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六十七

卷一百六十七原文

  吕大器 文安之 樊一蘅(范文光 詹天颜) 吴炳(侯伟时) 王锡兖堵胤锡 严起恒 朱天麟(张孝起) 杨畏知 吴贞毓(高勣等)

  吕大器,字俨若,遂宁人。崇祯元年进士。援行人,擢吏部稽勋主事,更历四司,乞假归。以邑城庳恶,倡议修筑。工甫竣,贼至,佐有司拒守,城获全。诏增秩一等。出为关南道参议,迁固原副使。巡抚丁启睿檄大器讨长武贼,用穴地火攻法灭之。

  十四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劾总兵官柴时华不法,解其职,立遣副将王世宠代之。时华乞兵西部及土鲁番为变,大器令世宠讨败时华及西部,时华自焚死。塞外尔迭尼、黄台吉等拥众乞赏,谋犯肃州,守臣拒走之。大器假赏犒名,毒饮马泉,杀其众无算。又遣总兵官马爌督副将世宠等讨群番为乱者,斩首七百余级,抚三十八族而还。又击败其余党。西陲略定。

  十五年六月,擢兵部添注右侍郎。大器负才,性刚躁,善避事。见天下多故,惧当军旅任,力辞,且投揭吏科,言已好酒色财,必不可用。帝趣令入京,诡称疾不至。严旨切责,亦不至,命所司察奏。明年三月始至,命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时畿辅未解严,大器及诸将和应荐、张汝行驰扼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诸镇师大战螺山,应荐阵亡,他将亦多败。大器所部无失事,增俸一等。

  五月,以保定息警,罢总督官,特设江西、湖广、应天、安庆总督,驻九江,大器任之。湖北地已失,武昌亦陷,左良玉驻九江,称疾不进。以侯恂故疑大器图己,语具良玉传中。大器诣榻前与慰劳,疑稍释。而张献忠大躏湖南,分兵陷袁州、吉安。大器急遣部将及良玉军连破之樟树镇,峡江、永新二郡皆复。已而建昌、抚州陷,良玉、大器不和,兵私斗,焚南昌关厢。廷议因改大器南京兵部右侍郎,以袁继咸代。

  十七年四月,京师报陷,南京大臣议立君。大器主钱谦益、雷縯祚言,立潞王。议未定而马士英及刘泽清诸将拥福王至。福王立,迁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异议绌,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拥兵入朝,靦留政地,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跻阮大铖中枢。其子以铜臭为都督,女弟夫未履行阵,授总戎,姻娅越其杰、田仰、杨文骢先朝罪人,尽登膴仕,乱名器。“夫吴甡、郑三俊,臣不谓无一事失,而端方谅直,终为海内正人之归;士英、大铖,臣不谓无一技长,而奸回邪慝,终为宗社无穷之祸”。疏入,以和衷体国答之。

  未几,泽清入朝,劾大器、縯祚怀异图。大器遂乞休去,以手书监国告庙文送内阁,明无他。士英憾未已,令太常少卿李沾劾之。遂削大器籍,复命法司逮治之。以蜀地尽失,无可踪迹而止。大器既去,沾得超擢左都御史。谦益亦以附士英、大铖,得为礼部尚书。独縯祚论死。

  明年,唐王召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道梗,久之至。汀州失,奔广东,与丁魁楚等拥永明王监国,令以原官兼掌兵部事。久之,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代王应熊,赐剑,便宜从事。至涪州,与将军李占春深相结。他将杨展、于大海、胡云风、袁韬、武大定、谭弘、谭诣、谭文以下,皆受大器约束。宗室朱容藩自称天下兵马副元帅,据夔州。大器檄占春、大海、云风讨杀容藩。大器至思南得疾,次都匀而卒,王谥为文肃。

  文安之,夷陵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除南京司业。崇祯中,就迁祭酒,为薛国观所构,削藉归。久之,言官交荐,未及召而京师陷。

  福王时,起为詹事。唐王复召拜礼部尚书。安之方转侧兵戈间,皆不赴。永明王以瞿式耜荐,与王锡兖并拜东阁大学士,亦不赴。顺治七年六月,安之谒王梧州。安之敦雅操,素淡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扶之,乃就职。时严起恒为首辅,王化澄、朱天麟次之,起恒让安之而自处其下。

  孙可望再遣使乞封秦王,安之持不予。其后桂林破,王奔南宁。大兵日迫,云南又为可望据,不可往。安之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督师,加诸镇封爵。王从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赐剑,便宜从事。进诸将王光兴,郝永忠、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公侯爵,即令安之赍敕印行。可望闻而恶之,又素衔前阻封议,遣兵伺于都匀,邀止安之,追夺光兴等敕印。留数月,乃令人湖广。安之远客他乡,无所归,复赴贵州,将谒王于安龙。可望坐以罪,戍之毕节卫。

  先是,可望欲设六部、翰林等官,虑人议其僣,乃以范矿、马兆义、任僎、万年策为吏、户、礼、兵尚书,并加行营之号。后又以程源代年策。而僎最宠,与方于宣屡劝进,可望令待王入黔议之。王久驻安龙,可望遂自设内阁六部等官,以安之为东阁大学士。安之不为用,久之走川东,依刘体仁以居。

  李赤心,高必正等久窜广西宾、横、南宁间。赤心死,养子来亨代领其众,推必正为主。必正又死,其众食尽,且畏大兵逼,率众走川东,分据川、湖间,耕田自给。川中旧将王光兴、谭弘等附之,众犹数十万。

  顺治十六年正月,王奔永昌。安之率体仁、宗第、来亨等十六营由水道袭重庆。会谭弘、谭诣杀谭文,诸将不服。安之欲讨弘、诣,弘、诣惧,率所部降于大兵,诸镇遂散。时王已入缅甸,地尽失,安之不久郁郁而卒。

  樊一蘅,字君带,宜宾人。父垣,常德知府。一蘅举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知安义、襄阳,累官吏部郎中,请告归。崇祯三年秋,迁榆林兵备参议。流贼多榆林人,又久荒,饥民益相挻为盗。一蘅抚创残,修戎备,讨斩申在庭、马丙贵,平不沾泥。累被荐,迁监军副使,再迁右参政,分巡关南。总兵曹文诏败殁,群贼迫西安。总督洪承畴令一蘅监左光先、张应昌军,连破贼,击走混天星。贼逼汉中,瑞王告急,一蘅偕副将罗尚文往救。会承畴大军至,贼乃走。进按察使,偕副将马科、贺人龙屡挫祁总管于汉中,降之。十二年,擢右佥都御史,代郑崇俭巡抚宁夏,被劾罢归。十六年冬,用荐起兵部右侍郎,总督川、陕军务,道阻,命不达。

  顺治元年,福王立于南京,复申前命。时张献忠已据全蜀,惟遵义未陷,一蘅与王应熊避其地。既拜命,檄诸郡旧将会师大举。会巡抚马乾复重庆,松潘副将朱化龙、同知詹天颜击斩贼将王运行,复龙安、茂州。一蘅乃起旧将甘良臣为总统,副以侯天锡、屠龙,合参将杨展,游击马应试、余朝宗所携溃卒,得三万人。明年三月攻叙州,应试、朝宗先登,展等继至,斩馘数千级。伪都督张化龙走,遂复其城。一蘅乃犒师江上。

  初,乾复重庆,贼将刘廷举走,求救于献忠。献忠命养子刘文秀攻重庆,水陆并进。副将曾英与参政刘麟长自遵义至,与部将于大海、李占春、张天相等夹击,破贼兵数万。英威名大振,诸别将皆属,兵二十余万,奉一蘅节制。

  杨展既复叙州,贼将冯双礼来寇,每战辄败,孙可望以大众援之。隔江持一月,粮尽,一蘅退屯古蔺州,展退屯江津。贼退截朱化龙及佥事蔡肱明于羊子岭,化龙率番骑数百冲贼兵,贼惊溃,死者满山谷。化龙以军孤,还守旧地。他将复连败贼于摩泥、滴水。

  一蘅乃命展、应试取嘉定、邛、眉,故总兵官贾连登及其中军杨维栋取资、简,天锡、高明佐取泸州,占春、大海守忠、涪。其他据城邑奉征调者,洪、雅则曹勋及监军副使范文光,松、茂则监军佥事詹天颜,夔、万则谭弘、谭诣。一蘅乃移驻纳溪,居中调度,与督师应熊会泸州,檄诸路刻欺并进。献忠颇惧,尽屠境内民,沈金银江中,大焚宫室,火连月不灭,将弃成都走川北。

  明年春,展尽取上川南地,屯嘉定,与勋等相声援。而应熊及王祥在遵义,乾、英在重庆,皆宿重兵。贼势日蹙,惟保宁、顺庆为贼将刘进忠所守,进忠又数败。献忠怒,遣孙可望、刘文秀、王尚礼、狄三品、王复臣等攻川南郡县。应熊、一蘅急令展、天锡、龙、应试及顾存志、莫宗文、张登贵连营犍为、叙州以御之。贼连战不利,英、祥乘间趋成都,献忠立召可望等还。又闻大清兵入蜀境,刘进忠降,大惧。七月,弃成都走顺庆,寻入西充之风凰山。至十二月,大清兵奄至,射杀献忠,贼降及败死者二三十万。可望等率残卒南奔,骤至重庆。英出不意,战败,死于江。贼遂陷綦江,应熊避之毕节卫。逾月,贼陷遵义,入贵州。大清兵追至重庆,巡抚乾败死,遂入遵义。以饷乏,旋师。王祥等复取保、宁二郡。一蘅再驻江上,为收复全蜀计,乃列上善后事宜及诸将功状于永明王。拜一蘅户、兵二部尚书,加太子太傅,祥、展、天锡等进爵有差。时应熊已卒,而宗室朱容藩、故偏沅巡抚李乾德并以总制至,杨乔然、江尔文以巡抚至,各自署置,官多于民。诸将袁韬据重庆,于大海据云阳,李占春据涪州,谭诣据巫山,谭文据万县,谭弘据天字城,侯天锡据永宁,马应试据芦卫,王祥据遵义,杨展据嘉定,朱化龙、曹勋仍据故地。摇、黄诸家据夔州夹江两岸,而李自成余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县。一蘅令不行,保叙州一郡而已。

  顺治五年,容藩自称楚世子,建行台夔州,称制封拜。时乔然已进总督,而范文光、詹天颜巡抚川南、北,吕大器以大学士来督师,皆恶容藩,谋诛之。六年春,容藩遂为占春所败,走死云阳。初,展与祥有隙,遣子璟新攻之。璟新先袭杀应试,与祥战败归。乾德利展富,说韬、大定杀展,分其赀。一蘅诮乾德,诸镇亦皆愤,有离心。

  秋九月,孙可望遣白文选攻杀祥,降其众二十余万,尽得遵义、重庆。一蘅益孤。七年秋,可望又使刘文秀大败武大定兵,长驱至嘉定。大定、韬皆降,乾德投水死。文秀兵复东,谭弘、谭诣、谭文尽降。占春、大海降于大清。明年正月,文秀还云南,留文选守嘉定,刘镇国守雅州。三月,大清兵南征,文选、镇国挟曹勋走,文光、天颜、化龙相继死。一蘅时已谢事,避山中。至九月,亦遘疾死。文武将吏尽亡。

  范文光,内江人。天启初,举于乡。崇祯中,历官工部主事,南京户部员外郎,告归。十七年,张献忠乱蜀,文光偕邛州举人刘道贞,芦山举人程翔风,雅州诸生傅元修、洪其仁等举义兵,奉镇国将军朱平檙为蜀王,推黎州参将曹勋为副总兵,统诸将,而文光以副使为监军,道贞等授官有差。勋败贼雅州龙鹳山,追至城下,反为所败,退守小关山。十一月,文光督参将黎神武攻雅州,不克。明年九月,神武合雅州土、汉兵再击贼将艾能奇于雅州,败绩。伪监司郝孟旋守锦州,文光、翔凤遣间使招之,孟旋袭杀守雅州贼,以城来归,文光等入居之。献忠死,文光保境如故。永明王命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川南,而以安绵道詹天颜巡抚川北。总督李乾德杀杨展,文光恶之,遂入山不视事。大清兵克嘉定,文光赋诗一章,仰药死。天颜兵败被执,亦死之。天颜,龙岩人,起家选贡生。

  吴炳,宜兴人。万历末进士。授蒲圻知县。崇祯中,历官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地尽失,流寓广东。永明王擢为兵部右侍郎,从至桂林,令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仍掌部事。又从至武冈。大兵至,王仓猝奔靖州,令炳扈王太子走城步,吏部主事侯伟时从之。既至,城已为大兵所据,遂被执,送衡州。炳不食,自尽于湘山寺,伟时亦死之。

  伟时,公安人。崇祯中进士,历官吏部考功主事,罢官。至是补官数月,即遘难。

  王锡衮,禄丰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崇祯中,累官少詹事。十三年擢礼部右侍郎。明年秋,尚书林欲楫出视孝陵,锡衮以左侍郎掌部事。帝禁内臣干预外政,敕礼官稽先朝典制以闻。锡衮等备列诸监局职掌,而不及东厂。提督内臣王德化言:“东厂之设,始永乐十八年,《国朝典汇》可据。礼官覆议不及,请解臣职,停厂不设。”锡衮等言:“《典汇》虽载此条,但系下文笺注。臣等以正史无文,故不敢妾引。”帝不听。锡衮复抗疏,请罢厂,亦不允。二月,帝再耕耤田。锡衮因言频岁旱蝗,三饷叠派,请量除加征,严核蠹饷,俾农夫乐生。又以时方急才,请召还故侍郎陈子壮、顾锡畴,故祭酒倪元璐、文安之,且乞免黄道周永戍。给事中沈胤培请增天下解额,锡衮因言南畿、浙江人文更盛,宜倍增。又言举人不第,有三十年不谒选者,宜定制。数科不售,即令服官。从之。

  欲楫还朝,锡衮调吏部尚书。李日宣下狱,遂掌部事。帝性纯孝,尝以秋夜感念圣母孝纯太后,遂欲终身蔬食。锡衮疏谏,帝嘉其寓爱于规,进秩一等。寻解部务,直讲筵。十六年忧归。

  唐王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永明王立,申前命。皆不至。土酋沙定洲作乱,执至会城,诡草锡衮疏上永明王,言定洲忠勇,请代黔国公镇云南。疏既行,以稿示之。锡衮大恨,诉上帝祈死。居数日,竟卒。

  堵胤锡,字仲缄,无锡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官长沙知府。山贼掠安化、宁乡,官军数败,胤锡督乡兵破灭之,又杀醴陵贼魁,遂以知兵名。十六年八月,贼陷长沙。胤锡朝觐还,贼已退。明年六月,福王命为湖广参政,分守武昌、黄州、汉阳。左良玉称兵,总督何腾蛟奔长沙,令摄湖北巡抚事,驻常德。唐王立,拜右副都御史,实授巡抚。

  李自成死,众拥其兄子锦为主,奉自成妻高氏及高氏弟一功,骤至澧州。拥众三十万,言乞降,远近大震。胤锡议抚之,腾蛟亦驰檄至。乃躬入其营,开诚慰谕,称诏赐高氏命服,锦、一功蟒玉金银器,犒其军,皆踊跃拜谢。乃即军中宴之,导以忠孝大义数千言。明日,高氏出拜,谓锦曰:“堵公,天人也,汝不可负!”别部田见秀、刘汝魁等亦来归。唐王大喜,加胤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制其军,手书奖劳。授锦御营前部左军,一功右军,并挂龙虎将军印,封列侯。赐锦名赤心,一功名必正,他部赏赉有差,号其营曰忠贞。封高氏贞义夫人,赐珠冠彩币,命有司建坊,题曰:“淑赞中兴”。胤锡遂与赤心等深相结,倚以自强。然赤心书疏犹称自成先帝,称高氏太后云。

  已而袁宗第、刘体仁诸营先归腾蛟者,亦引与赤心合,众益盛。胤锡以刍粮难继,令散处江北就食。明年正月,腾蛟大举,期诸军尽会岳州。独赤心先至,余逗遛,卒不进。永明王立,进胤锡兵部尚书,总制如故。

  顺治四年,永明王令赤心等攻荆州。月余,大清兵援荆州。赤心等大败,步走入蜀,数日不得食。乃散入施州卫,声言就食湖南。时王在武冈,刘承胤惧为赤心所并,计非胤锡不能御,乃加胤锡东阁大学士,封光化伯,赐剑,便宜从事。胤锡疏请得给空敕铸印,颁赐秦中举兵者,时颇议其专。承胤欲杀腾蛟,胤锡劾其罪。

  八月,大兵破武冈及宝庆、常德、辰、沅、胤锡走永顺土司。寻赴贵阳,抵遵义,乞师于皮熊王祥。又入施州,请忠贞营军。会楚宗人朱容藩伪称监国天下兵马副元帅,擅居夔州,御史钱邦芑传檄讨之。五年正月,胤锡见容藩,责以大义,晓譬 利害,散其党。

  未几,金声桓、李成栋叛我大清,以江西、广东附永明王。于是马进忠、王进才、曹志建、李赤心、高必正等乘间取常德、桃源、澧州、临武、蓝山、道州、靖州、荆门、宜城诸州县,进忠、赤心,必正皆封公。胤锡与进忠有隙,令赤心、必正争进忠所取常德,进忠尽焚庐舍而去。赤心等弃空城引而东,所至守将皆烧营弃城走,湖南已复州县为一空。胤锡乃率赤心等入湘潭,与腾蛟会。腾蛟令胤锡向江西,而自率进忠等向长沙。六年正月,兵方逼长沙,腾蛟在湘潭被执,诸军遂散。赤心等走广西,缘道掠衡、永、郴、桂。胤锡与胡一青守衡州,战败走桂阳。

  初,赤心等入广西,龙虎关守将曹志建恶其淫掠,并恶胤锡。胤锡不知也。或说志建,胤锡将召忠贞营图志建。志建夜发兵围胤锡,杀从卒千余。胤锡及子逃入富川瑶峒。志建索之急,瑶潜送胤锡于监军佥事何图复,间关达梧州。会王遣大臣严起恒、刘湘客安辑忠贞营。至梧而赤心等已走宾、横二州,乃载胤锡谒王于肇庆。志建迁怒图复,诱杀之,阖门俱尽。

  胤锡至肇庆,时马吉翔及李元胤、袁彭年等皆专柄,各树党。胤锡乃结欢于吉翔,激赤心等东来,与元胤为难。移书瞿式耜,欲间元胤,托言王有密敕,令己与式耜图元胤,王颇不悦。元胤党丁时魁、金堡又论其丧师失地,乃令总统兵马,移驻梧州。胤锡以赤心等不足恃,欲遥结孙可望为强援,矫王命封为平辽王。胤锡寻至浔州,自恨发病,十一月卒。王赠胤锡浔国公,谥文忠。

  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祯四年进士。历广州知府,迁衡永兵备副使。十六年,张献忠躏湖南,吏民悉逋窜。起恒独坚守永州。贼亦不至。唐王时,擢户部右侍郎,总督湖南钱法。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领钱法。王走靖州,起恒从不及,避难万村。已知王在柳州,闲道往从之。从返桂林,复从至柳州、南宁。李成栋叛大清,以广东附于王。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无何,化澄、天麟相继罢。黄士俊继何吾驺为首辅,起恒次之。

  时朝政决于成栋子元胤,都御史袁彭年,少詹事刘湘客,给事中丁时魁、金堡、蒙正发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司礼中官庞天寿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王在梧州,尚书吴贞毓等十四人合疏攻五虎,下湘客等狱,欲置之死。起恒顾跪王舟力救,贞毓等并恶之,乃请召还化澄,而合攻起恒。给事中雷德复劾其二十余罪,比之严嵩。王不悦,夺德复官。起恒力求罢,王挽留之不得,放舟竟去。

  会郧国公高必正入觐王,贞毓欲藉其力以倾起恒,言:“朝事坏于五虎,主之者,起恒也。公入见,请除君侧奸,数言决矣。”必正许之。有为起恒解者,谓必正曰:“五虎攻严公,严公反力救五虎。此长者,奈何以为奸?”必正见王,乃力言起恒虚公可任,请手敕邀与俱还。文安之入朝,起恒让为首辅。桂林破,从王奔南宁。

  先是,孙可望据云南,遣使乞封王。天麟议许之,起恒持不可。后胡执恭矫诏封为秦王,可望知其伪,遣使求真封。起恒又持不可,可望大怒。至是,可望知王播迁,遣其将贺九仪、张胜等率劲卒五千,迎王至南宁,直上起恒舟,怒目攘臂,问王封是“秦”非“秦”。起恒曰:“君远迎主上,功甚伟,朝廷自有隆恩。若专问此事,是挟封,非迎主上也。”九仪怒,格杀之,投尸于江。遂杀给事中刘尧珍、吴霖、张载述,追杀兵部尚书杨鼎和于昆仑关,皆以阻封议故。时顺治八年二月也。起恒既死,尸流十余里,泊沙渚间。虎负之登崖,葬于山麓。

  朱天麟,字游初,昆山人。崇祯元年进士。授饶州推官,有惠政。考选入都,贫不能行赂,拟授部曹。帝御经筵,讲官并为称屈。及临轩亲试,乃改翰林编修。十七年正月,奉命祭淮王,抵山东而京师陷。及南都破,走福州,唐王擢少詹事,署国子监事。天麟见郑芝龙跋扈,乞假至广东。闻汀州变,又走广西,入安平土州。

  顺治四年,永明王居武冈,以礼部侍郎召。天麟疏请王自将,倡率诸镇,毋坐失事机。辞不至。明年,王在南宁,擢礼部尚书,寻拜东阁大学士。天麟请亲率士兵略江右,不听,乃趋谒王。会李成栋反大清,从王至浔州。而浔帅陈邦传请世居广西如黔国公故事,天麟执不允。邦传怒,以庆国公印、尚方剑掷天麟舟中,要必得,仍执不允。已而成栋奉王驻肇庆,天麟谓机可乘,复劝王亟颁亲征诏,规取中原。王优诏答之。

  当是时,朝臣各树党。从成栋至者,曹晔、耿献忠、洪天擢、潘曾纬、毛毓祥、李绮,自夸反正功,气凌朝士。从广西扈行至者,天麟及严起恒、王化澄、晏清、吴贞毓、吴其雷、洪士彭、雷德复、尹三聘、许兆进、张孝起,自恃旧臣,诋曹、耿等尝事异姓。久之复分吴、楚两党。主吴者,天麟、孝起、贞毓、李用楫、堵胤锡、王化澄、万翱、程源、郭之奇,皆内结马吉翔,外结陈邦传。主楚者,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刘湘客、金堡,皆外结瞿式耜,内结李元胤。元胤者,惠国公成栋子,为锦衣指挥使,进封南阳伯,握大权。彭年等倚为心腹,势张甚。

  彭年尝论事王前,语不逊。王责以君臣之义,彭年勃然曰:“傥向者惠国以五千铁骑,鼓行而西,君臣义安在?”王变色,大恶之。彭年等谋攻去吉翔、邦传,权可独擅也。而堡居言路,有锋气,乃疏陈八事,劾庆国公邦传十可斩,文安侯吉翔,司礼中官庞天寿,大学士起恒、化澄与焉。起恒、化澄乞去,天麟奏留之。堡与给事中时魁等复相继劾起恒、吉翔、天寿无已。太后召天麟面谕,武冈危难,赖吉翔左右,令拟谕严责堡等。天麟为两解,卒未尝罪言者,而彭年辈怒不止。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庙,然党益固不能解。

  明年春,邦传讦堡官临清尝降流贼,受其职,且请堡为己监军。天麟因拟谕讥堡,堡大愤。时魁乃鼓言官十六人诣阁诋天麟,至登殿陛大哗,弃官掷印而出。王方坐后殿,与侍臣论事,大惊,两手交战,茶倾于衣,急取还天麟所拟而罢。天麟遂辞位,王慰留再三,不可。陛辞,叩头泣。王亦泣曰:“卿去,余益孤矣。”

  初,时魁等谓所拟出起恒意,欲入署殴之。是日,起恒不入,而天麟独自承。遂移怒天麟,逐之去,天麟移居庆远。化澄贪鄙无物望,亦为时魁等所攻,碎冠服辞去。王乃召何吾驺、黄士俊入辅。未几,吾驺亦为堡等排去,独士俊、起恒在,乃复召天麟,天麟不至。堡等既连逐三相,益横,每阑入阁中,授阁臣以意指。王不 得已,建文华殿于正殿旁,令阁臣侍坐拟旨以避之。堡又连劾堵胤锡及侍郎万翱、程源、郭之奇,尚书吴贞毓。贞毓等欲排去之,畏元胤为援,不敢发。

  七年春,王赴梧州,元胤留肇庆,陈邦传适遣兵入卫。贞毓、之奇、翱、源乃合诸给事御史劾彭年、湘客、时魁、堡、正发把持朝政,罔上行私罪。王谓彭年反正有功,免议,下堡等狱。堡又以语触忌,与时魁并谪戍。湘客、正发赎配追脏。王乃再召天麟,天麟疏言:“年来百尔构争,尽坏实事。昔宋高宗航海,犹有退步。今则何地可退?当奋然自将,文武诸臣尽擐甲胄。臣亦抽峒丁,择土豪,募水手,经略岭北、湖南,为六军倡。若徒责票拟,以为主持政本,今政本安在乎?”

  时大兵益逼,孙可望请王赴云南。初,起恒持可望封,天麟及化澄独谓宜许。及可望使至,天麟力请从之。请臣以起恒被杀故,皆不可。天麟乃奉命经略左、右两江土司,以为勤王之助。兵未集,大兵逼南宁,王仓皇出走,天麟扶病从之。明年四月抵广南,王已先驻安龙。天麟病剧,不能入觐,卒于西坂村。

  张孝起,吴江人。举于乡,授廉州推官。大兵至,逼海滨,举兵谋恢复。战败被获,妻妾俱投海死。孝起羁军中,会李成栋叛大清,孝起乃脱去。永明王以为吏科给事中。 清真介直,不与流俗伍。王至梧州。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以失李元胤援,并辞职。王报许,以孝起代时魁,掌吏科印。俄与廷臣共排去湘客等,遂为其党所疾。高必正,湘客乡人也,尤疾之,怒骂于朝,王为解乃已。久之,擢孝起右佥都御史,巡抚高、雷、廉、琼四府。城破,走避龙门岛。岛破,被执,不食七日死。

  杨畏知,宝鸡人。崇祯中,历官云南副使,分巡金沧。乙酉秋,武定土官吾必奎反,连陷禄丰、广通诸县及楚雄府。畏知督兵复楚雄,驻其地。必奎伏诛,而阿迷土官沙定洲继乱,据云南,黔国公沐天波走楚雄。巡抚吴兆元不能制,许为奏请镇云南。定洲遂西追天波,畏知说天波走永昌,而己以楚雄当定洲。定洲至,畏知复绐之曰:“若所急者,黔国尔,今已西。待尔定永昌还,朝命当已下,予出城以礼见。今顺逆未分,不能为不义屈也。”定洲恐失天波,与盟而去。分兵陷大理、蒙化。畏知乘间清野缮堞,征邻境援兵,姚安、景东俱响应。定洲闻,不敢至永昌,还攻楚雄,不能下。畏知伺贼懈,辄出击,杀伤多。乃引去,还攻石屏、宁州、嶍峨,皆陷之。复西攻楚雄,迄不能下。明年,孙可望等入云南,定洲还救,大败,遁归阿迷,可望等遂据会城。

  初,唐王闻畏知抗贼,进授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以巡抚吴兆元为总督。及可望等至,以畏知同乡,甚重之。寻与刘文秀西略,畏知拒战败,投水不死,踞而骂。可望下马慰之曰:“闻公名久。吾为讨贼来,公能共事,相与匡扶明室,非有他也。”畏知瞪目视之曰:“绐我尔。”可望曰:“不信,当折矢誓。”畏知曰:“果尔,当从我三事:一不得仍用伪西年号,二不得杀人,三不得焚庐舍,淫妇女。”可望皆许诺。乃与至楚雄,略定大理诸郡,使文秀至永昌迎天波归。迤西八府免屠戮,畏知力也。

  时永明王已称号于肇庆,而诏令不至。前御史临安任僎议尊可望为国主,以干支纪年,铸兴朝通宝钱。畏知愤甚,有所忤,辄抵掌谩骂。可望数欲杀之,李定国、刘文秀为保护得免。可望与刘、李同辈,一旦自尊,两人不为下。闻肇庆有君,李锦、李成栋等并加封爵,念得朝命,加王封,庶可相制,乃议遣使奉表。畏知亦素以尊主为言。岁已丑,遣畏知及永昌故兵部郎中龚彝赴肇庆进可望表,请王封,为金堡等所持。畏知乃曰:“可望欲权出刘、李上尔。今晋之上公,而卑刘、李侯爵可也。”乃议封可望景国公,赐名朝宗;定国、文秀皆列侯。遣大理卿赵昱为使,加畏知兵部尚书,彝兵部侍郎,同行。

  时堵胤锡曾赐空敕,得便宜行事。昱乃就与谋,矫命改封可望平辽王,易敕书以往。武康伯胡执恭者,庆国公陈邦传中军也,守泗城。州与云南接,欲自结可望,言于邦传,先矫命封可望秦王,曰:“藉其力可制李赤心也。”邦传乃铸金章曰:“秦王之宝”,填所给空敕,令执恭赍行。可望大喜,郊迎。亡何,畏知等至。可望骇不受,曰:“我已封秦王矣。”畏知曰:“此伪也。”执恭亦曰:“彼亦伪也,所封实景国公,敕印故在。”可望怒,辞敕使,下畏知及执恭狱,而遣使至梧州问故,廷臣始知矫诏事。文安侯马吉翔请封可望澄江王,使者言,非“秦”不敢复命。大学士严起恒持不可,兵部侍郎杨鼎和助之,且请却所献白金玉带。会郧国公高必正等入朝,召使者言:“本朝无异姓封王例。我破京师,逼死先帝,滔天大罪,蒙恩宥赦,亦止公爵尔。张氏窃据一隅,罪固减等,封上公足矣,安敢冀王爵。自今当与我同心报国,洗去贼名,毋欺朝廷孱弱,我两家士马足相当也。”又致书可 望,词义严正。使者唯唯退,议遂寝。必正者,李自成妻弟,同陷京师者也。

  可望不得封,益怒。其年九月亲率兵至贵州。十一月,大兵破广州、桂林,王走南宁。事急,遣编修刘襜封可望冀王,可望仍不受。畏知曰:“‘秦’‘冀’等尔,假何如真?”可望不听。定国等劝可望遣畏知终其事,可望许之。明年二月先遣部将贺九仪、张胜、张明志赴南宁索沮“秦”封者起恒、鼎和及给事中刘尧珍、吴霖、张载述杀之,乃真封可望秦王。而畏知旋至,痛哭自劾,语多侵可望。遂留为东阁大学士,与吴贞毓同辅政。可望闻之怒,使人召至贵阳,面责数之。畏知大愤,除头上冠击可望,遂被杀。楚雄人以畏知守城功,为立祠以祀。

  吴贞毓,字元声,宜兴人。崇祯十六年进士。事唐王为吏部文选主事。事败,拥立永明王,进郎中。王驻全州,加太常少卿,仍掌选事。已,擢吏部右侍郎,从至肇庆,拜户部尚书。广东、西会城先后失,王徙浔州,再徒南宁,贞毓并从。贞毓与严起恒共阻孙可望秦王封,可望杀起恒,贞毓以奉使获免。及还,进东阁大学士,代起恒。可望自云南迁贵阳,议移王自近,挟以作威。其将掌塘报者曹延生惎贞毓,言不可移黔。

  时顺治八年,大兵南征,势日迫。王召诸臣议,有请走海滨就李元胤者,有议入安南避难者,有议泛海抵闽依郑成功者。惟马吉翔、庞天寿结可望,坚主赴黔。贞毓因前阻封议,且入延生言,不敢决。元胤疏请出海。王不欲就可望,而以海滨远,再下廷议,终不决。亡何,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殿后军,战败奔还。请王速行,急由水道走土司,抵濑湍。二将报大兵益近,相距止百里。上下失色,皆散去。已,次罗江土司,追骑相距止一舍。会日晡引去,乃稍安。次龙英,抵广南,岁己暮。

  可望遣兵以明年二月迎王入安隆所,改为安龙府,奉王居之。宫室庳陋,服御粗恶,守护将悖逆无人臣礼,王不堪其忧。吉翔掌戎政,天寿督勇卫营,谄事可望,谋禅代。恶贞毓不附己,令其党冷孟銋、吴象元、方祚亨交章弹击。且语孟銋等曰:“秦王宰天下,我具启,以内外事尽付戎政、勇卫二司。大权归我,公等为羽翼,贞毓何能为!”吉翔遂遣门生郭璘说主事胡士瑞拥戴秦王。士瑞怒,历声叱退之。他日,吉翔遣璘求郎中古其品画《尧舜禅受图》以献可望,其品拒不从。吉翔谮于可望,杖杀其品,而可望果以朝事尽委吉翔、天寿。于是士瑞与给事中徐极,员外郎林青阳、蔡縯,主事张镌连章发其奸谋。王大怒。两人求救于太后,乃免。

  前御史任僎、中书方于宣劝可望设内阁九卿科道官,改印交为八叠,尽易其旧,立太庙,定朝仪,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夕谋篡位。王闻忧惧,密谓中官张福禄、全为国曰:“闻晋王李定国已定广西,军声大振。欲密下一敕,令统兵入卫。若等能密图乎?”二人言徐极、林青阳、张镌、蔡縯、胡士瑞曾疏劾吉翔、天寿,宜可与谋,王即令告之。五人许诺,引以告贞毓。贞毓曰:“主上忧危,正我辈报国之秋。诸君中谁能充此使者?”青阳请行。乃令佯乞假归葬,而使员外郎蒋乾昌撰予定国敕,主事朱东旦书之,福禄等持入用宝。青阳于岁尽间道驰至定国所。定国接敕感泣,许以迎王。

  明年夏,青阳久未还,王将择使往促,贞毓以翰林孔目周官对。都督郑胤元曰:“吉翔晨夕在侧,假他事出之外,庶有济。”王乃令吉翔奉使祭先王及王太后陵于梧州、南宁,而遣周官诣定国。吉翔在道,微知青阳密敕事,遣人至定国营侦之。主事刘议新者,道遇吉翔,意其必预谋也,告以两使赍敕状。吉翔惊骇,启报可望。可望大怒,并疑吉翔预谋,遣其将郑国赴南宁逮之。会镌、士瑞及李元开以王亲试,极、縯、东旦及御史林锺以久次,皆予美官。天寿及吉翔弟都督雄飞忌甚,与其党郭璘方谋陷之。而锺、縯、极、镌、士瑞亦知事泄,仓皇劾吉翔、天寿表里为奸。王见事急,即下廷臣议罪。天寿惧,与雄飞驰贵阳,告可望。

  初,青阳还至南宁,为守将常荣所留,密遣亲信刘吉告之王。王喜,改青阳给事中,谕贞毓再撰敕,铸“屏翰亲臣”金印,令吉还付青阳。至廉州,周官与青阳遇,偕至高州赐定国,定国拜受命。

  而是时郑国已械吉翔至安龙,与诸臣面质。贞毓谢不知,国怒,因挟贞毓直入王所居文华殿,迫胁王,索主谋者。王惧,不敢正言,谓必外人假敕宝为之。国遂努目出,与天寿至朝房,械贞毓并胤元、锺、縯、乾昌、元开、极、镌、士瑞、东旦及太仆少卿赵赓禹,御史周允吉、朱议篸,员外郎任斗墟,主事易士佳系私室。又入宫擒福禄、为国而出。其党冷孟銋、蒲缨、宋德亮、朱企鋘等迫王速具主名,王悲愤而退。翊日,国等严刑拷掠,独贞毓以大臣免。众不胜楚,大呼二祖列宗,且大骂。时日已暮,风雷忽震烈。縯厉声曰:“今日縯等直承此狱,稍见臣子报国苦衷。”由是众皆自承。国又问曰:“主上知否?”縯大声曰:“未经奏明。”乃复收系,以欺君误国盗宝矫诏为罪,报可望。可望请王亲裁,王不胜愤,下廷议。吏部侍郎张佐辰及缨、德亮、孟銋、企鋘、蒋御曦等谓国曰:“此辈尽当处死。傥留一人,将为后患。”于是御曦执笔,佐辰拟旨,以镌、福禄、为国为首罪,凌迟,余为从罪,斩。王以贞毓大臣,言于可望罪绞。吉翔以福禄等内侍,谓王后知情,将废之,令主事萧尹历陈古废后事。后泣诉于王,乃已。诸人就刑,神色不变,各赋诗大骂而死。其家人合瘗于安龙北关之马场。已而青阳逮至,亦被杀,独官走免。时顺治十一年三月也。

  居二载,定国竟奉前敕护王入云南。乃赠贞毓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赐祭,谥文忠,荫子锦衣,世千户,余赠恤有差。已,建庙于马场,勒碑大书“十八先生成仁处”以旌其忠。

  定国既奉王居滇,即捕吉翔及其家人,令部将靳统武收系,将杀之。吉翔日媚统武,定国客诣统武,吉翔复媚之。因相与誉吉翔于定国,而微为辨冤。定国召吉翔,吉翔入谒,即叩头言:“王再造功,千古无两。吉翔幸望见颜色,死且不朽,他是非,何足辨也。”定国乃大喜。吉翔因日谄定国客,令说定国荐己入内阁,遂与定国客蟠结,尽握中外权,天寿亦复用事。后从王入缅甸,天寿先死,吉翔为缅人所杀。

  高勣,字无功,绍兴人。事永明王,历官光禄少卿。马吉翔、庞天寿构杀吴贞毓等,李定国奉王至云南,捕吉翔将杀之。已,为其所谀,遂免死,且荐入阁,遂得尽握中外权,而天寿亦用事。定国与刘文秀时诣二人家,定国时封晋王,文秀蜀王也。勣与御史邬昌期患之,合疏言二人功高望重,不当往来权佞之门,恐滋奸弊,复蹈秦王故辙。疏上,二王遂不入朝。吉翔激王怒,命各杖一百五十,除名。定国客金维新走告定国曰:“勣等诚有罪,但不可有杀谏官名。”定国即偕文秀入救,乃复官。

  及定国败孙可望兵,自以为无他患,武备尽弛。勣与郎官金简进谏曰:“今内难虽除,外忧方大。伺我者顿刃待两虎之毙,而我酣歌漏舟之中,熟寝爇薪之上,能旦夕安耶?二王老于兵事,胡泄泄如死。”定国诉之王前,颇激。王拟杖二臣以解之,朝士多争不可,移时未能决。而三路败书至,定国始逡巡引谢,二臣获免。简,字万藏,勣乡人。后王入缅甸,二人扈行,并死之。

  有李如月者,东莞人,官御史。王驻安龙时,孙可望获叛将陈邦传父子,去其皮,传尸至安龙。如月劾可望不请旨,擅杀勋镇,罪同莽、操,而请加邦传恶谥,以惩不忠。王知可望必怒,留其疏。召如月入,谕以谥本褒忠,无恶谥理。小臣妄言乱制,杖四十,除名,意将解可望。而可望大怒,遣人至王所,执如月至朝门外,抑使跪。如月向阙叩头,大呼太祖高皇帝,极口大骂。其人遂剔其皮,断手足及首,实草皮内纫之,悬于通衢。

  又有任国玺者,官行人。顺治十五年,永明王将出奔,国玺独请死守。章下廷议,李定国等言:“行人议是。但前途尚宽,暂移跸,卷土重来,再图恢复,未晚也。”乃扈王入缅甸。缅俗以中秋日大会群蛮,令黔国公沐天波偕诸酋椎髻跣足,以臣礼见。天波不得已从之,归泣告众曰:“我所以屈辱者,惧惊忧主上耳。否则彼将无状,我罪益大。”国玺与礼部侍郎杨在抗疏劾之。

  时庞天寿已死,李国泰代掌司礼监印,吉翔复与表里为奸。国玺集宋末大臣贤奸事为一书,进之王,吉翔深恨之。王览止一日,国泰即窃去。国玺寻进御史,疏论时事三不可解,中言祸急然眉,当思出险。吉翔不悦,即令国玺献出险策。国玺忿然曰:“时事至此,犹抑言官使不言耶!”

  时缅甸弟弑兄自立,欲尽杀文武诸臣,遣人来言曰:“蛮俗贵诅盟,请与天朝诸公饮咒水。”吉翔、国泰邀诸臣尽往。至则以兵围之,令诸臣以次出外,出辄杀之,凡杀四十二人。国玺及在、天波、吉翔、国泰、华亭侯王维恭、绥宁伯蒲缨、都督马雄飞、吏部侍郎邓士廉等皆预焉。惟都督同知邓凯以伤足不行,获免。时顺冶十八年七月也。自是由榔左右无人。至十二月,缅人遂送之出境,事具国史。

  初,由榔之走缅甸也,昆明诸生薛大观叹息曰:“不能背城战,君臣同死社稷,顾欲走蛮邦以苟活,不重可羞耶!”顾子之翰曰:“吾不惜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汝其勉之!”之翰曰:“大人死忠,儿当死孝。”大观曰:“汝有母在。”时其母适在旁,顾之翰妻曰:“彼父子能死忠孝,吾两人独不能死节义耶?”其侍女方抱幼子,问曰:“主人皆死,何以处我?”大观曰:“尔能死,甚善。”于是五人偕赴城北黑龙潭死。次日,诸尸相牵浮水上,幼子在侍女怀中,两手坚抱如故。大观次女已适人,避兵山中,相去数十里,亦同日赴火死。

  有那嵩者,沅江土官也。世为知府。嵩嗣职,循法无过。王走缅甸,过沅江,嵩与子焘迎谒,供奉甚谨,设宴皆金银器。宴毕,悉以献,曰:“此行上供者少,聊以佐缺乏耳。”后李定国号召诸土司兵,嵩即起兵应之。已而城破,登楼自焚,阖家皆死,其士民亦多巷战死。

  赞曰:明自神宗而后,浸微浸灭,不可复振。揆厥所由,国是纷呶,朝端水火,宁坐视社稷之沦胥,而不能破除门户之角立。故至桂林播越,旦夕不支,而吴、楚之树党相倾,犹仍南都翻案之故态也。颠覆之端,有自来矣,于当时任事诸臣何责哉。

卷一百六十七譯文

  呂大器,字儼若,遂寧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初任行人,升為吏部稽勳主事後又先後在四個司裡任過職,然後請假回鄉。他看到遂寧城的城牆低矮而且不結實,就倡議加以修建。工程剛剛完畢,賊寇來了,他幫助地方官拒敵守城,遂寧得以保全。朝廷下令給他升官一級。回朝以後,大器到地方上擔任了關南道參議,又升為固原副使。期間,巡撫丁啟睿傳令讓他去征討長武的賊寇,他採用挖地洞火攻的辦法消滅了賊寇。

  十四年(1641),大器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他彈劾了總兵官柴時華的不法行徑,朝廷就解除了時華的職務,馬上派副將王世寵接替了他。時華向西邊的部落借了兵,和土魯番一起製造動亂,大器命令世寵前往討伐,打敗了時華和西邊的部落兵,時華自焚死了。塞外爾迭選、黃臺吉等擁兵請賞,打算侵犯肅州,肅州守臣把他們打走了。大器藉著犒賞他們為名,在他們飲馬的泉水中投了毒,毒死了他們無數人。又派總兵官馬火廣帶領副將世寵等人去討伐叛亂的各番,斬獲首級七百多,招安三十八個部落,然後返回。又打敗了那裡叛賊的餘黨。西部邊境基本上安定了。

  十五年六月,朝廷任命他為兵部添注右侍郎。他仗著自己有本事,性情剛強、急躁,善於避事。當時他看到天下大亂,怕擔任軍隊中的職務,所以極力推辭,並且給吏科投上一封帖子,說自己好酒,好色,貪財,一定不勝任。崇禎皇帝催他來京師,他詐稱有病不去,又下了一道嚴厲的詔書批評他,他還是不去,崇禎皇帝命令有關部門調查後回奏,第二年三月他才到京。崇禎皇帝命令他以原官兼右僉都御史,總督保定、山東、河北的軍務。當時京城郊區還沒有解嚴,大器和其他將領和應薦、張汝行飛馬前往扼守順義的牛欄山。總督趙光扌卞會合各鎮兵力在螺山大戰,應薦陣亡,別的將領也多次失敗。大器領的部隊沒出過什麼事,被提升了一級官俸。

  五月,因為保定戰事結束,停設總兵官,特設江西、湖廣、應天、安慶總督,駐九江,大器擔任了這個職務。湖北的地盤當時已丟失了,武昌也淪陷了,左良玉駐紮在九江,自稱有病不出兵。因為侯恂的緣故,良玉懷疑大器來是要暗算自己(這件事的敘述見於《良玉傳》中)。大器親自到病榻前進行慰勞,良玉的懷疑方略為解消。後來張獻忠在湖南大搞破壞,分派部隊打下袁州、吉安。大器趕忙派自己的部將和良玉的部隊在樟樹鎮進攻賊兵,峽江、永新二郡都得到收復。過後建昌、撫州失陷,良玉、大器兩人不和,兩家的部隊私鬥,燒燬了南昌城關的鄉村。朝廷因此決定讓大器改任南京兵部右侍郎,讓袁繼鹹替換了他。

  十七年(1644)四月,京師淪陷了,南京的大臣們討論立新皇帝。大器同意錢謙益、雷糹寅祚的主張,打算立潞王。還沒有確定下來,馬士英和劉澤清等將領簇擁著福王來了。福王登基後,提升大器為吏部左侍郎。大器因為以前的不同意見沒能實現,自感不安,就上書彈劾士英,說他擁兵入朝,厚顏無恥地在朝廷中逗留不去,翻先皇帝親定的逆案,想把阮大鋮塞進內閣。他的兒子花了幾個臭錢就當上都督,他的妹夫沒上過戰場竟官拜總兵,他自己的姻親越其傑、田印、楊文驄本來是先朝的罪人,現在卻高官厚祿,這些豈不是壞亂了等級名分。“像吳生生、鄭三俊,我不敢說他們一點過失也沒有,但他們正直、寬容、大方,到底是天下好人們所心服的物件;士英、大鋮,我不敢說他們連一技之長都沒有,但他們自私、虛偽、邪惡,終究會成為國家無窮盡的罪魁禍首。”他的奏疏遞進去以後,福王以和好共處,體諒國家答覆了他。

  不久,澤清入朝,彈劾大器、糹寅祚心中在圖謀不軌。大器於是請求離職回家,臨行之前親手把福王監國告廟的檔案抄了一份送到內閣,表明自己別無他念。士英對他懷恨不已,又讓太常少卿李沾彈劾他。朝廷於是剝奪了大器的官籍,又命令法司把他逮捕問罪。因為四川的領土全部失陷,無法找到他的人影才罷休。大器被趕走後,李沾被破格提拔為左都御史。謙益也因為追隨士英、大鋮,得以出任禮部尚書。只有糹寅祚被判了死刑。

  第二年,唐王把大器召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因道路阻隔,很久他才到任。汀州失陷後,他逃奔到廣東,與丁魁楚等人一起擁立永明王監國,永明王讓他以原官兼管兵部事務。很久以後,升他為少傅,讓他統領西南所有的軍隊,接替了王應熊,又賜了他尚方寶劍,讓他享有見機行事的權力。到涪州以後,他和將軍李佔春深相結交。別的將領楊展、於大海、胡云鳳、袁韜、武大定、譚弘、譚詣、譚文等都接受大器的管轄。宗室朱容藩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駐兵夔州。大器傳令佔春、大海、雲鳳討伐,把容藩殺掉了。大器到思南後得了病,返回途中駐在都勻死掉了。永明王給他加諡號為“文肅”。

  樊一蘅,字君帶,宜賓人。他的父親樊垣做過常德知府。一蘅考中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被派出任安義知縣、襄陽知府,後來逐漸做到吏部郎中,告假回鄉了。

  崇禎三年(1630)秋,一蘅改任榆林兵備參議。流賊當中有很多榆林人,這裡又長期災荒,飢餓的百姓更加相互拉扯地去當強盜。一蘅安撫殘存人口,整治軍備,討伐、斬殺了申在庭、馬丙貴,平定了不沾泥。歷次受到薦舉,先升為監軍副使,又升為右參政,負責巡視關南。總兵曹文詔敗亡以後,各路賊兵進逼西安。總督洪承疇命令一蘅監督左光先、張應昌的官兵,連敗賊寇,打跑了混天星。賊兵逼近漢中,瑞王告急,一蘅和副將軍羅尚文一起趕往援救。正好承疇的大部隊來了,賊兵於是撤退了。一蘅被提升為按察使,然後和副將馬科、賀人龍一起屢次在漢中挫敗祁總管,降服了他。

  十二年朝廷提拔一蘅為右僉都御史,接替鄭崇儉巡撫寧夏,被人彈劾,罷官回家去了。十六年冬季,受到推薦,朝廷起用他擔任兵部右侍郎,準備讓他總督川、陝軍務,因為道路阻隔,命令沒能傳到他手上。

  順治元年(1644),福王在南京即位,重新發布了以前的任命令。當時張獻忠已經佔領了整個四川,只有遵義沒有失守,一蘅與王應熊在這裡避難。接到任命以後,一蘅傳檄召各府原先的將領來會師出兵。這時正好巡撫馬乾收復了重慶,松潘副將朱化龍、同知詹天顏攻殺賊將王執行,收復了龍安、茂州。一蘅於是起用舊將甘良臣當總統,讓侯天錫、屠龍任副職,集結參將楊展,遊擊馬應試、餘朝宗所帶領的散兵,湊起三萬人。第二年三月攻打敘州,應試、朝宗搶先登上城牆,楊展等人跟著上去,斬獲幾千首級。偽都督張化龍逃走,於是官兵收復了敘州城。一蘅於是在江面上犒勞了部隊。

  當初,馬乾收復重慶時,賊將劉廷舉逃走向張獻忠求救。獻忠命令他的養子劉文秀攻打重慶,水陸並進。副將曾英與參政劉麟長從遵義趕來增援,與部將於大海、李佔春、張天相等夾擊,打敗了幾萬賊兵。曾英頓時威名大振,別的將領都歸屬到他的麾下,有官兵二十多萬,聽從一蘅的調遣。

  楊展收復敘州以後,賊將馮雙禮來犯,每戰必敗,孫可望就帶領大部隊來增援他。雙方隔江相持了一個月,官兵糧食用完了,一蘅只好退駐古藺州,楊展退駐江津。賊兵折到羊子嶺阻截朱化龍及僉事蔡肱明,化龍率領幾百名番人騎兵直衝賊兵的隊伍,賊兵驚散了,死屍躺滿了山谷。化龍因為兵力孤單,又回去防守舊地了。別的將領當時也在摩泥、滴水連連打敗賊兵。

  一蘅於是命令楊展、應試攻打嘉定、邛州、眉州,原總兵官賈連登及其中軍楊維棟攻打資陽、簡州,天錫、高明佐攻打瀘州,佔春、大海防守忠州、涪州。其他佔有城鎮接受一蘅徵調的將領,洪雅縣有曹勳及監軍副使範文光,松潘、茂州有監軍僉事詹天顏,夔州、萬縣有譚弘、譚詣。一蘅於是移駐納溪,居中排程,與督師應熊在瀘州相會後傳令各位將官刻期並進。獻忠這時很有些怕了,把境內的居民全給殺掉了,把自己的金銀都投入江水裡,大焚宮室,火一連幾個月沒有熄滅,打算放棄成都逃往四川北部。

  第二年春天,楊展佔領了上川南部的全部地盤,屯兵嘉定,與曹勳等相互聲援。同時應熊及王祥在遵義,馬乾、曾英在重慶都駐紮重兵。賊寇的勢力日益減弱,只有保寧、順慶為賊將劉進忠把守著,進忠又幾次吃敗仗。獻忠惱火了,派遣孫可望、劉文秀、王尚禮、狄三品、王復臣等攻打四川南部的府縣。應熊、一蘅急忙下令讓楊展、天錫、化龍、應試及顧存志、莫宗文、張登貴在犍為、敘州連營抵擋。賊兵接連作戰不利,曾英、王祥乘機進兵成都,獻忠趕緊召回可望等人。後來又聽說大清部隊進入四川境內,劉進忠投降了,獻忠十分害怕。七月,便放棄成都進入順應,不久逃入西充的鳳凰山裡。到十二月,大清部隊覆壓而來,射死了張獻忠,賊兵投降、敗亡的有二三十萬人。可望率領殘兵向南逃走,突然之間抵達重慶。曾英出其不意戰敗,死在了長江裡。賊兵於是打下了綦江,應熊到畢節衛躲避去了。過了一個月,賊兵打下遵義,進入貴州境內。大清部隊追趕到重慶,巡撫馬乾敗死,就又打進遵義。因為缺餉,大清部隊凱旋而回。

  此後王祥等又收復了保寧等兩個府,一蘅再次駐兵於長江之上,制定了恢復整個四川的計劃,然後向永明王上書講了善後事宜及各將的功績。永明王任命一蘅為戶、兵二部尚書,加官太子太傅,對王祥、楊展、天錫等人也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加官進爵。當時應熊已死,宗室朱容藩、原偏沅巡撫李乾德都以總制身份來到四川,楊喬然、江爾文以巡撫身份來了,大家各自設立衙門,官多於民。各員大將袁韜佔領著重慶,於大海佔著雲陽,李佔春佔著涪州,譚詣佔據巫山,譚文佔據萬縣,譚弘佔據天字城,侯永錫佔據永寧,馬應試佔據蘆衛,王祥佔據遵義,楊展佔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然佔據著原先的地盤。搖天動、黃龍等各家部隊佔據著夔州、夾江兩岸,李自成的餘黨李赤心等十三家兵也駐紮在建始縣。一蘅的軍令執行不下去,僅僅能保住敘州一府而已。

  順治五年,容藩自稱是楚王的世子,在夔州設立行宮,稱王設官。當時喬然已升任總督,範文光、詹天顏分別升任川南、川北巡撫,呂大器以大學士的身份來督師,大家都討厭容藩,打算殺掉他。六年春天,容藩就被佔春打敗,逃走後死在雲陽。原先楊展和王祥有矛盾,派自己的兒子楊瞡新去攻打王祥。瞡新先襲擊、殺死了應試,然後跟王祥開戰,敗回。乾德羨慕楊展富有,勸說袁韜、大定殺掉楊展,瓜分了他的財產。一蘅批評了乾德,各鎮將領也都氣憤不平,於是官軍內部開始離心離德了。

  秋季九月裡,孫可望派白文選攻殺了王祥,收降了他的二十多萬部隊,佔領了整個遵義、重慶。一蘅更加孤立無助了。七年秋天,可望又派劉文秀大敗武大定的軍隊,長驅直入來到嘉定。大定、袁韜都投降了,乾德投水自殺了。文秀的部隊繼而東下,譚弘、譚詣、譚文都投降了。佔春、大海向大清投降了。第二年正月,文秀回到雲南,留下文選把守嘉定,劉鎮國留守雅州。三月,大清部隊南征,文選、鎮國挾持曹勳撤走,文光、天顏、化龍相繼死掉。一蘅當時已經不過問軍事,避居在山中,這年九月也生病去世了。明朝在四川的文武將吏至此全部死去了。

  堵胤錫,字仲緘,無錫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做過長沙知府。山賊在安化、寧鄉搶掠,官軍幾次戰敗,胤錫指揮民兵剷除了他們,又斬殺了醴陵的賊首,於是以懂軍事出了名。

  十六年八月,賊兵打下了長沙,胤錫到京城朝拜皇上歸來時,賊兵已經撤退了。第二年六月,福王任命他為湖廣參政,負責防守武昌、黃州、漢陽。左良玉舉兵造反時總督何騰蛟逃亡長沙,命令胤錫暫理湖北巡撫的事務,駐常德。唐王即位後給他加官右副都御史,任命他為實際上的湖北巡撫。

  李自成死後,大家推他哥哥的兒子李錦為頭領,護擁著李自成的妻子高氏及高氏的弟弟高一功突然間來到澧州。他們帶兵三十萬,說是來請求投降,附近地方受到很大震動。胤錫打算招安他們,騰蛟也發來了檄文,胤錫於是親自到他們的兵營中,開誠佈公地對他們加以勸慰,聲稱是皇上賜高氏的官服,李錦、一功蟒玉袍帶、金銀器皿,犒賞了他們的隊伍,他們都歡天喜地地拜領了。胤錫接著在他們的軍隊中宴請他們,講了幾千句忠孝大義的話開導他們。第二天,高氏出來拜會,對李錦說:“堵先生真是一個神人,你不能辜負他呀!”另外的賊軍將領田見秀、劉汝魁等也來歸附了。唐王非常高興,給胤錫加官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讓他總領這些部隊,親筆寫信表彰了他。又給李錦授職為御營前部左軍,一功為右軍,都掛了龍虎將軍的大印,封他們為侯。賜李錦改名赤心,一功改名必正。另外的各軍將領也程度不等地得到封賞,總名他們的部隊為忠貞營。加封高氏為貞義夫人,賜給她珍珠冠服、彩幣,命令有關部門為她立廟坊,題為“淑贊中興”。胤錫因此跟赤心等人結交很深,靠著他們自己也強大起來了。但是赤心的書信、奏疏中仍然稱呼自成是先帝,稱高氏為太后。

  後來先已歸附騰蛟的袁宗第、劉體仁等部隊也開過來與赤心合併,兵力更加強大了。胤錫因為糧草難於跟上,讓他們分散在長江以北各地取食。第二年正月,騰蛟想大舉用兵,約各軍都到嶽州會師。結果只有赤心先到,其他人逗留下來,最後沒有出兵。永明王即位後提升胤錫為兵部尚書,讓他和以前一樣繼續總領忠貞營。

  順治四年(1647),永明王命令赤心等攻打荊州。一個月後大清部隊來援,赤心等大敗,徒步進入四川,幾天都沒能吃到東西。後來分散進入施州衛,聲稱要到湖南借碗飯吃。當時永明王在武岡,劉承胤害怕被赤心吞併掉,考慮除非胤錫否則無法駕馭忠貞營,於是永明王給胤錫加官為東閣大學士,封光化伯,賜劍,允許他便宜行事。胤錫上書請求空白敕令和鑄印權,頒發給陝西舉兵起事的人,當時朝廷中很有一些人認為他專權。後來承胤想殺掉騰蛟,胤錫揭發了他的罪行。

  八月,大清部隊打下武岡及寶慶、常德、辰州、沅州,胤錫逃往永順土司。不久赴貴陽,來到遵義,向皮熊的王祥求援。又進入施州,請忠貞營的軍馬增援。這時楚王的本家朱容藩偽稱監國天下兵馬副元帥,擅自在夔州開署,御史錢邦芑釋出檄文要討伐他。五年正月,胤錫見到容藩,用大義批評了他,講清利害,解散了他的黨羽。

  不久,金聲桓、李成棟背叛了我們大清王朝,佔領江西、廣東,歸附了永明王。於是馬進忠、王進才、曹志建、李赤心、高必正等乘機佔領了常德、桃源、澧州、臨武、藍山、道州、靖州、荊門、宜城等州縣,進忠、赤心、必正都被封為公。胤錫和進忠有矛盾,命令赤心、必正爭奪進忠所打下的常德,進忠燒燬常德的所有房屋然後撤兵走了。赤心等放棄這座空城引兵而東,所到之處當地守將都燒營棄城出逃,湖南已經收復的州縣為之一空。胤錫於是率領赤心等進入湘潭與騰蛟相見。騰蛟命令胤錫去江西,自己帶進忠等開向長沙。

  六年正月,官兵正臨近長沙,騰蛟在湘潭被俘,各軍於是解散了。赤心等開赴廣西,沿途在衡州、永州、郴州、桂陽州搶劫。胤錫當時與胡一青在防衛衡州,戰敗後逃往桂陽。

  當初赤心等進入廣西,龍虎關守將曹志建討厭他們姦淫擄掠,並恨胤錫這個人,胤錫自己還不知道。有人對志建說胤錫將召忠貞營暗算他,志建於是在夜間派兵包圍了胤錫,殺死了他的一千多隨行士兵。胤錫和他的兒子逃進富川的瑤民山洞中。志建搜得很緊,瑤民悄悄把他們送給監軍僉事何圖復,然後從小路出關到了梧州。正好永明王派大臣嚴起恆、劉湘客來安撫忠貞營,走到這裡時赤心等人已經到了賓、橫二州。於是他們把胤錫載到肇慶拜見永明王。志建遷怒於圖復,把他誘殺了,圖復滿門都給抄斬。

  胤錫來到肇慶,當時馬吉翔及李元胤、袁彭年等都把持權柄,各樹黨羽。胤錫於是跟吉翔要好,激赤心等東來,跟元胤過不去。並且寫信給瞿式耜想離間他和元胤,假稱永明王有密詔讓自己和式耜暗算元胤,永明王對此很不高興。元胤的同夥丁時魁、金堡又講他喪師失地,永明王於是讓他總統兵馬,移駐到梧州去。

  胤錫認為赤心等人不值得依賴,想遠遠結交孫可望作為強有力的後援,就假傳永明王的命令封他為平遼王。胤錫不久後來到潯州,因心中有火氣生了病,十一月裡死了。

  永明王追贈胤錫為潯國公,諡文忠。

  朱天麟,字遊初,崑山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初任饒州推官時,對百姓實行惠政。入京接受考核、選拔,因為窮得無法行賄,被決定改任部曹。莊烈帝到經筵上去時,講官們都為他稱屈。等莊烈帝臨軒親自考試以後,讓他改任了翰林編修。

  十七年(1644)正月,天麟奉命去祭奠淮王,走到山東,京師就失守了。等南京被打下後,天麟去到福州,唐王提升他為少詹事,辦理國子監的事務。天麟看到鄭芝龍驕橫不法,就請假到了廣東。聽說汀州事變發生後,天麟又去廣西,進入安平民族州。

  順治四年(1647),永明王駐在武岡時,召他去當禮部侍郎。天麟上書請求永明王自己領兵,發動、領導各鎮的部隊作戰,不要坐失時機,並辭官不去做。

  第二年,永明王在南寧,提拔天麟當禮部尚書,不久又拜官東閣大學士。天麟上書請永明王率領士兵佔領江右,永明王不聽。天麟於是來拜見永明王。這時李成棟背叛了大清,天麟跟隨永明王到了潯州。潯州守將陳邦傳申請讓他像黔國公的事例那樣世代駐守廣西,天麟堅持不同意。邦傳惱了,把慶國公的大印、尚方劍扔到天麟的船中,一定要得到批准,天麟仍然堅持不同意。後來成棟護衛永明王駐在肇慶,天麟認為機會可乘,又勸永明王頒發詔書宣佈親征,謀取中原。永明王用語氣婉轉的詔書回答了他。

  那時朝廷中的大臣各樹朋黨。跟隨成棟來的有曹曄、耿獻忠、洪天擢、潘曾緯、毛毓祥、李綺,自吹有反正的功績,氣凌朝臣之上。從廣西隨駕來的有天麟及嚴起恆、王化澄、晏清、吳貞毓、吳其雷、洪士彭、雷德復、尹三聘、許兆進、張孝起,他們自認為是舊臣,攻擊曹曄、耿獻忠等曾經投靠過異姓王朝。時間長了朝臣中又分為吳、楚兩黨。吳黨的主要人物是天麟、孝起、貞毓、李用楫、堵胤錫、王化澄、萬翔、程源、郭之奇,他們都對內團結馬吉翔,對外聯結陳邦傳。楚黨的主要人物是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劉湘客、金堡,他們都對外聯結瞿式耜,對內團結李元胤。元胤是惠國公李成棟的兒子,當時任錦衣指揮使,進封南陽伯,握著大權。彭年等做他的心腹,所以氣焰更加囂張。

  彭年曾經在永明王座前談論事情,出言不遜。永明王用君臣之義批評他,彭年惱火地說“:假如過去惠國公帶領他的五千鐵騎鼓行而西,不管你,現在哪還有什麼君臣之義?”永明王變了臉色,非常厭惡他。彭年等人試圖把吉翔、邦傳排擠出去,獨攬大權。金堡擔任諫官,說話尖刻,就上書講了八件事,彈劾慶國公邦傳有十可斬,文安侯吉翔,司禮中官龐天壽,大學士起恆、化澄都在彈劾之內。起恆、化澄請求離職,天麟奏請留下了他們。金堡和給事中時魁等人又繼續不停地彈劾起恆、吉翔、天壽。太后召天麟來當面指示說武岡之危難靠了吉翔設法才避免,讓天麟起草一份指示批評金堡等人。天麟為雙方做了解釋,最後沒有把諫官治罪,可是彭年那一夥人已經怒不可遏了。永明王知道群臣之間矛盾很嚴重,讓他們到太廟中進行盟誓,但是黨派的隔閡越來越牢不可破了。

  第二年春天,邦傳攻擊金堡在臨清做官時曾經向流賊投降,接受他們的官職,並且請求讓金堡來做自己的監軍。天麟為此起草了一份指示批評金堡,金堡極為惱火。時魁於是鼓動十六名諫官到內閣攻擊天麟,到通向大殿的臺階上大吵,棄官丟印而去。永明王正坐在後殿跟侍臣談著事情,大吃了一驚,兩手發抖,茶水灑在了衣服上,急忙把天麟所起草的那篇指示收回才算完。天麟於是要求辭職,永明王再三慰留,不同意。天麟上殿辭別,叩頭哭泣。永明王也流著淚說“:你要走掉,我就會更加孤立無助了!”

  起初時魁等人認為那篇指示出自起恆,想到公署中毆打他,那天起恆沒上班,天麟就一個人承受了。於是這夥人遷恨於天麟,把他趕出去,移居到慶遠。化澄貪婪、平庸得不到輿論支援,也被時魁等所攻擊,扯碎衣冠走掉了。永明王於是招何吾騶、黃士俊入為輔臣。不久,吾騶也被金堡等排擠出去,只有士俊、起恆在內閣,永明王於是又召天麟回來,天麟沒來。金堡等人在接連趕走三個輔臣以後更加專橫了,經常隨意闖到內閣裡來,告訴閣臣他們的意思。永明王迫不得已,在正殿旁邊修建文華殿,讓閣臣陪著自己在裡邊起草聖旨,躲避他們。金堡又接連彈劾堵胤錫及侍郎萬翔、程源、郭之奇,尚書吳貞毓。貞毓等人想把他排擠出去,害怕元胤幫著他,不敢進行。

  七年春天,永明王赴梧州,元胤留在肇慶,陳邦傳正好派兵入衛。貞毓、之奇、萬翔、程源於是聯合給事御史們彈劾彭年、湘客、時魁、金堡、正發把持朝政,欺君行私的罪行。永明王認為彭年反正有功,免予追究,把金堡等關進了監獄。金堡又因為說話犯了忌諱,和時魁一起被貶官充了軍。湘客、正發發配、贖罪,並予追贓。永明王於是再一次召天麟回來,天麟上書說:“近年來朝臣之間百般爭鬥,把實事都耽擱完了。過去宋高宗航海出洋,還有個退路。現在有哪裡可退?陛下應該振作精神,親自領兵,讓文武群臣都穿上軍裝。我也抽峒丁,擇土豪,招募水手,經營嶺北、湖南,作為天子之師的響應。如果只是要求起草詔令,以為是主持政治的基礎,現在政治基礎在哪裡呢?”

  當時大清部隊更加逼近了,孫可望請永明王赴雲南。起初,起恆反對可望封王,天麟及化澄卻說應該答應他。等可望的使者來後,天麟極力請求同意他的要求。現在大臣們因為起恆被殺一事都認為永明王不能去雲南。天麟於是奉命去經營左、右兩江土司,作為勤王的預備力量。天麟的部隊尚未集合,大清部隊進逼南寧,永明王倉惶出逃,天麟扶病隨從。第二年四月天麟走到廣南,永明王已經先到安龍駐下了。天麟病重,不能過去朝見了,死在西坂村。

  吳貞毓,字元聲,宜興人。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服侍唐王時擔任吏部文選主事。事敗,擁立永明王,升任郎中。永明王駐全州時,提升他為太常少卿,仍然掌管考選官員的事務。後來提升為吏部右侍郎。又隨駕到肇慶,升為戶部尚書。廣州、廣東的首府先後丟失後,永明王遷居潯州,又遷到南寧,貞毓都跟著。貞毓和嚴起恆都阻止封孫可望為秦王,可望殺起恆時,貞毓因為奉命出使在外得以避難。等回來後,就升為東閣大學士,接替了起恆。可望從雲南轉移到貴陽後,打算把永明王搬到自己身邊來,仗著明王好作威作福。他手下掌塘報的將領曹延生指點貞毓說不能轉移到貴陽去。

  當時是順治八年(1651),大清部隊南征,形勢越來越緊急。永明王召群臣商議,有人請到海濱李元胤那裡去,有人主張進入安南避難,有人主張渡海到福建依靠鄭成功。只有馬吉翔、應天壽與可望有交情,堅決主張去貴州。貞毓因為以前阻撓過封可望為王,並且又聽從了延生的話,不敢表決。元胤上書奏請出海。永明王不願到可望那裡去,又認為到海濱路途遙遠,又交給朝臣商議,最後決定不下來。不久,開國公趙印選、衛國公胡一青殿後軍,戰敗逃回,請永明王趕快走。永明王匆忙經水路逃往土司,進駐瀨湍。這兩員將報告說大清部隊更加逼近,只有一百里遠了,朝中君臣都震驚失色,很多人逃走了。過後,永明王駐羅江土司,追兵離他只有三十里,碰巧天色黃昏,大清部隊撤回,他們才稍微平安一些。等他們駐到龍英,進抵廣南時,這一年將近要結束了。

  可望派兵在第二年二月裡把永明王接到安隆所,改名為安龍府,保護永明王住在那裡。但宮室低矮、破爛,衣食粗劣,侍衛的將領沒有做大臣應有的禮節,永明王不勝憂慮。吉翔掌管軍事,天壽率領勇衛營,二人討好可望,想讓可望禪代王位。他們恨貞毓不附合自己,就讓他們的同夥冷孟釒任、吳象元、方祚亨上書攻擊他,並且對孟釒任說“:秦王主宰天下,我寫一個通告,把朝廷內外的事都交兵部、勇衛營兩個部門管。大權在我手上,有你們這些人相幫,貞毓能怎麼樣?”吉翔於是又派門生郭王..去勸說主事胡士瑞擁戴秦王,士瑞惱了,把他高聲喝斥出門。後來,吉翔派郭瞞去向郎中古其品要他畫的《堯舜禪受圖》獻給可望,其品拒不答應。吉翔到可望跟前誣告,用大棍打死了其品,然後可望果然把朝廷大事都交給了吉翔、天壽。於是士瑞與給事中徐極,員外郎林青陽、蔡糹寅,主事張鐫接連上書揭發了他們的陰謀。永明王大為惱火,吉翔、天壽向太后求救才得到赦免。

  前御史任亻巽、中書方於宣勸可望設定內閣、九卿、科道官,把印文改為八疊,全面改革舊制度,設立太廟,頒定朝儀,打算改國號為“後明”,一天到晚在那裡策劃篡位。永明王聽說後憂懼不安,暗地裡對宦官張福祿、全為國說:“聽說晉王李定國已經平定了廣西,軍聲大振。我想下一份秘密指示,讓他領兵來護衛皇宮。你們能暗中辦成這事嗎?”他們兩個說徐極、林青陽、張鐫、蔡糹寅、胡士瑞曾經上書彈劾過吉翔、天壽,應該可以跟他們打商量,永明王就命令告訴他們。這五個人答應後又轉告了貞毓,貞毓說:“主上有危難,正是我們報效國家的時候。你們幾位先生中間誰能充當密使?”青陽請求去。於是假裝讓他請假回去治葬,讓員外郎蔣乾昌寫給他一份給定國的秘密指示,由主事朱東旦書寫,福祿等拿進宮中加蓋玉璽。青陽在年底從小路飛馬來到定國的駐所。定國接到指示感動地流了淚,答應迎接永明王。

  第二年夏天,青陽長久不歸,永明王打算派人去催促,貞毓推薦了翰林孔目周官。都督鄭胤元說“:吉翔一天到晚在身邊,借別的事打發他到外邊去,這事才能辦成。”永明王於是讓吉翔奉命到梧州、南寧祭掃先王及王太后的陵墓,然後派周官去見定國。吉翔在路上發覺了青陽送秘密指示的事,派人到定國的軍隊中偵察。主事劉議新路遇吉翔時,想到他一定預先有準備,就把兩個密使來送指示的事情告訴了他。吉翔一聽嚇了一跳,報告給可望。可望大怒,連帶懷疑吉翔參與了這一陰謀,派他的將領鄭國到南寧逮捕了他。當時張鐫、士瑞及李開元由永明王親自加以考試,徐極、蔡糹寅、東旦及御史林鐘因為資歷深都被授予好的官職。天壽及吉翔的弟弟雄飛十分忌妒,正和他們的同夥郭王..在謀劃陷害他們。林鐘、蔡糹寅、徐極、張鐫、士瑞也知道事情洩漏了,倉惶之中彈劾吉翔、天壽內外勾結幹壞事。永明王看到情況緊急了,就交廷臣給他們定罪。天壽怕了,和雄飛一道飛馬趕到貴陽向可望報告。

  起先,青陽返回到南寧,被守將常榮挽留住,暗中派親信劉吉回來對永明王講了。永明王很高興,改任青陽為給事中,指示貞毓又起草了一篇指示,鑄造一枚“屏翰親王”的金印,讓劉吉回去交給青陽。劉吉到廉州,周官和青陽相遇,於是一道到高州賜給了定國,定國拜領了王命。

  但是這時鄭國已經把吉翔加上刑具帶到安龍來,跟大臣們當面對證。貞毓推託說不知道,鄭國惱了,就帶著貞毓直接闖入永明王住的文華殿裡,威脅永明王,要查出主謀。永明王怕了,不敢正面回答,說一定是外邊什麼人偷偷用敕令、玉璽乾的吧。鄭國眼睛都快鼓出來了,和天壽一道來到朝房裡,把貞毓、胤元、周鍾、蔡糹寅、乾昌、開元、徐極、張鐫、士瑞、東旦及太僕少卿趙賡禹,御史周允吉、朱議翺,員外郎任鬥墟,主事易士佳十五個綁了,關在私人住房中。又進宮中抓了福祿、為國出來。他們的同夥冷孟釒任、蒲纓、宋德亮、朱企釒吳等逼迫永明王馬上交出主謀,永明王滿腔悲憤地退殿走了。第二天,鄭國等用嚴刑拷打那些大臣,只有貞毓因為是大學士得以免打。大家吃打不過,大呼二祖列宗,並且大聲叫罵。當時天已黑下來,忽然間風雷大作,震天動地。蔡糹寅厲聲喊叫著說:“今日我蔡糹寅等人自己承擔了這個案子,也可以稍微表現一下臣子報國的苦衷呢!”因此大家都自己承認下來了。鄭國又問道:“主上知不知道?”蔡糹寅大聲說:“沒有向主上講過。”這才把他們關起來,定為欺君誤國,盜取玉璽,假傳詔書的罪名,報告給可望。可望請求永明王親加裁決,永明王不勝悲憤,交給朝臣討論。吏部侍郎張佐辰及蒲纓、宋德亮、孟釒任、企鍔、蔣御曦等人對鄭國說:“這些人都應當處死。假如留下一個就是日後的禍害。”於是由御曦執筆,佐辰起草了聖旨,把張鐫、福祿、為國定為首犯,凌遲處死,其他人為從犯,腰斬。永明王因為貞毓是大學士,向可望要求改為絞刑。吉翔因為福祿等是內侍,認為皇后知情,打算廢掉她,讓主事蕭尹上書講自古以來廢掉皇后的故事,皇后向永明王哭訴,才算罷了。那些人接受死刑時神色不變,分別賦大罵而死。他們的家人把他們合葬在安龍北關的馬場一帶。後來青陽被帶來,也被殺,只有周官逃脫。當時是順治十一年(1654)三月。

  過了兩年,定國終於按照這篇機密指示把永明王護送到了雲南。然後追贈貞毓為少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賜予公祭,諡文忠,蔭子世襲錦衣千戶。其他人程度不同地給予了追贈和撫卹。後來又在馬場修了一所大廟,在碑石上刻下“十八先生成仁處”一行大字以表彰他們的忠誠。

  定國保護永明王駐雲南後,就逮捕了吉翔和他一家,讓部將靳統武看管起來,打算殺掉他。吉翔整天討好統武。定國的門客來見統武時吉翔也討好他們。於是這些人一起向定國稱讚吉翔,含蓄地為他辯白。定國召吉翔來見,吉翔一進門就叩頭在地說“:大王再造社稷的功績千古無比,吉翔有幸一睹尊顏,死且不朽,別的什麼是非哪還值得辯白呢?”定國於是十分高興。吉翔後來天天逢迎定國的門客,讓他們勸定國推薦自己入內閣。於是他和定國的門客相互勾結,把持了朝廷內外的大權。天壽也復出當官。後來他們隨永明王逃入緬甸,天壽先死,吉翔被緬甸人殺了。

  當時緬甸弟弟殺了哥哥自立為王,想殺掉明室的文武群臣,派人來說:“我們蠻人的風俗看重賭咒結盟,請讓我們和天朝的各位大人一起喝碗咒水吧!”吉翔、國泰邀各位大臣一起去了,到後緬甸人派兵包圍了他們,讓他們挨個兒出去,一個個給殺了,共殺了四十二個人。任國璽、楊在、天波、吉翔、國泰、華亭侯王維恭、綏寧伯蒲櫻、都督馬雄飛、吏部侍郎鄧士廉等都在其中。只有都督同知鄧凱因為傷了腳沒去,得以避免。當時是順治十八年(1661)七月。從此以後由榔左右無人,到這年十二月,緬甸人就把他押送出境來了,這事詳見於大清歷史。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