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五十七

卷五十七原文

  高谷 胡濙 王直

  高谷,字世用,扬州兴化人。永乐十三年进士,选庶吉土,授中书舍人。仁宗即位,改春坊司直郎,寻迁翰林侍讲。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谷及苗衷、马愉、曹鼐四人侍讲读。正统十年由侍讲学士进工部右侍郎,入内阁典机务。

  景泰初,进尚书,兼翰林学士,掌阁务如故。英宗将还,奉迎礼薄,千户龚遂荣投书于谷,具言礼宜从厚,援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入朝,遍示廷臣曰:“武夫尚知礼,况儒臣乎!”众善其言。胡濙、王直欲以闻。谷曰:“迎复议上,上意久不决。若进此书,使上知朝野同心,亦一助也。”都御史王文不可。已而言官奏之。诘所从得,谷对曰:“自臣所。”因抗章恳请如遂荣言。帝虽不从,亦不之罪。

  二年进少保、东阁大学士。易储,加太子太傅,给二俸。应天、凤阳灾,命祀三陵,振贫民。七年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内阁七人,言论多龃龉。谷清直,持议正。王文由谷荐,数挤谷。谷屡请解机务,不许。都给事中林聪忤权要论死,谷力救,得薄谴。陈循及文构考官刘俨、黄谏,帝命礼部会谷复阅试卷。谷力言俨等无私,且曰:“贵胄与寒士竞进,已不可。况不安义命,欲因此构考官乎?”帝乃赐循、文子中式,惟黜林挺一人,事得已。

  英宗复位,循、文等皆诛窜,谷谢病。英宗谓谷长者,语廷臣曰:“谷在内阁议迎驾及南内事,尝左右朕。其赐金帛袭衣,给驿舟以归。”寻复赐敕奖谕。

  谷既去位,杜门绝宾客。有问景泰、天顺间事,辄不应。天顺四年正月卒,年七十。

  谷美丰仪,乐俭素,位至台司,敝庐瘠田而已。成化初,赠太保,谥文义。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濙陈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请还南都,省南北转运供亿之烦。帝皆嘉纳。既闻其尝有密疏,疑之,不果召。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

  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明年来朝,乃留行在礼部,寻进尚书。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明年赐第长安右门外,给阍者二人,赐银章四。生辰,赐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张本卒,又兼领行在户部。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帝尝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费大省。正统五年,山西灾,诏行宽恤,既而有采买物料之命。濙上疏言诏旨宜信。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行在礼部印失,诏弗问,命改铸。已,又失,被劾下狱。未几,印获,复职。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

  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杨善使也先,濙言上皇蒙尘久,宜附进服食,不报。上皇将还,命礼部具奉迎仪。濙等议遣礼部署迎于龙虎台,锦衣具法驾迎居庸关,百司迎土城外,诸将迎教场门;上皇自安定门入,进东安门,于东上北门南面坐;皇帝谒见毕,百官朝见,上皇入南城大内。议上,传旨以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至安定门易法驾,余如奏。给事中刘福等言礼太薄。帝报曰:朕尊大兄为太上皇帝,尊礼无加矣。福等顾云太薄,其意何居?礼部其会官详察之。”濙等言:“诸臣意无他,欲陛下笃亲亲耳。”帝曰:“昨得太上皇书,具言迎驾之礼宜从简损,朕岂得违之。”群臣乃不敢言。会千户龚遂荣为书投大学士高谷,言奉迎宜厚,具言唐肃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以朝,与王直等共观之。直与濙欲闻之帝,为都御史王文所阻,而给事中叶盛竟以闻。盛同官林聪复劾直、濙、谷等,皆股肱大臣,有闻必告,不宜偶语窃议。有诏索书。濙等因以书进,且言:“肃宗迎上皇典礼,今日正可仿行。陛下宜躬迎安定门外,分遣大臣迎龙虎台。”帝不悦曰:“第从朕命,无事纷更。”上皇至,居南城宫。濙请帝明年正旦率群臣朝延安门,不许。上皇万寿节,请令百官拜贺延安门,亦不许。三年正月与王直并进少傅。易太子,加兼太子太师。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

  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世镇抚。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及归,有三弟,年皆七十余,须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寿恺”。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

  濙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在礼部久,表贺祥瑞,以官当首署名,人因谓其性善承迎。南城人龚谦多妖术,濙荐为天文生,又荐道士仰弥高晓阴阳兵法,使守边,时颇讥之。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父伯贞,洪武十五年以明经聘至京。时应诏者五百余人,伯贞对第一。授试佥事,分巡广东雷州。复吕塘废渠,清盐法。会罢分巡官,召还为户部主事。以父丧服阕,不时起,谪居安庆。建文初,复以荐知琼州,崖州黎相仇杀,以反闻,且用兵。伯贞捕其首恶,兵遂罢。琼田岁常三获,以赋军,军不时受,俟民乏,乃急敛以要利。伯贞为立期,三输之,弊始绝。居数年,大治,流民占籍者万余。忧归,卒于家。

  直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与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读书文渊阁。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正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礼部侍郎,学士如故。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琎为吏部尚书。十一年,户部侍郎奈亨附王振,构郎中赵敏,词连直及侍郎曹义、赵新,并下狱。三法司廷鞫,论亨斩,直等赎徒。帝宥直、义,夺亨、新俸。

  帝将亲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命郕王摄政。已,劝王即位,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景泰元年,也先使使议和,且请还上皇,下礼部议未决。直率群臣上言曰:“太上皇惑细人言,轻身一出,至于蒙尘。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乃者天诱其衷,也先有悔心之萌,而来求成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也。望陛下俯从其请,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还,不复莅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则天伦厚而天眷益隆,诚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后使者五辈往,终不得要领。今复遣使,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贼诈难信,其更议之。”已而瓦剌别部阿剌使复至,胡濙等复以为言。于是帝御文华殿门,召诸大臣及言官谕以宜绝状。直对曰:“必遣使,毋贻后悔。”帝不悦。于谦前为解,帝意释。群臣既退,太监兴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禄,敢辞难乎!”言之再,声色愈厉。安语塞,乃议遣使,命李实、罗绮往。

  既行,而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及也先使先后至,将遣归。使者谓馆伴曰:“中国关外十四城皆为我有。前阿剌知院使来,尚遣人偕往。今亦必得大臣同行,庶有济。”胡濙以闻,下廷议。直等固请,乃遣杨善等报之。

  比实还,又以也先使至,具言也先欲和状。直与宁阳侯陈懋等上疏,请更遣使赍礼币往迎上皇,不许。复上疏曰:“臣等与李实语,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资斧者,上皇言也;而奉迎车驾,也先意也。昨者脱脱不花及阿剌知院使来,皆有报使。今也先使以迎请为辞,乃不遣使与偕,是疑敌而召兵也。”又不许。

  已而实自言于帝。帝第报也先书,就令杨善迎归而已。直等复上言:“今北使已发,愿本上皇之心,顺臣民之愿,因彼悔心,遣使往报,以图迎复,此不待计而决者也。不然,众志难犯,违天不祥,彼将执为兵端,边事益棘,京师亦不得高枕卧矣。”帝乃命群臣择使,直与陈懋等请仍遣实。报曰:“候善归议之。”御史毕銮等复上疏,力言:“就令彼以诈来,我以诚往,万一不测,则我之兵力固在。”帝终不听。已而善竟奉上皇还。

  二年,也先遣使入贡,且请答使。直屡疏言:“边备未修,刍粮未积,疮痍未复,宜如其请。遣使往以观虚实,开导其善。”不许。无何,也先遣骑入塞,以报使为辞。直与群臣复请之,卒不许。直等乃上疏言:“陛下锐意治兵,为战守计,真大有为之主。然使命不通,难保其不为寇。宜敕沿边守臣,发兵游徼,有警则入保,无事则力耕。陛下于机务之暇,时召京营总督、总兵,询以方略,诚接而礼貌之,信赏罚以持其后,斯战守可言也。”帝曰“善”。

  明年正月进少傅。帝欲易太子。未发。会思明土知府黄矰以为请。帝喜,下礼部议。胡濙唯唯,文武诸臣议者九十一人当署名,直有难色。陈循濡笔强之,乃署,竟易皇太子。直进兼太子太师,赐金币加等。顿足叹曰:“此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景帝疾亟,直、濙等会诸大臣台谏,请复立沂王为皇太子,推大学士商辂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贞等夺门迎上皇复位,杀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尝出以示郎中陆昶,叹曰:“是疏不及进,天也。”直遂乞休。赐玺书、金绮、楮币,给驿归。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直以次当入阁,杨士奇不欲也。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禾资〉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书佐之。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直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优礼之,免其常朝。

  比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上寿,直叹曰:“曩者西杨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阁,今上复辟,当不免辽阳之行,安得与汝曹为乐哉!”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

  〈禾资〉仕至翰林检讨,亦以学行称。曾孙思,自有传。

  赞曰: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宽厚,王直之端重,盖皆有大臣之度焉。当英、景之间,国势初更,人心观望,执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忄卷忄卷于迎驾之仪,直侃侃于遣使之请,皆力持正议,不随众俯仰,故能身负硕望,始终一节,可谓老成人矣。

卷五十七譯文

  高谷,字世用,揚州興化人。

  永樂十三年考中進士。

  選庶吉士,授官中書舍人。

  仁宗登上皇位,改任春坊司直郎,不久升遷為翰林侍講。

  英宗登上皇位,開設御前講席,楊士奇舉薦高谷和苗衷、馬愉、曹鼐四個人侍奉講讀。

  正統十年,從侍講學士升任工部右侍郎,進入內閣主管機要事務。

  景泰初年,晉升焉尚書,兼任翰林學士,像以前那樣掌管內閣事務。

  英宗將要回朝,迎接的禮儀簡薄。

  千戶龔遂榮寄信給高谷,詳細說明禮節應該遵從豐厚,援引唐肅宗迎接上皇的舊例。

  高谷把它裝進衣袖內進入朝廷,普遍給朝廷大臣看,說:“武夫尚且知道禮節,何況儒臣呢!”大家都認為他的話很對0胡淡、王直打算上報。

  高谷說:“迎接上皇回來的建議呈報上去後,皇上的意見很久都沒有決定。

  如果呈進這封信,使皇上知道朝廷內外同心,也是一個幫助。”都御史王文不答應。

  不久諫官奏報這件事。

  皇上追問從什麼地方得來,高谷回答說:“從臣這裡。”於是像龔遂榮所說的一樣直接上奏章懇請。

  皇帝雖然不聽從,也不怪罪。

  景泰二年,晉升為少保、束閣大學士。

  改換太子後,加官太子太傅,供給兩份俸祿。

  應天、鳳陽發生災荒,命令祭祀三陵,賑救災民。

  景泰七年,升任謹身殿大學士,仍然在柬閣兼職。

  內閣的七個人,議論大多互相牴觸。

  高殼清正剛直,所持建議正直。

  王文由高谷舉薦,多次排擠高谷。

  高谷多次請求解除自己參與機要事務,不被允許。

  都給事中林聰觸怒權貴要人被判處死罪,高谷極力救援,受到輕微的責備。

  陳循和王文構陷考官劉儼、黃諫,皇帝命令禮部會同高谷重新審閱試卷。

  高谷極力進言劉儼等人沒有私心,並且說:“富貴家庭的後代和貧寒的讀書人競爭進入朝廷,已經不對,何況不安於法制命令,想因此構陷考官呢?”皇帝於是賜陳循、王文的兒子殿試,只除去林挺一個人,事情得以停止。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陳循、王文等人都被誅殺放逐,高谷稱病辭官。

  英宗說高谷是長者,告訴朝廷大臣說:“高谷在討論迎駕和南宮內的事情,曾經迴護朕。

  賜給他金帛襲衣,提供驛車船隻送他回去。”不久又賜敕書褒獎告諭。

  高谷離任後,關門謝絕賓客。

  有人間到景泰、天順年間的事情,就不回應。

  天順四年正月死去,年紀七十歲。

  高谷的風度儀表很美,以勤儉樸素焉樂,官位到達臺司,也不過破屋瘠田而已。

  成化初年,追贈為太保,謐號文義。

  胡淡,字源潔,武進人。

  生下來頭髮是白的,滿一個月才變黑。

  建文二年考中進士,授官兵科給事中。

  永樂元年,升任戶科都給事中。

  惠帝死於火中,有人說他逃遁離去,各位舊臣中有很多跟從的,皇帝懷疑這件事。

  永樂五年,派遣胡浚頒發御製的各種書籍,並且尋訪仙人張邋遢,走遍了天下的州郡鄉邑,悄悄地察知建文帝在何處。

  胡淡因此在京城外的時間最久,到十四年才回京。

  所到之處,也間或把民間的隱情上報。

  母親死後他請求回家,皇帝不允許,提升任禮部左侍郎。

  十七年,又出京巡按江、浙、湖、湘各府。

  二十一年回京城,急馳在宣府拜謁皇帝。

  皇帝已經睡了,聽說胡淡來了,急忙起床召他進去。

  胡淡以他所聽到的全部訊息回答,鐘漏到四鼓才出來。

  胡淡沒到以前,傳言建文帝航海離去,皇帝分別派遣內臣鄭和等幾個人航海下西洋,到這時懷疑才消釋。

  皇太子在南京代理國政,漢王捏造沒有根據的話誹謗太子。

  皇帝改派胡淡到南京任官,於是命令他訪察太子。

  胡淡到達後,秘密上疏飛馳呈上太子代理國政的七件事,說太子恭敬孝順謹慎沒有別的,皇帝十分高興。

  仁宗登上皇位,徵召為行在禮部侍郎。

  胡淡陳述十件事,極力進言建都北京不便利,請求返還南都,省去南北轉運供應的煩勞。

  皇帝全部嘉賞並採納他的建議。

  不久聽說他曾經有密疏後,懷疑他,結果沒有召用。

  轉任太子賓客,兼任南京園子祭酒。

  宣宗登上皇位,仍然升任禮部左侍郎。

  第二年入京朝見,於是留任行在禮部,不久升任尚書。

  壅王造反,他和楊榮等人協助皇上親自出徵。

  事情平定後,賞賜很豐厚。

  第二年賞賜府第於長安右門外,給予宦官兩人,賜給四個銀章。

  生日那天,在他的府第賜宴。

  四年,命令他兼管詹事府的事務。

  六年,張本死,他又兼管行在戶部。

  當時國庫的費用漸漸增多,胡淡憂慮開支不足用,蠲免租賦的詔書下達,就阻止。

  皇帝曾經嚴肅告誡他,但是眷顧禮遇沒有一點減少。

  曾經設官中私宴請胡淡和楊士奇、夏原吉、蹇義,說:“海內沒有災亂,是卿等四個人的功勞。

  英宗登上皇位,詔命節減冗餘的費用。

  胡淡於是妻請減少上供的物品,以及裁減法王以下的番僧四五百人,虛浮的費用大為減省。

  正統五年、,山西發生災荒,詔命進行寬緩的撫卹,後來有采買物料的命令。

  胡淡上疏說詔書旨意應該守信用。

  又進言軍旗謀求得到差遣,因此驚擾百姓,應該罷去。

  全部答覆許可。

  行在禮部的官印丟失了,詔書沒有責問,命令改鑄。

  鑄好了,又丟失,被彈劾關進監獄。

  汝過多久,官印找到了,恢復官職。

  正統九年,滿七十歲,請求退休,不被允許。

  英宗被俘北去,群臣聚在朝廷痛哭,有建議南遷的。

  胡淡說:“文皇決定在這裡設陵寢,是向子孫指示不遷都的計策。”和侍郎于謙相合,朝廷內外才有了堅定的意志。

  景帝登上皇位,升任太子太傅。

  楊善出使也先,胡淡說上皇在外流亡很久了,應當附帶進獻衣服和食物,不答覆。

  上皇要返回,命令禮部準備奉迎的禮儀。

  胡淡等人商議派禮部在龍虎臺迎接,錦衣準備法駕在居庸關迎接,百司在土城外迎接,諸將在教場門迎接,上皇從安定門入城,進入東安門,從東方上北門之後面向南方坐,皇帝謁見完畢,百官朝見,上皇進入南城大內。

  建議奏報上去,傳旨用一輛轎子二匹馬在居庸關迎接,到達安定門改乘法駕,其餘依照奏報。

  給事中劉福等人說禮儀太薄,皇帝答覆說:“朕尊奉大兄為太上皇帝,尊奉的禮節無以復加了。

  劉福等人卻說太薄,他們的用意何在?禮部要召集官員詳細地審察這件事。”胡淡等人說:“諸臣沒有其它意思,想讓陛下篤厚親近親人罷了。”皇帝說:“昨天收到太上皇的信,詳細說迎駕的禮儀應該遵從簡省,朕怎麼能違抗他呢?”群臣於是不敢進言。

  恰逢千戶龔遂榮寫信給大學士高谷,說奉迎應該隆重,詳細地講述唐肅宗迎接上皇的舊例。

  高谷把它裝進衣袖進入朝廷,和王直等人一起看信。

  王直和胡淡打算上報皇上,被都御史王文所阻止,而給事中葉盛竟然把這件事上報。

  葉盛的同僚林聰又彈劾王直、胡淡、高谷等人,都是股肱大臣,有所知聞就必須上報,不應該結夥悄悄議論。

  有詔書索取信件。

  胡淡等人於是把信呈上去,並且說:“肅宗迎接上皇的典禮,今天正可以效仿行事。

  陛下應當親自在安定門外迎接,並分別派遣大臣在龍虎臺迎接。”裡帝不高興地說:“只管遵從朕的命令,不要做紛亂的更改。”上皇回來,住在南城的宮殿裡。

  胡淡請求皇帝第二年正月初一率領群臣在延安門朝拜,不許可。

  上皇生日那天,請求命令百官在延安門拜賀,也不許可。

  三年正月,和王直一起升任少傅。

  改換太子,加官兼任太子太師。

  王文憎恨林聰,羅織他的罪過,想殺他。

  胡淡不肯簽署名字,於是聲稱有病,幾天不朝見。

  皇帝派興安問候他的病情。

  回答說:“老臣本來沒有病,聽說要殺林聰,十分吃驚受到驚嚇罷了。”林聰因此得到釋放。

  英宗重新登上皇位,胡淡勉強支撐病體入朝,於是請求離任。

  賜璽書、白銀、紙幣、成套衣服,提供驛車,他的一個兒子授官錦衣,世代承襲鎮撫。

  胡淡先後侍奉六朝君王,接近六十年,朝廷內外稱為耆德。

  到他回家時,有三個弟弟,年紀都已七十多歲,鬍鬚和眉毛雪白,在一間屋子裡吃飯,於是取名為壽愷。

  又遇了七年才死,時年八十九歲。

  追贈為太保,謐號忠安。

  胡淡節儉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能夠親自禮待不如他的人。

  在禮部很久,上表祝賀吉祥如意,以官職論應當首先署名,別人因此說他善於奉承迎合。

  南城人龔謙擅長妖術,胡淡舉薦他任天文生,又舉薦道士仰彌高通曉陰陽兵法,派他駐守邊關,時論頗譏諷他。

  王直,字行儉,泰和人。

  父親王伯貞,洪武十五年,因明經聘到京城。

  當時應詔進京的有五百多人,王伯貞對答為第一名。

  授官試用愈事,分巡廣東雷州。

  修復呂塘的廢渠,清理鹽法。

  正當罷去分巡官的時候,召回京城任戶部主事。

  因為父親死去服喪,守孝期滿沒有按時起程任官,貶謫遷居安慶。

  建文初年,又因人舉薦知瓊州。

  崖州的黎族人相互仇殺,被當作造反上報,朝廷打算動用軍隊鎮壓。

  王伯貞抓捕其為首作亂的人,動用軍隊的事於是停止。

  瓊州的農田一年常常三次收穫,以賦稅供給軍隙,軍隊不按時收取,等百姓缺糧時,才急忙聚斂糧食來獲取利益。

  王伯貞為他們安排了時間,分三次繳稅,這個弊端才消除。

  過了幾年,政治修明,社會安定,流亡百姓入籍定居的有一萬多人。

  服喪回家,死在家襄。

  玉直從小就端莊穩重,家裹貧窮就勤奮於學問。

  考中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上,和曾柴、王英等二十八人一起在文淵閣讀書。

  皇帝認為他的文章寫得好,召進內閣,幫助起草文書。

  不久授官修撰。

  先後侍奉仁宗、宣宗,多次升任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璽統三年,《宣宗實錄》完成,升任禮部侍郎,仍像以前那樣兼任學士。

  正統五年,出任管理部事,尚書胡淡把所有部事交給他辦理,王直像一直很熟悉的人一樣處理這些事務。

  正統八年正月,代郭璀任吏部尚書。

  正統十一年,戶部侍郎奈亨依附王振,誣陷郎中趙敏,訴訟牽連王直和侍郎曹義、趟新,一齊關進監獄。

  三法司在朝廷審訊,判奈亨斬刑,王直等人贖罪流放。

  皇帝寬恕王直、曹義,剝奪奈亨、趟新的俸祿。

  皇帝打算親自征討也先,王直率領朝廷大臣極力勸諫說:“國家防備邊關最為嚴謹。

  聰明的文臣勇猛的武將,堅實的鐵甲鋒利的武器,到處都充滿了,一邊耕種一邊防守,因此長久安寧。

  現在敵人放肆猖獗,違背天理,陛下只該固守邊疆,申明命令,堅壁清野,蓄積優勢以等待敵人,可以預料必定會勝利,不必親自統率軍隊,遠遍地到邊關。

  何況秋天的炎熱沒有消退,乾旱的氣候沒有改變,青草不茂盛,河水泉水堵塞不通,要徵用計程車兵和馬匹不充足,戰爭兇險,臣等認為不能那樣做。”皇帝不聽從,命令王直留守。

  天子的軍隊在土木覆滅,大臣一起請求太后立皇帝的兒子為皇太子,命令酈王代理國政。

  不久,勸諫酈王登上皇位,以安定勤蕩傾危的局面。

  當時變亂事端很倉猝,朝廷大臣的建議紛紛呈上,都是以王直為首。

  但是王直自己認為比不上于謙,每件事都推舉于謙,甘落其下,只是不慌不忙地安撫統領大臣罷了。

  加官太子太保。

  景泰元年,也先派遣使者議和,並且請求歸還上皇,下發到禮部討論役有決議。

  王直率領群臣上害說:“太上皇迷惑於見識淺薄的人說的話,輕率地親自出徵,以致失位逃難在外,蒙受風塵。

  陛下辛勤政務,徵集天下的部隊,和群臣百姓同心盡力,希望迅速消滅敵人,以洗雪不共戴天的恥辱。

  不久前上天勸導他的內心,也先萌動悔改之心,而來向我們請求講和,請求歸還上皇,逭是轉禍為福的機會。

  希望陛下答允他的請求,派遣使者去答覆,乘機考察他的真假並安撫收納他,奉迎太上皇回來,略微寬慰祖宗的心。

  陛下上承於天的帝位已經確定,太上皇回來,不再管理天下的事務,陛下只是尊敬奉養他,那麼天倫深厚而眷愛更加隆重,實在是古往今來的重大事情。”皇帝說:“卿等說得確實好。

  只是前後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終沒有達到目的。

  現在又派遣使者,假設他們藉護送車駕為名義,來侵犯京城,豈不成為百姓的禍患嗎?賊人狡猾難以相信,還是重新商議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淡等人又因此進言。

  於是皇帝駕臨文華殿門,召集各位大臣和諫官向他們講明應當拒絕的情由。

  王直回答說:“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後悔的事。”皇帝不高興。

  于謙上前為他解釋,皇帝的心意緩解。

  群臣已經退下,太監興安匍匐出宮喊道:“你們這些人堅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這樣的人嗎?”王直大聲說:“朝廷大臣聽從天子的派遣,已經享受他的俸祿,敢推辭危難嗎!”說了兩遍,聲音更加嚴厲。

  興安說不出話,才商議派遣使者,命令李寅、羅綺前去。

  使者出發後,而瓦刺可汗脫脫不花和也先的使者先後來了,打算遣送他們回去。

  使者對住宿的陪伴說:“中國關外的十四座城全都為我們所有。

  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來,尚且派人一同回去。

  現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這才比得上。”胡淡把這件事報告朝廷,詔書下發到朝廷討論。

  王直等人堅決請求,於是派遣楊善等人回鞭。

  等到李實回來,又因為也先的使者到來,詳細陳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

  王直和窒墜侯陳懋等人上疏,請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禮物絲帛去迎接上皇,不允許。

  又上疏說:“臣等和李實交談,詳細地瞭解對方國內的情形。

  他們需求的衣物錢財,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來,是也先的意思。

  以前脫脫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來,都有回覆的使者。

  現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為辭,卻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覆,這會使敵人懷疑並且招致戰爭。”又不允許。

  隨後李實自己向皇帝進言。

  皇帝祇是回覆也先的信,於是命令楊善迎接上皇回來而已。

  王直等人又上書說:“現在北方的使者已經出發,希望依照上皇的心願,順應臣子百姓的要求,藉著他後悔的心理,派遣使者去答覆,以圖謀迎接上皇回來,這是不需要商議就可以決定的。

  不然的話,眾志難犯,違背天理不吉祥,他會以此作為挑起戰爭的藉口,邊關的事務更加難處理,京城也不能安然無事地高枕而臥了。”皇帝於是命令朝廷大臣選擇使者,王直和陳懋等人請求仍然派遣李實。

  答覆說:“等楊善回來再商量這件事。”御史畢鑾等人又上疏,極力進言說:“即使對方以欺詐而來,我以誠實前往,萬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還在。”皇帝終究不聽從。

  不久楊善終於奉迎上皇回來。

  量泰二年,也先派遣使者入朝進貢,並且請求派遣回復的使者。

  王直多次上疏說:“邊關的防備沒有完善,草料和糧食沒有蓄積,國家的創傷還沒有恢復,應該答應他的請求。

  派遣使者去以觀察虛實,開導對方從善。”不許可。

  役過多久,也先派遣騎兵進入邊關,以回覆使者為藉口。

  至直和群臣又請求這件事,最後不許可。

  王直等人於是上疏說:“陛下堅決治理軍隊,確定或戰或守的策略,實在是大有作為的君主。

  但是使命不通暢,難以保證他不入侵。

  應當敕命邊疆沿線的守臣,派士兵遊動巡察,有警報就入關保衛,沒有戰爭就進行耕種。

  陛下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閒時間,不時召集京城兵營的總督、總兵,向他們諮詢方法和篥略,真誠地接待並禮貌地對待他們,明確獎賞處罰以控制他們的後效,這樣或戰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來了。”皇帝說“好”。

  第二年正月,升任少傅。

  皇帝打算改換太子,沒有提出。

  恰逢思明土知府黃琺請求這件事。

  皇帝十分高興,詔書下發到禮部討論。

  胡淡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見,文武諸臣討論的九十一個人應當簽名,王直顯出為難的樣子。

  陳循把筆蘸上墨強求他,於是寫上名字,最終改換皇太子。

  王直晉升兼任太子太師,賜予金幣增加等次,他跺腳嘆息說:“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個蠻族的酋長破壞,我們這些人羞愧死了。”景帝的病情十分嚴重,王直、胡淡等人召集各位大臣和諫官,請求重新立沂王為皇太子,推舉大學士商轄起草奏疏。

  還沒有呈上去,而石亨、徐有貞等人奪得宮門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殺了王文等人。

  奏疏的草稿留在姚夔那裡,曾經拿出來給郎中陸昶看,嘆息說:“這封奏疏來不及呈迄,是上天的安排呀。”王直於是請求退休。

  賜予璽書、金綺、紙幣,提供驛車送回家。

  玉直臉頰方正鬍鬚很長,儀表很雄偉。

  性格嚴肅莊重,不隨便言笑。

  到和別人交往時,卻恭敬溫和。

  在翰林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擬詔書,編寫纂集,記載注錄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筆。

  和金溪王英齊名,人們稱為“二王”,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柬王”,王英為“西王”。

  王直按次序應當進入內閣,楊士奇不願意。

  到他任吏部的官長時,更加廉潔謹慎。

  當時剛剛廢除朝廷大臣舉薦地方大官的制度,專門歸屬吏部。

  王直委任曹郎,嚴厲抑制奔走鑽營。

  凡是御史巡視地方回來,必定命令他們報告所管轄的官員賢明能幹與否來作為選拔提升的參考,人們稱讚得到了合適的人選。

  他的兒子王積是南都的園子博士,考核政績來到吏部,文選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說:“這樣的話擾亂法紀就從我開始了。”朝廷因為王直年老,命令何文淵任尚書輔佐他。

  何文淵離任,又任命王翱,部裡於是有兩個尚書。

  王直任尚書十四年,年歲越大,名聲品德一天比一天被推崇。

  皇帝優厚地禮待他,免了他一般的朝見。

  到他在家裹居住後,曾經跟隨那些佃戶僕人耕作栽種,打鼓唱歌。

  眾位兒子孫子遞相反覆舉杯祝壽,王直嘆息說:“以前西楊壓制找,使我不能和他共事。

  但是假使我在內閣,現在的皇上覆闢,應當避免不了貶謫遼陽的遠行,怎磨能和你們一起高興呢!”天順六年去世,時年八十四歲。

  追贈為太保,謐號文端。

  玉積官至翰林檢討,也以學問品德受到稱讚。

  曾孫王思,另外有傳。

  贊曰:高谷的清廉正直,胡淡的寬容仁厚,王直的端莊鄭重,大概都有大臣的風範。

  處於英宗、景帝之間,國家的權力剛剛移交,人心處於觀望的時候,把持朝政管理事務的大臣大多迎合上意求取歡心。

  而高谷、胡淡懇切地商議奉迎上皇的禮儀,王直理直氣壯地建議派遣使者的請求,都極力主持公正的議論,不跟隨眾人應付周旋,所以能成為有重望的人,自始至終保全品節,可以稱得上是閱歷多而練達世事的人了。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