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六十三

卷六十三原文

  卫青(子颖 )董兴 何洪(刘雄 )刘玉 仇钺 神英(子周) 曹雄(子谦) 冯祯 张俊(李鋐) 杨锐(崔文)

  卫青,字明德,松江华亭人。以蓟州百户降成祖,积功至都指挥佥事,莅中都留守司事,改山东备倭。

  永乐十八年二月,浦台妖妇林三妻唐赛儿作乱。自言得石函中宝书神剑,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徒众数千,据益都卸石栅寨。指挥高凤败殁,势遂炽。其党董彦昇等攻下莒、即墨,围安丘。总兵官安远侯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围赛儿寨。赛儿夜劫官军。军乱,忠战死,赛儿遁去。比明,升始觉,追不及,获贼党刘俊等及男女百余人。而贼攻安丘益急,知县张旟、丞马捴死战,贼不能下,合莒、即墨众万余人以攻。青方屯海上,闻之,帅千骑昼夜驰至城下。再战,大败之,城中亦鼓噪出,杀贼二千,生擒四千余,悉斩之。时城中旦夕不能支,青救稍迟,城必陷。比贼败,升始至,青迎谒。升怒其不待己,捽之出。是日,鳌山卫指挥王真亦以兵百五十人歼贼诸城,贼遂平。而赛儿卒不获。帝赐书劳青,切责升。尚书吴中等劾升,且言升媢青功。于是下升狱,而擢青山东都指挥使,真都指挥同知,旟、捴左右参议,赏赉有差。青还备倭海上。寻坐事系狱。宣德元年,帝念其功,释之,俾复职。时京师营缮役繁,调及防海士卒。青以为言,得番代。英宗立,进都督佥事,寻卒。

  青有孝行,善抚士卒,居海上十余年,海滨人思之,请于朝,立祠以祀。

  次子颖,正统初,袭济南卫指挥使。景帝立,奉诏入卫,再迁至都指挥同知。以石亨荐,擢署都督佥事,管五军营右哨。论黄花镇、白羊口及西直门御寇功,累进都督同知。景泰三年协镇宣府。逾年,召还。天顺元年,以“夺门”功封宣城伯,予世券,出镇甘肃。孛来入犯,不能御,为有司所劾,诏不问。亨败,颖以守边故得无夺。宪宗即位,廷议以颖不胜任,乃召还。会尽革“夺门”世爵,颖以天顺间征西番马吉思、冬沙诸族功自醖,诏如故。成化二年为辽东总兵官,寻引疾罢。给事中陈钺等劾之,下狱,寻宥之。弘治中卒。赠侯,谥壮勇。

  传子至孙錞。嘉靖时,督神机营,屡加太保兼太子太师。四传至时泰。崇祯时,掌后府。京师陷,怀铁券,阖门十七人皆赴井死。

  董兴,长垣人。初为燕山右卫指挥使,累迁署都指挥同知。正统中,新建伯李玉等举兴将才,进署都指挥使,京营管操。复用荐,擢署都督佥事,充右参将,从宁阳侯陈懋讨邓茂七,破余党于建宁,进都督同知。

  南海贼黄萧养围广州,安乡伯张安、都指挥王清战死,贼众攻城益急。诏拜兴左副总兵,调江西、两广军往讨,而以侍郎孟鉴赞理军务。兴用天文生马轼自随。兴果锐,不能戢下,轼戒之。景泰元年二月,师至广州。贼舟千余艘,势甚炽,而征兵未至,诸将请济师。轼曰:“广民延颈久矣,即以狼兵往击,犹拉朽耳。”兴从之。既而兵大集,进至大洲击贼,杀溺死者万余人,余多就抚。萧养中流矢死,函首以献,俘其父及子等,余党皆伏诛。论功,进右都督,留镇广东。给事中黄士俊劾兴宽纵,降其官。明年复职。

  久之,召还,分督京营。与曹吉祥结姻,冒“夺门”功,封海宁伯。未几,充总兵官,镇辽东,予世券。议革“夺门”者爵,兴以守边得免。吉祥诛,乃夺兴爵,仍右都督,发广西立功。以锦衣李贵荐,复爵,总兵宣府,再予世券。宪宗嗣位,罢还。已,停世袭。家居十余年卒。

  何洪,全椒人。嗣世职,为成都前卫指挥使。正统中,从征麓川。景泰末,从征天柱、铜鼓。皆有功。屡迁都指挥使,掌四川都司事,与平东苗。宪宗即位,论功,擢都督佥事。巡抚汪浩乞留洪四川,许之。

  德阳人赵铎反,自称赵王,汉州诸贼皆归之。连番众,数陷城,杀将吏。遣其党何文让及僧悟升掠安岳诸县。洪斩悟升,生擒文让。铎将逼成都,官军分三路讨。洪偕都指挥宁用趋彰明,贼引去。追至梓潼朱家河,力战,贼少却。洪乘胜陷阵,后军不继,为贼所围,左右跳荡,杀贼甚众,力竭而死。

  洪勇敢,善抚士,号令严,蜀将无及之者。既死,官军夺气。而四川都指挥佥事临淮刘雄亦战死。雄刚劲,遇敌辄前,尝捕贼汉州,生擒七十余人。及铎乱,追之罗江大水河,手馘数人,贼连败。千户周鼎伤,雄前救之,径奔贼阵,丛刺死。诏赠洪都督同知,予祭葬,子节袭都指挥佥事。雄赠都指挥同知,赐祭,命子袭职,超二官。

  洪虽死,绵竹典史萧让帅乡兵击铎,破之。官兵频进击,其党稍散去。铎势孤,帅余贼趋彰明。千户田仪等设伏梓潼,而参将周贵直捣其巢。贼大败,夜奔石子岭。仪亟进,斩铎,贼尽平。成化元年五月也。

  刘玉,字仲玺,磁州人。生有膂力,给侍曹吉祥家。从征麓川,授副千户,积功至都指挥佥事,天顺元年以“夺门”功进都督佥事,寻充右参将,守备浔州。庆远蛮剽博白及广东之宁川,玉偕左参将范信邀击,败之。俄命分守贵州。从方瑛讨东苗,歼干把猪。讨西堡苗,絷其魁楚得。先后斩首千级,毁其巢而还。旋改右副总兵,镇守贵州。吉祥诛,玉下吏当斩。以道远不与谋,免死,谪海南副千户。

  六年,帝将以谷登为甘肃副总兵。李贤言登不任,玉老成。乃复以为都督佥事、右副总兵,镇守凉州。咎咂族叛,会兵平之,进都督同知。

  成化四年,满俊乱固原,白圭举玉为总兵官,统左右参将夏正、刘清讨之,兵分为七。玉与总督项忠抵石城,贼已数败。会毛忠死,玉亦被围,中流矢,力战得出。相持两月,大小百十战,竟平之。进左都督,掌右府事。自醖前西堡功,命增俸百石,掌耀武营。六年充左副总兵,从朱永出延绥。五月,河套部入犯,玉帅众御却之。逾年卒。赠固原伯,谥毅敏。

  玉虽起仆隶,勇决过人,善抚士,所至未尝衄。满俊之叛,据石城险,屡败官军,玉战最力。及论功,只赐秩一级,时惜其薄。子文,袭指挥使。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初以佣卒给事宁夏总兵府,大见信爱。会都指挥佥事仇理卒,无嗣,遂令钺袭其世职,为宁夏前卫指挥同知。理,江都人,故钺自称江都仇氏。再以破贼功,进都指挥佥事。

  正德二年用总制杨一清荐,擢宁夏游击将军。五年,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锦等信之,时时就问计。钺亦谬输心腹。而阴结壮士,遣人潜出城,令还报官军旦夕至。钺因绐锦、广,宜急出兵守渡口,遏东岸兵,勿使渡河。锦、广果倾营出,而昂独守城。寘鐇以祃牙召钺,钺称病亟。昂来视,钺方坚卧呻吟。伏卒猝起,捶杀昂。钺乃被甲横刀,提其首,跃马大呼,壮士皆集,径驰诣寘鐇第,缚之。传寘鐇令,召锦等还,而密谕其部曲以擒寘鐇状。众遂大溃。锦、广单骑走贺兰山,为逻卒所获,举事凡十八日而败。

  先是,中朝闻变,议以神英为总兵官,而命钺为副。俄传钺降贼,欲追敕还。大学士杨廷和曰:“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乃不追。事果定。而刘瑾暱陕西总兵官曹雄,尽以钺功归之,钺竟无殊擢。巡按御史阎睿讼其功,诏夺俸三月。瑾诛,始进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寻论功,封咸宁伯,岁禄千石,予世券。明年冬,召掌三千营。

  七年二月拜平贼将军,偕都御史彭泽讨河南盗刘惠、赵鐩,以中官陆訚监其军。未至,而参将冯祯战死洛南,贼势益炽。已,闻官军将至,遂奔汝州。又闻官军扼要害,乃走宝丰,复由舞阳、遂平转掠汝州东南,败奔固始,抵颍州,屯朱皋镇。永顺宣慰彭明辅等击之,贼仓猝渡河,溺死者二千人。余众走光山,钺追及之。命诸将神周、姚信、时源、金辅左右夹击,贼大败,斩首千四百有奇。湖广军亦破其别部贾勉儿于罗田。贼沿途溃散。自六安陷舒城,复还光山,至商城。官军追之急,贼复南攻六安。将陷,时源等涉河进,败之七里冈。贼趋庐州,至定远西又败。还至六安,分其众为二。刘惠与赵鐩二弟鐇、镐帅万余人,北走商城。而鐩道遇其徒张通及杨虎遗党数千人,势复振,掠凤阳,陷泗、宿、睢宁、定远。于是泽与钺计,使神周追鐩,时源、金辅追惠,姚信追勉儿。勉儿、鐩复合,周信连败之宿州,追奔至应山,其众略尽。鐩薙发怀度牒,潜至江夏。饭村店,军士赵成执送京师,伏诛。源、辅追刘惠,连战皆捷。惠窘走南召,指挥王谨追及于土地岭,射中惠左目,自缢死。勉儿数为都指挥朱忠、夏广所败,获之项城丁村。余党邢本道、刘资及杨寡妇等先后皆被擒。凡出师四月,而河南贼悉平。

  赵鐩,一名风子,文安诸生也。刘七等乱起,鐩挈家匿渚中,贼驱之登陆,将污其妻女。鐩素骁健,有膂力,手格杀二贼。贼聚执之,遂入其党为之魁。贼专事淫掠,鐩稍有智计,定为部伍,劝其党无妄杀。移檄府县,约官吏师儒毋走避,迎者安堵。由是横行中原,势出刘六等上。尝攻钧州五日,以马文升方家居,舍之去。有司遣人赍招抚榜至,鐩具疏附奏言:“今群奸在朝,舞弄神器,浊乱海内,诛戮谏臣,屏弃元老,举动若此,未有不亡国者。乞陛下睿谋独断,枭群奸之首以谢天下,即枭臣之首以谢群奸。”其桀黠如此。

  钺既平河南贼,移师会陆完,共灭刘七等于江北。论功,进世侯,增禄百石,仍督三千营。

  八年,大同有警,命充总兵官,统京军御之。钺上五事,中请遣还京操边军,停京军出征,以省公私之扰,尤切时弊。时不能用。钺既至,值寇犯万全沙河。击之,斩首三级,而军士亡者二十余人,寇亦引去。奏捷蒙赉,朝论耻之。

  帝诏诸边将入侍豹房。钺尝一入,后辄力辞。十年冬,称疾解营务。诏给军三十人役其家。世宗立,再起督三千营,掌前府事。未上卒,年五十七。谥武襄。

  子昌以病废,孙鸾嗣侯。世宗时,怙宠通边,磔死,爵除。

  神英,字景贤,寿州人。天顺初,袭父职,为延安卫指挥使,守备宁塞营,屡将骑兵,从都督张钦等征讨有功。

  成化元年,尚书王复行边,荐英有谋勇,进都指挥佥事。以从征满四功,迁都指挥使,充延绥右参将。屡败癿加思兰兵,进署都督佥事。巡抚余子俊筑边墙,命英董役,工成受赉。久之,充总兵官,镇守宁夏,移延绥,复移宣府。弘治改元,移大同。十一年,马市开,英违禁贸易,寇掠蔚州又不救,言官连劾,召还闲住。寻起督果勇营。尝充右参将,从朱晖御寇延绥。武宗立,寇犯宣府,与李俊并充左参将,帅京军以援。寻以都督同知佥事左府,剿近畿剧贼,进右都督。

  正德五年,给事中段豸劾英老,命致仕。当是时,刘瑾窃政。总兵官曹雄等以附瑾得重权。英素习瑾,厚贿之。因自陈边功,乞叙录,特诏予伯爵。吏、兵二部持之,下廷议。而廷臣希谨指,无不言当封者,遂封泾阳伯,禄八百石。未几,寘鐇反,命充总兵官讨之。未至,贼已灭。其秋,瑾败,为言官所劾。诏夺爵,以右都督致仕。越二年卒。

  子周,输粟为指挥佥事。累官都指挥使,充延绥右参将。正德六年命以所部兵讨河南流贼,数有功,再进都督同知。贼平,遂以副总兵镇山西。九年秋,寇大入宁武关,躏忻、定襄、宁化。周拥兵不战,军民死者数千。诏巡抚官执归京师。周潜结贵近,行至易州,伪称病,自陈战功。帝乃宥周罪,尽削其秩,为总旗,而输粟指挥如故。已,夤缘江彬入豹房,骤复都督,赐国姓,典兵禁中。遂与彬相倚为声势,纳贿不赀。彬败,周亦下狱,伏诛。

  曹雄,西安左卫人。弘治末,历官都指挥佥事,为延绥副总兵。武宗即位,用总督杨一清荐,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固原。以瑾同乡,自附于瑾。瑾欲广树党,日相亲重。

  正德四年,雄上言:“故事,布、按二司及兵备道臣文移达总兵官者,率由都司转达。今边务亟,征调不时,都司远在会城,往返千里,恐误军机。乞如巡抚大同例,径呈总兵官便。”兵部尚书曹元希瑾意,覆如其言。既复受瑾属,奏雄镇守未佩印,宜如各边例,特赐印以重其权。乃进雄署都督同知,以延绥总兵官吴江所佩征西将军印佩之,而别铸靖虏将军印予江。及总督才宽御寇沙窝为所杀,雄拥兵不救。佯引罪,乞解兵柄,令子谧赍奏诣京师。瑾异谧貌,妻以从女,而优诏褒雄,令居职如故,纠者反被责。

  寘鐇反宁夏,雄闻变,即统兵压境上。令都指挥黄正以兵三千入灵州,固士卒心,约邻境刻期讨。密焚大、小二坝积草,与守备史镛等夺河西船,尽泊东岸。贼党何锦惧,急帅兵出守大坝,以防决河。雄乃令镛潜通书仇钺,俾从中举事,贼遂成擒。是役也,功虽成于钺,而居外布置,贼不内顾,雄有劳焉。捷闻,瑾以平贼功归之,进左都督。谧亦官千户。雄不安,引咎自劾,推功诸将,降旨慰劳。未几,瑾败,言官交劾。降指挥佥事,寻征下狱,以党逆论死,籍其家。诏宥之,与家属永戍海南,遇赦不原。

  雄长子谦,读书能文,有机略,好施予。故参政李仑、主事孔琦家贫甚,雄请周恤其妻子,以劝廉吏,谦意也。御史高胤先被逮,无行赀。谦为治装,并恤其家。受业杨一清,闻一清将起用,贻书止之曰:“近日关中人材,连茹而起,实山川不幸。独不留三五辈为后日地耶?”时陕人率附瑾以进,故谦云然。雄下狱,谦亦被系,为怨家箠死。

  冯祯、绥德卫人。起家卒伍,累功为本卫指挥佥事。弘治末,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偏头关。寻充参将,分守宁夏西路,以勇敢闻。寘鐇反,驰奏告变。事平,进署都指挥同知。已,擢副总兵,协守延绥。

  正德六年七月,盗起中原。诏以所部千五百人入讨。至阜城,遇贼。祯令军中毋顾首级、贪虏获,遂大败贼。逐北数十里,俘斩八百六十有奇。进解曹州围,执其魁朱谅。录功,进都督佥事。

  明年春,刘惠、赵鐩乱河南,连陷鹿邑、上蔡、西平、遂平、舞阳、叶,纵掠南顿、新蔡、商水、襄城,复还,驻西平。祯偕副总兵时源,参将神周、金辅击败之。贼奔入城,官军塞其门。乘夜焚死千余人,斩首称是,余贼溃而西。巡抚邓璋等朝崇王于汝宁,宴饮连日。贼招散亡,势复振,陷鄢陵、荥阳、汜水、巩。围河南府三日,诸军始集。贼屯洛南,觇官军饥疲,迎战。右哨金辅不敢渡洛,祯及源、周方阵,而后哨参将姚信所部京军先驰,失利,遽遁。阵乱,贼乘之。祯下马殊死斗,援绝死焉。赠洛南伯,赐祭葬,授其子大金都督佥事。后贼平,论功,复荫一子世百户。明年是日,祯死所风霾大作,又明年,亦如之。伊王奏闻,敕有司建祠,岁以死日致祭。寻用给事中李铎言,岁给米二石,帛二疋,赡其家。

  张俊,宣府前卫人。嗣世职,为本卫指挥使。累擢大同游击将军。弘治十二年以功进都指挥同知。火筛入大同左卫,大掠八日。俊遣兵三百邀其前,复分兵三百为策应,而亲御之荆东庄。依河结营,击却三万余骑。帝大喜,立擢都督佥事。未几,总兵官王玺失事被征,即命俊代之。其冬,以寇入戴罪,寻移镇宣府。中官苗逵督师延绥,檄大同、宣府卒为探骑。俊持不遣,逵遂劾俊。帝宥俊,而命发卒如逵言。

  武宗初立,寇乘丧大入,连营二十余里。俊遣诸将李稽、白玉、张雄、王镇、穆荣各帅三千人,分扼要害。俄,寇由新开口毁垣入,稽遽前迎敌;玉、雄、镇、荣各帅所部拒于虞台岭。俊急帅三千人赴援,道伤足,以兵属都指挥曹泰。泰至鹿角山,被围。俊力疾,益调兵五千人,持三日粮,驰解泰围,复援出镇。又分兵救稽、玉,稽、玉亦溃围出。独雄、荣阻山涧,援绝死。诸军已大困,收兵还。寇追之,行且战,仅得入万全右卫城,士马死亡无算。俊及中官刘清、巡抚李进皆征还。御史郭东山言,俊扶病驰援,劝惩不宜偏废,乃许赎罪。

  正德五年,起署都督同知,典神威营操练。明年六月,贼杨虎等自山西十八盘还,破武安,掠威、曲周、武城、清河、故城、景州,转入文安,与刘六等合。都指挥桑玉屡败,佥事许承芳请济师。乃命俊充副总兵,与参将王琮统京军千人讨之。往来近畿数月,不能创贼。已,朝议调边军协守,贼遂连败。明年三月,刘六、刘七、齐彦名、庞文宣等败奔登、莱海套。陆完檄俊军莱州,合诸将李鋐等邀之。贼遂北走,转掠宝坻、香河、玉田,俊急偕许泰、郤永遏之。帝喜,劳以白金。贼由武清西去。未几,得疾召还。后贼平,实授都督同知。久之,卒。

  俊为边将,持廉,有谋勇。其殁也,家无赢资。

  李鋐,大同右卫人。世指挥同知,累功进都指挥佥事,充参将,协守大同。山东盗起,诏改游击将军,寻充副总兵,与俊等邀贼,复与刘晖部将傅铠、张椿等数立功。贼平,进都指挥同知,充总兵官,镇凤阳诸府。寻以江西盗猖獗,擢署都督佥事,与都御史俞谏同提督军务。贼王浩八据裴源山,凭高发矢石,官军几不支。鋐下马持刀,督将士殊死斗,贼乃走。追数十里,擒之。复以次讨平刘昌三、胡浩三等。移驻余干,将击遗贼之未下者,疽发背,卒于军。诏赠右都督,荫子都指挥佥事。

  杨锐,字进之,萧县人。嗣世职,为南京羽林前卫指挥使。正德初,以才擢掌龙江右卫事,督造漕舟于淮安。

  宁王宸濠有异谋,王琼以安庆居要害,宜置戍,乃进锐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其地。锐与知府张文锦治战舰,日督士肄水战。十四年六月丙子,宸濠反。东下,焚彭泽、湖口、望江。己丑,奄至安庆城下,舟五十余艘。锐、文锦与指挥崔文、同知林有禄、通判何景昜、怀宁知县王诰等御之江浒。已,收兵入城,被围。锐、文军城西,文锦、有禄军城北,景抃、诰军东南。城西尤要冲,锐昼夜拒战,杀伤贼二百余,斩其间谍,乃稍却。

  七月丁酉,贼悉兵至,号十万,舳舻相衔六十余里。宸濠乘黄舰,泊黄石矶,身自督战。江西佥事潘鹏在贼军,安庆人也,宸濠令谕降。呼锐及文锦语,众心颇摇。吏黄洲者,以大义责数之,鹏惭而退。既复持伪檄至,其家僮见,遥呼之,锐腰斩以徇。将射鹏,鹏遁去,众心乃定。贼怒,围城数周,攻益急。锐等殊死战。贼云楼数十瞰城中,城中亦造飞楼射贼,夜缒人焚贼楼。贼置天梯,广二丈,高于城,版蔽之,前后有门,伏兵其中,轮转以薄城。城上束苇沃膏,燃其端,梯稍近即投之,须臾尽焚,贼多死。时军卫卒不满百,乘城皆民兵。老弱妇女馈饷,人运石一二,数日积如山。贼攻城,城上或投石,或沸汤沃之,贼辄伤。锐等射书贼营,谕令解散,有亡去者。乃募死士夜劫贼营,贼大惊扰,比晓稍定。宸濠惭愤,谓其下曰:“安庆且不克,安望南都。”会闻伍文定等破南昌,遂解围去。文出城袭击,又破之,旬有八日而围解。

  事闻,武宗大喜,擢锐参将,分守安徽池、太、宁国及九江、铙、黄。锐荐郑岳、胡世宁,帝即召用。世宗立,论功,擢都督佥事,荫子世千户。再迁佥书左府,改南京右府。充总兵官,镇辽东。改督漕运,镇淮安。嘉靖十年为巡按御史李循义劾罢,逾年卒。

  崔文,世为安庆卫指挥使,守城劳亚于锐。世宗录其功,超三阶为都指挥使,荫子世百户。江、淮多盗,廷议设总兵官,督上下江防,擢文都督佥事任之。改莅南京前府,专督操江、久之,卒。

  赞曰:卫青等当承平时,不逞窃发,列城扰攘,赖其戡定。虽所敌非坚,然勇敢力战,功多可纪。或遂身膏原野,若何洪、刘雄、冯祯辈,壮节有足惜者。钺以心计定乱,锐以城守摧逆,干城之寄,克称庙谟。神英、曹雄亦有劳绩,而以附阉损名,且获罪。为将者其以跅弛为戒哉。

卷六十三譯文

  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以薊州百戶的身份投降成祖,積功升至都指揮僉事,前往中都任留守司事。後改往山東防樓。

  永樂十八年(1420)二月,蒲臺人林三之妻唐賽兒起義。她自言在石匣中獲得寶書神劍,能役使鬼神,並剪紙做成人馬,讓他們互相鬥殺。她擁有數千徒眾,佔據益都卸石柵寨。指揮高鳳敗死之後,其氣勢由此旺盛起來。其黨羽董彥升等攻下營、即墨,包圍安丘。總兵官安遠侯柳升率都指揮劉忠圍攻唐賽兒的營寨。唐賽兒夜劫官軍。官軍亂成一團,劉忠戰死,唐賽兒退去。天明之後,柳升才發覺,追趕不及,只俘獲義軍劉俊等及男女百餘人。而義軍更加猛攻安丘,知縣張旋、縣丞馬擅拼死而戰,義軍未能攻下,便會合營、即墨萬餘義軍來攻。衛青正屯兵海上,獲悉此情後,率領一千名騎兵晝夜兼程到達城下。再戰,大敗對方,城中守軍也大喊而出,殺死義軍二千人,生擒千餘人,將他們全部斬首。當時城中已力不能支,危在旦夕,衛青救援稍遲一刻,城必被攻陷。義軍被擊敗後,柳升才趕到,衛青前去迎見。柳升十分氣憤他不等自己,將他揪了出去。這天,鰲山衛指揮王真也率領一百五十人在諸城殲滅義軍,義軍遂被平定。而唐賽兒始終未被抓獲。皇上賜書慰勞衛青,切責柳升。尚書吳中等彈劾柳升,並說嫉妒衛青的功勞。於是皇上將柳升下獄,而提拔衛青為山東都指揮使,王真為都指揮同知,張旋、馬擅為左右參議,對他們分別給予賞賜。

  衛青仍返回海上,防備倭寇。隨即因事獲罪被下獄。宣德元年(1426),皇上念他有功,釋放了他,讓他恢復原職。當時京軍營造勞役繁多,朝廷要徵調防海士卒。衛青提出異議,才得以讓番軍代替。英宗即位後,衛青進升為都督僉事,隨後便去世了。

  衛青十分孝順,善於安撫士卒,防守海上十餘年,海濱百姓思念他,而向朝廷請求,立祠祭祠。

  董興,長垣人。開始為燕山右衛指揮使,後累升至代理都指揮同知。正統年間,新建伯李玉等認為董興是將才而舉薦他,董興因此進升為代理都指揮使,在京營主管操練。又因人薦舉,被提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充任右參將,跟隨寧陽侯陳愈征討鄧茂七,在建寧擊敗他的餘黨,董興進升為都督同知。

  南海賊寇黃蕭養圍攻廣州,安鄉伯張安、都指揮王清戰死,賊眾更加猛攻廣州。皇上下詔授董興為左副總兵,調江西、兩廣軍隊前往征討,而命侍郎孟鑑贊理軍務。董興讓精通天文的馬軾跟隨自己。董興十分果敢,卻不能收斂部下,馬軾為此勸誡他。景泰元年(1450)二月,董興軍到達廣州,賊寇擁有船隻千餘艘,勢頭極盛,而朝廷徵調的軍隊還未到,諸將請求停止前進。馬軾說道:“廣州百姓翹首以盼已經很久了,可是如果以亂兵進擊,失敗就會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董興聽從了他。不久,大軍齊集,進至大洲襲擊賊寇,被殺死、溺死的賊寇達一萬餘人,其餘的大多就撫。黃蕭養被飛箭射死,董興將其首級獻上,並俘獲其父及子等人,餘黨全部伏誅。論功時,董興進升為右都督,留下鎮守廣東。給事中黃士俊彈劾董興寬縱部下,董興被降職。第二年又恢復原職。

  久之,董興應召回京,分督京營。他與曹吉祥結成姻親,冒“奪門”之功,被封為海寧伯。不久,他充任總兵官,鎮守遼東,並被授予世襲浩券。朝廷商議要革除“奪門”者的爵位,董興因防守邊睡而得以倖免。曹吉祥被誅後,朝廷才剝奪董興的爵,仍任右都督,發配廣西立功。由於錦衣衛官員李貴的推薦,董興恢復爵位,統領宣府軍隊,並再次被授予世襲浩券。憲宗繼位後,董興被免職返京。不久,又被取消世襲資格。居家十餘年後去世。

  何洪,全椒人。他繼承世襲職位,為成都前衛指揮使。正統年間,他隨軍征討麓川,景泰末年,他又隨軍征討天柱、銅鼓,都有功勞。屢升至都指揮使,掌管四川都司事務,參加平定東苗。憲宗即位後,論功,何洪被提升為都督僉事。巡撫汪浩請求將何洪留在四川,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

  德陽人趙鐸謀反,自稱趙王,漢州諸賊都投靠了他。他們聯合番族,多次攻陷城市,殺害將吏。趙鐸派遣其黨羽何文讓及僧人悟升劫掠安嶽諸縣。何洪斬殺了悟升,生擒何文讓。趙鐸即將進逼成都,官軍兵分三路征討。何洪偕同都指揮寧用直趨彰明,賊寇退去。官軍追至梓潼朱家河,拼力而戰,賊寇往後退卻。何洪乘勝衝鋒陷陣,可因後軍不繼,而被賊寇所圍,他左右突陣,殺賊甚多,力竭而死。

  何洪勇敢善戰,善於安撫士卒,號令嚴明,蜀將無人能與他相比。何洪一死,官軍為此喪氣。而四川都指揮僉事臨淮劉雄也已戰死。劉雄剛勁有力,臨敵時總是衝鋒在前,他曾在漢州追捕賊寇,生擒七十餘人。趙鐸叛亂後,劉雄追擊至羅江大水河,親手殺賊數人,接連擊敗賊寇。千戶周鼎受傷,劉雄上前相救,徑自奔向賊陣,被亂軍刺死。皇上下詔追贈何洪為都督同知,賜予祭葬,命其子何節承襲都指揮僉事之職。追贈劉雄為都指揮同知,並賜祭他,命其子承襲父職,還官升二級。

  何洪雖死,綿竹曲史蕭讓率領鄉兵打擊趙鐸,擊敗之。官兵也頻繁進擊,賊黨逐漸散去。趙鐸勢孤力單,率領餘賊奔往彰明。千戶田儀等在梓潼設下埋伏,而參將周貴則直搗其巢穴。賊寇大敗,連夜逃奔石子嶺。田儀迅速前進,斬殺趙鐸,賊寇全被平定。當時是成化元年(1465)五月。

  劉玉,字仲璽,磁州人。他天生體力過人,在曹吉祥家當僕人。他隨軍征討麓川,被授為副千戶,積功升至都指揮僉事。天順元年(1457),劉玉以“奪門”功進升為都督僉事,隨即充任右參將,守備潯州。慶遠蠻劫掠博白及廣東之寧川,劉玉偕同左參將範信進行攔擊,擊敗之。隨即奉命分守貴州。劉玉隨方瑛征討東苗,殲滅了幹把豬。又征討西堡苗,捕獲其首領楚得。先後斬殺一千人,搗毀其巢穴而返。劉玉旋即改任右副總兵,鎮守貴州。曹吉祥被誅,劉玉作為他的下屬而應當斬首。因為相隔遙遠,劉玉沒有參與其圖謀,被免除死罪,貶為海南副千戶。

  六年(1462),皇上將要任命谷登為甘肅副總兵。李賢說谷登不能勝任,劉玉則老成持重。於是皇上重又任命劉玉為都督僉事、右副總兵,鎮守涼州。咎砸族發動叛亂,劉玉聚集軍隊討平之,因此進升為都督同知。

  成化四年(1468),滿俊擾亂固原,白圭舉薦劉玉為總兵官,統領左右參將夏正、劉清前往征討,兵分七路。劉玉與總督項忠抵達石城時,亂賊已屢敗官軍。又逢毛忠戰死,劉玉也被包圍,被飛箭射中,拼力作戰才得以衝出重圍。與亂賊相持兩月,經過大小數十上百戰,終於平息了叛亂。劉玉進升為左都督,掌管右府事務。他又自陳以往西堡之功,而被增加俸祿百石,並掌管耀武營。六年,劉玉充任左副總兵,隨朱永出延綏。五月,河套部隊人侵,劉玉率眾將其擊退。一年之後,劉玉去世。被贈為固原伯,諡號毅敏。

  劉玉雖出身奴僕,但勇決過人,善於安撫士卒,所至之處從未失敗過。滿俊叛賊,憑藉石城之險,屢敗官軍,劉玉戰得最猛。等到論功時,他卻只官升一級,當時人們都覺得朝廷賞賜太薄。其子劉文,承襲指揮使之職。

  仇鉞,字廷威,鎮原人。他開始是寧夏總兵府的僱傭兵,大受信任和偏愛。恰逢都指揮僉事仇理去世,他沒有後代,於是便命仇鉞繼承其世襲職位,為寧夏前衛指揮同知。仇理,江都人,所以仇錢自稱江都仇氏。仇錢又以破賊之功,進升為都指揮僉事。

  正德二年(1507),由於總制楊一清的推薦,仇鉞被提升為寧夏遊擊將軍。五年,安化王蜫鐇及都指揮何錦、周昂、指揮丁輝謀反。仇鉞當時駐守在城外的玉泉營,獲悉此事後想逃離。可顧念自己的妻兒還在城中,擔心被叛賊屠殺,於是引兵入城。他脫下戰袍,前去拜見蜫鐇,然後回到家中,臥床稱病,將所部軍隊分屬賊營。何錦等相信了他,時常去向他詢問計策。仇鉞也假裝與他們傾心而談。暗中卻結交壯士,派人哨哨出城,然後再回來報告說官軍馬上就會趕到。仇錢趁機哄騙何錦、丁廣,使其不能渡河。何錦、丁廣果然傾巢而出,而讓周昂獨自留下守城。蜫鐇因行祭旗禮去召仇鉞,仇鉞卻聲稱自己病得厲害。周昂前來看他時,仇鉞正躺在床上呻吟不止。伏兵突起,亂棍將周昂打死。仇鉞於是披甲橫刀,提著周昂的腦袋,躍馬大呼,壯士頓時齊集,徑直奔向蜫鐇的府邸,將他捆綁起來。然後傳達蜫鐇之命,召何錦等返回,而暗中卻告訴其部曲蜫鐇被擒的情況,於是其部曲紛紛潰逃。何錦、丁廣獨自騎馬逃往賀蘭關,為巡邏士兵所俘,他們舉兵謀反共十八日便失敗了。

  在此之前,朝廷獲悉謀反一事,決定命神英為總兵官,而命仇錢為其助手。隨即傳來仇錢投降叛賊的訊息,於是打算下詔將他追回。大學士楊廷和卻說:“仇鉞一定不會跟隨叛賊,如果讓他知道朝廷要提拔重用他,其意志會更加堅定的。不然的話,只會把良將拋給敵人而已。”朝廷這才沒有下詔追究。事情果然被平息。而劉瑾與陝西總兵官曹雄關係親密,而將仇錢的功勞全部歸於曹雄,仇錢竟沒能被特別提升。巡按御史閻睿為仇鉞頌功,卻被剝奪三個月的俸祿。劉瑾被誅後,仇鉞才進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充任寧夏總兵官。隨後論功時,他被封為咸寧伯,年祿一千石,並被授予世襲浩券。第二年冬,仇錢應詔掌管三千營。

  七年(1512)二月,仇錢被授為平賊將軍,偕同都御史彭澤征討何南盜賊劉惠、趙鐩。宦官陸監督其軍。還未趕到,而參將馮禎已在洛南戰死,賊勢更盛。不久,盜賊聽說官軍將至,於是逃往汝州。又聽說官軍扼住了要害,才逃往寶豐,又由舞陽、遂平轉而劫掠汝州東南,敗逃至固始,抵達穎州,駐紮朱皋鎮。永順宣慰彭明輔等率軍攻擊,盜賊倉促渡河,溺死者達二千人。餘賊逃往光山,仇鉞率軍追上他們。命神周、姚信、時源、金輔等將領左右夾擊,賊軍大敗,被斬殺一千四百餘人。湖廣軍隊也在羅田擊破賈勉兒所率領的另外一部分賊軍。盜賊沿途潰散。自六安攻陷舒城,又返回光山,到達商城。官軍急追,賊軍又南攻六安。即將攻陷時,時源等涉河而進,在七里岡擊敗之。賊軍直趨廬州,到定遠之西時又戰敗。回到六安,賊眾一分為二。劉惠與趙拯的二個弟弟趙番趙鎬率領一萬餘人,向北逃往商城。而趙述在途中遇上其徒弟張通及楊虎遺黨數千人,賊勢復振,劫掠鳳陽,攻陷泅、宿、雅寧、定遠。於是,彭澤與仇錢商量之後,命神周追擊趙拯,時源、金輔追擊劉惠,姚信追擊賈勉兒。賈勉兒、趙鐩重又會合,神周、姚信在宿州接連擊敗之,追奔至應山,賊眾幾乎全被消滅。趙拯剃去頭髮,揣著度碟,偷偷逃至江夏,在村店吃飯時,軍士趙成將其捉拿並押送京城,處以死刑。時源、金輔追擊劉惠,連戰皆捷。劉惠被迫逃往南召,指揮王謹在土地嶺追上了他,射中劉惠的左眼,劉惠便自編而死。賈勉兒多次被都指揮朱忠、夏廣所敗,在項城丁村被俘。其餘賊黨邢本道、劉資及楊寡婦等都先後被擒。官軍出兵共四個月,河南盜賊全被平定。

  趙鐩,一名趙風子,文安的儒生。劉七等發動叛亂後,趙鐩帶著家人躲往小洲中,亂賊將他們趕上陸地,要姦汙其妻女。趙鐩素來曉勇強健,很有臂力,親手格殺二名亂賊,亂賊聚集起來將他捉住,趙鐩於是加人賊黨而居為賊首。賊黨只知姦淫搶掠,趙拯稍有智謀,他將賊黨編成部隊,勸他們不要妄殺。他還致信府縣,讓官吏、軍隊、儒者不要逃避,留下的人都安然無恙。因此,趙隧得以橫行中原,其勢力在劉六等之上。他曾進攻鈞州五日之久,因馬文升正住在家中,便舍之而去。官府派人攜帶招撫榜文而至,趙鐩上疏奏道:“現在群奸在朝,舞弄神器,擾亂海內,誅殺諫臣,屏棄元老,舉措如此,沒有不亡國的。請求陛下能英明決斷,將群奸的腦袋砍下示眾以謝天下,然後可馬上砍下臣的腦袋示眾以謝群奸。”趙鐩就是如此兇悍而狡猾。

  仇鉞平定河南盜賊後,調軍與陸完會合,一起在江北消滅了劉七等賊。論功時,仇錢被封為世襲侯爵,增加俸祿一百石,仍然督率三千營。

  八年(1513),大同告警,仇鉞充任總兵官,統領京軍前去禦敵。仇鉞上奏五件事,其中請求讓在京城操練的邊軍返回邊疆,停止京軍出征,從而減少公私之擾,尤其切中時弊,當時沒有被採納。仇錢到後,賊寇正在侵犯萬全沙河。他率軍進擊,斬首三人,而所部軍士死亡二十餘人,賊寇也退去。仇鉞奏上捷報,並蒙受賞賜,朝臣們為此都恥笑他。

  皇上詔令邊將人豹房侍奉。仇鉞曾去過一次後來卻總是極力推辭。十年(1515)冬,他因病解除營務。皇上下詔供給他三十名士兵作為家僕。世宗即位後,仇鉞又被起用督率三千營,掌管前府事務。還未上任便去世了,終年五十七歲。諡號武襄。

  神英,字景賢,壽州人。天順初年,他承襲父職,為延安衛指揮使,守備寧塞軍營,多次率領騎兵,跟隨都督張欽等征討有功。

  成化元年(1465),尚書王復到邊疆巡察,推薦說神英有勇有謀,神英因此進升為都指揮僉事。他因隨軍征討滿四有功,升為都指揮使,充任延綏右參將。又屢敗加思蘭兵,進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巡撫餘子俊築造邊牆,命神英監督管理此役,完工之後,他受到賞賜。此後,神英充任總兵官,鎮守寧夏,調駐延綏,後又調往宣府。弘治改元后,他又被調往大同。十一年,馬市開張,神英進行違禁貿易,賊寇搶掠蔚州時又不去援救,言官接連彈劾,他因此被召回京城閒住。隨即被起用督率果勇營。神英曾充任右參將,跟隨朱暉在延綏抵禦賊寇。武宗即位後,賊寇進犯宣府,神英與李俊一起充任左參將,率領京軍前去救援。神英隨即以都督同知的身份任左軍都督府金書,圍剿近畿猛賊,進升為右都督。

  正德五年(1510),給事中段豸彈劾神英已年老,皇上便命他退休。那個時候,劉瑾竊據政權。總兵官曹雄等因依附劉瑾而大權在握。神英向來熟悉劉瑾,便重賄他。並趁機自陳邊防之功,請求獎勵、記功,皇上於是特別下詔封神英為伯爵。吏、兵二部表示反對,因而被下到廷臣商議。而廷臣們順著劉瑾的意思,沒有人不說應當封爵,於是神英被封為涇陽伯,年祿八百石。不久,蜫鐇謀反,神英奉命充任總兵官前去征討。他還未到,叛賊已被消滅。這年秋天,劉瑾被誅,神英也被言官彈劾。皇上下詔剝奪其爵位,命他以右都督的身份退休。兩年過後,神英去世。

  曹雄,西安左衛人。弘治末年,歷任都指揮僉事,為延綏副總兵。武宗即位後,由於總督楊一清的舉薦,曹雄被提升為代理都督僉事,充任總兵官,鎮守固原。他因為與劉瑾是同鄉,便依附於劉瑾。劉瑾想廣樹黨羽,日益親近看重曹雄。

  正德四年(1509),曹雄上奏道:“依照舊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兵備道臣要移達總兵官的公文,一般都是由都司轉達。而今邊務緊急,隨時需要徵調,而都司卻遠在省城,往返千里,恐誤軍機。請按巡撫大同之例,公文直接呈送總兵官。”兵部尚書曹元按劉瑾之意,同意了他的請求。不久又受劉瑾之託,上奏說曹雄出外鎮守沒有佩印,應當按照其他邊將舊例,特賜其印以加重他的權力。朝廷於是進升曹雄為代理都督同知,讓他佩帶延綏總兵官吳江所佩的徵西將軍之印,而另外鑄成靖虜將軍印交給吳江。當總督才寬在沙窩抵禦賊寇而被殺時,曹雄卻擁兵不救,他假裝認罪,請救解除兵權,命其子曹謐攜帶奏書上京城。劉瑾覺得曹謐相貌不凡,便將侄女許配給他,而特別下詔褒獎曹雄,命他仍居原職,檢舉他的人反而受到指責。

  蜫鐇在寧夏謀反,曹雄獲悉此事,馬上領兵直壓境上。並命都指揮黃正率領三千士兵進入靈州,穩定士兵之心,又與鄰地相約限期征討。曹雄暗中派人焚燒大、小二壩的積草,與守備史鏞等奪取黃河西岸的船隻,全部停泊於東岸。賊黨何錦心中畏懼,急忙率兵出守大壩,以防黃河決口。曹雄於是命史鏞暗中寫信給仇鉞,讓他從中率兵舉事,賊寇於是被擒。這一戰役,功雖成於仇鉞,但在外佈置,使賊寇不能內顧,曹雄立有功勞。捷報上奏後,劉瑾將平賊之功歸於曹雄,他因而被進升為左都督,曹謐也升為千戶。曹雄心中不安,引咎彈劾自己,將功勞推給諸將,而被降旨慰勞。不久,劉瑾被誅,言官紛紛彈劾曹雄,他因而被降為指揮僉事,隨後被下獄,以黨逆之罪被判死刑,並抄沒其家。皇上下詔赦免了曹雄,命他與家屬永守海南,永不赦還。

  馮禎,綏德衛人。他出身行伍,累功升至本衛指揮僉事。弘治末年,馮禎被提升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守備偏頭關。隨即充任參將,分守寧夏西路,以勇敢聞名。蜫鐇謀反後,馮禎迅速上奏報告朝廷。事情平息後,他進升為代理都指揮同知。不久,又被提升為副總兵,協守延綏。

  正德六年(1511)七月,盜賊騷擾中原,皇上下詔命馮禎率所部一千五百人前去征討。到達阜城時,遭遇盜賊。馮禎命軍中士兵不要顧念首級、貪圖俘獲,於是大敗賊軍。追擊數十里俘斬八百六十餘人。然後進兵解除曹州之圍,俘獲賊首朱諒。馮禎被記功,進升為都督僉事。

  第二年春,劉惠、趙鐩擾亂河南,連陷鹿邑、上蔡、西平、遂平、舞陽、葉,縱掠南頓、新蔡、商水、襄城,又回駐西平。馮禎偕同副總兵時源,參將神周、金輔擊敗之。賊寇逃奔入城,官軍堵塞城門。乘夜裡燒死一千餘人,斬首也一樣多,餘賊往西潰逃。巡撫鄧璋等在汝寧朝見崇王,連日設宴飲酒。賊寇招集散兵,勢頭復振,攻陷鄢陵、滎陽、汜水、鞏。河南府被圍三日之後,諸軍才開始聚集。賊寇駐紮在洛南,探知官軍又餓又累,便出來迎戰。右哨金輔不敢渡過洛河,馮禎及時源、神周正在佈陣,而後哨參將姚信所部京軍已經先行,失利而逃。戰陣已亂,賊寇乘機進攻。馮禎下馬殊死作戰,援絕而死。皇上追贈他為洛南伯,賜予祭葬,並授其子馮大金為都督僉事。後來賊寇被平定,論功時,皇上又授其一子為世襲百戶。第二年的這一天,馮禎死的地方風霾大作,又過一年,也是如此。伊王將此事上奏,皇上詔令官府為馮禎建祠,每年在他死的那天祭祀。隨即又採納給事中李鐸的建議,每年以二石米、二匹帛,供給其家。

  張俊,宣府前衛人。他繼承世襲職位,為本衛指揮使。累升至大同遊擊將軍。弘治十二年(1499),又因功進升為都指揮同知。

  火篩侵入大同左衛,大肆搶掠八日之久。張俊派兵三百在前攔截,又分兵三百作為策應,自己則親自率軍在荊東莊抵禦。傍河紮營,擊退三萬餘敵寇騎兵。皇上大喜,馬上提拔他為都督僉事。不久,總兵官王璽因事被追究,皇上立即命張俊代替王璽。這年冬天,張俊因賊寇人侵而戴罪在身,隨即被調去鎮守宣府。宦官苗連在延綏督師,命大同、宣府士兵作為偵察騎兵。張俊堅決不派,苗連於是彈劾張俊。皇上寬恕了張俊,卻命他按苗連所言派出士兵。

  武宗剛剛即位,敵寇乘著朝廷大喪而大肆人侵,紮營二十餘里。張俊派遣李稽、白玉、張雄、王鎮、穆榮等將領各率三千人,分扼要害之地。不久,敵寇由新開口毀牆而人,李稽上前迎敵,白玉、張雄、王鎮、穆榮各率所部在虞臺嶺抵禦。張俊急率三千人赴援,中途傷了腳,便將軍隊交給都指揮曹泰。曹泰到達鹿角山時,被敵寇包圍。張俊極力忍住疼痛,加調軍隊五千人,攜帶三日軍糧,迅速解除曹泰之圍,再援救出王真。又分兵救援李稽、白玉,李稽、白玉也突圍而出。唯獨張雄、穆榮被阻在山澗之中,援絕而死。諸軍已十分睏乏,於是收兵而返。敵寇追擊,諸軍且行且戰,只得以進入萬全右衛城,兵馬死亡無數。張俊及宦官劉清、巡撫李進都被調回京城。御史郭東山建議說,張俊帶病救援,獎懲不應當偏廢,於是他才被允許贖罪。

  正德五年(1510),張俊被起用為代理都督同知,主管神威營操練。第二年六月,楊虎等賊寇自山西十八盤返回,攻破武安,劫掠威、曲周、武城、清河、故城、景州,轉人文安,與劉六等會合。都指揮桑玉多次失敗,僉事許承芳請求增兵。朝廷於是命令張俊充任副總兵,與參將王瓊統領京軍一千人前去征討。往來近畿數月之久,未能重創賊寇。不久,朝廷決定調來邊軍協守,賊寇於是連連失敗。第二年三月,劉六、劉七、齊彥名、龐文宣等敗逃登州、萊州海套。陸完命張俊駐守萊州,會合李錯等將領攔擊賊寇。賊寇於是北逃,轉掠寶低、香河、玉田,張俊迅速偕同許泰、卻永阻攔之。皇上十分高興,賜白金慰勞。賊寇由武清西逃。不久,張俊因病應詔回京。賊寇平定後,張俊被實授為都督同知,直到張俊去世。

  張俊作為邊將,持重廉潔,有勇有謀,他去世時,家裡竟無餘錢。

  李鋐,大同右衛人。他承襲指揮同知之職,累功升至都指揮僉事,充任參將,協守大同。山東盜賊猖獗,李鋐奉詔改任遊擊將軍,隨即充任副總兵,與張俊等攔擊賊寇,又與劉暉的部將傅愷、張椿等多次立功。賊寇平定後,李錯進升為都指揮同知,充任總兵官,鎮守鳳陽諸府。隨即又因江西盜賊猖獗,而被提升為代理都督僉事,與都御史俞諫共同提督軍務。賊寇王浩八佔據裴源山,憑高發射箭石,官軍幾乎力不能支。李錯下馬持刀,督率將士殊死而戰,賊寇這才逃走。官軍追擊數十里,擒獲了王浩八。李按又依次討平了劉昌三、胡浩三等賊寇。然後移駐餘干,將要攻打那些還未攻下的餘賊時,李鋐因背部毒瘡發作,死於軍中。皇上下詔追贈他為右都督,並授其子為都指揮僉事。

  楊銳,字進之,蕭縣人。他繼承世襲職位,為南京羽林前衛指揮使。正德初年,楊銳因其有才而被提升掌管龍江右衛事務,在淮安督造漕船。

  寧王朱宸濠企圖謀反,王瓊認為安慶地處要害,應當設軍防衛,於是朝廷進升楊銳為代理都指揮僉事,守備其地。楊銳與知府張文錦修造戰船,每日監督士兵操練水戰。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朱宸濠發動叛亂。率軍東下,焚燒彭澤、湖口、望江。二十七日,突然到達安慶城下,船隻有五十餘艘。楊銳、張文錦與指揮崔文、同知林有祿、通判何景懷寧知縣王浩等在江邊抵禦。不久,收兵入城,被叛軍包圍。楊銳、崔文駐軍城西,張文錦、林有祿駐軍城北,何景、王浩駐軍城東南。城西尤屬要衝。楊銳晝夜抗擊,殺死叛賊二百餘人,斬其間諜,叛軍才稍往後退。

  七月六日,叛賊全軍趕到,號稱十萬,船艦相接六十餘里。宸濠所乘的黃色艦,停泊於黃石磯,他親自督戰。賊軍中的江西僉事潘鵬是安慶人,宸濠命他前去諭降。潘鵬叫來楊銳及張文錦,與他們談話,眾心頗為動搖。有一名在黃洲為官的人,以大義指責他,潘鵬慚愧而退。不久潘鵬又持偽檄而至,家僮看到後,很遠就叫他,楊銳將家僮攔腰斬斷示眾。將要射擊潘鵬時,潘鵬已逃走了,眾心這才安定下來。叛賊大怒,圍城數週,攻勢更猛,楊銳等殊死而戰。叛賊架起數十座雲樓俯視城中,城中守軍也造起飛樓射擊賊軍,並趁夜派人繼城而出焚燒賊樓。賊軍又添置天梯,寬二丈,高於城,用木板掩蓋起來,前後有門,伏兵其中,運來進逼城中。城上守軍捆上蘆葦沽上肥油,將其一端點著,當雲梯稍一靠近便投下,頃刻之間全被燒盡,叛賊死了許多。當時軍衛士兵不足百人,在城上的都是民兵。老弱婦女則送來飯菜。每人背運一、二塊石頭,數日之後便堆積如山。叛賊攻城,城上守兵或者投下石頭,或者以沸湯澆下,叛賊總是受傷。楊銳等將信射到賊營,命其解散,有的叛賊便逃走了。於是,楊銳招募敢死隊夜劫賊營。叛賊大受驚擾,到天明才稍微安定下來。宸濠羞憤交加,對其部下說道:“安慶都攻不下來,怎麼能指望南都呢?”正15又獲悉伍文定等攻破南昌,於是便解圍離去。崔文出城襲擊,又擊敗之,十八日後城圍解除。

  捷報上奏,武宗大喜,提拔楊銳為參將,命其分守安徽池州、太州、寧國及九江、饒州、黃州。楊銳舉薦鄭嶽、胡世寧,皇上馬上召用他倆。世宗即位後,論功時,楊銳被提升為都督僉事,庇廕其子為世襲千戶。楊銳又升為左軍都督府金書,改調南京右軍都督府。他充任總兵官,鎮守遼東。後又改督漕運,鎮守淮安。嘉靖十年(1531),楊銳被巡按御史李循義彈劾免職,一年後去世。

  崔文,世襲焉安慶衛指揮使,守城的功勞次於楊銳。世宗審查他的功績,提升三級任都指揮使,廕襲兒子世襲百戶。江、淮多盜賊,朝廷商議設立總兵官,管理上江、下江的防務,提升崔文為都督愈事擔任。改任到南京前府,專門管理長江防務。很久以後,去世。

  贊曰:衛青等人處於太平時期,叛亂暗中暴發,各城受到侵擾,都依賴他們而平定。雖然所面對的敵人並不強大,但是勇敢奮戰,,功勞大多可以記入史冊。有的還葬身原野,像何洪、劉雄、馮禎這些人,豪壯的氣節足以讓人感到惋惜。仇鐵以心計平定叛亂,楊銳以守城摧毀叛賊,是捍衛國家的依靠,可以稱為廟堂的神算。神英、曹雄也右功勞和業績,但因依附宦官損壞名聲,而且獲罪,作將領的人應該以不遵守規矩為戒啊。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