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八十五

卷八十五原文

  席书(弟春 篆) 霍韬(子与瑕) 熊浃 黄宗明 黄绾(陆澄)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弘治三年进士。授郯城知县。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往年,冗食官数千,投充校尉数万,斋醮寺观无停日,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狱据招词不敢辩,刑官亦不敢伸;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文武官传升,名器大滥。灾异之警,偶泄云南,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汉遣八使巡行天下,张纲独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屡迁福建左布政使。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至则贼已平,乃返。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初,书在湖广,见中朝议“大礼”未定,揣帝向张璁、霍韬,献议言:“昔宋英宗以濮王第十三子出为人后,今上以兴献王长子入承大统。英宗入嗣在衮衣临御之时,今上入继在宫车晏驾之后。议者以陛下继统武宗,仍为兴献帝之子,别立庙祀,张璁、霍韬之议未为非也。然尊无二帝。陛下于武宗亲则兄弟,分则君臣。既奉孝宗为宗庙主,可复有他称乎?宜称曰‘皇考兴献王’,此万世不刊之典。礼臣三四执奏,未为失也。然礼本人情,陛下尊为天子,慈圣设无尊称,可乎?故尊所生曰帝后,上慰慈闱,此情之不能已也。为今日议,宜定号曰‘皇考兴献帝’。别立庙大内,岁时祀太庙毕,仍祭以天子之礼,似或一道也。盖别以庙祀则大统正而昭穆不紊,隆以殊称则至爱笃而本支不沦,尊尊亲亲,并行不悖。至慈圣宜称皇母某后,不可以兴献加之。献,谥也,岂宜加于今日?”议既具,会中朝竞诋张璁为邪说,书惧不敢上,而密以示桂萼,萼然其议。三年正月,萼具疏并上之。帝大喜,趣召入对。无何,诏改称献帝为本生皇考,遂寝召命。会礼部尚书汪俊以争建庙去位,特旨用书代之。故事,礼部长贰率用翰林官。是时廷臣排异议益力,书进又不由廷推,因交章诋书,至訾其振荒无状,多侵渔。书亦屡辞新命,并录上《大礼考议》,且乞遣官勘振荒状。帝为遣司礼中官,户、刑二部侍郎,锦衣指挥往勘,而趣书入朝益急。比至德州,则廷臣已伏阙哭争,尽系诏狱。书驰疏言:“议礼之家,名为聚讼。两议相持,必有一是。陛下择其是者,而非者不必深较。乞宥其愆失,俾获自新。”不允。

  其年八月入朝,帝慰劳有加。逾月乃会廷臣大议,上奏曰:

  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从子为皇子者也。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终不称濮王为伯。今陛下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年上考孝宗,天伦大义固已乖悖。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不同。自古天子无大宗、小宗,亦无所生、所后。《礼经》所载,乃大夫士之礼,不可语于帝王。伯父子侄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父,以父为叔,伦理易常,是为大变。

  夫得三代传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祖训》。《祖训》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统,非继嗣也。伯自宜称皇伯考,父自宜称皇考,兄自宜称皇兄。今陛下于献帝、章圣已去本生之称,复下臣等大议。臣书、臣璁、臣萼、臣献夫及文武诸臣皆议曰:世无二首,人无二本。孝宗皇帝,伯也,宜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伯母也,宜称皇伯母。献皇帝,父也,宜称皇考。章圣皇太后,母也,宜称圣母。武宗仍称皇兄,庄肃皇后宜称皇嫂。尤愿陛下仰遵孝宗仁圣之德,念昭圣拥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终无间,大伦大统两有归矣。奉神主而别立祢室,于至亲不废,隆尊号而不入太庙,于正统无干,尊亲两不悖矣。一遵《祖训》,允合圣经。复三代数千年未明之典礼,洗汉、宋悖经违礼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

  议上,诏布告天下,尊称遂定。

  帝既加隆所生,中外献谀希恩者纷然遝至。锦衣百户随全、光禄录事钱子勋既以罪褫,希旨请迁献帝显陵梓宫北葬天寿山。工部尚书赵璜等斥其谬,帝复下廷议。书乃会廷臣上言:“显陵,先帝体魄所藏,不可轻动。昔高皇帝不迁祖陵,文皇帝不迁孝陵。全等谄谀小人,妄论山陵,宜下法司按问。”帝报曰:“先帝陵寝在远,朕朝夕思望,不胜哀痛,其再详议以闻。”书复集众议,极言不可,乃已。

  书以“大礼”告成,宜有以答天下望,乃条新政十二事以献,帝优旨报焉。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朱振于狱,令代桓。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书持不可,请讨之,与政府忤。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帝曰:“书为大臣,当抒猷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自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四年,光禄寺丞何渊请建世室,祀献皇帝于太庙。帝命礼官集议,书等上议;“《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周以文、武有大功德,乃立世室,与后稷庙皆百世不迁。我太祖立四亲庙,德祖居北,后改同堂异室。议祧则以太祖拟文世室,太宗拟武世室。今献皇帝以藩王追崇帝号,何渊乃欲比之太祖、太宗,立世室于太庙,甚无据。”不报。顷之,张璁特奏上,力言不可,书亦三疏如璁议。帝遣中官即其家谕之,书复密疏切谏。帝不悦,责以畏众饰奸。乃议别立祢庙,而世室之议竟寝。五年秋,章圣太后将谒世庙,礼官议不合。书以目眚在告,上言:“母后谒庙,事出创闻,礼官实无所据,惟圣明裁酌。且世庙既成,宜有肆赦之典,请尽还议礼遣戍诸臣。所谓合万国之欢心以祀先王,此天子大孝也。”报闻。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初进《大礼集议》,加太子太保,寻以《献帝实录》成,进少保。眷顾隆异,虽诸辅臣莫敢望。而书得疾不能视事,屡疏乞休,举罗钦顺自代,帝辄慰留不允。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甫闻命而卒。赠太傅,谥文襄,任一子尚宝丞,异数也。

  书遇事敢为,性颇偏愎。初,长沙人李鉴为盗,知府宋卿论之死。书方巡抚湖广,发卿赃私,因劾卿故入鉴罪。帝遣大臣按,不如书言。而书时已得幸,乃命逮鉴入京再讯。书遂言:“臣以议礼犯众怒,故刑官率右卿而重鉴罪,请敕法司辨雪。”及法司谳上无异词,帝重违书意,特减鉴死遣戍。其他庇陈洸,排费宏,率恣行私意,为时论所斥。

  弟春、篆。春由庶吉士授御史,巡云南。以兄为都御史,改翰林检讨。预修《武宗实录》成,当进秩。内阁费宏以春由他官入,与检讨刘夔并拟按察佥事。夔亦故御史,以避兄侍郎龙改授者也。书大怒,疏言:“故事,无纂修书成出为外任者。”帝以书故留春,擢修撰,而夔亦留,擢编修。书由是怨宏,数诋諆。及书卒,帝念其议礼功,累进春翰林学士。嘉靖十二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诏举堪翰林者,春欲召还故翰林杨惟聪、陈沂,尚书汪鋐不可,遂有隙。后鋐有所推举,不与春议,春怒诟鋐。鋐讦春前附杨廷和排议礼诸臣,遂落职。卒于家。

  篆为户科给事中。黔国公沐昆劾按察使沈恩等,篆与同官李长私语昆奏多诬,长即劾昆。武宗责长诬重臣,下诏狱。词连篆,并系治谪外,篆得夷陵判官。世宗嗣位,复故官,未上卒。予祭,赠光禄少卿。

  霍韬,字渭先,南海人。举正德九年会试第一。谒归成婚,读书西樵山,经史淹洽。世宗践阼,除职方主事。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因言锦衣不当典刑狱,东厂不当预朝议,抚按兵备官不当以军功授秩荫,兴府护卫军不当尽取入京概授官职,御史谢源、伍希儒赴难有功不当罢黜,平逆藩功自安庆、南昌外,不当滥叙。帝嘉纳之。

  及“大礼”议起,礼部尚书毛澄力持考孝宗,韬私为《大礼议》驳之。澄贻书相质难,韬三上书极辨其非。已,知澄意不可回,其年十月上疏曰:

  按廷议谓陛下宜以孝宗为父,兴献王为叔,别择崇仁王子为献王后,考之古礼则不合,质之圣贤之道则不通,揆之今日之事体则不顺。

  考《仪礼·丧服》章云“斩衰为所后者”。又云“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是于所后者,盖无称为父母之说,而于本生父母又无改称伯叔父母之云也。汉儒不明其义,谬为邪说曰“为人后者为之子”。果如其言,则汉宣帝当为昭帝后矣。然昭帝从祖也,宣帝从孙也,孙将谓祖为父,可乎?唐宣宗当为武宗后矣,然武宗侄也,宣宗叔也,叔反谓侄为父,可乎?吴诸樊兄弟四人以国相授受,盖迭相为后矣,是兄弟自具高曾祖考也,而可乎?故曰考之古礼则不合也。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所得私也。宋人之告其君曰:“仁宗于宗室中特简圣明,授以大业,陛下所以负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孙万世相承,皆先帝之德。”盖谓仁宗以天下授英宗,宜舍本生父母而以仁宗为父母也。臣以圣贤之道观之,孟子言舜为天子,瞽瞍杀人,皋陶执之,舜则窃负而逃,是父母重而天下轻也。若宋儒之说,则天下重而父母轻矣。故曰求之圣贤之道则不通也。

  武宗嗣孝宗历十有六年,考宗非无嗣也。今强欲陛下重为孝宗之嗣,何为也哉?夫陛下为孝宗子矣,谁为武宗子乎?孝宗有两嗣子矣,武宗独无嗣子,可乎?臣子于君父一也,既不忍孝宗之无嗣,独忍武宗之无嗣乎?若曰武宗以兄,固得享弟之祀,则孝宗以伯,独不得享侄之祀乎?既可越武宗直继孝宗矣,独不可并越孝宗直继宪宗乎?武宗无嗣,无可如何矣。孝宗有嗣,复强继其嗣,而绝兴献之嗣,是于孝宗无所益,而于兴献不大有损乎?故曰揆之今日之事体则不顺也。

  然臣下之为此议也,其故有三:曰前代故事之拘也,曰不忘孝宗之德也,曰避迎合之嫌也。今陛下既考孝宗矣,尊兴献王以帝号矣,则将如斯而已乎?臣窃谓帝王之相继也,继其统而已矣,固不屑屑于父子之称也。惟继其统,则不惟孝宗之统不绝,即武宗之统亦不绝矣。然则如之何而可乎?惟陛下于兴献王得正父子之称,以不绝天性之恩。于国母之迎,得正天子之母之礼。复于昭圣太后、武宗皇后处之有其道,事之尽其诚,则于尊尊亲亲两不悖矣。

  帝得疏喜甚,迫群议不遽行。而朝士咸指目韬为邪说。韬意不自得,寻谢病归。

  嘉靖三年,帝议尊崇所生益急,两诏召韬。韬辞疾不赴,驰疏言:

  今日大礼之议,两端而已。曰崇正统之大义也,曰正天伦之大经也。徒尊正统,其弊至于利天下而弃父母;徒重天伦,其弊至于小加大而卑逾尊。故臣谓陛下宜称孝宗曰皇伯考,献帝曰皇考。此天伦之当辨者也。尊崇之议,则姑在所缓,此大统之当崇者也。乃廷议欲陛下上考孝宗,又兼考献帝,此汉人两统之失也。本原既差,则愈议愈失。臣之愚虑,则愿陛下预防未然之失,毋重将来之悔而已。始陛下尊昭圣皇太后为母,虽于礼未合,然宫闱之内亦既相安。今一旦改称,大非人情所堪。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皇太后,必中心悦预无疑贰之隙。万一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其欢心。陛下朝夕所以承迎其意,慰释其忧者,亦无所不用其极,庶名分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一也。

  昭圣之嫡嗣,武宗一人而已。武宗无嗣,庄肃皇后之属望已矣。臣谓陛下之事昭圣,礼秩虽极尊崇,然其势日轻;陛下之事圣母,尊称虽或未至,然其势日重。故今日廷臣忄卷忄卷以尊大统,母昭圣为请者,盖预防陛下将来之失,而追报孝宗之职分也。臣尝伏读明诏,正统大义,不敢有违。知陛下尊昭圣,敬庄肃,此心可上质天地,下信士庶矣。但恐左右之人不达圣意,妄生疑间。或以弥文小节,遂构两宫之隙,此不可不早虑而预防之也。愿陛下以臣等建议之情,上启圣母曰,昭圣皇太后实大统嫡宗,至尊无对,伏愿圣母时自谦抑,示尊敬至意。庄肃皇后母仪天下十六年,圣母接见之仪,不可轻忽,凡正旦、贺寿,圣母每致谦让不敢纳之意。俾宫闱大权一归昭圣,而圣母若无与焉,则天下万世称颂懿德与天无极。万一圣母意犹未喻,亦得归罪臣等,加赐诛斥,然后委曲申请,务得允从,庶宗统正而嫌隙消,天下万世无所非议,此臣愚虑者二也。

  帝深嘉其忠义,趣令趋朝。明年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韬固辞。且请令六部长贰、翰林、给事、御中俱调外任,练政体;监司、守令政绩卓异,即擢卿丞,有文学者擢翰林;举贡入仕皆得擢翰林,升部院,不宜困资格。帝不允辞,趣令赴职。下其奏于有司,悉格不用。

  六年,还朝,命直经筵日讲。韬自以南音力辞日讲,请撰《古今政要》及《诗书直解》以进。帝褒许之。其年九月迁詹事兼翰林学士,韬复固辞,言:“自杨荣、杨士奇、杨溥以及李东阳、杨廷和颛权植党,笼翰林为属官,中书为门吏,故翰林迁擢不由吏部,而中书至有进秩尚书者。臣尝建议,谓翰林去留,尽属吏部,庶不阴倚内阁为腹心,内阁亦不阴结翰林为羽翼。且欲京官补外以均劳逸,议未即行,躬自蹈之,而又躐居学士徐缙上,何愧如之。”帝优诏不允。明年四月进礼部右侍郎。韬力辞,且举康海、王九思、李梦阳、魏校、颜木、王廷陈、何瑭自代,帝不允。再辞,乃允之。

  六月,“大礼”成,超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韬因言翰林院修书迁官、日讲荫子、及巡抚子弟荫武职之非,而以为己不能力挽,不可随众趋。且称给事中陈洸冤,荐监生陈云章才可用。帝优诏褒答,不允辞。韬复奏曰:“今异议者谓陛下特欲尊崇皇考,遂以官爵饵其臣,臣等二三臣苟图官爵,遂阿顺陛下之意。臣尝自慨,若得礼定,决不受官,俾天下万世知议礼者非利官也。苟疑议礼者为利官,则所议虽是,彼犹以为非,何以塞天下口?”因固辞不拜,帝犹不允。三辞,乃允之。

  韬先后荐王守仁、王琼诸人,帝皆纳用。尝因灾异陈时弊十余事,多议行。张璁、桂萼之罢政也,韬谓言官陆粲等受杨一清指使,两疏力攻一清,夺其职,而璁、萼召还。帝从夏言议,将分祀天地,建二郊,韬极言其非。帝不悦,责韬罔上自恣。言亦疏辨,力诋韬。韬素护前自遂,见帝怒,不敢辨,乃遗言书,痛诋之,复录其书送法司。言怒,疏陈其状,且劾韬无君七罪,并以其书进呈。帝大怒,责韬谤讪君上,丑正怀邪,遂下都察院狱。韬从狱中上书祈哀,璁亦再申救,帝皆不纳。南京御史邓文宪言,宜察韬心,容其戆,且天地分祀是置父母异处,郊外亲蚕是废内外防闲。帝怒,谪之边方。韬系狱逾月,帝终念其议礼功,令输赎还职。寻以母丧归。广东佥事龚大稔讦韬及方献夫居乡不法事,大稔反被逮削籍。

  十二年,韬起历吏部左、右侍郎。时部事多主于尚书,两侍郎率不预。韬争于尚书汪鋐,侍郎始获参部事。韬素刚愎,屡与鋐争,鋐等亦严惮之。既而鋐罢,帝久不置尚书,以韬掌部事。阁臣李时传旨,用鸿胪卿王道中为顺天府丞。韬言:“辅臣承天语无可疑,然臣等犹当奏请,用杜矫伪。”因守故事,列道中及应天府丞郭登庸二人名上。帝嘉其守法,乃用登庸,而改道中大理少卿。久之,出韬为南京礼部尚书。

  顺天府尹刘淑相坐所亲赃私被鞫,疑礼部尚书夏言姻通判费完陷之,讦言请属事。帝怒,下淑相诏狱。淑相与韬善,言亦疑韬主之,遂讦韬扈跸谒陵,远游银山寺大不敬。韬自诉,因论言:“请谥故少师费宏为文宪,不叙宏累被劾状,按律,增减紧关情节者斩。且‘宪’乃纯皇帝庙号,人臣安得用?”会南京给事中曾钧骑马,不避尚书刘龙、潘珍轿,龙与钧互讦奏。韬劾钧,且请禁小臣乘轿。给事中李充浊、曹迈等交章,言近侍之臣不当避道,杂举公会宴次得与尚书同列以证,语颇侵韬。韬疑充浊倚言为内主,讦充浊为奸党,复摭言他事。言益怒,奏韬大罪十余事。且言彭时、宋濂皆于正德间谥文宪,不避庙号,韬陋不知故事。帝方不直韬,淑相复从狱中摭言他事,帝益怒,考讯之。辞服韬主使,乃斥淑相为民,降韬俸一级。当议乘轿时,言被劾不预,都御史王廷相会礼部侍郎黄宗明、张璧请禁饬小臣如韬奏,而南京诸给事、御史自如。韬以为言,帝复申饬,众情滋不悦。曹迈及同官尹相等遂与韬忿争。相劾韬迁南部怨望;擅取海子鱼,与乡人群饮郊坛松下;侍郎袁宗儒期丧不当进表,逼使行。韬上疏自理。下廷议。帝为停韬俸四月,相等亦停二月。韬既与言交恶,及言柄用,韬每欲因事陷之。上言:“顷吏部选刘文光等为给事中,寻忽报罢,人皆曰阁臣抑之。给事中李鹤鸣考察谪官,寻复故,人皆曰贿得。宜谕吏部毋受当事颐指,使天下知威福出朝廷,而大臣有李林甫、秦桧者,不得播弄于左右。”其意为言发也。于是鹤鸣上疏自白,并摭韬居乡不法诸事。帝两置之。无何,韬劾南京御史龚湜、郭本。湜等自辨,亦劾韬。帝并置不问。

  十八年简补宫僚,命韬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协掌詹事府事。疏辞加秩,且诋大臣受禄不让,晋秩不辞,或有狐鼠钻结,阴固宠权,怨气召灾。实有所自。其意亦为言发。既屡击言不胜,最后见郭勋与言有隙,乃阴比勋,与共齮龁言。时中外讹言帝复南幸,韬因显颂勋,言:“六飞南狩时,臣下多纳贿不法。文官惟袁宗儒,武官惟郭勋不受馈。今讹言复播,宜有以禁戢之。”帝既下诏安群情,乃诘韬曰:“朕昨南巡,卿不在行,受贿事得自何人?据实以奏。”韬对,请问诸郭勋。帝责其支词,务令指实。韬窘,乃言:“扈从诸臣无不受馈遗、折取夫隶直者,第问之夏言,令自述。至各官取贿实迹,勋具悉始末,当不欺。如必欲臣言,请假臣风宪职,循途按之,当备列以奏。”章下所司。韬惧不当帝旨,寻赴京,列所遇进鲜船内臣贪横状,帝亦不问。明年十月卒于官,年五十有四。赠太子太保,谥文敏。

  韬学博才高,量褊隘,所至与人竞。帝颇心厌之,故不大用。先后多所建白,亦颇涉国家大计。且尝荐“大礼”大狱得罪诸臣,及废籍李梦阳、康海等。在南都,禁丧家宴饮,绝妇女入寺观,罪娼户市良人女,毁淫祠,建社学,散僧尼,表忠节。既去,士民思之。始与璁、萼结,既而比郭勋。举进士出毛澄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复称为座主。及总裁己丑会试,亦遂不以唐顺之等为门生。其议礼时,诋司马光。后议薛瑄从祀,至追论光不可祀孔庙。其不顾公论如此。

  子与瑕,举进士。授慈溪知县。鄢懋卿巡盐行部,与瑕不礼,为所劾罢。起知鄞县,终广西佥事。

  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箠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

  世宗践阼,廷议追崇礼未定。浃驰疏言:“陛下起自藩服,入登大宝,倘必执为后之说,考孝宗而母慈寿,则兴献母妃当降称伯叔父母矣。不知陛下承欢内庭时,将仍旧称乎,抑改而从今称乎?若仍旧称,而不得尊之为后,则于慈寿徒有为后之虚文,于母妃则又缺尊崇之大典,无一而可也。臣愚谓兴献王尊以帝号,别建一庙,以示不敢上跻于列圣。母妃则尊为皇太后,而少杀其徽称,以示不敢上同于慈寿。此于大统固无所妨,而天性之恩亦得以兼尽。”疏至,会兴王及妃已称为帝后,下之礼官。

  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

  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

  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

  黄宗明,字诚甫,鄞人。正德九年进士。除南京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尝从王守仁论学。宁王宸濠反,上江防三策。武宗南征,抗疏谏,寻请告归。嘉靖二年,起南京刑部郎中。张璁、桂萼争“大礼”,自南京召入都,未上。三年四月,璁、萼、黄绾及宗明联疏奏曰:“今日尊崇之议,以陛下与为人后者,礼官附和之私也。以陛下为入继大统者,臣等考经之论也。人之言曰,两议相持,有大小众寡不敌之势。臣等则曰,惟理而已。大哉舜之为君,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今言者徇私植党,夺天子之父母而不顾,在陛下可一日安其位而不之图乎?此圣谕令廷臣集议,终日相视莫敢先发者,势有所压,理有所屈故也。臣等大惧欺蔽因循,终不能赞成大孝。陛下何不亲御朝堂,进百官而询之曰:‘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孝宗皇帝之侄,兴献帝之子,遵太祖兄终弟及之文,奉武宗伦序当立之诏,入承大统,非与为人后者也。前者未及详稽,遽诏天下,尊孝宗皇帝为皇考,昭圣太后为圣母,而兴献帝后别加本生之称,朕深用悔艾。今当明父子大伦,继统大义,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为皇伯母,而去本生之称,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圣母章圣皇太后,此万世通礼。尔文武廷臣尚念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与朕共明大伦于天下。’如此,在朝百工有不感泣而奉诏者乎,更以此告于天下万姓,其有不感泣而奉诏者乎,此即《周礼》询群臣询万民之意也。”奏入,帝大悦,卒如其言。宗明亦遂蒙帝眷。

  明年出为吉安知府,迁福建盐运使。六年召修《明伦大典》,以母忧归。服阕,征拜光禄卿。十一年擢兵部右侍郎。其冬,编修杨名以劾汪鋐下诏狱,词连同官程文德,亦坐系。诏书责主谋者益急。宗明抗疏救,且曰:“连坐非善政。今以一人妄言,必究主使,廷臣孰不惧?况名搒掠已极,当严冬或困毙,将为仁明累。”帝大怒,谓宗明即其主使,并下诏狱,谪福建右参政。帝终念宗明议礼功,明年召拜礼部右侍郎。辽东兵变,捶辱巡抚吕经。而帝务姑息,纳镇守中官王纯等言,将逮经。宗明言:“前者辽阳之变,生于有激。今重赋苛徭悉已厘正,广宁复变,又谁激之?法不宜复赦。请令新抚臣韩邦奇勒兵压境,扬声讨罪,取其首恶,用振国威,不得专事姑息。”帝不从,经卒被逮。宗明寻转左侍郎,卒于官。

  初,议礼诸臣恃帝恩眷,驱驾气势,恣行胸臆。宗明虽由是骤显,持论颇平,于诸人中独无畏恶之者。

  黄绾,字宗贤,黄岩人,侍郎孔昭孙也。承祖荫官后府都事。尝师谢铎、王守仁。嘉靖初,为南京都察院经历。

  张璁、桂萼争“大礼”,帝心向之。三年二月,绾亦上言曰:“武宗承孝宗之统十有六年,今复以陛下为孝宗之子,继孝宗之统,则武宗不应有庙矣。是使孝宗不得子武宗,乃所以绝孝宗也。由是,使兴献帝不得子陛下,乃所以绝兴献帝也。不几于三纲沦,九法棨哉!”奏入,帝大喜,下之所司。其月,再上疏申前说。俄闻帝下诏称本生皇考,复抗疏极辨。又与璁、萼及黄宗明合疏争,“大礼”乃定。绾自是大受帝知。及明年,何渊请建世室,绾与宗明斥其谬。寻迁南京刑部员外郎,再谢病归。帝念其议礼功,六年六月召擢光禄少卿,预修《明伦大典》。

  王守仁中忌者,虽封伯,不给诰券岁禄;诸有功若知府邢珣、徐琏、陈槐,御史伍希儒、谢源,多以考察黜。绾讼之于朝,且请召守仁辅政。守仁得给赐如制,珣等亦叙录。绾寻迁大理左少卿。其年十月,璁、萼逐诸翰林于外,引己所善者补之,遂用绾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直经筵。以任子官翰林,前此未有也。

  明年,《大典》成,进詹事。锦衣佥事聂能迁者,初附钱宁得官,用登极诏例还为百户。后附璁、萼议“大礼”,且交关中贵崔文,得复故职。《大典》成,诸人皆进秩,能迁独不与,大恨。嘱罢闲主事翁洪草奏,诬王守仁贿席书得召用,词连绾及璁。绾疏辨,且乞引避。帝优旨留之,而下能迁法司,遣之戍,洪亦编原籍为民。

  绾与璁辈深相得。璁欲用为吏部侍郎,且令典试南京,并为杨一清所抑,又以其南音不令与经筵。绾大恚,上疏丑诋一清而不斥其名。帝心知其为一清也,以浮词责之。其年十月,出为南京礼部右侍郎,遍摄诸部印。十二年召拜礼部左侍郎。初,绾与璁深相结。至是,夏言长礼部,帝方向用,绾乃潜附之,与璁左。其佐南礼部也,郎中邹守益引疾,诏绾核实。久不报,而守益竟去。吏部尚书汪鋐希璁指,疏发其事,诏夺守益官,令鋐覆核,鋐遂劾绾欺蔽。璁调旨削三秩,出之外。会礼部请祈谷导引官,帝留绾供事。鋐于是再疏攻绾,且掇及他事,帝复命调外。绾上疏自理,因诋鋐为璁鹰犬,乞赐罢黜以避祸。帝终念绾议礼功,仍留任如故。绾自是显与璁贰矣。

  初,大同军变,杀总兵官李瑾,据城拒守。总制侍郎刘源清、提督郤永议屠之。城中恟惧,外勾蒙古为助,塞上大震。巡抚潘倣急请止兵,源清怒,驰疏力诋倣。璁及廷议并右源清,绾独言非策。及源清罢,侍郎张瓒往代。未至,而郎中詹荣等已定乱。叛卒未尽获,军民疮痍甚,代王请遣大臣绥缉之。疏下礼部,夏言以为宜许,而极诋前用兵之谬,语侵璁。璁怒,力持不欲遣。帝委曲谕解之,乃特以命绾,且令察军情,勘功罪,得便宜行事。绾驰至大同,宗室军民牒诉官军暴掠者以百数,无告叛军者。绾一无所问,以安其心。有为叛军使蒙古归者,绾执戮之,反侧者复相煽。绾大集军民,晓以祸福。罹害者陈牒,绾佯不问,而密以牒授给振官,按里核实,一日捕首恶数十人。卒尚钦杀一家三人,惧不免,夜鸣金倡乱,无应者,遂就擒。绾复图形购首恶数人,军民乃不复虞诖误。遂令有司树木栅,设保甲四隅,创社学,教军民子弟,城中大安。还朝,列上文武将吏功罪,极诋源清、永。绾以劳增俸一等,璁及兵部庇源清,阴抑绾。绾累疏论,帝亦意向之,源清、永卒被逮。绾寻以母忧归。

  十八年,礼官以恭上皇天上帝大号及皇祖谥号,请遣官诏谕朝鲜。时帝方议讨安南,欲因以觇之,乃曰:“安南亦朝贡之国,不可以迩年叛服故,不使与闻。其择大臣有学识者往。”廷臣屡以名上,皆不用。特起绾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为正使,谕德张治副之。帝方幸承天,趣绾诣行在受命。绾惮往,至徐州先驰使奏疾不能前,致失期。帝责绾不驰赴行在,而舟诣京师为大不敬,令陈状,已而释之。绾数陈便宜,请得节制两广、云、贵重臣,遣给事御史同事,吏、礼、兵三部择郎官二人备任使。帝悉从之。最后为其父母请赠,且援建储恩例请给诰命如其官。帝怒,褫尚书新命,令以侍郎闲住,使事亦竟寝。久之,卒于家。

  绾起家任子,致位卿贰。初附张璁,晚背璁附夏言,时皆以倾狡目之。方“大礼”之兴也,首继璁上疏者为襄府枣阳王祐楒。其言曰:“孝庙止宜称‘皇伯考’,圣父宜称‘皇考兴献大王’。即兴国之陵庙祀用天子礼乐,祝称孝子皇帝某。圣母宜上徽号称太妃,迎养宫中。庶继体之道不失,天性之亲不泯。”时世宗登极岁之八月也。自时厥后,诸希宠干进之徒,纷然而起。失职武夫、罢闲小吏亦皆攘臂努目,抗论庙谟。即璁、萼辈亦羞称之,不与为伍。故自璁等八人外,率无殊擢。至致仕教谕王价,遂请加诸臣贬窜诛戮之刑,惩朋党欺蔽之罪。而最陋者南京刑部主事归安陆澄。初极言追尊之非,逮服阕入都,《明伦大典》已定,璁、萼大用事,澄乃言初为人误,质之臣师王守仁乃大悔恨。萼悦其言,请除礼部主事。而帝见澄前疏恶之,谪高州通判以去。

  嘉靖四年七月,席书将辑《大礼集议》,因言:“近题请刊布,多系建言于三年以前,若臣书及璁、萼、献夫、韬,所正取者不过五人。礼科右给事中熊浃、南京刑部郎中黄宗明、都察院经历黄绾、通政司经历金述、监生陈云章、儒士张少琏及楚王、枣阳王二宗室外,所附取者不过六人。有同时建议,若监生何渊、主事王国光、同知马时中、巡检房濬,言或未纯,义多未正,亦在不取。其他罢职投闲之夫,建言于璁、萼等召用后者,皆望风希旨,有所觊觎,亦一切不录。其锦衣百户聂能迁、昌平致仕教谕王价建言三年二三月,未经采入。今二臣奏乞附名,应如其请。”帝从之。因诏“大礼”已定,自今有假言陈奏者,必罪不宥。

  至十二年正月,蒲州诸生秦镗伏阙上书,言:“孝宗之统讫于武宗,则献皇帝于孝宗实为兄终弟及。陛下承献皇帝之统,当奉之于太庙,而张孚敬议礼,乃别创世庙以祀之,使不得预昭穆之次,是幽之也。”又谓:“分祀、天、地、日、月于四邻,失尊卑大小之序。去先师王号,撤其塑像,损其礼乐,增启圣祠,皆非圣祖之意。请复其初。”帝得奏,大怒。责以毁上不道,下诏狱严讯,令供主谋。镗服妄议希恩,实无主使者。乃坐妖言律论死,系狱。其后又从丰坊之请,入庙称宗,以配上帝,则璁辈已死,不及见矣。

  赞曰:席书等亦由议礼受知,而持论差平。然事以激成,末流多变。盖至入庙称宗,则亦非诸人倡议之初心矣。书、韬在官颇有所建树,浃、宗明能自敛戢,时论为优。至绾之倾狡,乃不足道矣。

卷八十五譯文

  席書,字文同,四川遂寧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授職郯城知縣,後來進入朝中當工部主事,又改任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十六年,雲南發生日食、地震,朝廷命令侍郎樊瑩前往視察,經奏準罷免了三百多名監司以下的官吏。席書上書說“:災異的來由在於朝廷,不因為雲南自己,就如同人元氣內傷,然後四肢才長出瘡疤一樣。朝廷是國家的元氣所藏之處,雲南只是四肢而已。怎麼能撇開生成毒氣的根源不管而專門去醫治四肢上的小毛病呢?現在內府所要求的供應量比以前大了幾倍,吃閒飯的冗官有幾千人,投機而做校尉的有幾萬人,請佛道設壇求福的活動連無虛日,織造一事不停地煩擾百姓,各種賞賜超越了應有的限量;皇親吞併百姓的田地,宦官又不停地派出為官;大案有了本人的招供都不敢法辦,刑官也不敢申訴;賢能的大臣閒住在家不加委任,因諫諍被貶的下級官員也未予復職;文武官員可以傳子接班,由此使等級名分亂作一團。災異給我們的警告偶然在雲南出現,想拿遠方的當地官吏來抵罪,這是什麼道理呢?漢朝時一次朝廷要派八個使臣外出巡行天下,張綱卻說:‘豺狼正當道,怎麼去向狐狸問罪?’現在樊瑩充當巡察,沒能力彈劾外戚和大臣,卻去考核、罷免雲南的地方官吏,真是捨本治末。我請求陛下把我所說的這些弊端全部予以革除!其他有什麼大的弊端應當革除的,或是有什麼大事應該舉辦的,命令各有關部門列舉上奏,該舉辦的舉辦,該革除的革除。”當時孝宗沒有采用他的主張。

  武宗時,席書先後擔任過河南僉事、貴州提學副使。當時王守仁被貶任龍場驛丞,席書選取州縣子弟,請守仁教育他們,由此這個地方的年青人才懂得愛好學問。經幾次升遷,他又做了福建左布政使。寧王宸濠造反時,他緊急召募了二萬士兵前往討伐。到江西時反賊已被平定,他於是返回去了。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義前往巡撫湖廣。宦官李鎮、張..假借進貢和御用食鹽為名蒐括了十餘萬錢,席書上書揭發了他們。

  嘉靖元年(1522),他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長江南北那年大鬧饑荒,他奉命到江北賑濟災民,命令各州縣每十里設一個難民篷,煮稀粥供應難民,使無數人得以生存。

  當初,席書還在湖廣時,看到朝廷討論“大禮”,還沒有定論,他揣摩世宗向著張璁、霍韜一邊,就提出自己的意見說:“過去宋英宗作為濮王的第十三個兒子過繼給仁宗當了太子,現今皇上是以興獻王長子的身份入宮來繼承王位。英宗的過繼在仁宗當政期間,現在皇上即位是在武宗逝世之後。議論的人以為陛下繼承武宗的王位,但仍然是興獻帝的兒子,應另為興獻帝立廟祭祀。張璁、霍韜的意見是無可非議的。但是最尊貴的皇帝不能有兩個。陛下對武宗說來親戚關係是兄弟,等級名分卻是君臣。既然把孝宗供奉為宗廟中的神主,還能有別的什麼稱號嗎?對親生父親,稱為“皇考興獻王”,這是千秋萬代不可改變的經典。禮臣再三堅持己意上奏,並沒有錯。但是禮應以人情為根基,陛下作為尊貴的天子,親生父母假如沒有尊稱又怎麼行呢?所以尊崇親生父母為帝、後,告慰雙親,這是不可抑制的感情。為現在考慮,應當定興獻王的尊稱為“皇考興獻帝”。另外在宮廷中間為興獻王立廟,逢年過節祭祀過太廟以後,仍舊用天子之禮在宮廷中祭祀興獻王,這或許是處理這個問題的一種方式吧。”

  這個奏議寫好後,正好朝中大臣競相攻擊張璁的意見為邪說,席書害怕,不敢往上呈交,但私下裡給桂萼看過,桂萼同意他的意見。三年(1524)正月,桂萼寫了一篇奏疏連同席書這一篇一起交了上去。世宗看過很高興,催著召他進京問話。不久,詔書傳下,改稱獻帝為本生皇考,就停止了對他的召見。正好禮部尚書汪俊因為爭論建廟一事免職,世宗就傳下特別詔書讓席書接替他。按照往常的慣例,禮部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大都任用翰林官。這個時候滿朝大臣正在起勁地排斥不同意見,席書的升遷又沒有經過朝廷公舉,因此大家紛紛上書攻擊席書,直至詆譭他在江北賑濟災荒時不成樣子,私人侵佔了很多錢財。席書自己也一再辭謝這個任命,又抄錄他寫的《大禮考議》遞了上去,並且請派遣官員去檢察他賑濟災荒的情況。世宗為此派司禮中官,戶、刑二部侍郎,錦衣指揮前往檢察,一面更急切地催他入朝。等他走到德州,就聽說朝中大臣在宮門外跪地哭諫,全部被關進了詔獄。席書飛章上書說“:議禮的學者們,一貫有名地聚說紛紜。兩種意見相對立,必定有一對,有一錯。陛下選用對的意見,而對不正確的意見也不要太計較。請寬恕那些人的過錯,讓他們改過自新好了!”世宗沒同意。

  那年八月席書入朝後,世宗格外地加以慰勞。過了一個月,朝廷組織大臣們進行大討論,席書遞上奏章說:

  “夏、商、週三代的辦法是父親死了,兒子即位,哥哥死了,弟弟接續,從夏朝到漢朝兩千年裡,沒有過把侄兒立為太子的。漢成帝根據個人的好惡立定陶王,才破壞了三代傳承王位的典禮。宋仁宗立濮王的兒子為太子,英宗即位後,也始終沒有把濮王稱作伯父。現在陛下出生於孝宗逝世兩年以後,竟然不說是繼承武宗的王位,而要間隔十六年往上去把孝宗作為父親,這樣倫理、大義就都差錯無餘了。況且您又未曾被立為太子,與漢、宋的情況也不相同。自古以來天子沒有大宗、小宗的區分,也沒有親生、過繼的不同。《禮經》中所記載的是大夫、士人的禮節,不能運用於帝王。伯父子侄的關係如天經地義,不能改變。現在以伯為父,以父為叔,改變正常的倫理,這還是少有的稀奇事呢。

  “能體現三代王位傳承的大義,並超出漢、唐入繼王位全靠私人好惡的辦法,莫過於我朝的《祖訓》了。《祖訓》說“:朝廷如果沒有太子,哥哥死後,一定要讓弟弟繼位。”這樣說來,繼位的人實際上是接續王統,而不是過繼給人當兒子。伯父自然應該稱為皇伯考,父親自然應該稱為皇考,哥哥自然應稱為皇兄。現在陛下已經把獻帝、章聖尊稱中“本生”兩字去掉,又交給我們大家討論。我和張璁、桂萼、獻夫及其他文武大臣都討論說:世上沒有兩樣真理,一人沒有兩個父親。孝宗皇帝是您的伯父,應稱為皇伯考。昭聖皇太后是您的伯母,應稱為皇伯母。獻皇帝是您的父親,應稱為皇考。章聖皇太后是您的母親,應稱為聖母。武宗仍舊稱為皇兄,莊肅皇后應稱為皇嫂。我們十分希望陛下能遵行孝宗皇帝仁愛萬物的美德,牢記昭聖太后擁立陛下的功績,今後更加孝敬他們,始終不要中斷,這樣皇家的倫理、王位兩個方面就都得到了正確處理。”

  這篇奏議遞上後,世宗詔令佈告全國,對興獻王的尊稱到這時終於確定下來了。

  世宗隆重地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以後,朝廷內外獻媚邀功的人接踵而來。錦衣百戶隨全、光祿錄事錢子勳以前因罪被削職,現在迎合世宗心思上書請把獻帝在顯陵的靈柩遷葬到天壽山。工部尚書趙璜等斥責了這個建議的荒謬,世宗卻又交給大臣們討論。席書於是召集大臣們上書說“:顯陵是先帝遺體和魂靈安處的地方,不能輕易動它。過去高皇帝沒有遷移過祖陵,文皇帝也沒有遷移孝陵。隨全等是諂諛的小人,敢隨便談論皇陵的事,應該交給法司問罪。”世宗批覆說“:先帝的陵墓在遠處,我日夜牽掛,難過得受不了。希望你們再作詳細討論,然後打報告上來!”席書又召集大家討論,極力上書說不行,這才作罷。

  席書認為“大禮”告成,應該採取措施滿足一下天下百姓的希望,於是列舉了十二條重新整理政治的建議遞呈上去,世宗以讚賞的口吻做了批覆。大同發生兵變,殺死了巡撫張文錦,毀壞了總兵官江桓的大印,從監獄中放出原先的將領朱振,讓他代替江桓。世宗遷就叛亂士兵,就此任命朱振做總兵官,指示禮部鑄造新印。席書堅持反對意見,與內閣大臣發生衝突。當時的閣員是費宏、石王缶、賈泳,席書心裡不喜歡他們,於是極力推薦楊一清、王守仁入閣,並且說“:現在朝中的大臣都才能平平,沒有可以與陛下共商軍國大事的人。平定天下禍亂,成就一代功業,非用王守仁不可。”世宗說:“席書作為大臣,應當提出不尋常的策略出來和我一起渡過現在的難關才是,怎麼能以才能一般來推諉呢?”守仁最終沒能到朝中掌權。

  四年(1525),光祿寺丞何淵請建世室,以便在太廟中祭祀獻皇帝。世宗傳令禮官一起討論,席書等遞上奏議說:“按照《王制》的規定,‘天子的宗廟有七座,太祖之下左右各設三座,共七代’。周朝時因為文王、武王建立過偉大的功勳,才在宗廟裡為他們另立世室,與后稷的廟一起都百代不許遷移。我們明太祖為四代祖宗設了廟,德祖的廟在北邊,後來改為一廟之中另開房間祭祀。討論祭祀遠祖時就把太祖比作文王設立世室,太宗比作武王也設立世室。現在獻皇帝是以藩王身份追加的皇帝稱號,何淵竟想把他和太祖、太宗相比,在太廟裡設立世室,這很沒根據。”世宗沒有做什麼批覆。不久,張璁也遞上專門的奏章,極力說不行,席書也多次上書,和張璁的意見一致。世宗派宦官到他家裡當面教他同意,席書又遞上機密奏章嚴詞勸阻。世宗很有些不高興,批評席書,說他害怕閒話,文過飾非。然後才決定另為獻皇帝設立禰室,關於設立世室的討論終於結束了。

  五年(1526)秋天,章聖皇太后打算晉見世廟,禮官認為這樣做不合乎禮制。當時席書因害眼疾請假在家,上書說:“母后晉見世廟的事是一個創舉,禮官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根據反對,全憑陛下自己決定就是了。另外,世廟已經修建成了,應該有大赦天下的詔令了,我請求陛下把過去討論‘大禮’時貶官、充軍的大臣們全部召回來吧!古人所說的聯合萬國的歡心來祭奠先王,是天子對先王最大的孝心啊。”世宗回答知道,但沒實行。

  席書因為討論“大禮”一事受到世宗信任,被提拔為親近的大臣。當初進呈《大禮集議》,已加官太子太保,不久後因為《獻帝實錄》成書,升為少保。世宗對他特別眷戀、照顧,即使幾個內閣大臣也沒法和他攀比。可是席書得病後不能辦事,多次上書請求退休,舉薦羅欽順接替自己,世宗每次都安慰、挽留他,不准他退休。後來病重,更加堅決要求退休,世宗傳令給他加官武英殿大學士,在京城賞他一處住宅,並且和在任時一樣支取官俸。席書剛剛接到這個命令就死掉了。朝廷追贈他為太傅,諡文襄,任用他一個兒子做尚寶丞,這是少有的待遇呢。

  席書遇事敢作敢為,但性情很偏頗,剛愎自用。早先,長沙人李鑑作了盜賊,知府宋卿判他死刑。席書當時正巡撫湖廣,揭發宋卿貪贓受賄,就上書彈劾宋卿有意把李鑑定為死罪。世宗派大臣下去檢察,並不像席書所說的那樣。當時席書已經進京並受到世宗寵信,於是就命令把李鑑逮來京城再次審訊。席書這時上書說“:我因為討論‘大禮’一事觸犯了大家的怒火,所以刑官們大多偏向宋卿,把李鑑的罪加重懲辦,請陛下傳令要法司審問後給他昭雪。”等法司審訊後報上情況,和當初並無不同,世宗很不同意席書的意見,但還是把李鑑特別減免死刑,發配充軍了事。其他如包庇陳..,排擠費宏等,席書都無所顧忌地實踐自己的意志,受到當時社會輿論的指責。

  霍韜,字渭先,廣東南海人。考中正德九年(1514)會試的第一名後,提名候補,就返回家鄉結婚,然後在西樵山刻苦讀書,對經史等學問融會貫通。

  世宗即位後,任用他做了職方主事。當時楊廷和還在執政,霍韜上書說:“內閣大臣的職務是參與機要事務的,現在卻只是擬定文書,對軍政大事的裁決權歸屬於宦官。內閣大臣失去了參與議定的權力,宦官出現了干預政治的苗頭。從今以後的奏章,請陛下把大臣召集來當面決定以後施行,講官、臺諫也排列左右,大家共同商議,或贊成或反對,事情公開辦理。這樣內閣大臣就有了去惡取善的聲望,宦官也避免了別人對他們攬權的批評。”進而說到錦衣衛不應當掌管刑罰,東廠不應當參與朝廷中的事務討論,撫按兵備官不應當憑軍功晉級、蔭封,興王府的護衛軍不應當全部召來京城授予官職,御史謝源、伍希儒以身赴難有功無罪不應罷免,平定宸濠叛亂的功績除安慶、南昌以外不應當濫評。世宗高興地聽取了他的意見。

  等到關於“大禮”的爭論開始後,禮部尚書毛澄堅決認為世宗應該稱孝宗為考,霍韜私下寫了一篇《大禮議》反駁這種觀點。毛澄寫信給霍韜質問他,霍韜多次寫信給毛澄,極力論說毛澄的錯誤。過後,他認識到毛澄的意見無法轉變,就在那年十月遞上奏章說:

  “按大臣們議定,認為陛下應當稱孝宗為父,興獻王為叔,另外選崇仁王的一個兒子做獻王的後裔。這種觀點,根據古禮考較是不適合的,根據聖賢之道來比照是說不通的,根據現在的事實來考慮是名實不相隨的。

  “查《儀禮·喪服》篇說“:過繼給人做後裔就給人穿最重的喪服斬衰。”又說:“過繼給人做後裔,要替自己的父母進行報祭。”這裡對過繼的物件,好像沒有稱他們為父母的意思,對於親生父母也沒有改稱伯、叔父母的說法。漢儒不懂《喪服》篇的意思,炮製謬論說什麼“過繼給人就是人家的兒子”。果真像他們所說,那麼漢宣帝應當是昭帝的兒子。但是事實上昭帝是從祖,宣帝是從孫,孫子難道可以稱祖為父?唐宣宗應當是武宗的後裔了,但是事實上武宗是侄兒,宣宗是叔父,叔父反過來稱侄兒為父,可以嗎?吳諸樊兄弟四個把國家依次傳承,大概可以說是互為後繼人了,這樣說兄弟四個一是高祖,一是曾祖,一是祖父,一是考,可以嗎?所以說這種觀點,根據古禮考較是不適合的。

  “天下是天下所有的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私產。宋朝人對他們的英宗皇帝說:‘仁宗從宗室親人中特別選擇您,把國家傳給您,您能身穿龍袍頭戴王冠,擁有天下,並傳給子孫萬代,都是先皇帝的恩惠。’意思大概是說仁宗把天下傳給英宗,英宗應該放棄親生父母而把仁宗作為父母。我運用聖賢之道來看,孟子說舜當天子,假如他父親瞽瞍殺了人,皋陶把他捉了,舜就會偷偷背了父親出逃,這樣說來應該以父母為重,而以天下為輕。照宋儒所說,就是天下重而父母輕了。所以說這種觀點,根據聖賢之道來比照是說不通的。

  “武宗繼承孝宗坐了十六年天下,孝宗並不是沒有後繼者。現在硬要陛下再給孝宗做後繼者,到底圖個什麼呢?陛下可以給孝宗當兒子,又有誰來給武宗當兒子呢?孝宗有兩個接班人和兒子,武宗卻沒有接班人,沒有兒子,行嗎?大臣對於君主和對於父親是一樣的,既不忍心看到孝宗沒有後繼者,又怎麼忍心看到武宗沒有接班人呢?如果武宗是哥哥,本來就有資格享受弟弟的祭祀,那麼孝宗是伯父,難道沒資格享受侄兒的祭祀嗎?既然可以越過武宗往上繼承孝宗的皇位,難道就不可以一併連孝宗也越過往上直接繼承憲宗的皇位?武宗沒有兒子,這已是無可奈何的事了。孝宗有兒子,又強要再為他過繼一個,絕掉興獻王的後裔,這是不是對孝宗沒什麼幫助而對興獻王大有損失的事?所以說這種觀點,根據現在的事實來考慮是名實不相隨的。

  “不過我提出這種意見有三點原因:一是破除前代故事給人的拘束;二是不忘孝宗的恩德;三是避免迎合陛下心意嫌疑。現在陛下已經把孝宗稱為考,又把興獻王尊崇為帝,事情就這樣算完了嗎?我私下認為帝王之間的繼承,只是繼承王位而已,本來就不必斤斤計較父子的稱呼。只有繼承王位,才能使孝宗的譜系不絕,就連武宗的譜系也不絕。但是僅僅如此嗎?不。這樣陛下對興獻王還可以改正父子之稱號,不斷絕興獻王天生的大恩;對於國母的歡迎,也能改正為對天子的母親應有的禮儀。假如再對昭聖太后、武宗皇后能用正確的方式對待,盡心中的誠意來侍奉,那麼尊敬尊貴的人,親愛親近的人,這兩條就都沒有違誤了。”

  世宗接到這篇奏疏後心中很高興,迫於大臣們的輿論壓力不敢馬上實施。可是朝廷中大臣們都指責霍韜炮製邪說,霍韜心中不自在,很快就告病回家去了。

  嘉靖三年(1524),世宗更加急切地要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兩次釋出詔書召霍韜進京。霍韜用生病為理由推辭,不肯赴京,飛章上奏說:“現在關於‘大禮’的爭議,無非爭兩個方面:一是尊崇王位正統的大道理,二是要糾正人倫關係的大準則。只尊崇王位正統,弊端在於有利於國家卻拋棄了父母;只重視天倫,弊端是使地位本來低的凌駕於尊貴之上。所以我認為陛下應該稱孝宗為皇伯考,獻帝為皇考,這是應加分別的人倫關係。尊崇親生父母的討論,姑且可以往後放一放,這是因為王位正統應該優先尊崇。我認為陛下對昭聖皇太后,所用的禮儀等級雖然崇高,但勢頭越來越輕微了。陛下對待自己母親,名號雖然還沒有尊貴到極點,但勢頭越來越重要了。大臣們所以不依不饒要您尊崇嫡系,以昭聖皇太后為母親,大概是為了防範陛下將來的過失,並用以作為報效孝宗皇帝應盡的本分。希望陛下把我們提此建議的衷情稟告聖母,就說昭聖皇太后事實上是正統、嫡親,她的地位尊貴無比,希望聖母能經常謙退一些,對昭聖表示尊敬的意思。莊奉皇后當了十六年的國母,聖母接見她的禮儀不可輕忽,凡是元旦、賀壽,聖母要經常表現出謙讓、不敢接受莊奉大禮的意思,讓宮廷內部的大權全歸昭聖皇太后掌握,聖母像不參與的樣子,那麼天下人和後代人就會稱頌聖母的美德,就像稱頌老天一樣沒有停止的那一天了。”世宗深深讚揚他奏疏中表現出來的忠誠,就催促他回到朝廷去。第二年,提拔他為少詹事兼侍講學士。霍韜堅決推辭,並且請求詔令六部尚書、侍郎、翰林、給事中、御史都應該出任地方官職,以便他們熟悉政治局勢;監司、守令政績突出的,就應提拔為卿丞,有文才、學識的提拔為翰林官;科舉、貢選入官的都可以提為翰林,進入部院,不應該侷限於資格。世宗不允許他的推辭,催派他上任,把他的奏議下發給有關部門討論,結果全部被廢置,沒有采用。

  六年(1527),霍韜回到朝廷裡,世宗命令他到經筵前值勤,擔任日講官。霍韜因為自己的南方口音竭力推辭,請求讓他撰寫《古今政要》及《書直解》,然後進呈。世宗表示讚許。那年九月,世宗提拔他做詹士兼翰林學士,霍韜又極力推辭,說:“從楊榮、楊士奇、楊溥直到李東陽、楊廷和都把握權柄,培植黨羽,把翰林籠絡來做下屬,中書做幕僚,所以翰林的升任不經過吏部,而中書甚至有升官做到尚書的。我曾經建議把翰林任免的權力歸屬吏部,以期他們不暗中投靠內閣,做內閣大臣的心腹;內閣也無法暗中勾結翰林做他們的羽翼。並且想把京官調補地方上做官,以便勞逸均平。我的建議還沒采用,我自己就先登翰林之門,而且又忝居學士徐縉之上,該有什麼比這還難為情的?”世宗頒詔嘉獎,但不允許他辭讓。

  第二年四月,世宗又升用他為禮部右侍郎。霍韜極力辭讓,並且推薦康海、王九思、李夢陽、魏校、顏木、王廷陳、何塘替換自己,世宗不允許,他兩次推辭,才得到允准。六月“,大禮”議定,破格任命他為禮部尚書,主管詹事府的事務。霍韜於是上書說翰林院編書升官、日講蔭子以及巡撫子弟蔭封為武官的不恰當,然後說自己雖然不能挽救這些錯失,但不願跟隨大流。並且言稱給事中陳..受了冤屈,推薦國子監學生陳雲章有才幹,可以任用做官。世宗頒詔稱讚了他,但不許他推讓。霍韜又上書說“:現在持不同政見的人們以為陛下只是想尊崇自己的父王,就拿官職、爵位來誘引自己的臣下;我們兩三個人只是苟且貪圖高官顯爵,所以迎合了陛下的心思。我曾經慷慨地對自己發過誓:如果‘大禮’最後定下來,我決不接受加官,讓天下人和後代人看到討論‘大禮’的大臣並不是圖謀私利的官員。假使讓人們懷疑討論‘大禮’的大臣是圖謀私利的官員,那麼由這些人議定的‘大禮’即使正確,人家也還是認為不正確,怎麼才能使人不說呢?”因此他堅持辭讓不肯就職,世宗還是不允許,經再三推辭,世宗最後同意了他。

  霍韜先後推薦過王守仁、王瓊等人,世宗都採納了他的意見。他又曾因為災異的發生上書陳述十多條革除弊政的意見,大多經討論被實施。張璁、桂萼被免除職務時,霍韜上書說諫官陸粲等人是受楊一清指使的,他兩次上書猛烈攻擊一清,結果一清被削職,而張璁、桂萼被召了回來。世宗聽取夏言的建議,將分開來祭祀天和地,修建兩座郊祀臺,霍韜極力說這樣子不對。世宗不高興了,批評他矇騙君上,自以為是。夏言也上書替自己辯護,猛力抨擊霍韜。霍韜一貫注意保持以前的印象,以便自我施展,現在看到世宗生了氣,就不敢辯解了,卻送給夏言一封信,把他痛痛地抨擊了一番,又把那封信抄錄一份送交法司。夏言惱了,上書對世宗講了這件事,並且揭發了霍韜目無君主的七條罪行,連帶霍韜的來信一起交了上去。世宗大為惱火,批評霍韜誹謗、嘲笑君上,心術不正,醜化好人,就把他關進了都察院的監獄。霍韜自己從獄中上書哀求寬恕,張璁也兩次上書救他,世宗都不聽。南京御史鄧文憲上書說應該看到霍韜的善良願望,包涵他的戇直,並且說把天和地分開來祭祀等於是把父母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讓后妃到郊外親自養蠶就是廢除了男女、內外之間應有的防範。世宗惱了,把他貶官到遠方。霍韜在監獄中關了一個多月,世宗最後想到了他當初議定“大禮”的功勞,就讓他捐輸資財贖罪還職。不久他因為母親去世回鄉去了。廣東僉事龔大稔後來上書攻擊霍韜和方獻夫在家鄉幹下的違法事件,龔大稔反倒被逮捕,削了官籍。

  十二年(1533),霍韜復出,先後做過吏部左、右侍郎。當時吏部的事情大多都由尚書做主,兩個侍郎一般無法干預。霍韜向尚書汪釒宏爭取,侍郎才獲得了參議部事的機會。霍韜一向剛愎自用,多次與汪釒宏爭鬥,汪釒宏等人也很懼怕他。不多久汪釒宏罷官,世宗長期不另外任命尚書,就讓霍韜主持吏部的事務。內閣大臣李時有一次傳達世宗的意思,要任用鴻臚卿王道中為順天府丞。霍韜說:“內閣大臣得到過皇上指示,這本沒什麼可疑的,但是我們還是應當再行奏請,以便杜絕弄虛作假。”於是按照慣例,開列道中和應天府丞郭登庸兩個人的名字,讓世宗審定。世宗喜歡他辦事照規矩來,就任用了登庸,把道中改任大理少卿。過了很久,世宗讓霍韜出任南京禮部尚書去了。

  霍韜前已和夏言結了怨,等夏言掌權以後,霍韜常常想找些事來陷害他。一次他上書說“:不久前吏部打算推舉劉文光等人做給事中,沒幾天忽然又宣佈作廢了,大家都說是內閣大臣壓了他們。給事中李鶴鳴在考核時被貶了官,沒有幾天又官復原職,大家都說是經過行賄得來的。陛下應該告誡吏部官員,叫他們不要受執政暗中指使,好讓天下人看到恩惠和刑罰都在朝廷掌握中,大臣中間即使有李林甫、秦檜那樣的人,也不能夠在皇上身邊隨意搗鬼。”他的話是針對夏言而說的。於是鶴鳴上書自我表白,並列舉了霍韜居住在家鄉時幹下的許多違法事件。世宗把兩邊都擱下不問。沒過多久,霍韜彈劾南京御史龔..、郭本。龔蔔等為自己辯解的同時也上書彈劾霍韜,世宗又一次擱下,對雙方都不追究。

  十八年(1539),朝廷選拔東宮官員時,任命霍韜以太子少保、禮部尚書的官銜掌管詹事府的事務。霍韜上書辭謝給自己的晉升,並且批評說有些大臣接受俸祿不肯謙讓,晉升官職也不推辭,其中難免有拉幫結派禍國殃民的奸人,暗中鞏固自己的權威。百姓的怨氣引來天災,在人事方面實際上是有原由的。他的意思還是針對夏言而發的。他自己屢次攻擊夏言不能取勝,最後見郭勳與夏言有矛盾,就暗中勾結郭勳,和他一道諂害夏言。當時朝廷內外風言四起說世宗又要南巡,霍韜藉此上書明顯地讚頌郭勳,說:“上次陛下南巡時,跟隨的大臣大多都收受賄賂、不守法度。文官只有袁宗儒,武官只有郭勳沒有接受饋贈。現在謠言又興起來,應該採取一定辦法加以制止。”世宗在頒佈詔書穩定人心以後,才責問霍韜說:“我前次南巡你又沒跟著,別人受賄的事你從哪兒聽說的?你如實給我奏上來。”霍韜回答時請世宗向郭勳詢問此事。世宗批評他支吾其辭,務必要他切實指出來。霍韜走投無路了,只好說:“隨從大臣們無不接收饋贈、虧損直性的僕役,這事只要問夏言就可以了。至於各人收取賄賂的實際情況,郭勳都整個知道,應該不是騙人。如果一定要我說,請讓我擔任都察院的職務,順藤摸瓜進行追查,我一定詳細地列出來奏上。”他的奏章被下發給有關部門。霍韜怕自己的奏議不合世宗的意思,很快就趕到了北京,上書述說進貢鮮貨的船上宦官貪婪、橫暴的事情,世宗也不加查問。第二年十月,霍韜死在任上,終年五十四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文敏。

  霍韜學問廣博,本領很大,但肚量狹窄,所到之處總是與人爭鬥。世宗心中很有點厭惡他,所以沒有太重用他。不過霍韜前前後後有過很多奏議,其中很有一些同國家大計有關。並且他還推薦過“大禮”一案被治罪的大臣們和被除了名的李夢陽、康海等。在南都做官時,他禁止守喪的人家設宴飲酒,不許婦女出家當尼姑、道姑,懲辦娼戶買良家的女子,拆毀多餘的祠堂廟宇,興建社學,遣散和尚、尼姑,表彰忠臣烈士等。他離開以後,當地士紳、百姓還思念他呢。霍韜開始與張璁、桂萼結交,不久又與郭勳拉扯。他在毛澄主考時中進士,素來向毛澄行弟子之禮,由於在“大禮議”中意見不一致,於是再也不稱毛澄為恩師了。等到他主考己丑(1529)會試,也不認唐順之等人為門生。他在議論大禮時,抨擊司馬光,以致追論不可將司馬光列入孔廟陪祀。霍韜就是這樣不顧公論,自以為是。

  黃宗明,字誠甫,浙江鄞縣人。正德九年(1514)進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升員外郎。他曾經跟著王守仁研究學問。寧王宸濠造反時,他曾遞交過關於長江防務的三篇策論。武宗要親自南征,他抗言上書勸阻,不久請假回鄉去了。嘉靖二年(1523),朝廷又起用他為南京刑部郎中。張璁、桂萼與朝臣爭論“大禮”,從南京應召入都,尚未上路。三年四月,張璁、桂萼、黃綰和宗明四人聯名上書說:

  “現在關於尊崇獻帝的討論,以為陛下是給別人過繼當兒子的意見,是禮官附和權臣的私意;以為陛下是入繼王位的天子,這是我們考證經典而得出的結論。人們說,這兩種意見的對立,議論者有官位大小、人數多寡不等的氣勢。我們就說,我們只認正理而已。舜作為君主多麼偉大啊!但他把天下人高興服從自己看得如同草芥一般,只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就感到如同窮人無家可歸一樣不安。現在朝廷裡議論的人徇私結黨,剝奪天子的父母而不顧惜,在陛下您能有一天安坐寶位而不考慮這件事嗎?這也是您指示朝臣集中議論大家整天眼瞪眼、沒人敢先發言的道理,他們是勢有所壓,理有所屈呀。我們真害怕朝廷裡形成矇蔽皇上,因循守舊的局面,最終不能幫助陛下成全孝道。陛下為什麼不親臨朝堂,召見百官問話說:‘朕以憲宗皇帝孫子,孝宗皇帝侄子,興獻帝兒子的身份,遵照太祖皇帝兄終弟及的明文,接受武宗頒發的按輩份、排行我該立為天子的詔書,然後入宮繼承王位,並不是過繼給人當兒子的。上一次我沒來得及仔細考究,就馬上釋出詔書通告全國,尊稱孝宗皇帝為皇考,昭聖太后為聖母,而興獻帝、後另外加稱“本生”字樣,朕深感後悔。現在應該體現父子間的倫理,繼承王位的道理,改稱孝宗為皇伯考,昭聖太后為皇伯母,去掉“本生”字樣,稱興獻帝、後為皇考恭穆獻皇帝、聖母章聖皇太后,這才是萬世可行的大禮。你們文武大臣假如還考慮父子間的親情、君臣間的大義的話,就與朕一起明大倫於天下。’這樣,在朝的百官還有不感動得落淚不接受詔書的嗎?再把這些佈告天下百姓,百姓會有不感動得落淚不接受詔書的嗎?這也就是《周禮》所說向群臣諮詢向萬民諮詢的意思。”

  這篇奏疏遞進去,世宗非常高興,結果像他們所說的那樣辦了。宗明從此也就得到世宗的眷愛。第二年就出任吉安知府,後又升為福建鹽運使。六年召入朝中編撰《明倫大典》,因為母親死了,他回家守喪。三年後除下孝服,就被徵召回朝,擔任光祿卿。”

  十一年(1532),宗明升任兵部右侍郎。這年冬天,編修楊名因為彈劾汪釒宏被關進詔獄,供詞牽涉到同事程文德,文德也因此被逮捕。世宗的詔書更急切地想要他們供出主謀來。宗明抗言上書搭救他們,並且說道:“連坐並不是什麼善政。現在因為一個胡說幾句話,就一定要追查主謀,這樣朝廷中的大臣哪個不害怕?況且楊名已被拷打到極點了,時逢嚴冬,如果他被打死,豈不是有害於陛下的仁德和明智。”世宗大為惱火,說宗明就是主謀,把他也關進詔獄,後來貶出去當了福建右參政。世宗最後還是想到宗明討論“大禮”時的功勞,第二年召他回朝做了禮部右侍郎。

  遼東發生兵變,把巡撫呂經給捶辱了一頓。但是世宗一意姑息,聽信鎮守中官王純等人的話,打算逮捕呂經。宗明說“:上一次遼陽兵變,是因為有所引發。現在重賦苛徭都已得到糾正,廣寧又發生兵變,這又有什麼會引發它呢?按理不應該又赦免他們的罪罰。請傳令新任巡撫韓邦奇駐兵壓境,揚言討伐,捕捉那些首犯,用以弘揚國家的威嚴,不能一味姑息。”世宗不聽他的勸告,呂經最後被逮捕了。宗明不久後改當禮部左侍郎,死於任上。

  當初,議禮的幾個大臣依仗世宗的恩遇和寵愛,氣勢凌人,為所欲為。宗明雖然也是由此突然間顯貴起來的,但他對人、對事所持看法比較平允,在這幾個人中只有他不被大家畏懼、討厭。

  黃綰,字宗賢,浙江黃岩人,是侍郎孔昭的孫子。他繼承祖父的封蔭做了後府都事的官職。他曾經跟謝鐸、王守仁學習過。嘉靖初年,他擔任南京都察院的經歷。

  張璁、桂萼上書爭議“大禮”,世宗心向著他們。三年二月,黃綰也上書說:“武宗繼承孝宗的皇位坐了十六年,現在再把陛下當作孝宗的兒子,繼承孝宗的皇位,那麼武宗豈不是不應該有廟了嗎?這樣子使孝宗不能夠把武宗當兒子,就是使孝宗絕了後,由此又使興獻帝不能把陛下當作自己的兒子,就又使興獻帝絕了後。這豈不近似於廢除了三綱,破壞了九法嗎?”奏章遞進後,世宗非常高興,把它下發給有關部門。這個月裡邊,他又上書一次重申前邊的意見。不久聽說世宗釋出詔書把獻帝稱為本生皇考,他又一次抗言上書極力爭辯。後來又同張璁、桂萼及黃宗明聯名上書爭辯,“大禮”才決定下來。黃綰由此很受世宗的信任。到了第二年何淵奏請為獻帝修建世廟時,黃綰和宗明駁斥了他建議的錯誤。不久他升任南京刑部員外郎,又請病假回家了。後來世宗想起他議定“大禮”的功勞,就在六年六月召他回京並提升為光祿少卿,參加編寫《明倫大典》。

  王守仁受到別人的忌妒,所以雖然被封為伯爵,卻不發他誥命、鐵券和歲祿;手下有功的人如知府刑王旬、徐璉、陳槐,御史伍希儒、謝源等,大多因為考評被罷黜。黃綰向朝廷作了上訴,並且請求召守仁來朝輔佐世宗治國。守仁這下就按規定得到了封賞,刑王旬等人也得以論功錄用。黃綰不久升任大理左少卿。那年十月,張璁、桂萼把翰林們趕到地方上去了,用自己所喜歡的人來增補,就任命黃綰為少詹事兼侍講學士,到經筵前值勤。像他這樣以任子入官而做到翰林,還是以前沒有過的事。

  第二年,《大典》編寫成書,黃綰升為詹士。錦衣僉事聶能遷當初追隨錢寧當了這個官,後來按照世宗即位詔書的條例改當錦衣百戶。後來他追隨張璁、桂萼討論“大禮”,並且交結宮廷中身份很高的宦官崔文,又恢復了原職。《大典》成書後,大家都升了級別,偏他沒份,能遷很惱火,就囑託賦閒在家的主事翁洪寫了奏章交上去,誣告王守仁是賄賂了席書才得到召用的,話中牽扯到黃綰和張璁。黃綰上書作辯解的同時,又請求離職避嫌。世宗語氣親切地挽留他,而把能遷交給法司問罪,罰他去充了軍,翁洪也被編入原籍做了小百姓。

  黃綰和張璁等人結交得很深。張璁想任命他做吏部侍郎,並讓他到南京去主考,都被楊一清給壓了下來,又因為他的南方口音不讓他參加經筵。黃綰大為惱火,上書惡毒攻擊一清,而不提他的名字。世宗心裡知道他是指的一清,就用套話批評了他。那年十月,他調到南京去做了禮部右侍郎,掌管著各部的大印。十二月就召回朝當上禮部左侍郎。

  當初黃綰和張璁結交得很深。到這時,夏言當禮部尚書,世宗正向著他呢,黃綰於是暗中追隨夏言,與張璁相矛盾。他在南京禮部任副職的時候,郎中鄒守益稱病告退,朝廷傳令讓黃綰核實。後來朝廷好長時間沒有給守益批覆,守益就擅自離任而去了。現在吏部尚書汪釒宏承張璁的口風上書揭發了這件事,世宗傳令削了守益的官職,讓汪釒宏對此事再加核實,汪釒宏就彈劾說黃綰在矇騙皇上,張璁就請到聖旨把黃綰貶官三級,調出京外。恰好這時禮部奏請選擇求告穀神的導引官,世宗就把黃綰留下來供事。汪釒宏於是又上書攻擊黃綰,並且又抬出黃綰其他一些事來,世宗又傳令把他調出去。黃綰上書為自己辯白,就此攻擊汪釒宏,說他是張璁的鷹犬,請世宗罷免了自己,讓自己好去避禍。世宗到底還是想到他議定“大禮”的功勞,所以就一如既往,留下了他。從此開始,黃綰就明顯地與張璁敵對起來了。

  早先大同發生了兵變,殺死總兵官李瑾,據城堅守。總制侍郎劉源清、提督谷阝永打算屠城,城中軍民又恨又怕,就對外勾結蒙古來相助,塞上形勢非常緊張。巡撫潘仿趕忙請求朝廷停止用兵,源清惱了,飛章上書極力詆譭潘仿。張璁和朝廷的意見都向著源清,黃綰偏上書說用兵不是辦法。等源清被免職後,侍郎張瓚前往接任。他還沒到,郎中詹榮等人已平定了叛亂。叛亂士兵還沒有全部抓獲,大同軍民受到的創傷很嚴重,代王請朝廷派遣大臣去安撫百姓,緝拿罪犯。他的奏章下到禮部討論,夏言認為應該答應他的要求,並且極力批評以前用兵的不當,言辭之間把張璁也攻擊了一番。張璁惱了,堅決壓著不想派人。世宗婉轉地做了解釋和指示,然後就特意任命黃綰辦這件差事,並命令黃綰考察軍隊的情況,考評官員的功過,允許他見機行事。黃綰走馬來到大同,宗室、軍民狀告官軍殺人搶掠的有一百多起,卻沒有狀告叛軍的。黃綰對這些案件一起也不加過問,用以安定軍心。有替叛軍出使蒙古返回的人,黃綰把他們抓起來殺掉了,這下已經投誠的叛軍又煽動起來。黃綰把當地軍民都召集起來,對他們講清了利害關係。受害者前來投訴,黃綰假裝不予追究,暗中卻把狀紙交給負責分發救援物資的官吏,暗地裡核實,然後一天之中抓到十幾名首惡分子。一個叫尚欽計程車兵殺了一家三口人,害怕自己躲不過,就在夜裡敲鑼鼓動造反,沒人響應他,他自己就給抓了起來。黃綰又畫了幾名首惡分子的頭像貼出去懸賞捕捉他們,大同軍民這才不擔心受到株連。從此以後,黃綰責成有關部門在城外樹木柵,在四個城角地帶建立保甲制度,又創辦社學,教育軍民子弟,城中的局勢大為穩定了。回朝以後,黃綰向世宗彙報了大同的文武將吏的功過,極力抨擊源清和谷阝永。黃綰因為此番功勞被提加一級俸祿。張璁及兵部包庇源清,暗中壓黃綰。黃綰一次次上書評理,世宗也心向著他,源清、谷阝永終於被逮捕了。不久以後黃綰因母親死掉回家守喪去了。

  十八年(1539),禮官因為給皇天上帝及皇祖加了尊號和諡號,請求派遣官員去通告朝鮮。當時世宗正打算討伐安南,想乘這個機會窺探安南的情況,就說“:安南也是給我們朝貢的國家,不能因為近年來背叛我們就不讓他們知道。希望選擇一個有學識的大臣前去。”朝臣屢次推薦人,世宗都不用。最後特別起用黃綰以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的身份擔任正使,諭德張治為副職。世宗當時在承天視察,就催促黃綰到行宮來接受任務。黃綰害怕到安南去,所以到徐州就先派人騎馬前往說自己生病不能前往,以至於未能如期上任。世宗批評他不騎馬到行宮來,而乘船到京城去是大不敬的行為,讓他說明原委,過後也就放了他一馬。黃綰幾次請求方便,要求能節制兩廣、雲、貴的重臣,派給事御史做同事,吏、禮、兵三部各選兩名郎官聽他使喚。世宗都聽從了他。最後黃綰又替自己的父母請求追贈,並且要援用設立太子時的開恩條例,按所追贈的官名頒發給他誥命。世宗惱了,剝奪了他才當上的尚書,讓他以侍郎身份回家閒住著,出使安南的事最後停了下來。黃綰在家住了很久以後才死掉。

  黃綰從蔭庇的恩典起家,官做到副部級。最初他依附張璁,後來又背叛張璁追隨夏言,當時人們都把他看作一個陰險、狡詐的人。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