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二

卷一百九十二原文

  ◎宦官一

  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有老阉供事久,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尝用杜安道为御用监。安道,外臣也,以镊工侍帝数十年,帷幄计议皆与知,性缜密不泄,过诸大臣前一揖不启口而退。太祖爱之,然亡他宠异,后迁出为光禄寺卿。有赵成者,洪武八年以内侍使河州市马。其后以市马出者,又有司礼监庆童等,然皆不敢有所干窃。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今摭其有关成败者,作《宦官传》。

  郑和(侯显) 金英(兴安 范弘等) 王振 曹吉祥(刘永诚) 怀恩(覃吉) 汪直 梁芳(钱能等) 何鼎(邓原等) 李广 蒋琮 刘瑾 张永谷大用(魏彬等)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

  侯显者,司礼少监。帝闻乌思藏僧尚师哈立麻有道术,善幻化,欲致一见,因通迤西诸番。乃命显赍书币往迓,选壮士健马护行。元年四月奉使,陆行数万里,至四年十二月始与其僧偕来,诏驸马都尉沐昕迎之。帝延见奉天殿,宠赉优渥,仪仗鞍马什器多以金银为之,道路烜赫。五年二月建普度大斋于灵谷寺,为高帝、高后荐福。或言卿云、天花、甘露、甘雨、青鸟、青狮、白象、白鹤及舍利祥光,连日毕见,又闻梵呗天乐自空而下。帝益大喜,廷臣表贺,学士胡广等咸献《圣孝瑞应歌》诗。乃封哈立麻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祐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给印诰制如诸王,其徒三人亦封灌顶大国师,再宴奉天殿。显以奉使劳,擢太监。

  十一年春复奉命,赐西番尼八剌、地涌塔二国。尼八剌王沙的新葛遣使随显入朝,表贡方物。诏封国王,赐诰印。十三年七月,帝欲通榜葛剌诸国,复命显率舟师以行,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榜葛剌之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剌。赛佛丁告于朝。十八年九月命显往宣谕,赐金币,遂罢兵。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金英者,宣宗朝司礼太监也,亲信用事。宣德七年赐英及范弘免死诏,辞极褒美。英宗立,与兴安并贵幸。及王振擅权,英不敢与抗。正统十四年夏旱,命英理刑部、都察院狱囚,筑坛大理寺。英张黄盖中坐,尚书以下左右列坐。自是六年一审录,制皆如此。其秋,英宗北狩,中外大震。郕王使英、安等召廷臣问计。侍读徐珵倡议南迁,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治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

  也先入寇,至德胜门,景帝敕安与李永昌同于谦、石亨总理军务。永昌,亦司礼近侍也。景泰元年十一月,英犯赃罪,下狱论死。帝令禁锢之,终景帝世废不用,独任安。也先遣使议和,请迎上皇,廷议报使。帝不怿,令安出,呼群臣曰:“公等欲报使,孰可者?孰为文天祥、富弼!”词色俱厉。尚书王直面折之,安语塞。及遣都给事中李寔往,敕书不及迎上皇。寔惊,走白内阁,遇安。安复诟曰:“若奉黄纸诏行耳,他何预!”及易储诸,人遂疑安预谋矣。

  安有廉操,且知于谦贤,力护之。或言帝任谦太过,安曰:“为国分忧如于公者,宁有二人!”

  英宗复辟,盖磔景帝所用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谓其与黄〈王厷〉构邪议,易太子,且与于谦、王文谋立外藩。于是给事、御史皆言安与诚、良等为党,宜同罪。帝宥之,但夺职。是时,中官坐诛者甚众,安仅获免云。安佞佛,临殁,遗命舂骨为灰,以供浮屠。

  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院浪等与焉。占对娴雅,成祖爱之,教令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宣德初,为更名,累迁司礼太监,偕英受免死诏,又偕英及御用太监王瑾同赐银记。正统时,英宗眷弘,尝目之曰蓬来吉士。十四年从征,殁于土木,丧归,葬香山水安寺,弘建也。而王瑾至景泰时始卒。

  瑾,初名陈芜。宣宗为皇太孙时,朝夕给事。及即位,赐姓名。从征汉王高煦还,参预四方兵事,赏赉累巨万,数赐银记曰“忠肝义胆”,曰“金貂贵客”,曰“忠诚自励”,曰“心迹双清。”又赐以两宫人,官其养子王椿。其受宠眷,英、弘莫逮也。

  阮安有巧思,奉成祖命营北京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景泰中,治张秋河,道卒,囊无十金。

  阮浪至景帝时,为御用监少监。英宗居南宫,浪入侍,赐镀金绣袋及镀金刀。浪以赠门下皇城使王瑶。锦衣卫指挥卢忠者,险人也,见瑶袋刀异常制,醉瑶而窃之,以告尚衣监高平。平令校尉李善上变,言浪传上皇命,以袋刀结瑶谋复位。景帝下浪、瑶诏狱,忠证之,浪、瑶皆磔死,词终不及上皇。英宗复辟,磔忠及平,而赠浪太监。

  王振,蔚州人。少选入内书堂。侍英宗东宫,为局郎。初,太祖禁中官预政。自永乐后,渐加委寄,然犯法辄置极典。宣宗时,袁琦令阮巨队等出外采办。事觉,琦磔死,巨队等皆斩。又裴可烈等不法,立诛之。诸中官以是不敢肆。及英宗立,年少。振狡黠得帝欢,遂越金英等数人掌司礼监,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然是时,太皇太后贤,方委政内阁。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皆累朝元老,振心惮之未敢逞。至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荣已先卒,士奇以子稷论死不出,溥老病,新阁臣马愉、曹鼐势轻,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西南骚动。侍讲刘球因雷震上言陈得失,语刺振。振下球狱,使指挥马顺支解之。大理少卿薛瑄、祭酒李时勉素不礼振。振摭他事陷瑄几死,时勉至荷校国子监门。御史李铎遇振不跪,谪戍铁岭卫。驸马都尉石璟詈其家阉,振恶贱己同类,下璟狱。怒霸州知州张需禁饬牧马校卒,逮之,并坐需举主王铎。又械户部尚书刘中敷,侍郎吴玺、陈瑺于长安门。所忤恨,辄加罪谪。内侍张环、顾忠、锦衣卫卒王永心不平,以匿名书暴振罪状。事发,磔于市,不覆奏。

  帝方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赐振敕,极褒美。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畏祸者争附振免死,赇赂辏集。工部郎中王祐以善谄擢本部侍郎,兵部尚书徐晞等多至屈膝。其从子山、林至荫都督指挥。私党马顺、郭敬、陈官、唐童等并肆行无忌。久之,构衅瓦剌,振遂败。瓦剌者,元裔也。十四年,其太师也先贡马,振减其直,使者恚而去。秋七月,也先大举入寇,振挟帝亲征。廷臣交谏,弗听。至宣府,大风雨,复有谏者,振益虓怒。成国公朱勇等白事,咸膝行进。尚书邝埜、王佐忤振意,罚跪草中。其党钦天监正彭德清以天象谏,振终弗从。八月己酉,帝驻大同,振益欲北。镇守太监郭敬以敌势告,振始惧。班师,至双寨,雨甚。振初议道紫荆关,由蔚州邀帝幸其第,既恐蹂乡稼,复改道宣府。军士纡回奔走,壬戌始次土木。瓦剌兵追至,师大溃。帝蒙尘,振乃为乱兵所杀。败报闻,百官恸哭,都御史陈镒等廷奏振罪,给事中王竑等立击杀马顺及毛、王二中官。郕王命脔王山于市,并振党诛之,振族无少长皆斩。振擅权七年,籍其家,得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他珍玩无算。先是,郭敬镇大同,几造箭镞数十瓮,以振命遗瓦剌,瓦剌辄报以良马。及帝亲征,西宁侯宋瑛、驸马都尉井源为前锋,遇敌阳和,敬又挠使败。至是逃归,亦坐诛。

  英宗复辟,顾念振不置。用太监刘恒言,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而振门下曹吉祥复以夺门功,有宠颛政。

  曹吉祥,滦州人。素依王振。正统初,征麓川,为监军。征兀良哈,与成国公朱勇、太监刘永诚分道。又与宁阳侯陈懋等征邓茂七于福建,吉祥每出,辄选达官、跳荡卒隶帐下,师还畜于家,故家多藏甲。

  景泰中,分掌京营。后与石亨结,帅兵迎英宗复位。迁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嗣子钦,从子铉、钅睿等皆官都督,钦进封昭武伯,门下厮养冒官者多至千百人,朝士亦有依附希进者,权势与石亨埒,时并称曹、石。二人恶言官有言,共谮于帝,命吏部尚书王翱察核年三十五以上者留,不及者调用。于是给事何玘等十三人改州判官,御史吴祯等二十三人改知县。会有风雷雨雹之变,帝乃悟,悉还其职。未几,二人争宠有隙,御史杨瑄、张鹏劾之,吉祥乃复与亨合,乘间醖帝。帝为下瑄等诏狱,而逮治阁臣徐有贞、李贤等。事具贤传。承天门灾,帝命阁臣岳正草罪己诏,诏语激切。吉祥、亨复醖正谤讪,帝又谪正。焰益张,朝野仄目。

  久之,帝觉其奸,意稍稍疑。及李贤力言夺门非是,始大悟,疏吉祥。无何,石亨败,吉祥不自安,渐蓄异谋,日犒诸达官,金钱、穀帛恣所取。诸达官恐吉祥败而己随黜退也,皆愿尽力效死。钦问客冯益曰:“自古有宦官子弟为天子者乎?”益曰:“君家魏武,其人也。”钦大喜。天顺五年七月,钦私掠家人曹福来,为言官所劾。帝令锦衣指挥逮杲按之,降敕遍谕群臣。钦惊曰:“前降敕,遂捕石将军。今复尔,殆矣。”谋遂决。是时甘、凉告警,帝命怀宁侯孙镗西征,未发。吉祥使其党掌钦天监太常少卿汤序择是月庚子昧爽,钦拥兵入,而已以禁军应之。谋定,钦召诸达官夜饮。是夜,镗及恭顺侯吴瑾俱宿朝房。达官马亮恐事败,逸出,走告瑾。瑾趣镗由长安右门隙投疏入。帝急絷吉祥于内,而敕皇城及京城九门闭弗启。钦知亮逸,中夜驰往逮杲家,杀杲,斫伤李贤于东朝房。以杲头示贤曰:“杲激我也。”又杀都御史寇深于西朝房。攻东、西长安门不得入,纵火。守卫者拆河壖砖石塞诸门。贼往来叫呼门外。镗遣二子急召西征军击钦于东长安门。钦走攻东安门,道杀瑾。复纵火,门毁。门内聚薪益之,火炽,贼不得入。天渐曙,钦党稍稍散去。镗勒兵逐钦,斩铉、钅睿,镗子軏斫钦中膊。钦走突安定诸门,门尽闭。奔归家,拒战。会大雨如注,镗督诸军大呼入,钦投井死。遂杀铎,尽屠其家。越三日,磔吉祥于市。汤序、冯益及吉祥姻党皆伏诛。马亮以告反者,授都督。

  英宗始任王振,继任吉祥,凡两致祸乱。其他宦者若跛儿干、亦失哈、喜宁、韦力转、牛玉之属,率凶狡。土木之败,跛儿干、喜宁皆降敌。跛儿干助敌反攻,射内使黎定。既又为敌使至京,有所需索,景帝执而诛之。喜宁数为也先画策,索赏赐,导入边寇掠。上皇患之,言于也先;使宁还京索礼物,而命校尉袁彬以密书报边臣。至独石,参将杨俊擒宁送京师,景泰元年二月磔于市。亦失哈镇辽东。敌犯广宁,亦失哈禁官军勿出击。百户施带儿降敌,为脱脱不花通于亦失哈。正统十四年冬,带儿逃归,巡按御史刘孜并劾亦失哈及他不法事。景帝命诛带儿,而置亦失哈不问。韦力转者,性淫毒,镇守大同,多过恶。衔军妻不与宿,杖死其军。又与养子妻淫戏,射杀养子。天顺元年,工部侍郎霍瑄发力转僣用金器若王者,及强娶所部女为妾诸不法事。帝怒,执之下锦衣卫狱,既而宥之。牛玉事,详《吴废后传》。

  其与吉祥分道征兀良哈者刘永诚,永乐时,尝为偏将,累从北征。宣德、正统中,再击兀良哈。后监镇甘、凉,战沙漠,有功。景泰末,掌团营。英宗复辟,勒兵从,官其嗣子聚。成化中,永诚始卒。

  怀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纶族弟也。宣宗杀纶,并籍恩父太仆卿希文家。恩方幼,被宫为小黄门,赐名怀恩。宪宗朝,掌司礼监。时汪直理西厂,梁芳、韦兴等用事。恩班在前,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员外郎林俊论芳及僧继晓下狱,帝欲诛之,恩固争。帝怒,投以砚曰:“若助俊讪我。”恩免冠伏地号哭。帝叱之出。恩遣人告镇抚司曰:“汝曹谄芳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径归,称疾不起。帝怒解,遣医视恩,卒释俊。会星变,罢诸传奉官。御马监王敏请留马房传奉者,帝许之。敏谒恩,恩大骂曰:“星变,专为我曹坏国政故。今甫欲正之,又为汝坏,天雷击汝矣!”敏愧恨,遂死。进宝石者章瑾求为锦衣卫镇抚,恩不可,曰:“镇抚掌诏狱,奈何以贿进。”当是时,尚书王恕以直谏名,恩每叹曰:“天下忠义,斯人而已。”宪宗末,惑万贵妃言,欲易太子,恩固争。帝不怿,斥居凤阳。孝宗立,召归,仍掌司礼监,力劝帝逐万安,用王恕。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卒,赐祠额曰显忠。

  同时有覃吉者,不知所由进,以老阉侍太子。太子年九岁,吉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宪宗赐太子庄田,吉劝毋受,曰:“天下皆太子有也。”太子偶从内侍读佛经,吉入,太子惊曰:“老伴来矣。”亟手《孝经》。吉跪曰:“太子诵佛书乎?”曰:“无有。《孝经》耳。”吉顿首曰:“甚善。佛书诞,不可信也。”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

  汪直者,大藤峡瑶种也。初给事万贵妃于昭德宫,迁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二年,黑眚见宫中,妖人李子龙以符术结太监韦舍私入大内,事发,伏诛。帝心恶之,锐欲知外事。直为人便黠,帝因令易服,将校尉一二人密出伺察,人莫知也,独都御史王越与结欢。明年设西厂,以直领之,列官校刺事。南京镇监覃力朋进贡还,以百艘载私盐,骚扰州县。武城县典史诘之,力朋击典史,折其齿,射杀一人。直廉得以闻,逮治论斩。力朋后得幸免,而帝以此谓直能摘奸,益幸直。直乃任锦衣百户韦瑛为心腹,屡兴大狱。

  建宁卫指挥杨晔,故少师荣曾孙也,与父泰为仇家所告,逃入京,匿姊夫董玙所。玙为请瑛,瑛阳诺而驰报直。直即捕晔、玙考讯,三琶之。琶者,锦衣酷刑也。骨节皆寸解,绝而复苏。晔不胜苦,妄言寄金于其叔父兵部主事士伟所。直不复奏请,捕士伟下狱,并掠其妻孥。狱具,晔死狱中,泰论斩,士伟等皆谪官,郎中武清、乐章,行人张廷纲,参政刘福等皆无故被收案。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校尉罗列,民间斗詈鸡狗琐事,辄置重法,人情大扰。直每出,随从甚众,公卿皆避道。兵部尚书项忠不避,迫辱之,权焰出东厂上。

  五月,大学士商辂与万安、刘珝、刘吉奏其状。帝震怒,命司礼太监怀恩、覃吉、黄高至阁下,厉色传旨,言:“疏出谁意?”辂口数直罪甚悉,因言:“臣等同心一意,为国除害,无有先后。”珝慷慨泣下。恩遂据实以奏。顷之,传旨慰劳。翼日,尚书忠及诸大臣疏亦入。帝不得已,罢西厂,使怀恩数直罪而宥之,令归御马监,调韦瑛边卫,散诸旗校还锦衣。中外大悦。然帝眷直不衰。直因言阁疏出司礼监黄赐、陈祖生意,为杨晔报复。帝即斥赐、祖生于南京。御史戴缙者,佞人也,九年秩满不得迁。窥帝旨,盛称直功。诏复开西厂,以千户吴绶为镇抚,直焰愈炽。未几,令东厂官校诬奏项忠,且讽言官郭镗、冯贯等论忠违法事。帝命三法司、锦衣卫会问。众知出直意,无敢违,竟勒忠为民。而左都御史李宾亦失直旨褫职,大学士辂亦罢去。一时九卿劾罢者,尚书董方、薛远及侍郎滕昭、程万里等数十人。以所善王越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陈钺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

  十五年秋,诏直巡边,率飞骑日驰数百里,御史、主事等官迎拜马首,箠挞守令。各边都御史畏直,服櫜鞬迎谒,供张百里外。至辽东,陈钺郊迎蒲伏,厨传尤盛,左右皆有贿。直大悦。惟河南巡抚秦纮与直抗礼,而密奏直巡边扰民。帝弗省。兵部侍郎马文升方抚谕辽东,直至不为礼,又轻钺,被陷坐戍,由是直威势倾天下。

  直年少喜兵。陈钺讽直征伏当加,立边功自固。直听之,用抚宁侯朱永总兵,而自监其军。师还,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又用王越言,诈称亦思马因犯边。诏永同越西讨,直为监军。越封威宁伯,直再加禄米。已,伏当加寇辽东,亦思马因寇大同,杀掠甚众。辽东巡按强珍发钺奸状,直右钺谪珍。于是恶直者,指王越、陈钺为二钺。小中官阿丑工俳优,一日于帝前为醉者谩骂状。人言驾至,谩如故。言汪太监至,则避走。曰:“今人但知汪太监也。”又为直状,操两钺趋帝前。旁人问之,曰:“吾将兵,仗此两钺耳。”问何钺,曰:“王越、陈钺也。”帝听然而笑,稍稍悟,然廷臣犹未敢攻直也。会东厂尚铭获贼得厚赏,直忌,且怒铭不告。铭惧,乃廉得其所泄禁中秘语奏之,尽发王越交通不法事,帝始疏直。

  十七年秋,命直偕越往宣府御敌。敌退,直请班师。不许,徙镇大同,而尽召将吏还,独留直、越。直既久镇不得还,宠日衰。给事御史交章奏其苛扰,请仍罢西厂。阁臣万安亦力言之。而大同巡抚郭镗复言直与总兵许宁不和,恐误边事。帝乃调直南京御马监,罢西厂不复设。中外欣然。寻又以言官言,降直奉御,而褫逐其党王越、戴缙、吴绶等。陈钺已致仕,不问。韦瑛后坐他事诛,人皆快之,然直竟良死。缙由御史不数年至南京工部尚书。越、钺颇以材进。缙无他能,工侧媚而已。

  西厂废,尚铭遂专东厂事。闻京师有富室,辄以事罗织,得重贿乃已。卖官鬻爵,无所不至。帝寻觉之,谪充南京净军,籍其家,辇送内府,数日不尽。而陈准代为东厂。准素善怀恩,既代铭,诫诸校尉曰:“有大逆,告我。非是,若勿预也。”都人安之。

  梁芳者,宪宗朝内侍也。贪黩谀佞,与韦兴比。而谄万贵妃,日进美珠珍宝悦妃意。其党钱能、韦眷、王敬等,争假采办名,出监大镇。帝以妃故,不问也。妖人李孜省、僧继晓皆由芳进,共为奸利。取中旨授官,累数千人,名传奉官,有白衣躐至太常卿者。陕西巡抚郑时论芳被黜,陕民哭送之。帝闻颇悔,斥传奉官十人,系六人狱,诏自后传旨授官者俱覆奏,然不罪芳也。刑部员外郎林俊以劾芳及继晓下狱。久之,帝视内帑,见累朝金七窖俱尽,谓芳及韦兴曰:“糜费帑藏,实由汝二人。”兴不敢对。芳曰:“建显灵宫及诸祠庙,为陛下祈万年福耳。”帝不怿曰:“吾不汝瑕,后之人将与汝计矣”。芳大惧,遂说贵妃劝帝废太子,而立兴王。会泰山累震,占者言应在东朝。帝惧,乃止。孝宗立,谪芳居南京,寻下狱,兴亦斥退。正德初,群阉复荐兴司香太和山,兼分守湖广行都司地方。尚书刘大夏、给事中周玺、御史曹来旬谏,不听。兴遂复用,而芳卒废以死。

  钱能,芳党也。宪宗时,郑忠镇贵州,韦朗镇辽东,能镇云南,并恣纵,而能尤横。贵州巡抚陈宣劾忠,因请尽撤诸镇监,帝不允。而云南巡按御史郭阳顾上疏誉能,请留之云南。旧制,安南贡道出广西,后请改由云南,弗许也。能诈言安南捕盗兵入境,请遣指挥使郭景往谕其王,诏从之。能遂令景以玉带、彩缯、犬马遗王,绐其贡使改道云南。边吏格之不得入,乃去。复遣景与指挥卢安等索宝货于干崖、孟密诸土司,至逼淫曩罕弄女孙,许为奏授宣抚。逾三年,事发。诏巡抚都御史王恕廉之,捕景,景赴井死。再遣刑部郎中锺蕃往按,事皆实。帝宥能,而致其党九人于法。指挥姜和、李祥不就逮,能复上疏为二人求宥,帝曲从之。巡按御史甄希贤复劾能杖守矿千户一人死,亦不罪。召归,安置南京。复夤缘得南京守备。时恕为南京参赞尚书,能心惮恕不敢肆。久之卒。

  韦眷、王敬亦芳党。眷为广东市舶太监,纵贾人通诸番,聚珍宝甚富。请以广南均徭户六十隶市舶。布政使彭韶争之,诏给其半。眷又诬奏布政使陈选,被逮道卒,自是,人莫敢逆眷者。弘治初,眷因结蔡用妄举李父贵冒纪太后族,降左少监,撤回京。事详《纪太后传》。

  王敬好左道,信妖人王臣。使南方,挟臣同行。伪为诏,括书画、古玩,聚白金十万余两。至苏州,召诸生使录妖书,且辱之。诸生大哗。巡抚王恕以闻。东厂尚铭亦发其事。诏斩臣,而黜敬充孝陵卫净军。

  何鼎,余杭人,一名文鼎,性忠直。弘治初,为长随,上疏请革传奉官,为侪辈所忌。寿宁侯张鹤龄兄弟出入宫禁,尝侍内庭宴。帝如厕,鹤龄倚酒戴帝冠,鼎心怒。他日鹤龄复窥御帷,鼎持大瓜欲击之,奏言:“二张大不敬,无人臣礼。”皇后激帝怒,下鼎锦衣狱。问主使,鼎曰:“有。”问为谁,曰:“孔子、孟子也。”给事中庞泮、御史吴山及尚书周经、主事李昆、进士吴宗周先后论救,帝以后故,俱不纳。后竟使太监李广杖杀鼎。帝追思之,赐祭勒其文于碑。是时,中官多守法,奉诏出镇者,福建邓原、浙江麦秀、河南蓝忠、宣府刘清,皆谦洁爱民。兵部上其事,赐敕旌励。又有司礼太监萧敬者,历事英宗、宪宗,谙习典故,善鼓琴。帝尝语刘大夏曰:“萧敬朕所顾问,然未尝假以权也。”独李广、蒋琮得帝宠任,后二人俱败,而敬至世宗朝,年九十余始卒。

  李广,孝宗时太监也。以符箓祷祀蛊帝,因为奸弊,矫旨授传奉官,如成化间故事,四方争纳贿赂。又擅夺畿内民田,专盐利巨万。起大第,引玉泉山水,前后绕之。给事叶绅、御史张缙等交章论劾,帝不问。十一年,广劝帝建毓秀亭于万岁山。亭成,幼公主殇,未几,清宁宫灾。日者言广建亭犯岁忌,太皇太后恚曰:“今日李广,明日李广,果然祸及矣。”广惧自杀。帝疑广有异书,使使即其家索之,得赂籍以进,多文武大臣名,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惊曰:“广食几何,乃受米如许。”左右曰:“隐语耳,黄者金,白者银也。”帝怒,下法司究治。诸交结广者,走寿宁侯张鹤龄求解,乃寝勿治。广初死时,司设监太监为请祠额葬祭,及是以大学士刘健等言,罢给祠额,犹赐祭。

  蒋琮,大兴人。孝宗时,守备南京。沿江芦场,旧隶三厂。成化初,江浦县田多沉于江,而濒江生沙洲六,民请耕之,以补沉江田额。洲与芦场近,又瓦屑坝废地及石城门外湖地,故不隶三厂。太监黄赐为守备时,受奸民献,俱指为芦场,尽收其利。民已失业,而岁额租课仍责偿之民。孝宗立,县民相率醖于朝,下南京御史姜绾等覆按。弘治二年,绾等劾琮与民争利,且用揭帖抗诏旨。琮条辨绾疏,而泛及御史刘恺、方岳等及南京诸司违法事。给事中韩重因星变请斥琮及太监郭镛等,以弭天怒,未报。而太监陈祖生复奏户部主事卢锦、给事中方向私种南京后湖田事。后湖者,洪武时置黄册库其中,令主事、给事中各一人守之,百司不得至。岁久湖塞,锦、向于湖滩稍种蔬伐苇,给公用,故为祖生所奏。事下南京法司。适郭镛奉使两广,道南京,往观焉。御史纮等因劾镛擅游禁地。镛怒,归醖于帝,言府尹杨守随勘锦、向失出,御史不劾奏,独绳内臣。帝乃遣太监何穆、大理寺少卿杨谧再勘后湖田,并覆绾、琮讦奏事。

  明年,奏上,褫锦职,谪守随、向以下官有差。又勘琮不当受献地,私嘱勘官,所讦事皆诬,绾等劾琮亦多不实,并宜逮治。诏逮绾等。御史伊宏、给事中陈璚等皆言不宜以一内臣而置御史十人于狱,不听。绾等镌级调外,而宥琮不问。时刘吉窃柄,素恶南京御史劾己,故兴此狱。尚书王恕、李敏,给事中赵竑,御史张宾先后言琮、绾同罪异罚,失平,亦不纳。琮由是益无忌。久之,广洋卫指挥石文通奏琮僣侈杀人,掘聚宝山伤皇陵气,及殴杀商人诸罪。琮竟免死,充孝陵净军。

  刘瑾,兴平人。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已,得侍武宗东宫。武宗即位,掌钟鼓司,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并以旧恩得幸,人号“八虎”,而瑾尤狡狠。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之戏,导帝微行。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进内官监,总督团营。孝宗遗诏罢中官监枪及各城门监局,瑾皆格不行,而劝帝令内臣镇守者各贡万金。又奏置皇庄,渐增至三百余所,畿内大扰。

  外廷知八人诱帝游宴,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骤谏,不听。尚书张升,给事中陶谐、胡煜、杨一瑛、张襘,御史王涣、赵佑,南京给事御史李光翰、陆昆等,交章论谏,亦不听。五官监候杨源以星变陈言,帝意颇动。健、迁等复连疏请诛瑾,户部尚书韩文率诸大臣继之。帝不得已,使司礼太监陈宽、李荣、王岳至阁,议遣瑾等居南京。三反,健等执不可。尚书许进曰:“过激将有变。”健不从。王岳者,素謇直,与太监范亨、徐智心嫉八人,具以健等语告帝,且言阁臣议是。健等方约文及诸九卿诘朝伏阙面争,而吏部尚书焦芳驰白瑾。瑾大惧,夜率永成等伏帝前环泣。帝心动,瑾因曰:“害奴等者王岳。岳结阁臣欲制上出入,故先去所忌耳。且鹰犬何损万几。若司礼监得人,左班官安敢如是。”帝大怒,立命瑾掌司礼监,永成掌东厂,大用掌西厂,而夜收岳及亨、智充南京净军。旦日诸臣入朝,将伏阙,知事已变,于是健、东阳皆求去。帝独留东阳,而令焦芳入阁,追杀岳、亨于途,箠智折臂。时正德元年十月也。

  瑾既得志,遂以事革韩文职,而杖责请留健、迁者给事中吕翀、刘郤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守备南京武靖伯赵承庆、府尹陆珩、尚书林瀚,皆以传翀、郤疏得罪,珩、瀚勒致仕,削承庆半禄。南京副都御史陈寿,御史陈琳、王良臣,主事王守仁,复以救铣等谪杖有差。瑾势日益张,毛举官僚细过,散布校尉,远近侦伺,使人救过不赡。因颛擅威福,悉遣党阉分镇各边。叙大同功,迁擢官校至一千五百六十余人,又传旨授锦衣官数百员。《通鉴纂要》成,瑾诬诸翰林纂修官誊写不谨,皆被谴,而命文华殿书办官张骏等改誊,超拜官秩。骏由光禄卿擢礼部尚书,他授京卿者数人,装潢匠役悉授官。创用枷法,给事中吉时,御史王时中,郎中刘绎、张玮,尚宝卿顾璿,副使姚祥,参议吴廷举等,并摭小过,枷濒死,始释而戍之。其余枷死者无数。锦衣狱徽纆相属。恶锦衣佥事牟斌善视狱囚,杖而锢之。府丞周玺、五官监候杨源杖至死。源初以皇变陈言,罪瑾者也。瑾每奏事,必侦帝为戏弄时。帝厌之。亟麾去曰:“吾用若何事,乃溷我!”自此遂专决,不复白。

  二年三月,瑾召群臣跪金水桥南,宣示奸党,大臣则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则韩文、杨守随、张敷华、林瀚,部曹则郎中李梦阳,主事王守仁、王纶、孙磐、黄昭,词臣则检讨刘瑞,言路则给事中汤礼敬、陈霆、徐昂、陶谐、刘郤、艾洪、吕翀、任惠、李光翰、戴铣、徐蕃、牧相、徐暹、张良弼、葛嵩、赵士贤,御史陈琳、贡安甫、史良佐、曹闵、王弘、任诺、李熙、王蕃、葛浩、陆昆、张鸣凤、萧乾元、姚学礼、黄昭道、蒋钦、薄彦徽、潘镗、王良臣、赵佑、何天衢、徐珏、杨璋、熊卓、朱廷声、刘玉等,皆海内号忠直者也。又令六科寅入酉出,使不得息,以困苦之。令文臣毋辄予封诰,痛绳文吏。宁王宸濠图不轨,赂瑾求复护卫,瑾予之,濠反谋遂成。瑾不学,每批答章奏,皆持归私第,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华亭大猾张文冕相参决,辞率鄙冗,焦芳为润色之,东阳頫首而已。

  当是时,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有罪人溺水死,乃坐御史匡翼之罪。尝求学士吴俨贿,不得,又听都御史刘宇谗,怒御史杨南金,乃以大计外吏奏中,落二人职。授播州土司杨斌为四川按察使。令奴婿闾洁督山东学政。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钧礼,每私谒,相率跪拜。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都察院奏谳误名瑾,瑾怒詈之,都御史屠滽率属跪谢乃已。遣使察核边仓,都御史周南、张鼐、马中锡、汤全、刘宪,布政以下官孙禄、冒政、方矩、华福、金献民、刘逊、郭绪、张翼,郎中刘绎、王荩等,并以赦前罪,下狱追补边粟,宪至瘐死。又察盐课,杖巡盐御史王润,逮前运使甯举、杨奇等。察内甲字库,谪尚书王佐以下百七十三人。复创罚米法,尝忤瑾者,皆擿发输边。故尚书雍泰、马文升、刘大夏、韩文、许进,都御史杨一清、李进、王忠,侍郎张缙,给事中赵士贤,任良弼,御史张津,陈顺、乔恕、聂贤、曹来旬等数十人悉破家,死者系其妻孥。

  其年夏,御道有匿名书诋瑾所行事,瑾矫旨召百官跪奉天门下。瑾立门左诘责,日暮收五品以下官尽下狱。明日,大学士李东阳申救,瑾亦微闻此书乃内臣所为,始释诸臣。而主事何釴、顺天推官周臣、进士陆伸已暍死。是日酷暑,太监李荣以冰瓜啖群臣,瑾恶之。太监黄伟愤甚,谓诸臣曰:“书所言皆为国为民事,挺身自承,虽死不失为好男子,奈何枉累他人。”瑾怒,即日勒荣闲住,而逐伟南京。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又悉逐京师客佣,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辇下汹汹几致乱。都给事中许天锡欲劾瑾,惧弗克,怀疏自缢。

  瑾故急贿,凡入觐、出使官皆有厚献。给事中周钥勘事归,以无金自杀。其党张彩曰:“今天下所馈遗公者,非必皆私财,往往贷京师,而归则以库金偿。公奈何敛怨贻患。”瑾然之。会御史欧阳云等十余人以故事入赂,瑾皆举发致罪。乃遣给事、御史十四人分道盘察,有司争厚敛以补帑。所遣人率阿瑾意,专务搏击,劾尚书顾佐、侣钟、韩文以下数十人。浙江盐运使杨奇逋课死,至鬻其女孙。而给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赵时中、阮吉、张彧、刘子厉,以无重劾下狱。奎、彧枷且死,李东阳疏救,始释为民。希曾等亦皆杖斥,忤意者谪斥有差。又矫旨籍故都御史钱钺、礼部侍郎黄景、尚书秦纮家。凡瑾所逮捕,一家犯,邻里皆坐,或瞰河居者,以河外居民坐之。屡起大狱,冤号遍道路。《孝宗实录》成,翰林预纂修者当迁秩,瑾恶翰林官素不下己,调侍讲吴一鹏等十六人南京六部。

  是时,内阁焦芳、刘宇,吏部尚书张彩,兵部尚书曹元,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皆为瑾腹心。变更旧制,令天下巡抚入京受敕,输瑾赂。延绥巡抚刘宇不至,逮下狱。宣府巡抚陆完后至,几得罪,既赂,乃令试职视事。都指挥以下求迁者,瑾第书片纸曰“某授某官”,兵部即奉行,不敢复奏。边将失律,赂入,即不问,有反升擢者。又遣其党丈边塞屯地,诛求苛刻。边军不堪,焚公廨,守臣谕之始定。给事中高淓丈沧州,所劾治六十一人,至劾其父高铨以媚瑾。又以谢迁故,令余姚入毋授京官。以占城国使人亚刘谋逆狱,裁江西乡试额五十名,仍禁授京秩如余姚,以焦芳恶彭华故也。瑾又自增陕西乡试额至百名,亦为芳增河南额至九十五名,以优其乡士。其年,帝大赦,瑾峻刑自如。刑部尚书刘璟无所弹劾,瑾诟之。璟惧,劾其属王尚宾等三人,乃喜。给事中郗夔核榆林功,惧失瑾意,自缢死。给事中屈铨、祭酒王云凤请编瑾行事,著为律令。

  五年四月,安化王寘鐇反,檄数瑾罪。瑾始惧,匿其檄,而起都御史杨一清、太监张永为总督,讨之。初,与瑾同为八虎者,当瑾专政时,有所请多不应,永成、大用等皆怨瑾。又欲逐永,永以谲免。及永出师还,欲因诛瑾,一清为画策,永意遂决。瑾好招致术士,有俞日明者,妄言瑾从孙二汉当大贵。兵仗局太监孙和数遗以甲仗,两广镇监潘午、蔡昭又为造弓弩,瑾皆藏于家。永捷疏至,将以八月十五日献俘,瑾使缓其期。永虑有变,遂先期入,献俘毕,帝置酒劳永,瑾等皆侍。及夜,瑾退,永出寘鐇檄,因奏瑾不法十七事。帝已被酒,俯首曰:“瑾负我。”永曰:“此不可缓。”永成等亦助之。遂执瑾,系于菜厂,分遣官校封其内外私第。次日晏朝后,帝出永奏示内阁,降瑾奉御,谪居凤阳。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哀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始大怒曰:“奴果反。”趣付狱。狱具,诏磔于市,枭其首,榜狱词处决图示天下。族人、逆党皆伏诛。张彩狱毙,磔其尸。阁臣焦芳、刘宇、曹元而下,尚书毕亨、朱恩等,共六十余人,皆降谪。已,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

  张永,保定新城人。正德初,总神机营,与瑾为党。已而恶其所为,瑾亦觉其不附己也,言于帝,将黜之南京。永知之,直趋帝前,诉瑾陷己。帝召瑾与质,方争辩,永辄奋拳殴瑾。帝令谷大用等置酒为解,由是二人益不合。及寘鐇反,命永及右都御史杨一清往讨。帝戎服送之东华门,赐关防、金瓜、钢斧以行,宠遇甚盛。瑾亦忌之,而帝方永,不能间也。师出,寘鐇已擒,永遂率五百骑抚定余党。还次灵州,与一清言,欲奏瑾不法事。一清曰:“彼在上左右,公言能必入乎?不如以计诛之。”因为永画策,永大喜,语详一清传。是时,瑾兄都督同知景祥死,京师籍籍谓瑾将以八月十五日俟百官送葬,因作乱。适永捷疏至,将以是日献俘,瑾使缓其期,欲俟事成并擒永。或以告永,永先期入献俘,是夜遂奏诛瑾。

  于是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王敞等,奏永辑宁中外,两建奇勋,遂封永兄富为泰安伯、弟容为安定伯。涿州男子王豸尝刺龙形及“人王”字于足,永以为妖人,擒之。兵部尚书何鉴乞加永封,下廷臣议。永欲身自封侯,引刘永诚、郑和故事风廷臣,内阁以非制格之。永意沮,乃辞免恩泽。吏部尚书杨一清言宜听永让,以成其贤,事竟已。久之,坐库官盗库银事,闲住。九年,北边有警,命永督宣府、大同、延绥军御之,寇退乃还。

  宁王宸濠反,帝南征,永率边兵二千先行。时王守仁已擒宸濠,槛车北上。永以帝意遮守仁,欲纵宸濠于鄱阳湖,俟帝至与战。守仁不可,至杭州诣永。永拒不见,守仁叱门者径入,大呼曰:“我王守仁也,来与公议国家事,何拒我!”永为气慑。守仁因言江西荼毒已极,王师至,乱将不测。永大悟,乃曰:“群小在侧,永来,欲保护圣躬耳,非欲攘功也。”因指江上槛车曰:“此宜归我。”守仁曰:“我何用此。”即付永,而与永偕还江西。时太监张忠等已从大江至南昌,方穷治逆党,见永至,大沮。永留数旬,促忠同归,江西赖以安。忠等屡谗守仁,亦赖永营解获免。武宗崩,永督九门防变。世宗立,御史萧淮奏谷大用、丘聚辈蛊惑先帝,党恶为奸,并及永。诏永闲住。已而淮复劾永在江西不法事,再降永奉御,司香孝陵,然永在江西,实非有不法也。嘉靖八年,大学士杨一清等言,永功大,不可泯,乃起永掌御用监,提督团营。未几卒。

  谷大用者,瑾掌司礼监时提督西厂,分遣官校远出侦事。江西南康民吴登显等,五月五日为竞渡,诬以擅造龙舟,籍其家,天下皆重足屏息。建鹰房草场于安州,夺民田无数。瑾诛,大用辞西厂。未几,帝复欲用之,大学士李东阳力谏乃止。六年,刘六、刘七反,命大用总督军务,偕伏羌伯毛锐、兵部侍郎陆完讨之。大用驻临清,召边将许泰、郤永、江彬、刘晖等入内地,听调遣。久之无功,会贼过镇江狼山,遇飓风舟覆,陆完兵至歼之,遂封大用弟大亮为永清伯。而先是平寘鐇时,其兄大宽已封高平伯矣,义子冒升赏者,不可胜纪。世宗立,以迎立功赐金币。给事中阎闳极论之,寻降奉御,居南京。已,召守康陵。嘉靖十年籍其家。

  魏彬,当瑾时,总三千营。瑾诛,代掌司礼监。其年,叙宁夏功,封弟英镇安伯,马永成兄山亦封平凉伯。世宗立,彬不自安,为英辞伯爵。诏改都督同知,世袭锦衣指挥使。给事中杨秉义、徐景嵩、吴严皆言彬附和逆瑾,结姻江彬,宜置极典。帝宥不问。已而御史复论之,始令闲住。

  张忠,霸州人。正德时御马太监,与司礼张雄、东厂张锐并侍豹房用事,时号三张,性皆凶悖。忠利大盗张茂财,结为弟,引入豹房,侍帝蹴鞠。而雄至怨其父不爱己致自宫,拒不见。同侪劝之,乃垂帘杖其父,然后相抱泣,其无人理如此。锐以捕妖言功,加禄至一百二十石。每缉事,先令逻卒诱人为奸,乃捕之,得贿则释,往往以危法中人。三人并交通宸濠,受臧贤、钱宁等贿,以助成其叛。宁王反,忠劝帝亲征。其遮王守仁捷,欲纵宸濠鄱阳,待帝自战,皆忠之谋也。

  是时,又有吴经者,尤亲暱。帝南征,经先至扬州。尝夜半燃炬通衢,遍入寡妇、处女家,掠以出,号哭震远近,许以金赎,贫者多自经。先是,又有刘允者,以正德十年奉敕往迎乌斯藏僧,所赍金宝以百余万计。廷臣交章谏,不听。允至成都,治装几余,费又数十万,公私匮竭。既至,为番人所袭。允走免,将士死者数百人,尽亡其所赍。及归,武宗已崩,世宗用御史王钧等言,张忠、吴经发孝陵卫充军,张雄、张锐下都察院鞫治、允亦得罪。

  世宗习见正德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张佐、鲍忠,麦福、黄锦辈,虽由兴邸旧人掌司礼监,督东厂,然皆谨饬不敢大肆。帝又尽撤天下镇守内臣及典京营仓场者,终四十余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

卷一百九十二譯文

  鄭和,雲南人,即世人所稱的三保太監。最初在燕王府侍候燕王,後來隨從起兵有功,累升為太監。

  成祖懷疑惠帝流亡海外,想尋找他的蹤跡,並想向海外炫耀武力,顯示中國的富強。永樂三年(1405)六月命鄭和與搭檔王景弘等人出使西洋。他率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帶上許多金幣,同時為此建造了六十二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他們從蘇州劉家河出發,泛海到福建,又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啟航,首先到達占城,以後逐個走遍各個番國,向他們宣佈天子的詔令,並向他們的君長賜贈禮物,如有不服便以武力相威脅。五年九月,鄭和等人回國,各番國的使者也隨鄭和來京朝見,鄭和獻上俘虜的舊港酋長,皇上非常高興,分別給予了封賞。舊港即原來的三佛齊國。酋長陳祖義,搶掠商旅。鄭和派使者去招安,陳祖義詐降,而陰謀搶劫鄭和船隊,鄭和將他們打得大敗,擒獲陳祖義,將他押至朝廷,斬首。

  六年九月鄭和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將鄭和引誘到國中,索要金幣,併發兵搶劫鄭和船隻。鄭和偵察到敵人大兵已出,國內空虛,便率領二千多人,出其不意地攻破其都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和他的妻兒官屬。去搶劫鄭和船隻的人聽到訊息後,退回自救,又被官軍殺得大敗。九年六月向朝廷獻俘,皇上赦免不殺,將他們釋放回國。這時候,交趾已被破滅,朝廷在那裡設定郡縣,各邦國更加震恐,來朝見的一天比一天多。

  十年十一月又命鄭和等人出使,到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幹剌,剛剛陰謀殺死國王自立,他恨鄭和沒有給他賞賜,率兵迎擊官軍,鄭和率軍奮戰,追到喃渤利抓住了蘇幹剌,並俘獲了他的妻子兒女。十三年七月回國,皇上非常高興,給各將士分別進行了獎賞。

  十四年冬,滿剌加、古裡等十九國都派使者來朝貢,不久,辭歸各自的番國。皇上又命鄭和等人隨他們前往,賞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回國。十九年春又前往,第二年八月回。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承襲宣慰使職位,鄭和帶上賜印前往賜封,等他回來時,成祖已逝世了。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命鄭和用出使番國的部隊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即從鄭和開始。宣德五年(1430)六月,皇上因登基多年,而番國中較遠的還沒來朝貢,於是鄭和、王景弘又奉命出訪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

  鄭和歷事三朝,先後七次奉命出使,足跡遍及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瑣裡、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裡、甘把裡、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裡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回的無名寶物,不可勝數,而中國的耗費也無法估算。從宣德以後,遠方番國還偶爾有到來的,但總的已不如永樂時期,而這時鄭和也老而將死了。自鄭和之後,凡奉命出使海外的,無不稱讚鄭和的事蹟,藉以向外番誇耀。所以人們盛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的一大盛事。

  成祖時期,朝廷銳意通使四夷,所派的使者多用宦官顯貴。西洋則用鄭和、王景弘,西域則用李達,迤北則用海童,而西番則都用侯顯。

  侯顯是司禮監少監。皇上聽說烏思藏僧人尚師哈立麻有道術,善於幻化之術,想招來一見,也想順便溝通迤西各番國,於是命侯顯帶上書信和金幣去迎接哈立麻,並挑選了壯士和健馬為他護行。永樂元年(1403)四月侯顯奉命出使,陸行數萬裡,到四年十二月才與僧人一同回來。皇上命駙馬都尉沐昕去迎接。皇上在奉天殿接見尚師,對他很尊寵,賞賜非常優厚,儀仗鞍馬什器多是金銀做成,一路非常煊赫。五年二月在靈谷寺設普渡大齋,為高帝、高後薦福,有人說卿雲、天花、甘露、甘雨、青鳥、青獅、白象、白鶴以及舍利祥光連日都有顯現,還聽到梵唄天樂從天上傳下來。皇上更加高興。廷臣上表恭賀,學士胡廣等人都獻上《聖孝瑞應歌》。於是封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總領天下佛教,並像藩王一樣印給制誥。他的徒弟三人也被封為灌頂大國師,在奉天殿再次受到宴請。侯顯也因出使有功勞,升為太監。

  十一年(1413)春侯顯又奉命出使,賜給西番尼八剌、地湧塔二國。尼八剌國王沙的新葛派使者隨侯顯來朝見,上表進貢土產,皇上封其為國王,賜給誥令和印章。十三年七月,皇上想溝通榜葛剌等國,又命侯顯率領船隊出使,這個國家即東印度之地,距中國很遙遠。國王賽佛丁派使者進貢麒麟及其他土產。皇上很高興,賜給很豐厚。榜葛剌的西邊,有個國家叫沼納樸兒,位居五印度之中,是古代佛國,入侵榜葛剌。賽福丁報告朝廷。十八年九月皇上命侯顯前往宣佈聖諭,賜給金幣,沼納樸兒於是罷兵。宣德二年(1427)二月又命侯顯賞賜各番國,侯顯歷經烏斯藏、必力工瓦、靈藏、思達藏等國而還。途中遇到強盜行劫,侯顯率領將士奮戰,斬獲不少敵人。回國後,立功升賞的有四百六十餘人。

  侯顯能言善辯,堅強而敢於任事,五次出使絕域,功勞僅次於鄭和。

  金英,是宣宗朝的司禮太監,因受宣宗寵信而得以弄權。宣德七年(1432),宣宗賜給金英和範弘免死詔,詔書中極盡褒美之辭。

  英宗即位後,金英和興安並受寵愛,地位很高。到王振專權時,金英不敢與他抗衡。正統十四年(1449)夏鬧乾旱,皇上命金英審理刑部、都察院的囚犯,築壇在大理寺。金英打著黃傘在中間就座,尚書以下官員在他左右列坐。此後每六年就審案一次,每次都仿這次的制度。這年秋,英宗北狩(被俘),朝廷內外大震。成阝王派金英、興安等人召廷臣來商議對策。侍讀徐王呈提議南遷,興安大聲呵斥他,命人扶他出去,並大聲說道:“敢說遷都的斬首!”隨後他便入宮稟告太后,勸成阝王任用於謙治理戰守事宜。有人說呵斥徐王呈的是金英。

  也先入侵,到了德勝門外,景帝敕令興安和李永昌同於謙、石亨一起總理軍務。李永昌也是司禮監近侍宦官。景泰元年(1450)十一月金英犯貪汙罪,被投進監獄,判了死刑。皇上命將他禁錮,景帝一朝他被廢而不用,唯獨信任興安。

  也先派使者來議和,請求朝廷迎回上皇,廷臣意見是派使者酬答。皇上不高興,令興安出去見廷臣,興安大聲對群臣說“:諸公想派使者酬答,但誰能擔任?誰能做文天祥、富弼?”他說得聲色俱厲。尚書王直當面駁斥他,興安啞口無言。後來派都給事中李萛出使時,敕書中沒有提到迎接上皇之事。李萛很吃驚,跑去告訴內閣,遇到興安,興安又罵他說:“你只管奉黃紙詔書行事,其他的不用管。”後來更換太子時,人們便懷疑興安參預了策劃。

  興安有廉潔的品德,並知道于謙有賢才,極力保護他。有人說皇上對於謙信任得太過分,興安說:“像於公這樣為國分憂的,哪兒還有第二人?”

  英宗復辟後,盡將景帝所信任的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人肢解,說他們與黃耉捏造邪議,更換太子,並與于謙、王文圖謀擁立在外的藩王。於是給事中、御史都說興安與王誠、舒良是同黨,應當同罪。皇上寬宥了他,但將他革職。當時宦官被誅殺的很多,僅有興安倖免。

  興安篤信佛教,臨死前遺命將骨頭舂成灰,以供奉浮屠。

  王振,蔚州人。少時選入內書堂。在東宮侍奉英宗,任局郎。當初,太祖禁止宦官參預政事,自永樂以後,對宦官逐漸加以重用,但對犯法者常判以極刑。宣宗時,袁琦命令阮巨隊等人出外採辦,被發覺後,袁琦被肢解,阮巨隊等人都被斬首。另外,裴可烈等人犯法,立即被誅死。宦官們因此不敢放肆。英宗即位後,因年紀小,狡黠的王振博得了皇上的歡心,他於是越過金英等人執掌司禮監,教唆皇上用重刑管理臣下,以防大臣矇蔽皇上。於是大臣們被下獄的不斷,而王振因此得以弄權。但那時候,太皇太后賢明,正委政於內閣。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都是累朝元老,王振心中忌憚他們,所以不敢肆意妄為。

  到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逝世,而楊榮先已逝世,楊士奇因兒子楊稷被判了死罪而居家不出,楊溥也已老病,新的閣臣馬愉、曹鼐名望較輕,王振遂專橫跋扈,不可控制。他在皇城東面建宏大的府第,修建智化寺,耗資巨大。又興兵征討麓川,西南為之騷動。侍讀劉球因發生雷震而上疏陳述政事得失,指責王振。王振便將劉球投進監獄,派指揮使馬順將他肢解。大理寺少卿薛蠧、祭酒李時勉素來瞧不起王振,王振便借別的過錯將薛蠧陷害得幾乎至死,而李時勉竟被枷鎖在國子監門前。御史李鐸碰到王振不下跪,被貶往鐵嶺衛戍守。駙馬都尉石瞡罵家中的閹人,王振恨他輕賤自己的同類,將石瞡投進監獄。他恨霸州知州張需禁飭牧馬校卒,將他逮捕,並將選拔他的恩師王鐸一併治罪。又將戶部尚書劉中敷、侍郎吳璽、陳王常銬在長安門。凡是觸犯了他或者他所恨的人,都被加罪貶職。宦官張環、顧忠,錦衣衛卒王永心中不平,以匿名信揭露王振的罪行。事發之後,他們都被押到市場肢解,不復奏皇上。

  皇上正傾心向著王振,曾經稱他為先生。賜給王振的敕書,極盡了褒美之辭。王振的權勢越來越大,公侯勳戚稱他為“翁父”。懼禍之徒爭相依附王振,企望免於一死,以致向他賄賂的人不斷。工部郎中王佑因善於巴結被提升為本部侍郎,兵部尚書徐..等人多對他屈膝行禮。他的侄子王山、王林獲蔭任至都督指揮。私黨馬順、郭敬、陳官、唐童等人也肆行無忌。後來,與瓦剌構禍,王振這才敗了。

  瓦剌是元朝的後裔。十四年(1449),瓦剌太師也先來貢馬,王振壓低馬價,使者憤怒而去。秋七月,也先大舉入侵,王振挾皇上親征。廷臣紛紛諫阻,皇上不聽。到了宣府後,趕上大風雨,又有人進諫,王振更加狂怒。成國公朱勇等人向他請示彙報,都膝行而前。尚書鄺聎、王佐觸怒王振,被罰跪草中。他的黨羽欽天監正彭德清借天象勸諫,王振也不聽從。八月己酉,皇上駐蹕大同,王振更想北上。鎮守太監郭敬告訴他說敵勢很強,王振這才害怕了。回師,到達雙寨,雨很大。王振最初想取道紫荊關,經蔚州邀請皇上幸臨他的家鄉,又恐怕人馬踐踏家鄉的莊稼,便又改道宣府。士兵們迂迴奔走,壬戌才到土木堡。瓦剌兵追到,官軍大敗。皇上被俘,王振竟被亂軍所殺。敗報傳到朝廷,百官慟哭,都御史陳鎰等人在朝廷上奏告王振的罪行,給事中王..等人當場打死馬順和毛、王這兩名宦官。成阝王命將王山押往市場碎屍,並誅殺王振的其他黨羽,王振家族不分老少全部斬首。王振專權七年,抄沒他的家時,獲得金銀六十餘庫,玉盤一百隻,高六七尺的珊瑚二十餘株,其他珍玩無數。

  當初,郭敬鎮守大同,每年製造箭簇數十甕,遵王振之命送給瓦剌,瓦剌常以良馬作為回報。到皇上親征時,西寧侯朱瑛、駙馬都尉井源為前鋒,在陽和遇上敵人,郭敬又擾亂軍情,致使官軍吃了敗仗。這時候他逃了回來,也被誅殺。

  英宗復辟後,仍對王振懷念不已。他採納太監劉恆的建議,給王振賜祭,將他招魂下葬,供在智化寺祭祀,賜祠堂名“精忠”。而王振的門下曹吉祥又因奪門之功,受到寵愛,得以專權。

  曹吉祥,灤州人。一向依附王振。正統初年征討麓川時,他任監軍。徵兀良哈時,與成國公朱勇、太監劉永誠分道進兵。他又與寧陽侯陳懋等人往福建征討鄧茂七。曹吉祥每次出行,常選擇達官、跳蕩銳卒隸屬於帳下,班師後便將他們畜養於家中,所以家中多藏有甲兵。

  景泰年間,他分掌京營。後與石亨勾結,率兵迎接英宗復位。升為司禮太監,總督三大營。他的嗣子曹欽、侄子鉉、鐸、釒睿等人都官任都督,曹欽進封為昭武伯。他的門下食客冒官的多至成百上千人,朝中士大夫也有依附於他希求晉升的人。他的權勢與石亨相當,時人並稱為“曹石”。

  兩人厭惡言官的彈劾,便一同到皇上面前獻讒言,命吏部尚書王翱檢核言官年三十五歲以上的留用,不到三十五歲的則調任。於是給事中何王己等十三人改任州判官,御史吳禎等二十三人改任知縣。正好有風雷雨雹之變,皇上才醒悟過來,全部給他們恢復原職。不久,兩人因爭寵發生矛盾,御史楊蠧、張鵬彈劾他們,吉祥於是又與石亨聯合,乘間向皇上訴說。皇上為他們將楊蠧等人投進詔獄,並將內閣大臣徐有貞、李賢等人逮捕治罪。事詳《李賢傳》。承天門發生火災,皇上命內閣大臣嶽正起草罪詔,嶽正在詔書中用詞相當激切。吉祥、石亨便又誣告嶽正誹謗皇上,皇上又將嶽正貶職。吉祥的勢力更加囂張,朝野為之側目。

  後來,皇上覺察到了他的姦情,心中稍稍起了懷疑。到李賢極力申述“奪門”事件不對後,皇上才大悟,疏遠了吉祥。不久,石亨敗,曹吉祥心中不安,逐漸蓄藏異謀,每天犒賞那些達官,金錢、谷帛任其所取。那些達官害怕曹吉祥敗後自己也遭廢黜,都表示願意盡力效死。曹欽問門客馮益道“:自古以來有宦官子弟做天子的嗎?”馮益說:“您家魏武帝曹操,就是其人。”曹欽大喜。天順五年(1461)七月,曹欽私自拷打家人曹福來,被言官彈劾。皇上令錦衣衛指揮逯杲調查這事,並下敕通諭群臣。曹欽驚道:“前次下敕,便逮捕石將軍。現在又這樣,完了。”便下了謀反的決心。

  當時甘、涼告急,皇上命懷遠侯孫鏜西征,還沒有出發。曹吉祥命黨羽執掌欽天監的太常寺少卿湯序選擇這個月庚子黎明時分起事,到時曹欽擁兵入城,而自己率禁軍響應。計劃已定,曹欽召達官們晚上來喝酒。這天晚上,孫鏜和恭順侯吳瑾都在朝房過夜。達官馬亮害怕事情失敗,逃了出來,跑去告訴吳瑾。吳瑾催促孫鏜由長安右門的門縫將奏疏投進去。皇上急忙在內宮拘捕曹吉祥,並下令將皇城和京城九門全部關閉。曹欽知道馬亮逃跑後,半夜馳往逯杲家,殺逯杲,又在東朝房砍傷李賢,將逯杲的頭給李賢看,說:“這是逯杲激我。”又在西朝房殺都御史寇深。東、西長安門攻不開,便縱火焚燒。守衛的人拆河岸的磚石來堵城門。賊往來呼叫於門外。孫鏜派兩個兒子趕緊召來西征軍在東長安門攻擊曹欽。曹欽跑去攻打東安門,途中殺死吳瑾。又縱火,門被燒燬。門內收集木柴往火里加,火勢更旺,賊無法進去。天漸亮了,曹欽的黨羽漸漸散去。孫鏜領兵追逐曹欽,斬殺曹鉉、曹釒睿,孫鏜的兒子車兀砍中曹欽的胳膊。曹欽跑去突擊安定等門,但門都全部關閉。他奔回家中,與官軍對抗。正好大雨如注,孫鏜督領各軍大呼而入,曹欽投井而死。遂殺曹鐸,盡將其家屬屠殺。過了三天,將曹吉祥押往市場肢解。湯序、馮益以及曹吉祥的姻親黨羽全部被誅殺。馬亮因為告發造反的人,被授予都督。

  英宗最初信任王振,繼而信任曹吉祥,兩次都導致禍亂。其他宦官如跛兒幹、亦失哈、喜寧、韋力轉、牛玉等人,也都兇狠狡猾。

  土木堡之敗,跛兒幹、喜寧都投降了敵人。跛兒幹助敵反攻,射中內使黎定。後來又作為敵人的使者到京師,提出各種要求,皇上將他拘拿誅殺。喜寧多次為也先出謀劃策,索要賞賜,教他入侵邊疆地區搶掠。上皇很憂慮,便對也先說,讓他派喜寧回京索取禮物,同時又命校尉袁彬以密書報告守邊大臣。喜寧到了獨石,參將楊俊將他擒獲,送到京師,景泰元年(1450)二月將他押到市場肢解。

  亦失哈鎮守遼東。敵人侵犯廣寧,亦失哈禁止官軍出擊。百戶施帶兒投降敵人,替脫脫不花與亦失哈交通。正統十四年(1449)冬,施帶兒逃了回來,巡按御史劉孜一併彈劾亦失哈及其他違法的事情。景帝命將施帶兒誅殺,而將亦失哈放過不問。

  韋力轉,性淫毒,鎮守大同期間,多有過惡。他心恨軍士的妻子不與他睡覺,便杖殺那位軍士。他又與養子的妻子淫戲,射殺養子。天順元年(1457),工部侍郎霍蠧揭發了韋力轉僭用王爺才能使用的金器,以及強娶所部的女兒為妾等不法事。皇上大怒,將他拘捕,投進錦衣衛監獄,過後又寬宥了他。牛玉的事蹟,詳見《吳廢后傳》。

  與曹吉祥分道征討兀良哈的劉永誠,永樂時期,曾經作為偏將,多次隨從北征。宣德、正統年間,再討兀良哈。後來監鎮甘、涼,征戰於沙漠,有功勞。景泰末年,執掌團營。英宗復辟後,他率兵追隨,嗣子劉聚因此得以封官。成化年間,永誠才去世。

  懷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綸的族弟。宣宗殺死戴綸後,並將懷恩的父親太常寺卿戴希文抄家。懷恩當時年幼,被施以宮刑作為小黃門,賜名懷恩。憲宗一朝,他執掌司禮監。當時汪直管西廠,梁芳、韋興等人專權用事,懷恩級別在他們之上,他個性忠誠耿直,不屈不撓,這幫閹官都很敬畏他。

  員外郎林俊將梁芳和僧人繼曉判罪入獄,皇上想殺了他,懷恩堅持力爭。皇上大怒,將硯臺投向懷恩,說“:你助林俊誹謗我!”懷恩免冠伏在地上號哭。皇上將他叱出。懷恩派人告訴鎮撫司說“:你們巴結梁芳排擠林俊,林俊死了,你們又怎麼活下去?”他徑自回家,稱病不出。皇上怒意消除後,派醫生去探視懷恩,最後釋放了林俊。正好有星變發生,皇上罷設各傳奉官。御馬監王敏請求保留馬房傳奉官,皇上批准了。王敏去拜見懷恩,懷恩大罵他道:“發生星變,完全是我們這幫人敗壞國政的結果。現在剛剛想改正,又被你破壞了,你要挨天打五雷轟!”王敏又愧又恨,不久死去。進貢寶石的章瑾請求做錦衣衛鎮撫使,懷恩不答應,說:“鎮撫使掌管詔獄,怎能透過賄賂得進?”那時候,尚書王恕以敢於直諫聞名,懷恩每每嘆息說:“天下忠義之士,只此人而已。”憲宗末年,皇上被萬貴妃所迷惑,想更換太子,懷恩堅持力爭。皇上很不高興,將他斥往鳳陽居住。孝宗即位後,懷恩被召回,仍執掌司禮監,力勸皇上逐出萬安,任用王恕。一時間正人聚集於朝廷,這都是懷恩的功勞。他去世後,皇上賜給祠額叫“顯忠”。

  當時還有個叫覃吉的,不知道他怎麼進的宮,他作為老閹官,得以侍奉太子。太子年方九歲,覃吉向他口授《四書》章句以及古今政典。憲宗賜給太子莊田,覃吉勸他不要接受,說“:天下都是太子所有。”太子偶爾跟別的宦官讀佛經,覃吉剛走進去,太子驚道:“老伴來了!”趕緊拿起《孝經》。覃吉跪下說“:太子在誦讀佛經嗎?”太子說“:沒有。是讀的《孝經》。”覃吉叩頭說“:很好。佛書荒誕,不可信。”弘治之世,政治淳美,君德清明,根本端正,覃吉對此是有功勞的。

  汪直,是大藤峽瑤人。最初在昭德宮侍奉萬貴妃,後升任御馬監太監。成化十二年(1476),有黑眚現於宮中,妖人李子龍用巫術勾結太監韋舍私自進入大內,事發後被誅殺。皇上心中很討厭這件事,急於想了解外面的事情。汪直為人狡猾聰明,皇上於是令他改換服裝,帶一兩名校尉秘密出去偵察。人們都不知道,只有都御史王越與他相交甚歡。

  第二年設立西廠,由汪直統領,設立官校刺探訊息。南京鎮監覃力朋上京進貢後回去,用一百艘船隻載運私鹽,騷擾所過州縣。武城縣典史責問他,反倒被覃力朋擊打,牙齒被打斷,另有一人被射殺。汪直查訪得知,報告了皇上,結果覃力朋被逮捕,判了斬刑。覃力朋後來僥倖得免,而皇上透過這件事以為汪直能探知姦情,更加寵愛他。汪直於是用錦衣衛百戶韋瑛為心腹,屢興大獄。

  建寧衛指揮使楊曄,是原少師楊榮的曾孫,與父親楊泰被仇家所告,逃入京師,躲在姐夫董..的住所。董..為他們向韋瑛求情,韋瑛假裝答應,而後飛馬報告汪直。汪直立即逮捕楊曄和董..來審問,三次“琶”他們。琶,是錦衣衛的一種酷刑,被琶後人的骨節都寸斷,昏死過去又疼醒過來。楊曄不堪忍受這種痛苦的折磨,妄言有黃金寄存在他的叔父兵部主事楊士偉處。汪直不奏請皇上,將楊士偉逮捕入獄,並掠去他的妻兒。後來定案,楊曄已死於獄中,楊泰論斬,楊士偉等人都被貶官,郎中武清、樂章,行人張廷綱,參政劉福等人都無故被收進本案之中。從各個王府、邊鎮到南北河道,到處都布有校尉,民間鬥罵雞狗之類的瑣事,也被治以重法,人情大受擾亂。汪直每次出行,隨從很多,公卿大夫都避於道旁。兵部尚書項忠不避,汪直折辱他,權焰出於東廠之上。

  五月,大學士商輅和萬安、劉王羽、劉吉上奏汪直的行狀。皇上大怒,命司禮監太監懷恩、覃吉、黃高到內閣,他們臉色嚴厲地傳聖旨問道“:這奏疏是出於誰的主意?”商輅很詳盡地口數汪直的罪行,並說道:“臣等同心一意,為國除害,沒有先後之分。”劉王羽等人慷慨而泣。懷恩於是據實上奏。不久,皇上傳旨慰勞汪直。第二天,尚書項忠以及其他大臣的奏疏也呈入了。皇上不得已,罷設西廠,派懷恩去歷數汪直的罪狀後寬宥了他,令他回到御馬監,將韋瑛調往邊防衛所,並將各個旗校遣回錦衣衛。朝廷內外人心大快。

  但皇上對汪直的寵愛不衰。汪直於是說內閣的奏章是司禮監黃賜、陳祖生的主意,目的是為楊曄報仇。皇上馬上將黃賜、陳祖貶斥南京。御史戴縉是個佞人,任滿九年不得升遷,他窺探出皇上的心意,盛讚汪直的功勞。皇上下詔重開西廠,以千戶吳綬為鎮撫使,汪直的氣焰更熾。過了不久,他令東廠官校上書誣告項忠,並暗示言官郭鏜、馮貴等人論奏項忠違法的事情。皇上命三法司、錦衣衛會審。眾人知道這是出於汪直的主意,不敢違抗,竟將項忠勒令為民。而左都御史李賓因違背汪直的旨意被撤職,大學士商輅也被罷免。一時間九卿受彈劾罷免的,有尚書董方、薛遠以及侍郎滕昭、程萬里等數十人。汪直以他所交好的王越為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陳鉞為右副都御史兼遼東巡撫。

  十五年(1479)秋,詔令汪直巡視邊防,他率領輕騎日馳數百里,御史、主事等官員都迎拜於馬首,一些守將受到鞭撻。各邊塞的都御史害怕汪直,都佩帶弓箭前往迎謁,在百里之外設帳等候。到了遼東,陳鉞到郊外迎接,匍伏在地,供應的飲食尤為豐盛,甚至汪直左右的人都得到賄賂。汪直很高興。只有河南巡撫秦..與汪直抗禮,並密奏汪直巡邊擾民。皇上不理。兵部侍郎馬文升正在遼東撫諭,汪直到後,他不以禮相迎,又輕視陳鉞,結果被陷害罰去戍邊。從此汪直威勢傾天下。

  汪直正年輕,喜好武事。陳鉞暗示汪直征討伏當加,建立邊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汪直聽從了,便用撫寧侯朱永為總兵,自任監軍。回師後,朱永封為保國公,陳鉞晉升為右御史,汪直得增祿米。他又採納王越的建議,詐稱亦思馬因侵犯邊疆。詔令朱永與王越一同征討,汪直為監軍。王越被封為威寧伯,汪直再增加祿米,後來伏當加入侵遼東,亦思馬因入侵大同,殺掠很多。遼東巡按強珍揭發陳鉞的奸狀,汪直護著陳鉞而將強珍貶職。於是憎惡汪直的人,稱王越、陳鉞為二鉞。小宦官阿醜善演滑稽戲,一天他在皇上面前扮演一個醉漢謾罵的樣子。有人說皇上來了,他仍舊謾罵,而一聽說汪太監來了,他拔腿就走,說“:現在的人都只知道汪太監。”他又扮成汪直的樣子,手持兩把鉞跑到皇上面前,旁人說他,他說:“我帶兵,就是仗著這兩把鉞。”旁人問是什麼鉞,他說:“王越和陳鉞。”皇上聽後笑了,漸漸領悟了他的意思,但廷臣還不敢攻擊汪直。正好東廠的尚銘因擒獲賊人獲得豐厚的獎賞,汪直很妒嫉,又恨尚銘不告訴他。尚銘害怕了,便將查訪到的汪直所洩露的宮中秘語上奏皇上,還全部揭發與王越交往不法的事情,皇上這才疏遠汪直。

  十七年(1481)秋,皇上命汪直偕同王越前往宣府禦敵。敵人退走後,汪直請求班師。皇上不許,將他調往大同鎮守,而將其他將吏全部召回,只留下汪直和王越。汪直既然久在邊鎮不得回朝,寵愛自然日衰。給事中和御史紛紛上奏汪直苛刻擾亂的情況,請求仍舊罷設西廠。內閣大臣萬安也力持這一建議。而大同巡撫郭鏜又說汪直與總兵許寧不和,恐怕耽誤邊事。皇上於是將汪直調往南京御馬監,罷設西廠。朝廷內外一片喜悅。不久又因言官的言論,將汪直降為奉御,而將他的黨羽王越、戴縉、吳綬等人撤職逐出。陳鉞已經退休,不再問罪。韋瑛後來因犯別的罪被誅,人人稱快,但汪直竟得良死。戴縉任御史不幾年便升到南京工部尚書。王越、陳鉞頗以才能得進。戴縉沒有別的才能,只是工於討好獻媚而已。

  西廠廢除後,尚銘遂獨專東廠事務。他一聽說京師有哪一家富裕,便給他羅織罪名,索得重賄才罷休。他賣官鬻爵,無所不為。皇上不久察覺後,將他貶往南京充淨軍,並抄了他的家,財物用人力車拉進內府,幾天都沒運完,而用陳準代領東廠。陳準素與懷恩交好,他取代尚銘後,便告誡各校尉道:“有大逆之事,就告訴我。不是這類事情,你們不要干預。”都城官民得以安寧。

  梁芳,是憲宗朝的宦官。他為人貪婪,善於奉承諂媚。與韋興相類似。為了巴結萬貴妃,他每天進獻美珠珍寶以取悅貴妃。他的黨羽錢能、韋眷、王敬等人,爭相借採辦之名,出去監鎮大鎮。皇上因貴妃的緣故,對他們不聞不問。妖人李孜省、僧人繼曉都透過樑芳獲得進身,共謀奸利。他取聖旨授官,累計達數千人,名叫傳奉官,有的由平民驟然升到太常寺卿的。陝西巡撫鄭時因論奏梁芳而被廢黜,陝西百姓哭著為他送行。皇上聽說後頗為後悔,斥退了十名傳奉官,將六人關進監獄,詔令今後凡是傳旨授官的,都要復奏,但並不給梁芳加罪。刑部員外郎林俊因彈劾梁芳和繼曉而入獄。不久,皇上視察內府倉庫,見累朝積蓄的七窖黃金都用完了,對梁芳和韋興說“:浪費庫藏,實是你們二人。”韋興不敢回答。梁芳說“:修建顯靈宮以及各個祠廟,都是為陛下祈禱萬年之福嘛。”皇上不高興地說:“我不挑你的過失,但後來人將會與你計較。”梁芳非常害怕,便說服貴妃勸皇上廢太子,另立興王。正好泰山多次發生地震,占卜的人說這是應在東宮。皇上害怕而止。

  孝宗即位後,將梁芳貶居南京,不久又將他下獄,韋興也被斥退。正德初年,閹宦們又推薦韋興到太和山管香火,兼分守湖廣行都司地方。尚書劉大夏、給事中周璽、御史曹來旬勸諫,皇上不聽。韋興於是被重新起用,而梁芳一直被廢到死。

  錢能,是梁芳的黨羽。憲宗時,鄭忠鎮守貴州,韋朗鎮守遼東,錢能鎮守雲南,都很恣意妄為,而錢能尤為驕橫。貴州巡撫陳宣彈劾鄭忠,並請全部撤回各個鎮監,皇上不許。而云南巡按御史郭陽卻上疏讚譽錢能,請求將他留在雲南。按原來的制度,安南進貢取道廣西,後來錢能請改經雲南,沒被批准。錢能遂詐稱安南的捕盜兵越境,請派遣指揮使郭景前往諭告國王,皇上下詔依從。錢能於是令郭景贈給安南國王玉帶、綵繒和犬馬,哄騙他朝貢使者要改道雲南。由於守邊官員阻攔,使者不能入境,這才離去。錢能又派郭景和指揮盧安等人向幹崖、孟密等土司索要寶貨,甚至逼淫曩罕弄的孫女,許諾為他奏請授給宣撫使一職。過了三年,事發。詔令巡撫都御史王恕調查此事,逮捕郭景,郭景投井而死。再派刑部郎中鍾蕃前往按察,事情屬實。皇上寬宥了錢能,而將他的九名黨羽依法從事。指揮姜和、李祥不主動就逮,錢能又上疏請求寬宥這兩人,皇上曲意依從了。巡按御史甄希賢又彈劾錢能將守礦千戶一人杖打死,皇上也不加罪。皇上將他召回,安置在南京。錢能又靠巴結得任南京守備。當時王恕任南京參贊尚書,錢能因顧忌他而不敢放肆。不久去世。

  韋眷、王敬也是梁芳黨羽。韋眷任廣東市舶太監,縱容商人與各藩國往來,聚斂的珍寶極多。他請將廣南均徭戶六十戶隸屬於市舶提舉司。布政使彭韶反對,詔令撥給一半。韋眷又上奏誣告布政使陳選,致使陳選被捕,死於途中。此後人們都不敢違抗韋眷。弘治初年,韋眷因為勾結蔡用胡亂推舉李父貴冒充紀太后的親族,被降為左少監,撤回京師。事詳《紀太后傳》。

  王敬喜好旁門左道,相信妖人王臣。他出使南方,挾王臣同行。他偽造詔書,搜刮書畫、古玩,聚斂白金十萬餘兩。他到蘇州後,召來諸生徒,叫他們抄錄妖書,還侮辱他們。生徒們紛紛吵鬧。巡撫王恕彙報皇上。東廠的尚銘也揭發這件事。詔令斬殺王臣,而將王敬廢黜,發往孝陵衛充淨軍。

  何鼎,餘杭人,一名文鼎,個性忠誠正直。弘治初年,他作為長史,上疏請革除傳奉官,為同輩所忌。壽寧侯張鶴齡兄弟出入宮禁,曾經在內廷宴席陪坐。皇上上廁所,張鶴齡仗著酒氣戴上皇冠,何鼎心裡很憤怒。後來有一天,張鶴齡又窺視皇上帷帳,何鼎拿起瓜想打他,奏告皇上說:“二張極為不敬,沒有人臣之禮。”皇后激怒皇上,將何鼎投入錦衣衛監獄。審問他有沒有人主使,他說:“有。”問是誰,他說“:孔子和孟子。”給事中龐泮、御史吳山和尚書周經、主事李昆、進士吳宗周先後上書相救,皇上因皇后的緣故,都不採納。皇后竟派太監李廣杖殺何鼎。皇上懷念他,為他賜祭,並將祭文刻在石碑上。

  這時期,宦官多守潔,奉詔出鎮的,像福建的鄧原、浙江的麥秀、河南的藍忠、宣府的劉清,都廉潔愛民。兵部上奏他們的事蹟,皇上敕令表彰獎勵。還有一個司禮監太監,叫蕭敬,他歷事英宗、憲宗二朝,熟諳典故,並善於鼓琴。皇上曾對劉大夏說:“蕭敬是朕的顧問,但朕不曾讓他掌權。”唯獨李廣、蔣琮得到皇上的信任,後來兩人俱敗,而蕭敬直到世宗朝,活了九十多歲才去世。

  李廣,是孝宗時太監。他以符..禱祀蠱惑皇上,藉以為奸作弊。與成化年間的故事一樣,他假傳聖旨封授傳奉官,四方爭相向他獻賄。他又擅自侵奪畿內民田,獨吞鹽利達數萬。他興建宏大的府第,還引來玉泉山的水,前後環繞。給事中葉紳、御史張縉等人紛紛彈劾他,皇上不問。十一年(1498),李廣勸皇上在萬歲山興建毓秀亭。亭落成後,幼公主夭折。不久,清寧宮失火。占卜的人說李廣建亭犯了歲忌,太皇太后怒道:“今日李廣,明日李廣,果然禍來了。”李廣懼而自殺。

  皇上懷疑李廣有異書,派使者到他家去搜尋,使者獲得賄賂名冊呈給皇上,上面多有文武大臣的名字,饋送的黃米和白米各有千百石不等。皇上驚道“:李廣吃得多少,為何接受那麼多的糧米?”左右的人說“:這是隱語,黃米指黃金,白米指白銀。”皇上大怒,交給法司窮加治罪。那些交結李廣的人,紛紛跑到壽寧侯張鶴齡處請求調解,皇上才停止追究。李廣剛死時,司設監太監為他請求祠堂匾額並賜祭,至此因為大學士劉健的反對,不給祠額,但仍給賜祭。

  蔣琮,大興人。孝宗時任南京守備。沿江的蘆場,原來隸屬於三廠。成化初年,江浦縣的田地大多沉入江中,而臨江生出六個沙洲,百姓請前往耕種,以彌補沉沒江中的田地數額。沙洲靠近蘆場,而瓦屑壩的廢地和石城門外的湖地,也不隸屬於三廠。太監黃賜任守備時,接受奸民的奉獻,將這些地方都指為蘆場,盡收其利。百姓已經失業,而前年所定的租稅仍然向百姓徵收。孝宗即位後,縣裡百姓相繼向朝廷投訴,皇上將此事交給南京御史姜綰等人調查。

  弘治二年(1489),姜綰等人彈劾蔣琮與百姓爭利,並且使用揭帖違抗聖旨。蔣琮上書對姜綰的奏疏進行辯駁,並涉及到御史劉愷、方岳等人以及南京各部門的違法之事。給事中韓重借星變請求斥退蔣琮和太監郭鏞等人,以消弭上天的憤怒,但不見回報。而太監陳祖生又上奏戶部主事盧錦、給事中方向私自耕種後湖的田地。後湖這個地方,洪武時期在湖中設定黃冊庫,令主事、給事中各一人守護,百官不得進去。後來歲久湖塞,盧錦、方向便在湖灘稍伐掉些蘆葦,種上蔬菜,供給公用,所以才被陳祖生所奏。這事下到南京法司。正好郭鏞奉使出使兩廣,經過南京,便前往觀賞。御史孫..等人便彈劾郭鏞擅自遊覽禁地。郭鏞大怒,回來向皇上申訴,說府尹楊守隨勘查盧錦、方向的事情失實,御史不彈劾,卻唯獨繩治宦官。皇上於是派遣大臣何穆、太理寺少卿楊謐再去勘查後湖田之事,並審查姜綰、蔣琮上奏互相攻擊的事。

  第二年,何穆等人的奏章上呈後,皇上將盧錦革職,楊守隨、方向以下的官員被降職。又勘查出蔣琮不當接受奉獻的田地,以及私下囑託勘查官員,他所攻擊的事也都不真實,而姜綰等人對蔣琮的彈劾也多不符合事實,都應將他們逮捕法辦。詔令逮捕姜綰等人。御史伊宏、給事中陳王..等人都說不宜因為一個宦官而將十名御史投進監獄,皇上不聽。姜綰等人被降級調任外官,而蔣琮得以寬宥不問。當時劉吉竊權,一向厭惡南京的御史彈劾自己,所以造了這場案件。尚書王恕、李敏,給事中趙..,御史張賓先後說蔣琮和姜綰同罪而異罰,有失公平,皇上也不採納。蔣琮因此更加毫無顧忌。後來,廣洋衛指揮使石文通上奏蔣琮奢侈殺人,挖掘聚寶山傷了皇陵的氣脈,以及毆打殺害商人等罪。蔣琮竟得免死,發往孝陵充淨軍。

  劉瑾,興平人。本姓談,因為依附一位劉姓宦官得以入宮,遂冒劉姓。孝宗時,他犯了罪,依法當被處死,後得赦免,其後得以在東宮侍奉武宗。武宗即位後,他執掌鐘鼓司,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甲、張永一起以舊恩獲得武宗寵幸,人稱“八虎”,而劉瑾尤為狡猾兇狠。他曾仰慕王振的為人,每天向皇上進獻鷹犬、歌舞、摔跤等遊戲,引導皇上微服出行。皇上玩得很痛快,漸漸地信用劉瑾,將他調進內官監,總督團營。孝宗遺詔要廢除宦官監槍和各城門監局,劉瑾都加以阻止,不予執行。不僅如此,他還勸皇上下令凡是宦官鎮守的都要進貢一萬兩黃金。他又奏請設定皇莊,使皇莊數目增加到三百多所,使京畿地區大受干擾。

  外廷知道這八個人引誘皇上游樂,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多次進諫,皇上都不聽。尚書張升,給事中陶諧、胡煜、楊一瑛、張礻會,御史王渙、趙佑,南京給事中、御史李光翰、陸昆等人,也紛紛上書論諫,也不聽。五官監候楊源借星象有變上書諫言,皇上頗為心動。劉健、謝遷等又連連上書,請求誅殺劉瑾,戶部尚書韓文也率領一幫大臣支援。皇上不得已,便派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王嶽到內閣,建議將劉瑾遣到南京居住。他們三次往返,劉健等人都不同意,尚書許進說:“做得過激會發生變故。”劉健不聽。王嶽為人一向正直,與太監範亨、徐智都憎恨八虎,他將劉健等人的話都轉告了皇上,並且說閣臣的建議為是,劉健等人正在約韓文等九卿大臣到朝廷伏闕面爭,而吏部尚書焦芳趕緊報告了劉瑾。劉瑾非常害怕,連夜率馬永成等人圍著皇上哭泣,拜倒在地,皇上受到感動。劉瑾隨即說:“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嶽,王嶽勾結內閣大臣想限制皇上出入,所以先要把他們所忌恨的人除掉,況且飛鷹獵犬何損於國事?如果司禮監任用得人,這幫文官怎敢這樣!”皇上大怒,馬上命劉瑾掌司禮監,馬永成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廠,並連夜收捕王嶽和範亨、徐智,發往南京充軍。第二天早上大臣們來朝見,將要伏闕請願,知道事情已變,於是劉健、謝遷、李東陽都請求辭職。皇上唯獨留下李東陽,而令焦芳入內閣,又派人追殺王嶽、範亨於途中,將徐智手臂打斷。這時是正德元年(1506)十月。

  劉瑾得志後,便藉故將韓文革職,杖罰請求留用劉健、謝遷的給事中呂羽中、劉耊和南京給事中戴銑等六人,御史薄彥徽等十五人,守備南京武靖伯趙承慶、府尹陸珩、尚書林瀚,都因傳遞呂羽中,劉耊的奏疏而獲罪,陸珩、林瀚被勒令辭職,趙承慶被削去一半俸祿。南京副都御史陳春,御史陳琳、王良臣,主事王守仁,又因救戴銑等人而被貶職或杖打。劉瑾權勢日益囂張,他吹毛求疵地挑官員們的細微過失,四處派出校尉,遠近偵探,還不許別人相救說情,他於是專作威福,把親信宦官派往各邊塞鎮守。在敘大同功時,他提升官校達一千五百六十餘人,還傳聖旨給數百人授予錦衣官。《通鑑纂要》編成,劉瑾誣陷翰林編修官們抄寫不清,使他們都受到了譴責。而後他命文華殿書辦官張駿等人重抄,給予越級升官,張駿由光祿寺卿升為禮部尚書,其他有幾個被授予高階京官,甚至連裝潢工匠雜役之人也得以授官。他創用枷法,給事中吉時,御史王時中,郎中劉繹、張瑋,尚寶卿顧璇,副使姚祥,參議吳延舉等人,都被抓住小錯,枷到快死了才解下枷鎖,遣去戍邊,其他被枷死的無數。錦衣衛獄中關滿了囚徒。他討厭錦衣衛僉事牟斌善待囚犯,將他杖打併不准他再出來做官,府丞周璽、五官監候楊源被杖打至死。楊源就是當初借星象有變上書諫言,請加罪給劉瑾的那位。劉瑾每次奏事,總是趁皇上正在玩遊戲的時候。皇上心煩他,趕緊揮手讓他走開,說“:我用你幹什麼?別來攪我!”從此劉瑾便獨斷專行,不再彙報皇上。

  二年(1507)三月,劉瑾召叢集臣,讓他們都跪到金水橋南,然後宣佈奸黨名單。大臣則有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則有韓文、楊守隨、張敷華、林瀚;各部屬官則有郎中李夢陽,主事王守仁、王綸、孫磐、黃昭;詞臣則有檢討劉瑞;言官則有給事中湯禮敬、陳霆、徐昂、陶諧、劉耊、艾洪、呂羽中、任惠、李光翰、戴銑、徐蕃、牧相、徐暹、張良弼、葛嵩、趙士賢,御史陳琳、貢安甫、史良佐、曹閔、王弘、任諾、李熙、王蕃、葛浩、陸昆、張鳴鳳、蕭乾元、姚學禮、黃昭道、蔣欽、薄彥徽、潘鏜、王良臣、趙佑、何天衢、徐珏、楊璋、熊卓、朱廷聲、劉玉等,都是海內號稱為忠誠正直的人。他又令六科官員寅時入朝工作,酉時退朝下班,使他們得不到休息,藉以懲罰他們,他下令不要動輒便給文臣誥封,對文官要嚴加約束。寧王朱宸濠圖謀不軌,賄賂劉瑾請求重給護衛。劉瑾給了他,使朱宸濠得以實施造反陰謀。劉瑾不學習,每逢批答章奏文書,都拿回自己家中,與妹夫禮部司務孫聰、華亭奸猾之徒張文冕一起商議決定,辭句都很粗俗冗長,之後焦芳為他潤色,而李東陽唯有點頭而已。

  那時候,劉瑾權傾天下,任意作威作福。有個犯人溺水死了,他便將御史匡翼判罪。他曾向學士吳儼索取賄賂,得不到,又聽信都御史劉宇的讒言,恨御史楊南金,便借考核外官之機上書將兩人中傷,撤了他們的職。授播州土司楊斌為四川按察使,令家奴的夫婿提督山東學政。自公侯勳臣外戚以下,都不敢與他分庭抗禮,每次私下謁見劉瑾,都相繼跪拜。臣民所上的章奏,先具紅皮揭帖投給劉瑾,稱紅本,然後交通政司,稱白本。章奏都稱他為劉太監而不書其名。都察院上奏獄案時,誤寫了劉瑾的名字,劉瑾怒罵他們,都御史屠氵庸率領下屬下跪道歉,這才罷了。他派使者察核邊防倉儲,都御史周南、張鼐、馬中錫、湯全、劉憲,布政使以下官員孫祿、冒政、方矩、華福、金獻民、劉遜、郭緒、張翼,郎中劉繹、王藎等人,被新罪舊罪一起算,逮入獄中,罰補邊糧,劉憲竟死於獄中。他又檢察鹽稅,杖打巡鹽御史王潤,逮捕前鹽運使寧舉、楊奇等人。檢察內甲字型檔時,將尚書王佐以下一百七十三人貶職。他又創罰米法,凡是曾忤逆過他的人,都被罰發米輸邊。原尚書雍泰、馬文升、劉大夏、韓文、許進,都御史楊一清、李進、王忠,侍郎張縉,給事中趙士賢、任良弼,御史張津、陳順、喬恕、聶賢、曹來旬等數十人都被破家,死了的人還要拘押其妻兒。

  這年夏天,科道有匿名信詆譭劉瑾的所作所為,劉瑾假傳聖旨召集百官,讓他們跪到奉天門下,劉瑾站在門口左邊責問群臣,到傍晚時將五品以下官員全部投進監獄。第二天,大學士李東陽出面相救,而劉瑾也稍稍聽說這信是宦官寫的,這才釋放了諸臣。但主事何錢、順天府推官周臣、進士陸伸已經中暑死了。那天天氣酷熱,太監李榮給群臣吃冰鎮瓜片,劉瑾很討厭他。太監黃偉非常氣憤,對群臣說:“信上所說的都是為國為民的事,是誰寫的就挺身承認,哪怕死了也不失為好兒男,幹嘛冤枉連累別人!”劉瑾大怒,當天就勒令李榮閒住,將黃偉逐往南京。

  當時東廠、西廠偵緝人員四出,道路上人心惶惶。劉瑾又設立內行廠,它尤為殘酷,借法律細微之處傷人,被害者沒有能保全的。他又把在京客居和傭工的人全部驅逐出去,令寡婦全部再嫁,停殯還不下葬的將其焚燒掉,以致京城紛擾,幾乎釀出禍亂。都給事中許天錫想彈劾劉瑾,卻不勝恐懼,懷裝奏疏,上吊自殺了。

  劉瑾原來急於索賄,凡官員入京朝見、出使,對他都有豐厚的貢獻。給事中周鑰辦事回來,因無金自殺。其黨徒張彩說“:如今天下所饋送給您的,並不都是私財。他們往往先在京師借貸,回去後再拿府庫金錢來償還。您何必斂怨恨而遺下禍患呢?”劉瑾贊同他的意見。正好御史歐陽雲等十餘人照老規矩來獻賄,劉瑾全部揭發了他們,使他們都獲了罪。他於是派給事中、御史十四人分道巡察,有關官員都爭相聚斂錢財來填補府庫。派出的人都迎合劉瑾的心意,專務打擊,他們彈劾尚書顧佐、侶鍾、韓文以下數十人。浙江鹽運使楊奇已死,但還拖欠稅額,其孫女竟被出賣。而給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趙時中、阮吉、張..、劉子厲,因沒有提出重大彈劾案而被下獄。安奎、張..被枷到快死了,得李東陽上疏營救,才被釋放為民。潘希曾等人也被杖罰,忤逆者分別受到貶斥。他又假傳聖旨,抄原都御史錢鉞、禮部侍郎黃景、尚書秦紱的家。凡劉瑾所逮捕的,一家犯罪鄰里都被連坐,有的住河岸上的,便以河對岸的居民連坐。他屢興大獄,人民號哭喊冤,遍滿道路。《孝宗實錄》修成,參預纂修的翰林應當升遷,劉瑾厭惡這些翰林官一向對他不敬,便將侍講吳一鵬等十六人調往南京六部。

  這時候,內閣焦芳、劉宇,吏部尚書張彩,兵部尚書曹元,錦衣衛指揮楊玉、石文義,都是劉瑾的心腹。他更改舊制,命令天下巡撫入京接受敕令,給他獻賄。延綏巡撫劉宇不到,被逮入獄。宣府巡撫陸完晚到,幾乎得罪,獻賄後,才令他試職理事。都指揮以下請求升遷的,劉瑾片紙書上“某授某官”,交給兵部,兵部即奉命執行,不敢再奏告皇上。邊防將領犯了法,只要獻給賄賂,即可不問,有的反倒獲得升遷。他又派遣黨羽丈量邊塞屯地,責罰和索求都很苛刻。邊防軍不堪忍受,焚燒了公署,鎮守大臣勸解,才平息下來。給事中高氵芳到滄州丈量,彈劾懲治了六十一人,甚至還彈劾了他的父親高銓來取媚於劉瑾,劉瑾又因謝遷的緣故,命令餘姚人不得授予京官。因占城國使者亞劉謀反一案,便裁減江西鄉試名額五十名,並像餘姚一樣禁止授給京官,原因是焦芳討厭彭華。劉瑾又擅自將陝西鄉試名額培加到一百名,還為焦芳將河南的名額增加到九名,以優待家鄉的讀書人。這年,皇上大赦天下,但劉瑾仍施行嚴刑峻法。刑部尚書劉瞡沒做任何彈劾,劉瑾臭罵他,劉瞡害怕了,便彈劾屬下王尚賓等三人,劉瑾這才高興了。給事中郗夔核實榆林功績,害怕不合劉瑾心意,上吊而死。給事中屈銓、祭酒王雲鳳請求將劉瑾所辦的事編成冊,寫進國家法令。

  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置釒番反叛,發檄文歷數劉瑾的罪行。劉瑾開始害怕了,他藏起檄文,起用都御史楊一清、太監張永為總督,前往征討。當初,與劉瑾同為八虎的人,在劉瑾專政時期,他們有所請求,劉瑾都不答應,馬永成、谷大用等於是都怨恨劉瑾。劉瑾還想驅逐張永,張永耍了手段才得以避免。等到張永出兵回來時,便想借機誅殺劉瑾。楊一清為他做了籌劃,張永遂下了決心。劉瑾好招納方術士,有個叫俞日明的,妄說劉瑾的從孫二漢當大貴。兵仗局太監孫和多次送給劉瑾甲仗,兩廣鎮監潘午、蔡昭又為他製造弓弩,劉瑾都把它們藏在家中。

  張永捷報傳到朝廷,將於八月十五日獻俘。劉瑾要他推遲日期,張永擔心有變,便提前進京。獻俘完畢後,皇上設酒慰勞張永,劉瑾等人也侍坐。到了晚上,劉瑾退下,張永便拿出置釒番的檄文,並上奏劉瑾十七件違法事。皇上已有了幾分酒意,低頭說道:“劉瑾辜負了我。”張永說“:事不宜遲。”馬永成等人也在幫腔。於是捉拿劉瑾,將他關在菜廠,並分派官校查封其內外私宅。第二天日落後,皇上將張永的奏章出示內閣,將劉瑾降為奉御,調到鳳陽居住。皇上親自查抄他的家,獲得偽璽一枚,穿宮牌五百塊以及衣甲、弓弩、袞衣、玉帶等違禁物品,又在他所經常拿的扇子中,發現兩把鋒利的匕首。皇上這才大怒,說:“這奴才果然要造反。”立即將他押到監獄。定案之後,皇上命令將他押到鬧市肢解,懸頭示眾,並將他的罪狀和處決圖榜示天下。他的族人、黨羽全被誅殺。張彩死於獄中,於是將他的屍體肢解。內閣大臣焦芳、劉宇、曹元以下,尚書畢亨、朱恩等共六十餘人,全被降職。其後,廷臣上奏劉瑾所變更的法令,計有吏部二十四事,戶部三十餘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皇上都令按舊制改正。

  劉瑾,興平人。本姓談,因為依附一位劉姓宦官得以入宮,遂冒劉姓。孝宗時,他犯了罪,依法當被處死,後得赦免,其後得以在東宮侍奉武宗。武宗即位後,他執掌鐘鼓司,與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甲、張永一起以舊恩獲得武宗寵幸,人稱“八虎”,而劉瑾尤為狡猾兇狠。他曾仰慕王振的為人,每天向皇上進獻鷹犬、歌舞、摔跤等遊戲,引導皇上微服出行。皇上玩得很痛快,漸漸地信用劉瑾,將他調進內官監,總督團營。孝宗遺詔要廢除宦官監槍和各城門監局,劉瑾都加以阻止,不予執行。不僅如此,他還勸皇上下令凡是宦官鎮守的都要進貢一萬兩黃金。他又奏請設定皇莊,使皇莊數目增加到三百多所,使京畿地區大受干擾。

  外廷知道這八個人引誘皇上游樂,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多次進諫,皇上都不聽。尚書張升,給事中陶諧、胡煜、楊一瑛、張礻會,御史王渙、趙佑,南京給事中、御史李光翰、陸昆等人,也紛紛上書論諫,也不聽。五官監候楊源借星象有變上書諫言,皇上頗為心動。劉健、謝遷等又連連上書,請求誅殺劉瑾,戶部尚書韓文也率領一幫大臣支援。皇上不得已,便派司禮監太監陳寬、李榮、王嶽到內閣,建議將劉瑾遣到南京居住。他們三次往返,劉健等人都不同意,尚書許進說:“做得過激會發生變故。”劉健不聽。王嶽為人一向正直,與太監範亨、徐智都憎恨八虎,他將劉健等人的話都轉告了皇上,並且說閣臣的建議為是,劉健等人正在約韓文等九卿大臣到朝廷伏闕面爭,而吏部尚書焦芳趕緊報告了劉瑾。劉瑾非常害怕,連夜率馬永成等人圍著皇上哭泣,拜倒在地,皇上受到感動。劉瑾隨即說:“陷害奴才等人的是王嶽,王嶽勾結內閣大臣想限制皇上出入,所以先要把他們所忌恨的人除掉,況且飛鷹獵犬何損於國事?如果司禮監任用得人,這幫文官怎敢這樣!”皇上大怒,馬上命劉瑾掌司禮監,馬永成掌東廠,谷大用掌西廠,並連夜收捕王嶽和範亨、徐智,發往南京充軍。第二天早上大臣們來朝見,將要伏闕請願,知道事情已變,於是劉健、謝遷、李東陽都請求辭職。皇上唯獨留下李東陽,而令焦芳入內閣,又派人追殺王嶽、範亨於途中,將徐智手臂打斷。這時是正德元年(1506)十月。

  劉瑾得志後,便藉故將韓文革職,杖罰請求留用劉健、謝遷的給事中呂羽中、劉耊和南京給事中戴銑等六人,御史薄彥徽等十五人,守備南京武靖伯趙承慶、府尹陸珩、尚書林瀚,都因傳遞呂羽中,劉耊的奏疏而獲罪,陸珩、林瀚被勒令辭職,趙承慶被削去一半俸祿。南京副都御史陳春,御史陳琳、王良臣,主事王守仁,又因救戴銑等人而被貶職或杖打。劉瑾權勢日益囂張,他吹毛求疵地挑官員們的細微過失,四處派出校尉,遠近偵探,還不許別人相救說情,他於是專作威福,把親信宦官派往各邊塞鎮守。在敘大同功時,他提升官校達一千五百六十餘人,還傳聖旨給數百人授予錦衣官。《通鑑纂要》編成,劉瑾誣陷翰林編修官們抄寫不清,使他們都受到了譴責。而後他命文華殿書辦官張駿等人重抄,給予越級升官,張駿由光祿寺卿升為禮部尚書,其他有幾個被授予高階京官,甚至連裝潢工匠雜役之人也得以授官。他創用枷法,給事中吉時,御史王時中,郎中劉繹、張瑋,尚寶卿顧璇,副使姚祥,參議吳延舉等人,都被抓住小錯,枷到快死了才解下枷鎖,遣去戍邊,其他被枷死的無數。錦衣衛獄中關滿了囚徒。他討厭錦衣衛僉事牟斌善待囚犯,將他杖打併不准他再出來做官,府丞周璽、五官監候楊源被杖打至死。楊源就是當初借星象有變上書諫言,請加罪給劉瑾的那位。劉瑾每次奏事,總是趁皇上正在玩遊戲的時候。皇上心煩他,趕緊揮手讓他走開,說“:我用你幹什麼?別來攪我!”從此劉瑾便獨斷專行,不再彙報皇上。

  二年(1507)三月,劉瑾召叢集臣,讓他們都跪到金水橋南,然後宣佈奸黨名單。大臣則有大學士劉健、謝遷;尚書則有韓文、楊守隨、張敷華、林瀚;各部屬官則有郎中李夢陽,主事王守仁、王綸、孫磐、黃昭;詞臣則有檢討劉瑞;言官則有給事中湯禮敬、陳霆、徐昂、陶諧、劉耊、艾洪、呂羽中、任惠、李光翰、戴銑、徐蕃、牧相、徐暹、張良弼、葛嵩、趙士賢,御史陳琳、貢安甫、史良佐、曹閔、王弘、任諾、李熙、王蕃、葛浩、陸昆、張鳴鳳、蕭乾元、姚學禮、黃昭道、蔣欽、薄彥徽、潘鏜、王良臣、趙佑、何天衢、徐珏、楊璋、熊卓、朱廷聲、劉玉等,都是海內號稱為忠誠正直的人。他又令六科官員寅時入朝工作,酉時退朝下班,使他們得不到休息,藉以懲罰他們,他下令不要動輒便給文臣誥封,對文官要嚴加約束。寧王朱宸濠圖謀不軌,賄賂劉瑾請求重給護衛。劉瑾給了他,使朱宸濠得以實施造反陰謀。劉瑾不學習,每逢批答章奏文書,都拿回自己家中,與妹夫禮部司務孫聰、華亭奸猾之徒張文冕一起商議決定,辭句都很粗俗冗長,之後焦芳為他潤色,而李東陽唯有點頭而已。

  那時候,劉瑾權傾天下,任意作威作福。有個犯人溺水死了,他便將御史匡翼判罪。他曾向學士吳儼索取賄賂,得不到,又聽信都御史劉宇的讒言,恨御史楊南金,便借考核外官之機上書將兩人中傷,撤了他們的職。授播州土司楊斌為四川按察使,令家奴的夫婿提督山東學政。自公侯勳臣外戚以下,都不敢與他分庭抗禮,每次私下謁見劉瑾,都相繼跪拜。臣民所上的章奏,先具紅皮揭帖投給劉瑾,稱紅本,然後交通政司,稱白本。章奏都稱他為劉太監而不書其名。都察院上奏獄案時,誤寫了劉瑾的名字,劉瑾怒罵他們,都御史屠氵庸率領下屬下跪道歉,這才罷了。他派使者察核邊防倉儲,都御史周南、張鼐、馬中錫、湯全、劉憲,布政使以下官員孫祿、冒政、方矩、華福、金獻民、劉遜、郭緒、張翼,郎中劉繹、王藎等人,被新罪舊罪一起算,逮入獄中,罰補邊糧,劉憲竟死於獄中。他又檢察鹽稅,杖打巡鹽御史王潤,逮捕前鹽運使寧舉、楊奇等人。檢察內甲字型檔時,將尚書王佐以下一百七十三人貶職。他又創罰米法,凡是曾忤逆過他的人,都被罰發米輸邊。原尚書雍泰、馬文升、劉大夏、韓文、許進,都御史楊一清、李進、王忠,侍郎張縉,給事中趙士賢、任良弼,御史張津、陳順、喬恕、聶賢、曹來旬等數十人都被破家,死了的人還要拘押其妻兒。

  這年夏天,科道有匿名信詆譭劉瑾的所作所為,劉瑾假傳聖旨召集百官,讓他們跪到奉天門下,劉瑾站在門口左邊責問群臣,到傍晚時將五品以下官員全部投進監獄。第二天,大學士李東陽出面相救,而劉瑾也稍稍聽說這信是宦官寫的,這才釋放了諸臣。但主事何錢、順天府推官周臣、進士陸伸已經中暑死了。那天天氣酷熱,太監李榮給群臣吃冰鎮瓜片,劉瑾很討厭他。太監黃偉非常氣憤,對群臣說:“信上所說的都是為國為民的事,是誰寫的就挺身承認,哪怕死了也不失為好兒男,幹嘛冤枉連累別人!”劉瑾大怒,當天就勒令李榮閒住,將黃偉逐往南京。

  當時東廠、西廠偵緝人員四出,道路上人心惶惶。劉瑾又設立內行廠,它尤為殘酷,借法律細微之處傷人,被害者沒有能保全的。他又把在京客居和傭工的人全部驅逐出去,令寡婦全部再嫁,停殯還不下葬的將其焚燒掉,以致京城紛擾,幾乎釀出禍亂。都給事中許天錫想彈劾劉瑾,卻不勝恐懼,懷裝奏疏,上吊自殺了。

  劉瑾原來急於索賄,凡官員入京朝見、出使,對他都有豐厚的貢獻。給事中周鑰辦事回來,因無金自殺。其黨徒張彩說“:如今天下所饋送給您的,並不都是私財。他們往往先在京師借貸,回去後再拿府庫金錢來償還。您何必斂怨恨而遺下禍患呢?”劉瑾贊同他的意見。正好御史歐陽雲等十餘人照老規矩來獻賄,劉瑾全部揭發了他們,使他們都獲了罪。他於是派給事中、御史十四人分道巡察,有關官員都爭相聚斂錢財來填補府庫。派出的人都迎合劉瑾的心意,專務打擊,他們彈劾尚書顧佐、侶鍾、韓文以下數十人。浙江鹽運使楊奇已死,但還拖欠稅額,其孫女竟被出賣。而給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趙時中、阮吉、張..、劉子厲,因沒有提出重大彈劾案而被下獄。安奎、張..被枷到快死了,得李東陽上疏營救,才被釋放為民。潘希曾等人也被杖罰,忤逆者分別受到貶斥。他又假傳聖旨,抄原都御史錢鉞、禮部侍郎黃景、尚書秦紱的家。凡劉瑾所逮捕的,一家犯罪鄰里都被連坐,有的住河岸上的,便以河對岸的居民連坐。他屢興大獄,人民號哭喊冤,遍滿道路。《孝宗實錄》修成,參預纂修的翰林應當升遷,劉瑾厭惡這些翰林官一向對他不敬,便將侍講吳一鵬等十六人調往南京六部。

  這時候,內閣焦芳、劉宇,吏部尚書張彩,兵部尚書曹元,錦衣衛指揮楊玉、石文義,都是劉瑾的心腹。他更改舊制,命令天下巡撫入京接受敕令,給他獻賄。延綏巡撫劉宇不到,被逮入獄。宣府巡撫陸完晚到,幾乎得罪,獻賄後,才令他試職理事。都指揮以下請求升遷的,劉瑾片紙書上“某授某官”,交給兵部,兵部即奉命執行,不敢再奏告皇上。邊防將領犯了法,只要獻給賄賂,即可不問,有的反倒獲得升遷。他又派遣黨羽丈量邊塞屯地,責罰和索求都很苛刻。邊防軍不堪忍受,焚燒了公署,鎮守大臣勸解,才平息下來。給事中高氵芳到滄州丈量,彈劾懲治了六十一人,甚至還彈劾了他的父親高銓來取媚於劉瑾,劉瑾又因謝遷的緣故,命令餘姚人不得授予京官。因占城國使者亞劉謀反一案,便裁減江西鄉試名額五十名,並像餘姚一樣禁止授給京官,原因是焦芳討厭彭華。劉瑾又擅自將陝西鄉試名額培加到一百名,還為焦芳將河南的名額增加到九名,以優待家鄉的讀書人。這年,皇上大赦天下,但劉瑾仍施行嚴刑峻法。刑部尚書劉瞡沒做任何彈劾,劉瑾臭罵他,劉瞡害怕了,便彈劾屬下王尚賓等三人,劉瑾這才高興了。給事中郗夔核實榆林功績,害怕不合劉瑾心意,上吊而死。給事中屈銓、祭酒王雲鳳請求將劉瑾所辦的事編成冊,寫進國家法令。

  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置釒番反叛,發檄文歷數劉瑾的罪行。劉瑾開始害怕了,他藏起檄文,起用都御史楊一清、太監張永為總督,前往征討。當初,與劉瑾同為八虎的人,在劉瑾專政時期,他們有所請求,劉瑾都不答應,馬永成、谷大用等於是都怨恨劉瑾。劉瑾還想驅逐張永,張永耍了手段才得以避免。等到張永出兵回來時,便想借機誅殺劉瑾。楊一清為他做了籌劃,張永遂下了決心。劉瑾好招納方術士,有個叫俞日明的,妄說劉瑾的從孫二漢當大貴。兵仗局太監孫和多次送給劉瑾甲仗,兩廣鎮監潘午、蔡昭又為他製造弓弩,劉瑾都把它們藏在家中。

  張永捷報傳到朝廷,將於八月十五日獻俘。劉瑾要他推遲日期,張永擔心有變,便提前進京。獻俘完畢後,皇上設酒慰勞張永,劉瑾等人也侍坐。到了晚上,劉瑾退下,張永便拿出置釒番的檄文,並上奏劉瑾十七件違法事。皇上已有了幾分酒意,低頭說道:“劉瑾辜負了我。”張永說“:事不宜遲。”馬永成等人也在幫腔。於是捉拿劉瑾,將他關在菜廠,並分派官校查封其內外私宅。第二天日落後,皇上將張永的奏章出示內閣,將劉瑾降為奉御,調到鳳陽居住。皇上親自查抄他的家,獲得偽璽一枚,穿宮牌五百塊以及衣甲、弓弩、袞衣、玉帶等違禁物品,又在他所經常拿的扇子中,發現兩把鋒利的匕首。皇上這才大怒,說:“這奴才果然要造反。”立即將他押到監獄。定案之後,皇上命令將他押到鬧市肢解,懸頭示眾,並將他的罪狀和處決圖榜示天下。他的族人、黨羽全被誅殺。張彩死於獄中,於是將他的屍體肢解。內閣大臣焦芳、劉宇、曹元以下,尚書畢亨、朱恩等共六十餘人,全被降職。其後,廷臣上奏劉瑾所變更的法令,計有吏部二十四事,戶部三十餘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皇上都令按舊制改正。

  張永,保定新城人。正德初年,總領神機營,與劉瑾結黨。後來他厭惡劉瑾的所作所為,劉瑾也察覺他不依附自己,便叫皇上將張永貶退到南京。張永知道後,徑直跑到皇上面前,控訴劉瑾陷害他。皇上召劉瑾來對質,正在爭辯,張永便奮力揮拳毆打劉瑾。皇上令谷大用設酒為他們調解,從此兩人更加不和。到置釒番造反時,皇上命張永和右都御史楊一清前往討伐。皇上戎服送他到東華門,賜給他關防、金瓜、鋼斧上路,寵愛甚盛。劉瑾也妒嫉他,不過皇上正向著張永,無法離間他們。部隊出發後,置釒番已經被擒,張永遂率領五百騎兵撫定餘黨。回到靈州時,張永對楊一清說他想上奏劉瑾不法之事。楊一清說“:他在皇上左右,您的話一定能傳進去嗎?不如以計誅滅他。”便為張永畫策,張永大喜。語詳《楊一清傳》。這時候,劉瑾的哥哥都督同知景祥死了,京師到處傳言劉瑾將在八月十五日趁百官來送葬而作亂。正好張永的捷報傳到,也將在這一天獻俘,劉瑾讓他推遲日期,想等事成之後一併擒拿張永。有人將此事告訴了張永,張永便先期入京獻俘,當天晚上便上奏誅殺劉瑾。

  於是英國公張懋、兵部尚書王敞等人上奏張永撫寧中外,兩建奇功,皇上便封張永的哥哥張富為泰安伯、弟張容為安定伯。涿州一男子王豸曾在腳上刺龍形和“人王”兩字,張永以為是妖人,抓了他。兵部尚書何鑑乞請給張永加封,皇上交給廷臣議論。張永想給自己封侯,便引劉永誠、鄭和的故事暗示廷臣,內閣以不符合制度反對。張永心情沮喪,便辭去皇上恩澤。吏部尚書楊一清說宜聽從張永的辭讓,以成其賢名,這事竟這麼定了。後來,張永因犯管下倉庫官員偷盜庫銀之罪,被閒住。九年(1514),北邊有警報,皇上命張永督領宣府、大同、延綏的軍隊抵禦,敵人退走後才回來。

  寧王朱宸濠造反,皇上南征,張永率兩千邊防兵先行。當時王守仁已經擒獲了朱宸濠,押著檻車北上。張永遵從皇上的意思攔住王守仁,想將朱宸濠放到鄱陽湖,等皇上來後與他交戰。王守仁不同意,到杭州去見張永。張永拒而不見,王守仁呵叱守門的人,徑直闖了進去,大聲說道:“我是王守仁,來與您商議國家大事,為什麼拒我於門外?”張永為之懾服。王守仁進而說江西所受的苦難已經很深,王師再一來,將有不測之禍。張永大悟,於是說:“有一群小人在皇上身邊,我張永來,只是想保護聖駕而已,不是想邀功。”便指著江上的檻車道“:這個應該交給我。”王守仁說“:我怎麼用得著這個?”隨即交給張永,而後與張永一同回到江西。當時太監張忠等人已經從大江到達南昌,正在窮治逆黨,見到張永到來,大為沮喪。張永留下數旬,催促張忠一同回去,江西賴此得以安寧。張忠等人多次陷害王守仁,也賴張永為他解救而獲免。武宗逝世後,張永提督九門防止變故發生。

  世宗即位,御史蕭淮上奏谷大用、丘聚之輩蠱惑先帝,黨惡為奸,並且涉及到張永。詔令張永閒住。過後蕭淮又彈劾張永在江西不法之事,皇上再將張永降為奉御,到孝陵司香,但張永在江西時,實沒有犯不法之事。嘉靖八年(1529),大學士楊一清等人說張永功大,不可泯滅,皇上於是起用張永掌管御用監,提督團營。不久去世。

  谷大用,劉瑾掌管司禮監時,他提督西廠,分遣官校遠出刺探訊息。江西南康百姓吳俠顯等人,五月五日做龍舟競渡,大用誣告他們擅造龍舟,將其抄家,致使天下的人都住足屏息,十分害怕。他在安州建鷹房和草場,侵奪民田無數。劉瑾被誅殺後,大用辭去西廠。不久,皇上又想用他,大學士李東陽極力勸諫,這才罷了。

  六年(1511),劉六、劉七造反,皇上命谷大用總督軍務,與伏羌伯毛銳、兵部侍郎陸完前往征討。大用駐紮臨清,將邊防將領許泰、卻永、江彬、劉暉等召入內地,聽從他的調遣。他們歷久無功,正值賊人經過鎮江狼山,遇上颶風翻船,陸完的部隊趕去殲滅,皇上於是封大用的弟弟大亮為永清伯。在此之前平置釒番時,他的哥哥大寬已封為高平伯了,而他的義子中冒得升賞的,不可勝數。

  世宗即位,大用以迎立之功獲賜金幣。給事中閻閎極力彈劾他,不久他被降為奉御,住在南京。後來,被召去守康陵。嘉靖十年(1531)將他抄家。

  張忠,霸州人,正德時任御馬監太監,與司禮監的張雄、東廠的張銳一起在豹房侍奉,專權用事,當時號稱“三張”,都很兇狠狂悖。張忠貪大盜張茂的財富,與他結為兄弟,將他引入豹房,陪皇上蹴鞠。而張雄甚至怨恨父親不愛他而自己閹割自己,並且拒不與父親相見。同輩勸他,他便垂下竹簾杖打父親,然後兩人又相抱痛哭,他就是這樣沒有人理。張銳以捉拿妖人惑眾之功,被加俸祿到一百二十石。他每次偵緝,先令緝捕兵引誘別人為奸,然後加以逮捕,索得賄賂便釋放,往往以違法整人。三人都與朱宸濠交通,接受臧賢、錢寧等人的賄賂,促成他們的反叛。寧王造反後,張忠勸皇上親征。而阻攔王守仁的捷報,想將朱宸濠放往鄱陽湖,等皇上來再與他交戰,都是張忠出的主意。

  這時候,還有個吳經,尤其受到皇上親暱。皇上南征時,吳經先到揚州。他曾經半夜在街上到處點燃火炬,闖進所有寡婦、處女的家中,將她們搶出來,號哭之聲遠近可聞。吳經允許用金錢贖回,結果家貧的婦女多上吊自殺。

  早先,還有一個叫劉允的,他在正德十年(1515)奉命前往迎接烏斯藏僧人,所帶的金銀寶物以百餘萬計。廷臣紛紛勸諫,皇上不聽。劉允到了成都後,治理行裝費了一年多時間,又花了數十萬錢,公私財物為之匱竭。到達後,被番人襲擊,劉允逃了出來,將士死了數百人,所帶的財寶全部喪失。回來後,武宗已經去世,世宗採納御史王鈞等人的建議,將張忠、吳經發往孝陵衛充軍,張雄、張銳下到都察院審判,劉允也有罪。

  世宗熟知正德時期宦官之禍,即位之後對近侍宦官管得很嚴,有罪的被鞭撻致死,有的甚至還要陳屍,以示警戒。張佐、鮑忠、麥福、黃錦之輩,雖然是興邸舊人入掌司禮監,提督東廠,但都謹慎辦事,不敢放肆。皇上又全部撤回在全國各地鎮守的、以及掌管京營倉場的宦官,以後在他在位的四十餘年間不再設立,所以宦官的勢力只在嘉靖一朝稍為衰落。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