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原文

  廖永安 俞通海(弟通源 渊) 胡大海(养子德济) 栾凤 耿再成 张德胜 汪兴祖 赵德胜(南昌康郎山两庙忠臣附) 桑世杰 刘成 茅成 杨国兴胡深 孙兴祖 曹良臣 周显 常荣 张耀 濮英 于光等

  廖永安,字彦敬。德庆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湖来归。太祖亲往收其军,遂以舟师攻元中丞蛮子海牙于马场河。元人驾楼船,不利进退,而永安辈操舟若飞,再战,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顷之,发江口。永安举帆,请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风方骤,顷刻达岸。太祖急挥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镇兵皆溃,遂乘胜取太平。授管军总管。以舟师破海牙水栅,擒陈兆先,入集庆。擢建康翼统军元帅。以舟师从取镇江,克常州,擢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以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趋池州。合攻,破其北门,执徐寿辉守将,遂克池州。偕俞通海拔江阴之石牌戍,降张士诚守将栾瑞。擢同知枢密院事。又以舟师破士诚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获其战舰以归。遂从徐达复宜兴,乘胜深入太湖。遇吴将吕珍,与战。后军不继,舟胶浅,被执。

  永安长水战,所至辄有功。士诚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可,为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张德胜、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桑世杰皆已前没,犹未有谥号,乃下礼部定议。议曰:“有元失驭,四海糜沸。英杰之士,或起义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属。真人奋兴,不期自至,龙行而云,虎啸而凤。若楚国公臣永安等,皆熊罴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坚没阵,即罹变捐躯,义与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维旧劳,爵禄及子孙,烝尝著祀典。易名定谥,于礼为宜。臣谨按谥法:以赴敌逢难,谥臣永安武闵;杀身克戎,谥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谥臣张德胜忠毅;胜敌致强,谥臣大海武庄;辟土斥境,武而不遂,谥臣再成武壮;折冲御侮,壮而有力,谥臣赵德胜武桓。臣世杰,业封永义侯,与汉世祖封寇恂、景丹相类,当即以为谥。”诏曰:“可。”九年皆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已,又改封永安郧国公。无子,授其从子升为指挥佥事。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渊。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而赵普胜叛去。元兵以楼船扼马场河等口。濒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会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阳。通海为人沉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破海牙诸水寨,授万户。从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诸属县。海牙复以战舰截采石,而陈兆先合淮兵二十万屯方山,相犄角。通海与廖永安等击之,大败其众,海牙遁。进破兆先,取集庆路。从汤和拔镇江,迁秦淮翼元帅。偕诸将取丹阳、金坛、常州。迁行枢密院判官。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舟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已,偕永安等克石牌戍,夺马驮沙而还。

  普胜既叛归友谅,陷池州,遣别将守,而自据枞阳水寨。太祖方征浙东,以枞阳为忧。通海往攻,大破之。普胜陆走,尽获其舟,遂复池州。迁佥枢密院事。陈友谅犯龙湾,偕诸将击走之,追焚其舟于慈湖,擒七帅,逐北至采石。功最,进枢密院同知。从攻友谅,下铜陵,克九江,掠蕲、黄。从徐达击叛将祝宗、康泰,复南昌。从援安丰,败士诚兵。还攻庐州。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飖若游龙。军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陆结栅。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明年从平武昌。拜中书省平章政事。总兵略刘家港,进逼通州,败士诚兵,擒其将朱琼、陈胜。进摄江淮行中书省事,镇庐州。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

  通海父廷玉官佥枢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间郡公。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通源,字百川。从大将军征中原,偕副将军冯胜等会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台,取凤翔、巩昌、泾州,守开城。会张良臣据庆阳再叛,大将军命诸将分兵蹙之。通源自临洮疾趋至泾,略其西,顾时略其北,傅友德略其东,陈德略其南。大将军逼城下,良臣援绝粮尽,败死。遂克庆阳。征定西,克兴元,皆先登。洪武三年封南安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从廖永忠伐蜀,又从徐达出塞,抚甘肃,有功。徙江南豪民十四万田凤阳。又攻云南,征广南蛮,俘斩数万。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渊以父兄故,充参侍舍人。从征,积功授都督佥事。通源既坐党,太祖念廷玉、通海功,二十五年封渊越巂侯,岁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帅师讨建昌叛贼,城越巂。明年坐累失侯,遣还里。建文元年召复爵。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陈友谅寇龙江,命分军捣信州,以牵制敌。大海用王恺言,亲引兵往,遂克信州,以为广信府。信方绝粮,或劝还师。大海曰:“此闽、楚襟喉地也,可弃之乎?”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军粮少,所得郡县,将士皆征粮于民,名曰寨粮。民甚病之。大海以为言,始命罢去。进江南行省参知政事,镇金华。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地。并其子关住、郎中王恺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吴。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执英以降。太祖命诛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诵曰:“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以是军行远近争附。及死,闻者无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辄访求豪隽。刘基、宋濂、叶琛、章溢之见聘也,大海实荐之。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初,太祖克婺州,禁酿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时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恺请勿诛,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竟手刃之。及关住复被杀,大海遂无后。

  养子德济,字世美,不知何许人。大海帅以归太祖。从攻婺州,为诱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门外,擒其将季弥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使守之。陈友谅将李明道来寇,德济与力战。大海来援,夹击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汉二。及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祐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谢再兴分门守。夜半,出敌不意,砍士信营,破走之。擢浙江行省参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诚将李伯升帅步骑大入寇。德济固守,乞师于李文忠。文忠驰救,德济出兵夹击,大破之,详文忠传。

  时德济所部有潜移家入新城者,文忠疑德济使然。诛其都事罗彦敬,欲微戒德济。将士皆怒,走告德济。德济怡然曰:“右丞杀彦敬,自为广信作战衣有弊耳,再言者斩!”于是太祖召德济褒谕之,而责文忠失将士心。且曰:“胡德济之量,汝不及也。”擢浙江行省右丞,赐骏马。未几,改左丞,移镇杭州。从大将军徐达出定西。德济军失利,达斩其部将数人,械至京师。帝念旧功,释之。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

  栾凤,高邮人。知诸全,有能声。方士信来攻,与谢再兴力守,数出奇兵挫敌。再兴使部校鬻货于杭,太祖虑其输我军虚实,召再兴还,而以参军李梦庚总制诸全军马。既而念再兴功,为兄子文正娶其长女,命徐达娶其幼女。复遣守诸全。再兴忿梦庚出己上,凤复以细故绳之,遂叛,杀凤。凤妻王氏以身蔽凤,并杀之。执梦庚,降于士诚,梦庚亦死之。太祖以再兴数有功,叛非其志,故凤与梦庚皆不得恤云。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从太祖于濠,克泗、滁州。元兵围六合,太祖救之,与再成军瓦梁垒。力战,度不敌,引还。元兵尾至,太祖设伏涧侧,令再成诱敌,大败之。以镇抚从渡江,下集庆。以元帅守镇江,以行枢密院判官守长兴,再守扬州。从取金华,为前锋,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与胡大海破石抹宜孙于处州,克其城,守之。宜孙来攻,又败之庆元。

  再成持军严,士卒出入民间,蔬果无所捐。金华苗帅蒋英等叛,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祐之等闻之,亦作乱。再成方对客饭,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子天璧,闻父难,纠部曲杀贼。比至,李文忠已破贼斩之。遂以天璧守处州。拒方国珍、张士诚皆有功,擢指挥副使。克浦城,捣建宁,走陈友定。征襄阳,进至西安。招谕河州、临洮,皆下。改杭州指挥同知。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张德胜,字仁辅,合肥人。才略雄迈。与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来归。从渡江,克采石、太平。陈埜先来攻,与汤和等破擒之。授太平兴国翼总管。破蛮子海牙水寨,擒陈兆先。下集庆,克镇江,授秦淮翼元帅。取常州,擢枢密院判。克宁国,收长枪兵。下太湖,略马迹山。攻宜兴,取马驮沙及石牌寨。进佥枢密院事。赵普胜陷池州,德胜往援,弗及,还,从徐达拔宜兴。普胜复掠青阳、石埭。德胜与战栅江口,破走之。已,复同通海击败其众,遂复池州。引兵自无为趋浮山,走普胜将胡总管,追,败之青山,逐北至潜山。陈友谅将郭泰逆战沙河,破斩之,遂克潜山。友谅犯龙江,德胜总舟师迎战,杀伤相当。德胜大呼,麾诸将奋击。友谅军披靡,遂大败。与诸将追及之慈湖,纵火焚其舟。至采石,大战,没于阵。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养子兴祖嗣职。

  兴祖,巢人。本汪姓。既嗣职,从破安庆,克江州,拔蕲、黄,取南昌。从援安丰,大败张士诚兵。鄱阳之战,与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又邀击友谅于泾江口。功最,擢湖广行省参政。从平武昌,遂克庐州,略地至通州而还。进大都督府佥事。从徐达取淮东,下浙西。进同知大都督府事。大军北征,别将卫军由徐州克沂、青、东平,乘胜至东阿,降元参政陈璧及所部五万余人。孔子五十六世孙衍圣公希学帅曲阜知县希举、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谒于军门,兴祖礼之。兖东州县闻风皆下,遂取济宁、济南。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从攻乐安,克汴梁、河、洛,还守济宁。与大将军会师德州,帅舟师并河进,遂克元都。徇下永平,西取大同,将三卫卒守之。再败元兵,斩获无算。时德胜子宣已长,命为宣武卫指挥同知。而兴祖复姓为汪。三年进克武、朔二州,获元知院马广等。帅兵至大同北口,大败元兵,获扩廓弟金刚奴等四百余人。未几,命为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四年从前将军傅友德合兵伐蜀,克阶、文,乘胜至五里关,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

  兴祖子幼,命与宣同居。以疾卒,爵除。

  赵德胜,濠人。为元义兵长,善马槊,每战先登。隶王忙哥麾下,察其必败。太祖取滁阳,德胜母在军中,乃弃其妻来从。太祖喜,赐之名,为帐前先锋。从取铁佛冈,攻三汊河,破张家寨,克全椒、后河诸寨。援六合,中流矢,几殆。击鸡笼山,捣乌江,下和州、含山。夜袭陈埜先营,拔板门、铁长官二寨,遂取仪真。授总管府先锋。从渡江,下太平,克芜湖、句容、溧水、溧阳,皆有功。从常遇春败蛮子海牙于采石,破陈兆先营于方山,下集庆,功最。从徐达取镇江,破苗军水寨。下丹阳、金坛,平宁国。转领军先锋。取广德,破张士诚水寨。复从遇春攻常州,解牛塘围,复广德、宁国。取江阴,攻常熟,擒张士德。从攻湖州。宜兴叛,还兵定之。擢中翼左副元帅。陈友谅犯龙江。龙江第一关曰虎口城,太祖以属德胜。友谅至,力战。伏兵起,友谅大败。遂复太平。下铜陵临山寨,略黄山桥及马驮沙,征高邮。有功,进后翼统军元帅。

  从太祖西征,破安庆水寨,乘风溯小孤山。距九江五里,友谅始知,仓皇遁去。遂克九江,徇黄梅、广济,克瑞昌、临江、吉安,还下安庆。进克抚州,取新淦。讨南昌叛将,复其城,炮伤肩。授佥江南行枢密院事。与朱文正、邓愈共守南昌。平罗友贤于池州,破友谅将于西山。复临江、吉安、抚州。未几,友谅大举兵围南昌。德胜帅所部数千,背城逆战,射杀其将,敌大沮。明日复合,环城数匝。友谅亲督战,昼夜攻,城且坏。德胜帅诸将死战,且战且筑,城坏复完。暮坐城门楼,指挥士卒。弩中腰膂,镞入六寸,拔出之,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绝,年三十九。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德胜刚直沉鸷,驭下严肃。未尝读书,临机应变,动合古法。平居笃孝友如修士。

  友谅围南昌八十五日,先后战死者凡十四人。

  张子明者,领兵千户也。洪都围久,内外隔绝,朱文正遣子明告急于应天。以东湖小渔舟从水关潜出,夜行昼止,半月始得达。太祖问友谅兵势。对曰:“兵虽盛,战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贼巨舰将不利。援至可破也。”太祖谓子明:“归语而帅:坚守一月,吾自取之。”还至湖口,为友谅所获。令诱城中降,子明佯诺。至城下,大呼:“我张大舍。已见主上,令诸公坚守,救且至!”贼怒,攒槊杀之。追封忠节侯。

  友谅攻抚州,枢密院判李继先乘城战死;左翼元帅牛海龙突围死;左副元帅赵国旺引兵烧战舰,敌追至,投桥下死;百户徐明跃马出射贼,贼知明名,并力攻,被执死;军士张德山夜半潜出城,焚贼舟,贼觉,死;夏茂成守城楼,中飞炮死;右翼元帅同知朱潜、统军元帅许珪俱战死。蒋必胜陷吉安,参政刘齐、知府朱文华被执,不屈死。赵天麟守临江,友谅攻之,城陷,不屈死。祝宗、康泰叛,陷洪都,知府叶琛与行省都事万思诚迎战,皆死。事平,皆赠爵侯伯以下有差,立忠臣庙于豫章,并祠十四人,以德胜为首。而康郎山战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郎。

  普郎初为陈友谅将,守小孤山。偕傅友德来降,授行枢密院同知,数有功。及援南昌,大战鄱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时七月己丑也。追赠济阳郡公。

  张志雄亦友谅将,素骁勇,号长张。从赵普胜守安庆。友谅杀普胜,志雄怨,来降,为枢密院判。至是舟樯折,敌攒刺之,知不能脱,遂自刎。

  元帅余昶、右元帅陈弼、徐公辅皆以其日战没。

  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八月壬戌,扼敌泾江口,同知元帅李志高、副使王咬住亦战死。

  其他偏裨死事者,千户姜润、王凤显、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胜、袁华、陈冲、王喜仙、汪泽、丁宇、史德胜、裴轸、王理、王仁,镇抚常惟德、郑兴、逯德山、罗世荣、曹信。凡赠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子十五人、男六人,肖像康郎山忠臣庙,有司岁致祭。

  又程国胜者,徽人。以义兵元帅来归,败杨完者。累功至万户。守南昌。与牛海龙夜劫友谅营。海龙中流矢死,国胜泅水得脱,抵金陵。从太祖战鄱阳。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国胜与韩成、陈兆先驾舸左右奋击,太祖舟脱。国胜等绕出敌舰后,援绝,力战死。而南昌城中谓国胜已前死,故豫章、康山两庙俱得预祀云。

  桑世杰,无为人。亦自巢湖来归。赵普胜有异志,世杰发其谋,普胜逸去。从渡江,以舟师破元水军。授秦淮翼元帅。下镇江,徇金坛、丹阳,攻宁国长枪诸军,克水阳,平常州。判行枢密院事。略地江阴、宜兴。

  初,石牌民朱定,贩盐无赖,与富民赵氏有隙,遂告变,灭赵氏,授江阴判官。寻复为盗,元遣兵捕之。定闻张士诚据高邮,乃导士诚由通州渡江,遂陷平江。以定为参政,而遣元帅栾瑞戍石牌。及大兵既取江阴,瑞尚据石牌,导舟师往来。太祖命永安及世杰击之,世杰力战死,瑞亦降。张氏窥江路绝。太祖念其功,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

  子敬以父死事,累官都督府佥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岁禄千七百石,予世券。明年同徐辉祖等防边,寻令屯军平阳,坐蓝玉党死。

  又刘成者,灵璧人。以统兵总管从耿炳文定长兴,为永兴翼左副元帅,数佐炳文败士诚兵。李伯升以十万众来攻,城中兵仅七千。太祖遣兵援之,未至,炳文婴城守。成引数士骑出西门,击败伯升兵,擒其将宋元帅。转至东门,敌悉兵围之,遂战死。赠怀远将军,立庙长兴。

  茅成,定远人。自和州从军,隶常遇春麾下。克太平,始授万户。从定常州、宁国,进总管。克衢州,授副元帅。守金华,改太平兴国翼元帅。从克安庆,援安丰,战鄱阳,克武昌,授武德卫千户。寻进指挥副使。取赣州、安陆、襄阳、泰州,皆有功。从徐达攻平江,焚张士诚战船,筑长围困之。达攻娄门,士诚出兵战,成击败之。突至外郛,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同时死者,有杨国兴,亦定远人。以右翼元帅守宜兴。初,常州人陈保二聚众,号“黄包军”。即降复叛,诱执詹、李二将。国兴执斩之。授神武卫指挥使。至是攻阊门战死,以其子益袭指挥使。

  胡深,字仲渊,处州龙泉人。颖异有智略,通经史百家之学。元末兵乱,叹曰:“浙东地气尽白,祸将及矣。”乃集里中子弟自保。石抹宜孙以万户镇处州,辟参军事,募兵数千,收捕诸山寇。温州韩虎等杀主将叛。深往谕之,军民感泣,杀虎以城降。已,偕章溢讨龙泉之乱,搜旁县盗,以次平之。宜孙时已进行省参政,承制命深为元帅。戊戌十二月,太祖亲征婺州。深帅兵车数百辆往援,至松溪不能救,败去,婺遂下。明年,耿再成侵处州,宜孙分遣元帅叶琛、参谋林彬祖、镇抚陈中真及深帅兵拒战。会胡大海兵至,与再成合,大破之,进抵城下。宜孙战败,与叶琛、章溢走建宁,处州遂下。深以龙泉、庆元、松阳、遂昌四县降。

  太祖素知深名,召见,授左司员外郎,遣还处州。招集部曲,从征江西。既定,命以亲军指挥守吉安。处州苗军叛,杀守将耿再成,深从平章邵荣讨诛之。会改中书分省为浙东行中书省,遂以深为行省左右司郎中,总制处州军民事。时山寇窃发,人情未固,深募兵万余人,捕诛渠帅。沿海军素骁,诛其尤横者数人,患遂息。癸卯九月,诸全叛将谢再兴以张士诚兵犯东阳。左丞李文忠令深引兵为前锋,再兴败走。深建议以诸全为浙东藩屏,乃度地去诸全五十里并五指山筑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初闻再兴叛,急驰使诣文忠,别为城守计。至则工已竣。后士诚将李伯升大举来侵,顿新城下,不能拔,败去。太祖嘉深功,赐以名马。

  太祖称吴王,以深为王府参军,仍守处州。温州豪周宗道聚众据平阳。数为方国珍从子明善所逼,以城来归。明善怒,攻之。深遣兵击走明善,遂下瑞安,进兵温州。方氏惧,请岁输银三万充军实。乃命深班师,复还镇。陈友定兵至,破之,追至浦城,又败其守兵,城遂下。进拔松溪,获其守将张子玉。因请发广信、抚州、建昌三路兵,规取八闽。太祖喜曰:“子玉骁将,擒之则友定破胆。乘势攻之,理无不克。”因命广信指挥朱亮祖由铅山、建昌,左丞王溥由杉关,会深齐进。已,亮祖等克崇安,进攻建宁。友定将阮德柔固守。深视氛祲不利,欲缓之。亮祖曰:“师已至此,庸可缓乎?且天道幽远,山泽之气变态无常,何足征也。”时德柔兵屯锦江,逼深阵后。亮祖督战益急。深引兵还击,破其二栅。德柔军力战,友定自以锐师夹击。日已暮,深突围走,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

  太祖尝问宋濂曰:“胡深何如人?”对曰:“文武才也。”太祖曰:“诚然。浙东一障,吾方赖之。”而深以久任乡郡,志图平闽以报效,竟以死徇。深驭众宽厚,用兵十余年,未尝妄戮一人。守处州,兴学造士。缙云田税重,以新没入田租偿其数。盐税什一,请半取之,以通商贾。军民皆怀其惠云。

  孙兴祖,濠人。从太祖渡江,积功为都先锋。战龙江,迁统军元帅。破瑞昌八阵营,擢天策卫指挥使。兴祖沉毅有谋,大将军徐达雅重之。克泰州,以达请,命守海陵。海陵,士诚兵入淮要地也。兴祖整军令,练士伍,防御甚严。吴兵自海口来侵,击败之,擒彭元帅。平江既下,命兴祖取通州,士诚守将已诣徐达降。进大都督府副使,移镇彭城。达既定关陕,旋师北向,檄兴祖会东昌。从克元都。置燕山六卫,留兵三万人,命兴祖守之,领大都督分府事。大兵西征,扩廓由居庸窥北平。达谓诸将:“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遂直捣太原。语详《达传》。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

  未几,中书省以都督同知汪兴祖兼俸事入奏。帝闻奏兴祖名,叹息,命以月俸给故燕山侯兴祖家。以其长子恪袭武德卫指挥使。久之,历都督佥事。二十一年,以右参将从蓝玉北征,至捕鱼儿海。论功封全宁侯,岁禄二千石,予世券。恪谨敏,有儒将风。从征楚、蜀,还驻沔阳,简阅各卫所军士备边。二十五年,进兼太子太保。未几,籍兵山西,从宋国公胜练兵。旋召还,赐第中都。后坐蓝玉党死。

  曹良臣,安丰人。颍寇起,聚乡里筑堡自固。归太祖于应天,为江淮行省参政。从取淮东,收浙西,进行省左丞。从大军取元都,略地至泽、潞。进山西行省平章,还守通州。时大兵出山西,通州守备单弱,所部不满千人。元丞相也速将万骑营白河。良臣曰:“吾兵少,不可与战。彼众虽多,亡国之余,败气不振,当以计走之。”乃密遣指挥仵勇等于濒河舟中多立赤帜,亘三十余里,钲鼓声相闻。也速大骇,遁去。良臣出精骑逐交百余里,元兵自是不敢窥北平。复从大将军达击扩廓帖木儿于定西,败之。洪武三年封宣宁侯,岁禄九百石,予世券。

  明年从伐蜀,克归州山寨,取容美诸土司。会周德兴拔茅冈覃垕寨,自白盐山伐木开道,出纸坊溪以趋夔州,进克重庆。明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至胪朐河,收其部藩。文忠帅良臣持二十日粮,兼程进至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拒战,少却。追至阿鲁浑河,敌骑大集。将士皆殊死战,敌大败走,而良臣与指挥周显、常荣、张耀皆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

  显,合肥人。从渡江,累功至指挥同知。洪武三年,以收应昌红罗山寨,迁指挥使。荣,开平王遇春再从弟,历指挥佥事。遇春卒于军,荣护丧还。从朱亮祖平蜀,累官至振武卫指挥同知。耀,寿州人,初从陈埜先。建康下,始归附。累功为守御福建指挥使,守兴化。至是俱战没,帝厚恤诸臣家,命有司各表其墓。

  濮英,庐州人。初以勇力为百夫长,积功至西安卫指挥。坐军政不修,召还诘责,遣叶升代之。升更言其贤,令还卫。洪武十九年,太祖命耿炳文选陕西都司卫所卒备边,惟英所练称劲旅,加都督佥事。明年命师所部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抵金山,降纳哈出,遂班师,而以英将奇兵三千人为殿。纳哈出余众窜匿者尚数十万,闻帅旋,设伏于途,谋俟大军过窜取之。未发。英后至,猝为所乘,冲突不能出,马踣,遂见执。敌既得英,思挟为质。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玙为西凉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三年,命练兵东昌,又令驻临清,训练士卒。二十五年,召还,同宋国公胜等简阅山西士马。玙能修父职,帝甚嘉之。复令籍山西民兵,所籍州县最多,事集而不扰。明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洪武中指挥使死事者,又有于光、严德、孙虎。

  光,都昌人。初事徐寿辉,镇浮梁。陈友谅弑寿辉,光以浮梁来降,授枢密院判。积功为鹰扬卫指挥,镇巩昌。扩廓围兰州,光赴援至马兰滩,战败被执。以徇城下。光大呼曰:“公等但坚守,徐将军将大军旦夕至矣!”贼怒,批其颊,遂被杀,祀功臣庙。

  严德,太平人。从起兵,积功为海宁卫指挥。从朱亮祖讨方国珍,战殁于台州。追封天水郡公。

  孙虎,不知何许人。从援池州,下于潜、昌化,定建德、诸全,皆有功。授千户。克新城、桐、庐,进海宁卫指挥使。平嘉兴盗。从副将军李文忠北征,由东道入应昌,至落马河与元兵战死。追封康安郡伯。

  又指挥佥事刘广,戍永平,御寇战死。凉州卫百户刘林戍凉州,也先帖木儿叛,战死。边人壮之,名其所居窦融台为刘林台。钱塘卫千户袁兴,全椒人。从征云南,自请为前锋,陷阵死。并褒赠有差。

  赞曰:明祖之兴,自决策渡江,始力争于东南数千里之内,摧友谅,灭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南图闽、粤,则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诸人,厥功岂细哉!计不旋踵,效命疆场,虽勋业未竟,然褒崇庙祀,竹帛烂然。以视功成命爵、终罹党籍者,其犹幸也夫。

卷二十一譯文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廖永忠的兄長。太祖起兵不久,廖永安兄弟偕同俞通海等人率舟師從巢湖前來歸附。太祖親自前往收編其軍,並利用這支舟師攻打元中丞蠻子海牙於馬場河。元軍駕駛的樓船,進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駕的船快如飛,再戰又打敗了元兵,於是制定了渡長江的計劃。頃刻之間,發兵江口。廖永安駕駛著船隻,直駛牛渚。突然颳起西北風,舟師迅速到達彼岸。太祖指揮甲士鼓足勇氣登岸攻擊,採石鎮的軍隊全部潰逃,太祖軍又乘勝攻取太平。廖永安被授予管軍總管。率舟師攻破海牙水柵,生擒陳兆先,進入集慶,提升為建康翼統軍元帥。

  率舟師從大軍取鎮江,攻克常州,提升為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又率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進攻池州,聯合作戰,攻破城北門,捉拿了徐壽輝的守將,於是攻克了池州。偕同俞通海攻佔江陰的石牌戍,降服了張士誠的守將欒瑞,提升為同知樞密院事。又率舟師在常熟的福山港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又在通州的狼山再次敗敵,繳獲敵戰艦而歸。跟從徐達收復宜興,乘勝深入太湖。恰遇吳將呂珍,與之交戰,因後援不能跟上,船隻又擱淺,最後被俘。廖永安擅長水戰,所到之處都立下戰功。張士誠十分愛惜他的才勇,準備招降他。遭到拒絕,被投進囚牢。太祖讚賞廖永安的忠勇,遙授行省平章政事,賜封為楚國公。廖永安被囚禁了八年,最後死於吳。平定吳地後,葬歸故里,太祖在郊外迎祭。

  洪武六年(1373),太祖認為天下大定,諸功臣如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桑世傑等人都去世,但還沒有諡號,於是下令禮部議定。議曰“:有元失馭,四海糜沸。英傑之士,或起義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屬。真人奮興,不期而至,龍行而云,虎嘯而風。若楚國公臣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維舊勞,爵祿及子孫,..嘗著祀典,易名定諡,於禮為宜。臣謹按諡法,以赴敵逢難,諡臣永安武閔;殺身克戎,諡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諡臣張德勝忠毅;勝敵致強,諡臣大海武莊;闢土斥境,武而不遂,諡臣再成武壯;折衝禦侮,壯而有力,諡臣趙德勝武桓。臣世傑,業封永義侯,與漢世祖封寇恂、景丹相類,當即以為諡。”太祖詔令“:可以。”九年都加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不久,又改封永安鄖國公。廖永安無子,授予他的侄子廖升為指揮僉事。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父親俞廷玉遷徙到巢,有兒子三人,俞通海、俞通源、俞淵。元末,盜賊起事於汝、潁。廷玉父子與趙普勝、廖永安等人在巢湖結寨,擁有水師舟船千艘,多次使廬州左君弼深感窘迫,後派俞通海繞道前往聯絡歸附太祖事宜。太祖當時駐軍和陽,正準備渡江,但沒有舟楫。俞通海到來,太祖大喜說:“天助我啊。”於是親自前去撫慰其軍,只有趙普勝叛去。元兵用樓船扼守馬場河等口,瀕臨巢湖只有一港可通,但已乾涸很久了。正遇上天下大雨,水深丈餘,於是引舟出江,到達和陽。

  俞通海為人沉毅,治軍嚴恩相濟,士兵樂於效命。巢湖諸將都擅長水戰,其中又以俞通海為最。從太祖軍破海牙諸水寨,被授予萬戶。從太祖渡江,攻克採石,佔領太平,並迅速攻克諸屬縣。海牙再次派戰艦截擊採石,陳兆先聯合淮兵二十萬屯居方山,互為掎角。俞通海和廖永安等人出兵迎擊敵人,大敗敵軍,海牙逃跑。進而打敗陳兆先,攻佔集慶路。跟從湯和攻佔鎮江,晉升為秦淮翼元帥。偕同諸將攻取丹陽、金壇、常州,晉升為行樞密院判官。從大軍克寧國,下水陽,派水師進攻太湖,在馬跡山降服了張士誠的守將,在胥口停船上岸。呂珍的部隊突然到來,諸將準備撤退。俞通海說:“不可,敵眾我寡,撤退則真情暴露,不如和敵人交戰。”於是身先士卒,敵箭如雨點般地射來,俞通海右眼中箭,不能繼續戰鬥,命帳下軍士穿上他的戰甲督戰。敵人誤認為就是俞通海,不敢逼進,慢慢地撤退了。於是俞通海瞎了一隻眼睛。不久,偕同廖永安等人攻克石牌並戍守在此,奪取馬馱沙而歸。趙普勝已經叛歸了陳友諒,他攻陷池州,派大將鎮守,自己則據守樅陽水寨。太祖正在征討浙東,但以樅陽為憂患。俞通海前往進攻,大破敵軍。趙普勝從陸路逃走,繳獲了他全部的舟船,於是收復池州。晉升為僉樞密院事。陳友諒進犯龍灣,俞通海偕同諸將趕走了敵人,並在慈湖焚燒敵船,活捉七帥,追敵北至採石。俞通海功勞最大,晉升為樞密院同知。

  從大軍攻陳友諒,攻下銅陵,攻克九江,佔領蘄州、黃州。跟從徐達攻打叛將祝宗、康泰,收復南昌。從援安豐,打敗了張士誠的部隊,回攻廬州。陳友諒派兵大舉圍攻南昌,跟從太祖迎戰。在康郎山和敵人遭遇,因船小不能仰攻,幾次力戰都未成功。俞通海乘風縱火焚燒了敵船二十餘艘,敵人小敗。太祖的船擱淺,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進犯太祖坐船,常遇春射中了張定邊,俞通海飛舸前來增援,舟驟進,水位增高,太祖的船得以脫身,但俞通海的船被敵鉅艦所壓,士兵都用頭抵著艦,頭盔全部破裂了,但免於一死。第二天再戰,偕同廖永忠等用七條船裝置火藥,焚燒敵艦數百艘。過了二天,又派六艘船深入。敵人連線大艦奮力抵抗。太祖登舵樓觀望,很久還沒看到什麼,心想派入的六船已經失敗。突然,六艘船繞敵艦出現了,像游龍一樣飄然。軍士歡呼,勇氣百倍,越戰越勇。陳友諒大敗。部隊駐於左蠡,俞通海建議“:湖比較淺,船難以迴旋。還不如進入長江,扼住敵人的上流。敵船進入,就可順利擒拿了。”於是移師湖口,水陸結柵。陳友諒不敢出戰,困守湖中達一個月,彈盡糧絕,派兵突圍,最後戰敗而死。在這次戰役中,俞通海的功勞最大。班師回朝,賞賜良田金帛。

  第二年從大軍平武昌。任命為中書省平章政事。統兵進攻劉家港,進而逼近通州,打敗張士誠的部隊,活捉了戰將朱瓊、陳勝。晉升為江淮行中書省事,鎮守廬州。跟從徐達平定安豐。又從克湖州,進攻太倉,秋毫無犯,老百姓十分高興。圍攻平江,激戰滅渡橋,直搗桃花塢,身中流箭,傷勢很重,回到金陵。太祖親臨其舍,問道:“平章知道我來問候你的病情嗎?”俞通海不能回答。太祖揮淚而出。次日去世,年僅三十八歲。太祖哭得十分傷心,從官衛士都感動得落淚。追封為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歸入功臣廟。洪武三年(1370),改封為虢國公,諡號忠烈。俞通海的父親俞廷玉曾任樞密院事,在通海之前去世,追封為河間郡公。俞通海沒有兒子,他的弟弟俞通源繼承官位。

  俞通源,字百川。跟從大將軍征討中原,偕同副將軍馮勝等在太原會師,平定河中,渡黃河,攻克鹿臺,攻取鳳翔、鞏昌、涇州,鎮守開城。張良臣駐紮慶陽再次叛亂,大將軍命令諸軍分兵攻打。通源自臨洮迅速趕到涇州,進攻慶陽的西邊,顧時進攻北面,傅友德進攻東面,陳德攻南面,大將軍進逼城下。張良臣糧盡援絕,被打敗而死,於是攻克了慶陽。征討定西,攻克興元,他都率先登城。洪武三年(1370)封為南安侯,年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四年,跟從廖永忠伐蜀,又從徐達出塞,安撫甘肅,立功。把江南豪民十四萬遷徙到鳳陽屯田。又攻打雲南,征討廣南蠻,俘、斬敵數萬。二十二年詔令還鄉,賞賜鈔五萬,在巢州建立官邸,未行去世。兒子俞祖,因病不能即位。過了一年追論胡惟庸黨案,因通源已死就不予追究了,但削去了爵位。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太祖剛剛起兵時,大海就到滁陽謁見太祖,任命為前鋒。從太祖渡江,與諸將攻取地盤,因功授予右翼統軍元帥,宿衛帳下。從大軍破寧國,協助院判鄧愈戍守,於是佔領徽州,平定境內。元將楊完者派十萬兵前來進攻,大海在城下迎戰,敵人大敗而逃。和鄧愈、李文忠自昱嶺關一直攻打到建德。在淳安打敗元兵,攻克建德。再次打敗了楊完者,降服了溪洞兵三萬人。晉升為樞密院判官。攻克蘭溪,從取婺州,晉升為樞密院事。

  攻下諸暨,守將趁夜逃跑,萬戶沈勝投降後又叛亂。胡大海將其擊敗,生擒四千餘人。把諸暨改為諸全州,移兵攻打紹興,再次打敗張士誠的部隊。太祖認為寧、越是重地,召大海前去鎮守。張士誠的將領呂珍圍攻諸全,大海帶兵援救,呂珍堰水灌城,大海奪堰反灌呂珍的軍營。呂珍的勢力被削弱,在馬上折矢發誓,請求雙方撤兵,胡大海答應了。郎中王愷說:“呂珍狡猾不可信,還不如乘機攻打他。”大海說:“已經允諾而又違背,這是不守信用。已經放歸而又攻打,這是不講武德。”於是下令撤軍,人們十分欽佩他的威信。不久攻打處州,趕走了元將石抹宜孫,平定了處州七邑。

  陳友諒進攻龍江,命令分兵進攻信州,以牽制敵人。大海採納了王愷的建議,親自帶兵前往,於是攻克信州,設立廣信府。信州彈盡糧絕,有人勸說撤離。大海說“:這是閩、楚的襟喉之地,怎麼能放棄呢?”築城浚隍固守。當初,軍糧較少,在所佔領的郡縣中,將士都向百姓徵糧,名為寨糧,百姓十分不滿。大海下令免去。晉升為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守金華。

  最初,攻下嚴州,苗將蔣英、劉震、李福都自桐廬前來歸附。大海十分喜愛他們驍勇,就留他們在自己的麾下。如今,三人謀劃作亂,早晨進入分省署,請大海在八詠樓觀弩。大海前去,蔣英派其黨羽跪在馬前,假裝訴說蔣英的罪過,大海還沒來得及回答,回過頭來看蔣英。蔣英拿出袖中的槌子猛擊大海,直中腦部倒地,他的兒子關住、郎中王愷都遇害。蔣英等人在城中大肆掠奪後,投奔了張士誠。這以後李文忠攻打杭州,杭州人抓住蔣英來降,太祖命令殺了他,用他的血來祭奠大海。

  大海善於用兵,常常朗誦:“我是武人,不知書本知識,僅僅懂得三件事而已:不殺人,不掠奪婦女,不焚燒房屋。”於是他所到之處,遠近都爭相歸附。他死後,聞者無不流涕。又喜愛文人,所到之處都訪求豪傑。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的聘用,實際上都是大海推薦的。追封為越國公,諡號武莊,肖像列入功臣廟,配享太廟。當初,太祖攻克婺州,禁止釀酒,大海的兒子首先違犯。太祖大怒,準備繩之以法。當時大海正在征討越地,都事王愷請求不要殺,以此來安定大海的心。太祖說:“寧可使大海背叛我,也不可使我的法不能施行。”最終還是殺了。到關住再被殺後,大海就沒有後代了。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在濠州就跟隨太祖,攻克泗州、滁州。元兵圍攻六合,太祖前去援救,與耿再成在瓦梁壘駐軍,奮力激戰,估計不能勝敵就撤走了。元兵追來,太祖在河澗側面設下埋伏,命令耿再成誘敵,大敗元軍。任鎮撫,從太祖渡江,攻下集慶。派元帥鎮守鎮江,行樞密院判官守衛長興,又守衛揚州。從大軍取金華,擔任前鋒,駐紮在縉雲的黃龍山以遏制敵人的入侵。在處州與胡大海打敗了石抹宜孫,攻克敵城,並派兵守衛。石抹宜孫進攻,又在慶元被打敗。

  再成治軍嚴厲,士卒在百姓間出入,連蔬菜水果都無人摘取。金華苗的首領蔣英等人作亂,殺了胡大海。處州苗的首領李..之等人聽此訊息,也作亂。再成正在吃飯,聽到叛亂的訊息就立即上馬,帶領士兵不足二十人,對叛賊罵道:“賊奴!國家有什麼負於你們,你們謀反?”叛賊拿起長矛刺向再成。再成揮劍連斷幾支長矛,但還是受傷落馬,罵不絕口而死。胡深等人收殮他的屍體,用稻草埋葬了再成。後改葬在金陵的聚寶山,追封為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歸於功臣廟。洪武十年(1377),加封為泗國公,諡號武壯。

  張德勝,字仁輔,合肥人。才略雄邁。和俞通海等人率舟師自巢湖來歸附。從太祖渡江,攻克採石、太平。陳聎先前來進攻,和湯和等人打敗來犯之敵,授予太平興國翼總管。攻破蠻子海牙的水寨,生擒了陳兆先。攻下集慶,攻克鎮江,授予秦淮翼元帥。攻取常州,提升為樞密院判。攻克寧國,收編了長槍兵。攻下太湖,佔領了馬跡山。攻打宜興,佔領了馬馱沙和石牌寨。晉升為樞密院事。趙普勝攻陷了池州,德勝前去增援,已經來不及了,回來就跟從徐達攻佔了宜興。普勝佔領了青陽、石埭。德成在柵江口與敵交戰,把敵人趕跑了。不久,又和通海打敗了趙普勝的主力,於是收復池州。率兵自無為進攻浮山,趕走趙普勝的將領胡總管,奮起直追,在青山又打敗了他們,把他們一直趕到北面的潛山。陳友諒的大將郭泰在沙河迎戰,被打敗斬首,於是攻克了潛山。陳友諒進犯龍江,德勝率領舟師迎戰,雙方死傷相當。德勝大呼,他的部將奮起反擊,友諒的軍隊節節敗退,於是大敗。和諸將追敵至慈湖,縱火焚燒了敵船。到了採石,與敵大戰,死於沙場。追封為蔡國公,諡號忠毅,肖像歸於功臣廟,侑享太廟。兒子張宣年幼,養子興祖繼承張德勝的職位。

  趙德勝,濠州人。擔任元義兵長,擅長馬上使長矛,每次戰鬥必定在前。歸屬王忙哥的麾下,已經觀察到了他最終必敗。太祖佔領了滁陽,德勝的母親在軍中,拋下妻子前來歸附。太祖十分高興,賜給他名字,任命為帳前先鋒。從取鐵佛岡,攻打三汊河,攻破張家寨,攻克全椒、後河諸寨。援助六合,身中流矢,幾乎喪命。攻打雞籠山,直搗烏江,攻下和州、含山。夜襲陳聎先軍營,攻佔板門、鐵長官二寨,於是攻取儀真。授予總管府先鋒。從太祖渡江,攻下太平,攻克蕪湖、句容、溧水、溧陽,都有功。跟從常遇春在採石打敗了蠻子海牙,在方山攻破了陳兆先的營地,攻下集慶,功勞最大。跟從徐達攻取鎮江,攻破苗軍水寨。攻下丹陽、金壇,平定寧國。改任領軍先鋒。攻取廣德,破張士誠水寨,又跟從常遇春攻打常州,解除了牛塘之圍,收復了廣德、寧國。佔領江陰,攻打常熟,活捉了張士德。從攻湖州。宜興叛亂,回師平定。提升為中翼左副元帥。陳友諒進犯龍江。龍江第一關是虎口城,太祖交給德勝。友諒到來,展開激戰。伏兵四起,友諒大敗,於是收復了太平。攻下了銅陵臨山寨,進攻黃山橋和馬馱沙,征討高郵,都立下戰功。提升為後翼統軍元帥。

  跟從太祖西征,攻破安慶水寨,乘風逆流而上,抵達小孤山。離九江只有五里路了,友諒才得知,倉惶逃跑。於是攻克了九江,攻戰於黃梅、廣濟,攻克瑞昌、臨江、吉安,回師安慶,進而攻克撫州,佔領新淦。征討南昌叛將,收復該城,被炮石傷了肩。授予江南行樞密院事。與朱文正、鄧愈共同鎮守南昌。在池州平定了羅友賢,在西山打敗了友諒的將領,收復了臨江、吉安、撫州。沒多久,友諒大舉圍攻南昌,德勝率部下數千人背城逆戰,射殺敵將,敵人深感沮喪。第二天匯合,圍城數圈。友諒親自督戰,晝夜不停地進攻,城牆被打壞了。德勝率諸將死戰,邊戰鬥邊築城,壞城牆被修復。傍晚坐在城門樓,指揮戰鬥,腰部中箭,釒族射進六寸深,拔出釒族,嘆息道:“我自壯年從軍,箭傷已多次了,但沒有比這次嚴重的。大丈夫死是沒有什麼悔恨的,但恨不能掃平中原。”說完話後就死了,年僅三十九歲。追封為梁國公,諡號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德勝剛直沉鷙,嚴肅駕馭部下。未曾讀書,隨機應變,他的行為符合古法。像修士一樣真誠相待朋友。

  友諒圍攻南昌達八十五天,先後戰死的共有十四人。

  桑世傑,無為人,也是從巢湖前來歸附太祖的。趙普勝有異心,世傑發覺了他的陰謀,趙普勝逃走。從太祖渡江,率舟師攻破元軍水師。授予秦淮翼元帥。攻下鎮江,隨軍征討金壇、丹陽,攻打寧國長槍諸軍,攻克水陽,平定常州。擔任樞密院事。鎮守江陰、宜興。

  最初,石牌百姓朱定是販鹽無賴,和富民趙氏有矛盾,於是上告趙氏謀反,剿滅了趙氏,朱定被授予江陰判官。不久,朱定又淪為盜賊,元派兵追捕。朱定聽說張士誠佔據高郵,於是為士誠引路,從通州渡江,攻陷了平江,任命朱定為參政,而派元帥欒瑞戍守石牌。到了大軍攻取江陰後,欒瑞還佔據著石牌,引導舟往來。太祖命令永安和世傑攻打石牌,世傑力戰而死,欒瑞也投降了,張士誠窺伺大江之路遂絕。太祖念世傑的功績,賜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

  兒子桑敬因父親死烈,累官至都督府僉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封為徽先伯,年食祿為一千七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第二年和徐輝祖等人守衛邊防,不久又受命在平陽屯軍,受藍玉黨案株連而死。

  茅成,定遠人。自和州開始從軍,隸屬常遇春麾下,攻克太平,授予萬戶。從定常州、寧國,晉升為總管。攻克衢州,授予副元帥。鎮守金華,改任太平興國翼元帥。從大軍克安慶,援助安豐,激戰鄱陽,攻克武昌,授予武德衛千戶。不久晉升為指揮副使。佔領贛州、安陸、襄陽、泰州,都立下戰功。跟從徐達攻打平江,焚燒了張士誠的戰船,修築長圍困住敵人。徐達攻打婁門,士誠出兵迎戰,茅成把敵人打跑了,衝鋒到外城,身中叉而死。贈予東海郡公,祀於功臣廟。

  同時戰死的有楊國興,也是定遠人,任右翼元帥鎮守宜興。最初,常州人陳保二聚眾號稱“黃包軍”,已經投降了又叛亂,誘捉了詹、李二將,國興捉拿了陳保二後斬首。授予神武衛指揮使。至此攻打閶門戰死。他的兒子楊益繼承了指揮使。

  胡深,字仲淵,處州龍泉人。聰穎而有智謀,精通經史百家之學。元末戰亂,他嘆息道:“浙東地氣盡白,大禍將來臨。”於是聚集裡中弟子結寨自保。石抹宜孫任萬戶鎮守處州,闢參軍事,招募士兵數千人,收捕諸山寇。溫州韓虎等人殺了主將叛敵,胡深前去曉諭他們。軍民感動得流涕,殺韓虎投降了。不久,偕同章溢討伐龍泉之亂,收捕附近各縣的盜賊,並依次平定。此時石抹宜孫已晉升為行省參政,胡深被任命為元帥。戊戌年(1358)十二月,太祖親征婺州,胡深帶領兵車數百輛前去援救,行至松溪而不能救,大敗而去,婺州於是被攻下。第二年,耿再成進攻處州,石抹宜孫分別派元帥葉琛、參謀林彬祖、鎮撫陳中真和胡深率兵拒戰。遇上胡大海的部隊來到,和再成會合,大破石軍,抵達城下。石抹宜孫戰敗,與葉琛、章溢逃到建寧,處州於是被攻下。胡深以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縣投降。

  太祖平素就知道胡深的名字,此時召見他,授予左司員外郎,派他回到處州,召集部曲。從徵江西,平定後,任命為親軍指揮,鎮守吉安。處州苗軍叛亂,殺了守將耿再成,胡深跟從平章邵榮討伐了他們。遇上改中書分省為浙東行中書省,於是任命胡深為行省左右司郎中,總制處州軍民事務。此時山寇暗中騷擾,百姓還不安定。胡深招兵萬餘人,捕捉誅殺了渠帥。沿海軍隊素來驍勇,殺了他們中幾個十分橫行的,民患得以平息。九月,諸全叛將謝再興帶張士誠的部隊進犯東陽。左丞李文忠命令胡深率兵擔任前鋒,再興大敗而走。胡深建議把諸全作為浙東的藩屏,於是經過度量在離諸全五十里處連著五指山修築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剛一聽說再興叛敵,就急忙派使者告訴文忠,要他另築新城守備,使者到達時工程已經完工。後來士誠將領李伯升大舉來犯,到達新城下,但攻城不下,大敗而去。太祖嘉獎胡深的功勞,賜給他名馬。

  太祖稱吳王,就任命胡深為王府參軍,仍鎮守處州。溫州豪民周宗道聚眾佔據平陽,多次遭到方國珍侄子方明善的威逼,於是以城前來歸附太祖。明善大怒下令攻打平陽。胡深派兵趕跑了明善,於是攻下了瑞安,進兵溫州。方氏十分害怕,請求年輸送白銀三萬充實軍隊。於是命令胡深班師,重新回到處州鎮守。陳友定的軍隊到來,被打敗,追趕到浦城,又打敗了敵守兵,城被攻下。進而攻佔了松溪,俘虜了敵守將張子玉。因而請求發動廣信、撫州、建昌三路的部隊,攻取八閩。太祖高興地說:“子玉是驍將,他被俘後友定已嚇破了膽,趁勢攻打,沒有攻不破的道理。”因此命令廣信指揮朱亮祖由鉛山、建昌出發,左丞王溥由杉關出發,會合胡深一起進軍。

  不久,亮祖等人攻克崇安,進攻建寧。友定將領陳德柔固守。胡深感覺到不祥之氣,想暫緩攻擊。亮祖說:“軍隊已到達這裡,怎麼能暫緩呢?況且天道幽遠,山澤之氣變化無常,哪裡是什麼不祥的徵兆呢?”此時德柔屯兵在錦江,逼近胡深部隊後方,亮祖督戰越發急。胡深率兵還擊,擊破敵二柵。德柔軍隊力戰,友定率精銳之師夾擊。天已黑,胡深突圍,戰馬失蹄而被俘,遇害,終年五十二歲,追封為縉雲郡伯。

  太祖曾經問宋濂“:胡深是什麼樣的人?”回答說:“文武之才。”太祖說:“誠然,浙東的屏障是我方的依靠。”而胡深久任鄉郡,志圖平定閩地報效朝廷,最終以死殉國。胡深領兵寬厚,用兵十餘年,未曾妄殺一人。鎮守處州,興學培養人才。縉雲田稅繁重,胡深用新墾田地所收之田租補足不足部分。鹽稅十分抽其一,請求減半,以利商賈。軍民都懷念他的恩德。

  孫興祖,濠州人。跟從太祖渡江,累積功勞擔任都先鋒。攻打龍江,晉升為統軍元帥。攻破瑞昌八陣營,提升為天策衛指揮使。興祖沉毅而有謀略,大將軍徐達十分欣賞他。攻克泰州,因徐達的請求,命他鎮守海陵。海陵是張士誠的部隊入淮的要地,興祖整治軍隊,操練士兵,防禦十分嚴密。吳兵從海口侵犯,被打敗,活捉了彭元帥。平江攻下後,命興祖攻取通州,士誠守將已向徐達請降。晉升為大都督府副使,移鎮彭城。徐達已平定了關、陝,旋師北向,通知興祖於東昌匯合。隨從大軍攻克元都,設定燕山六衛,留兵三萬人,命興祖鎮守,統領大都督分府事。大兵西征,擴廓由居庸窺視北平,徐達對諸將說:“北平有孫都督在,不足為憂慮。”於是直搗太原,詳情見《徐達傳》。洪武三年(1370),率六衛的部隊跟從徐達出塞,到達三不剌川,遇上敵人力戰而死,年僅三十五歲。太祖哀悼痛惜,追封為燕山侯,諡號忠愍,配享於通州常遇春祠。

  不久,中書行省都督同知汪興祖兼俸事入奏。太祖聽到興祖這個名字,就嘆息,命以月俸給已故的燕山侯興祖家。以他的長子孫恪繼承武德衛指揮使。很久後,歷任都督僉事。二十一年,任右參將跟從藍玉北征,到了捕魚兒海,論功封為全寧侯,年食祿二千石,給予世襲的憑證。孫恪謹敏,有儒將風度。從徵楚、蜀,回師駐守沔陽,檢查各衛所軍士的邊防。二十五年,晉升為太子太保。不久,在山西征兵,跟從宋國公馮勝練兵。不久被召回,賜給官邸於中都。後受藍玉黨案株連而死。

  曹良臣,安豐人。潁州寇賊起事,聚集鄉里築城堡自衛。在應天歸附太祖,擔任江淮行省參政。從取淮東,收復浙西,晉升為行省左丞。跟從大軍攻取元都,經略的土地到達澤、潞。提升為山西省平章,回守通州。當時大部隊正出徵山西,通州守備單弱,所屬部隊不足千人。元丞相也速率萬餘騎兵在白河安營紮寨。良臣說:“我軍人少不可與敵戰。敵人雖多,但亡國之餘,士氣不振,應用計謀趕跑他們。”於是秘密地派指揮仵勇等人於瀕河舟中樹起了許多紅旗,綿延三十餘里,擊鼓之聲可以相聞。也速十分害怕,逃跑了。良臣派精騎追趕百餘里,元兵從此不敢窺視北平。又跟從大將軍徐達在定西攻打擴廓帖木兒,打敗了敵人。

  洪武三年(1370),賜封為宣寧侯,年食祿九百石,給予世襲憑證。第二年從伐蜀,攻克歸州山寨,佔領容美諸土司。會合周德興攻佔了茅岡覃篨寨,自白鹽山伐木開道,出紙坊溪進軍夔州,進而攻克重慶。第二年跟從副將軍文忠北征,抵達臚朐河,收復其部落。文忠率良臣帶上二十天的糧食,日夜兼程進軍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抵抗,稍許退卻。追擊至阿魯渾河,敵騎兵大會集。將士都殊死而戰,敵人大敗而逃,但良臣和指揮周顯、常榮、張耀都戰死。戰情上報,贈予良臣為安國公,諡號忠壯,列祀功臣廟。兒子曹泰繼承侯位,後受藍玉黨案株連而死,削去爵位。

  濮英,廬州人。最初因勇敢擔任百夫長,累積功勞官至西安衛指揮,因軍政不修,被朝廷召回詰責,改派葉升取而代之。葉升呈說濮英賢良,朝廷令他回到西安衛。洪武十九年(1386),太祖命耿炳文選拔陝西都司衛的部隊加強邊防,唯獨濮英操練的軍士可謂勁旅,於是,加封他為都督僉事。第二年,命他率部隊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抵達金山,降服納哈出;班師回朝時,濮英帶領奇兵三千殿後。納哈出的餘部逃竄匿藏的還有數十萬人,聽說明軍回朝,就在中途設下埋伏,圖謀攻襲明軍尾部。濮英後到達,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突圍不成,戰馬跌倒,濮英被俘。敵人得到濮英,妄圖挾持他為人質。濮英絕食不言,趁敵人不注意時用佩刀剖腹而死。太祖聽說此事,賜金山侯,諡號忠襄。第二年,進贈樂浪公。封他的兒子濮王與為西涼侯,食祿二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二十三年,命他在東昌練兵,又命他駐守臨清,訓練士卒。二十五年,被召回,同宋國公馮勝等人檢閱山西兵馬。濮王與頗能勝任父親之官職,太祖十分欣賞。又令他徵集山西的民兵,他所徵集的州縣數量最多,事情辦成了但又不擾民。第二年,受藍玉黨案株連,謫戍五開而死。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