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原文

  陈修(滕毅 赵好德 翟善 李仁 吴琳) 杨思义(滕德懋 范敏 费震张琬) 周祯(刘惟谦 周浈 端复初 李质 黎光 刘敏) 杨靖(凌汉 严德珉) 单安仁(朱守仁) 薛祥(秦逵 赵翥 赵俊) 唐铎(沈溍) 开济

  陈修,字伯昂,上饶人。从太祖平浙东,授理官。援引律令,悉本宽厚,尽改元季弊政。擢兵部郎中,迁济南知府。时乱后,比户彫残,且多卫将练兵屯田其间。修抚治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复业。帝嘉之。

  洪武四年拜吏部尚书。六部之设,始自洪武元年。镇江滕毅首长吏部,佐省台裁定铨除考课诸法略具。至是修与侍郎李仁详考旧典,参以时宜,按地冲僻,为设官烦简。凡庶司黜陟及课功核实之法,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未几,卒官。其后部制屡创。令入觐官各举所知,定内外封赠荫叙之典,自浮山李信始。天下朝正官各造事迹文册,图画土地人民以进,及拨用吏员法,自昆山余熂始。仿《唐六典》,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诸司设官分职,编集为书曰《诸司职掌》;定吏役考满,给由法以为司、卫、府、县首领;选监生能文章者兼除州县官及学正、教谕,自泰兴翟善始。三年一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泽始。此洪武时铨政大略也。

  六部初属中书省,权轻,多仰承丞相意指。毅、修及詹同、吴琳、赵好德辈,居吏部称贤,然亦无大建竖。至十三年,中书省革,部权乃专,而铨衡为尤要。顾帝用法严,熂以排宋讷诛,善贬,泽拜尚书。未数月罢。惟信历侍郎,拜尚书,几二载,卒于官云。

  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吴,以儒士见,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命与杨训文集古无道之君若桀、纣、秦始皇、隋炀帝行事以进。曰:“吾欲观丧乱之由,以为炯戒耳。”吴元年出为湖广按察使。寻召还,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参政,卒。

  赵好德,字秉彝,汝阳人。由安庆知府入为户部侍郎。进尚书,改吏部。帝嘉其典铨平,尝召与四辅官入内殿。坐论治道,命画史图像禁中。终陕西参政。子毅,永乐中,官至工部侍郎。

  翟善,字敬夫,以贡举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六年,尚书詹徽、侍郎傅友文诛,命善署部事,再迁至尚书。明于经术,奏对合帝意。帝曰:“善虽年少,气宇恢廓,他人莫及也。”欲为营第于乡,善辞。又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岂可以臣破例。”帝益以为贤。二十八年坐事,降宣化知县以终。

  李仁,唐县人。初仕陈友谅。王师克武昌,来归。以常遇春荐,代陶安知黄州府。历官侍郎,进尚书。坐事谪青州,政最。擢户部侍郎,致仕。

  吴琳,黄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荐,召为国子助教。经术逾于同。吴元年除浙江按察司佥事,复入为起居注。命赍币帛求书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书改吏部,尝与同迭主部事。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使者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者以状闻。帝为嘉叹。

  杨思义,不详其籍里。太祖称吴王,授起居注。初,钱谷隶中书省。吴元年始设司农卿,以思义为之。明年设六部,改为户部尚书。大乱之后,人多废业。思义请令民间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税。不种桑者输绢,不种麻者输布,如《周官》里布法。诏可。帝念水旱不时,缓急无所恃,命思义令天下立预备仓,以防水旱。思义首邦计,以农桑积贮为急。凡所兴设,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时称其能。调陕西行省参政,卒于官。

  终洪武朝,为户部尚书者四十余人,皆不久于职,绩用罕著。惟茹太素、杨靖、滕德懋、范敏、费震之属,差有声。太素、靖自有传。

  德懋,字思勉,吴人。由中书省掾历外任。洪武三年,召拜兵部尚书,寻改户部。为人有才辨,器量弘伟。长于奏疏,一时招徕诏谕之文,多出其手。以事免官,卒。

  范敏,阌乡人。洪武八年举秀才,擢户部郎中。十三年授试尚书。荐耆儒王本等,皆拜四辅官。帝以徭役不均,命编造黄册。敏议:百一十户为里,丁多者十人为里长,鸠一里之事以供岁役。十年一周。余百户为十甲。后遂仍其制不废。明年以不职罢。

  费震,鄱阳人。洪武初,以贤良征,为吉水知州,宽惠得民,擢知汉中。岁凶盗起,发仓粟十余万斛贷民,俾秋成还仓。盗闻,皆来归。令占宅自为保伍,得数千家。帝闻而嘉之。后坐事被逮,以有善政,特释为宝钞提举。十一年,帝谓吏部曰:“资格为常流设耳,有才能者当不次用之。”超擢者九十五人。而拜震户部侍郎,寻进尚书。奉命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负禄之制。出为湖广布政使,以老致仕。

  洪武初,有张琬者,鄱阳人。以贡士试高等,授给事中,改户部主事。一日,帝问天下财赋、户口之数。口对无遗。帝悦,立擢左侍郎。谨身殿灾,上言时政。岁饥,请蠲民租百万余石。俱见嘉纳。琬才敏,有心计,年二十七,卒于官。时人惜之。

  周祯,字文典,江宁人。元末流寓湖南。太祖平武昌,用为江西行省佥事,历大理卿。太祖以唐、宋皆有成律断狱,惟元以一时行事为条格,胥吏易为奸,诏祯与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定律令。少卿刘惟谦、丞周浈与焉。书成,太祖称善。

  洪武元年设刑部,以祯为尚书。寻改治书侍御史。明年出为广东行省参政。时省治初开,正官多缺,吏治鲜劝惩。香山丞冲敬有治行,以劳卒官。祯为文祭之,闻者感动。一时郡邑良吏雷州同知余骐孙、惠州知府万迪、乳源知县张安仁、清流知县李铎、揭阳县丞许德、廉州知府脱因、归善知县木寅,祯皆列其政绩以闻。寅,土司。脱因,蒙古人也。于是属吏益劝。三年九月召为御史中丞。寻引疾致仕。帝初即位,惩元宽纵,用法太严,奉行者重足立。律令既具,吏士始知循守。其后数有厘正,皆以祯书为权舆云。

  刘惟谦,不详何许人。吴元年以才学举。洪武初,历官刑部尚书。六年命详定新律,删繁损旧,轻重得宜。帝亲加裁定颁行焉。后坐事免。

  周浈,字伯宁,鄱阳人。江西十才子之一也,官亦至刑部尚书。

  终洪武世,为刑部者亦几四十人,杨靖最著,而端复初、李质、黎光、刘敏亦有名。

  复初,字以善,溧水人。子贡裔也,从省文,称端氏。元末为小吏。常遇春镇金华,召致幕下。未几,辞去。太祖知其名,召为徽州府经历。令民自实田,汇为图籍,积弊尽刷。稍迁至磨勘司令。时官署新立,案牍填委,复初钩稽无遗。帝尝廷誉之。性严峭,人不敢干以私。僚属多贪败,复初独以清白免。洪武四年,超拜刑部尚书,用法平。杭州飞粮事觉,逮系百余人。诏复初往治,诚伪立辨,知府以下皆服罪。明年出为湖广参政。令民来归者,复其赋一年。流亡毕集。以治办闻。坐事召还,卒。子孝文,翰林待诏;孝思,翰林侍书。先后使朝鲜,并著清节,朝鲜人为立“双清馆”云。

  李质,字文彬,德庆人。有材略。元末居何真麾下,尝募兵平德庆乱民,旁郡多赖其保障。名士客岭南者,茶陵刘三吾、江右伯颜子中、羊城孙蕡、建安张智等,皆礼之。洪武元年,从真降,授中书断事。明年改都督府断事,强力执法。五年擢刑部侍郎,进尚书,治狱平恕。遣振饥山东,御制诗饯之。寻出为浙江行省参政。居三年,惠绩著闻。帝念质老,召还。尝入见便殿,访时政。质直言无隐。拜靖江王右相。王罪废,质竟坐死。

  黎光,东莞人。以乡荐拜御史,巡苏州,请振水灾,全活甚众。巡凤阳,上封事悉切时弊,帝嘉之。洪武九年,擢刑部侍郎,执法不阿,为御史大夫陈宁所忌,坐事死贬所。

  刘敏,肃宁人。举孝廉,为中书省吏。尝暮市芦龙江,旦载于家,俾妻织蓆,鬻以奉母。而后,入治事。性廉介,或遗之瓷瓦器,亦不受。为楚相府录事,中书以没官女妇给文臣家,众劝其请给以事母。敏固辞曰:“事母,子妇事,何预他人。”及省臣败,吏多坐诛,敏独无所预。帝贤之,擢工部侍郎,改刑部。出为徽州府同知,有惠政,卒于官。

  杨靖,字仲宁,山阳人。洪武十八年进士,选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户部侍郎。时任诸司者,率进士及太学生,然时有不法者。帝制《大诰》,举通政使蔡瑄、左通政茹瑺、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讽厉之曰:“此亦进士太学生也,能率职以称朕心。”其见称如此。

  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五月诏在京官三年皆迁调,著为令。乃以刑部尚书赵勉与靖换官。谕曰:“愚民犯法,如啖饮食。设法防之,犯者益众。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恶并杀人者死,余罪皆令输粟北边。”又曰:“在京狱囚,卿等覆奏,朕亲审决,犹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拟,岂能尽当?卿等当详谳,然后遣官审决。”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纳之。尝鞫一武弁,门卒捡其身,得大珠,属僚惊异。靖徐曰:“伪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闻,叹曰:“靖此举,有四善焉。不献朕求悦,一善也;不穷追投献,二善也;不奖门卒,杜小人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动心,有过人之智,应变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宾客,并给二禄。已,坐事免。会征龙州赵宗寿,诏靖谕安南输粟饷师。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陆运险艰,欲不奉诏。靖宣示反覆开谕,且许以水运。一元乃输粟二万,至沲海江别造浮桥以达龙州。帝大悦,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剧,治狱明察而不事深文。宠遇最厚,同列无与比。三十年七月,坐为乡人代改诉冤状草,为御史所劾。帝怒,遂赐死。时年三十八。

  时有凌汉,字斗南,原武人。以秀才举,献《乌鹊论》。授官,历任御史。巡按陕西,疏所部疾困数事。帝善之,召其子赐衣钞。汉鞫狱平允。及还京,有德汉者,邀置酒,欲厚赠以金。汉曰:“酒可饮,金不可受也。”帝闻之嘉叹,擢右都御史。时詹徽为左,论议不合,每面折徽,徽衔之。左迁刑部侍郎,改礼部。后为徽所劾,降左佥都御史。帝悯其衰,令归田里。汉以徽在,有后忧,不敢去。岁余徽诛,复擢右佥都御史。寻致仕归。汉出言不检,居官屡踬。然以廉直见知于帝,故终得保全。

  又吴人严德珉,由御史擢左佥都御史,以疾求归。帝怒,黥其面,谪戍南丹。遇赦放还。布衣徒步,自齿齐民。宣德中犹存。尝以事为御史所逮,德珉跪堂下,自言曾在台勾当公事,晓三尺法。御史问何官。答言:“洪武中台长,所谓严德珉是也。”御史大惊,揖起之。次日往谒,则担囊徙矣。有教授与饮,见其面黥,戴敝冠,问:“老人犯何法?”珉述前事,因言“先时国法甚严,仕者不保首领,此敝冠不易戴也。”乃北面拱手,称“圣恩,圣恩”云。

  单安仁,字德夫,濠人。少为府吏。元末江淮兵乱,安仁集义兵保乡里,授枢密判官。从镇南王孛罗普化守扬州。时群雄四起,安仁叹曰:“此辈皆为人驱除耳。王者之兴,当自有别。”镇南王为长枪军所逐,安仁无所属,闻太祖定集庆,乃曰:“此诚是已。”率众归附。太祖悦,即命将其军守镇江。严饬军伍,敌不敢犯。移守常州。其子叛,降张士诚,太祖知安仁忠谨,弗疑也。久之,迁浙江副使。悍帅横敛民,名曰“寨粮”,安仁置于法。进按察使,征为中书左司郎中,佐李善长裁断。调瑞州守御千户,入为将作卿。

  洪武元年擢工部尚书,仍领将作事。安仁精敏多智计,诸所营造,大小中程,甚称帝意。逾年改兵部尚书。请老归,赐田三千亩,牛七十角,岁给尚书半俸。六年起山东参政。恳辞,许之。家居,尝奏请浚仪真南坝至朴树湾,以便官民输挽;疏转运河江都深港以防淤浅;移瓜州仓廒置扬子桥西,免大江风潮之患。帝善其言,再授兵部尚书,致仕。初,尚书阶正三品。十三年,中书省罢,始进为正二。而安仁致仕在前。帝念安仁勋旧,二十年特授资善大夫。其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五。

  徐州朱守仁者,字元夫。元末亦以保障功官枢密同知,守舒城。明兵下庐州,以城来归。历官工部侍郎。洪武四年进尚书,奉命察山东官吏,称旨。寻改北平行省参政,以馈饷不继,谪苍梧知县。初,守仁知袁州,抚安创残,民甚德之。至是连知容州、高唐州,皆有善政。十年进四川布政使,治尚简严。以年老致仕。坐事罚输作,特宥之。十五年,云南平,改威楚、开南等路宣抚司为楚雄府,遂命守仁知府事。招集流移,均徭役,建学校,境内大治。二十八年上计入朝,郡人垂涕送之。拜太仆卿。首请立牧马草场于江北滁州诸处。所辖十四监九十八群。马大蕃息。马政之修,自守仁始。久之,致仕。永乐初,入朝,遇疾卒。

  薛祥,字彦祥,无为人。从俞通海来归。渡江,为水寨管军镇抚。数从征有功。洪武元年转漕河南,夜半抵蔡河。贼骤至,祥不为动,好语谕散之。帝闻大喜。以方用兵,供亿艰,授京畿都漕运使,分司淮安。浚河筑堤,自扬达济数百里,徭役均平,民无怨言。有劳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迁,道经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阳、海州民乱,驸马都尉黄琛捕治,诖误甚众。祥会鞫,无验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劝为善。及考满还京,皆焚香,祝其再来,或肖像祀之。

  八年授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营谨身殿,有司列中匠为上匠,帝怒其罔,命弃市。祥在侧,争曰:“奏对不实,竟杀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复徐奏曰:“腐,废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地,特授祥,三年治行称第一。为胡惟庸所恶,坐营建扰民,谪知嘉兴府。惟庸诛,复召为工部尚书。帝曰:“谗臣害汝,何不言?”对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谪琼州,遂为琼山人。

  孙远,正统七年进士。景泰时,官户部郎中。天顺元年,擢本部右侍郎,改工部。奉诏塞开封决河。还,仍改户部。成化初,督两广军饷,位至南京兵部尚书,以忤汪直免官。

  其继祥为工部尚书有名者,有秦逵等。

  逵,字文用,宣城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历事都察院。奉檄清理囚徒,宽严得宜。帝嘉其能,擢工部侍郎。时营缮事繁,部中缺尚书,凡兴作事皆逵领之。初,议籍四方工匠,验其丁力,定三年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输班匠”。未及行,至是逵议量地远近为班次,置籍,为勘合付之,至期赍至部,免其家徭役,著为令。帝念逵勤勚,诏有司复其家。二十二年进尚书。明年改兵部。未几,复改工部。帝以学校为国储材,而士子巾服无异胥吏,宜更易之。命逵制式以进。凡三易,其制始定。赐监生蓝衫、绦各一,以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盖创自逵云。

  有赵翥者,永宁人。有志节,以学行闻。由训导举贤良,擢赞善大夫,拜工部尚书。奏定天下岁造军器之数,及议定藩王宫城制度。

  赵俊者,不知何许人。自工部侍郎进尚书。帝以国子监所藏书板,岁久残剥,命诸儒考补,工部督匠修治。俊奉诏监理,古籍始备。洪武十二年,翥改署刑部。寻致仕去。俊,十七年免。而逵于二十五年九月坐事自杀。

  唐铎,字振之,虹人。太祖初起兵,即侍左右。守濠州,从定江州,授西安县丞。召为中书省管勾。洪武元年,汤和克延平,以铎知府事,拊辑新附,士民安之。居三年,入为殿中侍御史,复出知绍兴府。六年十二月,召拜刑部尚书。明年改太常卿。丁母忧,特给半俸。十四年,服阕,起兵部尚书。

  明年,初置谏院,以为谏议大夫。帝尝与侍臣论历代兴废,曰:“使朕子孙如成、康,辅弼如周、召,则可祈天永命。”铎因进曰:“豫教元良,选左右为辅导,宗社万年福也。”帝又谓铎曰:“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务规谏,邪言务谤谀。”铎曰:“谤近忠,谀近爱。不为所眩,则谗佞自远。”未几,左迁监察御史。请选贤能京官遍历郡县,访求贤才,体察官吏。选历练老成、望隆名重者,居布政、按察之职。帝从之。既复擢为右副都御史,历刑、兵二部尚书。二十二年,置詹事院,命吏部曰:“辅导太子,必择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礼甚尊严。兵部尚书铎,谨厚有德量,以为詹事。食尚书俸如故。”以铎尝请豫教故也。其年,致仕。

  二十六年,起太子宾客,进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龙州土官赵宗寿以奏郑国公常茂死事不实,被召,又不至。帝怒,命杨文统大军往讨。而命铎招谕。铎至,廉得茂实病死,宗寿亦伏罪来朝。乃诏文移兵征奉议诸州叛蛮,即以铎参议军事。逾月,诸蛮平。铎相度形势,请设奉议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诸处守御千户所,镇以官军。皆报可。

  铎为人长者,性慎密,不妄取予。帝以故旧遇之,尝曰:“铎自友及臣至今三十余年,其与人交不至变色,绝亦不出恶声。”又曰:“都御史詹徽刚断嫉恶,胥吏不得肆其贪,谤讪满朝。唐铎重厚,又谓懦而无为。人心不古,有若是耶!”后徽卒坐罪诛死,而铎恩遇不替。三十年七月,卒于京师,年六十九。赙赠甚厚,命有司护其丧归葬。

  沈溍,字尚贤,钱塘人。与铎同官兵部,以明敏称。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诰》二十二篇,谕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知儆惕。已,又以谕戒八条,颁示将士。时溍以试兵部侍郎掌部事,一切训饬事宜,皆承旨行之。寻进尚书。广西都司建谯楼、青州卫造军器,皆擅科民财。溍请凡都司卫所营作,必都督府奏准。官给物料,毋擅役民。违者治罪。仍禁武臣预民事。时干戈甫息,武臣暴横,数扞文法,至是始戢,溍力也。帝尝谕致治之要在进贤、退不肖。溍因言:“君子常少,小人常多,在上风厉之耳,贤者举而不仁者远矣。”帝善其言。二十三年,以溍与工部尚书秦逵换官,赐诰奖谕。寻复旧任,后以事免。

  明初,卫所世籍及军卒勾补之法,皆溍所定。然名目琐细,簿籍烦多,吏易为奸。终明之世颇为民患,而军卫亦日益耗减。语详《兵志》。潮州生陈质,父在戍籍。父没,质被勾补,请归卒业。帝命除其籍。溍以缺军伍,持不可。帝曰:“国家得一卒易,得一士难。”遂除之。然此皆特恩云。

  开济,字来学,洛阳人。元末为察罕帖木儿掌书记。洪武初,以明经举。授河南府训导,入为国子助教。以疾罢归。十五年七月,御史大夫安然荐济有吏治才,召试刑部尚书,逾年实授。

  济以综核为己任,请天下诸司设文簿,日书所行事,课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军民以细故犯罪者,宜即决遣。数月间,滞牍一清。帝大以为能。会都御史赵仁言,曩者以“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诸科所取士列置郡县,多不举职。宜核其去留。济条议,以“经明行修”为一科、“工习文词”为一科、“通晓书义”为一科、“人品俊秀”为一科、“练达治理”为一科、“言有条理”为一科。六科备者为“上”;三科以上为“中”;不及三科者为“下”。从之。

  济敏慧有才辩。凡国家经制、田赋、狱讼、工役、河渠事,众莫能裁定,济一算画,即有条理品式,可为世守。以故帝甚信任,数备顾问,兼预他部事。人以是忌之,谤议滋起。然济亦深刻,好以法中伤人。尝奉命定诈伪律。济议法巧密。帝曰::“张密网以罗民,可乎?”又设籍曰“寅戌之书”,以程僚属出入。帝切责曰:“古人以卯酉为常。今使趋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会妻子,几何时耶!”又为榜戒其僚属,请揭文华殿。帝曰:“告诫僚属之言,欲张殿廷,岂人臣礼?”济惭谢。

  寻令郎中仇衍脱囚死,为狱官所发。济与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徵执狱官,毙之。其年十二月,御史陶垕仲等发其事,且言:“济奏事时,置奏劄怀中,或隐而不言,觇伺上意,务为两端,奸狡莫测。役甥女为婢。妹早寡,逐其姑而略其家财。”帝怒,下济狱,并希哲、衍等皆弃市。

  赞曰:六部之制仿于《周官》,所以佐王理邦国,熙庶绩,任至重也。明兴,建官分职,立法秩然。又三途用人,求贤弥广。若陈修、滕毅之典铨法,杨思义、范敏之治赋役,周祯之定律令,单安仁之领将作,以至沈溍、开济辈之所经画,皆委曲详备,细大不遗。考其规模,固一代政治之权舆者欤。

卷二十六譯文

  陳修,字伯昂,上饒人。跟從太祖平定浙東,授予理官,援引律令,悉本寬厚,完全革除了元末的弊政,提升為兵部郎中,晉升為濟南知府。當時,大亂後一片蕭條,許多衛將練兵在此屯田,陳修撫治有方,兵民相安,流亡復業。太祖嘉獎他。洪武四年(1371),任命為吏部尚書。

  六部的設定,開始於洪武元年(1368)。鎮江的滕毅首任吏部長官,輔佐省臺裁定銓除考課諸法略具。至此,陳修與侍郎李仁詳考,參照時宜,按地之重要、偏僻,為設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法,都精心籌劃,銓法秩然。不久,死於官位上。其後制度多次修改。令入朝覲見的官吏各舉所知,制定內外封贈蔭敘之典章,從浮山李信開始。天下朝正官各造事蹟文冊圖畫土地人民獻上,及撥用吏員法,自崑山餘火氣開始。效法《唐六典》,自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諸司設官分職,編輯成書,書名為《諸司職掌》,定吏役考滿給由法以為司、衛、府、縣首領,選拔監生中會寫文章者兼任州縣官及學正、教諭,自泰興翟善開始。三年一朝,考核等第,自沂水杜澤開始。這就是洪武年間的銓政大略。

  六部最初屬於中書省,權勢較輕,多仰承丞相的旨意。滕毅、陳修及詹同、吳琳、趙好德等人,在吏部時可以稱得上賢良,但也沒有大的建樹。至十三年(1380),中書省撤消,各部的權力專一,而吏部為首要。太祖執法嚴密,餘火氣因排擠宋訥而被殺,翟善被貶,杜澤被任命為尚書,沒幾月就被罷免。唯獨李信歷任侍郎,擔任尚書達兩年多,死於官任上。

  楊思義,不知其籍貫。太祖稱吳王時,授予他起居注。最初,錢穀隸屬中書省。吳元年(1367),開始設立司農卿,任用了楊思義。第二年,設定了六部,思義改任戶部尚書。大亂之後,人多廢業。思義請求皇上命令百姓都種植桑麻,四年後才徵收稅,不種桑者上繳絹,不種麻者上繳布,就如《周官》的里布法。太祖念及不時水旱,緩急沒有保障。命思義令天下設立預備倉,以此來防備水旱。思義首先實施,以農桑積貯為當務之急。凡他所興設,雖是太祖的旨意,但他經劃詳密,當時都稱頌他能幹。後調任陝西行省參政,死於官任上。

  周禎,字文典,江寧人。元朝末年流亡到湖南。太祖平定武昌,任用他為江西行省僉事,歷任大理卿等職。太祖認為唐、宋都有成律斷獄,唯獨元朝以一時行事為條格,官吏容易違法。詔令周禎與李善長、劉基、陶安、滕毅等人制定律令,少卿劉惟謙、丞周湞也參與此事。書寫成後,得到太祖的稱讚。

  洪武元年(1368),設定刑部,任命周禎為尚書,不久改任治書侍御史。第二年出任廣東行省參政。當時省治剛開始實行,正官大多空缺,吏治不嚴厲。香山丞衝敬治理有政績,積勞成疾,死於官位上,周禎作文祭奠。聞者感動。一時郡邑良吏雷州同知餘騏孫、惠州知府萬迪、乳源知縣張安仁、清流知縣李鐸、揭陽縣丞許德、廉州知府脫因、歸善知縣木寅,周禎列舉他們的政績上奏。木寅是土司。脫因是蒙古人。於是屬吏益加努力。三年(1370)九月召為御史中丞。不久因病辭官。太祖初即位時,有鑑於元朝的寬縱,使用法律很嚴,奉行者重足立。法律制定以後,吏士開始循守。其後多次修正,都以周禎的書為依據。

  楊靖,字仲寧,山陽人。洪武十八年(1385),中進士,選拔為吏科庶吉士。第二年提升為戶部侍郎。當時擔任諸司者,一般是進士和太學生,但經常有不法者。太祖御製《大誥》,舉通政使蔡蠧、左通政茹王常、工部侍郎秦逵及楊靖讚揚說:“這也是進士、太學生,但都能盡職而令我滿意。”他受到了如此的稱讚。

  二十二年(1389)晉升為尚書。第二年五月,詔令在京為官三年的都能升遷,併成為規定。太祖要刑部尚書趙勉和楊靖交換官職,諭曰:“百姓犯法,就如飲食一樣容易。設法防範,違犯者越多。推恕行仁,或許能感化。從今開始,犯有十惡罪並殺人的一律處死,犯其他罪的都讓他們向北邊輸粟。”又說“:在京城的囚犯,你等應復奏,我親自審決,尚怕有所失誤。在外地的官吏所思量的,又怎麼能全面呢?你們應詳細上奏,然後派遣官吏審決。”楊靖領旨研辦,大多數得以平反。太祖予以嘉獎,並採納了他的意見。曾抓了一武弁,衛兵搜了他的身,得到一顆大珠,屬僚十分驚異。楊靖卻慢條斯理地說:“這是假的,怎麼能有如此大的珠呢?”於是將珠打碎。太祖聽說後,感嘆道:“楊靖的這個舉動,有四點值得稱道。不把它敬獻給我以討得歡喜,這是其一。不窮追投獻,這是其二。不獎勵門衛,杜絕了小人的僥倖心理,這是其三。千金之珠猝然而至,毫不動心,說明楊靖有過人之智,應變之才,這是其四。”

  二十六年(1393)兼任太子賓客,並給予二份俸祿。不久,犯罪被免職。正遇上征討龍州趙宗壽,詔令楊靖曉諭安南為軍隊輸送軍糧。楊靖穿上白衣前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陸運險艱為由,欲不奉行詔令。楊靖反覆宣講諭令,並允許他水運。一元於是輸送糧食二萬石至沲海江,另造浮橋到達龍州。太祖十分高興,任命楊靖為左都御史。楊靖公忠而有智略,善於處理繁雜的事務,治獄明察而不事深文。他得到的寵遇最豐厚,同行沒有人可與他比。三十年七月因為鄉人代改訴狀而犯罪,被御史彈劾。太祖大怒,於是賜他死罪。終年三十八歲。

  單安仁,字德夫,濠州人。少年就擔任府吏。元朝末年,江淮兵荒馬亂,安仁召集義兵保衛鄉里,元朝廷授予他樞密判官。跟從鎮南王孛羅普化鎮守揚州。當時群雄四起,安仁感嘆道:“這些人都是為淵驅魚,為蟲驅雀罷了,王者興起,不會是這樣的。”鎮南王被長槍軍趕跑,安仁沒有歸屬,聽說太祖平定集慶,就說“:這才是王者。”率眾前去歸附。太祖十分高興,就命令他率軍鎮守鎮江。安仁嚴格整頓軍隊,敵人不敢進犯。移守常州,他的兒子叛降了張士誠,太祖深知安仁忠謹,也沒懷疑他。一段時間後,晉升為浙江副使。有悍帥橫斂百姓,名目叫寨糧,安仁繩之於法。晉升為按察使,徵召為中書左司郎中,輔佐李善長裁斷政事。調任瑞州守禦千戶,入宮任將作卿。

  洪武元年(1368),提升為工部尚書,仍統領將作事務。安仁精敏,足智多謀,諸多營造工程,大小及程式,十分符合太祖的心意。過了一年改任工部尚書,因年老請求還鄉。賜給三千畝田,七十頭牛,每年供給尚書俸祿的一半。六年,任山東參政,懇切推辭,得到許可。回老家閒居,曾上奏請求疏通儀真南壩至朴樹灣的水道,以便利官民運輸,疏通運河江都深港以防止淤塞,遷移瓜洲糧倉至揚子橋西,以免受大江風潮的侵害。太祖認為他的建議很好。再次授予他兵部尚書。他辭官不做。最初,尚書官階是正三品。十三年,中書省撤消後,尚書升為正二品,但安仁辭官在此之前。太祖念及安仁的功勳,二十年,特授予他為資善大夫。當年十二月,安仁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薛祥,字彥祥,無為人。跟從俞通海前來歸附,渡長江時擔任水寨管軍鎮撫,多次從徵有功。洪武元年(1368),轉漕至河南。半夜抵達蔡河,強盜突然到來。薛祥不為所動,好語勸散了強盜。太祖聽說後十分高興。派他帶兵,任職十分賣力,授予京畿都漕運使,負責淮安。浚河修築堤壩,自揚州到濟南長達數百里,徭役分擔十分均平,百姓沒有什麼怨言。有功勞的立即上奏,授予官職。元朝都城被攻下,官民紛紛南遷,途經淮安,薛祥多方給予方便。山陽、海州民亂,駙馬都尉黃琛前去平定,牽連了許多人。薛祥會同審訊,無罪的就當場釋放。薛祥治理淮安八年,百姓都稱讚他。到他任期滿後回京城時,百姓焚香希望他再來,有的還祭祀他的肖像。

  八年(1375)授予工部尚書。當時正在修建鳳陽宮殿。皇上坐在殿上,就好像有人持兵器相鬥於屋脊上。太師李善長奏說諸工匠用厭鎮法,皇上將要把他們全部殺了。薛祥分別清理出因交替而不在工地上的工匠,還有鐵石匠也都沒有參預,這樣倖免一死的有千餘人。營造謹身殿時,有關衙門把中匠列為成上匠。太祖對他們這種欺上行為十分憤怒,命令將他們斬首棄市。薛祥在一旁急辯說“:因奏請不如實,竟而殺人,恐怕不符國法吧?”得到命令將用腐刑。薛祥又奏請說“:腐刑,就是廢人,還不如鞭杖他們,然後要他們上工。”得到了太祖的許可。第二年把天下的行省改為承宣佈政司。以北平為重地,特別授職於薛祥。三年(1371)薛祥的政績列為第一,因被胡惟庸誹謗營建擾民而犯罪,被貶任嘉興府知府。胡惟庸被被殺以後,再次被召為工部尚書。太祖說:“讒臣迫害你,你為什麼不申訴呢?”回答說“:我不知實情。”第二年犯罪被杖打致死,天下的人為之哀痛。他有兒子四人,被貶至瓊州,於是成為了瓊山人。

  唐鐸,字振之,虹人。太祖剛剛起兵時,他就侍奉在太祖的左右。鎮守濠州,從定江州,授予西安縣丞,召為中書省管勾。洪武元年(1368),湯和攻克延平,任命唐鐸為知府,撫輯新附,使士民都安居樂業。任職三年,召入朝中為殿中侍御史,再次出任紹興府知府。六年十二月召為刑部尚書。第二年改任太常卿。在為母守喪期間,特許供給半祿。

  十四年(1381),上朝參拜,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第二年,設定諫院,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太祖常常和侍臣討論歷代興衰,說:“使我的子孫如成、康,輔弼如周、召,則可祈天永命。”唐鐸因此進言說:“自小就打好根基,選左右大臣為輔導,國家就可以萬年福貴。”太祖又對唐鐸說“: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務規諫,邪言務謗諛。”唐鐸說:“誹謗接近忠良,阿諛接近厚愛,只要不被他們所迷惑,讒佞之人自然遠去。”不久,晉升為監察御史,請求挑選賢能的京官深入偏僻的郡縣,訪求賢才,體察官吏,挑選閱歷豐富、老練、名望很高的人,委以佈政、按察之重任。得到皇上的批准。又提升為右副都御史,歷任刑、兵二部尚書。二十二年,設定詹事院,命令吏部說“:輔導太子,一定要挑選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唐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仍享受尚書俸祿。”唐鐸請求豫教故里。當年,辭官。

  二十六年(1393),為太子賓客,進而任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龍州土官趙宗壽因上奏鄭國公常茂死事不實,被召而又不至,皇上大怒,命楊文統率大軍前去征討,而命唐鐸前去招諭。唐鐸到了以後,證實了常茂已病死,宗壽也已伏罪來朝。於是詔令楊文移兵征討奉議諸州叛蠻,任命唐鐸參議軍事。過了一個月,諸蠻得以平定。唐鐸相度形勢,請求在奉議衛及向武、河池、懷集、武仙、賀縣諸處設定守禦千戶所,派官軍鎮守。都得到許可。

  唐鐸為人總似長者,性格縝密,不妄加取予。太祖以老朋友對待他,曾說:“唐鐸從朋友到臣子至今已有三十餘年了,他與人交往,不會翻臉,也絕對不會惡言傷人。”又說:“都御史詹徽剛斷,疾惡如仇,胥吏不得肆意貪汙,但滿朝都誹謗他。唐鐸重厚,又說他懦而無為。人心不古,怎麼會到今天這一步啊!”後來詹徽犯罪被殺,但唐鐸得到的恩遇一直沒有改變。三十年(1397)七月死於京師,終年六十九歲。太祖贈送禮物十分豐厚,命官府護送他歸葬故里。

  開濟,字來學,洛陽人。元末是察罕帖木兒的掌管書記。洪武初年,受人舉薦,授予河南府訓導,入宮為國子助教。因疾免職回鄉。十五年(1382)七月,御史大夫安然舉薦開濟有治理之才,召任試刑部尚書,一年之後,正式任命。

  開濟以綜核為己任,奏請天下諸司設定文簿,每天都記載做過的事情,考核得失,又令各部勘合文移,設立程限,評定功罪。又說,軍民以細故犯罪的,應立即謫貶。數月之間,堆集的文牘一掃而清。太祖十分讚賞他的能力。都御史趙仁建議,從前以“賢良方正”、“孝弟力田”諸科所取之士列置郡縣,大多不能勝任,應考核他們,決定去留。開濟分別予以商議,以“經明行修”為一科,“工習文詞”為一科“,通曉書義”為一科“,人品俊秀”為一科“,練達治理”為一科“,言有條理”為一科,六科完備的為上,三科以上的為中,不及三科的為下。得到許可。

  開濟敏慧有才辯,凡國家經制、田賦、獄訟、工役、河渠等事務,眾人沒有能裁定的,開濟一算畫,就形成了條理品式,並且可為世代遵守。因此太祖十分信任他,多次召他為顧問,併兼理其他部的一些事務。人們因此顧忌,誹謗之聲四起。然而開濟深沉尖刻,善於以律法傷人。曾奉命制定詐偽律。皇上說“:制定嚴密的法律約束百姓,可以嗎?”又設籍,稱為“寅戌之書”,以衡量僚屬出入。太祖斥責說:“古人以卯西為常,今使趨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會妻子,幾何時耶?”又張榜告誡其僚屬,請求張貼在文華殿。太祖說:“告誡僚屬的言論,欲張貼在殿廷,難道是人臣之禮嗎?”開濟謝罪。

  不久令郎中仇衍妄圖開脫死囚,被獄官發覺。開濟和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徵把獄官捉拿擊斃了。當年十二月,御史陶篨仲等揭發了此事。就說“:開濟奏時事,把奏章藏在懷中,有時隱藏著而不做聲,察看皇上意思,模稜兩可,奸狡莫測。把他的外甥女奴役為婢。他妹妹早已守寡,趕走了姑姑併吞並了她的家財。”太祖大怒,把開濟投入了獄中,並把王希哲、仇衍等人斬首。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