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一十七原文

  刘台(冯景隆 孙继先) 傅应祯 王用汲 吴中行(子亮 元 从子宗达) 赵用贤(孙士春) 艾穆(乔璧星 叶春及) 沈思孝(丁此吕)

  刘台,字子畏,安福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万历初,改御史。巡按辽东,坐误奏捷,奉旨谯责。四年正月,台上疏劾辅臣张居正,曰:

  臣闻进言者皆望陛下以尧、舜,而不闻责辅臣以皋、夔。何者?陛下有纳谏之明,而辅臣无容言之量也。高皇帝鉴前代之失,不设丞相,事归部院,势不相摄,而职易称。文皇帝始置内阁,参预机务。其时官阶未峻,无专肆之萌。二百年来,即有擅作威福者,尚惴惴然避宰相之名而不敢居,以祖宗之法在也。乃大学士张居正偃然以相自处,自高拱被逐,擅威福者三四年矣。谏官因事论及,必曰:“吾守祖宗法。”臣请即以祖宗法正之。

  祖宗进退大臣以礼。先帝临崩,居正托疾以逐拱,既又文致之王大臣狱。及正论籍籍,则抵拱书,令勿惊死。既迫逐以示威,又遗书以市德,徒使朝廷无礼于旧臣。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非开国元勋,生不公,死不王。成国公朱希忠,生非有奇功也,居正违祖训,赠以王爵。给事中陈吾德一言而外迁,郎中陈有年一争而斥去。臣恐公侯之家,布贿厚施,缘例陈乞,将无底极。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用内阁冢宰,必由廷推。今居正私荐用张四维、张瀚。四维在翰林,被论者数矣。其始去也,不任教习庶吉士也。四维之为人也,居正知之熟矣。知之而顾用之,夫亦以四维善机权,多凭藉,自念亲老,旦暮不测,二三年间谋起复,任四维,其身后托乎?瀚生平无善状。巡抚陕西,赃秽狼籍。及骤躇铨衡,唯诺若簿吏,官缺必请命居正。所指授者,非楚人亲戚知识,则亲戚所援引也;非宦楚受恩私故,则恩故之党助也。瀚惟日取四方小吏,权其贿赂,而其他则徒拥虚名。闻居正贻南京都御史赵锦书,台谏毋议及冢宰,则居正之胁制在朝言官,又可知矣。祖宗之法如是乎?

  祖宗朝,诏令不便,部臣犹訾阁拟之不审。今得一严旨,居正辄曰“我力调剂故止是”;得一温旨,居正又曰“我力请而后得之”。由是畏居正者甚于畏陛下,感居正者甚于感陛下。威福自己,目无朝廷。祖宗之法若是乎?

  祖宗朝,一切政事,台省奏陈,部院题覆,抚按奉行,未闻阁臣有举劾也。居正定令,抚按考成章奏,每具二册,一送内阁,一送六科。抚按延迟,则部臣纠之。六部隐蔽,则科臣纠之。六科隐蔽,则内阁纠之。夫部院分理国事,科臣封驳奏章,举劾,其职也。阁臣衔列翰林,止备顾问,从容论思而已。居正创为是说,欲胁制科臣,拱手听令。祖宗之法若是乎?

  至于按臣回道考察,苟非有大败类者,常不举行,盖不欲重挫抑之。近日御史俞一贯以不听指授,调之南京。由是巡方短气,莫敢展布,所惮独科臣耳。居正于科臣既啖之以迁转之速,又恐之以考成之迟,谁肯舍其便利,甘彼齮龁,而尽死言事哉?往年赵参鲁以谏迁,犹曰外任也;余懋学以谏罢,犹曰禁锢也;今傅应祯则谪戍矣,又以应祯故,而及徐贞明、乔岩、李祯矣。摧折言官,仇视正士。祖宗之法如是乎?

  至若为固宠计,则献白莲白燕,致诏旨责让,传笑四方矣。规利田宅,则诬辽王以重罪,而夺其府地,今武冈王又得罪矣。为子弟谋举乡试,则许御史舒鳌以京堂,布政施尧臣以巡抚矣。起大第于江陵,费至十万,制拟宫禁,遣锦衣官校监治,乡郡之脂膏尽矣。恶黄州生儒议其子弟幸售,则假县令他事穷治无遗矣。编修李维桢偶谈及其豪富,不旋踵即外斥矣。盖居正之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内地而在边鄙。不然,辅政未几,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宫室舆马姬妾,奉御同于王者,又何由致之?

  在朝臣工,莫不愤叹,而无敢为陛下明言者,积威之劫也。臣举进士,居正为总裁。臣任部曹,居正荐改御史。臣受居正恩亦厚矣,而今敢讼言攻之者,君臣谊重,则私恩有不得而顾也。愿陛下察臣愚悃,抑损相权,毋俾偾事误国,臣死且不朽。

  疏上,居正怒甚,廷辩之,曰:“在令,巡按不得报军功。去年辽东大捷,台违制妄奏,法应降谪。臣第请旨戒谕,而台已不胜愤。后傅应祯下狱,究诘党与。初不知台与应祯同邑厚善,实有所主。乃妄自惊疑,遂不复顾藉,发愤于臣。且台为臣所取士,二百年来无门生劾师长者,计惟一去谢之。”因辞政,伏地泣不肯起。帝为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居正强诺,犹不出视事,帝遣司礼太监孙隆赍手敕宣谕,乃起。遂捕台至京师,下诏狱,命廷杖百,远戍。居正阳具疏救,乃除名为民,而居正恨不已。台按辽东时,与巡抚张学颜不相得。至是学颜为户部,诬台私赎鍰,居正属御史于应昌巡按辽东覆之,而令王宗载巡抚江西,廉台里中事。应昌、宗载等希居正意,实其事以闻,遂戍台广西。台父震龙、弟国,俱坐罪。台至浔州未几,饮于戍主所,归而暴卒。是日居正亦卒。

  明年,御史江东之讼台冤,劾宗载、应昌。诏复台官,罢宗载、应昌,下所司廉问。南京给事中冯景隆因言辽东巡抚周咏与应昌共陷台,应昌已罢,咏尚为蓟辽总督,亦宜罢。南京御史孙继先亦发学颜陷台罪。帝方向学颜。以景隆疏中并劾李成梁,学颜为成梁讼。继先又并劾学颜、成梁。乃谪景隆蓟州判官,继先临清州判官,置学颜不问。已而江西巡抚曹大埜、辽东巡抚李松,勘报宗载、应昌等朋比倾陷皆有状。刑部以故入论,奏宗载等遣戍、除名、降黜有差。赠台光禄少卿,荫一子。天启初,追谥毅思。

  冯景隆,浙江山阴人。万历五年进士。尝讼赵世卿冤,且请召张位、习孔教,申救御史魏允贞,至是谪官。后量移南阳推官。

  孙继先,字胤甫,盂人。隆庆五年进士。居正既败,继先请召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并及余懋学、赵应元、傅应祯、朱鸿谟、孟一脉、王用汲。又荐魏学曾、宋纟熏、张岳、毛纲、胡执礼、王锡爵、贾三近、温纯、曹科、陈有年、朱光宇、赵参鲁等诸人。既坐谪,终南京吏部主事。

  傅应祯,字公善,安福人。隆庆五年进士。除零陵知县。歼洞庭剧寇,论杀祁阳巨猾,民赖以安。调知溧水。万历三年,征授御史。张居正当国,应祯其门生也,有所感愤,疏陈重君德、苏民困、开言路三事,言:

  迩者雷震端门兽吻,京师及四方地震叠告,曾未闻发诏修省,岂真以天变不足畏耶?真定抽分中使,本非旧典,正统间尝暂行之,先帝纳李芳言,已诏罢遣,而陛下顾欲踵行失德之事,岂真以祖宗不足法耶?给事中朱东光奏陈保治,初非折槛解衣者比,乃竟留中不报,岂真以人言不足恤耶?此三不足者,王安石以之误宋,不可不深戒也。

  陛下登极初,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恩至渥也。乃上轸恤已至,而下延玩自如,曾未有担负相属者,何哉?小民一岁之入,仅足给一岁,无遗力以偿负也。近乃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诸臣畏谴,督趣倍严。致流离接踵,怨咨愁叹,上彻于天。是岂太平之象,陛下所乐闻者哉?请下明诏,自非官吏干没,并旷然除之。民困既苏,则灾沴自弭。

  陛下登极初,召用直臣石星、李已,臣工无不庆幸。近则赵参鲁纠中涓而谪为典史,余懋学陈时政而锢之终身,他如胡执礼、裴应章、侯于赵、赵焕等封事累上,一切置之,如初政何?臣请擢参鲁京职,还懋学故官,为人臣进言者劝。

  疏奏,居正以疏中王安石语侵己,大怒,调旨切责;以其词及懋学,执下诏狱,穷治党与。应祯濒死无所承,乃谪戍定海。给事中严用和、御史刘天衢等疏救,不听。方应祯下狱,给事中徐贞明偕御史李祯、乔岩入视之。锦衣帅余荫以闻,三人亦坐谪。

  十一年,用御史孙继先言,召复官。帝将幸昌平阅寿宫,而蓟镇告警,应祯止帝勿行,且陈边备甚悉。优诏答之。俄擢南京大理寺丞。将行,奏荐海内知名士三十七人。寻移疾归,三年而卒。赠本寺右少卿。应祯与同邑刘台同举进士,为御史,同忤居正得祸,乡人并祠祀之。

  王用汲,字明受,晋江人。为诸生时,郡被倭,客兵横市中。会御史按部至,用汲言状。知府曰:“此何与诸生事?”用汲曰:“范希文秀才时,以天下为己任,矧乡井之祸乃不关诸生耶?”举隆庆二年进士,授淮安推官。稍迁常德同知,入为户部员外郎。

  万历六年,首辅张居正归葬其亲,湖广诸司毕会。巡按御史赵应元独不往,居正嗛之。及应元事竣得代,即以病请。佥都御史王篆者,居正客也,素憾应元,且迎合居正意,属都御史陈炌劾应元规避,遂除名。用汲不胜愤,乃上言:

  御史应元以不会葬得罪辅臣,遂为都御史炌所论,坐托疾欺罔削籍,臣窃恨之。夫疾病人所时有,今在廷大小诸臣,曾以病请者何限。御史陆万钟、刘光国、陈用宾皆以巡方事讫引疾,与应元不异也,炌何不并劾之?即炌当世宗朝,亦养病十余年。后夤缘攀附,骤列要津。以退为进,宜莫如炌。己则行之,而反以责人,何以服天下?陛下但见炌论劾应元,以为恣情趋避,罪当罢斥。至其意所从来,陛下何由知之。如昨岁星变考察,将以弭灾也,而所挫抑者,半不附宰臣之人。如翰林习孔教,则以邹元标之故;礼部张程,则以刘台之故;刑部浮躁独多于他部,则以艾穆、沈思孝而推戈;考后劣转赵志皋,又以吴中行、赵用贤而迁怒。盖能得辅臣之心,则虽屡经论列之潘晟,且得以不次蒙恩;苟失辅臣之心,则虽素负才名之张岳,难免以不及论调。臣不意陛下省灾塞咎之举,仅为宰臣酬恩报怨之私。且凡附宰臣者,亦各藉以酬其私,可不为太息矣哉!

  孟子曰:“逢君之恶其罪大。”臣则谓逢相之恶其罪更大也。陛下天纵圣明,从谏勿咈。诸臣熟知其然,争欲碎首批鳞以自见。陛下欲织锦绮,则抚臣、按臣言之;欲采珍异,则部臣、科臣言之;欲取太仓光禄,则台臣、科臣又言之。陛下悉见嘉纳,或遂停止,或不为例。至若辅臣意之所向,不论是否,无敢一言以正其非,且有先意结其欢,望风张其焰者,是臣所谓逢也。今大臣未有不逢相之恶者,炌特其较著者尔。

  以臣观之,天下无事不私,无人不私,独陛下一人公耳。陛下又不躬自听断,而委政于众所阿奉之大臣。大臣益得成其私而无所顾忌,小臣益苦行私而无所诉告,是驱天下而使之奔走乎私门矣。陛下何不日取庶政而勤习之,内外章奏躬自省览,先以意可否焉,然后宣付辅臣,俾之商榷。阅习既久,智虑益弘,几微隐伏之间,自无逃于天鉴。夫威福者,陛下所当自出;乾纲者,陛下所当独揽。寄之于人,不谓之旁落,则谓之倒持。政柄一移,积重难返,此又臣所日夜深虑,不独为应元一事已也。

  疏入,居正大怒,欲下狱廷杖。会次辅吕调阳在告,张四维拟削用汲籍,帝从之。居正以罪轻,移怒四维,厉色待之者累日。用汲归,屏居郭外,布衣讲授,足不贱城市。居正死,起补刑部。未上,擢广东佥事。寻召为尚宝卿,进大理少卿。会法司议胡槚、龙宗武杀吴仕期狱,傅以谪戍。用汲驳奏曰:“按律,刑部及大小官吏,不依法律、听从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罪如之。盖谓如上文,罪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之律也。仕期之死,槚非主使者乎?宗武非听上司主使者乎?今仅谪戍,不知所遵何律也。”上欲用用汲言,阁臣申时行等谓仕期自毙,宜减等,狱遂定。寻迁顺天府尹。历南京刑部尚书,致仕。

  用汲为人刚正,遇事敢为。自尹京后,累迁皆在南,以强直故也。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质。

  吴中行,字子道,武进人。父性,兄可行,皆进士。性,尚宝丞。可行,检讨。中行甫冠,举乡试,性诫无躁进,遂不赴会试。隆庆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大学士张居正,中行座主也。万历五年,居正遭父丧,夺情视事。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倡疏奏留,举朝和之,中行独愤。适彗出西南,长竟天,诏百官修省,中行乃首上疏曰:“居正父子异地分暌,音容不接者十有九年。一旦长弃数千里外,陛下不使匍匐星奔,凭棺一恸,必欲其违心抑情,衔哀茹痛于庙堂之上,而责以訏谟远猷,调元熙载,岂情也哉!居正每自言谨守圣贤义理,祖宗法度。宰我欲短丧,子曰:‘予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王子请数月之丧,孟子曰:‘虽加一日愈于已。’圣贤之训何如也?在律,虽编氓小吏,匿丧有禁;惟武人得墨衰从事,非所以处辅弼也。即云起复有故事,亦未有一日不出国门,而遽起视事者。祖宗之制何如也?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日无过举,然后后世无遗议。销变之道,无逾此者。”

  疏既上,以副封白居正。居正愕然曰:“疏进耶?”中行曰:“未进不敢白也。”明日,赵用贤疏入。又明日,艾穆、沈思孝疏入。居正怒,谋于冯保,欲廷杖之。翰林院侍讲赵志皋、张位、于慎行、张一桂、田一俊、李长春,修撰习孔教、沈懋学俱具疏救,格不入。学士王锡爵乃会词臣数十人,求解于居正,弗纳。遂杖中行等四人。明日,进士邹元标疏争,亦廷杖,五人者,直声震天下。中行、用贤并称吴、赵。南京御史朱鸿谟疏救五人,亦被斥。中行等受杖毕,校尉以布曳出长安门,舁以板扉,即日驱出都城。中行气息已绝,中书舍人秦柱挟医至,投药一匕,乃苏。舆疾南归,刲去腐肉数十脔,大者盈掌,深至寸,一肢遂空。

  九年,大计京官,列五人察籍,锢不复叙。居正死,士楚当按苏、松,怃然曰:“吾何面目见吴、赵二公!”遂引疾去。三谟已擢太常少卿,寻与士楚俱被劾削籍。廷臣交荐中行,召复故官,进右中允,直经筵。大学士许国攻李植、江东之,诋中行、用贤为其党。中行奏辨,因乞罢,不许。再迁右谕德。御史蔡系周劾植,复侵中行,中行求去,章四上。诏赐白金、文绮,驰传归。言者屡荐,执政抑不召。久之,起侍讲学士,掌南京翰林院。同里佥事徐常吉尝讼中行,事已解,给事中王嘉谟复摭旧事劾之,命家居俟召。寻卒。后赠礼部右侍郎。

  子亮、元,从子宗达。亮官御史,坐累贬官,终大理少御。元,江西布政使。宗达,少傅、建极殿大学士。亮尚志节,与顾宪成诸人善。而元深疾东林,所辑《吾徵录》,诋毁不遗力。兄弟异趣如此。

  赵用贤,字汝师,常熟人。父承谦,广东参议。用贤举隆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万历初,授检讨。张居正父丧夺情,用贤抗疏曰:“臣窃怪居正能以君臣之义效忠于数年,不能以父子之情少尽于一日。臣又窃怪居正之勋望积以数年,而陛下忽败之一旦。莫若如先朝杨溥、李贤故事,听其暂还守制,刻期赴阙,庶父子音容乖暌阻绝于十有九年者,得区区稍伸其痛于临穴凭棺之一恸也。国家设台谏以司法纪、任纠绳,乃今哓哓为辅臣请留,背公议而徇私情,蔑至性而创异论。臣愚窃惧士气之日靡,国是之日淆也。”疏入,与中行同杖除名。用贤体素肥,肉溃落如掌,其妻腊而藏之。用贤有女许御史吴之彦子镇。之彦惧及,深结居正,得巡抚福建。过里门,不为用贤礼,且坐镇于其弟下,曰:“婢子也”,以激用贤。用贤怒,已察知其受居正党王篆指,遂反币告绝。之彦大喜。

  居正死之明年,用贤复故官,进右赞善。江东之、李植辈争向之,物望皆属焉。而用贤性刚,负气傲物,数訾议大臣得失,申时行、许国等忌之。会植、东之攻时行,国遂力诋植、东之,而阴斥用贤、中行,谓:“昔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昔颠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于是用贤抗辨求去,极言朋党之说,小人以之去君子、空人国,词甚激愤。帝不听其去。党论之兴,遂自此始。

  寻充经筵讲官。再迁右庶子,改南京祭酒。荐举人王之士、邓元锡、刘元卿,清修积学。又请建储,宥言官李沂罪。居三年,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以吏部郎中赵南星荐,改北部。寻以本官兼教习庶吉士。

  二十一年,王锡爵复入内阁。初,用贤徙南,中行、思孝、植、东之已前贬,或罢去,故执政安之。及是,用贤复以争三王并封语侵锡爵,为所衔。会改吏部左侍郎,与文选郎顾宪成辨论人才,群情益附,锡爵不便也。用贤故所绝婚吴之彦者,锡爵里人,时以佥事论罢,使其子镇讦用贤论财逐婿,蔑法弃伦。用贤疏辨,乞休。诏礼官平议。尚书罗万化以之彦其门生,引嫌力辞。锡爵乃上议曰:“用贤轻绝,之彦缓发,均失也。今赵女已嫁,难问初盟;吴男未婚,无容反坐。欲折其衷,宜听用贤引疾,而曲贷之彦。”诏从之。用贤遂免归。户部郎中杨应宿、郑材复力诋用贤,请据律行法。都御史李世达、侍郎李祯疏直用贤,斥两人谗谄,遂为所攻。高攀龙、吴弘济、谭一召、孙继有、安希范辈皆坐论救褫职。自是朋党论益炽。中行、用贤、植、东之创于前,元标、南星、宪成、攀龙继之。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拄,水火薄射,讫于明亡云。

  用贤长身耸肩,议论风发,有经济大略。苏、松、嘉、湖诸府,财赋敌天下半,民生坐困。用贤官庶子时,与进士袁黄商榷数十昼夜,条十四事上之。时行、锡爵以为吴人不当言吴事,调旨切责,寝不行。家居四年卒。天启初,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毅。

  孙士春、士锦,崇祯十年同举进士。士春,字景之。第三人及第,授编修。明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夺情视事,未几入阁。少詹事黄道周劾之,下狱。士春上疏曰:“嗣昌墨衰视事,既已罔效,陛下简入纶扉,自应力辞新命。乃阅其奏牍,徒计岁月久近间,绝无哀痛恻怛之念,何奸悖一至此也!陛下破格夺情,曰人才不足故耳。不知人才所以不振,正由爱功名、薄忠孝致之。且无事不讲储材,有事轻言破格,非用人无弊之道也。臣祖用贤,首论故相夺情,几毙杖下,腊败肉示子孙。臣敢背家学,负明主,坐视纲常扫地哉?”帝怒,谪广东布政司照磨。祖孙并以攻执政夺情斥,士论重之。后复故官,终左中允。

  艾穆,字和父,平江人。以乡举署阜城教谕,邻郡诸生赵南星、乔璧星皆就学焉。入为国子助教。张居正知穆名,欲用为诰敕房中书舍人,不应。万历初,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陕西。时居正法严,决囚不如额者罪。穆与御史议,止决二人。御史惧不称,穆曰:“我终不以人命博官也。”还朝,居正盛气谯让。穆曰:“主上冲年,小臣体好生德,佐公平允之治,有罪甘之。”揖而退。

  及居正遭丧夺情,穆私居叹息,遂与主事沈思孝抗疏谏曰:“自居正夺情,妖星突见,光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陈三谟甘犯清议,率先请留,人心顿死,举国如狂。今星变未销,火灾继起。臣敢自爱其死,不洒血一为陛下言之!陛下之留居正也,动曰为社稷故。夫社稷所重,莫如纲常。而元辅大臣者,纲常之表也。纲常不顾,何社稷之能安?且事偶一为之者,例也;而万世不易者,先王之制也。今弃先王之制,而从近代之例,如之何其可也。居正今以例留,腆颜就列矣。异时国家有大庆贺、大祭祀,为元辅者,欲避则害君臣之义,欲出则伤父子之情。臣不知陛下何以处居正,居正又何以自处也!徐庶以母故辞于昭烈曰:‘臣方寸乱矣。’居正独非人子而方寸不乱耶?位极人臣,反不修匹夫常节,何以对天下后世!臣闻古圣帝明王劝人以孝矣,未闻从而夺之也。为人臣者,移孝以事君矣,未闻为所夺也。以礼义廉耻风天下犹恐不足,顾乃夺之,使天下为人子者,皆忘三年之爱于其父,常纪坠矣。异时即欲以法度整齐之,何可得耶!陛下诚眷居正,当爱之以德,使奔丧终制,以全大节;则纲常植而朝廷正,朝廷正而百官万民莫不一于正,灾变无不可弭矣。”

  时吴中行、赵用贤请令居正奔丧,葬毕还朝,而穆、思孝直请令终制,故居正尤怒。中行、用贤杖六十,穆、思孝皆八十加梏堣,置之诏狱。越三日,以门扉舁出城,穆遣戍凉州。创重不省人事,既而复苏,遂诣戍所。穆,居正乡人也。居正语人曰:“昔严分宜时未有同乡攻击者,我不得比分宜矣。”九年,大计,复置穆、思孝察籍。

  及居正死,言官交荐,起户部员外郎。迁西川佥事,屡迁太仆少卿。十九年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故崇阳知县周应中、宾州知州叶春及行义过人,穆举以自代,不报。既之官,有告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者,贵州巡抚叶梦熊请征之。蜀人多言应龙强,未易轻举,穆亦不欲加兵,与梦熊异。朝命两抚臣会勘,应龙不愿赴贵州,乃逮至重庆,对簿论斩,输赎,放之还。穆病归,未几卒。后应龙复叛,议者追咎穆,夺其职。

  乔璧星,临城人。官右佥都御史,亦巡抚四川。

  叶春及,归善人。由乡举授福清教谕。上书陈时政,纚纚三万言。终户部郎中。

  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举隆庆二年进士。又三年,谒选。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殷正茂总制两广,欲听民与番人互市,且开海口诸山征其税,思孝持不可。

  万历初,举卓异,又为刑部主事。张居正父丧夺情,与艾穆合疏谏。廷杖,戍神电卫。居正死,召复官,进光禄少卿。政府恶李植、江东之及思孝辈。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寻迁顺天府尹,坐宽纵冒籍举人,贬三秩视事。思孝御三品服自若,被劾,调南京太仆卿,仍贬三秩。未几,谢病归。

  吏部尚书陆光祖起为南京光禄卿。寻进右佥都御史,巡抚挟西。宁夏哱拜叛,诏思孝移驻下马关,为总督魏学曾声援。思孝以兵少,请募浙江及宣、大骑卒各五千,发内帑供军,并乞宥故都御史李材罪,令立功。诏思孝近地召募,而罢材勿遣。思孝与学曾议军事不合,给事中侯庆远劾思孝舍门户而守堂奥,设逻卒以卫妻孥,不任封疆事。改抚河南,辞不赴。

  顷之,召为大理卿。中官郝金诈传懿旨下狱,刑部薄其罪,思孝驳诛之。帝悦,进工部左侍郎。陕西织羊绒为民患,以思孝奏,减十之四。进右都御史,协理戎政。初,廷推李祯为首,思孝次之,帝特用思孝。或疑有奥援,给事中杨东明、邹廷彦相继疏劾。帝以廷彦受东明指,谪东明,夺廷彦俸。

  二十三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掌外察,黜参政丁此吕。思孝与东之素善此吕。会御史赵文炳劾文选郎蒋时馨受贿,时馨疑思孝嗾之,遂讦思孝先庇此吕,后求吏部不得,以此二事憾已,遂结江东之、刘应秋等,令李三才属文炳。帝恶时馨,罢其官。思孝等疏辨,且求去。丕扬言时馨无罪,此吕受赃有状,思孝不当庇。因上此吕访单,乞归。访单者,吏部当察时,咨公论以定贤否,廷臣因得书所闻以投掌察者。事率核实,然间有因以中所恶者。帝降诏慰留丕扬,逮此吕,诘让思孝。御史俞价、强思、冯从吾,给事中黄运泰、祝世禄,皆为时馨讼冤,语侵思孝、东之。给事中杨天民、马经纶、马文卿又各疏劾思孝,大抵言文炳之疏由思孝,藉以摇丕扬也。思孝屡乞罢,因诋丕扬负国。员外郎岳元声言大臣相攻,宜两罢,似并论丕扬、思孝,而其指特攻时馨以及丕扬。疏方上,文炳忽变其说,谓:“元声、东之述思孝意,迫之救此吕、劾时馨,非己意也。帝皆置不问。

  思孝素以直节高天下,然尚气好胜,动辄多忤,以此吕故,颇被物议。然时馨、此吕皆非端人,丕扬、思孝亦各有所左右。其明年,御史林培请辨忠邪,又力诋思孝、东之;且言:“丕扬杜门半载,辞疏十上,意必得请而后已。思孝则杜门未几,近见从吾、运泰等罢,谓朝廷不难去言官五六人以安我。此人不去,为朝端害。”帝顾思孝厚,谪培官。乾清宫灾,思孝请行皇长子冠礼以回天心。又以日本封事大坏,请亟修战守备,并论赵志皋、石星误国。其秋,丕扬去位,思孝亦引疾,诏驰传归,朝端议论始息。久之,丕扬复起为吏部,御史史记事复诋思孝与顾天飐合谋欲构陷丕扬。顾宪成、高攀龙力辨其诬,而思孝卒矣。天启中,赠太子少保。

  丁此吕,字右武,新建人。万历五年进士。由漳州推官征授御史。慈宁宫灾,请撤鳌山,停织造、烧造,还建言谴谪诸臣,去张居正余党,速诛徐爵、游七。报闻。寻劾礼部侍郎高启愚命题示禅授意,谪潞安推官。语详《李植传》。寻迁太仆丞,历浙江右参政。考察论黜,复遣官逮之。大学士赵志皋等再疏乞宥,且言此吕有气节,未必果贪污。丕扬亦言此吕无逮问条,乞免送诏狱。帝皆不从,逮下镇抚,谪戍边。

  赞曰:刘台诸人,皆以论张居正得罪。罚最重者,名亦最高。用汲之免也,幸耳。平心论之,居正为相,于国事不为无功;诸人论之,不无过当。然闻谤而不知惧,忿戾怨毒,务快己意。亏盈好还,祸酿身后。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於戏难哉!

卷一百一十七譯文

  劉臺,字子畏,江西安福人。隆慶五年進士,授職刑部主事。萬曆初年,改任御史。巡按遼東,因誤奏捷報而犯罪,奉皇帝聖旨責備。萬曆四年(1576)正月,劉臺上疏彈劾輔臣張居正,說:

  “我聽說提建議的人都希望陛下像堯、舜一樣,而沒有聽說責備輔臣張居正要如皋陶、夔龍。為什麼呢?陛下有納諫之明,而輔臣沒有容納意見的雅量。高皇帝鑑於前代的失誤,不設丞相,丞相之事歸於部院,權力不相統攝,而職事容易稱職。文皇帝始置內閣,參預機密事務。那時官階不高,沒有壟斷專權的跡象。二百年來,即使有專權作威作福的人,還是惴惴不安地避開宰相之名不敢稱相,因為祖宗的法度在那裡。大學士張居正卻安然以宰相自居,自從高拱被趕走,專權已有三、四年了。御史官因有事論及此點,他必說:‘我守祖宗的法度。’我請求以祖宗之法來糾正他。

  “祖宗提升或辭退大臣都有禮節。先皇帝臨終時,張居正託詞有病趕走高拱,既而又下文使王丈臣下獄。等到正直的言論紛紛,則又給高拱去信,請不要害怕。既脅迫趕走大臣以表示威嚴,又送去書信以沽德名,只是徒然讓朝廷對舊臣無禮,祖宗的規矩是這樣嗎?

  “祖宗朝,如果不是開國元勳,生前不為公,死後不為王。成國公朱希忠,生前並未有奇功,張居正違反祖宗的遺訓,贈給他王的爵位。給事中陳吾德因一言不中他意就被外貶,郎中陳有年與他爭論過一次也被貶退,我擔心公侯之家,將重加賄賂,援引此例(指朱希忠封王例)上陳乞求,將沒完沒了。祖宗的法度是這樣嗎?

  “祖宗朝,用內閣官吏,必須由朝廷推薦。現在張居正私自推薦任用張四維、張瀚。張四維在翰林,被彈劾數次。他起初離職,是不勝任教習庶吉士之職。張四維的為人,張居正很瞭解。知道而任用他,也是因為張四維善於弄權,拍馬屁,自己惦記父親老了,頃刻之間或有不測,二、三年間謀求官復原職,任用四維,難道是他身後的託付?張瀚生平沒有什麼善行。巡撫陝西,貪贓枉法,等到多次選拔官吏,唯唯諾諾如小吏,有缺官必定請命張居正,張居正所指定的人,不是湖北的親戚知己,就是親戚推薦的;不是曾在湖北做過官與他有私交,就是與他有私交一夥的人。張瀚唯一做的事就是在四方小官那兒收取賄賂,而其他則徒有虛名。聽說張居正給南京都御史趙錦寫信,叫御史不要議論內閣官吏,則張居正挾制朝廷御史,又可以知道了。祖宗的法度是這樣嗎?

  “祖宗朝,詔令有不便的地方,部屬大臣還可以質問內閣將其擱置不審查。今天得到一嚴厲聖旨,張居正就說:‘我盡力調劑才有這樣的結果。’得一溫和聖旨,張居正又說:‘我盡力請求才會這樣。’由此,害怕張居正的勝過於害怕陛下的,感謝張居正的勝於感謝陛下的,恩威之權任憑己意,自專的威福權,目無朝廷。祖宗的法度是這樣的嗎?

  “祖宗朝,一切政事,由臺省上奏的陳述,部院稽核,撫按執行,未有聽說內閣有什麼舉動的。張居正下令,撫按的考察奏章,每份準備二冊,一份送內閣,一冊送六科。巡按有延遲,部臣糾正。六部有隱瞞,則六科給事中予以糾正。六科隱蔽,則內閣予以糾正。部院分別治理國事,給事中駁議奏章,上疏舉薦彈劾是它的職責。閣臣頭銜列於翰林,止用作顧問,從容議論設想而已。張居正發明這個辦法,是想挾制科臣,讓他們拱手聽令。祖宗的法度是這樣嗎?

  “至於巡按官員回道考察,假如不是有大敗類,一般不舉行,是因為不想重加挫折。近來,御史俞一貫因為不聽所謂排程,被調到南京。於是巡按官喪氣,不敢充分展示自己的議事能力,所害怕的唯有給事中。張居正對於六科給事中既給他們迅速升任的好處,又以推遲考評恐嚇他們,哪一個肯捨棄便利,甘心被他傾軋,都死於諫言之事呢?往年,趙參魯因勸諫被貶,還說是在外任職,餘懋學因為提意見被罷官,還說是禁止參加政治活動;現在傅應禎竟被充軍,又因為傅應禎的緣故,累及到徐貞明、喬巖、李禎。摧殘言官,仇視正義之士,祖宗的法度是這樣嗎?

  “至於為了邀寵,進獻白蓮白燕,招致聖旨責備,則傳笑四方。為謀劃田地利益,誣賴遼王,治以重罪,奪佔遼王的府地,現在武岡王又得罪了。為子弟謀求鄉試中第,允許御史舒鰲為京堂,佈政施堯臣為巡撫。在江陵修宅,費錢十萬,其形制與宮中禁地一樣,派遣錦衣官校監督修建,鄉郡的錢財都耗盡了。討厭黃州的生儒議論他的子弟以非分所得售賣之事,就借縣令之手以其他理由將他們一一治罪。編修李維楨偶爾談到他的富庶,沒有多久就被貶出京城。張居正的貪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內地而在邊遠地方。不然,輔政不久,就富裕甲全楚,有什麼辦法能達到呢?宮室輿馬與姬妾,等同於藩王,又是怎麼得到的呢?

  “朝廷的大臣,沒有不憤慨的,而沒有敢跟陛下講明的,是張居正專權擅威的結果。臣中進士,張居正為總裁。臣任部曹,張居正推薦臣為御史。臣受張居正的恩情是濃厚的,今天之所以敢於攻擊他,是君臣的義重,私交就顧不得了。願陛下考察臣的愚忠,抑制相權,不要讓這些敗事之人誤了國家大事,倘若能這樣,我就可以死而不朽了。”

  奏疏呈上後,張居正大怒,上廷為自己辯護,說:“有命令,巡按不能奏報軍功。去年遼東大捷,劉臺違反制度妄自上奏,按規矩應降職。我多次請求皇上告誡他,而劉臺為此心懷不滿。後來傅應禎被逮捕下獄,追問他的黨羽。起初不知道劉臺與傅應禎為同一縣的人,很要好,實際上有所主使。於是劉臺感到驚恐不安,不再顧及到什麼,向臣洩憤怒。況且劉臺是我錄取的進士,二百年來沒有門生彈劾老師的,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辭去職位以贖罪。”因而辭去政務,伏在地上哭泣不肯起來。皇上走下御座用手拉他,再三勸慰他。張居正一再宣告自己的諾言,不肯答應執掌政事。皇上派司禮太監孫隆拿著他的親筆詔書宣讀,張居正才起來。於是將劉臺逮捕到京師,關進監獄,在廷上打了一百下,送往邊遠地帶戍邊。張居正表面上上疏營救,暗地裡將他除去官籍,降為平民,張居正仍不解恨。劉臺巡按遼東時,與巡撫張學顏合不來。這時,張學顏任職戶部,誣陷劉臺接受賄賂,張居正囑咐御史於應昌巡按遼東複查一下,而命令王宗載巡撫江西,考察劉臺在家鄉的情況。於應昌、王宗載等順著張居正的意思,添油加醋地往上報告,於是將劉臺發配到廣西。劉臺的父親震龍、弟弟劉國,都連坐有罪。劉臺到潯州不久,在戍主的房裡飲酒,回去後就突然死了。這一天,張居正也死了。

  第二年,御史江東之為劉臺喊冤,彈劾王宗載、於應昌。皇上下詔恢復劉臺官職,罷王宗載、於應昌的職務,由有關部門考察、詢問。南京給事中馮景隆上疏指責遼東巡撫周詠與於應昌共同陷害劉臺,於應昌既已被罷免,周詠還在做薊遼總督,也應罷免。南京御史孫繼先也揭發張學顏陷害劉臺之罪。皇帝正在寵幸張學顏。因為馮景隆的疏中一併彈劾了李成梁,張學顏替李成梁辯冤。孫繼先又一併彈劾張學顏、李成梁。皇上於是貶馮景隆為薊州判官,孫繼先為臨清州判官,而對張學顏不加問罪。不久,江西巡撫曹大..、遼東巡撫李松考察後報告王宗載、於應昌結為朋黨、陷害忠良。刑部因此以誣告罪理,奏報將王宗載等發配、貶為平民、降低官階不等。贈與劉臺光祿少卿,蔭庇一子。天啟初年,追加諡號毅思。

  傅應禎,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授職零陵知縣。剿殺洞庭強盜,將祁陽有盜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寧。後調任溧水知縣。

  萬曆三年(1575)升為御史。張居正執掌國事,傅應禎是他的門生,對時事有所思慮,遂上疏陳述重視君之道德、解除百姓負擔、廣開言路三件事,說:

  “近來雷鳴震及端門的獸吻,京師及四方的地震頻頻發生,但沒有聽說發出詔書自己反省的,難道真的是天變不足以害怕嗎?在真定,派駐徵稅宦官本來不是舊制度,正統年間曾暫時實行過,先皇帝採納李芳的建議,已下詔停止了,而陛下想跟著實行缺德之事,難道真是祖宗不能效法嗎?給事中朱東光上奏陳述治理地方事,不一定可與古代敢言直諫的人相比,竟把他的奏章留在禁中不下發,難道真的是意見不足以值得重視嗎?這樣的三不足,是王安石所以耽誤宋朝的原因,不能不引以為戒。

  “陛下登位的時候,自隆慶改元后的欠租,一一蠲免,四年以前的免除三分徵收七分,恩眷優厚。皇上憐恤之情已盡到了,但下面的拖欠仍在拖欠,沒有一個能夠將欠下的全部還清的,為什麼呢?小民一年的收入,僅可以供給一年,沒有餘力償還欠收。最近制定如果輸稅沒有達到限額的,由按撫官糾察,郡縣予以調整。各位大臣害怕調遣,於是催促更為嚴厲。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上達於天庭。難道這是太平的氣象,陛下願意聽到的嗎?請求下詔,不是官吏吞沒的,其他欠租全部免除。老百姓的困難得到解除,災害自然沒有了。

  “陛下登基時,任用正直的大臣石星、李巳,大臣們無不感到欣慰。現在趙參魯糾正時弊被貶為典史,餘懋學上陳時政被禁止終身參予政治。其他像胡軌禮、裴應章、侯於趙、趙煥等議論朝政,被冷落在一旁。如初時政情相比如何?我請求提拔趙參魯在京城任職,恢復餘懋學的官職,以作為大臣進言的榜樣。”

  上疏呈上,張居正認為疏中提到王安石之語是影射自己,大怒,下旨責問;又因為奏中論及到餘懋學,將他逮捕下獄,嚴厲追問他的黨羽。傅應禎臨死都沒有承認什麼,於是被貶到定海。給事中嚴用和、御史劉天衢等上疏營救,皇上不聽。當傅應禎被關進獄中後,給事中徐貞明帶著御史李禎、喬巖看望他。錦衣帥餘陰上告,三個人也被貶。

  萬曆十一年(1583),皇上採納御史孫繼先的意見,下詔恢復他的官職。皇上將臨幸昌平檢查墓道,而薊鎮出現軍事警報,傅應禎勸皇上不要去,且上陳邊防戰備特別詳悉。皇上以獎賞的語氣予以回答。不久,提升為南京大理寺丞。臨行前,上奏推薦了海內知名人士三十七人。沒有多久,因病歸家,三年後去世。贈本寺右少卿。傅應禎同縣人劉臺同時中進士,擔任御史,同樣得罪張居正招致禍患,鄉人一同在祠堂祭祀他們。

  吳中行,字子道,江蘇武進人。父親吳性,哥哥吳可行,都是進士。吳性,官至尚寶丞。吳可行,為檢討。吳中行剛剛二十歲時就中了鄉試,吳性告誡他不要急於求進士,於是他沒有參加會試。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職編修。

  大學士張居正是吳中行考進士時的主考官。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的父親死了,沒有解職回鄉奔喪,仍就執掌朝政。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給事中陳三謨首先上疏奏請讓他留下,滿朝大臣都隨聲附和,唯獨吳中行很氣憤。剛好彗星出現在西南方,長度竟達到天際,皇上下詔讓百官反省。吳中行於是首先上疏說:“張居正父子分處兩地,雙方已有十五年未見面。其父已死於數千裡之外,陛下不讓他星夜奔喪,撫棺慟哭,卻一定要他違心地壓抑感情,忍痛含悲於朝廷之上,並讓他主持政務,執掌權柄,發揚功業,為國事操勞,這難道合乎情理嗎?!張居正每每自言他謹守聖賢的義理和祖宗法度。宰我欲將喪期縮短,孔子說:‘宰我有三年的愛心於他的父母嗎?’王子請求服幾個月的喪期,孟子說:‘雖然增加一天已經超過了。’聖賢的訓導怎麼樣?在法律上,雖然是老百姓、小官吏,隱匿喪情也是被禁止的,唯有武人得以穿黑色喪服不奔喪事,但這不是處置輔臣的辦法。有人說過去也有起用之事,但也沒有聽說一天都不出京城大門,而立刻就任職的。祖宗的規矩如何呢?這件事關係到萬古的綱常,天下的人都會看到、聽到,唯有今天沒有過失的舉動,然後後世才沒有令人遺憾的議論。亟待解決的問題莫過於此。”

  奏疏已經上了,他把副本告訴張居正。張居正驚訝地說:“奏疏送進去了嗎?”吳中行說:“沒有送上不敢告訴你。”第二天,趙用賢的疏奏上。第三天,艾穆、沈思孝的奏也呈上。張居正發了火,與馮保商量,欲廷杖他們。翰林院侍講趙志皋、張位、于慎行、張一柱、田一雋、李長春,修撰習孔教、沈懋學都上奏救他們,但奏疏都被阻止沒有上報。學士王錫爵於是會同數十人,找張居正求和解,張不接受。於是廷杖吳中行等四人。第二天,進士鄒元標上疏爭辯,也被廷杖。這五個人正直的名聲震動天下。吳中行、趙用賢並稱吳、趙。南京御史朱鴻謨上疏救援五人,也被斥責。吳中行等受了廷杖後,校尉用布將他們拖出長安門,用木板抬著,當天就驅趕出都城。吳中行氣息都沒有了,中書舍人秦柱帶來了醫生,喂服了一勺子藥,才甦醒。用車載著他南歸,歸家後,挖出腐肉數十塊,大的如手掌,深寸許,一肢都挖空了。

  萬曆九年(1581)全面考核京官,把五人列於考察名單上,將其禁錮不讓任職。張居正死後,曾士楚應當巡按蘇、松地區,他慚愧地說:“我有什麼面目去見吳、趙二位大人呢!”於是聲稱有病走了。陳三謨已被提為太常少卿,不久與曾士楚都被彈劾而削去職務。朝廷大臣一起推薦吳中行,下詔起用為原官職,升為右中允,值經筵。大學士許國攻擊李植、江東之,詆譭吳中行、趙用賢是他們一派的。中行上奏辯白,因而乞求回鄉,皇上沒有答應,又升為右諭德。御史蔡系周彈劾李植,又提到中行,中行請求免職,上了四道奏章。皇上下詔賞賜白金、文綺,乘驛馬回去。後來言官屢屢推薦他,執掌大權的人有意抑制,不召他回京城。過了很久,起用為侍講學士,執掌南京翰林院。同裡之人僉事徐堂吉曾彈劾吳中行,事情已經了結,給事中王嘉謨又重提舊事彈劾他,朝廷命令他呆在家中等待徵召。不久就死了。後贈為禮部右侍郎。

  趙用賢,字汝師,江蘇常熟人。父親承謙,廣東參議。趙用賢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選為庶吉士。

  萬曆初年,授職檢討。張居正父親死後不服喪,趙用賢上疏說:“我暗暗感到奇怪,張居正能以君臣大義效忠數年,卻不能以父子之情稍盡心一日。我又暗地裡奇怪,張居正的名望以數年累積而成,陛下卻讓它毀於一旦。不如像前朝的楊溥、李賢那樣,讓他暫時回去服喪,規定日期回來補缺,讓他們十九年未見面的父子,能在撫棺慟哭的那一刻稍稍緩解心中的痛苦。國家設立臺諫是為了整肅法紀,糾正過錯,現在卻因為恐懼威權請輔臣留下,違背公眾的輿論而徇私情,蔑視人倫的純厚性情而創立怪異之論。我愚蠢地暗自擔心士風將日益頹靡,國家大事將日益混淆了。”疏奏上後,與吳中行同被廷杖除去官籍。趙用賢身體本來肥胖,巴掌大的肉因潰亂而掉落,他的妻子把肉曬乾藏了起來。趙用賢有個女兒許配給吳之彥的兒子吳鎮。吳之彥害怕連累自己,趕緊結交張居正,得到巡撫福建之職。經過家門,不向趙用賢行禮,而且讓吳鎮坐在他弟弟的下面,說“是婢女之子”,以此激怒趙用賢。趙用賢很憤怒,已察覺他是受張居正的黨徒王..的指使,於是把禮金退還,回絕了這門親事,吳之彥大喜。

  張居正死後的第二年,用賢起用為舊職,升右贊善。江東之、李植等爭相接見他,他的威望很高。但趙用賢性格剛直,恃才傲物,多次品評大臣的得失,申時行、許國等忌恨他。正好李植、江東之攻擊申時行,許國竭力抨擊李植、江東之,暗地裡卻責怪趙用賢、吳中行,說:“過去專權在權貴,現在卻在下僚;昔日小人顛倒是非,現在卻是君子。意氣用事,偶然做成一、二件事,就自負得不得了,與浮淺、喜愛生事的人相呼應,黨同伐異,行私罔上,這種風氣不能助長。”於是趙用賢上疏辯白、請求離職,極力說明朋黨之論的危害,在於小人以此趕去君子,使國家人才一空。言詞很激憤,皇上不准他離去,朋黨之爭從此開始。

  不久,他充任經筵講席,又升右庶子,改任南京祭酒。推薦舉人王之士、鄧元錫、劉元卿,請加強聖學。又請求設立儲君,饒恕言官李沂罪過。三年後,提升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因為吏部郎中趙南星的推薦,改在京城任此職。不久,又以本官兼任教習庶吉士。

  萬曆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又進入內閣。起初,趙用賢回南方時,吳中行、沈思孝、李植、江東之已經被貶,或被罷官,故執政的人很安心。這時,趙用賢又以爭三王同時分封的話中牽涉到王錫爵,被王錫爵所懷恨。改任吏部左侍郎,與文選郎顧憲成辯論人才,群情激憤,王錫爵頗感不安。趙用賢過去所回絕婚約的吳之彥,是王錫爵的里人,當時以僉事之職遭人彈劾當罷官,唆使他的兒子吳鎮攻擊趙用賢論財趕走女婿,蔑視法律廢棄倫理。趙用賢上疏辯解,乞求退休。皇上下詔讓禮官評議。尚書羅萬化以吳之彥是他的門生,怕引起嫌疑極力推辭。王錫爵於是上疏說:“趙用賢輕易地回絕,吳之彥後來才揭發,都有過失。現在趙的女兒已出嫁了,難以詢問當時的盟約,吳的兒子還沒結婚,不能再反坐定罪。想採取折衷的辦法,應讓趙用賢稱病歸家,而寬恕吳之彥。”皇上下詔同意了。趙用賢於是免職回鄉。戶部郎中楊應宿、鄭材又極力詆譭趙用賢,請依據法律從事。都御史李世達、侍郎李禎上疏替趙用賢抱不平,責備兩人諂媚,於是遭攻擊。高攀龍、吳弘濟、譚一召、孫繼有、安希範等都因申救被降職。從此朋黨之爭更加激烈。吳中行、趙用賢、李植、江東之首創於前,鄒元標、李南星、顧憲成、高攀龍繼續。言官更加註意品評執政之人,執政也日與其爭持。水火不相容,到明代滅亡才停止。

  趙用賢身長肩聳,意氣風發,有經世大略。蘇、松、嘉、湖諸府,財賦佔天下的一半,老百姓貧困。趙用賢做庶子時,與進士袁黃商量了十天十夜,列出十四件事奏上。申時行、王錫爵認為吳人不應當談論吳事,讓皇上下聖旨嚴厲責備了他,建議沒有實行。在家住了四年後死去。天啟初年,贈為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諡號文毅。

  艾穆,字和父,平江人。因中鄉舉任命為阜城教諭,鄰郡諸生如趙南星、喬璧星等都前來學習。後進入京城,為國子監助教。張居正知道艾穆的名聲,想將他任用為誥敕房中書舍人,艾穆不答應。

  萬曆初年,他升任刑部主事,晉為員外郎。審查陝西囚犯的罪狀。當時張居正執法嚴厲,判決囚犯不到一定數額的人要治罪。艾穆與御史商量,只判決了兩人。御史擔心不稱職,艾穆說:“我決不會用人命來博取官職。”回到朝廷,張居正盛氣凌然質問他。艾穆說:“皇上很年幼,小臣要體現皇上重視生命的德行,來幫助成就您公平允當地治法,有罪我也甘心。”作揖退下。

  等到張居正父死不服喪,艾穆在家嘆息,於是與主事沈思孝上疏勸諫說:“自從張居正不服喪後,妖星突然出現,星光直逼中天。言官曾士楚、陳三謨甘心冒犯清議,率先請求張居正留下,人心頓然泯滅,舉國如狂。現在星變沒有消失,火災又起來了。臣怎麼敢愛惜生命,不拋頭灑血為陛下進言。陛下之所以留下張居正,說是為國家的緣故,而國家所重視的莫過於綱常。首輔大臣是綱常的表率。綱常不顧,社稷怎能安寧?事情偶然為之,是特例。而萬世不變的,是先王的制度。現在拋棄先王的制度,而效法近世的特例,像這樣怎麼能行呢?張居正現在因特例留下,礙著情面就任了。等到國家有大事慶賀、大祭祀,身為首輔,想避開則害了君臣大義,想出來則傷了父子之情。臣不知道陛下怎麼安置張居正,張居正又把自己置於何地?徐庶因為母親去世而向昭烈帝辭職說:‘臣方寸已亂。’張居正難道不是人家兒子而方寸不亂嗎?位處人臣之上,卻不修凡人的日常禮節,何以面對天下後世!臣聽說過古代聖賢的帝王常常用孝來勸誡人,沒有聽說不讓服親喪的。身為人臣,轉移孝道而侍奉君王,沒有聽說剝奪他人孝行的。用禮義廉恥教育天下唯恐不夠,竟然將其剝奪,使天下做人家兒子的,都忘了對父親養育三年的愛心,綱常淪落了。到那時想用法律整頓,怎麼辦得到呢?陛下果真眷念張居正,當用道德來愛護他,讓他能奔喪盡孝,使他保全大節,那麼就綱常樹立而朝廷端正,朝廷端正則百官、萬民莫不端正,災變也沒有不可消除的。”

  當時吳中行、趙用賢請皇上讓張居正奔喪,將父親埋葬後再回到朝廷,而艾穆、沈思孝直接請求讓他服三年之喪,所以,張居正尤其惱怒。吳中行、趙用賢杖六十下,艾穆、沈思孝杖八十下,另加手銬,置於詔獄中。過了三天,用木板抬出城門,艾穆派往戍守涼州。由於傷太重不醒人事。不久甦醒過來,於是派往戍守所。艾穆是張居正的鄉人。張居正對人說:“昔時嚴分宜沒有同鄉攻擊他,我不能與嚴分宜相比。”萬曆九年(1581),全面考核官吏,又將艾穆、沈思孝置於考察的名冊上。

  等到張居正死了,言官爭相推薦他。艾穆起用為戶部員外郎。任為四川僉事,逐漸升至太僕少卿。萬曆十九年(1591)秋天,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前任崇陽知縣周應中、賓州知州葉春及行為義氣過人,艾穆推薦他們代替自己,皇上沒有回答。已經上任,有人報告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叛亂,貴州巡撫葉夢熊請求征討。四川人大多說楊應龍勢力強,不可以輕而易舉征討,艾穆也不想用兵,與葉夢熊意見不同。朝廷命令兩位撫臣一同考察,楊應龍不願到貴州,於是將他逮捕到重慶,對質後按罪當斬,楊應龍貢上物品贖罪,艾穆讓他回去了。艾穆生病回鄉,沒有多久就去世了。後來楊應龍叛亂,議論的人追究艾穆的罪過,皇上奪去他的職務。

  沈思孝,字純父,浙江嘉興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又過了三年,去吏部等候選派。高拱掌吏部,想留用他作為僚屬,沈思孝極力推辭,於是授職番禺知縣。殷天茂總管兩廣,想聽從百姓與番人互市,而且開放海口諸山以徵取稅收,沈思孝堅持認為不可以。

  萬曆初年,因卓有成績,又成為刑部主事。張居正父親去世不服喪,他與艾穆合作上疏提意見。廷杖後,被派去戍守神龜衛。張居正死後,官復原職,提為光祿少卿。執掌朝政的人討厭李植、江東之和沈思孝等人。沈思孝升為太常少卿,御史龔仲慶奉承旨意詆譭他。沈思孝於是請求離職,皇上不允許。不久他升為順天府尹,因寬恕冒名頂替的舉人,降三級使用。沈思孝仍泰然自若穿著三品官的服飾,後被彈劾,調任南京太僕卿,仍舊降三級。沒有多久,稱病回家。

  吏部尚書陸光祖起用他為南京光祿卿,不久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寧夏継拜叛亂,皇上下詔令沈思孝移駐下馬關,聲援總督魏學曾。沈思孝認為兵力太少,請求在浙江、宣府、大同召募士兵各五千,發內府的錢供應軍隊,並乞求寬免前任都御史李材的過錯,命令他立功贖罪。下詔讓沈思孝就地召募,而罷免李材不派他去。沈思孝與魏學曾討論軍事時意見不合,給事中侯慶遠彈劾沈思孝捨棄邊境之地而在內地防守,佈置兵力保衛他的妻子及家人,不管邊境戰事。改為河南巡撫,他推辭不就任。

  不久,徵召他為大理卿。中官郝金假傳聖旨被逮捕入獄,刑部將他的罪減小,沈思孝上奏駁斥,認為應當處死。皇上很高興,提拔他為工部左侍郎。陝西進貢羊毛織品禍害百姓,因沈思孝上奏,朝廷下令減去十分之四。升右都御史,協助辦理馬政。起初,朝政推薦李禎為首,沈思孝為副,皇上特地任用沈思孝。有人懷疑他有人幫忙,給事中楊東明、鄒廷彥相繼上疏反對,皇上認為鄒廷彥受楊東明的指使,貶楊東明,停發鄒廷彥的俸祿。

  萬曆二十三年(1595),吏部尚書孫丕揚掌管外任官吏考察,貶參政丁此呂。沈思孝與江東之平素與丁此呂很要好。恰好御史趙文炳彈劾文選郎蔣時馨受賄,蔣時馨懷疑是沈思孝唆使的,於是攻擊沈思孝先庇護丁此呂,後想在吏部求職未成,因為這兩件事他對時馨懷恨在心,遂與江東之、劉應秋等勾結,命令李三才屬意趙文炳。皇上討厭蔣時馨,罷了他的官。沈思孝等上疏辯解,而且請求離職。孫丕揚說蔣時馨沒有罪,丁此呂受賄有證據,沈思孝不當庇護他。沈思孝於是將丁此呂的訪單呈上,乞求回家。訪單是吏部考察官吏時,諮詢大家的意見以定賢否,朝廷大臣因此把所見所聞的寫下來給掌管考察的官吏。事情大都符合事實,然而有時也有人中傷自己討厭的人。皇帝下詔安慰、留任孫丕揚,逮捕丁此呂,責備沈思孝。御史俞價、強思、馮從吾,給事中黃運泰、祝世祿,都為蔣時馨伸冤,言語中觸及到沈思孝、江東之。給事中楊天民、馬經倫、馬文卿又各自彈劾沈思孝,大抵上是說趙文炳的上疏是由沈思孝指使的,藉以動搖孫丕揚的地位。沈思孝多次乞求罷官,同時抨擊孫丕揚辜負了國家。員外郎嶽元聲說大臣互相攻擊,應兩方都罷官,好像是指責孫丕揚、沈思孝兩人,其實是特地攻擊蔣時馨和孫丕揚。奏疏剛上,趙文炳突然改變他的說法,說:“嶽元聲、江東之根據沈思孝的意思,強迫臣救丁此呂,彈劾蔣時馨,並不是我自己的意思。”皇上都置之不理。

  沈思孝素以正直聞名天下,然而尚義氣、好勝,動不動就得罪人。因為丁此呂的原因,很為廷臣議論了一陣。蔣時馨、丁此呂都不是堂堂正正的人,孫丕揚、沈思孝也各有所左右。第二年,御史林培請求辨明忠誠與邪惡,又極力詆譭沈思孝、江東之,並且說:“孫丕揚閉門半年,上了十次辭職的奏疏,意在一定要得到批准才停止。沈思孝則閉門沒有多久,就見馮從吾、黃運泰等被罷官,說為了安慰我,罷免五六個言官,朝廷不難辦到。此人不免職,將為害朝政。”皇上念及沈思孝的忠厚,貶了林培的官職。乾清宮發生火災,沈思孝請求舉行皇長子冠禮儀式以回答天意。又以日本封貢的事情失敗,請求立即做戰守準備,並且彈劾趙志皋、石星誤國的罪行。這年秋天,孫丕揚離職,沈思孝也稱病回鄉,皇上下詔讓他乘驛馬歸家,朝廷的議論才停止。過了很久,孫丕揚再次起用為吏部尚書,御史史記事再次詆譭沈思孝與顧天翪合謀想陷害孫丕揚。顧憲成、高攀龍極力證明他是被誣告,而沈思孝已經死了。天啟中,沈思孝被贈為太子少保。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