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七十九

卷七十九原文

  毛澄 汪俊(弟伟) 吴一鹏 朱希周 何孟春 丰熙(子坊) 徐文华薛蕙(胡侍 王禄 侯廷训)

  毛澄,字宪清,昆山人。举弘治六年进士第一。授修撰。预修《会典》成,进右谕德,直讲东宫。武宗为太子,以澄进讲明晰称之帝。帝大喜。方秋夜置宴,即徹以赐。武宗立,进左庶子,直经筵。以母忧归。正德四年,刘瑾摘《会典》小疵贬诸纂修者秩,以澄为侍读。服阕还朝,进侍讲学士。再迁学士,掌院事,历礼部侍郎。十二年六月拜尚书。

  其年八月朔,帝微行。澄率侍郎王瓒、顾清等疏请还宫。既又出居庸,幸宣府,久留不返。澄等频疏谏,悉不报。明年正月,驾旋,命百官戎服郊迎。澄等请用常服,不许。七月,帝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统六师巡边。遂幸宣府,抵大同,历山西至榆林。澄等屡疏驰谏。至十二月,复偕廷臣上疏曰:“去岁正月以来,銮舆数驾,不遑宁居。今兹之行,又已半岁。宗庙、社稷享祀之礼并系摄行,万寿、正旦、冬至朝贺之仪悉从简略。腊朔省牲,阙而不行,遂二年矣。岁律将周,郊禋已卜。皇祖之训曰:‘凡祀天地,精诚则感格,怠慢则祸生。’今六龙遐骋,旋轸无日。万一冰雪阻违,道途梗塞,元正上日不及躬执玉帛于上帝前,陛下何以自安?且边地荒寒,隆冬尤甚。臣等处重城,食厚禄,仰思圣体劳顿,根本空虚,遥望清尘,忧心如醉。伏祈趣驾速还,躬亲稞享,宗社臣民幸甚。”不报。十四年二月,驾甫还京,即谕礼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朱寿遣往两畿,瞻东岳,奉安圣像,祈福安民。”澄等骇愕,复偕廷臣上言:“陛下以天地之子,承祖宗之业,九州四海但知陛下有皇帝之号。今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者,臣等莫知所指。夫出此旨者,陛下也。加此号者,陛下也。不知受此号者何人?如以皇储未建,欲遍告名山大川,用祈默相,则遣使走币,足将敬矣。何必躬奉神像,献宝香,如佛、老所为哉?”因历陈五不可。亦不报。

  宸濠反江西,帝南征示威武,驻跸留都者逾岁。澄屡请回銮。及驾返通州,用江彬言,将即赐宸濠死。澄据汉庶人故事,请还京告郊庙,献俘行戮。不从。中官王堂镇浙江,请建生祠;西番阐化王使者乞额外赐茶九万斤。澄皆力争,不听。王琼欲陷彭泽,澄独白其无罪。

  武宗崩,澄偕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霦等迎世宗于安陆。既至,将谒见,有议用天子礼者。澄曰:“今即如此,后何以加?岂劝进、辞让之礼当遂废乎?”世宗践阼甫六日,有旨议兴献王主祀及尊称。五月七日戊午,澄大会文武群臣,上议曰:“考汉成帝立定陶王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时大司空师丹以为恩义备至。今陛下入承大统,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继兴王后,袭兴王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之子入继仁宗后,是为英宗。司马光谓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称王伯而不名。范镇亦言:‘陛下既考仁宗,若复以濮王为考,于义未当。’乃立濮王园庙,以宗朴为濮国公奉濮王祀。程颐之言曰:‘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伦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凡祭告兴献王及上笺于妃,俱自称‘侄皇帝’某,则正统、私亲,恩礼兼尽,可以为万世法。”议上,帝怒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命再议。

  其月二十四日乙亥,澄复会廷臣上议曰:“《礼》为人后者为之子,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兴献王子惟陛下一人,既入继大统,奉祀宗庙,是以臣等前议欲令崇仁王厚炫主兴献王祀。至于称号,陛下宜称为‘皇叔父兴献大王’,自称‘侄皇帝’名。以宋程颐之说为可据也。本朝之制,皇帝于宗藩尊行,止称伯父、叔父,自称皇帝而不名。今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大王’,又自称名,尊崇之典已至,臣等不敢复有所议。”因录程颐《代彭思永议濮王礼疏》进览。帝不从,命博考前代典礼,再议以闻。澄乃复会廷臣上议曰:“臣等会议者再,请改称兴献王为叔父者,明大统之尊无二也。然加‘皇’字于‘叔父’之上,则凡为陛下伯、叔诸父皆莫能与之齐矣。加‘大’字于‘王’之上,则天下诸王皆莫得而并之矣。兴献王称号既定,则王妃称号亦随之,天下王妃亦无以同其尊矣。况陛下养以天下,所以乐其心,不违其志,岂一家一国之养可同日语哉。此孔子所谓事之以礼者。其他推尊之说,称亲之议,似为非礼。推尊之非,莫详于魏明帝之诏。称亲之非,莫详于宋程颐之议。至当之礼,要不出于此。”并录上魏明帝诏书。当是时,帝锐意欲推崇所生,而进士张璁复抗疏极言礼官之谬。帝心动,持澄等疏久不下。至八月庚辰朔,再命集议。澄等乃复上议曰:“先王制礼,本乎人情。武宗既无子嗣,又鲜兄弟,援立陛下于宪庙诸孙之中。是武宗以陛下为同堂之弟,考孝宗,母慈寿,无可疑矣,可复顾私亲哉?”疏入,帝不怿,复留中。

  会给事中邢寰请议宪庙皇妃邵氏徽号,澄上言:“王妃诞生献王,实陛下所自出。但既承大统,则宜考孝宗,而母慈寿太后矣。孝宗于宪庙皇妃宜称皇太妃,则在陛下宜称太皇太妃。如此,则彝伦既正,恩义亦笃。”疏入,报闻。其月,帝以母妃将至,下礼官议其仪。澄等请由崇文门入东安门,帝不可。乃议由正阳左门入大明东门,帝又不可。澄等执议如初。帝乃自定其仪,悉由中门入。

  时尊崇礼犹未定,张璁复进《大礼或问》,帝益向之。至九月末,乃下澄等前疏,更令博采舆论以闻。澄等知势不可已,谋于内阁,加称兴王为‘帝’,妃为“后”,而以皇太后懿旨行之。乃疏言:“臣等一得之愚,已尽于前议。兹欲仰慰圣心,使宜于今而不戾乎情,合乎古而无悖乎义,则有密勿股肱在。臣等有司,未敢擅任。”帝遂于十月二日庚辰,以慈寿皇太后旨加兴献王号曰“兴献帝”,妃曰“兴国太后”,皇妃邵氏亦尊为“皇太后”,宣示中外。顾帝虽勉从廷议,意犹慊之。十二月十一日己丑,复传谕加称皇帝。内阁杨廷和等封还御批,澄抗疏力争,又偕九卿乔宇等合谏,帝皆不允。明年,嘉靖改元正月,清宁宫后三小宫灾。澄复以为言,会朝臣亦多谏者,事获止。

  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帝欲推尊所生,尝遣中官谕意,至长跪稽首。澄骇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必祈公易议。”因出囊金畀澄。澄奋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礼。独有一去,不与议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辄慰留不允。二年二月疾甚,复力请,乃许之。舟至兴济而卒。

  先是,论定策功,加澄太子太傅,荫锦衣世指挥同知,力辞不受。帝雅敬惮澄,虽数忤旨,而恩礼不衰。既得疾,遣医诊视,药物之赐时至。其卒也,深悼惜之。赠少傅,谥文简。

  汪俊,字抑之,弋阳人。父凤,进士,贵州参政。俊举弘治六年会试第一,授庶吉士,进编修。正德中,与修《孝宗实录》,以不附刘瑾、焦芳,调南京工部员外郎。瑾、芳败,召复原官。累迁侍读学士,擢礼部右侍郎。嘉靖元年转吏部左侍郎。

  时议兴献王尊号,与尚书乔宇、毛澄辈力争。澄引疾去,代者罗钦顺不至,乃以俊为礼部尚书。是时献王已加帝号矣,主事桂萼复请称皇考。章下廷议。三年二月,俊集廷臣七十有三人上议曰:“祖训‘兄终弟及’,指同产言。今陛下为武宗亲弟,自宜考孝宗明矣。孰谓与人为后,而灭武宗之统也。《仪礼》传曰:‘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汉宣起民间,犹嗣孝昭。光武中兴,犹考孝元。魏明帝诏皇后无子,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孰谓入继之主与为人后者异也。宋范纯仁谓英宗亲受诏为子,与入继不同,盖言恩义尤笃,尤当不顾私亲,非以生前为子者乃为人后,身后入继者不为人后也。萼言‘孝宗既有武宗为之子,安得复为立后。’臣等谓陛下自后武宗而上考孝宗,非为孝宗立后也。又言‘武宗全神器授陛下,何忍不继其统。’臣等谓陛下既称武宗皇兄矣,岂必改孝宗称伯,乃为继其统乎?又言‘礼官执者不过前宋《濮议》’。臣等愚昧,所执实不出此。盖宋程颐之议曰:‘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绝于私恩。故所继,主于大义;所生,存乎至情。至于名称,统绪所系,若其无别,斯乱大伦。’殆为今日发也。谨集诸章奏,惟进士张璁、主事霍韬、给事中熊浃与萼议同,其他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议。”

  议上,留中。而特旨召桂萼、张璁、席书于南京。越旬有五日,乃下谕曰:“朕奉承宗庙正统,大义岂敢有违。第本生至情,亦当兼尽。其再集议以闻。”俊不得已,乃集群臣请加“皇”字,以全徽称。议上,复留十余日。至三月朔,乃诏礼官,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兴国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择日祭告郊庙,颁诏天下。而别谕建室奉先殿侧,恭祀献皇。俊等复争曰:“陛下入奉大宗,不得祭小宗,亦犹小宗之不得祭大宗也。昔兴献帝奉藩安陆,则不得祭宪宗。今陛下入继大统,亦不得祭兴献帝。是皆以礼抑情者也。然兴献帝不得迎养寿安皇太后于藩邸,陛下得迎兴国太后于大内,受天下之养,而尊祀兴献帝以天子之礼乐,则人子之情获自尽矣。乃今圣心无穷,臣等敢不将顺,但于正统无嫌,乃为合礼。”帝曰:“朕但欲奉先殿侧别建一室,以伸追慕之情耳。迎养藩邸,祖宗朝无此例,何容饰以为词。其令陈状。”俊具疏引罪。用严旨切责,而趣立庙益急。俊等乃上议曰:“立庙大内,有干正统。臣实愚昧,不敢奉诏。”帝不纳,而令集廷臣大议。俊等复上议曰:“谨按先朝奉慈别殿,盖孝宗皇帝为孝穆皇太后附葬初毕,神主无荐享之所而设也。当时议者,皆据周制特祀姜嫄而言。至为本生立庙大内,则从古未闻。惟汉哀帝为定陶恭王立庙京师。师丹以为不可,哀帝不听,卒遗后世之讥。陛下有可以为尧、舜之资,臣等不敢导以衰世之事。请于安陆特建献帝百世不迁之庙,俟他日袭封兴王子孙世世献飨,陛下岁时遣官持节奉祀,亦足伸陛下无穷至情矣。”帝仍命遵前旨再议,俊遂抗疏乞休。再请益力,帝怒,责以肆慢,允其去。召席书未至,令吴一鹏署事。《明伦大典》成,落俊职,卒于家。隆庆初,赠少保,谥文庄。

  俊行谊修洁,立朝光明端介。学宗洛、闽。与王守仁交好,而不同其说。学者称“石潭先生”。

  弟伟,字器之。由庶吉士授检讨。与俊皆忤刘瑾,调南京礼部主事。瑾诛,复故官。屡迁南京国子祭酒。武宗以巡幸至,率诸生请幸学,不从。江彬矫旨取玉砚,伟曰:“有秀才时故砚,可持去。”俊罢官之岁,伟亦至吏部右侍郎,偕廷臣数争“大礼”,又伏阙力争。及席书、张璁等议行,犹持前说不变。转官左侍郎,为陈氵光劾罢,卒于家。

  吴一鹏,字南夫,长洲人。弘治六年进士。迁庶吉士,授编修。户部尚书周经以谗去,上疏乞留之。正德初,进侍讲,充经筵讲官。刘瑾出诸翰林为部曹,一鹏得南京刑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瑾诛,复为侍讲。进侍讲学士,历国子祭酒、太常卿。并在南京。母丧除,起故官。

  世宗践阼,召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数与尚书毛澄、汪俊力争“大礼”。俊去国,一鹏署部事,而帝趣建献帝庙甚亟。一鹏集廷臣上议曰:“前世入继之君,间有为本生立庙园陵及京师者。第岁时遣官致祀,寻亦奏罢。然犹见非当时,取议后代。若立庙大内而亲享之,从古以来未有也。臣等宁得罪陛下,不欲陛下失礼于天下后世。今张璁、桂萼之言曰‘继统公,立后私’。又曰‘统为重,嗣为轻’。窃惟正统所传之谓宗,故立宗所以继统,立嗣所以承宗,统之与宗初无轻重。况当我朝传子之世,而欲仿尧、舜传贤之例,拟非其伦。又谓‘孝不在皇不皇,惟在考不考’,遂欲改称孝宗为‘皇伯考’。臣等历稽前古,未有神主称‘皇伯考’者。惟天子称诸王曰‘伯叔父’则有之,非可加于宗庙也。前此称本生皇考,实裁自圣心。乃谓臣等留一皇字以觇陛下,又谓‘百皇字不足当父子之名’,何肆言无忌至此。乞速罢建室之议,立庙安陆,下璁、萼等法司按治。”帝报曰:“朕起亲藩,奉宗祀岂敢违越。但本生皇考寝园,远在安陆,于卿等安乎?命下再四,尔等欺朕冲岁,党同执违,败父子之情,伤君臣之义。往且勿问,其奉先殿西室亟修葺,尽朕岁时追远之情。”时嘉靖三年四月也。

  顷之,一鹏极陈四方灾异,言:“自去年六月迄今二月,其间天鸣者三,地震者三十八,秋冬雷电雨雹十八,暴风、白气、地裂、山崩、产妖各一,民饥相食二。非常之变,倍于往时。愿陛下率先群工,救疾苦,罢营缮,信大臣,纳忠谏,用回天意。”帝优诏报之。逾月,手敕名奉先殿西室为观德殿,遂命一鹏偕中官赖义、京山侯崔元迎献帝神主于安陆。一鹏等复上言:“历考前史,并无自寝园迎主入大内者。此天下后世观瞻所系,非细故也。且安陆为恭穆启封之疆,神灵所恋,又陛下龙兴之地,王气所钟。故我太祖重中都,太宗重留都,皆以王业所基,永修世祀。伏乞陛下俯纳群言,改题神主,奉安故宫,为百世不迁。其观德殿中别设神位香几以慰孝思,则本生之情既隆,正统之义亦尽。”奏入,不纳。一鹏乃行。虑使者为道途患,疏请禁约,帝善其言而戒饬之。

  比还朝,则廷臣已伏阙哭争,朝事大变,而给事中陈氵光讠寿张尤甚。一鹏抗疏曰:“大礼之议断自圣心,正统本生,昭然不紊。而氵光妄谓陛下诞生于孝宗没后三年,嗣位于武宗没后二月,无从授受,其说尤为不经。谨按《春秋》以受命为正始,故鲁隐公上无所承,内无所受,则不书即位。今陛下承武宗之遗诏,奉昭圣之懿旨,正合《春秋》之义。而氵光谓孰从授受,是以陛下为不得正始也。洸本小人,不痛加惩艾,无以杜效尤之渐。”不听。

  其年九月,一鹏以本官入内阁专典诰敕兼掌詹事府事。《武宗实录》成,进尚书,领职如故。寻以省墓归,还朝仍典诰敕。未几,出理部事。前此典内阁诰敕者,皆需次柄政。而张璁、桂萼新用事,素衔一鹏异己,乃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居二年,南京官劾诸大臣王琼等不职,一鹏与焉,遂乞致仕。给廪如故事。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子子孝,湖广参政。

  朱希周,字懋忠,昆山人,徙吴县。高祖吉,户科给事中。父文云,按察副使。希周举弘治九年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授修撰,进侍讲,充经筵讲官。刘瑾摘修《会典》小疵,降修撰。《孝宗实录》成,复官。久之,进侍读学士,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阅五年,召为礼部右侍郎。

  时方议“大礼”,数偕其长争执。会左侍郎吴一鹏奉使安陆,尚书席书未至,希周独理部事。而帝方营观德殿,令协律郎崔元初习乐舞生于大内。太常卿汪举劾之。帝遂令太常官一人同入内教习。希周上言:“太常乐舞有定数,不当更设。”帝不从。举复争,帝责其妄议。而是时张璁、桂萼已召至,益交章请去本生之号。帝悦从之,趣礼官具上册仪。希周率郎中余才、汪必东等疏谏曰:“陛下考孝宗、母昭圣三年矣,而更定之论忽从中出,则明诏为虚文,不足信天下,祭告为渎礼,何以感神祇。且本生非贬词也,不妨正统,而亲之义寓焉。何嫌于此,而必欲去之,以滋天下之议。”时群臣谏者甚众,疏皆留中,遂相率诣左顺门跪伏。希周走告诸阁臣曰:“群臣伏阙,公等能坐视乎?”亦偕群臣跪伏以请。帝闻,大怒,命希周与何孟春等俱待罪,而尽系庶僚于诏狱。明日,上章圣皇太后册文,希周及尚书秦金、金献民、赵鉴、赵璜,侍郎何孟春,都御史王时中,大理少卿张缙、徐文华俱不赴。帝怒,责陈状。希周等伏罪,复严旨谯责乃已。而是时庶僚系狱者犹未释,希周上言:“诸臣狂率,固不可宥。但今献皇帝神主将至,必百官斋迎,乃克成礼。乞早宽缧絏,用襄大典。”不纳。“大礼”遂自此定矣。

  其明年,由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大计京官,南六科无黜者。桂萼素以议礼嗛希周,且恶两京言官尝劾己,因言希周畏势曲庇。希周言:“南京六科止七人,实无可去者。臣以言路私之固不可,如避言路嫌,诛责之,尤不可。且使举曹皆贤,必去一二人示公,设举曹皆不肖,亦但去一二人塞责乎?”因力称疾乞休。温旨许之,仍敕有司岁给夫廪。

  林居三十年,中外论荐者三十余疏,竟不复起。性恭谨,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赠太子少保。濒殁,属诸子曰:“他日倘蒙易名典,勿犯我家讳。”乃避“文”,谥恭靖。

  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祖俊,云南按察司佥事。父说,刑部郎中。孟春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该博。第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下狱,疏救之。诏修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军九千人,计费百余万。抗疏极谏。清宁宫灾,陈八事,疏万余言。进员外郎、郎中,出理陕西马政,条目毕张。还,上厘弊五事,并劾抚臣不职。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擢太仆少卿,进为卿。驾幸宣府,驰疏谏。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讨平十八寨叛蛮阿勿、阿寺等,奏设永昌府,增五长官司、五守御所。录功,荫一子,辞不受。

  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召为吏部右侍郎。会苏、松诸府旱潦相继,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孟春仿汉魏相条奏八事,帝嘉纳焉。寻进左侍郎。尚书乔宇罢,代署部事。

  先是,“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言:

  臣阅邸报,见进士屈儒奏中请尊圣父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圣母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得旨下部,知犹未奉俞命也。

  臣惟前世帝王,自旁支入奉大统,推尊本生,得失之迹具载史册。宣帝不敢加号于史皇孙,光武不敢加号于南顿君,晋元帝不敢加号于恭王,抑情守礼。宋司马光所谓当时归美,后世颂圣者也。哀、安、桓、灵乃追尊其父祖,犯义侵礼。司马光所谓取讥当时,见非后世者也。《仪礼·丧服》:“为人后者”《传》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传曰:“何以期也?不二斩也”,“重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夫父母,天下莫隆焉。至继大宗则杀其服,而移于所后之亲,盖名之不可以二也。为人后者为之子,不敢复顾私亲。圣人制礼,尊无二上,若恭敬之心分于彼,则不得专于此故也。

  今者廷臣详议,事狱未决,岂非皇叔考之称有未当者乎?抑臣愚亦不能无疑。《礼》,生曰“父母”,死曰“考妣”,有“世父母”、“叔父母”之文,而无世叔考、世叔妣之说。今欲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古典何据?宋英宗时有请加濮王皇伯考者,宋敏求力斥其谬。然则皇叔考之称,岂可加于兴献王乎?即称皇叔父,于义亦未安也。经书称伯父、叔父皆生时相呼,及其既殁,从无通亲属冠于爵位之上者。然则皇叔父之称,其可复加先朝已谥之亲王乎?臣伏睹前诏,陛下称先皇帝为皇兄,诚于献王称皇叔,如宋王珪、司马光所云,亦已惬矣。而议者或不然,何也?天下者,太祖之天下也。自太祖传至孝宗,孝宗传之先皇帝,特简陛下,授之大业。献王虽陛下天性至亲,然而所以光临九重,富有四海,子子孙孙万世南面者,皆先皇帝之德,孝宗之所贻也。臣故愿以汉宣、光武、晋元三帝为法,若非古之名,不正之号,非臣所愿于陛下也。

  及孟春官吏部,则已尊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上疏乞从初诏,皆不省。于是帝益入张璁、桂萼等言,复欲去本生二字。璁方盛气,列上礼官欺妄十三事,且斥为朋党。孟春偕九卿秦金等具疏,略曰:“伊尹谓‘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志,必求诸非道’。迩者,大礼之议,邪正不同。若诸臣匡拂,累千万言,此所谓逆于心之言也,陛下亦尝求诸道否乎?一二小人,敢托将顺之说,招徕罢闲不学无耻之徒,荧惑圣听,此所谓逊于志之言也,陛下亦尝求诸非道否乎?何彼言之易行,而此言之难入也。”遂发十三难以辨折璁,疏入留中。

  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修撰杨慎曰:“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遂遮留群臣于金水桥南,谓今日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孟春、金献民、徐文华复相号召。于是九卿则尚书献民及秦金、赵鉴、赵璜、俞琳、侍郎孟春及朱希周、刘玉,都御史王时中、张润,寺卿汪举、潘希曾、张九叙、吴祺,通政张瓒、陈霑,少卿徐文华及张缙、苏民、金瓒,府丞张仲贤,通政参议葛禬,寺丞袁宗儒,凡二十有三人;翰林则掌詹事府侍郎贾咏,学士丰熙,侍讲张璧,修撰舒芬、杨维聪、姚涞、张衍庆,编修许成名、刘栋、张潮、崔桐、叶桂章、王三锡、余承勋、陆釴、王相、应良、王思,检讨金皋、林时及慎、元正,凡二十有二人;给事中则张翀、刘济、安磐、张汉卿、张原、谢蕡、毛玉、曹怀、张嵩、王瑄、张〈羽廷〉、郑一鹏、黄重、李锡、赵汉、陈时明、郑自璧、裴绍宗、韩楷、黄臣、胡纳,凡二十有一人;御史则王时柯、余翱、叶奇、郑本公、杨枢、刘颍、祁杲、杜民表、杨瑞、张英、刘谦亨、许中、陈克宅、谭缵、刘翀、张录、郭希愈、萧一中、张恂、倪宗枿、王璜、沈教、钟卿密、胡琼、张濂、何鳌、张曰韬、蓝田、张鹏翰、林有孚,凡三十人;诸司郎官,吏部则郎中余宽、党承志、刘天民,员外郎马理、徐一鸣、刘勋,主事应大猷、李舜臣、马冕、彭泽、张鹍,司务洪伊,凡十有二人;户部则郎中黄待显、唐昇、贾继之、杨易、杨淮、胡宗明、栗登、党以平、何岩、马朝卿,员外郎申良、郑漳、顾可久、娄志德,主事徐嵩、张庠、高奎、安玺、王尚志、朱藻、黄一道、陈儒、陈腾鸾、高登、程旦、尹嗣忠、郭日休、李录、周诏、戴亢、缪宗周、邱其仁、俎琚、张希尹,司务金中夫,检校丁律,凡三十有六人;礼部则郎中余才、汪必东、张〈羽惠〉、张怀,员外郎翁磐、李文中、张澯,主事张镗、丰坊、仵瑜、丁汝夔、臧应奎,凡十有二人;兵部则郎中陶滋、贺缙、姚汝皋、刘淑相、万潮。员外郎刘漳、杨仪、王德明,主事汪溱、黄嘉宾、李春芳、卢襄、华钥、郑晓、刘一正、郭持平、余祯、陈赏,司务李可登、刘从学,凡二十人;刑部则郎中相世芳、张峨、詹潮、胡琏、范录、陈力、张大轮、叶应骢、白辙、许路,员外郎戴钦、张俭、刘士奇,主事祁敕、赵廷松、熊宇、何鳌、杨濂、刘仕、萧樟、顾铎、王国光、汪嘉会、殷承叙、陆铨、钱铎、方一兰,凡二十有七人;工部则郎中赵儒、叶宽、张子衷、汪登、刘玑、江珊,员外郎金廷瑞、范钅、庞淳,主事伍余福、张凤来、张羽、车纯、蒋珙、郑骝,凡十有五人;大理之属则寺正母德纯、蒋同仁,寺副王暐、刘道,评事陈大纲、钟云瑞、王光济、张徽、王天民、郑重、杜鸾,凡十有一人。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

  帝大怒,遣锦衣先执为首者。于是丰熙、张翀、余翱、余宽、黄待显、陶滋、相世芳、母德纯八人,并系诏狱。杨慎、王元正乃撼门大哭,众皆哭,声震阙廷。帝益怒,命收系五品以下官若干人,而令孟春等待罪。翼日,编修王相等十八人俱杖死,熙等及慎、元正俱谪戍,始下孟春等前疏,责曰:“朕嗣承大统,祗奉宗庙,尊崇大礼,自出朕心。孟春等毁君害政,变乱是非。且张璁等所上十三条尚留中未发,安得先知?其以实对。”于是孟春等具疏伏罪,言:“璁等所条者,于未进之日先以私稿示人,且有副本存通政司,故臣等知之。臣等忝从大臣后,得与议礼之末。窃以璁等欺罔,故昌言论辨,以渎天听,罪应万死。惟望圣明加察,辨其孰正孰邪,则臣等虽死亦幸。”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故事,南部止侍郎一人,时已有右侍郎张琮,复以孟春为左,盖賸员也。

  孟春屡疏引疾,至六年春始得请。及《明伦大典》成,削其籍。久之,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孟春所居有泉,用燕去来时盈涸得名,遂称“燕泉先生”云。

  丰熙,字原学,鄞人,布政司庆孙也。幼有异禀。尝大书壁间曰:“立志当以圣人为的。逊第一等事于人,非夫也。”年十六丧母,水浆不入口数日,居倚庐三年。弘治十二年举殿试第二。孝宗奇其策,赐第一人袍带宠之。授编修,进侍讲,迁右谕德。以不附刘瑾,出掌南京翰林院事。父丧阕,起故官。

  世宗即位,进翰林学士。兴献王“大礼”议起,熙偕礼官数力争。及召张璁、桂萼为学士,方献夫为侍读学士,熙昌言于朝曰:“此冷褒、段犹流也,吾辈可与并列耶?”抗疏请归,不允。既而尊称礼定,卜日上恭穆献皇帝谥册。熙等疏谏曰:“大礼之议颁天下三年矣,乃以一二人妄言,欲去本生之称,专隆鞠育之报。臣等闻命,惊惶罔知攸措。窃惟陛下为宗庙神人之主,必宗庙之礼加隆,斯继统之义不失。若乖先王之礼,贻后世之讥,岂不重累圣德哉。”不得命,相率伏哭左顺门。遂下诏狱掠治,复杖之阙廷,遣戍。熙得福建镇海卫。

  既璁等得志,乃相率请释谪戍诸臣罪,皆首及熙,帝不听。最后谨身殿灾,熙年且七十,给事中田濡复请矜宥,卒不听。居十有三年,竟卒于戍所。隆庆初,赠官赐恤。

  子坊,字存礼。举乡试第一。嘉靖二年成进士。出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寻谪通州同知。免归。坊博学工文,兼通书法,而性狂诞。熙既卒,家居贫乏,思效张璁、夏言片言取通显。十七年诣阙上书,言建明堂事,又言宜加献皇帝庙号称宗,从配上帝,世宗大悦。未几,进号睿宗,配飨玄极殿。其议盖自坊始,人咸恶坊畔父云。明年复进《卿云雅诗》一章,诏付史馆。待命久之,竟无所进擢,归家悒悒以卒。晚岁改名道生。别为《十三经训诂》,类多穿凿语。或谓世所传《子贡诗传》,亦坊伪纂也。

  徐文华,字用光,嘉定州人。正德三年进士。授大理评事。擢监察御史,巡按贵州。乖西苗阿杂等倡乱,偕巡抚魏英讨之,破寨六百三十。玺书奖劳。

  江西副使胡世宁坐论宁王宸濠系诏狱,文华抗疏救曰:“世宁上为圣朝,下为宗室,竭诚发愤,言甫脱口,而祸患随之,亦可哀也。宁王威焰日以张,隐患日以甚。失今不戢,容有纪极。顾又置世宁重法,杜天下之口,夺忠鲠之气,弱朝廷之势,启宗藩之心,招意外之变,皆自今日始矣。”不纳。

  帝遣中官刘允迎佛乌斯藏,文华力谏。不报。马昂纳妊身女弟于帝,又疏谏曰:“中人之家不取再醮之妇。陛下万乘至尊,乃有此举,返之于心则不安,宣之于口则不顺,传之天下后世则可丑。谁为陛下进此者,罪可族也。万一防闲阔略,不幸有李园、吕不韦之徒乘间投隙,岂细故哉。今昂兄弟子侄出入禁闼,陛下降绌等威,与之乱服杂坐,或同卧起,坏祖宗法,莫此为甚。马姬专宠于内,昂等弄权于外,祸机窃发,有不可胜言者。乞早诛以绝祸源。”亦不报。文华既数进直言,帝及诸近幸皆衔之。会文华条上宗庙礼仪,祧庙、禘祫、特享、出主、祔食,凡五事。考证经义,悉可施行。帝怒,责其出位妄言,章下所司。礼官暗于经术,又阿帝意,遂奏文华言非是。命下诏狱,黜为民。时正德十一年十月也。

  世宗即位,起故官,历河南按察副使。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入为大理右少卿,寻转左。时方议兴献帝“大礼”,文华数偕诸大臣力争。明年七月复倡廷臣伏阙哭谏,坐停俸四月。已,席书、张璁、桂萼、方献夫会廷臣大议,文华与汪伟、郑岳犹力争。武定侯郭勋遽曰:“祖训如是,古礼如是,璁等言当。书曰大臣事君,当将顺其美。”议乃定。及改题庙主,文华谏曰:“孝宗有祖道焉,不可以伯考称。武宗有父道焉,不可以兄称。不若直称曰‘孝宗敬皇帝’、‘武宗毅皇帝’,犹两全无害也。”疏入,命再夺俸。

  六年秋,李福达狱起。主狱者璁、萼、献夫,以议礼故憾文华等,乃尽反狱词,下文华与诸法官狱。狱具,责文华阿附御史杀人,遣戍辽阳。遇赦,卒于道。隆庆初,赠左佥都御史。

  自大学士毛纪、侍郎何孟春去位,诸大臣前争“大礼”者,或依违顺旨,文华顾坚守前议不变。其被谴不以罪,士论深惜之。

  薛蕙,字君采,亳州人。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

  嘉靖二年,廷臣数争“大礼”,与张璁、桂萼等相持不下。蕙撰《为人后解》、《为人后辨》及辨璁、萼所论七事,合数万言上于朝。《解》有上下二篇,推明大宗义。其《辨》曰:

  陛下继祖体而承嫡统,合于为人后之义,坦然无疑。乃有二三臣者,诡经畔礼,上惑圣聪。夫经传纤悉之指,彼未能睹其十一,遽欲恃小慧,骋夸词,可谓不知而作者也。

  其曰“陛下为献帝不可夺之適嗣。”按汉《石渠议》曰:“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適子,当绝父嗣以后大宗否?”戴圣云:“大宗不可绝。《礼》言適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子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晋范汪曰:“废小宗,昭穆不乱。废大宗,昭穆乱矣。先王所以重大宗也。岂得不废小宗以继大宗乎?”夫人子虽有適庶,其亲亲之心一也。而《礼》適子不为后,庶子得为后者,此非亲其父母有厚薄也,直系于传重收族不同耳。今之言者不知推本祖祢,惟及其父母而止,此弗忍薄其亲,忍遗其祖也。

  其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乃汉儒邪说”。按此踵欧阳修之谬也。夫“为人后者为之子”,其言出于《公羊》,固汉儒所传者。然于《仪礼》实相表里,古今以为折衷,未有异论者也。藉若修之说,其悖礼甚矣。《礼》“为人后者,斩衰三年”,此子于父母之丧也。以其父母之丧服之,非为之子而何?其言之悖礼一也。传言“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其若子者,由为之子故耳。传明言“若子”,今顾曰“不为之子”,其言之悖礼二也。且为人后者不为之子,然则称谓之间,将不曰父,而仍曰伯父、叔父乎?其言之悖礼三也。又立后而不为之子,则古立后者,皆未尝实子之,而姑伪立是人也。是圣人伪教人以立后,而实则无后焉耳。其言之悖礼四也。夫无后者,重绝祖考之祀,故立后以奉之。今所后既不得而子,则祖考亦不得而孙矣。岂可以入其庙而奉其祀乎?其言之悖礼五也。由此观之,名汉臣以邪说,无乃其自名耶?抑二三臣者亦自度其说之必穷也,于是又为遁辞以倡之曰:“夫统与嗣不同,陛下之继二宗,当继统而不继嗣。”此一言者,将欲以废先王为人后之义与?则尤悖礼之甚者也。然其牵合附会,眩于名实,苟不辨而绝之,殆将为后世祸矣。

  夫《礼》为大宗立后者,重其统也。重其统不可绝,乃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为之后者,统可以绝,则嗣可以不继也。是则以继统故继嗣,继嗣所以继统也。故《礼》“为人后”,言继嗣也;“后大宗”,言继统也。统与嗣,非有二也,其何不同之有?自古帝王入继者,必明为人后之义,而后可以继统。盖不为后则不成子也。若不成子,夫安所得统而继之。故为后也者,成子也,成子而后继统,又将以绝同宗觊觎之心焉。圣人之制礼也,不亦善乎。抑成子而后继统,非独为人后者尔也。《礼》无生而贵者。虽天子诸侯之子,苟不受命于君父,亦不敢自成尊也。《春秋》重授受之义,以为为子受之父,为臣受之君。故谷梁子曰“臣子必受君父之命”。斯义也,非直尊君父也,亦所以自尊焉耳。盖尊其君父,亦将使人之尊己也。如此则义礼明而祸乱亡。今说者谓‘伦序当立斯立已’,是恶知《礼》与《春秋》之意哉!

  若夫前代之君,间有弟终而兄继,侄终而伯叔父继者,此遭变不正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于己则考也,己于先君则子也。故不可考后君,而亦无两统二父之嫌,若晋之哀帝、唐之宣宗是也。其或诸王入嗣,则未有仍考诸王而不考天子者也。陛下天伦不先于武宗,正统不自于献帝,是非予夺,至为易辨。而二三臣者猥欲比于遭变不正之举,故曰悖礼之尤者也。

  其他所辨七事,亦率仿此。

  书奏,天子大怒,下镇抚司考讯。已,贳出之,夺俸三月。会给事中陈洸外转,疑事由文选郎夏良胜及蕙。良胜已被讦见斥,而蕙故在。时亳州知州颜木方坐罪,乃诬蕙与木同年相关通,疑有奸利。章下所司,蕙亦奏辨。帝不听,令解任听勘。蕙遂南归。既而事白,吏部数移文促蕙起。蕙见璁、萼等用事,坚卧不肯起。十八年诏选宫僚,拟蕙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帝犹以前憾故,报罢。而蕙亦卒矣。

  蕙貌癯气清,持己峻洁,于书无所不读。学者重其学行,称为“西原先生”。

  当是时,廷臣力持“大礼”,而璁、萼建异议,举朝非之。其不获与廷议,而以璁、萼得罪者,又有胡侍、王禄、侯廷训云。

  胡侍,宁夏人。举进士。历官鸿胪少卿。张璁、桂萼既擢学士,侍劾二人越礼背经。因据所奏,反复论辨,凡千余言。帝怒,命逮治。言官论救,谪潞州同知。沈府宗室勋注以事憾之,奏侍试诸生题讥刺,且谤“大礼”。逮至京,讯斥为民。

  王禄,新城人。举于乡,为福建平和知县。嘉靖九年,疏请建献帝庙于安陆,封崇仁王以主其祀,不当考献帝,伯孝宗,涉二本之嫌。宗藩子有幼而岐嶷者,当养之宫中,备储贰选。疏奏,即弃官归。命按臣逮治,亦斥为民。

  侯廷训,乐清人。与张璁同郡,同举进士,而持论不合。初释褐,即上疏请考孝宗,且言不当私藩邸旧臣,语最切直。除南京礼部主事。嘉靖三年冬,“大礼”定,廷训心非之。私刊所著议礼书,潜寄京师,下诏狱拷讯。子一元,年十三,伏阙讼冤,得释。后起官至漳南佥事。以贪虐,被劾为民。一元举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

  赞曰:“大礼”之议,杨廷和为之倡,举朝翕然同声,大抵本宋司马光、程颐《濮园议》。然英宗长育宫中,名称素定。而世宗奉诏嗣位,承武宗后,事势各殊。诸臣徒见先贤大儒成说可据,求无得罪天下后世,而未暇为世宗熟计审处,准酌情理,以求至当。争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

卷七十九譯文

  毛澄,字憲清,江蘇崑山人。考中弘治六年(1493)第一名進士,授職修撰,參預編寫《會典》成書後,升右諭德,在東宮任直講。武宗當時還是太子,告訴孝宗說毛澄講課明白易懂,孝宗大為高興,秋夜正在舉行宴席,當即就撤了宴席給毛澄作為賞賜。

  武宗登基以後,升他做了左庶子,值勤於經筵前。後因為母親去世回家守喪。正德四年(1509),劉瑾摘取《會典》中的小毛病把參加編撰的人貶官,讓毛澄當了侍讀。脫下喪服回朝後升為侍講學士,又升為學士,掌管翰林院事務。還曾當過禮部侍郎。

  十二年(1517)六月,任禮部尚書。那年八月初一,武宗便裝外出遊玩,毛澄率領侍郎王瓚、顧清等上書請武宗回宮。後來又走出居庸關,到宣府去遊玩,久留不回。毛澄等一次次上書諫勸,都不予答覆。第二年正月,返回到京城,傳令讓百官身穿軍裝到郊外迎接,毛澄等請用平時的官服,武宗不允許。七月,武宗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率領天子的部隊巡守邊防,到宣府去了,經過大同、山西到達榆林。毛澄等一次次飛章諫勸。到十二月份,又和朝中大臣們一起上書說:“自去年正月以來,陛下車馬數次外出巡遊,顧不上在宮中安靜地住下來。這次外出,又已經半年了。宗廟、社稷的祭祀典禮都是由人代為舉行的,萬壽節、元旦和冬至的朝賀禮儀都省略了。臘月初一的冬..,省略而不舉行,就有兩年了。現在本年度即將結束,郊祀的日子已幫您占卜好了。皇祖的教導說:‘凡是祭祀天地,精誠就可以感天動地,怠慢就會禍不單行。’現在您乘車遠遊在外,不知哪天回程。萬一冰雪擋路,車馬難行,元旦來不及親自捧送玉帛到上帝面前,您心中怎麼安穩得了?況且邊境上荒涼、寒冷,冬天裡尤其冷得厲害。我們這些大臣在京城裡吃著厚味祿米,抬頭想到陛下您在外身體勞累,根底空虛,遙望陛下,憂心如醉。所以敬請打駕速回,親自參加祭祀,這樣國家、臣民都將幸運至極了。”武宗未予答覆。

  十四年(1519)二月,武宗剛剛回到京城,就指示禮部說:“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太師、鎮國公朱壽將派到京城兩畿,並往山東瞻仰東嶽,祭祀孔聖人,為百姓祈求幸福。”毛澄等大吃一驚,又和大臣們一起上書說“:陛下是天地的兒子,繼承祖宗的大業,四海九州只知道陛下有皇帝的稱號。現在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釋出這道聖旨的是陛下,加這個稱號的,也是陛下,不知道接受這個稱號的該是誰?如果因為皇儲還沒有確定,想求告普天下的名山大川,用以祈求神靈暗中相助,那麼派遣使臣攜帶玉帛前去,足夠表示您的敬意了。何必親身捧著神像,獻上香燭,像佛、老之徒那樣幹呢?”進而一一陳述了五條不能那樣做的理由。武宗也不予回答。

  宸濠在江西造起反來,武宗親自南征以顯示軍威,後來在南京住了一年多。毛澄等一次又一次請他回北京。等返回到通州時,武宗聽從江彬的話,打算立即把宸濠賜死。毛澄根據漢庶人的故事,請回到京城向郊廟告祭後,舉行獻俘儀式然後殺掉宸濠。武宗沒聽。宦官王堂鎮守浙江,請為自己建立生祠,西番闡化王的使臣請額外賞賜他們九萬斤茶葉,毛澄都竭力反對,武宗又不聽。王瓊要陷害彭澤,只有毛澄說明彭澤沒罪。

  武宗逝世以後,毛澄和大學士梁儲、壽寧侯張鶴齡、駙馬崔元、太監韋霖等到安陸迎接世宗。到安陸後,即將進去拜見世宗,有人考慮用天子之禮覲見。毛澄說“:現在就行大禮,往後怎麼增加呢?莫不是群臣勸進、皇儲辭讓的禮節都該廢除了嗎?”

  世宗登基才六天,就釋出聖旨要大臣討論興獻王的主祀和尊稱。五月七日,毛澄大會文武群臣,遞上決議說“:據查證,漢成帝立定陶王為皇太子,立楚孝王的孫子劉景為定陶王,供奉共王的祭祀。共王是皇太子的親生父親。當時大司空師丹認為這樣做私恩、大義都得到了照顧。現在陛下入宮繼承了王統,應該像定陶王的例子辦,以益王第二個兒子崇仁王朱厚炫入繼為興王的後裔,接任興王,主持興王的祭祀。又據查證,宋濮安懿王的兒子入繼仁宗做兒子,就是後來的英宗。司馬光認為應該以高官大爵尊崇濮王,稱他王伯而不稱其名。範鎮也說‘:陛下既然給仁宗做兒子,如果再把濮王稱為父親,在大義上說來不恰當。’於是為濮王立了廟,以趙宗樸為濮國公,供奉濮王的祭祀。程頤有言道:‘過繼給人做兒子,就把人家稱作父母,而把生身父母稱作伯、叔父母,這是做人的大倫理準則。不過生養之恩也是再大不過的了,應該另立一個特殊的稱號,如稱為伯、叔父某國大王,這樣既明確了王位的正統譜系,而親生父親也尊崇到了極點。’現在興獻王是孝宗的弟弟,是陛下的生父,和濮安懿王的事正是一樣。陛下應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凡是祭告興獻王或上書信給王妃,都自稱侄皇帝某某,這樣正統、私親,大禮、私恩都考慮到了,這可以作為千秋萬代的法則。”奏議遞上後,世宗憤怒地說:“父母的稱呼能改成這個樣子嗎?”下令重行議定。

  本月二十四日,毛澄又召集大臣們一起遞上決議說“:《禮》規定過繼給人就是人家的兒子,上自天子下到百姓都是一個樣。興獻王的兒子只您一個,既然入宮繼承王位,供奉宗廟的祭祀,所以我們以前的決議就想讓崇仁王厚炫供奉興獻王的祭祀。至於稱號,陛下應該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國大王,自稱侄皇帝名字,這有宋朝程頤的話可以作為根據。按我朝的制度,皇帝對於宗室中的長輩,只稱伯父、叔父,自稱皇帝而不稱名字。現在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大王,又自稱名字,尊崇的禮數已達到了極點,我們不敢再有別的什麼意見了。”進而又把程頤《代彭思永議濮王禮疏》抄一份呈交世宗閱讀。世宗又不願聽從,命令他廣泛地考察前代的典禮,再商定好了報上來。

  毛澄於是又召集大臣們上書議論說“:我們再三在一起討論,所以請改稱興獻王為叔父,是為了說明王位正統的尊號不能有兩。如果在叔父之稱呼前加個皇字,那麼陛下的伯父、叔父們就沒法子和獻王平處了。在王前加個大字,天下其他的藩王就已經不能和獻王相比了。興獻王的稱號確定以後,王妃的稱號就隨著王,天底下的王妃們也無法和興獻王妃一樣尊貴了。況且陛下以天下贍養父母,用以使他們心中高興,不違反他們的願望,這哪裡是一家或一國對父母的贍養可以相提並論的?這已經是孔子所說的對父母以禮侍候了。其他尊崇為皇帝的說法,直稱父母的主張,似乎不合禮制。尊崇為皇帝的錯誤,沒有比魏明帝的詔書更錯誤的了。直稱父母的錯誤,沒有比宋朝程頤的議論更詳細的了。最恰當的典禮,大都要不超出這個樣子了。”並把魏明帝的詔書也抄一份交了上去。

  當時,世宗決心堅定地想要推崇自己的父母,而進士張璁又抗言上書極力陳說禮官的荒謬。世宗動了心,就把毛澄等人的上書壓在手頭,久不下發。到了八月初一,又命令大臣們集中討論。毛澄等又上書議論說“:古代先王制禮是根據人情而來的。武宗既沒有兒子,又沒有兄弟,所以在憲廟的孫子們當中選擇了陛下您。這是武宗把您看作同堂兄弟,您應該以孝宗為父親,以慈壽為母親,沒有什麼可疑的。您怎麼能又考慮自家的雙親呢?”奏疏遞進去,世宗不高興,又留在宮中了。恰好給事中邢寰請討論憲廟皇妃邵氏的稱號,毛澄上書說:“王妃生下獻王,實際上也是陛下在譜系中的來歷。但是既然繼承了憲宗傳下來的王位,就應該以孝宗為父,以慈壽太后為母親。孝宗對憲廟的皇妃應稱皇太妃,那麼對陛下說來您應該尊稱她為太皇太妃。這樣,家族中的倫序既已排正,您對父母的私情、大義又都夠深厚了。”奏疏呈上,世宗這次回答說:“知道了。”本月時世宗因為母妃將到,下令禮官討論歡迎儀式。毛澄等請讓王妃由崇文門進城再進東安門,世宗不同意。他又提出由正陽左門進來再入大明東門,世宗又不同意。毛澄等堅持當初的意見不變,世宗竟自行確定了歡迎儀式,都從中門進來。

  那時尊崇獻王的禮數還沒有確定,張璁又進呈《大禮或問》,世宗更加有意引用他。到九月底,把毛澄等以前的奏疏發下來,又命令禮官廣泛採納意見,然後拿個提案上來。毛澄等人料想勢不得已,就和內閣大臣商議,加稱興王為帝,妃為後,用皇太后懿旨予以公佈。然後毛澄才上書說:“我們那一點愚蠢的見地,在以前的奏議中都已經說過。現在使陛下您的心得到安慰,使大禮適用於現在而不違背情理,合於古禮又不失道理,那麼有內閣的機要大臣在,請聽取他們的意見。”世宗於是在十月二日以慈壽皇太后的旨意加興獻王封號為興獻帝,王妃為興國太后,皇妃邵氏也尊為太皇太后,佈告天下。但是世宗雖然勉強聽從了大臣們的決議,內心仍然惱恨。十二月十一日又傳下指示要加興獻王尊號為皇帝。內閣楊廷和等封還了皇上的親筆批示,毛澄抗言上書反對,又和九卿喬宇等合力諫阻,世宗都不允准。第二年,嘉靖改元后正月裡,清寧宮後邊三個小宮遇災。毛澄因此又說了一回,正好其他大臣中也有很多勸阻的,事情才暫時停下來。

  毛澄為人端正,誠信,很有學問、品行,議論事情侃侃而談,不屈不撓。世宗想推尊自己的親生父親,曾派遣宦官告訴他自己的意思,直至跪下來給他磕頭。毛澄大吃一驚,急忙扶他起來。這個宦官說:“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說‘哪個人沒有父母,幹麼讓我不得意’,請先生您一定改個主張。”接著拿出一袋金子送他。毛澄感慨地說:“我老邁昏庸,但是不能把典禮給壞了,現在只有一走了之,不參加討論就是了。”他接著抗言上書五六次,稱病告退,世宗一再安慰、挽留,不允許他退休。二年(1523)二月,病得厲害起來,又堅決要求,世宗才同意了。船走到興濟,他就病逝了。

  在此之前,評定他擁立皇上的功勞,加升毛澄的官為太子太傅,蔭封子孫為世襲錦衣指揮同知,他竭力推辭沒有接受。世宗向來敬畏毛澄,雖然幾次違忤他,但對毛澄的恩典、禮貌並沒減少。毛澄得病後,世宗派太醫給他診看,賞賜他的藥物不停地送來。對他的死,也深表哀悼、惋惜。追贈他為少傅,諡文簡。

  汪俊,字抑之,江西弋陽人。父親王鳳進士出身,曾做過貴州參政。汪俊自己考中弘治六年(1493)會試第一名,初任庶吉士,升編修。正德年間,參加編寫《孝宗實錄》,因為不附合劉瑾、焦芳,被調到南京當工部員外郎。劉瑾、焦芳垮臺後,他被召回北京,官復原職。幾經升遷,做到了侍讀學士,又升為禮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他改當吏部左侍郎。

  當時正討論興獻王的尊號,汪俊與尚書喬宇、毛澄等人極力諫爭。毛澄稱病告退了,接任的羅欽順沒有來,於是世宗就讓汪俊當了禮部尚書。這時獻王已經加過帝號了。主事桂萼又請求稱獻帝為皇考。他的奏疏被交給朝臣們商議。三年二月,汪俊召集七十三名大臣聯名遞上奏議說:“祖訓‘兄終弟及’,是針對親生兄弟來說的。現在陛下以武宗親弟弟的名份做了皇帝,自然就該以孝宗為父考了。誰說陛下給孝宗當兒子就滅了武宗的譜系?《儀禮》的傳說‘:繼承別人的王位到底繼承什麼呢?繼承他的大宗的地位。’漢宣帝起自民間,還是當了孝昭的後裔。光武帝中興漢朝後,還是把孝元稱作皇考。魏明帝的詔書說皇后沒有兒子,選擇庶子立為太子,以便繼承大宗的地位。誰說入繼王位與過繼做兒子不同呢?宋朝範純仁說英宗親自接到仁宗的詔書收他做兒子,英宗跟入繼王位的皇帝不一樣,他的意思是講仁宗對英宗的恩義格外深厚,英宗更應該不顧自家的親情,不是說先皇帝生前收做兒子的才是他的兒子,身後入繼他的王位的就不再是他的兒子了。桂萼說‘:孝宗已經有武宗這個兒子了,怎麼能再給他立個假子?’我們認為陛下在武宗統緒之後自然就該尊孝宗為皇考,並不是在孝宗身後給他立什麼假子。桂萼又說‘:武宗把整個天下傳給陛下,怎麼忍心不繼承他的譜系呢?’我們認為陛下既經稱武宗為皇兄,難道非把孝宗改稱為伯才算是繼承武宗的譜系嗎?桂萼又說‘禮官所認定的不過是北宋《濮議》中的道理’。我們這些人愚昧無知,所認定的道理著實不出乎《濮議》之外。北宋程頤的奏議說‘:雖說應專心於王位正統一邊,也不能完全不顧及父子親情。所以對於先皇帝的尊稱,主要體現正統大義;對於親生父的尊稱,是為了成全父子間的骨肉之情。至於尊稱的名號,關係著帝位的統緒和譜系,如果兩者沒有區別,就混淆了帝王家族的倫理。’這話差不多就是針對我們今天這事而說的了。我認真地蒐集了大家的奏議,只有進士張璁、主事霍韜、給事中熊浹與桂萼的意見相同,其他八十多篇奏疏,二百五十多人,都和我們的意見相一致。”

  他的奏議遞上後,世宗壓在宮中,而特別傳旨從南京召桂萼、張璁、席書赴京。過了十五天,才下達指示說:“朕入繼大統,供奉宗廟祭祀,怎敢違背正統大義。但是對親生父母的骨肉之情,也應當同時體現出來。希望你們再集中討論一次,然後彙報上來。”汪俊迫不得已,於是召叢集臣商議,請給獻帝加一個“皇”字,成全他的徽號。奏議遞上後,又被壓了十多天。到三月初一,世宗才給禮官釋出詔令,加稱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興國太后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讓選擇日期到郊廟祭告,並頒佈詔書,通告天下,又另外指示在奉先殿一側修建世室,以便恭敬地祭祀獻皇。汪俊等人又爭論說:“陛下入宮繼承了大宗,就不該祭祀小宗,也正如小宗不能祭祀大宗一樣。過去興獻帝在安陸做藩王,就不能祭祀憲宗。現在陛下入繼大宗的譜系,也不能祭祀興獻帝了。這都是應依據禮制約束情感的事。不過興獻帝不能把壽安皇太后迎到藩王府供養,陛下能把興國太后接來宮中,受到整個天下的贍養,又用天子的禮樂來祭祀興獻帝,這樣作為人子的孝心已經盡到了。現在陛下的心竟然還不滿足,我們不敢聽從了。只有對正統大義無所嫌礙的事才能算是合乎禮制的。”世宗說“:朕只是想在奉先殿一側另外修建一間房子,用來表達我追念父皇的心情罷了。迎接太后到藩王府贍養,祖宗哪一朝都沒這個例子,怎麼允許在言辭之間亂講呢?命令汪俊對此加以說明!”汪俊寫了奏疏引罪自責,然後世宗對他作了嚴厲批評。接著更加急切地催促修廟。汪俊等於是遞上奏議說“:在宮廷裡為獻皇帝立廟,有點冒犯正統。我實在愚昧無知,但還是不敢奉命。”世宗不肯聽從,命令他召集朝中大臣們認真討論。汪俊等又遞上奏議說:“謹按先朝的奉慈別殿,是當時孝宗皇帝在孝穆皇太后剛剛附葬以後,因為神主沒有薦享的地方才修建的。當時提出這種主張的人都是根據周代禮制中姜女原的特別祭祀來立論的。至於為親生父在宮廷中立廟,卻是自古以來不曾有過的。只有漢哀帝在京師為定陶恭王立了廟。師丹認為不行,哀帝不聽,最終受到後人的批評。陛下有成為堯、舜的資質,我們做大臣的不敢用衰世的例子來引導您。請在安陸為獻帝修造永不遷移的祠廟,等以後襲封為興王的子孫世代供奉祭祀,陛下逢年過節派遣官員拿著符節前往祭奠,也就可以表達陛下無窮無盡的孝心了。”世宗還是命令遵照以前的詔書再行討論,汪俊於是抗言上書請求退休。第二次請求時態度更加堅定了,世宗惱了,批評他放肆、無禮,批准他退休還鄉。召席書來接替他,席書沒到,就讓吳一鵬代理。後來《明倫大典》成書,就剝奪了汪俊的官職,他最後也就死在家裡了。隆慶初年,朝廷追贈他為少保,諡文莊。

  汪俊為人清白,在朝中做官光明磊落,正直剛強。學術上宗法程、朱,和王守仁雖有好交情,但學問方面見解不同。學者稱他為石潭先生。

  吳一鵬,字南夫,長洲人。弘治六年(1493)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授職編修。戶部尚書周經因讒言外調時,他上書皇帝請予留用。正德初年,晉職為侍講,充任經筵講官。劉瑾把翰林都外放為部曹時,一鵬被任命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又轉任禮部郎中。劉瑾被殺後,重又做侍講,又升為侍講學士,歷官國子祭酒、太常卿。任以上職位時都是在南京。回家為母親守喪完畢,又被任命為原來的官職。

  世宗即位後,召入朝廷做禮部右侍郎,不久轉為左侍郎。他曾經幾番和尚書毛澄、汪俊一起爭論“大禮”。汪俊調出後,一鵬總領禮部的事務,世宗催促修建獻帝廟,催得很緊。一鵬召集朝廷裡的大臣們上書議論說“:前代入繼為皇帝的,中間有為親生父親在京城立廟,修造園陵的。只是逢年過節派遣官員前去祭祀一番,不久也就停罷了。但是已經為當時人們非議,且為後代譏諷。像修廟於皇宮並親自祭祀的,自古以來,還沒有過。我們寧願得罪陛下,也不願陛下違誤禮制,為天下人和後世所議論。現在張璁、桂萼的話說什麼‘繼承王統是公事,無後立子是私事’。又說什麼‘王統之事重,後代之事輕’。我們認為王位所傳的物件稱為宗,所以立宗用來繼承王位,立子用來承宗,統和宗本來無輕重之分。況且時值我朝傳位於子的現代,卻想仿效堯、舜傳位賢人的事例,想來不是這麼回事。又說‘孝不在是否稱為皇,只在是否稱為考’,因而想把孝宗皇帝改稱為皇伯考。我們檢索古代史,沒見過把已逝皇帝稱為皇伯考的。只有天子稱呼王爺有伯父、叔父的叫法,也不是可用於宗廟的名號。以前把生父稱為本生皇考,這是出自陛下裁決。而張璁等竟說是我們故意保留一個皇字,意在窺測陛下的意思,又說什麼‘一百個皇字也抵不得父子之名’,怎麼就這麼胡說八道,肆無忌憚呢?請皇上迅速停止建廟房的打算,為生父立廟於安陸,把張璁、桂萼等交給司法部門治罪。”世宗批示說“:我以藩王出為皇帝,祭祀自己的祖宗並不敢逾越禮制。但是親生父皇的陵園遠在安陸,你們做大臣的能心安嗎?我的命令已再三下達,你們竟然欺負我年輕,氣味相投,勾結黨羽,與我對抗,敗壞我們父子間的情意,傷害朝廷君臣之間的大義。過去的不再追究了,奉先殿西室必須抓緊給我造起來,好讓我逢年過節時表示我追悼懷念父祖的心情。”當時是嘉靖三年(1524)四月裡。

  不久,一鵬上書極力論說各地發生的災異,說:“自去年六月到今年二月,中間三次發生天鳴,三十八次發生地震,秋冬兩季有十八次雷電、大雨、冰雹,暴風、白氣、地裂、山崩、婦產人妖各一次,人民饑饉,人吃人的事發生了兩起。不同尋常的災變,較過去成倍增加。我希望陛下率先示範,發動群眾,解救病苦的百姓,停止修建各種工程,信任自己的大臣,採納忠直的諫言,藉此挽回老天爺的心意。”世宗善意地做了批示給他。

  過了一個月,世宗親自題名奉先殿西室為觀德殿,命令一鵬偕同宦官賴義、京山侯崔元一起到安陸迎取獻帝的牌位。一鵬等再次上書說:“遍查前代史書,並沒有把牌位從外間陵園裡迎入皇宮中來的。這是和天下、後世人們視聽、模法有關係的大事,不是細微末節。況且安陸是恭穆始封的疆土,是恭穆的神靈留戀的地方,又是陛下您發達起來的地方,王氣聚集彼處,我們太祖皇帝重視中都,太宗皇帝重視留都,都是因為那裡是王業成就的初址,應該世代祭祀、維修。恭請陛下聽取大家的意見,改換牌位的題名,安放在原先的宮殿裡供奉,明令世世代代不得遷移。觀德殿裡可以另設牌位、香案,用來安慰陛下的孝心。這樣尊重親生父祖的感情既可隆重地得到滿足,重視王位正統的意思也明示無餘。”奏章交上後,未被採納,一鵬只得執行。考慮到道路上使者容易煩難,又上書請指示禁約,世宗認為他說得對,所以獎飭、告誡了他一番。

  等他還朝,朝廷裡大臣們已經為這些在宮門前號哭、爭論,朝廷裡諸事都不同從前了,給事中陳..尤其放肆。一鵬大膽上書說“:有關‘大禮’的討論已經皇上裁決,王位的正統,生父的尊號,道理已經十分明白,而陳..胡說八道,以為陛下誕生於孝宗謝世以後三年,繼位在武宗謝世以後兩個月,沒有受人傳位的根據,這樣的說法太荒謬了。細查《春秋》,受人傳命才被視為正統,所以魯隱公往上沒有來歷,往下不曾接到任命,就沒有寫他即位。現在陛下接到武宗皇帝的遺詔,遵奉昭聖皇后的傳令即皇帝位,正好符合《春秋》的義理。可是陳..說陛下沒有受人傳位的根據,這等於說陛下的即位不是正統。陳..本是個小人,不嚴加懲辦,就沒法杜絕有人仿效的預兆。”可是皇帝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那年九月,一鵬以原任官位進入內閣專職掌管起草皇帝的命令,並主管詹事府的公事。《武宗實錄》編成後,升為尚書,仍管理以前的事務,不久因回家上墳還鄉,回朝後仍管起草皇帝的命令。沒多少天,外放辦理部級事務。原來以前在內閣負責起草命令的人,都需要按順序漸漸掌其事。張璁、桂萼新近得勢,他們一向嫉恨一鵬不附和他們,所以把他外放為南京吏部尚書,晉級太子少保。過了兩年,南京的臣僚們一齊上書批評王瓊等大臣不稱職,一鵬參加了,事情不如意,就此請求退休了。朝廷依舊例發給他祿米。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諡文端。他的兒子子孝,官也做到湖廣參政。

  何孟春,字子元,湖南郴州人。祖父何俊,曾經做過雲南按察司僉事。父親何說,官至刑部郎中。孟春少年時代在李東陽門下求學,學問很廣博。考中弘治六年(1493)進士後,初任兵部主事。諫官龐泮等被逮進監獄時,他曾經上書搭救他們。孝宗詔令修建萬歲山毓秀亭、乾清宮西室,役使九千名士卒,計算下來將用掉一百多萬兩銀子,孟春又抗言上書極力勸阻。清寧宮遇災後,他藉機上書陳述了八件事,奏疏長達一萬多字。後來升為員外郎、郎中,奉命到陝西管理馬政,結果各種規章制度都得到了實施。回朝以後,又提出五條興利除弊的意見,並且彈劾巡撫的失職行為。

  正德初年,他上書要求改正孔廟祭祀的典禮,未能實際執行。後外調為河南參政,廉潔奉公,很有聲威。以後提為太僕少卿,又升為太僕卿。武宗到宣府遊玩時,他曾飛章勸諫。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名義巡撫雲南,平定了十八寨造反的蠻人阿勿、阿寺等,奏準設立了永昌府,增設了五所長官司,五處防禦所,登入戰功,被蔭封一子做官,但他推辭了,沒有接受。

  世宗即位後,他升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半路上被召回來做了吏部右侍郎。時值蘇、松各府旱澇相繼,而江、淮以北河水氾濫,淹沒土地、房屋、人口、牲畜,多得沒法計算。孟春仿效漢朝的魏相上書列舉了八條意見,世宗高興地採納了。不久他升為左侍郎。尚書喬宇被免除後,他代理吏部的事務。

  在此之前“,大禮”的討論開始後,孟春在雲南聽說,就遞上一篇奏疏說:

  “我閱讀邸報,看到進士屈儒的奏議請尊崇聖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聖母為‘皇叔母興獻大王妃’。奏議經陛下批示下發禮部。方知尊號還沒有經聖旨欽定下來。我思考前代的帝王從旁支入宮繼承王位,他們推尊親生父母的得失和事蹟都記載在史書上。漢宣帝不敢給史皇孫追加皇帝稱號,光武帝不敢給南頓君追加皇帝稱號,晉元帝不敢給恭王追加皇帝稱號,他們都抑制私人情感而遵守禮制。這就是宋朝司馬光所說當時天下人讚美,後世被頌揚為聖人的事蹟。漢哀帝、安帝、桓帝、靈帝就給自己的父親、祖父追加了皇帝的尊號,破壞了禮義制度。這是司馬光所說當時被人譏笑,後世也受到批評的事情。過繼給人就是人家的兒子,就不敢再考慮自己的父母。聖人制禮,沒有兩個尊長,這是因為恭敬的心思如果分出一些到那邊,就不能在這邊專一的緣故。現經大臣們詳細討論,事情還沒有定下來,莫不是皇叔考的稱號有什麼不恰當嗎?不過我雖愚蠢對此也不能無疑。《禮》說,在世時稱為父母,下世後稱為考妣,有世父母、叔父母的名稱,卻沒有世叔考、世叔妣的說法。現在想把興獻王稱為皇叔考,有什麼古典可作為根據?宋英宗時有人請給濮王加皇伯考的名號,宋敏求嚴厲指斥為荒謬。這樣說來皇叔考的稱號,難道能夠加在興獻王身上嗎?就是稱皇叔父,按理講也不大恰當。經書上稱呼伯父、叔父都是他們在世時別人喚他們用的。等到他們死後,從來沒有人把親屬關係加在他們的爵位之上的。這樣說來皇叔父的稱號,難道可以再用到先朝已經加過諡號的親王身上嗎?我看到陛下以前釋出的詔書,陛下稱先皇帝為皇兄,假使真的把獻王稱為皇叔,像宋朝王皀、司馬光所說的那樣,也就已經夠滿意了。可是有少數議論的人認為不對,什麼原因呢?天下是我們太祖皇帝打下的。自太祖傳到孝宗,孝宗傳給先皇帝,先皇帝又特地選擇了陛下您,傳給您祖宗的大業。獻王雖然是陛下的天然至親,然而陛下所以能夠走入皇宮,擁有天下,子子孫孫千秋萬代地做皇帝,這都是先皇帝的恩德,孝宗傳下來的家業啊。所以我希望您以漢宣、光武、晉元三帝作為榜樣,如果提出什麼古來沒有過的名稱或不恰當的尊號,那就不是我對於陛下所寄予的希望了。”

  等到孟春來吏部做官的時候,世宗已經尊稱自己的父母為興獻帝、興國太后,繼而又改稱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孟春三次上書請按當初的詔書尊崇,世宗都不加考慮。此後世宗更加聽信張璁、桂萼的話,又想去掉本生兩個字。張璁當時盛氣凌人,上書列舉禮官欺君之罪十三條,並且斥責大臣們是朋黨。孟春和九卿秦金等撰寫了一篇奏疏,大略是說:“伊尹說過:‘有人說話違背了自己的心思時,一定要向道義方面去尋求。有人說話迎合了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要向失道之處去核查。’近來在關於‘大禮’的爭議中,大臣們所表現出來的邪惡和正直是不一樣的。像大臣們為糾正錯誤而提出的不大好聽的數千萬言,這就是伊尹所謂的違背了自己心思的話,陛下是否曾經向道義方面推求過?那麼一兩個小人,敢假託隨順主上孝心的名義,勾引一些不三不四、不學無術、厚顏無恥的人,迷惑陛下的理智,這就是伊尹所謂的迎合了自己想法的話,陛下是否向失道之處去核查過?為什麼那些人的話那麼容易得逞,而這些人的話這麼難採納呢?”於是提出了十三條質問來反駁張璁。奏疏遞交後被世宗壓在了宮中。

  當時詹事、翰林、給事中、御史及六部各司、大理、行人等許多大臣都寫了諫章,都被壓在宮中,未予批答,一時間群情激憤,不可遏制。正好早朝剛結束,孟春就號召滿朝大臣們說“:憲宗皇帝在位時,百官曾在文華門哭諫,爭論慈懿皇太后的葬禮,憲宗最後聽從了他們的意見。這是我們明朝的往事啊。”修撰楊慎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能不能仗節死義,就看我們今天的表現了。”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罛等就把滿朝大臣在金水橋南邊攔住,說今天有哪個人不努力爭取,大家就一起揍他。孟春、金獻民、徐文華又過來號召大家。於是九卿、翰林、給事中、御史、各司郎官,共計二百二十九人都在左順門跪地請願。世宗讓司禮中官傳命他們回去,大家都說:“一定要得到皇上的允准我們才敢回去。”他們從早上跪到中午,世宗兩次傳下指示,仍然跪在地下不肯起來。

  世宗這下大為惱火,就派遣錦衣過去先抓了幾個帶頭的。於是豐熙、張罛、餘翱、餘寬、黃待顯、陶滋、相世芳、毋德純八個人一起被關進了皇家監獄。楊慎、王元正於是敲打著宮門大聲哭喊,大家也都哭了,哭聲響震皇宮的深宅大院。世宗更加惱怒了,就傳令逮捕了若干名五品以下的官員,而讓孟春等人等候治罪。第二天,編修王相等十八個人都被杖打而死,豐熙等人和楊慎、元正都被貶官或充軍。世宗這才把孟春等人以前的奏疏發下來,批評他說:“我即皇帝位,供奉宗廟祭祀,尊崇親生父母的大禮,是我自己決定的。孟春等詆譭君主,敗壞政事,顛倒是非,罪實在不小。而且張璁等遞上來的十三條意見還留在我手中沒發下來,他怎麼先知道的?希望他老老實實回答我。”於是孟春等上書認罪,說:“張璁等遞上去的十三條,在沒遞上去的時候就先拿草稿給人看過,並且還有副本存放在通政司,所以我們知道它。我們跟在滿朝大臣的後邊,能夠在旁邊參加討論‘大禮’,私下裡認力張璁等矇騙陛下,所以說些話出來和他們辯論,冒犯了陛下您,罪應萬死。只是我們希望陛下明察秋毫,辨別一下誰正直,誰邪惡,這樣我們即使死了也會感到幸運。”世宗惱怒不休,批評說孟春號召大家發洩不滿,不是大臣侍奉君上的方式,本該從重法辦,姑且從輕釦發一個月的俸祿。不久被調出去做南京工部左侍郎。按照過去的慣例,南京各部只設一個侍郎,當時工部已經有右侍郎張琮了,又讓孟春做左侍郎,實際上是冗員了。孟春屢次上書稱病告老,到六年(1527)春天,才得到批准。等到《明倫大典》編成以後,又剝奪了他的官籍。很久以後,他才死在家中。隆慶初年,朝廷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諡文簡。孟春的住處有一個泉,因為燕去水乾、燕來水滿而得名燕泉,他就被人稱為燕泉先生。

  豐熙,字原學,浙江鄞縣人,是布政司豐慶的孫子。他從小天賦過人,有一次曾在牆壁上寫下大字說“:立志應當以聖人為目標。在最上等事上不如他人,就不是好男兒。”十六歲死了母親,他痛苦得幾天沒喝一口水,後來又在守喪的房子裡住了三年。弘治十二年(1499),他考中殿試第二名,孝宗對他的策論很讚賞,就賜給他第一名的袍帶以顯示寵愛他。初任編修,又升為侍講、右諭德。後來因為不依附劉瑾,被調出去掌管南京翰林院的事務。中間為父親守了三年喪,除喪後起復原任。

  世宗即位後,他入朝當了翰林學士。興獻王“大禮”的爭論開始後,他和禮儀官員一起幾次上書爭論。等世宗召張璁、桂萼當學士,方獻夫做了侍讀學士後,豐熙在朝中號召說:“這些人是冷褒、段猶一類貨色,我們能夠和他們攪在一塊嗎?”於是大家抗言上書請求罷官回家,世宗沒有批准。後來興獻王的尊號確定下來,世宗讓選定日子獻上恭穆獻皇帝的諡冊。豐熙等又上書進諫說“:興獻王尊稱議定後頒佈天下已經三年了,竟然因為那麼一兩個人胡說八道,就想拿下‘本生’字樣,專門推崇對養育之恩的報答。我們接到命令,簡直吃驚得不知所措了。我們認為陛下作為供奉宗廟神人的主人,只有尊崇宗廟的禮制,合法繼承王位的道理才不會丟失。如果違背先王制定的禮制,給後人譏笑,豈不是嚴重損害了您的偉大德行!”奏疏遞進後沒得到批示,就和大家一起到左順門跪地哭諫。於是很多人被逮入詔獄裡拷問,又在宮門外被打了一頓大棍,分別派出去充軍。豐熙被派到福建鎮海衛去了。

  張璁等人得志後,大臣中就很有些人一起請饒恕被貶官、充軍的大臣們的罪過,首先就都提起了豐熙,世宗不聽。最後在謹身殿發生災禍,豐熙也年近七十的時候,給事中田濡又一次請求寬恕豐熙,世宗終於不肯聽從。豐熙在鎮海衛住了十三年,最後死在那裡了。直到隆慶初年,穆宗才給豐熙追贈一官,對他家裡賜予撫卹。

  他的兒子叫豐坊,字存禮。考中鄉試第一名後,在嘉靖二年(1523),中了進士。當初外放到南京吏部任考功主事,不久貶為通州同知,然後又被罷官回鄉。豐坊學問廣博,善於寫文章,兼通書法,但性情狂誕。豐熙死後,他在家裡住著,經濟拮据,想仿效張璁、夏言用幾句美言謀取高官,就在十七年,赴京上書,談論修建明堂的事,又說應給獻皇帝加廟號、稱宗,匹配上帝。世宗很高興,不久就給獻皇帝進封廟號為睿宗,配饗玄極殿。這個主張大概最早就是由豐坊提出的。當時人們都厭惡他這種背叛父親的行為。第二年,豐坊又呈進《卿雲雅》一章,世宗傳令交史館加以收存。豐坊等著任命等了很久,最後沒有得到提拔,回家以後悶悶不樂地死掉了。晚年他改名叫道生,別出一格地編了一部《十三經訓詁》,其中有很多穿鑿附會的話。有人認為世間所流傳的《子貢詩傳》,也是出自豐坊的偽作。

  徐文華,字用光,四川嘉定州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初任大理評事,升監察御史,外出巡按貴州。乖西地方的苗民阿雜等人發起叛亂,文華和巡撫魏英討伐他們,打下敵人六百三十個營寨。武宗為此釋出加蓋玉璽的詔書,獎勵、慰勞了他。

  江西副使胡世寧因為檢舉了寧王宸濠被逮進詔獄,文華抗言上書搭救他,說“:世寧上為朝廷,下為宗室,竭盡忠誠,發憤直言,話剛出口,禍患就跟上他來,也真夠悲哀的了。寧王的氣焰一天比一天囂張,國家的隱患一天比一天可怕,現在不加制止,誰知道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不料現在又用重法懲辦世寧,堵天下人的嘴巴,奪忠直大臣的正氣,削弱朝廷的威嚴,誘發宗室藩王造反作亂的心思,日後假如招來意外的事變,那就可以說是從現在開始的了。”武宗沒有聽取他的意見。

  武宗派宦官劉允到烏斯藏迎佛,文華極力諫阻,武宗沒有理睬他。後來馬昂把自己有孕在身的妹妹進獻給武宗,文華又上書進諫言說“:中等人家都不肯娶再嫁的女人。陛下身為至高無上的天子,竟然肯幹這種事?您捫心自問心中就不能安靜,說出口來也就不順,傳給天下後世知道也覺可羞。那替陛下進獻這女人的人,罪惡大到可以誅滅全家了。試想萬一防備不嚴,不幸有李圜、呂不韋這樣的人鑽了空子,可不是小事!現在馬昂一家兄弟、兒子、侄子出入禁宮,陛下降低自己的身份,跟他們亂穿著衣服坐在一堆,甚至在一處睡覺。陛下破壞祖宗的家法,沒有比這件事做得更厲害的了。馬姬在宮內獨自享受陛下的寵愛,馬昂在外邊玩弄權術,暗中滋長著的禍端簡直不可盡言。請儘早斬掉馬昂,斷絕大禍根。”武宗也沒有作答。

  文華在幾次直言上書後,武宗和身邊的宦官們都記恨他。後來碰到文華列舉宗廟禮儀中祧廟、礻帝礻合、特享、出主、纎食共五件事上書,考證經義,所說的都可以施行。但是武宗惱了,批評他越職上書,胡說八道,並把他的奏章發給有關部門評議。禮部長官不懂得經術,又迎合武宗的意思,就奏稱文華所說沒有道理。武帝於是命令把文華逮入詔獄審訊,罷官為民。當時是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

  世宗即位後,文華又得到起復,官復原任,經河南按察副使,在嘉靖二年(1523)被推舉為政事、修身雙優,然後應詔入朝做大理右少卿,不久轉為左少卿。當時朝廷中正在討論興獻帝的“大禮”,文華幾番和其他大臣們一起極力諫爭。第二年七月,又號召大臣們在宮門外跪地哭諫,因此被扣發了四個月官俸。後來,席書、張璁、桂萼、方獻夫召集大臣們討論,文華與汪偉、鄭嶽還是極力反對。武定侯郭勳就說:“祖訓是這樣子,古禮也是這樣子,張璁等人說得對。古書上講了,大臣侍候君上,應當順成他的好事。”就這樣形成了決議。等後來改題宗廟神主時,文華進諫說:“按道理孝宗是祖輩,不能稱為伯考。武宗是父輩,不能稱為皇兄。不如干脆稱為孝宗敬皇帝、武宗毅皇帝,還算是兩全其美,不害正統。”奏疏遞上後,世宗又一次讓扣發了他的官俸。

  六年(1527)秋天,李福達一案再審。主持再審的張璁、桂萼、方獻夫,因為討論“大禮”一事本來就恨文華這些人,於是把審訊記錄全給顛倒過來,把文華和其他法官們關進了監獄。結案以後,文華被指責為徇私包庇御史殺人,充軍遼陽。後來碰上大赦,死在回鄉的道路上了。隆慶初年,朝廷追贈他為左僉都御史。

  自從大學士毛紀、侍郎何孟春罷官後,以前爭議“大禮”的大臣們有的就違心地順從了世宗的意思,文華卻堅持以前的意見不變。他無罪被充軍邊疆,當時的官僚士紳對他深感惋惜。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