。唐王立,擢御史,巡抚金、衢二府,兼视学政。伍经正,安福人。由贡生为西安知县,唐王超擢知府事。邓岩忠,江陵人。由乡举为推官。衢州破,经正赴井死,景亮、岩忠皆自缢死。鲁王所遣镇将张鹏翼亦死之。

  方召,宣城人。署江山县事。金华被屠,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义不当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阖城被殃。”遂封其印,冠带向北拜,赴井死。士民为收葬,立祠祀焉。

  张国维,安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跼艴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祖宗朝,阁臣有封还诏旨者,有疏揭屡上而争一事者。今一奉诘责,则俯首不遑;一承改拟,则顺旨恐后。倘处置失宜,亦必不敢执奏,此将顺宜戒也。召对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获罪者。今则惟传天语,莫睹拜扬。臣同官熊奋渭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其二条,请平刑罚,溥膏泽。帝不能尽用。进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士胤战死,自强遇贼宿松,杀伤相当。安庆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九月,贼复由宿松入潜山、太湖,他贼扫地王亦陷宿松等三县。国维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属监军史可法。明年正月,贼围江浦,遣守备蒋若来、陈于王战却之。十二月,贼分兵犯怀宁,可法及左良玉、马爌遏之。复犯江浦,副将程龙及若来、于王等拒守。诸城并全。又围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国维率龙等赴安庆,御贼酆家店,龙军数千悉没。贼东陷和州、含山、定远,攻陷六合,知县郑同元溃走,贼遂攻天长。国维见贼势日炽,请于朝,割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以可法任之。安庆不隶江南巡抚,自此始也。议者欲并割江浦、六合,俾国维专护江南,不许。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灾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众数万,据梁山泺,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众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乃定战守赏罚格,列上严世职、酌推升、慎咨题等七事,帝皆报可。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召对中左门,复故官,兼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协理戎政。寻叙山东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

  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闰六月,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王监国。即日移驻绍兴,进国维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请入朝。国维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连复富阳、于潜,树木城缘江要害,联合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王走台州航海,国维亦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张肯堂,字载宁,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浚县知县。崇祯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贼陷凤阳,条上灭贼五事。俄以皇陵震惊,疏责辅臣不宜作秦、越之视,帝不问。出按福建,数以平寇功受赉。还朝,言:“监司营竞纷纭,意所欲就,则保留久任;意所欲避,则易地借才。今岁燕、秦,明岁闽、粤,道路往返,动经数千,程限稽迟,多逾数月。加一番更移,辄加一番扰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杨嗣昌出督师。肯堂奏言:“从古戡乱之法,初起则解散,势成则剪除,未有专任抚者。今辅臣膺新命而出,贼必仍用故技,佯摇尾乞怜。而失事诸臣,冀掩从前败局,必多方荧惑,仍进抚议。请特申一令,专务剿除。有进招抚说者,立置重典。”帝以偏执臆见责之。

  十四年四月言:“流寇隳城破邑,往来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此督师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计,在先释嗣昌之权。”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复言:“今讨贼不可谓无人,巡抚之外更有抚治,总督之上又有督师。位号虽殊,事权无别。今楚自报捷,豫自报败,甚至南阳失守,祸中亲藩,督师职掌安在。试问今为督师者,将居中而运,以发踪指示为功乎,抑分贼而办,以焦头烂额为事乎?今为秦、保二督者,将兼顾提封,相为掎角之势乎,抑遇贼追剿,专提出境之师乎?今为抚者,将一禀督师之令,进退惟其指挥乎,抑兼视贼势之急,战守可以择利乎?凡此肯綮,一切置不问,中枢冥冥而决,诸臣瞆瞆而任。至失地丧师,中枢纠督抚以自解,督抚又互相委以谢愆,而疆事不可问矣。”帝纳其言,下所司详议。十五年请召还建言谴谪诸臣,乃复给事中阴润、李清、刘昌,御史周一敬官。肯堂迁大理丞,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总兵郑鸿逵拥唐王聿键入闽,与其兄南安伯芝龙及肯堂劝进,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曾樱至,言官请令樱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请出募舟师,由海道抵江南,倡义旅,而王由仙霞趋浙东,与相声援。乃加少保,给敕印,便宜从事。芝龙怀异心,阴沮之,不成行。

  顺治三年,王败死,肯堂飘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鲁王用为东阁大学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雾集螺头门。定西侯张名振奉王航海去,属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万余,坚守十余日。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妇、一女孙先死,乃从容赋诗自经。

  时同死者,兵部尚书李向中、礼部尚书吴锺峦、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又有通政使会稽郑遵俭,兵科给事中鄞县董志宁,兵部郎中江阴朱养时,户部主事福建林瑛、苏州江用楫,礼部主事会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朱万年、长洲顾珍、临山卫李开国,工部主事长洲顾中尧,中书舍人苏州苏兆人,工部所正鄞县戴仲明,定西侯参谋顺天顾明楫,诸生福建林世英,锦衣指挥王朝相,内官监太监刘朝。凡二十一人。

  李向中,锺祥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长兴知县,调秀水。福王时,历车驾郎中,苏松兵备副使。唐王以为尚宝卿。闽事败,避海滨。鲁王监国,召为右佥都御史,从航海,进兵部尚书,从至舟山。及是破,大帅召向中,不赴。发兵捕之,以衰纟至见。大帅呵之曰:“聘汝不至,捕即至,何也。?”向中从容曰:“前则辞官,今就戮耳。”

  吴钟峦,字峦稚,武进人。崇祯七年进士。授长兴知县。以旱潦,征练饷不中额,谪绍兴照磨。逾年,移桂林推官。闻京师变,流涕曰:“马君常必能死节。”已而世奇果死。福王立,迁礼部主事。抵南雄,闻南都失,转赴福建,痛陈国计。鲁王起兵,以钟峦为礼部尚书,往来普陀山中。大清兵至宁波,钟峦慷慨谓人曰:“昔仲达死珰祸,吾以诸生不得死。君常死贼难,吾以远臣不得从死。今其时矣!”乃急渡海,入昌国卫之孔庙,积薪左庑下,抱孔子木主自焚死。仲达者,江阴李应升,锺峦弟子,忤魏忠贤死党祸者也。

  朱永佑,字爰启。崇祯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罢归。事唐王,后至舟山。城破被执,愿为僧,不许,乃就戮。

  名扬,名振弟。城破,母范以下自焚者数十人。

  朝相闻城失守,护王妃陈氏、贵嫔张氏、义阳王妃杜氏入井,用巨石覆之,自刎其旁。开国母,瑛、明楫妻皆自尽。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诸御史巡盐、仑、江、漕及提学、屯田者,皆操举劾权,文牒日至。樱牒南京都察院曰:“他方守令,奔命一巡按,独南畿奔命数巡按。请一切戒饬,罢钩访取赎诸陋习。”都御史熊明遇为申约束焉。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实移檄以“尔”“汝”侮之,樱亦报以“尔”“汝”,卒不屈。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樱讽士龙逃去。上官捕其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忠贤败,事遂解。

  崇祯元年以右参政分守漳南。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樱建祠。母忧归。服阕,起故官,分守兴、泉二郡。进按察使,分巡福宁。先是,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芝龙感樱甚。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御史叶初春尝为樱属吏,知其廉,于他疏微白之。有诏诘问,因具言樱贤,然不知贿所从至。诏至闽,巡抚沈犹龙、巡按张肯堂阅厂檄有奸人黄四臣名。芝龙前白曰:“四臣,我所遣。我感樱恩,恐迁去,令从都下讯之。四臣乃妄言,致有此事。”犹龙、肯堂以入告,力白樱冤,芝龙亦具疏请罪。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削芝龙都督衔,而令樱以故官巡视海道。

  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故事,守道无敕,帝特赐之。时贼已残十余州县,而永州知府推官咸不任职。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两人方坐事罢官,以樱言并起用。樱乃调芝龙剿贼,贼多降,一方遂安。迁山东右布政使,分守登、莱。

  十四年春,擢右副都御史,代徐人龙巡抚其地。明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乞假归。山东初被兵,巡抚王永吉所部济、兖、东三府州县尽失,匿不以闻。兵退,以恢复报。而樱所部青、登、莱三府失州县无几,尽以实奏。及论罪,永吉反擢总督,而樱夺官,逮下刑部狱。不十日而京师陷,贼释诸囚,樱乃遁还。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芝龙荐樱起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无何,令掌使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王驻延平,令樱留守福州。大清兵破福州,樱挈家避海外中左卫。越五年,其地被兵,遂自缢死。

  朱继祚,莆田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启中,与修《三朝要典》,寻罢去。崇祯初,复官。累迁礼部右侍郎,充实录总裁。给事中葛枢言继祚尝纂修《要典》,得罪清议,不可总裁国史,不听。继祚旋谢病去。起南京礼部尚书,又以人言罢去。福王时起故官,未赴。南都失,唐王召为东阁大学士,从至汀州。王被擒,继祚奔还其乡。鲁王监国,继祚举兵应王,攻取兴化城。既而大清兵至,城复破。继祚及参政汤芬、给事中林嵋、知县都廷谏并死之。

  芬,字方侯,嘉善人。崇祯十六年进士。福王时,为史可法监纪推官。唐王以为御史。寻以监司分守兴泉道。城破,绯衣坐堂上,被杀。嵋,字小眉,继祚同邑人。由进士为吴江知县。苏州失,归仕唐王。至是自缢死。廷谏,杭州人,莆田知县。

  王自监国二年正月至长垣,迨次年正月,连克建宁、邵武、兴化三府,福宁一州,漳浦、海澄、连江、长乐等二十七县,军声颇振。及是得者复失。海澄失,知县洪有文死之。永福失,邑人给事中鄢正畿、御史林逢经俱投水死。长乐失,邑人御史王恩及服毒死,妻李氏同死。建宁失,守将王祈巷战不胜,自焚死。

  余煌,字武贞,会稽人。天启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与修《三朝要典》。崇祯时,以内艰归。服阕,起左中允,历左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给事中韩源劾礼部侍郎吴士元、御史华琪芳及煌皆与修《要典》,宜斥,帝置不问。煌疏辩,帝复温旨慰谕之。户部崇尚书程国祥请借京城房租,煌争,乞假归。遂丁外艰。服除,久不起。鲁王监国绍兴,起礼部右侍郎,再起户部尚书,皆不就。明年以武将横甚,拜煌兵部尚书,始受命。时诸臣竞营高爵,请乞无厌。煌上言:“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烝尝未备;请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时以为名言。大清兵过江,王航海遁。六月二日,煌赴水,舟人拯起之。居二日,复投深处,乃死。

  陈函辉,字木叔,临海人。崇祯七年进士。授靖江知县,为御史左光先劾罢。北都陷,誓众倡义。会福王立,不许草泽勤王,乃已。寻起职方主事,监军江北。事败归,鲁王擢为礼部右侍郎。从王航海,已而相失,哭入云峰山,作绝命词十章,投水死。

  王瑞栴,字圣木,永嘉人。天启五年进士。授苏州推官,兼理兑运。军民交兑,桓相轧启衅。瑞梅调剂得宜,岁省浮费三万金,上官为勒石著令。贵人弟奸法,执问如律。其人中之当道,将议调,遂归。崇祯七年,起河间推官,迁工部主事,调兵部,转职方员外郎,擢湖广兵备佥事,驻襄阳。十一年春,张献忠据谷城乞抚,总理熊文灿许之。瑞栴以为非计,谋于巡按林铭球、总兵官左良玉,将俟其至,执之。文灿固执以为不可。瑞栴言:“贼以计愚我,我不可为所愚。今良玉及诸将贾一选、周仕凤之兵俱在近境,诚合而击之,何患不捷。”文灿怒,责以挠抚局。瑞栴曰:“贼未创而遽抚,彼将无所惧。惟示以必剿之势,乃心折不敢贰。非相挠,实相成也。”文灿不从。瑞栴乃列上从征、归农、解散三策,文灿亦不用。瑞栴自为檄谕献忠,献忠恃文灿庇己,不听。明年,献忠叛,瑞栴先己丁忧归。献忠留书于壁,言己之叛,总理使然。具列上官姓名及取贿月日,而题其末曰:“不纳我金者,王兵备一人耳。”由是瑞栴名大著。服阕,未及用而都城陷。福王时,乃为太仆少卿,极陈有司虐民之状,旋告归。唐王召赴福建,仍故官,未几复归。及闽地尽失,温州亦不守,避之山中。有欲荐令出者,乃拜辞家庙,从容入室自经死。

  路振飞,字见白,曲周人。天启五年进士。除泾阳知县。大吏陷魏忠贤,将建祠泾阳,振飞执不从。邑人张问达忤奄,坐追赃十万。振飞故迁延,奄败事解。流贼入境,击却之。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责。未几,陈时事十大弊,曰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赋愈亟,有事急而无事缓,知显患而忘隐忧,求治事而鲜治人,责外重而责内轻,严于小而宽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诏旨而无奉行。疏入,诏付所司。山东兵叛,劾巡抚余大成、孙元化,且论延儒曲庇罪,帝不问。已,劾吏部尚书闵洪学结权势,树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洪学自引去。廷推南京吏部尚书谢升为左都御史,振飞历诋其丑状,升遂不果用。六年,巡按福建。海贼刘香数勾红夷入犯,振飞悬千金励将士,遣游击郑芝龙等大破之,诏赐银币。俸满,以京卿录用。初,振飞论海贼情形,谓巡抚邹维琏不能办,语侵之。维琏罢去,命甫下,数奏捷,振飞乃力暴其功,维琏复召用。

  八年夏,帝将简辅臣。振飞言:“枚卜盛典,使夤缘者窃附则不光。如向者周延儒、温体仁等公论俱弃,宅揆以后,民穷盗兴,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时延儒已斥,而体仁方居首揆,衔之。已而振飞按苏、松,请除输布、收银、白粮、收兑之四大患,民困以苏。会常熟钱谦益、瞿式耜为奸民张汉儒所讦,体仁坐振飞失纠,拟旨令陈状。振飞白谦益无罪,语刺体仁。体仁恚,激帝怒,谪河南按察司检校。入为上林丞,屡迁光禄少卿。

  十六年秋,擢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明年正月,流贼陷山西。振飞遣将金声桓等十七人分道防河,由徐、泗、宿迁至安东、沭阳。且团练乡兵,犒以牛酒,得两淮间劲卒数万。福、周、潞、崇四王避贼,同日抵淮。大将刘泽清、高杰等亦弃汛地南下。振飞悉延接之。四月初,闻北都陷,福王立于南京。河南副使吕弼周为贼节度使来代振飞,进士武愫为贼防御使招抚徐、沛,而贼将董学礼据宿迁。振飞击擒弼周、愫,走学礼。竿弼周法场,命军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缚愫徇诸市,鞭八十,槛车献诸朝,伏诛。五月,马士英欲用所亲田仰,乃罢振飞。振飞亦遭母丧,家无可归,流寓苏州。寻录功,即家加右副都御史。

  振飞初督漕,谒凤阳皇陵。望气者言高墙有天子气。唐王聿键方以罪锢守陵,中官虐之。振飞上疏乞概宽罪宗,竟得请。顺治二年,大兵破南京,聿键自立于福州,拜为左都御史。募能致振飞者官五宫,赐二千金。振飞乃赴召,道拜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至则大喜,与宴,抵夜分,撤烛送归,解玉带赐之,官一子职方员外郎。又录守淮功,荫锦衣世千户。王每责廷臣怠玩,振飞因进曰:“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其言曲中王短云。三年,大清兵进仙霞关,聿键走汀州,振飞追赴不能及。汀州破,走居海岛,明年赴永明王召,卒于途。

  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谢升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十一年五月,帝以火星逆行,减膳修省。兵部尚书杨嗣昌方主款议,历引前史以进。楷与南京御史林兰友先后言其非。楷言:“嗣昌引建武款塞事,欲借以申市赏之说,引元和田兴事,欲借以申招抚之说,引太平兴国连年兵败事,欲借以申不可用兵之说,徒巧附会耳。至永平二年马皇后事,更不知指斥安在。”帝方护嗣昌,不听。逾月,嗣昌夺情入阁,楷又劾之,忤旨,贬二秩为南京国子监丞。母忧归。服阕,廷臣交荐,召入京,都城已陷。

  福王擢楷户部右侍郎,督理钱法,命兼工部右侍郎。连疏请告,不许。顺治二年,南都破,楷走杭州。从唐王入闽,擢户部尚书。郑芝龙、鸿逵兄弟横甚,郊天时,称疾不出,楷言芝龙无人臣礼。王奖其凤节,命掌都察院事。鸿逵扇殿上,楷呵止之,两人益怒。楷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途遇贼,截其一耳,乃芝龙所使部将杨耿也。漳州破,楷遂抑郁而卒。

  楷博综群书,寒暑勿辍,尤邃于经学。

  林兰友,字翰荃,仙游人。崇祯四年进士。授临桂知县。擢南京御史。疏劾大学士张至发、薛国观,吏部尚书田惟嘉等,因论嗣昌忠孝两亏。贬浙江按察司照磨,与楷及黄道周、刘同升、赵士春称“长安五谏”。迁光禄署丞。京师陷,薙发自匿。为贼所执,拷掠备至。贼败,南还。唐王用为太仆少卿,迁佥都御史。事败,挈家遁海隅,十余年卒。

  熊汝霖,字雨殷,余姚人。崇祯四年进士。授同安知县。擢户科给事中。疏陈用将之失,言:“自偏裨至副将,历任有功,方可授节钺。今足未履行阵,幕府已上首功。胥吏提虎旅,纨裤子握兵符,何由奋敌忾。若大将之选,宜召副将有功者,时赐面对,择才者用之。廷臣推择有误,宜用文吏保举连坐法。”帝纳其言。已,言:“杨嗣昌未罪,卢象升未褒,殊挫忠义气。至为嗣昌画策练饷、驱中原万姓为盗者,原任给事中沈迅也。为嗣昌运筹、以三千人驻襄阳、城破辄走者,监纪主事余爵也。为嗣昌援引、遭襄藩之陷、重赂陈新甲、嫁祸郧抚袁继咸者,今解任侯代之宋一鹤也。皆误国之臣,宜罪。”不报。

  京师戒严,汝林分守东直门。尝召对,言:“将不任战。敌南北往返,谨随其后,如厮隶之于贵官,负弩前驱,望尘靡及。何名为将,何名为督师。”帝深然之。已,言:“有司察处者,不得滥举边才;监司察处者,不得遽躐巡抚。庶封疆重任,不为匪人借途。”又言:“自戒严以来,臣疏凡二十上。援剿机宜,百不行一。而所揣敌情,不幸言中矣。比者外县难民纷纷入都,皆云避兵,不云避敌。霸州之破,敌犹不多杀掠,官军继至,始无孑遗。朝廷岁费数百万金钱以养兵,岂欲毒我赤子。”帝恶其中有“饮泣地下”语,谪为福建按察司照磨。

  福王立,召还。上疏言:“臣自丹阳来,知浙兵为边兵所击,火民居十余里。边帅有言,四镇以杀掠获封爵,我何惮不为。臣意四镇必毅然北征,一雪此耻,今恋恋淮、扬,何也?况一镇之饷多至六十万,势必不能供。即仿古藩镇法,亦当在大河以北开屯设府,曾奥{穴交}之内,而遽以藩篱视之。”顷之,言:“臣窃观目前大势,无论恢复未能,即偏安尚未可必。宜日讨究兵饷战守,乃专在恩怨异同。勋臣方镇,舌锋笔锷是逞,近且以匿名帖逐旧臣,以疏远宗人劾宰辅,中外纷纷,谓将复厂卫。夫厂卫树威牟利,小民鸡犬无宁日,先帝止此一节,未免府怨。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且先帝笃念宗藩,而闻寇先逃,谁死社稷;先帝隆重武臣,而叛降跋扈,肩背相踵;先帝委任勋臣,而京营锐卒徒为寇藉;先帝倚任内臣,而开门延敌,众口喧传;先帝不次擢用文臣,而边才督抚,谁为捍御,超迁宰执,罗拜贼庭。知前日之所以失,即知今日之所以得。及今不为,将待何时。”疏奏,停俸。寻补吏科右给事中。

  初,马士英荐阮大铖,汝霖争不可。及大铖起佐兵部,汝霖又言:“大铖以知兵用,当置有用地,不宜处中朝。”不听。逾月,以奉使陛辞,言:“朝端议论日新,宫府揣摩日熟。自少宰枢贰悉废廷推,四品监司竟晋詹尹。蹊径叠出,谣诼繁兴。一人未用,便目满朝为党人; 一官外迁,辄訾当事为可杀。置国恤于罔闻,逞私图而得志。黄白充庭,青紫塞路,六朝佳丽,复见今时。独不思他日税驾何地耶?”不报。

  未几,南京破,士英窜杭州。汝霖责其弃主,士英无以应。杭州亦破,与孙嘉绩同起兵。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督师防江,战屡败。入海宁募兵万人,进兵部右侍郎。唐王立闽中,遣刘中藻颁诏,汝霖出檄严拒之。顺治三年进兵部尚书,从鲁王泛海。明年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又明年春,郑彩憾汝霖,遣兵潜害之,并其幼子投海中。

  钱肃乐,字希声,鄞县人。临江知府若赓孙,宁国知府敬忠兄子也。崇祯十年成进士,授太仓知州。豪家奴与黠吏为奸,而凶徒结党杀人,焚其尸。肃乐痛惩,皆敛手。又以朱白榜列善恶人名,械白榜者阶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尝摄昆山、崇明事,两县民皆立碑颂德。迁刑部员外郎,寻丁内外艰。

  顺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属郡多迎降。闰六月,宁波乡官议纳款,肃乐建议起兵。诸生华夏、董志宁等遮拜肃乐倡首,士民集者数万人,肃乐乃建牙行事。郡中监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肃乐索取仓库籍,缮完守具,与总兵王之仁缔盟共守。闻鲁王在台州,遣举人张煌言奉表请监国。会绍兴、余姚亦举兵,王乃赴绍兴行监国事。召肃乐为右佥都御史,画钱塘而守。寻进右副都御史。当是时,之仁及大将方国安并加封爵,其兵食用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田赋,不能继,恒缺食。已,加兵部右侍郎。明年五月,军食尽,悉散去。鲁王航海,肃乐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没。遂隐海坛山,采山薯为食。明年,鲁王次长垣,召为兵部尚书,荐用刘沂春、吴钟峦等。明年拜肃乐东阁大学士。

  唐王虽殁,而其将徐登华为守富宁,鲁王遣大学士刘中藻攻之。登华欲降,疑未决,曰:“海上岂有天子?舟中岂有国公?”肃乐致书:“将军独不闻南宋之末二帝并在舟中乎?”登华遂降。郑彩专柄,连杀熊汝霖、郑遵谦。肃乐忧愤卒于舟,故相叶向高曾孙进晟葬之福清黄檗山。

  刘中藻,福安人。由进士官行人。贼陷京师,薙发,被搒掠。贼败南还,事唐王。既事鲁王,攻降福宁守之,移驻福安。大清兵破城,冠带坐堂上,为文自祭,吞金屑死。

  郑遵谦,会稽人。为诸生。潞王以杭州降大清,遵谦倡众起兵,事鲁王,崎岖浙、闽间。从王航海,与汝霖并为彩害。

  沈宸荃,慈谿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奉使旋里。福王立,复命。擢御史,疏陈五事,皆切时病。已,论群臣丑正党邪,请王卧薪尝胆,为雪耻报仇之计。寻荐词臣黄道周、刘同升、葛世俊、徐氵幵、吴伟业等。又言:“经略山东、河南者,王永吉、张缙彦也。永吉失机,先帝拔为总督,拥兵近甸,不救国危。缙彦官部曹,先帝骤擢典中枢,乃率先从贼。即加二人极刑,不为过。陛下屈法用之,而永吉观望逗遛,缙彦狼狈南窜。死何以对先帝,生何以对陛下。昌平巡抚何谦失陷诸陵,罪亦当按。都城既陷,守土臣宜皆厉兵秣马,以报国仇,乃贼尘未扬,辄先去以为民望。如河道总督黄希宪、山东巡抚丘祖德,尚可容偃卧家园乎!”疏入,谦、祖德等皆命逮治,永吉、缙彦不罪。时朝政大乱,宸荃独持正,要人多疾之。明年以年例出为苏松兵备佥事。未赴,南都破,宸荃举兵邑中。鲁王监国,擢右佥都御史。已而事败,宸荃弃家从王海外。王次长垣,连擢至大学士。从王于舟山,又从泛海抵厦门、金门。后舣舟南日山,遭风,没于海。

  其邑子沈履祥尝为知县,监国时,以御史督饷台州。城破,避山中,被获死之。

  赞曰:自甲申以后,明祚既终,不逾年而南都亦覆,势固无可为矣。朱大典、张国维等抱区区之义,徒假名号于海滨,以支旦夕。而上替下陵,事无统纪,欲以收偏安之效,何可得乎。

卷一百六十四譯文

  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到大典這裡才開始讀書。他為人氣勢豪邁。考中萬曆四十四年(1616)榜進士,授官章丘知縣。天啟二年(1622)提拔為兵部給事中。宦官王體乾、魏忠賢等十二人以及乳母客氏,借護衛皇上的功績蔭封子孫世襲錦衣,大典抗言上書,極力諫阻。五年外出擔任福建副使,之後晉升為右參政,因守喪去職還鄉。

  崇禎三年(1630)重新被起用,到山東擔任原先的官職,不久調往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孫有德圍攻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而死,朝廷就提升大典為右僉都御史取代其職,又下詔書讓他駐守青州,負責部署兵馬和糧草。七月,登、萊巡撫謝璉又陷落在賊手中,總督劉宇烈被逮捕。於是朝廷廢除總督以及登、萊巡撫,不再設立,專門任命大典率領主、客兵數萬人以及關外的精幹部隊四千八百多人聯合剿滅賊寇。讓總兵金國奇擔任將領,統帥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遊擊柏永福以及舊總兵吳襄和他的兒子吳三桂等人,讓宦官高起潛監督、護守軍餉,進駐德州。賊兵又進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前去救援當地駐軍,殺死賊首陳有時,維忠也被殺頭。八月,巡撫監軍御史謝三賓到昌邑,請求朝廷斬掉王洪、劉國柱,朝廷下令逮捕他們加以治罪。兵部尚書熊明遇也因為曾主張招安貽誤國事,被罷官回家。謝三賓又上疏請求朝廷從此不要再談論招安的事了。

  國奇等人到達昌邑,兵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先鋒,鄧王己率領步兵緊跟在後邊,從中路的灰埠進兵;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的平度進兵;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的海廟進兵。又傳達文書徵調遊擊徐元亨等人率領萊陽的軍隊前來會合,讓牟文綬把守新河。各路軍都攜帶了三天的糧食,全部抵達新河東岸,橫渡而過。祖寬到達沙河,孔有德過來迎戰。祖寬率先發起進攻,國臣做後援,賊兵徹底潰敗。各路軍隊乘勝追擊到城下。賊兵半夜向東逃跑,平度之圍才被解除。守城計程車兵懷疑是賊兵又來引誘他們出城,發大炮抵抗他們。起潛派宮廷信使對他們做了說明,全城軍民歡慶起來。第二天,南路軍隊到來。國奇等人於是在黃縣擊敗賊兵,斬獲首級一萬三千,俘虜八百,逃亡以及墜海死去的賊兵大約有幾萬人。

  賊兵逃竄回登州,國臣等人修築長長的圍牆圍困他們。城牆三面臨山,一面臨海,城牆有三十多里長,東西兩面都與大海相接,分兵輪流戍守。賊兵不能出去,就發大炮轟擊,官軍死傷很多。李九成率兵出戰,雙方勝負相當。十一月,九成與官軍短兵相接,奮力拼戰,投降的賊兵洩露了他們的機密。官軍聯合攻擊他們,在作戰中把不少敵兵的耳朵割下來,賊兵於是日夜哭泣。賊首五人,分別是九成、有德、有時、耿忠明、毛承祿。到這時殺掉了其中的兩人。崇禎帝嘉獎了他們解圍的功績,提升大典為右副都御史,其他將領、官員程度不等地也得到升賞。這個月,國奇去世,讓吳襄取代其職。圍攻進行了很長時間後,賊兵的糧食斷絕,但因為背靠水城可以逃跑,他們仍然不肯投降。等到王之富、祖寬攻取了他們的水城門外的護城牆,賊兵就十分害怕了。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最先逃跑,用船載著自己的兒子和金銀財寶出海。仲明把水城委託給副將王秉忠,自己也乘一艘小船逃跑了,官軍於是進攻大城。繼而攻奪水城,沒有攻下。遊擊劉良佐獻上轟城的計策,讓人隱藏在永福寺中,然後在城牆上挖洞放火藥,點燃火藥,城牆被炸,官軍就衝了進去。賊兵退守蓬萊閣,大典向賊兵招降,賊兵才放下武器,一千多人做了俘虜,共捉住秉忠和其他賊將七十五人,賊兵自殺和投水而死的人不計其數,賊兵這下全部被平定了。活捉了同黨毛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掉了李應元,只有有德、仲明逃脫。於是把承祿等人獻給朝廷。在即將絞死他們的前一天,有功掙脫枷鎖逃脫跑了。崇禎皇帝非常惱怒,殺了監守的官員,刑部的郎官大多數被問了罪。不多久,有功重新被抓獲,殺掉了。評定功績,提升大典為兵部右侍郎,蔭封子孫世襲錦衣百戶,仍然巡撫登、萊一帶地面。

  八年二月,流賊攻陷鳳陽,摧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捕。朝廷詔令大典總管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兵鎮守鳳陽。這時江北州縣大多陷落賊手。第二年正月,賊兵圍攻滁州,兵營相連有一百多里長,總兵祖寬把他們打得大敗。大典會同總理盧象升追襲賊兵,又打敗了他們。然後急忙回師在鳳陽遏止大批賊兵的進攻,賊兵才撤退了。十一年,賊兵又進入江北,打算竄入茶山。大典與安慶巡撫史可法率兵阻止他們,賊兵於是向西逃跑了。大典因為丟失州縣,被貶官治事。這年四月又因為超過期限未能平賊,又被貶官三級。不久評定援剿賊兵以及漕運的功績,完全恢復了他的官職。

  十三年,河南賊兵聲勢浩大地進犯湖廣。大典派遣將領前去援救,多次立功,被提拔為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六月命令大典總管江北以及河南、湖廣的軍務,仍然坐鎮鳳陽,專門辦理平定流賊的軍務,讓史可法取代他掌管漕運。賊兵將領袁時中率領幾萬兵力橫行在潁州、亳州之間。大典率領總兵劉良佐等擊敗了他們,程度不同地得到記功獎賞。大典有保衛國家的功勞,但不能廉潔奉公,因而多次被給事中方士亮、御史鄭昆貞等人彈劾,朝廷下令把他剝奪官籍,等候查處,事情還沒有了結,東陽地方許都的事又發生了。

  許都是一個學生,憑著意氣,因憤恨縣令搜刮百姓,在當地造反,圍攻金華。大典的兒子朱萬化招募勇敢的年青人抵禦他們,剿平賊寇後招募的人員沒有疏散。大典聽說後,趕忙騎馬回家。知縣徐調元在查許都的叛軍花名冊時發現上面有萬化的名字,就說大典縱容自己的兒子與賊兵勾結。巡撫御史左光先把這事報告了朝廷,奉旨逮捕大典父子治罪,把他的家產抄沒充當軍餉,並且命令督賦給事中韓如愈前往催促當地官員予以執行。

  後來京都陷落,福王即位。有人在朝中替他辯白,而且大典也同馬士英、阮大鋮結好,於是被召為兵部左侍郎。過了一個月,晉升為尚書,總管長江上游的軍務。左良玉舉兵東下,福王命令他監督黃得功的軍隊抵禦左良玉。福王逃往太平,大典與大鋮在船中覲見,發誓竭力作戰。得功死後,福王被俘,他和大鋮兩個人於是逃往杭州。恰好潞王也投降了,大典才回到家鄉所在的金華郡,佔據城堡頑強地防禦。唐王聽說後,就原地加封他為東閣大學士,督管浙東的軍隊。過了一年,城被攻下,大典全家與城共亡了。

  張國維,字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初任番禺知縣。

  崇禎二年(1629),國維升任刑科給事中,彈劾、罷免了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這兩個人都是魏忠賢的黨羽。後來他上書對當時政治提出五條意見,說“:陛下求治之心太急迫,綜合考察太嚴格。笨拙的官員小心戒懼但求無過,用心機巧的則敷衍塞責以圖保住官位,誰還能施展身手為國家辦理應做的事呢?所以皇上治國的氣象精明,把臣下看作心腹、手足一樣的情義實在缺乏,這樣說來皇上的英明察決應該有所收斂了。祖宗在位時,閣臣有封還聖旨不肯執行的,有章奏屢上爭議一事的。現在大臣一旦受到批評,就趕快低頭認錯;一旦意見被皇上批評,就趕快順著您的旨意來。陛下處理不當,大臣也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進奏。這樣說來大臣的一味順隨應該有所戒除了。陛下召見大臣問話本來是要下情上通的,沒有因此該被問罪的。現在召見大臣只是傳達皇上的指示,沒見哪個人敢有所褒貶。我的同事熊奮渭回朝才十天,只是從旁邊講了句話,就被貶出去了。難道不能把懲罰稍微減輕一些,顯示陛下您寬宏的肚量嗎?這樣說來君臣間的關係應該有所和洽了。”另外兩條是請求平治刑罰,廣施恩惠的。莊烈帝沒能全採納。國維後來升任禮科都給事中。京師地震後,他上書規諫弊政,話講得很嚴厲。過後升任了太常少卿。

  崇禎七年(1634),國維升任左僉都御史,外出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這年冬天,流賊進犯桐城,當地的官軍全軍覆沒了。國維正當壯年,卻因此一夜之間頭髮、鬍鬚都變白了。第二年正月,他帶著副將許自強前往增援,遊擊潘可大、知縣陳爾銘等固守桐城,賊寇不能攻下來。於是轉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而死。攻太湖,知縣金應元、訓導扈永寧被殺。國維趕到後,解除了桐城之圍,派守備朱士胤赴潛山,把總張其威赴太湖增援。士胤戰死了,自強在宿松遇上賊兵,雙方傷亡相當。安慶山區的百姓用木棍、石頭投擊賊兵,賊兵死了很多人,於是越過英山、霍山逃跑了。九月,賊兵又從宿松進入潛山、太湖,另外的賊寇掃地王也打下了宿松等三個縣。國維於是招募當地居民兩千人防守,把軍事交監軍史可法指揮。第二年正月,賊寇圍攻江浦,國維派守備蔣若來、陳於五打退了他們。十二月,賊寇兵分幾路進犯懷寧,可法及左良玉、馬火廣頂住了他們。賊寇又進犯江浦,副將程龍及若來、於五等人抗敵防守,這幾座城都得以保全。賊寇又包圍望江,國維派兵援救,賊寇也撤圍走掉了。

  十年五月,國維率領程龍等赴安慶,在酆家店抵禦賊兵,程龍的幾千士兵都覆滅了。賊寇往東打下了和州、含山、定遠,攻陷六合,知縣鄭同元敗逃,賊寇於是又攻打天長。國維看到賊寇的氣焰越來越囂張,就向朝廷申請割安定、池州、太平,另外設定巡撫,讓可法擔任。安慶不歸江南巡撫管轄,就是從這裡起始的。有人主張一併割下江浦、六合,讓國維專門護守江南,莊烈帝不答應。

  國維為人寬厚,得到士大夫們的擁戴。他所轄的郡縣發生災傷,他都替百姓向朝廷請命。他對修建太湖、繁昌兩城的城牆,開挖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長州至和等水塘,壘砌松江的防海堤,疏通鎮江及江陰的灌運河道,都做出了成績。被朝廷升為工部右侍郎並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當時氣候嚴重乾旱,漕運河道枯涸,國維把周圍河流中的水疏通引進運河。山東發生饑荒,他賑濟無數窮苦百姓,使他們得以生存。

  十四年夏天,山東的賊寇開始活動,國維改任兵部右侍郎兼統領淮州、徐州、臨江、通州四鎮的部隊,保衛漕運。大盜李青山有幾萬嘍口羅,佔據梁山泊,派遣他的黨羽分別佔領了韓莊等八處水閘,運糧河道因此被阻塞了。周延儒應召北上時,青山去拜見他,說自己在領兵護漕,不是造反作亂。延儒答應向朝廷講一講,給他加封官職。可是青山竟然攔截運糧船隻,大肆焚掠,兵逼臨清。國維召集自己部下的兵力打擊並降服了他,把他交給朝廷,在京師街頭把他肢解了。兵部尚書陳新甲入獄後,莊烈帝召國維入朝替任。國維於是擬定了戰守賞罰的標準,上書提出嚴格世襲官員,斟酌推薦升用,認真對待大臣的題本和對他們的諮詢等七條意見,莊烈帝都回答說可以。當開封失陷,黃河以北受到震動時,國維又遞上保防黃河的幾條辦法,莊烈帝也採納了他的意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部隊攻進京師郊區,國維傳令趙光扌卞在螺山抵抗,八個總兵的部隊都潰敗了。言官因此攻擊國維,他被解除了職務,不久又被關進監獄。莊烈帝記起他治河的功勞,他才被放出來。後來,莊烈帝在中左門召他問話,恢復他的原職,讓他兼任右僉都御史,趕往江南、浙江管理練兵、運餉等事務。國維離開北京才十天,北京就失陷了。

  福王召國維到南京協理軍政,不多日子,評定他在山東討賊的戰功,給他加官太子太保,蔭子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麟離職後,大臣們討論讓國維接任,馬士英不用他,而用了張捷。國維於是請假探親,回鄉去了。

  南京失守一個月後,潞王在杭州監國,沒幾天就投降了。閏六月,國維到台州朝見魯王,請魯王監國。魯王當天就移駐紹興,提升國維為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讓他在錢塘江上統帥部隊。總兵官方國安這時也從金華來了。馬士英一向跟國安要好,現在躲在他的部隊中,申請入朝。國維彈劾了他十大罪狀,士英才不敢入朝。國維連續收復了富陽、於潛,在沿江的要害地帶紮下木城防守,聯合了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的各支部隊,想做好持久戰的打算。

  順治三年(1646)五月,國安等各軍因為缺餉潰敗,魯王逃到台州航行離去,國維也返回家鄉東陽防守。六月,他看到大勢已去,無法支援下去,寫了三首絕命,赴水自殺了,終年五十二歲。

  張肯堂,字載寧,松江華亭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初任浚縣知縣。

  崇禎七年(1634),他升任御史。第二年春天,賊寇打下鳳陽,他上書就消滅賊寇的事講了五點意見。不久因為皇陵受到戰火威脅,他上書批評輔臣不應該對戰事謀劃疏遠,悲喜不關於心,莊烈帝沒有追究。過後他外出巡察福建,幾次因為平定賊盜的戰功受到獎賞。回朝以後,他上書說:“監司胡亂鑽營,花樣百出,心中想讓誰呆在那裡,就可以讓他換個地方,說是借用人才。一個官員,今年在河北、陝西,明年調到福建、廣東,道路往返,動不動就是幾千裡,時限的耽誤,經常超過幾個月。官員多一次更換地方,就多一份紛擾侵害。”莊烈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十二年二月,楊嗣昌出任督師。肯堂進奏說“:自古以來平定叛亂的辦法,賊寇剛剛起事,就予以解散;如果是勢力已經形成,就應加以剪除,沒有專用招安的。現在輔臣接受新的任命出去剿賊,賊寇一定會故技重演,假裝搖尾乞憐,而那些耽誤過軍事的大臣想借用招安掩飾以往的敗局,一定會採用各種辦法迷惑陛下,仍然提出招安的主張來。請陛下特別下達一道命令,對賊寇專門從事剿除,有誰提出招安的主張,立即重法嚴懲。”莊烈帝批評他的意見偏執、主觀。

  十四年四月,肯堂上書說:“流寇攻城破邑,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這是督師嗣昌任職前所沒有過的事。目前最好的辦法是首先解除嗣昌的職權。”他的奏疏剛遞進去嗣昌就死掉了。十二月肯堂又上書說“:現在討伐賊寇不能說是沒有人才,巡撫之外又有撫治,總督之上又有督師。官名雖然不同,所要辦的事和他們的許可權沒什麼差別。現在湖北只管自己報捷,河南只管報敗,甚至南陽失守,禍及親王,也無人過問,督師的職掌到底是什麼呢?試問現在擔任督師的大臣,是把運籌帷幄之中,發出指示當成自己的功績呢,還是劃分賊群各自剿除,把焦頭爛額當成自己的責任?現在擔任陝西、保定兩地督師的大臣,是要兼顧封疆,互為犄角呢,還是遇賊追剿,或專門統領出境的部隊呢?現在擔任巡撫重任的,是完全聽督師的命令,進退都由他指揮呢,還是兼看賊勢的鬆緊,戰守可以自取其利呢?以上這些關鍵,朝廷都不加過問,中樞在這裡想當然地做出決策,下邊的大臣在那裡稀裡糊塗地執行。弄到失地喪師的時候,中樞糾舉督撫來自我開脫,督撫又相互推諉推卸責任,疆場上的戰事就這樣沒法子辦了。”莊烈帝採納了他的意見,把他的奏疏交給有關部門詳細討論。十五年,肯堂請求召回那些因為提建議被貶出的大臣,朝廷就恢復了給事中陰潤、李清、劉冒,御史週一敬的官職。肯堂被提拔為大理丞,不久又升任右僉都御史,外出巡撫福建去了。

  總兵鄭鴻逵護唐王朱聿鍵到福建以後,與他的哥哥、南安伯鄭芝龍以及肯堂勸說唐王即了皇位,肯堂就被加官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櫻來後,言官奏請讓曾櫻掌管吏部,於是唐王讓肯堂改掌都察院。肯堂自請從海路到江南,號召義師舉事,請唐王從仙霞直趨浙東,與自己相互聲援。唐王於是給他加官為少保,給他發了敕命、印信,由他自行見機行事。芝龍懷有二心,暗中阻撓他,肯堂未能成行。

  順治三年(1646),唐王敗死,肯堂漂泊海外。六年,他去到舟山。魯王任用他為東閣大學士。八年,大清部隊乘滿天大霧的機會集結在螺頭門。定西侯張名振保護魯王航海走掉,囑咐肯堂防守。城中兵力只六千,居民一萬多,堅守了十多天。城被打下後,肯堂身穿官袍朝南坐著,讓四個妾、一個兒媳、一個孫女先死,然後從容不迫地寫下絕命詩,上吊自殺了。

  當時和他一同死掉的還有: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將軍劉世勳、左都督張名揚等。共二十一個人。

  李向中,鍾祥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初任長興知縣,改調到秀水。福王在位時他先後做過車駕郎中、蘇松兵備副使。唐王用他當尚寶卿。福建的朝廷敗亡以後,他在海邊避難。魯王監國後,召他為右僉都御史,他跟著魯王航海時,升為兵部尚書,跟隨魯王來到了舟山。到這時城被打下,大清的將帥召他,他不來,派兵去抓,他穿著喪服來見。大清的將帥呵斥說“:請你,你不來,要抓你,你就來了,什麼道理?”向中從容不迫地說:“上次不來是辭你的官不做,現在來是準備受死的。”

  吳鍾巒,字巒稚,武進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任長興知縣,因為水旱災害,他徵收練餉沒達到標準,被貶為紹興照磨。過了一年,改任桂林推官。鍾巒聽說京師失陷的訊息以後,涕淚交下地說“:馬君常一定能為道義而死。”後來得知士奇果然死了。福王登基後,鍾巒升任禮部主事。他走到南雄,聽說南京失守,便轉赴福建,向唐王痛心地講述國家大計。魯王起兵後,讓鍾巒擔任禮部尚書,他往來於普陀山中,盡瘁國事。大清兵打到寧波後,鍾巒慷慨激昂地對人說“:過去仲達死於宦官之禍,我因為一幫學生沒能死。君常死於賊寇之災,我是邊遠的大臣沒法跟著死。現在是時候了!”於是急忙渡海,去到昌國衛的孔廟裡,在左邊的廊簷下堆了柴草,抱著孔子的牌位自焚而死。他所說的仲達,是江陰人李應升,是鍾巒的學生,是觸犯魏忠賢死於黨禍的一位君子。

  朱永佑,字爰啟。崇禎七年(1634)進士。初任刑部主事,改吏部主事,被罷官還鄉。後來他扶持唐王,又跟著魯王來到舟山。城失陷後被俘,他表示願意出家為僧,大清官員不答應,他就接受了死刑。

  張名揚,是名振的弟弟。城失陷後他一家從母親範氏以下有幾十個人都自焚而死了。

  曾櫻,字仲含,峽江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任工部主事,又做過郎中。

  天啟二年(1622),他略有提升,做了常州知府。當時御史巡按鹽政、糧倉、江防、漕運及提學、屯田的都掌握著檢舉、彈劾地方官的大權,他們的文書天天傳來,讓人應接不暇。曾櫻批報告給南京都察院說“:別處的郡守縣令只是為一個巡按官奔走應命,只有南畿的地方官需要奔走應付幾個巡按官。請全面整頓一下,清除巡按官偵查地方官過錯然後讓人設法贖免的陋習。”都察院長官熊明遇為此一再向巡按官申明規約。

  曾櫻自己為政清廉,和樂平易,不害怕承擔壓力。屯田御史向他要他手下應予彈劾的官員的名單,曾櫻不理睬,御史故意說些嚇人的話恐嚇他,曾櫻回答說:“我手下的官員都已經沒什麼可以糾舉的了,只有知府罪不可言。”於是他把自己列為下等,呆在家裡等候處理。撫按官急忙安慰他,他才出來辦公。負責織造的宦官李實強迫各地知府向他行下級對上級的禮儀,曾櫻不服從。李實傳送公文就用“爾”、“汝”的稱呼來侮辱他,曾櫻的迴文也對他使用“爾”、“汝”的稱呼,到底都不肯屈服。無錫的高攀龍,江陰的繆昌期、李應升被逮捕時,曾櫻送給昌期、應升盤纏錢,等到攀龍死後,曾櫻撰寫祭文祭奠他,設法把他的兒子和僮僕從獄中放出。宜興的毛士龍因為觸犯魏忠賢被判處戍邊,曾櫻暗示他逃走了。上級官員要逮捕他的家人,靠著曾櫻的周旋才算作罷。武進的孫慎行觸犯了忠賢,應去戍邊,曾櫻拖延把他放出的時間,忠賢倒臺後,事情也就過去了。

  崇禎元年(1628),曾櫻以右參政的身份負責防守漳南。九蓮山的山賊進犯上杭,曾櫻召募壯士打退了他們,在夜間搗毀他們的巢穴,把山賊基本上消滅完了。上杭計程車紳、百姓為他立了一座祠廟。後來他為母親守喪,回家去了。除下喪服後,他以原官起復,負責守護興化、泉州二府。又升為按察使,負責巡視福寧。在此之前,紅夷侵犯興化、泉州,曾櫻請巡撫鄒維蓮用副總兵鄭芝龍的軍隊當先鋒,果然打了勝仗。等劉香侵犯廣東時,總督熊文燦想要芝龍來增援,維蓮等因為劉香和芝龍間有老關係,心中猜疑,不肯派芝龍去。曾櫻用一百張嘴巴保薦芝龍去,後來消滅了劉香。芝龍因此對曾櫻很感激。

  十年冬天,莊烈帝相信了東廠的話,認為曾櫻行賄,謀求升官,就傳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師來。御史葉初春曾經是曾櫻的手下,知道他廉潔,就在上書說別的事時含蓄地提到這一點。莊烈帝下詔責問,初春於是就具體地講說了曾櫻的賢德,但也表示說不知道行賄事是從哪來的。朝廷的詔書下到福建後,巡撫沈猶龍、巡按張肯堂查閱東廠的檄書,看到上面有壞人黃四臣的名字。芝龍前往說明,說:“四臣是我派去的。我感激曾櫻的恩德,怕他調走,讓四臣到京城去打聽訊息。四臣竟胡說八道,以致惹出這樣的事情來。”猶龍、肯堂就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極力說明曾櫻的冤屈,芝龍也上書謝罪。當地計程車紳、百姓因為曾櫻家裡清貧,為他湊錢準備了行裝,幾千名老年人跟著他到京師敲登聞鼓,為他訴冤。莊烈帝傳令不要把曾櫻送進監房,讓他住到京師的官邸中聽候命令。後來剝奪了芝龍都督的官銜,讓曾櫻以原職去巡視海道。

  不久因為衡陽、永州有很多強盜,讓曾櫻改任湖廣按察使,負責分守湖南,給他頒發了敕命。按慣例,守道官不發敕命,是莊烈帝特意賜給他的。當時賊盜已經破壞了十多個州縣,而永州的知府、推官都不能勝任自己的職務。曾櫻向朝廷推薦蘇州同知晏日曙、歸德推官萬元吉的才幹。當時他們兩個正因故被罷官,因為曾櫻的推薦都得到了起用。曾櫻接著調芝龍來剿賊,賊盜大部分歸降了,這一帶於是穩定下來。後來,曾櫻又升為山東右布政使,負責守護登州、萊州。

  十四年春天,曾櫻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接替徐人龍巡撫他的轄區。第二年調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請假還鄉去了。當初山東戰亂時,巡撫王永吉所轄的濟南、兗州、東昌三府的州縣都失陷了,他隱瞞著不往上報。後來賊兵退出,他作為收復之功報了上去。曾櫻所轄的青州、登州、萊州三府沒丟失幾個州縣,他完全如實報上去了。等後來評定功過時,永吉反而升為總督,曾櫻被剝奪官職,逮進了刑部的監獄裡。此後不到十天功夫,京師失陷了,賊寇釋放各種囚犯,曾櫻才得以逃回南方去。

  後來唐王在福州稱帝,芝龍推薦曾櫻起任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不久讓他掌管吏部,很快又加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唐王駐在延平時,讓曾櫻留守福州。大清部隊打下福州後,曾櫻帶著全家到海外的中左衛避難。過了五年,海島也受到攻打,曾櫻於是上吊自殺了。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