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三十八

卷三十八原文

  郁新 赵羾 金忠 李庆 师逵 古朴(向宝) 陈寿(马京 许思温)刘季{虎} 刘辰 杨砥 虞谦(吕升 仰瞻 严本) 汤宗

  郁新,字敦本,临淮人。洪武中,以人才征,授户部度支主事。迁郎中。逾年,擢本部右侍郎。尝问天下户口田赋,地理险易,应答无遗,帝称其才。寻进尚书。时亲王岁禄米五万石,新定议减五之四,并定郡王以下禄有差。又以边饷不继,定召商开中法,令商输粟塞下,按引支盐,边储以足。夏原吉为户部主事,新重之,诸曹事悉委任焉。建文二年引疾归。

  成祖即位,召掌户部事,以古朴为侍郎佐之。永乐元年,河南蝗,有司不以闻,新劾治之。初,转漕北京,新言:“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从之。又言:“湖广屯田所产不一,请皆得输官。粟谷、穈黍、大麦、荞二石,准米一石。稻谷、敔秫二石五斗,穇稗三石,各准米一石。豆、麦、芝麻与米等。”著为令。二年,议公、侯、伯、驸马、仪宾禄,二百石以上者,请如文武官例,米钞兼给。三年,以士卒劳困,议减屯田岁收不如额者十之四五,又议改纳米北京赎罪者于南京仓。皆允行。是年八月卒于官。帝叹曰:“新理邦赋十三年,量计出入,今谁可代者?”辍朝一日,赐葬祭,而召夏原吉还理部事。

  新长于综理,密而不繁。其所规画,后不能易。

  赵羾,字云翰,夏人,徙祥符。洪武中,由乡举入太学,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图天下要害厄塞,并屯戍所宜以进。帝以为才,迁员外郎。建文初,迁浙江参政,建策捕海寇,有功。

  永乐二年,使交阯,还奏称旨。擢刑部侍郎,改工部,再改礼部。五年进尚书,赐宴华盖殿,撤膳羞遗其母。初,羾每以事为言者所劾,帝不问。九年秋,朝鲜使臣将归,例有赐赉,羾不以奏。帝怒曰:“是且使朕失远人心。”遂下之狱。寻得释,使督建隆庆、保安、永宁诸州县,抚绥新集,民安其业。十五年丁母艰。起复,改兵部尚书,专理塞外兵事。帝北征,转饷有方。

  仁宗嗣位,改南京刑部。宣德五年,御史张楷劾羾及侍郎俞士吉怠纵。召至,命致仕。

  羾性精敏,历事五朝,位列卿,自奉如寒素。正统元年卒,年七十三。

  金忠,鄞人。少读书,善《易》卜。兄戍通州亡,忠补戍。贫不能行,相者袁珙资之。既至,编卒伍。卖卜北平市,多中。市人传以为神。僧道衍称于成祖。成祖将起兵,托疾召忠卜,得铸印乘轩之卦。曰:“此象贵不可言。”自是出入燕府中,常以所占劝举大事。成祖深信之。燕兵起,自署官属,授忠王府纪善,守通州。南兵数攻城不克。已,召置左右,有疑辄问,术益验,且时进谋画。遂拜右长史,赞戎务,为谋臣矣。

  成祖称帝,论佐命功,擢工部右侍郎,赞世子守北京。寻召还,进兵部尚书。帝起兵时,次子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至是,淇国公邱福等党高煦,劝帝立之。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帝不能夺,密以告解缙、黄淮、尹昌隆。缙等皆以忠言为是。于是立世子为皇太子,而忠为东宫辅导官,以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六年命兼辅皇太孙。

  帝北征,留忠与蹇义、黄淮、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是时高煦夺嫡谋愈急,蜚语谮太子。十二年北征还,悉征东宫官属下狱。以忠勋旧不问,而密令审察太子事。忠言无有。帝怒。忠免冠顿首流涕,愿连坐以保之。以故太子得无废,而宫僚黄淮、杨溥等亦以是获全。

  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见亲倚,每承顾问,知无不言,然慎密不泄。处僚友不持两端,退恒推让之。明年四月卒。给驿归葬,命有司治祠墓,复其家。洪熙元年,追赠荣禄大夫少师,谥忠襄。官子达翰林检讨。达刚直敢言,仕至长芦都转运使。

  忠有兄华,负志节。忠守通州有功,欲推恩官之,辞不就。尝召赐金绮,亦不受。成祖目为迂叟,放还。一日,读《宋史》至王伦附秦桧事,放声长叹而逝。里中称为“白云先生”。

  李庆,字德孚,顺义人。洪武中,以国子生署右佥都御史,后授刑部员外郎,迁绍兴知府。永乐元年召为刑部侍郎。性刚果,有干局,驭下甚严。帝以为才,数命治他事,不得时至部。然属吏与罪人交通私馈饷,庆辄知之,绳以重法。五年,改左副都御史。两遭亲丧,并起复。时勋贵武臣多令子弟家人行商中盐,为官民害。庆言:“旧制,四品以上官员家不得与民争利。今都督蔡福等既行罚,公侯有犯,亦乞按问。”帝命严禁如制。忻成伯赵彝擅杀运夫,盗卖军饷。都督谭青、朱崇贪纵。庆劾之,皆下吏。已,劾都督费瓛欺罔、梁铭贪暴、镇守德州都督曹得黩货。皆被责。中外凛其风采。十八年进工部尚书,寻兼领兵部事。

  仁宗立,改兵部,加太子少保。弋谦以言事忤旨,吕震等交口诋之,惟庆与夏原吉无所言。帝寻悟,降敕自责,并责震等,震等甚愧此两人。山陵事多,趣办中官有求,执不与,人多严惮之,号为“生李”。奉命侍皇太子谒孝陵,在途约束将士,秋毫无所扰。太子欲猎,庆谏止。及太子还北京,遂留庆南京兵部。

  宣德二年,安远侯柳升讨黎利,命庆参赞军务,许择部曹贤能者自随。师至镇夷关,升意轻贼,不为备。郎中史安、主事陈镛言于庆。时庆已病甚,强起告升。升不听,直前,中伏败死。庆病遂笃,明日亦死,一军尽没。

  师逵,字九达,东阿人。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出城南二十余里求得之。及归,夜二鼓,遇虎。逵惊呼天,虎舍之去。母疾寻愈。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出按事,为御史所劾,逮至。帝伟其貌,释之,谪御史台书案牍。久之,擢御史,迁陕西按察使。狱囚淹系千人,浃旬尽决遣,悉当其罪。母忧去官,庐墓侧,不饮酒食肉者三年。成祖即位,召为兵部侍郎,改吏部。永乐四年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出采木。逵往湖、湘,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召商贾,军役得贸易,事以办。然颇严刻,民不堪,多从李法良为乱。左中允周干劾之。时仁宗监国,以帝所特遣,置不问。八年,帝北征,命总督馈饷,逵请量程置顿堡,更递转输。从之。

  逵佐蹇义在吏部二十年,人不敢干以私。仁宗嗣位,与赵羾、古朴皆改官南京,而逵进户部尚书,兼掌吏部。宣德二年正月卒官,年六十二。

  逵廉,不殖生产,禄赐皆分宗党。有子八人,至无以自赡。成祖在北京尝语左右曰:“六部扈从臣,不贪者惟逵而已。”古朴,字文质,陈州人。洪武中以太学生清理郡县田赋图籍,还隶五军断事理刑。自陈家贫,愿得禄养母。帝嘉之,除工部主事。母殁,官给舟归葬。服阕,改兵部,累迁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改户部。永乐二年,朴奏:“先奉诏令江西、湖广及苏、松诸府输粮北京,今闻并患水潦,转运艰难,而北京诸郡岁幸丰。宜发钞命有司增价收籴,减南方运。”从之。营建北京,命采木江西,以恤民见褒。七年,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召还,佐夏原吉理户部。仁宗即位,改南京通政使。明年就拜户部尚书,出督畿内田赋。师逵病,命朴代之。宣德三年二月卒于官。

  初,户部主事刘良不检,乞中贵人求上考。朴不可。良遂诬奏朴罪,朴就逮。成祖察其诬,得释。他日,吏部奏予良诰。仁宗曰:“此人素无行,且尝诬大臣,不可与。”良后果以赃败。朴在朝三十余年,自郎署至尚书,确然有守,不通干请,与右都御史向宝,俱以清介称。

  宝,字克忠,进贤人。洪武中,以进士授兵部员外郎。九年无过,擢通政使,以不善奏对力辞,改应天府尹。建文时,坐事谪广西。成祖即位,召复职。已,复坐事下狱,降两浙盐运判官。仁宗在东宫,知其廉。及即位,召为右都御史兼詹事,并给两俸。寻应诏陈八事,多可采者。宣德初,改南京。三年入觐,帝悯其老,命致仕。归,卒于途。

  宝有文学,宽厚爱民,而持身廉直,屡遭困厄不稍易,平居言不及利。历仕四十余年,卒之日,家具萧然。

  陈寿,随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户部主事。永乐元年迁员外郎。出为山东参政,所至以爱民为务。用夏原吉荐,召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监国南京,寿日陈兵民困,又乘间言左右干恩泽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纳之。尝目送之出,顾侍臣曰:“侍郎中第一人也。”九年以汉王高煦谮,下狱,贫不能给朝夕。官属有馈之者,拒不受,竟死狱中。逾年,启殡如生。仁宗即位,赠工部尚书,谥敏肃,官其子瑺中书舍人,后亦至工部侍郎。

  与寿同下狱死者,有马京、许思温。

  京,武功人。洪武中,以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左通政、大理卿。永乐元年为行部左侍郎。皇太子守北京,命兼辅导,尽诚翊赞,太子甚重之。数为高煦所谮,谪戍广西,仍坐前事,逮下狱。

  思温,字叔雍,吴人。以国子生署刑部主事,累官北平按察副使。燕师起,思温佐城守有劳,擢刑部侍郎,改吏部,兼赞善。亦以谗下狱。皆瘐死。仁宗立,赠京少傅,谥文简;思温吏部尚书,官其子俊赞礼郎,进学翰林。

  刘季{虎},名韶,以字行,余姚人。洪武中进士。除行人。使朝鲜,却其馈赆。帝闻,赐衣钞,擢陕西参政。陕有逋赋,有司峻刑督,民不能输。季{虎}至,与其僚分行郡县,悉纵械者,缓为期。民感其德,悉完纳。陕不产碙砂,而岁有课。季{虎}言于朝,罢之。洪渠水溢,为治堰蓄泄,遂为永利。

  建文中,召为刑部侍郎。民有为盗所引者,逮至,盗已死,乃召盗妻子使识之。听其辞,诬也,释之。吏亏官钱,诬千余人,悉为辨免。河阳逆旅朱、赵二人异室寝。赵被杀,有司疑朱杀之,考掠诬服。季{虎}独曰:“是非夙仇,且其装无可利。”缓其狱,竟得杀赵者。扬州民家,盗夜入杀人,遗刀尸傍,刀有记识,其邻家也。官捕鞫之。邻曰:“失此刀久矣。”不胜掠,诬服。季{虎}使人怀刀就其里潜察之。一童子识曰:“此吾家物。”盗乃得。

  永乐初,纂修《大典》,命姚广孝、解缙及季{虎}总其事。八年坐失出下狱,谪外任。逡巡未行,复下狱。久之始释。命以儒服隶翰林院编纂。寻授工部主事,卒于官。刘辰,字伯静,金华人。国初,以署典签使方国珍。国珍饰二姬以进,叱却之。李文忠驻师严州,辟置幕下。元帅葛俊守广信,盛冬发民浚城濠。文忠止之。不听。文忠怒,欲临以兵。辰请往谕之。俊悔谢,事遂已。以亲老辞归。

  建文中,用荐擢监察御史,出知镇江府,勤于职事。濒江田八十余顷,久沦于水,赋如故,以辰言得除。京口闸废,转漕者道新河出江,舟数败。辰修故闸,公私皆便。漕河易涸,仰练湖益水,三斗门久废。辰修筑之,运舟既通,湖下田益稔。

  永乐初,李景隆言辰知国初事,召至,预修《太祖实录》。迁江西布政司参政,奏蠲九郡荒田粮。岁饥,劝富民贷饥者,蠲其徭役以为之息。官为立券,期年而偿。辰居官廉勤尚气,与都司、按察使不相得,数争,坐免官。十四年起行部左侍郎,复留南京者三年。帝念其老,赐敕及钞币,今致仕。卒于途,年七十八。

  杨砥,字大用,泽州人。洪武末,由进士授行人司右司副。上疏言:“扬雄为莽大夫,贻讥万世。董仲舒《天人三策》及正谊明道之言,足以扶翼世教。今孔庙从祀有雄无仲舒,非是。”帝从之。历官湖广布政司参议。建文中,言:“帝尧之德始于亲九族。今宜惇睦诸藩,无自剪枝叶。”不报。父丧归。

  成祖即位,起鸿胪寺卿,乞终制。服阕,擢礼部侍郎,坐视河渠失职,降工部主事,改礼部。永乐十年迁北京行太仆寺卿。时吴桥至天津大水决堤伤稼。砥请开德州东南黄河故道及土河,以杀水势。帝命工部侍郎蔺芳经理之。定牧马法,请令民五丁养种马一匹,十马立群头一人,五十马立群长一人,养马家岁蠲租粮之半。而蓟州以东至山海诸卫,土地宽广,水草丰美,其屯军人养种马一匹,租亦免半。帝命军租尽蠲之,余悉从其议。于是马大蕃息。

  砥刚介有守,尤笃孝行。十六年,母丧哀毁,未至家,卒。

  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

  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谦为右副都御史。明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又言:徐州、吕梁二洪,行舟多阻。请每洪增挽夫二百,月给廪;官牛一百,暇时听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为便。尝督运木,役者大疫。谦令散处之,疫遂息。未几,偕给事中许能巡抚浙江。

  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时吕升为少卿,仰瞻为丞,而谦又荐严本为寺正。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复职。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谦美仪观,风采凝重。工诗画,自负才望。工部侍郎苏瓒以鄙猥班谦上,恒怏怏,人以是隘其量云。

  吕升,山阴人。永乐初为溧阳教谕,历官江西、福建按察佥事,所至有清慎声。入为大理寺少卿。宣德八年致仕卒。

  仰瞻,长洲人。永乐中由虎贲卫经历迁大理寺丞。正统间,宦官王振用事,百官多奔走其门,惟瞻与大理卿薛瑄不往。会与瑄辨杀夫冤狱,益忤振,下狱,谪戍大同。景泰初,召为右寺丞,执法愈坚,在位者多不悦。移疾归,加大理少卿。

  严本,字志道,江阴人。少通群籍,习法律,以傅霖《刑统赋》辞约义博,注者非一,乃著《辑义》四卷。永乐十一年以荐征,试以疑律,敷析明畅。授刑部主事。侍郎张本掌部事,官吏少当意者,独重本,疑狱辄俾讯之。奉命使徽州,时督办后期,例罚工,本不忍迫民。或以为言,本曰:“吾办矣。”盖已寓书其子,鬻田为工作偿也。

  仁宗立,以刑部尚书金纯及虞谦荐,改大理寺正。断狱者多以“知情故纵”及“大不敬”论罪。本争之曰:“律自叛逆数条外,无‘故纵’之文。即‘不敬’,情有重轻,岂可概入重比?”谦韪之,悉为驳正。良乡民失马,疑其邻,告于丞,拷死。丞坐决罚不如法,当徒,而告者坐绞。本曰:“丞罪当。告者因疑而诉,律以诬告致死,是丞与告者各杀一人,可乎?”驳正之。莒县屯卒夺民田,民讼于官,卒被笞。夜盗民驴,民搜得之。卒反以为诬,擒送千户,民被禁死。法司坐千户徒。本曰:“千户生,则死者冤矣。”遂正其故勘罪。苏州卫卒十余人夜劫客舟于河西务,一卒死。惧事觉,诬邻舟解囚人为盗,其侣往救见杀。皆诬服。本疑之曰:“解人与囚同舟。为盗,囚必知之。”按验,果得实,遂抵卒罪。

  本立身方严,非礼弗履。其使徽也,知府馈酒肴亦不受。年七十八卒。

  汤宗,字正传,浙江平阳人。洪武末,由太学生擢河南按察佥事,改北平。建文时上变,言按察使陈瑛受燕邸金钱,有异谋。诏逮瑛,安置广西,而迁宗山东按察使。坐事,左迁刑部郎中,出知苏州府。苏连岁水,民流,逋租百余万石。宗谕富民出米代输。富民知其爱民,不三月悉完纳。

  永乐元年,有言其坐视水患者,逮下狱,谪判禄州。以黄淮荐,召为大理寺丞。或言宗曾发潜邸事。帝曰:“帝王惟才是使,何论旧嫌。”时外国贡使病死,从人谓医杀之。狱具,宗阅牍叹曰:“医与使者何仇,而故杀之乎?”卒辨出之。寻命振饥河南,还署户部事。解缙下狱,词连宗,坐系十余年。仁宗立,复官,再迁南京大理卿。宣宗初,清军山东。会天久不雨,极陈民间饥困状。帝为蠲租免役,罢不急之务。宣德二年卒。

  赞曰:永、宣之际,严饬吏治,职事修举。若郁新之理赋,杨砥之马政,刘季{虎}、虞谦之治狱,可谓能其官矣。李庆、师逵诸人,清介有执,皆列卿之良也。陈寿、马京遭谗早废,惜乎未竟其用。金忠奋身卒伍,进自艺术末流,而有士君子之行。当其侃侃持论于文皇父子间,忠直不挠,卒以诚信悟主,岂不伟哉。

卷三十八譯文

  鬱新,字敦本,臨淮人。洪武年間,以人才被徵,授予戶部度支主事,後升為郎中。過了一年,升為本部右侍郎。皇上曾問他天下戶口田賦的資料,以及地理險易情況,鬱新都應答無遺,皇上稱讚他的才華。不久他進升為尚書。當時親王每年的祿米是五萬石。鬱新建議減去五分之四,並規定了郡王以下宗室的祿米數額。又因邊務糧餉不繼,鬱新制定招商開中法,令商人輸運糧食到塞下,然後發給引(憑據),根據憑據支給食鹽,邊防糧儲因此而充足。夏原吉任戶部主事時,鬱新很敬重他,各部門的事務都委任給他處理。建文二年(1400),他稱病回家。

  成祖即位後,召他掌管戶部事務,以古樸為侍郎輔佐他。永樂元年,河南發生蝗災,有關官員不上報朝廷,鬱新彈劾處治了他們。當初,糧食由運河轉運到北京,鬱新說:“從淮河到黃河,多是淺灘跌坡,運船非常艱難。請另用可裝載三百石的淺船,從淮河、沙河運到陳州潁溪口跌坡下,再用可載二百石的淺船運到跌坡上,然後用大船運入黃河。到八柳樹等處後,令河南的車伕由陸路運入衛河,轉輸到北京。”皇上聽從了。他又說:“湖廣屯田所產的東西不一,請允許他們都可以輸運給國家。粟谷、糜黍、蕎郘兩石,准許當大米一石。稻穀、高粱二石五斗,禾參稗三石,各准許當大米一石。黃豆、小麥、芝麻與米相等。”這一條被定為法令。二年(1404),鬱新建議公、侯、伯、駙馬、儀賓這些俸祿達到二百石以上的人,請照文武官員之例,米和錢鈔兼給。三年,因士卒勞困,他建議將每年收成達不到原定產量的屯田的課稅減去十分之四五,又建議改奈米到北京贖罪為奈米入南京倉。皇上都批准執行。這一年八月他在任上去世。皇上嘆道“:鬱新處理國家財賦十三年,計算出入,現在誰能替代他呢?”輟朝一日,賜給葬祭,而召夏原吉回來處理戶部事務。

  鬱新長於綜理,細密而不繁。他所定下的制度,後人都無法更改。

  金忠,鄞縣人。從小讀書,擅長《易》和占卜。哥哥戍守通州時死去,金忠補戍,因家貧不能出行,看相的袁珙資助了他。到通州後,金忠被編入卒伍。他在北平市中賣卜,多能說中,市民把他傳為神人。道衍和尚向成祖稱讚他。成祖將要起兵,託病召金忠來問卜。金忠佔得鑄印乘軒之卦,他說:“這卦貴不可言。”此後他出入燕王府中,常以所佔得的結果勸成祖舉大事。成祖對他深信不疑。燕兵起時,成祖自己任命官屬,授予金忠為王府紀善,守衛通州。南方部隊多次攻城,都沒能攻克。後來,成祖將他召到左右,有什麼疑問常問他,而金忠的法術也更加靈驗,並且還時常進獻計謀。成祖遂拜他為右長史,贊佐軍務,於是金忠成了謀臣了。

  成祖稱帝后,論佐命之功,升金忠為工部右侍郎,輔佐世子守北京。不久將金忠召回,升為兵部尚書。皇上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皇上答允立他為太子。至此淇國公丘福等人偏向高煦,勸皇上立他為太子。只有金忠認為不可,並在皇上面前歷數古代嫡庶相爭的事例。皇上無法決定,便秘密告知解縉、黃淮、尹昌隆。解縉等人都認為金忠的意見為是。於是立世子為皇太子,而金忠作為東宮輔導官,以兵部尚書兼任詹事府詹事。永樂六年(1408)命他兼輔導皇太孫。

  皇上北征,留金忠和蹇義、黃淮、楊士奇輔佐太子監國。這時朱高煦奪嫡的計劃更急了,他散佈蜚語誣陷太子。十二年(1414)皇上北征回來,將東宮官屬全部逮入獄中。金忠因為是功勳舊臣,得以不問,皇上命他審察太子有過失的事,他說沒有。皇上火了,金忠免冠叩頭流涕,願連坐為太子擔保。太子因此得以不被廢掉,而東宮臣僚黃淮、楊溥也因此獲得保全。

  金忠從一名卒伍升到大位,很受親信和倚重,每次承蒙皇上顧問,總是知無不言,但他也很慎密,從不洩露出去。他在同僚朋友之中從不持兩端,退下後常常謙讓他們。第二年四月他去世了。皇上給驛車載他歸葬,命有關官員建祠堂和墳墓,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洪熙元年(1425),追贈他為榮祿大夫、少師,諡號忠襄。授予他的兒子金達為翰林檢討。

  李慶,字德孚,順義人。洪武年間,他以國子監學生代理右僉都御史,後來被授予刑部員外郎,又升為紹興知府。永樂元年(1403),他被召為刑部侍郎。他個性剛毅果斷,有才幹氣度,對下屬約束得很嚴。皇上認為他很有才,多次命他治理別的事,,使他不能時常到部中。但屬下官員與罪人交通,私下饋贈之事,李慶總是知道,給他們治以重罪。五年,李慶改任左副都御史。他兩遭親喪,不待守孝期滿即被召回任職。當時勳貴武臣多令子弟和家人經商販鹽,成為百姓的禍害。李慶說:“按舊制,四品以上官員的家屬不能與百姓爭利。現在都督蔡福既已被罰,公侯如有違犯,也請求進行查問處治。”皇上命依制度嚴申禁令。忻成伯趙彝擅自殺死運夫,盜賣軍餉;都督譚青、朱崇貪婪放縱。李慶彈劾他們,他們都被交給司法官員審問。過後,他又彈劾都督費王獻欺罔、梁銘貪婪殘暴、鎮守德州都督曹得貪財,結果他們都被譴責。中外官員都畏懼他的風采。十八年李慶進升工部尚書,不久兼領兵部事務。

  仁宗即位後,李慶改任兵部尚書,加封為太子少保。弋謙,因提意見忤逆了皇上旨意,呂震等人紛紛詆譭他,只有李慶和夏原吉沒說什麼。皇上不久醒悟了,頒敕自責,並責備呂震等人。呂震因此很愧對這兩個人。山陵事多,去辦事的宦官有所要求,李慶堅決不給,人們多敬畏他,稱他為“生李”。他奉命侍從皇太子拜謁孝陵時,途中嚴格約束將士,一路秋毫無所擾。太子想去打獵,李慶勸止了他。到太子回北京時,遂留李慶任南京兵部尚書。

  宣德二年(1427),安遠侯柳升討伐黎利,命李慶參佐軍務,准許他將賢能的下屬選出隨從出征。部隊到鎮夷關時,柳升心中輕賊,不作防備。郎中史安、主事陳鏞報告李慶。當時李慶已病得很重,他勉強起來告訴柳升。柳升不聽,率軍直前,結果中埋伏而死。李慶遂病危,第二天也死了,全軍皆沒。

  師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年失怙,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十三歲時,母親得病,想吃藤花菜。師逵到城南二十餘里的地方找到了它,回來時已是夜二鼓時分了。途中遇到老虎,師逵驚呼喊天,老虎舍他而去。母親的病不久好了。洪武年間,師逵以國子監生的身份隨御史出京按察事情,被御史彈劾,逮到皇上跟前。皇上見他相貌奇偉,釋放了他,貶到御史臺去書寫案宗。後來,他被升為御史,又升為陝西按察使。當時陝西監獄關有上千人,師逵僅用十天就全部處理完畢,判罪都非常正確。母親去世時他掛官而去,在墓側結廬居住,三年不飲酒不吃肉。

  成祖即位後,把他召為兵部侍郎,後改到吏部。永樂四年(1406),修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出去採辦木材。師逵前往湖、湘,他以十萬之眾入山開闢道路,召來商賈,軍役得以貿易,使事情辦成了。但他過於嚴酷,百姓無法忍受,多追隨李法良作亂,左中允周幹彈劾他。當時仁宗監國,因師逵是皇上所特遣,便置之不問。八年,皇上北征,命師逵總督糧餉供給,師逵請計路程設定頓堡,步步轉輸。皇上同意了。

  師逵在吏部輔佐蹇義二十年,人們都不敢謀私。仁宗繼位後,他與趙羽工、古樸都改到南京任職,而師逵升為戶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務。宣德二年(1427)正月他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師逵很廉潔,不謀求生財,所得俸祿和賞賜都分給宗族。他有八個兒子,甚至都無法自給。成祖在北京時曾對左右的人說“:六部扈從的大臣中,不貪的唯有師逵一人而已。”

  古樸,字文質,陳州人。洪武年間以太學生身份清理郡縣田賦和圖籍,回來後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斷事理刑。他自陳家貧,願得俸祿奉養母親。皇上稱讚他,授予他工部主事。母親去世時,官家撥給船讓他歸葬。守孝期滿後,他改到兵部,累升為郎中。建文三年(1401)升為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後,古樸改任吏部侍郎。永樂二年(1404),古樸上奏說:“先前詔令江西、湖廣和蘇州、松江等府輸糧到北京,現聽說這些地區都患水災,轉運艱難,而北京地區各郡幸好今年豐收。應發出錢鈔命有關官員增價收購糧食,減輕南方的轉運。”皇上聽從了。營建北京時,他受命到江西採辦木材,因體恤百姓受到褒獎。七年,皇上北巡,皇太子監國,將古樸召回,輔佐夏原吉處理戶部事務。仁宗即位後,古樸改任南京通政使。第二年他就任戶部尚書,出京督察畿內的田賦。師逵病後,皇上命古樸取代他。宣德三年(1428)二月,古樸在任上去世。

  當初,戶部主事劉良品行不檢,乞求宦官貴人,以便在考績時得上等。古樸不批。劉良便上奏誣陷古樸有罪,結果古樸被逮。成祖察出劉良的誣陷,古樸才得釋放。後來,吏部上奏給劉良誥命。仁宗說“:此人素來沒有品行,而且曾誣陷大臣,不能給他。”劉良後來果然因貪贓致敗。古樸在朝廷三十餘年,從郎官升到尚書,都確然有操守,不請託索求,與右都御史向寶,都以清介著稱。

  陳壽,隨縣人。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被授予戶部主事。永樂元年(1403),升為員外郎。後出任山東參政,所到之處他都以愛民為務。因夏原吉的推薦,他被召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在南京監國時,陳壽每天都陳述兵民困敝的情況,還找機會對太子說現在左右幹求恩澤的很多,恐怕有損殿下明德。太子深深採納了他的意見。太子曾目送他出宮,轉頭對侍臣說:“這是侍郎中第一人。”

  九年(1411)因漢王朱高煦的誣陷,陳壽被投進監獄,因為貧窮,早晚飲食都不能保證。官屬中有人送給他食物,他拒而不受,結果竟死於獄中。過了一年,啟殯時他容貌仍如生前一樣。仁宗即位後,贈給他工部尚書,諡號敏肅,授予他的兒子陳王常為中書舍人,他後來也做到工部侍郎。

  楊砥,字大用,澤州人。洪武末年,由進士被授予行人司右司副。他上疏說“:揚雄做王莽的大夫,被萬世所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他的正誼明道之言,足以輔助世風教化。現在孔廟從祀的人中有揚雄而沒有董仲舒,這很不合適。”皇上聽從了。歷任湖廣佈政司參議。建文年間,他說:“帝堯之德始於親愛九族。現在應該敦睦各位藩王,不要自剪枝葉。”不見回報。因父親去世,他回家。

  成祖即位後,他被起用為鴻臚寺卿,但他請求守孝期滿後再去。期滿後,他被升為禮部侍郎,因犯視察河渠失職罪,被降為工部主事,又改到禮部。永樂十年(1412),他升任北京行太僕寺卿。當時從吳橋到天津,大水決堤,莊稼被淹。楊砥請開德州東南的黃河故道和土河,以減輕水勢。皇上命工部侍郎藺芳總理此事。制定牧馬法,楊砥請令百姓五丁養種馬一匹,每十匹馬立群頭一人,五十匹馬立群長一人,養馬之家每年減免一半的稅糧。而薊州以東到山海的各個衛,土地寬廣,水草豐美,這裡屯駐的軍人,每養種馬一匹,也可以免交一半租稅。皇上命將軍租全部免除,其餘的都照他的建議執行。從此馬匹大量繁衍。

  楊砥剛直而有操守,孝行尤篤。十六年(1418),母親去世,他極度悲痛,還沒回到家便死去了。

  虞謙,字伯益,金壇人。洪武年間,由國子監生升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

  建文年間,虞謙請限制僧道佔田數量,規定每人不能超過十畝,多餘部分便平均分給貧民。皇上聽從了。永樂初年,他被召為大理寺少卿。當時有詔書說,建文年間曾上奏改革舊制的人,現在都要當面向皇上陳述清楚。虞謙於是陳述上述這件事,並請罪。皇上見虞謙害怕,便笑著說:“這不過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將他放過不問,但僧道限田的規定還是被廢除了。都察院討論欺騙之罪,請准予照洪武年間公佈的條例梟首示眾。虞謙上奏說“:近來奉詔書要依律斷罪,欺騙之罪應判杖打流放,梟首不是詔書之意。”皇上聽從了。天津衛倉庫失火,燒掉糧食數十萬石。御史說是主管的人盜用多了,所以燒倉以掩蓋罪跡。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應判死罪。虞謙說處罰得過濫,結果他們得以減罪。

  七年(1409),皇上北巡,皇太子上奏虞謙為右副都御史。第二年他與給事中杜欽巡視淮安和鳳陽,到達陳州災區,免除該地田租,贖回百姓所賣的子女。第二年,虞謙請求賑災,太子對他說“:軍民極度困敝,而卿等還從容陳請,那汲黯算什麼人?”

  不久,命虞謙督管兩浙、蘇州、松江等府糧米,輸運到南、北兩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賄賂有關官員,他們都得運到近地,而貧民多要輸運到遠地。虞謙建議分為四等:丁多糧最少的運到北京,次少的運到徐州,人丁和租糧相當的運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糧多的就存留本土。百姓賴此得到便利。他又說:“徐州、呂梁二洪,行船多被阻,請在每洪增加二百名輓夫,每月供給糧食;另撥給一百頭官牛,閒暇時聽任百姓使用耕作,大船來時,便用來挽船。”人民都覺得方便。他曾監督運木材,當時服役的人嚴重染上瘟疫,虞謙下令遣散處理,才控制住了瘟疫。不久,他偕同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後將虞謙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當時呂升任少卿,仰瞻任寺丞,而虞謙又推薦嚴本任寺正。皇上正慎重於用刑,虞謙等人也都悉心奏請,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報的案件,虞謙等人都再四審查,力求其平正。他曾對人說:“他們無憾,我也就無憾了。”他曾響應詔令,上書議論七個事項,都切中時務。有人說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買好。皇上怒,把他降為少卿。有一天,楊士奇奏事完畢後,還不想退下。皇上問:“你還想說什麼?不是為了虞謙吧?”楊士奇便從頭到尾論說虞謙冤枉,並說虞謙歷事三朝,很得大臣之體。皇上說“:我也後悔那麼做。”於是命令他復職。宣宗即位後,虞謙說:“按照舊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罰終身服役。現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應依罪行輕重劃分服役年限。”回報說可行。宣德二年(1427)三月,他在任上去世。

  虞謙儀表俊美,風采凝重。工於畫,對自己的才華很自負。工部侍郎蘇瓚,為人精鄙猥褻,卻位居虞謙之上,虞謙因此常怏怏不樂,人們因此覺得他氣量過於狹小。

  湯宗,字正傳,浙江平陽人。洪武末年,由太學生升為河南按察僉事,後改到北京任按察僉事。建文時期,他上奏說有變故,他說按察使陳瑛接受燕王邸的金錢,有異謀。詔令逮捕陳瑛,發往廣西安置,而升湯宗為山東按察使。因犯有過失,他被降為刑部郎中,又出京任蘇州知府。蘇州連年水災,人民流離,拖欠的租稅達一百餘萬石。湯宗通告富民出米代為交納。富民知道他愛民,不出三個月便交納完畢。

  永樂元年(1403),有人說他坐視水患不管,將他逮捕下獄,貶到祿州任通判。因黃淮的推薦,他被召為大理寺丞。有人說湯宗曾揭發成祖在潛邸時的事。皇上說“:帝王唯才是用,何必論舊嫌?”當時外國朝貢使者病死,使者的隨從人員說是醫生殺死了他。結案後,湯宗看過案情記錄嘆道:“醫生與使者有什麼仇,有什麼理由要殺他?”他於是為醫生辯白,使他被放了出來。不久他受命賑濟河南饑荒,回來後代理戶部事務。解縉入獄時,牽連到湯宗,被判關了十幾年。仁宗即位後,湯宗得復官,再升為南京大理寺卿。宣宗初年,他到山東清理軍事,正值久不下雨,湯宗極力陳述民間饑饉困敝的情況。皇上為此免除山東的租稅徭役,停罷不急的事項。宣德二年(1427)湯宗去世。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