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原文

  杨廷和 梁储 蒋冕 毛纪 石珤 (兄玠)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告归娶,还朝授检讨。

  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弘治二年进修撰。《宪宗实录》成,以预纂修进侍读。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修《会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正德二年由詹事入东阁,专典诰敕。以讲筵指斥佞幸,忤刘瑾,传旨改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迁南京户部尚书。又三月召还,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明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瑾摘《会典》小误,夺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俸二级。寻以成《孝宗实录》功还之。明年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时瑾横益甚,而焦芳、张纟采为中外媾。廷和与东阳委曲其间,小有剂救而已。安化王寘鐇反,以诛瑾为名。廷和等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寘鐇。会张永发瑾罪,瑾伏诛,廷和等乃复论功,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予一子中书舍人。

  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反,杨一清荐马中锡讨之。廷和言:“中锡,文士也,不任此。”时业已行,果不能平贼。廷和请逮中锡下狱,以陆完代之,而斩故受赇纵贼者参将桑玉。已,又用学士陈霁言,调诸边兵讨河南贼赵鐩等,而荐彭泽为总制。贼平论功,录廷和一子锦衣卫千户。辞,特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东阳致政,廷和遂为首辅。

  张永既去瑾而骄,捕得男子臂龙文者以为功,援故太监刘永诚例,觊封侯。廷和言“永诚从子聚自以战功封伯耳,且非永诚身受之也”,乃止。彭泽将西讨鄢本恕,问计廷和。廷和曰:“以君才,贼不足平,所戒者班师早耳。”泽后破诛本恕等即班师,而余党复猬起不可制。泽既发复留,乃叹曰:“杨公先见,吾不及也。”

  乾清宫灾,廷和请帝避殿,下诏罪己,求直言。因与其僚上疏,劝帝早朝晏罢,躬九庙祭祀,崇两宫孝养,勤日讲。复面奏开言路、达下情、还边兵、革宫市、罢皇店、出西僧、省工作、减织造,凡十余条,皆切至。帝不省。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遣中官护行。旋复起之,三疏辞,始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帝再使使谕意,执不从,乃已。

  当廷和柄政,帝恒不视朝,恣游大同、宣府、延绥间,多失政。廷和未尝不谏,俱不听。廷和亦不能执奏。以是邑邑不自得,数移疾乞骸骨,帝亦不听。中官谷大用、魏彬、张雄,义子钱宁、江彬辈,恣横甚。廷和虽不为下,然亦不能有所裁禁,以是得稍自安。

  御史萧淮发宁王宸濠反谋,钱宁辈犹庇之,诋淮离间。廷和请如宣宗谕赵王故事,遣贵戚大臣赍敕往谕,收其护卫屯田。于是命中官赖义、驸马都尉崔元等往,未至而宸濠反。帝欲帅师亲征,廷和等力阻之。帝乃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统各京边将士南讨。而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镇守、抚、按悉听节制。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居守。以乾清、坤宁二宫工成,推恩录一子锦衣卫副千户,辞。时廷和当草大将军征南敕谕,谢弗肯,帝心恚。会推南京吏部尚书刘春理东阁诰敕,以廷和私其乡人,切责之。廷和谢罪,乞罢,不许。少师梁储等请与俱罢,复不许。廷和方引疾不入,帝遂传旨行之。时十四年八月也。帝既南,两更岁朔。廷和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推服。凡请回銮者数十疏,皆不复省。帝归,驻跸通州。廷和等举故事,请帝还大内御殿受俘,然后正宸濠等诛,而帝已不豫。趋召廷和等至通州受事,即行在执宸濠等僇之,驾乃旋。

  明年正月,帝郊祀,呕血舆疾归,逾月益笃。时帝无嗣。司礼中官魏彬等至阁言:“国医力竭矣,请捐万金购之草泽。”廷和心知所谓,不应,而微以伦序之说风之,彬等唯唯。三月十四日丙寅,谷大用、张永至阁,言帝崩于豹房。以皇太后命,移殡大内,且议所当立。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曰:“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梁储、蒋冕、毛纪咸赞之。乃令中官入启皇太后,廷和等候左顺门下。顷之,中官奉遗诏及太后懿旨,宣谕群臣,一如廷和请,事乃定。

  廷和遂以遗诏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选各营兵,分布皇城四门、京城九门及南北要害,广卫御史以其属扦掫。传遗命罢威武营团练诸军,各边兵入卫者俱重赉散归镇,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哈密、土鲁番、佛郎机诸贡使皆给赏遣还国,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一切罢遣。又以遗诏释南京逮击囚,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库。中外大悦。时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知天下恶之,心不自安。其党都督佥事李琮尤狠黠,劝彬乘间以其家众反,不胜则北走塞外。彬犹豫未决。于是廷和谋以皇太后旨捕诛彬,遂与同官蒋冕、毛纪及司礼中官温祥四人谋。张永伺知其意,亦密为备。司礼魏彬者,故与彬有连。廷和以其弱可胁也,因题大行铭旌,与彬、祥及他中官张锐、陈严等为详言江彬反状,以危语怵之。彬心动,惟锐力言江彬无罪,廷和面折之。冕曰:“今日必了此,乃临。”严亦从旁赞决,因俾祥、彬等入白皇太后。良久未报,廷和、冕益自危。顷之,严至曰:“彬已擒矣。”彬既诛,中外相庆。

  廷和总朝政几四十日,兴世子始入京师即帝位。廷和草上登极诏书,文书房官忽至阁中,言欲去诏中不便者数事。廷和曰:“往者事龃龉,动称上意。今亦新天子意耶?吾侪贺登极后,当面奏上,问谁欲削诏草者!”冕、纪亦相继发危言,其人语塞。已而诏下,正德中蠹政厘抉且尽。所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减漕粮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其中贵、义子、传升、乞升一切恩幸得官者大半皆斥去。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而诸失职之徒衔廷和次骨,廷和入朝有挟白刃伺舆旁者。事闻,诏以营卒百人卫出入。帝御经筵,廷和知经筵事。修《武宗实录》,充总裁。廷和先已加特进,一品满九载,兼支大学士俸,赐敕旌谕。至是加左柱国。帝召对者三,慰劳备至。廷和益欲有所发摅,引用正人,布列在位。

  给事、御史交章论王琼罪状,下诏狱。琼迫,疏讦廷和以自解。法司当琼奸党律论死,琼力自辨,得减戍边。或疑法司承廷和指者。会石珤自礼部尚书掌詹事府,改吏部,廷和复奏改之掌詹事司诰敕。人或谓廷和太专。然廷和以帝虽冲年,性英敏,自信可辅太平,事事有所持诤。钱宁、江彬虽伏诛,而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狱久不决。廷和等言:“不诛此曹,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万姓之心不服,祸乱之机未息,太平之治未臻。”帝乃籍没其资产。廷和复疏请敬天戒,法祖训,隆孝道,保圣躬,务民义,勤学问,慎命令,明赏罚,专委任,纳谏诤,亲善人,节财用。语多剀切,皆优诏报可。

  及议“大礼”,廷和持论益不挠,卒以是忤帝意。先是,武宗崩,廷和草遗诏。言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迎嗣皇帝位。既令礼官上礼仪状,请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翼日,百官三上笺劝进,俟令旨俞允,择日即位。其笺文皆循皇子嗣位故事。世宗览礼部状,谓:“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也。”及至京,止城外。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仪,世宗不听。乃御行殿受笺,由大明门直入,告大行几筵,日中即帝位。诏草言“奉皇兄遗诏入奉宗祧”,帝迟回久之,始报可。越三日,遣官往迎帝母兴献妃。未几,命礼官议兴献王主祀称号。廷和检汉定陶王、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是足为据,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言,帝入继大统,非为人后。瓒微言之,廷和恐其挠议,改瓒官南京。五月,澄会廷臣议上,如廷和言。帝不悦。然每召廷和从容赐茶慰谕,欲有所更定,廷和卒不肯顺帝指。乃下廷臣再议。廷和偕蒋冕、毛纪奏言:“前代入继之君,追崇所生者,皆不合典礼。惟宋儒程颐《濮议》最得义理之正,可为万世法。至兴献王祀,虽崇仁王主之,他日皇嗣繁衍,仍以第二子为兴献王后,而改封崇仁王为亲王,则天理人情,两全无失。”帝益不悦,命博考典礼,务求至当。廷和、冕、纪复言:“三代以前,圣莫如舜,未闻追崇其所生父瞽瞍也。三代以后,贤莫如汉光武,未闻追崇其所生父南顿君也。惟皇上取法二君,则圣德无累,圣孝有光矣。”澄等亦再三执奏。帝留中不下。

  七月,张璁上疏谓当继统,不继嗣。帝遣司礼太监持示廷和,言此议遵祖训,据古礼,宜从。廷和曰“秀才安知国家事体”,复持入。无何,帝御文华殿召廷和、冕、纪,授以手敕,令尊父母为帝、后。廷和退而上奏曰:“《礼》谓为所后者为父母,而以其所生者为伯叔父母,盖不惟降其服而又异其名也。臣不敢阿谀顺旨。”仍封还手诏。群臣亦皆执前议。帝不听。迨九月,母妃至京,帝自定仪由中门入,谒见太庙,复申谕欲加称兴献帝、后为“皇”。廷和言:“汉宣帝继孝昭后,谥史皇孙、王夫人曰悼考、悼后,光武上继元帝,钜鹿、南顿君以上立庙章陵,皆未尝追尊。今若加皇字,与孝庙、慈寿并,是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臣等不得辞其责。”因自请斥罢。廷臣诤者百余人。帝不得已,乃以嘉靖元年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

  当是时,廷和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左右因乘间言廷和恣无人臣礼。言官史道、曹嘉遂交劾廷和。帝为薄谪道、嘉以安廷和,然意内移矣。寻论定策功,封廷和、冕、纪伯爵,岁禄千石,廷和固辞。改荫锦衣卫指挥使,复辞。帝以赏太轻,加荫四品京职世袭,复辞。会满四考,超拜太傅,复四辞而止。特赐敕旌异,锡宴于礼部,九卿皆与焉。

  帝颇事斋醮。廷和力言不可,引梁武、宋徽为喻,优旨报纳。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和力争,言:“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且陛下以织造为累朝旧例,不知洪武以来何尝有之,创自成化、弘治耳。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即位一诏,中官之幸路绌塞殆尽,天下方传诵圣德,今忽有此,何以取信?”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又以持考献帝议不合,疏语露不平。三年正月,帝听之去。责以因辞归咎,非大臣道。然犹赐玺书,给舆廪邮护如例,申前荫子锦衣卫指挥使之命。给事、御史请留廷和,皆不报。廷和去,始议称孝宗为“皇伯考”。于是,廷和子修撰慎率群臣伏阙哭争,杖谪云南。既而王邦奇诬讦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惇、婿修撰金承勋、乡人侍读叶桂章与彭泽弟冲交关请属,俱逮下诏狱。鞫治无状,乃得解。七年,《明伦大典》成,诏定议礼诸臣罪。言廷和谬主《濮议》,自诡门生天子、定策国老,法当僇市,姑削职为民。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可支数年。由陛下初年诏书裁革冗员所致。”帝慨然曰;“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隆庆初,复官,赠太保,谥文忠。

  初,廷和入阁,东阳谓曰:“吾于文翰,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人以东阳为知言。

  弟廷仪,兵部右侍郎。子慎、惇,孙有仁,皆进士。慎自有传。

  梁储,字叔厚,广东顺德人。受业陈献章。举成化十四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弘治四年,进侍讲。改洗马,侍武宗于东宫。册封安南,却其馈。久之,擢翰林学士,同修《会典》,迁少詹事,拜吏部右侍郎。正德初,改左,进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刘瑾摘《会典》小疵,储坐降右侍郎。《孝宗实录》成,复尚书,寻加太子少保,调南京吏部。瑾诛,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屡加少傅、太子太傅,进建极殿。十年,杨廷和遭丧去,储为首辅。进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时方建乾清、坤宁宫,又营太素殿、天鹅房、船坞,储偕同官靳贵、杨一清切谏。明年春,以国本未定,请择宗室贤者居京师,备储贰之选,皆不报。其秋,一清罢,蒋冕代之。至明年,贵亦罢,毛纪入阁。

  帝好微行,尝出西安门,经宿返。储等谏,不听,然犹虑外廷知。是春,从近幸言召百官至左顺门,明告以郊祀毕,幸南海子观猎。储等暨廷臣谏,皆不纳。八月朔,微服从数十骑幸昌平。次日,储、冕、纪始觉,追至沙河不及,连疏请回銮。越十有三日乃旋。储等以国无储副,而帝盘游不息,中外危疑,力申建储之请,亦不报。九月,帝驰出居庸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无纵廷臣出。遂由宣府抵大同,遇寇于应州,几殆。储等忧惧,请回銮益急。章十余上,帝不为动,岁除竟驻宣府。当是时,帝失德弥甚。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储惧不克任,以廷和服阕,屡请召之。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凤阳守备中官丘德及镇守延绥、宁夏、大同、宣府诸中官皆乞更敕书兼理民事,帝许之。储等极言不可,弗听。

  十三年七月,帝从江彬言,将遍游塞上。托言边关多警,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六师往征,令内阁草敕。阁臣不可,帝复集百官左顺门面谕。廷和、冕在告,储、纪泣谏,众亦泣,帝意不可回。已而纪亦引疾。储独廷争累日,帝竟不听。逾月,帝以“大将军寿”肃清边境,令加封“镇国公”。储、纪上言:“公虽贵,人臣耳。陛下承祖宗业,为天下君,奈何谬自贬损。既封国公,则将授以诰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灵亦肯如陛下贬损否?况铁券必有免死之文,陛下寿福无疆,何甘自菲薄,蒙此不祥之辞。名既不正,言自不顺。臣等断不敢阿意苟从,取他日戮身亡家之祸也。”不报。帝遂历宣府、大同,直抵延绥。储等疏数十上,悉置不省。

  秦王请关中闲田为牧地,江彬、钱宁、张忠等皆为之请。帝排群议许之,命阁臣草制。廷和、冕引疾,帝怒甚。储度不可争,乃上制草曰:“太祖高皇帝著令,兹土不畀藩封。非吝也,念其土广饶,藩封得之,多蓄士马,富而且骄,奸人诱为不轨,不利宗社。王今得地,宜益谨。毋收聚奸人,毋多蓄士马,毋听狂人谋不轨,震及边方,危我社稷,是时虽欲保亲亲不可得已。”帝骇曰:“若是其可虞!”事遂寝。明年,帝将南巡。言官伏阙谏,储、冕、纪亦以为言。会诸曹多谏者,乃止。宁王宸濠反,帝南征,储、冕扈从。在道闻贼灭,连疏请驾旋。抵扬州,帝议南京行郊礼。储、冕计此议行,则回銮益无日,极陈不可,疏三上始得请。帝以宸濠械将至,问处置之宜。储等请如宣宗征高煦故事,罪人既得,即日班师。又因郊期改卜,四方灾异、边警,乞还乘舆。疏八九上,帝殊无还意。是秋,行在有物若豕首堕帝前,色碧,又进御妇人室中,若悬人首状。人情益惊。储、冕危言谏,帝颇心动。而群小犹欲导帝游浙西,泛江、汉。储、冕益惧,手疏跪泣行宫门外,历未至酉。帝遣人取疏入,谕之起。叩头言:“未奉俞旨,不敢起也。”帝不得已,许不日还京,乃叩头出。

  帝崩,杨廷和等定策迎兴世子。故事,当以内阁一人与中贵勋戚偕礼官往。廷和欲留蒋冕自助,而虑储老或惮行,乃佯惜储惫老,阻其行。储奋曰:“事孰有大于此者,敢以惫辞!”遂与定国公徐光祚等迎世子安陆邸。既即位,给事中张九叙等劾储结纳权奸,持禄固宠。储三疏求去,命赐敕驰传,遣行人护行,岁给廪隶如制。卒,子钧奏请赠谥。吏部侍郎桂萼等言,储立身辅政,有干公议,因录上两京言官弹章。帝念先朝旧臣,特赠太师,谥文康。

  先是,储子次摅为锦衣百户。居家与富人杨端争民田,端杀田主,次摅遂灭端家二百余人。事发,武宗以储故,仅发边卫立功。后还职,累冒功至广东都指挥佥事。

  蒋冕,字敬之,全州人。兄昇,南京户部尚书,以谨厚称。冕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弘治十三年,太子出阁,兼司经局校书。正德中,累官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诰敕,进礼部尚书,仍掌府事。

  冕清谨有器识,雅负时望。十一年命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明年改武英殿,加太子太傅。近幸冒边功,大行升赏,冕及梁储亦荫锦衣世千户。两人力辞,乃改文荫。

  帝之以“威武大将军”行边也,冕时病在告,疏谏曰:“陛下自损威重,下同臣子,倘所过诸王以大将军礼见,陛下何辞责之?曩睿皇帝北征,六军官属近三十万,犹且陷于土木。今宿卫单弱,经行边徼,宁不寒心?请治左右引导者罪。”不报。十四年扈帝南征还,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帝崩,与杨廷和协诛江彬。

  世宗即位,议定策功,加伯爵,固辞。改荫锦衣世指挥,又辞。乃荫五品文职,仍进一阶。御史张鹏疏评大臣贤否,请罢冕。御史赵永亨诋石珤不可掌铨衡。冕、珤遂求去。朝议不平,诸给事、御史皆言其不可去。帝乃命鸿胪谕留,再下优诏,始起视事。

  嘉靖三年遣官织造江南,命冕草敕。冕以江南被灾,具疏请止,帝不从,敕亦久不进。帝责其违慢,冕引罪而止。

  “大礼”议起,冕固执为人后之说,与廷和等力争之。帝始而婉谕,继以谯让,冕执议不回。及廷和罢政,冕当国,帝愈欲尊崇所生。逐礼部尚书汪俊以怵冕,而用席书代之,且召张璁、桂萼。物情甚沸,冕乃抗疏极谏曰:“陛下嗣承丕基,固因伦序素定。然非圣母昭圣皇太后懿旨与武宗皇帝遗诏,则将无所受命。今既受命于武宗,自当为武宗之后。特兄弟之名不容紊,故但兄武宗,考孝宗,母昭圣。而于孝庙、武庙皆称嗣皇帝,称臣,称御名,以示继统承祀之义。今乃欲为本生父母立庙奉先殿侧,臣虽至愚,断断知其不可。自古人君嗣位谓之承祧践阼,皆指宗祀而言。《礼》为人后者惟大宗,以大宗尊之统也,亦主宗庙祭祀而言。自汉至今,未有为本生父母立庙大内者。汉宣帝为叔祖昭帝后,止立所生父庙于葬所。光武中兴,本非承统平帝,而止立四亲庙于章陵。宋英宗父濮安懿王,亦止即园立庙。陛下先年有旨,立庙安陆,与前代适同,得其当矣。岂可既奉大宗之祀,又兼奉小宗之祀?夫情既重于所生,义必不专于所后,将孝、武二庙之灵安所托乎!窃恐献帝之灵亦将不能安,虽圣心亦自不能安也。迩者复允汪俊之去,趣张璁、桂萼之来,人心益骇。是日廷议建庙,天本晴明,忽变阴晦,至暮风雷大作。天意如此,陛下可不思变计哉?”因力求去。帝得疏不悦,犹以大臣故,优诏答之。未几,复请罢建庙之议,且乞体,疏中再以天变为言。帝益不悦,遂令驰传归,给月廪、岁夫如制。

  冕当正德之季,主昏政乱,持正不挠,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虽新,而上下扞格弥甚,冕守之不移。代廷和为首辅仅两阅月,卒龃龉以去,论者谓有古大臣风。《明伦大典》成,落职闲住,久之卒。隆庆初复官,谥文定。

  毛纪,字维之,掖县人。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弘治初,授检讨,进修撰,充经筵讲官,简侍东宫讲读。《会典》成,迁侍读。武宗立,改左谕德。坐《会典》小误,降侍读。《孝宗实录》成,擢侍讲学士,为讲官。正德五年进学士,迁户部右侍郎。

  十年,由吏部左侍郎拜礼部尚书。乌思藏入贡,其使言有活佛能前知祸福。帝遣中官刘允迎之。携锦衣官百三十,卫卒及私仆隶数千人,刍粮、舟车费以百万计。纪等上言:“自京师至乌思藏二万余里,公私烦费,不可胜言。且自四川雅州出境,过长河西行数月而后至。无有邮驿、村市。一切资费,取办四川。四川连岁用兵,流贼甫平,蛮寇复起。困竭之余,重加此累,恐生意外变。”疏再上,内阁梁储、靳贵、杨一清皆切谏,不报。郊祀毕,请勤朝讲,又以储嗣未建,乞早定大计,亦不听。寻改理诰敕,掌詹事府。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其秋加太子太保,改文渊阁。帝南征,纪佐杨廷和居守。驾旋,晋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世宗即位,录定策功,加伯爵,再疏辞免。嘉靖初,帝欲追尊兴献帝,阁臣执奏,忤旨。三年,廷和、冕相继去国。纪为首辅,复执如初。帝欲去本生之称,纪与石珤合疏争之。帝召见平台,委曲谕意,纪终不从。朝臣伏阙哭争者,俱逮系,纪具疏乞原。帝怒,传旨责纪要结朋奸,背君报私。纪乃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榷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至于笞罚廷臣,动至数百,乃祖宗来所未有者,亦皆出自中旨,臣等不得与闻。宣召徒勤,捍格如故。慰留虽切,诘责随加。臣虽有体国之心,不能自尽。宋司马光告神宗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官私非其人也。臣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正,是徒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臣于陛下,敢举以为告。夫要结朋奸,背君报私,正臣平日所痛愤而深疾者。有一于此,罪何止罢黜!今陛下以之疑臣,尚可一日靦颜朝宁间哉。乞赐骸骨归乡里,以全终始。尤望陛下法祖典学,任贤纳谏,审是非,辨忠邪,以养和平之福。”帝衔纪亢直,允其去,驰驿给夫廪如故事。

  纪有学识,居官廉静简重。与廷和、冕正色立朝,并为缙绅所倚赖。其代冕亦仅三月。后《明伦大典》成,追论夺官。久之,廷和、冕皆沦丧,纪以恩诏叙复,帝亦且忘之。二十一年,年八十,抚按以闻。诏遣官存问,再赐夫廪。又三年卒。赠太保,谥文简。子渠,进士,太仆卿。

  石珤,字邦彦,藁城人。父玉,山东按察使。珤与兄玠同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进修撰。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历两京祭酒,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召改礼部,进左侍郎。武宗始游宣府,珤上疏力谏,不报。改掌翰林院事。廷臣谏南巡,祸将不测,珤疏救之。十六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

  世宗立,代王琼为吏部尚书。自群小窃柄,铨政混浊。珤刚方,谢请托,诸犯清议者多见黜,时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悦。甫二月,复改掌詹事府,典诰敕。嘉靖元年遣祀阙里及东岳。事竣还家,屡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请留,乃起赴官。

  三年五月,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献帝,珤抗疏言其非礼。及廷臣伏阙泣争,珤与毛纪助之。无何,“大礼”议定,纪去位。珤复谏曰:“大礼一事已奉宸断,无可言矣。但臣反复思之,终有不安于心者。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触忤而不敢尽,则陛下将焉用臣,臣亦何以仰报君父哉?夫孝宗皇帝与昭圣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亲也。今使疏贱谗佞小人辄行离间,但知希合取宠,不复为陛下体察。兹孟冬时享在迩,陛下登献对越,如亲见之,宁不少动于中乎?夫事亡如事存。陛下承列圣之统,以总百神,临万方,焉得不加慎重,顾听细人之说,干不易之典哉?”帝得奏不悦,戒勿复言。

  明年建世庙于太庙东。帝欲从何渊言,毁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辇道。给事中韩楷,御史杨秦、叶忠等交谏,忤旨夺俸。给事中卫道继言之,贬秩调外。珤复抗章,极言不可,弗听。及世庙成,帝欲奉章圣皇太后谒见,张璁、桂萼力主之。礼官刘龙等争不得,诸辅臣以为言,帝不报,趣具仪。珤乃上疏曰:“陛下欲奉皇太后谒见世庙,臣窃以为从令固孝,而孝有大于从令者。臣诚不敢阿谀以误君上。窃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宫,未有无故复出者。且太庙尊严,非时享祫祭,虽天子亦不轻入,况后妃乎?璁辈所引庙见之礼,今奉先殿是也。圣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为定制,中间纳后纳妃不知凡几,未有敢议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议?彼容悦佞臣岂有忠爱之实,而陛下乃欲听之乎?且阴阳有定位,不可侵越。陛下为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无故出入太庙街门,是坤行乾事,阴侵阳位,不可之大者也。臣岂不知君命当承,第恐上累圣德,是以不敢顺旨曲从,以成君父之过,负覆载之德也。”奏入,帝大愠。

  珤为人清介端亮,孜孜奉国。数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宽大,毋急近效为帝言。帝见为迂阔,弗善也。议“大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辈亦不悦。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宏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讦杨廷和,诬珤及宏为奸党,两人遂乞归。帝许宏驰驿,而责珤归怨朝廷,失大臣谊,一切恩典皆不予。归,装襆被车一辆而已。都人叹异,谓自来宰臣去国,无若珤者。自珤及杨廷和、蒋冕、毛纪以强谏罢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

  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介。

  玠,字邦秀。弘治中,由汜水知县召为御史。出核大同军储,按甘肃及陕西,所条上边务,悉中机宜,为都御史戴珊所委寄。尝因灾异劾南京刑部尚书翟瑄以下二十七人。

  正德中,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召拜兵部右侍郎。海西部长数犯边,泰宁三卫与别部相攻,久缺贡市,遣玠以左侍郎兼佥都御史往辽东巡视。出关抚谕,皆受约束。帝大喜,玺书嘉劳,召还。左都御史陆完迁,廷推代者,三上悉不用,最后推玠,乃以为右都御史掌院事。御史李隐劾玠夤缘,不报。十年拜户部尚书。中官史大镇云南,请独领银场务。杜甫镇湖广,请借盐船税银为进贡资。刘德守凉州,请带食茶六百引。玠皆执不可。西僧阐教王请船三百艘贩载食盐,玠极言其害。帝初出居庸,玠切谏。及在宣府,需银百万两,玠持不可。帝弗从,乃进其半。王琼欲以哈密事害彭泽,玠独廷誉之。奸民欲牟盐利者,贿朱宁为请,玠不可,连章执奏。廷臣谏南巡跪阙下,诸大臣莫敢言,玠独论救。群小激帝怒,严旨责令自陈,遂引疾去。赐敕驰传给廪隶如故事。家居二年卒,赠太子少傅。

  玠有操行,居官亦持正。其为都御史时,胡世宁论宁王,玠与李士实请罪世宁,以是为人所讥。

  赞曰: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幸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至其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即周勃、韩琦殆无以过。储虽蒙物议,而大节无玷。蒋冕、毛纪、石珤,清忠鲠亮,皆卓然有古大臣风。自时厥后,政府日以权势相倾。或脂韦淟涊,持禄自固。求如诸人,岂可多得哉。

卷七十八譯文

  楊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他的父親叫楊春,做過湖廣提學僉事。廷和本人十二歲就鄉試中舉。成化十四年(1478),在他父親之前中了進士,才十九歲。選任為翰林院庶吉士。請假回鄉娶妻,回朝以後當上檢討。廷和風度翩翩,性格安靜慎重,所作文章明白暢達,很有法度。他喜歡考究史事、民間疾苦、邊防戰事和所有正統的著作,才能優裕,有可至位三公首輔的聲望。

  弘治二年(1489),升為修撰。《憲宗實錄》成書,因為他參與編寫,升為侍讀。後來改官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講解、讀書。撰寫《會典》完畢,被破格提升為左春坊大學士,充任日講官。正德二年(1507),由詹事府進入東閣,專掌皇帝的命令起草。因為他在講筵上指責皇帝寵愛的倖臣,觸犯了劉瑾,劉瑾就傳令讓他去擔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又升為南京戶部尚書。又過了三個月被召回北京,升任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政府的機密大事。第二年加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劉瑾摘取《會典》裡面的小差錯,扣下廷和與大學士李東陽等二級俸祿。不久因為撰寫《孝宗實錄》的成功被歸還原來的俸祿。第二年又加官光祿大夫、柱國,升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當時劉瑾更加專橫起來,而焦芳、張彩在宮內、宮外得到寵愛。廷和與東陽兩人只能從中委曲求全,稍微有些補救而已。安化王蜫釒番起來叛亂,以誅殺劉瑾為旗號。廷和等起草了赦免他們反罪的詔書,並請提拔邊防大將仇鉞,以便於瓦解亂黨。仇鉞果然活捉了蜫釒番。正好張永揭發了劉瑾的罪行,劉瑾被除掉,廷和等人於是論功晉升,做了少傅兼太子太傅、謹身殿大學士,武宗恩准他推薦一個兒子做中書舍人。

  流民劉六、劉七、齊彥名起來造反,楊一清推舉馬中錫前往討伐。廷和說:“中錫是個文人,不能勝任。”當時已經出發,無法制止,後來果然沒能平定這些盜賊。廷和請把中錫逮捕下獄,由陸完接任,殺掉過去接受賄賂故意縱敵的參將桑玉。後來又採納學士陳霽的建議,徵調各路邊防部隊討伐河南的盜賊趙遂等人,又推薦彭澤做總制。平賊之後論功,擬錄用廷和一個兒子為錦衣衛千戶。廷和推辭,就特別加封他為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東陽退休後,廷和就做了首輔大臣。

  張永除掉劉瑾後驕傲起來,他捉了一名臂上刺龍的男子作為大功,援用以前太監劉永誠的例子,企圖為自己封侯。廷和說“永誠的侄兒劉聚是因為戰功才封為伯,連及永誠,也不是永誠自己受的封賞”,張永這才罷休。彭澤將要西討鄢本恕時向廷和問計,廷和說:“憑你的才幹,平定盜賊不是難事,應該防備的是太早班師。”彭澤後來打敗並殺掉了本恕等人,立即班師,而殘餘的盜賊又紛紛起來,無法壓制。彭澤已經動身又留了下來,這才感嘆道:“楊先生的先見之明,我比不上呀。”

  乾清宮發生災害,廷和請武宗避居側殿,下詔自我批評,並求大臣上書直言。藉此機會他和同僚們一起上書,勸武宗早朝,用膳以後,要親自到祖廟舉行祭祀,並加強對兩宮太后的孝敬,勤於每天的經筵講習。又當面建議廣開言路,瞭解下情,收還邊疆的過多兵力,革除侵害百姓的宮市,關閉皇家商場,放出宮內的僧人,減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織造的專案,共十多條,都很切中要害。但是武宗不覺悟。不久廷和因為父親去世請奔喪回家,武宗不答應。多次申請才得到批准,武宗並派宦官護送他回鄉。不久又召他出來,他多次上書推辭,才得以辭掉。閣臣能為父母守完喪的,是從廷和開始的。

  喪服剛剛脫下,廷和就應詔入朝。武宗當時正在宣府打獵,派使者回來賜給廷和羊肉、美酒、銀幣。廷和上書感謝,並請武宗回京,武宗未予答覆。廷和又與大學士蔣冕騎馬到居庸關,想親自走到塞外請求。武宗已命令谷大用把守關門,他們只好回來。武宗命令在他回京時大臣們要自做旗帳歡迎,廷和說:“這是鄉村百姓用來迎接親舊的東西。天子尊貴無比,我不敢同意這樣隨便。”武宗又派使臣來告知自己的意思,廷和堅決不聽,這才算罷了。

  當廷和執政的時候,武宗長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膽地在大同、宣府、延綏間遊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廷和未嘗不勸,但武宗一概聽不進去。廷和也無法堅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憂鬱,很不滿意,幾次稱病請求退休,武宗也不允許。宦官谷大用、魏彬、張雄及其義子錢寧、江彬等人,很是放肆、專橫。廷和雖然沒被他們壓服,但也不能對他們有所制裁,他自己只因此能稍稍自安於其位罷了。

  御史蕭淮揭發寧王宸濠的造反陰謀,錢寧等人還包庇他,攻擊蕭淮挑撥離間。廷和請仿效宣宗當年告誡趙王的故事,派遣親近大臣帶著皇上的指示前去教導寧王,並收回他護衛的莊田。於是派了宦官賴義、駙馬都尉崔元等前去,人還沒到宸濠就已經反了。武宗想率兵親征,廷和等竭力勸阻。武宗竟然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壽,統率京軍和各路邊防部隊南下討伐。由安邊伯許泰為威武副將軍,左都督劉暉為平賊將軍前驅,各處鎮守、巡撫、巡按都聽從管制。命令廷和與大學士毛紀駐京防護。後來因為乾清、坤寧兩宮工程完畢,武宗開恩封賞,擬登用廷和一個兒子為錦衣衛副千戶,廷和辭掉了。當時廷和本應起草大將軍南下征伐的命令,他不肯起草,武宗心裡很惱火。等到他推薦南京吏部尚書劉春辦理東閣中皇帝命令起草一事時,武宗就以廷和偏護本鄉人為理由,嚴厲批評了他。廷和上書謝罪,並請罷免自己,武宗沒答應。少師梁儲等請連自己一齊罷免,也沒得到批准。廷和正稱病不入朝,武宗就傳下聖旨,帶兵南下了。當時是十四年(1519)八月。

  武宗南下以後,兩次改定元旦。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鎮靜、沉穩,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後請求武宗回京的上書總共有幾十篇,武宗都不理睬,回來後又在通州停下來。廷和等列舉故事,請武宗還京,在宮內大殿上接受大臣獻上的俘虜,然後把宸濠等正法,而武宗已經生了病,急令廷和等到通州接受教導,就在行宮裡把宸濠等殺掉,然後武宗才回到京城。

  第二年正月,武宗在郊外舉行祭祀時吐血,被馬上拉回宮中,過一個月病更重了。當時武宗沒有兒子。司禮中官魏彬等到內閣說,太醫已無能為力了,請拿出萬兩銀子從鄉村中招募名醫。廷和心中知道他們的意思,卻不答他們的碴,而是含蓄地以皇室的倫理等級秩序的問題暗示他們,魏彬等人唯唯聽命。三月十四日,谷大用、張永到內閣中來,說武宗在豹房中逝世,按照皇太后的命令,已在宮中入殮,現在該討論誰來即位了。廷和拿《皇明祖訓》對他們說“:哥哥死後由弟弟即位,誰敢壞這個規矩?興獻王的兒子,是憲宗的長孫,孝宗的侄子,已逝皇帝的堂弟,照排行應當立為皇帝。”梁儲、蔣冕、毛紀都贊成,於是派宦官進宮告訴皇太后,廷和等在左順門外等候。不多時間,宦官拿著遺詔和太后的懿旨,向群臣作了宣佈,一切都和廷和的請求相一致,大事就此確定下來。

  廷和於是根據遺詔命令太監張永、武定侯郭勳、安邊伯許泰、尚書王憲挑選各營兵馬,分佈在皇城的四門、京城的九門及南北要害地帶,廠、衛御史安排他們的部下四處巡邏防備。又傳達武宗死前的命令,裁汰威武營的各團練部隊;周邊部隊入衛京師的都給以重賞,然後各歸本鎮;廢除皇家商店和軍門辦事官校,原辦事人員全部遣回家鄉所在的衛所;哈密、吐魯番、佛郎機各國進貢使臣都給以獎勵,送他們回國;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樂隊、南京的快馬船等,凡不是經常例設定的,一切都被裁撤、解散。又按照武宗的遺詔,釋放了南京被逮捕、關押的囚犯;送回各地進獻來的女子;停止京城裡不急需的工程建設;收回了宣府行宮中的金銀寶貝,放回到內庫中去。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當時平虜伯江彬在京郊擁有重兵,知道天下人厭惡自己,心裡很不安穩。他的黨羽都督僉事李琮尤其貪狠、狡猾,這時勸江彬乘機帶領家兵起來造反,不能成功就往北跑到塞外去。江彬猶豫不決。於是廷和打算用皇太后的命令逮捕、殺掉江彬。他和同事蔣冕、毛紀及司禮中官溫祥四個人在一起商量。張永偵察到他們的意圖,也在宮中秘密做了準備。司禮魏彬這個人,以前和江彬有關係。廷和認為他軟弱,可以脅迫,就題寫好武宗靈柩前的旗幡,交給魏彬、溫祥及其他宦官張銳、陳嚴等人,為他們詳細說明了江彬造反的罪狀,並用危險性後果嚇唬他們。魏彬被說動了心,只有張銳極力說江彬無罪,廷和當面喝責,使他服了。蔣冕說:“今天一定了卻這件事,然後再去祭弔皇上。”陳嚴也在一旁鼓動,於是讓溫祥、魏彬等進宮去告知皇太后。很久沒有回話,廷和、蔣冕感到自己處境危急。不一會兒,陳嚴才來說:“江彬已經被活捉了。”江彬被除後,朝野內外舉國歡慶。

  廷和總攬朝政近四十天,興世子才入京登上帝位。廷和起草了登極詔書遞上去,文書房的官員忽然到內閣來,說想把詔書中幾件不便利的事刪除。廷和說“:以前有了不同意見,你們動不動說是皇上的意思。現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們一會祝賀新天子即位後,當面上奏,要問一問是誰想刪削詔書草稿。”蔣冕、毛紀也相繼陳述利害,來人無言以對。過後詔書釋出下來,正德年間的弊端幾乎被淘汰淨盡。所裁減的錦衣各衛所、內監局的旗校工役人數達十四萬八千七百,節省漕運糧食達一百五十三萬二千餘石,那些宦官、義子及奉特別詔命而僥倖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朝廷內外都稱頌新天子是個聖人,並且稱讚廷和的功德。而那些丟了官的人們對廷和恨入骨髓,廷和上朝時有人身帶利刃在轎旁窺視。世宗知道後,命令從京營中選一百名士卒保護廷和出入。世宗到經筵講習,廷和負責經筵的事情。編《武宗實錄》,也由廷和擔任總裁。廷和以前已被加封為特進,一品官滿九年時,同時領取大學士的俸祿,武宗還親自頒佈敕令做了表彰。這時,又被加封為左柱國。世宗再三召見他談話,對他格外加以慰勞。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張,便提拔正直的官員上來,在朝廷中分掌各種事務。

  給事中、御史們遞上奏章檢舉了王瓊的罪證,王瓊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王瓊被逼急了,就上書攻擊廷和,來為自己解脫。法司用奸黨的條例判王瓊死刑,王瓊極力為自己辯護,得以減免罪過,充軍邊疆。有人懷疑法司斷案得到過廷和的示意。正好石珤以禮部尚書的名義掌詹事府的事,現在要改任吏部尚書,廷和又奏請皇上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誥敕。有人因此說廷和太獨斷了。然而廷和認為世宗雖然年輕,但天性靈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輔佐皇上致天下於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勸諫。錢寧、江彬雖被殺掉了,可是張銳、張忠、於經、許泰等的官司久不能決。廷和等人說“:不殺了這些人,國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廟的神靈不安,百姓的心裡不服,禍亂的根源還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會實現。”世宗於是命令抄沒了他們的家產。廷和又上書請世宗嚴肅對待上天的告誡,遵循祖上的家訓,弘揚孝道,善保身體,教育人民知理行義,自己也要勤於學問,謹慎地發號施令,嚴明地推行賞罰,任用人要專一,不好聽的勸告也要聽,親近好人,節約財用。語言大多正直、切實,世宗的詔書都以讚揚的口吻說可以。等到討論“大禮”的時候,廷和對自己的意見更加堅持不撓,終於因此觸犯了世宗的心意。

  在此之前,武宗逝世,廷和起草了遺詔,說父王孝宗敬皇帝親弟弟興獻王的大兒子,按照輩份、排行應該立為皇帝。按照《祖訓》哥哥死後弟弟即位的條例,在宗廟裡祭告祖宗,向慈壽皇太后告請之後,可迎接他來即皇帝位。既而讓禮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禮儀程式,請新皇帝由東安門進入文華殿小住。次日,百官數次遞上勸進表,等新皇帝答應後,再選擇好日子即位。勸進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繼位的慣例。世宗看了禮部的奏章,說:“遺詔讓我即皇帝位,沒有讓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師,停在城外不進去。廷和堅決請求按禮部擬定的儀式辦,世宗不聽,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勸進表,由大明門直入京城裡邊,拜見了已逝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詔書草稿中說到“接受皇兄的遺詔入宮供奉宗廟”。世宗思索、猶豫了半天,才表示“可以”。過了三天,派遣官員前去迎接世宗的母親興獻妃。沒多少天,讓禮官討論興獻王神主的稱號。廷和拿出漢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遞給禮部尚書毛澄說:“這是足夠的根據了。應該讓皇上尊稱孝宗為皇考,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個兒子崇仁王為興王,供奉獻王的祭祀。對此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是奸臣邪佞,應當殺掉。”進士張璁與侍郎王瓚說,世宗入繼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別人的後裔。王瓚含蓄地提到這一點,廷和怕他干擾了討論,就把他改派到南京做官去了。

  五月,毛澄綜合大臣們的意見做出決議,和廷和所說一樣。世宗不高興了。但是每次召見廷和時還是從容自得地賜茶慰問,想改定獻王的尊號,廷和最終不肯順著世宗的意思來。世宗於是下達指示讓大臣們再次討論。廷和和蔣冕、毛紀一起上書說“:前代過繼的君主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禮,只有宋儒程頤的《濮議》,表達了最正確的道理,可以作為千秋萬世的師法。至於興獻王的祭祀,雖有崇仁王主持,以後生了皇子,還是把第二個皇子作為興獻王的後人,再改封崇仁王為親王。這樣,無論天理還是人情,兩全其美,沒一頭有缺憾。”世宗更加不高興,讓他們從古籍中廣泛考證,一定求得至當才是。廷和、蔣冕、毛紀又說“:三代以前的聖人莫過於舜,沒聽說過他怎麼尊崇自己的生身父親瞽瞍。三代以後的賢君莫過於漢光武,也沒聽說過他尊崇他的親生父南頓君為皇帝。希望皇上向大舜、光武帝學習,那麼陛下的品德就不會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於天下了。”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堅持原來的決議。世宗把這些奏章留在宮中,不予發放。

  七月,張璁上書說應當是繼承王位,而不是過繼給人當後裔。世宗讓司禮太監拿了張璁的奏章給廷和看,說這種議論既遵守祖訓,又依據古禮,應該聽取。廷和說“秀才怎麼知道國家的重大事務”,又送回宮中去。不久,世宗到文華殿召見廷和、蔣冕、毛紀,給他們一個親筆指示,要他們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皇帝、皇后。廷和退出以後上書說:“《禮》說:在前為君的就是父母,親生父母應稱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僅喪服等次要降格,稱號也應有不同。我不敢阿諛奉承,順著聖旨辦。”又密封歸還了世宗的手詔。朝廷中大臣們也都堅持原先的決議,世宗就是不聽。

  等到九月份,母妃到了京城,世宗親自確定儀式,由中門入城,訪問祖廟,又再次說明想尊稱興獻帝、後為皇帝、皇后。廷和說“:漢宣帝繼承孝昭做了皇帝以後,加史皇孫、王夫人諡號為悼考、悼後;光武往上承繼元帝的統緒,鉅鹿、南頓君以上立廟於章陵,都沒有追加尊號。現在獻王、母妃如果追加尊號為皇帝、皇后,與孝廟、慈壽並列,就是忘記了先皇帝而看重親生父母,採用私人間的情感而放棄國家的大義。我們這些大臣對此無法推卸責任。”就此自請罷免官職。大臣諫諍的有一百多人。世宗迫不得已,於是在嘉靖元年(1522)下詔,稱孝宗為皇考、慈壽皇太后為聖母,興獻帝、後為本生父母,不稱為皇帝、皇后。

  在這段時間裡,廷和先後四次把世宗的親筆批示密封退回,堅持自己的意見,上了近三十篇奏章,世宗常常憤憤不平。他身邊的親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評說廷和放肆,失掉了對皇上應有的禮貌。諫官史道、曹嘉於是互動揭發廷和的罪過。世宗為此把史道、曹嘉輕輕貶了一下,用以穩住廷和,但是心中對廷和的意思已經轉變了。不久評定輔立新君的功績,封廷和、蔣冕、毛紀為伯爵,每年俸祿一千石,廷和堅決謝絕。改為蔭封錦衣衛指揮使,又推辭不受。世宗以為封賞太輕,改加為蔭封四品京官世襲,廷和又推辭了。適逢復職滿了四年,就破例加封他為太傅,他又四次辭讓,才算作罷。世宗特地頒發誥敕對他予以表彰,並在禮部為他賜酒宴一次,九卿都參加作陪。

  世宗很喜歡請僧、道設齋壇祈禱。廷和極力說它沒用,引用梁武帝、宋徽宗的事例來做論說。世宗以讚賞的語氣詔告可以採納。江南近年來欠收,宦官又請求派人到那裡督辦織造。工部及給事中、御史提出諫勸,世宗不聽,催促內閣為此起草命令。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並且極力說江南百姓貧困,財富枯竭,請不要派遣宦官前去。世宗這下催得更急了,並且告誡廷和不要執拗、干擾這件事。廷和竭力爭辯說“:我們幾個人同滿朝大臣、諫官說的話皇上不聽,卻願意聽二三個邪佞的話,皇上能跟這二三個小人一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嗎?況且陛下以為織造是歷朝的舊例,不知道洪武以來哪有這舊例,只不過創始於成化、弘治年間罷了。憲宗、孝宗愛護人民、節約財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採用,偏偏仿效這不好的措施,這是為什麼?陛下即位的詔書,把宦官僥倖的門路堵塞得差不多沒有了,天下人正在傳誦陛下的美德,現在忽然出現此事,怎麼能向天下人取信呢?”進而請追究擬寫聖旨的是什麼人,懷疑有人假借御批的名義偷偷地推行他的個人主張。世宗為此道歉說自己不仔細,讓他們告誡所派宦官不要放肆就是了。這件事最終還是沒能制止。

  廷和過去曾屢次上書請求退休,後來就更加堅決了。又因為獻帝稱考不稱考一事與世宗的主張不一致,奏章中露出不平之氣。三年(1524)正月,世宗聽任他離去。批評他因為言語的不同錯怪君上,不合做大臣的道理。不過仍然賜他加蓋玉璽的書券,按照常例供給他車馬、錢糧、護衛人員,重申以前蔭封一子錦衣衛指揮使的任命。給事中、御史請求挽留廷和,世宗都不予答覆。廷和離開後,才開始討論稱孝宗為皇伯考。在這個時候,廷和的兒子、修撰楊慎率領眾大臣爬在宮門外哭爭,被打了一頓大杖,貶往雲南。過後王邦奇誣衊廷和和他的二兒子、兵部主事楊忄享,女婿、修撰金承勳,同鄉、侍讀葉桂章與彭澤的弟弟彭衝相互勾結、請託,他們全被抓進京城的大牢裡,經審訊沒有根據,才被釋放。

  七年(1528),《明倫大典》編成以後,世宗詔令議定過去討論“大禮”時反對君上的大臣的罪。認為廷和錯誤地主張《濮議》之例,自我吹捧,把天子視同他的學生,把自己描繪成輔立天子的國家元老,依法應把他斬首,姑且削職為民算了。第二年六月,廷和去世,終年七十一歲。過了很多年,世宗問大學士李時太倉裡積蓄有多少,李時回答說:“可以支付幾年。這是由於陛下初年即位詔書裁減多餘人員換來的。”世宗感慨地說“:這是楊廷和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啊。”隆慶初,廷和被恢復官職,追贈太保,諡文忠。

  梁儲,字叔厚,廣東順德人。曾跟陳獻章受業,中成化十四年(1478)會試第一名,選庶吉士,授職編修,不久兼任司經局校書。

  弘治四年(1491),他升為侍講,又轉為洗馬,在東宮中侍奉武宗讀書。後來曾奉命去冊封安南國君,拒不接受他的送禮。又過了很久,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參加編撰《會典》,而後又升任少詹事、吏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改為左侍郎,又進升為尚書,專門掌管皇帝命令的起草,掌管詹事府。劉瑾摘取《會典》裡的小毛病出來,梁儲因此被貶為右侍郎。《孝宗實錄》成書後,恢復職務重為尚書,不久加官太子太保,調任南京吏部尚書。劉瑾被殺後,他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身份入內閣參與軍政大事。後又加官少傅、太子太傅,入建極殿為大學士。

  正德十年(1515),楊廷和死了父親回家守喪,梁儲做了首輔大臣,進官少師、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當時正在修建乾清、坤寧宮,接著又要營建太素殿、天鵝房、船塢,梁儲和同事靳貴、楊一清嚴詞規勸。第二年春天,因為王位繼承人還沒確立,他上書請選擇宗室中賢能的子弟來京城居住,作為皇儲,武宗都沒有作聲。那年秋天,一清罷了官,由蔣冕接替了他。到第二年,靳貴也罷了官,毛紀進入內閣來。

  武宗喜歡偽裝外出,有一次曾走出西安門,過了一夜才回來。梁儲等加以勸諫,他不聽,不過他還是怕被朝中大臣知道。這年春天,他聽了身邊寵信宦官的話把百官召到左順門來,明確告訴大家將在郊祀過後到南海子游覽,打獵。梁儲等和朝廷中的大臣規勸,都不肯聽從。八月初一,他帶了幾十個人便裝到昌平去。第二天,梁儲、蔣冕、毛紀才發覺,他們追到沙河沒追上,就連連上書請皇上回來,武宗還是過了十三天才回來。梁儲等因為國家沒有接班人,而武宗又不停地外出遊玩,朝廷內外人心不安,就極力重申立太子的請求,武宗又不作聲。九月,武宗騎馬走出居庸關,訪問宣府,命令谷大用守住關門,不讓朝中大臣跟出來。接著就又由宣府到達大同,在應州遇上了賊寇,差點出了亂子。梁儲等心中憂怕,更急切地請求武宗返回來。奏章上了十幾次,武宗卻不為所動,除夕竟駐於宣府未歸。

  這個時候,武宗越發無道失德,一群小人掌了權,使朝廷裡的政治亂作一團,人心惶惶。梁儲怕自己不能夠勝任,就在廷和除喪服後屢屢請召他回來。廷和回朝後,梁儲就讓開路,自己處在下邊的位置上。鳳陽守備宦官和鎮守延綏、寧夏、大同、宣府的宦官們都請武宗再頒一道敕令讓他們辦理民事,武宗同意了。梁儲等極力說不行,武宗不聽。

  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武宗聽了江彬的慫恿,將要到邊塞上游玩個遍。就託言邊關有很多戰爭警報,現在要命令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率領天子的軍隊前往征戰,讓內閣起草敕令。閣臣不同意,武宗又召集百官到左順門當面訓話。廷和、蔣冕正在休假中,梁儲、毛紀流著淚勸諫,大家也落了淚,武宗的決心仍不動搖。過後毛紀也稱病告假,梁儲一個人在殿上爭了幾天,武宗最終還是不聽。過了一個月,武宗說大將軍朱壽已經肅清邊境,命令加封他為鎮國公。梁儲、毛紀上書說:“公雖然顯貴,畢竟是別人的大臣。陛下繼承祖宗的事業,是國家的君主,怎麼能這麼荒唐地自我貶低呢?封國公後,就要發給誥券,追封三代,祖宗在天之靈也肯像陛下一樣貶低身份嗎?況且鐵券上一定有免死的說明,陛下您萬壽無疆,何苦這樣妄自菲薄,蒙受那樣不吉利的免死文字。名稱既不正當,話說起來自然也不順口。我們斷然不敢為討您的歡心苟且聽從您,換取來日殺身滅門的大禍。”武宗也不回話,繼續走過宣府、大同,直達延綏。梁儲等幾十次上書規勸,都放置一邊不加考慮。

  秦王申請關中的閒田當牧場,江彬、錢寧、張忠等都替他請求,武宗力排眾議答應了他,傳令閣臣起草制文。廷和、蔣冕稱病不寫,武宗憤怒極了。梁儲估計爭也沒用,就呈上制文草稿說:“太祖高皇帝規定,這塊土地不得給與藩王。這不是吝嗇,而是考慮到這塊土地廣大而且富饒,假使藩王得到,多養兵馬,富貴而且驕橫,在壞人引誘下圖謀不軌,將大大不利於國家。秦王你現在得到這塊土地,應該較以前更加小心。不要收召壞人,不要多養兵馬,不要聽信狂人之言圖謀不軌,震動四方,危害我的國家,到那時我即使想保護親戚也可是沒辦法了啊。”武宗看後驚懼地說“:竟然這樣可怕啊!”事情就這樣擱下了。第二年,武宗又要南巡。諫官們爬在宮門前規勸,梁儲、蔣冕、毛紀對此也說了話,正好各個部曹裡都有很多勸阻的大臣,武宗方才罷休。

  寧王宸濠造起反來,武宗南下親征,梁儲、蔣冕一道陪同。路上聽說反賊已經敗滅,就連續上書請武宗起駕還宮。到揚州時,武宗考慮到南京舉行郊祀。梁儲、蔣冕考慮到此議一行,武宗回朝就更是有年無日了,所以極力說不行,上了三次書才達到目的。武宗因為宸濠即將解押來,問應該怎麼處置他。梁儲等請學宣宗征討高煦的故事,罪人既已抓到,就馬上班師回朝。又藉著舉行郊祭的時期改變、四方多災、邊疆有警報的名義,請武宗回京。上了八九次書,武宗卻很少回去的意思。這年秋天,行宮中有一種像豬頭一樣的東西掉下來落在武宗面前,呈碧色,又跑進御婦的房裡,像掛了一個人頭的樣子,這下人心驚動了。梁儲、蔣冕藉此用嚇人的話進諫,武宗很有點動心了。可是一幫小人還想引導武宗遊玩浙西,泛舟江、漢。梁儲、蔣冕更怕了,就手拿奏章在行宮門前跪著哭泣,從中午直到傍晚時分。武宗派人取了奏章進去,叫他們起來,他們叩頭在地,說:“沒有得到皇上的聖旨,我們不敢起來。”武宗迫不得已,答應不多天就回京,他們才叩頭而出。

  武宗逝世後,楊廷和等決計迎接興世子即帝位。按慣例,應當由內閣一名大臣和宦官、勳戚和禮官一起去。廷和想留下蔣冕幫助自己,考慮到梁儲年老,或許他害怕出門,就假意惋惜梁儲老了,不讓他去。梁儲激動地說“:哪有比這還大的事,我怎麼會用衰老來推辭呢?”於是他和定國公徐光祚等到安陸的王府迎接世子進京。世子即位後,給事中張九敘等人彈劾梁儲過去結交掌權的壞人,貪圖榮祿。梁儲連上三書請退休,世宗就命令給他敕令、車馬,派行人把他送回家鄉,每年按規定發放祿米、僕役給他。死後,他的兒子梁鈞上書請加贈諡。吏部侍郎桂萼等說,梁儲的為人和做官,有犯於公眾輿論,進而把兩京諫官彈劾梁儲的奏章抄了遞上去。世宗想到他是先朝舊臣,就特贈他為太師,諡文康。

  石珤,字邦彥,山東董城人。父親石玉,做過山東按察使。石珤與哥哥石..一起考中成化末年進士,改為庶吉士,授職檢討。後來他曾幾次請病假在家閒住。

  孝宗末年,他才做到修撰。正德改元后,升為南京侍讀學士,又出任過南北兩京祭酒,然後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應詔回朝改為禮部右侍郎,升左侍郎。武宗當初出遊宣府,石珤曾上書極力諫勸,武宗不聽。後來他改管翰林院。朝中大臣諫阻南巡,怕會有不測之禍,石珤曾上書挽救他們。十六年(1521),他名義上做了禮部尚書,實掌詹事府。

  世宗即位後,他代替王瓊做了吏部尚書。過去一群小人掌權,人才選拔一事混濁不堪。石珤為人剛正,拒絕請託,那些觸犯清議的人大多被降了職,一時很合眾望,不過內閣楊廷和有些不高興。所以才過兩個月,他又改為掌詹事府,主管誥敕的收存。嘉靖元年(1522),他受命前往祭祀闕里和東嶽。事情過後他回到家鄉,屢次請求退休。諫官因為石珤名望很大,所以上書請予留用,於是他得以重新出來做官。三年五月,世宗詔命他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身份入內閣參與機要大事。

  世宗想在奉先殿邊側另建一所房子祭祀獻帝,石珤抗言上書說那樣不合於禮制。等朝中大臣爬在宮門前哭泣諫諍時,石珤和毛紀也幫著大家。不久,“大禮”議定後,毛紀離職而去。石珤又上書諫道“:‘大禮’一事已經過陛下欽定,無可再說了。但是我反覆思考這件事,終覺得心中有所不安。心中有所不安而不說,說了怕觸犯您而不敢全部說出來,那麼陛下用我哪一點呢?我又用什麼來報效君父呢?孝宗皇帝和昭聖皇太后是陛下的骨肉至親。現在讓幾個遠、賤而且讒佞的小人得以離間至親,只知道迎合您,換取榮寵,也不為陛下設身處地想一想。現在十月份的祭享典禮臨近了,陛下您登臨皇陵捧出配稱,孝宗皇帝如果親眼看到,心中難道能沒一點震動嗎?對待已逝的親人應該像他還在世一樣。陛下繼承祖先列聖的王統,而總領百神,駕御天下,怎麼不加慎重,只聽信小人的話,牴觸千古不易的常典呢?”世宗接到奏章很不高興,告誡他不要再說了。

  第二年祖廟在太廟東邊建成,世宗聽從何淵的建議,要拆毀神宮監的官署,砍伐林木,來修通輦道。給事中韓楷、御史楊秦、葉忠等交相勸阻,忤逆世宗被扣發俸祿。給事中衛道接著又行勸諫,被貶官外調。石珤又抗言上書極力說不行,世宗不聽。等祖廟修成以後,世宗想陪同章聖皇太后前往晉見,張璁、桂萼竭力促成此事。禮官劉龍等爭不過。內閣大臣們也說了話,世宗不做答覆,只是催禮官安排晉見的儀式。石珤於是上書說“:陛下想陪同皇太后晉見祖廟,我認為聽從皇太后的命令固然是孝順,但是孝順有比聽話還重要的。我實在不敢阿諛奉承,誤了主上。我在想,按祖宗定下的家法,后妃入宮以後,沒有無緣無故又走出過宮門的。況且太廟莊重而且威嚴,不是四時的祭祀、合祭祖先的典禮,即使天子也不應輕易出入,何況是后妃?張璁等所稱述的廟見之禮,是針對現在的奉先殿來說的。我朝神聖的祖宗們推行了一百五十年,已經成為常規,中間納娶過的后妃不知多少,沒有敢說到要晉見太廟的,怎麼現在忽然提這種倡議?那些受您寵愛的佞臣哪裡有忠君愛國的行為,陛下竟然要聽他們的話?況且陰陽各有一定的位置,不能相互侵犯、超越。陛下身為百神的主宰,讓母后無故在太廟的街門前出入,就是母親幹了父王才能做的事,陰侵犯了陽的位置,這是大大不可行的事啊。我豈不知君上的命令應該接受,但是隻恐怕有礙於皇上的美德,所以不敢曲意順隨,形成君父的過錯,虧負您上覆下載、化育萬物的美德。”奏章遞進宮裡後,世宗大為惱火。

  石珤為人清正、堅強,孜孜不倦,報效國家。曾幾度上書給世宗,要他努力推行王道,清心寡慾,減少事端,辨別忠臣與奸邪,敦行寬大政策,不要急功近利。世宗以為他迂闊,不怎麼喜歡他。討論“大禮”時,世宗想拉他幫自己的忙,可是石珤據理力爭,所持意見堅不可搖,失去了世宗的心,張璁、桂萼對他也不高興。張璁、桂萼日夜想入內閣輔政,攻擊費宏幾無虛日。因為石珤品行高尚,無法給他加罪。到第二年春天,奸人王邦奇攻擊楊廷和,誣衊石珤和費宏也是奸黨,他們兩個於是請求離職還鄉。世宗同意費宏乘坐驛站的官車,而指責石珤埋怨朝廷,不合乎大臣之義,一切恩典都不給他,他回家的行裝只有載包裹、被子的一輛車子而已。京城的人們既驚且嘆,說從來宰臣離開京城,沒有像石珤這個樣子的。自從石珤和楊廷和、蔣冕、毛紀因為強力諫諍被罷官後,一直到嘉靖末年,機要大臣沒有再進逆耳忠言的了。石珤前後加官,從太子少保做到太保。嘉靖七年(1528)冬天去世後,諡文隱。隆慶初年,改諡文介。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