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原文

  黄宗载 顾佐(邵玘 陈勉 贾谅 严升) 段民(吾绅) 章敞(徐琦 刘戩) 吴讷(朱与言) 魏骥 鲁穆 耿九畴 轩輗(陈复)黄孔昭

  黄宗载,一名垕,字厚夫,丰城人。洪武三十年进士。授行人。奉使四方,未尝受馈遗,累迁司正。

  永乐初,以荐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巨奸宿猾多谪戍铜鼓、五开间,阴持官吏短长。宗载榜数其罪,曰:“不改,必置之法。”众莫敢犯。武陵多戎籍,民家虑与为婚姻徭赋将累己。男女至年四十尚不婚。宗载以理谕之,皆解悟,一时婚者三百余家。邻邑效之,其俗遂变。征诣文渊阁修《永乐大典》。书成,受赐还任。董造海运巨舰数十艘,事办而民不扰。车驾北征,征兵湖广,使者贪暴失期。宗载坐不举劾,谪杨青驿驿夫。

  寻起御史,出按交阯。时交阯新定,州县官多用两广、云南举人及岁贡生员之愿仕远方者,皆不善抚字。宗载因言:“有司率不称职。若俟九年黜陟,恐益废弛。请任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及两司核实举按以闻。”帝是之。及归,行李萧然,不携交阯一物。尚书黄福语人曰:“吾居此久,所接御史多矣,惟宗载知大体。”丁祖母忧,起复,改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擢行在吏部侍郎。少师蹇义领部事,宗载一辅以正。宣德元年奉命清军浙江。三年督采木湖湘。英宗初,以侍郎罗汝敬巡抚陕西,坐事戴罪办事。汝敬妄引诏书复职,而吏部不言,为御史所劾,宗载及尚书郭琎俱下狱。未几,得释,迁南京吏部尚书。居九年,乞休,章四上,乃许。九年七月卒于家,年七十九。

  宗载持廉守正,不矫不随,学问文章俱负时望。公卿大夫齿德之盛,推宗载云。

  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

  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视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

  宣德三年,都御史刘观以贪被黜,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荐佐公廉有威,历官并著风采,为京尹,政清弊革。帝喜,立擢右都御史,赐敕奖勉。命察诸御史不称者黜之,御史有缺,举送吏部补选。佐视事,即奏黜严暟、杨居正等二十人,谪辽东各卫为吏,降八人,罢三人;而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谒选知县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帝使历政三月而后任之。居正等六人辨诉。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既而暟自戍所潜还京,胁他贿,为佐所奏,且言暟谋害己。诏戮暟于市。帝北巡,命偕尚书张本等居守。还复赐敕。令约束诸御史。于是纠黜贪纵,朝纲肃然。

  居岁余,奸吏奏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士奇对曰:“细事不足干上怒。”帝乃以吏状付佐曰:“汝自治之。”佐顿首谢,召吏言:“上命我治汝,汝改行,吾当贷汝。”帝闻之益喜,谓佐得大体。或告佐不理冤诉。帝曰:“此必重囚教之。”命法司会鞫,果千户臧清杀无罪三人当死,使人诬佐。帝曰:“不诛清,则佐法不行。”磔清于市。

  八年秋,佐有疾,乞归。不许。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其事。逾年而概卒。佐疾良已,入见。帝慰劳之,令免朝贺,视事如故。

  正统初考察御史不称者十五人,降黜之。邵宗九载满,吏部已考称,亦与焉。宗奏辨,尚书郭琎亦言宗不应与在任者同考。帝遂责佐。而御史张鹏等复劾宗微过。帝以鹏朋欺,并切责佐。佐上章致仕去。赐敕奖慰,赉钞五十贯,命户部复其家。十一年九月卒。

  佐孝友,操履清白,性严毅。每旦趋朝,小外庐,立双藤户外。百僚过者,皆折旋避之。入内直庐,独处小夹室,非议政不与诸司群坐。人称为“顾独坐”云。然持法深,论者以为病。

  时雩都陈勉、峄县贾谅先后为副都御史,与佐同举台职,而兰溪邵玘官南京,与佐齐名,繁昌严升名亦亚于玘。

  玘,字以先,永乐中进士。授御史。仁宗监国,知其廉直。每法司缺官,即命玘署,有重狱辄付之。历仕中外,所过人不敢犯。宣德三年由福建按察使入为南京左副都御史。奏黜御史不职者十三人,简黜诸司庸懦不肖者八十余人,风纪大振。居二年,以疾卒官。玘负气,好侮同列,治狱颇刻深。然持身廉洁,内行修,事母以孝闻。

  陈勉,与玘同年进士。仁宗初,以杨士奇荐,由广东副使擢左副都御史。信、丰诸县盗起,命勉抚之。招徕三千六百余人,乱遂定。景泰初,仕至南京右都御史,掌院事。致仕,卒。勉外和内刚,精通法律,吏不敢欺。

  贾谅,字子信。永乐中由乡举入太学,选侍皇太孙说书,擢刑科给事中。宣德四年劾清军侍郎金庠受贿,罢之。郎中胡珏、萧翔等十一人,御史方鼎三人,以不职被劾。帝未信,命谅及张居杰密察之。得实,悉贬官。明年又劾阳武侯薛禄朋比不敬。廷中肃然。寻拜右副都御史。偕锦衣指挥王裕、参议黄翰、中官张义等巡视四川、江西、湖广,按治豪强不少假。正统二年,江北、河南大水,命谅及工部侍郎郑辰往振。芒、砀山盗为患,谅捕获甚众。四年还至德州,卒。谅内行修,当官有风采。

  严升,建文时进士。历官大理寺右少卿。清军苏、松,执法不挠。调南京佥都御史,与玘同心治事。刚果自信,尝著《神羊赋》以见志焉。

  段民,字时举,武进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与章敞、吾绅辈俱读书文渊阁,又俱授刑部主事。民旋进郎中。

  山东妖妇唐赛儿作乱,三司官坐纵寇诛,擢民左参政。当是时索赛儿急,尽逮山东、北京尼及天下出家妇女,先后几万人。民力为矜宥,人情始安。

  车驾北征,饷舟由济宁达潞河,陆挽出居庸至塞外。民深计曲算,下不扰而事集。既还,敕与巡按御史考所过府县吏廉墨以闻。

  宣德三年召入京,命署南京户部右侍郎,逾年实授。又明年改刑部。初,二部皆以不治闻。民至,纪纲修举,宿弊以革。上元人有为侄殴者,愤甚,诣通政司告。时方令纳米赎罪,而越诉禁甚严,犯者戍辽东。民上言:“依定例,卑幼之罪得赎,而尊长反远窜,揆于理有未安,请更拟。”帝是之。帝以民廉介端谨,特赐敕,令考察南京百官。八年,诏书罪囚自十恶外并减一等。有重囚三十余人,例不得赦,民亦减其罪。后有旨报决,乃复追还,而逃已数人。民自陈状,给事中年富等劾民。帝知民贤,不问。

  九年二月卒于官,年五十九。贫不能殓,都御史吴讷裞以衣衾。帝闻,命有司营葬。成化间,叶盛请褒恤不果。其后百有余年,始追谥襄介。

  吾绅,字叔缙,衢州人。官刑部主事,治狱有声。历郎中,拜礼部侍郎。成祖谓吕震曰:“绅出自翰林,可佐卿典礼矣。”既而为震所挤,出为广东参政。寻召为南京刑部侍郎,奉敕考察两广、福建方面官。有故人官参政,素贪黩,权要多为之地。绅至,竟黜之,时称其公。复改礼部。正统六年卒于官。

  绅清强有执,澹于荣利。初拜侍郎,贺者毕集。而一室萧然,了无供具,众笑而起。

  章敞,字尚文,会稽人。由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山西盗发,捕逮数百人。敞察其冤,留词色异者一人,余悉遣出。明日讯之,留者盗,余非也。迁郎中,改吏部。

  宣德六年擢礼部侍郎。偕徐琦使安南,命黎利权国事。利遣人白相见礼,敞曰:“汝敬使者,所以尊朝廷,奚白为?”利听命,趋拜下坐。啖以声色,不为动。还致厚赆,不受,利以付贡使。及关,悉阅贡物,封其赆,付关吏。利死,子麟嗣,敞复奉诏往,却赆如初。

  正统初,纂洪武以来条格,使诸司参酌,吏无能为奸。尚书胡濙宽大,敞佐以严肃。二年十二月卒。子瑾亦累官至礼部侍郎。

  徐琦,字良玉。先世钱塘人,其祖谪戍宁夏,遂家焉。幼力学,通经史。永乐十三年举进士,授行人。历兵部员外郎。明敏有断,居官务持大体。宣德六年擢右通政。副敞使安南,亦不受馈。还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八年,帝以安南贡赋不如额,南征士卒未尽返,命琦复往。时黎利已死,其子麟疑未决。琦晓以祸福,麟惧,铸代身金人,贡方物以谢。帝悦,命落琦戍籍,宴赉甚厚。

  正统初,与工部侍郎郑辰考察南畿有司,黜不法者三十人。时灾异屡见,琦陈弭灾十事。悉嘉纳。五年命参赞南京机务。十四年进尚书,参赞如故。有言往年分调南京军,家属悉宜北徙,朝议欲行之。琦奏:“安土重迁,人之情也。今骤徙数万众,人心一摇,事或叵测。”事得寝。军卫无学校,琦请天下卫所视府州县例皆立学。从之。

  景泰元年,靖远伯王骥赞机务,琦专理部事。骥解任,琦仍参赞。四年三月卒,年六十八。谥贞襄。

  敞、琦皆以使安南不辱命著称。安南多宝货,后使者率从水道挟估客往以为利,交人颇轻之。

  弘治时,侍讲刘戩往颁诏,由南宁乘传抵其国,交人大惊。戩依旧制,受陪臣拜谒,不交一语,越宿即行,馈遗一无所受。使人要于途,固致之,卒麾去,与敞、琦皆为交人所重。戩,字景元,安福人。

  吴讷,字敏德,常熟人。父遵,任沅陵簿,坐事系京师。讷上书乞身代。事未白而父殁,讷感奋力学。

  永乐中,以医荐至京。仁宗监国,闻其名,命教功臣子弟。成祖召对称旨,俾日侍禁廷,备顾问。

  洪熙元年,侍讲学士沈度荐讷经明行修,授监察御史。敬慎廉直,不务矫饰。宣德初,出按浙江,以振风纪植纲常为务。时军犯逃者,往往令家人妄诉,逮系至千人。讷请严禁,即冤不得越告。从之。继按贵州,恩威并行,蛮人畏服。将代还,部民诣阙乞留。不许。五年七月,进南京右佥都御史,寻进左副都御史。

  正统初,光禄丞董正等盗官物,讷发之,谪戍四十四人。右通政李畛者,奉使苏、松,行事多不谨。讷微诫之,畛不悦,诬讷稽延诏书等事。讷疏辩。互为台省所劾,俱逮下狱,既而释之。英宗初御经筵,录所辑《小学集解》上之。四年三月,以老致仕,以朱与言代。

  讷博览,议论有根柢。于性理之奥,多有发明,所著书皆可垂于后。归家,布衣蔬食,环堵萧然。周忱抚江南,欲新其居,不可。家居十六年而卒,年八十六。谥文恪,乡人祀之言偃祠。

  朱与言,字一鹗,万安人。永乐九年进士,授湖广按察佥事。宣德中迁四川副使。合州盗起,督吏目熊鼎斩六十余人,贼势遂衰。事闻,擢鼎合州同知。雅州妖人为乱,与言执送京师,境内以宁。正统元年召为南京右副都御史,入代讷领院事。年老致仕,卒。与言刚方廉慎,为政务大体。数建白,多切时弊。家居门庭清肃,乡人有不善,惟恐与言知之。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还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酖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永乐末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屡辨疑狱,无所挠屈。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嬉笑自如,不宜居职。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景泰元年仍命兼理。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十月命兼抚江北诸府。

  三年三月代陈镒镇陕西。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不然,徒冗食耳。”乃不增戍。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四年,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乃转右副都御史。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事乃寝。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天顺初,议事京师。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留为右都御史。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是年六月,御史张鹏等劾石亨、曹吉祥。亨等谓九畴实使之,遂并下狱。谪江西布政使,寻调四川。

  明年,礼部缺尚书。帝问李贤。贤曰:“老成清介,无如九畴。”乃召还。既至,怜其老,改南京刑部尚书。四年卒。谥清惠。子裕,自有传。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言:“祖宗设御史官,为职綦重。今内外诸司有事,多擅遣御史,非制,请禁之。”立报可。是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时镇守内臣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居官皆廉,一方大治。

  温、处有银场,洪武间岁课仅二千八百余两。永乐时增至八万二千两,民不堪命。帝即位,以大臣议罢之。至是参政俞士悦请复开,谓利归于上,则矿盗自绝。下三司议,輗力持不可,乃止。既而给事中陈傅复请,朝廷遽从之,遂致叶宗留之变。

  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及巡按御史欧阳澄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遭亲丧,起复。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

  景帝立,以右副都御史镇守浙江。景泰元年命兼理两浙盐课。闽贼吴金八等流劫青田诸县,輗与原贞讨平之。贼首罗丕、廖宁八复自闽抵浙。輗等防遏有功,进秩一等。明年改督南京粮储。五年复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

  天顺元年二月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量颇遍隘。御史有讦人阴私者,辄奖其能。尝令御史劾南京祭酒吴节,节亦发輗私事,众颇不直輗。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陈复,福建怀安人。輗同年进士,由户部主事知杭州。廉静无私,狱讼大省。日端坐堂皇,与曹掾讲读律令而已。遭丧,部民乞留,诏起复,未几卒。輗倡僚属助之,乃克敛。吏民相率致赙,其子尽却之,称贷归。

  黄孔昭,黄岩人。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显。年十四,遭父母丧,哀毁骨立。举天顺四年进士,授屯田主事。奉使江南,却馈弗受,进都水员外郎。

  成化五年,文选郎中陈云等为吏所讦,尽下狱贬官,尚书姚夔知孔昭廉,调之文选。九年进郎中。故事,选郎率闭门谢客。孔昭曰:“国家用才,犹富家积粟。粟不素积,岂足赡饥;才不预储,安能济用?苟以深居绝客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公退,遇客至,辄延见,访以人才,书之于册。除官,以其才高下配地繁简。由是铨叙平允。其以私干者,悉拒之。尝与尚书尹旻争,至推案盛怒。孔昭拱立,俟其怒止,复言之。旻亦信其谅直。旻昵通政谈伦,欲用为侍郎,孔昭执不可。旻卒用之,伦果败。旻欲推故人为巡抚,孔昭不应。其人入都谒孔昭,至屈膝,孔昭益鄙之。旻令推举,孔昭曰:“彼所少者,大臣体耳。”旻谓其人曰:“黄君不离铨曹,汝不能迁也。”

  为郎中满九载,始擢右通政。久之,迁南京工部右侍郎。有官地十余区为势家所侵,奏复之。奉诏荐举方面,以知府樊莹、佥事章懋应。后皆为名臣。郎官主藏者以羡银数千进,斥退之。掘地得古鼎,急命工镌文庙二字,送之庙中。俄中贵欲献诸朝,见镌字而止。

  孔昭嗜学敦行,与陈选、林鹗、谢铎友善,并为士类所宗。弘治四年卒。嘉靖中,赠礼部尚书,谥文毅。子俌,亦举进士,为文选郎中。俌子绾,以议大礼至礼部尚书,自有传。

  赞曰:国家盛时,士大夫多以廉节自重,岂刻意励行,好为矫饰名誉哉。亦其澹嗜欲,耻营竞,介特之性然也。仁、宣之际,惩吏道贪墨,登进公廉刚正之士。宗载佐铨衡,顾佐掌邦宪,风纪为之一清。段民、吴讷、魏骥、鲁穆皭然秉羔羊素丝之节。轩、耿、孔昭矫厉绝俗,物不能干。章敞、徐琦、刘戩律己严正,异域倾心。廉之足尚也卓矣。

卷四十六譯文

  黃宗載,一名篨,字厚夫,豐城人。洪武三十年(1397),中進士,後被授予行人。他奉命出使四方時,從沒有接受饋贈,累升為司正。

  永樂初年,他被推薦任為湖廣按察司僉事。鉅奸宿猾之徒,多被貶戍到銅鼓、五開之間,暗中把持官吏生殺之權。宗載放榜歷數他們的罪行,說:“如果不改,一定要依法處治。”眾人不敢違抗。武陵多軍籍,百姓家庭擔心與他們聯姻,徭役賦稅將轉到自己身上,所以男女到了四十歲還不婚嫁。宗載以理勸說他們,他們都領悟了,一時結婚的有三百餘家。鄰縣也仿效,風俗遂變。皇上徵他到文淵閣修《永樂大典》。書成之後,他得到賞賜,回到任上。後來他總管制造海運鉅艦數十艘,事情辦成了而百姓並沒有受到騷擾。皇上車駕北征時,向湖廣徵兵,使者因貪婪兇暴而誤了期限。宗載因不彈劾,被貶為揚青驛驛夫。

  不久起用他為御史,出去按察交趾。當時交趾剛被平定,州縣官員多用兩廣、雲南的舉人以及願意往遠方任官的歲貢生員,他們都不善於安撫。宗載於是說:“有關官員都不稱職。如果等九年以後再廢黜,恐怕政治會更加廢弛。請求對任職二年以上者,巡按御史和佈政、按察二司調查核實上報。”皇上贊同他的意見。他回來後,行李蕭然,不帶交趾一物。尚書黃福對人說“:我在這住了那麼久,所接的御史多了,只有宗載識大體。”遭祖母喪,他被召回任事,改為詹事府丞。

  洪熙元年(1425),他升為行在吏部侍郎。少師蹇義管吏部事,宗載都公正地輔助他。宣德元年(1426),他奉命到浙江清軍。三年,他到湖南總督採木。英宗初年,侍郎羅汝敬巡撫陝西,犯有過失戴罪辦事。羅汝敬妄引詔書內容而復職,吏部卻不指出,被御史彈劾,宗載和尚書郭..都被投進監獄。不久,獲釋,升為南京吏部尚書。過了九年,他請求退休。他上了四篇奏章,才被批准。九年(1444)七月,他於家中去世,終年七十九歲。

  宗載持廉守正,不假託不順從,學問和文章都負時望。公卿大夫談到盛德之人時,都推崇宗載。

  顧佐,字禮卿,太康人。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被授予莊浪知縣。端午之日,守將集合官僚校尉,因顧佐是文士,便故意為難他。顧佐拿起弓箭一發中的,守將大服。

  永樂初年,他入京任御史。七年(1409),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選有才華的御史赴行在所,顧佐被選上了。他奉命招撫慶遠府蠻人,到四川總督採運木材,隨從北征,巡視關隘。升為江西按察副使,又被召回任應天府尹。他剛直不撓,吏民敬畏而服從,把他比作包孝肅。定都北京後,他改任順天府尹。權貴人物覺得他在任不方便,命他出任貴州按察使。洪熙元年(1425),他被召回任通政使。

  宣德三年(1428),都御史劉觀因貪汙被撤職,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推薦顧佐,說他公正廉潔而有威望,所任過的官都有風采,任京尹時,政治清明,弊病盡革。皇上很高興,立即升他為右都御史,並賜給敕書獎勵勸勉,命他考察各個御史,有不稱職的將其撤職,如果御史出缺,他可保舉人員送吏部補選。顧佐剛上任,即上奏廢黜了嚴日豈、楊居正等二十人,把他們貶到遼東各衛為吏,還有八人被降職,三人被罷免;然後他推舉可以擔任御史的進士鄧榮、國子生程富、在京候選的知縣孔文英、教官方瑞等四十餘人。皇上讓他們先幹三個月然後再任用他們。楊居正等六人上書辯訴。皇上大怒,將那些被貶為吏的人一併發去戍邊。後來嚴日豈從戍守之地偷偷跑回京師,以別的賄賂相威脅,被顧佐上奏揭發,並說嚴日豈圖謀陷害他。詔令將嚴日豈押到市場誅殺。皇上北巡時,命顧佐偕同尚書張本等人留守。皇上回來後又賜給他敕書,令他約束各個御史。於是他糾察罷黜貪婪驕縱之徒,朝綱肅然。

  過了一年多,奸吏上奏顧佐接受隸役金錢,私自將其遣送回去。皇上偷偷把這奏章命給楊士奇看,說:“你不是曾經保舉顧佐廉潔嗎?”楊士奇說“:中朝官俸祿微薄,童僕馬匹薪炭草料,都由隸役供給,所以送一半隸役,讓他們出資免役,這樣隸役得以回去耕作,官家得資費。中朝官都這麼做,臣也是。先帝知道這一點,所以增加了中朝官俸祿。”皇上嘆道“:朝臣竟這麼貧窮。”便怒叱投訴的人說“:我正任用顧佐,小人敢誣陷他,一定要交給法司治罪。”楊士奇說“:小事不足以讓皇上動怒。”皇上於是把該官吏的奏章交給顧佐,說:“你自己處治。”顧佐叩頭致謝。他把那位官員召來說“:皇上命我處治你,汝改掉品行,我就寬貸你。”皇上聽說後更加高興,覺得顧佐得大體。有人告顧佐不處理冤訴。皇上說“:這一定是犯了重罪的人教他這麼幹。”命法司會審,果然是千戶臧清,他殺死三個無罪的人,應被處死,便派人誣陷顧佐。皇上說:“不誅臧清,則顧佐的辦法無法執行。”將臧清押到市場肢解。

  八年(1433)秋,顧佐有病,請求歸家。皇上不許,以南京右都御史熊概代理他的職事。過了一年熊概去世。顧佐病已痊癒,入宮朝見。皇上慰勞他,令他免朝賀,仍在原職辦事。

  正統初年,顧佐考察不稱職的御史十五人,將他們或降職或罷免。邵宗九年任滿,吏部已考核透過,他也在這十五人之中。邵宗上書申辯,尚書郭王進也說邵宗不應與在任者同考。皇上於是責備顧佐。而御史張鵬等人又彈劾邵宗有小過。皇上以張鵬朋比相欺,嚴厲斥責他和顧佐。顧佐上書求退休而去。皇上賜給敕書獎勵安慰,賞給鈔幣五十貫,命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十一年(1446)九月,他去世。

  顧佐有孝友的品行,品德清白,性格嚴肅剛毅。每天早上趨朝,他在外廬稍息,在門外掛有雙藤。百官經過的,都繞道避開。入內廷辦公,他獨處一間小夾室,不是議政不與官員們群坐。人們稱他為“顧獨坐”。但他持法過嚴,議論者認為這是個弊病。

  段民,字時舉,武進人。永樂二年(1404),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與章敞、吾紳等人入文淵閣讀書,又一起被授予刑部主事。段民旋即升為郎中。

  山東妖婦唐賽兒作亂,三司官員犯縱寇為亂之罪被誅,段民升為左參政。當時朝廷索拿唐賽兒很急,一律逮捕山東、北京的尼姑和全國出家的婦女,先後達幾萬人。段民憐憫她們,極力進行寬宥,人心這才安定下來。

  皇上車駕北征時,運餉的船隻由濟寧到達潞河,再陸路車運到居庸關出塞外。段民精加計算,使百姓不受騷擾而辦好事情。回來後,敕令他與巡按御史考察所經過府縣的官員,將他們廉潔或貪汙的情況上報。

  宣德三年(1428),把他召入京,命他代理南京戶部右侍郎,過了一年實授他為右侍郎。又過了一年把他改到刑部。當初,兩部都以事務得不到治理聞名。段民到後,紀綱修整,宿弊得到革除。上元有個人被侄兒毆打,非常憤怒,到通政司告狀。當時正令奈米贖罪,而越級申訴的禁令很嚴,違犯的要被遣戍遼東。段民上書說:“依照現在的定例,卑幼之罪可得贖回,而尊長之罪卻反而被遠戍。以理來衡量,實有不安。請改擬。”皇上贊同了。皇上因段民廉潔端謹,特別賜給敕書,命他考察南京百官。八年(1433),詔令他抄錄罪犯除十惡之外,並得減罪一等。有三十餘名重犯,依例不得赦,段民也給他們減了罪。後來有聖旨要判決這些人,便又將他們追回,但已逃了幾個。段民上書自陳罪狀,給事中年富等人也彈劾他,皇上知道段民賢,不問。

  九年二月,他在任上去世,終年五十九歲。因貧不能裝殮,都御史吳訥贈給他衣被。皇上聽說後,命有關官員為他營葬。成化年間,葉盛請褒獎並撫卹他,沒能辦成。一百多年後,才給他追諡襄介。

  耿九疇,字禹範,盧氏人。永樂末年中進士。宣德六年(1431),被授予禮科給事中。他議論持大體,有清正的名望。

  正統初年,大臣說兩淮鹽政久壞,應得重名節的人去治理,於是推選九疇為鹽運司同知。他痛革宿弊,向朝廷提出了五項建議,皇上把它們定為法令。母親去世,他辭官,鹽場百姓數千人上朝廷請求把他留下。十年(1445)正月,起用他為都轉運使。九疇節儉而沒有別的愛好,公事完後便焚香讀書,廉潔的名聲因此更響,連婦孺都知道他的名字。

  因事受到誣陷,他被逮捕審問,後來得洗清罪名,即留他為刑部右侍郎。他屢次辨辦疑案,不屈不撓。禮部侍郎章瑾被捕入獄,九疇和江淵等人建議將他貶官。章瑾的女婿給事中王汝霖很恨他,與同官葉盛、張固、林聰等人彈劾刑部不公。九疇、江淵於是也彈劾葉盛等人,並說王汝霖的父親王永和死於土木堡,他還嬉笑自如,這種人不應任官。當時景帝新立,急於用人,便置王汝霖等人不問,章瑾則照所奏請處治。鳳陽歲荒,盜賊將要起事,皇上敕令他前往巡視招撫。九疇上奏留下英武、飛熊等護衛軍邊耕邊守,招來流民七萬戶,境內因此得到安寧。

  兩淮自從九疇走後,鹽政又壞。景泰元年(1450),仍任命他兼理。不久敕令他審理各府的重犯,他平反了許多人。十月,命他兼巡撫江北各府。

  三年(1452)三月,他取代陳鎰鎮守陝西。都指揮楊得青等人私自役使操卒,九疇彈劾他們。詔令調查處治,並且命令各邊鎮,有像楊得青這樣的人的,都報告上來。邊將請增加臨洮等衛的戍卒。九疇說“:邊城計程車卒並不缺。將帥如果能夠嚴申紀律,賞罰分明,則人人自奮。否則的話,徒然浪費糧食而已。”於是不增戍卒。邊境百姓春夏出塞耕田,到了秋冬常遷入塞內。九疇說“:設邊將就是為了禦寇衛民的,現在讓百姓因躲避敵寇而失業,用將帥幹什麼?”便禁止百姓遷入塞內,如有遭賊寇侵擾的,便治守將之罪。

  四年(1453),布政使許資說:“侍郎出任鎮守官,與巡按御史不相統轄,事情多有滯留,請改授予他憲職為便。”於是九疇轉為左副都御史。大臣出去鎮守或者巡撫,都授予都御史之銜,即從九疇開始。有聖旨要買羊角為燈。九疇引用宋代蘇軾諫阻神宗買浙燈的事,這事遂罷了。皇上因有災異而求意見,九疇請皇上延攬碩儒,公平賞罰,慎擇守令,選拔將帥。皇上優詔答覆他。

  天順初年,他入京師議事。皇上對侍臣說“:九疇是廉正之人。”把他留下任右都御史。關在都察院監獄的罪人官家不供給糧食。九疇提出此事,於是每天供給一升,並定為法令。後來,他上書請崇尚廉恥、清理刑獄、勸課農桑、節儉軍賞、重視臺憲官員的作用五項事情。皇上都嘉許採納了。這年六月,御史張鵬等人彈劾石亨、曹吉祥。石亨等人認為九疇實是主使者,便把他也投進監獄,貶為江西布政使,不久調到四川。

  第二年,禮部缺尚書。皇上問李賢,李賢說:“論老成而清廉,莫如九疇。”於是把他召回。九疇到後,皇上可惜他老了,改為南京刑部尚書。四年(1460),他去世。諡清惠。

  軒輗,字惟行,鹿邑人。永樂末年中進士。後被授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1431),受推薦改任為御史。按察福建時,他剔蠹除奸,風采高峻。

  正統元年(1436),他到浙江清軍,彈劾不稱職官員四十餘人。五年(1440),他說:“祖宗設立御史官,職責極重。現在內外各部門有什麼事,都專遣御史去處理,這不合制度,請禁止。”立見回報說可。這一年,他超升為浙江按察使。前任按察使奢侈,軒輗努力矯正。不論寒暑他都只是那件青布袍,上面佈滿補丁,居家常吃蔬菜,妻兒親自舂米打水。他與同僚屬官相約,每三天拿出俸祿錢來買肉,每次不得超過一斤。同僚屬官都不堪忍受。有故人來,所吃不過是一碗豆,偶爾有雞和黍米,人們就會很驚奇。當時鎮守宦官阮隨、布政使孫原貞、杭州知府陳復、仁和知縣許璞,為官都很廉潔,一方大治。

  溫州、處州有銀場,洪武年間,每年的稅收僅二千八百餘兩,永樂時期增到八萬二千兩,百姓不堪忍受。英宗即位後,因大臣的建議停罷銀場。至此參政俞士悅請重開,說如果利歸於上,則礦盜自然絕跡。皇上交三司討論,軒輗堅決反對,這才罷了。後來給事中陳傅又請,朝廷馬上批准了,遂導致了葉宗留之變。

  會稽趙伯泰,是宋朝宗室後裔,他上奏說宋孝宗、理宗和福王的陵墓都被豪民所侵奪。御史王琳說福王投降元朝而北去,山陰怎麼有他的墳墓,趙伯泰不服,又上訴。皇上命軒輗和巡按御史歐陽澄複查。軒輗說福王是衣冠冢,趙伯泰所言不假。詔令把豪民戍邊,停支王琳等人的俸祿。軒輗遭親喪,被召回任事。十三年(1448),他上書提出四項事情,都切中時弊,皇上都聽從了。

  景帝即位後,他以右副都御史之銜鎮守浙江。景泰元年(1450),命他兼理兩浙鹽稅。閩賊吳金八等人流劫青田等縣,軒輗與孫原貞討平了他們。賊首羅丕、廖寧八又從福建抵達浙江,軒輗等人防禦有功,得進升一級。第二年他改總督南京糧儲。五年,又改任左副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務。他考察並罷免了幾個不稱職的御史。

  天順元年(1457)二月,他被召回任刑部尚書。數月之後,他稱病請求歸家。皇上召見他,問道:“以前浙江按察使任滿後回去,行李僅一隻竹箱,那是說你嗎?”軒輗叩頭致謝。皇上賜給白金安慰他,遣他回去。第二年,南京督理糧儲缺官,皇上問李賢,大臣中誰曾任過這個職務。李賢說有軒輗,並稱贊他很廉潔,於是命軒輗以左都御史之銜前往。八年(1464)夏,軒輗又因年老請求退休,不等回報便徑自回去了。到家後馬上洗澡,然後伸一伸腰腿便死了。

  軒輗性格孤傲,待人不論賢否,拒不接交。他做按察使時,曾到同僚家飲酒,回來後摸著肚子說“:這裡面有髒物啊!”在南都,都御史張純設酒請客,軒輗討厭他過於奢侈,不去。人家撤下食物送來,他也不收。過年過節到禮部送表慶賀,他總是獨處一室,撤去燈燭端坐其中,事情辦完即回去,不曾與同僚朋友說一句話。僚友聽說他來,也總是避開,不願與他相處。他氣量頗為偏狹。御史有揭發他人陰私的,他總是嘉獎其能幹。他曾令御史彈劾南京祭酒吳節,吳節也揭發軒輗的私事,大家頗不傾向軒輗。但他清廉之品德卻聞名天下,與耿九疇齊名,談到清廉的官員必說軒、耿。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