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二十九原文

  周嘉谟 张问达(陆梦龙 傅梅) 汪应蛟) 王纪(杨东明 孙玮 钟羽正 陈道亨(子弘绪)

  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隆庆五年进士。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穷治大猾杨腾霄,置之死。建武所兵燔总兵官沈思学廨,单车谕定之。寻抚白草番。督兵邛州、灌县,皆有方略。居五年,进按察使,移疾归。久之,起故官。榷税中官邱乘云播虐,逮系相属。嘉谟檄所司拒绝,而搒杀奸民助虐者,乘云为戢。

  就迁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满考,加右都御史。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南海、三水、高要、四会、高明诸邑大水,坏圩岸,留赎鍰筑之。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外廷皆言贵妃进侍姬八人,致帝得疾。二十六日,嘉谟因召见,以寡欲进规,帝注视久之,令皇长子谕外廷:“传闻不可信。”诸臣乃退。二十九日,帝疾大渐,嘉谟偕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等受顾命。其夕,帝崩。质明,九月乙亥朔,光宗遗诏皇长子嗣位,而李选侍专制宫中,势颇张,廷臣虑不测。既入临,请见皇长子,呼万岁,奉至文华殿受朝,送居慈庆宫。嘉谟奏言:“殿下之身,社稷是托,出入不宜轻脱。大小殓,朝暮临,须臣等至乃发。”皇长子颔之。诸大臣定议:皇长子以九月六日即位。选侍居乾清自如,且欲挟皇长子同居。嘉谟亟草疏率廷臣请移宫,光斗、涟继之。五日,选侍始移哕鸾宫。时大故频仍,国势杌隉,首辅从哲首鼠两端,一燝、爌又新秉政,嘉谟正色立朝,力持大议,中外倚以为重。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已,极陈吏治敝坏,请责成抚、按、监司。上官注考,率用四六俪语,多失实,嘉谟请以六事定官评:一曰守,二曰才,三曰心,四曰政,五曰年,六曰貌。各注其实,毋饰虚词。帝称善,行之。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明年,卒官,年八十四。赠少保。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濰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乾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劾晋江李贽邪说惑众,逮死狱中。贽事具《耿定向传》。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四十三年五月,谳问张差梃击事。问达从员外郎陆梦龙言,令十三司会讯,词连郑贵妃宫监庞保、刘成。中外籍籍,疑贵妃弟国泰为之。问达等奏上差狱。帝见保、成名,留疏不下。寻召方从哲、吴道南及问达等于慈宁宫,命并磔二人。甫还宫,帝意复变,乃先戮差,令九卿三法司会讯保、成于文华门。保、成供原姓名曰郑进、刘登云,而不承罪。方鞫时,东宫传谕曰:“张差情实风癫,误入宫门,击伤内侍,罪不赦。后招保、成系内官,欲谋害本宫。彼何益,当以仇诬,从轻拟罪。”问达等以鞫审未尽,上疏曰:“奸人闯宫,事关宗社。今差已死,二囚易抵饰。文华门尊严之地,臣等不敢刑讯,何由得情?二囚偏词,何足为据?差虽死,所供词故在,其同谋马三道等亦皆有词在案,孰得而灭之?况慈宁召对,面谕并决。煌煌天语,通国共闻。若不付之外庭,会官严鞫,安肯输情?既不输情,安从正法?祖宗二百年来,未有罪囚不付法司,辄令拟罪者。且二人系内臣。法行自近,陛下尤当严其衔辔,而置之重辟。奈何任彼展辨,不与天下共弃之也。”帝以二囚涉郑氏,付外庭,议益滋,乃潜毙之于内,言皆以创重身死。而马三道等五人,命予轻比坐流配。其事遂止。是年解都察院事。久之,迁户部尚书,督仓场。寻兼署刑部,拜左都御史。光宗疾大渐,同受顾命。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叶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会孙慎行、邹元标追论“红丸”,力攻方从哲。诏廷臣集议,与议者百十余人。问达既集众议,乃会户部尚书汪应蛟等上疏曰:

  按慎行奏,首罪李可灼进红丸。可灼先见从哲,臣等初未知。及奉召进乾清宫,候于丹墀,从哲与臣等共言李可灼进药,俱慎重未决。俄宣臣等至宫内跪御前,先帝自言“朕躬虚弱”,语及寿宫,并谕辅陛下为尧、舜,因问“可灼安在”。可灼趋入,和药以进,少顷又进。圣躬安舒就寝。此进药始末,从哲及文武诸臣所共见者。是时群情仓惶,凄然共切,弑逆二字,何可忍言。在诸臣固谅从哲无是心,即慎行疏中亦已相谅。若可灼轻易进药,非但从哲未能止,臣与众人亦未能止,臣等均有罪焉。及御史王安舜等疏论可灼,从哲自应重拟,乃先止罚俸,继令养疾,则失之太轻。今不重罪可灼,何以慰先帝而服中外之心?宜提付法司,正以刑辟。若崔文升妄投凉药,罪亦当诛。请并下法司,与可灼并按。从哲则应如其自请,削去官阶,为法任咎,此亦大臣引罪之道宜然,而非臣等所敢议也。

  至选侍欲垂帘听政,群臣初入临,阍者阻不容入,群臣排闼而进。哭临毕,奉圣躬至文华殿,行朝谒嵩呼礼,复奉驾还慈庆宫。因议新主登极,选侍不当复居乾清。九卿即公疏请移,言官继之,从哲始具揭奏请,选侍遂即日移宫。然舆论犹憾从哲之奏,不毅然为百僚倡。倘非诸臣共挟大义,连章急趋,则乾清何地,犹然混居,令得假窃魁柄,将如陛下登极还宫何!

  疏入,帝谓从哲心迹自明,不当轻议,止逮可灼下吏。文升已安置南京,弗问。

  问达历更大任,“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并经其手。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

  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御史牟志夔复诬问达赃私,请下吏按问。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维持、志夔咸名挂逆案。

  陆梦龙,字君启,会稽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

  张差狱起,引凡向宫殿射箭、放弹、投砖石等律当以斩。狱具,提牢主事王之寀奏差口词甚悉,乞敕会问,大理丞王士昌亦上疏趣之。时梦龙以典试广东杜门,主事邢台傅梅过之曰:“人情庇奸,而甘心储皇。吾虽恤刑山右,当上疏极论,君能共事乎?”梦龙曰:“张公遇我厚,遽上疏,若张公何?当力争之耳。”乃偕见问达。时郎中胡士相等不欲再鞫,趣问达具疏请旨,以疏入必留中,其事可遂寝。梦龙得其情,止勿复请。众曰:“提马三爷、李外父辈,非得旨不可。”梦龙曰:“堂堂法司,不能捕一编氓,须天子诏耶?差所供,必当讯实。”问达以为然。

  明日,会讯,士相、永嘉、会祯、梦龙、梅、之寀及邹绍先凡七人,惟之寀、梅与梦龙合。将讯,众咸嗫嚅。梦龙呼刑具三,无应者,击案大呼,始具。差长身骈胁,睨视傲语,无风癫状。梦龙呼纸笔,命画所从入路。梅问:“汝何由识路?”差言:“我蓟州人,非有导者,安得入?”问:“导者谁?”曰:“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且曰:“豢我三年矣,予我金银壶各一。”梦龙曰:“何为?”曰:“打小爷。”于是士相立推坐起曰:“此不可问矣。”遂罢讯。梦龙必欲得内竖名。越数日,问达再令十三司会审,差供逆谋及庞保、刘成名,一无所隐。士相主笔,踌躇不敢下,郎中马德沣趣之,永嘉复以为难。梦龙咈然曰:“陆员外不肯匿,谁敢匿?”狱乃具。给事中何士晋遂疏诋郑国泰。帝于是毙保、成于内,而弃差市,梅虑其潜易,躬请监刑。当是时,自梦龙、之寀、梅、德沣外,鲜不为郑氏地者。已而之寀、德沣悉被罪,梅以京察罢官。梦龙赖问达力获免,由郎中历副使。

  天启四年,贵州贼未靖,总督蔡复一荐梦龙知兵,改右参政,监军讨贼,安邦彦犯普定。梦龙偕总兵黄钺以三千人御之。晓行大雾中,直前薄贼,贼大败。三山苗叛,思州告急。梦龙夜遣中军吴家相进捣贼巢,挝苗鼓,声振山谷,苗大奔溃,焚其巢而还。寻改湖广监军,迁广东按察使。上官建忠贤祠,列梦龙名,亟遣使铲去之。

  崇祯元年大计,忠贤党犹用事,镌二级调任。三年起副使,以故官分巡东兖道。盗起曹、濮间,讨斩其魁,余众悉降。迁右参政,守固原。梦龙慷慨好谈兵,以廓清群盗自负。七年夏,贼来犯,击却之。闰八月,贼陷隆德,杀知县费彦芳,遂围静海州。梦龙率游击贺奇勋、都司石崇德御之,抵老虎沟。贼初不满千,已而大至。梦龙所将止三百余人,被围数重,贼矢石如雨,突围不得出。二将抱梦龙泣,梦龙挥之曰:“何作此妇孺态!”大呼奋击,手馘数人,与二将俱战死。事闻,赠太仆卿。

  而傅梅,崇祯中历台州知府,解职归。十五年冬,捐金佐知府吉孔嘉守城。城破殉难,赠太常少卿。

  汪应蛟,字潜夫,婺源人。万历二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南京礼部郎中。给由入都,值吏部侍郎陆光祖与御史江东之等相讦,应蛟不直光祖,抗疏劾之,于政府多所讥切。

  累迁山西按察使。治兵易州,陈矿使王虎贪恣状,不报。朝鲜再用兵,移应蛟天津。及天津巡抚万世德经略朝鲜,即擢应蛟右佥都御史代之,屡上兵食事宜,扼险列屯,军声甚振。税使王朝死,帝将遣代。应蛟疏请止之,忤旨,切责。朝鲜事宁,移抚保定。岁旱蝗,振恤甚力。已,极言畿民困敝,请尽罢矿税。会奸人柳胜秋等妄言括畿辅税可得银十有三万,应蛟三疏力争,然仅得减半而已。三十年春,帝命停矿税,俄中止。应蛟复力争,不纳。

  应蛟在天津,见葛沽、白塘诸田尽为污莱,询之土人,咸言斥卤不可耕。应蛟念地无水则碱,得水则润,若营作水田,当必有利。乃募民垦田五千亩,为水田者十之四,亩收至四五石,田利大兴。及移保定,乃上疏曰:“天津屯兵四千,费饷六万,俱敛诸民间。留兵则民告病,恤民则军不给,计惟屯田可以足食。今荒土连封,蒿莱弥望,若开渠置堰,规以为田,可七千顷,顷得谷三百石。近镇年例,可以兼资,非独天津之饷足取给也。”因条画垦田丁夫及税额多寡以请,得旨允行。

  已,请广兴水利。略言:“臣境内诸川,易水可以溉金台,滹水可以溉恒山,溏水可以溉中山,滏水可以溉襄国,漳水来自邺下,西门豹尝用之,瀛海当诸河下流,视江南泽国不异。其他山下之泉,地中之水,所在而有,咸得引以溉田。请通渠筑防,量发军夫,一准南方水田之法行之。所部六府,可得田数万顷,岁益谷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即不幸漕河有梗,亦可改折于南,取籴于北。”工部尚书杨一魁亟称其议,帝亦报许,后卒不能行。召为工部右侍郎,未上,予告去。已,进兵部左侍郎,以养亲不出。亲没,竟不召。

  光宗立,起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元年改北部。东西方用兵,骤加赋数百万。应蛟在道,驰疏言:“汉高帝称萧何之功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吾不如萧何。’夫给馈饷而先以抚百姓,故能兴汉灭楚,如运诸掌也。今国家多难,经费不支,势不得缓催科,然弗爱养民力,而徒竭其脂膏,财殚氓穷,变乱必起,安得不预为计?”因列上爱养十八事,帝嘉纳焉。熊廷弼建三方布置之策,需饷千二百万,应蛟力阻之。廷议“红丸”事,请置崔文升、李可灼于法,而斥方从哲为编氓。

  应蛟为人,亮直有守,视国如家。谨出纳,杜虚耗,国计赖之。帝保母客氏求墓地逾制,应蛟持不予,遂见忤。会有言其老不任事者,力乞骸骨。诏加太子少保,驰传归。陛辞,疏陈圣学,引宋儒语,以宦官、宫妾为戒。久之,卒于家。应蛟学主诚敬,其出处辞受一轨于义。里居,谢绝尘事,常衣缊枲。

  王纪,字惟理,芮城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池州推官。入为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秉礼持正,时望蔚然。二十九年,帝将册立东宫,数迁延不决,纪抗疏极论。其冬,礼成,擢光禄少卿,引疾去。

  四十一年,自太常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连岁水旱,纪设法救荒甚备。税监张晔请征恩诏已蠲诸税,纪两疏力争,晔竟取中旨行之。纪劾晔抗违诏书,沮格成命,皆不报。居四年,部内大治,迁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岁大凶,振救如畿辅。光宗立,召拜户部尚书,督仓场。

  天启二年,代黄克缵为刑部尚书。时方会议“红丸”事,纪偕侍郎杨东明署议,言:“方从哲知有贵妃,不知有君父。李可灼进药驾崩,反慰以恩谕,赉之银币,国典安在?不逮可灼,无以服天下;不逮崔文升,无以服可灼;不削夺从哲官阶禄荫,无以泄天地神人之愤。”议出,群情甚竦。

  主事徐大化者,素无赖,日走魏忠贤门,构陷善类,又显劾给事中周朝瑞、惠世扬。纪愤甚,劾大化溺职状,因言:“大化诚为朝廷击贼,则大臣中有交结权珰,诛锄正士,如宋蔡京者,何不登弹文,而与正人日寻水火。”其言大臣,指大学士沈纮也。大化由此罢去,而纮及忠贤深憾之。御史杨维垣与大化有连,且素附纮,遂助纮诋纪,言纪所劾大臣无主名,请令指实。纪遂直攻纮,言:“纮与京,生不同时,而事实相类。其结纳魏忠贤,与京之契合童贯同也;乞哀董羽宸,与京之恳款陈瓘同也;要盟死友邵辅忠、孙杰,与京之固结吴居厚同也;逐顾命元臣刘一燝、周嘉谟,与安置吕大防、苏轼同也;斥逐言官江秉谦、熊德阳、侯震旸,与贬谪安常民、任伯雨同也。至于贿交妇寺,窃弄威权,中旨频传而上不悟,朝柄阴握而下不知,此又京迷国罔上,百世合符者。”客、魏闻之怒,为纮泣诉帝前。帝谓纪烦言,加谯责焉。

  初,李维翰、熊廷弼、王化贞下吏,纪皆置之重辟。而与都御史、大理卿上廷弼、化贞爰书,微露两人有可矜状,而言不测特恩,非法官所敢轻议。有千总杜茂者,赍登莱巡抚陶郎先千金,行募兵,金尽而兵未募,不敢归,返蓟州僧舍,为逻者所获,词连佟卜年。卜年,辽阳人,举进士,历知南皮、河间,迁夔州同知,未行,经略廷弼荐为登莱监军佥事。逻者搒掠。茂言尝客于卜年河间署中三月,与言谋叛,因挟其二仆往通李永芳。行边尚书张鹤鸣以闻。鹤鸣故与廷弼有隙,欲藉卜年以甚其罪。朝士皆知卜年冤,莫敢言。及镇抚既成狱,移刑部,纪疑之,以问诸曹郎。员外郎顾大章曰:“茂既与二仆往来三千里,乃拷讯垂毙,终不知二仆姓名,其诬服何疑,卜年虽非间谍,然实佟养真族子,流三千里可也。”纪议从之。逻者又获奸细刘一巘,忠贤疑刘一燝昆弟,欲立诛一谳与卜年,因一谳以株连一燝。纪皆执不可。纮遂劾纪护廷弼,缓卜年等狱,为二大罪。帝责纪陈状,遂斥为民。以侍郎杨东明署部事,坐卜年流二千里。狱三上三却。给事中成明枢、张鹏云、沈惟炳,卜年同年生也,为发愤,摭他事连劾东明。卜年获长系,瘐死,而东明遂引疾去。

  纪既斥,大学士叶向高、何宗彦、史继偕论救,皆不听。后阉党罗织善类,纪先卒,乃免。崇祯元年复官,赠少保,荫一子,谥庄毅。

  杨东明,字启修,虞城人。官给事中。请定国本,出阁豫教,早朝勤政,酌宋应昌、李如松功罪之平。上《河南饥民图》,荐寺丞钟化民往振。掌吏科,协孙丕扬主大计。后以劾沈思孝,思孝与相诋,贬三官为陕西布政司照磨。里居二十六年。光宗立,起太常少卿。天启中,累迁刑部右侍郎。既归,遂卒。崇祯初,赠刑部尚书。

  孙玮,字纯玉,渭南人。万历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劾中官魏朝及东厂办事官郑如金罪,如金坐下诏狱。二人皆冯保心腹也。

  初,张居正以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选轻辽王罪,衔之。后劳堪巡抚福建,希居正意,讽同安知县金枝捃摭朝选事,堪飞章奏之。命未下,捕置之狱,绝其饭食三日,死,禁勿殓,尸腐狱中。堪寻召为左副都御史,未至京而居正卒。朝选子都察院检校竞诉冤阙下,堪复飞书抵冯保,削竞籍,廷杖遣归。至是,玮白发其事,并及堪诸贪虐状,堪免官。未几,朝选妻诉冤,邱橓亦为讼,竞复援胡槚、王宗载事,请与堪俱死,乃遣堪戍。当是时,厂卫承冯保余威,滥受民讼;抚按访察奸猾,多累无辜;有司断狱,往往罪外加罚;帝好用立枷,重三百余斤,犯者立死。玮皆极陈其害。诏立枷如故,余从玮言。以母病,不候命擅归,坐谪桃源主簿。久之,历迁太常卿。

  三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朝鲜用兵,置军天津,月饷六万,悉派之民间。先任巡抚汪应蛟役军大治水田,以所入充饷。玮踵行之,田益垦,遂免加派,岁比不登,旱蝗、大水相继,玮多方振救,帝亦时出内帑佐之。所条荒政,率报允。畿辅矿使倍他省,矿已竭而搜凿不已,至岁责民赔纳。玮累疏陈其害,且列天津税使马堂六大罪,皆不省。

  就进兵部侍郎,召为右都御史,督仓场。进户部尚书,督仓场如故。大僚多缺,命署戎政。已,又兼署兵部。玮言:“陛下以累累三印悉畀之臣,岂真国无人耶?臣所知大僚则有吕坤、刘元震、汪应蛟,庶僚则有邹元标、孟一脉、赵南星、姜士昌、刘九经,台谏则有王德完、冯从吾辈,皆德立行修,足备任使。苟更阅数年,陛下即欲用之,不可得矣。”弗听。

  都御史自温纯去后,八年不置代。至四十年十二月,外计期迫,始命玮以兵部尚书掌左都御史事。玮素负时望,方欲振风纪,而是时朋党势成,言路大横。会南畿巡按御史荆养乔与提学御史熊廷弼相讦,玮议廷弼解职候勘。廷弼党官应震、吴亮嗣辈遂连章攻玮。玮累疏乞休,帝皆慰留。无何,吏部以年例出两御史于外,不关都察院。玮以失职,求去益力,疏十余上。明年七月稽首文华门,出郭候命。至十月,始予告归。

  天启改元,起南京吏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三年,召拜刑部尚书。囚系众,狱舍至不能容,玮请近畿者就州县分系。内使王文进杀人,下司礼议罪,其余党付法司。玮言一狱不可分两地,请并文进下吏,不听。其冬,以吏部尚书再掌左都御史事,累以老疾辞,不允。明年秋,疾笃,上疏曰:“今者天灾迭见,民不聊生。内而城社可忧,外而牖户未固。法纪凌迟,人心瓦解。陛下欲图治平,莫如固结人心;欲固结人心,莫如登用善类。旧辅臣刘一燝,宪臣邹元标,尚书周嘉谟、王纪、孙慎行、盛以弘、钟羽正等,侍郎曹于汴,词臣文震孟,科臣侯震旸,台臣江秉谦,寺臣满朝荐,部臣徐大相,并老成蹇谔,跧伏草野,良可叹惜。倘蒙简擢,必能昭德塞违,为陛下收拾人心。尤望寡欲以保圣躬,勤学以进主德,优容以广言路,明断以揽大权。臣遘疾危笃,报主无期,敢竭微忱,用当尸谏。”遂卒,赠太子太保。魏忠贤用事,陕西巡抚乔应甲劾玮素党李三才、赵南星,不当叨冒恩恤。诏追诰命,夺其荫。崇祯初,复之。后谥庄毅。

  钟羽正,字叔濂,益都人。万历八年进士。除滑县知县。甫弱冠,多惠政,征授礼科给事中。疏言朝讲不宜辍,张鲸不宜赦,不报。

  迁工科左给事中,出视宣府边务。哈剌慎老把都诸部挟增市赏二十七万有奇,羽正建议裁之。与参政王象乾詟以利害,莫敢动。兵部左侍郎许守谦先抚宣府,以贿闻,羽正劾去之。又劾罢副总兵张充实等,而悉置诸侵盗军资者于理。

  还为吏科都给事中。劾礼部侍郎韩世能,蓟辽总督蹇达,大理少卿杨四知、洪声远不职,四知、声远坐贬谪。时当朝觐,请禁馈遗,言:“臣罪莫大于贪。然使内臣贪而外臣不应,外臣贪而内臣不援,则尚相顾畏莫敢肆。今内以外为府藏,外以内为窟穴,交通赂遗,比周为奸,欲仕路清、世运泰,不可得也。”帝善其言,敕所司禁之。且命阁部大臣公事议于朝房,毋私邸接宾客。吏部推孟一脉应天府丞,蔡时鼎江西提学,副以吕兴周、马犹龙。帝恶一脉、时鼎尝建言,皆用副者。羽正率同列上言:“陛下不用一脉、时鼎,中外谓建白之臣,不惟一时见斥,而且复进无阶,销忠直之气,结谏诤之舌,非国家福。”疏入,忤旨,夺俸有差。

  二十年正月,偕同官李献可等请皇长子出阁豫教。帝怒,谪献可官。羽正以己实主议,请与同谪,竟斥为民。杜门读书,士大夫往来其地,率辞不见。林居几三十年。光宗立,起太仆少卿。未至,进本寺卿。

  天启二年,吏部将用为左副都御史,羽正辞曰:“冯公从吾佥院已久,吾后入先之,是长竞也。西台何地,可以是风有位乎?”乃受佥都御史而让从吾为副。甫入署,即言:“方从哲进药议谥,封后移宫,无谋鲜断,似佞似欺,宜免其官秩,使为法受过。沈纮结内援,招权贿,宜遄决其去。”群小多不悦。熊廷弼、王化贞之狱,众议纷呶。羽正言:“向者开原、铁岭之罪不明,致失辽阳;辽阳之罪不明,致失广宁。朝廷疆土,堪几番败坏!”由是二人皆坐大辟。会朱童蒙以讲学击邹元标及从吾,羽正言书院之设,实为京师首善劝,不当议禁,因自劾乞休。顷之,代从吾为左副都御史,俄改户部右侍郎,督仓场。

  明年春,拜工部尚书。故事,奄人冬衣隔岁一给。是夏六月,群奄千余人请预给,蜂拥入署,碎公座,殴掾吏,肆骂而去。盖忌羽正者嗾奄使发难也。羽正疏闻,因求罢。诏司礼太监杖谪群奄,而谕羽正出视事。羽正求去益坚,因言:“今帑藏殚虚,九边壮士日夜荷戈寝甲,弗获一饱;庆陵工卒负重乘高,暴炎风赤日中,求佣钱不得;而独内官请乞,朝至夕从。此辈闻之,其谁不含愤?臣奉职不称,义当罢黜。”复三疏自引归。

  逾年,逆党霍维华追理三案,言羽正委身门户,遂削夺。崇祯初,复官。久之,卒。赠太子太保。

  陈道亨,字孟起,新建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除刑部主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同里邓以赞、衷贞吉亦官南都,人号“江右三清”。遭母丧,家毁于火,僦屋以居。穷冬无帏,妻御葛裳,与子拾遗薪爇以御寒,或有赠遗,拒弗受。由湖广参政迁山东按察使、右布政使,转福建为左,所至不私一钱。以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光宗立,进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

  天启二年,妖贼徐鸿儒作乱。道亨守济宁,扼诸要害,以卫漕舟。事平,增俸赐银币。寻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杨涟等群击魏忠贤,被谯责。道亨愤,偕九卿上言:“高皇帝定令,内臣止供扫除,不得典兵预政。陛下徒念忠贤微劳,举魁柄授之,恣所欲为,举朝忠谏皆不纳。何重视宦竖轻天下士大夫至此?”疏入,不纳。道亨遂连疏求去,诏许乘传归。逾年卒。

  道亨贞亮有守。自参政至尚书,不以家累自随,一苍头执爨而已。崇祯初,赠太子少保,谥清襄。

  子弘绪,字士业。为晋州知州,以文名。

  赞曰:光、熹之际,朝廷多故,又承神宗颓废之余,政体怠弛,六曹罔修厥职。周嘉谟、张问达诸人,恳恳奉公,《诗》所称“不懈于位”者,盖庶几焉。汪应蛟持国计,谨出纳,水田之议,凿凿可见施行。孙玮请登用善类,钟羽正请禁馈遗,韪哉,救时之良规也。

卷一百二十九譯文

  周嘉謨,字明卿,漢川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授官戶部主事,擔任韶州知府。

  萬曆十年(1582)調任四川副使,分道巡按瀘州。徹底懲處大奸大猾的楊騰霄,將他處死。建武所士兵放火焚燒總兵官沈思學的官署,周嘉謨隻身前往平息了這件事。不久巡撫少數民族地區白草。統兵邛州、灌縣,都有計謀策略。過了五年,提升按察使,上書稱病引退。一段時期後,重新被起用,官復原職。榷稅中官丘乘雲肆虐,又是逮捕又是囚禁。周嘉謨釋出檄文給有關部門予以拒絕,並且鞭打殺死那些奸詐狡猾、助紂為虐的人,丘乘雲也就收斂了。

  調任左布政使,後提升右副御史,巡撫雲南。隴川宣撫多安民叛亂,逃入緬甸,佔據蠻灣。周嘉謨討伐並抓獲了他,立他的弟弟安靖,然後返回。晉升為兵部右侍郎,仍舊巡撫雲南。黔國公沐昌祚侵佔百姓的田地八千多頃,周嘉謨揭發並懲處他,又揭發他的孫子沐啟元的罪狀。過了一段時期,改任統領兩廣的軍務,兼廣東巡撫。考核期滿,擔任右都御史。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勾引交趾的部隊侵犯內地,政府軍隊打退了他們。周嘉謨為此增加了兵力、增設了軍事據點。南海、三水、高要、四會、高明等城鎮遭大水,沖壞堤防河岸,周嘉謨留下贖刑的錢來修築堤防。

  改任南京戶部尚書,不久被召見授官工部尚書。孝定皇后去世,內廷利用皇帝的諭旨向官府索取的錢財,不可勝計。周嘉謨說喪禮有一定的制度,不能聽信左右的讒言,隨便耗費國家錢財,因而不接受索取。沒多久改任吏部尚書。

  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皇帝駕崩。八月二十三日天剛亮時,光宗皇帝即位,鄭貴妃佔據乾清宮,並且請求封為皇太后。周嘉謨聽從言官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意見,用君臣大義譴責鄭貴妃的養子鄭養性,讓鄭貴妃曉得其中的利害。鄭貴妃於是移到慈寧宮,封太后的事也不再提了。外廷大臣都說鄭貴妃進獻八名侍女,從而導致皇帝患病。二十六日,周嘉謨趁被皇帝召見之機,規勸皇帝節制自己的慾望。皇帝長時間注視周嘉謨,然後命令皇長子向外廷宣佈:“傳聞之辭不可輕信。”各大臣於是退朝。二十九日,皇帝的病情愈發加重。周嘉謨偕同大學士方從哲、劉一火景、韓火廣等接受皇帝的遺詔。當天晚上,皇帝去世。九月二十六日天剛亮時,光宗皇帝的遺詔讓皇長子即位。這時李選侍在宮廷內獨斷橫行,勢力很囂張。朝中大臣擔心出現意外,進門哭吊之後,請求朝見皇長子,高喊萬歲,把他迎奉到文華殿接受大臣們的朝拜,送他到慈寧宮居住。周嘉謨上奏說:“陛下擔負著國家社稷的重任,進出應該慎重。大小裝殮,早晚的哭臨,應該等大臣們到達後才進行。”皇長子點頭同意了。各大臣商議協定,皇長子在九月六日即位,李選侍照舊居在乾清宮,還想挾持皇長子同她住在一起。周嘉謨急忙起草奏疏帶著朝中大臣請求皇帝轉移宮室,左光斗、楊漣跟著上疏。五日,李選侍才移到仁壽殿。這時重大事故接連不斷,國家很不安定,首輔方從哲遲疑不決,劉一火景、韓火廣又是第一次主持朝政,周嘉謨在朝中執政,主持大議,朝廷內外十分倚重他。

  神宗皇帝末年,齊、楚、浙三個派系執掌朝政,控制貶謫、提拔官吏的權力,吏部都做不了主。等到周嘉謨主管選拔權,只任用那些有才幹的人。光宗、熹宗相繼登位。周嘉謨大規模起用被廢免的官員,朝廷之中全是年長而有德望的人。一向被稱作三大派系的首領和結黨亂政的人,也漸漸自行引退,朝中的汙濁之風也為之一清。此後,極力陳述吏治衰敗,請求指定讓巡撫、按察使、監司等部門辦好這件事。報告官員的政績,大多用四六駢體語,不能反映實情。周嘉謨請求用六件事作為評定官員的標準:一為操守,二為才幹,三為心術,四為政績,五為年限,六為相貌。各自按實註明,不要用空洞的言辭裝飾。皇帝認為很好,加以實行。

  天啟元年(1621),御史賈繼春獲罪。他的同事張慎言、高弘圖上疏開脫他的罪責,皇帝想把他們一起治罪。周嘉謨等人極力為他們說情,於是只停發張慎言、高弘圖的俸祿而已。朱欽相、倪思輝被貶,周嘉謨也為他們伸張正義。給事中霍維華希求魏忠賢指責彈劾王安,把他弄死。周嘉謨憎惡他,把霍維華放逐到外地。魏忠賢很惱怒,唆使給事中孫杰彈劾周嘉謨受劉一火景的囑託為王安報仇,並且以任用袁應泰、佟卜年等人作為周嘉謨的罪過。周嘉謨請求辭職,魏忠賢假傳聖旨答應了他。大學士葉向高等人請求留用周嘉謨繼續完成百官考察之事,不聽。第二年,廣寧失陷。周嘉謨備感憂憤,立即上疏彈劾兵部尚書張鶴鳴主戰誤國的罪行。天啟五年(1625)的秋天,魏忠賢的黨徒周維持再次彈劾周嘉謨有意庇護王安,於是周嘉謨被削籍為平民。

  崇禎元年(1628)被推薦起用為南京吏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第二年,死在任上,時年八十四歲,贈為少保。

  張問達,字德允,陝西涇陽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歷任高平縣、濰縣知縣,有德政。徵召授官刑科給事中。寧夏打仗時,請求全部免去整個陝西省拖欠的賦稅,皇帝答應了。服完父親的喪禮後復官,擔任工科左給事中。皇帝正在營造宮殿,朝內太監從侵吞公款中獲益,又興建其他專案。張問達極力請求停工,皇帝不採納。不久陳述收取礦稅的弊病,說:“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於舉發彈劾地方長官的過失,甚而至於督撫、按察使等重臣。而孫朝與程守訓、陳保一幫人相勾結,竟達到將朝廷差遣官鞭打至死,毀壞房屋,挖掘墳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詳細追查,將怎樣安撫全國各地的不滿情緒啊!”

  主持山東的科舉考試,上疏陳述沿途饑饉的老百姓流離失所的情形,請求趕快廢除全國的礦稅,都沒有上報給皇帝。不久,巡視廠庫。過去的慣例,讓商人承辦內府的器物,都要簽名然後送進去,叫作僉商。可是各有錢的富商大多賄賂皇帝身旁的人請求將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總是予以同意。張問達兩次上疏爭執,又極力論證程守訓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沒有訊息。提升禮科都給事中。彈劾晉江李贄邪說惑眾,逮捕了他,後來死在獄中。李贄的事蹟收在《耿定向傳》中。

  萬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發生變化,張問達又請求全部廢除礦稅。當時連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張問達以為純陽之月出現這一情況預示災變尤其大,先後請求皇帝修身反省,語詞極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終沒有接受。不久調任太常寺少卿,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湖廣。湖廣境內發水災,多次請求免除借債。皇帝正在營造三座宮殿,在湖廣採集木材,共耗資四百二十多萬兩銀子。張問達多方辛勞,使百姓免於多重困苦。一段時間後,徵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辦公外,還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審理張差“梃擊案”。張問達聽從員外郎陸夢龍的話,命令十三司會審,所得供詞與鄭貴妃宮中的太監龐保、劉成有牽連。朝廷內外議論紛揚,懷疑是鄭貴妃的弟弟鄭國泰所主使。張問達等上奏請求將張差下獄。皇帝看見有龐保、劉成的名字,留下奏疏不下發。不久在慈寧宮召見方從哲、吳道南、張問達等人,下令將龐保、劉成二人車裂分屍。剛回到宮中,皇帝又改變主意,於是先殺張差,命令九卿、三法司在文華門會審龐保、劉成。龐保、劉成招供原來的姓名叫鄭進、劉登雲,卻不肯服罪。正審訊期間,東宮傳旨說:“張差的情形實在是患瘋癲病,誤入宮門,打傷內侍,罪在不赦。後來招供內宮的龐保、劉成想謀害本宮。這對他有什麼好處,是他誣告報仇,當從輕定罪。”張問達等人以審訊沒有結束為由,上疏說:“奸邪之人闖入內宮,事關國家安危。現在張差已死,龐、劉二犯容易抵賴。文華門是崇高莊嚴的地方,我等不敢拷打審問,怎麼得到實情?二犯偏執一詞,怎麼能成為證據?張差雖然死了,他的供詞還原封不動地儲存著,他的同謀馬三道等人也都有供詞在案,誰能夠視而不見呢?況且慈寧宮召見時,皇帝當面告訴我等要將他們一起處決。煌煌天子的話,全國上下都聽得到。如果不把他們交給外廷,會同有關部門嚴加審訊,他們如何肯說出真實情況?既然不肯說出實情,又如何將他們繩之以正法?自我朱明開朝二百年來,沒有罪犯不交司法部門審訊就下令定罪的,況且他二人身系內臣。法律應從皇帝身邊開始執行,陛下尤其應當嚴格執法,將他們處以重罰。怎麼能讓他們胡說八道,而不同天下人一道拋棄他們呢。”皇帝因為二犯涉及到鄭氏,若交給外廷,議論會更多,於是悄悄地在宮內將他們殺死了。對外則說他們都是由於受訊時重傷致死的。而對馬三道等五個人,只命令給予較輕的定罪,流放發配充邊,這事才算結束。這年他被解除都察院的職務。不久,調任戶部尚書,督察倉場。不久,兼管刑部,授職左都御史。光宗皇帝病危時,與他人一起接受遺詔。

  天啟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謨成為吏部尚書。掌管朝內朝外的大事,處理公眾的議論都很融洽。這時,萬曆年間上書提意見而受牽連遭到譴責的各大臣蒙冤已經很久了,有的大多都已死去。張問達等人規定:受廷杖刑、關進監獄、流放充邊的人定為一等,追贈官職,封蔭他們的後代;貶職流放、削官職為平民的人定為一等,只追贈他們的官職。受到保護的有七十五人。

  同孫慎行、鄒元標一起追查“紅丸案”,極力攻擊方從哲。下詔讓朝中大臣們討論,參加討論的有一百十幾號人。張問達把大家的議論收集起來之後,於是會同戶部尚書汪應蛟等人上疏說:

  “按照孫慎行的奏疏,首犯李可灼進獻紅丸。李可灼先會見方從哲,我等各臣當初並不知道。等到奉召進入乾清宮,在宮殿臺階前的空地上等候,方從哲與我等一起說李可灼進獻藥丸的事,都很慎重,沒有做決定。片刻之後,宣詔我等各臣到宮內皇帝面前下跪,先皇帝自己說:‘我身體虛弱。’當說到壽宮時,並宣諭輔佐陛下成為聖明的君主。於是問道:‘李可灼在哪裡?’李可灼快步上前,將藥丸進獻給皇帝,過了一會兒又進獻一次。皇帝安然就寢。這就是進獻藥丸的經過,方從哲及文武各大臣是有目共睹的。當時群情惶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弒逆’這二字,怎麼說得出口?各大臣固然原諒方從哲無加害先帝之心,即使是孫慎行的奏疏中也原諒了他。李可灼輕易進獻藥丸,不僅方從哲沒有能夠制止,我等與各大臣也沒有能夠制止,我等大臣在這件事上都是有罪的。等到御史王安舜等人上疏議論李可灼,方從哲自然應該重新定罪,於是先停發他的俸祿,然後讓他回家養病,這樣的判決未免太輕了。現如今不判李可灼重罪,怎麼可以告慰先皇帝在天之靈,使朝廷內外信服啊。應該交付司法部門,將他繩之以法。像崔文升胡亂投放涼藥,罪行應該殺頭。請求皇帝把他們一同交給司法部門處理。方從哲則應該按照他自己的請求,剝奪他的官職。身為執法人員,放任罪犯逃脫,這本身也是大臣的罪過,並不是我等一定要追究這事。

  “等到李選侍想垂簾聽政,大臣們初次進去哭吊,太監阻攔不讓進去,大臣們推門一擁而入。哭吊完畢,奉送皇帝到文華殿,行朝見跪拜皇帝的禮節,又奉送聖駕回到慈寧宮。於是討論新皇帝已登位,李選侍不應當還居住乾清宮。九卿及各大臣上疏請求移宮,言官跟著上疏,方從哲這才開始一起上奏,李選侍於是在當天遷出乾清宮。然而朝中輿論對方從哲的奏疏仍有遺憾,說他身為首輔,卻不能毅然倡導百官。倘若不是各大臣共持大義,接連上疏,那麼乾清宮這等重要的地方,還如此混雜,使李選侍能夠竊取國家大權,這將對陛下的登位還宮造成多大影響啊!”

  奏疏呈上,皇帝以為方從哲已經表明自己的心跡,不應當輕易再加討論。只是將李可灼逮捕下獄,崔文升已在南京安置,不過問。

  張問達屢擔重任,“梃擊”、“紅丸”、“移宮”三件大案都由他經手處理。持論公正,不偏激,也不隨波逐流。起先因官級已到頂,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詔加封少保,乘著驛車回了家。

  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當政。御史周維持彈劾張問達極力引薦王之肕樹立派系,搞亂朝政,於是剝奪張問達的官職。御史牟志夔又誣告張問達窩藏私款,請求下獄追察。皇帝命令張問達捐錢十萬兩銀子資助軍事建設。不久,張問達去世。因巡撫張維樞的請求,減免捐款的一半。張問達家由此破產。崇禎初年,贈太保,蔭封他的一個兒子做官。

  陸夢龍,字君啟,浙江會稽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任命為刑部主事,晉升員外郎。

  張差案發,引據法律凡是向宮中射箭、放彈、投擲磚石的等一律處以死刑。官司初審結束,提牢主事官王之肕報告張差的口供十分詳細,乞求皇帝下詔會審。大理寺丞王士昌也上疏催促。當時陸夢龍因主持廣東科舉考試而閉門謝客,主事官邢臺人傅梅責備他說:“現在人心庇護奸臣,而情願太子受連累。我雖然是山西的恤刑官,但應該上疏極力辯論,您能與我一起行動嗎?”陸夢龍說:“張公問達厚待於我,不和他打招呼就上疏,張公怎麼辦?應當極力爭取他。”於是二人一起去見張問達。這時郎中胡士相等人不想再審訊,催促張問達上疏請求皇帝下旨,以為奏疏呈上後一定會被留在禁中,不交大臣們討論,這事可就了結了。陸夢龍得知這情況,勸張問達不要再請旨。大家說:“提審馬三爺、李外父這樣的人,非得有皇帝的聖旨不可。”陸夢龍說:“堂堂司法部門,不能逮捕一個登籍在戶的平民,何須天子的詔書?張差的供詞,一定要審訊查實。”張問達以為應該這樣。

  第二天,會審,胡士相、勞永嘉、趙會禎、陸夢龍、傅梅、王之肕及鄒紹先共七人,只有王之肕、傅梅與陸夢龍相合。快要審訊,大家都竊竊私語。陸夢龍三次傳呼刑具,沒有人反應。拍案大叫,才將刑具備齊。張差身材高大,長有並列的雙肋,目光斜視,語態傲慢,沒有瘋癲的症狀。陸夢龍叫上紙筆,命令他畫出進入宮中的路線。傅梅問道:“你是怎麼認得道路的?”張差說:“我是薊州人,沒有人引導,怎麼能進入宮中?”問:“是誰引導的?”答:“大太監龐公公,小太監劉公公。”還說:“他們培養我有三年了,給我金壺、銀壺各一件。”陸夢龍問:“讓你幹什麼?”張差答:“謀害太子。”這時胡士相推開座位站起來說:“這不能再問了。”於是停止審訊。陸夢龍一定要查出宮內太監的名字。過了幾天,張問達又讓十三司會審,張差招供同謀以及龐保、劉成的名字,一點也不隱瞞。胡士相做記錄,猶豫著不敢下筆,郎中馬德灃催促他。永嘉又以為有困難。陸夢龍很不高興地說:“陸員外不願意隱瞞,誰還敢隱瞞?”官司這才結案。給事中何士晉於是上疏詆譭鄭國泰。皇帝此時將龐保、劉成殺於宮內,而將張差棄市。傅梅擔心他偷偷換人,請求親自監督行刑。這個時候,除陸夢龍、王之肕、傅梅、馬德灃之外,很少沒有站在鄭氏一邊的。不久王之肕、馬德灃全都獲罪,傅梅因考績而丟了官。陸夢龍全靠張問達大力保護才得以倖免,由郎中改任副使。

  天啟四年(1624),貴州地方叛亂沒有平定,總督蔡復一因陸夢龍懂軍事,舉薦他任右參政,監督部隊攻打叛亂武裝。安邦彥進犯普定。陸夢龍同總兵黃鉞一道率三千人防禦他。清晨在大霧中行軍,向前猛撲敵營,叛軍大敗。三山苗民叛亂,思州告急。陸夢龍夜晚派遣中軍吳家相前進直搗叛軍的大本營,擊苗鼓,聲振山谷。苗民四處逃跑,放火燒了苗民的大本營然後還師。不久改任湖廣監軍,提拔為廣東按察使。長官修建魏忠賢祠堂,其中有陸夢龍的名字,急忙派人刪掉了。

  崇禎元年(1628)對官吏進行考核,魏忠賢的黨羽還操縱著朝政,降了他二級官。三年起用為副使,以原來的官職分道出巡東兗道。曹、濮一帶農民起義,殺了他們的領袖,其餘的都投降了。提升右參政,留守固原。陸夢龍為人慷慨,喜歡談論兵法,以鎮壓農民起義而自負。七年夏天,起義軍進攻固原,打退了他們。閏八月,起義軍攻佔隆德,殺死知縣費彥方,於是圍攻靜寧州。陸夢龍率遊擊賀奇勳、都司石崇德抵抗,進抵老虎溝。起義軍剛開始不到一千人,不一會兒來了很多人。陸夢龍所部只有三百多人,被重重包圍了,起義軍射箭投石像下雨一樣,陸夢龍等突圍不出去。二個將領抱著陸夢龍大哭。陸夢龍推開他們說:“怎能如此婆婆媽媽的!”大喊著衝進敵圍,親手殺死數人,同二位將領一起戰死了。事情傳到京城,追贈他為太僕卿。

  至於傅梅,崇禎年間擔任台州知府,被解職歸田。十五年(1642)冬天捐助金錢輔佐知府吉孔嘉守城。城破殉難,贈太常寺少卿。

  汪應蛟,字潛夫,江西婺源人。萬曆二年(1574)進士,任命為南京兵部主事,擔任南京禮部郎中。到北京上報本部官員的履歷資料時,正好趕上吏部侍郎陸光祖和御史江東久等人相互攻擊。汪應蛟不信任陸光祖,上疏彈劾他,對於政府多有痛切的進諫。

  積官至山西按察使。在易州練兵,向皇上陳述礦使王虎貪婪放肆的情形,沒有得到批覆。第二次朝鮮戰役,改派汪應蛟到天津。等到天津巡撫萬世德改任朝鮮經略,立即提拔汪應蛟為右僉都御史代替他。屢次上書有關軍糧的問題,在險要的地方派兵屯戍,軍隊很有聲譽。稅使王朝死後,皇帝準備派人代替他。汪應蛟上疏請求不再設稅使,違抗聖旨,遭到皇帝嚴厲責備。朝鮮戰役結束,改任保定巡撫。遇到旱災、蝗災,大力發放糧食,賑濟貧民。不久,盡情說出京都附近老百姓貧窮困苦的情況,請求皇帝全部免除礦稅。適逢奸詐之徒柳勝秋等謊稱蒐括京都附近的畿輔地區礦稅可獲得十三萬兩銀子。汪應蛟三次上疏極力爭辯,然而僅僅只減礦稅的一半而已。萬曆三十三年(1605)春天,皇帝下令停收礦稅,不久又恢復了礦稅。汪應蛟再次大力抗爭,皇帝不採納。

  汪應蛟在天津的時候,看到葛沽、白塘等地的田地都積滿汙水、長滿荒草,詢問當地人,都說是斥鹵之地不能耕種。汪應蛟心想土地沒有水就會成為鹽鹼地,有水就會滋潤,如果興修水利,一定能夠獲得豐收。於是召集農民開墾荒地五千畝,其中十分之四為水田,每畝收成可達四到五石,農田之利大興。等到移官保定,於是上疏說:“天津有軍隊四千人,軍餉要六萬兩銀子,都來自民間,沒有耗費國庫。駐紮軍隊則當地老百姓負擔過重,體諒農民則軍糧供應又得不到保障,想來想去只有屯田可以兩全。現在荒蕪的土地很多,一眼望去全是蒿萊野草,如果開鑿溝渠修築堤堰,把它規劃改造為農田,可得七千頃,每頃可收谷三百石。附近城鎮糧食豐收了,可以互相補濟,不僅僅天津的軍餉足夠補給。”於是分門別類地規劃墾田、勞動力和稅額的多少,然後請示皇帝,獲得皇帝允許後實行。

  不久,請求大力興修農田水利,大意說:“我管轄區域內的各河流,易水可以灌溉金臺,滹水可以灌溉恆山,溏水可以灌溉中山,滏水可以灌溉襄國。漳水流經鄴下,西門豹曾治理過。瀛海位於各河流的下游,與江南水鄉澤國沒有差別。其他山下的泉水、地下水,也很豐富,都可以引水溉田。請求溝通渠道,修築堤防,派遣軍隊,完全按照南方水田的標準執行。國家可得田數萬頃,每年增加千萬石谷,京城的人民從此富足,不用擔心水旱災害,即使不幸運河漕運被阻塞,也可以改道於南,取糧於北。”工部尚書楊一魁對此大為讚賞,皇帝也答覆同意,後來終於沒有實行。徵召授官工部右侍郎,沒有上任,告退。不久,提升兵部左侍郎,以照顧父母為由不出任。父母去世,居然沒有徵召。

  光宗皇帝即位,起用為南京戶部尚書。天啟元年(1621)改任北京戶部尚書。東方和西方都在打仗,一下子增加了好幾百萬賦稅。汪應蛟還在赴任途中,馬上上疏說:“漢高祖稱頌蕭何的功勞說:‘安定國家,安撫百姓,保障糧餉供應不斷,我趕不上蕭何。’保障糧餉的供應以安撫百姓為前提,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建立漢朝,滅掉西楚霸王。現在國家變故不斷,經費不夠支出,這種形勢下,賦稅的徵收一定不能放鬆;然而不愛惜老百姓,只是去收搜民脂民膏,使得財盡民貧,就一定會發生動亂,怎麼能不預先考慮呢。”於是條列十八件愛民養民的事例,皇帝高興地採納了。熊廷弼計劃佈署三方的防禦,需要一千二百萬兩糧餉,汪應蛟極力阻止這件事。朝廷討論“紅丸案”,汪應蛟請求將崔文升、李可灼正法,而將方從哲斥退為平民。

  汪應蛟為人正直,高風亮節有操守,視國如家。開支和收入很謹慎,杜絕無謂的消耗,使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皇帝的養母客氏找的墓地超過了有關規定,汪應蛟堅持不批准,由此得罪了皇帝。正趕上有人講他年紀大了不能管事,於是極力請求告老還鄉。皇帝下詔贈太子少保,乘著驛車回了家。閉門謝客,鑽研儒家學說,引用宋朝儒生的話,以宦官、宮妾為戒。很久之後,死在家中。汪應蛟的學問真誠而嚴肅,著書立說全都符合君子的道德行為。居在鄉里,謝絕俗務,常常穿著粗麻衣服。

  王紀,字惟理,芮城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任命為池州推官,進入朝廷擔任祠祭主事、儀制郎中。持禮公正無私,為一時眾望所歸。二十九年,皇帝要冊立太子,變動了幾回老是決定不下來。王紀上疏極力辯論。這年冬天,完成禮節儀式,提升為光祿少卿,稱病辭官。

  萬曆四十一年(1613),從太常少卿提拔為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各府。連年水旱災害,王紀想方設法救濟災荒十分周到。稅監張曄請求徵收皇恩已經免除的各稅,王紀兩次上疏力爭,張曄竟然接受內宮旨意實行了。王紀彈劾張曄違抗詔書,阻止皇帝的命令,都沒有批覆。過了四年,轄境內治理得很好,提升戶部右侍郎,總督運河漕運兼巡撫鳳陽各府。莊稼欠收,採取在保定時的措施賑災救貧。光宗皇帝即位,徵召授官戶部尚書,督察倉場。

  天啟二年(1622)代替黃克纘成為刑部尚書。這時正在議論“紅丸案”的事情,王紀同侍郎楊東明一道共同上奏,說:“方從哲只知道有貴妃,不知道有皇帝、父母。李可灼進獻藥丸,皇帝駕崩,反而用皇帝的恩示來安慰他,送給他銀幣,這哪裡還有國法?不逮捕李可灼,不能叫天下人心服;不逮捕崔文升,不能叫李可灼心服;不剝奪方從哲的官職俸祿,不能夠發洩天地神人的憤慨。”奏議發出,大家感情非常肅敬。

  主事徐大化這個人,一向是個無賴。每天奔走於魏忠賢的門下,陰謀陷害好人,又十分賣力地彈劾給事中周朝瑞、惠世揚。王紀非常氣憤,揭發徐大化瀆職的情形。於是說:“徐大化確實是朝廷痛擊的賊臣,而大臣中有的結交有權勢的太監,謀害忠良,就像宋朝的蔡京,為什麼不進呈奏疏彈劾他,而跟正直的人一天天勢同水火。”他所說的大臣,是指大學士沈翭。徐大化因此罷官離開,而沈翭及魏忠賢深感遺憾。御史楊維垣與徐大化有牽連,而且一向依附沈翭,於是幫助沈翭詆譭王紀,說王紀彈劾的大臣沒有真名實姓,請求皇帝下令指實。王紀於是直接攻擊沈翭,說:“沈翭與蔡京,生不同時,但性質相同。他勾結魏忠賢,跟蔡京投合童貫相同。哀求董羽宸,跟蔡京懇請陳馞相同。結盟死黨邵輔忠、孫杰,跟蔡京交結吳居厚相同。驅逐顧命大臣劉一火景、周嘉謨,跟排擠呂大防、蘇軾相同。排斥言官江秉謙、熊德陽、侯震..,跟貶職流放安常民、任伯雨相同。至於賄賂勾結宮女太監,玩弄職權,由宮中傳旨不讓皇帝知曉,陰謀纂權欺騙朝中大臣,這又跟蔡京欺上瞞下,擾亂國家,雖隔百年仍然是很相符的。”客氏、魏忠賢聽見後很生氣,替沈翭在皇帝面前哭著訴苦。皇帝嫌王紀口羅嗦,嚴加譴責他。

  當初,李維翰、熊廷弼、王化貞下獄,王紀都處以極刑。又同都御史、大理寺卿呈上熊廷弼、王化貞二人刑事卷宗,稍微顯露二人有可憐的情形,卻說沒有皇帝特別恩准,不是法官所能夠從輕論處的。有千總叫杜茂的,攜帶著登州、萊州巡撫陶郎先的一千金,去召募士兵。錢用完了士兵卻沒有召募到,不敢回京城,返回薊州和尚廟裡,被巡邏的人抓獲,供詞牽連到佟卜年。佟卜年,遼陽人,中進士,歷任南皮、河間知縣,調任夔州同知,沒去上任,經略熊廷弼舉薦為登、萊監軍僉事。巡邏人鞭打他。杜茂說曾經在佟卜年河間縣衙做了三個月的客,同他商量策劃叛亂,於是帶著二個僕從去溝通李永芳。行邊尚書張鶴鳴聽說這件事,張鶴鳴原來跟熊廷弼有仇,想借佟卜年這事來加重熊廷弼的罪行。朝廷中人都知道佟卜年是冤枉的,沒有人敢說話。等到鎮撫已將官司了結,交給刑部時,王紀懷疑此案,向曹郎詢問這件事。員外郎顧大章說:“杜茂既然與二僕從來往奔走三千里,又是審訊拷打時致死的,終於無法知道二僕從的姓名,他無辜服罪有什麼疑問?佟卜年雖然不是間諜,可終究是佟養真的族人,可把他流放三千里。”王紀奏議聽從了。巡邏官又抓到奸細劉一山獻。魏忠賢懷疑是劉一火景和佟卜年,用劉一山獻來陷害劉一火景。王紀都沒執行。沈翭於是彈劾王紀保護熊廷弼,推遲佟卜年等人的官司,是二大罪狀。皇帝責成王紀陳述詳情,於是把他貶斥為平民。讓侍郎楊東明管理刑部的事情,定罪佟卜年流放二千里。官司上報了三次退回了三次。給事中成明樞、張鵬雲、沈惟柄,跟佟卜年同年進士,為了發洩憤怒,摘取其他的事情連累彈劾楊東明。佟卜年被長期拘囚,最後死在獄中,而楊東明也稱病離職。

  王紀已經被貶斥,大學士葉向高、何宗彥、史繼偕上疏挽救他,皇帝都不聽。後來閹黨羅織罪名打擊好人,王紀已經死了,得以倖免。崇禎元年(1628),恢復官階,贈少保、蔭庇一個兒子、諡號“莊毅”。

  孫瑋,字純玉,陝西渭南人。萬曆五年(1577)進士,任命為行人,提升兵科給事中。彈劾中官魏及、東廠辦事官鄭如金的罪行,鄭如金被皇帝下詔定罪。二人都是馮保的心腹。

  當初,張居正因為刑部侍郎同安洪朝選減輕遼王的罪責而懷恨在心。後來勞堪巡撫福建,迎合張居正的意圖,含蓄地暗示同安知縣金枝蒐集摘取洪朝選的事情,勞堪趕緊上奏奏明,命令還沒有下達,就將他逮捕關進了監牢,三天不讓他吃飯,餓死了,禁止裝殮,屍體在牢獄裡腐爛了。勞堪不久徵召升為左副都御史,人還沒有到北京張居正就已死了。洪朝選的兒子、都察院僉校洪競到城門下叫冤,勞堪又飛快寫信給馮保,剝奪了洪競的官籍,受廷杖刑然後遣送回家。直到此時,孫瑋向皇帝揭發了這件事以及勞堪各種貪婪暴虐的情形,免了勞堪的官。不多久,洪朝選的妻子上訴冤屈,丘木舜也為他申訴,洪競又援引胡木賈、王宗載的故事,請求和勞堪一起死,於是將勞堪流放戍邊。

  這個時候,廠衛繼承馮保的餘威,隨便接受老百姓的訴訟官司;巡撫巡按官員尋訪察問姦情,大多連累無辜的人;有關部門斷案,往往在本罪之外加重刑罰,皇帝喜歡用“立枷”,重達三百多斤,受這刑的人馬上就死。孫瑋都極力陳述它們的危害。下詔除“立枷”照原樣外,其餘的都按孫瑋說的改了。因為母親病了,不等皇帝命令就擅自跑回家,被定罪貶職為桃源縣主簿。過了很久,調任提升為太常寺卿。

  萬曆三十年(1602)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撫保定。朝鮮戰爭期間駐兵天津,每月六萬兩糧餉,都從民間徵集。前任巡撫汪應蛟役使士兵大修水田,收穫所得充為軍餉。孫瑋繼承他,開墾田地更多,從而免除另外加派賦稅。連年遭災,不是旱災、蝗災就是大水,莊稼歉收,孫瑋想方設法賑救災民,皇帝也時常從國庫拿錢出來幫助他。上報救荒措施,都答應了。京城附近的礦使是其他省份的一倍,礦開採完了搜刮卻沒有停止,到了每年責備百姓賠償貢納的地步。孫瑋多次上疏陳述它的危害,並且條列了天津稅使馬堂的六大罪狀,皇帝都不省悟。

  升任兵部侍郎,徵召任命為右都御史,監督倉場。提拔為戶部尚書,依舊監督倉場。大官多有空缺,命令他代理軍政。不久,又兼理兵部。孫瑋說:“陛下把國家的三個大印都交給卑職,難道國家真的沒有人才嗎?據卑職所知,大官就有呂坤、劉元震、汪應蛟,一般的官僚就有鄒元標、孟一脈、趙南星、姜士昌、劉九經,臺諫官就有王德完、馮從吾等一批人,都是道德品行雙美之士,足以擔當重任。假使再過幾年,陛下想要用他們,已經不能夠了。”皇帝不聽。

  都御史自從溫純離開後,已經空缺八年了。等到萬曆四十年(1612)十二月,在外官員的考期臨近,才命令孫瑋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掌管左都御史的事情。孫瑋的聲譽一向很好。正準備整頓紀律,但這時朋黨勢力已經形成,言路勢力強盛,趕上南畿巡按御史荊養喬同提學御史熊廷弼相互攻訐,孫瑋奏議將熊廷弼解職,等候調查。熊廷弼的同夥官應震、吳亮嗣等一幫人於是接連上疏攻擊孫瑋。孫瑋多次上疏乞求辭職,皇帝都安慰他讓他留下來。沒過多久,吏部按每年慣例派二御史外出,沒有告知都察院,孫瑋以為自己失職,便更加請求離職,上了十多道疏。第二年七月在文華門磕頭,到城門外等候命令。到了十月份,才批准告老還鄉。

  天啟元年(1621),起用為南京吏部尚書,改任兵部,參贊機要事務。三年徵召授職刑部尚書。拘囚的罪犯太多,以至於監獄都容納不下。孫瑋請求讓京都附近的州縣就地拘囚。內使王文進殺人,交給司禮判罪,他的同謀交給法律部門。孫瑋說一件案子不能分在兩個地方,請求將王文進一起下獄,皇帝不聽。這一年冬天,以吏部尚書的身份又一次執掌左都御史的事情,多次以年老多病相推辭,不準。第二年秋天,病重,上疏說:“現在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對內則國家堪憂,對外則邊防不穩。法紀鬆弛,人心渙散。陛下想要國家太平,應該先安定民心,要想安定民心,應該先起用好人。原來的輔臣劉一火景,憲臣鄒元標,尚書周嘉謨、王紀、孫慎行、盛以弘、鍾羽正等,侍郎曹於汴,詞臣文震孟,科臣侯震..,臺臣江秉謙,寺臣滿朝薦,部臣徐大相,都是老成持重、品行正直的人,卻埋沒民間,多麼令人感嘆、惋惜。倘若蒙陛下選拔起用,一定能夠發揚美德、杜絕邪惡,替陛下安撫民心。卑臣懇切希望陛下節制慾望以保養聖體,勤奮學習以增進美德,態度寬厚以增廣言路,決斷英明從而掌握國家大權。臣患病太重,沒有機會報答皇上,冒昧地竭盡我微小的心意,權當以死勸諫。”不久逝世,贈為太子太保。魏忠賢當權,陝西巡撫喬應甲彈劾孫瑋平素與李三才、趙南星結黨,不應當貪圖冒領皇上的恩恤。皇上下詔將誥命收回,剝奪他的蔭庇。崇禎初年又予以恢復。後來諡號為“莊毅”。

  鍾羽正,字叔濂,山東益都人。萬曆八年(1580)進士,授職滑縣知縣,剛剛二十來歲,就很有惠政,徵召任命為禮科給事中。上疏說皇帝上朝不應該停頓,張鯨不應該赦免,奏疏送上,沒有迴音。

  調任工科左給事中,出巡宣府邊防事務。哈剌慎、老把都各部要挾增加互市賞錢二十七萬多兩銀子。鍾羽正建議削減它。又彈劾罷免了副總兵張允實等人,而將各侵吞盜用軍用物資的人交給法官處理。回到北京當吏科都給事中。彈劾禮部侍郎韓世能,薊、遼總督蹇達,大理寺少卿楊四知、洪聲遠不盡職守,楊四知、洪聲遠被定罪貶職流放。這時正是上朝的時候,請求禁止饋贈,說:“做臣子的罪過沒有比貪財更嚴重的。然而倘使朝內大臣貪財但朝外的大臣不響應,朝外大臣貪財但朝內大臣不予勾結援手,那麼還可以相互制約而不至於太放肆。現在朝內的把朝外的當作庫府,朝外的把朝內的當作窖穴,相互勾結賄賂,結黨營私,想要為官之途清廉,世風好轉,已經不可能了。”皇帝認為說得好,下詔讓有關部門禁止,並且命令閣部大臣公事在朝廷討論,不要在私人住所接待賓客。吏部推舉孟一脈為應天府丞,呂興周為他副手,蔡時鼎為江西提學,馬猶龍為他的副官。皇帝討厭孟一脈、蔡時鼎曾提過意見,都任用副官。鍾羽正率同僚上疏說:“陛下不任用孟一脈、蔡時鼎,朝廷內外以為曾提過意見的大臣,不僅被斥退一時,而且再次提升的機會也沒有,打擊忠誠正直的風氣,直言的規勸者無法開口,不是國家的福氣。”奏疏呈上,違反聖旨,剝奪各人的俸祿不等。

  萬曆二十年(1592)正月,跟同僚李獻可等人一起請求皇太子出宮就學,皇帝生氣,貶李獻可的官職。鍾羽正認為實際上是自己的主意,請求與李獻可一起貶官,竟然被貶斥為平民。閉門讀書,士大夫經過他住的地方,一概推辭不會見。在鄉野居住了近三十年。光宗即位,起用為太僕寺少卿。未到任,提升為太僕寺卿。

  天啟二年(1622),吏部將任命他為左副都御史,鍾羽正推辭說:“馮從吾先生做僉都御史已經很長時間了。我是後來人,排在他前面,是助長爭逐之風。西御史臺是什麼地方,難道有這種風氣存在的位置?”於是接受僉都御史而讓馮從吾當左副都御史。剛進入官署,就說:“方從哲進獻藥丸討論諡號,封太后遷移宮室,沒有謀略而少決斷,既巧言媚上又妄言欺下,應該免除他的官級,讓他接受法律的懲罰。沈翭與宮內相勾結,攬權行賄,應該立即把他趕走。”朝中邪佞之輩都不高興。熊廷弼、王化貞的官司,大家議論紛揚。鍾羽正說:“以前開原、鐵嶺的罪責不明,導致喪失了遼陽,遼陽的罪責不明,導致喪失了廣寧。國家的疆土,怎麼經受得起三番五次地丟失。”由此這二人都被定罪處以重刑。正好朱童蒙用講學的事情來攻擊鄒元標及馮從吾,鍾羽正說書院的設定,實在是北京城裡的第一好事,不應該禁止,於是請求退休。沒多久,代替馮從吾當左副都御史,後改任戶部右侍郎,監督倉場。

  第二年春天,授官工部尚書。太監隔一年發一次冬衣。這年夏天六月份,眾太監一千多人請求預領冬衣,蜂擁入官署,打碎辦公桌椅,毆打辦事員,謾罵著離開了。大概是忌恨鍾羽正的人唆使太監故意與鍾羽正為難。鍾羽正因為這事上疏請求辭職。皇帝下詔讓司禮太監棒打眾鬧事太監,把他們貶職,諭示鍾羽正出來處理事務。鍾羽正請求離職更加堅定,於是說:“現在國庫空虛,九邊的戰士日夜枕戈待旦,卻吃不到一頓飽飯。慶陵的工人登高負重,頂烈日冒酷暑,卻得不到工錢。唯獨宮內的官員有什麼請求,早上報告打上來,晚上就批准了。這事傳揚出去,哪個不憤慨?卑臣不能克盡職稱,按理應該罷官免職。”又上了三道奏疏,自行引退了。

  過了一年,閹黨霍維華追查三案,說鍾羽正投身於幫派之中,於是剝奪了他的官級。崇禎初年,恢復他的官級。不久去世,贈太子太保。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