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十三

卷十三原文

  徐达 常遇春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帅二十四人往,达首与焉。寻从破元兵于滁州涧,从取和州,子兴授达镇抚。子兴执孙德崖,德崖军亦执太祖,达挺身诣德崖军请代,太祖乃得归,达亦获免。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与常遇春皆为军锋冠。从破擒元将陈野先,别将兵取溧阳、溧水,从下集庆。太祖身居守,而命达为大将,帅诸军东攻镇江,拔之。号令明肃,城中宴然。授淮兴翼统军元帅。

  时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获其张、汤二将,进围常州。明年克之。进佥枢密院事。继克宁国,徇宜兴,使前锋赵德胜下常熟,擒士诚弟士德。明年复攻宜兴,克之。太祖自将攻婺州,命达留守应天,别遣兵袭破天完将赵普胜,复池州。迁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进攻安庆,自无为陆行,夜掩浮山寨,破普胜部将于青山,遂克潜山。还镇池州,与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陈友谅犯龙江,达军南门外,与诸将力战破之,追及之慈湖,焚其舟。

  明年,从伐汉,取江州。友谅走武昌,达追之。友谅出战舰沔阳,达营汉阳沌口以遏之。进中书右丞。明年,太祖定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叛。达以沌口军讨平之。从援安丰,破吴将吕珍,遂围庐州。会汉人寇南昌,太祖召达自庐州来会师,遇于鄱阳湖。友谅军甚盛,达身先诸将力战,败其前锋,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

  明年,太祖称吴王,以达为左相国。复引兵围庐州,克其城。略下江陵、辰州、衡州、宝庆诸路,湖、湘平。召还,帅遇春等徇淮东,克泰州。吴人陷宜兴,达还救复之。复引兵渡江,克高邮,俘吴将士千余人。会遇春攻淮安,破吴军于马骡港,守将梅思祖以城降。进破安丰,获元将忻都,走左君弼,尽得其运艘。元兵侵徐州,迎击,大破之,俘斩万计。淮南、北悉平。

  师还,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善长请缓之。达曰:“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太祖大悦,拜达大将军,平章遇春为副将军,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敌三道出战,达亦分三军应之,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不得入城。还战,大破之,擒将吏二百人,围其城。士诚遣吕珍等以兵六万赴救,屯旧馆,筑五寨自固。达使遇春等为十垒以遮之。士诚自以精兵来援,大破之于皂林。士诚走,遂拔升山水陆寨。五太子、朱暹、吕珍等皆降,以徇于城下,湖州降。遂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平江。达军葑门,遇春军虎丘,郭子兴军娄门,华云龙军胥门,汤和军阊门,王弼军盘门,张温军西门,康茂才军北门,耿炳文军城东北,仇成军城西南,何文辉军城西北,筑长围困之。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别筑台三成,瞰城中,置弓弩火筒。台上又置巨礮,所击辄糜碎。城中大震。达遣使请事,太祖敕劳之曰:“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然将在外,君不御。军中缓急,将军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既而平江破,执士诚,传送应天,得胜兵二十五万人。城之将破也,达与遇春约曰:“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又令荅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师还,封信国公。

  寻拜征虏大将军,以遇春为副,帅步骑二十五万人,北取中原,太祖亲祃于龙江。是时称名将,必推达、遇春。两人才勇相类,皆太祖所倚重。遇春剽疾敢深入,而达尤长于谋略。遇春下城邑不能无诛僇,达所至不扰,即获壮士与谍,结以恩义,俾为己用。由此多乐附大将军者。至是,太祖谕诸将御军持重有纪律,战胜攻取得为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达。又谓达,进取方略,宜自山东始。师行,克沂州,降守将王宣。进克峄州,王宣复叛,击斩之。莒、密、海诸州悉下。乃使韩政分兵扼河,张兴祖取东平、济宁,而自帅大军拔益都,徇下濰、胶诸州县。济南降,分兵取登、莱。齐地悉定。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副将军遇春克东昌,会师济南,击斩乐安反者。还军济宁,引舟师溯河,趋汴梁,守将李克彝走,左君弼、竹贞等降。遂自虎牢关入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洛水北,破走之。梁王阿鲁温以河南隆,略定嵩、陕、陈、汝诸州,遂捣潼关。李思齐奔凤翔,张思道奔鹿阝城,遂入关,西至华州。

  捷闻,太祖幸汴梁,召达诣行在所,置酒劳之,且谋北伐。达曰:“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帝曰:“善。”达复进曰:“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帝曰:“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达顿首受命。遂与副将军会师河阴,遣裨将分道徇河北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师次临清,使傅友德开陆道通步骑,顾时浚河通舟师,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长芦,扼直沽,作浮桥以济师。水陆并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进克通州。顺帝帅后妃太子北去。逾日,达陈兵齐化门,填濠登城。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斩之,其余不戮一人。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捷闻,诏以元都为北平府,置六卫,留孙兴祖等守之,而命达与遇春进取山西。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冯胜、汤和下怀庆,度太行,取泽、潞,达以大军继之。时扩廓帖木儿方引兵出雁门,将由居庸以攻北平。达闻之,与诸将谋曰:“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彼若西还自救,此成擒耳。”诸将皆曰:“善。”乃引兵趋太原。扩廓至保安,果还救。达选精兵夜袭其营。扩廓以十八骑遁去。尽降其众,遂克太原。乘势收大同,分兵徇未下州县。山西悉平。

  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张思道遁,遂克奉元。时遇春下凤翔,李思齐走临洮,达会诸将议所向。皆曰:“张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齐,而庆阳易于临洮,请先庆阳。”达曰:“不然,庆阳城险而兵精,猝未易拔也。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兵,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遂渡陇,克秦州,下伏羌、宁远,入巩昌,遣右副将军冯胜逼临洮,思齐果不战降。分兵克兰州,袭走豫王,尽收其部落辎重。还出萧关,下平凉。思道走宁夏,为扩廓所执,其弟良臣以庆阳降。达遣薛显受之。良臣复叛,夜出兵袭伤显。达督军围之。扩廓遣将来援,逆击败去,遂拔庆阳。良臣父子投于井,引出斩之。尽定陕西地。诏达班师,赐白金文绮甚厚。

  将论功大封,会扩廓攻兰州,杀指挥使,副将军遇春已卒,三年春帝复以达为大将军,平章李文忠为副将军,分道出兵。达自潼关出西道,捣定西,取扩廓。文忠自居庸出东道,绝大漠,追元嗣主。达至定西,扩廓退屯沈儿峪,进军薄之。隔沟而垒,日数交。扩廓遣精兵从间道劫东南垒,左丞胡德济仓卒失措,军惊扰,达帅兵击却之。德济,大海子也,达以其功臣子,械送之京师,而斩其下指挥等数人以徇。明日,整兵夺沟,殊死战,大破扩廓兵。擒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马驼杂畜以巨万计。扩廓仅挟妻子数人奔和林。德济至京,帝释之,而以书谕达:“将军效卫青不斩苏建耳,独不见穰苴之待庄贾乎?将军诛之,则已。今下廷议,吾且念其信州、诸暨功,不忍加诛。继自今,将军毋事姑息。”达既破扩廓,即帅师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阳,克沔州,入连云栈,攻兴元,取之。而副将军文忠亦克应昌,获元嫡孙妃主将相。先后露布闻,诏振旅还京师。帝迎劳于龙江。乃下诏大封功臣,授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予世券。明年帅盛熙等赴北平练军马,修城池,徙山后军民实诸卫府,置二百五十四屯,垦田一千三百余顷。其冬,召还。

  五年复大发兵征扩廓。达以征虏大将军出中道,左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各将五万骑出塞。达遣都督蓝玉击败扩廓于土刺河。扩廓与贺宗哲合兵力拒,达战不利,死者数万人。帝以达功大,弗问也。时文忠军亦不利,引还。独胜至西凉获全胜,坐匿驼马,赏不行,事具《文忠》、《胜传》。明年,达复帅诸将行边,破敌于答剌海,还军北平,留三年而归。十四年,复帅汤和等讨乃儿不花。已,复还镇。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辉祖,初名允恭,长八尺五寸,有才气,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达薨,嗣爵。以避皇太孙讳,赐今名。数出练兵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元将阿鲁帖木儿隶燕府,有异志,捕诛之。还领中军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辉祖甥也。王将起兵,高煦方留京师,窃其善马而逃。辉祖大惊,遣人追之,不及,乃以闻,遂见亲信。久之,命帅师援山东,败燕兵于齐眉山。燕人大惧。俄被诏还,诸将势孤,遂相次败绩。及燕兵渡江,辉祖犹引兵力战。成祖入京师,辉祖独守父祠弗迎。于是下吏命供罪状,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首。后追赠太师,谥忠贞。

  辉祖死逾月,成祖诏群臣:“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遂命辉祖长子钦嗣。九年,钦与成国公勇、定国公景昌、永康侯忠等,俱以纵恣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钦归就学。十九年来朝,遽辞归。帝怒,罢为民。仁宗即位,复故爵,传子显宗、承宗。承宗,天顺初,守备南京,兼领中军府,公廉恤士有贤声。卒,子俌嗣。俌字公辅,持重,善容止。南京守备体最隆,怀柔伯施钅监以协同守备位俌上。俌不平,言于朝,诏以爵为序,著为令。弘治十二年,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以灾异陈言下狱,俌上章救之。正德中,上书谏游畋,语切直。尝与无锡民争田,贿刘瑾,为时所讥。俌嗣五十二年而卒,赠太傅,谥庄靖。孙鹏举嗣,嬖其妾,冒封夫人,欲立其子为嫡,坐夺禄。传子邦瑞,孙维志,曾孙弘基。自承宗至弘基六世,皆守备南京,领军府事。弘基累加太傅,卒,谥庄武,子文爵嗣。明亡,爵除。

  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骄纵,数被劾,成祖辄宥之。成祖崩,景昌坐居丧不出宿,夺冠服岁禄,已而复之。三传至玄孙光祚,累典军府,加太师,嗣四十五年卒,谥荣僖。传子至孙文璧,万历中,领后军府。以小心谨畏见亲于帝,数代郊天,加太师。累上书请建储,罢矿税,释逮系。嗣三十五年卒,谥康惠。再传至曾孙允祯,崇祯末为流贼所杀。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魏国之后多贤,而累朝恩数,定国常倍之。嘉靖中诏裁恩泽世封,有言定国功弗称者,竟弗夺也。

  添福早卒。膺绪,授尚宝司卿,累迁中军都督佥事,奉朝请,世袭指挥使。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寻命守溧阳,从攻集庆,功最。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从达攻宁国,中流矢,裹创斗,克之。别取马驼沙,以舟师攻池州,下之,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从取婺州,转同佥枢密院事,守婺。移兵围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毁其战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万人,进佥枢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命甓安庆城。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池州帅罗友贤据神山寨,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从援安丰。比至,吕珍已陷其城,杀刘福通,闻大军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军皆败,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遂从达围庐州。城将下,陈友谅围洪都,召还。会师伐汉,遇于彭蠡之康郎山。汉军舟大,乘上流,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友谅不敢复战。诸将以汉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独无言。比出湖口,诸将欲放舟东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赉金帛土田甚厚。从围武昌,太祖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督水军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将军,伐吴。败吴军于太湖,于毗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大军后。遇春将奇兵由大全港营东阡,更出其后。敌出精卒搏战,奋击破之。袭其右丞徐义于平望,尽燔其赤龙船,复败之于乌镇,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陆寨,悉俘旧馆兵,湖州遂下。进围平江,军虎丘。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木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谒帝于汴梁,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

  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遇春从弟荣,积功为指挥同知,从李文忠出塞,战死胪朐河。遇春二子,茂、升。

  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洪武二十年命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于金山。胜,茂妇翁也。茂多不奉胜约束,胜数诮责之。茂应之慢,胜益怒,未有以发也。会纳哈出请降,诣右副将军蓝玉营,酒次,与玉相失,纳哈出取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茂方在坐,麾下赵指挥者,解蒙古语,密告茂:“纳哈出将遁矣。”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其臂伤。纳哈出所部闻之,有惊溃者。胜故怒茂,增饰其状,奏茂激变,遂械系至京。茂亦言胜诸不法事。帝收胜总兵印,而安置茂于龙州,二十四年卒。初,龙州土官赵贴坚死,从子宗寿当袭。贴坚妻黄以爱女予茂为小妻,擅州事。茂既死,黄与宗寿争州印,相告讦。或构蜚语,谓茂实不死,宗寿知状。帝怒,责令献茂自赎,命杨文、韩观出师讨龙州。已而知茂果死,宗寿亦输款,乃罢兵。

  茂无子,弟升,改封开国公,数出练军,加太子太保。升之没,《实录》不载。其他书纪传谓,建文末,升及魏国公辉祖力战浦子口,死于永乐初。或谓升洪武中坐蓝玉党,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诛死。常氏为兴宗外戚,建文时恩礼宜厚,事遭革除,无可考,其死亦遂传闻异词。升子继祖,永乐元年迁云南之临安卫,时甫七岁。继祖子宁,宁子复。弘治五年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乃自云南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嘉靖十一年绍封四王后,封复孙玄振为怀远侯,传至曾孙延龄,有贤行。崇祯十六年,全楚沦陷,延龄请统京兵赴九江协守。又言江都有地名常家沙,族丁数千皆其始祖远裔,请鼓以忠义,练为亲兵。帝嘉之,不果行。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独延龄以守职称。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赞曰:明太祖奋自滁阳,戡定四方,虽曰天授,盖二王之力多焉。中山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身依日月,剖符锡土,若二王者,可谓极盛矣。顾中山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开平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太祖尝语诸将曰:“为将不妄杀人,岂惟国家之利,尔子孙实受其福。”信哉,可为为将帅者鉴矣。

卷十三譯文

  徐達,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務農。徐達年少有大志,身長高顴,剛毅武勇。朱元璋成為郭子興的部帥時,徐達二十二歲,前去投奔朱元璋,雙方一見如故,言談十分投機。到朱元璋南征定遠時,率領二十四人前往,徐達就已位列第一。不久隨朱元璋在滁州澗打敗元軍,攻取和州,郭子興授徐達為鎮撫。當郭子興捉住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拘捕了朱元璋時,徐達挺身而出,到孫德崖軍中請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獲還,徐達也獲免逃脫。以後跟隨朱元璋渡江,拔採石,取太平,徐達與常遇春都是軍中先鋒。又隨朱元璋破獲元將陳野先,並率軍攻取溧陽、溧水,又隨朱元璋攻下集慶。朱元璋駐守集慶,命徐達為大將,率諸軍東克鎮江。徐達軍中號令嚴明,城中秩序井然。徐達被授予淮興翼統軍元帥。

  當時張士誠已經佔據常州,挾制江東叛將陳保二以水師攻鎮江。徐達在龍潭將其擊敗,然後請求增兵圍攻常州。張士誠遣將來援,徐達因為敵人既狡猾又強大,強攻不易,便在城外二處設伏等待,另外派將領王均用為奇兵,徐達則親自督軍作戰。敵軍撤退時遇上埋伏,徐達軍將其擊敗,抓獲張、湯二將,進兵圍攻常州,第二年將它攻克。徐達晉升為僉樞密院事。繼而攻佔寧國、宜興,派前鋒趙德勝攻下常熟,擒獲張士誠之弟張士德。

  第二年復攻宜興,將其攻克。朱元璋親自率軍進攻婺州,命徐達留守應天,另外派兵襲擊天完守將趙普勝,將其打敗,收復池州。徐達升為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進而攻安慶,自無為出發,沿陸地行走,趁夜襲擊浮山寨,在青山打敗趙普勝的部將,攻克潛山。回師鎮守池州,與常遇春設下埋伏,在九華山下將陳友諒打敗,斬首萬人,生擒三千。常遇春認為“:這是一支勁旅,不殺的話,將會成為後患。”徐達不同意,便將此事報告朱元璋。而常遇春則搶先在夜裡活埋被俘者過半,朱元璋聞此不悅,將其餘的人全部釋放。於是朱元璋開始命徐達全面統轄其他將領。陳友諒進犯龍江時,徐達率軍伏於南門外,與諸將奮力拼殺,將其打敗,乘勝追到慈湖,將其船隻燒燬。

  第二年,徐達跟隨朱元璋征伐陳友諒,攻取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徐達率軍追擊。陳友諒出動戰艦到沔陽,徐達在漢陽沌口紮營遏制。這時徐達晉升為中書右丞。一年後,朱元璋平定南昌,降將祝宗、康泰反叛,徐達率沌口駐軍將其討平。不久跟隨朱元璋支援安豐,打敗吳將呂珍,然後包圍廬州。當時正遇陳友諒圍攻南昌,朱元璋召徐達從廬州前來會師,與陳友諒軍在鄱陽湖遭遇,陳友諒軍非常強大,徐達身先士卒,率軍拼力奮戰,將敵前鋒打敗,殺一千五百人,獲一鉅艦。朱元璋知道此敵可破,而又擔心張士誠內犯,馬上連夜派徐達還守應天,自己親率諸將鏖戰,最後擊斃陳友諒。第二年,朱元璋稱吳王,以徐達為左相國。徐達再次引兵圍攻廬州,攻克此城,連下江陵、辰州、衡州、寶慶諸路,平定湖、湘。應召返回後,率常遇春等巡行淮東,攻克泰州。吳人攻陷宜興,徐達回軍援救,將其收復。又引兵渡江,攻克高郵,俘獲吳將士千餘人。會合常遇春攻淮安,在馬騾港打敗吳軍,守將梅思祖以城投降。進而攻破安豐,俘獲元將忻都,趕走左君弼,盡得其運輸船隻。元兵侵犯徐州,徐達率軍迎擊,大敗元兵,俘獲斬首數以萬計。淮南、淮北全部平定。

  回師之後,朱元璋與群臣商議徵吳之事,右相國李善長請求暫緩,徐達則說“:張氏無能而苛刻,大將李伯升之輩徒擁子女玉帛,容易對付。處理事務的黃、蔡、葉三參軍,都是書生,不知大計。臣蒙主上威德,率大軍前去進攻,平定三吳,便計日可待。”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便拜徐達為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水師二十萬人直逼湖州。敵人三路出擊,徐達也分三路軍應戰,另外派兵扼其歸路。敵人戰敗回逃,不能入城,只得返回作戰,徐達大敗敵軍,擒獲將吏二百人,包圍湖州城。張士誠派呂珍等率軍六萬前來援救,駐屯舊館,修築五寨以自固。徐達讓常遇春等建造十座堡壘加以圍阻。張士誠又親率精兵來援,徐達在皂林大敗其軍,張士誠逃走,遂攻克升山水陸寨。五太子、朱暹、呂珍等都投降,徐達巡行城下,湖州投降。然後攻下吳江州,從太湖進圍平江。徐達駐紮葑門,常遇春駐紮虎丘,郭子興駐紮婁門,華雲龍駐紮胥門,湯和駐紮閶門,王弼駐紮盤門,張溫駐紮西門,康茂才駐紮北門,耿炳文駐紮城東北,仇成軍駐紮城西南,何文輝駐紮城西北,築成長牆圍困城中之敵。架木塔與城中佛塔同高,另外築臺三層,俯視城中,裝置弩弓、火筒。臺上又裝置大炮,大炮所擊之處都被炸成粉碎,城中為此大震。徐達派人向朱元璋請示,朱元璋下詔慰勞他說:“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制各地兵亂,削弱群雄。今日你事必稟明受命,這表明了將軍的忠誠,對此我非常讚許。不過將領在外帶兵打仗,君主不加干涉。軍中緩急,將軍可根據情況,選擇有利時機採取行動,我不宜控制。”不久,徐達攻取平江,捉拿張士誠,押送應天,俘獲強兵二十五萬。在平江城即將被攻克時,徐達與常遇春相約說:“軍隊入城,我軍紮營城左,你軍紮營城右。”又命令將士道:“搶劫百姓財物者死,毀壞百姓房屋者死,擅自離營二十里者死。”入城之後,吳人安然如故。還師之後,徐達被封為信國公。

  不久徐達又拜為徵虜大將軍,以常遇春為副將軍,率步騎二十五萬,北取中原,朱元璋親自在龍江為這次征討舉行祭神儀式。當時能稱作名將的人,首推徐達、常遇春。兩人才勇相當,都為朱元璋所倚重。常遇春剽悍、急躁,作戰勇敢,而徐達擅長謀略。常遇春攻下城邑後不能做到毫無殺戮,而徐達所到之處,從不騷擾百姓,如果俘獲壯士與間諜,便與他們以恩義結交,使他們為己所用。因為這樣,許多人都樂意歸附大將軍。因此,朱元璋傳諭諸將:指揮軍隊必須持重有紀律;而帶兵作戰,攻城略地,為將之道,徐達堪為楷模。又告訴徐達,進取方略,應當從山東開始。徐達率軍而行,攻克沂州,招降守將王宣。進一步攻克嶧州,王宣重新反叛,徐達便將他擊殺。攻下莒、密、海諸州,然後派韓政分兵扼守黃河。張興祖攻取東平、濟寧,而自己率大軍攻取益都,攻下淮、膠等州縣。濟南投降,徐達分兵攻取登、萊,齊地全部平定。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以徐達兼太子少傅。副將軍常遇春攻克東昌,會師濟南,擊斬樂安反叛者。然後徐達還軍濟寧,引水師溯黃河而上,直趨汴梁,守將李克彝逃走,左君弼、竹貞等投降。於是從虎牢關進入洛陽,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於洛水之北,元將兵敗逃走。梁王阿魯溫以河南投降,徐達率軍平定嵩、陝、陳、汝等州,然後直搗潼關。李思齊逃往鳳翔,張思道逃往鹿阝城,徐達率軍入關,西到華州。

  捷報傳來後,太祖巡幸汴梁,召徐達到其住所,擺酒設宴慰勞,並與他商議北伐之事。徐達說:“我大軍平定齊魯,掃平河洛,王保保徘徊觀望;潼關已克,李思齊之輩狼狽西逃。元朝聲援已絕,現在我們乘勢直搗元都,便可以不戰而取。”太祖聽後讚道“:你說得對。”徐達進一步說“:元都攻克後,如果其主向北逃走,我軍要不要繼續追擊呢?”太祖說:“元朝國運已衰,即將自行滅亡,不必煩勞軍隊去追擊了。你們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止他們侵襲便可以了。”徐達頓首領命。於是與副將軍常遇春會師河陰,派遣副將分道巡行河北之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軍隊臨時駐紮臨清,派傅友德開闢陸路使步騎透過,派顧時疏通河道使水師通行,然後引兵向北。常遇春已克德州,與徐達合兵攻取長蘆,扼直沽,搭浮橋讓軍隊過河。水陸並進,在河西務大敗元軍,進一步攻克通州。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向北逃走。一天後,徐達陳兵齊化門,填濠登城。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左丞相慶童、平章迭兒必失、樸賽因不花、右丞張康伯、御史中丞滿川等拒不投降,徐達便將他們斬首,除此之外,沒殺一人。然後命人封閉府庫,登記書籍、寶物,並命指揮張勝帶領一千士兵看守宮殿門,讓宦官看護那些宮人、嬪妃、公主,嚴禁士兵侵擾欺凌她們。城中官民安居樂業,店鋪照常營業。

  捷報傳來,太祖下詔以元都為北平府,設定六衛,命孫興祖等留守,而命徐達與常遇春進取山西。常遇春先下保定、中山、真定,馮勝、湯和攻下懷慶,越過太行,攻取澤、潞,徐達率大軍隨後跟進。當時擴廓帖木兒正引兵出雁門,將由居庸進攻北平。徐達知道後,與諸將商議道“:擴廓率軍遠行,太原必定空虛。北平有孫都督在,足以禦敵。現在我們乘敵不備,直搗太原,使其進不能戰,退無所守,這就是攻擊敵人的要害和虛弱之處。如果擴廓西還自救,我們就能將他擒獲。”諸將聽後都說“:說得對啊。”於是,徐達引兵直趨太原,擴廓到保安,果然返回援救。徐達挑選精兵夜襲其營,擴廓率十八名騎兵逃跑。徐達盡降其部眾,攻克太原。又乘勢收取大同,分兵巡行還未攻下的州縣,山西全部平定。

  二年(1369),徐達引兵向西渡河,到達鹿臺,張思道逃走,於是攻克奉元。當時常遇春攻下鳳翔,李思齊逃至臨洮,徐達會集諸將商議軍隊的進攻方向,諸將都說“:張思道的才能不如李思齊,而慶陽又比臨洮易攻,請求先攻慶陽。”而徐達則說“:你們說得不對,慶陽城險而兵精,如果突然進攻,不容易攻取。而臨洮北接河、湟,西控羌、戎,獲得此城,其人便可利用來增強戰鬥力,物產也足以提供軍隊的物資糧餉。如果以大軍進逼,李思齊不棄城逃走,他就是束手待擒了。臨洮攻克後,鄰郡還能存在麼?”於是率軍渡隴,攻克秦州,攻下伏羌、寧遠,進入鞏昌,派右副將軍馮勝進逼臨洮,李思齊果然不戰而降。然後分兵攻克蘭州,擊走豫王,全部繳獲其部隊輜重行李。回軍出蕭關,攻下平涼,張思道逃往寧夏,被擴廓所捉,其弟張良臣以慶陽投降,徐達派薛顯受降。張良臣重新反叛,趁夜出兵襲擊,打傷薛顯。徐達督軍包圍張良臣叛軍,擴廓遣將前來援救,徐達率軍迎擊,將其打敗逃走,於是攻取慶陽,張良臣父子投入井中,便將其拉出斬首,陝西之地全部平定。太祖下詔,徐達班師回朝,賞賜豐厚的白金和絲綢。

  將要論功大封時,正遇擴廓兵攻蘭州,殺指揮使,副將軍常遇春此時已死,因此,三年(1370)春,太祖又以徐達為大將軍,平章李文忠為副將軍,分路出兵。徐達自潼關從西路出擊,直搗定西,攻打擴廓。李文忠自居庸從東路出擊,橫穿沙漠,追擊元嗣主。徐達兵至定西時,擴廓退駐沈兒峪,徐達揮師逼近。雙方隔溝而壘,一天之內交戰數次。擴廓派精兵從小路出發,進攻東南壘,左丞胡德濟倉惶失措,軍中驚擾,徐達率軍將擴廓擊退。胡德濟是胡大海的兒子,徐達因為他是功臣之子,便將他戴上鐐銬送往京城,而將他手下指揮斬首數人以示眾。第二天,整頓軍隊,進兵奪溝,殊死作戰,大破擴廓軍,擒獲郯王、文濟王及國公、平章以下文武官屬一千八百六十餘人,將士八萬四千五百餘人,馬匹、駱駝等牲畜數以萬計。擴廓僅攜妻子、兒女數人逃往和林。胡德濟被押至京城後,太祖釋放了他,卻又寫信告訴徐達:“將軍仿效衛青不斬蘇建之事,難道你沒看見穰苴是怎麼對待莊賈的嗎?將軍殺了他,也便罷了。今天到朝廷商議此事,我且念他在信州、諸暨所立之功,不忍將他處死。從今以後,將軍對這類事情不要再妄加姑息了。”

  徐達打敗擴廓之後,立即率軍從徽州南一百八渡到略陽,攻克沔州,進入連雲棧,進攻興元,將其攻克。而副將軍李文忠也攻克應昌,俘獲元帝嫡孫妃嬪、公主及將相。捷報先後傳到朝廷,太祖下詔令勁旅返回京城,並親自在龍江迎接、慰勞。然後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為魏國公,年祿五千石,給予世襲憑證。第二年,徐達率盛熙等赴北平操練兵馬,修築城池,將山後軍民遷移到各衛府,設定二百五十四屯,墾田一千三百餘頃。該年冬天,徐達應召返回京城。

  五年(1372),太祖又大舉發兵征討擴廓,徐達作為徵虜大將軍從中路出發,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出發,徵西將軍馮勝從西路出發,各率五萬騎兵出塞。徐達派都督藍玉在土剌河擊敗擴廓。擴廓與賀宗哲合兵力拒,徐達戰而不利,死者數萬人。太祖因為徐達功勞大,所以對此未予追究。當時李文忠軍也作戰失利,引兵返回。唯獨馮勝到西涼,獲得全勝,卻因隱藏駱駝、馬匹而獲罪,太祖對他未予獎賞,這些事情全部載入了《李文忠傳》、《馮勝傳》。第二年,徐達又率領諸將前往邊疆,破敵於答剌海,然後還軍北平,駐留三年才返回。十四年(1381),又率湯和等征討乃兒不花。不久,又返回鎮守北平。

  徐達每年春天率軍出征,晚冬又應召返回,習以為常。回京之後,總是把大將印章上交皇帝,皇帝賜他休假,設宴暢飲,與徐達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卻對皇帝更加恭敬謹慎。皇帝曾從容對徐達說“:徐兄功勞很大,至今卻還沒有一個安寧的住處,我可以將舊邸送給你。”舊邸是太祖做吳王時居住的宮邸。徐達堅決推辭。有一天,皇帝與徐達一起到舊邸去,硬讓徐達喝酒喝醉,然後讓人給他蒙上被子,抬到正室睡覺。徐達醒後,大吃一驚,慌忙跑下臺階,俯伏在地高喊死罪。朱元璋從旁窺視,看到他這麼害怕,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有關官員在舊邸前為徐達建造府宅,並在宅前立坊題上“大功”二字。胡惟庸當丞相時,想結交徐達,徐達很輕視此人,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他對徐達圖謀不軌,福壽揭發了他,徐達也不予追究,只是時時向皇帝進言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之職。後來胡惟庸果然失敗,朱元璋為此更加重視徐達。十七年(1384),太陰侵犯上將,朱元璋心中憎惡。徐達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點時,皇帝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往慰問,不久應召返回。第二年二月,徐達病重死去,終年五十四歲。皇帝為此停止臨朝聽政,發喪時悲慟不已。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其子孫三世都為王爵。賜葬於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都位列第一。

  徐達言簡慮精,在軍中,令不二出,在諸將面前總是保持令人遵從的嚴肅樣子,而在皇帝面前卻恭敬謹慎,好像不會說話似的。徐達善於安撫部下,能與他們同甘共苦,士兵對他無不感恩,以死相報,所以,徐達軍能所向披靡。徐達對部隊要求非常嚴格,所平元都二個,省會三個,郡邑數以百計,各地街巷井然有序,百姓從不為軍旅所苦。率軍歸朝之日,徐達總是陋車簡舍,禮邀儒生,終日高談,氣氛和諧。皇帝曾稱讚他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歸,不驕傲,不自誇,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行為正派無疵,品德高尚可與日月相比,這隻有大將軍徐達一人堪當於此。”

  徐達有四子:輝祖、添福、膺緒、增壽。長女為文皇帝皇后,次女為代王妃,三女為安王妃。

  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相貌奇偉,勇力絕人,長臂善射。開始跟隨劉聚為盜賊,後來發覺劉聚終將無所作為,便在和陽歸附朱元璋。朱元璋還未到和陽時,常遇春因睏倦躺臥田間,夢見有一神人披甲擁盾在叫他“:起來,起來,主君到了。”常遇春從夢中驚醒,而朱元璋正好經過,常遇春當即迎拜,當時是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由於尚無寸功,常遇春自請為前鋒。朱元璋說道“:你只不過是因為飢餓來尋找食物,我怎麼能將你留下呢?”常遇春仍堅決請求。朱元璋便說道“:等到渡江之後,你再來為我效力也不遲呀?”等到朱元璋軍隊進逼牛渚磯,元兵列陣磯上,朱元璋軍船離岸三丈多,沒人能登上岸。常遇春飛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衝擊,常遇春領命,揮戈直衝向前。敵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勢一躍,跳上石磯,大聲喊叫衝入敵陣,元軍望風而逃。諸將乘勝上岸攻擊,於是攻克採石,攻取太平。常遇春被授以總管府先鋒,晉升為總管都督。

  當時,朱元璋將士的妻子兒女及輜重都在和州,元中丞蠻子海牙再次以水師襲據採石,使朱元璋軍回和州的道路中途被阻。朱元璋親自率軍進攻,派常遇春到處布兵迷惑敵人,分散敵人的兵力。兩軍會合後,常遇春操縱輕舟,將海牙的船隊一分為二,然後從左右兩側猛攻,將其大敗,盡獲其船,江路重新暢通無阻。隨即湯和受命駐守溧陽,跟隨朱元璋進攻集慶,功勞最大。後隨元帥徐達攻取鎮江,進取常州。吳兵將徐達圍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去援救,破敵解圍,擒獲敵將,晉升為統軍大元帥。攻克常州,升為中翼大元帥。又隨徐達進攻寧國,被飛箭射中,他裹住傷口之後堅持戰鬥,攻克寧國。另外攻取馬駝沙,以水師攻取池州,晉升為行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又隨徐達攻取婺州,轉任同僉樞密院事,駐守婺州。常遇春調兵圍攻衢州,首先派奇兵突入圍繞南門外的小城,毀掉敵人的戰具,然後發動猛攻,將城攻破,俘獲披甲之士萬人,晉升為僉樞密院事。常遇春率軍進攻常州,戰鬥失利,應召返回應天。跟隨徐達攻取趙普勝的水寨,隨守池州,大破陳友諒兵於九華山下,這些都記載於《徐達傳》裡。

  陳友諒進逼龍灣,常遇春以五路軍設下埋伏,大破陳友諒軍,收復太平,功勞最大。朱元璋率軍追擊陳友諒至江州,命常遇春留守,他執法嚴格,城中軍民井然守序,不敢有所冒犯,又晉升為行省參知政事。並隨攻安慶,漢軍出江四處攔截,常遇春率軍出擊,漢軍慌忙調頭逃跑,湯和等乘勝攻取江州,然後還守龍灣,兵援長興,俘殺吳兵五千餘人,敵將李伯升突圍逃走。常遇春軍受命加固安慶城。

  在此之前,朱元璋所任用的將帥中功勞最大的,要數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常遇春三人。而邵榮尤其是一位善戰、有經驗的老將,這時他已非常驕橫,並有異心,與參政趙繼祖圖謀設伏兵發動兵變。事情敗露之後,朱元璋想赦免邵榮的死罪,常遇春秉直說道:“為人之臣有了謀反的罪名,還有什麼可以原諒的呢?我決不與其共生。”朱元璋於是賜邵榮喝酒,流著眼淚將其處死,因為這件事,朱元璋更加偏愛倚重常遇春。

  池州守將羅友賢佔據神山寨,私通張士誠,常遇春將其打敗並斬首。又跟隨朱元璋援救安豐,等到常遇春率軍到達時,呂珍已經攻陷安豐,殺死劉福通,聽說大軍到來,便率強兵扼守,朱元璋左右軍都進攻失敗,常遇春橫擊敵陣,三戰三捷,俘獲士兵、馬匹無數。然後跟隨徐達圍攻廬州。城將攻破時,陳友諒圍攻洪都,常遇春應召返回。會師伐漢,與漢軍在彭蠡的康郎山遭遇,漢軍船大,又處於上流,前鋒非常強大。常遇春協同諸將投入大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直衝朱元璋的指揮船,船已擱淺,朱元璋處境非常危險。常遇春射中張定邊,朱元璋的船才得以脫險,而常遇春的船卻又擱淺。這時,有一隻壞船順流而下,碰撞常遇春的船隻,這才得以離開淺灘。轉戰三日,放火燒燬漢軍船隻,湖水因此變成了紅色,陳友諒不敢再戰。諸將認為漢軍兵力仍然較強,想放他們離開,唯獨常遇春不說話。等到船出湖口時,諸將正要放船東下,朱元璋卻命令扼住上游。常遇春便溯江而上,諸將跟隨其後。陳友諒走投無路,率百船突圍。諸將半路攔截敵軍,漢軍於是分崩瓦解,陳友諒死。還師之後,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賞賜給他很多黃金、布帛、田地。攻武昌時,朱元璋返回應天,命常遇春留下督軍圍困武昌。

  第二年,朱元璋即吳王位,晉升常遇春為平章政事。朱元璋又派兵進攻武昌,漢丞相張必先自岳陽來援,常遇春乘其還未會合,迅速進攻,將張必先擒獲。城中士氣盡失,陳理投降,常遇春盡取荊、湖之地。然後隨左相國徐達攻取廬州,另外率軍平定臨江的沙坑、麻嶺、牛陂等寨,擒獲偽知州鄧克明,攻下吉安。圍攻贛州,熊天瑞固守不下。朱元璋派使者告誡常遇春:“攻克此城時,不要多殺人。如果獲得了地盤,卻沒有老百姓,那又有什麼好處呢?”於是常遇春疏通壕溝,設立柵欄,圍攻贛州,屯兵六個月,熊天瑞兵力耗盡,於是投降,常遇春果然不殺他。朱元璋大為高興,賜信褒獎勉勵。常遇春於是憑藉軍威招降了南雄、韶州,回軍時又平定安陸、襄陽。又隨徐達攻克泰州,打敗張士誠的援兵,督促水軍在海安壩建造圍牆阻攔敵軍。

  同年秋天,常遇春被授為副將軍,率軍伐吳。在太湖、毗山、三里橋打敗吳軍,進逼湖州。張士誠派兵來援,駐紮舊館,出現在常遇春大軍之後。常遇春率奇兵由大全港紮營東阡,更處於張士誠援兵之後。敵人派出精兵出擊,常遇春率軍奮力攻擊,將敵兵打敗。在平望襲擊其右丞徐義,將其赤龍船全部燒燬,又敗之於烏鎮,向北追擊至升山,攻破其水陸寨,將舊館援兵全部俘獲,湖州遂被攻下。進而圍攻平江,駐軍虎丘。張士誠偷偷率軍靠近常遇春,常遇春與其戰於北濠,將其打敗,幾乎俘獲張士誠。時間一久,諸將攻破葑門,常遇春也攻破閶門進入平江,吳地平定。常遇春晉升為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為鄂國公。

  常遇春又被授為副將軍,與大將軍徐達一起率兵北征。皇帝親自囑咐他:“面對百萬之眾,擊潰敵人精銳部隊,攻陷敵人的堅固陣地,無人能比得上副將軍。我不擔心你不能打勝,而擔心你輕戰。你身為大將,好與兵卒角鬥,這尤其不是我所期望的。”常遇春跪下拜謝。出發之後,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隨攻山東諸郡後,又攻取汴梁,進取河南。元兵五萬軍隊陳兵洛水之北,常遇春單騎衝向敵陣,敵人二十多名騎兵手持長矛一齊刺向常遇春,而常遇春一箭將其前鋒射死,大叫一聲衝入敵陣,麾下壯士也跟隨他向前衝去。敵兵大潰,常遇春追奔五十餘里。降服梁王阿魯溫,河南郡縣依次被攻下。常遇春到汴梁謁見皇帝后,與大將軍徐達一起攻下河北諸郡。先鋒攻取德州後,常遇春率水師沿黃河而進,破元兵於河西務,攻克通州,於是進入元都。另外攻下保定、河間、真定。

  常遇春與大將軍徐達一起進攻太原,擴廓帖木兒前來救援。常遇春對徐達說“:我軍騎兵雖然已經聚集,但步兵還未趕到,突然與敵人發生戰鬥,一定會死傷很多,只有趁夜攻打才能獲勝。”徐達說道“:你說得對。”這時正好擴廓的部將豁鼻馬前來約定投降之事,便暫且請他作為內應,挑選精銳騎兵口含木片,悄悄出發去襲擊敵人。擴廓當時正點著蠟燭學習軍書,倉促之間不知所措,赤著一隻腳,騎上一匹瘦弱的馬,率領十八名騎兵逃往大同。豁鼻馬投降,常遇春獲得四萬披甲之士,攻克太原。常遇春追擊擴廓到忻州之後才返回。朱元璋下詔改常遇春為左副將軍,位居右副將軍馮勝之上。然後向北攻取大同,轉而巡行河東,攻下奉元路,與馮勝軍會合,向西攻佔鳳翔。

  恰遇元將也速進攻通州,朱元璋下詔常遇春回軍守備,讓平章李文忠幫助他,率步騎九萬,從北平出發,取道會州,敗敵將江文清於錦州,敗也速於全寧。進一步進攻大興州,將一千名騎兵分別埋伏八處。當大興州守將趁夜逃跑時,常遇春將他們全部擒獲,於是攻克開平。元帝向北逃走,常遇春追奔數百里,俘獲其宗王慶生及平章鼎住等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千匹,牛五萬頭,以及敵人子女、寶貨等物。常遇春率軍返回,臨時駐紮在柳河川時,暴病而死,年僅四十歲。朱元璋知道後,大驚,十分悲痛。在龍江舉行葬禮,太祖親自出奠,並命禮官就天子為大臣主持葬禮之事進行商議,商議結果上報太祖,沿用宋太祖追悼韓王趙普的先例。太祖下詔說“:可以。”賜葬於鐘山平地,賜給金銀器物九十件隨葬墓中。贈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常遇春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都位列第二。

  常遇春性情深沉、勇猛、果敢,善於愛撫士兵,衝鋒陷陣,從未吃過敗仗。雖然沒有學過典籍史書,但他用兵打仗卻總是與古代兵書相符合。他比大將軍徐達大二歲,屢次跟隨徐達率軍征討,都非常認真地聽從徐達的指揮,當時的名將首推徐、常二人。常遇春曾經自稱能統領十萬人馬,橫行天下,軍中將士又稱他為“常十萬”。

  常遇春的堂弟常榮,多次立功,升為指揮同知,跟隨李文忠出塞,戰死於臚朐河。常遇春有二子:常茂、常升。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