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十

卷二十原文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曹震 张翼 张温 陈桓 朱寿 曹兴 谢成 李新)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从下南昌、九江,战鄱阳湖,下武昌。进广信卫指挥使。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进取广西,克梧州。元尚书普贤帖木儿战死,遂定郁林、浔、贵诸郡。与平章杨璟会师,攻克靖江。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八年同傅友德镇北平。还,又同李善长督理屯田,巡海道。十二年出镇广东。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事见同传。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周德兴,濠人。与太祖同里,少相得。从定滁、和。渡江,累战皆有功,迁左翼大元帅。从取金华、安庆、高邮。援安丰,征庐州,进指挥使。从讨赣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进湖广行省左丞。同杨璟讨广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兰及周文贵自全州来援,德兴再击败之,斩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宁州、蓝山皆下。进克武冈州,分兵据险,绝靖江声援。广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岁,慈利土酋覃垕连茅冈诸寨为乱,长沙洞苗俱煽动。太祖命德兴为征南将军,帅师讨平之。明年伐蜀,副汤和为征西左将军,克保宁。先是,傅友德已克阶、文,而和所帅舟师未进。及保宁下,两路军始合。蜀平,论功,帝以和功由德兴,赏德兴而面责和。且追数征蛮事,谓覃垕之役,杨璟不能克,赵庸中道返,功无与德兴比者。复副邓愈为征南左将军,帅赵庸、左君弼出南宁,平婪凤、安田诸州蛮,克泗城州,功复出诸将上。赏倍于大将,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兴功既盛,且恃帝故人,营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诏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军务,旋召还。

  明年,五溪蛮乱。德兴已老,力请行,帝壮而遣之,赐手书曰:“赵充国图征西羌,马援请讨交址,朕常嘉其事,谓今人所难。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贤,靖乱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蛮悉散走。会四川水尽源、通塔平诸洞作乱,仍命德兴讨平之。十八年,楚王桢讨思州五开蛮,复以德兴为副将军。德兴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蛮中。定武昌等十五卫,岁练军士四万四千八百人。决荆州岳山坝以溉田,岁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还乡,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二千两,文绮百匹。

  居无何,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卿虽老,尚勉为朕行。”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逾三年,归第,复令节制凤阳留守司,并训练属卫军士。诸勋臣存者,德兴年最高。岁时入朝,赐予不绝。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王弼,其先定远人,后徙临淮。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初结乡里,依三台山树栅自保。逾年,帅所部来归。太祖知其才,使备宿卫。破张士诚兵于湖州,取池州石埭,攻婺源州,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获甲三千。擢元帅。下兰溪、金华、诸暨。援池州,复太平,下龙兴、吉安。大战鄱阳,邀击陈友谅于泾江口。从平武昌,还克庐州。拔安丰,破襄阳、安陆。取淮东,克旧馆,降士诚将朱暹,遂取湖州。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进围平江,弼军盘门。士诚亲帅锐士突围,出西门搏战,将奔常遇春军。遇春分兵北濠,截其后,而别遣兵与战。士诚军殊死斗。遇春拊弼臂曰:“军中皆称尔健将,能为我取此乎?”弼应曰:“诺。”驰骑,挥双刀奋击。敌小却。遇春帅众乘之,吴兵大败,人马溺死沙盆潭者甚众。士诚马逸堕水,几不救,肩舆入城,自是不敢复出。吴平,赏赉甚厚。

  从大军征中原,下山东,略定河南北,遂取元都。克山西,走扩廓。自河中渡河,克陕西,进征察罕脑儿,师还。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一年副西平侯沐英征西番,降朵甘诸酋及洮州十八族,杀获甚众。论功,封定远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至大理,土酋段世扼龙尾关。弼以兵由洱水趋上关,与沐英兵夹击之,拔其城,擒段世,鹤庆、丽江诸郡以次悉平。加禄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出。明年复以副将军从蓝玉出塞。深入不见敌,玉欲引还。弼持不可,玉从之。进至捕鱼儿海,以弼为前锋,直薄敌营。走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尽获其辎重,语在玉传。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弼子六人,女为楚王妃。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遇春数称于太祖,由管军镇抚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从傅友德伐蜀,克绵州。五年从徐达北征,先出雁门,败元兵于乱山,再败之于土剌河。七年帅兵拔兴和,获其国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十一年同西平侯沐英讨西番,擒其酋三副使,斩获千计。明年,师还。封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十四年,以征南左副将军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于曲靖,梁王走死,滇地悉平。玉功为多,益禄五百石。册其女为蜀王妃。

  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欸,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都督耿忠拥以见胜。其众惊溃,遣降将观童谕降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出大宁,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杀太尉蛮子等,降其众。元主与太子天保奴数十骑遁去。玉以精骑追之,不及。获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并宝玺、符敕金牌、金银印诸物,马驼牛羊十五万余。焚其甲仗蓄积无算。奏捷京师,帝大喜,赐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又破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师还,进凉国公。

  明年命督修四川城池。二十三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蛮叛,命玉讨平之。又平都匀,安抚司散毛诸洞,益禄五百石,诏还乡。二十四年命玉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以追逃寇祁者孙,遂略西番罕东之地。土酋哈昝等遁去。会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叛,诏移兵讨之。至则都指挥瞿能等已大破其众,月鲁走柏兴州。玉遣百户毛海诱缚其父子,送京师诛之,而尽降其众,因请增置屯卫。报可。复请籍民为兵,讨朵甘、百夷。诏不许,遂班师。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佔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狱具,族诛之。列侯以下坐党夷灭者不可胜数。手诏布告天下,条列爰书为《逆臣录》。至九月,乃下诏曰:“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胡谓丞相惟庸也。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凡列名《逆臣录》者,一公、十三侯、二伯。叶升前坐事诛,胡玉等诸小侯皆别见。其曹震、张翼、张温、陈桓、朱寿、曹兴六侯,附著左方。

  曹震,濠人。从太祖起兵,累官指挥使。洪武十二年,以征西番功封景川侯,禄二千石。从蓝玉征云南,分道取临安诸路,至威楚,降元平章阎乃马歹等。云南平,因请讨容美、散毛诸洞蛮及西番朵甘、思曩日诸族。诏不许。又请以贵州、四川二都司所易番马,分给陕西、河南将士。又言:“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请以泸州至建昌驿马,移置峨眉新驿。”从之。二十一年,与靖宁侯叶升分道讨平东川叛蛮,俘获五千余人。

  寻复命理四川军务,同蓝玉核征南军士。会永宁宣慰司言,所辖地有百九十滩,其八十余滩道梗不利。诏震疏治之。震至泸州按视,有支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令深广以通漕运。又辟陆路,作驿舍、邮亭,驾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先是行人许穆言:“松州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运不给,请移戍茂州,俾就近屯田。”帝以松州控制西番,不可动。至是运道既通,松潘遂为重镇。帝嘉其劳。逾年复奏四事:一,请于云南大宁境就井煮盐,募商输粟以赡边。一,令商入粟云南建昌,给以重庆、綦江市马之引。一,请蠲马湖逋租。一,施州卫军储仰给湖广,溯江险远,请以重庆粟顺流输之。皆报可。

  震在蜀久,诸所规画,并极周详。蜀人德之。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张翼,临淮人。父聚,以前翼元帅从平江南、淮东,积功为大同卫指挥同知,致仕。翼随父军中,骁勇善战,以副千户嗣父职。从征陕西,擒叛寇。擢都指挥佥事,进佥都督府事。从蓝玉征云南,克普定、曲靖。取鹤庆、丽江,剿七百房山寨。捣剑川,击石门。十七年论功封鹤庆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六年坐玉党死。

  张温,不详何许人。从太祖渡江,授千户。积功至天策卫指挥佥事。从大军收中原,克陕西,攻下兰州,守之。元将扩廓侦大将军南还,自甘肃帅步骑奄至。诸将请固守以待援。温曰:“彼远来,未知我虚实,乘幕击之,可挫其锐。倘彼不退,固守未为晚也。”于是整兵出战,元兵少却。已而围城数重,温敛兵固守,敌攻不能下,乃引去。太祖称为奇功,擢大都督府佥事。

  已,又命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当兰州之受围也,元兵乘夜梯城而登。千户郭佑被酒卧,他将巡城者击退之。围既解,温将斩佑,天策卫知事朱有闻争曰:“当贼犯城时,将军斩佑以令众,军法也。贼既退,始追戮之,无及于事,且有擅杀名。”温谢曰:“非君,不闻是言。”遂杖佑释之。帝闻而两善焉,并赏有闻绮帛。

  其明年,以参将从傅友德伐蜀,功多。十一年,以副将会王弼等讨西羌。明年论功封会宁侯,禄二千石。又明年命往理河南军务。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二十年秋帅师讨纳哈出余众,从北伐,皆有功。后以居室器用僣上,获罪,遂坐玉党死。

  陈桓,濠人。从克滁、和。渡江,克集庆先登。从取宁国、金华。战龙江、彭蠡。收淮东、浙西。平中原。累功授都督佥事。洪武四年从伐蜀。十四年从征云南,与胡海、郭英帅兵五万,由永宁趋乌撒。道险隘,自赤河进师,与乌撒诸蛮大战,败走之。再破芒部士酋,走元右丞实卜,遂城乌撒。降东川乌蒙诸蛮,进克大理。略定汝宁、靖宁诸州邑。十七年封普定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年同靖宁侯叶升征东川,俘获甚众。就令总制云南诸军。再平九溪洞蛮,立营堡,屯田。还,坐玉党死。

  朱寿,未详何许人。以万户从渡江,下江东郡邑,进总管。收常、婺,克武昌。平苏、湖,转战南北。积功为横海卫指挥,进都督佥事。与张赫督漕运,有功。洪武二十年封舳舻侯,禄二千石,予世券。坐玉党死。

  曹兴,一名兴才,未详何许人。从平武昌,授指挥佥事。取平江,进指挥使。克苏九畴炭山寨。进都督佥事,兼太原卫指挥。进山西行省参政,领卫事,为晋王相。洪武十一年,从沐英讨洮州羌,降朵甘酋,擒三副使等。师还,封怀远侯,世袭指挥使。理军务山西,从北征有功。后数年,坐玉党死。

  同时以党连坐者,都督则有黄辂、汤泉、马俊、王诚、聂纬、王铭、许亮、谢熊、汪信、萧用、杨春、张政、祝哲、陶文、茆鼎凡十余人,多玉部下偏裨。于是勇力武健之士芟夷略尽,罕有存者。

  谢成,濠人。从克滁、和。渡江,定集庆,授总管。克宁国、婺州,进管军千户。战鄱阳,平武昌,下苏、湖,进指挥佥事。从大军征中原,克元都,攻庆阳,捣定西。为都督佥事、晋王府相。从沐英征朵甘,降乞失迦,平洮州十八族。洪武十二年封永平侯,禄二千石,世指挥使。二十年同张温追讨纳哈出余众,召还。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

  李新,濠州人。从渡江,数立功。战龙湾,授管军副千户。取江陵,进龙骧卫正千户。克平江,迁神武卫指挥佥事,调守茶陵卫,屡迁至中军都督府佥事。十五年,以营孝陵,封崇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二十二年命改建帝王庙于鸡鸣山。新有心计,将作官吏视成画而已。明年遣还乡,颁赐金帛田宅。时诸勋贵稍僣肆,帝颇嫉之,以党事缘坐者众。新首建言:公、侯家人及仪从户各有常数,余者宜归有司。帝是之,悉发凤阳隶籍为民,命礼部纂《稽制录》,严公侯奢侈逾越之禁。于是武定侯英还佃户输税,信国公和还仪从户,曹国公景隆还庄田,皆自新发之。二十六年,督有司开胭脂河于溧水,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河成,民甚便之。二十八年以事诛。

  赞曰:治天下不可以无法,而草昧之时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渐密,固事势使然。论者每致慨于鸟尽弓藏,谓出于英主之猜谋,殊非通达治体之言也。夫当天下大定,势如磐石之安,指麾万里,奔走恐后,复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遗余力哉?亦以介胄之士桀骜难驯,乘其锋锐,皆能竖尺寸于疆场。迨身处富贵,志满气溢,近之则以骄恣启危机,远之则以怨望扞文网。人主不能废法而曲全之,亦出于不得已,而非以剪除为私计也。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卷二十譯文

  朱亮祖,六安人。元朝授予義兵元帥。太祖攻克寧國,活捉了朱亮祖。太祖十分賞識他的勇悍,賜給金幣,命他仍擔任原職。數月後,又叛歸元朝,多次和明軍作戰,俘去士兵六千多人,於是進入宣城據守。太祖剛剛攻取了建康,還無暇攻打他。過了一段時間,派徐達等人圍攻。朱亮祖突圍,常遇春負傷而歸,諸將無人敢向前衝。太祖親自督戰,終於大獲全勝,捆綁朱亮祖前來面見太祖。太祖問道:“你將如何打算?”朱亮祖回答“:活著就盡力,死就死了吧。”太祖釋放了他。積功授予樞密院判。從大軍攻下南昌、九江,攻佔鄱陽湖,下武昌,晉升為廣信衛指揮使。李文忠在新城打敗了李伯升,朱亮祖乘勝搗毀了敵軍營數十個,俘虜同僉元帥等六百餘人、軍士三千人、戰馬八百匹,輜重鎧甲不計其數,李伯升僅率幾個騎兵逃跑了。太祖嘉獎他的戰功,賞賜十分豐厚。胡深請求合兵攻打陳友定,朱亮祖由鉛山進攻浦城,攻克崇安、建陽,功勞顯赫。大軍會合攻打桐廬,圍攻餘杭,晉升為浙江行省參政,協助李文忠鎮守杭州。統率馬步舟師數萬人討伐方國瑛,下天台,攻台州。方國瑛逃走,追擊到黃岩,降服了敵守將哈兒魯,攻下仙居諸縣。進攻溫州,方明善拒戰,被打敗,溫州被攻克。攻戰於瑞安,再次在盤嶼打敗方明善,追擊到楚門。方國瑛和方明善率部投降。

  洪武元年(1368),協助徵南將軍廖永忠從海道攻取廣東,何真投降,於是平定該地,進而攻取廣西,攻克梧州。元尚書普賢帖木兒戰死,於是鬱林、潯、貴諸郡均下。和平章楊瞡會師攻克了靖江,同廖永忠攻克南寧、象州。平定廣西。班師回朝,太子率百官於龍灣迎接慰勞。三年,封為永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四年討伐蜀地。太祖認為諸將久無戰功,任命朱亮祖為徵虜右副將軍,率領軍隊開赴蜀地,明升已經投降。攻下未歸附州縣。班師回朝,因擅殺軍校而不予獎賞。八年,同傅友德鎮守北平。回師後,又同李善長督促屯田,巡視海道。十二年,鎮守廣東。

  朱亮祖雖勇悍善戰,但不愛好學習,他的所作所為多不符合規範,番禺知縣道同知道了這些情況。朱亮祖誣陷道同,道同被殺,詳情見《道同傳》。太祖不久後醒悟了,第二年九月召朱亮祖,和他的兒子府軍衛指揮使朱暹一同鞭打而死。御製墓誌銘,仍以侯的禮節埋葬。二十三年(1390),追論朱亮祖是胡惟庸黨,次子朱昱被殺。

  周德興,濠州人。和太祖同鄉,少年時就相知。從定滁、和,渡長江,屢次戰鬥都立有戰功,晉升為左翼大元帥。隨大軍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助安豐,征討廬州,晉升為指揮使。從大軍討伐贛州、安福、永新,攻佔吉安,又晉升為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瞡征討廣西,進攻永州,元平章阿思蘭和周文貴從全州前來增援,被周德興打敗,殺了朱院判,追敵至全州,於是又攻克了全州。道州、寧州、藍山都被攻下。進而攻克武岡州,分兵據守險要位置,斷絕靖江的增援。平定了廣西,功勞顯赫。

  洪武三年(1370),封為江夏侯,年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當年,慈利土酋覃篨聯合茅岡諸寨作亂,長沙洞苗都被煽動。太祖任命周德興為徵南將軍,率領部隊討伐平定。第二年征討蜀地,協助湯和為徵西左將軍,攻克保寧。當初,傅友德攻克了階、文,但湯和所率領的舟師沒有前進。到了保寧被攻下後,兩路軍才匯合。平蜀後,論功行賞,太祖認為湯和的功勞都是因為周德興所為,所以,獎賞了周德興,而當面斥責了湯和。又追溯幾次徵蠻戰爭,說覃篨戰役,楊王景不能攻克,趙庸中途返回,他們的功勞又怎能和周德興相比。又協助鄧愈為徵南左將軍,率趙庸、左君弼出師南寧,平定婪鳳、安田諸州蠻,攻克泗城州,功在其他諸將之上。他得到的獎賞是其他大將的幾倍,任命為署中立府,行使大都督府事的職權。周德興的功績已達到鼎盛,又倚恃是太祖的同鄉人,所以他的官邸都超出了規格,有關部門羅列他的罪狀上告,太祖詔告寬宥了他。

  十三年(1380),受命治理福建的軍務,不久被召回。第二年,五溪蠻作亂,周德興已經年老了,但也請求前往。太祖欣然答應,賜手書說:“趙充國希望征討西羌,馬援請求征討交趾,我常常讚揚這些事,我認為這是當今的人難以做到的。你忠勤而不懈怠,怎能辱居於前賢之下呢?平定戰亂,安定百姓,就在此行了。”到了五溪,蠻人全部散開逃去。會合四川水盡源、通塔平諸洞作亂,仍命周德興討伐平定。十八年(1385),楚王楨討伐思州五開蠻,又任命周德興為副將軍。

  周德興在楚的時間較長,所用都是楚計程車兵,威震蠻中。平定武昌等十五衛,年練兵四萬四千八百人。開決荊州嶽山壩用以灌溉農田,年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歌頌他的功德。還鄉時,賜給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文綺百匹。過了沒多久,太祖對周德興說:“福建的功業沒有完成,你雖然老了,尚可勉強為我前往。”周德興到了閩地,按照戶籍徵兵操練,得到民兵十萬餘人。在要害地區,築城十六座,設定巡司四十五個,防禦海上的措施也已完備。過了三年,迴歸故里,又受命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諸勳臣活著時,周德興的年齡最大,每年入朝,賞賜不絕。二十五年(1392)八月,因他兒子周驥擾亂宮中,受株連被殺。

  王弼,原是定遠人,後遷徙到臨淮。擅長使用雙刀,有“雙刀王”之稱。最初結交鄉里豪傑,倚仗三臺山樹柵自保。過了一年,率領部屬歸附太祖。太祖瞭解他的才華,命他率部宿衛。他率部在湖州攻破了張士誠的部隊,攻取了池州石埭,攻佔婺源州,殺了敵守將鐵木兒不花,佔領敵城,繳獲兵甲三千。提升為元帥。揮師下蘭溪、金華、諸暨,馳援池州,收復太平,揮師下龍興、吉安。大戰鄱陽,在涇江口攔擊陳友諒。隨大軍平武昌,回師攻克廬州,佔領安豐,攻破襄陽、安陸。攻取淮東,攻克舊館,迫使張士誠的將領朱暹投降,於是佔領湖州。晉升為驍騎右衛親軍指揮使。

  進而圍攻平江,王弼在盤門駐軍。張士誠親自率領精銳部隊突圍,出西門展開搏戰,欲從常遇春的防衛處突破。常遇春分兵北濠截斷了他的後衛部隊,而另派兵與張士誠戰鬥。張士誠的軍隊拼死搏鬥,常遇春拊著王弼的手臂說:“軍中都稱你為健將,能為我擊敗強敵嗎?”王弼回答說“:行。”他策馬揮舞雙刀奮擊,敵人退卻。常遇春率兵乘勝前進,吳兵大敗,人馬多溺死在沙盆潭。張士誠的戰馬也落水,幾乎無救,倉惶逃入城中,從此不敢再出戰。吳地平定後,王弼得到的獎賞十分豐厚。

  王弼跟從大軍征討中原,下山東,平定黃河南北,攻佔元都城。攻克山西,趕跑擴廓。從河中渡黃河,攻克陝西,進而征討察罕腦兒,回師。洪武三年(1370),授予大都督府僉事,世襲指揮使。十一年,協助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降服了朵甘諸酋和洮州十八族,殺敵很多。評定戰功,封為定遠侯,食祿二千石。十四年,跟從傅友德征討雲南,到了大理,土酋段世扼守龍尾關。王弼帶領部隊從洱海向上關進軍,和沐英的部隊夾擊,攻佔敵城,活捉段世,鶴慶、麗江諸郡依次得以全部平定。增加俸祿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二十年任副將軍,跟從馮勝北伐,降服了納哈出。第二年,又任副將軍跟從藍玉出塞。深入邊塞,但不見敵人蹤跡。藍玉打算回師,但王弼堅持不可,藍玉聽從他的意見。到了捕魚兒海,以王弼為前鋒,直搗敵營,趕走了元嗣主脫古思帖木兒,全部繳獲了敵軍輜重,這件事記載在《藍玉傳》中。二十三年,奉詔還鄉。二十五年,跟從馮勝、傅友德在山西、河南練兵。第二年一同被召回,先後被賜死。削去爵位。王弼有兒子六人,女兒為楚王妃。

  藍玉,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內弟。開始在常遇春帳下效力,臨敵勇敢,所戰皆捷。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藍玉因屢戰積功,由管軍鎮撫升任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四年(1371),藍玉隨傅友德伐蜀,攻克綿州。五年,又隨徐達北征,率先出雁門,在亂山、土剌河大敗元兵。七年,藍玉率兵攻克興和,俘獲其國公帖裡密赤等五十九人。十一年,藍玉會同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擒獲其首領三副使,斬俘數以千計。第二年,班師還朝,封為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十四年,以徵南左副將軍的身份跟隨潁川侯傅友德征伐雲南,在曲靖擒獲元平章達裡麻,梁王在逃亡途中死去,滇地全部平定,藍玉功勞尤大。太祖加封食祿五百石,冊封其女為蜀王妃。

  二十年(1387),藍玉又以徵虜左副將的身份隨大將軍馮勝出徵納哈出,臨時駐紮通州。當得知慶州有元兵駐屯後,藍玉冒著大雪,率輕騎突襲,大敗元軍,殺元平章果來,擒獲其子不蘭溪而歸。然後會合大軍進至金山,納哈出派使者到大將軍營表示其投降的誠意,藍玉前往受降。納哈出率數百騎前來,藍玉大喜,以酒招待。納哈出酌酒以答謝藍玉,藍玉便脫下衣服給納哈出穿上,並說“:請穿上這件衣服再喝吧。”納哈出不肯穿,藍玉也不飲酒,雙方爭讓良久。納哈出便將酒灑在地上,並對其部下發出咄咄之語,想要脫身離去。鄭國公常茂當時在座,便直接上前,將納哈出砍傷,都督耿忠將其捉拿,押去見馮勝。納哈出部下驚恐潰散,馮勝派降將觀童招降潰眾。還軍至亦迷河時,將納哈出的餘部全部降服。這時正遇馮勝獲罪,太祖沒收其大將軍印,命藍玉暫以總兵管事,隨即又在軍中拜藍玉為大將軍,移駐薊州。

  當時順帝之孫脫古思帖木兒即位,經常騷擾塞上。二十一年(1388)三月,太祖命藍玉率軍十五萬出兵征討,大軍出大寧,進至慶州,探知元主在捕魚兒海,藍玉便抄近路星夜兼程趕到百眼井,此地離捕魚兒海四十里,仍不見敵兵,藍玉想引兵返回。定遠侯王弼說“:我們率軍十多萬人,深入漠北,毫無所獲,就這樣班師回朝的話,我們怎麼去向皇上覆命呢?”藍玉說“:對呀。”便下令軍隊穴地而居,不見煙火,乘夜趕到捕魚兒海南邊。當時敵營還在海東北八十餘里處,藍玉命王弼為前鋒,率騎兵迅速逼近敵營。敵人以為明軍缺乏水草,不能深入,故未加防備,加上大風揚起沙塵,白天都看不見什麼。所以,明軍的行動,敵軍毫無察覺。王弼率軍突然衝至敵營前,元軍大驚,倉促迎戰,大敗,太尉蠻子等被殺,其部眾皆降,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走。藍玉派精銳騎兵追擊,但未追上,僅俘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以下百餘人,後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以及寶璽、符敕、金銀印信等物品,馬、駝、牛、羊十五萬餘頭,並焚燬其甲仗蓄積無數。捷報奏傳至京,皇帝大喜,賜詔獎勵慰勞,將藍玉比作衛青、李靖。藍玉又攻佔哈剌章營,獲人、畜六萬。班師回朝,晉升為涼國公。

  第二年,藍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二十三年(1390),施南、忠建二宣撫司南蠻反叛,藍玉奉命前往討平。接著又平定都勻安撫司散毛諸洞,被加祿五百石,奉詔還鄉。二十四年,朝廷再命藍玉統領蘭州、莊浪等七衛兵,追討逃寇祁者孫,於是攻取西番罕東之地,當地首領哈昝等逃遁。時逢建昌指揮使月魯帖木兒反叛,藍玉又奉命率軍征討,當藍玉率軍趕到時,都指揮瞿能等已大破其眾,月魯逃往柏興州。藍玉乃派百戶毛海誘捕月魯父子,送往京城處死,又盡降其眾。因此請求增設屯衛,太祖下詔許可。藍玉復請徵當地百姓為兵,討伐朵甘、百夷,太祖下詔不許,藍玉便班師回朝。

  藍玉身長面赤,有勇有謀,有大將之才。中山、開平二王死後,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又有人說他與元主的妃子有私,致使元妃羞愧自殺,皇帝為此切責藍玉。當初,朱元璋本欲封藍玉為梁國公,因藍玉有這些過失,便將梁字改為涼,並命人將這些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藍玉猶不改過,侍奉皇上酒宴時口出傲語,軍中將校升降進退,大權操於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責備他。藍玉西征返回後,被封為太子太傅,藍玉不願位居宋、潁兩公之下,說:“我難道不能做太師嗎!”此後上奏言事,朱元璋大多不採納他的建議,藍玉越發怏怏不樂。

  二十六年(1393)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王獻告發藍玉謀反,藍玉被交吏部審訊。獄辭上說:“藍玉夥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合謀,將借皇上舉行..田禮之機舉事謀反。”證據確鑿,被族誅。列侯以下被牽連處死者不可勝數。皇上親自下詔佈告天下,然後將所列罪狀編寫成《逆臣錄》。到了九月,皇上才下詔說道:“藍賊為亂,陰謀敗露,被族誅者達一萬五千人。自今日起,胡黨、藍黨之徒一概赦免,不再追究。”胡即指丞相胡惟庸。這樣一來,明朝開國元勳、名臣宿將相繼死去。被列入《逆臣錄》者,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葉升在此之前已獲罪被誅,胡玉等小侯都載在他處。而曹震、張翼、張溫、陳桓、朱壽、曹興等六侯,則附於下面。

  曹震,濠州人。跟從太祖起兵,累積功勞被任命為指揮使。洪武十二年(1379),因征討西番有功封為景川侯,食祿二千石。跟從藍玉征討雲南,分道攻取臨安諸路,至威楚,降服元平章閻乃馬歹等人。雲南平定後,請求征討容美、散毛諸洞蠻及西番朵甘、思曩日諸族。朝廷詔令不可。又請求將貴州、四川二都司所買番馬分給陝西、河南將士。又說:“四川至建昌驛道,途經大渡河,來往者多半死於瘴毒。詢問父老,得知從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驛道,平坦且無瘴毒,已經命令軍民加以修治。請求把瀘州至建昌的驛馬,移到峨眉新驛站。”得到許可。二十一年與靖寧侯葉升分兵討伐平定了東川叛蠻,俘虜五千餘人。不久任命統領四川軍務,同藍玉核實徵南軍士。

  永寧宣慰司說,所轄之地有一百九十個灘,其中有八十多個灘堵塞不便利。詔令曹震治理疏通。曹震到瀘州視察,看到了有條河直通永寧,於是鑿石削崖,加深、擴廣河道,達到通漕運的目的。又開闢陸路,興建驛舍郵亭,架橋立棧,自茂州,一條道路直通松潘,一條道路到貴州,最後通達保寧。最初行人許穆說:“松州土地貧瘠,不適宜屯種,戍守士卒三千人,糧運不能供給,請求移守茂州,可就近屯田。”太祖認為松州控制著西番,不能動搖。至此運道已經暢道,松潘於是成為重鎮,太祖嘉獎曹震的功勞。過了一年,他又上奏了四件事:一、請求在雲南大寧境內掘井煮鹽,招募商人運輸糧食以鞏固邊防;二、命令商人輸送糧食到雲南建昌,給予重慶、綦江的市馬錢引;三、請求免除馬湖拖欠的租子;四、施州衛的軍儲物資,依賴於湖廣,逆江而上十分險遠,請求從重慶順江而下輸送糧食。他的奏請得到了允准。

  曹震在蜀的時間較久,諸所的規劃都十分周詳,得到了蜀人的讚頌。藍玉敗露,有人告藍玉曾與曹震和朱壽誘使指揮莊成等圖謀不軌。追論逆黨,以曹震為首,連同他的兒子曹炳一同被殺。

  張翼,臨淮人。父親張聚,任前翼元帥,隨大軍平定江南、淮東,累積功勞任大同衛同知。張翼跟隨其父,驍勇善戰,以副千戶繼承父親職位。從徵陝西,擒拿叛寇。擔任都指揮僉事,晉升為僉都督府事。跟從藍玉征討雲南,攻克普定、曲靖,攻取鶴慶、麗江,剿平七百房山寨,直搗劍川,攻擊石門。十七年,論功封為鶴慶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憑證。二十六年,受藍玉黨案的株連而被殺。

  張溫,不知何許人。跟從太祖渡江,授予千戶,積功被授予天策衛指揮僉事。跟從大軍收復中原,攻克陝西,攻下蘭州並在此鎮守。元將領擴廓偵知大將軍南還,從甘肅率步騎蜂擁而至。諸將請求固守以待增援,張溫說:“敵人從遠方而來,不知我軍虛實,乘黑夜攻擊敵人,可以挫敗其銳氣。倘若敵人不撤退,那時再固守也不晚啊。”於是整兵出戰,元兵稍後退。繼而重重圍城,張溫收兵固守,敵人進攻而不能攻下,不得不撤退。太祖稱之為奇功,提升為大都督府僉事。不久,又任命兼任陝西行省都督府僉事。

  當蘭州受圍困時,元兵趁黑夜用梯登城。千戶郭佑醉倒了,其他巡城將領擊退了來犯之敵。圍解後,張溫準備殺了郭佑,天策衛知事朱有聞卻說:“當敵人進犯城時,將軍殺郭佑以示眾,這是軍法所從。敵人已經撤退,才殺他,於事無益,且落下擅殺之名。”張溫稱謝說:“不是你我是聽不到這種話的。”於是杖打郭佑後釋放。太祖聽說此事認為做得好,並獎賞朱有聞綺帛。

  第二年,張溫任參將跟從傅友德征討蜀地,功勞較大。十一年(1378),任副將會同王弼等征討西羌。第二年論功封為會寧侯,食祿二千石。十三年(1380),受命統領河南軍務。十四年跟從傅友德征討雲南。二十年秋,率部隊討伐納哈出餘部,從北伐,都立有戰功。後因居室器用犯制,有罪,於是牽涉藍玉黨案而被殺。

  陳桓,濠州人。隨大軍克滁州、和州。渡長江,身先士卒,攻克集慶。從大軍取寧國、金華,攻戰龍江、彭蠡,收復淮東、浙西,平定中原。累積功勞被授予都督僉事。洪武四年(1371),從大軍伐蜀。十四年,從大軍徵雲南,和胡海、郭英率兵五萬,自永寧趨奔烏撒。道路十分險惡,從赤河進兵,和烏撒諸蠻展開激戰,打敗了敵人。又打敗了芒部土酋,趕跑了元右丞實卜,於是修建烏撒城池,降服了東川烏蒙諸蠻,進而攻克大理,平定汝寧、靖寧諸州邑。十七年,封為普定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二十年同靖寧侯葉升征討東川,俘敵很多。任命總制雲南諸軍。平定九溪洞蠻,建立營堡,開展屯田。回師後,受藍玉黨案牽連被殺。

  朱壽,不知是何許人。任萬戶從大軍渡江,攻下江東郡邑,晉升為總官。收復常州、婺州,攻克武昌,平定蘇州、湖州,轉戰南北,積功封為橫海衛指揮,晉升為都督僉事。與張赫督促漕運,立功。洪武二十年(1387),封為舳舟戶侯,食祿二千石,給予世襲憑證。受藍玉黨案牽連而被殺。

  曹興,另一名叫興才,不知是何許人。從大軍平武昌,授予指揮僉事。攻取平江,晉升為指揮使。攻克蘇九疇炭山寨,晉升為都督僉事,兼太原衛指揮。又晉升為山西行省參政,統領衛事,擔任晉王相。洪武十一年(1378),跟從沐英征討洮州羌,降服朵甘的首領,生擒三副使等。班師回朝後,封為懷遠侯,世襲指揮使。統領山西軍務,從大軍北征立功。數年後,受藍玉黨案牽連而被殺。

  同時受牽連的,都督則有黃輅、湯泉、馬俊、王誠、聶緯、王銘、許亮、謝熊、汪信、蕭用、楊春、張政、祝哲、陶文、茆鼎等十餘人,他們大多是藍玉的部下。於是勇力武健之士被殺得差不多了,倖存者罕見。

  謝成,濠州人,從大軍克滁州、和州。渡長江,平定集慶,授予總管。攻克寧國、婺州,晉升為管軍千戶。激戰鄱陽,平定武昌,攻下蘇州、湖州,晉升為指揮僉事。跟從大軍征討中原,攻克元都,攻佔慶陽,直搗定西,任都督僉事、晉王府相。跟從沐英征討朵甘,降服乞失迦,平定了洮州十八族。洪武十二年(1379),賜封為永平侯,食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二十年(1387),同張溫追討納哈出餘部,召回。二十七年,受株連被殺,沒收田宅。

  李新,濠州人。從太祖渡江,多次立功。攻戰龍灣,授予管軍副千戶。攻取江陵,晉升為龍驤衛正千戶。攻克平江,晉升為神武衛指揮僉事,調守茶陵衛,多次晉升到中軍都督府僉事。十五年(1382),在孝陵駐紮,賜封為崇山侯,年食祿一千五百石。二十二年,受命在雞鳴山改建帝王廟。李新頗有心計,將作官吏視成畫而已。第二年被遣還鄉,賞賜金帛田宅。

  當時諸勳臣富貴稍有僭肆,太祖十分惱怒,因黨事緣故受株連者甚多。李新首先建議,公、侯家人及儀從戶應規定一個常數,多餘的應交歸有關部門。太祖按此辦理,全部釋放了鳳陽隸籍為民,命令禮部修纂《稽制錄》,嚴禁公侯奢侈逾越禁令。於是武寧侯沐英退還佃戶,開始納稅,信國公湯和歸還儀從戶,曹國公景隆歸還莊田,都是因為李新的建議。二十六年,以年督有司於溧水開掘胭脂河,西達大江,東通兩浙,以利漕運。河修成後,老百姓深感十分便利。二十八年,因株連而被殺。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