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百零九

卷二百零九原文

  ◎外国二

  ○安南

  安南,古交阯地。唐以前皆隶中国。五代时,始为土人曲承美窃据。宋初,封丁部领为交阯郡王,三传为大臣黎桓所篡。黎氏亦三传为大臣李公蕴所篡。李氏八传,无子,传其婿陈日炬。元时,屡破其国。

  洪武元年,王日煃闻廖永忠定两广,将遣使纳款,以梁王在云南未果。十二月,太祖命汉阳知府易济招谕之。日煃遣少中大夫同时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奉表来朝,贡方物。明年六月达京师。帝喜,赐宴,命侍读学士张以宁、典簿牛谅往封为安南国王,赐驼纽涂金银印。诏曰:“咨尔安南国王陈日煃,惟乃祖父,守境南陲,称藩中国,克恭臣职,以永世封。朕荷天地之灵,肃清华夏,驰书往报。卿即奉表称臣,专使来贺,法前人之训,安遐壤之民。眷兹勤诚,深可嘉尚。是用遣使赍印,仍封尔为安南国王。于戏!视广同仁,思效哲王之盛典;爵超五等,俾承奕叶之遗芳。益茂令猷,永为藩辅,钦哉。”赐日煃《大统历》、织金文绮纱罗四十匹,同时敏以下皆有赐。

  以宁等至,日煃先卒,侄日熞嗣位。遣其臣阮汝亮来迎,请诰印,以宁等不予。日熞乃复遣杜舜钦等请命于朝,以宁驻安南俟命。时安南、占城构兵,帝命翰林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谕令罢兵,两国皆奉诏。明年,舜钦等至告哀。帝素服御西华门引见,遂命编修王廉往祭,赙白金五十两、帛五十匹。别遣吏部主事林唐臣封日熞为王,赐金印及织金文绮纱罗四十匹。廉既行,帝以汉马援立铜柱镇南蛮,厥功甚伟,命廉就祀之。寻颁科举诏于其国,且以更定岳渎神号及廓清沙漠,两遣官诏告之。日熞遣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龙、下大夫黎元普等谢恩,贡方物。兼卒于道,诏赐其王及使臣,而送兼柩归国。顷之,复仁等还,言却其赆不受,帝嘉之,加赐季龙等。

  四年春,遣使贡象,贺平沙漠,复遣使随以宁等来朝。其冬,日熞为伯父叔明逼死。叔明惧罪,贡象及方物。逾年至京,礼官见署表非日熞名,诘得其实,诏却之。叔明复朝贡谢罪,且请封。其使者抵言日熞实病死,叔明逊避于外,为国人所推。帝命国人为日熞服,而叔明姑以前王印视事。七年,叔明遣使谢恩,自称年老,乞命弟煓摄政,从之。煓遣使谢恩,请贡期。诏三年一贡,新王世见。寻复遣使贡,帝令所司谕却,且定使者毋过三四人,贡物无厚。

  十年,煓侵占城,败没。弟炜代立,遣使告哀,命中官陈能往祭。时安南怙强,欲灭占城,反致丧败。帝遣官谕前王叔明毋构衅贻祸,以叔明实主国事也,叔明贡方物谢罪。广西思明土官诉安南犯境,安南亦诉思明扰边。帝移檄数其奸诳罪,敕守臣勿纳其使。炜惧,遣使谢罪,频年贡奄竖、金银、紫金盘、黄金酒尊、象马之属。帝命助教杨盘往使,令馈云南军饷,炜即输五千石于临安。二十一年,帝复命礼部郎中邢文伟赍敕及币往赐。炜遣使谢,复进象。帝以其频烦,且贡物侈,命仍三岁一贡,毋进犀象。时国相黎季犛窃柄,废其主炜,寻弑之,立叔明子日焜昆主国事,仍假炜名入贡。朝廷不知而纳之,越数年始觉,命广西守臣绝其使。季犛惧,二十七年遣使由广东入贡。帝怒,遣宜诘责,却其贡。季犛益惧,明年复诡词入贡。帝虽恶其弑逆,不欲劳师远征,乃纳之。大军方讨龙州赵宗寿,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御史严震直谕日焜,毋自疑。季犛闻言,稍自安。帝又遣刑部尚书杨靖谕令输米八万石,饷龙州军。季犛输一万石,馈金千两、银二万两,言龙州陆道险,请运至凭祥洞。靖不可,令输二万石于沲海江,江距龙州止半日。靖因言:“日焜年幼,国事皆决季犛父子,乃敢观望如此。”时帝以宗寿纳款,移兵征向武诸蛮,遂谕靖令输二万石给军,而免其所馈金银。明年,季犛告前王叔明之讣。帝以叔明本篡弑,吊祭则奖乱,止不行,移檄使知之。

  思明土官黄广成言:“自元设思明总管府,所辖左江州县,东上思州,南铜柱为界。元征交阯,去铜柱百里立永平寨万户府,遣兵戍守,令交人给其军。元季丧乱,交人攻破永平,越铜柱二百余里,侵夺思明所属丘温、如嶅、庆远、渊、脱等五县地,近又告任尚书置驿思明洞登地。臣尝具奏,蒙遣杨尚书勘实。乞敕安南以五县地还臣,仍画铜柱为界。”帝命行人陈诚、吕让往谕,季犛执不从。诚自为书谕日焜,季犛贻书争,且为日焜书移户部。诚等复命,帝知其终不肯还,乃曰:“蛮夷相争,自古有之。彼恃顽,必召祸,姑俟之。”建文元年,季犛弑日焜,立其子颙。又弑颙,立其弟案,方在襁褓中,复弑之。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为胡一元,名其子苍曰胡,谓出帝舜裔胡公后,僣国号大虞,年号元圣,寻自称太上皇,传位,朝廷不知也。

  成祖既承大统,遣官以即位诏告其国。永乐元年,自署权理安南国事,遣使奉表朝贡,言:“高皇帝时安南王日煃率先输诚,不幸早亡,后嗣绝。臣陈氏甥,为众所推,权理国事,于今四年。望天恩赐封爵,臣有死无二。”事下礼部,部臣疑之,请遣官廉访。乃命行人杨渤等赍敕谕其陪臣父老,凡陈氏继嗣之有无,胡推戴之诚伪,具以实闻。赉使者遣还,复命行人吕让、丘智赐绒锦、文绮、纱罗。既而使随渤等还,进陪臣父老所上表,如所以诳帝者,乞即赐封爵。帝乃命礼部郎中夏止善封为安南国王。遣使谢恩,然帝其国中自若也。

  思明所辖禄州、西平州、永平寨为所侵夺,帝谕令还,不听。占城诉安南侵掠,诏令修好。阳言奉命,侵掠如故,且授印章逼为属,又邀夺天朝赐物。帝恶之,方遣官切责,而故陪臣裴伯耆诣阙告难,言:“臣祖父皆执政大夫,死国事。臣母,陈氏近族。故臣幼侍国王,官五品,后隶武节侯陈渴真为裨将。洪武末,代渴真御寇东海。而贼臣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臣兄弟妻孥亦遭害。遣人捕臣,欲加诛醢。臣弃军遁逃,伏处山谷,思诣阙庭,披沥肝胆,展转数年,始睹天日。窃惟季犛乃故经略使黎国髦之子,世事陈氏,叨窃宠荣,及其子苍,亦蒙贵任。一旦篡夺,更姓易名,僣号改元,不恭朝命。忠臣良士疾首痛心,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后,臣死且不朽。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惟皇帝垂察。”帝得奏感动,命所司周以衣食。会老挝送陈天平至,言:“臣天平,前王日烜孙,奣子,日煃弟也。黎贼尽灭陈族,臣越在外州获免。臣僚佐激于忠义,推臣为主以讨贼。方议招军,贼兵见迫,仓皇出走,窜伏岩谷,万死一生,得达老挝。恭闻皇帝陛下入正大统,臣有所依归。匍匐万里,哀诉明庭。陈氏后裔止臣一人,臣与此贼不共戴天。伏祈圣慈垂怜,迅发六师,用章天讨。”帝益感动,命所司馆之。

  方遣使贺正旦,帝出天平示之,皆错愕下拜,有泣者。伯耆责使者以大义,惶恐不能答。帝谕侍臣:“父子悖逆,鬼神所不容,而国中臣民共为欺蔽。一国皆罪人也,朕乌能容。”三年命御史李琦、行人王枢赍敕责,令具篡弑之实以闻。云南宁远州复诉侵夺七寨,掠其婿女。遣其臣阮景真从琦等入朝谢罪抵言未尝僣号改元,请迎天平归,奉为主,且退还禄州、宁远地。帝不虞其诈,许之。命行人聂聪赍敕往谕,言:“果迎还天平,事以君礼,当建尔上公,封以大郡。”复遣景真从聪等还报,迎天平。聪力言诚可信,帝乃冬天平还国,敕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将兵五千送之。

  四年,天平陛辞,帝厚加赉,敕封顺化郡公,尽食所属州县。三月,中等护天平入鸡陵关,将至芹站,伏兵邀杀天平,中等败还。帝大怒,召成国公朱能等谋,决意讨之。七月命能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四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丰城侯李彬、云阳伯陈旭为左、右参将,督师南征。能至龙州病卒,辅代将其军。入安南坡垒关,传檄数一元父子二十大罪,谕国人以辅立陈氏子孙意。师次芹站,遂造浮桥于昌江以济。前锋抵富良江北嘉林县,而辅由芹站西取他道至北江府新福县,谍晟、彬军亦自云南至白鹤,乃遣骠骑将军朱荣往会之。时辅等分道进兵,所至皆克。贼乃缘江树栅,增筑土城于多邦隘,城栅连九百余里,大发江北民二百余万守之。诸江海口皆下木桩,所居东都,严守备,水陆兵号七百万,欲持久以老官军。辅等乃移营三带州个招市江口,造战舰。帝虑贼缓师以待瘴疠,敕辅等必以明年春灭贼。十二月,晟次洮江北岸,与多邦城对垒。辅遣旭攻洮江州,造浮桥济师,遂俱抵城下,攻拔之。贼所恃惟此城,既破,胆裂。大军循富良江南下,遂捣东都。贼弃城走,大军入据之,薄西都。贼大烧宫室,驾舟入海。郡县相继纳款,抗拒者辄击破之。士民上书陈黎氏罪恶,日以百数。

  五年正月大破季犛于木丸江,宣诏访求陈氏子孙。于是耆老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辅等以闻。寻大破贼于富良江,季犛父子以数舟遁去。诸军水陆并追,次茶笼县,知季犛走乂安,遂循举厥江,追至日南州奇罗海口,命柳升出海追之。贼数败,不能军。五月获季犛及伪太子于高望山,安南尽平。群臣请如耆老言,设郡县。

  六月朔,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阯,设三司:以都督佥事吕毅掌都司事,黄中副之,前工部侍郎张显宗、福建布政司左参政王平为左、右布政使,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为按察使,裴伯耆授右参议,又命尚书黄福兼掌布、按二司事。设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州、乂安、顺化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广威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其他要害,咸设卫所控制之。乃敕有司,陈氏诸王被弑者咸予赠谥,建祠治冢,各置洒扫二十户。宗族被害者赠官,军民死亡暴露者瘗埋之。居官者仍其旧,与新除者参治。黎氏苛政一切蠲除,遭刑者悉放免。礼待高年硕德。鳏寡孤独无告者设养济院。怀才抱德之彦敦遣赴京。又诏访求山林隐逸、明经博学、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及容貌魁岸、诏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诸人,悉以礼敦致,送京录用。于是张辅等先后奏举九千余人。九月,季犛、苍父子俘至阙下,与伪将相胡杜等悉属吏。赦苍弟卫国大王澄、子芮,所司给衣食。

  六年六月,辅等振旅还京,上交阯地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有奇,获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有奇,象、马、牛二十三万五千九百有奇,米粟一千三百六十万石,船八千六百七十余艘,军器二百五十三万九千八百。于是大行封赏,辅进英国公,晟黔国公,余叙赉有差。

  时中朝所置吏,务以宽厚辑新造,而蛮人自以非类,数相惊恐。陈氏故官简定者,先降,将遣诣京师,偕其党陈希葛逃去,与化州伪官邓悉、阮帅等谋乱。定乃僣大号,纪元兴庆,国曰大越。出没乂安、化州山中,伺大军还,即出攻盘滩咸子关,扼三江府往来孔道,寇交州近境。慈廉、威蛮、上洪、天堂、应平、石室诸州县皆向应,守将屡出讨,皆无功。事闻,命沐晟为征夷将军,统云南、贵州、四川军四万人,由云南征讨。而遣使赍敕招降者予世官。贼不应,晟与战生厥江,大败,吕毅及参赞尚书刘俊死之。

  七年,败书闻,益发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军四万七千人,从英国公辅征之。辅以贼负江海,不利陆师,乃驻北江仙游,大造战舰,而抚诸遭寇逋播者,遂连破慈廉、广威诸营栅。侦其党邓景异扼南策州卢渡江太平桥,乃进军咸子关。伪金吾将军阮世每众二万,对岸立寨栅,列船六百余艘,树桩东南以扞蔽。时八月,西北风急,辅督陈旭、朱广、俞让、方政等舟齐进,炮矢飙发,斩首三千级,生擒伪监门将军潘低等二百余人,获船四百余艘。遂进击景异,景异先走,乃定交州、北江、谅江、新安、建昌、镇蛮诸府。追破景异太平海口,获其党范必栗。

  时阮帅等推简定为太上皇,别立陈季扩为帝,纪元重光。乃遣使自称前安南王孙,求封爵。辅叱斩之,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转入神投海口,尽去贼所树桩栅。十余日抵清化,水陆毕会。定已奔演州,季扩走乂安,帅、景异等亦散亡。于是驻军,捕余党。定走美良县吉利栅,辅等穷追及之。定走入山,大索不得,遂围之,并其伪将相陈希葛、阮汝励、阮晏等俱就擒。

  先是,贼党阮师桧僣王,与伪金吾上将军杜元措等据东潮州安老县之宜阳社,众二万余人。八年正月,辅进击之,斩首四千五百余级,擒其党范支、陈原卿、阮人柱等二千余人,悉斩之,筑京观。辅将班师,言:“季扩及党阮帅、胡具、邓景异等尚在演州、晙安,逼清化。而邓熔塞神投福成江口,据清化要路,出没乂安诸处。若诸军尽还,恐沐晟兵少不敌。请留都督江浩,都指挥俞让、花英、师祐等军,佐晟守御。”从之。五月,晟追季扩至虞江,贼弃栅遁。追至古灵县及会潮、灵长海口,斩首三千余级,获伪将军黎弄。季扩大蹙,奉表乞降。帝心知其诈,姑许之,诏授交阯布政使,阮帅、胡具、邓景异、邓熔并都指挥,陈原樽右参政,潘季祐按察副使。诏既下,念贼无悛心,九年复命辅督军二万四千,合晟军讨之。贼据月常江,树桩四十余丈,两崖置栅二三里,列船三百余艘,设伏山右。秋,辅、晟等水陆并进,阮帅、胡具、邓景异、邓钅容等来拒。辅令朱广等连舰拔桩以进,自率方政等以步队剿其伏兵,水陆夹攻。贼大败,帅等皆散走。生擒伪将军邓宗稷、黎德彝、阮忠、阮轩等,获船百二十艘。辅乃督水军剿季扩,闻石室、福安诸州县伪龙虎将军黎蕊等断锐江浮桥阻生厥江交州后卫道路,遂往征之。蕊及范慷来拒,蕊中矢死。斩伪将军阮陀,获伪将军杨汝梅、防御使冯翕,斩首千五百级,追杀余贼殆尽。慷及杜个旦、邓明、阮思瑊等亦就擒。

  十年,辅督方政等击贼舟于神投海,大败之,擒伪将军陈磊、邓汝戏等。阮帅等远遁,追之不及。辅军至乂安土黄,伪少保潘季祐等请降,率伪官十七人上谒。辅承制授季祐按察副使,署乂安府事。于是伪将军、观察、安抚、招讨诸使陈敏、阮士勤、陈全勖、陈全敏等相继降。明年,辅及晟合军至顺州。阮帅等设伏爱子江,而据昆传山险,列象阵迎敌。诸军大破之,生擒伪将军潘径、阮徐等五十六人,追至爱母江。贼溃散,邓钅容弟伪侯铁及将军潘鲁、潘勤等尽降。明年春,进军政和。贼帅胡同降,言伪大将军景异率党黎蟾等七百人逃暹蛮昆蒲栅。遂进罗蒙江,舍骑步行,比至,贼已遁。追至叱蒲捺栅,又遁。昏夜行二十余里,闻更鼓声,辅率政等衔枚疾趋,黎明抵叱蒲干栅,江北贼犹寨南岸。官军渡江围之,矢中景异胁,擒之。镕及弟鈗亡走,追擒之,尽获其众。别将朱广追伪大将军阮帅于暹蛮,大搜暹人关诸山,获帅及季扩等家属。帅逃南灵州,依土官阮茶汇。指挥薛聚追获帅,斩茶汇。初,邓镕之就执也,季扩逃乂安竹排山。辅遣都指挥师祐袭之,走老挝。祐踵其后,老挝惧官军躏其地,请自缚以献。辅檄索之,令祐深入,克三关,抵金陵个,贼党尽奔,遂获季扩及其弟伪相国驩国王季揝,他贼尽平。明年二月,辅、晟等班师入京。四月复命辅佩征夷将军印,出镇。十四年召还。明年命丰城侯李彬代镇。

  交人故好乱。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陆那阮贞,顺州黎核、潘强与土官同知陈可论、判官阮昭、千户陈忷、南灵州判官阮拟、左平知县范伯高、县丞武万、百户陈已律等一时并反。彬皆遣将讨灭之,而反者犹不止。俄乐巡检黎利、四忙故知县车绵之子三、乂安知府潘僚、南灵州千户陈顺庆、乂安卫百户陈直诚,亦乘机作乱。其他奸宄,范软起俄乐,武贡、黄汝曲起偈江,侬文历起丘温,陈木果起武定,阮特起快州,吴巨来起善誓,郑公证、黎侄起同利,陶强起善才,丁宗老起大湾,范玉起安老,皆自署官爵,杀将吏,焚庐舍。有杨恭、阮多者,皆自称王,署其党韦五、谭兴邦、阮嘉为太师、平章,与群寇相倚,而潘僚、范玉尤猖獗。僚者,故乂安知府季祐子也,嗣父职,不堪马骐虐,遂反。土官指挥路文律、千户陈苔等从之。玉为涂山寺僧,自言天降印剑,遂僣称罗平王,纪元永宁,与范善、吴中、黎行、陶承等为乱,署为相国、司空、大将军,攻掠城邑。彬东西征剿,日不暇给。中朝以贼久未平,十八年命荣昌伯陈智为左参将,助之。又降敕责彬曰:“叛寇潘僚、黎利、车三、侬文历等迄今未获,兵何时得息,民何时得安。宣广为方略,速奏荡平。”彬皇恐,督诸将追剿。明年秋,贼悉破灭,惟黎利不能得。

  利初仕陈季扩为金吾将军,后归正,用为清化府俄乐县巡检,邑邑不得志。及大军还,遂反,僣称平定王,以弟石为相国,与其党段莽、范柳、范晏等放兵肆掠。官军讨之,生擒晏等,利遁去。久之,出据可蓝栅行劫。诸将方政、师祐剿获其伪将军阮个立等,利逃匿老挝。及政等还,利潜出,杀玉局巡检。已,复出掠磊江,每追击辄遁去。及群盗尽灭,利益深匿。彬奏言:“利窜老挝,老挝请官军毋入,党尽发所部兵捕利。今久不遣,情叵测。”帝疑老挝匿贼,令彬送其使臣至京诘问,老挝乃逐利。二十年春,彬卒,诏智代彬。二十一年,智追利于宁化州车来县,败之,利复远窜。明年秋,智奏利初逃老挝,后被逐归瑰县。官军进击,其头目范仰等已率男妇千六百人降,利虽求抚,愿以所部来归,而止俄乐不出,造国器未已,必当进兵。奏至,会仁宗以践阼大赦天下,因敕智善抚之,而利已寇茶笼州,败方政军,杀指挥伍云。

  利未叛时,与镇守中官山寿善。至是寿还朝,力言利与己相信,今往谕之,必来归。帝曰:“此贼狡诈,若为所绐,则其势益炽,不易制也。”寿叩头言:“如臣往谕,而利不来,臣当万死。”帝颔之,遣寿赍敕授利清化知府,慰谕甚至。敕甫降,利已寇清化,杀都指挥陈忠。利得敕,无降意,即借抚愚守臣,佯言俟秋凉赴官,而寇掠不已。时洪熙改元,铸将军印分颁边将,智得征夷副将军印,又命安平伯李宁往佐之。智素无将略,惮贼,因借抚以愚中朝,且与方政迕,遂顿兵不进。贼益无所忌,再围茶笼,智等坐视不救。阅七月,城中粮尽,巡按御史以闻,奏至而仁宗崩。宣宗初即位,敕责智及三司官。智等不为意,茶笼遂陷,知州琴彭死之。尚书掌布按二司陈洽言:“利虽乞降,内携贰,既陷茶笼,复结玉麻土官、老挝酋长与之同恶。始言俟秋凉,今秋已过,复言与参政梁汝笏有怨,乞改授茶笼州,而遣逆党潘僚、路文律等往嘉兴、广威诸州招集徒众,势日滋蔓。乞命总兵者速行剿灭。”奏上,为降敕切责,期来春平贼。智始惧,与政薄可留关,败还,至茶笼又败。政勇而寡谋,智懦而多忌,素不相能,而山寿专招抚,拥兵晙安不救,是以屡败。

  宣德元年春,事闻,复降敕切责。时渠魁未平,而小寇蜂起,美留潘可利助逆,宣化周庄、太原黄庵等结云南宁远州红衣贼大掠。帝敕沐晟剿宁远,又发西南诸卫军万五千、弩手三千赴交阯,且敕老挝不得容叛人。四月,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往讨黎利。削陈智、方政职,充为事官。通未至,贼犯清化。政不出战,都指挥王演击败之。诏大赦交阯罪人,黎利、潘僚降亦授职;停采办金银、香货,冀以弭贼,而贼无悛心。政督诸军进讨,李安及都指挥于瓒、谢凤、薛聚、朱广等先奔,政由此败,俱谪为事官,立功赎罪。未几,智遣都指挥袁亮击贼黎善于广威州,欲渡河,土官何加伉言有伏。亮不从,遣指挥陶森、钱辅等渡河,中伏并死,亮亦被执。善遂分兵三道犯交州,其攻下关者为都督陈浚所败,攻边江小门者为李安所败,善夜走。通闻之,亦分兵三道出击。马瑛败贼清威,至石室与通会,俱至应平宁桥。士卒行泥泞中,遇伏兵,大败。尚书陈洽死焉,通亦中胁还。利在乂安闻之,鼓行至清潭,攻北江,进围东关。通素无战功,以父真死事封。朝廷不知其庸劣,误用之。一战而败,心胆皆丧,举动乖张,不奉朝命,擅割清化以南地予贼,尽撤官吏军民还东关。惟清化知州罗通不从,利移兵攻之不下。贼分兵万人围隘留关,百户万琮奋击,乃退。帝闻通败,大骇,命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保定伯梁铭副之,督师赴讨,又命沐晟为征南将军,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将军,从云南进兵,两军共七万余人。复敕通固守,俟升。

  二年春,利犯交州。通与战,斩伪太监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获首级万计。利破胆奔遁,诸将请乘势追之,通逗留三日。贼知其怯,复立寨浚濠,四出剽掠。三月复发三万三千人,从柳升、沐晟征讨。贼分兵围丘温,都指挥孙聚力拒之。先是,贼以昌江为大军往来要道,发众八万余人来攻,都指挥李任等力拒,杀贼甚众。阅九月,诸将观望不救,贼惧升大军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时贼围交州久,通闭城不敢出,贼益易之,致书请和。通欲许之,集众议,按察使杨时习曰:“奉命讨贼,与之和,而擅退师,何以逃罪!”通怒,厉声叱之,众不敢言,遂以利书闻。

  升奉命久,俟诸军集,九月始抵隘留关。利既与通有成言,乃诡称陈氏有后,率大小头目具书诣升军,乞罢兵,立陈氏裔。升不启封,遣使奏闻。无何,升进薄倒马坡,陷殁,后军相继尽殁。通闻,惧甚,大集军民官吏,出下哨河,立坛与利盟誓,约退师。遂遣官偕贼使奉表及方物进献。沐晟军至水尾,造船将进,闻通已议和,亦引退,贼乘之,大败。

  鸿胪寺进贼与升书,略言:“高皇帝龙飞,安南首朝贡,特蒙褒赏,锡以玉章。后黎贼篡弑,太宗皇帝兴师讨灭,求陈氏子孙。陈族避祸方远窜,故无从访求。今有遗嗣皓,潜身老挝二十年,本国人民不忘先王遗泽,已访得之。倘蒙转达黼宸,循太宗皇帝继绝明诏,还其爵土,匪独陈氏一宗,实蛮邦亿万生民之幸。”帝得书颔之。明日,皓表亦至,称“臣皓,先王暊三世嫡孙”,其词与利书略同。帝心知其诈,欲藉此息兵,遂纳其言。初,帝嗣位,与杨士奇、杨荣语交阯事,即欲弃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谕以罢兵息民意。士奇、荣力赞之,惟蹇义、夏原吉不可。然帝意已决,廷臣不敢争。十一月朔,命礼部左寺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为正使,右通政黄骥、鸿胪卿徐永达为副使,赍诏抚谕安南人民,尽赦其罪,与之更新,令具陈氏后人之实以闻。因敕利以兴灭继绝之意,并谕通及三司官,尽撤军民北还。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凡得还者止八万六千人,为贼所杀及拘留者不可胜计。天下举疾通弃地殃民,而帝不怒也。

  三年夏,通等至京,文武诸臣合奏其罪,廷鞫具服,乃与陈智、马瑛、方政、山寿、马骐及布政使弋谦,俱论死下狱,籍其家。帝终不诛,长系待决而已。骐恣虐激变,罪尤重,而谦实无罪,皆同论,时议非之。廷臣复劾沐晟、徐亨、谭忠逗留及丧师辱国罪,帝不问。

  琦等还朝,利遣使奉表谢恩,诡言皓于正月物故,陈氏子孙绝,国人推利守其国,谨俟朝命。帝亦知其诈,不欲遽封,复遣汝敬、永达谕利及其下,令访陈氏,并尽还官吏人民及其眷属。明年春,汝敬等还,利复言陈氏无遗种,请别命。因贡方物及代身金人。又言:“臣九岁女遭乱离散,后知马骐携归充宫婢,臣不胜儿女私,冒昧以请。”帝心知陈氏即有后,利必不言,然以封利无名,复命琦、汝敬敕谕再访,且以利女病死告之。

  五年春,琦等还,利遣使贡金银器方物,复饰词具奏,并具头目耆老奏请令利摄国政。使臣归,帝复以访陈氏裔,还中国遗民二事谕之,词不甚坚。明年夏,利遣使谢罪,以二事饰词对,复进头目耆老奏,仍为利乞封。帝乃许之,命礼部右侍郎章敞、右通政徐琦赍敕印,命利权署安南国事。利遣使赍表及金银器方物,随敞等入贡。七年二月达京师,比还,利及使臣皆有赐。明年八月来贡,命兵部侍郎徐琦等与其使偕行,谕以顺天保民之道。是年,利卒。利虽受敕命,其居国称帝,纪元顺天,建东、西二都,分十三道:“曰山南、京北、山西、海阳、安邦、谅山、太原、,明光、谅化、清华、晙安、,顺化、广南。各设承政司、宪察司、总兵使司,拟中国三司。东都在交州府,西都在清华府。置百官,设学校,以经义、诗赋二科取士,彬彬有华风焉。僣位六年,私谥太祖。子麟继,麟一名龙。自是其君长皆有二名,以一名奏天朝,贡献不绝如常制。麟遣使告讣,命侍郎章敞、行人侯琎敕麟权署国事。明年遣使入贡谢恩。

  正统元年四月以宣宗宾天,遣使进香。又以英宗登极及尊上太皇太后、皇太后位号,并遣使表贺,贡方物。闰六月复贡。帝以陈氏宗支既绝,欲使麟正位,下廷议,咸以为宜。乃命兵部右侍郎李郁、左通政李亨赍敕印,封麟为安南国王。明年遣使入贡谢恩。时安南思郎州土官攻掠广西安平、思陵二州,据二峒二十一村。帝命给事中汤鼐、行人高寅敕麟还侵地。麟奉命,遣使谢罪,而诉安平、思陵土官侵掠思郎。帝令守臣严饬。七年,安南贡使还,令赍皮弁冠服、金织袭衣赐其王。是岁,麟卒,私谥太宗。改元二:绍平六年,大宝三年。子浚继,一名基隆,遣使告讣。命光禄少卿宋杰、兵科都给事中薛谦持节册封为国王。浚遣将侵占城,夺新州港,掳其王摩诃贲该以归。帝为立新王摩诃贵来,敕安南使,谕浚归其故王。浚不奉诏,侵掠人口至三万三千余,占城入诉。

  景泰元年赐敕戒浚,迄不奉诏。四年遣使贺册立皇太子。天顺元年遣使入贡,乞赐衮冕,如朝鲜例,不从。其使者乞以土物易书籍、药材,从之。二年遣使贺英宗复辟。三年十月,其庶兄谅山王琮弑之而自立。浚改元二:大利十一年,延宁六年。私谥仁宗。琮,一名宜民,篡位九月,改元天与,为国人所诛,贬厉德侯,以浚弟灏继。灏,一名思诚。初,琮弑浚,以游湖溺死奏。天朝不知,将遣官吊祭。琮恐天使至觉其情,言礼不吊溺,不敢烦天使,帝即已之。使者言浚无子,请封琮。命通政参议尹旻、礼科给事中王豫往封。未入境,闻琮已诛,灏嗣位,即却还。灏连遣使朝贡请封,礼官疑其诈,请命广西守臣核实奏请,从之。使臣言:“礼,生有封,死有祭。今浚死既白,请赐祭。”乃命行人往祭。六年二月命侍读学士钱溥、给事中王豫封灏为国王。

  宪宗践阼,命尚宝卿凌信、行人邵震赐王及妃彩币。灏遣使来贡,因请冕服,不从,但赐皮弁冠服及纱帽犀带。成化元年八月以英宗宾天,遣使进香,命赴裕陵行礼。

  灏雄桀,自负国富兵强,辄坐大。四年侵据广西凭祥。帝闻,命守臣谨备之。七年破占城,执其王盘罗茶全,逾三年又破之,执其王盘罗茶悦,遂改其国为交南州,设兵戍守。安南贡道,故由广西。时云南镇守中官钱能贪恣,遣指挥郭景赍敕取其货。灏素欲窥云南,遂以解送广西龙州罪人为词,随景假道云南入京,索夫六百余,且发兵继其后,云南大扰。兵部言云南非贡道,龙州罪人宜解广西,不必赴京。乃令守臣檄谕,且严边备。灏既得凭祥,灭占城,遂侵广东琼、雷,盗珠池。广西之龙州、右平,云南之临安、广南、镇安,亦数告警。诏守臣诘之,辄诡词对。庙堂务姑息,虽屡降敕谕,无厉词。灏益玩侮无畏忌,言:“占城王盘罗茶全侵化州道,为其弟盘罗茶悦所弑,因自立。及将受封,又为子茶质苔所弑。其国自乱,非臣灏罪。”中朝知其诈,不能诘,但劝令还其土宇。灏奏言:“占城非沃壤,家鲜积贮,野绝桑麻,山无金宝之收,海乏鱼盐之利,止产象牙、犀角、乌木、沉香。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得其货不足富,此臣不侵夺占城故也。明诏令臣复其土宇,乞遣朝使申画郊圻,俾两国边陲休息,臣不胜至愿。”时占城久为所据,而其词诞如此。

  先是,安南入贡,多携私物,道凭祥、龙州,乏人转运,辄兴仇衅。会遣使贺册立皇太子,有诏禁饬之。十五年冬,灏遣兵八百余人,越云南蒙自界,声言捕盗,擅结营筑室以居。守臣力止之,始退。灏既破占城,志意益广,亲督兵九万,开山为三道,攻破哀牢,侵老挝,复大破之,杀宣慰刀板雅、兰、掌父子三人,其季子怕雅赛走八百以免。灏复积粮练兵,颁伪敕于车里,征其兵合攻八百。将士暴死者数千,咸言为雷霆所击。八百乃遏其归路,袭杀万余人,灏始引还。帝下廷议,请令广西布政司檄灏敛兵,云南、两广守臣戒边备而已。既而灏言未侵老挝,且不知八百疆宇何在,语甚诳诞。帝复慰谕之,迄不奉命。十七年秋,满剌加亦以被侵告,帝敕使谕令睦邻保国。未几,使臣入贡,请如暹罗、爪哇例赐冠带。许之,不为例。

  孝宗践阼,命侍读刘戩诏谕其国。其使臣来贡,以大丧免引奏。弘治三年,时占城王古来以天朝力得还国,复诉安南见侵。兵部尚书马文升召安南使臣曰:“归谕尔主,各保疆土享太平。不然,朝廷一旦赫然震怒,天兵压境,如永乐朝事,尔主得无悔乎?”安南自是有所畏。十年,灏卒,私谥圣宗。其改元二:光顺十年,洪德二十八年。子晖继,一名鏳,遣使告讣,命行人徐钰往祭。寻赐晖皮弁服、金犀带。其使臣言,国主受王封,赐服与臣下无别,乞改赐。礼官言:“安南名为王,实中国臣也。嗣王新立,必赐皮弁冠服,使不失主宰一国之尊,又赐一品常服,俾不忘臣事中国之义。今所请,紊乱祖制,不可许。然此非使臣罪,乃通事者导之妄奏,安惩。”帝特宥之。十七年,晖卒,私谥宪宗,其改元曰景统。子氵牵继,一名敬甫,七月而卒,私谥肃宗。弟谊继,一名璿。

  武宗践阼,命修撰伦文叙、给事中张弘至诏谕其国。谊亦遣使告讣,命官致祭如常仪。正德元年册为王。谊宠任母党阮种、阮伯胜兄弟,恣行威虐,屠戮宗亲,鸩杀祖母。种等怙宠窃权,四年逼谊自杀,拥立其弟伯胜,贬谊为厉愍王。国人黎广等讨诛之,立灏孙晭,改谥谊威穆帝。谊在位四年,改元端庆。晭,一名滢,七年受封,多行不义。十一年,社堂烧香官陈皓与二子昺、升作乱,杀晭而自立。诡言前王陈氏后,仍称大虞皇帝,改元应天,贬晭为灵隐王。晭臣都力士莫登庸初附皓,后与黎氏大臣阮私裕等起兵讨之。皓败走,获昺及其党陈璲等。皓与升奔谅山道,据长宁、太原、清节三府自保。登庸等乃共立晭兄灏之子譓,改谥晭襄翼帝。晭在位七年,改元洪顺。譓将请封,因国乱不果。以登庸有功,封武川伯,总水陆诸军。既握兵柄,潜蓄异志。黎氏臣郑绥,以譓徒拥虚位,别立其族子酉榜,发兵攻都城。譓出走,登庸击破绥兵,捕酉榜杀之,益恃功专恣,遂逼妻譓母,迎譓归,自为太傅仁国公。十六年率兵攻陈皓,皓败走死。

  嘉靖元年,登庸自称安兴王,谋弑譓。譓母以告,乃与其臣杜温润间行以免,居于清华。登庸立其庶弟广,迁居海东长庆府。世宗践阼,命编修孙承恩、给事中俞敦诏谕其国。至龙州,闻其国大乱,道不通,乃却还。四年夏,譓遣使间道通贡,并请封,为登庸所阻。明年春,登庸赂钦州判官唐清,为广求封。总督张嵿逮清,死于狱。六年,登庸令其党危范嘉谟伪为广禅诏,篡其位,改元明德,立子方瀛为皇太子。旋鸩杀A2,谥为恭皇帝。逾年,遣使来贡,至谅山城,被攻而还。九年,登庸禅位于方瀛,自称太上皇,移居都斋、海阳,为方瀛外援,作《大诰》五十九条,颁之国中。方瀛改元大正。其年九月,黎譓卒于清华,国亡。

  十五年冬,皇子生,当颁诏安南。礼官夏言言:“安南不贡已二十年,两广守臣谓黎譓、黎A2均非黎晭应立之嫡,莫登庸陈皓俱彼国纂逆之臣,宜遣官按问,求罪人主名。且前使既以道阻不通,今宜暂停使命。帝以安南叛逆昭然,宜急遣官往勘,命言会兵部议征讨。言及本兵张瓒等力言逆臣篡主夺国,朝贡不修,决宜致讨。乞先遣锦衣官二人往核其实,敕两广、云南守臣整兵积饷,以俟师期,制可。乃命千户陶凤仪、郑玺等,分往广西、云南,诘罪人主名,敕四川、贵州、湖广、福建、江西守臣,预备兵食,候征调。户部侍郎唐胄上疏,力陈用兵七不可,语详其传中,末言:“安南虽乱,犹频奉表笺,具方物,款关求入。守臣以其姓名不符,拒之。是彼欲贡不得,非负固不贡也。”章下兵部,亦以为然,命俟勘官还更议。

  十六年,安南黎宁遣国人郑惟僚等赴京,备陈登庸篡弑状,言:“宁即譓子。譓卒,国人立宁为世孙,权主国事。屡驰书边臣告难,俱为登庸邀杀。乞兴师问罪,亟除国贼。”时严嵩掌礼部,谓其言未可尽信,请羁之,待勘官回奏,从之。寻召凤仪等还,命礼、兵二部会廷臣议,列登庸十大罪,请大振宸断,克期徂征。乃起右都御史毛伯温于家,参赞军务,命户部侍郎胡琏、高公韶先驰云、贵、两广调度军食,以都督佥事江桓、牛桓为左、右副总兵,督军征讨,其大将需后命。兵部复奉诏,条用兵机宜十二事。独侍郎潘珍持不可,抗疏切谏。帝怒,褫其职。两广总督潘旦亦驰疏请停前命,言:“朝廷方兴问罪之师,登庸即有求贡之使,宜因而许之,戒严观变,以待彼国之自定。”严嵩、张瓒窥帝旨,力言不可宥,且言黎宁在清都图恢复,而旦谓彼国俱定,上表求贡,决不可许。旦疏遂寝。五月,伯温至京,奏上方略六事,以旦不可共事,请易之,优旨褒答。及兵部议上,帝意忽中变,谓黎宁诚伪未审,令三方守臣从宜抚剿,参赞、督饷大臣俱暂停,旦调用,以张经代之。时御史徐九皋、给事中谢廷氵茝以修省陈言,亦请罢征南之师。八月,云南巡抚汪文盛以获登庸间谍及所撰伪《大诰》上闻。帝震怒,命守臣仍遵前诏征讨。时文盛招纳黎氏旧臣武文渊得其进兵地图,谓登庸以可破,遂上之朝。广东按臣余光言:“莫之篡黎,犹黎之篡陈,不足深较。但当罪其不庭,责以称臣修贡,不必远征,疲敝中国。臣已遣使宣谕,彼如来归,宜因以抚纳。”帝以光轻率,夺禄一年。文盛即传檄安南,登庸能束身归命,籍上舆图,待以不死。于是登庸父子遣使奉表乞降,且投牒文盛及黔国公沐朝辅,具述黎氏衰乱,陈皓叛逆,己与方瀛有功,为国人归附,所有土地,已载《一统志》中,乞贳其罪,修贡如制。朝辅等以十七年三月奏闻,而黎宁承前诏,惧天朝竟纳其降,备以本国篡弑始末及军马之数、水陆进兵道里来上。俱下兵部,集廷臣议。佥言莫氏罪不可赦,亟宜进师。请以原推咸宁侯仇鸾总督军务,伯温仍为参赞,从之。张经上言:“安南进兵之道有六,兵当用三十万,一岁之饷当用百六十万,造舟、市马、制器、犒军诸费又须七十余万。况我调大众,涉炎海,与彼劳逸殊势,不可不审处也。”疏方上,钦州知州林希元又力陈登庸可取状。兵部不能决,复请廷议。及议上,帝不悦曰:“朕闻卿士大夫私议,咸谓不当兴师。尔等职司邦政,漫无主持,悉委之会议。既不协心谋国,其已之。鸾、伯温别用。”

  十八年册立皇太子,当颁诏安南。特起黄绾为礼部尚书,学士张治副之,往使其国。命甫下,方瀛遣使上表降,并籍其土地、户口,听天朝处分,凡为府五十有三,州四十有九,县一百七十有六。帝纳之,下礼、兵二部协议。至七月,绾犹未行,以忤旨落职,遂停使命。初,征讨之议发自夏言,帝既责绾,因发怒曰:“安南事,本一人倡,众皆随之。乃讪上听言计,共作慢词。此国应弃应讨,宜有定议,兵部即集议以闻。”于是瓒及廷臣惶惧,请如前诏,仍遣鸾、伯温南征。如登庸父子束手归命,无异心,则待以不死,从之。登庸闻,大喜。

  十九年,伯温等抵广西,传檄谕以纳款宥罪意。时方瀛已卒,登庸即遣使请降。十一月率从子文明及部目四十二人入镇南关,囚首徒跣,匍匐叩头坛上,进降表,伯温称诏赦之。复诣军门匍匐再拜,上土地军民藉,请奉正朔,永为藩臣。伯温等宣示威德,令归国俟命。疏闻,帝大喜,命削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授登庸都统使,秩从二品,银印。旧所僣拟制度悉除去,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广西岁给《大统历》,仍三岁一贡以为常。更令核黎宁真伪,果黎氏后,割所据四府奉其祀事,否则已之。制下,登庸悚惕受命。

  二十二年,登庸卒,方瀛子福海嗣,遣宣抚同知阮典敬等来朝。二十五年,福海卒,子宏瀷嗣。初,登庸以石室人阮敬为义子,封西宁侯。敬有女嫁方瀛次子敬典,因与方瀛妻武氏通,得专兵柄。宏瀷立,方五岁,敬益专恣用事。登庸次子正中及文明避之都斋,其同辈阮如桂、范子仪等亦避居田里。敬举兵逼都斋,正中、如桂、子仪等御之,不胜。正中、文明率家属奔钦州,子仪收残卒遁海东。敬诡称宏瀷殁,以迎立正中为词,犯钦州,为参将俞大猷所败,诛死。宏瀷初立时,遣使黎光贲来贡,至南宁,守臣以闻。礼官以其国内乱,名分未定,止来使勿进,而令守臣核所当立者。至三十年事白,命授宏瀷都统使,赴关领牒。会部目黎伯骊与黎宁臣郑检合兵来攻,宏瀷奔海阳,不克赴。光贲等留南宁且十五年,其偕来使人物故大半。宏瀷祈守臣代请,诏许入京,其都统告身,仍俟宏瀷赴关则给。四十三年,宏瀷卒,子茂洽嗣。万历元年授都统使。三年遣使谢恩,贺即位,进方物,又补累年所缺之贡。

  时莫氏渐衰,黎氏复兴,互相构兵,其国益多故。始黎宁之据清华也,仍僣帝号,以嘉靖九年改元元和。居四年,为登庸所攻,窜占城界。国人立其弟宪,改元光照。十五年廉知宁所在,迎归清华,后迁于漆马江。宁卒,其臣郑检立宁子宠。宠卒,无子,国人共立黎晖四世孙维邦。维邦卒,检子松立其子维潭,世居清华,自为一国。

  万历十九年,维潭渐强,举兵攻茂洽,茂洽败奔嘉林县。明年冬,松诱土人内应,袭杀茂洽,夺其都统使印,亲党多遇害。有莫敦让者,奔防城告难,总督陈蕖以闻。松复擒敦让,势益张。茂洽子敬恭与宗人履逊等奔广西思陵州,莫履机奔钦州。独莫敬邦有众十余万,起京北道,击走黎党范拔萃、范百禄诸军,敦让得复归。众乃推敬邦署都统,诸流寓思陵、钦州者悉还。黎兵攻南策州,敬邦被杀,莫氏势益衰。敬恭、敬用屯谅山高平,敬璋屯东海新安,惧黎兵追索,窜至龙州、凭祥界,令土官列状告当事。维潭亦叩关求通贡,识以国王金印。

  二十一年,广西巡抚陈大科等上言:“蛮邦易姓如弈棋,不当以彼之叛服为顺逆,止当以彼之叛我服我为顺逆。今维潭虽图恢复,而茂洽固天翰外臣也,安得不请命而扌间然戮之。窃谓黎氏擅兴之罪,不可不问。莫氏孑遗之绪,亦不可不存。倘如先朝故事,听黎氏纳款,而仍存莫氏,比诸漆马江,亦不翦其祀,于计为便。”廷议如其言。明年,大科方遣官往察,敬用即遣使叩军门告难,且乞兵。明年秋,维潭亦遣使谢罪,求款。时大科已为两广总督,与广西巡抚戴耀并以属左江副使杨寅秋,寅秋窃计曰:“不拒黎,亦不弃莫,吾策定矣。”两遣官往问,以敬恭等愿居高平来告,而维潭求款之使亦数至。寅秋乃与之期,具报督抚。会敬璋率众赴永安,为黎氏兵击败,海东、新安地尽失,于是款议益决。时维潭图恢复名,不欲以登庸自处,无束身入关意。寅秋复遣官谕之,其使者来报如约,至期忽言于关吏曰:“士卒饥病,款仪未备。且莫氏吾仇也,栖之高平,未敢闻命。”遂中宵遁去。大科等疏闻,谓其臣郑松专权所致。维潭复遣使叩关,自己非遁。大科等再遣官谕之,维潭听命。

  二十五年遣使请期,寅秋示以四月。郕期,维潭至关外,译者诘以六事。首擅杀茂洽,曰:“复仇急,不遑请命。”次维潭宗派,曰:“世孙也,祖晖,天朝曾锡命。”次郑松,曰:“此黎氏世臣,非乱黎氏也。”然则何宵遁,曰:“以仪物之不戒,非遁也。”何以用王章,曰:“权仿为之,立销矣。”惟割高平居莫氏,犹相持不绝。复谕之曰:“均贡臣也,黎昔可栖漆马江,莫独不可栖高平乎?”乃听命。授以款关仪节,俾习之。维潭率其下入关谒御幄,一如登庸旧仪。退谒寅秋,请用宾主礼,不从,四拜成礼而退。安南复定。诏授维潭都统使,颁历奉贡。一如莫氏故事。先是,黎利及登庸进代身金人,皆囚首面缚,维潭以恢复名正,独立而肃容。当事嫌其倨,令改制,乃为俯伏状,镌其背曰:“安南黎氏世孙,臣黎维潭不得蒲伏天门,恭进代身金人,悔罪乞恩。”自是,安南复为黎氏有,而莫氏但保高平一郡。

  二十七年,维潭卒,子维新嗣,郑松专其柄。会叛酋潘彦构乱,维新与松移保清化。三十四年遣使入贡,命授都统使。时莫氏宗党多窜处海隅,往往僣称公侯伯名号,侵轶边境,维新亦不能制。守臣檄问,数发兵夹剿,虽应时破灭,而边方颇受其害。维新卒,子维祺嗣。天启四年,发兵击莫敬宽,克之,杀其长子,掠其妻妾及少子以归。敬宽与次子逃入山中,复回高平,势益弱。然迄明之世,二姓分据,终不能归一云。

  安南都会在交州,即唐都护治所。其疆域东距海,西接老挝,南渡海即占城,北连广西之思明、南宁,云南之临安、元江。土膏腴,气候热,谷岁二稔。人性犷悍。驩、演二州多文学,交、爱二州多倜傥士,较他方为异。

卷二百零九譯文

  安南,是古代的交阯之地,唐朝以前皆隸屬於中國。五代時期,該地被當地土人曲承美竊據。宋朝初年,朝廷封丁部領為交..郡王,傳了三代後被其手下的大臣黎桓所篡奪。黎氏傳了三代之後也被他們手下的大臣李公蘊篡奪了王位。李氏傳了八代,沒有子嗣,便將王位傳給了女婿陳日炬。元朝時,屢次攻破安南國。

  明朝洪武元年(1368),安南國王陳日火奎聽說廖永忠已平定了兩廣地區,想派使者嚮明朝廷投誠,因元朝的梁王還在雲南沒有成功。十二月,明太祖讓漢陽知府易濟前去招諭安南。陳日火奎派少中大夫同時敏和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人奉表前來朝貢,向皇帝進獻土產。第二年六月,他們一行到達京城。皇帝甚喜,賜宴款待他們,並派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前往安南,冊封陳日火奎為安南國王,賜予他駝紐塗金的銀印。皇帝的詔書中說:“安南國王陳日火奎,你的祖先守衛南部邊陲,作為中國的藩籬,恭恭敬敬,克盡臣子的職守,世代受到朝廷的冊封。我承天地的英靈,肅清了華夏大地,統治了中國,飛書傳報與你,你馬上奉表稱臣,專門派使者前來祝賀,效法前人的古訓,使境內百姓安寧。我感念你的勤勉和忠誠,深為嘉尚。所以派遣使者持印到安南,仍封你為安南國王。啊!廣視同仁,欲效法哲王的盛典;爵超五等,你可繼奕葉之遺芳。希望你更盡心智,永做皇朝的藩輔。欽此。”皇帝還給陳日火奎賞賜了《大統歷》和四十匹織金文的絲綢及紗羅,同時敏以下官員也都得到賞賜。

  張以寧到達安南時,陳日火奎已經死亡,他的侄子陳日火堅繼嗣王位,派遣他手下的大臣阮汝亮來迎接張以寧,請求交付誥印,張以寧等人不給。陳日火堅便又派杜舜欽等到明朝廷請命,張以寧駐居安南等候朝廷的成命。此時安南與占城正構兵交戰,皇帝命令翰林編修羅復仁、兵部主事張福諭令他們停戰,兩國都奉詔罷兵。第二年,杜舜欽等人到京城告哀。皇帝著素服在西華門引見他們,派編修王廉前往祭弔,送白金五十兩、帛五十匹助他們辦喪事。另外派遣吏部主事林唐臣前往安南,冊封陳日火堅為安南國王,賜予他金印和四十匹織金文的絲綢及紗羅。王廉出發時,皇帝認為漢朝的馬援豎立銅柱鎮撫南蠻,其功績甚為偉大,命令王廉前去祭祀。不久,皇帝又給安南頒發了科舉的詔令,並以更改嶽讀神號和廓清沙漠,兩次派遣官員詔告他們。陳日火堅也派遣上大夫阮兼、中大夫莫季龍、下大夫黎元普等人前來朝廷謝恩,貢獻土產。王廉死於從安南歸國途中,皇帝下詔給安南國王和出使的大臣,讓他們送王廉的靈柩回國。不久,羅復仁等人回國,說安南王送他們禮物他們沒接受,皇帝嘉獎了他們,並給安南的莫季龍等人也加以賞賜。

  四年(1371)春,安南派使者嚮明朝廷貢獻大象,祝賀朝廷平定沙漠之地,後又派使者隨張以寧等人來京城朝覲皇帝。該年冬季,陳日火堅被其伯父陳叔明逼死。陳叔明懼罪,嚮明朝廷貢獻大象和土產。過了一年,他奉表進京城朝覲皇帝,禮官見表上署的不是陳日火堅的名字,詢問了實情之後,拒絕了他的朝覲。陳叔明又向朝廷獻貢謝罪,並請求皇帝冊封他。他的使者抵賴說陳日火堅實際上是病死的,陳叔明當時遜避在外,現為國人所推重。皇帝命令安南的國人都為陳日火堅服喪,而陳叔明暫且拿安南國王陳日火堅的印信管理國事。七年(1374),陳叔明派使者到京城向皇帝謝恩,自稱自己年紀已老,請求明朝廷任命他的弟弟陳..攝理國政,皇帝同意。陳..派使者向皇帝謝恩,請示向朝廷上貢的日期,皇帝下詔說三年朝貢一次,新王繼承王位時到京城朝覲一次。不久安南國王又派使者向朝廷獻貢,皇帝讓有關官員進行勸諭和推卻,並規定使者不要超過三四人,貢物不須豐厚。

  十年(1377),陳..侵略占城,失敗後死亡。他的弟弟陳火韋代理國王職務,派使者到京城告哀,朝廷派宦官陳能前去祭弔。這時的安南自恃強盛,想消滅占城,結果反而導致失敗。皇帝認為安南實際上是前國王陳叔明在主持國事,因而派遣官員勸諭他不要再挑起兵端貽禍兩國了,陳叔明向朝廷貢獻土產表示謝罪。廣西思明的土官向朝廷訴說安南侵犯了邊境,而安南也向朝廷訴說思明騷擾了安南的邊境。皇帝移檄文列數了安南的奸誑之罪,敕令邊境上的守衛大臣不要接受安南的使者。陳火韋畏懼,派使者嚮明朝廷謝罪,每年頻頻向朝廷貢獻奄豎、金銀、紫金盤、黃金酒樽、大象和馬等物。皇帝派助教楊盤出使安南,讓他們給雲南贈送軍餉,陳火韋立即輸送了五千石糧食到臨安。二十一年(1388),皇帝又讓禮部郎中邢文偉帶著敕諭和幣前去賞賜安南國王。陳火韋派使者來謝恩,又進獻大象給皇帝。皇帝因其進貢頻繁,而且貢物奢侈,便令他們仍為三年貢一次,不要進獻犀和象。

  此時安南國的丞相黎季耑竊取了王國的大權,廢除了國王陳火韋,不久又弒殺了他,扶立陳叔明的兒子陳日火昆主持國事,但仍假借陳火韋的名義向朝廷獻貢。明朝廷不知內情收納了貢品,過了幾年以後才發覺,於是命令廣西的守衛大臣斷絕安南使者入境。黎季耑有所懼怕,二十七年(1394)時派使者從廣東入境嚮明朝廷進貢。皇帝發怒,派官員詰責了黎季耑,拒絕接收他們的貢品。黎季耑為此更加畏懼,第二年又以詭詞嚮明朝廷進貢。皇帝雖然厭惡他的弒主悖逆行為,但不想勞師遠征,便收下了他們的貢品。此時朝廷正派大軍討伐龍州的趙宗壽,便命令禮部尚書任亨泰、御史嚴震直前去諭告陳日火昆,要他自己不要多疑。黎季耑聽說後,才稍為安心了一點。皇帝又派刑部尚書楊靖諭告他們,要他們輸送米八萬石,作為龍州官軍的軍餉。黎季耑輸送一萬石米,向官軍送金子一千兩、銀子二萬兩,說龍州的陸路太危險,請求將米運到憑祥洞。楊靖不同意,讓他輸送兩萬石米到沲海江,因該江離龍州只有半天的路程。楊靖因此向朝廷說“:陳日火昆年幼,國事都取決於黎季耑父子,所以他們才敢如此觀望。”此時皇帝已接受了趙宗壽的投誠,便移軍前去征討向武地區的蠻族人,於是諭告楊靖讓安南輸送兩萬石米給大軍,而免除他們所饋贈的金銀。第二年,黎季耑告訴明朝廷前王陳叔明的死訊。皇帝認為陳叔明的王位本是自己弒殺國王后篡奪的,如果朝廷派使者前去弔祭,就是獎勵叛亂,所以不派使者弔喪,只移了一份檄文給安南,告知明朝廷的態度。

  思明的土官黃廣成上奏說“:自元朝設立思明總管府以來,所管轄的左江州縣,東至上思州,南以銅柱為界。元朝征討交..時,在離銅柱一百里遠的地方設立了永平寨萬戶府,派兵戍守,令交..人供給軍餉。元朝末年動亂,交..人攻破了永平,越過銅柱二百多里,侵佔了思明所屬的丘溫、如敖山、慶遠、淵縣、脫縣等五個縣,近來又有報告說任尚書在思明的洞登設定驛所。我都將此情況上奏過朝廷,承蒙皇上派楊尚書來調查稽核此事。現請求皇帝敕令安南,讓他們歸還上述五個縣的地盤給我,雙方仍劃銅柱為邊界。”皇帝命行人陳誠、呂訁襄前去諭說此事,黎季耑堅持不肯還。陳誠便自己寫了一封書信諭說陳日火昆,黎季耑也送書信去爭說,還把陳日火昆的文書移交到戶部。陳誠等人前來京城覆命,皇帝知道他們最終不肯歸還,便說:“蠻人相互爭鬥,自古就有。他們自恃頑強,必然會招致禍患,暫且等著瞧吧。”建文元年(1399),黎季耑弒殺了陳日火昆,扶立他的弟弟陳禺頁。不久又殺死陳禺頁,扶立陳禺頁的弟弟陳安火。陳安火尚在襁褓之中,又被黎季耑所殺。黎季耑在大肆殺戮了陳氏宗族後自立為王,將自己的姓名改為胡一元,給他的兒子黎蒼改名為胡..,意思是自己的祖先胡公是帝舜的後裔。他們把安南改國號為大虞,更年號為元聖,不久又自稱太上皇,把王位傳給胡..。明朝廷對此毫無所知。

  明成祖承繼皇帝位後,派官員詔告安南。永樂元年(1403),胡..自己署名為權理安南國政事,派使者奉表嚮明朝廷進貢,並向朝廷上奏說:“高皇帝時期,安南王陳日火奎率先向明朝廷投誠,但不幸早亡,子嗣也已斷絕。我是陳氏的外甥,被眾人所推重,權理安南的國事至今已有四年。希望天朝給恩賜王爵,則我雖死亦無二心。”朝廷將此事交給禮部審議,禮部大臣對胡..有懷疑,請求朝廷派官員前去查訪。朝廷便命行人楊渤等持皇帝的敕令前去諭告安南國的陪臣和父老們,讓他們就陳氏有沒有子嗣承襲王位,以及胡..是否為眾人所推戴之事,全以實情上報給明朝廷。朝廷給胡..的使者賞賜禮物後予以遣返,又命令列人呂訁襄、丘智等給他們賞賜絨錦、文綺和紗羅。不久,胡..的使者跟隨楊渤等人回到京城,向皇帝進獻安南陪臣父老的上表,表中內容與胡..欺騙皇帝的言語一樣,請求皇帝馬上給胡..賜封王爵。皇帝於是命令禮部郎中夏止善冊封胡..為安南國王。胡..派使者前來謝恩,但在國內仍自稱皇帝。

  思明所管轄的祿州、西平州和永平寨被安南侵佔後,皇帝諭令他們歸還,他們不聽。占城向朝廷訴說遭受安南的侵擾和掠奪,皇帝下詔讓他們互相修好。胡..表面上接受朝廷的命令,私下裡侵掠如故,並給占城授予印章,逼迫他們做自己的屬國,同時還邀奪明朝廷賞給占城的賜物。皇帝對胡..的行為十分厭惡,正派官員去責問,而安南以前的陪臣裴伯耆到朝廷告難,說:“我的祖先都是執政大夫,死於國事。我的母親,是陳氏的近親。所以我小時候就服侍國王,官至五品,後來在武節侯陳謁真手下當副將。洪武末年,代替陳謁真在東海抗禦敵人。而賊臣黎季耑父子倆弒殺國王篡奪了王位,屠殺忠良之臣,滅族的人以百十計算,我的兄弟、妻子兒女也都遇害。他們派人追捕我,想誅殺我。我棄軍而逃,躲在山谷之中,想到朝廷公開真相。披肝瀝膽經過幾年輾轉遷徙,今天終於見到了天日。黎季耑是前經略使黎國髦的兒子,世代服侍陳氏,竊取了陳氏的恩寵,他的兒子黎蒼,也承蒙擔任了貴職。他們一旦篡奪了王位後,便更換姓名,變改國號和年號,不聽明朝廷的命令。國內的忠臣良士都痛心疾首,願興吊伐之師,張繼絕之義,蕩除奸兇,復立陳氏的後代為王,這樣死了也有不朽的英名。我不敢效法申包胥的忠心,現在朝廷哀鳴,望皇帝審察。”皇帝得此奏言,深受感動,命有關官員給他賙濟衣食。此時碰上寮國將陳天平送到京城,陳天平說:“我是陳天平,是前王陳日火亙的孫子、陳天明的兒子、陳日火奎的弟弟。黎季耑賊人全部消滅了陳氏宗族,我因在外州才得以倖免。我手下的僚佐激於忠義,推舉我為主帥起兵討賊。正商議招軍之事時,被賊人派軍逼迫,倉惶出逃,躲在巖谷之中,萬死一生之後到達寮國。聽說皇帝陛下登基統治全國,我才覺得有所歸依。經過萬里跋涉,現將事情在朝廷哀告明白。陳氏後裔中只有我一人了,我與此賊不共戴天。祈望聖皇慈愛垂憐我們,迅速撥六師之軍,對黎賊實施天討。”皇帝聽後更加感動,讓有關官員給他安排館舍住下。

  胡..正派使者嚮明朝皇帝祝賀元旦,皇帝把陳天平帶出來讓他們一見,他們都錯愕不已,趕忙下拜,還有哭泣者。裴伯耆向使者責以大義,他們惶恐地無法回答。皇帝諭告旁邊的侍臣說“:胡..父子倆背主叛逆,鬼神也不容他們,而安南國中的臣民也與他們一起共同欺騙矇蔽朝廷,這一國人都是罪人,我怎麼能容忍呢!”

  三年(1405),皇帝命令御史李琦、行人王樞一起帶著皇帝的敕令去責問胡..,讓他把篡位弒主的實情全部上報朝廷。雲南寧遠州又上訴說胡..侵奪了他們七個村寨,劫走了男女。胡..派遣他的大臣阮景真隨李琦等人入朝向皇帝謝罪,抵賴說自己並未私自改國號和年號,請求陳天平回去,奉陳天平為國王,並退還所侵佔的祿州、寧遠等地。皇帝沒有料到其中有詐,答應了他。皇帝派行人聶聰帶敕令前去諭告胡..“:如果你能真的迎接陳天平回去,以君王之禮服侍他,則把你設為上公,把大郡之地分封給你。”胡..又派阮景真隨聶聰等人回京城稟報,迎接陳天平。聶聰極力說胡..誠實可信,皇帝便命令陳天平回國,敕令廣西的左、右副將軍黃中、呂毅帶兵五千護送。

  四年(1406),陳天平向皇帝辭行,皇帝對他厚加賞賜,敕令封胡..為順化郡公,順化郡所屬各州縣的賦稅全歸胡..。三月,黃中等人護送陳天平進入雞陵關,將到芹站時,胡..的伏兵邀殺了陳天平,黃中等人失敗而歸。皇帝大怒,召整合國公朱能等前來謀劃,決意征討胡..。七月,皇帝命令朱能佩帶徵夷將軍印,充任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徵夷副將軍印,充任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擔任右副將軍;豐城侯李彬、雲陽伯陳旭為左右參將,率軍南征。朱能到龍州時病逝,張輔代理他的職位。大軍進入安南的坡壘關,傳檄文列數了胡一元父子倆的二十條大罪,告諭安南國人應輔助擁立陳氏的子孫。大軍在芹站駐紮後,在昌江上造浮橋渡軍隊。前鋒抵達富良江北部的嘉林縣,張輔也由芹站往西取其他道路到達北江府的新福縣,諜報說沐晟、李彬的軍隊也從雲南到達白鶴,張輔於是派驃騎將軍朱榮前去與沐晟和李彬會面。此時張輔等分路進兵,所到之處全被攻克。賊人便沿江樹立柵寨,在多邦隘增築土城,城牆與柵寨相連達九百多里,他們從江北征發了二百餘萬人前來戍守。各江海的口崖都釘下木樁,而胡賊所居住的東都守備嚴密,水陸軍號稱有七百萬。他們想打持久戰,拖垮明朝軍隊。張輔等便將軍營移到三帶州個招市的江口上,製造戰船。皇帝考慮到賊人阻緩朝廷的軍隊是想等待瘴氣和疫病發作,所以敕令張輔等人必須在第二年春天消滅賊人。十二月,沐晟駐軍在洮江北岸,與多邦城形成對壘。張輔派陳旭攻打洮江州,造浮橋把軍隊渡過去,於是官軍全部抵達城下,將多邦城攻拔下來。賊人所倚恃只有該城,該城一破,則全膽裂。大軍順著富良江南下,直搗東都。賊人在東都棄城而逃,大軍佔領了東都,進逼西都。賊人便大燒宮室,駕船逃入海中。各郡縣相繼投降,凡抗拒者都遭擊破。安南計程車民中上書陳述黎氏罪惡行徑的人,每天都數以百計。

  五年(1407)正月,明軍在木丸江大破黎季耑,皇帝宣讀詔書訪求陳氏的子孫。於是有耆老一千一百二十多人到軍門前說“:陳氏宗族已被黎賊殺盡了,無人可繼承王位。安南本是中國的領土,請求仍在此設職方司,與中國本土一樣管理。”張輔將此上報給朝廷。不久,明軍又在富良江大破賊人,黎季耑父子倆僅帶幾隻船逃走。各軍水陸並行追擊,駐紮在榮籠縣,知道黎季耑逃到翨安,於是沿舉厥江追至日南州的奇羅海口,柳升奉命率兵還出海追擊。賊人屢次失敗,無法組織軍隊。五月,明軍在高望山俘獲了黎季耑以及偽太子,於是安南全部平定。各位大臣都請求按耆老所說的那樣,在安南設定郡縣加以管理。

  六月初,皇帝詔告天下,把安南改為交..,設立了三個司:任命都督僉事呂毅執掌都司事務,黃中做呂毅的副手;前工部侍郎張顯宗、福建布政司左參政王平為左右布政使;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為按察使;授予裴伯耆為右參議。皇帝又命令尚書黃福兼管布政司和按察司的事務。交..三司之下統領有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鎮蠻、諒山、新平、演州、翨安、順化十五府,其下又分別管轄三十六個州、一百八十一個縣。又設定太原、宣化、嘉興、歸化、廣威等五個州,直接隸屬於布政司,五個州分別管轄二十九個縣。其他要害之地,全部設定衛所控制起來。皇帝又敕令有關官員,對陳氏家族中被黎季耑所弒的各位國王,都贈封諡號,為他們建立祠廟,建立墓冢。各派二十戶人家專門灑掃這些廟冢。陳氏宗族中被黎賊所害的都贈送官職,軍民死亡後還露骨在野的,全部予以掩埋。原來當官的仍居舊位,與新官一起參與治理。黎氏所頒行的苛政全部免除,遭刑在押的全部免罪釋放。以禮對待年高德望之人。為鰥寡孤獨無助者設立養濟院。對懷才抱德之士,敦請他們赴京城任用。皇帝又下詔在交..訪求山林隱逸、明經博學、賢良方正、孝悌力田、聰明正直、廉能幹濟、練達吏事、精通書算、明習兵法以及容貌魁岸、語言伶俐、膂力過人、膽大勇敢、精通陰陽術數和醫藥方脈等人,全都以禮相待,敦請到京城錄用。這樣張輔等人先後上奏舉薦了九千多人。九月,黎季耑、黎蒼父子被押送到朝廷,與偽將相胡杜等人一起交有關官員處理。皇帝赦免了黎蒼的弟弟衛國大王黎澄和他的兒子黎芮,讓有關官員供給他們衣食。

  六年(1408)六月,張輔等人率軍回京,向皇帝呈上交..地圖,其東西長為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寬為二千八百里。安撫了三百一十二萬多人民,俘獲了蠻人二百零八萬七千五百多,繳獲了大象、馬、牛二十三萬五千九百多頭,繳獲米粟一千三百六十萬石,船八千六百七十餘艘,軍器二百五十三萬九千八百多件。於是皇帝大行封賞,張輔進封為英國公,沐晟進封為黔國公,其餘的人都各按等級給予封賞。

  此時中央王朝所設的官吏,都是以寬厚之德來治理地方,而蠻族人自認為這不是管理他們的辦法,幾次遭受驚嚇。以前陳氏的官員簡定,先向明朝投降,將把他送到京城去時,他偕同他的同黨陳希葛逃走,與化州的偽官鄧悉、阮帥等人一起密謀叛亂。簡定於是僭稱大號,改紀元為興慶,定國名於大越,時常出沒在翨安、化州的山中,窺伺大軍回去後,即出來攻打盤灘的鹹子關,扼住三江府的往來孔道,在交州近境為寇。慈廉、威蠻、上洪、天堂、應平、石室的諸州縣都響應他,守衛的將領雖然屢次出去討伐,但都無功而返。此事上報朝廷後,皇帝任命沐晟為徵夷將軍,統領雲南、貴州、四川的軍隊四萬人,從雲南出發前去征討。同時又派使者持敕令招降他們,凡是投降的都世代為官。賊人並不響應,沐晟與他們在生厥江接戰,大敗,呂毅及參贊尚書劉俊都戰死。

  七年(1409),敗訊傳到朝廷,皇帝又派遣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廣西的軍隊四萬七千人,跟隨英國公張輔出征交..。張輔認為賊人依靠江海,不利於陸軍作戰,便將部隊駐紮在北江的仙遊,大造戰艦,同時安撫那些遭受寇亂逃亡之人,於是接連攻破慈廉、廣威各營柵。當偵知到簡定的黨徒鄧景異扼守在南策州盧渡江的太平橋時,張輔便進軍到鹹子關。偽金吾將軍阮世每率領二萬人在盧渡江的對岸立下寨柵,環列了六百多艘戰船,在東南面樹立木樁作為蔽護。此時正是八月,西北風很急,張輔督陳旭、朱廣、俞讓、方政等人率舟齊進,火炮、弓箭一齊焱風發,斬殺了三千多敵人,活捉了偽監門潘低等二百多人,繳獲船四百多艘。於是,張輔便率軍進擊鄧景異,鄧景異已預先逃走,便平定了交州、北江、諒江、新安、建昌、鎮蠻等府。追擊中又攻破了鄧景異的太平海口,俘獲他的黨徒範必粟。

  此時,阮帥等人推舉簡定為太上皇,另立陳季擴為大越皇帝,將紀元年號改為重光。陳季擴於是派遣使者到張輔處,自稱自己是前安南國王的子孫,請求明朝廷給予冊封王爵。張輔叱責並斬殺了陳季擴的使者,從黃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轉入神投海口,全部消除了賊人所樹立的樁柵。過了十多天,他們抵達清化,水陸兩軍會合一處。簡定已逃奔到演州,陳季擴逃到翨安,阮帥、鄧景異等人亦已逃散。於是明軍駐紮下來,搜捕賊人的餘黨。簡定逃到美良縣的吉利柵,張輔等對他窮追不捨。簡定逃入山中,大肆搜尋而不得,於是明軍便包圍了該山,大越的偽將偽相陳希葛、阮汝勵、阮晏等都被擒。

  此前,賊黨阮師檜僭稱國王,與偽金吾上將軍杜元措等人一起佔領了東潮州安老縣的宜陽社,共有二萬多人。八年(1410)正月,張輔率兵進剿阮師檜,斬獲敵人首級四千五百多名,擒獲他的同黨範支、陳原卿、阮人柱等二千多人之後,全部處死,並修築了京觀。張輔將班師回京時,向皇帝上奏說:“陳季擴及其同黨阮帥、胡縣、鄧景異等還盤踞在演州和翨安,逼迫清化。而鄧釒容則堵塞住神投福成江的江口,佔據了清化的要道,常在翨安等地出沒。如果各軍全部回國,恐怕沐晟的兵力太少,不敵於賊軍。請求將都督江浩,都指揮俞讓、花英、師..等人的軍隊留下,輔佐沐晟進行守衛。”皇帝同意。五月,沐晟率軍追擊陳季擴到達虞江,賊人拋棄寨柵而逃。沐晟追到古靈縣、會潮和靈長海口,斬獲敵人首級三千多個,俘獲偽將軍黎弄。陳季擴處境大為窮蹙,奉表請求投降。皇帝心知他在施詐,暫時允諾了他,下詔給交..布政使,讓他授予阮帥、胡縣、鄧景異、鄧..為都指揮,陳原樽為右參政,潘季..為按察副使。詔令下達後,顧念賊人沒有悔改之心,九年(1411)便又命令張輔率軍二萬四千人,與沐晟的軍隊會合後共同討伐賊人。賊人佔據了月常江,樹立木樁達四十多丈遠,兩岸設定柵寨達二三里長,排列戰船三百多艘,在山右面設下埋伏。秋季,張輔、沐晟等率水陸兩軍齊頭並進,阮帥、胡縣、鄧景異、鄧..等人也率軍前來接戰。張輔命令朱廣等將戰艦連起來,拔除樹樁前進,自己率領方政等人以陸軍進剿敵人的伏兵,水陸兩路一起夾攻。賊人大敗,阮帥等人都逃散了。明軍活捉了偽將軍鄧宗稷、黎德彝、阮忠、阮軒等人,繳獲船隻一百二十艘。張輔監督水軍進剿陳季擴,聽到石室、福安等州縣的偽龍虎將軍黎蕊等賊人切斷銳江上的浮橋,阻塞了生厥江交州的後衛道路時,張輔便率軍前去征討。黎蕊和範慷率賊軍前來接戰,黎蕊中箭而死。張輔等斬殺了偽將軍阮耚,俘獲偽將軍楊汝梅和防禦使馮翕,斬獲敵人首級一千五百多個,把餘賊追殺殆盡。範慷和杜個旦、鄧明、阮思王鹹等亦就擒。

  十年(1412),張輔督方政等人在神投海襲擊賊人的戰船,大敗賊人,擒獲了偽將軍陳磊和鄧汝戲等人。阮帥等賊人遠逃而去,追趕不及。張輔率軍到達翨安的土黃,偽少保潘季..等人請求投降,率領偽官十七人前來求見。張輔按前制授予潘季..按察副使的職務,讓他掌管翨安府的事務。於是偽將軍、偽觀察、偽安撫、偽招討諸使陳敏、阮士勤、陳全勖、陳全敏等人相繼投降。

  第二年,張輔軍和沐晟軍會合後到達順州,阮帥等人在愛子江設下埋伏,佔據了昆傳山的山險,排列象陣迎敵。明軍大破賊軍,生擒了偽將軍潘徑、阮徐等五十六人,追擊到愛母江。賊人潰散,鄧..的弟弟偽侯鄧鐵以及偽將軍潘魯、潘勤等全部投降。又過了一年的春天,明軍向政和進發,賊帥衚衕投降,稱偽大將軍鄧景異率領黨徒黎蟾等七百人逃到暹蠻的昆蒲柵。張輔等人於是進軍羅蒙江,路上舍下馬騎步行,等趕到昆蒲柵時,賊人已經逃遁了。官軍追擊到叱蒲幹柵,又讓他逃跑了。官軍在黑夜裡行軍二十多里,聽到傳來的更鼓聲時,張輔率領方政等銜枚疾馳,黎明時分抵達叱蒲捺柵,江北的賊人還以為自己人在南岸築寨呢!官軍渡江後包圍了他們,鄧景異脅下中箭被擒,鄧..和他的弟弟鄧釒允逃走,官軍追擊將其擒獲,將他們手下的賊人也全部俘虜。朱廣則在暹蠻追擊偽大將軍阮帥,在暹人關大力搜捕,抓獲了阮帥和陳季擴的家屬。阮帥逃到南靈州,投靠土官阮茶匯。指揮薛聚追擊中抓獲了阮帥,斬殺了阮茶匯。

  早先,鄧..被擒時,陳季擴逃入了翨安的竹排山。張輔派都指揮師..襲擊陳季擴,陳季擴逃到寮國。師..跟蹤而至,寮國害怕官軍蹂躪,請陳季擴自縛以便獻給官軍。張輔傳檄文到寮國,向他們索討陳季擴,並命令師..深入該地,攻克三個關隘,抵達金陵個,賊人及其同黨全部逃奔而去,於是抓獲了陳季擴和他的弟弟偽相國..國王陳季蒕,其他的賊人悉被平定。第二年二月,張輔、沐晟等人班師回到京城。四月,皇帝又命令張輔佩徵夷將軍印前往交..鎮守。十四年(1416),皇帝又將張輔召回國內,第二年,皇帝命令豐城侯李彬代理張輔鎮守交..。

  交..人以前就好作亂,宦官馬騏因採辦到交..後,大肆搜尋交..境內的珍寶,弄得人情騷動。桀驁不馴的狡黠者乘機煽動,朝廷大軍剛一回國,交..人便一併起來作亂。陸那的阮貞,順州的黎核、潘強與土官同知陳可論,判官阮昭,千戶陳籄,南靈州的判官阮擬,左平的知縣範伯高,縣丞武萬和百戶陳已律等人一時都起來造反。李彬都派將領討伐消滅了他們,但造反並沒有停止。俄樂的巡檢黎利,四忙前知縣車綿的兒子車三,翨安知府潘僚,南靈州的千戶陳順慶,翨安衛的百戶陳直誠等人也乘機作亂。其他犯法作亂的人也很多,如範軟在俄樂起兵,武貢、黃汝典在偈江起兵,儂文歷在丘溫起兵,陳木果在武定起兵,阮特在快州起兵,吳巨來在善誓起兵,鄭公證、黎侄在同利起兵,陶強在善才起兵,丁宗老在大灣起兵,範玉在安老起兵,他們都自立官署自封爵位,殺死明朝廷委派的將領和官吏,焚燒廬舍。有叫楊恭、阮多的人,都已自己稱王,將其黨徒韋五、譚興邦、阮嘉封為太師和平章,與群寇相互倚恃,而其中的潘僚、範玉尤其猖獗。潘僚,是前翨安知府潘季..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因不堪忍受馬騏的虐待,於是起來造反。土官指揮路文律、千戶陳苔等跟隨他一起造反。範玉原是塗山寺的僧人,自稱上天給他降賜了印和劍,於是自稱為羅平王,將年號定為永寧,與範善、吳中、黎行、陶承等人相互作亂,封範善等人為相國、司空和大將軍等職務,攻佔城邑。李彬率軍東征西剿,目不暇接。中央朝廷認為賊人作亂那麼久還沒平息,十八年(1420)又派榮昌伯陳智為左參將,前往交..幫助李彬。皇帝又降敕令責怪李彬說:“叛賊潘僚、黎利、車三、儂文歷等迄今尚未抓獲,軍隊何時才能得到休息,百姓何時才能得到安寧。應廣做計劃,迅速蕩平賊寇,上奏朝廷。”李彬接敕令後惶惶恐恐,急忙率各將追剿賊人。第二年秋天,賊人全被破滅,只有黎利沒有抓獲。

  黎利原先在陳季擴手下當金吾將軍,後來向官軍歸正,被任命為清化府俄樂縣的巡檢,悒悒不得志。等明朝廷的大軍一回國,便起來造反,自稱為平定王,任命他的弟弟黎石為相國,與其黨徒段莽、範柳、範晏等人縱兵大肆搶掠。官軍討伐他們,活捉了範晏等人,黎利逃走。時間一久,他又出來佔據了可藍柵行劫。方政、師..等將領前去進剿,俘獲了他手下的偽將軍阮個立等人,黎利逃到寮國躲藏起來。等方政等人一回軍,黎利就偷偷地出來,殺死玉局的巡檢。不久,又出來搶劫磊江等地,每次追擊總被他逃走。等到群賊都被消滅之後,黎利益發深藏起來。李彬上奏朝廷說“:黎利逃竄到寮國,寮國請求官軍不要進入寮國境內,他們會派自己的軍隊去捕獲黎利的。現今時間已很久,還不見他們將黎利遣送過來,情況難以預測。”皇帝懷疑寮國故意藏匿黎利,讓李彬將寮國的使臣送到京城來由皇帝詰問他們,這樣寮國才驅逐黎利。

  二十年(1422)春天,李彬病逝,皇帝下詔讓陳智代理李彬的職務。二十一年(1423),陳智追擊黎利到達寧化州的車來縣,打敗了黎利,黎利又往遠處逃竄了。第二年秋天,陳智上奏說黎利開始時逃到寮國,後來被寮國驅逐後回到瑰縣。官軍向瑰縣進軍時,黎利手下的頭目範仰等已率男女一千六百人前來投降,黎利雖然要求受招撫,願率領手下的部屬前來歸附,但自己卻躲在俄樂不肯出來,不停地製造軍用器械,對此必當進兵征剿。該奏章到達朝廷時,正好碰上仁宗接皇帝位大赦天下,於是敕令陳智對黎利善加招撫,而此時黎利已進犯了茶籠州,打敗了方政的軍隊,殺死了指揮伍方。

  黎利尚未叛亂時,與鎮守交..的宦官山壽很好。至此山壽回到朝廷,竭力上奏說自己與黎利相互信任,現前往交..諭勸他,他必然會歸附明朝廷。皇帝說“:此賊人狡猾險詐,如果被他所騙,則其勢力更大,不容易節制了。”山壽叩頭說“:如果我前去勸諭而黎利不來歸降,我該萬死。”皇帝同意了山壽的請求,派山壽持敕令授予黎利為清化府的知府,安慰勸諭甚為周備。敕令剛降時,黎利已進犯到清化,殺死了都指揮陳忠。黎利得到敕令後,沒有絲毫投降的意思,馬上借招撫為名愚弄當地的守衛大臣,假稱等秋天天氣涼爽以後再赴清化做官,而私下裡依然不停地攻城掠地。

  此時仁宗皇帝將年號改為洪熙,鑄造將軍印分別頒發給邊境的將領,陳智得了一枚徵夷副將軍印,皇帝又派安平伯李安前去輔佐陳智。陳智本來就沒有將軍的謀略,懼怕賊人,因此就借招撫之名欺騙中央朝廷,並與方政合不來,於是停兵不進。賊人更無所顧忌,再次包圍了茶籠州,陳智等人坐視不救。過了七月,茶籠州城中糧食用盡,巡按御史將此上報朝廷,奏章到達時,仁宗皇帝逝世。宣宗皇帝剛登基,便敕令責備陳智和交..三司的官員。陳智等人不以為意,茶籠州於是陷落,知州琴彭戰死。執掌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尚書陳洽上奏說:“黎利雖然請求投降,但內懷二心,已經攻陷了茶籠州後,又與玉麻的土官和寮國的酋長勾結起來共同作惡。開始時他說等秋季天涼時投降,現秋季已過,他又說自己與參政梁汝笏有怨仇,請求將他改任到茶籠州,同時又派遣叛黨潘僚、路文律等前往嘉興、廣威各州招集徒眾,勢力一天比一天蔓延。請求朝廷命令總兵的官員迅速將其剿滅。”該奏章上達朝廷後,皇帝降敕令嚴責陳智等人,限定他們在明年春天平定叛賊。陳智至此才有所畏懼,與方政一樣帶兵到可留關,結果失敗而回,到茶籠州時又被賊人打敗。方政有勇而少謀,陳智懦怯而多猜忌,兩人素來不睦,而山壽又一意專門招撫,擁兵翨安不去救援,所以屢次被賊人所敗。

  宣德元年(1426)春天,敗訊傳到朝廷,皇帝又降敕令切責陳智等人。此時賊魁尚未平息,而小寇又蜂擁而起,美留州的潘可利助賊為逆,宣化的周莊、太原的黃奄等人勾結雲南寧遠州的紅衣賊人大肆搶劫。皇帝敕令沐晟進剿雲南的寧遠,又徵調西南各衛所的軍隊一萬五千人、弓箭手三千奔赴交..,並敕令寮國不能讓叛人進入寮國境內。四月,皇帝任命成山侯王通為徵夷將軍,都督馬瑛為參將,前往交..征討黎利、朝廷還削了陳智、方政的職位,讓他們充當事官。王通未到交..時,賊人進犯清化,方政不出來迎戰,都指揮王演率軍擊敗賊人。皇帝曾下詔書大赦交..的罪人,黎利、潘僚只要投降也給以授職位;停止交..境內採辦金銀和香貨,想以此平息賊人的反叛。但賊人毫無悔改之心。方政率各軍前去討伐,而他手下的李安及都指揮於瓚、謝鳳、薛聚、朱廣等人預先走了,方政因此而失敗,於是他們全被貶謫為事官,以立功贖罪。不久,陳智派都指揮袁亮在廣威州襲擊賊人黎善,想渡河時,土官何加亻元說有埋伏,袁亮不聽,派指揮陶森、錢輔等率軍渡河,結果中埋伏而死,袁亮也被賊人俘虜。黎善於是分兵三路進犯交州,其攻打下關的那一路賊軍被都督陳浚所打敗,其攻打邊江小門的那一路賊軍被李安打敗,黎善連夜逃走。

  王通聽到訊息後,也分兵三路出擊。馬瑛在清威打敗賊軍後,到石室與王通會合,共同率軍到慶平州的寧橋。士卒在泥濘中行進時,遭伏擊,結果被賊軍打敗,尚書陳洽戰死,王通脅下也中傷而回。黎利在翨安聽到這個訊息後,馬上率軍敲著鼓向清潭進發,攻打北江,進而又包圍了東關。王通本來就沒有立過戰功,因為他的父親王真死了才讓他接替其父的職位。而朝廷不知他是個庸劣之人,誤用了他。王通一戰失敗,心膽俱喪,行為舉動乖張,不聽朝廷的命令,擅自將清化以南的土地割讓給賊人,將該地方的官吏和軍民全部撤到東關。只有清化知州羅通不聽從他的命令,黎利便帶兵攻打羅通,結果攻不下來。賊人便分兵一萬人包圍了隘留關,百戶萬琮奮勇出擊,賊兵才退走。皇帝聽到王通的敗訊後,大為驚駭,命令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保定伯梁銘為副總兵官,率軍赴交..征討賊軍,又任命沐晟為徵南將軍,興安伯徐亨和新寧伯譚忠為左、右副將軍,從雲南向交..進兵,兩軍合起來有七萬多人。皇帝又敕令王通在交..固守,等候柳升。

  二年(1427)春,黎利侵犯交州。王通與他接戰,斬殺了偽太監黎秘以及偽太尉、偽司徒、偽司空等叛賊官員,斬獲首級數以萬計。黎利嚇破了膽拼命遠逃。各位將領請王通乘勝追擊,王道卻逗留三天按兵不動。叛賊瞭解到王通膽怯,又建立柵寨挖掘濠溝,四出劫掠。三月,明朝廷又派了三萬三千人,跟隨柳升和沐晟征討交..。叛賊分兵包圍了丘溫,都指揮孫聚奮力拒敵。此前,叛賊認為昌江是明朝大軍往來的要道,派八萬多人前來攻打昌江,都指揮李任等人奮力拒敵,殺死了許多賊人。過了九月,各位將領互相觀望不去救援,叛賊害怕柳升的大軍到來,所以更加拼命攻城。第二年夏天四月,昌江城失陷,都指揮李任戰死。這時賊人又長期包圍了交州,王通關閉城門不敢出去,賊人更認為他容易對付,於是向他致書請求和解。王通想答應他們,招集眾人商議此事,按察使楊時習說:“我們奉朝廷之命討伐賊人,與他們通和,擅自退兵,怎麼能逃脫罪責。”王通發怒,厲聲叱責楊時習,眾人不敢再言,於是將黎利的致和書上報朝廷。

  柳升奉朝廷之命出征已較久,等到調撥的諸軍集結之後,到九月才抵達隘留關。黎利已經與王通有約,於是詭稱原安南王陳氏有後代,率領大小頭目送書信到柳升軍前,請求柳升罷兵,立陳氏後裔為王。柳升沒有啟封便派使者送到京城上報朝廷。不久,柳升進軍到倒馬坡,被叛賊攻陷後陣亡,後至的各軍也全被賊軍消滅。王通聽到訊息後,很害怕,大集軍民和官吏,出下哨河,立壇與黎利盟誓,約定日期退軍回國。於是王通派官員和叛賊使者一起奉表和土產向朝廷進獻。沐晟率軍到達水尾,製造了戰船準備進軍時,聽到王通已與叛賊議和的訊息,也引兵退了回去,叛賊乘機襲擊,沐晟也大敗而回。

  鴻臚寺將叛賊送給柳升的書信進獻到朝廷,書信中大致說:“高皇帝登極統治中國時,安南就率先向朝廷進貢,特蒙皇帝給予褒賞,賜給玉章。後來賊人黎季耑篡奪權位,殺死國王,太宗皇帝便興軍討伐消滅了黎氏父子,訪求陳氏的子孫。當時陳氏宗族之人正避禍遠逃,所以無從訪求。現今有陳氏的遺嗣陳詗,在寮國藏身二十年,本國人民不忘先王的遺澤,已將他訪求到了。如果能蒙您將此轉達給當今皇上,遵循太宗皇帝繼絕的詔令,歸還王爵和土地給陳氏後裔,這不僅僅是陳氏一族,實際上也是蠻國億萬百姓之幸。”皇帝得到書信後點了點頭。第二天,陳詗的表文也到朝廷,聲稱“:我是陳詗,是先王陳日頁三代以後的嫡孫。”其表文中的言詞與黎利的書信大致相同。皇帝心中也知道他們是在欺騙,但想藉此息兵,於是接受了他們的表文。

  當初,皇帝剛即位時,就與楊士奇、楊榮談及交..的事,當時就想放棄交..。至此,皇帝將他們的表文出示給朝廷大臣,告訴大臣自己想就此罷兵,讓百姓休息。楊士奇、楊榮極力贊成,只有蹇義、夏原吉認為不能這麼做。但是皇帝已決意這麼做,朝廷大臣也不敢再爭論。十一月初,皇帝任命禮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羅汝敬兩人為正使,右通政黃驥、鴻臚寺卿徐永達為副使,持詔令招撫安諭安南人民,全部赦免他們的罪狀,給予他們重新做人,讓他們將陳氏後代的實際情況詳細上報朝廷;並給黎利下敕令,讓他擔負起興滅繼絕的責任,還敕諭王通和交..三司官,讓他們將軍民全部撤回到國內。皇帝的詔令還沒到達,王通就已放棄了交..,從陸路回到了廣西,宦官山壽、馬騏和三司的官員守著詔令,從水路回到欽州。明朝的軍民回到國內的只有八萬六千人,被賊人所殺和拘留在交..的不可勝數。天下人對王通棄地殃民都痛心疾首,而皇帝一點也不憤怒。三年(1428)夏季,王通等人到達京城,文武大臣聯合上奏皇帝要治他的罪,朝廷審訊時大臣們全部穿著朝服,於是將王通與陳智、馬瑛、方政、山壽、馬騏和布政使弋謙一起處以死罪投進監獄,籍沒了他們的家產。皇帝最終並沒有誅殺他們,只是將他們長期關著等待決定罷了。馬騏恣意虐待交..的官民,激起了變故,罪行尤其嚴重,而弋謙實際上並沒有罪,卻與馬騏一同論罪,輿論對此有非議。朝廷大臣又彈劾沐晟、徐亨、譚忠有逗留不前、喪師辱國的罪行,皇帝對他們並不追究。

  李琦等人回到朝廷,黎利派使者奉表向皇帝謝恩,詭稱陳詗在今年正月已經病逝,陳氏的子孫已經徹底絕滅了,國人共同推舉黎利監守國家,現等候明朝廷的任命。皇帝也知道黎利是在欺騙朝廷,不想急於冊封他,於是又派羅汝敬、徐永達前去諭告黎利及其他手下的官員,要他們去尋訪陳氏的子孫,並將中國的官吏、百姓以及他們的家眷親屬全部送還給中國。第二年春天,羅汝敬等人回到京城,黎利又上奏說陳氏確實已沒有遺裔了,請求朝廷另外任命他人為王,並向朝廷貢獻土產和與真人大小相同的金人。他還說“:我九歲的女兒因遭戰亂離散,後來瞭解到是馬騏將她攜回中國充當宮中的奴婢了。我無法抑制思念女兒的心情,冒昧請求皇帝將我女兒送還給我。”皇帝心中明白即使陳氏有後裔,黎利也一定不會上奏,但是冊封黎利又無名義,於是又派李琦、羅汝敬持敕諭要他再繼續尋訪,並告訴黎利他的女兒已經得病而死。

  五年(1430)春天,李琦等人回國,黎利派使者嚮明朝廷貢獻金銀器和土產,又飾詞上奏,並向朝廷出示安南的頭目耆老請求明朝廷讓黎利攝理安南國政事的奏章。黎利的使者回去時,皇帝又以尋訪陳氏遺裔,將留在安南的中國遺民歸還中國這兩件事諭告黎利,但言詞不甚堅決。第二年秋天,黎利遣使者向朝廷謝罪,對皇帝所要求的兩件事飾巧詞應付,又向朝廷進獻安南頭目耆老請求朝廷冊封黎利的奏章。皇帝於是同意了他們的要求,派禮部右侍郎章敝、右通政徐琦持著敕印到安南,任命黎利權署安南國的國事。黎利派使者奉表和金銀器以及土產,隨著章敝等人回朝廷向皇帝獻貢。七年(1432)二月他們到達京城,等安南使臣回去時,皇帝給黎利和他的使臣都加以賞賜。第二年八月,安南派使臣來上貢,朝廷派兵部侍郎徐琦等人與安南使臣一起到安南,諭告黎利應順天保民。該年黎利死亡。

  黎利雖然接受明朝廷的任命,但在自己國內卻稱帝,紀元年號為順天,建立了東、西兩個都城,將全國分為十三個道,分別是:山南、京北、山西、海陽、安邦、諒山、太原、明光、諒化、清華、翨安、順化、廣南。在道中又設定承政司、憲察司、總兵使司,顯然是仿照了中國的三司建置。東都設在交州府,西都設在清華府。他們還設定百官,建立學校,以經義、賦二科科舉取士,彬彬然有華夏之風。黎利私自在安南稱王六年,安南給他私封諡號為太祖。

  黎利的兒子黎麟繼承了其父的位置。黎麟另一個名字叫黎龍,從此安南的君長都有兩個名字,以一個名字上奏明朝廷,像往常一樣向朝廷獻貢不絕。黎麟派使者嚮明朝廷通報黎利的死訊,朝廷派侍郎章敝、行人侯王進持敕任命黎麟權理安南國國事。第二年黎麟派使臣嚮明朝廷進貢謝恩。

  正統元年(1436)四月,因宣宗皇帝之死,黎麟派使者前往京城向宣宗皇帝進香。又因英宗皇帝登上極位以及明朝廷給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封尊號,黎麟一併派使臣上表祝賀,進獻土產。閏六月,他們又來進貢。皇帝認為陳氏的宗族支脈既已絕滅了,想將黎麟正式封為安南王。此事交給朝廷大臣討論,全都認為可行。皇帝便派兵部右侍郎李鬱、左通政木禾亨持敕印到安南冊封黎麟為安南國王。第二年黎麟派使者嚮明朝廷獻貢謝恩。此時安南思郎州的土官攻掠廣西的安平、思陵兩個州,佔領了兩個峒二十一個村子。皇帝命令給事中湯鼐、行人高寅敕令黎麟歸還所侵佔的土地。黎麟奉命之後,派使者向朝廷謝罪,並訴說安平、思陵的土官侵掠安南的思郎州。皇帝命令守衛大臣嚴守疆界。七年(1442),安南派來上貢的使者回去時,皇帝讓他帶上皮弁冠服和織金襲衣賞賜安南國王。該年,黎麟死亡,安南私封他的諡號為太宗。黎麟曾兩次更改紀元年號:紹平六年,大寶三年。

  黎麟的兒子黎浚即位。黎浚又名黎基隆,派使者嚮明朝廷告喪。皇帝命令光祿少卿宋傑、兵科都給事中薛謙持節冊封黎浚為安南國王。黎浚派將領侵略占城,奪取新州港,把占城王摩訶賁該擄到安南。皇帝為了扶立占城的新王摩訶貴來,敕令安南使者回去諭告黎浚把占城的前王送回占城去。黎浚不奉皇帝詔命,從占城擄掠走人口達三萬三千多人,占城派使者到京城嚮明朝廷控訴安南。

  景泰元年(1450),明朝廷賜敕令給黎浚,告誡他不要再行擄掠,從此黎浚便不遵奉明朝廷的詔令。四年(1453),黎浚派使者嚮明朝廷祝賀冊立皇太子。天順元年(1457),黎浚派遣使者嚮明朝廷進貢,乞求皇帝按朝鮮國的前例賞賜他袞服冕冠,明朝廷不同意。黎浚的使者又乞求朝廷允許他們以安南的土產交換中國的書籍和藥材,皇帝同意了。二年(1458)黎浚又派使者嚮明朝廷祝賀英宗皇帝復辟。三年(1459)十月,黎浚的庶兄諒山王黎琮殺死黎浚自立為安南國王。黎浚在位時曾兩次改變紀元:大利佔十一年;延寧有六年。安南給黎浚私封諡號為仁宗。黎琮,又稱黎宜民,篡奪安南國王的王位達九個月,將紀元改為天與,結果被安南國人所誅殺,貶為厲德侯,讓黎浚的弟弟黎灝承即安南國王位。黎灝,又名黎思誠。

  當初,黎琮弒殺黎浚後,嚮明朝廷謊奏黎浚是因在湖中游水而溺死的。明朝廷不知內情,將派遣官員前去弔祭。黎琮怕朝廷的使者到安南後察覺事情的真象,便上奏說按禮制規定溺死者是不舉行弔祭儀式的,所以不敢勞煩朝廷的使者前來安南。皇帝聽後即停派弔祭使者。安南使者嚮明朝廷上奏說黎浚沒有子嗣,請求冊封黎琮為安南國王。朝廷命令通政參議尹..、禮科給事中王豫前去冊封。他們還沒有進入安南境內,就聽說黎琮已被殺,黎灝即安南國王位,他們馬上退了回來。黎灝接連派使者嚮明朝廷獻貢並請求冊封,禮官懷疑其中有詐,請求皇帝命令廣西的守衛大臣核實情況後上奏,皇帝同意。安南的使臣說:“按禮制規定,生者有封,死者有祭。現今黎浚之死已經大白,請求給予弔祭。”明朝廷才派行人前往安南進行弔祭。六年(1462)二月明朝廷任命侍讀學士錢溥、給事中王豫冊封黎灝為安南國王。

  憲宗皇帝即位,派尚寶卿凌信、行人邵震給安南國王和王妃賞賜彩幣。黎灝派使者嚮明朝廷獻貢物,並請求朝廷賞賜冕冠袞服,皇帝沒答應,只賜予他皮弁冠服和紗帽犀帶。成化元年(1465)八月因英宗皇帝歸天,安南國派使者前來進香,朝廷讓他們到裕陵行禮。

  黎灝是雄桀之人,自負安南國富兵強,於是日趨逞雄。四年(1468)他派兵入侵併佔據了廣西的憑祥。皇帝聽到訊息後,命令當地的守衛大臣小心防備。七年(1471),黎灝派兵攻破占城,俘虜了占城國王盤羅茶全。過了三年他又派兵攻破占城國,俘虜占城國王盤羅茶悅,把占城國改為交南州,派兵戍守。安南向明朝廷進貢的道路,以前一直是從廣西進入的。此時鎮守雲南的中官錢能貪心自恣,派指揮郭景持敕令向安南索取貨物。黎灝長期以來一直窺視雲南,於是以解送廣西龍州的罪人為名,隨郭景一起假道雲南前往京城,沿道抓夫六百多人,且派軍隊跟隨其後,雲南大受騷擾。兵部上奏說雲南不是上貢道路所經之處,龍州的罪人應該解送到廣西,不必赴京城。皇帝便命令守衛大臣傳檄文諭告此意,並嚴密邊防的守備。

  黎灝既已佔據了憑祥,滅了占城,於是入侵廣東的瓊州、雷州,在珠池之地為盜。廣西的龍州、右平,雲南的臨安、廣南、鎮安等地也數次告警。皇帝下詔讓當地的守衛大臣去責問黎灝,他總是以虛言詭詞應對。朝廷對他一心姑息寬容,雖也屢次降敕諭戒止,但都沒有一句嚴厲的詞句。黎灝於是更加侮弄朝廷而無所畏忌,說:“占城王盤羅茶全入侵化州道,被他的弟弟盤羅茶悅所弒殺,盤羅茶悅就自立為王。等到即將受封時,盤羅茶悅又被自己的兒子茶質苔所弒殺。占城國自己內亂,不是我黎灝的罪責。”朝廷知道黎灝之言有詐,但無法詰問,只好勸令他歸還所侵佔的占城國的領土。黎灝上奏說:“占城國的土地不是沃壤,百姓家中少有積貯之糧,田野之中沒有桑麻,山中沒有金銀,海中缺乏魚、鹽,這裡只出產象牙、犀角、烏木、沉香。得到占城的土地也無法居住,得到占城的百姓也無法驅使,得到占城的貨物也無法使自己變得富裕,這就是我不去侵奪占城的緣故。朝廷既然明白地詔令我恢復占城國的領土,乞求朝廷派遣使者來申畫疆界,使得我們兩國的邊疆地區能夠得到休息,這是我的最大心願。”這時的占城已被安南佔據很久,而黎灝竟說如此的言詞,真是荒誕之至。

  先前,安南使者嚮明朝廷獻貢時,多攜帶有私物,途經憑祥、龍州時,因缺乏人力轉運,便將私物出售,但買賣時總是引起爭執。碰上安南派使者向朝廷祝賀冊立皇太子時,皇帝下詔禁止其使者攜私物買賣。十五年(1479)冬,黎灝派兵八百多人,越過雲南蒙自的邊界,聲稱是為了捕盜,擅自在中國境內結營築室居住下來。當地的守衛大臣奮力制止,他們才退回去。黎灝既已攻破占城,志向更為廣大,親自率兵九萬,分三路攻破哀牢,侵略寮國。後又大破寮國的守軍,殺死寮國的宣慰刀板雅、刀板蘭、刀板掌父子三人,刀板雅的三兒子怕雅賽逃到八百才倖免於死。黎灝又積聚糧草訓練軍隊,頒發偽敕令給車裡,徵調車裡的兵力一起攻打八百。其間將士暴死達數千人,而黎灝都稱是遭雷霆所擊而致。八百於是遏制住黎灝的歸路,襲擊並殺死了安南軍一萬餘人,黎灝才引兵退回安南。皇帝將此事交朝廷大臣商議,朝廷大臣請求皇帝命令廣西的布政司傳檄文給黎灝,要他斂兵息戰,命令雲南、兩廣的守衛大臣對邊關地區要戒備守禦。不久黎灝上書說自己並沒有侵略寮國,而且不知道八百的疆界在何地,其語氣甚為誑誕。皇帝對他又安慰撫諭一番,但他並不遵奉朝命。十七年(1481)秋,滿剌加也因遭安南侵略而上告朝廷,皇帝派使臣敕諭他們,讓他們睦鄰保國。不久,安南的使臣進京獻貢,請求明朝廷按暹羅、爪哇之例賞賜冠帶。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但不作為賞賜的慣例。

  孝宗登皇帝位時,命令侍讀劉戩持詔諭告安南國。安南的使臣來獻貢,明朝廷因有大喪而免除引奏。弘治三年(1490),這時的占城王古來因依靠明朝的力量得以回還本國,又以安南入侵上訴明朝廷。兵部尚書馬文升召見安南的使臣說“:你回去後諭告你的主人,各自保衛自己的疆土才能享受太平。不然的話,朝廷一旦赫然震怒,天兵壓境,就像永樂年間的事例一樣,你的主人不會後悔吧?”從此安南才有所畏忌。

  十年(1497),黎灝逝世,安南國給他私封諡號為聖宗。黎灝在位時改了兩次紀元:光順十年,洪德二十八年。黎灝的兒子黎暉即位。黎暉,又名黎釒曾,派使臣嚮明朝廷告喪,朝廷派行人徐鈺前去弔祭黎灝。不久明朝廷將皮弁服和金犀帶賜給黎暉。安南的使臣上奏說我們的國主受封為王,但朝廷賜予的王服與我們當臣下的沒有區別,乞求朝廷另行改賜。禮官說“:安南名義上是王國,實際上是中國的臣屬國。新王剛立,必須賜予他皮弁冠服,讓他不失主宰一國朝政的尊嚴,又賜予他一品常服,使他不忘臣事中國之義。現今安南使者的請求,紊亂了祖先的遺制,這是不能答應的。但這不是使臣的過錯,而是通曉此事的人引導使臣妄奏的結果,應該懲治。”皇帝對此予以特赦。十七年(1504),黎暉逝世,安南私下給他封諡號為憲宗,他所改的紀元稱為景統。黎暉的兒子黎耛繼承王位後七個月也去世,安南給他私封諡號為肅宗。黎耛的弟弟黎誼繼承王位,他的另一名字叫黎..。

  武宗繼承皇帝位時,派修撰倫文敘、給事中張弘至到安南國諭告此事。黎誼亦派使臣到京城報喪,朝廷命官員按常例舉行弔祭儀式。正德元年(1506)明朝廷冊封黎誼為安南國王。黎誼寵幸母黨阮種、阮伯勝兩兄弟,他們恣行威虐,屠戮宗親,用毒酒毒死黎誼的祖母。阮種等人還恃寵篡權,四年(1509)他們逼迫黎誼自殺,擁立阮伯勝為王,將黎誼貶為厲愍王。安南國人黎廣等起來討伐並誅殺了阮種、阮伯勝等人,擁立黎灝的孫子黎日周為王,改封黎誼的諡號為威穆帝。黎誼在位四年,將紀元改為端慶。黎日周,又名黎氵瑩,七年(1512)受封為王,多行不義之事。

  十一年(1516),安南國的社堂燒香官陳詗與兩個兒子陳日丙、陳昇一起作亂,殺死黎日周,自立為王。他們詭稱自己是前王陳氏的後裔,仍稱自己為大虞皇帝,將紀元改為應天,把黎日周貶為靈隱王。黎日周手下的大臣都力士莫登庸原先附和陳詗,後來與黎氏的大臣阮弘裕等人一起興兵討伐陳詗。陳詗失敗後逃走,他們便俘獲了陳日丙及其同黨陳王遂等人。陳詗和陳昇逃奔到諒山道,佔據長寧、太原、清節三個府以自保。莫登庸等人乃共同擁立黎日周兄長黎灝的兒子黎訁惠為安南王,改封黎日周的諡號為襄翼帝。黎日周在位七年,將紀元改為洪順。黎訁惠想嚮明朝廷請求冊封,因國內動亂而未成行。莫登庸因平亂有功,被封為武川伯,總管安南水陸諸軍。莫登庸掌握兵權後,潛蓄異志。黎氏的大臣鄭綏,認為黎訁惠只是空佔虛位沒有實權,便另擁立黎氏族人的兒子黎酉榜為王,發兵攻打都城。黎訁惠為此出逃,莫登庸擊敗鄭綏的軍隊,捕殺了黎酉榜,因而更加恃功恣縱,於是逼黎訁惠的母親嫁給自己為妻,將黎訁惠迎接回來,自封為太傅仁國公。十六年(1521)莫登庸率軍攻打陳詗,陳詗敗逃而死。

  嘉靖元年(1522),莫登庸自稱為安興王,陰謀弒殺黎訁惠。黎訁惠的母親將此陰謀告訴黎訁惠,黎訁惠便與其手下的大臣杜溫潤從小道逃走才免一死,他們居住在清華。莫登庸便扶立黎訁惠的庶弟黎耝為王,適居到海東的長慶府。世宗即皇帝位時,命編修孫承恩、給事中俞敦持詔諭告安南。他們到達龍州時,聽說安南國內大亂,道路不通,於是便退回京城。四年(1525)夏,黎訁惠派使者從小路嚮明朝廷獻貢物,並請求給予冊封,結果被莫登庸所阻。第二年春,莫登庸賄賂欽州判官唐清,讓他為黎耝求封。總督張山頂逮捕了唐清,唐清死在獄中。六年(1527),莫登庸讓他的同黨範嘉謨偽造黎耝禪位詔書,篡奪了黎耝的王位,將紀元改為明德,立自己的兒子莫方瀛為皇太子。不久又以毒酒毒死黎耝,給他封諡號為恭皇帝。過了一年,他們派使臣嚮明朝廷獻貢,到諒山城時遭到攻擊而回。九年(1530),莫登庸禪位給莫方瀛,自稱為太上皇,移居到都齋和海陽,作為莫方瀛的外援,並寫了《大誥》五十九條,頒佈在安南國中。莫方瀛將紀元改為大正。該年九月,黎訁惠在清華去世,黎氏王朝在安南滅亡。

  十五年(1536)冬,皇子降生,按禮制明朝廷應當頒詔書給安南。禮官夏言上疏說:“安南國已有二十年不來獻貢了,守衛兩廣的大臣都說黎訁惠和黎耝都不是黎日周的嫡子,莫登庸、陳詗都是那個國家的篡逆之臣,應派官員前去按察審問,索求主犯。況且前番派使臣去時因道路不通,受阻而回,這次應當暫停派遣使臣前去該國。”皇帝認為安南的叛逆昭然若揭,應急派官員前去調查稽核,命令夏言會同兵部官員一起討論征討之事。夏言和本兵張瓚等竭力上疏說叛逆之臣篡主奪國,對朝廷不修貢獻,決議應該予以討伐。請求皇上先派二名錦衣官前去核實事實,再事敕令兩廣、雲南的守衛大臣整飭軍隊積聚糧餉,等待出師之期,皇帝同意。朝廷便命令千戶陶鳳儀、鄭璽等,分別前往廣西、雲南,詰問誰是主犯,同時敕令四川、貴州、湖廣、福建、江西的守衛大臣,預備好軍隊和糧食,聽候徵調。戶部侍郎唐胄上疏朝廷,竭力陳說對安南用兵的七大不利,其話語詳見本書的《唐胄傳》中,最後他說:“安南雖然內亂,還是頻繁地向朝廷奉表上箋,備好了土產,向我邊關示誠以尋求入京。我守衛大臣因他們的姓名不符,拒絕他們入關。這是他們想獻貢而無法獻,而不是不想獻貢啊!”皇帝將唐胄的疏章交給兵部,兵部認為唐胄之言亦然,朝廷便命令等稽核事實的官員回來後再變更決定。

  十六年(1537),安南的黎寧派國人鄭惟僚等人赴京城,詳細陳述了莫登庸篡位弒主的情況,說:“黎寧就是黎訁惠的兒子。黎訁惠逝世,國人擁立黎寧為世孫,權理國事。黎寧屢次馳書向邊關大臣告難,送書信的使者都被莫登庸所邀殺。乞求朝廷興師問罪,儘快去除國賊。”當時是嚴嵩掌管禮部,謂鄭惟僚等人的言詞不可盡信,請求朝廷將他們羈留起來,等稽核事實的官員回來上奏再說,皇帝同意。不久,朝廷召回了陶鳳儀等人,命令禮部、兵部會同朝廷大臣一起議論,列舉了莫登庸的十大罪狀,請求皇帝速下聖斷,限期出征。朝廷於是起用已歸家的右都御史毛伯溫,讓他參贊軍務,命令戶部侍郎胡璉、高公韶先馳往雲南、貴州和兩廣排程軍隊和糧食,任命都督僉事江桓、牛桓為左、右副總兵,督軍征討,軍中的大將隨後再任命。兵部又奉詔令,細述用兵事宜十二條。只有侍郎潘珍持異議認為不可用兵,並向皇帝抗疏切諫。皇帝憤怒之下,褫奪了他的職務。兩廣總督潘旦也急忙上疏請求朝廷停止執行出征的成命,說:“朝廷正興問罪之師,莫登庸即有求貢的使者前來,應順水推舟答應他們獻貢,同時邊防戒備森嚴以觀其變化,等待彼國局勢自己安定。”嚴嵩、張瓚事先窺探到皇帝的旨意,竭力上疏說不能寬恕莫登庸,並說黎寧在清都圖謀恢復統治,而潘旦卻說彼國都已安定,現上表請求獻貢,決不能答應他們。這樣,潘旦的上疏遂被擱置一邊。五月,毛伯溫到京城,上奏陳述出兵方略六件大事,認為潘旦不能與己一起共事,請求皇上易人。皇帝對他褒獎一番,並答應了他的要求。等到兵部的決議送上以後,皇帝忽然中途變卦,認為黎寧是誠是偽還未稽核,命令雲南、貴州、兩廣的守衛大臣相機安撫或進剿,參贊、督餉大臣都暫停行使職權,潘旦調任他用,以張經代潘旦出任兩廣總督。此時御史徐九皋、給事中謝廷耊也陳言,請求皇帝罷停徵南之師。

  八月,雲南巡撫汪文盛抓獲了莫登庸的間諜,搜出了莫登庸所撰的偽《大誥》,將此上報朝廷。皇帝聽後震怒,命令守衛大臣仍遵前番的詔令征討安南。這時汪文盛招納了黎氏的舊臣武文淵,得到了安南的進兵地圖,認為必可破莫登庸的軍隊,於是上報朝廷。廣東的巡按大臣餘光說:“莫氏篡奪黎氏的權位,就像黎氏之篡奪陳氏的權位一樣,不值得仔細計較。但應該追究他不報朝廷的罪責,責成他向朝廷稱臣修貢,這樣就不必遠征,使我們中國疲於奔命。我已派使者向他們宣諭此意,如果他們前來歸降,應該順勢安撫招納他們。”皇帝認為餘光此事做得太輕率,褫奪了他的一年俸祿。汪文盛馬上傳檄文到安南,如果莫登庸能夠束身歸奉朝廷,將安南的土地登記好獻上來,可以不處他死罪。這樣,莫登庸父子派使者奉表嚮明朝廷乞求歸降,且投牒文給汪文盛和黔國公沐朝輔,詳細敘述黎氏衰亂、陳皓叛逆的情形,並說自己和莫方瀛平叛有功,受國人推崇,爭相歸附。所有的安南國土,已經載入《一統志》之中,請求明朝廷寬恕罪行,自己將按制度給朝廷修貢。沐朝輔等人在十七年(1538)三月將此上奏給皇帝,而黎寧承接朝廷的前番詔令,怕明朝廷最終接納莫氏的乞降,便將本國內部篡權弒主發生叛亂的始末、整個國家軍隊和戰馬的數量以及水陸兩路進兵的道路等詳細備好呈給皇帝。皇帝把沐朝輔等人的奏章和黎寧的上書全交給兵部,召集朝廷大臣共同商議此事。朝廷大臣都說莫氏之罪不能赦免,應急速進兵,請求皇上任命原先推舉的咸寧侯仇鸞總督軍務,汪伯溫仍為參贊,皇帝同意。張經上疏說“:向安南進兵的道路有六條,兵力應要三十萬;一年的糧餉要花費一百六十萬;造舟船、買馬匹、製造器械物資和犒賞軍隊等諸項費用又須花費七十餘萬。況且我們徵調大隊人馬,涉炎熱之海,我勞彼逸,情狀相殊甚遠,不能不審時度勢而行啊。”此疏章剛遞上,欽州的知州林希元又竭力陳說可取莫登庸,於是兵部無法議決,又請朝廷大臣協議。等朝廷大臣的協議呈給皇帝,皇帝不悅地說“:我聽你們士大夫私下議論,都說朝廷不該興兵。你們這些人職司國家朝政,卻漫無主張,遇到事情全部推諉給朝廷會議。既然你們不同心協力為國家謀劃,就停止出征好了。仇鸞、毛伯溫另行呼叫。”

  十八年(1539)朝廷冊立皇太子,應當頒佈詔書給安南。朝廷特地起用黃綰為禮部尚書,學士張治為他的副手,出使安南國。該使命剛剛下達,莫方瀛派使者上表乞降,並登記了安南的土地、戶口數,聽憑明朝廷的處置,共有府五十三個,州四十九個,縣一百七十六個。皇帝接納了莫方瀛的表文,交給禮部、兵部官員共同討論。到七月,黃綰出使還未成行,便以逆忤聖旨罪落職,該使命也就停止了。當初,征討安南的建議出自夏言,皇帝既已責罪了黃綰,就動怒道:“安南之事,本來只有一個人偶議,眾人都是附隨而已。你們便譏笑我聽從夏言的話,共做怠慢之詞應付我。安南國是應該棄置還是應該討伐,應有一個確定的決議,兵部馬上召集大臣商議後將決議告訴我。”這樣一來,張瓚和朝廷大臣都感到惶懼,請求皇帝按前番詔令行事,仍派仇鸞、毛伯溫南征安南。如果莫登庸父子能夠自動束手歸降,對朝廷沒有異心,則可不治他們的死罪。皇帝同意。莫登庸聽說後,心中大喜。

  十九年(1540),毛伯溫等人抵達廣西,傳檄文給莫登庸父子,將如果他們納款示誠可以寬恕罪行的意思諭告他們。此時莫方瀛已死,莫登庸即派使者前來請求歸降。十一月,莫登庸率領二兒子莫文明及手下的部目四十二人進入鎮南關。他們自己囚首徒跣,匍匐在壇上叩頭,向朝廷所派的官員進歸降表文,毛伯溫宣讀皇帝的詔令赦免了他們的罪行。他們又到軍門前匍匐再拜,呈上土地、軍民的籍冊,請求永為明朝廷的藩臣。毛伯溫等人宣示了明朝廷的威德之後,讓他們回國聽候命令。毛伯溫等人將此情況上疏給朝廷,皇帝聽後大喜,下令將安南國削為安南都統使司,授予莫登庸都統使的職位,官秩為從二品,佩銀印。以前安南所私自擬定的制度全部廢除,將其十三道改為十三個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從都統的升遷罷免。廣西每年給安南送《大統歷》,仍讓安南每三年向朝廷進貢一次以為常例。又讓莫氏稽核黎寧其人的真偽,如果確是黎氏後裔,割讓他們所據的四個府給他們,讓他們供奉祀事,否則就免了。皇帝的命令一下,莫登庸惶恐敬畏地接受了成命。

  二十二年(1543),莫登庸去世,莫方瀛的兒子莫福海承繼官職,派宣撫同知阮典敬等人前來朝貢。二十五年(1546),莫福海去世,他的兒子莫宏氵翼繼承官職。當初,莫登庸曾認石室人阮敬為義子,封為西寧侯。阮敬有個女兒嫁給莫方瀛的次子莫敬典為妻。阮敬因與莫方瀛的妻武氏私通,得以專擅兵權。莫宏氵翼繼立官職時,才五歲,阮敬便更加專權恣意用事。莫登庸的次子莫正中和莫文明都退避到都齋,與他們同輩的阮如桂、範子儀等人亦避居到鄉里。阮敬舉兵逼近都齋,莫正中、阮如桂、範子儀等人起來抵禦,不勝。莫正中、莫文明率領家屬逃奔到欽州,範子儀收拾殘卒逃往海東。阮敬詭稱莫宏氵翼已歿,以迎立莫正中為託詞,進犯欽州,被參將俞大猷所敗。阮敬被誅殺。莫宏氵翼將此上報朝廷。禮部官員認為其國內亂未定,名分不分,制止他們的使者進京,而讓守衛大臣稽核誰是該立之人。到三十年(1551)事情真相大白以後,朝廷命令給莫宏氵翼授予都統使職位,讓他赴關領牒。此時正碰上部目黎伯驪和黎寧手下的大臣鄭檢一起合兵前來攻打,莫宏氵翼逃奔到海陽,無法赴關領牒。黎光賁等人留在南寧達十五年,與他共同出使的人也已去世了一大半。莫宏氵翼祈求守衛大臣代他向朝廷請求,朝廷下詔允許黎光賁等人入京,但都統使官職的憑信仍要等莫宏氵翼赴關時才頒給。四十三年(1564),莫宏氵翼去世,其兒子莫茂洽繼嗣。萬曆元年(1573)莫茂洽被授予都統使職位。三年(1575)莫茂洽派使者向朝廷謝恩,祝賀萬曆皇帝即位,向皇帝進獻特產,並補齊連年所缺的貢品。

  此時莫氏的勢力漸衰,黎氏勢力復興,他們互相構兵作戰,安南國則更多變故。初始時黎寧佔據清華期間,仍僭稱帝號,把嘉靖九年(1530)改為元和元年。過了四年,黎寧被莫登庸所攻,逃竄到占城界內。安南的國人便擁立他的弟弟黎憲,改紀元為光照。十五年(1536)查訪到黎寧所在的地方後,安南人將他迎回清華,後來遷到漆馬江。黎寧去世後,他的大臣鄭檢扶立黎寧的兒子黎寵為王。黎寵去世後沒有子嗣,安南國人便共同擁立黎暉的四世孫黎維邦為王。黎維邦去世後,鄭檢的兒子鄭松擁立黎維邦的兒子黎維潭為王,他們世代居住在清華,自成一國。

  萬曆十九年(1591),黎維潭的勢力逐漸強盛,便舉兵攻打莫茂洽,莫茂洽失敗後逃奔到嘉林縣。第二年冬,鄭松引誘當地的土人作為內應,襲擊並殺死了莫茂洽,奪取了他的都統使官印,莫茂洽的親黨大多也遇害。有一個叫莫敦讓的人,逃到防城告難,總督陳渠艹將此上報朝廷。鄭松又擒獲了莫敦讓,勢力更加擴張。莫茂洽的兒子莫敬恭與宗人莫履遜等逃奔到廣西的思陵州,莫履機逃奔到欽州。只有莫敬邦有軍隊十餘萬人,從京北道起兵,擊潰了黎氏的同黨範拔萃、範百祿諸軍,莫敦讓才得以復歸。眾人於是推舉莫敬邦掌管都統事務,流居到廣西思陵、欽州的人也都回來了。黎氏的軍隊攻打南策州,莫敬邦被殺,於是莫氏的勢力更加衰微。莫敬恭、莫敬用屯駐諒山的高平,莫敬璋屯駐東海的新安,因怕黎氏軍隊追索,便逃竄到龍州、憑祥境內,讓土官把具體的情況上報當地官府。黎維潭也到廣西來叩關要求嚮明朝廷通貢,以國王的金印作為標識。

  二十一年(1593),廣西巡撫陳大科等人上疏說“:蠻夷之邦國王易姓就如弈棋一樣,不應當以彼國內部的叛逆順服作為順逆的標誌,只應當以他們對我明朝廷是叛是服作為順逆的標誌。現今黎維潭雖然圖謀恢復統治,而莫茂洽本來就是我明朝的外臣,怎麼能不為他請命而讓他猛然間遭殺戮呢。我認為黎氏擅自興兵之罪,不能不追究。莫氏子遺,亦不能不儲存。倘若像先朝的事例那樣,聽任黎氏投誠,也仍然儲存莫氏,此之於當年的漆馬江黎氏,亦不翦斷他們的祀事,這樣更好。”朝廷大臣商量後決定按陳大科所述的那樣行事。第二年,陳大科正派遣官員前去考察,莫敬用即派使者到軍門告難,並請求陳大科出兵。第二年秋天,黎維潭也派使者前來謝罪,請求投誠。這時陳大科已升為兩廣總督,他與廣西巡撫戴耀一同囑託左江副使楊寅秋辦理此事。楊寅秋私下決定“:不拒絕黎氏,也不棄莫氏。”於是兩頭派官員前去勘問,結果莫敬恭等人願意居住在高平,而黎維潭也幾次派使者前來請求投誠。楊寅秋便與他們定下投誠日期,將此報告給總督和巡撫。這時,正好莫敬璋率領眾人赴永安,被黎氏的軍隊所擊敗,海東、新安的地盤盡數喪失,於是接受投誠的主意更為堅決。

  這時的黎維潭想恢復名位,不想把自己比作莫登庸,因此沒有把自己綁起來進關認罪的意思。楊寅秋又派官員向黎維潭諭告投誠之事,黎維潭的使者來報告說投誠如約進行。到約定的投誠日期時,黎維潭忽然對邊關的官吏說:“我士兵飢病交加,投誠的儀式無法準備。況且莫氏是我的仇人,居住在高平,所以不敢聽命馬上投誠。”於是便在半夜逃走了。陳大科等人將此上報朝廷,說是由於黎維潭的大臣鄭松專權才致如此。黎維潭又派使者到邊關求見,表白自己不是逃走。陳大科等人便再次派官員前去諭告投誠之事,黎維潭聽命服從。

  二十五年(1597)黎維潭派使者前來詢問日期,楊寅秋告訴他們在四月投誠。屆時,黎維潭到關外,譯者問他六件事。第一件是擅自殺死莫茂洽,他答以“太急於復仇,來不及向朝廷請命”。第二件詢問他的宗派,他說“我是世孫,祖先黎暉,朝廷曾經有賜命”。第三件是詢問鄭松之事,黎維潭說:“他是黎氏世代的大臣,不是與黎氏搗亂的人。”問他何以連夜逃走,他說:“因為舉行儀式的物資不全,不是逃走。”問他為何使用國王的印章,他說“:暫時仿著用一用,立刻就銷燬。”只有在將高平之地割給莫氏方面,雙方還相持不下。陳大科等人又諭告說“:大家都是朝廷的貢臣,黎氏昔日可居住在漆馬江,莫氏就不能在高平棲息嗎?”黎維潭這才聽命。楊寅秋把款關儀節傳授給他,讓他去熟悉。黎維潭率領他的下屬入關拜謁御幄,一如莫登庸舊時的儀式。儀式完畢後,黎維潭去拜見楊寅秋,請求楊寅秋以賓主之禮相待,楊寅秋不答應。黎維潭於是四拜成禮而退。安南再次安定。皇帝下詔,授予黎維潭都統使職位,頒曆法給他,讓他如期奉貢給朝廷,就像以前莫氏一樣。先前,黎利和莫登庸向朝廷進獻代表自身本人的金人,都是囚首縛面的形狀,黎維潭認為自己是恢復正名,其金人是立而肅容的形象。接受金人的官員嫌該形象過於倨傲,讓他改制,便成為俯伏狀,在金人背上鐫刻有字“:安南黎氏世孫,臣子黎維潭不能親自匍伏在朝廷門前,恭進代身金人,悔罪乞恩。”從此以後,安南又屬黎氏所有,而莫氏只保有高平一個郡。

  二十七年(1599),黎維潭去世,其兒子黎維新繼嗣官位,鄭松專擅權柄。碰上叛背的酋長潘彥作亂,黎維新和鄭松移兵保清化。三十四年(1606)他們派使者向朝廷進貢,朝廷命令授予黎維新都統使職務。此時莫氏宗親多逃竄到海邊,往往自稱公侯伯的名號,侵犯我國邊境,黎維新也無法制止。守衛大臣發檄文問罪,數次發兵與安南軍一起夾剿,雖然及時將他們擊敗並消滅,但邊境一帶已頗受其害。黎維新死後,其兒子黎維祺繼嗣。天啟四年(1624),他發兵出擊莫敬寬,攻克之後,殺了莫敬寬的長子,將其妻妾和小兒子擄掠回來。莫敬寬與第二個兒子一起逃入山中,重回高平,其勢力更弱。然而終明朝之世,安南都是二姓分據,最終都無法統一。

  安南的都會在交州,就是唐代的都護治所。其疆域東靠海,西接寮國,南邊渡過海就是占城,北部連線中國廣西的思明、南寧,雲南的臨安、元江。安南的土地肥沃,氣候炎熱,稻穀一年二稔。安南人性格獷悍。..州、演州多文學,交州、愛州多倜儻之士,這與其他地方有所差別。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