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一百六十二

卷一百六十二原文

  史可法(任民育等 何刚等) 高弘图 姜曰广(周镳 雷縯祚)

  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世锦衣百户。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

  八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其秋,总理侍郎卢象升大举讨贼。改可法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黄梅贼掠宿松、潜山、太湖,将犯安庆,可法追击之潜山天堂寨。明年,祖宽破贼滁州,贼走河南。十二月,贼马守应合罗汝才、李万庆自郧阳东下。可法驰驻太湖,扼其冲。十年正月,贼从间道突安庆石牌,寻移桐城。参将潘可大击走贼,贼复为庐、风军所扼,回桐城,掠四境。知县陈尔铭婴城守,可法与可大剿捕。贼走庐江,犯潜山,可法与左良玉败之枫香驿,贼乃窜潜山、太湖山中。三月,可大及副将程龙败殁于宿松。贼分其党摇天动别为一营,而合八营二十余万众,分屯桐城之练潭、石井、陶冲。总兵官牟文绶、刘良佐击败之挂车河。

  当是时,陕寇聚漳、宁,分犯岷、洮、秦、楚、应、皖,群盗遍野。总理卢象升既改督宣、大,代以王家祯,祖宽关外兵亦北归。未几,上复以熊文灿代家祯,专抚贼。贼益狂逞,盘牙江北,南都震惊。七月擢可法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之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之蕲州、广济、黄梅,江西之德化、湖口诸县,提督军务,设额兵万人。贼已东陷和州、含山、定远、六合,犯天长、盱眙,趋河南。可法奏免被灾田租。冬,部将汪云凤败贼潜山,京军复连破老回回舒城、庐江,贼遁入山。时监军佥事汤开远善击贼,可法东西驰御,贼稍稍避其锋。十一年夏,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连败贼英山、六合,顺天王乞降。十二年夏,丁外艰去。服阕,起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劾罢督粮道三人,增设漕储道一人,大浚南河,漕政大厘。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因武备久弛,奏行更新八事。

  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讠芳,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五月朔,王谒孝陵、奉先殿,出居内守备府。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可法曰:“王毋避,宜正受。”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王唯唯。明日再朝,出议监国事。张慎言曰:“国虚无人,可遂即大位。”可法曰:“太子存亡未卜,倘南来若何?”诚意伯刘孔昭曰:“今日既定,谁敢复更?”可法曰:“徐之。”乃退。又明日,王监国,廷推阁臣,众举可法、高弘图、姜曰广。孔昭攘臂欲并列,众以本朝无勋臣入阁例,遏之。孔昭勃然曰:“即我不可,马士英何不可?”乃并推士英。又议起废,推郑三俊、刘宗周、徐石麒。孔昭举大铖,可法曰:“先帝钦定逆案,毋复言。”越二日,拜可法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士英、弘图并命。可法仍掌兵部事,士英仍督师凤阳。乃定京营制,如北都故事,侍卫及锦衣卫诸军,悉入伍操练。锦衣东西两司房,及南北两镇抚司官,不备设,以杜告密,安人心。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而拥兵入觐,拜表即行。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辞,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议分江北为四镇。东平伯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总兵官高杰辖徐、泗,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总兵官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靖南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可法启行,即遣使访大行帝后梓宫及太子二王所在,奉命祭告凤、泗二陵。

  可法去,士英、孔昭辈益无所惮。孔昭以慎言举吴甡,哗殿上,拔刀逐慎言。可法驰疏解,孔昭卒扼甡不用。可法祭二陵毕,上疏曰:“陛下践阼初,祗谒孝陵,哭泣尽哀,道路感动。若躬谒二陵,亲见泗、凤蒿莱满目,鸡犬无声,当益悲愤。愿慎终如始,处深宫广厦,则思东北诸陵魂魄之未安;享玉食大庖,则思东北诸陵麦饭之无展;膺图受箓,则念先帝之集木驭朽,何以忽遘危亡;早朝晏罢,则念先帝之克俭克勤,何以卒隳大业。战兢惕厉,无时怠荒,二祖列宗将默佑中兴。若晏处东南,不思远略,贤奸无辨,威断不灵,老成投簪,豪杰裹足,祖宗怨恫,天命潜移,东南一隅未可保也。”王嘉答之。

  得功、泽清、杰争欲驻扬州。杰先至,大杀掠,尸横野。城中恟惧,登陴守,杰攻之浃月。泽清亦大掠淮上。临淮不纳良佐军,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得功、良佐、泽清皆听命。乃诣杰。杰素惮可法,可法来,杰夜掘坎十百,埋暴骸。旦日朝可法帐中,辞色俱变,汗浃背。可法坦怀待之,接偏裨以温语,杰大喜过望。然杰亦自是易可法,用己甲士防卫,文檄必取视而后行。可法夷然为具疏,屯其众于瓜洲,杰又大喜。杰去,扬州以安,可法乃开府扬州。

  六月,大清兵击败贼李自成,自成弃京师西走。青州诸郡县争杀伪官,据城自保。可法请颁监国、登极二诏,慰山东、河北军民心。开礼贤馆,招四方才智,以监纪推官应廷吉领其事。八月出巡淮安,阅泽清士马。返扬州,请饷为进取资。士英靳不发,可法疏趣之。因言:“迩者人才日耗,仕途日淆,由名心胜而实意不修,议论多而成功少。今事势更非昔比,必专主讨贼复仇。舍筹兵筹饷无议论,舍治兵治饷无人才。有摭拾浮谈、巧营华要者,罚无赦!”王优诏答之。

  初,可法虞杰跋扈,驻得功仪真防之。九月朔,得功、杰构兵,曲在杰。赖可法调剂,事得解。北都降贼诸臣南还,可法言:“诸臣原籍北土者,宜令赴吏、兵二部录用,否则恐绝其南归之心。”又言:“北都之变,凡属臣子皆有罪。在北者应从死,岂在南者非人臣?即臣可法谬典南枢,臣士英叨任凤督,未能悉东南甲疾趋北援,镇臣泽清、杰以兵力不支,折而南走。是首应重论者,臣等罪也。乃因圣明继统,钅未钺未加,恩荣叠被。而独于在北诸臣毛举而概绳之,岂散秩闲曹,责反重于南枢、凤督哉。宜摘罪状显著者,重惩示儆。若伪命未污,身被刑辱,可置勿问。其逃避北方、俳徊而后至者,许戴罪讨贼,赴臣军前酌用。”廷议并从之。

  杰居扬州,桀骜甚。可法开诚布公,导以君臣大义。杰大感悟,奉约束。十月,杰帅师北征。可法赴清江浦,遣官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诸镇分汛地,自王家营而北至宿迁,最冲要,可法自任之,筑垒缘河南岸。十一月四日,舟次鹤镇,谍报我大清兵入宿迁。可法进至白洋河,令总兵官刘肇基往援。大清兵还攻邳州,肇基复援之,相持半月而解。

  时自成既走陕西,犹未灭,可法请颁讨贼诏书,言:

  自三月以来,大仇在目,一矢未加。昔晋之东也,其君臣日图中原,而仅保江左;宋之南也,其君臣尽力楚、蜀,而仅保临安。盖偏安者,恢复之退步,未有志在偏安,而遽能自立者也。大变之初,黔黎洒泣,绅士悲哀,犹有朝气。今则兵骄饷绌,文恬武嬉,顿成暮气矣。河上之防,百未经理,人心不肃,威令不行。复仇之师不闻及关、陕,讨贼之诏不闻达燕、齐。君父之仇,置诸膜外。夫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物力,破釜沉舟,尚虞无救。以臣观庙堂谋画,百执事经营,殊未尽然。夫将所以能克敌者,气也;君所以能御将者,志也。庙堂志不奋,则行间气不鼓。夏少康不忘出窦之辱,汉光武不忘爇薪之时。臣愿陛下为少康、光武,不愿左右在位,仅以晋元、宋高之说进也。

  先皇帝死于贼,恭皇帝亦死于贼,此千古未有之痛也。在北诸臣,死节者无多;在南诸臣,讨贼者复少。此千古未有之耻也。庶民之家,父兄被杀,尚思穴胸断〈月豆〉,得而甘心,况在朝廷,顾可漠置。臣愿陛下速发讨贼之诏,责臣与诸镇悉简精锐,直指秦关,悬上爵以待有功,假便宜而责成效,丝纶之布,痛切淋漓,庶海内忠臣义士,闻而感愤也。

  国家遘此大变,陛下嗣登大宝,与先朝不同。诸臣但有罪之当诛,曾无功之足录。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务以爵禄待有功,庶猛将武夫有所激厉。兵行最苦无粮,搜括既不可行,劝输亦难为继。请将不急之工程,可已之繁费,朝夕之燕衎,左右之进献,一切报罢。即事关典礼,亦宜概从节省。盖贼一日未灭,即有深宫曲房,锦衣玉食,岂能安享!必刻刻在复仇雪耻,振举朝之精神,萃万方之物力,尽并于送将练兵一事,庶人心可鼓,天意可回。

  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

  比大清兵已下邳、宿,可法飞章报。士英谓人曰:“渠欲叙防河将士功耳。”慢弗省。而诸镇逡巡无进师意,且数相攻。明年,是为大清顺治之二年,正月,饷缺,诸军皆饥。顷之,河上告警。诏良佐、得功率师扼颍、寿,杰进兵归、徐。杰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叹曰:“中原不可为矣。”遂如徐州,以总兵李本身为提督,统杰兵。本身者,杰甥也。以胡茂顺为督师中军,李成栋为徐州总兵,诸将各分地,又立杰子元爵为世子,请恤于朝。军乃定。杰军既还,于是大梁以南皆不守。土英忌可法威名,加故中允卫胤文兵部右侍郎,总督兴平军,以夺可法权。胤文,杰同乡也,陷贼南还,杰请为己监军。杰死,胤文承士英旨,疏诮可法。士英喜,故有是命,驻扬州。二月,可法还扬州。未至,得功来袭兴平军,城中大惧。可法遣官讲解。乃引去。

  时大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四月朔,可法移军驻泗州,护祖陵。将行,左良玉称兵犯阙,召可法入援。渡江抵燕子矶,得功已败良玉军。可法乃趋天长,檄诸将救盱眙。俄报盱眙已降大清,泗州援将侯方岩全军没。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二十日,大清兵大至,屯班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诸文武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从直、王缵爵,江都知县周志畏、罗伏龙,两淮盐运使杨振熙,监饷知县吴道正,江都县丞王志端,赏功副将汪思诚,幕客卢渭等皆死。

  可法初以定策功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以太后至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叙江北战功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擒剧盗程继孔功加太傅,皆力辞,不允。后以宫殿成,加太师,力辞,乃允。可法为督师,行不张盖,食不重味,夏不箑,冬不裘,寝不解衣。年四十余,无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计乎!”岁除遣文牒,至夜半,倦索酒。庖人报殽肉已分给将士,无可佐者,乃取盐鼓下之。可法素善饮,数斗不乱,在军中绝饮。是夕,进数十觥,思先帝,泫然泪下,凭几卧。比明,将士集辕门外,门不启,左右遥语其故。知府民育曰:“相公此夕卧,不易得也。”命鼓人仍击四鼓,戒左右毋惊相公。须臾,可法寤,闻鼓声,大怒曰:“谁犯吾令!”将士述民育意,乃获免。尝孑处铃阁或舟中,有言宜警备者,曰:“命在天。”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辩识。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领。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

  可法无子,遗命以副将史德威为之后。有弟可程,崇祯十六年进士。擢庶吉士。京师陷,降贼。贼败,南归,可法请置之理。王以可法故,令养母。可程遂居南京,后流寓宜兴,阅四十年而卒。

  任民育,字时泽,济宁人。天启中乡举,善骑射。真定巡抚徐标请于朝,用为赞画,理屯事。真定失,南还。福王时,授亳州知州。以才擢扬州知府,可法倚之。城破,绯衣端坐堂上,遂见杀,阖家男妇尽赴井死。

  从直,辽东人,与其子死东门。缵爵,鄞人,工部尚书佐孙。志畏,亦鄞人,进士,年少好气,数遭杰将士窘辱,求解职。会伏龙至,可法命代之。伏龙,新喻人。故梓潼知县,受代甫三日。振熙,临海人。道正,余姚人。志端,孝丰人。思诚,字纯一,贵池人。

  渭,字渭生,长洲诸生,可法出镇淮、扬,谓等伏阙上书,言:“秦桧在内,李纲居外,宋终北辕。”不纳。居礼贤馆久,可法才渭。渭方岁贡,当得官,不受职,而拟授昆山归昭等二十余人为通判、推官、知县。甫二旬,城陷,渭监守钞关,投于河。昭死西门,从死者十七人。

  时同守城死者,又有遵义知府何刚、庶吉士吴尔壎。而扬州诸生殉养者,有高孝缵、王士琇、王缵、王绩、王续等。又有武生戴之藩、医者陈天拔、画士陆愉、义兵张有德、市民冯应昌、舟子徐某,并自尽。他妇女死节者,不可胜纪。

  何刚,字悫人,上海人。崇祯三年举于乡。见海内大乱,慨然有济世之志。交天下豪俊,与东阳许都善,语之曰:“子所居天下精兵处,盍练一旅以待用。”都诺而去。

  十七年正月,入都上书,言:“国家设制科,立资格,以约束天下豪杰。此所以弭乱,非所以戡乱也。今日救生民,匡君国,莫急于治兵。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知兵大臣教习之,讲韬钤,练筋骨,拓胆智,时召而试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臣读戚继光书,继光数言义乌、东阳兵可用。诚得召募数千,加之训练,准继光遗法,分布河南郡县,大寇可平。”因荐都及钱塘进士姚奇胤、桐城诸生周岐、陕西诸生刘湘客、绛州举人韩霖。帝壮其言,即擢刚职方主事,募兵金华。而都作乱已前死,霖亦为贼用,刚不知,故并荐之。

  刚出都,都城陷,驰还南京。先是,贼逼京师,刚友陈子龙、夏允彝将联海舟达天津,备缓急,募卒二千人,至是令刚统之。子龙入为兵科,言防江莫如水师,更乞广行召募,委刚训练,从之。刚乃上疏言:“臣请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礼乐不必备。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爵赏无出此三者,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于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惟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枭杰皆毕命封疆,而盗魁亦少矣。东南人满,徙之江北,或赐爵,或赎罪,则豪右皆尽力南亩,而军饷亦充矣。”时不能用。

  寻进本司员外郎,以其兵隶史可法。可法大喜得刚,刚亦自喜遇可法知已。士英恶之,出刚遵义知府。可法垂涕曰:“子去,吾谁仗?”刚亦泣,愿死生无相背。逾月,扬州被围,佐可法拒守。城破,投井死。

  吴尔壎,崇德人。崇祯十六年进士,授庶吉士。贼败南还,谒可法,请从军赎罪,可法遂留参军事。其父子屏方督学福建,尔壎断一指畀故人祝渊曰:“君归语我父母,悉出私财畀我饷军。我他日不归,以指葬可也。”从高杰北征至睢州,杰被难,尔壎流寓祥符。遇一妇人,自言福王妃。尔壎因守臣附疏以进,诏斥其妄言,逮之,可法为救免。后守扬州新城,投井死。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柧棱自持,不依丽人。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召起弘图故官。入都,则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已下诏狱,锻炼严酷。弘图果疏论南星,然言“国是已明,雷霆不宜频击”,“诏狱诸臣,生杀宜听司败法”,则颇谓忠贤过当者。疏中又引汉元帝乘船事,忠贤方导帝游幸,不悦,矫旨切责之。后谏帝毋出跸东郊,又极论前陕西巡抚乔应甲罪,又尝语刺崔呈秀。呈秀、应甲皆忠贤党,由是忠贤大怒,拟顺天巡按不用。弘图乞归,遂令闲住。

  庄烈帝即位,起故官。劾罪田诏、刘志选、梁梦环。擢太仆少卿,复移疾去。三年春,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方入署,总理户、工二部中官张彝宪来会,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居十年不起。

  十六年,召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就迁户部尚书。明年三月,京师陷,福王立,改弘图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疏陈新政八事。一,宣义问。请声逆贼之罪,鼓发忠义。一,勤圣学。请不俟释服,日御讲筵。一,设记注。请召词臣入侍,日记言动。一,睦亲藩。请如先朝践极故事,遣官赍玺书慰问。一,议庙祀。请权附列圣神主于奉先殿,仍于孝陵侧望祀列圣山陵。一,严章奏。请禁奸宄小人借端妄言,脱罪侥幸。一,收人心。请蠲江北、河南、山东田租,毋使贼徒藉口。一,择诏使。请遣官招谕朝鲜,示牵制之势。并褒纳焉。

  当是时,朝廷大议多出弘图手。马士英疏荐阮大铖,弘图不可。士英曰:“我自任之。”乃命大铖假冠带陛见。大铖入见,历陈冤状,以弘图不附东林引为证。弘图则力言逆案不可翻,大铖、士英并怒。一日,阁中语及故庶吉士张溥,士英曰:“我故人也,死,酹而哭之。”姜曰广笑曰:“公哭东林者,亦东林耶?”士英曰:“我非畔东林者,东林拒我耳。”弘图因纵臾之,士英意解。而刘宗周劾疏自外至,大铖宣言曰广实使之,于是士英怒不可止。而荐张捷、谢升之疏出,朝端益水火矣。内札用户部侍郎张有誉为尚书,弘图封还,具奏力谏,卒以廷推简用。中官议设东厂,弘图争不得。遂乞休,不许,加太子少师,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寻以太后至,进太子太保。

  其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乃许之。弘图既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国破,逃野寺中,绝粒而卒。

  姜曰广,字居之,新建人。万历末,举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天启六年奉使朝鲜,不携中国一物往,不取朝鲜一钱归,朝鲜人为立怀洁之碑。明年夏,魏忠贤党以曰广东林,削其藉。崇祯初,起右中充。九年,积官至吏部右侍郎。坐事左迁南京太常卿,遂引疾去。十五年,起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庄烈帝尝言:“曰广在讲筵,言词激切,朕知其人。”每优容之。

  北都变闻,诸大臣议所立。曰广、吕大器用周镳、雷縯祚言,主立潞王,而诸帅奉福藩至江上。于是文武官并集内官宅,韩赞周令各署名籍。曰广曰:“无遽,请祭告奉先殿而后行。”明日至奉先殿,诸勋臣语侵史可法,曰广呵之,于是群小咸目摄曰广。廷推阁臣,以曰广异议不用,用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及再推词臣,以王铎、陈子壮、黄道周名上,而首曰广。乃改曰广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铎并命。铎未至,可法督师扬州,曰广与弘图协心辅政。而士英挟拥戴功,内结勋臣朱国弼、刘孔昭、赵之龙,外连诸镇刘泽清、刘良佐等,谋擅朝权,深忌曰广。

  未几,士英特荐起阮大铖。曰广力争不得,遂乞休,言:

  前见文武交竞,既惭无术调和;近睹逆案忽翻,又愧不能寝弭。遂弃先帝十七年之定力,反陛下数日前之明诏。臣请以前事言之。臣观先帝之善政虽多,而以坚持逆案为尤美;先帝之害政间有,而以频出口宣为乱阶。用阁臣内传矣,用部臣勋臣内传矣,用大将用言官内传矣。而所得阁臣,则淫贪巧猾之周延儒也,逢君朘民奸险刻毒之温体仁、杨嗣昌也,偷生从贼之魏藻德也;所得部臣,则阴邪贪狡之王永光、陈新甲;所得勋臣,则力阻南迁尽撤守御狂稚之李国祯;所得大将,则纨绔支离之王朴、。倪宠;所得言官,则贪横无赖之史褷、陈启新也。凡此皆力排众议,简目中旨,后效可睹。

  今又不然。不必佥同,但求面对,立谈取官。阴夺会推之柄,阳避中旨之名,决廉耻之大防,长便佞之恶习。此岂可训哉!

  臣待罪纶扉,苟好尽言,终蹈不测之祸。聊取充位,又来鲜耻之讥。愿乞骸骨还乡里。

  得旨慰留,士英、大铖等滋不悦。国弼、孔昭遂以诽谤先帝,诬蔑忠臣李国祯为言,交章攻之。

  刘泽清故附东林,拥立议起,亦主潞王。至是入朝,则力诋东林以自解免。且曰:“中兴所恃在政府。今用辅臣,宜令大帅佥议。”曰广愕然。越数日,泽清疏劾吕大器、雷縯祚,而荐张捷、邹之麟、张孙振、刘光斗等。已,又请免故辅周延儒脏。曰广曰:“是欲渐干朝政也。”乃下部议,竟不许。

  曰广尝与士英交诋王前。宗室朱统钅类者,素无行,士英啖以官,使击曰广。泽清又假诸镇疏攻刘宗周及曰广,以三案旧事及迎立异议为言,请执下法司,正谋危君父之罪。顷之,统钅类复劾曰广五大罪,请并刘士桢、王重、杨廷麟、刘宗周、陈必谦、周镳、雷縯祚置之理,必谦、镳以是逮。曰广既连遭诬蔑,屡疏乞休,其年九月始得请。入辞,诸大臣在列。曰广曰:“微臣触忤权奸,自分万死,上恩宽大,犹许归田。臣归后,愿陛下以国事为重。”士英熟视曰广,詈曰:“我权奸,汝且老而贼也。”既出,复于朝堂相诟詈而罢。

  曰广骨鲠,扼于憸邪,不竟其用,遂归。其后左良玉部将金声桓者,已降于我大清,既而反江西,迎曰广以资号召。声桓败,曰广投偰家池死。

  周镳,字仲驭,金坛人。父秦峙,云南布政使。镳举乡试第一,崇祯元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忧归,服阕,授南京礼部主事。极论内臣言官二事,言:“张彝宪用而高弘图、金铉罢,王坤用而魏呈润、赵东曦斥,邓希诏用而曹文衡罢闲,王弘祖、李曰辅、熊开元罹罪。每读邸报,半属内侍温纶。自今锻炼臣子,委亵天言,祗徇中贵之心,臣不知何所极也。言官言出祸随,黄道周诸臣荐贤不效,而惠世扬、刘宗周勿获进;华允诚诸臣驱奸无济,而陈于廷、姚希孟、郑三俊皆蒙谴。每奉严谕,率皆直臣封章。自今播弃忠良,奖成宵小,祗快奸人之计,臣益不知何所极矣。”帝怒斥为民,镳由是名闻天下。

  初,镳世父尚书应秋、叔父御史维持,以附魏忠贤并丽逆案,镳耻之。通籍后,即交东林,矫矫树名节。及被放,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廷臣多论荐之。十五年起礼部主事,进郎中,为吏部尚书郑三俊所倚。然为人好名,颇饰伪,给事中韩如愈疏论之,罢归。

  福王立于南京。马士英既逐吕大器,以镳及雷縯祚曾立潞王议,令朱统钅类劾曰广,因言镳、縯祚等皆曰广私党,请悉置于理,遂令逮治。而士英劾镳从弟钟从逆,并及镳。钟亦逮治。阮大铖居金陵时,诸生顾杲等出《留都防乱公揭》讨之,主之者镳也,大铖以故恨镳。镳狱急,属御史陈丹衷求解于士英,为缉事者所获,丹衷出为长沙知州。于是察处御史罗万爵希大铖指,上疏痛诋镳。而光禄卿祁逢吉,镳同邑人,见人辄詈镳,遂得为户部侍郎。亡何,左良玉称兵檄讨士英罪,言引用大铖,构陷镳、縯祚,锻炼周内。士英、大铖益怒。大铖谓镳实召良玉兵,王乃赐镳、縯祚自尽,钟弃市。

  雷縯祚,太湖人。崇祯三年举于乡。十三年夏,帝思破格用人,而考选止及进士,特命举人贡生就试教职者,悉用为部寺司属推官知县,凡二百六十三人,号为庚辰特用。而縯祚得刑部主事。明年三月劾杨嗣昌六大罪可斩,凤阳总督朱大典、安庆巡抚郑二阳、河南巡抚高名衡、山东巡抚王公弼宜急易,帝不悦。十五年擢武德道兵备佥事。山东被兵,縯祚守德州,有诏奖励。乃疏劾督师范志完纵兵淫掠,折除军饷,构结大党。帝心善其言,以淫掠事责兵部,而令縯祚再陈。志完者,首辅周延儒门生也,縯祚意有所忌,久不奏。

  明年五月,延儒下廷议,寅祚乃奏言:“志完两载佥事,骤陟督师,非有大党,何以至是。大僚则尚书范景文等,词林则谕德方拱乾等,言路则给事中朱徽、沈胤培、袁彭年等,皆其党也。方德州被攻,不克去,掠临清,又五日,志完始至。闻后部破景州,则大惧,欲避入德州城。漏三下,邀臣议。臣不听,志完乃偕流寓词臣拱乾见臣南城古庙。臣告以督师非入城官,蓟州失事,由降丁内溃,志完不怿而去。若夫座主当朝,罔利曲庇,只手有燎原之势,片语操生死之权,称功颂德,遍于班联。臣不忍见陛下以周、召待大臣,而大臣以严嵩、傅国观自待也。臣外藩小吏,乙榜孤踪,不言不敢,尽言不敢,感陛下虚怀俯纳,故不避首辅延儒与举国媚附时局,略进一言。至中枢主计请饷必馈常例,天下共知,他干没更无算。”

  疏入,帝益心动。命议旧计臣李待问、傅淑训,枢臣张国维及户科荆永祚,兵科沈迅、张嘉言罪,而召縯祚陛见。越数日,抵京。又数日入封,召志完、拱乾质前疏中语,拱乾为志完辨,帝颔之。问縯祚称功颂德者谁,对曰:“延儒招权纳贿,如起废、清狱、蠲租,皆自居为功。考选台谏,尽收门下。凡求总兵巡抚者,必先贿幕客董廷献。”帝怒,逮廷献,诛志完,而令縯祚还任。縯祚寻以忧去。

  福王时,统钅类劾曰广,因及之,遂逮治。明年四月与镳同赐自尽。故事,小臣无赐自尽者。因良玉兵东下,故大铖辈急杀之。

  赞曰: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高弘图、姜曰广皆蕴忠谋,协心戮力,而扼于权奸,不安其位。盖明祚倾移,固非区区一二人之所能挽也。

卷一百六十二譯文

  史可法,字憲之,祖籍大興,實際上是祥符人。他們家享有世襲錦衣百戶的封賞。他的祖父史應元鄉試中舉,在黃平做知州,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曾對他的兒子史從質說“:我們的家庭一定會昌盛的。”從質的妻子因夢見文天祥來到他的屋裡而受孕懷胎,生下了史可法。可法從小因孝順聞名於鄉里。後考中崇禎元年(1628)榜進士,被任命為西安府推官,稍後升為戶部主事,又做過員外郎和郎中等。

  崇禎八年(1635),他調任右參議,負責鎮守池州、太平兩地。這年秋天,全面負責軍事的侍郎盧象升開始大規模討伐敵人,史可法也改當副史,負責巡視安慶、池州,監領長江以北的部隊。黃梅的敵軍洗掠了宿松、潛山、太湖,又打算攻佔安慶,可法率兵在潛山天堂寨追擊敵人。第二年,祖寬在滁州破敵,叛軍逃往河南,十二月,敵將馬守應聯合羅汝才、李萬慶從鄖陽向東進犯,可法飛速進駐太湖,把守要害之地。

  崇禎十年(1637)正月,敵人從安慶石牌的小路突圍出去,不久移駐桐城。參將潘可大將敵軍趕出,敵人逃竄途中,又被廬、鳳兩地的軍隊阻攔,因而敵人被迫殺回桐城,並擄掠了邊近地區。桐城知縣陳爾銘環城固守,可法與可大合力追剿搜捕。敵人逃往廬江,進犯潛山,可法同左良玉聯合在楓香驛打敗敵軍,敵人於是又逃竄到潛山、太湖一帶的山中。三月,可大及其副將程龍在宿松敗亡。敵人分出同黨搖天動,另外編為一營,合計八營共二十多萬士兵,分別駐紮在桐城的練潭、石井、淘衝等地。總兵官牟文綬、劉良佐在掛車河擊敗了他們。

  正當這時,陝西聚集在漳地和寧地的土匪兵分幾路侵犯岷、洮、秦、楚、應、皖等地,一時間到處都是賊寇。全面負責軍事的盧象升改為宣、大兩地督兵以後王家禎取代其職,祖寬率領的關外駐兵也撤而北迴。不多久,皇帝又用熊文燦來替換了王家禎,專責收安亂民。敵人這下更加猖狂,盤結江北,犬牙相交,南都為之震驚。七月,史可法被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四府,以及河南的光州、光山、固始、羅田,湖廣的蘄州、廣濟、黃梅,江西的德化、湖口各縣,負責督辦軍事,准予設立一萬人的兵額。此時敵軍已經向東攻佔了和州、含山、定遠、六合,並進犯天長、盱眙,向河南方向挺進。可法奏請免除了災區的田租。冬天,部將汪雲鳳在潛山打敗敵軍,京城的軍隊接連攻佔舒城、廬江,敵軍逃往山中,當時監軍僉事湯開遠善於打擊敵軍,可法又東西馳援,敵軍不敢正面交鋒。十一年(1638)夏,因為未能按期平定叛軍,朝廷責令他戴罪立功。

  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面孔黝黑,雙目炯然有光。他品質廉潔守信,能與部下同甘共苦。行軍途中,士兵沒有吃飽自己就不先吃,士兵衣服沒發下自己決不先穿,所以士兵都願意為他出力,他的軍隊相繼在英山、六合兩地打敗敵人,順天王也乞求投降。十二年(1639)夏,因岳父去世離職。除下喪服後,出任戶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接替朱大典總管漕運,巡撫鳳陽、淮安、揚州等地,彈劾罷免了三個督糧道,增設漕儲道一人,大力疏通南河,使漕務大有整治。之後,調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密政務,由於武備長期鬆弛,可法奏上八條改革意見。

  十七年(1644)四月初一,聽說亂軍進犯北京的皇宮,可法誓師勤王。渡江抵達浦口,聽說北京陷落,皇上謝世,天下人身穿孝服,為皇上祭奠。適逢南都討論立君,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說:“福王朱由崧是神宗的孫子,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為王,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干預官吏。潞王朱常芳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為王。”用文書通報可法,可法也認為是這樣。鳳陽總督馬士英暗地與阮大鋮商議,主張立福王,詢問可法,可法把福王不行的七點原因告訴他們。但馬士英已經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發兵護送福王到儀真,於是可法等人前往迎接福王。五月初一,福王訪孝陵、奉先殿,出外住在內守備府,群臣上朝拜見福王,福王害臊想避開,可法說“:王不要回避,應當認真接受臣子的朝見。”福王上朝後,開始討論戰守的問題。可法說:“福王您應當身穿孝服,住於郊外,發兵北征,來向天下顯示您一定要報國家之仇的道理。”福王連聲說是。第二天朝見之後,大臣們出來討論福王監國的事,張慎言說:“國虛無主,福王就此可以即皇位。”史可法說“:太子生死不明,如果有一天太子到南邊來了怎麼辦?”誠意伯劉孔昭說“:今天已經說定了,誰敢再有更改?”可法說:“慢慢再說吧。”於是大家退出。第三天,福王監國,朝廷推選內閣大臣,大家都推舉史可法、高弘圖、姜曰廣。孔昭揎拳攘臂想入內閣大臣的行列,群臣用本朝沒有勳臣入閣的先例阻止了他。孔昭憤憤地說“:就算我不能,馬士英為什麼不能入閣呢?”於是又一併推舉馬士英為內閣大臣,又討論填補大臣的空缺,推選了鄭三俊、劉宗周、徐石麒。孔昭推選阮大鋮,史可法說“:先帝親自定他為違逆案犯,不要再說了。”過了兩天,任命可法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同士英、弘圖是一起任用的,可法仍然掌管兵部的事務,士英仍然督軍鎮守鳳陽,於是和北京過去一樣又制定了京軍制度,侍衛部隊和錦衣衛各軍都列入軍隊進行操練,錦衣衛東西兩司房,以及南北兩都的撫司官,不再全部設立,以防止告密,安定人心。

  這個時候,馬士英一天到晚想當首輔大臣。等到朝廷的命令釋出後,他非常惱怒,就把可法以前列舉福王不該立的七條理由進呈給福王。然後帶兵入見福王,遞上奏章就走了。可法於是請求統帥軍隊,外出鎮守淮、陽兩地。十五日,福王即位。第二天,可法入朝辭別,被加封為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士英就在這一天入朝值勤,討論把江北劃分為四鎮,東平伯劉澤清管轄淮、海等地,駐軍泗水,經理開、歸一路。總兵官劉良佐統轄鳳、壽等地,駐紮在臨淮,經理陳、杞一路。靖南伯黃得功統轄滁、和等地,駐軍廬州,經理光州、固始一路。可法動身後,就派遣使臣尋訪已故帝、後的靈柩以及太子、二王所在的地方,並奉命前往祭告鳳、泗二陵。

  可法離開後,士英、孔昭等更加肆無忌憚。孔昭因為慎言推舉吳生生,在大殿上鬧鬧嚷嚷,並持刀追殺慎言。可法聽說此事派騎兵上書勸解,孔昭最終卡住不讓任用吳生生。可法祭二陵完後,上書說“:陛下剛登位時,恭恭敬敬地拜見孝陵,哭泣之聲足見您心中的悲哀,路上的行人也為之感動。如果您親自拜見鳳、泗二陵,看到滿目蒿萊,無雞鳴狗吠的悽慘景象。想必會更加悲憤。我希望陛下能善始慎終,身居於高大舒適的宮殿時,能想到東北皇陵中先帝魂魄不能安息;享受宮廷的美餐時,能想到東北的皇陵中連麥子稀飯都沒擺上一碗;當得到瑞應之圖、吉祥符..時,能想到先帝儲才防敗,怎麼還會忽然遭遇危亡?早朝晏席結束時,能想到先帝一生克儉克勤,怎麼最終還是國破家亡?陛下如果辦事小心謹慎,任何時候都不懈怠,已故皇上、皇后還有列祖列宗都會在冥冥之中幫助我朝中興。假如晏樂、偏安於東南一隅,不考慮長遠的策略,不辨賢人和姦人,決策不夠靈活、明達,使老成的官吏離職而去,英雄豪傑裹足不前,列祖列宗在地下抱怨、擔心,天命在不知不覺中他向轉移,那麼東南一隅也是無法保住的啊!”福王讚揚並回答了他。

  得功、澤清、高傑爭著想要駐軍揚州。高傑率兵先到揚州邊界,一路大肆姦淫擄掠,所經之地屍橫遍野。城中開始懼怕,登上女牆守備,高傑攻打了兩個月。澤清也在淮上大肆掠奪。臨淮不接納劉良佐的軍隊,也遭到攻擊。朝廷命令史可法前往勸解,得功、良佐、澤清都聽從命令,於是,到高傑那裡去。高傑一向懼怕史可法,聽說可法要來,他連夜掘出近百個土坑埋葬地面上的屍骸。第二天早上來到軍營中拜見可法,臉色和言辭都變了,汗流浹背。可法卻坦誠地接待他,跟他的偏將講話也用溫和的語氣,高傑喜出望外,然而從這以後他也有點輕視可法,開始用自己的優勢兵力防護左右,文檄也一定自己過目後才肯傳遞。可法簡單地把他們的情況上報給福王,又把他的兵力駐守在瓜洲,高傑對此又非常高興。等他離去後,揚州得以安定下來,可法於是在揚州開設府署。

  六月,大清軍隊打敗了反賊頭領李自成,自成放棄北京率兵向西逃跑,青州等各郡縣開始爭先恐後地殺死他設立的偽官,佔據城堡自衛。可法請求皇上頒佈監國、登極兩個詔書,安撫山東、河北軍隊和百姓的思想。並開設禮賢館,招收各地有才智的人,讓監紀推官應廷吉主管此事。八月,可法外出巡視淮安,檢閱澤清的兵馬。返回揚州,向朝廷請求糧餉,作為進取北方的費用。士英吝嗇不肯送發,可法上疏皇帝催促他。藉此對皇上說:“近來人才日益減少,入官門路日益混亂,由此慕名之心勝而務實之心少,議論的事情很多但成功的事情很少。現在的局勢更和以往不同。一定要專心於討伐亂賊,報復國仇才行。除卻籌兵籌餉不應有什麼別的議論,除卻治兵治餉沒有人才之可言。如有撿拾空虛詞句,謀取高官厚祿的人,有罰無赦!”福王報以鼓勵的詔書。

  當初,可法擔心高傑蠻橫不法,派得功在儀真駐軍防備他。九月初一,得功與高傑兵戎相加,高傑理虧。靠著可法的和解事情才得以解決。北京原來投降反賊的大臣們此時紛紛南下回朝,可法上書建議說:“原籍在北方的大臣,應該讓他們到吏部、兵部聽候錄用,否則恐怕會使他們南下回朝之心絕滅。”又說“:北京的禍變,凡屬臣子的都有罪愆。在北方的官吏如果都應當跟先帝一道去死,難道在南京的都不是先帝的大臣?即如我可法不才,在南京主管樞機,士英沾了國恩擔任鳳陽總督,都沒有能率領東南的全部優勢兵力迅速支援北都。鎮守大臣澤清、高傑因兵力不能支援,倒過來向南方逃跑。如此說來,先應該追究的,是我們這些大臣的罪過。竟然因為聖明的陛下您入繼王位,不僅沒加誅殺,而且一次次得到恩典。南方的大臣如此,而單單對於在北方的大臣們毫毛不放,一概繩之以法,豈不是閒散小吏,罪責反比南樞、鳳督還要重大了嗎?我以為應該選擇那罪狀顯著的降官,嚴加懲治,以示指教。如果大臣未曾接受亂賊的任命,或曾受亂賊刑罰的,可以撇開不加問罪。那些在北方逃避戰亂,猶豫多時而後才到朝廷來的,允許他們戴罪入官,討伐敵人,這些人可以到我領的軍隊裡酌情錄用。”朝廷經議論聽取了他的意見。

  高傑駐兵揚州,很不馴服,可法對他開誠佈公,用君臣的大義啟發、開導他,高傑終於感悟,接受上方的領導。十月,高傑率領軍隊北討,可法到清江浦,派遣官吏在開封屯田,為經略中原地區做準備。各鎮兵力劃分防守地區。從王家營向北到宿遷一帶最為要衝,可法親自負責,沿黃河的南岸築起了一道保壘。十一月四日,可法乘船駐於鶴鎮,信使報告大清部隊已進入宿遷地區,可法率兵進抵白洋河,命令總兵官劉肇基前往支援。大清部隊回頭攻打邳州,肇基又援助當地駐軍,與大清軍相持半個月才解邳州之圍。當時,李自成逃往陝西,還未滅亡,可法請求皇帝頒佈討賊詔書,奏章中說:

  “自今年三月以來,仇敵還在眼前,朝廷卻不加剿滅,過去晉朝建都南京,君臣日思夜想要恢復中原,而僅僅保住江南而已;宋朝南渡後,君臣盡心盡力想保守楚、蜀,而僅僅保住臨安而已。這樣說來,偏安只能是為恢復而退步,沒有志在偏安,就能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北京陷落之初,黎民百姓灑淚沾襟,官僚士紳悲憤哀痛,還有報仇雪恥的朝氣。現在卻是軍隊驕橫,糧餉缺乏,文官安坐,武官嬉鬧,頓時成了暮氣沉沉。黃河上的防禦設施,一切都還沒辦理,人心不夠肅穆,命令不能執行。復仇的軍隊沒有聽說開向關、陝,討賊的詔書至今沒傳到燕、齊。君父的大仇被置之度外。況且,就是人們能住草篷,吃粗食,臥薪嚐膽,聚人才,養精神,枕戈待旦,動用全國的物力,破釜沉舟,決一死戰,還怕無法解除國家的危亡哩。就我看朝廷中君臣的戰略決策,大臣們的所作所為,很有不對的地方。將領用以克敵制勝的是人心中的勇氣;君主用以駕馭將領的是偉大的志向。朝廷中志向不能激勵,行伍間的勇氣就不能鼓足。夏朝的少康不忘父王失國後從地穴中逃出性命的恥辱,漢朝的光武帝不忘兄長被殺後用柴草焚燒時的心情,所以都能有所成就。我願陛下像少康、光武那樣,不希望身邊的大臣僅僅把晉元帝、宋高宗那樣的說法進呈給您。

  “先皇帝死於亂賊手下,恭皇帝也死於亂賊手下,這是千古不曾有過的哀痛。當時在北邊的大臣忠節死難的不多;在南方的大臣討伐賊寇的又少,這真是千古不曾有過的恥辱啊!平民百姓的家裡,父母兄弟被人殺了,還想拋顱頭、灑熱血,殺了敵人方才甘心。對於朝廷來說,難道就這樣置之於腦後了嗎?我請求陛下迅速釋出討賊的詔書,授權我和各鎮軍官都挑選精銳的部隊,一直打向秦、關,並請懸上等的爵位用以封賞有功的大臣,給各位將領便宜行事的權力用以敦取成功。對天下發布的詔書,應當痛切淋漓,以便使海內的忠臣義士,聽讀之後感動、發憤。

  “國家在遭了這次禍變後,陛下才接著登上皇帝的寶位,所以與以前不同。大臣們只有該誅殺的罪過,沒有什麼值得登入的功勞。現在皇上您恩外又加恩典,使得武將腰纏寶玉,重臣濫飲如泥。今後應該慎重一些,務必把爵位、俸祿加封給實有功勞的人,以便使猛將武夫有所激勵。另外軍隊在外,最怕的是沒有糧草,蒐括百姓既不能行,勸人捐助也很難維持。我請陛下把不緊要的工程,可以不花的費用,白日黑夜的晏樂,左右大臣的進貢,這一切都宣佈停罷了吧。即使事關國家的典禮,也應該一概考慮節省。因為賊寇一日不滅亡,就是有幽靜的宮殿,儲秀的香閣,錦繡的衣服,美味的珍饈,陛下您能心安理得地享用嗎?所以一定得時時刻刻以報仇為念,振奮舉朝文武的精神,集聚四面八方的物力,一齊集中在選將練兵這件事上,以期人心鼓舞,眾志成城,老天爺的心會重新向著我大明王朝。”

  可法每次寫好奏章,必定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自己聲淚俱下,身邊的人聽了也感動得流下眼淚。

  等到大清兵已經打下邳州、宿松時,可法迅速遞奏章向皇帝報告。士英對人說“:他不過是想為防河將士紀功罷了。”因此心下怠慢而未加思考。而各鎮軍隊猶豫不決,都沒有出兵救援的意思,而且相互之間幾度開戰。第二年,也就是大清順治二年(1645)正月,糧餉缺乏,各軍兵士都不勝飢餓。不久,黃河防線上傳來警報。皇帝下詔書命令良佐、得功率軍扼守潁、壽兩地,高傑進軍歸、徐兩地。高傑到達睢州,被許定國殺害。他部下的軍隊亂了套,把方圓近二百里的人民屠殺殆盡。可法聽說此事,流著淚,跺著腳嘆息說“:中原地區也無法保住了。”於是到徐州,命令總兵李本身當提督,統領高傑的部隊,本身是高傑的外甥。任命胡茂順為中軍提督,李成棟做徐州總兵,每個將領分別管轄一地。又立高傑的兒子高元爵做世子,請朝廷對他加以撫卹,高傑的軍隊這才安定下來。由於高傑的軍隊不得已撤回,大梁以南的地方都失守了。士英妒忌可法的名聲,晉升原中允官衛胤文為兵部右侍郎,總管興平的軍隊,以此削弱可法的兵權。胤文是高傑的同鄉,在北京曾陷於賊寇之手,後來南下回朝,高傑請他做自己的監軍。高傑死後,胤文接到士英的指授,上書皇帝譏笑可法。士英大喜,所以才有這個任命,讓他駐軍揚州。二月,可法回揚州,還沒到,得功率兵來襲擊興平軍,揚州城中軍民非常恐懼。可法派遣官員前往為雙方調和,得功才率兵離去。

  當時,大清兵已攻下山東、黃河南北的地區,逼進淮南。四月初一,可法率軍轉移,打算到泗水駐紮,護守明朝的祖陵。正打算去,左良玉叛亂,皇宮受到侵犯,朝廷召史可法前去支援。可法度江抵達燕子磯,得功已經把良玉的軍隊打敗。可法於是率兵到天長去,傳檄號召各地將領救援盱眙。不多時,探馬來報,說盱眙已經投降大清,前往救援的泗州將領侯方嚴全軍覆沒。可法一天一夜飛奔而回防守揚州,當時謠言說許定國的軍隊要來殲滅高氏的部隊,揚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壞城門,外出逃命,大小船隻為之一空,可法傳檄召各鎮兵,沒有一處前來響應。本月二十日,大清軍大舉而來,駐紮在斑竹園,第二天,總兵官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投降了清軍,城中力量更加單薄。可法命令文臣武將們分別登上城牆拒敵守城。揚州舊城的西門形勢險要,可法親自把守。可法又寫信給母親和妻子囑咐說“:我死後把我安葬在高皇帝的墳墓邊側。”過了兩天,清兵逼近城下,用火炮轟炸西北角,揚州城陷落。可法拔刀自殺而未死成,一參將護他從小東門出去,被清軍抓住,可法大聲呼叫說“:我是史督師。”就此被殺。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知曲從直、王纘爵,江都知縣周志畏、羅伏龍,兩淮鹽運史楊振熙,監管糧餉的知縣吳道正,江都縣丞王志端,賞功副將汪思誠,幕客盧渭等都一齊遇害。

  可法最初因扶立福王,制定國策有功封少保兼太子太保,又因太后南來封少傅兼太子太傅,排定在江北的戰功又晉升少師兼太子太師,因捉拿盜賊大頭目程繼孔而加封太傅,他都竭力辭讓,福王不準。後來因宮殿建成,加封太師,他又辭讓,這次得到允許。可法做督師時,外出不讓人為他打頂蓋,吃飯不用兩樣菜,夏天不用扇子,冬天不穿皮衣,睡覺不脫衣服。四十多歲時還沒有兒子,他的妻子想為他娶妾,可法嘆息說:“國事正讓人憂慮,怎能為生兒育女的事操心?”有一年除夕夜簽發文書,直到半夜,疲倦得想要點酒喝。廚師回答說“:肉菜都已分給將士,沒有剩餘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佐酒。”於是取了點鹹豆豉下酒。可法平時很能飲酒,喝到幾鬥也不會醉,在軍中卻點酒不沾。這天晚上,連飲了幾十杯,想到先帝,眼淚不覺掉下來,靠在案上睡著了。等到天明,將士都聚集在轅門外,而門尚未開啟,可法的侍衛官遠遠地告訴他們。知府任民育說“:史相公這一夜睡下,是不容易的。”所以,命令報更的鼓手仍然敲報四更,告誡侍衛官不要驚動相公。不久,可法醒來,聽見鼓聲,憤怒地說:“誰違反了我的命令?”將士把任民育的話告訴了可法,才得以免罪。可法常獨處於鈴閣或戰船中,有人勸他應加以警戒,他說:“命運交由老天掌握吧。”可法死後,人們尋找他的屍體,因為天氣炎熱,許多屍體堆聚在一處都變了形,不能識別。過了一年,他的家裡用他的官袍和笏板為他招魂,埋葬在揚州城外梅花嶺上。可法死後,各地帶兵的將領都假借他的名號活動,所以當時人們都說史可法還沒有死。

  評論:史可法有感於國運艱難,赤膽忠心,發憤而起,在長江沿岸提督官兵,扼守南北的要害之地,兵分四鎮星羅棋佈,相互聯絡、聲援,以期復興明朝。然而,老天都在削割明朝的國運,朝中掌權的大臣從上邊對他加以牽制,在外的將領又飛揚跋扈,最後導致軍隊挫敗,糧餉缺乏,明朝領土一天一天地縮小,揚州這座孤城無法防守,史可法志向堅定,以身殉國,這是多麼地讓人悲哀啊!

  高弘圖,字研文,膠州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初任中書舍人,升為御史。他為人方正有個性,不依附別人。

  天啟初年,弘圖上書評論當時政治的八項弊端,請求任用鄒元標、趙南星。後來他外出巡按陝西時上書推薦手下的官吏,趙南星檢舉他的過失,弘圖心中不由不怨恨,被人接任返朝後,他稱病回鄉去了。魏忠賢急於攻擊東林黨人,他的黨羽認為弘圖曾經與南星有矛盾,就召弘圖出來擔任原職,弘圖進京以後,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已經關進了皇家監獄,對他們的拷打很嚴酷。弘圖果然上書評論南星,但是書中也講“國事現已明瞭,皇上也不應該老是發火”“,皇家監獄中的幾個大臣,對他們的生殺應該由刑官的法律來決定”,很有一些認為忠賢過分的意思。奏疏中又援引了漢元帝乘船遊玩的事,當時忠賢正引導熹宗四處出遊,所以忠賢不高興了,代皇帝擬了一道詔書嚴厲批評了他。後來弘圖又諫阻熹宗到東郊出遊,又極力講原陝西巡撫喬應甲的罪行,還上書隱約地批評了崔呈秀。呈秀、應甲都是忠賢的同夥,因此忠賢很惱火,朝廷擬定讓弘圖出任順天巡按,忠賢不用他,弘圖請求棄官回鄉,忠賢就命令他回家閒住去。

  莊烈帝即位後,弘圖起復原職。他上書彈劾田詔、劉志選、梁夢環,這三個人都被問了罪。朝廷提拔他為太僕少卿,他又稱病離職走了。崇禎三年(1630)春天,朝廷召他入朝擔任左僉都御史,又升為左副都御史。五年升為工部右侍郎。他剛剛上任,總理戶、工二部的宦官張彝憲來見他,弘圖對此感到羞辱,不和他一起坐,後來七次上書請求解任。莊烈帝惱了,就把他削了官籍,讓他回去了,從此他在家住了十年沒得到過徵召。

  十六年,朝廷召他出任南京兵部左侍郎,當即就升為戶部尚書。第二年三月,京師失守,福王即位後,讓弘圖改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弘圖上書就新政講了八件事:一,宣佈舉義兵,問賊罪。請宣傳反賊的罪行,激發天下人的忠勇義憤。二,勤奮鑽研聖人的學說。請求福王不必等脫下喪服,每天到講筵前學習。三,設定記注官。請召詞臣進宮侍衛,每天記下皇上的一言一行。四,團結藩王。請按照以前各朝皇上即位的成例,派官員持璽書前往各藩王處慰問。五,討論宗廟祭祀。請暫且把歷朝聖主的神位安排在奉先殿裡,仍然在孝陵一旁遙對歷朝聖主的陵墓進行祭祀。六,嚴格規定臣民上書和進奏的程式。請禁止奸邪小人借題發揮,隨意上書,開脫罪責,謀取升官。七,籠絡人心。請免除江北、河南、山東的田租,不要讓賊寇從朝廷這裡尋找藉口。八,選擇欽差使節。請派遣官員去通報朝鮮出兵,顯現出牽制敵人的局勢。福王都高興地採納了。

  在那個時候,朝廷的重要決定大多出於弘圖的擬定。馬士英上書推薦阮大鋮,弘圖不答應。士英說:“我自己承擔責任。”於是讓大鋮借了衣冠覲見福王。大鋮進見時一一數說自己的冤情,拿弘圖過去不追隨東林黨人當成自己的證據。弘圖卻極力講逆黨的案子不能翻,大鋮、士英都惱恨他。一天,大家在內閣裡談到原庶吉士張溥,士英說:“他是我的朋友,他死後,我擺出酒肉祭奠並哭過他。”姜曰廣大笑著說:“你哭東林黨人,難道你也是東林黨人?”士英說“:我並沒有背叛東林黨,是東林黨人拒我於門外的嘛。”弘圖藉此附和了他幾句,士英對他的怒氣才消失。然而這時劉宗周彈劾士英的奏章從外邊送了進來,大鋮揚言說是曰廣主使的,於是士英怒不可止。等推薦張捷、謝升的奏疏進來以後,朝堂之中更加沸沸揚揚,水火不相容了。宮中傳出福王的手札要任使用者部侍郎張有譽擔任尚書、弘圖封還御批,寫奏本上去極力諫阻,最後有譽還是以朝臣推舉的方式被選用了。宦官們討論開設東廠,弘圖爭論沒用,就請求退休,福王不同意,給他加官太子少師,讓他改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不久因為太后來到南京,弘圖進爵為太子太保。

  這年十月,弘圖四次上書請求退休,福王於是答應了他。弘圖告別政壇後無家可歸,客居會稽。國家破滅以後,他逃進一所荒涼的寺廟中絕食死了。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